院前急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23:33:01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范文篇1

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升院前急救能力

制定出台我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有关文件,包括急救分站准入标准,规范院前急救管理,切实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明确指挥中心和各急救分站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和院前急救各级各类人员职责,规范工作内容和程序,加大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业务技能,实行凭证上岗,切实做到文明接警,规范处置,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二、加强部门联动,规范特殊人群救治管理

以贯彻《精神卫生法》为契机,争取部门支持,在“三无”流浪病人和“三无”流浪疑似精神病人的医疗救治方面,进一步明确卫生、公安、民政、财政、城管等部门职责,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我市“三无”流浪病人和“三无”流浪疑似精神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加大院前急救考核力度,促进院前急救良性发展

按照《市院前急救机构和人员绩效考核细则》文件精神,继续加强对院前急救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管理力度,注重考评结果的合理运用,将考核指标纳入市卫生局对医院的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促进院前急救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和良性发展。

四、加大行业管理力度,优化院前急救环境

根据市卫生局、市公安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建立市道路交通事故伤员救治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122”及“110”接处警伤员救治联动工作的函》和《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规范院前急救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与市公安局等有关部门之间的联动,优化我市城区院前急救医疗工作环境,科学合理调度医疗急救资源,切实提高医疗救援工作效率,坚决打击扰乱院前急救秩序、争抢病人的违规行为。对有关违纪违规行为,一经核实,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采取停派救护指令等处罚。

五、开展应急培训演练,提高实战处置能力

按照卫生部提出的“建设高素质卫生应急队伍,提高整体卫生应急能力”的目标要求,大力开展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的实战处置能力。各急救网络医院要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实施方案,于9月底前完成培训和演练活动。

院前急救范文篇2

关键词:院前急救人员;职称评聘;困境、影响与政策应对

院前急救是急、危、重症患者从现场急救到送达医院过程中的医疗救治,包括现场抢救、运送途中的医疗处置、与接收医院的交接等。院前急救具有时间紧迫性、环境不确定性、专业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对从事院前急救的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迅速扩大,各地急救中心的服务半径逐步扩大,服务群体逐步增多,对院前急救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但全国急救中心普遍存在急救一线岗位招不到人、人来了留不住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专业前途渺茫、待遇低,没有适合的职称系列晋升,岗位设置数量有限,岗位聘用难,严重影响了急救中心人才职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也严重制约了急救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1现实困境:院前急救人员高级职称比例低,晋升困难

1.1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高级职称比例总体较低,限制了院前急救人员职称晋升空间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分级分类管理,实行最高等级及结构比例控制,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以核准后的岗位设置方案作为聘用人员、调整工资待遇的依据。我国的院前急救体制可以分为独立型、依托型、指挥型和院外型[1],一般编制规模小、从业人员数量有限。以青岛市急救中心为例,现有编制人数80人,根据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规定,2009年初次岗位设置时确定为B2类,岗位等级比例(高级∶中级∶初级)为15∶35∶50。因为岗位设置数额限制及急救一线人员招录困难,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自设岗以来,因高级岗位设置数量少且已全面聘满,至目前为止,仅有1名院前急救人员被推荐晋升正高资格,副高资格无1人推荐晋升。其他各地市急救中心均存在上述情况。岗位设置严重限制了院前急救人员的职称晋升空间,挫伤了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部分编制内人员因晋升无望已流失到综合性医疗机构。1.2职称晋升难度大院前急救人员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各科室医护人员的工作内容不同,涉及内外妇儿等急危重病症的处理,24小时处于待命随时出诊状态。因行业特殊性,院前急救救治场所仅限于现场及救护运送途中,医疗救治涉及各学科、各专业,且突发性强,时间紧迫,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诊断并及时处置,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同时,院前急救以对症处理为主,缺乏后续诊疗救治及预后情况,急救活动缺乏完整性,造成院前急救科研不能得到深度发展,而论文、科研等是当前的职称评审的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由于平时工作与院内临床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与临床类的考试要求严重脱节,其专业发展、职称晋升等都受到了很大限制和影响,难以做出医疗成果[2]。另外,院前急救医学发展较晚,未成为独立学科,职称晋升中没有独立的职称系列申报,与院前急救医学相关的只有二级学科急诊医学,不具备科研的条件,执业前景不容乐观[3]。在一项院前急救人员调查中,职称晋升难易程度方面,82.75%的院前急救人员表示晋升很难[3]。受薪酬待遇、执业风险、专业发展等问题影响,院前急救人员的短缺已成为国内急救中心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2负面效应:职称制约院前急救专业发展和职业吸引力的提升

目前工资结构中,职称是决定性因素,职称晋升与否直接决定院前急救人员工资收入的增长,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吸引力。急救人员职称晋升空间狭窄,加剧了院前急救人才队伍“上不去”、“留不住”等一系列问题,负面效应更为深远。2.1职称是稳定院前急救人员的重要因素急救中心属于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下,实施绩效工资。院前急救人员的职称决定了该人员的岗位工资。不同级别岗位的岗位工资标准不同。以岗位等级最低一级岗位为例,正高与副高的岗位工资差额为1030元,副高与中级的差额为690元,中级与初级的差额为190元。薪级工资由岗位级别、聘任年限等决定,初级、中级、高级各有不同的起点薪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分为两部分,60%部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40%部分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由用人单位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分配。院前急救人员岗位级别不同,绩效工资就不同。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均与急救人员的职称紧密挂钩,职称晋升空间是稳定院前急救队伍的重要因素。2.2职称晋升空间狭窄直接制约了薪酬待遇提高职称决定急救人员工资水平,因院前急救人员职称晋升空间狭窄,工资增长空间也相应受到限制,职称成为院前急救人员薪酬待遇的瓶颈。一项针对院前急救人员的调查显示,26~35周岁和36~45周岁两类人群在工作安全感、无后顾之忧、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不满意率都超过了50%[4]。当前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工资构成主要取决于职称级别,职称级别的高低决定了工资水平的高低。初级、中级、高级之间的差距在总体收入上的差距非常明显。2.3影响院前急救职业吸引力在职称和工资制度的双重作用下,院前急救人员待遇上升空间受限,对院前急救职业吸引力产生负面影响。院前急救人员的职称晋升空间取决于所在单位的岗位设置、空岗情况以及岗位竞聘向上流动管理情况。在急救中心人员编制有限及人员流失的情况下,高级职称比例低,核岗数量有限,人员岗位等级向上晋升缓慢。在对青岛市院前急救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显示:满意度分值最低的是成长与发展[5]。为突破院前急救专业发展瓶颈及实现自身薪酬待遇提升,越来越多的院前急救人员想方设法调入或考入大型综合性医院,导致院前急救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不足,招录困难且流失严重,尤其是在第一线工作的急救医师严重短缺。

3应对策略:健全职称评审体系,提升岗位设置类别和比例

院前急救范文篇3

关键词:院前急救;设备;管理;维护

院前急救为急诊医学一部分,其特点在于急、快、救,分秒必争抢救患者,而在抢救过程中急救医疗设备完好运转是急救成功的必要条件[1-3]。对院前急救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及有效的管理,有助于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研究[4-6]。关于院前急救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国内各类杂志报道较多,将近年观点综述如下。

1院前急救医疗设备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院前急救设备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对设备进行良好的使用及维护管理[7-8]。(1)环境影响。多数医疗设备对使用环境要求比较高,一般温度在20~25℃,湿度35%~60%,且空气净化度要求较严格,还需防电磁干扰,部分设备尚需防辐射,采用屏蔽设施等[9]。院前急救设备主要在救护车与移动担架上,致使很多医疗仪器无法正常使用,且医疗环境较复杂,车辆运行过程中颠簸,容易造成医疗设备故障或工作状态不稳定[10]。(2)医护人员对急救设备不熟悉的影响。由于院前急救特点,急救人员经常使用不同救护车去完成急救任务,不同救护车配备的医疗设备无论规格、型号等均可能不同,急救医护人员对各种不同型号的设备的了解程度、使用熟练程度不尽相同。若使用医疗设备的医护人员对医疗设备不熟悉,则会影响急救质量与效果[11]。(3)院前急救医疗设备多数存在唯一性不可替代。救护车内空间有限,不仅要运送患者,还要放置必要的车载设备。故而院前急救设备多数只会配备一台,一旦医疗设备发生故障,现场无法替换,后果十分严重[12]。(4)仪器使用者对设备使用保养不当。由于院前设备非专人保管、使用,不同使用者操作习惯不同,使用不规范、保管不当均可造成仪器故障[13]。(5)缺乏管理制度。院前急救特点是其设备不能由专人统一管理,亦无现成管理制度可借鉴,在设备维护、交接方面存在责任不清,无人监管的情况。(6)缺乏保养院前急救设备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欠佳[14]。多数医疗器械属于精密仪器,保养及维护需专业技术人才,若院内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技术欠佳,可能导致医疗器械维护不当,使用寿命缩短,以至于无法使用[15]。

2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的管理及维护方法

目前,针对院前急救医疗设备在管理以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各院前急救单位一般采取以下措施干预[16]。(1)针对环境因素对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的影响。首先,在仪器采购时不仅要考虑仪器的使用性能,也考虑仪器对环境的适应性,尽量避免采购对使用环境要求过高的“娇气”仪器。同时要求仪器使用者全面了解急救设备所需的环境,尽可能为其创造适宜环境,并注意使用过程中环境是否适合,避免环境对仪器造成损坏或仪器无法使用,导致影响急救效果[17]。(2)针对医护人员对使用仪器不熟悉的影响。对全体院前急救参与者进行培训,力求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每一种急救车所配备医疗设备,要求其在急救任务空档期对车载仪器反复熟悉,了解仪器型号,熟悉仪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8]。(3)针对院前急救医疗无备用设备的影响因素。对精密、单台配置,且十分需要的仪器建立交接班制度,所有急救单元组成员,根据自身在急救中所担任的角色,反复检查自己所操做的仪器状态,特别是接班单元组,在出急救任务前要再次检查,确保仪器运转正常可用。(4)针对医护人员对设备使用不当的影响。加强医护人员对设备的使用培训,做到所有仪器使用者对每一种仪器均了解并熟练使用,坚决杜绝野蛮使用,使用后不维护、不负责任的行为[19]。(5)针对缺乏管理制度对医疗设备的影响。建立健全的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在基层设立专人检查、监督设备使用记录,管理层要定期检查设备使用、管理、维修者的工作,建立奖惩制度,从而提升所有设备相关人员的责任心。(6)针对缺乏设备维护技术人员问题。在设备购买初期即对设备提供者以合同形式提出设备维护、维修人员培训的要求,借助商家的力量,为使用单位培养专业人才。(7)优化急救设备的采购。尽可能采购适用于院前使用的仪器,具体要求为: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及快速的设备,以一体机、多功能机优先,性能相同情况下首先考虑抗震效果较好,应用方便,坚固耐用且对使用环境要求低的设备,尽量保证设备品牌一致性[20]。

3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管理的效果

根据相关报道,自管理部门对院前医疗设备管理提起重视后,院前急救设备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对设备进行了较好的维护,为院前急救提供可靠的医疗器械。目前,随着政府对院前急救投入增加,院前急救所使用的急救设备也在逐步增加,院前急救设备已经从仅有氧气袋,发展为包括呼吸机、心电图仪、除颤器、输液泵、多参数监护仪、吸引器、可视喉镜、自动心肺复苏机、升降担架等较为精密的医疗设备。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急救车的不断优化,院前急救医疗设备也将不断更新升级,这将对急救仪器设备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要求设备管理、维修人员以更加负责的态度、更加精湛的技术、更加专业的手段维护、管理急救设备,为院前急救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4结语

院前急救范文篇4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院前急救转运技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高血压脑出血是在高血压伴脑内动脉变性的基础上血压骤升的动脉破裂所致,是临床急救的多发病,大多数患者病情危重,起病急,预后差,且病死率高。积极的院前急救和掌握正确的转运技巧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我院2010年1月~12月院前急救的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2月我院“120”院前急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5例,男83例,女12例,年龄36~85岁,均为“120”急救电话呼救患者。诱因多为各种刺激,常伴有高血压病,且血压没有得到有效观察、控制及治疗。意识模糊39例;昏迷56例。院前急救好转93例,死亡2例。

2院前急救过程

2.1建立联系通道

出诊人员接到“120”急救中心电话后,得到患者姓名、年龄、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病情危重程度等信息。即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询问患者家属患者的病情,嘱其做相应的准备与处理。如患者昏迷、呕吐,嘱家属不要轻易搬动患者,并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呕吐物,并做好搬运的相应准备。

2.2现场救治

到达现场后,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测P、R、BP,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心肺神经系统检查等。迅速做出准确判断,根据病情及时救治,通常采取如下抢救措施:保持患者相对固定体位:脑出血患者可因体位的变化致颅内出血压迫心血管、呼吸中枢引起心跳呼吸骤停[1],因此应由专人负责保护患者头部,避免头部的活动。呕吐患者头应偏向一侧,以利呕吐物排出,避免吸入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气道阻塞是脑出血院前急救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昏迷患者,常丧失正常咳嗽和吞咽反射,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而有效的气道是安全转送患者的必要条件,必须建立有效呼吸,尽早解除呼吸困难。首先清除口腔内呕吐物、分泌物,取下假牙,使患者头偏向一侧,牙关紧闭及抽搐患者放开口器,以顺利清除口腔、咽部内呕吐物、分泌物。舌根后坠者可用舌钳夹,并在口腔内放通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当呼吸频率低于8次/min或有暂停迹象时,应尽快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2];快速建立输液通道,保证药物顺利输入;治疗措施:对于心跳呼吸骤停者应就地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脑出血的患者当收缩压持续在200mmHg、舒张压在130mmHg时,才需进行降压治疗[3]。有颅内高压指征者,应进行降颅压治疗,常规应用脱水剂和利尿剂,如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患者如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浅快、不规律可应用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洛贝林等。止血药可应用止血芳酸、立止血、维生素K3等。

3转运技巧

3.1现场搬运

进行现场救治后应迅速转运患者,一人专门负责搬运患者头部,保持头偏向一侧,不能任意活动。担架搬运时应尽量保持身体的平衡,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如出现呕吐、呼吸困难可进行对症处理。

3.2转运体位

脑出血患者可因体位的变化致颅内出血压迫心血管、呼吸中枢引起心跳呼吸骤停。且一般车头较车尾震动小,故应将患者头部靠近车头,并且使脑出血重症患者的头偏向一侧,这样既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又避免呕吐物误吸。应专人负责保护患者头部,避免头部的活动。。

3.3转运时的抢救及护理

注意呼吸道的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氧气吸入(2~4L/min),同时做好心电监护,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并持续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对呼吸困难者酌情应用呼吸兴奋剂,对躁动者应禁用安定类药物,以免引起呼吸抑制,对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脑出血昏迷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因此在转运过程中应严密而细致地观察病情,才能准确而及时地抢救患者。若病情变化,车辆在行驶中不能操作,应立即停车急救。

3.4与患者家属沟通,取得其配合

脑出血患者病情危重,应与患者家属讲明患者的病情,取得其支持。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最为重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急救环境,及时、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种治疗、护理措施是确保急救护理程序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环节[4]。在转运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谅解,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减少医疗纠纷。

3.5入院准备

转送途中应与医院急救中心取得联系,便于及时处理病情变化和做好入院后的救治工作。入院时立即向接诊的医护人员交接病情及用药情况,以利于患者进一步的抢救工作。

4体会

脑出血常见于老年人,大部分有一定的发病诱因,且发病急,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脑出血的院前急救,急救人员应熟练掌握诊断标准。对重症患者应现场处理,脑出血急性期的重要死亡原因为呼吸道阻塞,应及时给予呼吸支持。及时行气管插管,可以防止因呼吸道梗阻引起脑缺氧而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适时脱水降颅压,也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在移动患者时应动作迅速而轻柔,注意体位,以保持呼吸道和输液、输氧管道的通畅。要避免在现场急救及途中转送时仓促敷衍的不良习惯,在尽可能缩短院前抢救时间的前提下,积极、规范地做好院前处置,对呼吸循环不稳定者应坚持就地抢救的原则,切忌急忙转送。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2~157

[2]侯亚利.院前气管插管若干问题的讨论〔J〕.青海医药杂志,2007,37(4):27-28

院前急救范文篇5

参加院前急救的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良好的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业务方面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多方面的护理知识,熟悉掌握救护车单元,同时具有娴熟地使用抢救器材和各种急救措施的技术,掌握院前常见急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技术、各种常用药物应用与观察技术及各种创伤抢救的敷料应用技术。

2救护车单元的完整性是重要保证

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应随时检查、补充救护车单元内物资、药品、设备处于应急状态,并纳入交接班内容。

3连接“120”迅速调度是首要环节

“120”电话是院前急救的首要环节,“120”电话必须24h专人值班随时接听,须用简练和蔼的语言在最短时间内问清伤员的详情地址,伤病员人数,主要病情及联系电话,及时调动相关人员出诊。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交通事故应报告有关领导,并通知医院抢救小组出诊抢救和援助。

4争分夺秒迅速出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电话了解,迅速出车、及时抢救,从接到急救电话到出车整个过程应在5min内完成,要争分夺秒赢得最佳抢救时间。

5途中联系患者确保通讯通畅是中间环节

在途中联系患者,清除患者紧张情绪,告之患者我们正以最快速度前往,同时指导患者进行简单有效的自力救助,对哮喘发作的患者指导患者采取端坐位,发现意外情况与医院联系。比较特殊的患者,应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在患者到院前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尽快抢救患者。

6准确进行病情判断果断采取抢救措施是关键环节

当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按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先救命后治病”的指导下进行抢救。首先迅速而果断地处理威胁患者生命的伤情和症状,同时迅速对其进行全身体检,体检越早越迅速而越仔细越好,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了解病情。对生命体征稳定的一般患者,经过对症处理后可安全转送。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现场救治,待病情改善后及时转运,对于由于设备条件限制要采取边救边送或边求援的方法尽量争取时间。例如一氧化碳中毒者,首先在良好自我防护的条件下,迅速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场所;外伤性患者,首先保持呼吸通畅,开放静脉通道,最好用留置针以防在搬运过程中滑脱;骨折肢体按先易后难进行固定;溺水患者首先进行心肺复苏;对外伤大出血的患者要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并注意避开受伤肢体和部位;对开放性气胸患者要用急救包和厚敷料严密封闭,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出现呼吸困难时可用带瓣穿刺针排气;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立即给氧,心电图检查,给予扩冠镇静止痛,如合并心源性休克者,院前急救时应尽快对患者实施现场溶栓等再灌注疗法,如无条件应尽快将患者送医院,不可在院前作过多停留;对现场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总之要针对不同病情进行有序的抢救护理措施,不能盲目行事,以保证急救工作的有效性。

7稳定生命体征安全转运患者是重要环节对患者进行了现场初步急救护理后,应快速将患者转至医院,使其能尽早接受专科医生的治疗,对减少伤残率至关重要。在将患者抬入救护车时,应保持身体各个部位成一个整体,应使患者头在前,脚在后,以使患者感到舒适为宜。进入救护车后,救护人员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实施生命支持与监护,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有效的静脉通道。掌握液体及用药的药理作用及副作用,做好相应的护理观察。在院前急救的用药中,护士执行三清一复核的用药原则。三清即听清、问清、看清;一复核即药物名称、剂量、浓度与医生复核,切忌出现用药差错。对用药的空瓶应暂时保留,以便在空闲时间进行核对。到达医院后要与接收的医护人员交班,内容包括病情处理及用药等情况。

8及时准确记录完善护理文件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非常重要,一定要及时、准确地详细记录病情发展过程,治疗所用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给进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及信息。

院前急救范文篇6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常见安全隐患的原因。方法:对2005~2007年我科记录在册有关院前急救纠纷27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急救前隐患、现场急救隐患、转运途中安全隐患三个方面。结论: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密切相关。院前急救是伤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维权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面临严峻考验。由于院前急救大多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医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1临床资料

分析总结我科2005~2007年院前急救纠纷27例,其中投诉出诊时间长15例,医护操作不熟悉5例,设备及药物不全4例,患者坠床3例。

2安全隐患

2.1院前急救安全隐患

2.1.1出诊不及时接听120电话时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错路,而又无法有效联系患者,使救护车空跑或延时到达。急救人员抢救意识不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司机对道路不熟悉或交通不畅,特别是上下班人流高峰期,影响急救车行使的速度,造成出诊到达现场时间延误。

2.1.2急救反应慢出诊时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伤病员评估不足,未能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携带药品及仪器,导致到达现场急救时由于药品及仪器不符合现场使用,再折返车内拿取所需费时,而对伤员延时救治。

2.2现场急救隐患

2.2.1医嘱查对存在安全隐患院前急救时受环境和条件所限,护士都是执行口头医嘱,增加了出差错的几率。现场执行口头医嘱时除“三查七对”外,更强调“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和医生复核,保证抢救过程忙而不乱和治疗安全。用药后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剂量[2-4]。

2.2.2急救设施、设备、药品存在不安全因素院前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设备等限制,客观上为急救工作安全性增加了一定难度。

2.2.3急救技术掌握不熟练在紧急情况下手忙脚乱,未能及时、正确地使用各种急救仪器设备,未能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急救药物的使用。

2.3转运途中安全隐患

转运途中路况不良,车内照明不佳,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细致,或者医生坐在副驾驶位置,未与护士一同坐在患者旁边观察患者病情,导致病情变化不能及时抢救。

运送时没有拉起床栏,对不合作的患者没及时使用约束带,致患者摔下车床。

2.4护理文书不规范

不重视院前抢救护理记录,记录不及时、不详细。

3对策

3.1及时出诊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5min)出诊,根据“120”指挥中心发送出车通知单上提供的地址、电话,直接与患者或家属联系,保证出车路线正确,情况许可下,让患者家属于指定位置等候,避免寻找,延误时间。同时由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护士及时评估,并根据病情准备急救药品、仪器,使其处于应急状态,保证到达现场可以快速、准确使用,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2加强理论技能培训

护士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定期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穿刺留置输液、处理复合伤等培训和考核,提高现场急救应急能力及服务质量。

3.3加强途中转运护理

3.3.1心理护理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最为重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急救环境,及时、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种治疗、护理措施是确保急救护理程序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环节[5]。在转运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谅解,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3.3.2安全护理转运时固定车床,拉起床栏,对不合作患者使用约束带,保持合适安全的转运体位,意识障碍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3.3.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血压、面色,对意识清醒者,定时进行简短对话以判断意识的改变;意识障碍者,随时观察瞳孔的变化。

3.3.4应急处理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及时处理,保证抢救药品、仪器及时、正确使用。

3.3.5强化风险意识医疗行为本身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患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微疏忽,可能会铸成大错[6]。院前急救人员应认识到工作的高度风险性,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

3.3.6加强救护车管理救护车应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物品、仪器、药品准备齐全、充分、完好。每班认真交接,定人、定期检查,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急救畅通。

3.3.7规范护理文书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地书写院前护理记录,记录出诊到达时间、上车时间、到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病情的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7]。

3.3.8良好的心理素质院前抢救过程直接受现场人员监督,面对抢救场面要沉着、冷静、稳重、严肃,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做到临危不乱,紧张而有序地开展抢救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2]赵文静,张巍巍,宋平,等.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救护[J].南方护理学报,1997,4(30):7.

[3]万伟,杭星.高血压性脑出血院前急救之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53.

[4]郑松枝,魏肖利.急性脑出血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94,103.

[4]马彦辉,桑梅,牛小秀,等.我院急诊抢救疾病谱特点和构成比的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28):2694-2695.

[5]李患礼,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3):1323-1324.

院前急救范文篇7

1.1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男78例,女54例;年龄12-65岁,平均33岁。致伤原因:挤压伤36例,撞击伤83例,坠落伤5例,爆炸伤8例;其中,颅脑损伤为主合并其他伤48例,胸部创伤为主合并其他伤23例,腹部创伤为主合并其他伤25例,骨盆骨折合并其他伤3例,四肢开放性损伤为主合并其他伤18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并合血气胸11例,脊柱骨折合并截瘫4例。

1.2急救方法

本组132例均经现场和途中急救,包扎、止血128例,建立静脉通路60例,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骨折外固定21例,途中密切监护20例。急救时间<5min16例,5-10min50例,10-15min56例,15min以上10例。

2结果

本组132例,其中,有效88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多发伤伤情过于严重及复杂、休克不可逆、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及心跳骤停,导致死亡。

3讨论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应争分夺秒,掌握好急救的方法及常用操作技术,并应具有高度责任感,迅速勇敢、机智准确地把伤员从现场抢救出来,安全地送到医院。现场急救原则为“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笔者在实践工作中的救治体会如下:

3.1建立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对救治的重要性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对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病情极为严重,随时可能死亡,对这类患者必须争分夺秒地救治。院前急救人员应争取在30min内赶到事故现场,根据病情及现场条件,就地救治;救治过程中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转诊等环节均很重要。

3.2本着“治疗先于诊断”的原则快速实施救治措施的重要性

急救人员应本着“治疗先于诊断”的原则,快速实施救治措施,力争使患者病情及早转危为安。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遇有喉头水肿或昏迷患者舌后坠可用舌钳夹出: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改善其低氧状态。

有外出血者应立即止血。在创伤中,休克主要是由大出血引起的,控制出血量是创伤性休克急救处理的紧急措施,一般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查看伤口后随即包扎止血,四肢外出血可用止血带,此方法止血虽最有效,但容易损伤肢体。影响后期修复。止血带最好用有弹性的橡胶管,不可过紧或过松,最多绕两圈,以出血停止为宜;严禁使用铁丝、电线等做止血带。上好止血带后应在其上做明显的标记,写明止血的时间,每30-50分钟放松一次止血带,每次2-5min。此时用局部压迫法止血,再次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应上下稍加移动,以减少皮肤损伤。放松止血带时应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如出血不多,可改用其他方法,以免长时间压迫血管造成肢体坏死。疼痛可引起休克,在必要时可肌内注射度冷丁50-100mg,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的副作用,有严重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有脏器脱出者先给予覆盖,不要急于还纳。有骨折者要先行临时外固定。对严重的四肢挫裂伤危及生命者,可优先处理;如四肢外伤性不全离断,截肢对稳定病情抢救生命起重要作用。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创伤性出血性休克患者,有效循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静脉选择近心端穿刺,对穿刺困难者应及时行静脉切开。快速扩容,用12-16号针头穿刺。一般选用一条静脉早期合理地扩容,在30min内输入液体1000-2000ml,以平衡盐液为主,加适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对没有进行有效止血的患者要实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另一条则可及时输入各种抢救药品,有心功能不全者给予强心药,有呼吸功能不全者可给呼吸兴奋药,有颅内高压或肺水肿者在血压稳定后可用脱水药。

3.3途中监护及必要的观察

应根据血压、脉搏、心电图等情况,不断调整输液速度及晶体液、胶体液的搭配。

院前急救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保持公益本质,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着眼慈溪本地、兼顾新区、注重资源共享、融入大市体系,建立快速有序反应、就近就急抢救和网络覆盖健全的院前急救体系,以市级医院为依托实施急诊抢救,提高院前急救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急救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合理规划、加快建设,形成院前急救以市急救站为枢纽(中心),8—10个急救点为基点,市急救站统一调度、合理分布全市各个区域的院前急救网络。到年底,全市拥有30辆急救车,并建成符合规范要求的院前急救体系。

三、体系建设

(一)车辆和人员配置

全市“按每五万服务人口配备一辆救护车”的规定,合理配备急救救护车,及时更新破旧车辆;年至年每年新增4辆,年至年每年新增2辆。承担日常急救的救护车,急救站不少于5辆,急救点不少于1辆并逐步增至2辆。

每辆救护车按标准配备医生和护士各1名,配备驾驶员、担架员各1名(为辅助人员,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

救护车按《浙江急救标志及色带使用规范》统一院前急救标识,安装救护用标志灯和警报器。每辆救护车按标准配置抢救生命必需的器械设备及搬运、通讯、固定等设备。

院前急救人员须取得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急救培训证书方能上岗,急救医生应具执业医师资格(含助理)。院前急救人员每年应参加不少于30个学时的业务培训,急救医生应每两年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参加不少于1个月的业务轮训。

(二)急救站点设置

急救站点按院前急救服务半径、区域服务人口、参照需求量及道路拥堵因素等综合考虑,以市中心城区≤8公里(或反应时间10分钟内,最多不超过15分钟),其他镇(街道)≤15公里(或反应时间20分钟内),偏远山区≤25公里的标准设置。

急救站设在中心城区(市人民医院)。急救站内设急救医护科、通讯调度科、车辆管理科、综合宣教科等科室。

急救点在全市不同区域设置8—10个。其中,中心城区设4个点,分别为市急救站点、市中医院点、市红十字医院点、城西北点;中心城区外设4个点,分别为观海卫(二院)点、周巷(三院)点、东部片区点、北部片区点。同时,新区应设置2个点,并纳入“120”统一调度,接受慈溪市急救站业务指导。另外,或再在跨海大桥设1个点,以应对跨海大桥和沈海高速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急救点原则上设置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挂靠医院应为急救点提供工作和生活的便利。

每个急救站(点)的用房应按相应标准具备满足车辆停放、值班调度、药械放置、人员休息及后勤服务等功能。急救站建筑面积应不少于1400平方米(其中10辆救护车以上的按每5辆增加400平方米计算),配设指挥调度、医生护理驾驶员办公、车库、洗消用房、药械库、宣教培训及示教室等业务用房,同时配设行政办公、值班室、会议接待和后勤库房等辅助用房。急救点用房一般要求有车库(洗消)60平方米、值班(调度终端)休息室50平方米、办公25平方米、辅助用房25平方米。

(三)指挥调度

市急救站统一指挥调度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建立“120”信息调度指挥系统,使用“120”专线呼救电话。

按市信息标准建立规范统一的全市急救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突发重大灾害事故现场急救实时摄像与数据传输系统。主要功能配置包括:数字程控交换机、数字录音、计算机网络、急救信息管理、急救信息(地理信息、三字段信息、手机经纬度定位信息)、受理调度、车载信息(移动通讯设备、全球定位系统及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车载图像传输系统)、急救点网络终端、网络医院、不断电电源系统(UPS)、无线对讲机、数字光处理器(DLP)大屏显示及发光二级管(LED)显示、网络安全等。

四、急救站职责

市急救站在市卫生局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弘扬救死扶伤精神,按“就急、就近、就专科”的原则,24小时调度指挥各急救点开展院前急救,保证急救医疗安全、高效、快捷。

市急救站承担全市院前急救任务和急救业务指导及人员培训考核;接受上级急救中心的业务指导和考核;做好本辖区急救动态信息资料的登记、统计、汇总、保管及报告工作;开展急救医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完成市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急救中心交付的其他急救任务。

各急救点由市急救站管理调度,承担急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和转运等日常院前急救任务;及时反馈社会急救现场信息;开展急救医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五、保障措施

院前急救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把院前急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院前急救医疗的需求。

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共同为院前急救医疗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卫生行政部门要对院前急救体系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审批、注册校验和执业监管,对未经审批、擅自从事急救工作的,依法予以查处和纠正。要加强对院前急救机构的监督,加强对急救资源的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调用救护车等急救资源作为它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设置任何其他形式的急救车辆和急救电话,确保医疗急救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发展改革部门要将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设置院前急救机构和布局急救网点,完善院前急救机构基础设施,逐步提高其软、硬件水平。

财政部门要根据财政管理体制做好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管理的资金保障,人员、公用和业务经费根据核定编制、标准安排预算经费。

人事编制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做好院前急救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核定。

院前急救范文篇9

2014年4月-2015年7月收治急诊护理患者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41~84岁,平均66.3岁,脑卒中分类:出血性脑卒中8例,缺血性脑卒中40例,昏迷指数(GCS)3~12分,平均7.2分。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0~85岁,平均66.1岁,脑卒中分类:出血性脑卒中7例,缺血性脑卒中41例,昏迷指数(GCS)3~12分,平均7.1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法:①对照组: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车,抵达现场后,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电监护等常规急救护理。②观察组: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车,在急救车上与患者及家属接通电话,保持与患者的电话联系,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了解病因、症状,初步判断病情,同时将信息传递给院内专家,指导救护,告诉患者家属禁止禁挪动患者,将头部抬高,清理口腔,冰敷患者头部。当急救车辆到达后,及时、正确地对昏迷指数进行评分,若评分>8分,要立即转运,若<8分,立即清理口腔,建立护理通道和静脉通路,吸氧、检测血压,维持生命体质稳定。在转运过程中让患者平卧,头部偏向一侧,同时随时将患者的信息传递给院内专家,进行救护指导。

2结果

两组抵达患者的实施救护时间、住院时间、存活例数比较:观察组抵达患者实施救护时间(30.5±9.2)min,住院时间(11.2±2.6)d,存活23例,存活率47.9%,患者满意度96.8%,对照组抵达患者实施救护时间(41.3±13.2)min,住院时间(18.9±4.5)d,存活18例,存活率37.5%,患者满意度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院前急救范文篇10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1~2004年间急诊收治436例按GCS评分3~6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插管距受伤时间共分为3组:(1)选取伤后30min内行气管插管的病例81例;(2)30min~1h内行气管插管的病例共115例;(3)选取伤后>1h未行气管插管的病例240例。各组在从不同时间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患者预后两个方面比较不同时间插管的患者的治疗效果。

1.2治疗方法近2年来我们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接诊时即行气管插管,早期改善患者通气,然后行专科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好转。

1.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程序处理资料被表达为平均数±标准差,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4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见表1。三组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见表2。

表14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略)

表2三组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略

从表1中可见,早期气管插管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三组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应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均数±标准差分析,(1)组和(3)组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1)组和(2)组、(2)组和(3)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三组中气管插管时间与氧合指数的变化关系:气管插管越早,其后来的氧合指数下降越慢。说明早期气管插管对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见图1。

图1三组中气管插管时间与氧合指数变化关系略

3讨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常伴有气道不畅或误吸综合征,致脑组织缺氧,加重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使病情恶化。伤后早期气道的处理极为重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避免高碳酸血症所致的脑血管扩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1]。王一山教授主编的重症监护治疗学中就提到: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现场急救检查为A、B、C、D、E、F,其中A、B分别为Airway、Breath,强调了早期气道处理的重要性[2]。低氧血症造成组织缺氧,组织乳酸堆积,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释放,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低氧血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的有害影响已被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证实,低氧血症是5个最显著的有害指标之一[3]。伤后早期低血氧显著增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血氧浓度在重型颅脑损伤整个治疗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脑组织对低氧更敏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是抢救和转运过程中早期救治的重要措施。

在第14届国际意外事故和交通医学会议上,土耳其Ege指出:如能在伤后5min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min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受伤者的生命可因此而得到挽救或避免致残[4]。

气管插管是维持气道通畅操作简便、效果可靠、迅速有效的方法,对已经出现气道梗阻或呼吸衰竭者无疑应立即气管插管,但对气道尚能通畅,血气指标正常,有呼吸衰竭可能者,临床工作中常有犹豫不决,以致延误抢救时机的现象。本组资料证明在院前急救中应放宽气管插管的适应证。

参考文献

1JoanneV.TheClinicalPracticeofNeurdogicalandNeurologicalNurs-ing,Znded.Philadelphia:LippincottCo,1986,361.

2王一山,杭燕南,姚培炎.重症监护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29-535.

3ChestnutRM,MarshallLF,KlauberMR,etal.Theroleofsecondarybraininjuryindeterminingoutcomefromsevereheadinjury.JTrauma,1993,34:216.

4王正国,朱佩芳.第14届国际意外事故和交通医学会议论文综述.中华创伤杂志,1995,1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