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主题曲十篇

时间:2023-03-27 09:38:31

一年级主题曲

一年级主题曲篇1

七一建党节童心向党活动方案【一】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丰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为契机,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组织未成年人广泛传唱歌颂党、歌颂伟大祖国、歌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心向党、跟党走的情感信念,放飞心中梦想,树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远大志向,合肥市雷麻小学将在2019年5月至29月开展“童心向党”歌咏活动。

二、活动目的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为契机,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组织未成年人广泛传唱歌颂党、歌颂伟大祖国、歌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引导未成年人熟读并记住 “三个倡导”24 个字(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把个人 成长进步与祖国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讲道德、尊道德、守道 德,做有道德的人,培养未成年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至6月

四、活动内容及形式

1、主要包括四类:一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编辑、学习出版社的《爱国歌曲大家唱》中收录的100首歌曲;二是“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评选活动”推出的36首入围歌曲和获奖歌曲;三是中央文明办等部门组织征集评选的优秀童谣;

2、以班级为单位, 班主任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宣传,各班的音乐课老师要积极选定曲目,利用音乐课组织各班练习所选曲目。各班应以音乐老师组织练习为主,班主任为辅。积极圆满完成此项工作。

五、组织形式及要求:

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

2、1~3年级自选曲目各两首 ,3~6年级自选曲目各三首(歌咏曲目中 ,)5月19号请各班主任将参赛的曲目上报给曹飞老师处,将伴奏音乐报给朱先涛处。

3、演唱要求:可以是独唱或合唱。如果合唱服装要求统一、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精神面貌好;音准节奏准确,声音洪亮;演唱歌曲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参加对象:全校6个班级,按照高年级和低年级两个组进行比赛。各选手通过抽签形式确定比赛顺序。

5、评比办法:按照低年级组、高年级组进行评比,每组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 。

6、比赛时间: 2019年5月29日下午2:30。

比赛地点:三楼多媒体教室

7、工作人员安排

七一建党节童心向党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目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区教育局《关于开展“童心向党,优秀童谣传唱”》精神,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动员和组织全校师生广泛传唱歌颂党、歌颂伟大祖国、歌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红歌”,充分表达全校师生人祝福党的生日、赞美幸福生活的美好心声,积极培育全校师生人心向党、跟党走的高尚情感和远大志向,不断深化全校师生思想道德建设。我校决定组织本活动,表达我们对党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时间:2019年4-6月

三、活动组织

组长:熊庆华

组员:叶红英 胡晓兰 音乐教师 各班班主任

四、活动安排:

(一)组织发动阶段:4月

1、以《爱国歌曲大家唱》等部分优秀少儿歌曲为学唱传唱内容,以班为单位、以举行少先队主题队会、利用晨唱、音乐课、课前、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在全校广泛开展推广传唱活动。

2、学校成立合唱团,集中训练演唱。

3、成立舞蹈队进行歌表演。

(二)广泛传唱阶段:4月上旬-6月下旬

推广传唱优秀歌曲内容由大队部、综合组下载链接、编辑下发到各班级、合唱组进行学唱,各班收到曲目后利用晨课、课余、音乐课、班队会等时间开展好传唱活动。

(三)汇演评比阶段:6月上旬

结合庆“六一”活动开展““以童话陶冶情操,以童谣净化心灵”比赛活动,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参赛,体现全体参与性,比赛歌曲以爱党爱国为题材,以及我校网站上推广的优秀歌曲为内容。时间:每班不少于10分钟,以mp3为伴奏形式参赛,参赛资料上报时间:6月25日前(以年级为单位上报)。

(四)活动具体安排:

1、各班积极开展好本次活动,学校德育处监督活动开展进度。

一年级主题曲篇2

一、建立校园爱党歌曲传唱的长效机制,使爱党传唱活动规范化、常规化

小W校园爱党歌曲传唱要实现规范化,成为学校的常规活动,可以以少先队部为依托,辐射到各年级,以中队为单位定期举办爱党歌曲传唱等活动来促进队员爱党爱国情感的培养。如,从课题立项以后,我们先在各个年级挑选优秀队员组建爱党歌曲小队,以小队带动本年级的队员,接着以年级为单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短到长搜集、选取《少年先锋队队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爱党爱国主题歌曲,按低中高年级实施分层设计,编撰红色歌曲分层化的校本电子教材,然后以学校红领巾广播站为主阵地,利用每周三中午向学生教唱一首,然后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再度巩固。而后我校每学期会进行“校园十佳爱党歌曲歌手比赛”,分四个层级进行:小队选拔―中队选拔―年级选拔―校级选拔。比赛形式多样,有现场比拼、MV评比、粉丝投票角逐等,精彩MV及比赛视频由七彩鸣音电视台编辑并播放,队员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此外,我校也利用一些“红色节日”,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国庆节”等庆典节日开展多样的爱党歌曲传唱主题活动,同时,将爱党歌曲传唱活动同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艺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爱党歌曲传唱的长效机制,使爱党歌曲传唱活动规范化、常规化。

二、与时俱进,革新爱党歌曲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爱党歌曲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创意十足、趣味十足的艺术形式,赋予了爱党歌曲“新的生命”,令爱党歌曲与队员更加亲近。我校根据各学段队员特点,在中高年级举行“爱党歌曲故事改编小品话剧展”,由于爱党歌曲故事内容丰富,加上小品话剧本身就极具观赏性,能够让队员在表演与观赏中铭记红色经典,寓教于乐,如:《闪闪的红星》话剧,队员就将潘冬子和胡汉三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舞台上,结合爱党歌曲,将爱国爱党教育推向极致。除了改编爱党歌曲故事,我校还开展“爱党歌曲新唱活动”――鼓励队员在尊重原曲的基础上用不同曲风改编爱党歌曲,唱出新味道,如:说唱版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将现代流行的Rap元素融入爱党歌曲之中,使之更富时代气息,深得队员的喜爱。新的编曲,由队员与辅导员、音乐教师、家长通力合作完成。整个活动,从准备工作到表演完成,队员能很好地锻炼协作能力、歌唱能力、舞台表现力等,“听众”也能在“老歌新唱”中感受爱党歌曲的别样魅力。在一次次成功的尝试后,辅导员更加明确了爱党歌曲活动的新方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动队员的智慧,深入他们中间了解他们喜爱的爱党歌曲传唱创新形式。

一年级主题曲篇3

建军大业主题曲、片尾曲、插曲、背景音乐、所有歌曲歌词MV

建军大业主题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乐所有歌曲歌词尚未公布,小编会及时更新。

建军大业播出时间

电视剧《建军大业》将于2017年7月于央视播出

建军大业剧情结局结尾

2017年8月1日是中国建军90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电视剧《建军大业》即将启动。

众所周知,为庆祝中国建军90周年,刘烨、朱亚文、马伊琍、欧豪、刘昊然、马天宇、鹿晗、郑爽等豪华明星阵容出演了电影版《建军大业》,然而,电视剧版《建军大业》的演员阵容也不容小觑。电视剧版《建军大业》将由“儒雅男神”黄海冰饰演毛泽东;军人出身的郭广平饰演周恩来;周惠林饰演朱德;刘晓洁饰演杨开慧,曹磊将饰演蒋介石……此外,黄俊鹏、侯梦莎、李飞、李昊臻、侯勇、范明、于震、马少骅、杜源、傅程鹏、徐佳、徐洪浩、姚刚、方晓莉、徐百卉等也将加盟此剧,可谓星光熠熠。

《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八七”会议,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积极展开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一幅气势恢弘的革命历史画卷就此拉开了帷幕……

电影版《建军大业》将于2017年8月1日上映,电视剧版《建军大业》将于2017年建军节前夕上映。

建军大业人物角色介绍

角色名称:毛泽东 演员:黄海冰

演员介绍:

黄海冰,1973年7月23日生于中国上海,山东菏泽市郓城县人,中国影视男演员。199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93年主演金庸武侠剧《新书剑恩仇录》饰演陈家洛出道,2001年主演古龙武侠剧《武林外史》。2002年获得第二届中国电视艺术“双十佳演员”。2003年主演梁羽生武侠剧《萍踪侠影》。

角色名称:周恩来 演员:郭广平

演员介绍:

郭广平,国家一级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副团长,1971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9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1993年,拍摄首部军事题材作品《黑水洋》。2002年,拍摄当代军人题材作品《DA师》。2004年,拍摄由小说《山村复仇记》改编的《桂北剿匪记》。2007年,参与主演历史题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角色名称:朱德 演员:周惠林

演员介绍:

周惠林,来自江苏的65后资深演员,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为南京市话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最初的他为一工人,后于1986年入市淮海歌舞团成为一名演员,隔年入学校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90年调入南京市话剧团,自此开始其演艺生涯。于1994年参演了《三国演义》,从而正式以演员的身份出道,随后又参演了众多的话剧、影视剧作品

角色名称:杨开慧 演员:刘晓洁

演员介绍:

刘晓洁(原名刘怡彤),1983年10月1日出生于中国辽宁省辽阳市,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影视系,中国内地女演员。1998年获辽宁省艺术学校舞蹈专业“十佳优秀学生”称号,并在电视台兼做儿童节目主持人。2005年在民国历史剧《风雨西关》中同时饰演小桃红和麦琪两个角色。2007年主演科幻情景喜剧《糊涂小天使》饰糊魔法仙女。

角色名称:蒋介石 演员:曹磊

演员介绍:

曹磊,来自北京的中国内陆资深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员。自出道以来一直活跃于演艺圈中,参演了众多影视剧、话剧,代表作品有《松花江上》、《玉碎》、《大路上》、《香水佳人》、《边关烽火情》、《绝地枪王》等剧作。

角色名称:伍中豪 演员:曲博

演员介绍:

曲博,中国内陆新生代演员,参演了电视剧《建军大业》,成为了建军者联盟的一份子,在该剧中与众多前辈对戏,压力之余也期待他在剧中的表现。曲博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12级表演本科班,作为该剧的新鲜血液而备受关注。他曾多次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红色革命题材作品,认为男儿的血性和激情本该如此激昂。《捉刀人》中饰演男一“曹操”

猜你喜欢:

1.摆渡人主题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乐叫什么谁唱

2.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主题曲、片尾曲、插曲、背景音乐、歌曲歌词MV大全

3.锦绣未央主题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乐叫什么 锦绣未央所有歌曲歌词

一年级主题曲篇4

关键词:创设氛围;适应潮流;转变课堂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高年级音乐教学是比较难把握的一个阶段,究其原因,并不是教材更为复杂或难度有很大提升,产生问题是在于课堂的主体——学生。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态度的转变,对音乐课堂的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决定了我们在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在自己的课堂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以此来让课堂中的歌声越来越嘹亮。

一、创设氛围,用情感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首先,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都不能忽视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效应,这样的情感效应能否产生,决定权在教师,因为学生的情感需要靠教师来激发。而在六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已经渐渐长大,他们的情感需求跟低年级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在唱歌时,情感的投入具有很大的惰性。如在教学《小白菜》这首歌曲的时候,我并没有空洞地去讲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生活非常的艰难,我是从身边着手,寻找了一个类似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观看,这个过程中配以《小白菜》的歌曲伴奏作为背景音乐,事例看完之后再继续播放音乐,让学生的情感停留在这首歌曲之中,对歌曲产生情感,让学生产生兴趣。

其次,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之后,我们可以适当地深入情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音乐是让学生深入情感的重要方式。我们在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会经常性地让学生做一些律动,其实,这样的律动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更为深入地引发学生对于音乐的一种形体上的体验,让学生在体态的律动中体验到对于音乐的情感。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较为胆怯,不好意思做体态律动将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多多给予学生鼓励,肯定这些学生的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更多的信心,从而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深入。《敲起我的小木鼓》是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它的曲风不能让高年级学生激起很大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地让学生在课堂中敲起小鼓,并鼓励他们边跳边敲边唱,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有点不适应,显得较为生疏,但是经过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渐渐地掌握了整个动作,并在欢快的鼓声和舞步中找到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让学生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方式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欢快的脚步中学习。

这样一种以情感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效果是明显的,用情感来激发高年级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是一种更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式。让学生的情感投入到歌曲中来,让学生的情感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情感的投入,拉近学生与歌曲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这样的歌曲离他们很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二、适应潮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流行音乐现象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的形式,有其本身的一些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于接受。虽然生命力不是很强,但是易抒感,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一个方面。

同时由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他们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非常差。而流行音乐很大一部分都涉及情感生活,比较符合高年级学生的一种肤浅的欣赏特点。与之相比较,课本上的歌曲就显得枯燥、乏味、没有情趣。可事实并非如此,课本上的歌曲和欣赏曲目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筛选的。在重视课本歌曲的前提之下,节选优秀的流行音乐,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和欣赏,能够对高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起到很大的培养作用。《北风吹》是歌曲《白毛女》的一个片段,教学本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对这样的歌曲有很大的抵触心理,认为这样的歌曲已经不大符合时代,跟不上潮流。于是我在教授这首歌曲的同时穿插了另一首流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引导孩子对身边的受苦受难的人有一个最基本的爱心。这样,能够将学生的兴趣留在课堂中,而不是任由学生对课本中的歌曲有抵触的心理。

在问及高年级学生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的时候,他们回答大都是:喜欢就是喜欢,但是谈不出原因。这个其实就是学生对于这样一种音乐的兴趣,我们对于这样的一种兴趣应该是积极地培养,积极地引导,将学生的兴趣往好的、健康的方向指引。同时引导的另一个方面是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从流行歌曲往课本上的音乐引导,而不是就流行歌曲教流行歌曲。

三、转变课堂,拓展学生的音乐学习空间

开放音乐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为了学生拓展音乐的学习空间,创设一个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给予更为自由的想象空间。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注重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围绕活动展开教学,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

六年级第二单元是溯流探源,在这个单元中,主要是让学生探寻音乐创作的源头,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音乐,体会音乐。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注重更多的是音乐知识的发掘,让学生通过网络,通过书籍,了解音乐的来源,了解音乐的创作源泉。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音乐、认识音乐,自然而然地就会对音乐产生兴趣。

在这样的一个了解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引导,给予他们的是“?”,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问题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想象,自由地创造。我们在音乐课堂中会经常地欣赏民族音乐,在欣赏的同时,应该引导他们去听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区、音色,思考是什么样的乐器在演奏,在听的过程中让学生模仿演奏过程,使他们从感官的欣赏到思想上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开放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课堂的调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常规习惯的培养,在开放的同时做到活而不乱。

开放性的课堂对于学生兴趣的深入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去营造这样的一种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更多的关于音乐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对音乐有一个潜意识的激发。

一年级主题曲篇5

关键词:对位手法 “和声力” “旋律力”

一、巴赫及兴德米特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爱森纳赫的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族,创作了《十二平均律》、《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大量的传世作品。巴赫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感兴趣,研究、抄写和改编了一些对位风格的作品,并对自己的创作和巴洛克的复调音乐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深刻的反映在他的晚年的一些杰作中,其中包括《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等。

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保罗・兴德米特(Pual Hindemith,1895-1963年),被誉为“20世纪的巴赫”。兴德米特在20世纪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有《第三弦乐四重奏》、《玛丽亚的一生》、《卡迪拉克》、《当日新闻》、交响曲《画家马蒂斯》、钢琴曲《调性游戏》、歌剧《世界的和谐》等。兴德米特的《作曲技法》是一部具有独特见解的音乐理论著作。

二、运用兴德米特音乐理论对E大调前奏曲的分析

此曲是一个四声部的创意曲,是古二部曲式。十二平均律中前奏曲最美的一首。这首前奏曲不但是精致的三声部技法的完美典范,也是前后两半部分反复的二段体之巴赫方式的良好曲例。

例1:

一、A乐段

1、主题

主题动机从属音开始,使用延留音打破俗套的音乐语言,主题旋律以级进下行音阶为主要音乐素材,在“旋律力”上占优势,推动音乐的进行。在整个主题旋律中隐藏着一条宽泛的旋律线,将每个延留音连接起来看,又是一条级进下行音阶。

在主题旋律中,不论是主题的级进音阶,还是隐伏着的级进音阶都反映出“旋律力”占主导地位,音乐的流动性强。

主题开始,固定的对位声部就在紧随其后的一拍位置出现,固定对题是将主题动机下移三度的对位,像是对主题声部的回应,还延用了织体旋律中的隐伏旋律。

低声部以主持续音开始,表明调式调性,但低声部对位旋律中,在主持续音之后,有一份和弦分解形式,这时“和声力”占主要地位。

这样在上下声部使用“旋律力”对“和声力”的对位布局,为的是在流动性的主题旋律下,用和声性旋律来与之形成对比,让那个音乐进行中“块状”的和声性,刚柔相济的进行。

主题a分别在不同声部呈示两次。第二次呈示是向属方向调――B大调转调的,主题旋律出现在中声部,固定调旋律在高声部出现,低声部则改在属音上出现,体现了调性的主属交替原则,最终结束在B大调的主音上完成了主题的呈示。

2、间插段1

乐曲随后进入9小节的中心段,中心端分为三个乐句。

第一乐句是4小节的间插段,这四小节运用了纵向可动对位,是2+2的分句形式。

在中心段,高声部运用主题素材,将表现“旋律力”的下行级进音阶与表现“和声力”的上行和弦分解相融合,两种力量和进行方向相互平衡,体现出中心段落中音乐发展的推动性。

第二乐句3小节,是1+1+1的分句形式。运用主题素材中的十六分音符,使用纵向可动的对位手法依次从高、中、低声部进入,形成一个3小节的间插段。

这个3小节的间插段中,上声部使用“旋律力”突出的级进音阶式,下声部使用“和声力”突出的和弦分解式。上下声部形成对比,继续推进音乐发展。

第三乐句是由2小节具有连接因素的乐思,为引出结尾句最准备。使用了主题中的延留音特点。低声部在横向使用和弦分解,在纵向上使用三度音程,使得低声部的“和声力”有进一步的增强。

3、间插段2

间插段2的低声部是E大调的属音八度连续跳进进行开始。这个间插段一共有7小节,也分为三个乐句,是3+2+2的分句。

第一乐句的3小节,上声部使用下行二度模进的手法进行展开,下行进行的模进,让这个间插段一开始就具有结束的特点,再加上低音声部的属持续音,就更有接近结尾处需要调性解决的布局特点。

第二乐句是2小节,从素材上看,是将第一部分进行了纵向可动,但是,高声部将八度跳进变成了六度跳进,音程上的变化,让跳进的声部有了色彩,增加了旋律的“旋律力”与“和声力”,这种不稳定的因素就要趋于解决,推动音乐向结束的进行。

第三乐句2小节,是整个A乐段的结束句,低声部的和声进行,高声部的三度旋律音程的下行模进,都一致的将音乐进行收束,最终停在E大调的D和弦上。

二、A1乐段

A1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呈示。

A1乐段首先将主题提高五度呈示的。在主题后有3小节的连接段落,连接段之后进入间插三段,5小节的间插段以主题素材为主,间插之后进入间插四段,9小节的间插段主题的低声部素材为主。间插段之后的主音八度连续跳进,最终以4小节的结尾句结束这首前奏曲。

三、总结

运用兴德米特的音乐理论分析巴赫的前奏曲,能从不同的角度从新认识巴赫的作品,两位大师穿越时空的相融合,能给创作复调作品的人们带来因中心的理念和创作思路。

参考文献:

[1]沈旋 谷文娴著.《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第13 次

一年级主题曲篇6

关键词 贝多芬 和声 织体 特征

一、贝多芬和声的主要特征

1.古典乐派的和声

古典乐派音乐的主要特点就是主调音乐。因此和声特点也就表现得十分简练。它体现调性集中,强调主、下属与属七这三个为主要和弦。由于音乐结构的方整性特点,因此它不像复调音乐那样,有比较复杂的声部对比、节奏的交错,而是表现为节奏的规律化,以对称、平稳的和声进行为主体。除了主、下属与属七三种和弦以外,离调、移调模进、减七和弦、增六和弦、同主音大、小调对置等也广泛地使用,以体现色彩性的变化。在主调音乐的曲式中,如奏鸣曲式中,和声语言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主调音乐结构的要素之一。

2.贝多芬的和声

贝多芬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大多表现了矛盾激烈的斗争精神,体现了哲学的思想,因此不同和声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和声语言是以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为基础的。音乐的开始和结束都体现了和声的功能性。即:呈示与终止。与海顿、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一样,强调主、下属与属七为主要和弦,很少使用副和弦。即使在作品的高潮处,也仅仅会使用转调或离调的手法来丰富音乐的色彩和表现力。增加音乐的紧张度,提高音乐的动力性,这样也会出现离调性的变音体系和声和同名大小调的变音体系和声(降Ⅵ级)。因此在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和声语言常用的主要有:Ⅰ级、Ⅳ级、属七、属九、Ⅶ级减七和弦、Ⅱ级和弦、Ⅱ级五六和弦、副属和弦、重属变和弦、降Ⅵ级和降Ⅱ级和弦等等。有了这些和弦的运用,贝多芬才会呈现出更加富有表现力、体现矛盾冲突的作品。因此贝多芬的和声语言特征表现为戏剧冲突和动力性。同时也有抒情性和歌唱性的表现。

二、贝多芬和声特征的具体表现

(一)戏剧冲突和动力性的表现:

在贝多芬《c小调三十二首变奏曲》中,变奏的主题的和声给其后变奏的写作以一定的制约和发展的空间,这部作品所采用的变奏手法是:三十二首变奏都在保持主题的和声骨架的基础上进行变奏,因此主题的和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题以起始的两小节为动机,随后向大下属方向(F大调)作离调,再向属方向离调,使和声材料具有较强的色彩性,形成调性游移。在第8小节以c小调S-D-T的强功能性的和声终止,稳定了主调的调式调性。在保持调性布局原则的基础上,和声框架中小部分的和声有细微的调整,这正是由于装饰性变奏手法对和声处理上的要求所造成的,体现了戏剧冲突和动力性。其特点体现在:

1.和声的功能性:

功能性的和声进行是贝多芬音乐动力体现的需要,使和声在调内有规律地进行。和声的功能性在一般的主调音乐中是常见的和声进行。和声的功能性可以理解为和声的作用,表现不同的和声的色彩,用于不同情感的表达。例如:在贝多芬《第十七奏鸣曲》第三乐章中是明显的奏明曲式,各部分安排的十分规范而且清晰。呈示部中的主部、连接部、副部及结束部材料集中精炼、布局合理,主部主题虽然是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但却充满了活力和律动感。主题a句的和声是主属交替,b乐句开始转向下属方向,和声节奏紧缩成每小节一个和弦。以S―D―T这样一轮完整的和声功能进行后进入终止式。之后,在下属和弦中的降二级的使用,接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形成二级音下行见三度进行到导音的进行。

2.戏剧性的和声效果: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表现戏剧的矛盾是主要的创作手段。通过强烈的和声对比的手法来体现。例如:《柯里奥兰》序曲中,有十四小节引子,十分有力度。第一主题是由弦乐演奏,用大量的减七和弦和八度的齐奏做对比,体现了高傲、自信的性格。在《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结尾处在调性的低音上做向上的半音进行,在和声的处理上采用上方小三度的模进,突出了音乐的紧张性,在力度上也十分强烈。

3.节奏的运用:

节奏是音乐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音乐语言,它使作品体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和声节奏运用十分富有弹性,松紧的结合动静的结合都十分具体得当。例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末乐章的第三乐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感情上则完全不同。旋律中采用了非常复杂的钢琴技巧,第一主题表现了激动与热情,犹如激烈的狂怒,第二主题表现了憎恨与不满,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达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4.丰富的和声效果:

贝多芬在音乐作品中体现的雄伟、豪迈、坚硬的性格,采用的是丰厚的和弦进行。宽大的音区、密集的和声排列、来加强和声丰满的效果。例如: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中,乐曲的纵向旋律和节奏多种多样,横向上来看,同时是好几个声部交织在一起,体现丰满、结实的和声效果。在贝多芬《第十七奏鸣曲》第三乐章中是明显的奏明曲式,他的展开部以主部主题材料构成。第一部分包含对位的因素,展开部在g小调上开始,材料在各调上发展,降b小调持续之后出现在将b小调上的假再现,之后减七和弦、增六度的和弦,最后到达尾声,主调的属和弦,并属主交替持续11小节,最后出现属和弦的持续。

5.和声的对比性:

贝多芬的作品中,由于塑造形象的需要,常常需要对音乐形象进行对比,来完成戏剧性的发展。没有对比性的和声处理,就不可能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体现不同的音乐风格。例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乐章,音乐形象有活泼、抒情、感慨三种情感,材料采用模进的方法将情绪推向高潮,体现了活跃的气氛。之后用e小调的属和弦做停顿,情绪比较舒缓。到了第三部分旋律用七度向下跳进之后级进,增加了感慨的情绪。

(二)抒情性和歌唱性的表现:

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是无副标题的作品。第二乐章一开始时,由木管吹奏柔和的长音和弦,接下来由低音弦乐器上奏出安静的旋律,一直到整个主题和后面的变奏。随后,a小调转到明朗的大调,单簧管和大管变换节奏吹了另一个流动的旋律。当高潮平息下来的时候,主题的片断时而在这个乐器上,最后,在小提琴的回响声中结束。宁静舒缓的和声与恰当的节奏相呼应,将整个乐章的抒情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贝多芬作品中的和声手法是典型的欧洲传统和声,这对于我们学习传统和声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学习资料。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笔者将在此基础上,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创作更加具有特色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姚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展开部和声特征分析.音乐探索.2004年.第04期

[2]王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04年

一年级主题曲篇7

开展优秀童谣、红色歌曲征集传唱活动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为了弘扬民族精神,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进我校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我校组织开展“优秀童谣、红色歌曲”征集传唱活动,要求全体学生用心、用情、用行动歌唱,歌唱祖国的繁荣昌盛。在重温优秀童谣、经典红歌的同时,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活动目的: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抒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他们更努力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的巨大热情,我校准备开展“优秀童谣、红色歌曲”

征集传唱活动。

三、具体实施

1.统一思想,明确责任。

自“红色歌曲大家唱”歌咏活动启动以来,学校及时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了上级文件精神,制定了学校“红色歌曲大家唱”活动实施方案,专题研究部署了此项工作,动员全校师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红色歌曲大家唱”活动是重要政治任务,是集中展示和反映师生参与、享受健康文化的活动,并要求各班级、各教研组和各处室相关负责人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并指定由分管领导负责,确保达到最佳效果。

2.

广泛动员,积极指导。

“红色歌曲大家唱”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积极营造浓厚氛围。各班级利用班会课广泛宣传,并组织学生传唱红色歌曲,挑选优秀演员。学校音乐教师积极指导,组织排练,为全校性的演唱会做好准备。

四、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五、活动形式

1.集体传唱

全校学生集中利用周三下午社团活动时间进行。

2.班级练唱

以班为单位组织练唱学校集中传唱的歌曲。

3.歌咏比赛

利用重大节日,五一、五四、六一、国庆节等节日开展主题红色歌曲比赛,进行评比奖励。

4.组建合唱团

以年级为单位,组建合唱团,聘请专业人员辅导。

六、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以李冰为组长、刘聪为副组长、班长、文艺委员为成员的传唱轰动领导小组。

2.精心组织。各年级、班级要认真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网上“学童谣、谈感言”活动和优秀童谣暑期传唱活动,努力扩大优秀童谣传唱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面。

3.务求实效。各年级、班级要以组织开展优秀童谣传唱活动为契机,不断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把童谣传唱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推动优秀童谣传唱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使广大少年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灵、提高素质,展示良好风貌。

七、具体活动安排

1、造氛围。第二周开始,利用校广播台,坚持每天三次的放红歌,营造良好的唱红歌,听红歌的校园文化氛围。了解红色歌曲的创作背景、词曲含义,让全校学生真切感受红歌无穷的魅力,促进他们对红色经典歌曲的热爱和理解,增强对党、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珍惜目前美好的生活环境,使之转化为“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开展交流分享红歌故事、阅读红色经典著作、书写读书心得等活动,深化同学们对红歌精神的体验,积极培育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2、教红歌。组织音乐教师和有音乐特长的教师集体备课,指导学生学唱红歌,了解红歌的背景,要求每个班都会唱红歌。并进行一次红歌传唱拉练检阅。

一年级主题曲篇8

【关键词】斯卡拉蒂;奏鸣曲K430;曲式;和声;演奏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1685年出生于那不勒斯,是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的第六个孩子。16岁即任那不勒斯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和乐师。两年后随父亲移居罗马,曾以乐师的身份服务于波兰女王玛利亚・卡西米、丰特斯侯爵(Marquis de Fontes)和圣彼得大教堂。1719年移居葡萄牙,担任里斯本贵族教堂的乐师,以及国王约翰五世(King John V)的公主玛利亚・巴尔巴拉(Maria Barbara)的教师。1728年公主嫁给西班牙皇太子,斯卡拉蒂随之前往马德里,担任宫廷乐师,并在那里度过了一生最后的28年。

斯卡拉蒂是造诣很深的拨弦古钢琴家,但受父亲影响,前半生的作品主要是歌剧和宗教歌曲,16岁开始创作歌剧。后期开始大量创作大键琴作品。他一生写作了555首钢琴奏鸣曲,大多数是单乐章,以单一的演奏技巧为中心构成,有的采用巴洛克式的二部曲式(AB),有的与巴赫的创意曲写法相同。斯卡拉蒂生前出版时称之为“练习曲”。这些作品反映了西班牙宫廷和民间的生活面貌,并融进了意大利的精神,丰富了音乐的风格,同时发展了键盘乐器的技巧和表现手段。许多吉他演奏家将它们改编为吉他独奏曲。斯卡拉蒂的作品分别由意大利钢琴家朗戈(Alessandro Longo)、美国古钢琴家柯克帕特里克(Ralph Kirkpatrick)和意大利音乐家佩斯特利(Giorggio Pestelli)编目,分别使用三人姓氏第一个字母 L. K. P. 为标记。

奏鸣曲K430让人感到斯卡拉蒂的能力乃至天成,那是一种强烈的,不可遏制的情绪和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本曲对宫廷舞蹈特征进行描述,将贵族的气质表现得惟妙惟肖。在它轻巧的旋律里,弹奏者不仅得到技术上的锻炼,并且在审美情趣的提高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作品将谐谑的情趣、优雅的风格、写实的手法所具有的具象性、以及反复特征手法带来的技术练习的作用融合在同一首作品里,显现出通体流畅、平易近人的性格。

一、音乐分析

1、曲式

全曲的曲式结构为古奏鸣曲式:

(1)、呈示部

主部(1-8),由两个4小节的乐句构成并结束在属和声上;在主题雅致的贵族气质中以轻巧的八度大跳动机给以点缀,像舞曲开场时邀请人向来者敬礼,对人性快乐的描述在此刻是以十分写实的手段加以表现的。

连接部(9-18),击节式动机从弱拍引入,改变了强弱音位的次序,使三拍子的节奏感变得模糊,谐谑的不可预料性再次得以展现;低音部连续使用平行八度,空洞的和声效果却在不可预料的拍位上起了强调作用;在节奏上,打破了种音规律,与主部形成对比。

副部(19-41),调性转为A大调,欢快的主题在f的力度上出现。19-26小节旋律声部使用了扩展音程的手法,通过音域的加宽伸展了音乐内在的张力,同时左手加进八度和弦,增强了音乐的力度,并以不断的重复给人一种期待感。26小节转为三声部,高声部从第三拍起,运用了大量的切分音,打乱了舞曲的节奏感,有谐谑手法的不可预料性;31小节引用了连接部的材料。

结束部(42-54),是对主部主题第三小节节奏的发展,伴奏声部则延用了主题节奏型;在和声上可看作副部终止式(Ⅰ6-Ⅳ-Ⅴ7-Ⅰ)的补充。

(2)、展开再─再现部

展主材(55-72),在A大调上展开主部材料,在62小节声部扩展为三声部,低音部出现属持续音a,预示着主题的再现。

连接部(72-75),调性转回D大调并简单的再现了连接部的动机。

副部(76-95),与呈示部中副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调性的回归(为完全的奏鸣曲式的确立迈出了决定的一步)。

结束部(96-108),同42-54小节。

2、和声

奏鸣曲K430在和弦与和弦外音的使用上,斯卡拉蒂以功能性三和弦、七和弦进行为基础,常用和弦有Ⅰ级、Ⅳ级、Ⅱ级、Ⅱ7级、Ⅴ级、Ⅴ7级、属九、副属、重属和弦以及辅助四六和弦。在和弦外音的使用上主要有短倚音,这是斯氏和声中的最大特点,以造成不协和的音响效果;此外,还有辅助音、经过音等;在斯氏奏鸣曲中和声节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一小节一个和弦,和声进行的动力性不强。这种和声节奏与其古奏鸣曲是融为一体的,也是与古典时期奏鸣曲的区别之一;在调式调性上,斯卡拉蒂奏鸣曲在调式运用上消除了教会调式的影响,同主音大小调、平行大小调的对比成为调式色彩的对比,在主题展开中、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等都有大量运用。而直接用换调方式展开主题更是大胆的尝试。调性发展与斯氏所创立的规范的古奏鸣曲式一致,在调性发展上创造了T-D-S-T式的调性布局,特别是展开―再现部中副部调性的回归为完全的奏鸣曲式的确立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也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声语汇上以Ⅰ―Ⅳ―Ⅰ、Ⅰ―Ⅴ―Ⅰ或Ⅱ6(Ⅳ)―K―Ⅴ7―Ⅰ(见谱例1)为主,简洁、明晰。终止式中采用大量的正格进行,特别是在古奏鸣曲中的主部与副部的结束处往往是由T-S-D-T典型的和声序进组成。终止式向来是体现调式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调中心最集中、最浓缩的窗口,终止式的和声构成形式,总是代表着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和声语言的典型特征,它有如当时和声全貌的一个缩影,成为浓缩整体和声的规范,斯氏奏鸣曲中的和声终止成为古典乐派和声终止的直接前身。

二、演奏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主要是为了巴巴拉公主的钢琴练习而作,因此每一首都有一个训练某种或某几种明确的钢琴技术、技巧的目的。如音阶、琶音、双音、大跳、同音反复、多种装饰音等,其中双手位置互换(交叉)的弹奏技巧是斯卡拉蒂用得最多、最精彩和最有效果的。对于奏鸣曲K430的演奏,总体看来,触键时要直接而有弹性,掌关节松而灵活,指尖触感集中而富有弹性,力求发出圆润、透明、有光彩的音色;在快速跑动时讲究颗粒性,像一串串珍珠般闪闪发光;在需要较强的音量时可用手臂力量,但不能过分,强弱的幅度不能拉得太开,即f和P的对比不能过于强烈,不要大起大落。在和声进行中,依据所演奏的和弦性质、和声布局、走向以及解决的方法,使稳定与不稳定的因索表现鲜明,并通过双手声部的协调进行,使作品的内容得以深入的揭示和体现。在节奏方面可以弹得个性化些,演奏者除了注意触键技巧外,还要具有灵活、生动的表现力,更须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

具体说来,乐曲的1-8小节在演奏时,要注意顿音的弹奏,尽量做到清晰、明亮,第3小节旋律声部要奏的连贯、稍微有力;9-19小节,演奏时注意低音部超八度的和弦分解音以及波音的演奏;20-54小节,低音部改为八度同奏,这里既要突出顿音的演奏,又要做到右手宽音域旋律的演奏,颤音的演奏要自然,清晰;55-66小节注意双音的演奏,尤其要突出小三度音程的柔和、轻巧;96小节至结尾突出右手旋律进行,左手的六度音程演奏的有力但不要砸琴。

参考书目:

[1]《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钱仁康,钱亦平 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五十首键盘奏鸣曲分析》.董蕾,李睿,徐阳 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3]《斯卡拉蒂四十五首奏鸣曲》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一年级主题曲篇9

关键词:舒伯特;即兴曲D.899;统一性;浪漫主义情怀

即兴曲大概源自于“即兴”手法,“即兴”是没有事先写成或印成的乐谱,是一种临时创造性的随想演奏行为。即兴曲原意为“即兴创作”或“一时的兴致”。在19世纪时,它成为器乐短曲的曲名,此时的即兴性已经不同于19世纪初期或更早时期作曲家乐器演奏中的即兴表演了。它事先创作并写成乐谱,似乎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情感或思维,舒伯特、肖邦、舒曼、布里顿等作曲家都曾写作过即兴曲。

大多数学者认为,舒伯特是最早运用即兴曲这一器乐小品体裁为钢琴作曲的作曲家。作曲家在1827年写出了11首即兴曲,分别是D899(4首)、D935(4首)、D946(3首)。很难想象1828年11月份去世的舒伯特,在这两年的作品量十分的庞大,例如3首钢琴奏鸣曲、《天鹅之歌》《冬之旅》,以及C大调弦乐五重奏等。大量的声乐作品写作为他带来了“无人可及的旋律创造”之美誉。这种优美纯洁旋律的创造同样出现于他的其他作品中,例如即兴曲。美妙的旋律使人们往往忽略了舒伯特作品中的曲式结构,一度被人们认为是结构散漫的,但仔细观察他的中晚期作品结构,就会认识到这是多么错误的见解。

舒伯特的即兴曲诗意与浪漫并存,温婉悠扬略带悲伤,层次丰富,尽显歌唱性。D899是舒伯特最早的即兴曲作品,包含有四首。第一首c小调,自由变奏曲式,4/4拍;第二首降E大调,三段式,3/4拍;第三首降G大调,三段式,4/2拍;第四首降a小调,三段式,3/4拍。人们往往认为这一组作品彼此之间没有D935的四首作品联系强烈。舒曼认为D935是“伪装了的奏鸣套曲”,而对于D899并没有过多的评价。但我们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使用同一编号的一组作品是一个时期内作曲家作品的集成,它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相应的共性。这一共性的形成不仅仅体现在曲式结构层面,还应体现在调性、主题、节奏、织体、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

一、 调性的统一性

这组作品使用了舒伯特常用的三度调性关系。这种关系既体现在每首单曲的内部,又体现在曲与曲之间。例如,第一首c小调与降E大调、降A大调与降C大调,第二首降E与降G等。这些是单曲内部调性的关系,外部的关系则也大多呈现三度关系。第一首以c小调开始,C大调结束;第二首以降E大调(与c呈三度关系)开始而又以降e小调结束;第三首开始于降G大调,又与第二首的降E呈三度关系;第四首开始于降A小调,它是C的下三度音。这种三度调性的循环往复可以看出整组作品中作曲家整体性的悉心安排。

二、 主题的统一性

四首乐曲在主题的运用方面具有明显的联系。第一首主题取材于民间歌曲,旋律清新自然,核心材料包含有三音的模进、三音的向上或向下的级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组核心材料除级进外还使用了同音重复,使得旋律中带有一丝踌躇的心境。第二首是双主题的三段式,因此整首乐曲拥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的核心材料主要采用多音下行级进、三音小二度模进、多音模进,并伴随有少量的多音上行级进。第二主题的核心材料则多运用同音重复、三音级进、和弦分解形式。第三首使用单一主题构成乐曲,核心材料多使用同音重复、多音下行级进等形式。与其他三首不同的是,第三首从头至尾采用多层次旋律进行方式,为全曲增添了几丝惆怅、几分朦胧。第四首与第二首相同也是双主题三段式结构,也拥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主要采用分解和弦下行模进、重复相同和弦、和弦旋律音高下行级进。第二主题则采用多层次旋律进行方式,期间旋律音高同音重复、三音下行或上行级进现象多见。仔细剖析每一首乐曲便可发现,核心材料的级进、模进、同音重复现象是这一组作品的共通性。

材料的共通性仅仅只是主题统一性的其中之一,四首乐曲主题发展手法的写作中也有相同的因素。其一,无论是使用单一主题材料或双主题材料的作品,每一主题都好似无尽头的变奏,使人难以发现其间的起讫,这是一种思绪的延绵。其二,四首作品都有多层次的主题呈现方式,这种方式使得主题的音响丰富。随着音符的横向运动,纵向上每一拍的音与音又结合成不同层面的前景、中景、背景,这些构成了协和或不协和、平衡或不平衡的多层比例关系。

三、 结构的统一性

四首乐曲的结构具有相对的关联,首先体现在主题的应用上,每首乐曲基本都或隐或显地包含有两个主题,一明一暗。有时两个主题的关系非常相近,仅仅是调式的不同或是音程关系的大小增减的变化;有时两个主题差异显著,明确地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段落中。例如第一首第1―5小节的主题材料递进地演奏出第10―13小节的材料,两者之中前者为c小调、后者为降E大调,这一大一小的调式调性变化既能表现明暗的对比又能体现二者的联系。相同的隐含性质出现在第三首中,但并非是调式调性的变化,而是音高的上行与下行的关系。

其次,四首乐曲联缀在一起与奏鸣套曲的联缀十分相似。舒伯特的奏鸣曲第一乐章大多采用“Allegro moderato”,第二乐章或采用“Andante”或采用“Scherzo Allegro”,第三乐章则多采用“Adagio”或“Allegro”,第四乐章“Allegro”居多。D.899与此相比较,我们认为这是十分相似的,略有不同的是第三首与第二首如同被倒装一般。

四、节奏的统一性

四首乐曲具有密切的节奏关联。全组作品最具特征的是三连音,它仿佛是作品的标志一般无处不在。它贯穿了第一首作品的大部分、第二首和第三首作品的全部,少量出现在第四首中。虽然作品的大部分都在使用三连音,但是使用的位置及作用则完全不同。例如第二首的首段与再现段三连音是主要的旋律形式,音响流畅而谐谑。但在中段则将其放置于持续音旋律的中间层,继续乐曲的情绪抒发。第一首的三连音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只是运用在背景层,它多为同音重复或同和弦重复的三连音形式。第三首则在中间层和背景层中互为交织,但此时的三连音以分解和弦的形式成倍出现。

由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舒伯特即兴曲D.899的主题、节奏、结构等方面关联性较强,更有调性将其密切联系。这种整体统一性来源于何处呢?舒伯特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哦,幻想力!你是人类最高的珍品、取之不尽的源泉……”“痛苦敏锐理智,强化情绪……我的作品是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我的痛苦才有的……”这些自我评价的语句中透漏出了舒伯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即以亲切优美、柔和而悲伤的抒情性(歌唱性)来倾吐他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为了体现这一浪漫主义情怀,他的作品往往以某种情绪或语调为“基本色调”,运用这一色调的不断变异过程进行基本音调、织体、调性等的一系列变化。即兴曲D.899犹如绘画一幅中国山水画,第一首“勾线”,用旋律分划主次先后,确立情绪基调,带有某种叙事性。第二首“皴擦”,补充基本色调,进一步表现情绪,使得音响逐渐丰富起来。第三首“点染”,运用之前两首没有大量出现的多声部织体形式充实丰富。第四首“整理”,是作者对作品整体的审视。

舒伯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重要的作曲家,他用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是早期浪漫主义的先驱。即兴曲D.899是他后期的众多作品之一,它在整体上看似松散、迥异,纵观其四首乐曲,可发现各曲在主题、节奏、结构、调性等有诸多关联性。由此可见,四首乐曲既各自不同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来源是舒伯特亲切优美而又悲伤的浪漫主义情怀。

一年级主题曲篇10

思维,是指主体对信息进行的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排列、分类、变相、整合、表达等。

主题思维,即作为教育者,面对复杂的学情、纷繁的教学教研问题,要随时明确需要着手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或任务,有主题的进行教学管理的思维方法。

现今普遍存在的教学教研现状是:1.集体教研中“以课代研”,却研究内容不明确、研究目标宽泛,从而导致执教教师在备课时,教研目标定位不准确,盲目追求面面俱到而缺乏深度和应有的教研价值;评课教师评课时要么光说好话,要么泛泛而谈教态、教法或教育理念,并没有做到因课导研,集体解决重点、难点的实质性问题,难以让执教与参加教研的教师获得具体理念指引下的方法或思路上的指引。2.个人教学缺乏研究意识,无法宏观把握教研课改动向,也难以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自研课题或自主研究。

面对上述情况,笔者聚焦课堂课标教材和学科理性思考,从课堂共性问题切入,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以主题思维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效,从而使主题思维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符合教师发展的规律,促进教师对课标钻研、对教材研究的深度,以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

一、主题思维形成的三部曲

1.聚焦课堂课标教材

在高效课堂工程的推进要求中,音乐感性学科教学呼吁理性回归,使教学回归课堂、课标、教材“三位一体”。这需要在教学教研过程中,聚焦课堂、课标与教材,扎实学科的理性思考。

面对2011版新课标,宏观上我们应认真思考:经过10年实验,课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对实验稿课标的意见与建议主要有哪些?音乐课标的修订是依据哪些原则做出的?修订后的课标有什么改变?在这些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什么?依据这些变化,我们一线音乐教师对教材修订有哪些企盼?对教学和教学评价可进行哪些具体调整?微观上,结合我们音乐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牢牢把握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重视“音乐本体”在教学中的贯穿运用,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承,重视歌唱(及合唱教学)等多种音乐表现方式的学习。

同时在使用教材前,需把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清楚地梳理出新教材的主要脉络,让教学有理可依、有步骤可循。

2.课堂共性问题切入

教学教研是为了解决在常态课堂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而对一个教研主题的把握能力决定研究的实效性。因此,主题选点小可以有效地对该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那种认为将几节学唱课放在一起,只要上了学唱内容,评课时泛泛而谈教态、课堂气氛等内容,就是作了“小学低年级歌唱教学研究”的认识是不合理的。

笔者倡导在主题思维引领下的教学教研可以将“小学一年级歌唱教学研究”细分为8个小主题:

(1)“学唱课《可爱的小象》同课异构研究”

(2)“趣味练声研究”

(3)“学唱课歌唱习惯培养研究”

(4)“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

(5)“学唱课节奏练习趣味化的教学研究”

(6)“学唱课中创设情境对以情带声的辅助作用研究”

(7)“教材中学生已会学唱歌曲的深度拓展研究”

(8)“学唱课获奖课例移植,经验改进研究”

这样一个大主题细化为8个小主题,在这8个小主题中,有教学设计的对比研讨,有教学方法的细化研究,有教学理念的实践摸索,还有成熟经验的移植等等,内容比较广泛;既各自成题,又相互关联。同时,这些小主题,都是音乐教师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每个小主题虽然题目不同,但都围绕“一年级歌唱教学”这个大主题,并且每个小主题都有具体的切入点,教师容易进入教学的研究之中。既可以作为一个教师自己一个学期或一个月的教研内容,也适合同校几个教师之间合作研究,还适合于镇区科研组的教师人较多,分组进行各个小主题的对比深化研究。

3.深化主题思维

选题的确定应深化到人人有任务或课课有任务。如果是科组研究的教研主题,应将具体研究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如果是教师个人研究的小主题,就应把主题完成计划落实到对每课的研究上。具体主题案例如下:

重视歌唱(及合唱教学)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研究内容,一年级是音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关键期中不仅要培养孩子规范的音乐课堂纪律、自然的发声状态、良好的聆听习惯,还包括良好的多声部意识等等。这点在教材的编写中多处都有明确练习指示。所以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是课标、教材、教与学的共同任务。为此,这一主题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实施中就可分为几个步骤进行探究。

研究步骤一:

研究内容――下册第二课的《放牛歌》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间奏处的多声部打击乐器练习

研究步骤二:

研究内容――下册第四课的《可爱的小象》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演唱中的多声部打击伴奏练习

研究步骤三:

研究内容――下册第五课的《火车开了》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

二、主题思维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的运用

1.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科学与否决定着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高效课堂构建的根本。

比如很多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四课“长鼻子”《可爱的小象》一课中,经常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初看这些教学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带着“主题思维”来审视一遍本课定标,它还不够准确。

首先,看课标对一年级学段目标的要求。

其次,看教材编写的意图。从教材的编写上来看,这一课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学唱歌曲《可爱的小象》;用响板、碰钟为歌曲进行二声部伴奏;了解音乐要素之音乐的快慢。

最后,纵向比较该教学内容的进度与要求。

(1)已学的学唱内容具体要求

下册《布谷》要求:放松、清晰地演唱;

下册《牧童谣》要求:随老师模唱旋律;

下册《数鸭子》要求:轻声、愉快地歌唱。

(2)二声部伴奏

在上册第一课认识了碰钟,在《小青蛙找家》一课中认识了响板,并在《咏鹅》、《大家来劳动》、《小青蛙找家》、《星光圆舞曲》、《龙咚锵》、《放牛歌》等课中多次进行过二声部及三声部的器乐合奏。所以本课的二声部伴奏是属于学生复习、巩固的内容。

(3)已学内容中包含音乐的要素知识点

上册第三课讲过《音的强弱》;

上册第七课讲过《音的长度》;

下册第二课讲过《音的高低》。

通过以上三步骤的思考与教材剖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可爱的小象》,感受大象的长鼻子音乐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歌词、模唱旋律、打击乐伴奏、快慢对比演唱等方法学会表演唱《可爱的小象》。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放松、清晰的声音,轻松、愉快地演唱《可爱的小象》并认识音的快慢。

2.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下册第五课“游戏”《火车开了》为例,执教教师较多地选择学生模仿火车动作来边跳边唱;设置各车站站点、司机、站长等角色进行体验练习。但这些教法的选择并不仅是为孩子提供体验活动,而是应该带着主题意识,让方法为内在服务、为目标服务,让孩子通过系列体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

又以《粉刷匠》为例,虽然这首歌曲在我们下册第七课“巧巧手”单元,但这首歌曲是学生幼儿园都早已学过的歌曲,但很多老师还是在课中让孩子带着方纸帽子,分组进行粉刷比赛,看似学生开心地一遍遍在音乐性弥漫原则下,用体验式参与活动来感受、表现歌曲,但由于老师在本课没有“主题意识”,并不是通过体现歌曲强弱规律的动作表演唱、表现演唱音色的粉刷动作来创编、体会歌曲情绪的快慢对比、感受“刷子飞舞忙”的分组活动……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在“主题意识”引导下选择和实施的教学方法,所以就不能较大限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

3.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效

在主题教研中,教学评价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但因音乐教师善于表演不善于言表的特点,所以教研活动经常出现教师们不愿意进行评课的现象。要么光说好话,要么泛泛而谈教态、教法或教育理念,并没有因课导研,集体解决重点、难点的实质性问题,无法让执教与参加教研的教师获得具体理念指引下的方法或设计思路上的指引。

比如主题教研活动“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之研究步骤三,它的研究内容是下册第五课“游戏”的《火车开了》;研究方向是歌曲演唱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评课时不可以泛泛而谈老师的教态很好,专业基本功很扎实,而应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否高效;教师操作与实施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实施于学生的有效度是多少;教学成败的原因对于多声部声势练习还有其他什么有效做法等等方面去进行对课不对人的教研。这样会通过“主题意识”引领下的真实有效的教学评价,来检测课堂是否高效,推动课堂进行再反思、再设计、再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主题思维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的意义

首先,通过主题思维引领下的教研,能让音乐教师有方法可循、有步骤可依地进行研究,既可以自己进行自主研究,也可以结合同科组、同学科老师的力量,共同进行某一主题教研。以“自主学习课前预设群体研讨课堂求证群体评议找出问题”的教研模式,让老师在发挥个人力量,得到个人提高的同时,又与集体形成合力,向着共同而明确清晰的目标,一起研究、探讨、实践、反思,共同提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其次,主题思维指导下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特点,所以其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体现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科学的理性思考研究过程。

主题思维引导下的教研,有力地促进教师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敏于动笔。而主题思维引导下的教研又营造出良好的教研氛围。

蔡 云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

乐 讯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项目

《汝州曲剧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研究》顺利开题

曲唱千里,源自汝州。2013年11月27日上午,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学科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的子课题项目――《汝州曲剧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研究》 开题论证会在汝州市三高隆重召开,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200余名音乐老师参加了会议。本课题研究小组确定汝州市三高、市四中和汝州市文化艺术学校为实验学校,课题组成员由河南省部分音乐名师和汝州市音乐教研员淡丽丽、汝州市三高音乐教师李慧怡、汝州市四中音乐教师殷利娜组成。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教研员、本课题负责人张晓华就汝州曲剧这一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在广大青少年中得到弘扬和传承进行了详细指导,省教研室课题办主任杨卫东就此课题做出点评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1.课题组成员要明确研究目标,让学生们能够了解汝州曲剧,熟悉汝州曲剧,传承汝州曲剧,使得汝州曲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得以传承和发展。2.课题组成员要明确校园传承通过哪些方式进行。3.课题组成员要明确课题如何实施,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法。4.课题组成员要有可行的研究步骤,每个月做什么?每个季度做什么?应该怎样达到?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目标。5.课题组要有高效的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