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惯十篇

时间:2023-03-15 09:49:52

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篇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听、说、读、写”能力

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仔细阅读、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

(一)培养“认真倾听”习惯

认真倾听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增加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争取最佳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和点拨,随时掌控、调节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关键部分要提醒学生注意,做到边听、边想、边记忆,使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养成注意听讲的习惯。2.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积极动脑思考,弄清楚同学的发言哪些内容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哪些内容自己还有不同见解,同学间能够质疑问难。3.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操作、演示、作业等学习任务,纠正课堂开“小差”、精力不集中的不良习惯。

(二)培养“积极发言”习惯

加强说的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仅有利于学习信息的反馈,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训练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同时也鼓励与其他同学研讨交流,对其他同学的看法进行评价和补充,在发言时,要让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题意,清楚地表达算理,观点鲜明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力求语言规范、简练。其次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比如对那些爱探索的孩子可以评价为:“你的想法可真有创意!”“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对那些胆小的孩子可以评价为:“你的表述非常清晰,如果声音大一些就更好了。”对那些发言出现失误的同学可以适当进行点拨、提醒,增强他发言的信心。通过这些具体做法,学生就会从不敢说逐步发展为敢说、爱说、会说,从而形成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仔细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同年级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低年级要培养学生遵循一定的顺序阅读,即看书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看,跟着老师的顺序看课本上的插图,数清各种物体的个数,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图意。中高年级要学会阅读的技巧,让学生做到“三动”,即动脑、动嘴和动笔。读题时要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题目中的关键部分,筛选出有效信息;动嘴读出题目的主要条件和问题,加深学生对题目意义的理解;动笔圈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养成用符号标记的习惯,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还可以借助学具和示意图帮助理解。

(四)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学习习惯有积极的作用。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首先要求坐姿规范,格式正确,数字、符号写清楚准确,在计算时能够简算的尽量使用简便算法,且不管题目难易程度如何都要认真对待,能够对计算结果及时检验。其次对于学生书写情况要经常点评,对于那些书写美观、准确率高的同学,教师可以采取口头表扬、颁发奖章、作业展览等形式表扬鼓励,树立榜样。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学生作业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验验算,独立完成,富于创新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上,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上,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作业习惯,我提出了如下作业要求:

(一)作业态度方面

1.按时作业:除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对上次作业中的错题进行改正。教师要和家长合作,注意纠正学生边做作业边玩,写写擦擦,作业拖沓的习惯。

2.独立作业: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切忌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求助家长或老师帮助辅导讲解。

3.书写认真:要求格式规范,字迹工整,页面整洁。做到“四对照”,即数据、单位、运算符号与课本对照;横式与竖式对照;原题与草稿对照;递等式上下对照。

(二)解题习惯方面

1.认真审题: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弄清算理,动笔计算。

2.打草稿:在练习本上先列式计算(练习本和作业本一样要求整洁、规范,不可潦草),正确后抄写到作业本上。

3.规范作图:合理选择作图工具,如格尺、三角板、圆规等作图工具,避免随意性,画横线时要用格尺。

(三)自查习惯方面

1.自觉检查:无论哪种类型作业,做完之后都要与书本核对,检查数字、单位名称及运算符号有无抄写错误,列式及计算是否准确,答题是否完整。

2.及时验算:计算题要及时验算,形成习惯。

3.带入验证:对于解方程或应用题这些类型的题目,解答后要带入验证,看结论是否正确。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求要严格规范,常抓不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还能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整理复习习惯,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通过有效地整理和复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更加系统,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规律还能有效防止遗忘,同时也能够发现新的问题,提高学习的深度。

学习习惯篇2

关键词 学习习惯;培养方式;培养过程;示范作用;激励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042―01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促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事,避免了行事中的左顾右盼、纵横交错的活动行为的发生。怎样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培养:

1 正面引导,明辨是非

教师讲解一个新知识点时,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不那样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思想内涵。例如:看书、做作业时,眼睛离书本距离太近了,易使眼睛近视;做完作业有再检查一遍或多遍的习惯,提高正确率或尽量减少错误;课堂上,注意听取老师或同学的发言,勇于表达自己不同观点或建议,使师生之间知识相互取长补智短;发言先举手,回答声音响亮,这是在课堂学习中对师生的一种良好的行为表现;课堂常规的制订,教师要精心组建好班集体的领导班子,通过领导班子的讨论后订出,这样让学生吐出自己的童心,从幼稚的童心世界领域里易于发现问题和拟定、落实好相应的条款、整改方案、补救措施。这能很好地让学生明辨是非,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习惯的主体意识,而且提高了班干部带好本班的各方面良好习惯的模范带头作用,完成好学生主体意识和民主观念的一致、育等等,这些都是对工作负责的需要,这是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主动性、自觉性的前奏。

2 教师的示范作用

言教为师,身教为范。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对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组织,让学生能把知识中的抽象思维、深刻理念得到具体化、明了化,自己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模仿性很强、可塑性很大是学生的视角,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言、行、举、止都会在学生的心灵视野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潜意识作用。言而有信,教师要求学生怎么做,自己也得先行,言传身教。譬如:教师的板书工整、有序;说话语言流利、语速适当、表达清楚等都会影响本班的学风、班风。这些教师本职工作中的点滴小事,都会受到学生、家长、社会对老师的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好评。

3 持之以恒。周而复始

滴水穿石,非一目之功。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提出要求仅仅只是一种训练的开始,必须经常训练,抓好过程,做好落实到位。例如:如何完成好作业,首先要准备好哪些工作(如所须的学习用具到位),明确作业目的要求,认真作业(审题、答题、书写等),作业完毕,要作好检查,并注意保持作业面容清、洁、净等,这些看似常规小事,但绝不能忽视。

4 检查督促。抓好过程落实

任何一件事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就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事者可尝试到行事中的酸、甜、苦、辣,人生的美、丑、善、恶等精彩的一瞬。良好的习惯要在循环往复的训练中养成,在此过程中,必须有检查督促,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例如:上课铃一响,老师就到教室里检查学生的到位情况、课前准各情况、学生的精神面貌情况等,看看学生是否养成了这个习惯。

又譬如;教师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不能仅只重视答案的对与错,还要看作业过程中的书面是否干净、整洁,书写是否规范,字迹是否端正,特别是师生共同订正过的问题,老师每次批改作业时,先要检查上次错题是否订正,这个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有错必纠”的心理素质,同时,在纠正错题中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5 恰当的激励性评价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通过教学评价对学生努力方向加以暗示,或表现对学生学习成功的期待。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适当的夸张,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责任感和成功感,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于教育对象学生来说,老师可善于巧用自己的微笑、眼神、手势和亲切的语言、教态等对学生进行鼓励,绝不要对学生说一些讽刺、挖苦的语言。譬如: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做;你是个标准的傻瓜等等。这不仅是对其人格的侮辱,而且会无意中在其幼小的心灵里潜入一颗自悲、羞惭的幼苗,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如果继续蔓延,这颗幼苗将会畸形成长,后果不堪设想。

每个人的成功的取得和学习动力的供给,都是在一定隐藏潜力下所提供发挥的效应,那就是激励。教师只有在适宜、特定的环境中,恰如其分地给予学生的一句“画龙点睛”式的鼓励,都能在每位学生的身上找到“我能行”的闪光点,学习风气就会出现“争奇斗艳”之势。

这样才能让学生群体能在一个愉悦、自由、学生能感到“心理安全”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有利于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老师的鼓励。

学习习惯篇3

【关键词】学习习惯;课前预习;专心听讲;思维善于发言;榜样;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课后阅读和积累

从教十余载,经常听到同事谈到班里的一些琐事。 “你怎么又不交作业了?”“你班里某某上课又捣乱了!”“注意写字的姿势”“你的作业为什么总是写得这么潦草,你就不能写工整吗?”这些话经常挂在老师嘴边。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几乎每个班主任都有这样的学生,作业不按时完成的、写得不工整的,甚至还有不写作业、不交作业的,上课不爱回答问题,写字姿势不正确……而这些学生的成绩是可想而知了。时间长了,甚至都不要检查,就知道是某某某没有交作业了。不管怎么教育,他们总是这样。分析这些学生,虽然学生装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但是在学习中导致出成绩的优劣,学生的智力并不起主导作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智力水平上的差异不是很显著的,而决定他们学习成绩优劣的基本因素,往往就是在于学习习惯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比智力水平更为重要。

什么叫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终身受益。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语说:“习惯成自然。”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就可以轻松快捷地学习好知识,使学习达到高境界。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逐步形成,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让学生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而如果不在小学阶段培养,等到初中或高中以上,不良习惯养成了就很难纠正了。大家都知道,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大。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的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或许有的人就是总也改不掉了。“好习惯可以受益终身”,所以从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对于一名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下面,我就谈一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我们常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预习,学生不仅可以使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自信,还可以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课前预习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使“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得以更好落实。

(2)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发言,这是作为一名学生在课堂中做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很多学生上课易走神,做其他小动作,一节课四十分钟很难坚持下来。可以说,这一点是学习跟不上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时候不知道老师要求干什么,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更不愿听讲了。只有用心听讲的同学,他才会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才会将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

(3)养成善于发言、不懂就问的习惯。课堂上只有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才能了解你对问题的掌握情况,才能锻炼学生装的思维、表达能力。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懂就要问。可以在课堂上问,也可以在课后问,也可以在同学之间问,要让学生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

(4)养成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反馈形式。也是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的一种手段。通过对作业的严格要求,从中培养学生装规范书写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农村孩子的作业特别是课后作业,完成得很不好。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一遇到阅读中稍微需要动脑筋思考的题,学生就不写了,宁愿留着空白,也不愿去思考,就等着老师去讲解正确答案。时间长了,学生装就养成了懒惰的坏毛病。所以,培养这一良好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5)养成课后阅读和积累、练笔的习惯。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要注重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善于积累,就是勤观察勤动脑勤思考勤练习。经常练笔,写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心中所想,阅读和写作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6)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俗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榜样是老师,是同学,是家长。所以,老师在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老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这样怎能让学生信服?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7)学校、家庭、社会要结合起来,促进良好习惯的最终养成。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要经常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如果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养成以上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会觉得学习很轻松,也就会更加热爱学习了。同时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会变得更加轻松自如了。

参考文献:

学习习惯篇4

一、沙雅县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

(一)好的习惯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以本校(三校)小学学生为对象,通过以教师、学生问卷调查为主,家长、学生座谈交流和课堂观察等方式,主要从按时上学、课前准备情况,课堂听讲答问情况,预习、复习、考试情况,完成作业情况,课外阅读情况,讲究学习卫生等显性方面展开调查。如本校307名学生中,按时上学、及交作业的约占95%,考试不作弊的占97%,课前做准备的达91%,讲究学习卫生、课堂能写笔记的占86%,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占总数的83%。由以上数据可说明农村小学生大部分具有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该校成为沙雅县做好的小学,家长想方设法将孩子转入三校,学生考试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的普遍赞同。

学校有多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举措,像沙雅县第三小学就利用每周一在国旗下讲话宣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宣传学习卫生知识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并取得了好成效。也从调查中反映出农村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管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坚持按时上学,并完成学习任务。

(二)不好的习惯是学生素质下降的根源。沙雅县县城部分学校学生和农村学校很多学生学习习惯上课听讲、思考、答问、记笔记的习惯还存在着问题:一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做小动作学生比例为52%,有39%的学生偶尔不专心听讲,这两个百分点可不能小看,若不及时矫正,反之则多。上课有疑问,偶尔回答问题的占42%,从不回答问题的占 21%,因此,教师要不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二是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边读边思考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上,我们发现一些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文章读完后,就等待着老师提问,没有自己先思考的习惯。从期末考试看,有一些题目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缺乏朗读技巧,不会审题。因此,教师要多加强阅读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三是作业、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需要进一步培养。虽然学生能够及时完成作业人占72%,但偶尔不做的还有22%,经常不作的约6%。在调查中,发现有13%的学生不讲究学习卫生。爱劳动,爱整洁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美德。望同仁们重视对学生讲究学习卫生的习惯进一步培养。

(三)原因初探。一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家长文化知识水平低,缺乏表率作用,忽视了自己的言行,使孩子在不自觉中受到不良影响,例如农村读书看报的人少,父母缺位导致行为习惯不良。二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伞。如果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方法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教学方法陈旧,语言不严谨,长期下去,何时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和学生自身的原因。一些不适合学生接触的文化场所和文艺作品也可能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发展产生不好的作用。。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一些学生身体或者生理方面的问题导致无法坚持或者无法安心学习的现象明显存在。

二、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使学生健康成长,又使学生学习优良

习惯有着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但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是需要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经过反复的、长期的训练而成。

(一)明确要求,加强训练。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自身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严格要求,加强训练,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基本的方法。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本班的实际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学生一起制定了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经常组织学生逐条学习,让学生明确班级建设的目标要求。如集会集队时,一听到集合号响起就要立刻排队,而且还要做到“有序、安静、整齐”;上学放学时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得在路上追逐玩耍,注意交通安全。又如在学习上,也向学生要求,做作业时要做到四点:①书写规范;②格式正确;③正确率高;④先完成作业,再考虑玩耍;朗读时要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有感情。总之,我会根据不同阶段或不同情况,及时地向学生提出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明确并认真落实。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严格、反复的训练才行。小学生自制力相对比较差,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好习惯得到有效巩固为止。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细处抓起,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如训练学生正确的“站姿、坐姿、写字姿势、举手姿势、读书姿势”等五姿时,我严格要求学生要做到“昂首挺胸眼朝前,身要坐直头要正,一尺一拳一寸高、左手平放举右手、手捧书本眼看字”。其次,我还协同其他科任教师一起,按照同一要求,每节课都进行严格训练。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如果只提出训练要求而没有及时检查与督促,这就跟没有要求一样。我依据小学生德育手册内容的要求,对学生的纪律、卫生、仪表、学习等方面做到每天检查督促,每周进行四评。即学生自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并根据综合评价情况,评出红旗、红花、红星等次,及时进行表彰。这样的检查评比,成了学生进步的力量,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有效的督促和指导作用。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违反纪律或不遵规守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学生一味地进行指责批评,往往只会是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作用。所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征,我常常利用正面引导、表扬典型事例、找个别谈心等形式进行教育疏导,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我班的梁花,生活作风拖拉、散漫,上课常常迟到。我就多次找他谈心,几次谈话之后,梁花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这些不良习惯将会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渐渐改变了的不良习惯,逐步转变为遵纪好学的好学生。

学习习惯篇5

[关键词]:学习习惯、审题习惯、原因、措施

一、小学低段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必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审题,即看清题目,理解题目所表述的意思。审题过程是挖掘信息的过程,也是迁移信息的过程,它是对问题所含信息的提取、组合、加工和表达的过程,只有通过细心、认真的观察,抓住关键的信息,方能认识问题的本质,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和先导,作业中的许多错误往往是学生没有审题造成的,这导致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机械模仿的现象,稍有变化,便错误百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样重要。

二、小学低段教学中学生因为审题出现的常见错误分析

教学中,发现学生因为审题产生的错误有很多,大致可以分成下面几类:

(一)不能从题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案例一:在一年级上册“数一数”一课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书上的插图,问学生: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蓝蓝的天、洁白的云、青青的草地、弯弯的小溪……七、八个学生下来,老师急了……

现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相当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供学生学习。题目的呈现大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低段数学中,情境图的运用是很广泛的,当教师问:“从这幅图上(这道题中)你能知道什么?或你能知道哪些信息?”的时候,低段的孩子自我表现欲很强,他们争先恐后,把自己看到的甚至是想到的都告诉大家,这样图中(题中)那些辅助的、与数学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甚至一点关系也没有的信息也被孩子一个个地发掘出来,并且引起部分孩子的高度重视。

(二)对题中信息缺乏组织能力。案例1:二年级上册练习三的一道题:

树上有32个桃子,摘了11个,还剩多少个?

两道题是一样的,但是按照第一种方式呈现时,错误率远远高于第二种。图画的本意,应该是为了帮助孩子理解题目的意思,图画式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对于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也有帮助。但是,第一种呈现方式,给的条件并不是按照顺序来的,是根据图画的位置来摆的,学生首先要将这几个条件整理好以后才能解题,而第二种直接呈现的方式,非常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习惯性的就可以得出正确的回答。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因为缺乏对信息的组织能力而无从下手。

(三)思维定势造成错误。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

案例1:把下面算式按得数大小排列:30+8 15+10 16+20 28+10

结果班内有一半的学生都排成了得数,他们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排得数”,而不是读完整个句子再去理解。

案例2:一张100元可以换成()张20元和()张10元。

学生会做成:一张100元可以换成(5)张20元和(10)张10元。

案例3:小明收集了8个蝴蝶标本,小英收集的标本比小明多32个,小英收集的蝴蝶标本数是小明的多少倍?

学生错误:32直接除以8

案例4:一根绳长76米,第一次用去28米,第二次用去15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受“是条件都得用上”的思维定势影响,不少同学做成了76-28-15。

现在的数学题,对学生审题的要求高了很多,有时候一字之差,要求完全是不同的。有时候题目的表达方式的不同,答案的呈现方式也是不同的。遇到这些题目时,学生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学生已经习惯了某种表达方式,看到了类似的题目,往往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做,造成错误。

(四)缺乏自信,心理素质弱。案例:比多12,去掉20个和同样多,和原来的哪个多?多多少?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束手无策。低段的孩子,心里素质还很不成熟,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逃避,遇到繁琐的问题,就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在看到这样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时,产生了心理畏惧,认为这道题肯定难,心情立即紧张起来,再也不愿把题目多看一遍,更谈不上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分析了。像这样的题如果一步一步去解决,应该不算太难,可是在一次优生培训中,这道题作对的孩子居然寥寥无几,更多的孩子给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审题时的缺乏自信,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解题。如果能够克服心理上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孩子是有能力解决的。

(五)缺乏好的手段帮助解决问题。同样是这道题:比多12,去掉20个和同样多,和原来的哪个多?多多少?如果利用线段图来表示,就会发现题目变的简单了。

线段图直观性强,可以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分清数量关系,理清思路,把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它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我们可以从简单的线段图开始,现学会看线段图,慢慢教孩子画线段图,引导孩子学会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

三、学生应具备的审题习惯

学生在审题这方面有这么多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动脑筋,想办法,让孩子学会审题,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以下是我在时间中得到的一点经验。

(一)指导学生养成做题之前先读题的习惯。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比较少,阅读速度慢。开始的时候,我都是采取领读加跟读的形式,带领孩子读题。读题的时候要求孩子用手指指着每一个字,一个一个读过去,以养成做题之前先读题的习惯;读完题,请孩子解释题目的意思,慢慢学会读题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可以让孩子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审题的一些小技巧。小学生有意注意的集中性差,维持注意的时间短,注意的范围窄,在注意的方向上往往趋易避难,他们的感知比较粗略,题目的条件、问题、情节不能至始至终准确无误地保留在头脑中参与解题全过程。那么在审题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有重点的圈出题中的重点字、词或者句子。如:二年级上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应用题,“我们二(1)班得了16面小红旗,我们二(2)班比你们少3面,是()面。”这个问题中我让学生圈出重点字“比、多”,判断哪个多、哪个少,到底是求较大的数,还是求较小的数。让学生圈圈画画后,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理解题意,正确解答此类题目了。

(三)教会学生理解题目的办法。读题是第一步,理解题意很关键。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理的习惯,要养成想说、会说、敢说的精神。通过说,学生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争论探讨,可以去伪存真,在思辨中加深理解,如上面所举例子中,求二(2)班得了()面红旗,可让学生说就是求“比16少3是多少”。如果读了以后发现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学会借助画图的方法,将题目更直观的呈现,帮助理解题目。

四、结束语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学生养成好的审题习惯,是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在提倡轻负高质的今天,真是难能可贵。更重要的是,学生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好的习惯和品质。好的习惯,将陪伴一个人一生,从低段开始,培养孩子好的审题习惯,将是教师送给孩子的一份美好且珍贵的礼物。

参考文献:

(1)[俄〕康.德.乌中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

(2)徐汉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M].

学习习惯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 从生活习惯入手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古今中外,凡是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他们无疑都具有一些良好的习惯。正是这些习惯,塑造了他们鲜明的个性、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品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形成和完善个性,对于学生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注重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促进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内涵非常广泛,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但包括早晨要刷牙、饭前要洗手、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丢果皮纸屑等生活细节,也包括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团结合作、珍惜时间等对人生有重大意义的习惯。个体的生活习惯一旦形成,将会不自觉的演变成个人内在的品质。对于小学生,其生活习惯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能否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点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二、学习习惯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对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做作业时吃东西、上课时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等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会起着阻碍作用;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仔细观察、乐于动手积极思考等良好的习惯,将有助于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活动效果。

三、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系

现在有很多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家长说因为孩子在学习上实在太忙了,所以不想让孩子在生活上自己动手。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并不是孤立的,生活习惯是学习习惯的基础,学习习惯是生活习惯的升华。

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有效的促进学习习惯的培养。一般情况下,生活习惯一塌糊涂的孩子,学习习惯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生活习惯好的孩子,学习习惯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此生活习惯的点点滴滴,都会向学习习惯方面迁移。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是外部教育的结果,同时也是自我品德内化和行为塑造养成的过程。.

四、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首先我认为应该从时间观念入手,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家长和老师要从日常生活中具体的时间安排抓起。如上学要准时到校,上课不能迟到,集体活动时要服从安排等。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要结合学生、学校和家庭的实际情况还要注意长短结合,不但每天、每周、每月要有计划,每学期、每学年也要有计划。

其次小学生养成规律的学习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家庭和学校要帮助他们形成每天按时休息,早睡早起;每日三餐,定时定量的良好生活习惯。上课前要做好上课准备,拿出书本、文具等必要的用品。课堂上认真听讲,上课发言一定要先举手,得到老师的许可才能发言。放学后,回到家要及时完成作业。每天还必须完成一定的记忆任务,包括外语单词、语文字词、数学公式等内容。

学习习惯篇7

关键词:教育;习惯;行为养成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25-01

对教育而言,培养习惯是头等重要的事。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我总结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有以下几个措施:

一 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孩子充分的参与

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使我有一个深刻感受:在孩子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培养的过程变成奴役孩子的过程,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制定规范,然后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身培养,孩子本身是主人,我们应当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

在德育课堂中,我着重于向孩子们宣传做一个好孩子应有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尊师爱老,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怎样礼貌的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应请注意哪些礼仪……这样才能给人留下一个良好印象,才是个好学生才能多交朋友。我在教学中渗透良好习惯的宣传,鼓励孩子自主自动去追求、自觉完善行为习惯。

二 衡量秉性,因性而施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如:你们需要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意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说话算数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孩子,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好动的学生培养她健康运动习惯,灵活的同学陪养她善于观察的习惯,内敛的同学培养她善于思维,这样因秉性而施于教,事半功倍。

三 矫正不良习惯

培养良好习惯同时是矫正不良习惯的过程,对着孩子,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有不少的坏习惯,怎么办?让我们来重温一下乌申斯斯基的话:“人类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这说明人体在长期对某方面进行培养活动,也可以形成新的活动习惯,这是人体所具备的,因此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孩子们的不良习惯。

在教学中,我经常用这样方法来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如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同学他有个聪明的头脑,但总是不完成作业,经过几次批评教育,无济于事。

我发现这同学不完成作业已经成为习惯了,因为他发现老师父母只是批评,也没拿他怎样,惰性也就养成了。

四 树立形象榜样进行教育培养

树立班内劳动积分子,常在劳动工作过程当众表扬,并及时提倡鼓励同学向其学习。例如,这次期中考后,天气开始热,教室与老师办公室后有条滴水沟,长久的积淤,形成垃圾成堆,虫蚊开始多起来。为此我组织同学清除垃圾,在清除过程中树立几个典型,并当场提出表扬,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五 从建立好习惯到“习惯成自然”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 ?

学习习惯篇8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原因;矫正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或倾向,那就是教育的成功”。小学阶段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稳定持久的作用,也是形成优良学习动机、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保证。可以说知识的增长、能力的转化、素质的提高,是与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步进行的。

二、小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1.预习方面。没有预习的习惯,有时候预习了也只是粗略的看看,不能够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更不会抓住要点,对于不懂的问题也不能提出相应的质疑。

2.听课方面。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总是懒懒散散,不勤于动笔,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或者明明知道答案,却羞于举手,不能够大胆发言。

3.复习方面。不能很好地做到积极复习,及时巩固学过的新知识,更多的是不懂得复习的方法,没有给自己制定正确的复习目标。

4.作业方面。做作业经常有粗心的坏习惯,总是草草看看题意,便不假思索的开始做题,遇到困难马上寻求帮助,不能独立思考,很多时候做完作业也不会自觉检查,自己纠正错误。

5.考试方面。发下试卷马上开始做,从不浏览试卷,发现不会做的题,便一直徘徊不前,结果浪费了很多时间。试卷做完后,不会认真检查,等到发下试卷,看到错题,又悔不当初。

三、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建议

教师、家长、学生个人对于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可以从以下方面做些尝试。

1.专心“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这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所以,教师首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专心听课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能专心听讲。我经常告诉学生,听讲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老师的“讲”,二是听学生的“讲”。老师课堂上讲的要么是启发思维的问题,要么是讲解重难点的知识,你只有在认真听课的基础,才能分清老师所提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才能弄懂老师讲的知识。而听学生的“讲”呢。也就是听同学的发言。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

2.敢于“说”的习惯。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既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不要语无伦次。

我经常对学生说,说对说错都没关系,关键是要说。比如,我班有一个叫小庆的小女孩,胆子特别小,入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要来问:“老师,今天我留下来吗?”那声音听起来都是颤抖的。当然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了,即使像“开火车”之类的活动非说不可,还没轮到她,早已是神情紧张,不知所措。为了消除她的恐惧心理,每次“开火车”等活动,我总是走到她的身边,鼓励她别着急,慢慢说。只要一有进步,或者声音大了些,或者清晰一些,总之,哪怕只有一丁点的进步,我总是热情地鼓励。慢慢地,怯怯的小眼睛里也能时常看见喜悦的光芒了,林立的小手丛中,偶尔也能看见她的了。

3.善于“思”的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保护其智慧的火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善于启发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超越教师,并逐步形成习惯。在每节课中,我们都要留意学生的疑问,有什么问题让学生都可以随时发问。在新课要结束时,尽量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想想,再说一说本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这样,每天给学生思考,提问的时间,久而久之,他们质疑的习惯就能养成了。

4.认真“写”的习惯。郭沫若曾说过,“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因此,每接一个班,我总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努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任何教学活动都得从兴趣出发,写字也不例外。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我就会郑重地告诉学生,现在学习写字了,书法是一种艺术,然后通过故事会向学生介绍古今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学生想写写好字的愿望。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姿势,比如写字时要做的的“三个一”,学生写字时随时注意巡视,对不正确者给予纠正。

5.正确“读”的习惯。接到新班后,我习惯用天天点名的方法训练他们大声说话,一方面,这样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很快熟悉;另一方面,初入学的孩子都对小学充满好奇,都想得表扬,就会模仿别人。经常表扬声音洪亮的孩子,慢慢地,都能做到大声了。然后,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姿势,比如读书时手捧书本,头正身直,不读假书。另外,逐渐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和方法,坚决制止唱读。这样反复训练不断强化,使之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良好学习习惯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作为教师都应有对学生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海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忽视[J].新课程・新教版,2008(5)

[2]沈建萍.小学生不良习惯的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2011

学习习惯篇9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原因

(一)高中教育的特点

高中教育是承继初中教育的第二阶段的中等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指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有系统、有组织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发展能力的活动。

高中教学的特点:

每门学科和初中相比知识量都有较大增加,知识面的宽度和深度也比初中有较大幅度的拓展。

1.学科知识综合性强在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中,学生要理解或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用一科知识、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来学习高中课程是不会得到好的学习效果的。一是由于高中各学科制定的教学内容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使高中学习的综合性明显加强,二是中国近些年进行的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对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2.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强由于高中教学内容单从教材来看就能发现系统性比初中明显增强,大多是以学科基础理论为总体框架,结合生活实际,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编制出来的,知识体系系统而鲜明。每一环节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3.学科知识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增强、概括性提高,部分知识枯燥、较难理解。

4.学科知识的学习备考性明显由于学生评价体制和方式尚在改革之中,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在全日制普通高中求学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考虑到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家庭渴求良好教育服务的初衷,学生面临生存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环境,学校也自觉地以学生的升学为终极教学目标,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方式的改进上,学校通常会以高考为基本点、出发点,随高考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高考的每一次改变而调整。

(二)高中学生学习的特点

1.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就学习学科知识而言,高中的学习比起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诸如: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等等要求越来越高,如学生不注意自我锻炼和提高,就会使学习过程变得非常困难。

2.要求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高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也不同于初中教师,更加提炼、更加放手、更加宏观,强调学生独立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此时,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自我监控能力的发挥,反思习惯的形成程度,以及是否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迅速搜集并处理信息,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进程的重要因素。

3.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明确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合理调适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志水平和性格特点,培养自信心及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并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就连智力超群的科大少年班的学生,在谈到自己成绩优异的原因时,都强调自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学习习惯篇10

由于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近些年来,虽然语文教学已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有效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但教学效果并不显著。例如考完试往往听到这样的批评声音“这道题讲过多少遍了,怎么还错”、“为什么不看要求,上面不是写得很清楚吗”、“你怎么那么马虎”但下次考试还照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学生马虎?还是笨?都不是。是学习习惯不好。归根到底教师平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不教“学”法,学生自然“学不得法”,同理,教师不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当然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若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习惯问题,语文教学高效发展的新局面就会应运而生。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培养目标也应有所侧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己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经历,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力培养。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比如语文课上,学生要学会抓住中心,记住要点。要教给学生关键的地方要侧耳倾听,并将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参加讨论和辩论,要听明白各人的主要观点,看法有分歧的要能听得出分歧在哪里。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才能使学生“耳聪”起来,学生筛选储存有用信息的能力也会显著提高。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靠口语表达来完成,虽然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口语表达能力,但有些学生语言并不规范,回答问题语无伦次,说半句话等。要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质量,首先要说普通话,回答问题要响亮,把话说完整,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其次,把读和说有机结合起来。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学生的愿望,使学生敢于表达,愿意表达。

“读”书,在于理解,也就是说要在“懂”字上下功夫。遇到不懂的字词,不要轻易放过,要认认真真地查查字典,不理解的词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要读懂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并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出课文以外的画面、内容等。读而不谙其义,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口到了,心却溜了号,更是读书的大忌。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还要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精彩的段落应该反复诵读,心领神会,必要的还要背下来,印在脑子里,以备随时调用。除此以外,还要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不运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做记号,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写读后感。

良好的“写”作习惯,主要包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通过观察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不仅为提高作文质量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想一想这篇作文写作的重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从头到尾都想清楚了再动笔。有的学生往往想一点写一点,写了几句写不下去了,又涂掉重写,结果是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