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礼仪十篇

时间:2023-03-19 22:47:13

女子礼仪

女子礼仪篇1

关键词:笄礼 仪式 礼记 服饰

一、《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凡四十九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该书最初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纂辑。《汉书·儒林传》曰: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沛庆普孝公。孝公为东海太傅。德号大戴,为信都太傅;圣号小戴,以博士论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在汉代,《礼记》本是附属于经(《仪礼》)的,而自郑玄为之作《注》以后,始与《仪礼》、《周礼》鼎足为三,而魏时又第一次为之立学官。到了唐代,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儒学,高宗永徽二年,统治者诏诸儒臣在《五经》的基础上考订《五经义疏》,加以增删,永徽四年,以《五经正义》之名正式颁布于天下。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礼仪规范的重要著作。《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当中的一些礼仪规范经过历代传承延续到了现代,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以它巨大的魅力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如笄礼。笄礼是中国汉民族女性的成年礼。笄礼作为女性的成人礼,象男性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仪式。

二、笄礼

2·1笄礼简介

笄,《说文解字》:“簪也。从竹,幵声。”《篇海》说,“妇人之笄,则今之簪也。本作筓。”笄为一种发饰小件,被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笄是最开始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后来的簪、钗等皆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加“笄”(或叫“及笄”),就自然成为了汉民族女性成人之礼的礼仪之名。由笄字还衍生出了很多汉语名词,如笄女指成年的女儿 ;及笄,是指女子到了成年该行笄礼的年龄 ;笄年指及笄之年,代表已经成年的意思 ;笄冠指女子及笄,男子加冠,代表男子或女子成年的含义。《礼记·曲礼》说:“子许嫁,笄而字。”意思是说女子是在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取表字。《礼记·杂记》:“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如此,则许嫁的年龄是十五岁。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则可以变通处理,《礼记·内则》郑玄注:“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礼的仪节,文献没有记载,《通典·女笄》只说,“笄女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在中国古代,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2·2 先民论笄礼的意义和价值。

在诸多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对于笄礼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如《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笄而字。”《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古今韵会举要》:“女子十五而笄,许嫁而笄。”《白虎通》:“女子幼,嫁必笄。”《礼记·乐记》:“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通典》:“笄冠有成人之容。”《淮南子·齐俗训》:“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

总体来说,“笄礼”代表女子已经成人,到了婚配的年龄,可以许嫁,而行笄礼总是和取表字这样的仪式相联系的;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女子举行了笄礼就代表着到了避讳男性的年龄,在先民看来女子这时候身心各方面都达到了某种成熟,应足不出户,不可以和男性来往,一直等到出嫁的那一天。第三层含义就是从社会意义来说,女子举行了笄礼,代表着已经成为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个体,可以独立承担社会责任。

三、笄礼仪式过程

关于笄礼的仪式程序,先民曾经在古代的文献中记录了下来,如在成书于唐代的《通典》上记载到,“周制,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许嫁,已受纳征礼也。笄女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祖庙未毁,教于公宫三月;祖庙已毁,则教于宗室。祖庙,女高祖为君者之庙,以有缌麻之亲,就尊者之宫教之也。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宗室,大宗子之家。《公羊传》:‘妇人许嫁,笄而字之,死则以成人之丧埋之。’谓不为殇也。”“燕则鬈首。既笄之后去之也,犹若女鬈也。”“许嫁笄,当使主妇对女宾执其礼,其仪如冠男也。又许嫁者用醴礼之,不许嫁者,当用酒醮之,敬其早得礼。”如北宋作者司马光在《司马氏书仪·笄》中记载道:“女子许嫁笄,主妇女宾执其礼。……戒宾宿宾之辞,改吾子为某亲,或邑封。陈服止用背子。无篦幧头。有诸首饰席一。背设於椸。栉总首饰,置桌子上。冠笄盛以盘。蒙以帕。执事者一人执之。摈立于中门内,将笄者双髻襦。主妇迎宾于中门内,布席于房外,南面。宾祝而加笄。赞者为之施首饰。宾揖笄者适房,改服背子。既笄,所拜见者,惟父及诸母诸姑兄姊而已。”

总的来说,关于笄礼的仪式程序,遵循了传统礼法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体现了古代的传统价值观。以下是关于笄礼的详细仪式程序。

3·1 礼前准备

行笄礼之前主人家首先要筮日、筮宾,即通过占筮的方式选择举行仪式的日期和托盘的人,即所谓“有司”。“筮日”、“筮宾”都必须在家庙举行,即“筮于庙门”。根据占卜结果选出正确的吉日,若不吉,则更换他日。日期确定之后,主人在行笄礼前三天要提前通知僚友,邀请他们届时前来观礼,即所谓“戒宾”。行礼的前三天,主人还需要再占卜选择一位有德才的女性长辈来担任“正宾”,还要为“正宾”另请一位助手,即所谓“赞者”,以协助正宾顺利举行笄礼等诸项程序,赞者一般为笄者的姊妹或好友。筮日、筮宾和参加笄礼仪式的人员范围很广,基本包括主人所有的家人、族人,表明整个家族对此很重视。

3·2 笄礼正礼

正礼之前,准备好笄礼所用各种用品,在仪式前摆出,所谓“陈服器”。主要用品有三类:一是服装,有采衣、罗帕、濡裙、深衣。二是发饰,有发笄、发簪、钗笄、佩绶。三是礼器,有醴、筷、几、席、盥、炉。四是音乐,正所谓礼乐不可分,音乐可用《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其次,笄者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方内等候,主人把宾迎接进来,受笄者再从房内走出,由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笄礼的中心环节就是由正宾依次将罗帕和发笄、发钗、钗冠三种发饰加到笄者头上,同时受礼者改换三种服饰。初加配穿素衣濡裙。二加配穿曲裾深衣。三加配穿大袖长裙翟衣。三次加笄的服饰,分别有不同的蕴义,象征着女孩子成长的过程——采衣色泽纯丽,象征着女童的天真烂漫;色浅而素雅的襦裙,象征着豆蔻少女的纯真;端庄的深衣,象征着花季少女的美;最后的翟衣正好反映了汉民族女性的审美取向——雍容大气,典雅端丽。所加之服愈来愈尊贵,每次行笄后正宾都给受礼者不同的祝词。笄者每次行笄礼后都要行正规拜礼,一拜父母养育之恩;二拜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三拜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三加之礼完成后要醴笄者,即正宾给笄者敬醴酒。同时面向笄者念祝词。笄者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

醴笄者之后是“命字”。由为她加笄的正宾取表字,以方便在社会交际中平辈之间、晚辈称呼长辈时使用,以示尊敬。

3·3 礼成后行拜见礼

笄者礼成之后已是成人,这时笄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主人在笄礼之后向宾客敬醴酒,送礼物酬谢,将宾客们迎送至大门外,仪式就此结束。

笄礼本身是非常隆重的仪式,主持加笄礼的正宾、赞者本身都是有德才的人,他们本身的一言一行就是很好的教育范本。这既是一个示范场合也是一个实习场合,使行笄礼者和其尚未行笄礼的姊妹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礼的内涵,已经行笄礼者则可借这一场合警醒自己时刻不忘成人的德行修养。“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笄礼之后就要深刻履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忠诚国君的责任和德行。可见笄礼包括了成人心里教育、知识教育、公民责任还有德行教育,可谓意义深远。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土壤,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如何保持并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是需要回答的问题,对笄礼的作用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礼文化的本质核心是“敬”——要从内心“敬国、敬尊、敬长、敬人、敬己”,从心底保留着崇高、庄严的传统礼乐文化是解救世风的良方。

笄礼作为一项仪式,是女子成年的标志,是一个严肃隆重的开始,具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意义。仪式外的教育意义更重要,笄礼几乎包括了成人心里教育、知识教育、公民责任、礼义行为教育,还有德行教育。现代成人仪式应该吸收笄礼的优良传统,用适合现代青年心理的形式广泛开展,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孔颖达,礼记正义序: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后汉书·礼仪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杨天宇,《郑玄三礼注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女子礼仪篇2

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包括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社交礼仪、工作礼仪、学校礼仪等等。礼仪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在孩子礼仪培养的过程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度重视,从小培养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家中五六个大人围着“小太阳”团团转,这样的情形非常容易滋生孩子任性、霸道的恶习,等到习惯养成自然,要想纠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这就好比一棵长歪的小树苗,想让它重新站直是何其困难。因此,家长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文明礼仪习惯,因为,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礼仪习惯更是如此。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还要注重“小节”,不因“善小而不为”。所以“从小培养”应该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求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从开始孕育宝宝的一瞬间开始,家长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千万不要等到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另一方面是家长培养孩子文明礼仪习惯要注意从小事抓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言传身教,身正为范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身上总是刻有父母影响的痕迹,他们对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甚至加以模仿。父母热爱工作,办事公正,待人热情,容易接近,知识丰富,好学上进等等,都可以通过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知书达理、举止文明的高雅之士,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率先垂范,家长通过“言传”和“身教”两种途径来有效引导孩子。所谓“言传”是指通过言语表达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礼节和仪式。例如,在什么场合言行举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应当做到哪些方面以及不应当出现哪些言行,等等。“身教”是指家长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告诉孩子具体做法。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家长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来教会孩子礼仪,让孩子和家长在共同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习得相关礼仪。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礼仪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所以,要达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目的,家长必须注重个人修养,丰富礼仪相关知识,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例如,家长带孩子去公园游玩时,能主动做到不乱扔垃圾,不攀折花木;带孩子坐公共汽车时,能主动排队上车,并主动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孕妇或抱着小孩的人;当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或者给他人造成其他损害时,能主动赔礼道歉;看电影或看比赛时,能不大声喧哗,做文明的观众;去火车站买票或去银行存取款,能自觉排队;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当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谅;对子女的朋友来家中做客,应表示欢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说话要算数,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许诺孩子的事,要尽量兑现……所有这些,家长如果能以身作则,率先做好,那么潜移默化地必将影响到孩子,孩子文明礼仪的习惯必将在润物无声中逐渐养成了。

三、均衡施爱,一视同仁

父母应摒弃传统观念,对子女应一视同仁,对每个孩子都给予同样的爱,不要亲一个,疏一个,厚此薄彼,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形象仍非常严重,生了男孩视若传家宝,吃好,穿好,教育好……享有了父母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条件。生了女孩呢,就当一根草,不仅剥夺女孩受教育的权利,还在其他许多方面都需要处处让着男孩 ,有的家长为了省事,更是想方设法把女孩一送了之,不去履行做父母的职责……使女孩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家长要建立正确的子女观,均衡施爱,一视同仁。

四、循循善诱,适时批评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不排除家长对子女的批评教育,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少批评、训斥和唠叨,尽量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否则会使孩子觉得在众人面前丢了脸,容易产生没脸见人、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父母平时应注意观察和表扬子女的优点,多鼓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给予答复,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子女要善于抓住时机,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子女不求上进或犯错误之时,绝大多数父母亲都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教育和帮助,听之任之的父母亲极少。问题在于,有些父母亲企图仅仅以“爱心”来感化孩子,结果“慈爱”过度,变成了溺爱,不但未使子女上进或改正缺点,反而使其更加不在乎。有些父母亲则对子女过于严厉,动辄训斥、责骂,甚至采用暴力解决的方式,这常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变本加厉地做坏事。由此看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已经过时,但循循善诱,依然放射出理性的光彩。

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礼仪习惯时,家长可以采取如下方法给予纠正:

温和惩罚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明确表示责备或不赞成,注视孩子的眼睛,说清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

自然惩罚法:以不危险为前提,让孩子在实施不良行为的过程中遭到自然的惩罚。

女子礼仪篇3

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女子礼仪篇4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戒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拜堂: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酒筵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女子礼仪篇5

职场礼仪的简介

职场礼仪的基本点非常简单。首先,要弄清职场礼仪与社交礼仪的实质区别,职场礼仪没有性别之分。举个实例,为女性开门这样的“绅士风度”在工作场合是不必要的,这样做甚至有可能冒犯了对方。请记住:工作场所,男女平等。其次,将体谅和尊重别人当作本身的指导原则。尽管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工作场所却常常被忽视了,进行介绍的正确做法是将级别低的人介绍给级别高的人。例如,如果你的首席执行官是琼斯女性,而你要将一位叫做简·史密斯的行政助理介绍给她,正确的方法是“琼斯女性,我想介绍您认识简·史密斯。”如果你在进行介绍时忘记了别人的名字,不要惊慌失措。你可以这样继续进行介绍,“对不起,我一下想不起您的名字了。”与进行弥补性的介绍相比,不进行介绍是更大的失礼。

职场礼仪的作用

了解、掌握并恰当地应用职场礼仪有助于完善和维护职场人的职业形象,会使你在工作中左右逢源,使你的事业蒸蒸日上,做一个成功职业人。成功的职业生涯并不意味着你要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你要有一定的职场技巧,用一种恰当合理方式与人沟通和交流,这样你才能在职场中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在职场中获胜。

基本礼仪

握手

握手是人与人的身体接触,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与某人握手感觉不舒服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那个人消极的性格特征。强有力的握手、眼睛直视对方将会搭起积极交流的舞台。 女性们请注意:为了避免在介绍时发生误会,在与人打招呼时最好先伸出手。记住,在工作场所男女是平等的。

电子

电子邮件、传真和移动电话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职场礼仪方面的新问题。虽然你有随时找到别人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应当这样做。 在许多公司里,电子邮件充斥着笑话、垃圾邮件和私人便条,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反而不多。请记住,电子邮件是职业信件的一种,而职业信件中是没有不严肃的内容的。

传真应当包含你的联系信息、日期和页数。未经别人允许不要发传真,那样会浪费别人的纸张,占用别人的线路。

手机可能会充当许多人的“救生员”。不幸的是,如果你使用手机,你多半不在办公室,或许在驾车、赶航班或是在干别的什么事情。要清楚这样的事实,打手机找你的人不一定对你正在干的事情感兴趣。

道歉

即使你在社交礼仪上做得完美无缺,你也不可避免地在职场中冒犯了别人。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真诚地道歉就可以了,不必太动感情。表达出你想表达的歉意,然后继续进行工作。将你所犯的错误当成件大事只会扩大它的破坏作用,使得接受道歉的人更加不舒服。 当只有你一个人存在时,就是你最能体现道德的时候,是你最能体现境界的时候。职场角落常常是最能让一个人原形毕露的地方,平时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相貌堂堂、温文而雅。都不能足以体现一个人的真正素质,而在职场角落的时候,才能体现礼仪所在,道德所在。

电梯

电梯虽然很小,但是在里面的学问不浅,充满着职业人的礼仪,看出人的道德与教养。

(1)、一个人在电梯里不要看四下无人,就乱写乱画,抒发感想,搞的电梯成了广告牌。

(2)、伴随客人或长辈来到电梯厅门前时,先按电梯按钮;电梯抵达门打开时,可先行进入电梯,一手按开门按钮,另一手按住电梯侧门,请客人们先进;进入电梯后,按下客人要去的楼层按钮;行进中有其他人员进入,可主动询问要去几楼,协助按下。电梯内尽可能侧身面对客人,不用寒暄;抵达目的楼层,一手按住开门按钮,另一手并做出请出的动作,可说:“到了,您先请!”客人走出电梯后,本身立刻步出电梯,并热诚地引导行进的方向。

(3)、上下班时,电梯里面人非常多,先上来的人,要主动往里走,为后面上来的人腾出地方,后上的人,要视电梯内人的多少而行,当超载铃声响起,最后上来的人主动下来等后一趟。如果最后的人比较年长,新人们要主动的要求本身下电梯。

着装

职场礼仪之着装基本原则:

职业女性的着装仪表必须符合她本人的个性,体态特征、职位、企业文化、办公环境,志趣等等。女强人不应该一味模仿办公室里男士的服饰打扮,要有一种“做女性真好的心态”,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柔韧,一扫男士武断独裁。

女性的穿着打扮应该灵活有弹性,要学会怎样搭配衣服、鞋子、发型、首饰、化妆,使之完美和谐。最终被别人称赞,应该夸你漂亮而不是说你的衣服好看或鞋子漂亮,那只是东西好看,不是穿着好职业套装更显权威,选择一些质地好的套装。 要以套装为底色来选择衬衣、毛线衫、鞋子、袜子、围巾、腰带和首饰

每个人的肤色、发色、格调不同,所以适合她的颜色也不同,要选择一些合适本身颜色的套装,再根据套装色为底色配选其它小装饰品

化妆:

化妆可以让女性更具魅力,但不宜浓装艳抹。

过度打扮会让人感到做作,过于简单会让人感到随便,总之有一个原则,每天的打扮必须要迎合你当天要会见的人们,符合他们的身份和专业度, 让本身不寒酸掉价。

套装、裙子、礼服、夹克:

稳重有权威的颜色包含:海军蓝、灰色、碳黑、淡蓝、黑色、栗色、锈色、棕色、驼色;john t. molloy 指出要避免浅黄、粉红、浅格绿或橘红色

少而精,重质量轻数量,讲究做工和面料,要合身职场礼仪的基本常识有哪些职场礼仪的基本常识有哪些。

避免冲动性购买,如果你是属于这样的人,那么要切记你要买的衣服必须和你已买的衣服相配。

精打细算,量入为出,但不可贪图小便宜因小失大。

采取一些天然面料如“棉,丝,羊毛等

发型和指甲:

随着妇女年龄的增长,头发也应该相应剪短一些,一般来说妇女到了30-35岁这个年龄也最多把头发留到肩部。

在职业女性中,染指甲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指甲油的颜色不应该选得太亮丽,这样会使别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你的指甲上,选一些和你口红相配的颜色,有些人喜欢透明色指甲油,它是大众都能接受的颜色

鞋子:

不要把旅游鞋穿进办公室

中跟或低跟皮鞋为佳

保养好你的鞋,把它擦的锃亮

鞋的颜色必须和服装的颜色相配,总之有一个原则“鞋子的颜色必须深于衣服颜色,如果比服装颜色浅,那么必须和其他装饰品颜色相配”。

首饰和装饰品:

职业女性希望表现的是她们的聪明才智,能力和经验等,所以要带首饰就必须是佩带简单首饰,不要带摇摆晃动的耳环或一走路就会发出声响的项链,这样对专业形象的杀伤力极大

耳环是很重要的首饰,但不宜太长太大

虽然眼镜让人感觉文气,但它抹杀了女性特有的亲和力,比较古板刻薄,尽量带隐形眼睛

手提包要精小细致,不要塞的满满的

常说皮包,围巾颜色要跳一些

衬衣:

浅色衬衣仍旧有权威性

脖子长的女性不适合穿v型衫

买一两件戴花边的衬衣

体型较胖的女性最好穿一身颜色一样的服

 

看过“什么是职场礼仪”的人还看了:

1.职场礼仪有哪些方面

2.职场礼仪有哪些基本点

女子礼仪篇6

拜海绵宝宝 和闺蜜义结金兰

蒋芯26岁

我其实是有点受电影的影响,最近不是《雪花密扇》很火吗,我也去看了,我觉得让我挺感动的,两个女人一辈子惺惺相惜,有了误会之后的决绝,误会化解之后的毫无芥蒂,这种女人之间的超越友谊的感情不应该只在过去才存在,现在也仍旧存在,反正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就总是会想起我的一个姐妹,我觉得如果让我从现实的生活中找一个跟电影里感觉很像的女性朋友,那就非她莫属了。

也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搞一个结拜的仪式,也不一定非要搞得尽人皆知,场面宏大,只是属于我们两个的,或者小圈子之内的,都可以。我跟她说起这个事情,她也觉得不错,其实她说也经常有想跟我做个结拜姐妹的想法,只是有的时候刚萌生这个想法就会突然觉得是不是有点老土,所以一直没有跟我谈过。意见一致之后,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仪式。

因为对这方面不了解,所以查了很多网上的资料,我们的想法就是基本上按照古法,但是也不要过分复杂,毕竟大家都是现代人,可以做适当的人性化的调整。不过看了很多资料都说要喝鸡血,这倒是有点吓到我们了。

最后经过一些调整和改动,基本上把仪式定为这样的一个形式:拜关公。正好我有个朋友是开店的,店里供了关公,这个问题解决了,然后为了体现革新性,我们还有一个拜海绵宝宝的仪式,因为我们俩都很喜欢海绵宝宝。至于喝鸡血,首先那样对待鸡很不人道,我们就把喝鸡血改成喝红酒,取颜色很像的意义,又不会导致生喝鸡血引发一些什么身体问题。

根据资料上面的记载,还要有一份“金兰谱”,就是需要结义的人在上面写名字、按手印,我找了我一个会画画的朋友,帮我们画了两把扇子――这个地方有点模仿电影了哈――而且这两把扇子拼在一起的时候,画就可以连成一幅,这里公开表示感谢一下。我们在扇子上按手印,然后各执一把。整个仪式基本上就是这个过程,当然在这之前我们是专门测算了一下良辰吉日的,因为这个跟结拜人的生辰八字之类的都是要匹配的。

我觉得,有了这个仪式之后,我就是结拜过的人了,我会按照结拜誓言里面说的那样去做,去履行我的责任和义务,等到我以后老了回忆起来我也会觉得这是我做的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我挺自豪的。

水下定情 订婚也要很隆重

陈璐25岁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婚礼搞得隆重一点就行了,像订婚仪式之类的完全可以从简甚至省略掉,可能是因为我受的教育很传统,我一直认为订婚也很重要,就好像古时候,订婚也要有个正式的仪式才行。现代人结婚,基本上都是跳过这个环节的。

当时我提出要办订婚仪式,其实还是遭到一定程度的反对的,一时现在基本上没人走这个仪式了,二是结婚典礼本来就要占用很多准备和操作时间,再加上一个订婚典礼,会占用更多的时间,但是我一再坚持,因为我认为如果连一个仪式都没有的话,那么我没有办法确定这份爱情到底是什么程度的,是一份嫌弃仪式的爱情吗?

不过因为考虑到一些现实因素,很多繁琐的仪式还是简略了,放鞭炮改成踩气球,男方祭祖的过场免去了,因为我们都是外地人,等他祭祖回来可能坐飞机都要等上两天,但是用系有红线的戒指、聘礼、汤圆、点心这些还是要按照古礼来。男方该准备的我都列好了单子,女方要准备的也都是精心挑选的,我也邀请了我爸爸从老家过来参加订婚仪式,因为在订婚仪式上,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男方的聘礼等都需要由他接收。

订婚仪式到这里都还是比较陈旧的一些仪式和规矩,这些仪式过后,我们安排了一个水下订婚仪式,因为我男朋友是游泳教练,我们能够认识就是因为游泳,我当然就是落水被救的那个灰姑娘了。现在我已经学会了游泳,而且有教练的指导,水平自然还是要比一般好一点。因为当初是在水下定情,所以订婚也想在水下完成,如果以后条件允许,还打算举办水下婚礼,不过那个肯定更麻烦一些,穿婚纱潜水之类的,难度会比较高。

我们交换订婚戒指这些仪式都是在水下完成的,我们是冲破了重重阻力才让这个水下订婚仪式实现,毕竟家里人还是会担心我们的安全,其实熟悉水性的人都知道,只是一会儿的时间,不会出什么问题,何况还是两个熟悉水性的人。

我对自己策划的这个水下订婚仪式还是很满意的,现在身边的朋友到了订婚结婚的年龄,也都会提起这件事情,我也希望他们能够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订婚仪式。

五花八门的新奇仪式

离婚仪式

2011年6月19日,太原57岁的原丽(化名)与丈夫王健(化名)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离婚仪式,女主角原丽希望通过这个仪式向众人宣告自己不愉快的婚姻彻底结束,今后从头再来,抛弃过往,迈向新生活。在离婚现场,有婚庆公司专门安排的程序,豪车、乐队、离婚宴,一个都不能少。女主角原丽之所以选择举办如此豪华的离婚仪式,是因为她自己认为“当初坐着八抬大轿嫁进来,走的时候也要风风观光,各项仪式一定不能少!”在离婚仪式上,原丽当众撕毁自己与出轨丈夫的结婚照片,宣告这段并不幸福的婚姻到此结束,而为了表示自己勇敢告别过去开始新生活的决心,原丽也别有用心地把离婚典礼的日期选在了自己的结婚纪念日。

最浪漫的求婚

前不久,一名美国男子为了向心爱的女朋友求婚,在一个电视节目组的帮助下,策划了一场超级浪漫的盛大求婚仪式。之所以说它盛大,是因为动用了多名群众演员来配合完成这个仪式。仪式开始于一个餐厅,男主角故意让女主角妮基以为他出了轨,正当女主角悲伤得泪流满面的时候,全餐厅的人们开始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当妮基最终被领到男主角面前,男主角请求她嫁给他时,妮基悲伤的眼泪早就换成了感动的泪水。这场求婚仪式有很多人参与,参与的群众演员们都感受到了这对情侣的幸福,妮基也因此被称为全球最幸福的女人。

女子礼仪篇7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摘 要】中国和俄罗斯一直是友好的邻国,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全球化趋势下,两国的跨文化交流的趋势尤为明显。然而,餐桌礼仪文化恰恰是这种跨文化交流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从主宾礼仪、就餐礼仪、餐具使用等几个方面对中俄两国餐桌礼仪基本常识进行介绍,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中俄餐桌礼仪知识。

关键词 中国;俄罗斯;餐桌;礼仪;差异

作者简介:王岩(1983—),女,呼伦贝尔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1 中国餐桌基本礼仪

1.1 主宾礼仪

在中国请客吃饭办事是常事,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提前预定的地点,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这反映出饮食文化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中国人不但热衷饮食,而且还很讲究饮食礼仪虽然他们有时说话声音较大,给人以吵闹的印象但在他们的餐桌背后隐藏着多种礼仪。

1.2 就餐礼仪

就餐时姿势要端正,脚自然放在自己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手肘不要靠桌子,或放在临坐椅壁上。进餐时要温文尔雅,从容安静不要急躁,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1.3 餐具使用礼仪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的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2 俄罗斯餐桌基本礼仪

2.1 主宾礼仪

俄罗斯人到别人家做客或者邀请人到自己家做客一定要提前邀请,可以口头邀请,电话邀请,比较正式的也用书面邀请。这样以确保被邀人在确定时间到达,以便主人做好迎接客人的准备。俄国人对朋友十分热情实在,不论家境贫富,烹饪技艺高低,都要像俄谚所说,“炉子里有啥,往桌上端啥”。

2.2 就餐礼仪

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刀叉的摆放位置是:叉子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在右边,酒杯在盘碟的前面,用餐者应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吃完一道菜后,将刀叉并排放在盘上把儿朝右,服务员会把它们收走。如果下一道菜还要使用刀叉,盘子左右没有备用的刀叉,就要把刀叉放在桌子上。

2.3 餐具使用礼仪

俄罗斯人进餐时,采取分餐制,使用刀叉.匙。其基本用法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汤匙的持法与握笔的方法基本相同,即匙柄置于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用中指在柄下拖住。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后半部,食指按在柄上。使用刀叉进餐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持刀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一般是切一块吃一块,不要一下子切完,每块大小要掌握在一口量为宜。

3 中俄餐桌礼仪异同之处

3.1 从餐具使用上看中俄文化差异

叉和筷子,不仅他们的发源地出现的环境不同,而且使用也不同,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餐具时中俄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

3.2 从座次安排上看中俄文化差异

中俄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俄罗斯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讲究“女士优先”的西方绅士,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3.3 从就餐氛围上看中俄文化差异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俄罗斯餐桌上的静是中俄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动,俄罗斯餐桌上静。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俄罗斯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

3.4 从餐桌话语上看中俄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是盛宴,主菜会更多,越名贵、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多多包涵”、“怠慢了您”之类的话。而俄罗斯盛宴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

总之,各国不同的文化才构成世界的丰富多彩,本文通过对中俄两国的餐桌基本礼仪进行介绍和说明,使我们对中俄两国的基本礼仪有所了解。通过对比了解到中俄之间的餐桌礼仪文化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归因于两国不同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地理物产和气候。但是,虽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热情、好客的,都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中俄礼仪文化进行详细的对比,通过各个方面来看中俄文化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对于中国人,我们一出生便开始了品味中式饮食了,因而或多或少对厌倦中式饮食。同时我们现在又正处与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中,西方饮食的进入使得我们有了新鲜感,开始习惯出入西式各种快餐店,这中间就包括俄罗斯式餐厅,品味与中式饮食不同的俄罗斯快餐。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密切,礼仪文化不断的渗透两国的礼仪文化会不断的被传承下去。虽然礼仪文化都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我们民族已根深蒂固的礼仪文化传统是不会变的。

参考文献

[1]朱一飞.俄语学习[J].2009(3,4.6).

[2]孙飞燕.俄罗斯餐桌礼仪漫谈[J].俄语学习.2009(03).

[3]丁昕.丁昕集[M]黑龙江大学出版,2007.

[4]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02).

[5]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6]张月明.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之俄罗斯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吴克礼.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9]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Z].文汇报:笔会.

女子礼仪篇8

文明礼仪的主持稿 篇【1】(一) 主持人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文明礼仪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人人就会有良好的礼仪规范和文明行为表现。现在我宣布:“4.5班我是文明小天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 进行活动。

1、主持人:齐读诗歌

我们先来看一看黑板上的这首小诗吧,中国礼仪代代传,

孔融让梨敬父母 ,黄香暖被教育人 。

中国礼仪不能忘 ,争做文明小天使。

主持人:咦?今天怎么大家都读得那么用心啊?看来文明礼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的很重要。

2、 讲述格言

主持人:讲文明、有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习、工作中起要的作用。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翁,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中国礼仪当然不能忘。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等候客人用“恭候”,客人来到称“光临”

未及欢迎说“失迎”,起身做别称“告辞”

看望别人称“拜访”,请人别送用“留步”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告辞用“指教”

请人帮助说“劳驾”,求人方便说“借光”

求人解答用“请教”,盼人指点用“赐教”

托人办事用“拜托”,麻烦别人说“打扰”

向人祝贺说“恭喜”,赞人见解称“高见”。

3、欣赏《校园文明礼仪》三字经

主持人:是啊,从古到今,文明礼仪一直悄悄地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下定决心,从现在起,要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争做文明小标兵。同学们,你们呢?让我们一起从校园礼仪开始吧! 下面请欣赏《校园文明礼仪》三字经吧。

清晨起,无懒意,红领巾,不忘系。

小学生,上学校,守纪律,不迟到。

家长送,指定地,进校门,排成一。

敬师长,忙行礼,用尊称,勤问好。

升国旗,行队礼,唱国歌,要肃立。

上课时,守纪律,多发言,先举手。

多动脑,巧提问,勤动手,善创造。

勤学习,是本分,好习惯,须养成。

下课时,健身体,碰撞倒,谦让记。

上下楼,靠右行,不打闹,无声息。

集合时,快静齐,用午餐,守秩序。

爱同学,乐助人,不打架,不骂人。

要诚实,不说谎,敢认错,益成长。

放学时,心不急,向老师,致谢意。

新世纪,讲文明,树风貌,好儿童。

主持人:哎哟,个个都这么棒啊。可是有名小同学就被地上的香蕉皮绊了一跤,不信?请看下面的小品《一块香蕉皮》

主持人:小品所演的事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其实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谁来说一说?

(同学们畅所欲言)

主持人: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不错,文明礼仪,我们就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其实校园里,马路上,影院里,处处都考验着我们的文明素养。乐队有了指挥,声音才会优美;生活有了规则,才能安全来回。我们要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才算真正的美!文明,让人举止文雅;礼仪,让人风度翩翩。

(三) 班主任讲话。

这次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为了这次活动,同学们个个都很努力,我们班的班级凝聚力大大增强了。通过“我是文明小天使”主题班会,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个个都能成为文明礼仪小天使。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同学们能更加努力,把文明礼仪带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四) 结束班会。

主持人宣布:今天班会,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吧?希望同学们懂礼仪、学礼仪、传播礼仪,做一个文明礼仪的小天使吧。

文明礼仪的主持稿 篇【2】男: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

合:大家上午好!

男:欢迎大家来到我们三(1)班的道德讲堂!道德讲堂,静心、洗心、养心的心灵驿站。

合:我们是这次道德讲堂的主持人黄梓贤、梁颖慈。

女:本次道德讲堂主题是:

合:“提倡文明礼仪,宏扬社会公德”。

男:这节课共七个环节,分别是自我反省、唱歌曲、看短片、诵经典、发善心、敬道德、送吉祥。

女: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男: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祖辈传承的丰富遗产。

合: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礼仪文化,是每位炎黄子孙神圣的职责。 男: 接下来进行第一个环节【自我反省】请看屏幕,想想你做到了哪些? „„„„„„„„„„„„„„

女: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唱歌曲】,请大家全体起立,合:我们一起来高唱《咱们从小讲礼貌》,唱出我们的“文明”之声。(唱完)请坐下,

男: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看短片】,让我们静下心来,欣赏中小学的文明礼仪宣传片。

„„„„„„„„„„„„„„

女:礼仪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文明礼仪是人际交往的规范和准则,被誉为步入社会的“通行证”、沟通人际关系的“立交桥”。

男: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诵经典】,请大家一起诵读。

„„„„„„„„„„„„„„„

女:经典语录净化我们的心灵,经过这样的静心、洗心、养心、长好心的过程,相信大家一定有所感悟。

女: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五个环节【看故事】,

„„„„„„„„„„„„„„„

男:感人故事触动我们的心灵,《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真实的道德教育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合:让我们一起向他学习吧。

女:下面,我们进入第六个环节【敬道德】,

合:让我们用最真挚、最诚恳的心向道德敬礼!

„„„„„„„„„„„„„„

„„„„„„„„„„„„„„„

男:第七个环节【送吉祥】,

„„„„„„„„„„„„„„„

合:让我们一起践行我们的文明礼仪道德感悟,用心收获感动,用情传递感激,用行回报感恩。

合:本次道德讲堂到此结束,谢谢!

文明礼仪的主持稿 篇【3】女:文明就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田,

男:礼仪就像一朵朵翻腾的浪花,展现我们学生的风采。

女:我们披着金色的阳光,在春天里播下文明的种子。

男:我们乘着凉爽的秋风,在阳光下把文明的种子护养。

合:四(1)班“文明礼仪伴我行 ”主题班队现在开始!

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女: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应该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礼仪的好学生,让文明之花常开心中,把文明之美到处传播!

男: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段话。

女:你们知道文明礼貌月是几月吗?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男:请 同学来读一读。

女:来历中出现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请大家仔细看大屏幕。 女:现在知道了吧。

男:下面请大家一起朗诵文明礼仪歌谣朗诵 。

男:都不错,只有我们人人讲文明,处处讲文明,文明之花才能开得更香,文明之树才能长得更青。

女:请大家来判断一下,你认为哪些行为属于文明行为?哪些属于不文明行为? 男: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文明的体现。

女:下面请欣赏 同学带来的《文明乘车歌》。

男:请大家一起朗读文明格言。

女: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礼仪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要做到遇到师长,主动问好;上下楼梯,注意谦让;讲究卫生,爱护公物,遵守纪律,争做一个语言净、行为美的好学生。

男:下面请欣赏 同学带来的小品《 》

男: 作为新一代的少年,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更应该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公民。

女:下面请大家认真观看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

男: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做不文明的事,你会怎么做?

女:下面,请大家跟 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常用文明礼貌用语。

男:你们假如在平时遇到了下面的一些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女:同学们,你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给你一个春天。你给别人一份温暖,别人给你快乐无限。你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你给别人一份真诚,别人给你温馨的思念。 女:文明让人举止文雅。

男:礼仪让人风度翩翩。

女:让文明之花常开心中。

男:把文明之美处处传播!

女:天空是温暖的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的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让地球难堪!给我一片洁净的天空,我才能翱翔;给我一片蔚蓝的海洋,我才能遨游;给我一个美丽、文明、宁静的校园,我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

女子礼仪篇9

关键词:礼仪尴尬 化解方法 自我解嘲 平静制胜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80-02

2010年5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设宴款待来访的墨西哥总统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白宫礼仪官卡普莉西亚准备走下台阶迎接贵宾时滑了一跤,整个人坐在阶梯上。盛装站一旁的奥巴马夫妇直傻眼,场面非常尴尬。卡普莉西亚立刻站起来,微笑着,双手比划成手枪状巧化尴尬,开玩笑警告媒体记者不要拍照。现场记者当然不会放过这“有料”场面,不断按下快门,各大媒体以最快的时间纷纷转载礼仪官摔倒照片和视频。可当人们读到看到这新闻时,并不是嘲笑礼仪官的失误,大多数人评价礼仪官聪明机智,能在瞬间化解礼仪尴尬,素质不错,更有网友对礼仪官钦佩不已,称赞她是白宫最可爱的礼仪官。的确,卡普莉西亚作为礼仪小姐,反应灵敏,把人们的视线从她摔跤上迅速转移到了她俏皮的手势上,引开了对方的关注点,缓解了现场尴尬气氛。

在国际社交活动中,每个人都应该会有这样的意识,一定要注重个人形象,遵守涉外礼仪,做到从容得体,落落大方。因为自己在他国人眼里代表着国家,代表着民族,代表着所在单位或组织,其言行举止不仅关系到自我形象,也有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为确保在涉外活动中做到万无一失,很多人做足功课,活动前充分准备。白宫上下也肯定为迎接贵宾周密安排,精心筹划。可世事难料,谁都不曾会预料到礼仪官会“公然摔跤,出现尴尬。对于尴尬,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是指人们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而不是更坏。尴尬是人不满足本性的一种自发流露,是人们自以为丑陋的东西被意外暴露或揭露而表现出来的无所适从、难堪、想找地缝钻进去的感觉。而面对礼仪尴尬,摆在眼前最重要的便是如何不失风度地瞬间反应,让自己和周围人重新回到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巧妙化解尴尬。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提升自身素质,学习化解尴尬的最合适的方法。

1 自我解嘲法

所谓自嘲法,就是当遇到令自己礼仪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时,不是逃避,也不手足无措,而是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现实,勇敢地自己嘲笑自己,用幽默化解,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手段。既然尴尬的局面不可避免,就应该在公众面前直接向尴尬挑战。

2007年5月,在白宫欢举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访的隆重仪式上,美国总统布什竟然口误,把女王1976年参加美国建国200周年纪念说成是1776年,把女王说老了200岁,在场听众一阵哄笑,场面一时间尴尬不堪。布什停了下来,羞怯地朝女王眨眨眼,女王则回看了布什一眼。布什便解嘲说:“he gave me a look only a mother could give a child(她给了我一个只有母亲看孩子才有的眼神)。”说完,又看了看女王。

小布什素来不拘小节,英国女王访问美国之前,为了不让小布什得州牛仔风格与英国王室整洁规规矩产生“碰撞”,白宫方面请来礼仪专家给小布什和参加会见的所有美方人员进行礼节礼仪的指点。却难料他在公开场合犯严重口误毛病。有了礼仪,就要遵守,但不是刻板遵守,要灵活应对。小布什面对尴尬,调整自己,大胆打破外交礼节,采取有效的方式,以挤眼和美国式的幽默自嘲,使女王最终露出了笑脸。白宫发言人对此评价为:不是许多人会和英国女王开玩笑,但总统做到了,而且还做得不错。由此可见,锲而不舍的自我解嘲,可以使尴尬变得不再那么难看,既可以让自己脱身,又显得风趣从容,获得周围人的理解和赞赏,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2 参谋助阵法

在外事活动遭遇礼仪尴尬时,如果当事人没有能力应付尴尬,那么身边的参谋、助手或者工作人员就要随机应变,细心观察,及时地帮助处理问题。

影片《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扮演的高贵典雅的安妮公主倾倒了无数影迷。影片开头,公主穿着宫廷的大礼服优雅地接见外宾,可能有些疲倦,她用裙子作掩护悄悄脱掉了一只鞋, 但不小心鞋子找不到了。坐下后才发现,自己的那只鞋子一半在裙子下面,另一半露在外面,脚够不到,而当众起身去捡必损形象。就在这时旁边大臣发现了情况,他主动邀请公主跳舞 。公主站起来,借机穿上了鞋子,与大臣翩翩起舞。

大臣的巧妙细心,使得尴尬的化解天衣服无缝。人们在感受公主顽皮可爱的同时,也深深感叹大臣不动声色化解尴尬的高明。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造就尴尬的当事人可能因为心里紧张而惊慌失措,但参谋或者助手在危急时刻应该更要认真观察细节,清醒应对。

3 真诚道歉法

如果礼仪失误造成对方不满或者触犯原则问题,而又无适合的解决办法,郑重的道歉、真诚的检讨也是一种体面的处理方法。道歉的方法有很多,如在媒体公开道歉、写信、打电话等等,不管采取哪种形式,态度一定要真诚。

女子礼仪篇10

本研究还关注昌吉回族婚礼近60年的发展及变化,将婚礼仪式的考察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之中,突出反映两种文化在同一片土地上此消彼长的互动、角逐及交融的社会文化过程。在两种文化涵化过程中,不仅结婚仪式的各个环节有改变,当地回族居民婚姻观念及婚姻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关键词:昌吉地区;回族婚俗;文化原因

新疆昌吉州位于天山北麓,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准噶尔盆地南缘。邻近首府乌鲁木齐市,东北与蒙古国交界。昌吉是古代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中的一站,还是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回族本身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所以回族在新疆的分布也较为分散。昌吉作为一个回族的聚集点,回族群体相比比较集中,同时它也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因此昌吉地区的回族婚礼仪式的过程,体现了当地文化的多元性和地方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目前,关于研究回族婚礼的论文中,包括了对于结婚仪式中宴席曲[1]的研究、婚礼仪式过程[2]的研究、结婚服饰[3]的研究以及婚俗的变迁[4]研究等相关内容。虽然关于回族婚礼的研究不多,但也有不少精彩地分析。其中,曹志斌对比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民社区与东南地区的回民社区的后,认为婚礼这种仪式,它的社会文化整合作用非常突

出[5]。杨文笔分析了云南回族婚礼中的“吃茶”环节,认为这个环节是当地人增强民族认同感的一种方式[6]。刘婷把郑州的回民作为研究对象,认为郑州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汉文化融合得较为透彻的一个地区,她从当地回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当地婚俗习惯上论证了当地回族文化的地方性与多元性[7]。这类作品从不同角度对回族的婚礼及婚俗变迁做了研究,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回族婚礼的特点,但是鲜有对于结婚仪式的细节的描写以及对地方特色的深入讨论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而闫国芳写的关于昌吉地区回族婚礼中“认卧曲利妈”的现象研究,对笔者的启发很大。她认为“认卧曲利妈”的原因在于,这是当地回族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妥协与对话之中所采取的应势之举[8]。笔者认为,回族婚礼仪式中的各个细节,能够体现回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回族文化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回族文化才能够植根于中国各个地方,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昌吉地区的婚礼,对仪式的过程,仪式中的文化构成以及婚俗的变迁进行研究。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是如何体现在当地回族结婚仪式中的,有助于丰富此类研究的内容和展开地区比较研究。

一、结婚仪式的过程

婚礼,是穆斯林群体一生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回族婚礼大多是按照伊斯兰教规来办的,但是每个地方又会因为当地特色,而有不同。昌吉地区回族的婚礼,就集中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笔者于2011年的6月和7月参与观察了昌吉市的三场婚礼,整理出了三份田野笔记。依据笔记资料,这三个家庭父母的职业分别是阿訇家的女儿嫁人;一位商人的儿子娶亲和还有两位新人父母都是公务员。这三场婚礼的流程都具有昌吉地区回族文化的特色,但是最典型的当属商人家庭的结婚仪式。因为这一家婚礼既不过度遵照伊斯兰教法规定,也不会在婚礼中呈现去伊斯兰文化的趋势。所以笔者以商人家庭婚礼流程主要线索,同时参考其余两家的仪式细节,再根据作者当时做的田野笔记将昌吉市回族婚礼仪式过程整理如下。

(一)结婚仪式前的准备活动

1.提亲即是结婚仪式准备活动的第一步,因为说亲是两人相识的标志。提亲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男女双方通过媒人牵线搭桥,另一种情况是男女双方相互之间先有了初步的了解,再找媒人完成说亲的步骤。因为依据昌吉当地婚俗,男方家需要请一位媒人去女方家里送“落话礼”,确定这对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此后两家亲戚也可以随便走动。“落话礼”又称为“四色礼”, 四色指的是冰糖、茶叶、葡萄干和红枣用四种颜色的彩纸包好,这四份食物颜色各异味道甜美,象征着两位新人的相识是甜蜜美满的。女方家长若是不同意这门亲事,则会退回四色礼。但是现在基本上没有人会这样做,因为一般派媒人去送四色礼的行为都是在双方家长都知情的前提下进行的。若是一旦收下了四色礼,那么就意味着这家的女儿已经是送彩礼那家的“准儿媳”了,就不可以再和其他人交往了。所以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送落话礼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仪式,是十分重要的。

2.订婚,这时是由男方及长辈和媒人一起,与女方及其家人一起商量彩礼的数量和结婚的日期,还有关于婚礼的其他细节。昌吉地区的聘礼一般为首饰,如钻戒,玉石手镯等。聘金多少没有具体数字的规定,但必须履行这一习俗。聘金交给女方后,即由女方支配,男方无权收回。

(二)结婚仪式正式开始

昌吉地区的回族婚礼一般要庆祝三天,每一天的活动都不同。第一天早上,新娘在家梳妆打扮,在家等候新郎来接。同时,女方家会派出两三个没有成年的小朋友带着红颜色的布,前往新房挂门帘。挂好门帘后新郎就可以去娶亲了,新郎通常会叫上十几位亲戚朋友一起赶往新娘家。这时在新娘家里,新娘坐在卧室里的床上,脚不能挨到地面上。脚不挨地的原因是新娘在这天嫁给别人,意味这从这一天开始她是一个新人了,这一天第一次落脚应在新房里,不能再沾旧房的地。卧室的门由新娘的朋友们把守着,等新郎到了新娘家,新娘卧室的门就会变成一个争夺的焦点。新郎必须要给足红包,新娘的朋友们才可能放行。接着,新娘准备和父母告别,新娘的父母要等到婚礼的第二天才可以再见到女儿。之后新郎抱着新娘上婚车,婚车开往新家。接近达目的时,还有一个“耍公婆”的环节。新郎的父亲母亲把红辣椒、蒜等用粗线穿成一个圈挂在脖子上当项链,有的把脸抹成红色。当打扮好的公婆亮相时,现场的气愤一下热闹起来。大家起哄让这对公婆拉车,把新媳妇拉回家里。到了家门口,新郎把新娘抱上新房,这时新娘的脚才可以落地。

到了新房,就可以举行念“尼卡哈”仪式了。“尼卡哈”意为证婚词,这是整个婚礼的核心环节,一般在新房的客厅举行。按照一般穆斯林的结婚习俗,阿訇坐在客厅最中间的位置,身旁是证婚新郎人和新郎父母,面对着新郎新娘。阿訇在“尼卡哈”仪式中,不仅要念《古兰经》的有关章节,还要询问新郎是否真心愿意迎娶新娘,同时也要询问新娘对这段婚姻的态度。当阿訇确定好两位新的心意时,尼卡哈仪式便算是达成了。但是依照昌吉地区的婚俗,新娘不能出现在“尼卡哈”仪式现场,新娘的心意要指定一个除父母之外的亲人传达。这位传达新娘心意的人物就被称为“卧曲利妈”,通常“卧曲利妈”由新娘的姑姑、姨姨等女性长辈担任。但有的新娘会选择自己的叔叔或舅舅担当这一角色,这时候就把这个称呼改为“卧曲利”。

在新房举行完“尼卡哈”仪式,宾客们就要移步到清真寺内的餐厅、其他饭店或者到新郎父母的家中准备用餐。正式餐前,会先上九个果盘,分别是九种不同的小吃,包括圣女果、瓜子、奶糖等等。正餐的内容每家都不太一样,但是昌吉最有特色的宴席餐是“九碗三行子”。这种宴席餐使用的盘子的大小和样式都是一模一样的,并且要把九碗菜摆成三乘三的正方形。这样,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三行,这就是“九碗三行子”名字的由来。这种宴席不仅摆法有讲究,而且上菜的先后也有规矩。一般先上四个角的肉菜,称为“角肉”。然后再上四个边的菜,其中对面的两碗菜,名称要对称,称为“门子”菜。两边“门子”菜的名称必须一致,但是用料和做法可以不同。比如东面摆的是丸子,那么西面的菜也必须是丸子。但是两边的丸子可以用牛肉和羊肉不同的原料和不同的配料。最后上中间的那道菜,一般放凉菜。

用餐快结束的时候,新郎和伴郎一起认女方家的亲戚。新郎的伴郎一起向女方亲戚鞠躬,互道“赛俩目”。随后宴席结束,婚礼的第一天也可以收尾了。

第二天早上,新娘的父母带着在家做好的“睁眼包子”去新房里,见女儿和女婿。之所以要叫“睁眼包子”,是因为按照之前的婚俗,包子里要洒上一把胡椒粉,包子的口感会非常麻,味觉被刺激之后,人也会清醒。但是现在,包的“睁眼包子”基本都是平常的馅儿了,寓意也变成新郎在婚后首次拜访新娘的父母。新郎和岳父岳母互道“赛俩目”之后,这套仪式就算是结束了。

第三天是新娘回门的日子,两位新人带着礼品回到新娘的父母家,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第三天结束以后,这场结婚仪式可以说是彻底结束了。

二、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在仪式中的互动与融合

昌吉回族婚礼中集中展现了当地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特点,其中最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回族文化与中国文化元素互动融合的仪式环节就是“认卧曲利妈”。

首先,伊斯兰的婚姻制度说到婚姻的全美必须以双方当事人的认可为前提,尤其强调女方的态度,父母不能包办。《圣训》上有记载:“不和寡妇商量就不能和她结婚,不经少女同意就不能和她结婚。”所以,昌吉地区回族婚礼必须要秉承伊斯兰教的婚姻传统。念“尼卡哈”时,阿訇必须要询问当事人的意见,这便是昌吉地区回族婚礼中认“卧曲利妈”习俗形成的伊斯兰文化渊源之一。

其次,认“卧曲利妈”又在另一个层面上体现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汉文化的内涵,男尊女卑或者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像是这一习俗的另一只手,在潜移默化地控制着这场婚礼。使得新娘在参加念“尼卡哈”时都不能在场,其婚姻大事由父母或者说是由父母指派的“卧曲利妈”全权处理。再加上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外化为母亲不能送亲的习俗,母亲不能送亲就刚好给“卧曲利妈”可以在婚礼现场行驶父母权力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果就是直接缔造出了一个“卧曲利妈”代替新娘参加尼卡哈的现象。

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是与《古兰经》规定的“尼卡哈”仪式相违背,这样做恰恰是符合了《古兰经》与《圣训》的精神。《古兰经》包含着辩证法的精神,它降到要求广大穆斯林履行“天命”时要因地制宜,随机应变。要在符合当地风情的前提下,推广伊斯兰精神。昌吉地区的回族不仅耳濡目染的接受汉文化,又坚持一个穆民的信仰,这两股文化必须在这里共存,所以它们都要做出一定的牺牲。“卧曲利妈”代替新娘出席“尼卡哈”仪式,这样既符合了伊斯兰教义的规定,又规避了儒家文化男尊女卑对新娘参加证婚环节的责难。

另外,在婚礼中,还有一个环节中展示了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的重叠,那就是“彩礼”环节。依据伊斯兰教义规定:穆斯林的婚礼,男方需向女方给一定数量的礼金,这是尊重女权的一份象征物。《古兰经》里讲到:“你们应当把妇女的聘礼当做一份赠礼交给她们(4:3)。”而彩礼在我国汉文化是古已有之。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在那个时候就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西周时确立并成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这是“彩礼”习俗的来源。这里所说的六礼,指的就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当中的“纳征”就是现在的送聘礼,也就是“彩礼”。结婚时男方给女方给彩礼的仪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可谓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

伊斯兰教义的规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都规定了结婚时男方给女方家赔一笔彩礼钱。那么,这项仪式就不用再有什么变动了,就是一项硬性规定了。但是彩礼赔什么,赔多少钱,则有男女双方两家协商。

三、婚俗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们的对待婚姻的观念和态度也在发生着改变。另外,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此消彼长的较量,一刻也没有停下来过。昌吉地区近六十年的婚俗的变化,也印证了回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就是回族文化对于当地文化有很好的适应性。

此外,笔者于2013年7月在昌吉二六工军户村进行的田野调查也能够说明昌吉地区近六十年的婚俗变化。在军户村,笔者分别从三位年近八旬的老人那里了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昌吉地区回族的婚俗特点,再结合2011年笔者参与观察昌吉回族婚礼中的婚俗现象,形成了以下的观点。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只是从两次田野调查的资料中总结出以下五种风俗变迁的现象,并不能完整得呈现出昌吉回族婚俗变迁的全貌。但是从这五点婚俗变迁中,还是能够清晰地看到昌吉地区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第一是择偶观念的变化,传统的择偶标准,对男方而言是女方的相貌和料理家务事的能力,对女方而言则侧重男方赚钱养家的能力。另外,还非常看重男女双方的,门宦是否一致。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视野的不断拓展,昌吉地区回族男女青年的择偶观也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对男女双方而言,对方的学历和家庭成长环境成为择偶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男女双方最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有了工作才有经济收入,才能为以后的生活提供保障。最后,能有同样的信仰是最好的。就目前来看,回族和其他民族的通婚情况越来越多。

第二是择偶方式的转变,以前的婚姻大都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桩婚事的确定,全凭媒人从中斡旋,双方的父母都不会面对面商量,更别提两位当事人了。现在的男女青年,婚姻的自扩大了很多。但是在形式上还需要一位媒人,现在媒人再无法掌握两位年轻人的婚姻大事了。

第三是择偶空间范围的变迁,以前由于交通、信息等条件不够通畅,导致择偶的范围比较有限。但是现在不同了,有了网络之后,择偶空间都可以延伸到网络世界里去了。登陆各大相亲交友网站,全国各地的单身未婚人员都可以在网站上注册登陆,在上面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除了网络世界之外,现在交友的地理范围已经比过去扩大了很多。

第四是结婚聘礼的变化,在伊斯兰教义的规定,穆斯林男女成婚时应有一定的聘礼。按照经典上的规定,聘礼是赠品,数量多少依男方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现在聘礼和嫁妆的种类以及数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而经济条件的变化反映到了聘礼的质量和数量上,比如高档服饰、黄金饰品、钻戒成为聘礼的必需品。

第五是仪式影响力的变化,以前在没有法律保障人们结婚权利的时候,举办了“尼卡哈”仪式就代表两人已经成为夫妻了。但是现在你昌吉地区回族青年是在婚姻登记之后才举行“尼卡哈”仪式,如果没有结婚证书则不能够举行宗教仪式。现在念“尼卡哈”已经成为回族婚姻的传统民俗行为。

四、结语

仪式是人类学文化研究的一个窗口,是我们了解民族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要研究某个地区回族文化的特点,不得不先考察支撑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底座。费孝通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谈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多元统一体[9]。

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昌吉地区回族的结婚仪式中也显示出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混杂、联结与融合的过程。再加上回族的结婚仪式的目的是既要宣告新生,也要求得真主的许可与祝福。通过本文能够体现出体现回族文化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的特点。

本文论述的昌吉回族婚礼仪式的过程,较为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婚礼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具有一定的地方性色彩,也具有丰富的文化性。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解析,展示了婚礼过程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重叠部分与相互妥协与融合的部分,揭示了当地回族生活与宗教生活相互融合的多样状态。

[参考文献]

[1]汪平.宴席曲《送大哥》在西北回族地区的流变.音乐创作[J],2009(04).

[2]史春燕.浅谈山东张秋镇回族穆斯林的结婚仪式.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2012(08).

[3]张继文.两大文化脉络影响下的回族婚服特征探讨.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J],2007(04).

[4]穆天乐.当代北京牛街回族婚姻习俗变迁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5]曹志斌.散居回族农村社区文化变迁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6]杨文笔.宁南山区回族“吃茶“的人类学观察――红岸村田野调查研究.民间文化论坛[J],2010(10).

[7]刘婷.郑州回族婚俗变迁与现代化[D].河南:河南大学,2011.

[8]闫国芳.昌吉地区回族婚礼中的认“卧曲利妈”习俗.昌吉学院学报[J],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