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3:35:00

藏区范文篇1

关键词: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利用;开发;保护

一、前言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就经济层面上,保护原则下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能够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效应,通过文化的独有性和特色性,形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并能够通过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搞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能够带动地区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就文化层面上,开发视角下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相对于单纯性质的保护措施更具有活力,通过经济效益的带动作用,更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总体上来说,民族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即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二、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与保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表

1为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文化产业方面所显示的人数状况以及旅游业收入的一览表。从中我们能够看到西藏旅游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西藏的旅游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藏自治区重要的支柱产业类型之一。这与西藏令人向往的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旅游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也带动了西藏旅游的发展。但是在文化产业等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施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系统协调性较差藏区生态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生态承载能力较弱,开发难度较大。虽然国家在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上有很大政策优惠,但是由于市场需求不高,开发成本过高等因素限制了藏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当前对于藏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还处于一个探索发展的阶段,开发与保护的体系和政策规定还没有足够的完善,再加上藏区当地的人口素质以及经济效益的趋势所带来的唯利心理的影响,藏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存在着过度开发,没有遵循应有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开发原则。整体上藏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在开发领域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和限制。(二)财政投入和投资环境的不足近些年,西藏自治区在国务院下发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指导下,在财政投入以及投资环境上都有了很明显的改观,文化产业逐渐成为藏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的支柱产业形式,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吸引了不少投资商进行诸如文化传播,手工艺制作,以及特色农牧业等众多方面的投资建设。整体状况发展良好,但是综合当地地理环境开发恶劣、开发成本过高、本地市场的需求量较小以及当地居民普遍经济意识不高,再加上整体的营商环境还不足对该地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综合投资环境还有待提高。(三)开发与保护的思想理念过于落后,市场动力不足藏区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地区之一,但是由于藏区本身经济和教育水平的限制,导致了当地的文化程度较低,人们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意识薄弱。来此旅游的多为外来人员,文化、服务、娱乐等产业的输出主要依靠外来市场,再加上当地经济水平不高和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市场动力严重不足。(四)专业人才不足,社会保障不高藏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仅制约了当地市场需求的扩大,同时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导致了在当地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低水平,由此而降低了藏族地区对各行业高质量人才的吸引力。无论是从生活环境、个人发展还是从子女成长的角度考虑,大多数高质量人才更愿意将就业发展目光锁定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藏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使得藏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没有充足的人员支持。(五)开发措施较为单一,保护力度还需要加强文化产业是新兴的经济产业模式,需要在社会、政府等各方的全面保护下,不断创新产品开发思路。但就目前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情况而言,文化产业呈现出较低级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形式重复化、单一化。在文化资源保护方面,政府为主导通过文化产业带动社会参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建设是当前藏区文化资源保护的主要形式,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从人人做起,集社会各界共同的力量来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而反观藏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情况,受人民文化水平不高,政府立法不严、监管不善,宣传不到位等方面的限制,导致藏区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受损的情况。

三、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关策略

(一)提升对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认识

1、要认识到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性和可再生性首先,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文化资源呈现出经济可开发的特点,民族文化资源的这种特点能够依托产业的形式把文化的价值具体的体现和展示出来,并且由于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性,使得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和利用具有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了文化产品的价值。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性显示出更强的潜力;其次,民族文化资源的可再生性。民族文化资源不同于矿物开发、有限资源开采等,民族文化资源的产生本身是一定的地理因素以及生产水平因素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产生的,民族文化资源的生存依赖于文化传承的人群和相关的环境因素,而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能够保障民族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民族文化资源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经济效应同时为文化传承带来持久的动力。2、正确看待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民族文化资源是对一个民族或者区域文化层面和生活层面的概括,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有助于当地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以及其他相关的方面的维持和发展,民族文化资源首先是要保护,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藏族妇女特色服饰和首饰的产业开发,既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效益的带动作用能够把藏族特色服饰和首饰工艺的技艺传承下去。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认识到民族资源的开发是可行的,开发与保护统筹进行,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上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以及相关的开发与保护规范上给予特别的重视。确保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确保藏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科学性,实现藏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协调发展与统筹发展。

(二)关于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与保护上的一些策略探究

1、藏区民族文化环境保护的策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生态环境是藏区民族文化资源赖以生存的土壤,做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工程建设,同时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对于藏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首先要做好藏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工作,通过生态环境的具体状况形成优先开发、重点开发以及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划分。并且通过对生态环境承载上限以及相关的开发条件进行强制性的规定;其次,加大在藏区生态环境的人才资源以及财政投入方面的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和多方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机制,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参与生态建设以及文化环境保护上来。2、关于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构想——建立全方位的文化资源开发体系藏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仅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最根本的要依靠民族文化资源的所有者和继承者,我们鼓励藏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发展具有藏区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和特色产业目的是为了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把民族文化特色做成品牌,实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总之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民族文化存在的基本条件才能够实现经济和文化的两个发展目标。因此,关于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我们应建立全方位的文化资源开发体系。不断唤醒当地人民的文化保护开发意识,指导当地人民进行自己的产业化发展。同时还要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作用之下,对藏区服饰、歌曲、舞蹈、特色建筑等文化资源以商品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开发,促进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研究有助于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实际开发与保护工作的进行。在当前文化和经济相互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搞好藏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不仅是整个藏区人们的发展诉求,同样也是西藏自治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出路所在。文化产业的强大驱动力能够发挥区域经济的产业联动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能够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然,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很难用一种理论进行全面的指导,需要我们要深入藏区民族文化资源聚集地,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更好地更科学地开发藏区民族文化资源,开拓利用与保护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格茸立青 单位: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升平文化广电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唐剑,李虹.四川藏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11).

[2]杨振之,李玉琴.西部大开发中藏区旅游城镇规划、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以四川、云南藏区为例[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

藏区范文篇2

关键词:藏区中学;德育管理;思想引导;爱国主义;德育实践

德、智、体、美是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而将德放在了第一位。因为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懂得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具体到藏区学校,普及德育工作更关系到藏区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限于藏区的基本情况,许多孩子从心理上对学习不太重视,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处于青春期的中学阶段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常常出现悲观、失望、无助等不良情绪,这些问题都属于德育管理大范畴,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管理经验,对藏区中学德育管理进行问题分析和对策思考:

一、藏区中学德育常见问题分析

1.德智教育失衡

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我区学校管理者也多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教学,往往忽略德育引导,导致德智教育失衡。这就让学生从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忽略了自身非智力因素培养,其道德文化素养没能与时俱进得到提升。

2.高压管理

德育需要科学地引导和管理。但是反观藏区许多中学都是沿袭了传统的“严师出高徒”式的管理,往往忽视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心理认同的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缺少了相应的人文关怀的高压管理并没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3.注重说教

青春期的学生最不喜欢听滔滔不绝的理论说教。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们多数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多采用行政化说教。这就无法契合学生的认知情感,无法落到实处,让德育管理空洞地体现在口号或形式上,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二、藏区中学德育管理对策讨论

1.学校层面———重视德育工作

要想做好德育管理,首先要从学校层面注重德育,要能坚持将德育工作放首要地位。藏区的学生不但是未来西藏建设者,也是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让自己的学习行为与“中国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展。具体操作中,学校要给每个班级进行量化管理,不能以考分作为评价班级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德育作为重要的参考内容放在第一位,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礼貌等基本道德素养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立志为社会主义作贡献的爱国情怀相结合。给学生树立道德标兵,用他们身边实例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建立和完善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民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师层面———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直接面对教学主体———学生的一线管理者。所以要想做好德育管理,教师从言行举止等各方面做好道德模范。这样一方面给学生树立道德标杆,另一方面现身说法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信服,从而产生积极的德育效果。具体到藏区来说,许多中学生离家比较远,遇到生活和学习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沟通就可能产生偏激的思维和行动,造成消极的后果。所以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问题,和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彻底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想法,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笔者要求一线教师不能一味地实行高压管理,要求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能做到换位思考,理智、客观、设身处地替学生考虑,不要讽刺、挖苦、忽视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让学生有安全感,信任学生,对学生说真话,不掩饰、不做作……只有做到这些,教师才能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提升德育素养。

3.学生层面———德育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理解、接受并生成自身能力,我们才能达成教育目的。中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喜欢以形象的方式来认知事物。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教学不能一味地进行抽象理论说教,要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情感,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体验,从内心里感知德育,生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可以定期开展以“面对挫折“”青春“”感恩”等主题班会活动,还可以开展安全知识讲座、预防疾病卫生讲座、青春期卫生讲座、西藏历史讲座等,使他们明理。

总之,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处于世界观生成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能根据我区的具体特点,以灵活的方式开展德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通过活动体验,潜移默化中生成德育正能量,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作者:达珠 单位:西藏昌都市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藏区范文篇3

一、藏区幼儿教育的困境与反思

对藏区幼儿教育的实地考察发现,与内地农村幼儿教育一样,藏区一些镇、县的幼儿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入园难、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不高、办学理念陈旧、幼儿教育小学化等。但与前者相比,藏区幼儿教育还存在三个特殊而突出的问题。

(一)绝大多数农牧区无幼儿园

“入园难”是我国幼儿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但是,对不同地区,这个“难”有不同的含义。对城市来讲,这个“难”是指入正规化、专业化、质量好的幼儿园困难;对内地农村来讲,这个“难”是指入就近且具有一定条件的幼儿园困难;对藏区农牧民来说,这个“难”是指找一所幼儿园太困难,因为绝大多数农牧区根本没有幼儿园。而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发现:出生到7岁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习惯、言语、思维、态度、情感等都要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所以说,幼儿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对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一般来说,幼儿教育的组织形式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专业化教育。目前,藏区特别是农牧区,由于正规化的幼教机构尚未建立,藏族家庭几乎独自承担了对幼儿的教育重任。虽然,藏族传统的抚幼经验有很多可取之处,特别是道德习惯的形成和对藏文化的启蒙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仅仅依靠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子女数量减少、父母未接受过有关专业抚幼教育(培训)的情况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不足之处。比如,思维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见,大力发展农牧区幼儿教育是促进藏区幼儿全面发展,乃至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幼儿教育阶段的汉藏双语教育严重缺失

长期以来,有关双语教育问题是民族教育中倍受关注的问题,而民族幼儿教育中的双语教育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对藏区幼儿教育的调查发现,幼儿期的双语教育有两个偏向:一是镇、县级幼儿园几乎全用汉语教学。虽然,这些幼儿中绝大多数都能运用汉语,但是,还有一部分幼儿在入园前几乎未接触过汉语。这一偏向有两个不足之处:其一是导致了部分藏族幼儿家长的担忧,担心民族文化失传。进而导致这部分家长对寄托在幼儿园里的孩子过分担忧,不断探视,或不按时接送,甚至让孩子经常缺席。其二是只懂本民族语言的幼儿在只讲汉语的幼儿园里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给其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客观上的困难。二是农牧区家庭和社区中几乎用母语———藏语交流,而绝大多数农牧区又无幼儿园,很多孩子进小学前对汉语知之不多,甚至根本不懂。这些孩子进入小学后,师生之间无法沟通,学生无法完全、准确的理解、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表达的情感态度,更无法用汉语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导致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导致厌学、逃学、辍学。因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而以上这种教学不符合个体的认知特征。但是,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汉字是我国的通用文字,藏族人必须要学好汉语,这样才能谈及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为民族地区的建设做贡献。因此,如何在藏区幼儿教育中进行汉藏双语教育,是关乎巩固和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乃至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问题。

(三)幼儿教育缺乏民族特色

对藏区幼儿教育的调查发现,无论是校园环境和活动室的布置,还是教育活动内容与方式、所用的教学语言,几乎没有民族特色,本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文学、民间游戏等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美国学者沃尔特曾说过,缺乏主流文化教育的学生将会失去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性机会,而没有接受本族文化教育的学生会产生疏远感和无根感。[1]而且,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都可以在幼儿期培养。因为幼儿期已经能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环境,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初始阶段。[2]不同民族独特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坚实而难以磨灭的基础,幼儿时代的文化体验将为成年期文化观念的生成与发展涂抹上浓厚的文化底色。因此,如何将主流文化和藏族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有机的结合,是促进藏区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藏族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所在。

二、藏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与思路

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但有时其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会惊人的相似,而相似的社会背景会带来相似的基本社会问题,因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相似性。再因人类的共性,任何一个时代、国家、地区在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对其他时代、国家、地区总是有借鉴意义的。[3]但我们也不能不加反思地吸收和借鉴这些教育思想,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适合藏区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式和方法。

(一)采取多种途径,在农牧区加快建立平民化的实用型幼儿园

一提到幼儿园建设,人们就会想到如童话般的园区环境、有各种各样高级的大型玩具,就像迪尼斯儿童乐园一样。但是,以目前藏区的经济发展、幼儿教育现状来看,办这样的幼儿园是不现实的。根据藏区的经济条件和农牧区的实情,确定平民化办学理念。纵观外国学前教育史和中国学前教育史,都能证明目前藏区建立平民化的实用型幼儿园是合理的、有效的、可取的。

1.在牧民定居点创办“儿童之家”式的幼教机构

“儿童之家”是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首先创办的。教育对象是因父母外出工作而无人照管的幼儿;教育场所位于平民公寓内;教育设备简单,只有一些简单的教玩具,而且很多是自制教具或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4]“儿童之家”不仅有助于妇女外出工作,而且为儿童的自然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牧民定居点创办“儿童之家”的客观条件:其一,牧民定居点很多父母外出放牧或上山挖草药时因无人照料幼儿,要么让年长的孩子辍学在家照看年幼的弟弟妹妹,要么让年迈的老人照看幼儿,要么带着幼儿上山。其二,每个牧民定居点都有活动室,可以利用活动室作为幼儿教育的场所;其三,以藏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短期内无法在每个定居点创办类似于城镇幼儿园的幼教机构。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每个定居点创办“儿童之家”式的幼教机构。牧民定居点“儿童之家”的特点:其一,活动场所位于定居点的活动室以及临近的草地、牧场。活动场所广阔而自由,有利于幼儿发展。其二,采用全托式,以便父母外出劳作。其三,活动内容和方法丰富多样。具体表现在三个大的方面:实际生活训练、肌肉练习、自然教育和体力劳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生活训练、饲养小动物,泥塑活动、双语对话活动、草地体育游戏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在高原上的适应能力,而且为孩子进寄宿制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孩子不会因为生活自理困难和语言障碍而离开学校,另外,喜欢小动物、玩泥巴、玩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事,这些活动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其四,教师主要来源于本地的藏汉语兼通的、有爱心的初高中生。这样成本较低,而且有利于与幼儿及其家长交流,并有利于树立榜样。

2.在游牧区办“流动式”的非正规幼儿园

“流动式”幼儿园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内蒙古自治区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率先办起的极具地区和民族特色的非正规化的早期教育模式。[5]“流动式”幼儿园具有季节性、流动性、灵活性和民族性等特点,被牧民称为草原幼儿的摇篮。藏区游牧区办“流动式”幼儿园的客观条件:这些地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仍保持着游牧的形式,占地面积广,人口密度小,居住十分分散,多以一家一户或几家几户为单位,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只有几十户人家,交通不便,离城镇远,集中起来十分困难。依据这样的客观条件,在这些地区依靠政府办几所幼儿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办“流动性”的非正规幼儿园。游牧区“流动式”幼儿园的特点:其一,“流动式”幼儿园的办园模式是没有固定的园舍和正规化的教育,活动场所和活动时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6月到8月,选择这一时间有两个优势,一是这一时间高原上气候宜人,二是暑期支教的老师较多。活动地点有的是定点的,选择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有的是不定点的,还有的是在夏季牧场中找一块风景优美、干爽的地方支起帐篷或太阳伞。这一模式非常适合游牧生活。其二,“流动式”幼儿园的教师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县上派来的幼儿教师(包括支教老师),二是从当地有文化的牧民妇女中选聘的。这有几个功能,一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资源;二是解决师资不足,却又无法在短期内培养大批幼儿教师的问题。其三,“流动式”幼儿园的活动内容灵活性较大,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保教目标和民族文化自行选定。主要包括:自由游戏、卫生、对话、拔河、游艺活动、摔跤、骑马、跳舞、踢球、赛跑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健康成长。

3.在农区村寨办“乡村幼稚园“式的幼教机构

“乡村幼稚园”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6]虽然时隔80多年,但目前的藏区可以找到相似的社会背景。比如,城市和乡村处于基本割裂之中;基本问题是探讨乡村(农牧区)的出路和前途。所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解决当前藏区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办“乡村幼稚园”的客观条件:其一,藏区农村是目前最需要、最喜欢幼儿园而又无幼儿园的地方。农民特别需要有人照料其幼儿,特别是农忙时节。在农村,普及幼儿园比普及中小学更容易,因为,中小学生可以帮父母一臂之力,而幼儿则不然,他们是农民想解脱的负担,幼儿能进园,给农民提供了一个便利。其二,虽然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但藏区经济发展落后,短期内地方财政无力在每个村寨建立类似于城镇幼儿园的幼教机构。因此,比较有效的举措就是在每个村寨办“乡村幼稚园”。“乡村幼稚园”的办园特点是省钱、实用。其一,利用本村的活动室或学校布局调整余留的校舍作为活动室。其二,在大自然中采撷丰富多样的教玩具和向大自然索取室内外游戏设施;师生自制教玩具;请本村的工匠仿制教玩具。其三,把幼儿带到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接触中进行陶冶。其四,把一村中初高中毕业、有同情心、有爱心、能歌善舞、能说普通话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一两位妇女进行短期培训后作为幼儿园的老师。这样,师资培养周期短,而且她们与本村的幼儿气味相投,能忍耐乡村之苦,欣赏乡村之乐,了解乡村的生产生活。

(二)实施“沉浸式”的汉藏双语教育

沉浸式双语教育源于加拿大的双语教育实验,也称为“浸泡式双语教育”、“浸润式双语教育”、“浸入式双语教育”。[7]其目的是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把孩子培养成为掌握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人才。有上千项研究表明,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育获得了成功,而且被很多国家借鉴,且获得了成功。藏区实施“沉浸式”的汉藏双语教育的客观条件:首先,藏族儿童的母语是藏语,而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汉字是我国的通用文字,藏族儿童必须要掌握汉语,才能谈及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的为民族地区的建设做贡献。其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注重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而目前藏区小学中的汉藏双语教学模式有两种:其一,在有一定汉语环境的地区和某些藏族方言、土语区以汉语授课为主,藏语只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其二,在有藏语言环境的地区,各学科以藏语授课为主,汉语只作为一门课程开设。[8]所以,从藏区已有的经验和将来的发展以及幼儿教育的目标来看,藏区实施“沉浸式”的汉藏双语教育是非常可行的。藏区“沉浸式”汉藏双语教育的特点:首先,在有一定汉语环境的地区和某些藏族方言、土语区采用“完全浸入式”双语教育。因为很多地区的方言、土语与标准藏语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刚进入幼儿园同时用汉藏双语教育,幼儿相当于同时学习三种语言,就会增加幼儿的负担。因此,采用完全浸入式双语教育,其特点是刚入园时,教师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开展活动时,方言作为辅助语言,并且鼓励家庭和社区创设学习汉语的环境。但是,允许幼儿用方言进行交流,学习汉语采用随意的、无意识的,类似于方言习得的方式。两三年后,让幼儿学会用标准藏语表达日常用语。其目的是不仅在入小学前过汉语关,而且也为以后学习藏语打下基础。其次,在有藏语言环境的地区,以“部分浸入式”启蒙汉语言的运用。其特点是刚入园时用藏语教学、开展活动,然后逐渐使用汉语开展一部分活动。其目的是在入小学前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基本能过汉语关。

藏区范文篇4

本文作者:杨晓琴工作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系

教师数量总体不足,特别是部分双语类初中双语教师总量不足。双语教师学历合格率低、专业结构极不合理。一名教师代几门课,且往往是跨专业任教。教师队伍的地缘关系和学缘关系单一长期以来甘南地区基础教育类学校的教师,大多来自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培养初中教师)和甘南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也有部分教师来自西北民族学院;而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是甘南籍考生毕业之后又回老家工作,这种单一的地缘结构和学缘结构导致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极度相似,不利于教师们相互学习和教改的推行。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由于甘南地区民族文化、经济环境、交通条件等原因的限制,信息相对闭塞,教学改革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以灌输式为主,目前提倡的提问式、启发式、诱导式、合作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很难在教学中得到运用,与内地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比较大。甘南地区积极响应国家民族教育政策,实施藏汉双语教育,但藏汉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难度较大。当前甘肃省内只有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具有培养部分双语类专业教师的能力。而且“升本”较晚,学科设置较少,双语教师补充的渠道较窄。双语教师深造进修、参加培训和学历达标的机会较少,主要问题在于:一是没有专门的双语教师培训机构,教师们对双语培训的期望值也不一致,一般的师资培训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双语教师普遍兼2至3门课,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是普通类教师的数倍,没有多少时间参加培训。这对学校藏汉双语教育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由于以上原因,多年来,“双语”类小学以汉为主三科合格率不足50%,以藏为主三科合格率仅为20%左右;初中以藏为主类六科合格率仅为10%左右,以汉为主类仅为15%左右,部分县、校六科合格率为零的局面依然难以突破,与州内普通类小学、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依然较大。

近几年,随着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改革,甘南义务教育教师管理进一步趋于完善和规范,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全州要以制度化的要求号召各县,将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提任到相关学校校长、副校长位置,并给予相应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强与对口帮扶学校的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学经验、强素质。积极选派中小学校长到先进学校挂职学习、培训。(2)优化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缘和地缘结构。积极从外省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紧缺专业大专以上毕业生,招录特设岗位教师、特困服务生、“三支一扶”人员,分别充实到各级学校,缓解师资紧缺的问题,解决教师现有队伍地缘、学缘关系单一问题。(3)提高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建立县城骨干教师定期到薄弱学校任教服务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到边远学校任教,并落实相关的职称、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解决教师生活和住房上的切实困难,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学校内部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依托教育项目抓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训工作。依托“义教工程”、“中英项目”等教育项目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培训。(5)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甘南本土双语教师的多样化培训方式,解决双语教师师资不足问题、提高双语教师专业素养。据调查,除了集中在培训机构进行的双语教师培训,甘南藏区实施藏汉双语教育的学校经过调研提出目前适合甘南地区双语教师培训的有以下几种方法:学区培训、送教下乡、校本培训、函授学习、远程教育、自学提高。这些方法有待在实践中因地制宜,摸索出真正适合甘南本土教师的实施方案。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从现在的培训安排来看,对藏区双语教师的培训时间安排大都较短,而培训人数多,覆盖面积大,选派学员的难度也比较大。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比较系统地学到多少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因此建议加大教学实践的环节,可安排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到附近的重点中小学学习观摩;也可以聘请一些重点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到培训班讲示范课、观摩课,与学员互动,共同说课、评课、研讨等。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甘南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以素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强化科研兴教意识,狠抓教育教学管理,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强化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全局性、长期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和教学实践服务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加强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调研指导。各学校牢固树立“教研兴教,教研兴校”意识,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教研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各校教师借助外出培训和媒体信息渠道所提供的新思路、新理念,全力实施新课程,探索教师角色转换,教法变革创新,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注重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提高,在思辨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藏区范文篇5

迪庆是自然景观富集和人文旅游资源集聚的旅游胜地。迪庆旅游业是政府主导的重要产业,随着迪庆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推动,迪庆紧紧围绕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香格里拉品牌、三江并流等品牌优势,经过长期培育的迪庆文化旅游产业也步入了成长阶段,政府以香格里拉文化品牌带动旅游产业全面发展,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建成了坛城文化广场、香格里拉文博中心、独克宗古城、霞给生态温泉村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围绕打造香格里拉品牌,着重支持香格里拉演艺业,成立了香格里拉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由迪庆州旅游投资公司控股,主要经营香格里拉文博中心。由迪庆旅游发展集团公司控股,成立迪庆梦幻香格里拉旅游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创造了大型歌舞诗《梦幻香格里拉•发现》,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以民族歌舞演艺、图书、音像制品为主的文化产品初具规模。以藏族文化为特色的餐饮业已成为餐饮服务行业的翘楚,迪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走向市场,文化旅游企业都把提升自身文化产品内涵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事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企业稳步增加。文化旅游业在整个旅游业中发挥的作用渐渐明显,成为迪庆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了一条具有迪庆香格里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新之路。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一)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延伸产业链,扩大了产业规模

迪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在六大产业要素的发展中,均与藏民族为主的特色文化紧密结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迪庆民族歌舞演艺、节庆会展、民族传统工艺品、民族餐饮文化、影视音像、休闲娱乐等产业的发展。其中木制品、陶制品、金属制品、毛织物品、棉织物品等初步形成产业化,以民族歌舞、图书、音像制品为主的文化产品初具规模,以藏族文化为特色的餐饮业已成为餐饮服务行业的翘楚。如藏民家访是由香格里拉藏民开发创办的产业,今天已成为香格里拉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成功典范,在香格里拉和德钦县城发展到了30家,接待众多游客,锅庄、弦子、山歌成了热销产品。

(二)文化旅游产业互动发展促动了文化旅游精品的形成

迪庆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植根于独特的民族文化,开发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精品。独克宗古城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通过“修旧如旧”的原则整治后,重新焕发出了古老魅力,引来无数游客。现在古城里已有95家酒吧、客栈、作坊,生意很好,还吸引了美国、德国、奥地利等近10个国家和国内10多个省的客人长期入住。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精品,不断创新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思路,挖掘、整理、出版近百种相关香格里拉的书籍、音像制品,成为市场大卖点;引进或协助拍摄的《茶马古道》、《梅里雪山》等20余部影视作品,使迪庆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天然摄影棚”。有力推介了文化产业资源,向游客展示了迪庆香格里拉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迪庆成为最美和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民族民间工艺等优势资源的开发,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特别如迪庆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发展迅速并受到国内外游客青睐,使生产这些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村庄的产业经济得到发展,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如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的陶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汤堆制陶工艺为藏区黑陶工艺之精品。随着迪庆旅游业的发展,尼西陶器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的市场潜力得到开发,来香格里拉旅游的游客,都会慕名来购买尼西的陶器。尼西土陶的制作品种从以前的土火锅、土火盆等不多的几十个品种增加到了现在的109种,涵盖了生活用品、民族工艺品和宗教用具三大类。随着品种的不断增多,尼西土陶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市场需求与订单也随之增长,产品供不应求,通过公司运作,产品远销日本、欧美、北京、昆明、拉萨等地,年销售额达450万元。2012年,销售土陶制品10万多件,销售毛收入380多万元。目前汤堆村有90%的村民都在从事土陶生产,根据陶器质量和数量,每位村民的月收入都在5000元~8000元之间。黑陶手工艺产品的开发,实现了汤堆村脱贫致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给本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改行从事其他工作的年轻人又回到了制作土陶的行业,制陶正在成为尼西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和一项特色产业。

(四)文化旅游发展缓解了迪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减少了人多地少、人多资源少的矛盾。据不完全统计,迪庆农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2581人,年销售收入达7149万元,直接带动农民文化致富847户。藏民家访在汲取本土多元民族文化丰富营养,精心编排文艺节目、提升节目品位的同时,充分利用旅游促销手段,同时,其兼顾当地群众、行业管理机构、旅游公司、游客和当地政府的利益,当地群众的农牧产品、手工艺品、剩余劳动力大量被藏民家访购用,藏民家访经营主体在二次销售中获利,藏民家访协会、旅游公司、导游都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抽成,地方财税收入也得到了增加。这些产业巧妙地借助旅游市场,把本地资源用民族文化的方式进行包装运作,既没有破坏生态,又把周边农副产品和富余人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拉动了整个香格里拉城市郊区农村发展,解决就业1250人,年销售收入达1980万元。推动间接从业人员2万多人上岗,人均新增收入1000元。据2010年统计,全州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966人,占全州服务业从业人员的20.63%。

二、迪庆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一)引导不足

迪庆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得到持续发展,但从互动发展的阶段看政府主导的力度仍然不够,培育和扶持主要停顿在口头上和文件上,政府投入少,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缺乏对其产业属性、经济功能、发展潜力、开发价值的研究,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分析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到位,看不清产业互动的市场潜力和前景,长此以往会丧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最好契机。做好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业二次创业的重要突破口,但目前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协同互动仍然明显不足,从我州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路径看,旅游项目与文化项目分开来做,并未将其看作一个产业来加强统一融合、统一规划运作,严重削弱了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我州应该谋求文化、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战略与规划。

(二)开发力度不够

一是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迪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因此,必然面临着对民族文化资源如何继承、保护、开发,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但一直以来政府缺乏对该产业的战略性研究以及对其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从文化产业层面上对其进行再认识,到认清民族文化资源所承载的内容以及在开发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厘清哪些文化资源可用于支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文化生产的对象,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竞争优势等问题都尚是是空白,我州的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但对资源利用水平低。主要表现为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罗列性了解大于开发利用,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文化分析、注入文化内涵和文化包装不够;科学技术含量低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资源优势远未形成市场优势。在目前对景区的开发设计中,缺乏专门针对其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策划和产品设计。二是品牌提升不够。迪庆虽然拥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世界遗产、茶马古道等世界级品牌,但围绕三大品牌的特定区域结合迪庆自然人文特征的独具个性的文化品牌的策划与创意明显不足,未形成文化旅游产品整体开发、整体宣传和整体促销。策划的文化消费热点小而少。就如香格里拉品牌,从文化旅游产业的层面如何挖掘、深化其文化内涵,展示这一文化圈的独特个性与魅力、如何与香格里拉大藏区的旅游文化接轨和整合开发都停滞在浅层次上。三是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不够。文化旅游产品功能较为单一,以观光型、低层次、简单性的旅游产品居多,可参与性差,对旅游的文化内涵的挖掘的力度远远不够。许多旅游景点仍然是以自然观光为主体的一般旅游区。就包括几个国家公园的开发中,缺乏针对其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策划和产品设计,文化形象策划设计的力度明显不足。再比如对独克宗古城的开发,目前旅游开发还是局限于对建筑文化、广场舞的欣赏以及藏餐吧、旅游商品、歌舞的一般展示上,对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节庆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底蕴、茶马古道文化等的开发缺乏具体细化、针对不同文化主题的产品设计,没有充分展示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古镇的整体文化特征。迪庆旅游企业的文化产品大同小异,雷同重复。特别是迪庆旅游商品明显存在着品质低劣、工艺粗陋、结构单一、特色不特、趋同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市场占有率低,利润少,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旅游商品占旅游收入的比例较小。主要原因是对具有迪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商品缺乏同时文化旅游商品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是迪庆旅游商品最大的弱点。民族工艺品生产如皮毛、土陶、银饰工艺、木制品工艺、民族服饰、纺织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但由于生产旅游商品的企业工艺粗糙,未能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生产出质朴、自然、精致和更具有珍藏、馈赠、纪念价值的旅游商品。

(三)投资不足

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渠道主要是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资的进入。我州政府主导的企业过度依赖政府财政,只讲投入不注重产出,忽略了文化旅游产业起步发展的自身特性,政府投资效益不佳;政府包办的体制及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民间投资成本较高,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和单一。另外缺乏必要的引导和保护,民间投资也存在重复和无效现象,投资回报率不高的问题,这些都使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不足,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迪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民营企业,由于扶持政策和市场体系不够完善,迪庆许多从事文化旅游的企业,受资金、技术、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存在着各自为营,零散经营,形不成规模,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发挥规模效益。由于缺乏投资主体,融资渠道不畅,往往借贷无门,成为制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对策和措施

(一)政府积极引导

1.制定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迪庆旅游产业发展繁荣主要依托的是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的文化以及与之和谐的壮美的自然风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最好的资源整合发挥效益的方式。要制定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的中长期规划,这是基础性的工作。2.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视为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迪庆政府和民间都比较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关于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我们需要进一步形成共识的是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式开发,树立以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发展回馈文化的基本理念,这既是迪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更是迪庆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十年来迪庆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精髓所在。正是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开发,促进了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识,促进了其传承、保护和开发工作。

(二)整体策划,塑造文化旅游品牌

提升香格里拉品牌、三江并流品牌和茶马古道品牌,必须走整合资源+品牌塑造+激活市场+创意的策划路径。要充分重视对其文化内涵的策划和产品设计。确立主导文化旅游产品,进行重点培育。根据迪庆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重点培育有丰厚文化基础和市场前景、人才优势的产业,不搞遍地开花。特别是当前对文化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不盲目效仿和追求规模,而是要适度,既提高质量又要符合市场化的需求,做精产业。文化旅游品牌的策划、设计和市场营销应该是迪庆旅游二次创业的核心问题之一。迪庆文化旅游产业化的关键在于策划。在充分掌握迪庆文化资源特征和脉络的基础上,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文化特征的旅游产品,迪庆文化旅游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文化旅游品牌的策划塑造、宣传和推介十分重要。藏民家访、尼西土陶产业的发展、独克宗古城的打造都是对旅游品牌的成功推介。迪庆需要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品牌的策划、塑造和宣传,通过文化旅游品牌延伸产业链,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质量。

(三)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化的机制创新

1.积极鼓励、扶持民营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有其自身的产业特点和发展规律,迪庆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企业,9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和个人。要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创造条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民营经济介入文化旅游产业,既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同时也会不断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开拓突破口。2.文化旅游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的创新。与旅游市场紧密结合是迪庆文化旅游企业转换和创新经营机制的关键。文化产品要与紧密与旅游市场接轨,走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加强旅游产品文化品位和内涵的经营之路。3.建立以文化保护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发展回馈文化保护的机制。迪庆松赞林寺、独克宗古城的开发管理都开始贯穿着以文化保护带动旅游业、以旅游业发展回馈文化保护的理念。我们需要建立从旅游业收益中提取一部分收益用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形成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机制。

(四)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

藏区范文篇6

关键词:藏区民俗文化;基础教育;社团活动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如何保护和传承卓尼县藏区传统民俗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卓尼县第一中学为例,对藏区民俗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做出了探索。

一、藏区民俗文化在基础教育中传承的方法

(一)丰富校园藏民族文化。学校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器物层面的本土化发展、制度层面的人本化发展和观念层面的内涵式发展,从而促进藏区学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义务教育的差异化均衡[1]。教学楼楼道文化布置主题是“我是五彩卓尼的主人公”“我是九色甘南的守望者”,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当地民俗文化气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主动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以促进他们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二)开展藏民族特色社团活动。卓尼县当地民族舞蹈主要有“莎姆舞”,又称“巴郎鼓舞”、“阿迦”舞蹈、藏族“锅庄舞”。为了弘扬这些民族文化,学校特成立了藏族舞蹈社团,开展了“千人锅庄舞”阳光体育比赛活动、住校生周末社团藏族舞蹈才艺展现活动等,活动内容紧扣这三种舞蹈,营造了浓厚的藏区地方特色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传承地域文化艺术的同时,又健身健体。(三)促进优秀藏民俗文化进课堂。笔者所在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课题研究“藏区民俗文化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以卓尼县为例”,首次探索了将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本土民族文化(特指饮食文化、生态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和传统习俗等)融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措施,使得初中英语教学现状明显改善并提高了教学效率。(四)开发藏民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卓尼县藏区特有的民俗艺术主要有唐卡绘画艺术、洮砚雕刻艺术、“觉乃”藏族服饰、“洮州刺绣”等。学校可以组织学校音体美组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并在音体美课和综合实践课中融入唐卡绘画、洮砚雕刻、“觉乃”藏族服饰、安多藏区的民俗体育舞蹈等当地民族艺术。(五)将土司红色文化融入德育。卓尼县当地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有很多,如怀来仓肋巴佛•巴嘉木措贡却单增,是一位藏族的年轻活佛、民族领袖、民族团结的楷模,是爱国的典范;翠谷仓是藏族土司杨吉庆开仓放粮救红军的地方,而卓尼县则是杨土司的故乡。因此学校可将肋巴佛和杨吉庆土司的先进事迹编写进校本德育读本《爱我卓尼》,并利用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在浓厚的红色教育氛围中开展德育工作。

二、藏区民俗文化在基础教育中传承的反思

第一,随着藏区本土文化走进校园、民俗艺术走进学校,当地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但最怕的就是“3分钟热度”。这种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保护与传承不是“赶时髦”,宜是一个延续的常态化生活化的过程。第二,经费的不足。开展“藏区民俗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保护与传承”活动,必然要有大量经费的支撑,如印刷大量的校本教材教本、开展各项实地考察活动等,但学校日常开支的经费毕竟有限,无法支撑。第三,在“藏区民俗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保护与传承”活动中,还有待提高评价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有待加强对较被动学生的指引,以及团队合作协调能力的培养。第四,传承方式有待改进。“藏区民俗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保护与传承”的推行活动,不是学校一方就能独立完成的,需要更多政府部门的配合、社会舆论导向的支持[2]。只有多方配合,才能做好传承工作。

三、结语

学校保护与传承藏民族文化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自己本民族优秀灿烂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深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他们自愿亲近本土文化,并乐于发扬和学习的热情,只有如此才能促进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焕,丁玲辉.论当代藏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J].民族教育研究,2013(1):80-83.

藏区范文篇7

一、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

2010年以来,我在藏区政策的支撑下,加大科技基础平台资金争取力度,2013年科技部支持“中小企业创新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落实资金60万元。省科技厅先后支持“藏语双语成果转化信息平台建设”、“藏区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等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项目18项,落实资金302万元。项目实施以来,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力度明显加快,提高了承接技术转移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平台。

二、加强科普基地建设

坚持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但科普能力较弱,科普手段较落后,在藏区政策落实以来,我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出台的系列支持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政策,在省科技厅大力支持下,2010年以来,先后支持“科普能力建设”、“乡村科技示范村建设”等科普基地建设项目12项,落实资金225万元。项目实施以来,我科普能力明显提高,全民吸收科技意识的途径显著增多,目前,我已有4个省级科普示范基地,加快了科技软实力的提升。

三、支持带动农牧民致富推广项目

是典型的藏区,农牧民收入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在藏区政策落实以来,省科技厅大力支持带动农牧民致富推广项目,2010以来,先后支持我“甜樱桃安全优质丰产集成技术成果与示范”、“岷江上游高半山地区道地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65项,落实资金2768万元。项目实施以来,有些项目推广后,已形成了优势和特色产业,农牧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进一步提升了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同时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科技基础平台建设

1、科技基础平台建设规模小,能力较弱,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求。

2、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方向不十分合理,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还没有大型的设施设备从事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所以导致承担重大课题研究的能力较弱,创新能力弱

(二)科普基地建设

1、对科普示范基地建设认识不足。少数乡镇认为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可有可无,没有把当地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重点专业大户的作用发挥起来,产业优势整合起来。有的乡镇虽然已经建立科普示范基地,但由于结合本地实际不够,新品种、新技术项目筛选不准,没有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科普示范基地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少数科普示范基地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示范上,没有很好地研究新时期经济建设中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科普示范服务内容,无法在探讨科普示范中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缺乏完善的科普宣传“站栏员”等服务手段和功能,导致科普示范服务效果欠佳。

3、科普示范基地规范管理不够到位。少数科普示范基地在组建时,没有按照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去做,致使新建的科普示范基地随意性较大,已建的基地属于技术指导型、产业经营型的比较多,缺乏对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指导。

(三)带动农牧民致富推广项目

1、农牧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吸收和掌握科技知识的能力较弱。

2、致富推广项目资金总量小,辐射带动农牧民数量少,致富能力不够。

3、技术服务人员相对少,不能满足农牧民的需求。

五、建议

(一)加大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投入力度,重点向支柱和特色产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投入。

藏区范文篇8

【关键词】保险业藏区经济建设关系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藏区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藏区的保险业从起步到形成一定规模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保险业务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藏区人民等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作为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保险业在推动经济建设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保险产业对藏区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还将日益突出。

一、保险业对藏区经济建设的直接推动作用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助动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业是通过分散和防范风险,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近年来,藏区省级保险机构(含保险控股公司)、各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保险营销服务部快速发展,逐步向覆盖藏区城乡的保险服务网络方向迈进。尤其是“十一五”以来,藏区保险业保费收入逐年成倍增长,保险行业所承担的风险保障也逐年大幅增长,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支出)年均增长均在20%以上。由此可见,保险业已经成为藏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

(一)保险业已成为藏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青海为例,目前保险业企业法人单位数占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总量的比例已超过了10%;保险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营业收人占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比例几近20%,占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3%。由此可见,作为现代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已经成为藏区国民经济组成的重要行业之一。

(二)保险业已成为藏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保险业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青海为例,2008年,保险业为企业、家庭及个人提供的风险保障比十年前增长了10倍以上。保险行业及时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资金,有效缓解了自然灾害事故等风险对藏区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震动,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促进了藏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三)保险业已成为推动藏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门之一,保险业也会新创造价值。以青海为例,近年来,藏区保险业保费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同期青海GDP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保险业创造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保险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保险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藏区经济增长不容忽视的重要推动因素。另一方面,保险保险业上缴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个人所得税等已成为藏区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保险业已经成为藏区财富创造的重要支柱。

(四)保险业已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龙头。保险业通过产业链的带动,促进了藏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作为一个产业,保险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产业发生着交换、往来关系,不仅仅只通过风险保障延伸产业链条、开拓新型产业领域,而且还通过自身产业链条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培养出一些新兴产业。保险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汽车修理、医疗服务、信息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还促进了与保险相关的中介、经纪索赔、咨信评估、保险培训、风险管理、广告装潢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对于藏区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诱发作用,尤其是对能源、原材料、建筑、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部分传统和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带动效应明显。

二、保险业对藏区经济建设的间接推动作用

保险业除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外,还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间接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刺激消费和支持出口,促进藏区经济增长。保险有利于稳定人们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减少全社会用于预防意外和风险事件的储蓄,扩大了当期消费。保险还可以通过促进消费信贷拉动消费增长,目前,保险业推出的汽车、住房按揭消费信贷保险,为促进汽车产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支持出口方面,出口信用保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通过为出口企业提供收汇保障、融资便利和担保等,积极支持了藏区对外贸易发展。

(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险所具有的资金融通功能使其可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整体运行效率。首先,保险业发展可以降低对银行等间接融资工具的过度依赖,适当降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风险。其次,保险业发展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可靠的资金支持。再者,保险业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三)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科技创新。完善的保险服务是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境外资本的一个重要因索,据外经贸部门的调查显示,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在选择投资地点时都将是否拥有良好的保险服务作为一个重要条件。此外,保险是提高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保险可以有效地转移创新风险,解决创新者的后顾之忧,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从而加速整个社会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进程。

(四)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服务新农村建设。近年来,藏区保险业开办的“三农”保险业务在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陆续开展了多个种、养业保险试点,扭转了农业保险多年来连续萎缩的势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大力推进县域保险业务,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农牧民的保障水平。

三、加快发展保险产业促进藏区经济建设的对策

综上可见,保险作为经济社会重要的保障力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唇齿相依。我们更要重视保险业的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加快保险产业化进程,促进藏区经济建设。

(一)深化对保险产业的认识,运用保险为经济建设全局服务。保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产业运行的一般特征,诸如有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有本行业的专有经营技术和基本运营规则等。同时,保险产业又是特殊的产业,其产出的产品——保险保障具有非及时性、射幸性、非物质形态和人力密集性等特征。一般来讲,衡量保险产业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的指标主要是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这两个指标随经济发展而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以青海为例,目前这一数值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藏区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进入到贡献阶段,因此,藏区保险业的发展还具有相当巨大的提升空间。保险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而且还是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藏区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所具有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日益显现和完善。因此,已经不能仅把保险作为一个工具使用,更应从国民经济的全局认识保险业的地位,确立保险业是藏区经济重要产业部门的发展思想,实施保险产业化发展战略,用产业化的思路和办法,整合、开发和利用各种保险资源。通过推动保险产业化的发展,促进藏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构建新型的现代化保险支撑体系。

(二)创新服务经济建设的举措,努力提升保险产业服务水平。保险公司要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的经营思想,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改进服务质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服务形式,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保险服务,不断延伸保险的保障功能,扩大为客户提供与保险服务相关联的超值服务,同时向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渗透,将保险服务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并力求在服务的深度、广度、精度上下功夫,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举措,用最便捷、最周到、最热忱、最满意的保险服务来赢得社会和客户的信任,积极为藏区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保险环境。

(三)完善保险产业市场体系,积极探索保险产业化政策。保险业成长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市场需求和政策驱动。前者表现为保险产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主动考虑盈利、风险和效率等要素,合理确定其投入数量并提升各项产出效率。而后者则表现为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综合性宏观管理下,通过制定保险产业政策、保险行业法规和行为准则等,对保险产业的增长速度、市场结构、发展方向等进行适时和适事的调控。以青海为例,当前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保险产业政策方向:一是分层次制订各种保险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公司制、相互制、合作制等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以适应多类型、多层次保险资源配置的需要。二是大力扶持养老保险、健康保险、责任保险、农业保险等专业保险公司发展,引导其专业化、精细化经营;继续支持保险、保险经纪、保险公估等中介机构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三是加强省会城市的中心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吸引各类保险机构尤其是境外保险机构、法人保险机构的进驻、设立,不断健全保险市场体系,完善现代保险功能,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增强中心城市保险产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四)营造保险业良好外部环境,促进藏区保险业健康发展。今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案),并将于10月1日开始施行。这是我国保险业的一件大事,是我国保险法制建设迈向完善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新《保险法》的颁布实施,必将对推进我国保险业的改革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借贯彻落实新《保险法》的东风,继续把营造保险业外部良好环境作为促进保险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建立良性互动的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社会参与的保险体系。总体上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努力提高运用保险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将保险业纳入地方或行业性发展规划中通盘考虑。二是要形成有利于藏区保险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从法规建设、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共同形成对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和广大投保人的政策支持体系。三是加强保险诚信建设,并将其纳入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进行建设,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能为整个保险业和全社会共享使用的保险信用体系。四是进一步加强保险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的风险与保险意识。国民保险意识的强弱、保险观念的新旧直接影响着保险消费行为是否理性化、主动化,直接影响着保险消费的进一步扩大。只有具有较强的、成熟的、健康的保险意识,才会有购买动机,潜在的保险需求才能转化为有效的、现实的保险需求。目前藏区保险消费的规模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保险消费远未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国民的保险意识过于淡薄。面对这种情况,大力宣传保险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要着力加强全社会风险意识、保险意识的培养工作,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发挥新闻媒体等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大力普及保险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

(五)加强保险人才队伍建设,为藏区保险产业提供智力保障。要加快保险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保险监管部门倡导推动、保险业界积极参与、社会力量努力配合的三位一体的保险人才建设体系,着力缓解当前藏区保险人才供需紧张的矛盾,促进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既要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也要建设高素质、高起点的研究分析队伍,更要打造“思想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监管人员队伍。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体制、机制上为实施藏区保险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提供各种制度保障。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优势资源,不断培养、引进各种中高级保险人才。要统筹协调、引导各方,充分发挥教育部门、保险部门和劳动技术部门等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在保险人力资源建设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着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裕、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促进和保证藏区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

综上所述,近年来藏区保险业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的功能,在促进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发展基础差、覆盖面不宽、整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地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与保险业可以发挥的功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保险业要立足服务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藏区经济建设的发展目标,依托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又快又好做大做强,努力发挥好对藏区经济建设的服务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文虎.陈冬梅:保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2]孟辉: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研究.税务与经济.2009年,02.

[3]曹乾:高速增长的中国保险业——动力、结构、效率与绩效问题研究.东南大学.2005年.

[4]李林: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与商业保险的发展.商场现代化.2007年,02.

藏区范文篇9

关键词:藏区;中小水电;设计施工总承包;质量管理

1概述

1.1工程概况

觉巴水电站位于澜沧江右岸一级支流登曲中下游河段,坝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曲登乡纳写村上游1.0km处,采用引水式开发,正常蓄水位3228.00m,装机容量30MW,年均电量1.47亿kW•h,电站厂址位于坝址东北方向的澜沧江边竹卡村觉巴组(真达自然村),距离澜沧江干流如美水电站直线距离约10km,距离芒康县城直线距离约27km。电站采用混合式开发,为长引水高水头冲击式水电站,枢纽布置方案为:混凝土闸坝+沉沙池+有压引水隧洞+调压井+压力管道+地面厂房。工程于2013年7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合同工期为开工后38个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开工后40个月内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开工后52个月内完成竣工验收。2014年上半年,业主结合电站开工后工程建设在安全、质量受控的前提下进度不断超前的良好态势,明确提出了2015年底首台机发电的节点目标要求,即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工期调整为30个月。

1.2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简介

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单位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工程总承包单位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按照过程内容可分为EPC模式(设计+采购+施工)、EPCM模式(设计+采购+施工管理)、D-B模式(设计+施工)等。觉巴水电工程采用的是EPC模式,其优势在于可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积极性、优化设计、降低工程成本;可充分利用工程全部资源,均衡生产,推动关键线路工程;对外协调统一,有利于工程顺利推进,同时可减少业主的管理工作。但在该模式下总承包单位为追求利润减少投资,在设计过程中存在过度优化,设计质量不高,业主对总承包单位控制力度减弱,必将按照最低成本建造,施工过程中过分盲目追求进度,这些都会导致工程设计质量及实体质量降低。

1.3觉巴水电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选择

觉巴水电工程地处藏东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长期高寒缺氧的工作环境易引发高原职业病,考虑到工程属四等小(1)型,建设无较大技术难题,为减少业主单位管理成本,同时又能调动施工单位社会资源参与工程协调,通过业主组织招标,对投标方案评选择优,最终确定电站主体工程采取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建设。

2工程质量管理的难点与重点

2.1自然环境差,社会环境复杂

芒康县地处西藏、四川、云南三省交界处,受地形、地貌限制,交通运输不便,给施工原材料供给造成影响。工程地处藏东高寒缺氧地区,人员易疲惫,反应迟钝,质量、安全意识下降,设备、机械也降效严重,查阅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2007),在海拔3200m地区人工、机械效率理论降低系数分别为1.2、1.45。加之当地社会环境复杂,当地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划地为界、强买强卖、垄断地材供应”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对工程建设质量管控带来风险。

2.2高寒地区施工质量管控难度大

藏东地区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混凝土浇筑保温防裂要求高。引水隧洞平均海拔3200m,地质复杂,开挖断面为3.0×3.5m,单工作面掘进长度达2km,大型开挖支护及运输设备难以开展,通风散烟困难,人工及设备降效严重,隧洞开挖及衬砌难度大。压力钢管道边坡高差超过600m,地形坡度较陡且地质条件差,设计、施工难度大;压力管道施工无永久道路,机械、材料及人员通行困难,安全及质量管控难度大;现场施工采用柴油发电机组供电,输出电压不稳定,压力管道焊接质量难以保证。觉巴水电站为高水头冲击式机组,转速高达750r/min,相应要求机组安装精度高。

3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经验

觉巴水电站主体工程于2013年7月5日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10月11日工程截流,2015年1月29日主关键线路引水隧洞顺利贯通,实际进度较投标总进度合同工期提前约9个月,2015年12月首机发电;截至目前,觉巴水电工程未发生任何安全、质量事件;土建工程优良率为93.5%,金结工程优良率为98.8%,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优良率为100%;荣获“2013~2014年度全国水利建设工程文明工地”称号;经水电工程质量监督总站专家组现场质量专项咨询后认为“工程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电站质量管理成绩得到专家认可。

3.1注重管理体系建设,保证体系运行有效

以创一流为目标,结合管理提升和达标投产工作需要,业主按照公司基建项目管理要求建立了业主、监理、总承包单位、地方政府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业主积极组织设计方案评审,有效防止设计过度优化,严控设计产品质量。电站建设施工中,业主编制印发混凝土浇筑一条龙考核办法、样板工程考核评比办法等15项质量管理制度,以工艺、工序为出发点全过程考核奖惩,使现场质量管控体系化、制度化,做到奖罚分明。组织开展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评审,确保技术措施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积极推行“架子队”模式建设,现场全部施工厂队均为“架子队”。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三方检测工作,鉴于压力管道焊接质量及机组安装精度高、难度大的特点,特委托水利部水利机械质量检验测试中心进行压力钢管无损检测、残余应力测试、钢岔管振动时效测试及机组安装过程检测检查、试运行及甩负荷试验等工作,确保压力钢管及机组安装质量。为确保设计及施工质量,特委托水规总院开展了质量专项咨询,委托西藏自治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中心开展了质量监督,保证工程设计及实体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3.2加强系统专业培训

为确保工程施工满足合同目标,业主主导监理单位及总承包单位开展了质量管理系统培训。业主从各参建单位进场开始,定期组织监理人员、总承包单位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制度及达标投产宣贯,狠抓监理人员资质,重注总承包单位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及能力提升,现场从工艺控制入手严格管控施工质量,业主管理得到有效延伸与覆盖。总承包单位每周组织一线队伍进行工艺、工法及作业技能培训,业主对各工种分别编制了试题,随机抽取现场作业人员集中进行闭卷考试,清退不合格人员,考试人员累计覆盖达80%以上;总承包单位每月组织对地方参建藏族群众进行工艺培训,业主安排藏族员工对培训内容进行现场藏语翻译,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参建藏族群众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加深了企地共建中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有效推动了和谐工区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加强现场工艺质量控制,结合工程施工特点,业主编制下发各类施工工法,针对各工种单独进行培训。同时制作各类质量控制牌(卡),并下发至现场一线人员,现场各工种施工过程控制要点均能随身携带及随时查看,质量过程控制显著提高。业主还积极组织“样板工程”考核评比工作,评比前,要求参建单位相关专业队伍进行现场观摩,互相参观学习,通过样板工程的示范作用,带动工地施工质量整体提高。在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觉巴水电站厂房混凝土浇筑质量达到“免装修”水平,得到了质量巡视专家组和政府质检部门的高度评价。业主根据其他工地的实际案例编制幻灯片资料,开展现身说教培训工作,展示国内外水电工地优良的施工效果图片,曝光偷工减料及违规施工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一线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质量管控的重要性。为提高管理人员质量意识,业主还不定期组织参建单位管理人员到流域内各典型水电工地参观学习,吸取其他工地的成功经验,总结不足,在本工地施工中做到取长补短,提高施工质量。

3.3严格遵循技术先行原则

按照“提前介入、符合实际、经济可靠、重点管控”原则,业主高度重视技术研究,积极组织开展重大设计方案及施工措施评审论证,确保设计方案及施工措施科学合理,避免总承包单位过度优化设计,切实做到技术先行,为工程建设质量保驾护航。通过对坝基防渗、混凝土施工温控防裂、压力钢管道高边坡处理、压力钢管道钢管焊接及外包混凝土、地下隧洞围岩分类及永久衬砌支护施工方案等进行超前咨询研究,明确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技术要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其中合理安排工期,避开冬季极端低温施工,春秋季节采取搭设保温棚、室内加热保温、覆盖保温被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因昼夜温差过大的混凝土温控防裂;引水隧洞开挖结束后重新组织围岩分类鉴定,根据围岩分类将隧洞衬砌段调增400余米;压力钢管道结合基础地质情况及运行安全稳定实际,新增钢管镇墩6个,既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又保证了工程施工进度。

3.4以质量为中心,加大过程管控力度

业主以满足施工工艺及质量管控要求的标准时间指导进度计划编排与审核,以质量过程控制及工艺无缝衔接促进进度提升,同时结合藏区自然、交通条件情况,业主要求总承包单位加大资源配置,加强设备保养维护,提高设备完好率,特别是关键线路的主要设备要求两倍配置,以确保现场施工连续性。现场监理严格各工序验收,以有效合理的施工工艺流程时间控制施工,业主对进度情况实时跟踪了解“,红、黄”牌制度进行考核纠偏,促使总承包单位配置优质资源,不断提高人员熟练度和机械效率,缩短各工序间隔时间,以质量管控促进进度。截至2015年11月,工程整体工期提前约9个月,为确保顺利实现2015年底首台机组发电目标,兑现华能集团对西藏自治区“十二五”电力援藏承诺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主关键线路引水隧洞于2015年1月29日顺利贯通,较合同工期提前约10个多月,主关键线路1#、2#施工支洞间主洞月平均进尺116m/月,1#施工支洞下游月平均进尺128m/月,最高月进尺达168m/月,与类似工程相比,在施工进度上有明显提高。安全文明施工是保证质量管控的基础,业主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抓手,大力度开展标准化设施建设,整治现场作业环境,使作业人员在良好、整洁、有序环境下工作,保证施工质量。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方面,业主颁布并下发了混凝土浇筑一条龙管理办法,使混凝土施工从源头的原材料加工到最终浇筑成型、质量评定进行全过程考核,使混凝土浇筑质量逐步提高,混凝土质量通病得到有效遏制。机电安装方面,业主根据觉巴电站机电安装特点并借鉴其它电站安装经验制定了《觉巴电站机电安装控制标准》,主导机组安装过程质量管控,对重要设备及金属结构委托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驻厂监造。现场压力钢管安装焊接人员严格持证上岗,配置稳压器确保柴油发电机输出电压稳定,现场焊缝实行100%无损检测,对焊接质量不合格、技术不过关的焊工及时清退更换,以高于行业标准的工序管控提升了机电安装质量水平。业主还制订了《如美及觉巴水电工程“样板工程”考核评比办法》,在施工过程中积极按照相关设计及规范要求精心组织施工,细化工艺过程控制与管理,强化现场检查及工序验收,积极策划创建质量样板工程。业主组织现场择优选评,评定安装间排架柱、副厂房继电保护盘室、1#水轮机配水环管、压力管道支岔管工程等项目“样板工程”。通过样板工程评比,极大提升了现场作业及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规范了施工工艺与过程管理,为促进提升工程质量奠定了基础。

3.5严谨细实,切实抓好合同及财务管理工作

业主结合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积极协调处理,切实做好合同工程结算、资金拨付、资金监管、台账建立等工作,使资金用于现场。严格落实设备招投标结果备案登记制,确保招标合规,保障设备到货及质量。积极推进“架子队”建设,有效杜绝工程非法转包,严格把关“架子队”队长及施工管理人员资质,对不合格人员予以清退。持续开展农民工工资及质量奖励资金发放情况检查,有效调动现场一线人员积极性,为促进工程建设质量管控提供了有利保障。

4西藏地区中小水电建设质量管理建议

随着内地水电开发完毕,我国水电开发重点将逐渐向西藏、青海等高海拔地区转移。推进水电清洁能源开发,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觉巴水电工程建设总承包模式管理取得的成功经验,总承包模式是适用于藏区中小水电开发的,鉴于国家对西藏水电开发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藏区社会环境特殊,结合多年藏区工作探索,对藏区水电开发建设质量管理提出以下建议:(1)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重在质量控制,尤其在设计质量控制,业主单位必须建立完善总承包管理模式下质量管理办法,避免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为追求效益过度优化,影响工程质量及安全运行。(2)西藏地区高寒缺氧,人员、机械降效严重,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应充分考虑降效因素影响,以满足施工工艺及质量管控要求的标准时间指导编排节点工期,合理资源配置。(3)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管理项目,在招标前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做好项目可研论证工作,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的设计变更。(4)藏区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生产、生活条件与内地相比都存在较大差异,参与工程建设的主要劳动力及技术管理人员都从内地引进,当地人力资源缺乏,建议加强与政府沟通,引导吸纳当地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水电工程建设队伍中,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当地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语言、身体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保障西藏水电开发建设及后期运行所需的各类人力资源。(5)总承包模式下以联合体形式投标的,在招标评审阶段应重点对联合体章程及内部沟通协调机制作详细评审并提出明确要求,在实际建设施工时联合体必须委任一名强有力项目经理,能统一协调设计、施工各方,避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总承包单位内部推委、扯皮现象。(6)高海拔地区总承包模式下的招标既要考虑合理的中标价格保障工程建设,又要考虑选取有藏区工程建设经验的单位和队伍承担工程建设。同时为减少公司投资,还应积极研究藏区水电开发政策,争取获得国家政策及财政扶持。

作者:唐宜盛 贺永锋 席隆海 单位: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如美水电工程筹建处

参考文献

藏区范文篇10

目前110kV、220kVGIS设备在我国内地已普遍使用,GIS设备的价格也较前几年有很大的降低,同时技术更加成熟。为了提高西藏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减少运行成本,有必要在西藏地区将来的电力建设过程中,进行更广泛的使用。现就西藏地区应用GIS设备的可行性、经济性进行分析。

1技术可靠性分析

Ll海拔因素

西藏与内地相比,在电气设备的选型上要考虑海拔对电气设备的绝缘、绝缘间距、效率、温升等方面的影响。单从高压电气设备(如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来讲,主要考虑海拔对电气设备的外绝缘的影响。在这方面,GIS设备与其他高压电气设备是一致的。从内绝缘来讲,两种设备只是绝缘介质有所区别而已,如果用S凡作为绝缘介质的高压设备,那么就没有区别了。所以这方面已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了。

LZ真空度和充气压力

在海拔为0时的大气压力为一个大气压,绝对真空为负一个大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力也逐渐减小,其绝对真空值就是一个同地大气压力的负值(在西藏不是负一个大气压,而是负的零点几个大气压)。在内地厂家进行充气的GIS设备的充气间隔,不受此影响。但是在西藏地区工地现场进行充气的间隔,这方面就要加以注意。

另外,FS6气体在每个间隔内进行绝缘、灭弧,在设备带电运行过程中,内部温度会升高,间隔内部的压力要加大。由于西藏的大气压力比内地要小,所以金属密封套管的受力就比在内地承受的要大。因此,在进行金属密封套管的受力计算和防爆安全阀的压力整定时,一定要充分加以考虑;否则就会危及金属密封套管的安全,从而危及整个设备的安全。

L3结构型式

常规变电站是多个高压电气设备通过引线连接而组成的,外部引线及设备的接线端子都是暴露在大气中的,结构松散、每个间隔的尺寸大,使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大,因而潜在的故障点多。因此,要求经常维护、检修。采用GIS组合设备,在结构上就比较紧凑,每个间隔的尺寸较小,减小了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各个设备都封闭在绝缘气体之中,潜在的故障点少了,因而,维护、检修周期加长了。

L4安装、调试

常规变电站每个间隔的设备是各自独立的,设备的试验、调试大部分在现场进行,由于西藏技术力量较弱、现场环境条件恶劣,现场的试验难以完全满足要求;而使用GIS设备情况则完全不同。设备在内地的厂家就可以完成绝大部分的试验和调试工作,然后每个间隔整体运输到工地现场,减少了大部分在工地现场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安装、调试和试验环节,安装质量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LS运行、维护采用GIS组合设备,也是在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电站和无人值班变电站设计上常见的做法。在结构上紧凑,巡视方便,而且便于计算机监控;可以减少运行和检修、维护人员,更有利于电站或变电站的运行和管理;可提高电站或变电站的经济效益。

站的运行人员须配置8人以上,每人的年度开支按5万元考虑,每年的总开支费用40万元。采用GIS之后,变电站不需要配置专门的运行人员。

(2)检修、维护费用比较。常规变电站,由于设备都暴露在外,加之西藏的气候恶劣,所以检修、维护的周期短,费用自然也就高。采用GIS设备后检修周期长,10年不大修,所以检修费用就低。

2技术经济分析

采用Gis设备一次性的设备投资要比采用其他敞开式设备的大。但从长期的运行和管理来看,采用GIS设备比采用其他敞开式设备的投人要小得多。特别是对于地势狭窄的水电站,采用GIS设备更具优势。下面以金河水电站为例,做一些比较。金河水电站变电站的布置原设计为双母线,110kV进线四回,110kV出线两回,预留一回。采用GIS后,由双母线改为单母线,其他不变。

2.1工程投资比较

(l)占地面积比较。采用常规的敞开式设备,变电站的占地面积为153mx50m。110kV改为GIS之后,面积则为科mxlom,但要在副厂房上增加一层,以便布置GIS。

(2)土建投资比较。按照原设计,变电站的土建投资为1310万元。改用GIS后变电站的土建投资在500万元左右,增加一层GIS楼的投资按300万元考虑,土建部分的投资还可以节约500万元。

(3)设备投资比较。设计概算变电站的设备投资为1250万元,高压设备的投资额为300万元。采用Gls其投资为550万元,增加设备投资250万元。另外,由于GIS设备布置在副厂房,使6.3kV高压开关柜与主变压器之间的距离缩短,共箱母线的长度减小,投资可以节约200万元。所以采用GIS设备之后设备总的投资只增加50万元。

将土建与设备的投资增减进行综合考虑,采用Gls设备比采用户外敞开式设备投资还可以节约近450万元。

2.2运行成本比较

(l)运行人员费用比较。按照原设计方案,变电

3优先考虑使用Gls设备的条件

如果电站或变电站有下列情况之一,可以优先考虑使用GIS设备的条件:(l)电站或变电站在电网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采用GIS设备可以提高运行的可靠性,确保电网安全;(2)电站或变电站按“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原则设计,采用GIS设备可以减少运行、维护人员,符合“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原则;(3)电站或变电站所处的地理位置狭窄,土建投资大时,采用GIS设备可以减少投资;(4)电站或变电站占用良田、耕地时;(5)电站或变电站占用城市商业用地时。

4对西藏电力发展的影响

从目前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来看,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电站或变电站在内地已大量投人运行,GIS设备也大量应用于此类电站或变电站中。通过对这些电站或变电站的了解,GIS设备制造技术也已经十分成熟,而且设备的价格也在降低。现在在西藏采用Gls组合设备的条件已经具备。

对西藏电力系统来讲。我们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大胆尝试使用内地已经很成熟的先进技术、设备(包括GIS设备)和电力建设思路,充实西藏电力行业,以缩短西藏电力与内地的差距。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先从理论上认识,再在实践中检验。只有这样,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才能够为西藏电力行业的广大职工所掌握,使西藏的电力职工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