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女子高等教育比较探讨

时间:2022-01-21 08:28:16

中日女子高等教育比较探讨

摘要:中日两国在封建时期的女子教育具有同源性,都以中国“男尊女卑”、“男主内女主外”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思想为指导。19世纪末,日本先于中国开始发展女子高等教育,并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女子高等教育特点。中日两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史及其各自的特点,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探讨中日女子高等教育的异同,将有助于理解我国女子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女子高等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启示

中日两国封建社会具有同源的女子教育文化,封建社会都将女子教育拒之门外,女子接受教育的方式多为“闺阁教育”,且主要教育内容为女德教育。然而,两国基于同源女子教育文化发展起来的女子高等教育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本文从中日两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入手,通过分析两者的特点,提出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对我国的一些启示。

1中日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1.1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日本封建女子教育受儒家“男尊女卑”传统思想的影响,女子的社会地位较低,女性通常只在家里接受教育,因而女子教育发展缓慢;“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使得男女的社会分工存在差异,这使得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困难重重。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明治政府为了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教育改革也名列其中,其中“文明开化”政策对女子教育的影响最为深刻,这不仅促进了女子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也从生源上使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在“文明开化”政策的影响下,明治政府颁布的《学制》、《中学校令》及后来的《改正中学校令》极大地推动了女子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为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女性提出了更高的教育需求,为此,明治政府颁布的有关女子高等教育的规定,如1893年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1895年的《高等女子学校规程》及1899年的《高等女学校令》等,均为日本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在此期间,日本成立了多所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子专门学校也开始发展起来。到1903年,所有的县都设立了一所以上高等女子学校,完成了“高等女子学校令”的预定目标。[1]1946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日本宪法》,其中规定“全体国民依据法律规定,拥有平等接受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受教育的权利”,为女性享有平等的教育权提供了法律保障。随后政府还通过颁布《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法律形式保障男女享有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等权利,巩固和加深了女性获得的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2]除政策和法律的保障影响之外,女子留学教育和外国女权主义的影响也进一步推动了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留学教育使一部分女性率先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一部分留学归国的女性开始致力于为女性接受教育争取机会和权利。早年赴美留学的津田梅子在归国后积极创办女校,一生致力于女子高等教育事业,为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后,受女权主义和国际社会对妇女权益关注的影响,更多的女性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无疑成为了女子高等教育又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

1.2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较西方和日本而言,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鸦片战争后,五个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教会女子学校因此而逐渐得以发展,为中国女性接受学校教育提供了机会。甲午战后,女子教育思想传播发展,资产阶级对女性的学校教育也越来越关注,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创办女子中小学堂。尽管如此,中国女性的学校教育仍未有任何制度上的支持。直到1907年3月8日,清学部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才从制度上确立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后,中国才开始实行男学和女学并轨。兴办学堂和政策保障尽管使女性获得了在校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为女性提供专门高等教育的高等学校仍未创办,这也意味着此时的女性仍未能在国内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尽管在国内机会渺茫,但女子留学教育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女子留学教育的发展证明了女性拥有同男性一样的智慧和能力,在促进女子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受教会学校和留学教育的影响,当时的许多进步人士开始认识到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在男女平等意识觉醒和进步人士的努力下,中国女子高等学校呼之欲出。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以“”前后,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立,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联袂公开招考女学生两大事件为标志。[3]至此,中国的女子高等教育才真正从理想转变成现实。但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缓慢。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中断,对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女子高等教育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为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与此同时,国家法律也为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了重要保障。198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为更广泛的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由此获得了更多有潜力的生源。除此之外,《宪法》和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教育法》等为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律保障。而后,政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出台了相关政策,高等教育主体扩大,为广大公民提供更广泛的教育机会。由此,女子高等教育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2中日两国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

2.1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特点

2.1.1家庭本位的女子高等教育理念

1887年,重视女子教育的日本伊藤内阁文部大臣森有礼明确指出:“女子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女子为人之良妻,为人之贤母,管理家庭、熏陶子女所必须之气质才能。国家富强之根本在教育,教育之根本在女子教育,女子教育发达与否与国家安危有直接关系。”[4]从1899年颁布的《高等女校令》,日本就以培养“贤妻良母”的家庭本位教育理念为女子高等教育理念,并沿用至今。日本文部大臣桦山资纪在谈论高等女学校的目的时提到“高等女学校的教育在于培养学生于他日嫁到中流以上家庭后成为贤母良妻的素养”。[5]由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主要以培养家庭型女性为主,其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社会学科、家政和教育三方面来进行,女性的特点比较突出。尽管在女性文化和社会需求的影响下,女性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摆脱家庭妇女的社会地位,参与到经济、科技、文化建设中来,工科、综合学科的女性比例得到了提高,但从大体上看,文科教育仍是女性高等教育的主要选择。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仍然主要是为了婚姻家庭做准备。由于办学理念的影响,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更侧重女性作为家庭妇女角色的内在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视发展女性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审美观念。尽管以培养“贤妻良母”的家庭本位教育理念来指导女子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女性的才华和能力,降低了女性在职场上与男性一争高低的可能性,但是“贤妻良母”的高等教育理念为实现性别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高品质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对为后代优质的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2.1.2办学结构多样化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包括四年制的女子高等教育形式(其中根据办学主体又可分为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和二至三年的短期教育形式。其中,短期大学对日本女性高等教育的影响极为重大。在短期大学中接受教育的女性占了短期大学总人数的90%以上。其次,女子高等教育不仅有男女共同大学提供,单一性别的女子高校也起着不可取代的辅助作用,为女性提供了相对完善的高等教育形式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选择。然而,随着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和男女平等观念以及社会产业机构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就读于男女共同大学,单一性别的女子学院生源萎缩,数量减少。

2.2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特点

2.2.1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

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已经跳出传统的女性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亟需各类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才,女性也积极投入国家建设的队伍中。此时的高等教育,包括女子高等教育,较以往而言,多承担了一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以服务社会为主,女子高等教育也以培养能力型女性为目标。在国家建设亟需人才的社会大背景下,此时出台的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都极大地推动了女子高等教育向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中国高等教育中,女性在理工科的比例相对较高,女生的学科分布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工学、语言文学和经济学。

2.2.2以男女共同大学为主,单一性别的女子高校为数不多

由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标准相对统一,根据女性特点设立的单一性别的女子高等学校数量较少。到2003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女子院校、高等院校中的女子学院以及各省市妇女干部学校办的女子大专班约有30多所。[6]这使得高等教育偏中性化,女子高等教育的特点不突出,导致女性的很多优点和特长都无法充分发挥。相对而言,单一性别的女子高等学校更能照顾到女性个性化特点,并针对女性的个性特点和优势制定更符合女性成长规律的教育目标。“因性施教”的教育目标有利于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容易培养出具有“四自”精神的女性。

3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启示

3.1改善女子教育结构单一的形势

我国女子教育主要以中性化的男女共同大学为主,单独的女子高校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规模及办学层次等较日本单独女子高校而言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发展失衡等问题。受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复杂性等影响,公民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培养和发展女性特点和个性的单独女子高校数量上不足以满足地域差异等问题带来的教育需求,应当根据需要适当发展女子高等学院,为女性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选择,为培养女性的个性化和发挥女性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环境。

3.2注重女子的德育和美育

我国女子高等教育与男子高等教育目标一致,都主要致力于培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智力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德育和美育。这对家庭的发展极为不利,也会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女性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之一,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审美观念等对家庭和睦和子女的教育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尽管男女平等的政策、法律保障和社会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但是,目前的形势是我国的家庭事务和对子女的教育仍然主要由母亲来承担,足可见女性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在家庭中,尤其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样的,在女性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在一个能“撑起半边天”的人群中,如果缺少德育和美育,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小觑。因而提高女性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是女子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3.3教育层次多样化

为提高女性的社会能力和智力能力发展的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然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仅要求女性同男性一样拥有纵向高深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求女性拥有较强适应社会的变化的能力。这就需要男女共同大学和专门的女子高校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女性人才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同时,借鉴日本短期女子大学的教育模式对缓解就业压力和实现女性职业转变也具有现实意义。

3.4培养女性“为知识而知识”的文化追求

很多日本女性都进入短期大学接受实用性高等教育,中国的女子高等教育在目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也比较侧重教育的实用性,无论是高校还是女性本身,对女性在学术上的追求和关心甚少,以致女性在高校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职位和职称越高,女性所占的比例越少。对知识本身的追求,是每个人的权利。对学术自由的追求不只有男性才能做到,女性同样拥有可以与男性相较的智慧和能力。培养女性“为知识而知识”的追求学术自由的精神也是高校应该重视的一方面。

参考文献:

[1]李卓,张冬冬.近代日本女子教育发展原因探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2.

[2]刘欢欢.中、美、日三国的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J].高教论坛,2010:30.

[3]赵叶珠.美日中三国女子高等教育比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12):45,192.

[4](日)大久保利谦.森有礼全集(第一卷)[M].东京:宣文书堂书店,1972:611.

[5](日)桦山资纪.桦山文相在地方视学官会议上的演讲[Z].东京:教育史时论,1899-07-25:22.

[6]章艳晶,孙家明.中、美、日女子高等教育之比较[J].女性教育研究,2009:77-78.

[7]曹永馨.浅析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及其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4):83.

[8]王瑶.日本女子大学的发展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3):37-38.

作者:玉连芳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