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梅花十篇

时间:2023-03-26 16:08:37

古诗梅花

古诗梅花篇1

1、原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翻译: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3、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来源:文章屋网 )

古诗梅花篇2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白话翻译: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2、《清平乐·年年雪里》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白话翻译: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3、《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白话翻译:

一旦成为贬滴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

古诗梅花篇3

摘 要: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拉分点。很多学生对此类题不知该如何作答。从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等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鉴赏能力;任务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高考中,古诗词赏析是必考题,而且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通过平时的教学,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感到鉴赏诗歌很困难,往往是读不懂诗,看不透题,答不对点,知识储备不足,那么,诗歌鉴赏自然就成了高考中的一个拉分点。那么,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看题目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而且在题目中一般交作的缘起、对象、时间、地点、背景以及诗歌类别等信息,从题目入手既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又能感知作者的情感。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就可以看出:大庾岭:交代地点。驿:驿站。说明诗人应该是在旅途,很有可能跟羁旅情怀有关。

二、看作者

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盛唐时期的作品多表现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而晚唐时期的作品多表现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而且,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诗风。例如,李白:身处盛唐,豪放飘逸;杜甫:遭逢乱世,沉郁顿挫;陆游、辛弃疾:家国多难,激荡强烈的爱国情怀。而且,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例如,大家所熟知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可以说以南渡为界,南渡之前,生活优裕,所以她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但是,南渡之后,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死去等一系列打击之后,生活孤苦,孤独无依,所以,她后期的作品充满了愁绪。所以,欣赏诗歌,一定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手法看作者。

三、看注释

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

四、看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象,即形象;意,即意念、情感,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意象就是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形象。

读懂意象,即读懂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品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的《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诗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孤独凄苦的主观精神。而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六、品用典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七、抓修辞

在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的《咏柳》,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见到诗歌,不是恐惧,而是用美的眼光去欣赏它,那学生的水平就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出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古诗梅花篇4

“绿叶素荣,分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这是屈原在《九章・橘颂》中所吟颂的橘的形象。此时的屈原因受排挤而遭流放,内心苦闷可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却仍心系楚国。你看那橘:碧绿的树叶繁盛茂密,洁白的花朵惹人喜爱,圆满的果实明光灿烂。这样美好的橘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它秉性不移,只生长在南国(楚国),不长于北方;它的根深深地牢固地扎在土中,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这哪里是在写橘树,这简直是作者在以美好的橘树自比,是他“不能变心以从俗”的刚正不阿、矢志不渝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志节的写照啊!

梅花,历来有古雅清逸的名士之誉。你看,万花凋谢,冰封雪飘,“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曾有多少风流雅士对之心仪,为之倾倒。据《梁书・何逊传》载:南朝梁诗人何逊在任扬州法曹时,官署后有梅花一株,他常在梅树下赋诗。后迁居洛阳,思念梅花而不得见,因请求再到扬州任职。到扬州之日,梅花盛开,何逊邀请名士饮酒赏梅。南宋诗人张道洽有梅花诗三百余首,其《吟梅》诗云:“村墅苔为径,茅檐竹作篱。神清和月写,香远隔烟知。老树有余韵,别花无此姿。诗人风味似,梦寐也应思。”诗人对梅花的仰慕之情,何等殷切,连做梦都在思念。更有甚者,曾写下千古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北宋诗人林逋,一生不趋荣利,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入城,不娶妻,植梅养鹤,因而有“梅妻鹤子”之谓,为古代诗坛留下了一段虔诚而浪漫的佳话。在这里,梅花不仅成为古代名士群体仰慕的对象,而且成为他们个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将梅花与诗人的人格形象融为一体的当推南宋诗人陆游。他一生酷爱梅花,曾作《梅花六绝》,有“小亭终日倚栏杆,树树梅花看到残”和“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之句,诗人对梅花的痴迷之情跃然纸上。尤其是他的《卜算子・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在遭遇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时孤傲清高的情怀,成为托物抒情诗中的极致。

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究其原因,恐怕在于那耐寒傲霜的品格。“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陆游)许多诗人从的品格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晋代大诗人陶潜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做彭泽令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解职归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怡然自乐。他在一首咏菊诗中写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对傲霜倔强的品格作了高度评价,使后人赏菊,也得到很好的启示。为此,人们便不自觉地将他和联在一起,目睹,则心想陶令。

“芙蓉初出水,桃李忽无言。”荷花,亭亭玉立,高洁脱俗。在它面前,妖桃艳李也会自愧弗如。的确,荷花点染的湖光水色,分外秀丽。盛夏时节,碧叶覆水,红花映日,令人流连忘返。南宋杨万里脍炙人口的诗句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雨后斜阳,花苞湿润晶莹,珍珠似的水滴随着荷盖的摇曳而闪烁滚动,那更是清丽动人了。当秋风萧瑟,荷叶虽已衰败,但诗人李商隐却还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情趣呢!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里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此,荷花赢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为世人所推崇,并成为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

“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潇潇翠竹,无牡丹之富丽,也无青松之苍劲,更无桃李之妖艳,可是它刚强正直,宁折不屈。它“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历来被视为中华名族传统美德之化身。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其爱竹之深。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是爱竹,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由于不满政府,鄙视逢迎,而寄情于竹。他画竹苍郁挺拔,“秀劲绝伦”,简直竹如其人。有首《竹石》题画诗,可看作是他为人的真实写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另有《题竹》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把翠竹写成敢于反抗的英雄,这又何尝不是在写他自己呢?

古诗梅花篇5

铁平先生爱梅,予亦喜甚;铁平先生沉浸书艺,予亦痴迷此道;至于铅椠文字,觞咏诗赋,留连绘事,亦是同好,故于先生处多盘桓,受益颇丰。常去铁平先生工作室请教切磋,近年来时时得观先生以梅花为题材创作书法,欣赏之余免不了附庸风雅,谈论些梅花故事来,以佐书写之兴,古人有诗云:“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一日见铁平先生擘窠书“罗浮”二字,笑谈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遇梅花仙子故事,不觉沉溺情景,心生向往。先生便衍生出一段文字来:昔有书生某,游罗浮山,时值梅花笑春,疏影凝香。生流连花下,不觉日暮。忽一丽人至,容貌清绝,举止端雅,与生语甚契,清香袭人。邀至山舍对酌,诗酒相欢,引为知音,生不觉醉饮而眠。旦醒,卧一绿萼梅下,忆昨恍然梦中矣。后遂以罗浮为梅花之喻也。犹蒲松龄公之述,一笑以记。先生录此段文字为书法款识,记录一段自己的爱梅情怀,发咏心志,以慰山林丘壑之想。欣赏者读此书法,睇观之,书法、文字皆有令人回味处,自然是收获良多。今人赏书法多只观笔墨,不睹文字,此书坛一弊也。重技轻道,或重道轻技,皆失之于偏颇,重技轻道尤为当下书法人之弊,文犹不逮,字品难高。技道并进、书文并茂,才称得上是好的作品。

对于欣赏书法者来讲,赏书法亦须读文字,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仿佛是引人入琳琅之园,观书法走云连风,或恬静如玉,温润秀美;或江海滔滔,行气如虹,令人心驰神往,脱巾信步笔墨间,心情愉悦;读文字则妙语巧思,骊珠和璧,悦人心情,发人深省,体会文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玲珑莹彻之妙,作者的才情、志趣、学养也尽在其中,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铁平先生深谙此中三昧,故于书法之外,兼及国画、篆刻、诗词、文字等诸文艺,数十载孜孜LL,春写繁花,夏读繁星,秋模烟霞,冬练积雪。固其志于诸艺,不随世俗之好恶而变其学,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勤于字外功,并融会贯通,这也许就是铁平先生书艺成功的秘诀吧!

铁平先生博学而慎思,浸淫于诸艺,与梁溪名社碧山吟社及诸社友颇多结缘。袁宗翰、徐兴华、赵亚娟等诗友长相往来,品茗谈诗,词酒宴乐,问候唱酬,诗赋雅意纷纭不绝。常有诗书合作之兴,对雨拈句,临樽研墨,诗成援笔挥毫,往往天趣流泻,诗书俱香,人生一乐事也。先生生性耿介,不善阿谀权贵,不喜倨傲孤高,与之交往,如沐春风,欣欣然也。慕其名上门请教者甚多,不论来自于a_闾巷,还是来自于华堂高屋,熟识抑或初识,先生皆一视同仁,一一予以指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常使学书法者满载而归。与之论及艺事掌故,解衣磅礴,载笑载言,生动处绘声绘色,不知晨昏。其书法亦不趋时风,敬畏传统,力求回归自然,笔下自露灵聪之法。其人其字,真梅花风骨也。

自古文人皆爱梅。梅,素苞凌霜,绿萼缀雪;暗香凝蕊,一花领春。玉清冰洁,梅之形也;冲寒折雪,梅之品也。赏梅品梅,自古文人雅事;写梅画梅,至今雅士清兴。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时至今日仍是学童的开蒙之诗。铁平先生素爱梅,慕历代贤人高士植梅、赋梅、书梅、画梅之高致,肆力于梅花题材的书法创作。于梅花诗词文赋联爬罗剔抉,择己所好者以真行草篆隶诸体书之。北宋处士林逋,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养鹤,称“梅妻鹤子”。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推为梅花千古绝唱,暗香、疏影成为梅之雅称。铁平先生爱此诗,于此诗创作颇多,每每草之遍地,偶尔得一佳者存之。予见先生书暗香、疏影擘窠大字,往往一挥数幅,隔日再书,如此反复数次,得满意之作方止。有的作品已经托裱,隔时觉不满意者仍弃之不用,重新再写,先生于书法勤勉严谨若此。

先生具梅之情性,正如元代画梅大家王冕《墨梅》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隐居九里山,植梅干株,自颜其居为“梅花屋”,日夕画梅咏梅,留下千古梅花杰构。铁平先生虽不能步趋王冕、林逋等隐逸山林,然而以梅为友,步梅之韵,不慕虚荣,恬淡自守。数十年来,于霁虹居内醉墨滂霈,万斛泉涌,叠纸成山,累字为绮,又于数千幅中拣汰,得珠玑仅二三百余,方汇成今日之梅花诗书法展览。

明代高启有首梅花诗颇能形容铁平先生境遇:“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铁平先生龆龀之龄即喜书画艺事,天资颖悟,苦于家境清贫,无钱拜师,只能埋头自学。父亲在海外,靠母亲为人家缝补制衣,艰难度日,母子相依为命。先生从小对商周青铜器铭文、秦代石刻、石鼓文等古文字情有独钟,对《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等几乎能收罗到的古文字资料废寝忘食地临摹。又于汉隶兴致浓郁,临写了《史晨碑》《乙瑛碑》《华山碑》《礼器碑》《石门颂》等几十种著名汉碑,移晷忘倦,乐此不疲。其执着于碑学,因此在少壮之岁就形成了笔力豪隽,横绝超迈的书法风格。其篆隶构思新巧,融碑铸帖,雄浑处风疾雷飚,奔涛触天;新奇处花飞霞曜,云烟幻彩。近岁先生篆隶渐入覃思精微之境,尤见深远闲淡,人书俱老矣。

垂髫之龄为学治印,先生对罗振玉、刘鹗、董作宾、郭沫若、容庚、徐中舒等人的古文字著作囊萤映雪,孜孜不倦。生活稳定后广泛收罗明清诸篆刻名家印谱,庋藏研习之,于秦汉玺印、西泠诸家心摹手追,浙派刀法、字法了然于胸,游刃有余于刀石之间,以书入印,别具自家面目。先生楷书以颜真卿为宗,辅之以张猛龙、张黑女、郑文公、石门铭及洛阳龙门造像等南北碑文字,亦私淑梁溪书家庄瑞安先生,于庄先生书法颇有领晤,但不拾人牙慧。而在行草书方面,先生则醉心于王羲之、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等诸家草法的锤练,线条绵劲,观其草书仿佛眼前飒飒风腾,耳畔潇潇竹鸣。

“世间才杰固不乏,辛勤甘苦几人知”。铁平先生在十年浩劫街道打杂工的岁月里,常常一人躲在外婆家的阁楼上练字临画,在众多人迷茫和激情的日子里,他赢得了自学自励的宝贵时间。期间遇到了一位老中医刘葆良先生,将秘藏多年的诸多碑帖拓本交与他临摹,使其如鱼得水,埋头于古人书海中废寝忘食。他还与古旧书店的职工交朋友,为他们布置橱窗等,用服务劳动换得了将古籍善本借回家学习的机会。他认为碑帖和画册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沉浸于古人的书法海洋中击楫泛舟,以达彼岸。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岁月虽然艰难,朝霞依然升起,当中国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的时候,铁平先生遇到了他的知遇恩人。一位北京的首长屈尊前来造访了他,首长在北京已了解了他的艺术才华而对他倍加关注。这位首长叫梅行,在中央机关工作,他的命运也随之出现了转机。在梅行先生和谷牧副总理的关怀下,铁平进入了无锡市书画院工作,成为一位专业书法创作人员,从此他真正走上了书法创作和研究的人生道路。以后他与梅行先生书信往来,交流艺术,聆听教诲,铁平先生也将梅老视为师长而终身铭记。1985年冬,在改革开放的春潮里,应北京市文物局之邀赴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个人书展,当时轰动了北京的文化界,后又被文化部艺术局推荐,成为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书法展览的中青年书法家。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等各类媒体对他进行了专访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了长篇连载。台湾、香港、海外侨报以及日本媒体也纷纷报道,铁平先生一展成名,在那个多年不遇的寒冷的北京城内,掀起了书法的旋风,他被人们戏称为“书法的刘旋风”……

岁月荏苒,梅行先生已然远去,然而铁平先生常常思念恩人,往事常常魂牵梦绕于心头。他想到梅老的高尚品格,想到他对诗词书画艺术的挚爱,想到他对梅花的敬重和赞赏,铁平先生产生了举办一个以梅老名字相嵌而成的“梅之行”――梅花诗书法展,以释自己日夜怀念和报恩之情。他开始全力以赴创作梅花诗书法,数年来积累了3000余件作品,从中选出300余幅,内容既有古今名家的咏梅诗词,也有自己从研究的青铜器和碑帖文字中集出的几十首梅花诗和楹联,加上平时自己的咏梅诗词,合在一起再从中遴选出200余件精品,终于在丙申初夏时节成功地举办了梅之行――刘铁平书法篆刻展。

200余幅梅花书法作品五体皆备,风貌迥异,篆隶风格尤为多变,铺锦列绣,叹为观止。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翟万益先生参加了开幕式,翟副主席在参观展览作品时深为铁平先生的作品所折服。翟副主席本人精擅篆书,面对刘铁平的篆书深情地对大家讲:“我今天不是来参加开幕式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是来学习的,感谢刘铁平先生给了我这个好机会……”

古诗梅花篇6

关键词:宋代 诗人 梅花情结

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人们首先把它作为一般春花春树认识和描写,比如萧纲的《雪里觅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俱羞惜腕露,相让到腰赢。定须还剪彩,学作两三枝。”后来梅花渐渐上升为独立的审美表现对象,而不仅仅作为春景的点缀,就自然产生了梅花独有的意象。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于是就把它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穷冬万木产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欧阳修《对和雪忆梅花》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劲谢》描写在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坚性,不与众木争芳姿。”(释显忠《石缝梅》)虽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苏轼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再用前韵》:“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等诗都可体现苏轼咏梅诗中高洁之志与孤寂之感交渗一体的双重感情取向。在苏轼以后,也有不少借咏梅感慨落寞孤独的诗篇:沈与尔《次韵梅花》:“岁寒为尔添愁绝,倚树微吟亦自伤。”在寒夜独倚着树而叹息,是何等寂寥索寞。陆游也甚爱梅,在《城南王氏庄寻梅》中写下了“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的诗句,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另外李少云的《梅花落》:“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可怜深似我,零落此山中。”此比喻极为明显:抱负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顾影自怜了。这些诗篇不但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思想感情,其中蕴涵的那份幽独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觉正是当时士大夫在仕途挫折时的经常体验。

到了南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士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梅花开在残腊初春之际,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瑕,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藉。王琪的《梅花》:“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所表现的是一种平淡恬静的生活态度。张舜民的《望子岭梅花方开用黄道韵》:“木海亭前花似锦,岭头梅蕊怯风沙。正如隐者归幽谷,鹤版征书未到家。”吕本中的《早梅》:“独自不争春,都无一点尘。”韩元吉的《梅花》:“本来淡薄难从俗,纵入纷华亦绝尘。”含括了老庄的虚静淡泊、萧散自得的隐士襟怀,更包含着对个人志节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维护。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龙城录》里已记载了一个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后诗人就爱将梅花比拟“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这是由于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态,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将其看作是“客来惊起晓妆匀”的女子,是忽然发现的惊心动魄的“空谷佳人”。

宋初诗人梅尧臣笔下的梅花是玲珑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红梅》)在吴颐《次韵宪宣德红枨诗韵》里梅花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洁处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匀红轻盈绛罗巾……寄声闭户英夫子,体取居尘不杂尘。”也有诗人将梅花描绘成一个冰肌雪肤玉骨霜心的仙子,如晁端友的《梅花》:“皎皎仙姿脉脉情,绛罗仙萼裹瑶英。”朱熹的《次韵列秀野前树梅》:“玉立寒烟寂寞滨,仙姿潇洒净无尘。”陆游的《湖山寻梅》“骑龙古仙绝火食,惯住空山啮冰雪。”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袅娜多姿,又有邻家女子的娇涩可人,《次韵史院洪境卢简洋馆中梅》:“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东家窥墙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更有诗人将梅花比喻为思念爱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东日暮几重云。孤灯竹屋霜清夜,梦到梅花即见君。”可见梅花在诗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与尊贵。

其实梅花这三个象征意象往往不是分离的,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咏梅诗中,这三个象征意义是同时存在的。比如欧阳修的《对和雪忆梅花》:“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既写出梅花傲雪坚毅的品格,也赞美梅花如仙的形貌。又如陆游的《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馀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为韵》:“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久居荒芜之地的人,既是隐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陆游巧妙地将这两个意象交织在一起,使此诗内容更丰富。张孝祥的《道间见梅》中则把梅花描绘成一个孤高自爱的女子,其实也是把贞士和美人的意象结合了。梅花的三个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为这三个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贞洁的象征。

古诗梅花篇7

陆游《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绿树暗长亭,几把离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清泪泡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在这首词中,阳关指的是“阳关曲”,又名“阳关三叠”或“渭城曲”,该曲取材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篇绝句后来成为一首七弦琴歌,因取诗中“阳关”一词,再加之歌曲的三次叠唱,故名《阳关三叠》。因为《阳关曲》渲染的是离愁别绪,该词中作者“身是行人”,将别故人远去,又闻阳关曲,词人此刻的离愁更是愁上加愁。可以说,识得“阳关曲”就读懂了诗歌之离愁,所以“阳关”在古诗词中出现时往往是表离别的悲愁意象。

而在中国古诗词中还有另外一些古曲调,如“折柳曲”“何满子”“花”“行路难”“关山月”“梅花落”等,诗人将这些曲调也直接根植于诗词当中,构成情感表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折柳曲”也叫“折杨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杨柳”即曲子《折杨柳》,曲中所表达的就是送别时浓浓的惜别感情。

“何满子”――曲牌名,据传何满子是唐玄宗时的宫人,因得罪皇帝而被推出就刑。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悲愤,苍天白日黯然失色,然而皇帝却终不免其刑。因为何满子出色的技艺,大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继为之赋诗。唐代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就是在说宫人本已幽闭深宫二十年,故乡亲人远在千里之外,乍然听得《何满子》,君恩寡淡与否自然在心中,焉能无恨无悲呢?了解《何满子》的曲辞来源,就能明白为何听得《何满子》就会“双泪落君前”。

“花”,源自于南朝陈后主《玉树花》:“玉树花,花开不复久。”所以花代表了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中即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所以曲辞多悲哀之音。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从军北征》李益)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名。诗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梅花”系乐曲“梅花落”。同《折杨柳》一样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曲辞往往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描写对象。诗歌中表现出听古曲“梅花落”的诗意,因笛子音调之特点,所以这样的诗句往往表现哀伤之意。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出自于汉乐府,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比如《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李益)、《塞下曲六首》(卢纶)等。“玉阶怨”亦属乐府古题,其内容则以宫怨为主,如李白、谢眺等都写过这一曲调的古诗。而这些诗歌都可以从诗题中一窥诗歌内容。

古诗梅花篇8

一、文化视角追寻诗情画意

著名的文化学家皮尔森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成尚荣先生说:“语文教学改革就是充分体现语文的文化属性,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墨梅》作为一首题画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情画意,相映成趣,在世界艺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怎样以文化的视角解读并处理《墨梅》这首题画诗,做到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精神的痕迹?在文本解读时,笔者预设到“洗砚池”是一个难点,所以通过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来化解;扣住“淡墨痕”让学生了解古代有“墨分五色”之说;渗透画墨梅的历史以及题画诗的相关知识,出示王冕的墨梅图,诗情画意中受到文化的熏染,让语文课堂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意蕴。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就能发现这首诗其实写的是一幅画。假如现在让你重现这幅画,你会画些什么呢?

生:我会画一个水黑黑的洗砚的池,依据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师:你真聪明,知道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师:还会画什么?

生:我还会画一棵梅花树,树上的梅花都盛开着。我的依据是第二句:“个个花开淡墨痕”。(强调“个个”)

师:那么,花的颜色呢?

生:花的颜色应该都是墨色。因为是“淡墨痕”,所以应该是偏灰的那种黑色。

师:是啊,我们中国古代有“墨分五色”之说。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比较,我选取了浓墨、焦墨、淡墨三种墨色的画。浓墨庄厚,焦墨枯干,淡墨水润。看看哪幅图是浓墨,哪幅图是焦墨。(出示三幅不同墨色的图画)

(学生分别指认)

师:淡墨中有许多空白之处,留给赏画之人一定的想象空间。这一树梅花,朵朵开放,每一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勾画而出。

学生齐读。

师:画墨梅,最早是由北宋时的华光和尚开始的。据说他看到月光把梅花的影子映照在窗纸上得到了启发,画出了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到王冕时,又创造出独特的画梅花的风格。你们想看看王冕的《墨梅图》吗?(出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梅花在枝头上,在寒风中傲立着。

生:我看到了一丛丛古朴端庄、非常美丽的墨梅。

师:画面上一枝梅花横出,花用淡墨点染,清新秀丽,含笑盈枝。王冕真不愧为“画梅圣手”啊!请你再看看这幅画,有什么新发现吗?(王冕的墨梅图放大)

生:在这幅画的左上角,就写着我们学的这首诗。

师:王冕不仅以梅花为主题创作了这幅画,而且还在空白处写下了这首诗,像这样的诗就叫做题画诗。它把文学和美术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映成趣。请你再来读读,体会体会。

“悟,心解也。”在课堂上重视侵入学习主体内心的精神熏染,着眼于传统文化基因的复制和衍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素养,激发他们的文化向往。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加深“自悟”,以文化的眼光去解读并处理文本,带着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和运用,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相信古诗文中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素养的提高而逐渐深入领会。

二、儿童视角重视深入浅出

小学语文教育视野中的文化应该以儿童文化为语境,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天真点亮课堂,用孩子的理解点燃课堂的智慧。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想到了、找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但最终作出有效的选择,就必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留取精华的枝条”。因为教师解读的宽度不等于学生解读的宽度,教师解读的深度不一定是学生能够到达的深度。沈大安先生曾说:“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可以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具有童真童趣。”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适度引领。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必须适度,这个“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应当是学生,无论是角度、宽度,还是细度、深度,都应当是“儿童”的。

解读《墨梅》时,笔者事先搜集了很多关于这首诗的资料,但是最终呈现给学生的都以儿童作为主体,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诗引画,以画诠诗,赋予儿童话语权,做到既能深入又能浅出。学习一、二两行诗时,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其实写的就是一幅画,假如让你来画这幅画,你会画些什么呢?学生想画中之所有,相机理解“洗砚池”“淡墨痕”。学习三、四两行诗时,让学生想想有哪些是诗中有但画里没有画出来的,思画中之所无。这样抓住“有”和“无”,了解题画诗的作用为“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此时,再补充王冕其他的写梅花的诗,让学生读之、诵之,理解梅花的气节是王冕的人生追求,也是王冕的精神所趋。

师:刚才我们学习一、二两行诗时,通过想象画面上有什么,抓住了一个“淡”字,品出了梅的素雅和质朴。现在,请你细细品读三、四两行,想想哪些是画中没有画出来的。

生:颜色。

古诗梅花篇9

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可谓集思想美、情感美、意境美、形式美于一体。读来琅琅上口,念来字字珠玑。学习这些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开拓初中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然而,进行初中古典诗词教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轻松。古典诗词注重精炼,追求意境,讲究创新,又加上年代的久远,言语运用的变化。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先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应用到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多媒体可以营造特定的诗词氛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多媒体参与语文诗词教学不仅体现在音乐和画面的创设上,还表现在通过各种辅助手段激发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

良好的古典诗词课堂氛围一方面是指感情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诗词鉴赏过程。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说形象地概括了古典诗词所展示的美。诗与画在许多领域是相通,都讲究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鉴赏这样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格律诗,是一种心旷神怡的过程。整首诗可以说一句一美景,合则犹如一幅浑然一体山水国画。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运用多媒体中的幻灯、绘画或视频等手段,让学生观看的过程中,直观感受诗中的画面美,从而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另外,古典诗词中还有不少描摹声音的优美诗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录音设备,去录取大自然的声音或者截取影视剧、音乐作品中的声音,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在教学中进行播放,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二.多媒体可以为意象、意境教学提供殊途

中国古典诗词特色之一就是用三言两语创造特殊的意象、营造特定的意境。可以说,意象教学是诗歌的重点,意境教学是诗歌的难点。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古典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意境来表情达意的,作为言语艺术的古典诗词,仅凭言语去教学,却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参与古典诗词的教学,可以很好的突破诗词意境教学的瓶颈。以王安石的《梅花》为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巧妙地化用了林逋的诗句,推陈出新、不落窠臼。在作者的笔下的梅花,冰洁如雪,虽然生长在墙角边,但是一点也不自卑,还是远远为大自然输送淡淡的清香。全诗高度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并且用白雪来比喻、衬托梅花的冰晶玉洁。营造了特定的意境。又用梅花创造了一位坚强高洁意象。全诗语句朴素自然,意境、意象创设独具匠心。如果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把梅花傲雪临霜的画面展示出来,把作者历经坎坷,仍然坚贞不屈的视觉画面展示出来。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很多的初中生不知衣食住行来之不易,攀比现象、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不知道珍惜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资源;不知道爱惜祖国的风景名胜;不懂得珍惜人间的亲情、同学间的友情。教师可以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把现代社会中学生一些不良的现象通过多媒体的视频、PPT等辅助手段展示出来,再结合教材中一些好的诗篇进行教学,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讲《春夜洛城闻笛》一文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把作者的思乡之情与现代社会某些不珍惜友情的不良现象进行比较,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梅花篇10

一、探求理趣

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益人心智,我们可以缘事或借物去探索寻求其中的哲理。

例如宋代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细加琢磨,不难发现:该诗句通过梅花与雪花在颜色与芳香上的比较,得出这样一个哲理――人或事物各有千秋。

再如曾巩的《城雨》:“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请问诗中末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试想一番暴风雨过后,色彩艳丽的桃花与李花皆被风吹雨打去,惟有朴素的小草历经了风雨的洗礼后反显得更加郁郁青青,这就告诉人们:朴素的东西往往比华丽的更具生命力。

二、体验情趣

古诗多数是抒情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不管哪一类,只要我们综观全局、通盘考虑,从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意象意境,辨别题材类型等三个角度入手,细加揣摩,就不难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搏。

1、知人论世,披文入情。

所谓知人论世即通过作家的为人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来揣摩诗人的情感心境;而披文入情,则是通过文字的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怀,即作者的内心、用心。例如杜牧的《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字面上给出的信息是绿荷“有恨”从而“背西风”,前两句的落日烟柳之景为绿荷之“恨”作了很好的铺垫,绿荷在责怪西风的无情,吹弯了它们婀娜的身姿。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绿荷之恨实乃诗人之恨,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应是一种芳时不再、善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就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了哀愁。

2、把握意象意境。

诗人要抒情往往会借助某种意象、创设某种意境藉以表达,那么该意象就附着了诗人的感彩,该意境也是诗人某种心境的写照。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该诗所描绘的意象是“雁”,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这种景象每每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再者,诗人通过故园的渺远、归思的悠长、漫漫的长夜、绵绵的秋雨和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创设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意境,寄寓了游子的思乡之愁。

3、辨别题材类型。

根据诗歌的题材范围和思想观点,古诗词划分为七大题材类型,即咏史怀古、送别悼亡、爱情怨女、思乡怀人、咏物抒怀、边塞征戍、山水田园等七大类。每一题材类型都抒发了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对号入座,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就会十不离八九。

试比较下列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异同:

谢亭送别

许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从题材类型上看,许诗是送别诗,抒发的是离别之愁;王诗是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是一种闲适恬静的心境。

三、赏析景趣

古人诗篇多半要写景状物,藉此来抒情言志。对于写景诗句的考查主要有再现描写的景象图、借景抒了什么情、写景的技巧特点等三方面。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单纯的写景技巧特点作一番论述。古人写景不是随随便便、零零散散地堆叠景物的,而是有选择、有章法地选景绘景,其技巧主要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色彩调配、远近仰俯不同视角、调动五官感受景物的形、色、味、声等几方面。

例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关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首诗就是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来写景,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荡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瓣。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