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12 01:5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湖北大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湖北大学专业

篇1

华中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是目前国内水平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

华中科技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校园总面积7000多亩。校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艺术学等12大门类。设有本科专业9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20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7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省部级重点学科37个。建有或正在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其中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为正在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另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4个。2010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列全国高校第一;2011年获4项,列全国高校第五;2012年获4项,列全国高校第四。

华中科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中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235人,有两院院士1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3人,讲座教授35人,“千人计划”38人,“青年千人计划”4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6人,教授962人,副教授1324人。

专业介绍

产品设计: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产品设计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掌握现代设计理论和先进设计技术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素描与色彩、造型设计基础、产品设计基础、视觉艺术表达基础、设计概论、设计方法学、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等重点环节课程。专业系列课程有:产品造型设计系列课程、视觉艺术传达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和毕业设计等20余门系列课程。

产品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上设有两个专业方向,分别为产品设计方向和展示设计方向,一般在大学二年级结束后依据专业兴趣和优势进行方向选择,在艺术招生考试中不分方向,共用一套试卷,均为产品设计方向内容。

毕业生能在国内大型高科技制造企业、跨国公司的相关设计研发部门、中外工业设计事务所以及与展示设计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设计公司等领域从事设计工作,并初步具有从事产品设计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本专业多名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大赛,获得工业设计界奖——博朗国际大赛中国赛区大奖和红点奖等多项奖励;多名毕业生被国内企业录用,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考入国内外重点高校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专业包括环境艺术设计与数码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方向,这两个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分别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

培养学生系统地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工程施工技能与管理实践经验及具有创造性的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学科知识、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本专业方向学习的主要课程有:艺术设计概论与设计美学、素描与色彩、设计初步、家具与陈设设计、建筑设计、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建筑室外环境设计、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设计及建筑学、规划学等专业课程。

其毕业生能在专业设计部门(公司)、院校及科研单位从事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教学与管理工作,并初步具有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

数码艺术设计专业方向

培养学生具备数码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本专业方向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美学原理与艺术概论、素描与色彩写生、艺术设计初步、构成设计、信息设计、界面设计、数字影音设计、数字娱乐设计、动画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络设计、交互设计技术等课程。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国家重点发展的创意产业、动、漫与游戏产业的相关领域,包括影视动画、数字娱乐、网络游戏、交互界面设计、移动通讯应用服务、多媒体应用与内容制作、公共信息设施设计、以及新闻和娱乐媒体、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媒体艺术机构等领域的设计、教学与管理工作,并初步具有从事艺术设计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

说明:环境设计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和“数码艺术设计”的两个专业方向的“设计”科目考试共用一套试卷,均为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内容,新生入校后再分专业方向。

学位授予

以上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合格,英语达到学校规定的水平,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学校设有“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可满足优秀本科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

招生计划

2014年面向广东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苏省招收艺术类本科生163人,文、理兼收。其中,环境设计专业85人,产品设计专业78人。分省招生计划视各地报考生源情况而定,并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报各省级招办公布。录取时,文理科招生计划合并使用。

招生对象报考条件

1.符合艺术类报考资格的有关规定。

2.身体健康,无生理缺陷,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等。

报名与考试

湖北省、广东省以外的考生请持本人身份证、本省艺术类统一考试报考证(或准考证)到我校在考生生源所在地规定的考点报名并参加考试。

广东省考生请登陆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在线报名系统注册报名、网上缴费和打印准考证,并于规定的时间前往规定的考点确认并参加考试。

湖北省考生请登陆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hbea.edu.cn/)进行网上报名,并在我校参加考试。

各考点报名及考试时间安排如下:

省份

考试地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江苏省

南通招办(南通大学主校区)

2014年2月12日—13日

2月14日

河南省

郑州106中学

2014年2月16日—17日

2月18日

江西省

南昌大学

2014年2月22日—23日

2月24日

山东省

青岛招办统一安排

2014年2月9日—2月10日

2月12日

湖南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年2月6日—7日(网上报名,湖南教育考试院网站;现场咨询)

2月9日

广东省

华南师范大学

2014年1月4日—1月20日(网上报名,我校本科招生信息网在线报名系统)

2月11日—12日现场确认

2月14日

湖北省

华中科技大学

2014年2月10日—16日(网上报名,湖北教育考试院网站)

3月9日

说明:外省考生考试科目为素描、色彩、速写;湖北省考生考试科目为设计。

录取

考生须参加当地省级招办组织的艺术类统考(联考),且成绩达到规定的要求。

我校按照校考专业成绩(注:湖北省考生包含其联考成绩)确定专业合格资格。考生可于3月下旬登录我校招生信息网查询本人成绩,网址为:zsb.hust.edu.cn。

我校根据教育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在对所有专业考试合格的考生德、智、体、美全面考核基础上,环境设计专业按校考专业成绩(注:湖北省考生包含其联考成绩)×60%+文化成绩×40%的记分方式,不分文理对考生成绩进行排序,由高分到低分录取;产品设计专业按考生高考文化成绩,不分文理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

复查

新生入学后,需进行复查,如发现不符合招生条件和手续及弄虚作假者,将取消其入学资格,退回考生原户口所在地。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430074

咨询电话:027-8754222887559946

篇2

专业名称 合格线

美术类 75

音乐学/学前教育 73.47

音乐表演(声乐表演) 82

音乐表演(钢琴表演) 78

音乐表演(器乐表演) 78

舞蹈学 83.67

注:音乐学合格考生亦可报考我校学前教育专业。

长江大学2012年在江西省艺术类专业考试分专业合格线

专业名称 合格线

美术类 77.88

音乐学/学前教育 73.3

音乐表演(声乐表演) 83

音乐表演(钢琴表演) 80

音乐表演(器乐表演) 80

舞蹈学 83.67

注:音乐学合格考生亦可报考我校学前教育专业。

长江大学2012年在广东省艺术类专业考试分专业合格线

专业名称 合格线

美术类 72.5

音乐学/学前教育 72.8

音乐表演(声乐表演) 83

音乐表演(钢琴表演) 78

音乐表演(器乐表演) 78

注:音乐学合格考生亦可报考我校学前教育专业。

长江大学2012年在黑龙江省艺术类专业考试分专业合格线

专业名称 合格线

美术类 70

音乐学/学前教育 67.2

音乐表演(声乐表演) 82

音乐表演(钢琴表演) 78

音乐表演(器乐表演) 78

舞蹈学 75.05

注:音乐学合格考生亦可报考我校学前教育专业。

长江大学2012年在湖南省艺术类专业考试分专业合格线

专业名称 合格线

音乐学/学前教育 73.5

音乐表演(声乐表演) 81.5

音乐表演(钢琴表演) 78

音乐表演(器乐表演) 78

篇3

一、武汉大学自考主考专业实践考核报名条件及报名费

1、论文答辩:本科段理论课程考试全部合格方可报考论文答辩。

实践课程:对应理论课程考试合格方可报考实践考核操作考试。

2、报名费:毕业论文答辩400元/人

实践考核操作考试无费用

二、武汉大学自考主考专业实践考核网上报名及缴费时间

1、报名时间:2019年5月28日—2019年6月3日

2、查看审核状态:2019年6月5日(考生服务平台查看审核状态,状态为审核通过方可缴费)

3、网上缴费时间:2019年6月7日—2019年6月11日

三、武汉大学自考主考专业实践考核报名流程图

四、武汉大学自考主考专业实践考核其它说明

篇4

黄明安,男,生于1953年10月。中共党员。197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毕业证书;2005年于武汉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毕业,获武汉大学法学博士毕业证书和法学博士学位证书;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三级教授。为校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中医药大学“农村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分委会主席,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方面:现任湖北省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科技专家;武汉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全国医药院校数理研究会卫生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首届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公共管理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管理项目函评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评审专家;《湖北中医杂志》、《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二、研究成果

主持参与了多项课题。主要为:主持完成了湖北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加强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1Y093);主持完成了湖北省卫生厅2006年“湖北省中医现状调查”课题,其成果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8年9月出版;主持完成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下达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国家项目编号:2003DGQ2B171)子课题;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5Z125);主持完成了“湖北省中医人才需求与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牵头完成了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湖北省中医人才现状调查与现状分析”;主持了2012年度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专著项目《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研究》;主持了武汉市科技局2012年项目――“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与运行机制研究”(序号21号,项目编号:201240933345);参与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相关政策研究”项目;牵头完成了武汉市江汉区科技局课题“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研究――以江汉区为例”等等。

三、主要荣誉

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厅级学会奖励,如:《医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作法与思考》在2010年11月第七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重视学科建设 把握其原则和环节》,于2008年12月获全国高校管理科学论文二等奖;《加强育人环境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获湖北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1998―1999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等。于1991年4月被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领导小组评为“先进工作者”;1994年5月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先进工作者”;2001年11月被湖北省卫生厅政研会评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党委书记。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湖北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评价

1.湖北省独立学院2012年新增专业一览

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以及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的评议意见,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2610个经教育部备案的专业,53个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7个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新专业。

设在湖北省内的国家部属高校,湖北省属、市属的各地方高校2012年获得教育部专业设置批准的167个新增专业,其中湖北省内独立学院新设置专业数量为77个,占到2012年整个新增专业的46.11%。独立学院的新增专业中,属于工学的新专业有25个,占77个新专业总数的32.47%;属于经管文的新专业有25个(经济学3个,管理学12个,文学10个),占新开设专业总数的32.47%;艺术学21个,占新开设专业总数的27.27%;其余方向有6个专业,分别为理学3个,农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详见表1。

表1 湖北省独立学院2012年各大类新增专业一览表

学位授予门类 专业名称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程造价、机械电子工程、物联网工程、轻化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制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管文 管理学 酒店管理、电子商务、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财务管理、

文学 网络与新媒体、商务英语、翻译、

经济学 税收学、投资学、经济与金融

艺术学 风景园林、数字媒体艺术、风景园林、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工艺美术、动画、音乐学、影视摄影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工程、摄影

其他类 理学 药物制剂、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

法学 知识产权

农学 植物科学与技术

教育学 休闲体育

2.学科门类和专业布点情况

湖北省31所独立学院设置一级学科为41个,合计专业点数613个。工商管理、电气信息、经济学、机械、艺术五大一级学科共开设专业数328个,占总数的53.51%,而文科类占据较大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业结构性失衡,也会浪费高等教育资源。其中,工商管理类专业为112个,经济学类39个,电气信息类专业有94个,机械类34个,艺术类专业49个。

二、湖北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研究

1.一级学科设置扎堆

(1)一级学科设置趋同现象严重

湖北省独立学院一级学科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112个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重复率18.27%,94个电气信息类设置重复率15.33%,49个艺术类设置重复率7.99%;39个经济学类设置重复率达6.36%;34个机械类设置重复率达5.55%。一级学科分布雷同。

(2)专业布点趋同严重

湖北省独立学院所开设的专业数量各自之间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彼此间差异较大。目前,省内每所独立学院开设专业数平均为22个,设置英语专业的独立学院达93%以上,设置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所谓“热门”专业的独立学院达70%。

2.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失衡

从一方面看,湖北省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体现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开设了当前大部分的热门专业。从另一方面看,独立学院更倾向于设置专业所消耗的成本大小考虑,大部分都倾向于设置投入少、易招生、回报快的专业,或是依托于母体学校的相关资源与优势,设置其母体学校的优势专业。但独立学院所集中设置的所谓“热门专业”,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湖北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没能充分考虑社会的吸纳度。

湖北省独立学院数量居全国之首,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和独立学院发展的契合度来看,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明显,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结构与本地经济发展不对称,不平横,与产业结构失联。《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湖北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光电子、新能源、节能环保、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10个产业”的目标,应用型技术人才仍是湖北省未来发展的支撑力量。配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短线专业”是重点需求,例如:生物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些应用性强的理工类专业在招生人数和开设学校数上都非常"冷门"开设学院数量均只有1所,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十分有限,但区域经济发展则十分需要这样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结构并没有与湖北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形成良好的对接。

三、湖北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对策研究

1.通过专业论证与调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专业设置进行论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学校设置三者相互配合,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进行系统调查和专业论证。一方面,学校通过专门的市场调研机构与部门,设置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对本校首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包括毕业生相关区域分布、行业分布、岗位分布、待遇情况,收入状况等。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1)设置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专业

首先要进行必要的人才预测工作。这是大学专业设置中必须进行的工作,但往往被忽略,人才预测则必须以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和吸纳能力为导向进行动态预测。一方面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导向和前景,在其他学校前面开发新的朝阳专业,不能简单模仿和重复。

(2)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供型人才

独立学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自建、共建、共享的方式与企业联合办专业,订单式按需模式即满足了企业需求,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对于独立学院来说,通过将窄口径的专业人才培育和企业需求有机联系,并动态优化结构,定点培养人才是是双赢的设置。将给企业与学校带来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敦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依据及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2]沈席强.浅议新形势下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3]李雪晶.中医院校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02).

[4]赵晓晓.高等院校新专业的设置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陈俊颖(1981-),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经管系市场营销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渠道管理。

篇6

参加2018湖北鄂州专升本报名考生可点击进入《湖北鄂州专升本报名网站:湖北教育考试院》进行湖北鄂州专升本报名。

报名方式:

2018年湖北鄂州专升本考试由湖北教育考试院组织报考,各地方考试科目、时间、招生人数都不同。

2018年湖北鄂州专升本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湖北教育考试院》网站,湖北鄂州专升本考试报名平台(hbea.edu.cn/)进行报名。

报考条件

普通专升本考试由各省教育厅组织,报考条件如下:

考生必须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学历,在读和专科毕业的考生才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报名及考试,考试分数通过并录取后方可进入本科段继续学习。

考生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符合条件者将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证。

具体各地报考条件不同(仅供参考)。

两大类型

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湖北鄂州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湖北鄂州省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湖北鄂州省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本科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派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

篇7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主要特征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84-03

1 湖北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现状

1.1 企业R&D经费投入的规模与强度

表1显示了湖北企业R&D经费的增长变化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140828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307880万元,是2000年R&D经费投入的2.2倍,近5年年均增长16.9%。但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却逐年降低,从2000年的0.8%下降到2004年的0.6%,2005年在2004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为0.7%。

1.2 企业创新人力投入

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创新人力投入变化情况见表6所列。

从表2可以看出,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在2001年-2004年期间逐年减少,从69678减少到52396;2005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较上年有较大增长,但2005年较1995年略有下降,下降了2529人。2005年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中R&D人员数为32005人,较2000年和2004年均有很大增长。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创历史新高,达65.2%,比全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平均比重61.4%多3.8个百分点,表明湖北企业高层次科技人员所占比例增加,企业科技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

1.3 企业创新对外技术依存度

表3显示了湖北省企业创新技术来源状况,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不断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由2000年的40%降低到2005年的21%,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已经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标准。2005年与2004年相比,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有较大幅度下降,显示在企业R&D规模增大的情况下,更加重视企业技术开发活动,注重自主开发技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企业自主技术供给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2 湖北企业R&D机构及科技活动现状

表4列示了湖北大中型企业及其科技机构的变化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在1995-2005年期间有增有减,但从总体上看,呈不断减少趋势,2005年比1995年减少了119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同时,湖北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数在1995年-2003年不断减少,尽管2004年有所增加,但2005年又较2004年有所下降,因此总体上呈不断下降趋势。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在低水平徘徊波动;2005年湖北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数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32%,不到1/3的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自己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

另一方面,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也在缓慢减少,从2000年的484个减少到2005年的303个,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占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由2000年的57.1%下降到2005年的37.7%,低于全国38.72%的平均水平。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湖北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23.72%的水平;同时也高于东部地区22.86%的水平、中部地区24.77%的水平和西部地区26.57%的水平。但是,2005年湖北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低于东部和西部水平。具体见表4和表5所示。

3 湖北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现状

3.1 湖北专利受理量与批准量

近年湖北专利受理与批准量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湖北省专利受理量和批准量逐年上升,分别从1995年的2004项、1017项上升到2005年的11534项、3860项,增长了4.76倍和2.80倍。专利受理量2005年在全国排名第9,专利批准量排名第10。专利受理量中发明专利增长了4.31倍,实用新型增长了2.38倍,外观设计增长了23.53倍,专利批准量中发明增长了12.33倍,实用新型增长了1.58倍,外观设计增长了8.46倍,显示专利质量显著提高。在所受理专利中, 2005年企业达到2304项,批准901项,分别比1995年的229项、95项上涨9.06倍和8.48倍。显示一方面全社会创新产出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对创新产出的保护意识增强。

尽管近年来湖北企业专利申请量在不断上升,但是从专利的分布来看,企业专利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2 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情况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发现,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2005年为5906004万元,是2000年2427894万元的2.43倍,而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2005年为13.3%,却比2000年13.4%少0.1个百分点,尽管从量上看在增长,但是从相对量上看却呈波动变化。2000年-2005年间,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均低于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平均比重,2002年时相差最大,达4.9个百分点,到2005年时仍相差1.3个百分点(见表7)。

4 湖北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

通过考察分析湖北企业创新实际我们可以知道,湖北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创新资源的分布企业居首位,企业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从创新资源在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分布看,企业已成为创新资源的分布主体。2005年在三大机构中企业财力和人力资源比重居首位,以人力资源分布为例,2005年,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人员6.08万人;R&D活动人员3.2万人,比2000年增长20.26%,企业科技队伍和R&D力量正在不断发展。从科技人员的素质构成看,2005年度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为65.2%,比1995年增长2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的素质显著提高,科技队伍正向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05年湖北大中型工业企业803家,按企业平均计算,80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每一企业平均拥有科技开发人员76人,303家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每一企业平均拥有R&D活动人员87人。相同指标与全国平均值相比,科技开发人员高于全国平均值17人,R&D活动人员高于全国平均值32人。湖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从事科技开发人员和R&D活动人员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创新资源向企业的转移集中,使企业逐步进入自主创新的主战场,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突出表现为:一是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断出新。如武钢的硅钢片技术、东风雪铁龙的发动机技术、宜化集团的磷矿选矿技术、华中数控的数控技术、楚天激光的飞行器现场修复激光技术等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断发展。全省经过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7万家,其中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0多家。三是民营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全省现有各类民营科技企业6000多家,居全国第8位,并建有各类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入驻孵化器的科技企业1500多家。

(2)企业创新筹资能力增强,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运行稳定程度提高。

2005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648423万元,其中企业资金604596万元,占全部资金的93%,相比2000年来自企业资金增长了92.8%,几乎翻了一番,显示湖北省企业创新资金筹措能力提高,表13反映了湖北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变化情况,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在企业创新筹资能力增强的支撑下,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运行稳定,对企业创新活动起到了有力的支持,表8列示湖北省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的运行情况,尽管缺乏最近2年的统计数据,我们从已有的资料可以看出,湖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稳定性强,2003年湖北省90%以上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有经常性开发任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有一定试验测试条件。

由于大多数的大中型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运行良好,并在创新投入不断增长的推动下,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日益活跃,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投入逐年提高(见表10所示),2005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投入354130万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倍多,相比2004年增长了20.5%;2000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平均支出为191.4万元,2005年上升到441万元,增长了130%。

(3)企业创新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增强。

有关研究表明,处于不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国家和地区,社会总体的创新行为取向和创新行为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如R&D费用的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并最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005年湖北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为1.15%,在1%和2%之间,2006年全省人均GDP达到13149元,按最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折合1709美元,比上年增加223美元,增长15.0%。这说明湖北省正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技术创新模式以改进技术为主,如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见表11)。但也要为从工业化第一阶段向工业化第二阶段过度提前准备,逐步向创造技术发展,不断培养湖北省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湖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支出逐年下降,而消化吸收支出则呈较大幅度上升(见表12),湖北省企业从重视技术引进向重视技术的消化吸收转变。2000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引进与消化吸收支出之比为1:0.085;而到2005年则上升为1:0.2,企业更加重视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在技术引进的同时,更加重视技术的改进提高,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在注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不断强化创新的投入,表13反映了1990-2005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R&D和新产品开发支出强度。

从表13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湖北省大中型企业创新支出强度有较大幅度增加,企业创新意识不断提高,2000年湖北省大中型企业R&D平均支出为166.1万元,2005年上升到383.4万元,增长超过一倍多。

由于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增强,注重增强自身创新投入和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独立性提高,对外来技术依赖性逐渐减弱,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4)企业创新市场化程度、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程度不断增强。

湖北省2000年工业企业从外部共获取技术49112项。其中,主要来自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技术贸易机构,分别为1094项、1595项、866项,所占比例分别为22%、32.5%和18%,企业间交流技术1220项,占24.8%。2005年湖北省工业企业从外部共获取技术8094项,与2000年相比,是2000年的1.9倍。其中也主要来自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技术贸易机构和企业间技术交流,它们分别为1538项、3020项、1092项和2175项,所占比例分别为19%,37.3%,13.5%和26.9%。

从趋势看,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对企业创新的技术贡献最大,它们对企业提供技术保持在50%以上,加上企业间交流技术,三者之和对企业创新贡献在80%左右,说明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来源市场化程度高,同时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之间的合作程度也高。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程度提高突出表现为:一是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实行产学研结合。如三峡工程的多项建筑设计技术以及2006年采用的三期围堰爆破和拆除技术,清江水布垭的高面板堆石坝技术,湖北宜化集团的胶磷矿双面浮选技术,湖北兴发集团的湿法磷酸精制技术等等,都是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完成的;二是以中外合作研发为载体,实行产学研结合。如长飞光纤光缆技术,就是由中国电信集团、武汉长江通信集团与荷兰德拉克公司共同投资、合作研发而进行生产的;三是以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身研发为载体,实行产学研结合。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办企业华中数控公司,用自己研发的数控技术投入产业化生产,现注册资本达到6506万元,形成了年产5000台的高性能数控系统的生产能力。

5 结论

基于对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创新资源向企业的集中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湖北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

(2)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对外技术依赖性降低。

(3)创新投入不足(特别是财力投入不足),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缺乏,创新效果不理想依然是湖北省企业面临的巨大问题。

(4)从发展水平看,湖北省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的发展从依赖物质要素投入,向创新要素的推动转变,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因此,迫切需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为此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创新联动,共同推动湖北省企业创新发展,走自主创新型发展道路,是未来湖北省企业创新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夏兴园,田东山.湖北企业技术创新分析[J].江汉论坛,2003,(1).

篇8

关键词:高职;招生考试;现状;趋势

和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一样,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不断创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面对新要求也存在进一步改革的空间,需要进行探索。

一、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现状

考试招生制度包括考试制度(含考试内容、方式、标准等)和招生制度(含招生政策、招生对象、选拔标准、录取形式等)。湖北省现阶段高职考试招生的制度主要有普通高考、技能高考、高职单招、中高职贯通招生及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之前还有高职统考,简述如下:

1.普通高考

普通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是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由国家统一组织的选拔性考试。湖北省现阶段考试科目为3+x即: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每年的6月7~8日。录取方式为先本后专,通过专科最低控制线后才有录取的资格。开始实施时间为1952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继续实施。

2.高职统考

高职统考是指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组织实施、招生录取的招生考试形式。考试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简称中职,下同)的毕业生。考试科目最近几年为语文、数学、英语+专业综合(各专业类别的两门专业课和计算机基础合卷)。考试方式为笔试。录取方式为先本后专,通过专科最低控制线后才有录取的资格。考试时间为每年的6月7~8日。开始实施时间为1987年,2015年停止。

3.技能高考

技能高考是指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实施“知识+技能”的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考试。考试科目与方式是:文化课笔试,综合考语文(90分),数学(90分),英语(30分),共210分;技能考试原则上由组考院校现场测试,考试内容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和国家相关行业初级或中级技术等级标准制定,分应知和应会两部分,总分为490分,其中293分(含)及以下为不及格,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文化课考试。考试时间:文化课考试时间与普通高考同步,通常在6月7日。技能课考试时间通常在4月份。录取方式:技能高考录取与普通高考录取同步进行,由湖北省统一划定技能高考本科与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投档录取成绩为技能考试与文化综合考试成绩之和,根据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技能考试不合格的考生不能参加录取。开始实施时间为2011年。

4.高职单招

高职单招是指湖北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和部分招生管理规范且具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经省教育厅批准后在本省范围内实施的招生考试。招生对象为:中职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获得县级劳动模范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科目与方式是:面向中职毕业生为文化综合考试210分(笔试,考试内容分为语文90分、数学90分、英语30分)和技能考试490分(考试内容分为专业知识100分〈笔试〉,技能操作390分);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为文化综合考试300分(笔试:考试内容分为语文100分、数学100分、英语100分)和综合素质测试400分(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各校根据专业的要求各有不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学前教育专业的考试方式为面试,考试内容分为无领导小组讨论250分,才艺测试150分)。考试时间:每年的3月份。录取方式:开展单独招生考试的高职院校每年3月30日前根据学生考试成绩自主拟定录取名单,报湖北省招办审核公示,经公示合格考生办理录取手续。已经被单独招生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普通高考(含技能高考)及录取;获得县级劳动模范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经核实资格无异议后,可免试录取,录取专业由考生与学校双向确定。开始实施时间为2007年。需要说明的是高职单招2007年刚开始也和本科一样叫自主招生,主要是面向参加普通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后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几经改革形成现在的模式。

5.中高职贯通招生

中高职贯通的招生是指面向初中应届毕业生的三二分段制和五年一贯制招生,以艺术、体育、护理、学前教育以及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为主。三二分段制学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培养任务后,通过经湖北省招生委员会授权的高职院校组织的考试,可被相关高职院校录取。五年一贯制学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并达到相关要求后,可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录取时间同普通高考,开始实施时间是2000年(期间有过停顿)。

二、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分析

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实践,体现了顶层设计的理念、系统设计的思路,适应了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举措,推进了中高职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生源紧张的状况。特别是技能高考为国家高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下面以技能高考为例进行分析。

1.有利于构建高职教育独立招生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每一种教育类型应该有一种满足其发展和体现其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这也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中关于“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要求。中职学生通过现场操作的技能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就是建立高职教育独立招生体系的有益尝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职院校对新生入学资格的要求,也为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搭建了“立交桥”。

2.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通过发挥“技能高考”的航向标和指挥棒作用,以“技能高考”考试大纲、考试命题等文件引导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改革,加强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改善了职业院校实训条件,改变了中等职业学校学风、校风。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2014年比2011年就增长2.37倍,从2011年的生均2036元增加2014年的4829元。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过去适应普通高中起点学生的教学,现在由于大量中职毕业生的进入,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职院校树立“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理念,尊重个体个性特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加重视职业技能、重视职业素质、重视文化素养、重视就业创业能力。

3.为中职生提供了适合的入学机会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的各项智能通过开发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不同智能的组合,能形成不同类型的人才。智能倾向是多种智能集成的结果。总体而言,群体所具有的智能类型可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前者可发展成为研究型、学术型和设计型人才,后者可发展成为技术型、技能型和技艺型人才。”高职教育技术技能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在招考评价及人才培养上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而技能高考侧重的就是考生的技能考核,符合中职学生的智能特点,能够让中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因材施教。因此,技能高考适合职教特点,为中职生提供了适合的入学机会,受到了中职毕业生的欢迎。湖北省2014年技能高考合计录取人数为17211人,占当年应届中职毕业生的11.7%。

4.有利于高职院校招生自的扩大

技能高考组考院校负责技能考试的全过程,参与制定“技能考试”的考试大纲和研发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这扩大了高职院校招生的自,促进了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需求。用专业操作考试的方式从众多的考生中选拔出理想的学生,有利于高职院校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扩大高职院校的知名度,打造学校的品牌与特色专业。

5.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湖北省的技能高考从2011年开始试点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以“技能高考:让职考的职业味道更浓”为题进行了高考改革进行时系列报道;中国青年报以“‘技能高考’属实质性教育制度创新”为题肯定了考试模式创新;新华网以“湖北:2015年中职生全凭‘技能’上大学”为题为中职学生描绘了继续教育前景;21世纪经济以“湖北‘技能高考’改革样本”肯定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技能高考”样本设计方案与做法。这些表明湖北省的技能高考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当然“技能高考”作为湖北省首创的高职院校招生考试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或困难,如:组考难度大,影响考试公平因素较多;考试所用的仪器设备不统一、数量不够;考点少,学生操作考试的时间长,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监考难度大,评分尺度难统一等,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克服。

三、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趋势研判

结合全国和湖北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文件要求及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对湖北省高职考试招生制度的下一步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转变观念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发挥个性潜能提供多样化选择,最终形成省级政府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高职考试招生制度。

2.加快推进高职院校的分类考试,建立职业教育独立招生体系

湖北省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步伐不快,2015年湖北省高职院校通过非普通高考招生的比例在20%左右,低于国务院文件的要求。

3.完善技能高考和单招办法

进一步完善文化和技能的考试科目、内容、方式和招考监督及录取办法等,做到客观量化,保证公开公平。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认可。

4.建立综合评价招生办法

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积极探索高职注册入学制度。

5.探索合理的招生办法及考试制度

探索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单独招收优秀中职、高职毕业生和有实践经历社会人员的招生办法,建立技能拔尖人才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招生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温琬稀,刘柱,王玉.多元智能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高教发展研究中心”专项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2014A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9

关键词 高校 中外合作办学 问题 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其规模逐步扩大、影响不断提升,通过境外教育资源的引进,对湖北省教育改革、学科建设、师资培养、促进学校能力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目前来看,湖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包括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湖北省发展急需的各类高质量人才,以及如何开展办学体制、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今后需要在引进和利用优质资源、提升办学水平、推动教育走出去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合作模式上,湖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力度不够,均是在某一专业层面上进行合作办学,虽易促进中方高校某一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但其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易于推广,实则不易推动中方高校整体的改革与发展。

2.在组织模式上,湖北省高等教育领域内目前所进行的中外合作办学均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模式开展,较为单一,受制过多,发展后劲不足。此种模式具有项目的目的性、一次性、阶段性、整体性等特点,投入少、见效快、审批程序较简捷,可实现中外双方在合作办学过程中的“零距离接触”,但也由于其具有项目的性质与特点,对中方高校依附性强烈,受中方高校的干涉较多,不利于中方高校有建制、有系统地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办学理念与经验等,不利于建设一支国际化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不利于合作办学项目的市场化经营与运作,更不利于合作办学项目的长远发展。

3.在培养模式上,单校园与双校园、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单文凭与双文凭模式并存。然而,其中双校园模式教学分为境内和境外两部分,在大部分情况下,境内部分的教学活动也以输出生源为中心,侧重于语言训练及基础专业课程,通常实质性引进教育资源不多,不利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的实施与发挥。不论合作模式、组织模式、培养模式,都存在不足,无法真正实现通过引进与整合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来促进湖北省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办学规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境外高校合作办学积极性高于湖北省高校。湖北省高校与境外高校虽然都有19所参加合作办学,但境外高校来鄂考察的数量和频率明显高于省内高校。湖北省高校可进一步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快引进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步伐。

2.参与合作办学的湖北省高校,全部为普通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与独立学院没有参与。来自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目前湖北省各类地方高校已超过120所,独立学院数量也位居全国首位,然而参与高等教育领域内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的规模与湖北省高校的总体发展形势相距颇大。

3.湖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所开设的一些项目并非热门专业,导致就读学生数量过少,导致项目无法持续运行,不能持续发展。如湖北省某高校所举办的某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8年创办,于2008年招生23人,2009年与2010年招生人数为零,2011年招生12人,4年之内共有学生35人。而另一所高校所举办的某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于2008年停止招生。

(三)办学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层次结构方面,办学层次不高。目前湖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仅有1个项目,其中博士研究生层次至今还未开展,仅在硕士研究生层次进行合作办学。湖北省高等教育领域内现已有多个博士点,可尝试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

2.在专业结构方面,合作领域较窄,专业分布过于集中,且与我国境内中外合作办学整体所开设的专业大多雷同,呈无序的低水平建设。目前湖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所开设的专业集中于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其中工学类所开设的专业也以计算机类为主。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为此,我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分布亟需改善。

3.在区域分布上,湖北省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中外合作办学呈现不均衡状态。湖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集中在武汉市,而省内其他地区也不曾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四)办学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质量不高。高等教育外合作办学机构大部分都会采用国外教材,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甚高,而一些项目在招生之时却未对外语成绩提出相应要求,学生学习上较为吃力,整体生源质量不高。

2.教师队伍质量不高。目前湖北省高等教育领域内中外合作办学中较少有项目拥有自己稳固的教师队伍,通常借用中外双方高校的师资。兼职教师多达70%以上,专职教师多为语言课程教师。其中部分中方教师由于其自身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在教学过程当中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专业课程名存实亡。目前湖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全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对双语型教师的需求强烈,然而办学过程当中双语型教师甚是缺乏。

3.管理队伍质量不高。由于湖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常附属于某一院系,因中外合作办学是种新生事物,从中方高校派遣过来负责的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且高素质的外事人员较为缺乏,从而影响了整体的管理队伍质量。

4.实践基地不足。目前湖北省高等教育领域内中外合作办学办学层次覆盖研究生、本科至专科层次,既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又要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对实践基地的需求很大。而目前由于一些项目为新兴专业,相应的实践基地较为缺乏,成为了办学困扰。

5.办学经费不够充足。中外合作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方的办学积极性,中外双方多半不会以资金的方式投入办学活动中来,湖北省高等教育领域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些附属于中方高校的某一院系之下,没有设立专项的办学经费支出体系,占用了其所在院系的办学经费,从而也影响了中方高校的办学积极性。

(五)教学和科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水平还尚待提高。由于教学计划为中外双方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设定,大部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引进了外方教学计划,因而存在的问题甚多。突出表现在中方专业课程教师对教学计划未能透彻理解,教学内容较为零散,显得凌乱而没有体系。中方专业课程教师常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与训练,且缺少实践经验,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陈旧,不适应中外合作办学需求。

2.科研领域内成果不多。湖北省高等教育领域内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于办学历程短,目前多在教学领域内进行合作,双方教师并未在科研领域内进行交流与合作,故而成果不多。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中外合作项目的专业建设

目前,我省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都有中外合作项目。涉及的学科主要是文科,多以经济和管理为主;工科类主要以计算机为主。这些中外合作项目以“投入少、见效快”的特色深受中外合作双方的喜爱,但与我国举行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相悖。为更好地发展我省高职教育。适应我国新技术发展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结合学院的定位和办学特色,举办国内新兴、薄弱的专业,缩短我国教育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二)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省高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大多数院校考虑到经费问题,不能完全聘请外籍教师来授课,大部分课程都是由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授课,这种教学模式要求中方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既要懂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为了满足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高校会选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到外方院校培训进修。学习国外优秀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自身教学中,促进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的优化发展。

(三)建立健全监督与管理机制

1.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机构一方面可对申请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进行严格把关审查,确保外方合作院校的资质真实并符合合作办学条件.另一方面要克服体制,尽量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进一步改变政府与中外合作办学主体的关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和完善监督和管理机制,减少行政审批的繁杂手续,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2.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内部管理。首先,要完善决策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实施科学管理。其次,要加强学科管理和建设,在与外方院校的合作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外方合作者的实际情况和合作专业,又要考虑本校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开设专业的办学效益,又不能忽视办学质量和专业的发展趋势。

(四)建立完善的评估与质量监控体系

目前,我省中外合作办学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很少有高校会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考核,即使有相应的制度,也只是一种形式,实施根本不到位。要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保证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控和评估体系,定期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运行情况,如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等进行科学和公平的评估。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实现路径,在我国教育事业和国际教育事业中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应加大改革力度,大胆探索办学新模式,从而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庆典.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龚思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学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服装产业集群 规模经济 交易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218-02

湖北服装业是传统产业,生产规模仅次于纺织和食品工业,是轻工业中的第三大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居前列。

一、服装产业集群概述

1.产业集群的定义。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由美国产业发展专家迈克尔・波特率先提出,用以形容一批既独立又彼此依赖、既有专业分工又资源互补的企业和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现象。

2.服装产业集群的分类。服装产业集群既有纵向的上下游生产供应关系,又有销售渠道铺设和研发设计等深层次合作关系。其集群成员通常包括上游的各种材料供应商,如纺纱、织布、印染、色织、服饰配件、设备提供等行业;下游有成衣加工、整理、包装行业、服装销售商;外部环境的创造者或支持者,如政府和行业协会、银行、投资机构、大学和培训机构等。

二、湖北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湖北纺织服装工业以服装为龙头,中心城市为重点,组建集团为主线,加速技术进步,加快行业战略调整,在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服装工业产值的增幅连年在1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达到了24%。2008年创造利润达到16.56亿元。湖北省服装产业目前已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天门半径在100公里范围内的服装产业集群区,各区之间具备较强的互补性。

1.纺织原材料和中间行业情况。湖北省服装原材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咸宁、襄樊、荆州、黄冈等地。咸宁有丰富的苎麻资源,生产纯麻纱、苎麻混纺纱系列。荆州和沙石形成荆沙区棉纺织企业聚集区;襄阳主要生产高支高密棉纺品。黄冈则主要发展色织布产业。湖北的印染、色织、棉纺品等中间行业基本处于断层状态,高档面辅料主要依赖外地采购。

2.下游相关产业。主要包括成衣加工、整理、包装和服装销售等行业。湖北服装的销售,特别是零售行业比较发达。而成衣加工和整理行业较为落后。

3.相关支持机构的发展现状。服装产业集群的相关支持机构包括物流企业、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机构(如大学、培训机构)等。物流方面,武汉与阳逻现代物流中心的构建顺应了依存性和互动性要求,形成港口物流园区的布局。政府和行业协会,通过发挥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为湖北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湖北的服装研究所和高校,在新兴纺织面料的研究和设计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为社会培养许多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三、湖北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服装产业自身的问题。湖北纺织品服装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长期以来靠价格竞争薄利多销,服装产品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由于湖北服装多采用贴牌、加工等形式,虽然目前有“美尔雅”,“多佳”、“美岛”、“美春”、“爱帝”等品牌,但还没有形成名牌效应,严重影响了行业利润率。大多数湖北服装企业是由个体商发展而来,综合素质不高,服装档次较低,管理落后,制约了品牌发展。

2.上游产业。湖北省服装产业普遍存在着中间行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化纤行业比重过小,仅占全行业的6.5%;印染行业产品档次低,适应性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印染、色织、棉纺品等行业基本断层。与服装发展息息相关的面料、辅料、服饰配件产品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武汉市服装生产和出口发展的瓶颈。由于纺织企业技术改造没有跟上,大多改制或破产。湖北服装的生产面料基本上是在省外、国外采购,辅料在长三角采购,印染及整理也在长三角的上海、南通、张家港等城市。印染布的采购导致近2.8亿元的利润外流,辅料采购中,每年约20亿资金外流。

3.下游产业。目前湖北省的多数服装企业从事的是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较低,服装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模仿现象严重。据2003年资料显示,武汉72家规模以上的服装制造企业的全部研发费用为453.2万元,平均每家仅6.29万元,仅为一个普通设计师的年薪。湖北服装的同质化不仅导致了企业大量库存,还容易导致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据资料显示,湖北服装的销售利润不到上海女装的50%。湖北服装零售业虽然比较发达,但零售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突出,相互杀价倾向明显,没有形成特色和良好的互补态势。

4.支持机构。湖北服装产业集群相关支持机构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首先是湖北的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功能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不尽如人意,由于标准化和信息化差距差距较大,物流管理成本较高。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对服装产业集群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还不能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湖北服装业尚未形成专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服装协会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最后是湖北服装企业与高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湖北服装业还缺乏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设计师队伍。大部分服装企业缺少专业设计师,服装款式追随广东、上海等地,抄袭、模仿成风,影响了服装产业的整体形象和水平。

四、湖北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1.完善湖北服装产业链。湖北应将武汉作为服装产业的龙头,提高武汉服装产业在中间产业的研发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城市圈周边其它地区在服装产业上的优势,为武汉服装产业提供各种纺织原材料、劳动力和机器设备,充分发挥它们的辅助作用,以此来解决湖北服装因中游产业滞后而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

2.组建企业集团、培育服装品牌。湖北服装企业规模均较小,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冲击。应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以及与中小企业联合的产业链整合优势,通过服装生产的“龙头”企业将这些中小企业联合起来,按照产业链组建纵向或横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从纺织原料、服装面料到服装设计、生产为一体,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湖北服装应快速培育自有品牌。湖北某些纺织品服装在质量、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很小,实施品牌战略,创建自有品牌体系,使品牌产品在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能结合本土服装个性特点、时尚前瞻性,并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另外,湖北还应依托各种现代化传媒,以塑造品牌形象为核心,加强品牌的宣传力度,打造品牌效应。可在成本核算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选择位置设立品牌形象店,或在大型服装商场设立专柜,展销湖北名牌服装。

3.实现产业升级。湖北劳动力资源丰富,原料成本较低,对发展纺织品服装行业非常有利。湖北应该利用这两项优势,在继续从事加工贸易的同时,不断提高一般贸易的比例,对产业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增加纺织品服装的附加值。服装企业应加大创新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4.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从湖北实际情况来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设计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是采用“派出去,请进来”或与国外合资办学等方法,即组织名牌产品企业设计师到国外进行集中培训,或请国外设计名师到到本地集中讲学,提高本地的师资水平和服装教育水平;二是举办各种设计和工艺技能大赛、新产品展销、优秀设计师、工艺师评选活动,促进设计师、工艺师队伍的同步发展壮大;三是借助武汉市雄厚的大专院校人才资源,如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江汉大学等高校,推行研发工作,高校按市场需求有计划、有目的进行设计科研,按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专业技术人员。

5.优化湖北服装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要做好湖北服装出口产业的规划布局,在产品研发、人才培育、融资和物流平台建立、政策和法律上搭建服务平台。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分工的道路,尽量避免重复投资。

行业公会应积极调研,对湖北纺织工业进行预测,推进行业内信息化建设,完善服装产业基地服务社会化体系,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科研公关、质量诊断、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员工培训等服务。

湖北还应尽快在武汉、阳逻等地倾力打造集仓储、配送等多种作业环节和机能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式现代物流中心,根据市场发展和货主的需求,为客户提供金融、保险、货代、中介、通关及物流信息网络资源等多功能服务,形成开放互通的物流服务平台,确保服装企业的经营活动能有效、低成本地进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旭,牛继舜.发挥城市圈优势,实现武汉服装产业崛起[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74-99.

2.袁永友.后配额时代湖北纺织服装业新型工业化与出口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4):16-19.

3.陈万卷.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营销环境的反思[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3):38-40.

4.梁钴悦.湖北服装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7(7):10-11.

5.沈金华.武汉纺织服装:靠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J].学习与实践,2005(5):24-27.

6.郭培林,黎继子,左志平.武汉纺织服装集群式供应链竞争力研究[J].物流技术,2007(1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