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时间:2022-09-10 09:17:06

湖北省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通过广泛的调研,结合湖北省属高校及其社会服务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在社会服务能力培养视角下构建省属高校本科质量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的设计中应考虑市场介入的引导作用。通过确定湖北省属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构建了新的省属院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应从发挥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作用、发挥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激励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在评价体系实施中的作用、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完善省属高校本科教学全过程质量评价、建立毕业生发展质量跟踪体系等方面加强评价的有效性。

关键词:湖北省属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社会服务能力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湖北省高等学校共有143所,位居第六,若细分到本科院校,湖北在江苏、山东后位居第三名。在高等学校分布的336所城市之中,武汉市83所,仅次于北京位居第二名。湖北省拥有的部属高校也居于全国前列,在省际比较中具有明显优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服务社会的重点不同,服务社会的理念有所区别。要推进高教强省建设,湖北省一是要继续保持和扩大部属高校的领先优势,二是要大力提升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地方高校崛起,变湖北高等教育由“单轮驱动”为“双轮驱动”,真正实现湖北高教的健康发展、协调发展。

一、湖北社会服务能力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分析和检验省属院校评价指标是否具有鉴别度,本研究选择了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不同层次省属高校,包括本科院校、民办高校的学生等。采用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相结合、分层抽样和拦截式调查方式互为补充进行,首先确定样本量,进行分层,然后抽样,这样使样本分布更均衡,提高准确性。调研对象配合度比较高,回收23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29份。通过调研分析,湖北省属高校大多没有针对高校特点设计其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社会对省属院校人才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从省属院校的角度、从湖北人才市场的角度来分析,目前湖北社会服务能力人才需求有以下几点:(一)服务中小城市。湖北的教育资源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武汉市聚集了85%的高校,90%左右的科技人员,占有60%左右的科技信息资源,75%左右的科研经费,省内其它区域相对贫乏,均反映人才留不住引不进。中小城市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聚集了众多的发展要素如人口、资源、产业、环境等,与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人才应是省属院校培养的方向之一。如智慧城市建设、服务新兴业态、对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二)服务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能够集聚产业和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发展巨大能量,地方高校应该主动适应县域产业的发展,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布局、企业管理、商业模式的创新。(三)服务乡镇建设乡镇是城市和农村的中间联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的成功正是归功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与乡镇对接,共同探讨支柱产业的发展、共同建设示范园区、为乡镇开展技术和培训服务等,创新高校服务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四)服务地方重点产业地方高校的办学应与区域产业布局进行对接、教学要紧密与用人单位对接,为当地的新兴产业发展如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重大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输送所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湖北省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人才需求的不匹配

(一)评价指标缺乏发展性和全面性。社会需求随着时代变化在发生变化,高校应该根据其变化实时调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前的评价体系中,无论是一级还是二级评价指标,在全面性和发展性上都存在不足,不利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二)评价指标单一并存在雷同倾向。现在的评价注重教学实施过程较多,缺乏对教学目标实现情况的关注和评价设计。指标的设计比较单一,大多是共性指标,虽然操作简便、易比较,但不同特点的省属高校,优势专业不同,社会需求也不一样,所取得教学效果和评价结果也应该不相同。(三)评价指标缺少质性研究。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大体是量化指标,虽然容易统计,但其导向使教师过于追求目标数量结果,而容易忽略目标实现的价值和意义,即为社会培养可用人才。固定化、程式化的评价标准会直接影响评教结果,忽视了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创造性,重量化分析,轻定性判断,客观性就会遭到破坏。(四)评价内容仍以评价教师为主。当前采用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是对教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主导着评价体系的内容,学生、用人单位、社会人才市场参与感很弱,部分指标中的学生评价缺乏内在需求。过分关注“教”,会导致教师注重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的需求,教学重心发生偏移,教学过程容易脱离与用人单位的实时沟通,失去评价的意义。(五)指标体系缺少实践认证。当前的教学评价指标中,涉及到学习过程的多,学习效果的少,说服力不强,因此应该做适度调整,从各个主体角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实践认证,分析各指标权重与设置目的的关系,将其确认在合适的范围内,形成更加完整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六)督导选择的局限性。目前参与评价的督导专家大多是退休的老教师及管理人员,虽然他们经验丰富,能提供专业评价和指导,但仍存在局限性。首先,专家熟悉的是自己的专业领域,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涉及到各学科多主体的全方位的评价;其次,老教师们的评价往往更看重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质量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评价。基于此,应该引入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互为补充。(七)评价目的难以达到。根据调查,由于教学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另外评价结果的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反馈需要一定的过程,高校目前注重评价不重视反馈、以及信息技术的充分使用比较欠缺,都是造成评价体系不能实施更新、评价效果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三、湖北省属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原则

(一)增加市场介入的引导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正在加强。因此,在教学评价中,需要引入行业、企业、第三方所代表的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评价的重要作用。随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提高,学校容易建立一种以自身为主的比较单一的质量保障机制,但这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本科教育的要求,学校要充分利用政校行企多方资源和管理规范,丰富教育质量保障。(二)兼顾学生学、教师教、社会要。现行教学质量评价侧重于教师的教,虽然也有课程考核、学生座谈会等一些手段,但对最终的培养结果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契合度评价涉及很少。因此需要构建起兼顾学生学、教师教、社会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用人单位或校企合作单位的相关人员、教师自身、学生家长也都可以参与评价,总体上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第三方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三)兼顾学生在校发展和职业发展。教育质量不只体现在当下的学习效果中,更体现为学生参加工作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情况。因此还应该对学生毕业后对岗位的适应情况,以及一段时间内的职业发展情况等进行跟踪评价。通过长效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地评判高校人才培养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并根据不同的具体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适当调整。(四)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有两种:主观赋值即根据专家判断获得,客观赋值即根据原始数据实践获得。根据本研究的对象,采用主观赋值法里的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比较合适,该方法具有层次化特点,是一种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的方法,适合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操作方便,容易进行信息化分析。

四、湖北省属院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指标的确定原则和权重的确定方法,设计评价体系如表:省属院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五、完善本科教学全过程质量评价的配套建议(一)发挥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激励作用。1.完善评价信息的反馈机制。对教学评价信息进行处理,剔除失真信息,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并及时反馈,在反馈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反馈范围,既要起到反馈的激励、表扬、示范和警示作用,也要注意保护教师的隐私和自尊心。2.完善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被评教师的物质利益、个人发展前途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将“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全员参与意识,促进教师不断钻研,寻找适合自己,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二)发挥信息技术在评价体系实施中的作用。教学质量评价涉及的评价指标较多,比较复杂。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评价指标细分,对数据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评价,更加科学高效。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动态和深入分析,可以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评价-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收集评价涉及的所有数据并进行全面处理,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过程评价。2.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不断优化评价管理平台,与智能移动实现实时互联,让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得到及时的反馈,尽快改善教学过程。3.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评价数据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充分挖掘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可以利用关联规则分析课程与教师之间的最优配置,在各因素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4.利用信息技术发挥数据的实时反馈持续改进,构建“输入—执行—评价—反馈—改进—输出”的闭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评价模式的引领作用发挥的更充分,这样可以倒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脱离传统的以记忆为主的低阶教学,向创造性的高阶教学转变。5.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对当前教学效果的系统性评估,对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汇总和分析,全面掌握全省各层次高校、各专业学科的整体情况,以统计分析法和动态管理法,用数据来对比分析,总结全省本科教学的特色和不足等。(三)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式。1.由对“知识掌握”的考核转向对“知识应用”的考核。社会希望对学生考核要包括能力结构,适应能力、职业发展具备的素质、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乃至价值观等更深层面。具体考核手段可以是任务式考核,如通过仿真或真实情境中考核,激发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提升。2.由终结性考核转向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终结性考核只能验证结果,无法发挥过程性的考核的纠偏和改进作用,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有效沟通,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向自主性学习过渡;让教师和学校根据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实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案方式等。3.由单一考核方式转向综合考核方式。省属高校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是实践与理论结合效果的检验,要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学生个体差异及职业发展目标,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因人设计,形成综合的考核体系。(四)建立毕业生发展质量跟踪体系。1.毕业生对其自身发展的满意度。包括毕业生对自身表现的认可度、在校期间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达到岗位的要求、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是否帮助发展等,以此全面了解毕业生质量。2.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这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体现了社会对专业培养的认可程度。学生实习后,学校应及时获取实习单位对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评价。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可以从第三方的角度,评价毕业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和推动力,分析其是否适合岗位要求、职业标准,提出改进建议,便于学校进一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4.毕业生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毕业生已经有了工作经验,也对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有了整体的评价。相比于在校生,评价结果更加结合实际、客观和准确。其建议对学校优化教学管理具有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涛,油永华.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以山东省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6,(9).

[2]刘克勤.地方普通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4).

[3]李敏杰,李新华.推进湖北创客大省建设的思考[J].学习月刊,2018,(3).

[4]陈建,张永春.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9,(4).

[5]李毅,向浩.基于“三维一体”的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高教学刊,2019,(8).

[6]曹清清,袁馨怡,宋丹萍.基于学生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10).

[7]宋美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全过程质量评价框架的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2019,(6).

[8]田心.评估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实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8).

[9]全国高校地图.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2020-7-10

[10]2020年中国就业报告.行业研究报告(ID:zepinghongguan).2020-4-18.

作者:颜莉 周小丹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