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9:02:46

湖北教育

湖北教育范文篇1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手工艺教育

清末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在长期督鄂期间,除了在湖北大兴实业外,也兴办了多所实业学堂。湖北工艺学堂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应运而生。张之洞在《札委张鸿顺等督办农务、工艺学堂》中提到了创办工艺学堂的原委:“工艺一切尤多拘守旧习,不能用新法制造,以致利权外溢,民生益困,亟应创设农务、工艺各学堂,采用西法,实力讲求,以开风气而广利源。”“又工艺学堂现暂设铁政洋务局(武昌大东门)内,延订东洋教人。”[1]当时,学堂开设汽机、车床、翻沙、绘图、木作、打铁、打铜、玻璃、蜡烛、香水(肥皂)等工艺共十门,其中有多门工艺与设计课程相关。此外,对学制也作了要求,“第一第二两年,学徒须专学一门;第三年,兼学堂所有各艺。”[2]1907年,湖北工艺学堂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并移址武昌昙华林。1913年,又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在其染织科的课程设置中,开设有制图、绘画、染色等相关课程。1922年,再次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设置有“机械、染织、图案三科。附设有印刷厂,其中设备有石印、玻璃版、铜版、锌版,木工厂,机械厂……”[3]湖北工艺学堂是清末最早一批开设与艺术设计相关课程的实业教育机构,艺术设计教育在湖北地区亦由此滥觞。与此同时,社会上也陆续出现一些民间教育机构,所设课程多与实用美术工艺相关。1909年成立的“工艺传习速成所”,校址设于武昌积玉桥,旨在“为兴工艺而维利源”。课程包括“洋肥皂、西法照相、修整轧片,漂白粉、酒精、照相化身、蓝色相片、荷兰水、金粉、相片刻花、照相药料、消强水、布帛印相”等。1908年成立的“淑贤文艺女学校”,校址设于汉镇观音阁仁里巷,学校“悉遵学部颁定女学章程,专授女子有益科学,而尤注重于女工,……分正科预科艺科三级,艺科修身、国文、算术、图画、编物、裁缝、造花、刺绣、体操、音乐”[3]。从1890年代末到192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湖北艺术设计教育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二、1920年代至1950年代末的图案教育

1920年,蒋兰圃、唐义精与徐子珩共同创办武昌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更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这既是湖北第一所现代专业美术教育机构,遂也成为湖北和华中地区美术和艺术设计教育中心。学校自成立初始,就设立了与图案[4]相关的专业和课程。1930年,武昌艺专艺术教育系设置图工组,课程涵盖图案、手工(含手工理论)和各门绘画等。1932年,图案专业单独成系,课程包括基本图案、专门图案以及美术史、解剖、透视等。在教授图案课的老师中,有留日学者王道平、林葆菁等。他们从国外带入最新的图案设计理念,为湖北艺术设计教育注入新的内涵[5]。1949年,武昌艺专被解放军中原大学接管,成为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的组成部分,其美术系开设的课程包括“实用美术课”(图案)等,由林葆菁授课。1953年,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与其他艺术院系合并成立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址设于武昌,学校除设有绘画、雕塑系外,还专门设有图案组,学制三年。同时在1949年,湖北教育学院成立,其艺术科下设美术组和音乐组,美术组后来演变为华中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武汉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华中师范学院图画系[6]。1951年,著名工艺美术设计家李一夫先生从香港北上入鄂,来湖北教育学院艺术科任教,主持图案教研室工作,把在香港所接触到的国际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带到湖北[4]。

三、1950年代末至1990年代的工艺美术教育

1958年,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华中师范学院图画系与音乐系以及中南美专留汉部分合并成立湖北艺术学院,其美术系下设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专业。自此,“图案专业”退出历史舞台,被“工艺美术”替代,李一夫负责工艺美术教研室工作。1959年,装璜和染织两个工艺美术专业开始招生,这一届学生以湖北和湖南籍的居多,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亦由此拉开序幕。在此后二十余年间,湖北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由湖北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承担。在教学中,工艺美术专业秉承“以民族民间为主,以地方为主,走民族化的道路;厚今薄古,古为今用,重中轻洋,洋为中用”的方针。在课程设置上,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包括素描、国画、水粉画、装饰画、图案、专门化课程、毕业创作等。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中期,工艺美术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以后湖北和华中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65年,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被改编为湖北省美术院,下设“工艺雕塑”等三个工作室,李一夫任工艺雕塑工作室主任。受湖北省工艺美术处委托,工作室开办湖北省工艺美术培训班,涵盖刺绣、剪纸、地毯、贝雕等实用美术课程。后来,受“”冲击,各项工作都随之停顿下来。1971年,湖北艺术专科学校成立,次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美术系开设了包括工艺美术在内的5个专业,并开办武汉工艺系统图案设计班、全省工艺美术图案训练班等各种特色训练班,为湖北纺织产业、展览出版和美术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工艺美术人才。1977年,在湖北艺术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湖北艺术学院恢复原名,并设立美术分部。是年冬天,染织工艺美术班招收12名学生。1978年,装璜设计班招收12名学生。此后几年,受师资和其他条件影响,装璜和染织两个设计专业一直交替招生,人数亦不多。1979年,工艺美术专业单独建系,由张朗任系主任。全系设装潢教研室、染织教研室、造型教研室和基础课教研室等4个教研室,陶瓷车间、印染车间及产品造型车间等3个教学实习车间。刚开始,专业课只有素描、国画、图案、水粉画、设计及观摩实践等课程。1982年,在参加“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后,工艺系领导对专业课程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除了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还增加了刚刚兴起的“三大构成”课程[5]。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次年,湖北艺术学院招收第一个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方向为图案基础。1983年,工艺美术系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装潢、染织专业研究生。自此,在湖北有着90年发展历程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正式培养硕士研究生。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为湖北和华中地区培养了一批艺术设计教育人才,为即将到来的湖北艺术设计教育大发展做好了人才储备。这批人才后来大多成为湖北地区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院系负责人。1984年,湖北轻工业学院工业美术设计专业(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前身)成立,1985年成为湖北工学院工业美术系。1987年,武汉纺织工业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前身)设置服装设计等工艺美术设计专业。这形成了以湖北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为主,湖北工学院工业美术系和武汉纺织工业学院服装设计系为辅的湖北艺术设计教育格局。随后,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陆续恢复或设置艺术设计专业。这些学校在设置艺术设计专业时,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湖北美院工艺美术系的帮助。随着1990年代末我国高校扩招,湖北地区的数十所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并设置有多个专业方向。自此,湖北艺术设计教育迎来了鼎盛时期。1985年,湖北美术学院成立。工艺美术系设置装璜设计、染织设计、工业造型、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同时,美术师范系开设工艺师范专业,中专部亦开设工艺专业。到1990年代中后期,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作了一些调整,主要培养一些能在专业设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种艺术设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在课改上坚持“强调基础、精进专业”的原则,对原有的课程体系作了一些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也被纳入其中。

四、20世纪末的艺术设计教育

1995年,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更名为设计系。1998年,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颁布实施,在我国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工艺美术”教育被“艺术设计”教育所替代。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是年,学院将原设计系一分为三,重新组建设计系(含装璜设计和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系(含染织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系,而工业设计专业也于2002年单独建系。到20世纪末,湖北美术学院设置有视觉传达设计、印刷图形设计、摄影、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表演与设计、纤维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设计、动画设计等多个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形成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完整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成为湖北和华中地区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最为齐全的专业院校。从1920年代到20世纪末的80年间,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几经辗转,多次并转发展,成为湖北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缩影。自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湖北工艺学堂,到20世纪末湖北艺术设计教育的全面兴盛,历经百年风雨。由当时的一个学堂、十门工艺、百余学生,到现在的一个专业院校和数十所综合性高校开办十余个艺术设计专业,以及数以千计的在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湖北(武汉)不仅成为全国第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其艺术设计教育规模也在全国名列前位,优势明显。

五、结语

纵观湖北艺术设计教育百年发展历程,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手工艺教育的萌芽,到1920年代图案教育的发展,到1950年代实用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的探索,再到1980年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兴起,最后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艺术设计教育的全面鼎盛。一个世纪来,湖北艺术设计教育与时代同步,随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而起承转合,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演进方式:从“图案”到“工艺美术”再到“艺术设计”。但其发展又有着自身特点:以工艺学堂发轫,长期由一所专业艺术院校独自承担。由湖北艺术设计教育百年历程这“一斑”,我们亦可窥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全豹”:中国“设计教育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从师资结构到学生素质,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的目的混淆,二者相互汲取、结合及朝向各自目标转化的力度不够,很多设计院校的设计基础课基本上与美术基础课无二。”[7]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这种与纯粹美术教育相混淆的艺术设计办学模式,值得人们反思。只有深入研究艺术设计教育的百年历程,认真总结办学规律,借鉴其有益经验,才能促进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陈日红工作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第二篇

一、多媒体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在教学中成为绝对主体,学生变成教学过程的旁观者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教学主体,而这种格局在引入多媒体后被打破,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负责切换幻灯片,念课件内容,学生变成教学过程的旁观者,与教师交流甚少,或者忙于做笔记,或者直接将课件拷走。

2、多媒体课件形式大于内容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课件的制作非常精美,界面华丽,动画效果种类丰富,大量图片及动画效果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目光,但与此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课件的艺术美感上,忽略了课程内容,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诚然,评价课件制作优劣的标准,课件的审美价值不容忽视,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是否通过课件的使用而达到了教学中的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形式大于内容的课件,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3、多媒体课件中知识点过多,课容量超负荷

多媒体课件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运用,不但节约了板书和范画的时间,而且可以欣赏到各类设计案例,不再用口述的方式描绘一幅海报,用手绘形式表现一个标志的字形组合,教师可以迅速将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上课时间节约了一半。获取知识的手段便捷了,而思考的时间变少了,学生接收的信息量迅速增多,但对知识的内化能力并没有改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消化知识点,上课时走马观花,对课程重点、难点全无感受。

4、多媒体使用过度

多媒体的过度使用,会造成传统教学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使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式被渐渐忽略、弱化。

二、优化措施

1、课件优化

(1)课件制作流程a、在纸上列出提纲,简单地画出逻辑结构。b、打开ppt软件,不考虑模板,将草稿中的提纲一个标题一页整理出来。c、有了整篇结构性的ppt之后,就开始查资料,尽量将数字、流程、因果关系等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图表要多,文字要少。d、选用合适的母版,根据课程特色来自行设计,加入背景图、logo、装饰图等。e、在母版视图中调整文字、图片的排版样式,突出主题,弱化装饰,把握ppt的颜色不超过3个色系。f、制作完成后,总览播放课件,理顺逻辑关系,修改错别字。(2)课件制作原则首先,要控制好课件内容的总量,每张幻灯片传达3个概念最好,文字和图片要相得益彰。例如,《图形创意》课程中,关于“变异”一课,课件中要有关于“变异”的概念、图形创意作品和海报。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图片,再回到“变异”概念中的关键词———渐变和演化。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在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可以适度在课件上多加着力,选择适合的媒体加大信息强度,让学生通过视觉印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避免与其他概念混淆。其次,在版面设计中要将文字和图片都作为点线面元素去编排,注意画面的疏密关系。要根据内容进行有效的留白,留白区域不应超过页面的30%,留白区域的装饰和花纹的颜色要与背景色的明度和纯度相近。第三、色彩的选择尤为重要。背景色要与文字和图片的颜色在明度和纯度上要产生强烈对比,因为在显示器上的颜色强对比关系在大屏幕上就会成柔和对比。背景色的选取最好选用深色系,如黑色、深蓝、深灰,能够很好的衬托明亮色调的文字、图片和动画,这样既不会形成明显的视觉干扰,又加强了教学内容得视觉信息强度。

2、教学过程优化

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搞好多媒体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要与其他传统教学模式相辅相成。(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教师一定控制好多媒体的使用时间,预设讨论时间和讲授时间,尽量避免多媒体带来的负面干扰。例如,在软件课photoshop教学中,教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可以利用主机多媒体,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操作的步骤和完成效果,及时发现会犯的错误和问题,并能在主机上一对一纠正,示范正确操作方法,教师无需离开主机,就能一对一辅导,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大提高教学效率。(2)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适合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可以在教室里配备白板、色卡纸、讨论区,传统投影仪,在一节课中所有的教学用具都得到充分运用。例如在专业课程中完成一个模拟设计项目时,讨论创意阶段在普通教室里就可以完成,传统小组合作教学法、项目课程教学法的作用会体现的更加突出。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在授课的内容上进行改变,还要对上课的形式,如座位的摆放,也要采取与以往不同的形式,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结语

相对于其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能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学信息加载、传递和接受的环境。规范的课件设计加上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保障了教学效果,丰富了教学内容。一切要以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主体,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务必使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服务于教育而不流于形式,真正使多媒体教育达到最优化。

本文作者:武宁工作单位: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

第三篇

(一)缺乏实际工作能力。许多学生一旦进入实际工作环境就捉襟见肘、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进入状态,更不会将自己在学生时代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实际工作能力的缺乏,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的通病,并且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要求的提高,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缺少持续创新能力。很多大学毕业生经过学校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在进入企业之初表现出较好的创新性人才的品质。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缺乏持久性,缺乏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在当前艺术设计学生里面是相当普遍的。

(三)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当他们面临实际工作的考验时,所释放出来的素质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体现出同样的优劣,甚至从现在大赛上的作品评比之中都可看到如出一辙的情况。创新就是要推陈出新,追求个性,创新能力如果同质化,设计如果千篇一律,实际上就等于没有了创新。

(四)缺乏工作团队合作能力。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今后大多直接从事艺术设计活动,例如广告策划、园林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影视动画等,这些活动都是群体性的工作,需要群体的每个成员协调好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挥群体的合力作用。这就需要每一个个体都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协调能力,具有团队意识。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多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不太顾忌他人的感受,往往导致团队意识欠缺,人际关系难以协调。通过上述的问题,在进行工作室制模式的教学改革时,应对有相应的调整和方案,具体方式如下:

(一)用项目课程方式代替传统的课程教学。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方式多是以课堂上主要有老师讲授和演示,课下到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经过老师给予的要求来完成课程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设计教学中实践能力的训练极为局限。改革后的工作室教学方法应该坚持社会实用性原则,通过与各种需要设计以及能够设计的公司进行接触和沟通,到社会上去拿项目或与各种社会大赛联系起来,多给学生下达课程的任务和目标。

(二)教学场地由教室向设计部门延伸,实现课堂内容与实践内容相同化。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改革要以实训教室等同于教学教室的原则,积极促进以实训实践方式完成教学,同时找寻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参与企业的设计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也为企业提供着可创造性资源,是企业和学校教学达到共赢。

(三)融合学生与企业的关联性,努力实现学生与社会切合度的高效性。工作室教学坚持以实施工作室项目为主导,学生通过前期市场调研、材料收集、与消费者交流等实践活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直接通过实践的方式体现出来,从而得到更多的实践经验,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后,学生的社会能力得到提高,毕业后能够很快地融入工作的环境当中,从而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四)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相关性的提高。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提出了相对应的高要求,教师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要求教师要有相关的设计成品展示与生产的经验,例如新设备、新工艺的认知度,各种工艺流程的操作,产品开发、品牌筹划等方面的经验。工作室制的教学改革同时也是使教师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的一个促进方法。

湖北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

1湖北科技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职业价值取向是主体对职业倾向性意识,是主体做出职业选择的驱动力。湖北科技学院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同样存在功利性色彩,福利待遇始终是毕业生职业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而高工资是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尺。在工作地区选择上,以乐易考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就业所在地分布排名前6位以本省和东南沿海省市为主,而老、少、边、穷之处是毕业生最不愿选择的地方,在湖北省教育厅关于西藏专项招录高校非西藏生源毕业生工作当中,湖北科技学院报名学生也只有二十余人,由此可见,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的是考虑职业所带来的直接利益和个人利益。职业价值个人主体意识增强,但规划意识薄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21世纪是彰显个性的时代,毕业生在就业中明显增强个人主体意识,突出自身价值的追求,从“大我”当中分离出“小我”,在实际行动中,国家、集体利益正让位于个人利益,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正让位于注重实惠和物质享受,倾向于奉献和索取并重。虽然学生对待自身的职业问题有独立见解,但往往在校期间并不注重职业生涯规划。“铁饭碗”观念仍占主导地位。湖北科技学院是由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咸宁医学院组建而成,医学生和师范生居多。医学生的理想选择为各级城市公立三甲医院,曾有县级二甲医院带编来湖北科技学院招聘临床医生,却无人报考,而师范生关注点为县市级以上公办中小学教师招考。湖北科技学院毕业生择业落脚点共性在于“公”,“铁饭碗”的观念在湖北科技学院尤为凸显。

2湖北科技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现状

当前,湖北科技学院已全面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但该两课均未针对就业指导过程中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专项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成为两课的真空地带。而通识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多半采取传统的讲授法,直接灌输对学生并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也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使得职业价值观教育落空。此外,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播,认为自己只需完成教学任务既可,也未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湖北科技学院医学生为例,湖北科技学院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倾向于参考父母的职业,其父母以就职于公办医院居多,家长们往往思想较为固化,认为子女毕业后进大医院当上医生才算正道,因而湖北科技学院医学生坚持学医必读临床,求职必进医院,上岗必当医生的态度,对于其他岗位或行业,即便发展空间大、福利待遇好,仍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

3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3.1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系统建设。3.1.1多部门联合发力,重视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学工部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导部门,应高度重视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加大正确职业价值观宣传力度,通过课余活动的丰富促使学生将职业价值观内化为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就业处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而教务部门在课程设置上应重视思想政治课、生涯规划课的开设。湖北科技学院已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范围,并以学分制规范其教学,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专业课学习当中。3.1.2以第一课堂为主要抓手的教学模式创新。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主战场作用: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而持久性工程,应分层次、系统地开展课程教学。湖北科技学院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着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主要包含自我探索、职业世界、职业决策、职业素养等内容,要求学生课程结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促进新生入校后及早形成自我规划意识,并作出合理规划。大三下学期则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调节求职消极情绪、树立健康的职业价值观。为更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校招生就业处组织教师团队根据湖北科技学院办学特点、学生专业背景、地方经济发展形势分别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两本教材。为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招生就业处实行专题式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划分若干个专题,依据专题内容试行分组式、案例式、演讲式教学方式,在全校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就业指导课已纳入湖北科技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全过程,实现全程化就业指导。构建完备的价值观体系,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应着力于加强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上。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理论,融合学生专业特点,提炼出符合专业要求的职业价值体系,仍以医学生为例,不仅需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应树立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素养,尊重生命。当代大学生应将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协调好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加强专业课程的渗透: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时,间接将个人职业认同感、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个影响力是明显而又深远的,因而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肩负着正确引导学生的重任,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出发,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以社会价值为前提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3.1.3以第二课堂为载体丰富校内实践教育。为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短板,学校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课外活动,例如知名校友进校园、职来职往、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走出教室、亲身体验,引发他们对职业的探索。还可运用校园文化在全校营造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3.1.4提高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是实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障,湖北科技学院为提高职业指导的效率和质量,成立就业创业教研室,全面负责就业指导课程日常教学与考试、教材的编排与更新、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培训、个性化就业咨询。为打造高质量、专业化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教研室要求教师专业上能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同时对就业工作拥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心。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曾多次选派教师参加省内外(例如北森TTT培训班)业务培训。3.1.5创新互联网+教育的渗透作用。日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极大的发挥互联网无限潜能,而互联网+教育更是助推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应湖北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一要求,湖北科技学院从2017年起正式使用91WLLM高校就业智能网络服务平台以及就业APP。湖北科技学院以此为契机,在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下载APP利用课内外时间完成学习栏目的职业测评,其中包括霍兰德兴趣测试、舒伯价值观测试等,任课教师通过平台对学生简历进行个性化指导。该做法获得师生一致好评,并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使得沉闷的课堂教学得到很大的改观。3.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辅助作用。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是持久的、深层次的而又潜移默化的,家长不应局限在要求学生学好专业课知识,更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子女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意识,做好领路人。而社会实践则是职业价值观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会职业、体验生活、提升专业水平、增强服务社会意识,例如湖北科技学院团委于2017年组建18支校级团队赴往全省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其中基础医学院赴咸宁市中心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开展导医、查房护理、收集资料等早期接触临床的活动,人文学院的“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口述史调研”暑期实践团队扎根鄂南民俗文化,对家族茶史开展走访调查并获团中央优秀报道奖。湖北科技学院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4结语

总之,针对湖北科技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系统建设,强化规划意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辅助作用,在全校营造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氛围,提高职业指导的效率和质量,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健康成长,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继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9).

湖北教育范文篇3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三省区在信息服务总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三省区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不同力度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山东省,2007年由山东省信息产业厅牵头,组织协调山东网通、山东邮政、大众报业、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海尔集团共同合作建设山东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湖北省,2007年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2006-2020年湖北省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通知;2009年湖北省农业厅下发了《湖北省农业厅关于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同年底,湖北电信还启动了农村信息化乡镇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用5年的时间,累计投资1.5亿元,建设农村通信基础网络和宽带网络,提升农村网络覆盖能力和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宁夏回族自治区,200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08年又出台了《2009-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等,指导和保障了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2.1.2经济社会环境差异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农村信息服务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是否得到了提高。中国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民收入水平存在着差异,因此各地对信息服务投入的力度和用户的消费能力也各不相同。山东、湖北和宁夏分别位于中国不同的地区,各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各异。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09年该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达到5395元,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经济基础较好;湖北省地处中部地区,属于中部崛起的中等发达地区,省内有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两大农业基地,2009年该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4137元,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而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不畅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总体经济发展落后于山东和湖北两省,2009年全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只有3432元。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6118.77元,湖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035.26元,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4048.33元[2]。可以看出,山东和湖北两省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均较宁夏稍高,因此,山东、湖北地区农村信息服务建设和推广较宁夏相对容易,普及效果也更好。2.1.3教育文化环境差异教育文化发展程度对农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有一定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覆盖多业务类型的系统,不仅包括农业信息化,还覆盖农村教育信息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用户获取信息的意识和信息获取的能力。2010年,山东省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省将建设800所左右的高中和中职学校;湖北省属全国科技与教育发达地区,科技进步指数排名全国第11位,居中部6省之冠,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该省2007年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2010年实现农村地区免费义务教育;宁夏在2007年10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共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3568个、卫星教学收视点2155个、农村初中计算机教室279个,实现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全覆盖。宁夏地区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迅猛,6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14个县市区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18个县市区实现创建教育强县目标,连续8年中职招生超额完成任务,170万m2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竣工,总投资高达21亿元的宁夏职业教育基地基本建成,近5万人次的中小学教师得到了培训等。

近年来,全国各省区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电话“村村通”已经全面实现。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宁夏全区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所有行政村“村村通电话”,2007年提前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电话”。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41.33部,湖北省134.21部,宁夏151.83部,电信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此外,三省区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分别为957.0万、378.0万和37.1万,据估算平均每年每户电信业务量分别为2109.90元、1884.55元、2346.87元[2],详见表1。2.2.2广播电视网络发展迅速,基本实现全覆盖山东、湖北和宁夏三省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截至2009年底,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02%、97.41%和92.9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88%、97.49%和97.31%,有线电视普及率为52.67%、41.44%和40.1%[3]。山东省有线电视用户达1500万,2009年新通广播电视20户以上的自然村个数为3414个。湖北省2009年新通广播电视20户以上的自然村6236个。2009年11月19日宁夏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前完成20户以上盲点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任务。2009年新通广播电视20户以上自然村个数为338个。从图1可以看出,山东、湖北和宁夏三省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水平相当,差距不明显,但是有线电视发展相对较弱。2.2.3农村互联网基本实现村村通相关数据显示,山东省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网民规模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年增幅度为39.6%,增长排名第12位[4];2010年山东省农村宽带用户达到160万,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全省131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117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全部接入了互联网;湖北省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网民增幅为39.9%。从2009年底开始,通过半年时间的网络整、改、建,44个试点信息化乡镇的行政村平均光缆通达率由66%提升到93%,自然村平均光缆通达率由46%提升到71%,宽带提升到2~8M,可以满足3~5年内农村对于宽带、IPTV视频业务发展的需要[5];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2008年全区也全面实现了2362个行政村“村村通宽带,村村能看网络电视”的目标,截至当年年底,全区开展互联网技术培训8000场次,培训农民11万人次,农产品供求信息30万条次,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超过5亿元。初步形成山东省投资10多亿元,在8.4万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形成了覆盖全省农村、功能比较完备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全省17个市中有15个市已建成市级网络平台,93%的农业县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了农业机械、畜牧、水产养殖等15个专业网站;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等10个农业专家系统;建设了济南、东营、烟台、潍坊等4个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基地和佳宝乳业等4个试点工程基地,基本形成了以山东农业信息网省级平台为龙头,市、县农业信息网络为骨干,向下延伸到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湖北省搭建了多渠道、多形式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立起以电话、广播、电视、专刊、Internet网络等多终端设备形式应用为基础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了一批多介质的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建设有多个大型农村信息网站,建成了17个市(州)农村信息服务中心、32个县级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和27413个站点表12009年山东、湖北和宁夏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业务情况地区山东湖北宁夏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部141.33134.21151.83农村固定电话用户//万957.0378.037.1全省区移动电话用户//万5334.53136.9382.8全省区固定电话用户//万2217.31088.3114.5电信业务总量//亿元1593.35796.26116.71平均每年每户电信业务量//元(估算值)2109.901884.552346.87建成,近5万人次的中小学教师得到了培训等。近年来,全国各省区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电话“村村通”已经全面实现。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宁夏全区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所有行政村“村村通电话”,2007年提前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电话”。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41.33部,湖北省134.21部,宁夏151.83部,电信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此外,三省区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分别为957.0万、378.0万和37.1万,据估算平均每年每户电信业务量分别为2109.90元、1884.55元、2346.87元[2],详见表1。发展迅速,基本实现全覆盖山100806040200百分比/%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图12009年山东、湖北、宁夏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情况对比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山东湖北宁夏5226建设,其中有5483个点利用卫星通信完成,全面覆盖湖北全省农村的自然村及以上单位,建成了22553个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的21个县(区)全部建成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70个乡镇建成了信息服务站,占到乡镇总数的40%左右。全区2362个行政村共建设了2802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实现了互联网经营、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三项功能,基本形成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齐全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采取“龙头带动型、资源共享型、科技领先型、组织引领型、扶贫帮助型”等5种村级信息服务站建站模式,既适应了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的农村村民的信息需求特点,又为众多的行政村从村情出发有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平台。

发展迅速山东省17个市和绝大多数县(区)的农业主管部门成立了领导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行政科室,139个县、1170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初步建成了覆盖所有市、县、乡、村的梯级农业信息员队伍[6]。近两年共举办各类市(县)级农村信息员培训班300余期,累计培训农村信息员近万人,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总结推广了“招远蚕庄”等多个农村信息服务成功模式。湖北省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开始向基层延伸,目前全省县乡两级建有农村信息化机构2402个,从事农村信息化的人员有20380多人,其中专职人员近8000人。2006年底,湖北省启动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截至2008年湖北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点已覆盖60%以上的农村。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市(县、区)农业、畜牧等部门和全区198个乡镇都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农村信息员,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有关社会中介组织中也有一批农村信息员;宁夏还实施了新型农民信息化培训工程,通过集中授课、个别辅导、“信息大篷车”等多种方式,已培训了10多万农民。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差异山东、湖北、宁夏三省区的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分别取得了一定成就,探索出了适合各自省区农村发展和农民需要的信息服务模式。2007年7月,山东省成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程首批试点省份。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类涉农网站1214个,居全国首位。全省的139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1218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全部接入了互联网,形成了覆盖全省,以市、县网络为骨干,贯通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7]。截至2010年底,湖北省已通光缆的行政村为18821个,农村光缆长度达到73566皮长公里,行政村光缆通达率提升到72.1%;农村宽带用户数达到68万户。并力争到2015年,光缆延伸至所有行政村和大的自然村,实现100%的自然村通电话、90%的行政村具备宽带上网能力[8]。可见,湖北省的光缆通达率已具有很高的水平,在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湖北已建成1个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农业科技110组织管理体系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两套体系,信息资源提供系统、信息查询与服务系统和用户管理信息支持系统3个支持系统,自动语音服务、专家热线咨询服务和现场技术服务3种服务模式,襄阳、十堰和荆门3个示范区的湖北省农技110信息服务示范体系。实现了统一服务品牌、统一星火标识、统一热线号码、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的“五个统一”[7]。宁夏回族自治区“三网融合”发展迅速,IPTV使宁夏首先在全国突破了“三网融合”中部门网络资源分割的体制障碍,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了“合作共赢”,在农村信息服务中率先解决了“多网合一”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以IPTV作为“三网融合”切入点,正确处理产业链核心价值关联,协调和促进电信部门、光电部门和相关各方面的合作。其次,“共建一个涉农数据库”的思路打破了垄断和部门利益的分割,改变了以往各部门关起门来建数据库、部门之间的数据库“老死不相往来”以及信息重复采集、分割拥有、垄断使用和低效开发的局面,有效推动了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山东、湖北、宁夏三省区在农村信息服务工作中不断探索发掘新模式、新内容,并根据各自的优势分别以示范省建设、光缆建设和“三网融合”为切入点,创造了一系列符合地方发展特色的农村信息服务道路,为中国其他省份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人人受益的信息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作者:郭美荣李瑾秦向阳工作单位: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教育范文篇4

湖北高职院校培养林业人才的困难和不足

湖北是教育大省、强省,高校数目达60所之多,但培养林业人才的高校或专业屈指可数。林业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林业人才的重任,如果不计算部属院校华中农业大学,目前湖北独立承担林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只有一所,即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办了相同和类似专业,一些学校开办了园林类、生物类专业,但从其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来看,都不是以林业类专业为主体,不能成为承担湖北林业教育发展任务的主力军。林业高等教育在整个湖北高等教育中出现逐步萎缩的趋势。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林业技术、林业信息工程、园林技术、室内设计技术、木材加工技术和园艺技术等涉林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1500多名高素质技能型林业人才,这些毕业生只有30%左右能够从事林业或与林业相关的工作,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大多数林业类毕业生未能进入林业系统就业。在这些涉林专业中,各专业发展很不平衡。近几年来,园林技术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发展很快,目前在校生人数接近4000人,传统的林业技术专业如林业技术和林业信息工程专业却陷人了尴尬的境地,在校生人数不足200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但考生的专业选择自主度扩大,考生普遍不愿进人林业院校尤其是林业类专业学习。高等林业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林业类专业毕业生工作艰苦、条件差、待遇低、择偶难和子女就业难等状况,使“招生难与就业难”一直成为困扰高等林业院校的突出问题。从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传统林业类专业(林业技术、木材加工技术和林业信息工程)招生与就业来看,都不尽人意。木材加工技术专业从2002-2008年基本停招,从全省的范围看也是如此。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升格为高职高专后,连续3a招收了林业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但由于招生情况并不理想,从2005年起停招3a,直到2008年又恢复招生,并且实行自主招生,但招生情况更加糟糕,每年招生人数不足40人。2012年,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林业技术专业学生享受每月200元生活补贴的优惠政策,本年招生数首次突破100人,但入学后仍有部分学生转入其他专业学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改革现行的招生与就业办法,高等林业院校“招生难与就业难”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解决湖北高职院校培养林业人才困境的措施

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瞄准市场,做到市场和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为标准,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适时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的基本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对传统的林业技术专业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理论实践比例各为50%,以湖北省林业厅在全省推广油茶产业为契机,增加一些实训项目,把林业专业的学生推到第一线实习,让该专业学生与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及时调整修订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把油茶等内容纳入教学中。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林业行业对林业信息人才将有大量需求,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及时开设了林业信息工程专业[2]。针对我省林业人才学历偏低的实际,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和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在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设教学点。办学层次高端化,有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有函授形式和自考等形式。通过和重点高校的联合办学,全省林业系统有100多人获得了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有1000多人获得了这些重点高校的本专科文凭,大大提高了全省林业系统职工素质。林业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林业人才的重任,为了夯实林业基础,改变基层林业干部职工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现状,加强林业系统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和素质建设,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在省林业厅和各地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对各地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开展培训。培训以提高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为出发点,结合现代林业的实际需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林业基础知识类、林业生产技术类、林业实用技术类、林业行政管理能力提升类、森林资源管护类、林业重点工程类等6大类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师配备上,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既挑选本院专家为学员讲授林业专业理论,又聘请具有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为学员传授林业技能,还邀请湖北省林业厅管理专家就湖北省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资源管护和提升行政管理能力等内容为学员开办讲座,切实提高基层林业工作者的综合管理能力。举办培训班以来,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为阳新、钟祥等地林业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毛义成工作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教育范文篇5

一、活动背景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力与职业发展力,提高学校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我院引进了由北平学院和光辉时代公司联合开发的“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中国示范项目”----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现决定面向全院师生开放使用。

二、活动目的

通过举行开通仪式,向全校学生正式推出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号召全校学生登录注册并进行职业测评、职业规划,学习专家就业指导课程,认知创业就业环境,达到高质量就业目的。

三、活动时间

2009年6月19日上午10:00时至11:00时。

四、活动地点

湖北文学院夏湖校区校园文化中心大楼505报告厅。

五、领导嘉宾

湖北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王萍

光辉时代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项目总监王磊

湖北制造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刘天一

湖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向柳平

湖北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邹波

湖北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副院长刘爱萍

湖北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果明

湖北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文静

湖北农业大学武汉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名华

武汉航空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梅一彬

武汉工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邱林涛

湖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吴柳结

武汉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就业中心主任曾宇

其他

湖北文学院学院党委书记郑成功、院长蒲英

湖北文学院学院副院长朝霞光、陆胜岩、吴运兵

湖北文学院招就处处长盛小平、学工处处长柳一英等

六、参会人员:

学院各系负责学生工作副主任,学工干事

学院所有就业指导老师、夏湖校区2007级毕业班班主任

学院夏湖校区各级学生会和团委负责人,2007级各班班长、团支书

学校电视台、广播站、学校广电协会、创业等协会负责人

主要媒体记者

七、活动内容及安排

1、9:30至9:55参会人员及记者在接待处签到。

2、10:00活动开始,湖北文学院朝霞光副院长主持并介绍项目引进具体情况。

3、湖北文学院院长蒲英致欢迎辞。

4、光辉时代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王磊发言。

5、湖北省高等院校毕业指导服务中心王萍主任讲话。

6、合作双方领导点击正式开通(ppt开通画面)网络学堂。

7、光辉时代公司王磊总监演示系统平台,介绍使用流程和方法,并回答提问。

8、活动仪式结束。

八、活动联系人

柳明:××*

李超:××*

湖北教育范文篇6

继湖北省2003年启动省属本科院校100个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后,2005年,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打造职业教育十大品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战略决策,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强省支点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职教品牌建设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推手,以品牌建设为支点重点推进。省政府明确指出:职业学校是打造职业教育品牌的主体……职业院校品牌建设的重点是改革办学模式、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向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全能职业教育服务机构转变,形成职业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一条龙”。为此,省政府、省教育厅相继颁发了相关文件和实施方案。2014年7月湖北省省长王国生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安排部署全省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时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水平更加精准地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衔接、与产业配套相适应……要加大投入,着眼于重点难点问题集中攻坚”。预计湖北省财政未来5年将支出1.5亿元用以实质性支持职教品牌和职教集团发展建设。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设湖北职业教育品牌的通知》(鄂教职成〔2012〕16号),正式启动实施湖北职业教育品牌战略,计划到“十二五”末建成湖北十个职业教育品牌(下文中简称“职教品牌”),并由省级财政对每个职业教育品牌一次性补助专项建设经费500万元。此项目从2012年启动以来,现已有10家单位通过评审并正式列入为湖北省十大职教品牌建设单位。继职教品牌建设项目建设启动后,2014年9月,省教育厅又颁发了《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通知》(鄂教职成〔2014〕8号),开始启动湖北地区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建成后将由省级财政对每个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补助专项建设经费150万元,建设期满验收合格后正式授予“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或“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称号。

二、品牌及职业教育品牌的基本问题及理论界定

(一)什么是品牌,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为什么要建“品牌”

英语“品牌”(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打上烙印’,“品”即品质、品格、品位、品味,“牌”即标志、资质、荣誉、口碑、概念、历史、指标、排名,通俗讲品牌就是为优异的资源、产品和服务打上鲜明的烙印、挂上醒目的标牌。所有鲜明的烙印、独特的个性、显著的标牌都可视为特色。特色是品牌的根基,仅有特色不足为品牌,但没有特色不可能形成品牌。在品牌出现之前,产品主要靠其本身的质量或价格优势争取顾客,一旦形成品牌后,产品更多以其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情感的体验等方式来占有市场,实现持续盈利,并凭借卓越品质、优质服务而建立心理契约并不断进行重复交易、重复购买。可见,品牌信用是品牌经济价值的不绝源泉。正是因为品牌在实现个性差异化、增强产品竞争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强大之处在于市场功能、信用功能和识别功能的“三位一体”,以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形成强大影响力,成为企业营销制胜的法宝。学校品牌就是能产生增值的无形的信用资产,其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其增值源泉来自于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教育投资者和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在职业教育及职业院校实施品牌战略,凝练专业特色,寻求异质发展,也是职业教育竞争制胜的理性选择。

(二)职教品牌与商业品牌、普通教育品牌有何区别

商业品牌的目的是为在产品市场竞争制胜,商业企业为了突出自身形象、维护竞争地位、充分利用自身无形资产而采取的一种竞争策略,因而,商业品牌的价值取向就是经济利益最大化。教育品牌与商业品牌的根本区别在教育品牌以精神价值作为核心价值,它是由教育思想理念、学校文化环境(含物质的)等共同构成精神价值系统,所以教育品牌必须在精神领域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积淀性、不易复制性、长效性以及辐射性。现代大学作为教育品牌的承载体,必须把发展知识、开展高层培训、开展批判性研究、服务社会需求作为其核心职能,以追求科学思想、人文精神、理性思考、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独立批判等精神价值最大化为目的。职业教育品牌是近代大工业生产发展的结果,与普通教育品牌所不同的是职业教育品牌的“职业性”而非“学术性”的定位,因此,职业教育品牌价值更多体现在职业院校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了多少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活力等方面所做出的实际贡献的最大化。职业教育品牌虽关注市场,但并不是把经济效益作为终结目标,而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兼容;虽关注知识创造,却更强调技术与社会服务能力,虽关注教书育人,但是不唯学历重能力。依此标准,在本研究中,我们可将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品牌建设的范畴,统称“职业教育品牌”。

(三)品牌建设与示范性建设有何区别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确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改革发展,特别是经过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百所院校参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引领以后,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按照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产品发展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发展成熟阶段)划分,当下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优质产品建设,主要基于国家示范性(骨干)建设院校,这些院校在经过国家及地方大量资源的集中投入之后,基本上已具备为区域培养优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标志性资源,发展成为本地区标志性高等职业教育成果输出的示范单位,逐渐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产品发展的成熟阶段,而品牌建设正是与此发展阶段相对匹配的战略定位。

三、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模型设计

(一)建设思路“:点”“面”结合,分层定位

职教品牌建设的目的是为凸显全省职业教育特色,围绕湖北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或特色产业发展,到“十二五”末,在全省范围内建成十大职教品牌。因此,它是以某一个产业(行业)为依托、由学校和企业多方合作而创建的职教品牌。通过职教品牌建设,可以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平台与桥梁作用,整合省内相同专业(群)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职业院校(含应用本科)资源优势,构建平台内部的交流、共享、互认、评价机制,实现平台自治;建立业内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教育专业(群),为某产业(行业)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标志性的培养范式和产品服务标杆,实施品牌战略,并为实现该专业领域的专、本科贯通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如果说职教品牌是一个跨界跨校的合作开发,那么,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更多侧重于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特色与内涵凝练。品牌专业的建设定位是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社会公认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指服务区域或行业发展成效明显,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具较强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湖北省的整体规划是到2020年,在全省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中建设100个左右品牌专业和150个左右特色专业。可见,“十大职教品牌”是实施湖北职教品牌战略“面”上的布局,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实质上也是“打造湖北职业教育品牌,形成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战略布局中的“点”设计,它们之间既有密切的关联,但各自又有着显著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建设侧重。通过比较可知,职教品牌建设更多强调产教融合的平台建设、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体系功能完善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相比而言,特色专业的建设标准相对较低,建设内容也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必要进一步明晰职教品牌、品牌专业的结构要素,这也是组织实施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如果把品牌建设的内容要素看似品牌建设的“砖头”或“零部件”,那么品牌建设的结构模型就是品牌建设内容的主体框架。

(二)结构模型:由“内”而“外”,立体建构

从品牌的本义体现了品牌的有形性;品牌所具有的引申义体现了品牌的识别性,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价值的教育品牌更有其丰富的内涵,而职业教育品牌则自成一个复杂的概念系统。为了整体清晰地表达这个系统,笔者引鉴高职院校品牌文化钻石模型,分别以“内蕴核”“承载体”“表征面”三个层面及其不同的价值元素由“内”而“外”建构职业教育品牌钻石模型。

四、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的结构要素

通过职业教育品牌钻石模型,把职教品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内容的结构分成内蕴核、承载体、表征面三层,根据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内容的不同侧重,分别选择各自在内蕴核、承载体、表征面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点,从而确定职教品牌、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的建设要素。但总体而言三者的结构要素条目相差不大,只是在具体的标准和内涵上,职教品牌建设的要素涵盖了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的结构要素的全部内容。特色专业的结构要素,可以根据各地各校的资源优势酌情选择。本研究着重以职教品牌和品牌专业为例,对其建设内容要素进行比较详细的分解和分层设计。职业教育品牌的内蕴核是专业(群)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意蕴和哲学理念,可以通过专业发展定位、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文化传统、个性形象、精神理念等具体内涵集中体现;职业教育品牌的塑造和经营,必须是“产品、事品、人品”三者的有机结合,三品合一才能为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职业教育品牌的表征面,体现了职业教育品牌所具有的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其中,主题要素包括:产品、品名、品标、包装等,这些主题要素都可以借助文学、语言、艺术等多种形式要素具体呈现。

五、结语

湖北教育范文篇7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区域教育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和谐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湖北科教优势和区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剖析其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针对问题提出提高湖北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

[论文关键词]湖北经济增长创新能力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罗默、卢卡斯内生增长理论所描述的一样,经济增长动力除劳动力和资本之外,技术进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推动力。而且区域的技术水平不仅影响到劳动生产率,也影响到资本的收益。如果不是建立在内生的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资本的边际效益将是递减的,投资回报率也比较低。而区域的教育水平决定了区域技术进步的水平,由此看来,区域的教育水平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对推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区域教育水平还为经济增长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受到良好教育的劳动者能够很快掌握生产技术,从而表现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并能够推动和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尤其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资源消耗的增加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单纯依靠投资、进出口和消费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是不现实的,只有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教育水平,发展资源节约技术,创新环境友好型产品,才能解决未来经济发展问题。

另外,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经济生活中本身所发生的非连续化变化与运动,是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这种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就是“创新”。同时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认为知识积累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积累率高,则创新的频率也高,反之亦然。由此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广泛应用,区域科技教育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大。区域教育水平越高,知识积累率越高,就越能够不断的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扩散等,从而为区域经济输入持续增长的动力。

目前,湖北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生产要素、投资条件、还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发生了很大变革。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在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面前,如何更好的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谋求高质量的经济和谐增长已经成为湖北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

二、湖北科教优势和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湖北是我国的一个科教大省,众多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云集于此。2006年,湖北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6所高等院校,居全国第六位,中部第二位。其中有7所高等院校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100强。多年来,这种雄厚的科教实力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了很多人才。但就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而言,湖北的科教优势并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当地的经济优势,对湖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比较弱。

1、科技人力资源分析

2006年,湖北省普通高校培养的在校学生(本、专科)109万人,居全国第三位,中部第一位。在校教职工总数11.4万人,位居全国第四,其中正高级职称的人数全国第三。截至2007年,湖北拥有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5人,部级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8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34人,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青年专家230名,承担“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1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8人(全国第四)。可以说,湖北拥有雄厚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拔尖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人才培养的摇篮,但这种优势并没有为湖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高等院校及科技人员地区分布不均衡。湖北86所高等院校中有48所分布在武汉,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全国重点高校全部集中在武汉。另外,在区域空间的极化作用下,湖北的科技人员也主要聚集在武汉,周边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人员相对较少,使武汉和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

二是科技人员总数和行业分布失衡。2006年,湖北全省的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分别达19.6万人和6.26万人,居全国第十位和第九位,这与湖北的科教实力不相称。就科技人员行业分布来看,全省62.18%科技人员集中在教育战线,22.76%在卫生战线,只有11.05%为工程技术人员,这种行业分布现状使得湖北生产一线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人才外流多。由于受区域收入差异、经济发展现状等多种原因影响,直到2006年,湖北的人才流动总体趋势方呈现净流入状态,在此以前湖北培养的人才多数输出到外地。

2、科研机构现状分析

湖北科研机构众多,实力雄厚。截至2007年,全省有各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1346家,其中有国家实验室1个(即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全国有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全国第三,部委专业、开发实验室4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3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家;部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4家,全国第八位;省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54家;各类部级产业化基地29个,全国第四位。然而,这些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主要分布在高校和武汉,周边地区和企业的科研机构相对较少。据统计,2006年,湖北全省只有31.95%企业设有科技开发机构,36.8%企业有科技活动。

3、科研产出情况分析

近几年来,湖北的科研活动和科研产出优势突出。2006年,湖北承担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达1027项,获科研资助经费5.91亿元,居全国第四位,湖北万名科技活动人员论文数量达到3598.82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26.71篇/万人),居全国第六。但在科研产出硕果累累的背后,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直接服务于省内企业的科研成果少、研发投入较低。据统计,近三年湖北省高校及科研院所承担的纵向课题经费12.23亿元,其中省内各级政府投入约占1/5,其余来自国家有关部门;横向课题经费9.43亿元,来自省内企业投入的年均1.34亿元,省外企业投入的年均7.83亿元。二是科技产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较弱。据科技部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湖北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13位。2006年,湖北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位次不升反降,位居全国第16位。

4、湖北区域创新能力分析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湖北拥有强大的科教优势,但这种科教优势并未有效的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企业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比较弱,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据赵彦云教授的2007年度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湖北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八位,产品创新型企业群创新指数位居全国后五位,工艺性创新型企业群创新指数也比较低,这正是湖北企业整体效益较差、中国品牌产品较少的原因之一。此外,湖北区域创新环境还比较落后,存在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对技术创新支撑较弱等问题。据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湖北地区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位居全国第22位。

就企业创新能力而言,湖北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主要是以国有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型企业为主。2007年,武汉市企业专利申请量达5761件,比2006年增长29.6%。其中,东风汽车集团全年申请专利159件、武烟集团35件、武钢集团84件、武汉邮科院62件,而其它中小企业专利申请相对较少,其原因除上述一些外因外,还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是缺少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使得企业对自身创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企业创新投入较低。由于创新投入与产出周期较长,短期利润较低甚至没有,使得企业对自主创新投入不足。据统计,发达国家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为3%,高科技企业一般为5%,世界平均水平为1.4%,我国平均水平为1.23%,而湖北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9%。三是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包括缺乏研发贷款支持等。

三、提高湖北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

区域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涉及到区域的创新体制、社会环境和科技资源等多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区域的知识创造能力

区域创新理论表明,知识创造能力是区域创新的基础。区域知识创造能力越强,创新频率越高。针对湖北科教优势和区域知识创造的发展实际,一是要积极增加地级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确保地级市知识创造的源泉。二是积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体系,保护区域创新人才的知识创新成果,维护创新者的知识创新利益,提高创新积极性。三是积极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依托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发挥湖北的科教优势,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并积极创新用人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所用,使湖北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部人才高地。四是加大区域科技投入和奖励,积极设立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对创新成果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创新者实施重奖,为知识创造提供动力支持。

2、提高区域的知识流动能力

加快区域的知识流动,有利于区域的知识更新、技术扩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包括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在国内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的桥梁作用,积极召开企业与省内外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使企业的创新需求与创新供给对接。在国际方面,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积极引进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技术。二是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争取外资企业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加快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三是依托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平台,引导企业集聚,加快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与扩散。

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推进区域创新必须以企业创新为中心。一是积极完善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包括政府优先采购区域企业的创新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企业研发项目贷款,对企业创新投入实施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二是以“五个一百工程”为平台,加大创新型企业、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广创新型企业的先进经验,在全省形成争做创新型企业标兵的竞赛氛围。三是加大对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针对企业发展前景好的创新成果、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要及时调整科技投入方向,及时给予企业资金支持。四是完善企业创新体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培养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创新人才,为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提供保障。

湖北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湖北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则和规模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学校的教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期望和要求较高。独立学院作为大众化的教育产物,适应了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但独立学院由于存在时间不长,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是独立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独立学院除了有国家有关的教学评估监督以外,尚缺乏比较科学和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根据独立学院的现状,深入调查当前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现状,分析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与实施策略,有助于独立学院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1研究对象及方法

该研究以湖北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及其评价为研究对象,以湖北省26所独立性学院体育课的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就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课教学质量及评价等问题在湖北省26所独立性学校中随机抽取了6所学校(包括华中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信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的学生、老师及分管学校公共体育课的相关领导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该文在调查过程中,发放学生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3份,有效率85.5%,发放教师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1份,有效率77.5%,相关领导问卷8份,回收有效问卷8份。通过问卷及访谈,为该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奠定了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影响湖北省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因素及现状

2.1师资队伍现状通过对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师现状主要存在教学人员少、教学任务重、年龄结构年轻化、职称结构偏低、科研能力一般、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特点。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师人数配备较少,教师人数与上体育课学生人数比例偏低。很多学校都采用外聘教师或者借用母体学校教师来弥补该校体育教师不足。学校教师教学负担重,绝大部分教师一周的教学量在8~12次课,相当于16~24个课时,除此之外,学校教师还需要承担学校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以及校运动会工作。对教师年龄结构进行调查发现,独立学院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趋势,在30~35岁的教师占到了总教师人数的64.23%;从职称结构来看,主要职称为讲师,占总调查人数的64.51%,副高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12.36%,而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只占到6.12%;在科研能力上,独立学院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不强,数量偏少,特别是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论文数量较少,人均不足2篇。另外,在独立学院中主要从事公共体育课教学,很多教师都需要进行非本专业方向体育项目的教学任务,真正能够从事自己专项教学的教师人数所占比例只有13.56%。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独立学院发展较晚,许多体育教师都是近10年来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工作时间短,资历浅,在职称及科研能力上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再加上独立学院工作负担重,用于自身发展的精力有限。2.2场地器材现状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是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顺利实施体育健康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置缺乏将会成为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通过对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68.76%的学生认为“场地器材设施缺乏”是影响其参与体育课的主要因素,有72.36%的学生对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持“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态度。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也显示有61.83%的教师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近年来很多学校修建了部分体育场地,如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馆等,但绝大部分独立学院具有一定数量的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等,但场地很多都是水泥地、硬地或者是室外场地。高质量的塑胶场地非常紧缺。由此也可以说明,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条件较差,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从另一方面也成为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2.3教学内容现状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选项课”教学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等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专项。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高等学校体育课开设不少于15门体育项目教学。从对各独立学院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开设项目都能达到15门,但由于体育教师人数限制以及学生兴趣爱好情况,每学期开设的体育项目一般不会超过15门,而且开设项目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等项目,相对而言,这些项目也更受学生喜欢。从学生选项动机情况来看(多选),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目的选择人数主要是“兴趣爱好”,占总调查人数的67.14%;排在第二位的是“考试好过关”,占46.72%;“更适合自己身体锻炼要求”的选择人数占36.25%。而学生对于学校教学内容的态度主要表现为“一般”,占总调查人数的66.42%;表示“满意”以及“非常满意”的仅占到了11.36%。2.4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的基础,是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通过对湖北省独立学院教学质量评价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湖北省独立学院在对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上主要采用了督导、专家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以及学生评价等方式。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基本文件及其执行情况、教学活动的目标性、教学过程组织、场地布置、教学效果等。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监控及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的发展需求,降低了教学评价对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使得体育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落后于教学发展。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当前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课在教学质量评价上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虽然建立了一些如领导检查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评价制度,但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常规检查不够,督导执行力度不强。(2)在教学质量反馈渠道上,不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畅通的反馈渠道,反馈透明度不高,不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3)在教学评价方式上,重视督导专家的评价,忽视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4)对于评价指标选择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指标设立各异;对于各指标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不够;各级指标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准;表面性、描述性、易于量化的单因素指标过多,指标量化权重缺乏科学性。

3提高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3.1重视体育教学质量、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湖北省独立学院体育教师发展特点,体育教师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教师在教学经验积累、科研水平、职称晋升等方面都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学校领导需要转变思想,加强认识,重视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提高体育教师在学校和社会中的地位,为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深造机会。同时研究和建立良性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学习参观,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先进理念和做法。3.2加强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及维护工作场地器材设施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健康锻炼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场地器材设施能够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湖北省独立学院大多数学校成立时间不长,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因此,各学校在重视体育教学质量发展中,加强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建设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3.3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评价体系各个学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中,完善教学内容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内容再丰富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体育项目,因此,各个学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教师专项情况,以及学校场地器材设置状况等条件,在保障传统教学项目的基础上,从娱乐、休闲、康体、健身等多个角度合理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融入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乡土体育课程等,如舞龙、舞狮、啦啦操、街舞等。不过在开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需要注重学校具体实际情况,并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要具有多元性,兼顾各方面的评价;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各指标权重系数确定上要兼顾可行性、科学性以及时效性等。

作者:张金华 廖桃玲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和平,陈杰.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思考与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143-144.

[2]张劲松,张树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3):140-142.

湖北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文化建设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增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学校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尤其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学校体育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接受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由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的重要一环,能否将体育习惯贯穿人的一生,高校体育至关重要。大学体育改革自改革以来,无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价值,还是在实践与理论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效。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大学体育教育仍然存在着运动项目单一性、教学方式机械化、学生学习被动等缺乏时代创新性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改革,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状况,基于此,调研组拟对湖北省部分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现状进行调查与访谈,以期为更好地施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借鉴与建议。

1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情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然而,通过近几十年地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监测,发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近几十年来持续下滑,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向下调整后,学生不达标的情况仍然凸显,学生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对此,教育部于2014年与2015年连续两年出台文件,要求各高校加大体育课程建设,并提出:大学期间,大学生体育课程课时数不得少于144学时,并要求必须成立专门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机构,建立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课题组于2018年调查了省内5所部属院校: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和4所省属院校: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共9所高校,从调研的高校来看,学校均开设有大学与体育健康课程,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开设的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学时为144学时,其他高校则为课内+课外学时的形式完成教育部所规定学时数。1.1湖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情况。调研组在了解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情况的同时,对各学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的测试情况也做了深入的调研,调查发现:9所高校中,均有实施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其中,5所高校设置有1~2学期的基础课,4所高校在新生入校后直接进入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选修环节;20世纪末流行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在高校中并没有真正的形成;在大学体育的可选课程数中,武汉大学开设的项目数达到35项,而低于20项的为湖北民族大学,其他均在22~30项之间。这些数据也表明湖北省高校大学体育开设项目较为丰富,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所选所课程的需求。1.2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特色项目建设。调研组在了解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同时,对各学校大学体育改革的特色项目基本情况也做了调研,调研发现,当前大学体育改革已经初步形成,几乎所有调查的高校均采用了分级或者分层的分班教学模式;在课程信息化平台建设中,除湖北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处于建设中外,其他高校均实施了课程平台信息化;在课程评分机制中,除湖北民族大学外,均采用了“运动监测+体测+期末考试”模式,且有5所高校实施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学位挂钩;另外,部分高校实施了X+Y模式(X指课内学时,Y指课外学时)。其中,湖北民族大学实施的为12(教学周)+6(教学、训练比赛周)模式,通过后6周举行教学、训练与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提升学生执裁、参与比赛环节的能力与技能。1.3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标准情况。调研组在了解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同时,对各学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标准基本情况也做了调研,在课程设置方面,所调研的高校均开展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测试与上报工作,并成立有专门的机构,但可能出于经费与场地的原因,部分高校体质测试中心正在建设当中。从访谈中,也了解到地方性院校在公共体育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改革,体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与部属院校之间的体质测试机构无论从硬件,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存在差距,这需要政府与地方院校加强投入,从硬件基础做起,并形成制度与文件,促使学生与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形成高度的认知与共识,并将其贯穿于大学体育课程的教与学当中。1.4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标准情况。调研组同时对9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与访谈,了解到湖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正准备通过大学体育课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而9所高校均设置有武术类民族体育项目,其中,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还设置有毽球、秋千、陀螺、民族健身操等不同的民族体育类项目,这表明民族体育类项目已经逐步为诸多高校所利用和推广,在“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指导思想下,优秀民族体育文化将在大学体育文化建设中得到传承与发展。1.5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对湖北省9所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调查以及访谈部分高校院系的负责人,发现高校对于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鲜有涉及,部分教师只是在课程的理论讲述部分有所涉猎,但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合理切入思政的内容与环节,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方案与措施。2020年5月,教育部教高〔2020〕3号文件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注重课程教学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程建设,打造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该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指明了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方向,以及在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学应当肩负的课程思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2结论

2.1明确指导思想。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准绳,落实教育部规定,把课外体育辅导、有组织的校外活动、训练等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形成课内、课外、校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应逐步增加体育特色课教学、强化身体素质练习与提高、深入推进群众体育工作开展,对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设置、授课内容、教学模式、考试项目、评价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重点突出“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专项课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成绩评定与体质健康评价紧密结合”的思想,使其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更符合“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2.2制定实施方案。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要明确不同的实施对象与时间,对课程结构设置中应该严格将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分为基础体育课与体育选项课,确定开课学期设为第1学期、第2学期、第3学期、第4学期,课程性质为通识必修课。建议将第1学期开设基础体育课,广泛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设置与项目的了解,并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与学习的兴趣;第2学期、第3学期、第4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结合学校特色与时展,每学期开设体育选项门类应由最初的不少于15项,逐步的增加到20项以上,并将选项课教学分为专项技术技能教学和实践课两部分;学生因健康原因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课程学习,必须持县级以上医院证明,经学院、教务处批准,参加学校开设的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学习。运动实践课中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组织竞赛、编排、裁判实践等活动;以锻炼学生社会服务的能力,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和良好的体育精神,并通过运动实践课的开展培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实践课的开展应该与学校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组织相互配合,共同开发课内学习与课外锻炼相互促进的模式。2.3转变考核方式。体育课评价应该改变以往固有的机械的、过分注重结果的考核与评分方式,提倡采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体育知识、技能考核等综合评定,包括专项技术技能、平时表现及实践能力、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其体育课程考试内容与比重可依据学校的实情进行有机调整。如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换算成百分制再按权重评定。同时,高校应该按照教育部要求逐步完善制度,将体质测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各类评优,并与学位授予实现对接与挂钩,促进学生对体质与健康的认识,实现学生体质的稳步提升。2.4加强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力度。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基础建设与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的引进。高校应该加强体育场地设置的建设力度,保障学生体育锻炼的公共基础设施;加大教师对外的培训、学习的力度,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掌握新的运动技能与项目,促进学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时俱进。首先,高校应该成立体质测试中心,设立专职人员,组织测试团队,负责测试工作;其次,大学生体质测试需要专项经费维持,经费开支主要用于购置设备仪器、设备更新与维护、测试期间其他开支等,学校应该予以专项经费,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性保障。为保障测试数据的共融共享,可利用校园网平台,建立手机中国地质大学APP,实现大学生体质测试与大学体育课程的互通,随时让教师与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育锻炼情况与体质测试情况,督促学生与教师随时参与教学与改革当中。

3对策与建议

大学体育课程应该充分吸取民族体育文化,促进群体活动开展的多样性。比如,校内运动会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身心健康、提振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更是检验学生大学体育改革成效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可结合地方性特色增设趣味性、参与性高的民族性比赛项目,如三人板鞋竞速、陀螺、高脚竞速、旱地龙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感受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另外,由高校、地方政府、国家民委主办的各类运动会更是可以将大学体育教学与学校运动会、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省运会、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赛事接轨,助推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与比赛的有效衔接性,并让学生在体育实践创新活动中感受比赛带来的乐趣;通过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堂,来促进课程思政与校园文化繁荣。与此同时,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应该进一步厘清思路,设计与制定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从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开始设计,并完成教学大纲的修订、重新编写与审定教材,进而在教案与课件方面进行完善,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业务能力与意识,并将其贯穿于课堂讲授、教学研讨、以及学生的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当中。

参考文献

[1]张锦,薛建新.体育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运动精品,2019,38(6):1-2.

[2]黄银华,程风.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模式教学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以钦州学院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129-130,132.

[3]郭晗,王诚民,王妍妮,等.对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以齐齐哈尔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为例[J].理论观察,2014(11):165-166.

[4]张莹.教育“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讨———以重庆科技学院体育健康课教学改革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10):173-176.

[5]沈莉,胡庆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12):73-74.

湖北教育范文篇10

1.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创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类,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既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致,又对学生的自主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非常有利。借助于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的能力等,使其将来在职场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地展现自身价值。

2.高职学生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创业意识

目前,高职学生都是“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及时代变迁的大环境下,政治和社会环境都比较稳定,家庭条件也比较好。许多家长总希望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害怕承担不了创业失败的风险,家长及学生本人更倾向于传统的就业而非充满挑战和变数的创业,因而,学生的创业意识受到影响。

2.2缺乏创业行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已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学生也开始有了创业的意愿,想进行创业,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因缺乏创业氛围,又怕找不到货源或创业失败而被同学嘲笑等,所以,他们仅处于观望状态,没有迈出创业的步伐。

2.3缺乏专业知识

受媒体对比尔•盖茨、张朝阳、马云等创业成功人士的宣传影响,以及国家和各高校对于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高职学生有创业激情,但缺乏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企业的运营管理知识知之甚少。因为缺少专业知识的支撑,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创业的风险增大,创业的成功率很低,又挫伤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

2.4融资渠道不畅

高职学生创业融资渠道主要是依靠好友合资或是向父母借贷,因没有任何可供抵押的资产,未获得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导致缺少创业启动资金,使许多优秀的创业设计难以付诸实施。

3.高职院校大学生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

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可实施“123”创业能力培养模式。“1”是指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2”是指建设创业教育“双师(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执教的师资队伍;“3”是指构建三级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即通过第一课堂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课外创业训练、第三课堂的创业基地实践活动来培养创业能力。

3.1营造一种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创业既是我们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全社会要为大学生的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要制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保护创业”的公共政策;完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创业项目平台、创业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构建大学生创业信息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服务;还可以联合各方面力量拓展大学生创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新技术援助基金”,解决创业缺乏的资金问题,相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与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社会各界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大环境,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崇尚创业,让创业的学生感到“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学校要积极宣传创业政策,宣扬创业成功者事迹,进行必要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身创业、理性创业。学生家长要改变“求稳怕险”的就业观念,积极鼓励子女创业,在资金上和精神上支持子女创业。

3.2建设创业教育“双师”执教的师资队伍

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求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还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高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成功的保障。首先,对从事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同时创造条件让教师体验创业,提高其理论水平以及创业能力;组织教师与创业者联合开发创业教育的课程和创业系列教材,提高教师对创业的认知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参与企业咨询,创办经营企业,体验创业,积累创业经验,增强教师的创业能力。其次,聘请成功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法律专家、政府人员、具有创业经历的优秀毕业生等担任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定期和专任创业教育教师一起参加教研活动和公开课教学,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3.3构建三级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1)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是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开设必修的创业课程,如创业学、创业企业管理、创业实务指南、大学生创业指南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还应设置选修课程,如创业企业融资、消费者行为、创业营销、商业计划书等,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技能,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要。其次,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如组建“模拟创业”课堂,采取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等,运用多媒体和信息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创业品质,强化创业能力的培养。再次,定期邀请一些成功企业家和毕业生创业典型走进课堂,传授创业的经验和教训。此外,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创业。如允许学生先创业、就业或者休学去创业,分阶段完成学业等。

(2)以课外创业训练活动为重要内容,是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训练活动,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创业的技能。定期开展创业沙龙活动,邀请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传授就业、创业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学生参加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市场调研,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行业需求,端正就业、创业态度;开展创业文化节、科技节等专题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3)以创业基地实践活动为中心,是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落脚点。高职院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如大学生创业园,充分发挥第三课堂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战作用。依托创业园这个实战平台,让学生实施创业计划,模拟或真实地开展经营管理等各种创业活动,得到创业的体验、技能的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让园区成为学生创业的“孵化器”。条件不成熟的高职院校可以将校内的超市、文印室等让学生承包、自主经营,锻炼创业能力。同时,学校应成立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指导,防止学生盲目创业。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的技能训练活动、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4.结语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任重而道远。文中提出的营造一种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建设“双师”执教的师资队伍、构建三级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123”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借鉴作用。

作者:刘良瑞工作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高职院校创业基地的功能与任务

大学生创业基地是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训与成果孵化基地,是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习、创业服务,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2]。结合文件精神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创业基地的功能与任务是复合的,可描述为“一主体,三延伸”。

1)高职院校创业基地的主体功能与任务。高职院校创业基地是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纳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训,开展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高职院校创业基地的延伸功能与任务。功能与任务延伸之一:向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延伸。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信息和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支持并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这是创业基地功能与任务的一个重要延伸,也是创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功能与任务延伸延伸之二:向大学生创新基地延伸。创业基地要结合创业项目的孵化与专业实践,做中学、研中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功能与任务延伸延伸之三:向社会和教师延伸。创业基地是开放的,不仅要接收在校大学生创业培训与教育以及项目孵化,还要接纳社会人员的培训和孵化项目,接收教师创业项目的孵化等。

2高职院校创业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高职院校创业基地建设的理论依据。①三元参与理论[3]。创业基地一般是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或者是大学科技园的组成部分,而“三元参与理论”是关于高科技园区兴办、管理和发展的理论,也是创业基地建设依据的理论之一。1993年6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科学工业园协会第九届世界大会上,通过深入考察研究科技园区发展规律,大会正式提出了政府、企业和大学以科技园为结合点的联合与协调理论,即“三元参与理论”。“三元参与理论”认为,自从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各国大学、企业和政府三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实践表明,这些问题难以由单方面独立解决,需要三元共同参与解决。一般说来,政府较多考虑经济增长、区域平衡发展、保证就业等;企业以追求最大利润、生存和发展等为目标;大学则较多考虑人才培养、科学探索等。这三方面目标既有长期的一致性,也有短期的差异性,把三方目标变成统一的政策与协调的行动是创业基地建设发展、运作的关键。②企业孵化器理论。由于创业基地的功能与任务是向孵化基地延伸,因此,“企业孵化器理论”也是创业基地建设依据的理论之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始于1959年美国纽约的Josephl.Manusco商业中心。企业孵化器理论包含增长极理论、空间生产生命周期理论、公司空间扩张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企业孵化器的核心资源论[4]。企业孵化器是指专为企业创新优化环境,培育创新型、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的一种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形式。根据许多国家测算,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新办中小企业的成活率一般不超过30%,而经过孵化器的孵化和培育,新办中小企业的成活率一般都高达80%以上,这充分显示了企业孵化器对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作用。企业孵化器具有资源放大功能的作用机理,即通过聚集孵化资源形成服务体系,然后通过这个体系的作用,使孵化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长起来的企业获得“毕业”资格进入市场,成为区域经济的新生力量和增长源[5]。③其它理论。由于创业基地的功能与任务是向创新基地延伸,向社会和教师开放,因此“系统创新理论”、“产学研结合理论”、“内创业理论”等也是创业基地建设与管理应关注的理论。

2)高职院校创业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依据上述理论,为实现创业基地的功能与任务,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树立服务和市场理念,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为目标,以和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为路径,支持学生、教师、社会人员创新研究和成果孵化,努力造就一批以大学生为主的自主创业者,建设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实体,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项目的孵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3)高职院校创业基地建设的原则。①多元化原则:主要是指创业基地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要充分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资源建设创业基地。②整体性原则:主要是指创业基地建设内容要结合创业教育与培训与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设计。要和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和科技园建设相结合。③保障性原则:主要是指创业基地的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的建立与健全,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创业基金的设立与创业文化的培育等。

3湖北职院创业基地建设实践

湖北职院从2001年起开始创业教育的研究,并探索出“五环复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它是根据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促进课程教育、渗透教育、活动教育、环境教育、实践教育这五个教育环节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并以此为途径,实施创业教育[6]。同时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申报和建设,开展了创业基地的研究和探索[7]。

1)创新“三方三级三类”创业基地建设模式。①“三方”,是指创业基地建设的主体包括“湖北职院、行业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②“三级”,是指创业基地场地由“院系层级、学校层级、社会层级”三个层级构成。院系级场地方面,各院系依托重点实验室、实训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由各院系安排教师担任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老师,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校级场地方面,有创业培训楼、创业孵化楼,面积达2300平米。社会级场地(即学校与行业企业、政府共建的场地)方面,学校与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向合作企业延伸。如在九洲数控机床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面积达600平米。学校还与孝感高新区、共青团孝感市委合作,共建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孝感市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③“三类”,是指创业基地分为“公益性创业基地、合作式创业基地和园区式创业基地”三个类型。其中公益性创业基地特点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商业化运作为途径,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在公益性活动中学创业知识,增创业才干。合作式创业基地特点是学校和企业运用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如湖北捷瑞汽车玻璃有限公司急需汽车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学校急企业所急,校企共建了捷瑞创业中心,对进入中心开展创业活动的学生给予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了学生创业工作,也培养了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园区式创业基地特点是以湖北职院科技创业园为依托,充分发挥科技创业园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园区内教育、人才、技术、项目等资源的优势组合、集约共享,共同打造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平台,力求实现教学生产一体化、创业就业本土化。湖北职院科技创业园位于孝感市经济开发区,占地100亩,厂房、科研楼面积1万多平方米,年产值8000多万元,华中科技大学在园区内设有3个院士工作室。湖北职院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与孝感市开发区创业中心合作对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孵化、顶岗实习,收到了良好效果。

2)探索“网络化、多元化、制度化”创业基地管理机制。①多方协作,健全创业基地管理机构。学校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由分管院长任副组长,由教务、就业、科研、财务、学工、团委、校企合作处、技术研发中心和各院系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创业学院,作为落实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具体办事机构。还成立了“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友创业联盟”,促进湖北职院创业者和学界、商界、政界、金融界等各界校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湖北职院创业项目、资金、人才的互动平台。以创业学院为中心的管理网络实现了创业基地管理的高效和创新。②学校投入与引进社会资金相结合,建立专项基金资助机制。学校每年除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创业工作外,还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3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政府、成功创业校友和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学校创业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来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如校友余汉江的宇济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向公益性创业基地资助了100万元,湖北捷瑞汽车玻璃有限公司出资200万元,在湖北职院设立“捷瑞教育与创业基金”。③制度与执行并重,建立长效机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创业基地的管理制度,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管理办法》、《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支持专业教师开展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若干规定》、《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大力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办法》等,规范了创业基地的使用和管理。④启动一系列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活动。如,评选优秀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学校给予每个实验室3000元的启动资金;对于优秀的创新创业实验室给予3000元的奖励金;并评选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给予每人5000元奖励;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征集大赛,每年筛选10个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分别给予5000元的启动资金;为部分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3-5万元的贴息贷款,3年内归还本金。⑤强化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各相关部门、各学院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现与大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与校友资源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形成“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培育途径。学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精心构建了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由六十余人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其中学校聘请了30多位企业经理、创业能手、创业成功校友、企业家及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创业导师。在专职创业导师培养方面,学校采用定期国内外培训、科研带动、学术交流、到企业挂职锻炼、到基地创业、待遇倾斜等办法,激发教师潜能,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如创业导师,建筑工程学院的匡威老师带领陈强等10多名学生创办了天筹工程造价公司,该企业一年多来运行良好,实现了教师、学生、专业的良性发展。学校还成立了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引导创业导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师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近几年来,学校创业导师主持就业与创业方面的部级与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出版就业创业方面的教材5部,项目负责人万由祥教授被聘为教育部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4湖北职院创业基地建设成效

湖北职院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学院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的结合,支持了教师做中教、研中教,学生做中学、研中学,推进了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1)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创业基地通过几年的建设,到2012年底共培育了校级大学生创业团队43个。这些项目中,与学生所学专业明显相关的项目达41项,科技类、产品类创业项目达20项,占总项目数的49%。接受学生创业实践方面,2011年达510多人次,支撑了“五环复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湖北职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近五年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生创业率一直保持在3%以上,参加国家、省技能大赛多次获奖,获奖选手大多是创业项目团队的骨干成员。

2)打造了校园创业新形态。湖北职院建有湖北职院科技创业园,实行“一园多区”,建有17多家“前校后厂”式的企业,着力打造“校中厂、厂中校”,构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新形态。湖北职院大学生创业基地与科技创业园相互呼应,引领大学生创业向纵深推进,一批创业项目脱颖而出。“传福翻译”创业项目2012年产值达150万元,“无塔供水”创业项目2012年产值达70万元,孝感呱呱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孝感卡索商贸有限公司入选2013年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

3)提升了学校软实力。湖北职院的大学生创业基地2012年5月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也是湖北高职高专中唯一拥有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的高校。2012年8月被湖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认定为首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3年3月以创业基地建设为内容的教学成果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职院大学生创业基地现正申报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2013年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这些荣誉与成果,有力提升了学校的软实力。与此同时,湖北职院弘扬中华孝文化,以感恩教育和典型宣传为切入点,推进中华孝文化与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创业孵化中积累创业经验,在群体实践中打造公益创业品牌。传统文化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逐步成为湖北职院特色并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如《瞭望》新闻周刊2012年7月31日发表周大平的文章《让高职生走上“低进高出”就业路》,介绍了湖北职院义工社“义务家教”、“科技下乡”、“老年护理”、“结对帮扶残疾家庭”、“家电维修”、“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心理咨询”、“义务导游”、“文化进社区”等十个工作品牌。该文由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内外多家媒体全文转载。

5结束语

大学生创业基地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保障。目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基地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对部分兄弟院校创业基地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为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本文来自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孔新舟工作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基本情况调查

(1)数据统计说明:为了保障调查数据统计的科学性和方便性,我们采用了抽样分析的统计方法,在共计1300份回收问卷中随机选取了1265份样卷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受此次问卷调查目的所限,即重点分析高校学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接受程度,调查对象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读学生。(2)调查对象身份特征。总体而言,在此次调查中女生共65人,占总人数的5%,男生共1200人,占总人数的95%。在大一到大二的在校大学生中,其中大一在校生共713,占总人数的56%,大二在校生共552人,占总人数的44%,同时我们还对其它三项进行了统计,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共653人,占总人数的52%,来自城市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共612人,占总人数的48%。

2是否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

统计显示,59%的调查对象表示完全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另外,还有2%的被调查者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39%的调查对象表示熟悉了解创业教育一点点。另外有数据显示,69.2%的被调查者是通过校内教育了解创业教育;而10.7%的被调查者是通过校外教育,这分别来自网络、校外培训机构、老师的引导、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周边朋友的引导;还有20.1%是属于自学。

3关于创业的想法以及会选择哪一行业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刚刚起步,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关于创业积极性,意识性这一块的大学生,想法还是比较积极,而且比较渴望,但是对于创业方面的知识了解太少,所以开设创业指导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创业打算,有11.1%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想过且会实行;有构想但不肯定会实行的被调查者占58%;12.3%的被调查表示完全没想法;18.6%表示选择其他。由此可见,大多数当代大学生都有创业的冲动和梦想,对创业情有独钟。但冲动中不乏理性,所以才会有高达58%的被调查者选择观望。在选择创业行业时,有5%的被调查者选择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大,有近50%的被调查者选择此行业;有23.7%选择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小型微利企业所占比例为7.5%;而技术贸易企业占6.2%;选择农业企业的被调查者占6.1%;12%的被调查者选择个体工商户。

4对国家关于创业的政策了解及其获取途径

数据显示,在对于关注国家鼓励毕业生创业新闻政策这一方面,42.5%的被调查者表示“时刻关注”;有47.6%的被调查者“偶尔看到”;另分别有4%和6.7%的被调查者表示“毫不关心”和其他。有13.5%的被调查者从报纸杂志来获取信息;36.5%的被调查者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36.5%从电视节目上来获取信息;9.5%通过横幅标语;2.7%通过手机报;1.3%通过课堂。由此可以看出,仅仅对创业抱有兴趣和热情是不够的,对创业知识的极度缺乏是他们的绊脚石,所以在高校可以安排加强创业教育的课程。

5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和制约创业的因素

选择自身原有的资金积累的被调查者占13.5%;选择向父母要的被调查者占44.6%;向银行等机构贷款的选择率为21.6%;选择政府创业补贴的被调查者占20.5%。而在制约创业因素里,有30.6%的被调查者选择周围人的支持;不知晓相关渠道,如进货和需要办理的手续的被调查者占19%;缺少资金的占20%;没有管理、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的被调查者占21.5%;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占8.9%。

6有关创业优惠政策的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