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十篇

时间:2023-03-17 09:31:46

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篇1

在心理学原理中有这样一条重要的理论,经历过的学习历程会对当下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合理地将这一心理学原理践行到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结合当下高中生现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来建立情景引导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中特有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等,阻碍了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阅读学习,同时多次遇到晦涩难懂的文学文段也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人类是相通的,在不同背景下生长的人类也会产生情感的共鸣,高中语文教师可以以情感的共鸣作为阅读的载体,让学生通过体会文学作品的作者的情感同时辅以个人的生活经验来进一步理解外国文学。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依次为学生们讲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人物情感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对于作品人物的整体认识,同时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抽象情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而在具体的文学情景中体悟出作者的思想观点。例如教师在展开对于《项链》一文的教学时,他们会认为马蒂尔德仅仅是一个虚荣、肤浅的人,而不能正确认识到她所作所为的真正目的。这样的阅读学习流于表面,不能够让学生深入作品本身来认识作品所代表的时代和社会,不能够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各种行为表现来发掘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和人物感情。在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来建立起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正确认识:假如你就是马蒂尔德夫人,你是一个既温柔又有魅力的女士,但却无比的贫穷,反观很多不如你的人却能过上富足快乐的生活,那么你作为马蒂尔德夫人会有怎么样的情感呢?你会怨恨吗?你会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吗?追求富足快乐的生活有错吗?这样几个提问以后就可以促使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让学生想起自己曾对同学或朋友的羡慕之情,进而理解马蒂尔德夫人的行为。马蒂尔德的所作所为表面上看起来是虚荣的、拜金的,但是作为个人而言,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力。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以后,学生们就能够理解到人物本身在那个时代下的无奈,那么学生对于人物的理解和认识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类比和对比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在展开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时,可以考虑采用将两种及以上的阅读材料来进行对比交叉的教学,通过为学生们分析两种阅读材料的异同之处,比较不同作者笔下的人文特色与人物特色。语文教师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展开文学作品教学时形式多样,既可以侧重于对于文学作品内容、内涵的对比和类比,也可以就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来进行比较,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作品的思想情感与思想观点来做出对照。在开展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工作时,高中语文教师通过使用这种类比式的阅读教学方法,就可以带领学生们将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比较,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文学作品内涵的整体把握,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文学视野,还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固有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以探究来展开外国文学教学

运用到高中阶段的外国文学的探究性教学是以高中生现有的自学能力作为基石,语文教师通过研究文学专题,将文学作品以多角度分类后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自主参与到文学作品的研究过程中能够收获到文学内涵,汲取到文学思想。同时文学作品的探究性学习也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合理联系实际,以实际的生活经验来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情感,学生们在自主探究文学作品内涵时可以借助文献、网络来查阅相关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也可以小组之间互相分享观点,提炼精华,相互学习。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在激烈讨论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视野。

外国文学作品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49-01

语文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很重要,语文教材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外国文学在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都和我国传统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差别,通过在教材上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学生们可以加深对外国文化和文学背景的了解。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飞速的发展着,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尤为顺利,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材一直不停的进步更新,不断地完善自己。近几年来为了时代的发展需求,语文教材在选材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就初中语文教材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现状和策略进行详细研究。

在21世纪,人们对基本教育的要求有了全新的要求和认识,语文的学习观点也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语文教材的选材改革势在必行。初中教育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被广大教育者密切关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实现这一要求的最佳方法就是将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加入到初中教材中。有人做过专业调查,最终显示学生在读课外读物时,大部分喜欢读国外的文学著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并不重视,教材上出现外国作品时,有的教师会选择简单的讲述,或是干脆忽略。部分教师对外国文学的讲解方法有所欠缺,仍旧采取讲解我国传统文学的教学方式,其实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因为根本没办法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若是想要全面的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初中语文在外国文学著作教学方面必须要加以提高,就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迫在眉睫。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其进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国外文学和国内文学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不能因为教材中国外文学著作的内容较少,篇幅较短,就忽视它们的文学价值。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在语文教学领域里面是知识的指导者,传递知识的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外国文学修养和专业的文学素质,积累外国文学名著的文学内涵,不断地了解外文著作,加深对其主旨思想和社会批判的认识,让自己的外文知识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外国知识的积累,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充实丰富,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旦发生改变,就会对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重视起来,在课堂上将外文著作的文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文学思维更加开拓,以此提高我国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将强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编选要求

外国文学作品都是翻译过后才会编选为教学材料的,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外国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文学作品的选择要符合我国当代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不仅要求选文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还要注重内容的比例,以及选文要包含人文主义和教育的培养内容。

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经将外国文学作品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之中,已有近百年的时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语文教材经过不断地整改、探索,外国文学作品已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内容比例正在不断增加。在1992年的语文试用版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比例已经是7.5%,文学篇目已有17篇;到2000年时,比例已经为15%,篇目已经达到28篇之多,截止到目前,外国文学作品的数量和比例仍在不停地增加,其题材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增多。外国文学作品的国别、体裁以及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有起初的叙事、议论文体,拓展到社会伦理、科普读物等方面。像《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经典外国名著,曾多次重复的出现在不同的语文教材中,这些作品可以将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以及科学等方面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国外的文化习俗有所了解。文学作品在在选文的题材和难易程度上也要十分注意,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编选内容一定要适合学生学习,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学生认知水平的范围之内。选编内容还要注意人文性的强调,将文学作品和生活联系起来,就像《鲁滨孙漂流记》等外国名著,即让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发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这对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外国文学作品对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要尽早打破外国文学作品欠缺的尴尬局面,及时的改正当下的教育模式,对国外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选材都要格外重视,为初中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提供有效途径。帮助外国文学作品的初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教育者不仅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还要整合语文教材体系是否合理,适当调整考试制度等。所以,加强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十分必要,这不仅可以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更是符合当代人对文化的需求和目标,坚持发展这项改革,会让现代化的改革之路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作品篇3

一、外国作品讲解有取有舍

根据众多版本的语文教材来看,外国文学作品在文章中占用的比重比较大,编排也比较集中。教师在教W的过程中,要适当地结合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调整教学文章的顺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学期的教材中,设计者编排了三篇外国文学文章《伟大的悲剧》、《真正的英雄》、《荒岛余生》,教师可以对《伟大的悲剧》和《真正的英雄》进行一定的重点讲解,充分利用教材的作用,为学生灌输一定的爱国精神,促进学生对其他国家人文、地理的了解。而《荒岛余生》教师可以做粗略的讲解。通过对文章进行有深度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蕴涵极强的人文精神,教师想要通过教材,把这种人文精神准确、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自己首先就要对文章具有高超的理解,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初中语文的外国文学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对外国的文化、风俗人情进行适当的了解,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更要牢牢把握住教材的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提升文学素养,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一个优秀的环境。比如在人教版语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对此篇文章的作者普希金进行一定的了解,其一生在文学上的贡献,生平著名事迹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来对文章进行深入讲解。

二、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当前很多学生和教师、家长都怀着一颗需要考什么就努力什么的态度,所以对于外国文学这一在中考中占重比较小的部分的学习不太重视。而且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仅仅只要求学生记忆一些文化的常识,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外国文学中人文情怀和情感寄托的灌输。

在新课程标准推行的背景下,更加注重了教师在教学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和观念的更新。俗话说:“实践决定认知,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所以更新教学外国文学作品的观念和方式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是教育的需要。新型的教育理念是要和世界的发展和世界的教育相联系的,教师作为学生在学习路上的引导者,首先要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程度,结合我国的国情、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情况、教学目标来更新教学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阅读,充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三、调整学生学习动力心态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绝对的主体。中国的传统教育几千年来都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认真的听讲,不需要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但是社会在高速发展,传统的教育已经不太适应这个社会了。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心态,不要只是教师传授什么知识就是什么知识。而要在教师讲解知识过程中善于思考,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有学习动力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奖惩制度的手段来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调整,让学生的学习从“避免失败”到“获得成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最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地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首先要摆正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功利性,取而代之,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灌输。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对于自身成长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外国文学作品篇4

1.情感美。以诗歌《致大海》与《我愿意是急流》为例。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确如此,一部让人感动的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会流传千古、脍炙人口,其原因不但是作品中文辞的优美,而且是作品中蕴含着作者炽热而深厚的感情。教师在讲授这些作品的时候,要注重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的碰撞,让学生与教师、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时刻牢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的职责。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年轻的时候,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很深,因此写下了歌颂自由民主,反对暴政的政治抒情诗。他长期与大海进行心灵的交流,并且把大海看成是一种自由的象征。当他即将离开奥德赛、离开大海的时候,内心忧郁而愤激,最后在一个叫米哈伊洛夫斯克的村子完成了《致大海》。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大海称作是第二人称的“你”,把大海视为最亲的朋友,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激情和内心的离愁别绪。在诗人普希金看来,大海本身具有着自由而又奔放的美感,它以悲伤而忧郁的情感呼唤着临别的诗人。作者在情感上自由、奔放,与大海融为一体。这首诗中流露出来的高尚而美好的情感,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十分有帮助。

2.哲理美。西方人比较理性,喜欢探索哲理。“一个人,如果同时不是一个深沉的哲学家,他绝不会是个伟大的诗人。”这是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在《文学传记》中曾经写到的一句话。的确如此,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思索生命的价值、人生的真谛。西方的诗歌之所以感人,还有一个原因是诗歌“理中带趣”。以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为例,这首诗表面看似仅仅是写景,仔细品味,才知道它不仅仅是抒情或者是写景,风格柔和细腻、精致优美,其中还包含着让人回味无穷的韵味。草莓是这首诗的诗眼,深刻理解草莓的内涵与外延是欣赏这首诗的关键。篱笆那边的“草莓”那么鲜美,诗人回想起爬过篱笆去摘草莓但是又担心父母责备的纠结。在作者经历人生孤苦与情感上的挫折之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回忆过去。草莓代表着隐秘与期盼,篱笆象征着不被传统接受的规则、道德。这是人类思想斗争的体现。不同阶段的读者对这首诗会有不同的感悟与体会。教师在讲授这首诗的时候,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从诗歌表面含义外延到诗眼“草莓”的理解。引导学生去体会人生旅途中的期待与社会固有规则的矛盾,从而产生共鸣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这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外国小说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文学体裁,它是通过描绘人物、情节、环境去表现社会生活。与其他问题相比,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性”的真实。不同小说的时代背景、创作方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旨也不相同。下面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

1.人物形象上的审美价值

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恐惧。现实生活让他感觉到非常不安,只有禁止的东西才会使他的内心感到踏实,相反,没有禁止的事物会让他怀疑与感到不安。他的口头禅是“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个特殊的人物,实际上也代表了社会中的一类人,深刻地展现了人类的劣根性,即害怕接受新事物,逃避、谨慎、屈从。教师在讲授时要细致地分析人物,让学生从反面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格才是健全的人格,从而帮助他们端正人生观。

2.情节设计的审美价值

小说的情节是属于小说三大要素之一。它是以设计故事情节去表现主题的。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小说中,作者是这样设计小说情节的:作者为了突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追求奢华富贵的生活而命运坎坷的悲剧,先是写女主人公从逆境到顺境,笔锋再转入逆境。然后从波澜起伏中,突出玛蒂尔德的悲剧。作者在小说结尾处,描写女主人公玛蒂尔德遇到故人,得知项链其实是赝品的真相。小说戛然而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教师应该意识到整个情节设计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震撼力,使得学生会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

三、外国散文

散文是一种与小说、诗歌、戏剧等并列的文学体裁。散文的审美特征是语言精当,情景交融,形散神聚。外国散文与中国散文的不同在于,外国比较注重思辨,阐释哲理,抒感;中国的散文比较侧重议论与抒情。以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例。语言上,意义十分深刻。文中写道:“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好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如果手臂是完美的,它也只是特定的形态,但是如果残缺却能引起人们的想象。所以在艺术上,维纳斯失去双臂,这也是一种残缺美。因此,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深刻与魅力。同时要注重品味散文语言的思辨性,挖掘在思辨性背后的民族心理,从而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思想上,作者青冈卓行别具匠心,运用他独特的艺术敏感,从残缺的手臂中充分地发挥想象,歌颂了残缺的美丽。与别人不同的是青冈卓行看到残缺的魅力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美。青冈卓行带给我们浓烈的美味,他的散文可以激发学生对艺术敏锐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这种不一样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外国戏剧

戏剧是世界艺术中最古老而悠久的一种艺术。它分为三类:悲剧、戏剧、正剧。尖锐的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的动作是戏剧的重要特征。在戏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到外国语言与中国语言的风格差异,所以在品读戏剧之前,要安排好教学的层次,掌握作品的主题。

1.外国戏剧的悲剧美

以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对于“悲剧”一词,鲁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中通过描写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相爱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而献身的悲剧,给读者展示了强烈的悲剧效果。罗密欧与朱丽叶非常相爱,但是两个封建家族有世仇,两位年轻人的父母都不同意他们在一起。但是两位年轻人并没有顺从父母的意愿,宁可付出生命也要与对方长相厮守。戏剧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的悲剧作为结局,带给一代代读者强烈的震撼。教师在教授这部戏剧的时候,重点引导学生去认识人生最残酷的一个方面———死亡,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激励学生珍惜生活、热爱生命。

2.外国戏剧中的荒诞美

荒诞是西方20世纪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而文学的审美特性之一就是荒诞性。以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为例。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思想背景是人类处境的荒诞与痛苦,设计了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埃斯特拉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做的一件事就是等待戈多。“戈多”是剧中两位流浪汉的希望与救星。他们在台上递帽子、取帽子、唱歌、讲故事等,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而这一切的荒诞才是两位流浪汉内心痛苦的标志。这种以荒诞性为主题的作品意义在于激发读者去正确对待这种荒诞的生活,反抗这样的荒诞。教师在讲授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的美与丑,激发他们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外国文学作品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定位;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材的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直至今日,外国文学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比例日益增加,出版的教材中已涉及到外国戏剧、散文以及小说,并且选文的篇目涉及到外国重要文学流派。这些入选作品一方面改变了语文教材的结构,给语文教材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新的能量,同时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积淀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知识,也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引起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响,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定位

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定位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如何更好地抓取外国文学作品课文中的重点,如何将这些内容呈现于课堂教学中是研究重点。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特点是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多方位明确定位教学内容则是关键,明确的教学定位、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指向性更明显,才更容易呈现出教学内容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更全面地探索课堂呈现的可能方式。因而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定位就突显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外国文学作品作为语文学科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教学定位必然限定在语文学科教学定位之中,外国文学作品也是“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符合语文学科教学定位的要求,根据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应当定位在激发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语言形式,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上。

根据年龄心理特点以及作品的不同类型进行教学定位。中学阶段个体身体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此时,教学定位对于怀有急切希望的初中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教学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应定位于突出不同体裁的特色,以广泛的题材美化学生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授这些课文时若是只注重于单篇课文讲求知识点的面面俱到,学生的关注点就会因为过于分散而无法掌握其中关键,因而应当注意以类型突出其鲜明的特色为重点。

二、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1.注重背景的还原

教师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课堂中,应当就课文论其具体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设身处地来理解作品,让他们发现不同国家的作品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孕育出不同的作者,显现出与中华文明不同之处。作者身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与其写出来的作品旨意息息相关。在黑暗压迫的年代,作者的创造目的就可能包含反抗旧势力的控制与威胁,期待打破旧秩序,建立美好新生活的期待;在经济走向繁荣,文化开始复苏的年代,作者的作品就可能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平,同时赞颂美好的品质,满溢对未来的希望,对幸福的期待。同时,作者自身的家庭构成也对其人格与品质有着重要影响,人格与品质又能影响其写作风格,“文如其人”也是教师应当引导初中生体会的一个要点。不论是文化背景还是时代背景,都是为更好地还原作品,使学生贴近作者,进而理解作品的方式。

2.把握作品特色、了解名家的作品风格

把握课文主旨,抓住人物特点,发现语言的精妙之处是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中也一样,这是具有共性的特点。对于外国文学篇目的教学,一样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初中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语言中的妙处,在小说中抓住人物特点,在诗歌中把握意象,体验情感,发现哲理。安徒生、普希金、莫泊桑、茨威格、契诃夫、笛福、雨果、莎士比亚等大家名家写了厂流传百世的作品,在文坛上熠熠生辉,这些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洗礼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甚至脍炙人口,这必然是有其过人之处。他们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大家,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对人生世相的深刻了解,能写出独一无二的具体的境界和深刻的情致,塑造出生动的人物性格,深入地剖析人物心理,不仅能满足人的理智,还使人们的心灵为之感动。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在语言的美的享受中,看到一个与自己生活中不尽相同的世界,了解这些名家、大家,与他们跨越时空进行对话,进而产生共鸣,这不仅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文学常识,也能对他们自我内心世界的构建具有良好的效果。

3.运用比较手段

比较同一主题作品的不同风格。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主题是相通的,但他们各具特色,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呈现出同一个主题,显现出各自的风格。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中外同主题作品,分析其中异同,在对比之中使自身作品特点更加明确,也能加深学生对此主题的理解,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比较同一流派作者的不同风格。同一流派的作者风格也会不同,同样是对现实的批判,不同的作者也会从作品中流露出不同的表达,有的作者选择直面的批判,也有的作者选择调侃与讽刺。通过教师一系列有方向地引导,让学生们掌握比较阅读的阅读方式,学会比较,学会思考,成为真正懂得阅读的孩子。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同时,教师自身应具备对阅读的热爱,对学问的爱好,没有阅读热情的教师不见得能促使学生感受到阅读内在的愉悦与刺激力。教师应向学生们推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读物,有针对性地介绍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平时不曾接触到的人与事,增加他们对自身日常生活情趣的探索,开拓出一个特别的天地。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由感知开始,发展到联想,再深化到想象,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审美活动,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使学生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高中语文课本在教学材料编排上,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编撰进来,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首先,相较于传统的诗词歌赋和本土的民族文学内容而言,开拓了中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中学生对外国民族风情的认知和感受。其次,人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崇高目标。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以及教学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特别的关注。(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陆俭明.《语文教学定位应定在哪里》[J],语言文字应用,200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周佳丽.《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及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6]周琰.《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及其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外国文学作品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外国文学;难点;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和人文学科,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品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外国文学。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重难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在外国文学学习中不断进步。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难点

1.中外文化差异

受生活环境、民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外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更多的是论述人性与文化的,较少出现带有强烈政治批判色彩的文章。因此,当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海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作品是,就较难理解其文学含义。此外,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伦理关系、婚姻关系等因素,也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进行适度的讲解和引导。

2.中学文学创作手法

相较于中国文学创作,外国文学作品较多运用意识流、蒙太奇、冷漠、同时性、荒诞等创作手法。例如英国作家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就是采用了典型的意识流手法。高中学生对外国文学中的创作手法相对陌生,这无疑为其阅读增添了很大难度,因此,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必须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1.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和阅读,将外国文学教学视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关注文化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解读外国文学作品。例如夏目漱石和村上春树的小说、川端康成的散文、莎士比亚的戏剧等,都是对世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家、作品,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推荐合适的外国文学作品,并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外国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国家文学创作的特点,启发学生形成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情景迁移教学法。即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解析作品中的情感和人物形象,并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作品内涵。例如,许多学生在学习《项链》这篇小说时,很难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等级制度,及其对主人公心理产生的影响。这导致很多学生将马蒂尔德视为一个贪慕虚荣的女人。

这无疑未能真正领悟到作品的实质内涵。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情景迁移,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马蒂尔德,美丽动人但却生活贫穷,但一些以前不如你努力的人却锦衣玉食,你是否会心有不甘呢?这就可以促使学生联想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曾出现类似遭遇和情感,认识到马蒂尔德也只是为了追逐幸福生活。在这样的情景迁移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到主人公的心酸与无奈,进而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其次,还可以采用对照教学法。即将多种作品或材料进行对比学习,在比较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多方位解读。这种教学方法相对自由,既可以比较作品的形式,也可以比较作品的内容,还可以比较作品的情感。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主要是比较中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品,还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也可以运用探究教学法。例如,在学习《守财奴》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介绍并分析世界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形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并选择合适时间进行汇报总结。这种专题探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并对葛朗台、泼留希金、夏洛克、阿巴贡、严监生、等吝啬鬼形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文学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内容,对中外文化差异有更加科学的认知。当然,教师也要积极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了解外国文学的新理论和新作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并结合自身的阅历,对所读作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思考。同时,教师还应当向学生推荐合适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充分利用课前、课后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兆新.中学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6).

[2]陈利娟,张利钧.从高校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反思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4,(12).

[3]刘晓丹.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选编概述[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0).

外国文学作品篇7

1.激情讲授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一群正处于青春期、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的初中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富有探索精神,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他们的思维富有创造性和批判性,他们对别人的思想、意见有时会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尽量以一种能体现文学特色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讲解时要充满激情,试着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他们也能融入作品之中;课堂语言尽量做到流畅、精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还可以采用学生习惯的或者是喜欢的话语方式来表达。此外还可以用动听的故事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好能在讲解中不断引用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的原诗原句,使学生不自觉地走进经典文学殿堂。

任何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总会对即将阅读的作品有一定的审美期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审美经验,并考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时下流行的、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点作品,比如,可以穿插年轻作家郭敬明和韩寒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很受中学生追捧,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作品还被拍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此外网络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一些受到中学生热捧的作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贬斥当下的“80后”作家作品或者是网络作品,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是可以将这些热点作品与外国文学经典文本进行比较,并加以鉴别与引导,要力避在教学中进行过于浓重的政治说教。

2.影视观赏

影视带动图书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家凭借影视媒体,让纸媒文学最大限度地进入受众视野的例子不胜枚举。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出现在电视媒体和网络上,它们凭借其形象、直观、生动、观看方便等特点受到受众的喜欢,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来激发中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兴趣。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选择是让学生观看完整的影视作品,还是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观看剪辑的部分。例如,对于有些忠实于原著的影片我们可以全片播放,比如“名著导读”部分的《简・爱》曾被好莱坞翻拍成非常经典的影片,情节基本忠实于原著;再比如九年级下册的《音乐之声》本来就是剧本的节选,我们可以把整个影片放给学生看,让他们对整部剧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不过教学中绝大部分应该采用剪辑片段的办法,比如九年级下册的《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非常有名的戏剧作品,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翻拍的影视作品中的切合课文内容的精华片段展示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

当然我们仍然不主张用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来取代经典名著文本的阅读,因为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毕竟是经过了人为改动和加工了的东西,加入了别人的理解和感受,唯有自己阅读经典名著文本,才能亲身感受到经典文本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来,这样的阅读体会是弥足珍贵的,是无可取代的。观看影视作品只能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一种方式而已,千万不可以此来代替经典原著的文本阅读。

3.课堂诵读

在课堂中诵读外国文学经典无疑能够帮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的了解,消除一定的阅读障碍,避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对其中的人物、场景以及时代背景的陌生而产生的误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整个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一些精美的语言片段,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美,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比如七年级上册泰戈尔的《金色花》,七年级下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八年级下册纪伯伦的《浪之歌》《雨之歌》、高尔基的《海燕》,九年级上册的《蝈蝈与蛐蛐》《夜》,九年级下册的《祖国》《黑人谈河流》等这些经典的诗歌作品都是非常适合采用朗读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再比如莎士比亚的语言历来以优美著称,他的《威尼斯商人》就是一部诗剧,语言既富于个性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其中的许多选段都值得我们反复朗读、品味,比如其中鲍西亚对“慈悲”的那一段阐释:“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王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行,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

一位教师在上《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时就是将朗读这种方法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比如他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倾情诵读,感受音乐美:

(1)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朗读,触摸语言,感知文意,圈画生字词,并注意体会语气、语调。

(2)扫除字词障碍:每组选一位代表说出一个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以及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4)教师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这首散文诗中的语速、节奏、感情以及哪些词语应该读重音。尤其注意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舒缓、深情的。

例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为了好玩”“笑嘻嘻地”,多么天真、活泼的孩子!这句应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的语气。

例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是母亲发觉孩子不见后所展示出来的一种焦急心态,所以当她发觉自己的孩子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时,问“你到哪里去了”,必然会有一定的责怪语气,但是看到孩子的出现则又会有兴奋之情,因此在这一句的阅读过程中就必须体现出一种惊喜与责怪语气,但是惊喜要强于责怪的语气,即嗔怪的语气。这里的“坏”并不是真的坏,而是调皮、淘气的意思。

例3:“我不告诉你,妈妈。”读这一句是要读出一种撒娇、调皮的口吻,孩子这一天悄悄地为妈妈做了不少好事,却不想让妈妈知道,因为母爱是无私的,因此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要对妈妈保密,言语中还包含了些许得意。

(5)学生朗读比赛:我听到了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代表本小组为大家朗读诗歌?读后师生评议,再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从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听读、跟读、自由朗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这首散文诗歌,一次又一次地亲近文本,品味诗歌饱含感情的语言,反复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充分领悟诗歌的内涵。这样的朗读教学,老师主要是作为一个引导者,适当地给予学生朗读指导,让他们的读一步一步到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参与,乐在其中。

4.课本剧

对于国外文学作品的改编需要学生对文中的内容以及人物性格和场景变化有充分的把握,因此改编本身并非一件易事。要想对文中内容进行有效的改编,需要教师充分指导学生熟悉作品的内容并理解作品的内涵。借助于作品内容的改编,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度,相对于传统的一味的朗读以及问答方式,改编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课堂自由度以及参与度,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性发挥,从而使得故事的发展根据自己心中的标准而不断变化,这无疑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同时,在改编之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自导自演,这就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物的感情有更准确的把握,对于故事情节更加熟悉,从而达到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的目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自编自导自演之后,师生还可以共同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改编应当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原文,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这样的改编以及表演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网络讨论

我们要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现代化的讨论工具更好地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博客”撰写评论、推荐经典文本、提供新信息网址,以此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品读经典文本的能力。学生可以进行阅读、参与点评。另外,学生可以通过“BBS论坛”充分展示个性化解读,学生间可以展开交流,教师可以参与点评,也可以借此了解学生解读文本的现状。再者,为了满足喜爱外国文学的学生个体阅读、欣赏经典文本的愿望,教师还可以通过E-mail与个体学生进行交流。

6.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外国文学作品篇8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民族文学,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学素养;也要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被轻视,甚至被忽视。可以说,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教材中的外国文学部分地位在不断降低。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学修养为主,培养外国文学修养为辅。外国文学作品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安排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学作品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这就使得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中国文学作品教学上,对外国文学作品不够重视。而且有的教师自身文学知识储备不够,对于外国文学一知半解,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识与理解能力。这些都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方向,有的教师甚至直接忽略,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外国文学教学质量与教学素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了解的外国文学作品太少,对外国文学作品缺乏了解,这有一部分是由于教师平时不注重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而引起的。我们从教材可以看出,一些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并没有编入到教材中,很多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都是通过自学。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

二、高中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堪忧的原因

1、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属。应试教育的泛滥和高考的指挥棒无情地剥夺了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外国文学因为不是高考考点而备受冷落。例如:普通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宁夏、海南卷)连续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都是中国小说,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外国文学的考点,这就直接导致很多高中学校在安排选修课时直接删掉了《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可以说,为了高考,很多高中老师随意取舍作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导致外国文学总是边缘教学内容。虽然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13个年头,但是仍有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改变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身上仍存在的教学目标偏差,教学思想僵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这些都导致教师不能深入地挖掘外国文学作品在深层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价值。

三、如何扭转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1、转变思想,尊重多元文化。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树立尊重文化的多元性的理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都是有所差异的,而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民族信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从中国传统的思维入手去考虑问题,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尊重多元文化是正确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前提。

2、“对话”“迁移”,注重个性化阅读。《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话”和“迁移”理论,这两个理论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话理论是将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师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可以更好地深入文本的中心,实现对异域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有利于更积极地思考问题,更深刻地体会出外国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迁移,即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主题迁移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来,或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对的文化概念融入到教学中来,在对比和比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外国文化。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在传授外国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懂得求同存异,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外国文学作品篇9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定位。

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葆有了人类文化的精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则是其中的精品,这些作品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异域文化的窗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多元文化观念,因此,外国文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的外国文学教学应该依据教学《大纲》,改变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浓郁的文学内涵,体会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尊重异域文化,使学生懂得从他者的眼光透视本民族文化,逐渐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

二、注重外国文学教学的文学性教育,培养学生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2003年春颁布的修订《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重视语文的文学教育,《大纲》指出语文科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大纲》规定了选文的标准以及比例,“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新大纲对语文文学教育的重视既符合国内外重视文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也为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广阔的前景。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应该遵循文学规律,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为范本,并向世界文学名著辐射,培养学生鉴赏外国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1、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文学形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构文本意义”。

文学是以审美形象的形态存在的,与科学活动的概念相比较,文学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假定性、不确定性或模糊性,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变动的。波兰现象学家罗曼・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中国古代文论所强调的“兴味”同样认为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高中的外国文学教学应该遵循这一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再创造活动,而外国文学内涵本身的多义性、模糊性更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向解读的空间。因此,在教学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不要做定性的解读,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体验文学形象的情感、思想,让学生自主地与作品对话,从而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教科书以及评论界对莫泊桑《项链》及其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评价几乎是众口一词,即小说揭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指出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但是只要我们深入作品认真研读就会发现,女主人公身上具有远比爱慕虚荣更为丰富的内涵,比如她的单纯、不满足于现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丢失项链后对命运坚毅的抗争。而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讽刺中更包含有深切的同情。这些意义的获得,只能以学生走进作品、深入体验文学形象为前提。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节选)》中的戈多是谁?戈多的意义何在?戈多是否会来……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与感受,调动想象和联想去“对话”、去“填空”。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适时的点拨,努力为学生营造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良好环境,积极鼓励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同时,外国文学是不同于中国文学的异质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阻碍了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查阅作品的文化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以及相关文学流派主要特征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2、适时开展中外文学比较,知晓文化差异,感受文学魅力。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界限,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研究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观念使我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具有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打破一元封闭的教学模式和认识局限,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理解、评价外国文学作品。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比较文学,不是去讲解比较文学的理论和将中外文学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而是立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适时、适当比较。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与蒲松龄的《促织》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但是它们却有相似的主题。《变形记》以人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促织》以人变成蟋蟀的情节都表现了人性异化的问题。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蒲松龄和卡夫卡在表现人性异化的层面上是有区别的。蒲松龄只是从现实的层面无意识地涉及到了“异化”,因此,作品中的蟋蟀并没有失去自我后的焦虑、孤独、恐惧和痛苦,而是一只善于讨好、驯顺的蟋蟀,并以此给成名一家带来了的美好结局。而卡夫卡则是从哲学的层面有意识地观照了觉醒后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这种比较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审视外国文学作品的平台,寻求中外文学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意蕴,感受其不同于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类似的比较颇多,如贝克特的荒诞派剧本《等待戈多》与曹禺的《雷雨》的比较、《边城》与《百年孤独》的比较、《守财奴》中的葛朗台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的比较等。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中外文学作品的可比性是很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作品,为学生营造多角度感受外国文学作品的环境,在中外文学的比较中知晓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和适应多元社会的外国文学素质。

培养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技法,品味语言,也可以撰写读书笔记和小论文、进行课堂讨论、放映外国文学名著电影等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遵循文学规律和教学规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真正实现《大纲》“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的目标。

三、开设外国文学名著选修课,进行名著导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并对选修课的开设、教学要求、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和要求。这不仅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也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设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的选修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高中外国文学名著导读设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外国文学名著,提高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习惯。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l、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所选篇目要以课程目标为准绳,选讲篇目可以依据《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附录三课外读物建议中推荐的篇目,同时兼顾其他作品。

2、不讲授外国文学史和进行文学评论,重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作品。外国文学历史悠久,流派和作品众多,教师一个学期可以选择一、二部作为范例,进行具体的阅读、欣赏指导,但不求全面和深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介绍作品的背景材料,梳理情节概貌,进行精彩片段欣赏,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品的文学技法,把握文学形象。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内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课外自读自己喜欢的一部作品,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督促,比如,组织讨论、写读后感和欣赏短文等。

3、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之以外国文学名著电影欣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

四、高师外国文学教学与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衔接与互补。

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基地,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高师学生的文学素养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树立文学教育的观念,需从源头入手。

首先,改进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培养学生外国文学素养。

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过应试教育走进高校的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薄弱,外国文学素养尤其欠缺;由于专业化的制约和功利化的思想,高校学生的文学兴趣淡薄。二是高师外国文学教学观念陈旧,王采丽在《清理与反思》中就指出:“外国文学名著的一些教学提示和指导材料有许多内容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几十年的兴无灭资的时代思潮影响下的某些观点……而有些教学者仍然当着千真万确的定论灌输给学生,这是很可悲的。”教学形式单一、僵化。教与学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为此,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契机,激发学生在课余阅读、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研究中培养外国文学素养,树立文学教育的观念。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喜爱和探究外国文学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外国文学作品情感、内涵和艺术技法。教学时,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重点作家、作品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学术观点的展示、师生平等的对话,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电影精彩片段、图片、音响、相关文字资料的插入等,从视觉、听觉、情感、思想等方面调动学生参与欣赏作品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深入到作品中,感受外国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获取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文学、心理学、美学等理论透视剖析作品,引进外国文学学术动态,让学生的视野更宽,眼界更高。

其次,与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衔接。

高师的外国文学教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树立学生文学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将文学教育的观念和外国文学知识和方法运用、渗透到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因此,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应该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高师外国文学教学与高中外国文学教学适当地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看,选入其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比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普希金的《致大海》、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西方现代派作品等等,这些作品都是高师外国文学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将高师外国文学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重点指导。但是,这种教学决不能与语文教学法等同。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站在文学的高度,运用文学理论深入研究这些作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外国文学功底;又要指导学生从深奥的理论中走出来,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欣赏这些外国文学作品。同时,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舞台,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研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自己备课,自己讲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既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又有利于形成学生博襟和眼光的人类意识,培养学生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统一的精神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外国文学在陶冶情趣、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文化、培养学生全球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因此,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接受外国文学,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外国文学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和世界主义的精神品格,是每一个外国文学工作者和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童庆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悖.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刘献彪.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郭天行.“文学教育学科教学原则”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成果――《文学启蒙教育论稿》、《文学启蒙艺术》、《文学启蒙教育个案精选》出版座谈会综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6)

[7]潭晶华.高校专家建言:外国文学教育值得开发[J].作文世界,2003,(7).

[8]庄文中.学一点外图文学[J].中学语文教育参考,1994,(2).

外国文学作品篇10

【关键词】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

当前我国已经将“走出去”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战略,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水平则对文化传播成果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课题目前受到国内外出版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下将对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发展的优化对策。

一、翻译选材现状与对策

目前英语世界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有很多,题材范围宽广,但是普遍缺乏系统性,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选择的作品大多受到作家所处学术地位的影响。例如,夏志清在《现代小说史》中表扬了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美感,所以张爱玲作品被广泛关注并大批量翻译,如《金锁记》、《色、戒》等均被翻译为英文版本,知名译者包括JulieLovell,KarenKingsbury等;再有,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对我国山西作家李锐和曹乃谦的作品予以肯定,英国国家大量翻译他们的作品;其次,英美出版商大多关注我国被贴上“禁书”标签的作品,忽视了我国文学作品的质量水平。虽然一些作品翻译成英文,但是没能体现出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再有,目前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小说和诗歌为主,剧本翻译较少,究其原因很多外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社会学著作,而真正关注我国文学的读者非常少。解决翻译选材的问题,应该从改进选题方式着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选题应该着眼于全球目光,体现当今主流价值观,如人性、权利、自由、环保、尊严等,这些能够引起全球读者兴趣的话题,更易产生共鸣。通过选择翻译作品,体现了我国的独特文化,也表现了我国融入世界文化的意识,因此选材要体现我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

二、国际市场接受现状与对策

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作品在世界的传播效果,而文学作品的销量则是最好的反馈。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国文学作品在国外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中鲜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分析原因主要为:首先,大多读者对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了解较少,对我国的研究有限,缺乏兴趣;更有一些西方专家学者对我国的文学作品存有偏见,往往以西方国家的眼光评判其他国家作品,认为我国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欠佳,缺乏美感;其次,我国本土作家也应针对作品翻译的现状从自身查找原因。过去,我国作家的创作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制约,始终围绕“服务与政治”展开,而很多作家根本不懂外语,写作时过于随性,没有从国际发展角度选择写作题材,写作的内容不具备国际化视野,写作技巧与国际作品需求不相符,作品略显粗糙。再有,翻译不精准,缺乏专业的汉英译人才,也是阻碍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入世界文学领域的重要原因;即使我国有很多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是无人有能力翻译,影响了翻译质量水平,不仅无法还原作品本意,还可能导致外国读者对我国文学作品产生误解和负面看法,例如,Eoyang认为一些译者在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时类似于基督教中“说方言”的形式:“scholarlyglossolaliaoracademicspeakingintongues”,认为很多时候翻译并不是以交流为目的,而是单纯的直译。这是由于国外读者本身对我国的文化、政治、发展等不了解,他们只有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中国,如果不能如实翻译作品内容,必将影响我国文学作品的水平。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走入世界,必须迎合海外读者的风格,适应国际文学作品的接受环境,这就需要针对国外文学环境、国外读者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我国对西方文化的引入与翻译经过了多年历史,但是西方国家主动翻译我国文学作品却时间较短,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西方国家的读者难以接受我国的文学作品。尤其西方国家的普通读者对我国作品的认知度不足,仅能从浅层次了解我国文化发展,对我国文学作品的接受水平和接受程度偏低;过去,西方国家的作品为了迎合我国读者需要,将作品中的很多章节删减、修改,并将小说以章回体的形式表达,便于我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也要考虑西方读者实际情况,不能过于贪婪,而是注重作品的质量。鉴于西方国家的读者对我国作品认识有限,可减少全译本的数量,适当推出改写本、节译本,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全译本,则更利于国外读者的接受与认可。另外,我国文学作家也要提高国际发展意识,了解国外的文学研究水平、文学研究方向等,向国外输送更多专业的汉学家,了解国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评价情况,加强与国外汉学界的合作,翻译出更多适合国外读者的译本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入世界文化领域,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对外传播,应秉持“润物细无声”的原则,综合考虑国际市场的文化传播倾向与需求,从选材、翻译、出版等多角度优化,与国际市场对话、交流,寻找适应中国现当代文学全面推广的渠道,将对我国实现文化传播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骆萍.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与出版路径探索——以毕飞宇《青衣》与《玉米》英译出版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08: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