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2:41

外国文学教学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篇1

使用课堂表演这一方法的原因有三:①众所周知,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小学课堂非常流行,而本校未来可能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②这种方法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敏捷性,又能训练同学们的想象力,锻炼写作能力,激发创作欲望,还能把自己融入作品中与作品人物一起喜忧,深刻理解作品内涵;③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外国文学史上半学期教学内容以戏剧居多,如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戏剧、莫里哀喜剧,所以在这一学期我安排了三次课堂剧表演,依次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莫里哀的《吝啬鬼》。提前一周让事先安排好的课堂表演小组去准备,他们有的创作剧本,有的参与表演,有的进行道具设置,等等。

这三出剧本都是非常伟大的作品,是需要重点讲解的篇目,具体的表演我安排在分析作品之前,时间为10~15分钟。这样可以通过同学的表演来了解剧情,也可以通过同学的评价来分析人物形象,看其是否有将人物角色的性格表演到位。通过一学期课堂表演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创新的火花、想象的丰富、表演的才能,课堂笑声此起彼伏,我为学生的精彩表演感到骄傲。如在演出《俄狄浦斯王》时同学们精心准备了道具和服装,演出采用演员专职表演的方式,台词由其他同学从旁配音;再如表演《哈姆雷特》时同学对剧本进行了改编,加入许多现代流行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用许多流行语作为台词;还有演出《莫里哀》时,融入了歌舞剧的形式。学生的表现出人意料,让人为之一震。课堂表演确实是一个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也是尽情释放学生青春活力的平台。

二、讲述故事叙事,最简单的意思,即是对于故事的描述,叙述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行为或本领。

文学史教材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了作家作品的线索,教师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将概念化的文学史还原为丰富生动的故事。文学的本质就是故事,故事的内容是文学的内容,即文学是人学;讲故事的方式是文学的形式,即文学是美学。西方文学史上经典作家个个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莎士比亚之所以是莎士比亚,因为他讲述过《哈姆莱特》;托尔斯泰之所以是托尔斯泰,因为他讲述过《战争与和平》。因此,对外国文学的理性分析应该建立在故事的生动讲述基础上。这也是文学课不同于历史课、哲学课、伦理课的独特魅力所在。基于此,我认为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史的过程中首先要读作品,然后能将作品中的故事讲述给他人听。当我要讲某部作品时先布置某位同学提前准备,分析作品之前,由他将该作品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不恰当的或不足的地方,由老师予以纠正补充。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督促学生读原著,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讲给同学听;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

实质上,审美始终贯穿高校文科课程教学的始终,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运用的分析等均是在进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和艺术的描述,尽管并不具备直接的审美特点,但是文学作品具备自身所特有的审美特点。外国文学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外国文学知识,还应该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这可在审美教育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功能中体现出来。通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外国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体现出西方社会当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极影响侵蚀学生[1]。在审美教育的作用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对长期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范畴,而审美活动同样以“直觉”为中心,利用主观的感受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最终形成审美观点,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可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提升。由此看来,高校在开展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国文学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在作品中感受美

依据外国文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需掌握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比较多,短暂的大学时间无法达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系统的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并在学习中重视作家个性及流派特征的学习与分析,从而真正的实现带着审美的眼光欣赏和学习作品。新生入学后,教师将外国文学作品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并逐步的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美,如作品的情感美、人格美,从而实现审美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作业中创造美

在学生的阅读中,课外阅读笔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学期开学后,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的状况,规定学生需要阅读的作品数量,并形成阅读笔记,教师并不对阅读笔记进行命题,而是由学生依据阅读的书目自行撰写。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教师应该认真的批改和讲评,并挑出优秀的作品在学生中穿越,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状况,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2]。此外,还可以针对具体的作品指定学生写作小论文。通过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创造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审美能力

在现代教学中,讨论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教学的开展,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外国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也可以利用讨论教学法,讨论可以针对整个作品来开展,也可以针对作家、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运用的某个词汇等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的激发出来,还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审美水平[3]。如在进行巴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心理描写词汇进行讨论,可以针对高觉新这个人物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四)利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并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有效的弥补了教师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视、音响等,展示出与外国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介绍、作品插图、精彩片段、改编的电影、配备的音乐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作品中的美,进而在心中产生认同感与好奇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美、体会美,最终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通过阅读作品、讨论教学、课外作业等多种方法,有效的渗透审美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旭琴 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赵琨.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120-121.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篇3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外国文学课程从其教学的基本目标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家、作品、思潮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能够运用有关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深入解读作品深层的审美意义和文化意蕴,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和独特的艺术气质,为学生以后成为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人才。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存在一定的困难。

经典文本阅读数量减少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丰厚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曾经慰藉着一代又一代人孤独疲惫的心灵,被看作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但近些年,随着读书无用论的喧嚣尘上,加之作为大众传媒的代表———电视、网络的普及,一些外国经典文本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学生逐渐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失去了兴趣,甚至以看电影电视代替经典文本的阅读。笔者长期在高校教学一线讲授外国文学课程,对近几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外国经典文本阅读情况做过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外国文学课程开设前完整读过的外国经典文本平均在10部以内,且有逐年下降趋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阅读量都是如此,其他专业学生的阅读情况可想而知。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之所以对外国文学经典文本阅读减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1)网络媒体的影响。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许多信息,但也占用了很多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上网的时间多了,阅读的时间少了。

(2)社会竞争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能在毕业后谋得一份工作,大学生们不得不在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准备考各种证书,把证书作为找工作的敲门砖,于是经典文本被束之高阁。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多媒体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现代化的进程。

《外国文学史》是一部时间跨度大,地域涵盖广,教学内容异常丰富的文学史材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时安排中,教学时间极其有限。在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围绕教师的讲解,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范围。但实际情况是,外国文学作品众多,内容繁杂,学生花在大部头名著上的读书活动越来越少,即使天天阅读也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进程,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是填鸭式的“一言堂”,课堂的信息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实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训练学生的阅读和鉴赏外国文学名著的能力”的目标往往有很大局限。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外国文学》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外国文学》的教学,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思路,效果会比较好。下面是我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学科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讲授〈希腊神话》一节,我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上课前两分钟,在屏幕上展示了几幅希腊的风景图片,有爱琴海、帕特农神庙遗址、奥林匹克广场等,学生们的眼球立刻就被波澜壮阔的大海和庄严、辉煌的古代希腊神庙及宏伟的奥林匹克广场吸引了,许多学生忍不住向我询问起它们的情况来。借助多媒体课件,遥远而陌生的希腊一下子来到学生们的眼前,一堂课就这样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开始了。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展开讨论,纷纷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特点,帮助突破教学重点

《希腊神话》这一节,在大专教材中只有一节课,学生才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对希腊文学还相当陌生,而神话的内容又相当丰富,如果只按照教材来讲,很容易变成“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在头脑中很难留下深刻印象,这将对后面的教学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在这里使学生明确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和它在欧洲文学发展中的源头地位。为此,我在课堂上主要利用讲授法和多媒体教学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将希腊神话的内容以powerpoint形式,分层链接来展示神的谱系,学生以听讲为主,做笔记为辅,结果将神话中各个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学生对复杂的内容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关于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中的地位,也赢得了展开讲解的时间。在最后甚至展示了中国神话研究的一些资料,引出了关于中西方神话的讨论。这样的课和我以前的教法截然不同。以前只是照着书本讲授,即使援引了许多补充材料,学生对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关系还是弄不清楚。而几次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上这节课,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地扩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其思维想象空间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时代的记录。每个民族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无不鲜明生动地反映在其文学作品之中,所以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思想、生平等等。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上的平面信息变得丰富立体起来,使教学内容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更容易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学生左脑、右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感知、理解、记忆信息的强度和效率。它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跃起来。例如在《外国文学史》课堂上节选一些名篇名段、电影画面、历史记录、作者肖像、有关时代的建筑、艺术图片及不同的评论观点等信息,师生共评共享,建立一种民主参与的学术交流模式,既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学生的被动接受,思想僵化。同时又能简约地、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多次在《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我认为,多媒体教学更适合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运用,它可以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专业人才创设快捷有效的教学情景。现在我们的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表现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就是经费不足。比较而言,由于政策上的倾斜,高校的教育资金紧张问题要比基础教育好一些,因此在高校课堂上更有条件推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的时间。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关键是要运用得恰当。所谓“辅助”,是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不能取代教师的教授,教学活动不能全是多媒体展示,比如一些教师常常将重点作品的讲评变成电影欣赏,或者大量的图片会萃,这种做法我觉得不妥,教师有“偷懒”的嫌疑。要想应用恰当,关键是教学设计要科学。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再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来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篇5

一、当前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方面

作为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外国文学教学时间跨度大、范围广、文学思潮迭起、流派纷呈。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困惑和困难:一是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容易混淆、张冠李戴,且作品篇幅太长没有时间通读;二是经典文本距离现实生活久远,学生更愿意接受与自己有相近经历的同龄人作品;三是外国文学继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之后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对外国文学的了解不足、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学生认为只有中国文学才是经典;四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存在“中国———外国”二元对立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定势,从而对外国文学有排斥心理等。

(二)教师讲授方面

外国文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传统的“黑板+粉笔+教辅具”单一教学手段与“三部曲”的教学步骤,即讲解作家作品时首先介绍作家生平,认为作家的阶级出生、经济地位决定其创作思想,进而决定作品创作;其次按照一定模式复述故事情节及主题,即“通过描写……反映了……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如“《高老头》成功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资产者和贵族形象”、“安娜是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等等。由此不难看出,这些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大都从意识形态出发,过于强调主人公的阶级性、政治性;最后是泛谈作品的艺术特色,内容无外乎“结构巧妙”、“形象生动典型”、“语言富于表现力”,而这些特点差不多是所有优秀作品共同的品质。外国文学本应向学生们展示一个丰富多彩且充满幻想的异国文学世界,但这样“一言堂、满堂灌”的程式化、公式化的讲授方式使课堂气氛沉闷、枯燥,更是对作品差异性与学生情感和生活体验的忽视,严重挫伤了学习热情。

(三)教学资源方面

新世纪,文学与影视、网络相互渗透,不分彼此。就外国文学资源来说,相关的各种资源,如电影、电视、讲座、精品课程或一些教师备课所需的素材等都已经在互联网上得到全面且生动的反映。外国文学资源的网络化意味着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教师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要求,更是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

二、外国文学教学对策

(一)凸显人文观念,培养人文精神

外国文学教学目标中最突出的核心内涵就是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引导。外国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蕴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观念是西方文学的基本内核,贯穿于西方文学的始终,应始终把“人文观念”作为主要线索贯穿于外国文学教学中,拉近经典作品与当代大学生的距离;揭示出外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流芳百世的艺术魅力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揭示,而不在于它广泛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塑造了几种类型的阶级形象;更重要的在于透过堂吉诃德、维特、浮士德、安娜等经典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共有的人格魅力,它们既表现为人与世界(自然、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极端复杂的关系,尤其突出了其中对立、冲突和悲剧性的一面,又是对自我实现、自我认同问题所进行的许多有价值的思考。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性格分裂成两个对立的“我”———物欲的“我”和精神的“我”,她贪图物质享受,爱林顿的漂亮、有钱,精神上却与希刺克历夫一致;因而她嫁给林顿,以获得舒适、富裕的物质生活,同时希望和希刺克历夫保持友情,这种折中的办法注定要失败。可以想象,如果凯瑟琳选择希刺克历夫而不是林顿,同样不会幸福,她会因物质上的贫穷、匮乏而感到沮丧,从而放弃对精神的追求。这种分裂的人格使她的悲剧意义深刻且具有现代性,指向了现实人性的悖论,这两种不同的“我”反映出当下大学生面临爱情和婚姻时的两难选择。《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坚定信念:一个人不是生来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他以自我的力量、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追求人的价值等,促使学生对自身进行反思,从而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健全的人格等。

(二)引入比较意识,注重中西对话

外国文学因地域、文化、宗教、价值观念等有别于中国文学的独特性,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中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了学生接受的距离。所以外国文学教学首先要面临客观存在的跨文化语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国文学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强调中西方文化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外国文学课程的开放性和跨文化研究视野也要求我们打通东西方文学,引入中国文学作为参照系,开拓思考与想象的文学空间。

讲解《红与黑》时,引入比较意识向学生介绍受其影响较大的路遥的作品《人生》。在人物设置上,于连与市长夫人、木尔小姐形成三角形结构,高加林与巧珍、黄亚萍形成三角形结构;主人公于连和高加林性格相似,高傲有才能,不甘于现状、急于出人头地等。但从整体比较,《红与黑》与《人生》重要的不同在于主人公的结局,于连的结局是悲剧,这不仅是因为于连肉体的毁灭,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反映出的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社会对个性的扼杀;高加林却可以在被生活判了刑之后更好的生活下去,他回到了养育他的土地的怀抱,作者又加了一个“光明的尾巴”———高加林可能再度教书。如果说,我们在于连走上断头台时感到一种英雄般的气慨,那么在高加林回到高家村后却感到他是那么的渺小、无力。高加林外出拼搏一番却简单地否定了自身,带着深深的忏悔又回到了高家村,表示出他对曾极力要冲出去的生存环境的完全认同。通过这一比较可以看出于连是西方个人奋斗的典型,高加林则是中国文学向传统价值回归的典型。个性始终是西方文化关注的一个重点,文学经典作品更多关注人格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中国文化中个人或人格常常淹没在社会中。

(三)多角度解读作品

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文学史知识,但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外国文学现象,培养科研能力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把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批评方法,如形式研究法、新批评研究法、结构研究法等较为通俗地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解析中,启发学生面对一部作品时,可以从哪些方面、角度去介入,从而深层次、多向度的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方法论意识和科研意识,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辟学术视野,使课堂充满浓厚的学术氛围。

讲授《简·爱》时,结合学生的阅读经验从多个角度扩展解读作品。从形式主义的角度阐释《简·爱》与西方文学的“灰姑娘”故事模式,作品中美丽、善良、聪明的“灰姑娘”简·爱自幼失去母亲,受尽舅妈和和表哥的虐待和歧视,但最终以她的智慧、善良、美丽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文体角度讲授《简·爱》与西方哥特式小说的传统,作品中充满着哥特式的恐怖、悬念,如简被舅妈关在红房子里时看到了鬼魂的白光;运用哥特小说中的巧合因素制造离奇的情节,如简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濒临绝望之时,敲开的正巧是她素昧平生的表兄妹家的门。以心理分析批评方法阐释作者与《简·爱》的关系,《简·爱》是一部凝缩着作者生活,反映着作者理想的小说。从新批评的“细读原则”解读《简·爱》,统计火、土、水、气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认为它们渲染了种种情绪和氛围,牵引着主人公的命运,如《简·爱》中85次提到炉火、47次具体描写火、4处写地狱之火、疯女人伯莎·梅森两次放火。从女性主义角度指出吉尔伯特与格巴所著《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十九世纪的文学想象》借用了《简·爱》中的伯莎这个疯女人形象,论证了19世纪的女性是如何被父权想象成为疯子的等。

(四)巧用网络资源,提升课堂品味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图像时代,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相关的网络影视媒介资源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面对网络,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如何在形式上、内容上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性学习为网络条件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关键是有选择、有侧重点地综合利用资源,将文字教材、视听教材、CAI课件,以及相关网站、论坛等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有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中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通过视、听、操作等多种感官体验获取信息。外国文学教学不仅信息量大、理论色彩浓厚,还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因此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这就为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在讲授某个重要作家后可以先进行名著名篇的影视观摩,如《荷马史诗》改编的电影《特洛伊》、《飘》改编的《乱世佳人》等;然后教师进行现场点评,既能够促使学生重新阅读原著,又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另一方面可以在课件中根据教学需要剪辑相关的视频片段、图片等,增强课件的直观性、生动性。讲解梅里美的代表作《嘉尔曼》时,剪辑比才的歌剧《卡门》,用音乐把我们带到了西班牙斗牛场喧闹狂热的气氛之中,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对作品的理解中。改编电影《包法利夫人》忠实于原著,特别注意用细节表现爱玛的激情和她对浪漫爱情的渴望,如修道院弹钢琴的镜头表现出爱玛被宗教压抑的感情,发泄她的不满;结婚路上采摘路边野花的镜头表现了她对婚姻的兴奋,缺乏对婚姻生活的思想准备;夜半三更要丈夫和她在月下幽会,朗诵《圣经·雅歌》的爱情诗,遭到丈夫的一声断喝:“我只是一个小镇医生”等。观看这些视频片段,使得浪漫与现实、激情与平静的对立冲突凸现出来,不无讽刺。这样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直观深刻,既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相关的审美感受,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篇6

外国文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中文专业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根据时代的要求与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外国文学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但它在中国高等院校中的地位却一直是不可动摇的。而且,随着大学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提出,外国文学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然而,相对于大学的外国文学而言,高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的地位却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外国文学进入高中语文的道路也是非常崎岖的。清末民初时期,高中语文课本中都是文言文,还没有外国文学的身影。直到五四期间,才有一些反映五四思想的白话文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被纳入语文课本中。一直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语文改革后,才有教材选编进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尽管选文多注重其政治性,但是毕竟有了一定比例的外国文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种种原因,外国文学曾一度沉寂,直至改革开放,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以及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外国文学才被较多地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外国文学就这样冲破了重重阻碍,从数量和范围上都有所扩大,囊括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流派的作家的作品。总的来说,外国文学总算是在高中语文课本的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外国文学作品是我们培养高中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弊端,现状令人堪忧。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文学教育减分

由于受中国本身社会体系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的审美观念均逃不出用阶级观念图解外国文学并加以批评。尽管后来一些教育政策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文学性,新版的课本在选文方面也有挣脱以往局限的趋势,教师用书中也提供了相关文化知识与多向解读课文的角度,但是外国文学教学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进,因为一些旧有的观念依然没有被摒弃。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遵循着政治理念而忽视外国文学的文学性。如此死板的教育观念使得原本生动并且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外国文学作品变成了单一的政治说教。这不仅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外国文学,更可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定了政治思维模式,从而使其对文学的感悟能力大大减弱,失去了对外国文学的兴趣。

(二)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沦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庸

在新教材中,外国文学所占的比重已达到了10%,这表明我们在强调中国文学的同时也在力求兼顾外国文学。而这其中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高中语文不仅仅要让学生吸收和消化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更要让他们立足世界,了解各国的文化,学习他们的思想,培养外国文学素养,从而提高人文素质。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泛滥,外国文学似乎没有起到这些作用,相反的,它仿佛沦为了高中语文附庸。就以高考为例,虽然高考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就外国文学教学来说,它似乎变成了阻碍因素。我们都知道就目前而言,高考升学率是许多高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说到底都是为了高考而各司其职。所以,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就是高考,而不是文学本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于外国文学不是高考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冷落。比如,教师以高考为标杆,在所编排的外国文学中随意取舍,或许本应该是由教师重点分析的文章也被设定为让学生自学,而那些本被定为自学的文章就更难逃被忽略的厄运。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篇7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自20世纪20年代进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已有近百余年的历史了,它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坎坷之路:“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单一到多元,由工具性到人文性,由不自觉到自觉,直到在大纲中明确规定所选外国作品的比例及具体的阅读推荐篇目为止,实现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①从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第一套中学白话文教材《白话文范》(共四册,洪北平、何仲英编撰),选有四篇外国文学作品开始,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建国后,我国的语文教材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历程,虽历尽坎坷,但外国文学作品始终在教材中占据一定的分量,而且比例越来越重。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为例,1992年版初中语文试用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17篇,所占比例为7.5℅;2000年秋初中语文试用修订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28篇,所占比例为15℅;2001年标准实验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41篇,所占比例为24℅。比较三个版本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语文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从数量上可以说是大大增加;其次是体裁、题材丰富了。外国文学作品无论从国别、文章体裁、题材、风格流派、时效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作品拓展到社会伦理、科普读物等多个方面,国家也由苏俄扩展到欧美亚,而且更偏重于19、20世纪的选文。三个版本中外国文学作品相同的篇目仅有7篇,《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现行标准实验版教材中:从作品的来源国家来说,美国10篇,法国7篇,英国5篇,俄国4篇……,不仅比例发生很大变化,还选有黎巴嫩、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家的作品;从入选作品风格流派来说,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外,还有一些浪漫主义诗歌,哲理性散文等等,散文性作品在标准实验版中占据相当大的分量,如《我的信念》(玛丽•居里)、《莺》(布封)、《被压扁的沙子》(阿西莫夫)、《哨子》(富兰克林)等等;从入选作品的内容上说更是哲学、科学、天文地理无所不包,体现了与时代的紧密联系。现行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人文素养。它以语文和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增加了外国文学名著导读,节选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并给出一定的阅读指导,设置一些探究性思考题,是较1992年版语文教科书的一大变化。如:《鲁宾孙漂流记》、《名人传》、《培根随笔》、《简•爱》等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对学生文化素养、个性的提高和健全的人格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语文学习的观点也产生了冲击,这才有了现今语文教材选材的重大变化。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就有“关心当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论述。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外国文学的教学。教材的变化,给中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现有的考试制度使得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比较尴尬的状况,课程改革了,但是最终体现教学成果的还是分数。有论者曾经做过中学生课内外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情况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外国文学课外的阅读量很少,同时教师在解读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时,大多采用“文章教学法”,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经典名著”对中学的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对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略讲或者选讲,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有效调动,自主性阅读没有能够体现。这些都是现今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现行教材的教参在对作品的解读从观念上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跳出“用政治眼光关照文学”②的思维模式,不再拘泥于现成的说法,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的阐释。但从教师角度看,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以及外国文学知识在考试中所占比例小,导致多数老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待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上只能是重“知”而不重“识”。大多数教师认为外国文学作品与本国文学作品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什么区别,在教学中只注重讲解字词和文学常识,要求学生死记外国作家、作品客观知识,以应付考试中的文学常识题,在解读前就已经把充满个性、饱含多重含义的作品解读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放弃了文学对学生美的情感熏陶。同时由于师范院校本身外国文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诸如课时量的减少等等原因,导致培养出的中学教师外国文学的素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而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对待一些近现代的外国文学作品选讲或者略讲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面对学业的压力,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没有真正去理解作家透过作品所表现出的对他们时代的生存状态的思考,生存方式的求索,留下的也仅仅是一种“异国情调”,也仅仅是学一篇是一篇,很难对外国文学作品形成整体感知,与教材编写者的初衷相去甚远,学生没有真正从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中获得知识的、情感的、审美的教育。

三、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篇8

一、运用讨论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一直以来,外国文学教学采用了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文学概况介绍———重点作家作品———情节概括———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束缚,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再加上课堂始终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盲目记笔记的状态,根本无时间去思考,也懒得思考。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积极参与转变成为改善外国文学教学效果的关键。讨论法不失为弥补这一缺陷的良策。讨论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既可以作为课堂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开设专节讨论课进行。从年龄特点上看,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90年左右出生,张扬个性的意愿使讨论法成为较受欢迎的学习方法之一。实践也证明了笔者的推测,实验性的几次讨论课都取得不错的效果,大家能够针对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实为难能可贵。

当然在讨论之前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做,比如在准备英国小说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的讨论课时,在学期一开始就要布置任务,告诉学生有时间要阅读原著,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开始自学;在讨论之前让他们观看了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苔丝》,根据内容确定了几个有针对性的讨论题目;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先小组讨论,再集体讨论。或者是设置一个问题,有假设性的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启发。由于前期的准备工作,学生大多对小说情节比较熟悉,能够积极踊跃发言,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对这部文学作品的兴趣。讨论结束时教师还要对此次讨论进行点评,与学生互动,有问有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在讨论课上,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发生了互换。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拥有了话语权,教师处于辅助性地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提高了学习自主性。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

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多媒体成为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这种现代化技术以其新颖多变的形式正在改变着呆板、平静的课堂,掀起教学模式改革的小高潮。首先,运用多媒体符合外国文学学科特点的要求。外国文学具有容量大、跨度强、背景复杂,知识点密集等特点,包容了除中国文学以外的亚非欧美文学,上下几千年,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灿若繁星的作家、浩如烟海的作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需要讲授的内容多而课时量不够。再加上文化差异性,讲起来犹如隔靴挠痒,很多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对外国文学这门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强大的信息包容量显示了它的优势,它可以轻松地将大量的教学资料带进课堂,一方面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将重点呈现出来,辅助教师讲解;另一方面可以运用一些照片,图文并茂的向学生展示作家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真正带领学生领略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枯燥、杂乱的知识点形象化、清晰化,明显改善了外国文学的教学效果。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篇9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大学学科中起到非凡的作用,在语言学相关专业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人们的需求和自身发展也是不一样的,对待外国文学的需求也有着很大的变化,可以说外国文学在国内的各大高等院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由于大学文化素质和课改的出现,外国文学的位置在大学课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重视。和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进行比较,高中教学中外国文学的教育却显得不那么重要,并且在这期间外国文学进入到高中语文中也不是容易的。清朝时期,学生学习语文都是一些文言文类的文章,完全没有外国文学的影子。直到五四时期,有些思想的白话文和外国文学进驻到了高中语文的课本中。一直到20世纪后期,语文这门学科进行全新改革后,有一大部分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被选中在语文课本中,不管选的文章是为了某些政治问题,最终还是会有外国文学进入我们的视野中[2]。但是这样的情况发展没有多久,因为很多原因,外国文学曾沉寂无声,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发展的需求和西方思想的不断涌入,外国文学被很多的纳入到高中课本中,外国文学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打破了沉寂,进入到高中语文课程中,与此同时,外国文学的范围和数量在不断的提高,提取了很多时期不同的作家的优秀作品。总结可知,外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在高中语文中还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外国文学不仅仅是在教育中培养的一种文化思想,同时在高中语文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象另我们担心。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文学教育减分

中国是传统的古老文明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学术界对外国文学可以说不赞同并且严重的进行抨击。尽管在后期,教育的改革后要注重文学性,但是后期新版的课本中也没有脱离以往的概念,还是一味的继承着传统的文化教育。很多的课外教书中明确表示着要多学习和了解其他的相关文化知识,即使这样外国文学教育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原因就是传统的思想完全没有被屏蔽。有很多的教师还在传承着古老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忽略了外国文学的重要性。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却变成了单一乏味的一门学科。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习不到外国文化的思想,也失去了学生原本的创造和领悟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感悟的兴致[3]。

(二)应试教育使外国文学沦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附庸

外国文学教学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特点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但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它的辅助性、实用性特点。

0引言

多媒体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现代化的进程。

《外国文学史》是一部时间跨度大,地域涵盖广,教学内容异常丰富的文学史材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时安排中,教学时间极其有限。在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围绕教师的讲解,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范围。但实际情况是,外国文学作品众多,内容繁杂,学生花在大部头名著上的读书活动越来越少,即使天天阅读也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进程,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是填鸭式的“一言堂”,课堂的信息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实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训练学生的阅读和鉴赏外国文学名著的能力”的目标往往有很大局限。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外国文学》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外国文学》的教学,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思路,效果会比较好。下面是我的几点教学体会。

1.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学科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讲授〈希腊神话》一节,我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上课前两分钟,在屏幕上展示了几幅希腊的风景图片,有爱琴海、帕特农神庙遗址、奥林匹克广场等,学生们的眼球立刻就被波澜壮阔的大海和庄严、辉煌的古代希腊神庙及宏伟的奥林匹克广场吸引了,许多学生忍不住向我询问起它们的情况来。借助多媒体课件,遥远而陌生的希腊一下子来到学生们的眼前,一堂课就这样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开始了。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展开讨论,纷纷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2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特点,帮助突破教学重点

《希腊神话》这一节,在大专教材中只有一节课,学生才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对希腊文学还相当陌生,而神话的内容又相当丰富,如果只按照教材来讲,很容易变成“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在头脑中很难留下深刻印象,这将对后面的教学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在这里使学生明确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和它在欧洲文学发展中的源头地位。为此,我在课堂上主要利用讲授法和多媒体教学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将希腊神话的内容以powerpoint形式,分层链接来展示神的谱系,学生以听讲为主,做笔记为辅,结果将神话中各个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学生对复杂的内容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关于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中的地位,也赢得了展开讲解的时间。在最后甚至展示了中国神话研究的一些资料,引出了关于中西方神话的讨论。这样的课和我以前的教法截然不同。以前只是照着书本讲授,即使援引了许多补充材料,学生对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关系还是弄不清楚。而几次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上这节课,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地扩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其思维想象空间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时代的记录。每个民族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无不鲜明生动地反映在其

文学作品之中,所以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思想、生平等等。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上的平面信息变得丰富立体起来,使教学内容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更容易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学生左脑、右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感知、理解、记忆信息的强度和效率。它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跃起来。例如在《外国文学史》课堂上节选一些名篇名段、电影画面、历史记录、作者肖像、有关时代的建筑、艺术图片及不同的评论观点等信息,师生共评共享,建立一种民主参与的学术交流模式,既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学生的被动接受,思想僵化。同时又能简约地、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多次在《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我认为,多媒体教学更适合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运用,它可以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专业人才创设快捷有效的教学情景。现在我们的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表现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就是经费不足。比较而言,由于政策上的倾斜,高校的教育资金紧张问题要比基础教育好一些,因此在高校课堂上更有条件推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的时间。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关键是要运用得恰当。所谓“辅助”,是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不能取代教师的教授,教学活动不能全是多媒体展示,比如一些教师常常将重点作品的讲评变成电影欣赏,或者大量的图片会萃,这种做法我觉得不妥,教师有“偷懒”的嫌疑。要想应用恰当,关键是教学设计要科学。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再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来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