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课堂十篇

时间:2023-03-25 01:32:18

春天的课堂

春天的课堂篇1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主动学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Awake the “spring” of the Chinese class teaching

------New research on actualizing the main-body education teaching

Peng Xinsheng

【Abstract】All is for students, is for all of students and is for all students.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so only bringing the go-aheadism, the enthusiasm and the creativeness of the main body into play, Chinese class just can have the true “spring”.

【Keywords】Main-body teachingActive learningLoose and free class atmosphere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1.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观。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人,培养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因此,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应该是看在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否注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正确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求知。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而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应淡化表演欲,扮演好“导师”的角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发现和探索。

2.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让课堂“热闹”起来。以往的那种抱着教案不放,按部就班让学生“钻进”自己设计好的“圆满”答案的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敢轻易发言,使学生造成心理障碍,课堂也显得呆板,变得枯燥无味。语文教师应大胆地尝试课堂教学的开放,让课堂“活”起来。可以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求知识、去相互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就教学的内容去设疑、去探索,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既开动了学生的脑筋,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而且,学生们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课余时间就会主动地去预习、去求知、去思考、去查找资料。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3.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要改变沉闷、呆板、严肃的课堂教学氛围,必须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突破教案的束缚,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其次,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积极交流,容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甚至质疑辩论。那么,学生就能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才干,学会思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春天的课堂篇2

为什么本土创新的微课程教学法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她扎根于生生不息的教育教学实践,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致力于从课程理论、教育技术、哲学智慧的百花丛中发现系统最优化选择的解决方案,并且在实践中显示出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和学习成绩提升的良好态势,被誉为“最接地狻钡姆转课堂。

前瞻引领,趋势与现实碰撞融合

北京大学汪琼教授专程为会议带来题为《翻转课堂与核心素养发展》的报告;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以精湛的技术与现场互动,为会议带来《翻转课堂中的学习进程与教学支持》的冲击;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以《设计的力量――微课程系统设计精华与教师发展要义》为题,详解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要义。

15位实验者分享实验成果,他们通过主题演讲展示了实验成果与实践者的思考深度。

如果将会议的前瞻引领与实验成果之深刻说成在全球翻转课堂中独树一帜,恐怕也不为过。会场代表反响强烈,报告结束,头脑风暴便随着代表与报告人的互动开始。

所有的孩子都会自主学习

观摩会提供的课堂上,孩子接受检测,完成进阶作用,开展以协作探究或协作创作为主要形式的微项目学习,什么样的姿态都有。不过,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么就是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很少说话。这让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看不懂。

有教师在听课后问学生:“这个内容是第几次上?”学生回答:“第一次。”教师的神情依然狐疑。这不奇怪,微课程教学法实验教师在第一次收获成功的时候都会感到不可思议,没有经历过微课程教学法修炼的教师暂时参悟不透其中奥秘是非常自然的。

由于微课程教学法强调课前学习知识中的质量管理,强调课堂循序渐进实现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主导”新境界

合乎认知规律与人性发展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不再写了“脚本”自己“演”,而是成了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的设计师。“搭建脚手架”成为会议热词之一。

这种“主导”并不显性,主要通过系统设计凸显。通过目标管理、问题导向、方法与视频支持,以及课堂检测、进阶、“微项目”,把质量管理落到实处。这需要修炼。

春天的课堂篇3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中心,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也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将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使学生在与实际社会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去获取真知,取得全面发展。

有关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五彩纷呈,但其共同的指向无非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实验阶段步入推广阶段的过程中,我校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紧扣“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取得良好效果。

一、课前组织学生认真接触、仔细观察生活,丰富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春天来了》之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沉睡的感官被唤醒,尽情地融入春天,他们感知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有灵有肉的、在书本里找不到的春天:书本里的春天也很美,但美得太遥远,以致他们伸出手去,也只能触摸到白纸黑字;书本里的春风也很柔和、很清香,可怎么吹也吹不进他们的袖口、钻入他们的鼻孔。他们看见花坛里紫色的玉兰花打苞了,学校前面的菜花地里农民在种庄稼,当他们仰起凉风吹拂的脸庞,欣喜地发现正有大群的鸽子从校园上空飞过,与春天的亲密接触,使学生们心中的春天不再是书本上的插图―― “柳树绿了。花儿开了,燕子飞来了”。当他们回到课堂,便能畅所欲言,说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立体的、个性化、生活化的春天,他们作文本里的春天,也不再是对《春天来了》的成功克隆。

二、课中创设情境、再现生活,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和享受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如:在教学课文《春笋》时,特意制作了形象可爱的春笋头饰,这个出乎意料的创意显然大受学生欢迎,他们争先恐后,戴上头饰,化身为笋。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好奇、求知欲强的小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与教师一起用有声语言、仪态语言去表演“春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从土里钻出来,一节一节向上长”的过程。同时,教师又配以生动的flas演示以及竹笋图片、实物的展示。在具体可感、妙趣横生的竹笋世界,学生们领略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无穷乐趣。

三、课后向生活延伸,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培养和丰富

春天的课堂篇4

音乐课堂 生活 生活情境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多年教育实践的深刻体会。我国现今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把这个观点继续向纵深拓展,向生活汲取教育的营养,让教育植根于生活的沃土,我们的音乐教育也不例外。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生活是音乐不竭的源泉,音乐课堂同样也不能脱离生活。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化、音乐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其实质就是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那么,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活的阳光,让音乐课堂生活化,生活经验音乐化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观点。

一、巧设生活情境,让音乐课堂“实”起来

音乐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就要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即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就应更多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创设生活的情境,让“音乐生活”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再现,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听、视、感、触、演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案例一:《小雨沙沙》歌曲的教学片断

师:春雨沙沙地下着,唤醒了睡在泥土中的种子,你们听!它在说什么呢?

生:初步感受歌曲,听懂种子的话,(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哟哟,我要发芽。

哎呀呀,我要出土,哎哟哟,我要长大。)

师:你愿意扮演种子唱一唱吗?

师生分别扮演春雨和种子进行对唱。

师:种子喝了雨水怎样说呢,心情怎样的?

生1:非常高兴地说:哎呀呀,雨水真甜

生2:非常着急地说:哎哟哟,我要发芽。

师:高兴的声音是怎样的呢?着急的声音又该怎样唱呢?

生1:用甜甜的,美美地、喜悦的心情唱“哎呀呀,雨水真甜”

生2:种子着急地、渴望的心情要用稍轻的声音唱“哎哟哟,我要发芽”。

师:是啊,春雨它滋润着大地,使种子发芽、小草变绿、花儿盛开,让我们用甜美的声音来感谢春雨。

学生非常投入地演唱歌曲……

这一歌曲,我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模拟生活的情境,创设了春雨和种子对话的情境,歌曲的学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采用了听唱、填唱、对唱、有表现的歌唱等多种不同的演唱方式来熟悉、学习歌曲。这种利用生活情境设计的课堂教学和角色体验的教学方法,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产生对春雨的喜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有感情地歌唱春天的小雨,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充满了无限生机。

二、探索生活音乐,让音乐课堂“新”起来

音乐课堂生活化教学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是对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激发学生去探索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案例:《春天的歌》创作片断:

师:春天是一幅美丽的画,春天是一首美妙的诗,春天更是一首动听的歌,只要我们留心,到处都能发现动听的乐曲。今天,让我们用自制的乐器来创造春天的声响。

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乐器,(报纸、矿泉水瓶、梳子、尼龙袋、瓶盖、小铃、双响筒等)探索声音,交流展示:

生1:老师,我用矿泉水瓶模仿春雷声;

生2:我用矿泉水瓶装上小石子模仿春雨声;

生3:我用梳子快速来回刮,模拟鸟鸣声……

师: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美妙的声音,其实生活中充满了音乐,只要你用心观察,音乐就会永远围绕着你,下面让我们来合作演奏一曲《春之歌》吧。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春的场景,生用声音或动作合作演怿:

师:春姑娘来了,春风轻轻地吹(生有的吹尼龙袋,有的按住书角,快速地翻)春雷一声唤醒了大地(敲击大矿泉水的底部),春雨沙沙地下(磨擦书本、),雨越下越大(加入抖动报纸、摇小矿泉水瓶等),小溪唱起了欢快的歌(敲杯子)布谷鸟报春忙(嘴巴:布谷、布谷)……远处会来了孩子们的笑声、歌声(生兴奋地唱响《春天在哪里》)

《春天的歌》的创作案例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入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乐器”交给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究、创造和表现。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运用各种音色的声响创造性地模拟、表现自己熟悉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为他们的创造活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尝到了音乐创造与表演的无穷乐趣。

三、融入生活氛围,让音乐教学“活”起来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密切。现在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不满于书本上的音乐知识,渴望参与社会生活,因此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应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社会生活融合在音乐教学当中,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如在聆听《春节序曲》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再现过春节时的红火场面和欢腾的气氛,出示放鞭炮、贴对联、挂灯笼、扭秧歌、舞龙狮、吃年夜饭等生活场景,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忆,再仔细聆听每一部分的主题音乐,并请同学们做小小的摄影师,抓取一个个与音乐相吻合的镜头。并说说为什么会配上这些画面。再通过讨论欣赏、比较欣赏、选择欣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音乐旋律、节奏、速度、音色等特点,充分体验西洋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形象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情绪。我发现学生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体验音乐,脸上写满了兴奋、自信和满足。连平时不善于表达和表演的同学,在那一课也高高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深情地说过“音乐,是花朵,她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如诗如画”。是啊,我们的音乐课堂不是缺乏花朵,而是缺少散发花朵芬芳的阳光和春风。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挖掘教学的源头,捕捉生活的信息,巧设生活的情境,融入生活的方法,让课堂充满生活的阳光,让我们的学生在阳光般的课堂中兴趣盎然地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陶冶情操,相信他们一定会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音乐教育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春天的课堂篇5

关键词:导入;技巧;设计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个开端就是导入。

导入,顾名思义就是“引导进入”的意思,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导入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进入课堂学习中。所以,导入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精巧的导入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有效的导入也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和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根据课型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甚至教学环境的不同、学习氛围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要讲究技巧性,语文课的导入需要精心设计。我个人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下就结合我发现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成功案例谈谈我的感悟。

案例一:现代诗《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导入

授课前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里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学生,看它像什么?有的说像鸡蛋,有的说像太阳……我随即告诉学生,能够从一个简单的圆圈想到这些事物,这种思维过程叫做联想。所谓联想,就是人们“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到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的过程,是从已知到已知。那么谁能在上面添上几笔,它又能成为什么?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后有的学生画成了一只小鸟,有的画成了一张灿烂的笑脸……随即告诉学生,这种思维的过程叫想象。想象是指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属于从已知到未知。本节课的学习就认识联想和想象这两种思维形式,它们在《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中被诗人运用得淋漓尽致。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了眼聆听全诗,看看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哪些意象。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想象能让这门艺术锦上添花,有了学生的参与,这门艺术就更加鲜活生动。就这样通过导入设计的技巧,一节课的重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就迎刃而解了,而且还使学生留下印象深刻。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案例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教学导入

教学开始前精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利用多媒体的展示来创设情境。这些图片有魅力风光,也有荒芜惨景。就此图片向学生提问: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绘这番景象呢?给学生一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作出回答。接下来再展示一些枝杈横斜、荒凉杂芜、死气沉沉的图片。追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美景你又会想到什么?你又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绘这种景象呢?通过对比,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并就此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我们新疆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罗布泊,就如同前面图片中一般的美丽,而现在的罗布泊就是后面的这番景象。此时画面的强烈反差正在冲击学生的心理,而我顺势导出课题,然后从解读课题中的“泊”“消逝”“仙湖”等词语引导学生对课题及内容进行解析,并在对课题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至此,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对象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则乘胜追击,回放一遍图片,将学生回答的内容富有深意地当作解说词配在相应的图片中,再次从视觉和情感上去冲击学生的思想。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后续的教学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也会非常投入,这主要归功于能够根据课型抓住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的结果。

案例三:作文指导教学《寻觅春天的踪迹》课堂教学导入

对于本课的导入主要有以下两个环节。

1.给自己的祝福

同学们,我们在每一个节日都曾经为别人祝福过,但是你们自己为自己祝福过吗?今天我们就来为自己送上几句祝福,选一个季节,在这个特定的季节里,尝试为你自己写一句祝福语,在这个祝福语中最好有你的名字,然后准备展示给大家。

设计这个环节的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以关心自己、为自己祝福来激发兴趣,二是要引导出学生对四季的认识,最后着眼点是有关春天的话题。

教师归纳、点评、板书引导出春天这一话题,然后进行第二个环节。

2.春天的寄语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渴望的心情。

并对学生的展示互评,使课题导入进一步明确,使本课的写作目的进一步明朗,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是有可能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被充分地激发,那么教师采用了朗读自己写的春天的寄语来进一步地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教师的寄语如下:

春之色为花/于青色之律动/于绿色之活力/寓意五彩缤纷

春之情为雨/于沙沙之轻柔/于淡淡之恬静/寓意生机无限/愿你在春天里/每天都快乐

人之悦为心/于天地之韶华/于山川之灵秀/寓晴雪之滋润

人之情为友/于涓涓之细流/于暖暖之春日/寓情万紫千红/愿你的一生中/暖如春天!

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以便更好地完成对“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写作的指导目的。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要讲究技巧性,要因时、因材、因主题等多种不同的因素而精心设计,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春天的课堂篇6

关键词: 初中音乐 音乐欣赏 兴趣培养

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和音乐律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根据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唱歌。这种教学模式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会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势在必行。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被引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图画、优美的音乐和形象的视频,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第一课《龙的传人》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唱《龙的传人》,并且认真感受小调式旋律的色彩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赞美之情。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龙的传人》和《我是中国人》的视频,让学生先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和震撼。视频播放的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点,活跃了整个课堂氛围,学生都在互相讨论视频中的精彩片段。之后教师继续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主题的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欣赏。展示结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跟着多媒体音乐吟唱,并且强调具体的歌唱技巧。多媒体的图片、音乐、视频教学模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融入整个课堂教学,全神贯注地学习。一方面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音乐美感,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二、创设合理音乐情境,提升学生欣赏水平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差异。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见的、可触摸的教学情境中进行音乐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例如,在讲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第一课《渴望春天》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歌唱《渴望春天》这首歌,不断感受歌曲欢快、明朗的情绪,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音乐欣赏的美感。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教室的四面八方布置好各种有关春天的画面,即“绿草,蓝天、迎春花、春柳、春风”等,同时播放学生学过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带领学生走进春天,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春色之中,再开始本课的音乐教学,之后教师给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首《春》的诗歌作为音乐欣赏的前奏。先让学生跟着多媒体吟唱《渴望春天》这首歌曲,之后教师给学生讲授在歌唱中的具体注意事项和歌唱技巧,使学生练习歌唱,并联想美丽的春色,不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可观的情境中感受课堂的魅力,另一方面达到提升学生欣赏音乐美的水平,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三、组织小组合作吟唱,提升学生欣赏水平

小组合作学习一直被初中课堂推崇,但是并没有达到实质性的效果。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加强小组内部的探究、合作和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和学习技能。

春天的课堂篇7

关键词:课标;个性化课堂;学情;能力提升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环节。尤其对于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又极其薄弱的学校,教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呢?

首先要吃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简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

其次就是要研究学情,立足学情,展示个性化的教学课堂。个性化的课堂首先需要教师自身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一、领悟课标教材的能力

领会课标精神,才能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多时候课堂的低效是我们对课标与教材的学习研究不够而造成的,而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课堂驾驭掌控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立足学情,提升备课能力

既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备课的重点就应该以学生需求和发展为重。如果老师课前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实效就无从谈起。

1.承认并尊重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备课,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有层次和梯度的设计,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例如,在《找春天》一课,我设计了“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让学生从“读春天”“写春天”“画春天”“唱(咏)春天”环节中自选一项或两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课前完成。上课效果很好,这些孩子身上的不同优势与个性化的体会理解,既使学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又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主,同时也能激发小孩子模仿学习的意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这与《课标》提倡的“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是一致的。

2.落实教法和学法。备课应详细设计出每一个环节的问题,及引导学生从事体验、实践、动手的过程,从中既要体现学法指导,又要体现教法指导,所提问题必须有价值、有启发性、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找春天》识字内容时,我设计了几种识字交流方法,有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做动作演示猜字“羞、遮、掩、探、触”,谜语、顺口溜猜字“羞”。只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实践是课堂的核心环节,不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学习效率也大为提高。

三、发掘整合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语文教学不能只依靠课本,要学会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课内外活动,地域文化、自然风物、社会生活等,大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竞赛活动,重视学科间的合作搭台,加强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联系,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四、组织和掌控课堂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变化的过程,有时会出现课堂失控的尴尬场面,因此我们应当逐步掌握一些调控技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1.留心学生课堂反应,机智应对。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根据课堂学生反应的不同,有层次、有针对性地提问。既鼓励部分学生优秀拔尖,也要允许暂时有一部分学生落后,重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关注课堂教学焦点,恰当切入。我们要分析课堂教学的焦点问题,从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入手,从学法入手,找到症结,打开缺口,突破重难点,允许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渐渐进步成长。

3.精心创设教学氛围,情感带动。只有教师充满激情,才能{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在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充分发挥本文演讲词的特点,让书本内容回归到生活,切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读”和“说”把感情表达出来,教学任务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顺利完成。

4.发挥小组学习优势,碰撞思维火花。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成员好中差搭配,性格互补,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安排必须目标任务明确,分工到位,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断创新个性的课堂。

春天的课堂篇8

教学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双边活动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交流过程。课堂气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保持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一点粗浅探讨,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好的新课导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播放歌曲《英雄赞歌》导入;教学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可采取激情导入,唤起学生的兴趣:每个人都有一个美丽的童年,它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那里有山、有水、有白云;童年就像一段浓缩的历史,记录着我们儿时的酸甜苦辣;童年就像一个沉淀的童话,充满了奇特的想象,那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明代陈献章指出:“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如在教学《春》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春天欣欣向荣给人以希望,春天鸟语花香给人以美丽,春天生机勃勃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你心目中的春天是怎样的?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一块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在学生已经进入到个性化的理解之后,教学可直接过渡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种对话将是文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维度的。师生共同欣赏、研读课文,教师可进一步设疑,作者笔下的春天是美丽的,那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画面?作者笔下的春天如此美丽的原因是什么?

3.利用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春天的课堂篇9

[关键词] “四化”教学;高效;《品德与生活》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精力不集中,课程目标不易落实,因而课堂效率是低下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探索发现“四化”教学可大大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常规趣味化

小学低年级学生只有六七岁,他们的课堂自制力、良好习惯可以由教师逐步培养形成。只要教师把课堂教学常规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愿说愿记,并不断加以强化,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学习缺点,并能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改正这些缺点,从而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这些课堂常规不能一下提太多,要循序渐进。笔者曾承担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开学第一节课,教室里乱作一团,交头接耳说话的、打闹的、画画的、写纸条的、脑子开小差走神的大有人在。要加强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必须让学生牢记课堂纪律的要求。结合儿童特点笔者为孩子们编写了朗朗上口的课堂纪律儿歌:“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不做小动作,专心来听讲。”每次上课前齐颂一遍,久而久之孩子们就记在心里了,教学中笔者及时表扬先进,鞭策后进,不断强化,一个月后孩子们的课堂纪律性有了很大改观。但孩子们不愿动脑、不积极主动发言。结合新问题,笔者又给孩子们编写了一首课堂好习惯儿歌:“眼睛注意看,耳朵注意听,开动脑筋想,大胆提问,积极发言。”笔者还给孩子们加上了动作表演。每节课前诵读,孩子们都表演投入、声音高亢,没几天,孩子们就都已记熟。现在班里爱动脑思考、大胆展示的学生越来越多,孩子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小组学习竞争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使人产生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反应:求胜动机强烈,情绪饱满,精神焕发,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章志光教授说:“竞争历来被当作激发斗志、取得成功的手段之一,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的效率有很大提高”。低年级儿童有强烈的好胜心,他们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和别人相比的愿望,尤其是集体的胜利更使他们兴奋不已。因此把竞争引进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集体竞争氛围,可以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二年级《拜访春天》一课前,笔者向学生布置:“下节课我们要召开一个‘春知识’展示会,看哪一个小组展示得最好?你们课下可要认真搜集资料哦!”在展示会中,各小组队员群情激昂、摩拳擦掌、争相汇报。一组成员一连说出了三十多个描绘春天美景的成语;二组同学绘声绘色地讲了很多春天优美动听的故事;三组集体朗诵了歌颂春天的儿歌;四组同学模仿古人表演吟诵了十几首赞美春天的唐诗宋词。在加分环节,孩子们还表演了歌颂春天的舞蹈,演唱了赞美春天的歌曲,展示了描绘春天作品的绘画作品。竞赛让每个学生变得精神抖擞,活力充沛。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展示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表现出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对最后评选出的当日擂主,同学们无不心生佩服之意,并决心下次争当擂主。竞争激发了学生课下探究的动力,课上展示的欲望。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要源于学生生活,只有让学生面对现实生活,融入现实生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知、情、意、行得到全面深刻的磨合、锻炼、提升,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效果。在教学《好孩子守纪律》一课时,笔者让学生首先调查校园、教室、走廊、厕所等场所有哪些规则纪律,然后课堂上小组交流展示汇报,再让学生说说平时发现的违反规则的现象以及造成的后果。孩子们的调查很仔细,有的记在本上,有的拍下照片。他们搜集了校园展板上的《好习惯儿歌》、教室的《小学生一日常规》、走廊的《课间纪律儿歌》,还有活动室、厕所规则要求。通过汇报,孩子们对学校的各项纪律有了深刻的印象。在汇报发现的违反纪律的现象及后果时,孩子们争相发言:有的学生说,我们班某同学老爱往地上吐痰;有的学生说,有些同学上课交头接耳,影响了周围同学听课;有的学生说,个别同学下课在走廊内总是往前挤;有的说,低年级男生不遵守小便纪律。通过交流,孩子们认识到了遵守校园规则的重要性,有一名平时经常违纪的学生感慨地说:“平时没拿规则当回事,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想到危害那么大,让同学们这么讨厌,今后一定要改正,做个人人夸奖的守纪律的好孩子。”

四、教学方式游戏化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丰富有趣的游戏可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游戏化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有规则真好》一课时,开始笔者和同学们说:“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击鼓传球的游戏,看哪组同学传得最快?”游戏开始了,教室里闹哄哄的,报告声、指责声、打闹声响成一片。当笔者宣布获得第一名的小组时,同学们个个都不服气,意见很大。笔者说,你们那么喜欢玩游戏,为什么都气呼呼的,玩得不开心?有的学生说,得第一的小组他们不一个一个的传,而是扔着传,当然快了;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人数比其他小组多两个,所以慢了;有的学生说,各小组开始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的学生说太吵了,脑袋都炸了。笔者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学生都异口同声说:“老师你没定游戏规则”。笔者说:“是呀,游戏没有规则,大家玩的都不快乐,生活中没有规则会怎样?”同学们说,社会将一片混乱,人们的心里都很烦闷;有同学还举例说,我们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接着笔者让同学们根据刚才游戏出现的问题讨论制定游戏规则,又做了一次击鼓传球的游戏。这次各小组同一时间开始,人数一样多,一个一个的传,教室里很安静,最后评出的小组第一名大家都心服口服。孩子们从前后两次游戏中深深感受到了有规则真好。寓品德教育于有趣的游戏中,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投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四化”教学,让品德与生活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更加生动。课堂上学生专心致志、积极动脑、踊跃参与、大胆展示,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寻求新突破,以使品德与生活课堂焕发出无穷魅力。

[参 考 文 献]

[1]关松林.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春天的课堂篇10

在阅读教学上,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主次、轻重之分。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教学苏教版《识字1》:

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把看到的说一说,并趁机出示有关的词语。一切都像原先规划的那样推进,我感到很满意。

“老师,我觉得第一排的第一个词语春天用的不恰当。”爱插嘴的潘洛雨把手伸到我鼻子脱口而出。班上哗然!顿时好几只手举起。

生1:第二排写的是春天的植物,第三排写的是春天的动物,第四排写的是春天的花,而第一排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2:其实识字1都是写的春天的词语,“春天”这一词语范围大,放在第一排不合适。

生3:老师,如果把它换一个词就好了,但也要写春天的,而且必须与“风”“雨”有关。

出人意外的问题,打乱了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应变能力,一个很好的补救念头闪现在我的眼前。我对学生大力表扬,随即我调整了设计,把原先的“品读”改为“换词”。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春日”“春雷”“春光”…… 当有学生说到“春雪”时,有学生反对:“雪是冬天的象征。”“虽然春天也有雪,但用在这里不恰当。”这时,有学生说:“这样换上去很协调,可以把‘春天’一词写在最上面。”

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春天”这个词的意思, 调整了原先的教学预案,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二、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随机“调整”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性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

【我的“学生背景”】 狐狸的狡猾是显而易见的。

小朋友,“狐假虎威”的意思你们都理解了,狐狸和老虎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刻吗?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生1:狐狸。我不喜欢狐狸,因为它太狡猾,专门骗人。

生2:我喜欢狐狸,因为它很聪明,很机智,会想办法,这是一只善于动脑的狐狸。

【出人意料之外的回答,本来平静的课堂一下子就像炸开了锅,学生们分成了两派,我被这场面惊呆了,但我清楚,这是同学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他们的激烈争论比我做n次解释都管用。于是,我暂且放下我精心准备的教案,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任他们争得脸红耳赤。】

正方:我不喜欢狐狸,它脑筋骨碌一转就有一个坏主意。

反方: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的生命要受到危险,这一种自我保护。只能说明老虎笨。

正方:我认为狐狸很狡猾,它脑子里尽是一股坏水。因为它自己没本事,它是借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的。

反方:我认为狐狸比较聪明,在这篇课文中老虎想吃狐狸,狐狸斗不过它,它只有想办法用智慧战胜老虎,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自己才能不受到伤害,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是情况所逼。

正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刚才你说得对,在我们生活中如果遇到坏人,也应该像狐狸一样用智慧战胜他们,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我们学过,能说那只狐狸聪明吗?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情况所逼吗?

正方:我同意他的观点,那只能叫“狡猾”。因为它靠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食物。别人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它是不劳而获,像这样的故事我在课外书上看到许多。

正方:也就是说,狐狸遇到危险善于动脑的精神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花言巧语骗人的诡计我们应该看穿。

……

上述教学环节的即时调整,更利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同样,当我们事先预想的环节与学生的意愿、当时的环境相悖时,我以为完全可以舍弃不用。因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的兴趣、情绪、意见、观点,乃至错误的回答都应是完善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语文课堂才会有提升,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的气息,实现课堂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