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游戏十篇

时间:2023-04-08 10:16:35

中班幼儿游戏

中班幼儿游戏篇1

一、传统游戏与中班幼儿的发展

传统游戏种类繁多,如体育类的传统游戏中包含走、跑、跳、钻、甩等动作,而这些动作不仅能能促进中班幼儿大肌肉动作的发展,还能发展幼儿小肌肉群和手眼的配合协调和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传统游戏中的各种动作发展,促使幼儿机体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体质。还有一些走跑类的传统游戏中,如 中班幼儿经常玩的游戏“贴烧饼”,两个孩子一个追一个跑,被追的幼儿在贴上后要马上站住,在奔跑过程中也要尽量避免与其他人相撞,这不仅锻炼了幼儿跑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还能发展中班幼儿的自控能力。又如“摸瞎子”游戏中,瞎子必须用布蒙住眼睛,根据生意去听去寻找同伴,这个游戏对中班幼儿有一定的难度,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要克服各种障碍到达目的地,这能锻炼幼儿的意志使幼儿获得耐挫能力。

传统游戏不仅仅发展幼儿的动作、锻炼幼儿的脑力,还能丰富幼儿的常识。在传统游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它对幼儿全方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

二、幼儿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中班的应用

1、传统游戏在幼儿园的意义——有利于“勤俭办园”

幼儿传统游戏灵活、自由度大,一般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所需要的玩具材料也简便,可以进行废物利用,可以发动幼儿园教师自制玩具。如“踩高跷游戏”中要用到的高跷,这个游戏需要幼儿每人一个高跷,如果幼儿园集体购买,那么这笔费用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发动家长一起收集家里喝剩下的旺仔牛奶罐子和塑料绳,在空余时间与幼儿一起将这些材料制作成高跷,这样的高跷由于是幼儿一起动手制作的,幼儿会更加爱惜,玩的兴趣也会增强,这样下来,仅高跷一箱游戏材料就为全园节约了一大笔经费。

2、传统游戏在中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运用

(1) 晨间来园活动。来园是幼儿愉快地开始一天生活的关键。每天早上,幼儿陆续来到幼儿园,老师们为孩子们在活动区角准备了许多适合桌面活动的游戏材料,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游戏材料,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和同伴一起玩。如益智区里可以提供“青蛙跳井”“老虎吃小孩”这样的棋类游戏,使幼儿在下棋的同时练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还能增强幼儿的同伴合作意识。

(2)晨间户外体育锻炼活动。与小班相比,中班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增强,喜欢做一些“跑、跳、钻、攀”的动作,在游戏中,幼儿更愿意自由寻找游戏伙伴,自己挑选玩具或者自己商量制定游戏规则,有些能力强的幼儿还会自己改变游戏的玩法。而像“跳像皮筋、抽七打八”、“卷炮竹”“切西瓜”等游戏,为独生子女发展交往能力提供了机会,游戏中形成自然的游戏伙伴关系。

(3)教育活动。教育活动中我们主要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按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传统游戏。如健康活动,幼儿园中班下学期健康教育目标之一是“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那我们我们就选择“梅花桩” “过桥” “跳房子”等游戏。美术活动,幼儿园中班艺术目标之一是“能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线条基本平滑。能沿轮廓线剪出由直线或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我们就可以在活动中与幼儿一起制作七巧板,制作完成后还可以放在一致区里供幼儿游戏。

(4)过渡环节。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有许多过渡的的时间,如:幼儿的课间、饭前排队,饭后的午间、离园前等,这时我们就要根据需要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游戏材料携带方便的传统游戏,安排在在零散的时间中。如“抽陀螺”“翻花绳”“炒黄豆”等。这些传统游戏不仅能使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减少了幼儿站着枯燥地等待时间,还能使幼儿学习更多新的游戏,体验游戏乐趣,同时也可以避免幼儿间无事可做,相互追逐打闹发生危险。

三、传统游戏在应用中的注意点

1、收集传统游戏

幼儿传统游戏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没有书面的材料记载,都是口头流传,这些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多多少少存在着某个时期或者某个地方的特点,其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健康的,不利于当今幼儿发展的内容。因此,幼儿园教师首先在搜集传统游戏时要注意筛选,舍弃一些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游戏,选择一些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符合中班幼儿五大领域的活动目标的传统游戏。

2、改编传统游戏

在收集筛选传统游戏过后,教师还要进行一定的改编,要根据本班幼儿的的实际情况在对每一个传统游戏进行再一次的检查,考虑每月主题活动,幼儿在实际玩的过程中的安全性,幼儿的不同需要,以及幼儿的教育意义。在改编时可以适当保留传统游戏的基本的形式结构、内容、情节或者这个游戏的亮点,把存在安全隐患、不适合中班幼儿、不符合当月主题内容的部分,在名称、儿歌、开展形式、游戏角色、动作需要、游戏材料等方面进行改编。

中班幼儿游戏篇2

关键词 大班幼儿 角色游戏 教师介入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Teachers' Guiding Strategy in Preschool Chindren's Role Game

JIN Me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As children's most unique and classic games, role-playing gam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character and culture of young children. In young children role-playing games, teachers should give the right intervene and influence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ole of role-playing games education. Combining class children role-playing games, role-playing games for young children content and features, as well as to carry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ole of instructor-game strategy.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role-playing games; teachers' intervene; guiding strategy

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不仅使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得到满足,更是创造性与主动性充分展现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必须深入幼儿角色游戏,对游戏状况进行有针对性、深入的观察、评价与指导,从而真正发挥出角色游戏对幼儿的教育和启发作用。

1 幼儿角色游戏的内涵和类型

1.1 幼儿角色游戏的内涵

幼儿角色游戏是根据幼儿的特殊年龄因素所创设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角色扮演游戏为主,将幼儿带入到一定的场景和游戏故事中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角色游戏为教学载体,意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兴趣,并且对这种兴趣加以引导,从而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到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这也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根本教学目的。幼儿角色游戏是当前幼儿教育中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幼儿的游戏天性为基础,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以到达教学目的。①

角色游戏作为培养幼儿智商、情商最有效的途径,主要的优势在于:幼儿主动参加的自愿游戏;游戏在假设环境中反映周边生活;在游戏中没有强制性社会义务,不需要直接开创财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能明显感受到身心的愉悦。众多的幼儿教学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较传统教学方法而言,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且对幼儿的思维起到很好的发散作用。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一出现便受到了众多幼儿教学者的关注。

1.2 幼儿角色游戏的类型

从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来看,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例如:看病、请客、过生日等),在这过程中,和其他区域的交往增加(如:去医院检查,医护人员到幼儿家体检、打针;去超市购物,工作人员送货上门;去理发店以及到表演区观看节目),进而丰富游戏情节(例如:生日派对中应该有饭菜、蛋糕、生日歌、祝福语以及照相、嬉闹等;去医院看病,应该有询问、透视、打针、住院、输液等)。第二类是培养合作意识的角色游戏,为了顺利完成一项任务,幼儿一起协商(例如:在包饺子中,有做客、擀皮,最后一起包饺子;在煎鱼中,一人预备材料,一人煎鱼)。第三类是提高解决问题与交往能力的角色游戏,通过鼓励让更多的小朋友参与到演讲比赛、才艺表演中(例如在去超市的过程中,由于钱没有带够,向售票员打价,从而顺利买到商品)。②

2 大班开展幼儿角色游戏的意义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思维和想象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游戏又是幼儿的天性,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天性,就能非常好地激发出幼儿的兴趣,教师对这种兴趣加以引导,就能使之转变成学习兴趣。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主动参与其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这对于其今后的学习生活也有着巨大的帮助。众多的幼儿教学研究表明,角色游戏教学法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法而言,在幼儿教育中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不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来说也更加易于接受。③

开展大班幼儿角色游戏,让教师进入活动,还能增进师生关系。教师在游戏中与幼儿产生互动,会有密切的感情,从而建立起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它不仅能让幼儿感到教师的关注与亲切,还会将教师归类为亲近的人。另外,通过幼儿角色游戏,还可以促进幼儿大脑智力发展。教师参与游戏是幼儿与教师交流互动的过程,和对幼儿施加教育的过程,教师作为成人具备的知识经验与教育人员的意图会在游戏中无形地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得到良好的教育。

3 教师指导大班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策略

对大班幼儿来说,在有意义、熟悉、来源于生活的情境中活动,尤其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与任务,更能激发他们的游戏热情,从而去主动探索。加德纳教授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表明:使用有意义的社会教材,让幼儿进行社会活动,会有更好的活动效果,角色游戏恰好符合该要求。

3.1 制定适宜的角色游戏方案

教师在制定角色游戏方案时,首先应该让游戏环境生活化。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发展。环境创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师启发和诱导实施的成果,因此,在启发与诱导中,我们应该尽量让师生合作空间细节化、生活化,在师生合作中,让游戏角色源于生活,又体现生活。例如:在“我们的超市”这个游戏中,不仅有源于生活的收银台、货架等,也有幼儿、教师亲手制作的活动材料。在中秋来临之际,幼儿们可以通过观察,建议使用宣传海报,进行张贴、分发与宣传,这一举动吸引了很多小顾客,让超市营业额明显上升。

其次是扩展游戏范围。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同一环境的幼儿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而从和他有关联,但是不在一个环境的人那里可以学到更多的技能与知识。为了让幼儿从多层面学到怎样搭建人际关系和处理自身角色,生成全面的自我意识,打破班级小组界限,进行互动游戏,在我班游戏和平行班游戏结合的同时,开展大班联合游戏;在联合游戏中必须不断拓展幼儿游戏空间与范围,在丰富游戏内容的同时,增加幼儿交往面与游戏自由度,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更多经验,深化角色游戏内容。

3.2 有效调节游戏过程中的角色冲突

在角色游戏中,角色作为不断变化的因素,在一个游戏进入主题后,原来设定的角色很有可能会不满足幼儿选择与表现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游戏过程中的角色冲突,在鼓励与认可的环境下,根据幼儿兴趣、需求、经验创造新的角色,这也是新角色生成的过程。只要新角色正确地反映出游戏现状,也会展现出不同幼儿在游戏中的向往与认识,进而推动幼儿学会自我思考。另外,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全程参与角色游戏的整个过程,以自己扮演其中一个角色的方式,最好是具有一定调节冲突特性的角色,比如裁判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调节效果。而且教师的全程参与,还能发现一些角色冲突问题,从而为游戏规则的改善奠定基础,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持续地对游戏进行优化,以达到更加良好的游戏效果。④

3.3 随机应变,隐性指导与显性指导相结合

随机应变作为教师角色游戏指导的重要内容,对游戏开展成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必须抓好时机,在适当的形式与对象中,将显性指导和隐形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个幼儿都有发挥潜能与特长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幼儿差异,在游戏指导中,将注意力放在观察幼儿变化上,让他们理解幼儿发展意义,进而对幼儿进行多样化的指导。如:为了避免刻板的游戏内容,对于相对内向的幼儿,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在角色游戏中主动参与表演、建设内容,充分展现他们的特长。

3.4 正确引导幼儿的兴趣

毋庸置疑,角色游戏能够极大地激发出幼儿的兴趣,因为游戏本身就是幼儿的天性,作为幼儿教师,最重要的是如何对这种兴趣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幼儿角色游戏中使幼儿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有研究表明,角色游戏在大班幼儿教学的应用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地方,就是教师对于角色游戏所激发出来的幼儿兴趣引导不够,从而使得这种兴趣没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这一问题是角色游戏在应用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应该对游戏有一个全程的掌控,特别是对游戏过程中的游戏氛围做到良好掌握,把幼儿的兴趣加以正确的引导,在游戏过程中穿插设计好要教授的知识。这样一来,就能避免角色游戏所激发出来的幼儿兴趣成为纯粹的娱乐兴趣。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角色游戏才能起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大班幼儿游戏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幼儿交际能力与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这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让幼儿成为活动目标、游戏、主动学习、活动环节的主体,让教师成为角色游戏的支持者、倾听者、扶持者、指导者、咨询者和观察者。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得到愉快的心情、交往经验与智能发展,从而学会自我表现与发展,收到师幼共赢的效果。

注释

① 毕晓芬.大班角色游戏评价的有效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10):36-40.

② 张春华.大班幼儿主题背景下角色游戏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2012(4):155-155.

中班幼儿游戏篇3

一、游戏主题的创新,彰显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幼儿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一历程可以促使幼儿自主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幼儿园中班区域游戏内容主要有:益智区、科学区、美工区、角色区、表演区等。为了彰显以幼儿为本的理念,进行创新,笔者结合班上幼儿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两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效良好。

1.游戏内容的创新

幼儿生活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见闻越来越广博,同伴之间常常谈论自己的新见闻,为了调动幼儿创造的积极性,要在游戏主题中融入新元素,使游戏更贴近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如在大家的讨论与一致赞同下,我班创设了手机店、甜品屋、摄影棚等彰显时代特色的游戏。

其次,我班游戏内容的创新还体现在游戏与本土文化的巧妙融合上。昆山是个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幼儿自然对昆山的景点与美食特别熟悉,我在游戏中创设了旅行团,专门介绍周庄、锦溪、甪直等周边古镇的景点与昆山三宝,生动地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

这些师幼共同商议并设置的游戏内容成了班上的特色游戏,不仅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拓展了幼儿的视野,还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2.游戏形式的创新

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我们还结合最近开展的主题,鼓励各区域间的幼儿相互交往,使每位幼儿都积极参与、尝试合作进行游戏。

(1)与教学主题相结合的游戏。如在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结合主题大家讨论在各游戏区域中也加入相应的游戏,在小舞台表演中掺入大家喜欢的活动《摘水果》,在美工区为演员制作秋天的舞台装,在摄影棚中推出拍摄秋景的外景摄制组,在甜品屋中增添适宜秋天饮用的燕麦养身热饮等,这种与主题相结合的形式既发挥了固定区域保持游戏联系性的作用,又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2)鼓励各区域主动交往。中班幼儿渴望与同伴交往,因此,我鼓励各区域间的相互交往与互动,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扩大交往的范围,增加自由度,拓展游戏空间。在游戏中,旅行团的小导游带着自己的客人不停地在各个区域参观,娃娃家的爸爸妈妈自由地选择做客的地点……在大家交往需求越来越大时,我鼓励大家与在同一走廊游戏的平行班幼儿合作进行游戏。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活动地点,在游戏中尽情地享受空间、材料、时间,人际交往的扩大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幼儿性格活泼大方、热情,乐于主动交往。

二、游戏环境与材料的创新,体现幼儿游戏活动的意义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孩子一出世便是一个对环境的积极探索者,凡是新异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儿童产生好奇心,使幼儿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动手参与营造游戏环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抒发主见,激发幼儿参与的愿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学会自己营造环境,做环境的主人。

1.主题游戏背景墙的创新

幼儿教育实践证明: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特别敏感而有兴趣,因此,我与幼儿一起探讨各个区域游戏背景墙的制作与装饰,大家提议在甜品屋中加入牛排、披萨等西式餐点,于是我们一起上网共同找寻用来布置背景墙的图片。对于小舞台的布置,我们采用了欣彦的想法,请一个小动物唱歌,其他小动物伴奏、跳舞,并制作了几个精美的彩灯,使在台上表演的小动物呈现出灯光笼罩的效果;摄影棚的背景则利用了月饼盒,把演员的照片巧妙地布置在月饼盒的格子里,艺术效果非常好……我鼓励幼儿参与整个区域环境的构思与布置,这样幼儿的兴趣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

2.游戏材料的创新

游戏材料是指儿童用来玩的玩具和材料,哲人说:“玩具是孩子的天使。”刘炎在《儿童游戏的当论与研究》中指出:“玩具的种类、性质、数量搭配关系影响儿童的游戏。”

(1)废旧材料创新

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很多,那些无毒无害、可以反复操作、比较实用的物品,稍加修改就能成为幼儿的玩具。

①月饼盒拼图:把一些空的小月饼盒的一面贴上花纹,制作成拼图,放在大的月饼盒中供益智区的幼儿游戏。这种玩具非常实用,很受幼儿的喜欢。

②小丝巾:这些多是幼儿家中没用的、闲置在家的或者有点坏的丝巾,贴上一些小贴纸和金丝银丝等简单的装饰,就可以变成舞台演员亮丽的装饰品。

(2)创新组合材料

有些材料单独使用很单一,没有什么玩法,但是如果把它们组合起来,就会大大激发这些材料的“活力”。

①油泥与卡纸的组合:用卡纸制作成小丑形象,将一根牙签固定在搓成圆球状的油泥上制作成一个不倒翁,供科学区的幼儿探索与研究。

中班幼儿游戏篇4

一、角色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幼儿在游戏中的通过扮演某一种假想的角色,以假想的方式把头脑中已有的表想重新组合,从而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并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为之争吵不休,对于我们大班的孩子,不仅要进行品德教育,

让他们懂得互相谦让,同时在本学期着重对幼儿协作意识进行培养。

第一,利用游戏规则诱发幼儿的协作行为。规则的提出,不仅是为幼儿的活动提出要求,也是对幼儿行为及其游戏开展一种暗示。如,在娃娃家,我们这样引导幼儿确立规则:“小朋友在游戏开始前,要先商量,确定各扮演什么角色,然后再游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孩子是一家人,每人都要关心家里的事情和家里的人,不能想做什么就怎么做”。要求幼儿能提出自己想要担任的角色,并相互协商。用“一家人”将他们间关系明确,暗示他们在行为上要有协作。

第二,教师主动加入幼儿游戏。老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中,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也能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如:一次,我在娃娃家当“妈妈”,晋杰当“爸爸”。早晨起来,我对晋杰说:“我给孩子穿衣服,你去买早点吧。”他回来时对我)说:“我买了蛋糕。”吃过早点,我看了一眼手表说:“哎呀,我要迟到了,来不及送宝宝了,”晋杰说:“你快点走吧,我去送他”。开始时,晋杰是被动的与我交往,后来就变被动为主动,协调我们之间的行为。

此外,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参与角色的主要动力是兴

趣和好动性。因此本学期在组织角色游戏时,在设置情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和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从亲身体验中逐步认识自己。这样才能逐步变自发的好动为主动的活动,有利于幼儿自身潜力的发展。例如,在“小老鼠面包房”这一角色游戏中,我们的小朋友能选择、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他们心目中的特色蛋糕。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意选用材料制成心中所想的东西,大家都玩得十分开心。由此可见,在游戏中,幼儿通过自身的体验从中获取了经验,选择了自己感到好的方法,这样使他们在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增强了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育区角游戏

教育区角游戏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结合《丛书》中提出的“区域活动建议”,本学期我们班的教育区角游戏开展情况

首先,教育区角游戏的设置是灵活的,我们依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在多方面考虑下进行了设置:如《我们身边的科学》的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美工区、科学区、语言区、益智区、建构区等。而在《我找到了春天》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生活区、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益智区、科学区等。

其次,各个区角的创设也根据主题的具体情况而定。语言区通常投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图书、卡片、指偶等资料,张贴一些有趣的图画和一些幼儿仿编的儿歌,同时也放置一些空白纸,铅笔等习作物品;美工区投放的东西除一些常规的幼儿幼儿练习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彩纸、油画棒等,还投放一些简单手工作品的示范图,同时鼓励幼儿粘贴自己觉得满意的绘画及其他的作品;在科学区通常提供一些幼儿操作材料,操作材料与主题相关;通常建构区是根据主题而定。

三、晨间自选活动版权所有!

除了角色游戏和教育区角游戏,晨间自选活动也是幼儿在园游戏的一部分。它是幼儿园一日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始,因而要精心组织每日的晨间活动,做到有目的、有计划,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愉快地参加,每天都有新收获。为了让幼儿轻松愉快的进行晨间活动,我们采取了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选择。如:有的幼儿愿意画画,就让他自由的想象涂画;有的幼儿喜欢玩彩泥就让他自由的去捏、去塑造形象;喜欢

玩积木的幼儿可任意搭建高楼。因此,我们会提前做好准备,对幼儿的兴趣爱好做到心中有数,在幼儿来园之前准备好各种活动材料,使幼儿一到幼儿园就能投入到活动之中去。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每个幼儿表现出的兴趣,个性语言发展水平,和同伴的交往能力,便于因人施教,帮助幼儿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使活动顺利进行。

不论是角色游戏、教育区角游戏,还是晨间自选活动,我们都会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价。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有时是全班进行,有时是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幼儿自己评价,由老师指点迷津等。幼儿的自主评价主要是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如:以教师的鼓励性言语来鼓励幼儿的“你搭建的楼房可真高,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搭建经验吗?你游戏玩的很开心,把你游戏中最快乐、最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好吗?”由幼儿主动评价的“我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了以后玩得更好,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谁玩得好,谁玩得不好。”又如:以教师的全面评价为主的“今天哪一组小朋友收拾玩具最快?”“发现有的小朋友在更换游戏的时候,没有将原来的游戏的玩具收拾好再到另一个游戏去,下次活动中不能再出现这种情况了。”“你学习了什么新本领?”“为了使下次

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等等。

中班幼儿游戏篇5

如何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绘画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选择教学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

年龄小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的兴趣。因此教师选择的绘画活动应是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小熊吹泡泡”、“青蛙游泳”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绒线”、“画气球”、“画葫芦”等等。

二、选择的绘画材料要丰富,让孩子觉得绘画是在游戏。

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弹子让幼儿滚画,提供毛线拖画,提供吸管吹画……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会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绘画活动以游戏的口吻导入

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他们是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来实践的。只有在绘画的游戏中,孩子才感到无拘无束,没有精神压力,也才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幻想尽情地发挥。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绘画活动“气球宝宝”的开始部分,我先问他们:玩过气球宝宝吗?气球宝宝是什么样的?然后再给幼儿边示范画气球边讲故事:“有一天许多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气球离开了妈妈,他们想到天上去旅游。他们飞到了高高的天上,有些气球因为看到美丽的风景而好开心,有些气球因为在这么高的天上有点害怕,有几只气球被风一吹,翻起了跟头,他们觉得真好玩,有的却吓得哭了。”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引起了幼儿对画气球宝宝的兴趣,他们也是边讲边画,画出来的气球宝宝各不相同,同时还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讲述能力。

四、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只是这些绘画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如:组织小班幼儿绘画泡泡,在练习画圆圆的泡泡前,我们要先玩吹泡泡的游戏,让幼儿边玩边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大小,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画圆的技巧。在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绘画基本技能,而且对绘画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班幼儿游戏篇6

关键词:大班幼儿;计算;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271-02

大班幼儿的数字知觉和计算能力已有了较大的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如果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能将数的计算和幼儿的游戏活动、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发挥它们的交互作用,不仅不会给幼儿学习计算带来困难,相反还能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一特点,笔者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途径,实施计算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活动大致可分为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两大部分。集体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理解重点和难点,了解并掌握进行计算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要求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具,进行科学严谨的操作演示,以便于幼儿清晰的看清、理解全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在集体教学讲解时,务必做到要言不繁、讲解清晰、提问简明有序。并借助图画、实物等让幼儿初步感知数的计算过程,为小组活动打下基础。在小组活动中,让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学具,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在不知不觉、无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数的计算。

1.借助游戏,运用教具,激发兴趣。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只有当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玩”中获得知识。比如,教幼儿学习“3的加法”算术,因为5~6岁幼儿的思维较2~3岁幼儿的思维要复杂得多,他们的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不太爱听重复的话。如果教师一味的、重复的告诉他:“1+2=3”、“2+1=3”……,他会难以理解、难以记住,并且不感兴趣,会显得非常不耐烦。但如果拿五个苹果告诉他:“你一个苹果,妈妈两个苹果,加起来是几个苹果?”他就会很容易理解1+2=3。用类似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习,使幼儿自始至终充满兴趣,进而喜欢学习,如此反复进行,让计算教学与游戏达到了最优化结合。

2.创设情境,理解题意,掌握方法。情境教学能给幼儿以身临其境之感,寓教于乐,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如,在学习“7的第三组减法”时,笔者把教学场地转移到草地上,并把小朋友都“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先请七只“蝴蝶”在一起玩,接着,有三只“蝴蝶”飞走了。幼儿在观看情境表演过程中,了解了数量的多少的先后顺序,然后再通过提问:“原来草地上怎么样?”“后来怎么样啦?”“最后又怎么样了呢?”让他们进一步理解题意,并说出一道算式表示。采用边看表演、边回答问题的方法,引导孩子通过分析、思考,将感性经验提升,帮助幼儿构建新知识。

3.动手操作,增进感知,形成理性。皮亚杰研究的“知识的建构”理论提示我们,幼儿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采用直觉行动性思维方式,在通过对物体的反复操作中,才逐步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后,再开始操作,让幼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理解,由单纯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如:学习“6的第一组减法”时,请幼儿从自己的计算盒中拿出6根小棒(其中一根是较长的),排成一行,然后拿掉最长的一根,在操作完以后,要求他们用语言复述一遍操作过程,这样,反复练习,幼儿就比较牢固的掌握了。让幼儿的操作,不仅可以让他们动手操作,也可以让他们动脑操作、动口操作等,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在游戏活动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段,渗透计算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杜克伍斯说过这样一段话:好的教育必定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儿童能尝试事物,发现事物的意义;操纵事物,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把事物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并把自己的发现同其他儿童的发现进行对照。让我们将幼儿计算教学与一日游戏活动结合,为幼儿创设适宜幼儿学习计算的环境,使幼儿在这里健康愉快地成长,使他们成为有主动探索精神的小小探索者。

1.在晨间游戏中渗透计算教学。晨间游戏是幼儿一天活动的开始。早晨,幼儿来园的时间不一样,他们到园后也只是玩老一套的桌面游戏。幼儿对于这些游戏,已少有兴趣。于是,笔者利用课余之便,发动幼儿收集一些废旧物品,做成了“对号入座”(利用废针瓶)、“按式打印”(利用废旧小印章)之类的计算用具,让幼儿在晨间三三两两随机分组,自我组合进行游戏,这样,不仅使幼儿有了新的游戏形式,而且还发展了幼儿的计算能力。

2.在日常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计算的能力。计算在于幼儿的眼中,不是乏味而枯燥的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而是融入于日常生活之中,时刻存在于许许多多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事件和细节中的“朋友”。如,生病了喝药水的时候,把药水倒在量杯里——先倒了多少,又倒了多少,应该吃多少;放学的时候,小朋友被家长先后的接回家,每组有五六个小朋友,可进行五(或六)的减法;还有“角色区”商店里的糖果、饼干、罐头等放在不同的柜中,每样东西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位置呈现在幼儿面前;楼梯的台阶……幼儿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不断感知数量、集合、时间等数学知识,教师应随机地、灵活地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环境,使幼儿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计算知识,也使幼儿计算的概念具体化。

中班幼儿游戏篇7

一、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适用性

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既提高了小班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趣,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使幼儿得到了健康发展,因此音乐游戏对小班幼儿的音乐教学有着很强的适用性,这些适用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游戏符合小班幼儿的爱玩特性,小班幼儿一般为3岁左右,他们正处于爱玩的阶段,游戏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能够感知音乐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教师通过不同音乐游戏的举办能够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其次,音乐游戏能够让小班幼儿感知与人交流的快乐。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环境进入集体环境,他们很不适应环境的突然改变,但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渐渐熟悉周围的人和物,通过游戏中与教师、小伙伴的交流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再次,音乐游戏中的音乐能够带给幼儿愉悦感。在对小班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选择简单、轻快的乐曲,通过这些节奏感的感知激发幼儿的内心情感,为他们带来愉悦的心情。最后,音乐游戏符合对小班幼儿培养的目标,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通过音乐与游戏间接地提高对节奏感的把握,进而提升了音乐素养。

二、如何利用音乐游戏进行小班幼儿音乐教学

教师作为小班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利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呢?

1.乐曲选择要便于旋律记忆

音乐游戏的过程中,音乐与游戏是两大元素,教师在音乐游戏中对游戏的选择很重要,教师要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选择便于幼儿记忆的音乐旋律。一般对小班幼儿而言,他们能够很好地记忆节奏欢快、歌词简单的乐曲,这种乐曲能够让小班幼儿在教师引导几次后就能独立完成。

2.游戏设置要激发幼儿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好的游戏设置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要依据小班幼儿的特征设置一些具有角色扮演的情境性游戏,通过有效材料的投放使用,让小班幼儿能够在集体游戏的过程中真实感受。例如,在小蜜蜂扮演中,可以投放蜜蜂翅膀、花朵模型等材料,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感到真实性,进而发挥想象力来感知音乐。

3.音乐游戏引导要适时合理

教师是音乐游戏的设置者,因此教师的引导对音乐游戏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模仿、表演等方式,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平衡好游戏与音乐,进而达到音乐游戏的统一,使小班幼儿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音乐,使音乐引导能够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让小班幼儿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中,提高音乐的感知力与音乐素养。

三、案例分析

笔者将通过“小鸟和大象”这一音乐游戏的实施描述,对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呈现。

1.选曲与游戏设置

音乐游戏的实施首先是对音乐的选择,《小鸟和大象》这个曲子比较欢快轻柔,在乐曲中呈现出了小鸟与大象的特征,能够吸引小班幼儿。在游戏的设置过程中,我选择了亲子合作的游戏方式,通过对小鸟与大象的不同扮演,让幼儿对这个乐曲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层感知,并通过舞蹈体现出小鸟与大象的外在特征。

2.游戏准备阶段

在游戏开始之前,对游戏进行准备。首先通过音乐的播放让小班幼儿熟悉音乐,并对其中呈现的小鸟与大象形象进行分辨;其次,给幼儿讲解有关小鸟与大象的不同特性,让幼儿通过图片想象小鸟与大象的动作,并进行模仿;再次,通过森林、小鸟翅膀、大象鼻子等游戏素材的制作投放创设出一个游戏情景;最后,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带领孩子进行具体游戏动作的设计。

3.以引导为主的实施过程

中班幼儿游戏篇8

[关键词]语言指导;角色游戏;中班幼儿;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30-06

一、问题提出

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中幼儿的游戏能力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许多研究也表明,成人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关注与指导能够提高幼儿游戏的品质,促进师幼关系的融洽,推动幼儿认知与社会能力的发展。教师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主要方式是语言指导,不同的语言指导方式对于不同的游戏情境和不同的幼儿其指导效果是不同的。伍德研究发现,若教师指导语言运用不当会打断幼儿的游戏,如果教师能有技巧地询问相关问题,与幼儿进行对话,则可使语言指导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直接决定了幼儿的游戏主题能否顺利发展,也决定了教师的介入是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还是挫伤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研究者深入幼儿园收集教师游戏指导案例,试图全面把握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行为的基本情况,思考和总结教师运用语言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N市三所省级示范幼儿园,随机抽取其中8个中班的12名教师,对每位教师进行两次完整的角色游戏指导过程的观察,第一次为预观察,第二次为正式观察并记录。之所以选择中班,主要考虑到中班幼儿的游戏自主性、创造性较强,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较高,但受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因此教师的指导行为容易出现,便于研究者收集案例。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观察时的记录主要采用事件取样法。访谈对象是这12名中班教师。研究者将随机访谈与正式访谈相结合,正式访谈时按结构式提纲进行。观察与访谈的结合有利于研究者更为深入地理解教师的行为及其原因。

研究者利用摄像机和录音笔将整个游戏指导过程和访谈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对观察和访谈记录进行整理,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资料进行编码(两者编码一致性系数为0.85),最后用SPSS11.5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的主要指导方式

研究者共收集到角色游戏中的教师指导行为522例,分析其具体表现方式,研究者发现可以将教师的指导行为分为语言指导、动作指导和语言一动作指导。经统计,522个案例中语言指导有419例,占总数的80.3%;动作指导有41例,占总数的7.8%;语言一动作指导有62例,占总数的11.9%。由此可知,教师在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主要以语言指导为主。

(二)教师语言指导的主要类型

通过对481例教师语言指导行为(419例教师语言指导加上62例语言一动作指导)的分析,研究者发现,教师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语言指导可进一步归纳为七种类型(见表1),按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建议式、询问式、指令式、陈述式、鼓励式、示范式和责备式。其中,排在前三位的语言指导方式共出现373例,占总数的77.5%,是教师语言指导的主要方式。

根据语言指导的开放程度,研究者将七类语言指导方式分为三个层次:询问式和建议式是开放程度较高的指导方式;指令式、示范式和责备式是开放程度较低的指导方式;陈述式和鼓励式则介于两个层次之间。由表1可知,询问式和建议式指导共出现了289例,占总数的60.1%,即教师的语言指导以开放式语言为主。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运用语言指导方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每一种语言指导方式的使用都有较强的情境性,为了更为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游戏,教师必须对角色游戏的情境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并能选择灵活多样的语言指导方式。

1、防止建议变指令

建议式语言指导是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指导方式,指的是教师运用询问或者陈述的方式向幼儿表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提示或暗示幼儿怎样解决问题。建议式的语言语气柔和,句末往往出现“吧”“好吗”“啊”等语气词。建议式语言指导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非强迫性,即教师不是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也不是以不可抗拒的命令方式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给出几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幼儿既有选择的自由,也有拒绝的自由:二是语言中暗含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建议式语言很容易演变为指令式语言,研究者在归类时也常常为判断某一指导语言是建议式还是指令式而感到困惑,这实际上也反映出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尽快达到目的,容易将建议演变为指令。

案例1:幼儿进行医院游戏时,由于没有“病人”,“医生”一个人坐在医院里摆弄材料,此时教师扮作病人介入。

A老师:医生,这是我挂的号。(幼儿将挂号单子接过放在盒子里,并在筐子里寻找可以看病的仪器。)你还没有问我哪儿不舒服,你就拿这些东西啊?你都不问我哪儿不舒服啊?

“医生”:你哪儿不舒服啊?

A老师:哎呀,我感觉我的喉咙特别疼。(幼儿又站起来到筐子里找仪器,这一次拿了一个听诊器。)

从案例1可以看出,教师试图运用建议的方式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但她忽略了中班幼儿以行动思维占主导的年龄特点,也没能准确把握幼儿的游戏脉络,因而她这种较为主观的指导方式没能对幼儿发挥作用。于是,教师为了达到指导目的,连续运用了看似建议式实为不可选择的指令式语言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虽然教师的目的达到了,可是幼儿的意愿却被湮没了。如果教师能够在了解幼儿游戏特点、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根据游戏情节发展的脉络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指导,将能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

2、防止指令变独断

指令式语言指导主要在幼儿违反游戏规则或材料使用不当等情况下出现。指令式语言语气严厉,教师直接告诉幼儿必须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指令式语言指导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指令而无解释的指导,一是既有指令也有解释的指导。解释意味着教师运用规则或习俗来约束幼儿的行为,既使幼儿了解游戏规则,又制止了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无解释则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没有任何理由,你只能照我说的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指令式语言的一个重要

特点,即不可选择性,无论教师是否给予足够的理由,是依据规则还是利用个人权威,其目的都是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如果教师仅仅利用个人权威命令幼儿,那么教师的指导很容易演变为独断行为。

案例2:娃娃家游戏中,教师发现娃娃家的厨房没有用围栏围起来,于是介入指导。

K老师:你们家厨房在哪儿呢?

“爸爸”:(指了指墙角。)

K老师:来,把这个(搭成围墙的大型积木)拿过去。

“妈妈”:这个是围墙(隔开理发店和娃娃家)。

K老师:来,就拿这个过去。快拿过去吧。(教师离开,“爸爸”将大型积木搬过去围厨房。)

案例2中的指令性语言是教师权威的集中体现,只有指令而无具体的解释,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不可质疑和不可拒绝性。即使幼儿强调了这些大型积木的用途,教师仍然命令他们将围墙拆了去搭建厨房。幼儿虽然不情愿,但迫于教师的权威只能照做。这样的指导谈何尊重幼儿的意愿呢!因此,教师应慎重地选用指令式语言指导。一般来说,指令式语言只有当游戏中出现安全隐患或幼儿产生攻击时才可适当运用。

3、防止询问变质问

询问式语言指导是指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提醒幼儿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激发幼儿思考解决方案。教师运用询问式语言指导通常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教师通过询问暗示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是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第二步,教师通过各种提示激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根据幼儿思维参与程度,我们又可以将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为确认性问题、事实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其中确认性问题最容易回答,解释性问题则最难回答。如果教师对于幼儿游戏中的问题以及幼儿当前的游戏状态把握不准确,或是提问指向性不明确,他们的提问可能使幼儿茫然不知所措。当教师反复地追问时,询问就变成了质问。因此,教师运用询问式语言指导时应该注意问题的明确性以及提问的语气。

案例3:角色游戏刚开始时,教师观察到一个“不安分”的“爸爸”不在自己家里收拾东西却来到“小吃店”看小朋友们系围裙,因而介入指导。

M老师:你是谁?我问家豪。你是谁?你今天是做什么游戏的?

家豪:我是玩娃娃家的。

M老师:你是娃娃家的什么人?(家豪诧异地看着老师,不说话)你是娃娃家的什么人?(教师显然有些生气地说)妈妈还是爸爸?

家豪:爸爸。

M老师:有爸爸这样跑过来的吗?(对于教师的反问,家豪不知是没有明白,还是故意如此,他仍然站着看小朋友们系围裙,几秒钟后才突然跑回自己的游戏区域。)

从案例3可以看出,教师劈头盖脸连续问了七个问题,不免给人以压迫感,而重复式询问也使幼儿产生严重的焦虑感。这种紧张情绪使得幼儿即使面对容易回答的简单事实性问题也不知如何回答或不愿回答了。可见,询问式语言指导虽然是一种教师比较认可的有利于激发幼儿思维的指导方式,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幼儿带来压力,使幼儿对教师的指导产生反感。因此,研究者认为同样的问题最好不要连续地重复询问,对于幼儿不作回答的问题,如果不是幼儿没有听清楚,就是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不理解或者难以回答。教师此时要做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全面把握幼儿游戏动机的基础上,给幼儿一个支架,让他心情愉悦地利用支架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如案例3中家豪可能更想玩小吃店游戏,也可能对系围裙的经验很感兴趣,教师此时可以运用询问的方式了解家豪的兴趣所在,鼓励和引导他把感兴趣的游戏内容纳入娃娃家游戏中,并帮助他丰富游戏情节。

4、防止陈述变独白

陈述式语言只是在说明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可能是当前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提供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仅仅是陈述事实,既没有直接的建议,暗示性也不强,对于幼儿来说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才能明白教师在陈述中表达的指导意见,因此,陈述式语言指导容易演变为教师的独自,很难达到教师指导的预期效果。

案例4:娃娃家游戏中,“妈妈”正在收拾房间,教师发现“微波炉”放在地上,于是介入指导。

z老师:你看,你们家的微波炉放在地上的啊,

“妈妈”:(看着教师,没有说话。)

z老师:可以放在哪儿呢?(“妈妈”将“微波炉”从地上拿起来放在桌子上。)

案例4中幼儿对于教师的陈述式语言指导没有作出明显反应,一方面幼儿可能并不认为教师提出的是一个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微波炉不是不可以放在地上,或者因为自己正在收拾屋子,微波炉放在地上只是权宜之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幼儿没有理解教师指导的真实意图――希望幼儿将微波炉拿起来放在桌子上。当幼儿确实没能理解教师暗示性的陈述时,教师可以通过建议或询问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意思。本案例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教师应反思游戏材料的摆放问题是不是游戏指导的重点。一般说来,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把握当前游戏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宜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

5、小心鼓励变味

鼓励式语言指导是指教师运用赞扬、夸奖等语言对游戏中幼儿的行为给予表扬和肯定,目的是强化当前幼儿良好的游戏行为。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幼儿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推崇的。值得思考的是,在研究者收集到的481个案例中,鼓励式语言指导仅占4.4%。如果不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确实缺少良好的行为表现,就是教师缺乏发现和鼓励幼儿良好的游戏行为的意识。同时,研究者发现在仅有的几次鼓励式语言指导中,鼓励往往成为说教的附属品,失去本真味道。

案例5:饼干屋游戏中,教师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收银员”忠于职守,一直坚守在收银机前。为了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教师介入指导。

H老师:哎,你一直在这里,你怎么不出去玩呢?

“收银员”:不能出去。

H老师:为什么不能出去啊?你坐在这儿干什么的?

“收银员”:收钱。

H老师:那如果你出去了会怎么样呢?(幼儿看着教师不回答)你出去了这里有没有人了?(幼儿摇头)那别人来买饼干怎么办呢?所以你应该怎么样啊?呆在这儿?(幼儿点头)嗯,你真的不错!那你什么时候可以去玩啊?下班的时候出去玩,好吗?

鼓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发自肺腑的表扬。在表扬中添加过多的说教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如果幼儿在获得表扬前必须回答一系列问题,详细回顾自己做出良好行为的原委,那么鼓励便成了压力,失去了积极的意义。邱学青认为,游戏是幼儿的需要,幼儿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因此,即使运用鼓励式语言指导,也要考虑怎样才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6、注意示范失范

当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往往直接为幼儿提供模仿的

语言或行为,这就是示范式语言指导。示范式语言指导的优点在于它是幼儿最容易理解的指导方式,当然也是开放程度较低的一种指导方式。然而,示范式语言指导如果运用不当,也容易让幼儿感到压抑。因为既然是示范,就意味着对于幼儿来说就没有选择余地,也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愿,只能按照教师示范的去做,而且要做得一模一样。而且有些示范是超越幼儿原有经验甚至是不符合幼儿当前需要的,虽然容易达成教师的指导目的,却使幼儿的游戏失去了自主性。

案例6:教师扮成顾客参与理发店游戏,为了进一步丰富游戏情节,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

Q老师:你问问我“要剪多少”。(幼儿看着教师,不知道要怎么说)你问问我呀。(幼儿还是一脸茫然)你说“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幼儿仍然犹豫不决)你问我,我就会告诉你。

“理发师”:请问你想剪多少头发。

Q老师:哦,我只想剪一点点哦,可别剪多了哦。谢谢你哦,帮我剪吧。(理发师开始给教师“剪发”。)

教师的示范显然与幼儿原有经验有很大落差,因而幼儿一直犹豫不决。在教师连说四遍“你问问我……”的时候,即使是成人也会感到压抑和反感。这种呆板的语言示范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其实,教师如果发现幼儿对理发师角色的原有经验比较缺乏,可以尝试扮演一名理发师介入到角色游戏中,用动作示范代替语言示范,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运用示范式语言指导时应考虑当前游戏情境以及幼儿的经验水平和个性特点,不可要求幼儿机械模仿、生搬硬套。

(二)教师语言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

上述七种语言指导方式从语言本身表现出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来看有一定的层次性:询问式和建议式是开放程度较高的语言指导方式,指令式、示范式和责备式是开放程度较低的语言指导方式,陈述式和鼓励式开放性程度适中。开放意味着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和想象空间,封闭则意味着唯一和不可抗拒性,语言指导开放程度的层次性表征了幼儿游戏自由度的范围。一方面,指导语言开放程度的降低意味着教师的指导越来越具体和直接,也越来越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越是开放的指导方式越能够激发幼儿的开放性思维,越能够调动幼儿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越是封闭的指导方式则越束缚幼儿的思维和自主性,制约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对语言指导开放程度层次性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教师根据具体游戏情境和幼儿个体差异选择、组合、调整指导方式。当一种语言指导方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教师往往会主动采用另一种幼儿更易理解同时也更为封闭的语言进行指导。因此,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水平的提高,教师语言指导的开放性也有所提高。中班幼儿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年龄段,教师已开始逐步使用较为开放的语言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当教师意识到当前的指导无法有效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时,他们会逐步降低指导的开放性,从而在幼儿原有的经验水平上给幼儿以合适的“支架”,让幼儿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指导。

案例7:理发店游戏中,教师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在“理发师”剪完头发后,教师希望“理发师”接下来能够给顾客洗头,于是采用语言指导。

L老师:你剪好了吗?(“理发师”点点头)剪好了,然后干什么呢?(“理发师”帮教师解围裙)啊,这样就拿掉了?剪完了,还要干什么啊?剪完了以后要干什么?(说着,“理发师”已经将教师身上的围裙拿掉了)啊,把这个拿掉吗?我的头发还没有洗啊。

中班幼儿游戏篇9

一 以愉快的情绪、情感带动幼儿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情感紧密联系着,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诱发下生成的,愉快的情感能使学习活动始终坚持下去,成为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感到无论什么时候都应作为幼儿游戏中的大伙伴,以和幼儿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成为一个平凡参与者,与他们共同游戏,并尝试着通过愉快的情绪情感去感染幼儿,如目光柔和亲切,饱含信任与期待,脸容端庄中有微笑,严肃中有温和,口气委婉,留有余地,语言生动形象,注重情感投入,并加上一些亲子游戏的感觉,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反应,让幼儿在积极的心境状态下,认同教育的要求并转化为自己的愿意或行为。如在民间游戏《捉老鼠》活动中,老师当猫妈妈,幼儿当小猫:“今天天气真正好,我和宝宝捉老鼠,来,宝宝们跟妈妈一起学捉老鼠本领,看谁的本领大,妈妈有奖。”幼儿模仿着“妈妈”的动作,很自然地在阳光下跑着、追着,争当“妈妈”的好宝宝。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气氛很好。由此可见,把握住小班幼儿情绪化的年龄特征,以老师的情绪感染幼儿的情绪,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多一份童心、多一份对幼儿内在需求的理解,就能开展他们喜欢的民间游戏活动,使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状态,每个幼儿均会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二 以创新的内容吸引幼儿

创设出新鲜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幼儿愉快的情绪,开展小班幼儿喜欢的民间游戏活动就需要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以及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来吸引幼儿,并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兴趣为儿童提供一种动力,促使他们的活动顺利、高效地展开。

1.根据幼儿喜欢的故事创设情景

小班幼儿的感知是非常稚嫩脆弱的,一成不变、单调枯燥无味的内容会使幼儿的注意力分散直至麻木,因此,老师在民间游戏教学中要自觉地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例如他们对童话故事总是情有独钟,比较感兴趣,幼儿喜欢的童话故事是创编游戏的最好素材。如在民间游戏《扔沙包》中,我把枯燥无味、单调的“扔沙包”过程改编为“孙悟空打妖怪”的情境,并把材料多样化,由单一的沙包发展为纸球、瓶子、纸筒、松果等,第一次用纸球打“白骨精”,第二次用瓶子打“红毛妖怪”,第三次用沙包打“独角大王”,随着丰富的情节,教师以丰富的感情率先进入情境和角色,以增强情境的感染力,加上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真挚感人,富有趣味化,较能稳定幼儿的情绪,如临其境,而恰到好处的面部表情代替体态动作,它能让游戏更为生动活泼,能有效唤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只有让小班幼儿感觉到“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幼儿的注意力才能被激活。这样的游戏极大地吸引了他们的兴趣,从而沉浸在一种真正的快乐之中,有助于儿童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

2.根据儿童兴趣点的转移创新内容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我认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我相信,兴趣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此,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小班幼儿的兴趣复杂多变,容易转移。当儿童进入幼儿园,老师要判断儿童的兴趣走向,淘汰不好的兴趣,培养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兴趣,这是因为儿童的兴趣不是表现在他们的脸上,而是在活动中显露出来。同时,老师也要注意到儿童兴趣点的转移,以便根据这种转移提供环境和材料。如在《山上有个木头人》游戏中,幼儿念完儿歌做“不动”的动作,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不动”,玩了几遍,我发现孩子们对这游戏玩法就不大感兴趣了,于是我把这个游戏稍微改变一下:部分幼儿边走边念儿歌,念完儿歌每个小朋友都做一个漂亮的造型(动作),然后请另一部分小朋友一起来猜动作,给猜出来的幼儿发奖品。通过改动,孩子们对此游戏兴趣倍增,能积极地参与其中,而非无所事事。

三 以渗透的方式促进幼儿

中班幼儿游戏篇10

角色游戏是新进幼儿园小朋友们的最爱,不需要老师的干预,只要给一个环境,他们就能玩得有声有色。对小朋友们来说,角色游戏这四个字是比较陌生的,但是面对着布置好的环境,比如“娃娃家”,他们会忍不住地去摆弄摆弄,在与玩具的“交流”中他们会很简单地模仿成人的一些动作,会抱着孩子到其他“小朋友家里”串门,还会问“娃娃”一些简单的问题:“宝宝,你饿了吗?”“宝宝你要喝水吗?”……幼儿们把娃娃看作是有生命的,这些现象在开展“娃娃家”角色游戏时,是经常能观察到的。因此,为幼儿提供较多的形象逼真的玩具,布置良好的区角环境,鼓励幼儿大胆玩耍是教师主要的任务。

一、材料——玩游戏的兴趣前提

角色游戏,离不开丰富的材料,材料越丰富,小朋友们玩得越起劲,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更注重形象思维能力,更要求教师为小班小朋友提供角色游戏的准备材料。

首先,要考虑材料、玩具的形象性。一个个颜色鲜艳、形象可爱的玩具能促使幼儿产生玩耍、摆弄的欲望,玩具是小朋友们的最爱,一旦小朋友们爱上了玩具,那肯定也会爱上游戏,更会投入到游戏中来;其次,在准备玩具的数量上,也有所要求,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小朋友的年龄心理特点,都喜欢争抢玩具,而且一旦抢到自己手里,都很难协商,在布置“娃娃家”区角时,我们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娃娃,娃娃家的餐具,比如小碗、筷子、勺子、还有仿真点心水果等,用来招待客人需要;再次,小班幼儿的玩具提供不需要太复杂,要根据幼儿的喜好准备适宜的材料,当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时,孩子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比如在“娃娃家”角色区域准备材料时,小朋友们更喜欢的是可以准备跟娃娃相关的材料,如娃娃的衣服、鞋子等,而一些空调、冰箱等家电,小朋友们似乎关注得更少。最后,材料的增添要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递进式地投放。在游戏时要注意观察孩子对各种材料的使用情况,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和活动水平对材料进行有效地增减。比如在“玩具店”一开始,可以为小朋友们准备好一些常见的玩具,供小朋友们玩,也可以由小朋友们“购买”。但是过一个阶段后,现有的玩具满足不了小朋友们的玩乐需求,这个时候再适当地增添一些新鲜玩具,重新引起幼儿玩耍的兴趣。

二、观察幼儿游戏,适时参与指导

当幼儿已经能自立开展游戏后,我们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游戏,但是也少不了必要的指导、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情形是各不相同的。在指导小班幼儿的游戏时,教师必须以观察幼儿的动作、语言作为重点。其实对幼儿来说是能够和玩具“交流”的,而教师作为旁观者,站在小朋友边上,得用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关注他们的游戏过程,“煞有其事”,这就是角色游戏要求我们做的。除了欣赏他们的游戏过程,也应适时地指导,比如,拎着娃娃的头发了,揪着娃娃的耳朵了,等等。可以反问小朋友,大人这样,你觉得舒服吗?或者老师可以参与游戏:“我好痛呀,你揪着我的头发。”变声为娃娃的口气来说,幼儿更能接受,都能及时地调整自己抱娃娃的姿势。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还要不断地与幼儿交流,用交流来解释幼儿的行为,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生活、模仿成人劳动。比如老师说:“你是这个娃娃的妈妈吗?你很喜欢娃娃吗?”“你的娃娃今年几岁了?”“娃娃叫什么名字呀?”……小班幼儿在这样的言语中能逐渐了解自己的角色身份,也能从中慢慢地明白自己的行为、语言和角色身份的关系。

三、鼓励幼儿交流玩游戏心得

小班的小朋友,语言能力发展还比较有限,要求他们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游戏体会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培养的。教师在学期的初期首先应提供最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喜欢来讲讲游戏中的事。比如讲讲游戏的角色身份,应当注意小班的幼儿对社会、家庭的许多成员是不了解的,小班小朋友对自己的性别还不是很清晰的,有些男孩子做“娃娃的妈妈”,女孩子做“娃娃的爸爸”。出现这种情况后,我们老师也不必给予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改善的。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 行为不受规则控制, 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 同伴间一旦发生矛盾就无法解决或终止游戏或等待教师的帮助。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 并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 有目的, 有计划地通过游戏的不同主题, 不同角色对幼儿进行教育和训练。我们老师在指导中也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和幼儿平行游戏来影响幼儿, 但要牢记幼儿在先教师在后的原则。比如,看到“娃娃家”比较冷清,我就以客人的身份出现:“家里有人吗?”小主人过来开门了,我也参与到游戏中来,和小朋友对话,互动,一起“做家务”,一起“照顾娃娃”。这样通过教师的参与游戏性指导, 使幼儿在游戏中主题内容得到继续与深化。

幼儿的一日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之一。怎样让幼儿爱上游戏,更好地参与角色游戏,让游戏成为有益于幼儿的活动,我们作为教师,在指导活动中,应及时反思,总结,共同探索游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