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心情的成语十篇

时间:2023-04-03 11:26:16

形容心情的成语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1

形容心情凌乱的成语

1、伤心疾首:痛心疾首,形容痛心之至。

2、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3、叩角商歌:角:牛角;商歌:悲伤的歌。敲着牛角,唱着低沉悲凉的歌。形容用言语和歌声自荐求官。

4、号天啕地:哭天哭地。形容十分悲伤。

5、芝焚蕙叹:芝、蕙:同为香草名;焚:烧。芝草被焚,蕙草伤叹。比喻因同类遭到不幸而悲伤。

6、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7、楚囚相对:形容人们遭遇国难或其他变故,相对无策,徒然悲伤。

8、呼天叩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同“呼天抢地”。

9、伤心惨目:伤心:使人心痛;惨目:惨不忍睹。形容非常悲惨,使人不忍心看。

10、悲痛欲绝: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11、多心伤感:多心:多疑心。因多疑而引起悲伤。

12、棋逢对手:比喻争斗的双方本领不相上下。

13、泪流满面: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14、触目伤怀: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的悲伤和回忆。

15、泣不可仰:哭泣得抬不起头。形容极度悲伤。

16、触物伤情:触:触动,感动。看到某一景物内心感到悲伤。

1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18、心碎肠断:形容极度悲伤。

19、美人迟暮: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比喻因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

20、怆地呼天:怆:悲伤,凄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

21、若丧考妣:丧:死去;考:父亲;妣:母亲。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22、肝肠寸断:比喻伤心到极点。

23、踣地呼天:犹言呼天抢地。形容极度悲伤。

24、五内俱崩:伤心得连内脏都破碎了。形容极度哀痛。

25、抱头大哭:形容非常伤心或很是感动的样子。

26、穷途之哭:本意是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也指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

27、睹物兴悲:见到与故人有关的东西而引起悲伤。

28、抱璞泣血:比喻怀才不遇,伤心悲痛。

29、悲愧交集:愧:羞惭;交集:交织。悲伤和惭愧的心情互相交融。

30、人琴俱亡: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31、目断魂销:目断:竭尽目力所见。指竭尽目力也看不见,因而内心十分悲痛。形容因离别而十分伤心。亦作“目断魂消”。

32、痛彻骨髓: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

33、透骨酸心:形容极度伤心。

34、额蹙心痛:极度忧愁伤心的样子。

35、风木之悲:风木:同“风树”,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指丧父母的悲伤。

36、目断魂消:因望不到而内心伤悲。形容离别的悲伤愁苦。

37、痛入心脾: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38、人琴俱逝: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同“人琴俱亡”。

39、情凄意切:指心境十分悲伤。

40、风树之悲:风树: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指丧父母的悲伤。

41、毁不灭性:毁:旧指居丧过于哀痛。指不能过分悲伤而失去本性。

42、泣下沾襟:襟:衣服胸前的部分。泪水滚滚流下,沾湿衣服前襟。哭得非常悲伤。

43、泪干肠断:形容伤心到极点。

44、触目崩心: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

45、丧明之痛: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

46、人琴两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同“人琴俱亡”。

47、泪眼愁眉:流泪的眼,发愁的眉。形容极其痛苦悲伤的样子。

48、泣歧悲染:泣歧:见歧路哭,因可以向南也可以向北;悲染:见染丝而悲伤,因可以染成黄色或黑色。形容悲叹人们易受外界世俗影响而迷失方向。

49、剖心泣血:形容非常悲伤。同“剖肝泣血”。

50、抱头痛哭:指十分伤心或感动,抱头大哭。

51、伤春悲秋:伤:忧思,悲伤。因季节、景物的变化而引起悲伤的情绪。多形容多愁善感。

52、痛哭流涕:涕:眼泪。形容伤心到极点。

53、哀毁瘠立: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54、忍泪含悲:忍着眼泪,含着悲痛。形容勉强克制着悲伤。

55、泪如泉滴:形容触动伤心事,眼泪象泉水一样流出。

56、悲伤憔悴:因悲伤而身体消瘦,脸色难看。

57、痛心入骨: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58、凄怆流涕:凄怆:伤感悲痛。悲伤得流泪。

59、狐兔之悲:狐死则兔悲,兔死则狐亦悲。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

60、老泪纵横: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61、哀毁骨立:哀:悲哀;毁:损坏身体;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架。旧时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

62、为虺弗摧:虺:小蛇。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弱敌不除,必有后患。

63、凄然泪下:凄然:寒凉。形容凄凉悲伤。

64、存荣没哀:存:生存;荣:光耀;哀:悲伤。活着受人尊敬,死后令人哀痛。

65、悲不自胜: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66、触目伤心: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67、老大徒伤:老大:年纪大;徒:徒然。年老了还一事无成只好悲伤而已。

68、禾黍之伤:禾:粟;黍:谷子。对故国的怀念。指国破家亡的悲伤。

69、狐死兔泣: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70、疾首痛心:①伤心到时极点。②痛恨到极点。

71、摧心剖肝:摧:折。剖:划开。心肝断裂剖开。比喻极度悲伤和痛苦。

72、泣不成声: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73、珠泪偷弹:有泪只能在暗中流,形容受到委曲而悲伤的情形。

74、眼泪洗面:形容忧愁悲伤,泪流满面。

75、泣下如雨:眼泪象雨一样。形容伤心到极点。

76、号恸崩摧:恸:哀痛之极,大哭;崩:死亡;摧:伤心。放声痛哭,异常悲伤,几乎昏死过去。形容极度悲伤。

77、黯然销魂: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78、禾黍之悲:黍、禾:都是可以信用的谷物,泛指庄稼。比喻亡国的悲伤。

79、如丧考妣:丧:死去;考:已死的父亲;妣:已死的母亲。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80、摧胸破肝:心肝断裂剖开。比喻极度悲伤和痛苦。同“摧心剖肝”。

81、泣数行下:眼泪接连不断的往下掉。形容非常悲伤。

82、悲伤欲绝:比喻伤心的过度。

83、见哭兴悲: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指产生同情心。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2

心烦意乱,失魂落魄,暗自神伤,悲痛欲绝,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忧心忡忡,提心吊胆,等等黯然神伤:情绪低落,精神沮丧,心情忧伤(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妨害。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3

关键词: 语言类型学 汉语 越南语 情态补语

一、引论

“语言类型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语言学分支,其任务就是探索人类语言的共性。对语言普遍共性规律的研究,不能仅靠单一语言的深入发掘,而必须通过跨语言的比较研究来获得。这是一种语言学界已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即语言模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这类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各类语言之间既存在着‘蕴含共性’,也存在着跨语言的‘非蕴含共性’”[1]。本文试图在语言类型学理论框架下,选取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两个句法层面为研究对象,对出现在汉语和越南语中的情态补语的类型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二、情态补语的类型学特征

情态补语是指位于谓语中心语后表示动作行为结果状态的补充说明成分,补语和谓语中心语之间必须用补语形式标记(汉语如“得”,越南语如“mot cach/den muc/den noi”)连接,主要由谓词性词语(短语)或小句构成,是一种组合式补语结构。情态补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动作——结果”语义特征的典型情态补语。汉语的如“他气得说不出话来”中的“说不出话来”(表示先被气再出现结果状态——说不出话来)、“他紧张得不知所措”中的“不知所措”(表示先紧张在出现结果状态——不知所措),越南语的如“Anh ay vui den muc nhay len(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中的“nhay len(跳了起来)”(表示先高兴再出现结果状态——跳了起来)、“Anh ay dau den noi mo hoi ca dau(他疼得汗流满头)”中的“mo hoi ca dau(汗流满头)”(表示先疼再出现结果状态——汗流满头);一类是在结构上类似典型的情态补语(即具有补语形式标记“得”、“mot cach”),但不具备典型的情态补语的语义特征(即补语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的情态补语,我们称之为非典型的情态补语。汉语的如“每天老师都睡得很晚”中的“很晚”用补语形式标记“得”连接,用来描写“睡”的状态——很晚,越南语的如“Anh ay 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他说得很痛心)”中的“rat dau long(很痛心)”用补语形式标记“mot cach”连接,用来描写“noi(说)”的状态——rat dau long(很痛心)。

由此可见,运用语言类型学原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述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共性特征:形式上,情态补语位于谓语中心语后并通过补语形式标记(汉语如“得”,越南语如“mot cach/den muc/den noi”)连接;语义上,补语具备“动作—结果”的语义特征。由于是不同的两种语言,在存在共性的基础上,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也有差异,下文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补语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的异同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构成成分及结构类型的异同

(一)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构成成分的异同

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构成成分的相同点:

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很复杂,根据刘月华等[2]和李德津、程美珍[3],以及对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整理,我们得出: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都可以由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固定短语等成分构成,可以说凡是能充任谓语的词语都可以作情态补语。

1.形容词(短语)充当情态补语

形容词(短语)充当情态补语如“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说得很痛心)”中的“rat dau long(很痛心)”、“hat mot cach rat em tai(唱得很动听)”中的“rat em tai(很动听)”、“trang diem mot cach gian di tu nhien(打扮得朴素大方)”中的“gian di tu nhien(朴素大方)”等。

2.动词(短语)充当情态补语

动词(短语)充当情态补语如“vui den muc nhay len(高兴得跳了起来)”中的“nhay len(跳了起来)”、“doc sach den noi quen ca an com(读书得忘记吃饭——读书读得忘了吃饭)”中的“quen ca an com(忘了吃饭)”、“buon ngu den noi khong the mo mat ra(困得不能睁眼睛开——困得睁不开眼睛)”、“cuoi den muc roi nuoc mat ngay(笑得流眼泪立刻——笑得直流眼泪)”等。

3.固定短语充当情态补语

固定短语充当情态补语如“tranh cai nhau den noi do mat tia tai(争吵相互得面红耳赤——吵得面红耳赤)”中的“do mat tia tai(面红耳赤)”、“bi danh den noi tan tac tat toi(被打得落花流水)”中的“tan tac tat toi(落花流水)”等。

由此可见,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都很相似,主要由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固定短语构成。

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构成成分的不同点:

汉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比越南语丰富,除了上述三种构成成分外,汉语情态补语还可由名词性词语构成,如“哭得一脸的泪水”中的“一脸的泪水”、“长得瘦高个儿”中的“瘦高个儿”、“生得满脸横肉”中的“满脸横肉”等[4],越南语则没有由名词性词语构成的情态补语。

(二)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结构类型的异同

1.汉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

汉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分不带宾语和带宾语的两种情况:

(1)根据刘月华等[2],不带宾语时,汉语情态补语的主要结构类型是:动词(部分形容词)+得+情态补语,如“睡得很晚”、“气得说不出话来”、“批评得他难过极了”、“捆得紧紧的”、“唱得很响亮”、“打扮得既朴素又大方”、“吹得头晕眼花”、“打得敌人望风而逃”等。此外,汉语情态补语还有“动词(部分形容词)+个/得个+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其使用不像“动词(部分形容词)+得+情态补语”一样普遍,如“玩了个痛快”、“打了个落花流水”、“闹得个不亦乐乎”等。

(2)根据刘月华等[2],如果谓语动词后面既有补语又有宾语,且宾语是第一次出现或不说宾语语义不明确时,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比较复杂,则一般要重复谓语动词,变成动词拷贝结构,即“动词■+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但分两种情况:

①采用“动词■+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动词拷贝结构,例如:

[1]他走得满头大汗。他走路走得满头大汗。

[2]他听得忘了吃饭。他听故事听得忘了吃饭。

②既可以采用“动词■+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结构,又可以省略宾语前的动词,变为“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结构,例如:

[3]他唱得很好。他唱歌唱得很好。

[4]小红写得不好。小红写字写得不好。

[5]她说得比我流利。她说汉语说得比我流利。

上述句子的第一个动词可以省略,变成:

[6]他歌唱得很好。

[7]小红字写得不好。

[8]她汉语说得比我流利。

由此可见,汉语情态补语句中,如果说动词后既有补语又有宾语的话,则其结构类型主要是重复谓语动词,变为“动词1+宾语+动词2+得+情态补语”的动词拷贝结构。

2.越南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

越南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比汉语复杂,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

(1)不带宾语时,越南语情态补语的结构跟汉语一样,也是“动词/形容词+ mot cach/den muc/den noi+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如“vui den muc nhay len(高兴得跳了起来)”、“dau den noi mo hoi ca dau(疼得汗流满头)”、“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说得很痛心)”等。

越南语情态补语主要有“mot cach/den muc/den noi”三个形式标记连接。根据Huang Phe[5]和雷航[6],越南语的“mot cach”可以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并连接后面的附加成分,相当于汉语“得”。例如:

[9]Chi ay trinh bay mot cach ai nghe cung phai mui long.

她 说 得 谁 听 也 要 感动

她说得谁听了都要感动。

[10]No xau mot cach khong the ta.她丑得难以形容。

她 丑 得 不能 描述

越南语的“de muc”、“den noi”都是“到……地步/田地/程度”的意思,根据Huang Phe[5],“den muc”、“den noi”常用于形容词或动词后,并用来连接后面的附加成分,相当于汉语“得”。“den muc”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附加成分,“den noi”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附加成分,例如:

[11]Anh ay vui den muc nhay len.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他 高兴 得 跳 起来

[12]Nguoi dong den noi chen chan khong lot.人多得没地

人 多 得 插脚 没地方

方放脚。

由此可见,根据其使用环境,我们可以判断越南语的“mot cach”、“den muc”、“den noi”类似汉语“得”是结构助词,用来连接谓语中心语和后附加成分(主要指情态补语)的补语形式标记。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则是:“den muc”和“den noi”只能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且“den muc”只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情态补语,“den noi”只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而“mot cach”既可以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不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且“mot cach”既可以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它们的详细区别如下:

①动词(部分形容词)+den muc(得)+情态补语,助词“den muc(得)”常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具有“动作——结果状态”的情态补语,例如:

[13]Co ay dep den muc khong the ta.她漂亮得难以形容。

她 漂亮 得 不能 描绘

②动词(部分形容词)+den noi (得)+情态补语,助词“den noi (得)”常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具有“动作——结果状态”的情态补语,例如:

[14]Toi voi den noi khong kip an sang.我急得没时间吃早饭。

我 急 得 来不及 吃 早饭

③动词(部分形容词)+mot cach(得)+情态补语,“mot cach(得)”既可以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不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而且“mot cach(得)”可以用于表肯定或否定意义的情态补语前,例如:

[15]Co ay trang diem mot cach gian di tu nhien.她打扮得

她 打扮 得 简单 自然

朴素大方。

[16]Co ay 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她说得很痛心。

她 说 得 很 痛心

[17]Chi ay trinh bay mot cach ai nghe cung phai mui long.

她 说 得 谁 听 也 要 感动

她说得谁听了都要感动。

[18]No xau mot cach khong the ta.她丑得难以形容。

她 丑 得 不能 描述

(2)如果动词后既有补语又有宾语,则只有一种表达结构类型,即“动词+宾语+ (得)+情态补语”,例如:

[19]Toi doc den noi quen ca an com.Toi doc sach den

我 看 得 忘记 吃 饭 我 看 书

noi quen ca an com.

得 忘记 吃 饭。

我看得忘记吃饭。我看书看得忘记吃饭。

[20]Toi nghe den noi buon lam.Toi nghe nhac den noi

我 听 得 烦很 我 听 音乐 得

buon lam.

烦 很

我听得很烦。我听音乐听得很烦。

3.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结构类型的异同点小结

汉语和越南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它们却很相似,比如都是孤立语,都是有声调的语言;都是SVO型语言,虚词和语序均是主要的语法手段等。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使得汉语和越南语在语法上有众多相似之处,比如从上文对汉语情态补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及结构类型的分析来看,汉语情态补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都很丰富,但是,两国在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也使得两种语言有许多不同之处。

(1)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结构类型的相同点

不带宾语时,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都是“动词(部分形容词)+补语形式标记+情态补语”,汉语的如“睡得很晚”、“气得说不出话来”、“批评得他难过极了”、“捆得紧紧的”、“唱得很响亮”、“打了个落花流水”、“闹得个不亦乐乎”等;越南语的如“vui den muc nhay len(高兴得跳了起来)”、“dau den noi mo hoi ca dau(疼得汗流满头)”、“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说得很痛心)”等。

(2)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结构类型的不同点

①汉语情态补语主要由补语形式标记“得”连接,构成“动词(部分形容词)+得+情态补语”主要结构类型,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汉语用“个”或“得个”连接,构成“动词(部分形容词)+个/得个+情态补语”结构类型。汉语“得/个/得个”补语形式标记可以用来连接一切表肯定、积极意义或否定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而且汉语“得/个/得个”补语形式标记既可以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不具有“动作——结果”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而越南语情态补语主要由三个补语形式标记“den muc/den noi/ mot cach(得)”连接,构成“动词(部分形容词)+den muc/den noi/ mot cach(得)+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越南语的三个补语形式标记“den muc/den noi/ mot cach(得)”不像汉语的“得/个/得个”一样没有明确的分工,越南语的“den muc”和“den noi”主要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且“den muc”只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情态补语,“ ”只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而“mot cach”则用来连接不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且“mot cach”既可以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

②汉语情态补语句中,动词后带宾语时,其结构类型比越南语情态补语句中动词后带宾语的情况复杂,汉语主要有两种结构类型:一是重复谓语动词,变成“动词■+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态补语”的动词拷贝结构,如“唱歌唱得很好听”,二是省略宾语前的动词,变成“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表达结构,如“歌唱得很好听”。而越南语情态补语句中带宾语时只有一种结构类型,即“动词+宾语+den muc/den noi/ mot cach(得)+情态补语”的表达结构,例如:

[21]Toi nghe den noi buon lam.Toi nghe nhac den noi buon

我 听 得 烦 很 我 听 音乐 得 烦

lam.

四、结语

“补语”是存在于诸如汉语和越南语这样的分析性语言中所特有的语法现象,是一种语义、语用功能经过一定程度语法化的产物,它符合人类的时间顺序性认知原则,而且它遵循“伴随特征+谓语中心语+结果成分”[7]这一类型学特点。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很相似,因为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出发,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相同的形式、相似的形式标记等,正因为具备这些相同的类型学特点,才使得汉语和越南情态语补语具有类型学意义和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孙莉.从类型学角度分析中日英三种语言中定语成分异同[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8):97-98.

[2]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96-607.

[3]李德津,程美珍.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修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286-287.

[4]周永惠.关于名词性词语作补语[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3):24-26.

[5][越南]Huang Phe(chu bien).Tu dien Tieng Viet(越语词典)[M].河内——岘港:岘港出版社,词典学中心,2004:642/311.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4

【关键词】形容词;状语;句法功能

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性与句法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为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来很大的困难。一般意义上来说,形容词最主要的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但是作状语也是其不可忽视的一项句法功能。鉴于此,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国家标准)》(以下简称《等级划分》)中的一级(即普及化等级)词汇(共2245个词汇)为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希望为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一、前人关于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计量研究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前关于形容词作状语能力的计量考察很少,但是90年代以后,出现了对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形容词作状语情况进行计量考察的成果。莫彭玲、单青(1985)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三大实词充当各种句法成分的功能进行了调查统计。胡明扬(1995)统计,形容词用作状语的出现率,在口语教材中是3.4%,在书面语材料中是11.3%。山田留里子(1995),对《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918个双音节形容词做状语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贺阳(1996)对能直接作状语的性质形容词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指出在1155个性质形容词中,只有166个可以直接作状语,仅占总数的14.9%。韩玉国(2001)统计出一级性质形容词与二级性质形容词中,作状语的形容词占总数的比例。郭锐(2002)统计出12%的形容词可以直接做状语。加‘地’后可以做状语的形容词占40%。李泉(2005)统计,在700个单音形容词词项中,有191个词项能够做状语,占总数的27.28%。

二、《等级划分》一级中双音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

1、语料来源及统计情况

本文的词汇主要来自《等级划分》,《等级划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以多类别的频率统计作为最重要的依据,对包括30多亿字次的当代大型动态语料库和多种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词典、词表、字表进行统计。而其中的“普及化等级水平”又是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现实需要而建立的,它是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与统一。它里面所收的词都是汉语生活中最常用的,也是留学生应该最先习得的。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例证来自国家现代汉语语料库,因为考虑到它的语料涉及到了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较全面,所以主要就是这个语料库的语料为来源。另外为了更加精确,还参照了《形容词用法词典》。

经统计,《等级划分》一级中,共264个形容词,其中单音节形容词81个,双音节形容词182个,三音节形容词1个。其中有114个双音形容词可以作状语,占264个一级形容词总数的43.18%,占182个双音形容词总数的62.64%。其中直接作状语的20个,不能直接作状语的13个,既可以直接作状语,又可以加“地”作状语的81个。

2、直接作状语的一级双音形容词

直接作状语的一级双音形容词有20个,占114个可作状语双音形容词总数的17.54%,占182个双音形容词总数的10.99%。这21个词如下:本来、不久、大概、当然、共同、好久、好奇、可能、平常、、实在、通常、特别、同样、显然、一定、一致、一般、正好、正式、主要。其中“本来、大概、当然、一定、一致、正好”这些词在《等级划分》中词性标注是形容词兼副词。我们认为这些词作状语时主要有副词词性。“不久、一般、正好”作状语时主要用在句首,或主语之后谓语之前,如“[不久],大泽乡农民起义,终于了秦王朝的统治。”“正式、主要”二词作状语主要是出现在动词之前,且基本都是在谓语动词之前,如“[正式]下命令。”

3、不能直接作状语的一级双音形容词

不能直接作状语的有13个,占114个可作状语双音形容词总数的11.4%,占182个双音形容词总数的7.14%。这13个词语如下:不安、感动、欢乐、结实、开心、快乐、困难、难过、漂亮、奇怪、舒服、幸运、幸福。其中“快乐、欢乐、结实、舒服”四个词可以加“地”作状语,也可以重叠作状语,如“它[欢乐]地跳跃在周围人们的脸上”,“那些脸庞上还残留着少年稚气的高一学生们,正[欢欢乐乐]地准备迎接元旦呢!”其中又有“漂亮、感动、开心、困难、难过、奇怪”这几个词能修饰的动词非常有限。

4、既可以直接作状语又可以加“地”作状语的一级双音形容词

既可以直接作状语,又可以加“地”作状语的有81个,占114个可作状语双音形容词总数的71.05%,占182个双音形容词总数的44.51%。81个词如下:准确、安静、安全、必然、得意、定期、非法、高速、成功、错误、初步、大量、方便、高度、高兴、根本、公开、公平、合理、积极、基本、及时、集中、坚决、坚强、简单、健康、紧急、紧张、精彩、具体、科学、客观、肯定、快速、乐观、流利、明白、明确、明显、努力、平安、平等、普遍、强烈、亲切、清楚、全面、确实、热烈、热情、认真、容易、深刻、深入、生动、实际、顺利、随便、痛苦、突出、突然、完美、完全、完整、小心、形象、意外、友好、原来、真实、真正、正常、整齐、正确、直接、主动、自动、自觉、自然、自由。其中“确实、特别、完全、原来、自动”词性标注是形容词兼副词。可以修饰很多谓词性成份的词语有“准确、安静、安全、必然、得意、定期、非法、成功、初步、大量、高兴、公开、合理、及时、坚决、具体、科学、快速、明确、明显、努力、平安、普遍、亲切、清楚、全面、热烈、热情、认真、容易、深刻、生动、顺利、随便、突出、突然、完全、意外、真正、正确、直接、主动、自动、自觉。”不加“地”的搭配明显多于加“地”的搭配的词语有“必然、定期、非法、高速、初步、大量、高度、根本、公开、积极、及时、坚决、具体、努力、普遍、容易、随便、完全、小心、真正、直接、主动、自动。”加“地”的搭配明显多于不加“地”的搭配的词语有“准确、安静、安全、成功、错误、高兴、全面、热情、小心、意外”。

三、小结

《等级划分》中都是经过统计,常用度很高的词汇。对于形容词作状语的形式也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与总结,本文只是做了浅显的统计,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如分析每个形容词与动词的具体搭配状况;对于这些形容词作状语、谓语、定语的各种语法功能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甚至更进一步对留学生的习得状况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应用解读本)[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

[2] 莫彭龄, 单青. 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 1985,(3).

[3] 山田留里子. 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情况考察[j]. 世界汉语教学, 1995,(3).

[4] 王大成. (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甲级状位形容词考察[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8,(4).

[5] 贺阳. 性质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j]. 语文研究, 1996,(1).

[6] 胡明扬. 北京话形容词的再分类[j]. 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1987.

[7] 李泉. 单音形容词原型性研究[d].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5

摘 要:多项黏合式定语的语序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黏合式定语的换位问题更是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本文主要对本不可直接换位,但可以通过变形方式进行换位的黏合式定语进行考察,并试图找到制约其变形换位的动因。

关键词 :黏合式定语 变形 换位 制约因素

一、变形换位的多项黏合式定语的类型

根据前人对黏合式定语语序的研究可知,在多项黏合式定中结构中,大部分情况是不可换位的,只有一少部分可以完全自由换位。通过对语料的大量考察,本文发现在不可换位的情况中,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变形进行换位,即变形换位黏合式定语。所谓“变形换位”,是指不可换位多项黏合式定语通过改变词性或加标记词的方法进行换位,换位后整个定中结构发生改变的情况。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只考察名词、形容词和区别词做定语的情况。关于多项黏合式定语变形换位的情况,前人的研究较为零散,只在相关文章中略有提及。马庆株(1995)曾指出“区别词后面的形容词如果提到区别词前面,就要重叠变成状态形容词。例如:‘英汉小词典’不能说成‘小英汉词典’,而要说‘小小英汉词典’。”然而在现实语料中,“小小英汉词典”并不常见,也不常说,使用更多的是“小型英汉词典”。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会在下文提到。本文认为,变形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调节音节进行变形,主要是把单音节词变成跟它同义的双音节词;一种是通过加标记词“的”,把黏合式定语转换成组合式,改变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距离,以此进行变形。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通过调节音节变形换位

1.名词的变形换位

防寒皮大衣——羊皮防寒大衣

2.形容词的变形换位

女式小挎包——小型女式挎包

小红书——红色小书

大白马——白色大马

3.区别词的变形换位

塑料女包——女式塑料包

不管是名词、形容词还是区别词的变形换位,需要通过调节音节换位的定语一般都为单音节词,当这些单音节定语出于表达的需要前移时,一般把单音节词变成跟它同义的双音节词。例如,“防寒皮大衣”中的“皮”是单音节名词,当它需要前移、放在焦点位置时,“皮防寒大衣”一般不说,而是把“皮”变成双音节的“羊皮”,整个结构也就变成了“羊皮防寒大衣”。单音节形容词的变形换位也是如此。如“大白马”,当需要突显马的颜色时,“白”替换成同义的“白色”,然后前移换位。同样的,区别词的变形换位也是如此。

(二)通过加标记词“的”变形换位

变形换位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加标记词“的”。可以通过此类方式变形的词类一般只有名词和形容词。区别词变形换位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用同义的双音节词代替单音节区别词,如上文用“女式”替代“女”等。

1.名词的变形换位

周大福龙形吊坠——龙形的周大福吊坠

小号玻璃奶瓶——玻璃的小号奶瓶

2.形容词的变形换位

黑色旧沙发——旧的黑色沙发

小圆眼睛——圆的小眼睛

大嫩长茄子——嫩的大长茄子

明代著名画家——著名的明代画家

本文从语义角度对黏合式定中结构的定语进行分析。在对语料进行大量考察后发现,在语义上定语有主客观之分,而且定语的主客观性对多项定语的排序有一定影响。所以本文首先从主客观方面把定语分为客观性定语和主观性定语两类。所谓“客观性定语”是对中心语客观特征的反映,中心语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主观性定语”反映的往往是说话人对事物的主观评价,或者是对事物进行主观比较之后得出的分类标准。根据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本文将主观性定语分为“整合类定语”和“主观属性类定语”;客观性定语则包括“范围类定语”和“客观属性类定语”。所谓“范围类定语”,是对中心语进行范围上的限定,体现事物的客观属性,属于客观性定语。例如“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等。“整合类定语”,比如“天文数字”“仁丹胡子”等,该类定语不是对中心语客观属性的分类解释,而是反映中心语的区别特征,并且是和中心语之间有特殊关联的特征。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情况,即“大小”类,不能进入整合类定语。比如“小媳妇”“大丈夫”。该类定语是说话人对中心语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定语基本上为单音节形容词“大”和“小”。定语不是对中心语客观性质的描述,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也不能加上标记词“的”。本文把这类定语纳入主观性定语的范围之内。至于主观属性类和客观属性类都是中心语的分类属性。其中,主观属性类,即定语有主观性定语的特征,例如“聪明孩子”“漂亮女生”等都是说话人对事物的主观评价;而客观属性类是指定语表现中心语的客观属性,如“白马”“粗布裤子”“木床”等。

语言是有规律的,大部分黏合式定语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有一定的排序规律。以“明代著名画家”为例,范围级定语先于属性级存在,相比时间范围定语“明代”,属性级的定语“著名”跟中心语语义关系更为紧密,所以更靠近中心语,也就是说“明代著名画家”中的定语是不可换位的。然而在表达中需要强调属性时,通常把需要强调的内容放于焦点位置,即远离中心语的位置。根据语义接近原则,定语跟中心语语义紧密的一方需要紧靠中心语,那么如果我们要把语义关系紧密的一项前移,就需要增加该项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距离,也就是加标记词“的”。加上“的”之后的黏合式定语“著名”变成组合式定语,语义距离明显远于黏合式定语“明代”,原结构也就变成了“著名的明代画家”。“周大福龙形吊坠”也是如此。本是不可换位的结构,通过加标记词“的”的方式改变原来的语义距离,以此达到换位突显的目的。

本文认为单音节形容词无论从音节还是语义紧密度角度考虑,一般情况下位置都是紧靠中心语的。在定中结构中,要想达到突显该项定语的目的,在不考虑重读等因素的情况下,通常也是采用加标记词“的”的方法来实现。

二、变形换位多项黏合式定语的规律

通过上文可知不可换位的多项黏合式定语一部分可以通过变形进行换位,但并非所有的不可换位的定语都可以变形换位。经过对语料的大量考察发现,可以变形换位的多项定语大致具有以下特点:

(1)就换位目的而言,由于自身不可换位,为了表达的需要,变形换位的多项黏合式定语采用的手段都是借助外力调整语义和结构。

(2)就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而言,可通过变形换位的多项黏合式定语,其语义类型多为属性类,少数为范围类。由上文可知,属性类和部分范围类的定语跟中心语的关系较为灵活,这也为一些本不可换位的多项定语变形换位提供了可能。这两类语义关系的定语位置的不可换主要由定语跟中心语语义关系的紧密程度决定,如果定语位置稳定,说明靠近中心语的定语跟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是最紧密的,根据表达的需要,如果要达到突显该定语的目的,只要增加其与中心语的语义距离即可,跟中心语的语义距离拉大,自然会被前移,放在焦点位置。而整合类的定语就不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进行换位,主要原因就在于整合类定语中最靠近中心语的那一项跟中心语关系特别紧密,甚至达到接近词的程度,所以基本上是没法前移换位的。

三、变形换位的动因考察

(一)“的”字的调节

“的”字在学术界的争议一直比较大,其性质、功能和用法比较复杂。由于“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因而“的”也是汉语语法学界广泛关注的对象。朱德熙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分布方法的相关理论把“的”分成了三个:的1(副词性后附成分,如“渐渐的”)、的2(形容词性后附成分,如“好好的”)、的3(名词性后附成分,如“开车的”)。

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不是“的”字本身,所以对其不作深入解释,本章中所涉及的“的”字问题只和多项定语的语义关系相关。

关于“的”字所涉及的定语语义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语法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以往对“的”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组合式与黏合式定中结构中,即“的”字的隐现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带“的”与不带“的”的两类定中结构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距离上,还体现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关系的紧密程度上。一般来说,不带“的”的结构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概念上整合程度较高;而带“的”的定中结构中定语和中心语在意义上保持着相对较大的独立性。对于此观点,本文是比较认同的。

方希(19 99)在《有定和向心结构的语序》一文中就提到过“的”字的描写功能。他认为限定性修饰语和描写性修饰语在结构中可以带“的”,归属性修饰语中如果有成分加上“的”,就会出现两种可能:成为限定性的或描写性的修饰语。此处的“的”有一个统一的功能:使归属性的转换为描写性的。换句话说,方希的观点主要是“的”有使归属性定语变成限定性或描写性定语的功能,而且以描写性居多。陆丙甫(200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的”字具有“描写性标记”的功能的观点。有“的”的定语一定比没有“的”的描写性强,同样的,在语用表达过程中,如果想让定语具有描写性,那么对“的”出现的要求也就越强。对陆丙甫的这一观点本文是十分赞成的。

在本文中,“的”字也同样体现了“描写性标记”这一功能,主要表现为把称谓性的定语变成了非称谓性的。称谓性的定语倾向于一个类名,描写性最弱,对“的”的要求也最弱,所以一般以无“的”的情况出现;而非称谓性的定语的描写性要比称谓性的强些,因此对“的”出现的要求也更强。我们先以简单的“黑猫”“陶瓷礼物”为例,如果说话人的主要目的是给事物进行分类,而不过多关注该事物的属性,即只想告诉别人“这是什么东西”时,他就只需选择“黑猫”和“陶瓷礼物”这种不含明显描写色彩的表达方式即可;而如果说话人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同时又想表现该事物的属性,也就是说话人既想告诉别人“这是什么”,同时又想告知“这是什么样的东西”时,他就只能选择“黑的猫”和“陶瓷的礼物”这类具有描写色彩的表达方式。两种表达方式有无描写色彩完全由描写性标记“的”的有无来决定。在多项定语中,为了让听话人关注到事物的属性,一般还会把该黏合式定语前移,起到突显的作用。本章中出现的多项黏合式定语变形换位的情况,正是“的”字的描写性功能在起作用。如,在“黑色旧沙发”一例中,“旧沙发”已经成为一个类名,和“新沙发”相对而言;而在表达过程中,如果说话者又想为听话人描述沙发的属性并希望听话人关注时,就会加上标记词“的”,并把属性定语位置提前。再如“周大福龙形吊坠”中,“龙形吊坠”可以作为“周大福吊坠”的下位概念,作为类名而出现,当说话人想描述吊坠的形状和特别之处时,就会变成“龙形的吊坠”并把位置提前,放在焦点位置。

本文中“的”字的功能除了表现在“描写性标记”以外,还可以作调节定语和中心语距离的因子。在上述变形换位前的黏合式定语中,紧靠中心语的定语之所以在靠中心语最近的位置就是因为这些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是最紧密的。上文中提到的语义紧密度原则一直是多项黏合式定语排序的根本原则。在不考虑语用的情况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语义关系的紧密程度往往决定了多项定语的位置,也就是说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越紧密,跟中心语的距离越近。当最紧靠中心语的定语由于语用表达的需要而前移时,标记词“的”往往就会出现,用于调节该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距离,使其远离中心语。其实,这跟上文中提到的称谓性向非称谓性转变一样,当定语属于称谓性时,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紧密,类似于类名,然而加上“的”之后,语义的紧密度减弱,定语跟中心语的距离必然也会拉远。以本章所举例子“明代著名画家”为例,和“明代”相比,“著名”跟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更近,所以紧靠中心语。根据语用需要,如果要把“著名”前移,则要加“的”,使其跟中心语的距离变远,增加描写性。

(二)音节制约原则

冯胜利(1997)在McCarthy和Prince“韵律构词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汉语的韵律词,认为人类语言中“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韵律单位”是“音步”(foot)。在韵律构词学中,韵律词必须至少是一个音步。根据韵律构词法的理论,汉语的“标准韵律词”只能是两个音节。单音节词不足一个音步,自然不能构成韵律词。三音节的组合大于标准音步,也不是“标准韵律词”。韵律词一般来说至少有两个音节,同时也不可能出现比超音步更大的韵律词。因此大于三音节的组合,譬如四音节形式,必然是两个音步(是两个标准韵律词)的组合;大于四音节的组合则是标准韵律词跟超韵律词之间的组合。冯胜利在仔细研究了韵律词对于复合词的制约之后,认为制约的关键在于音步,并且认为汉语的音步主要在短语结构中实现,并总结了一个音步实现法:在一个有音形式的句法树形上,从最右边的音节起向左数,直到一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得到满足为止。

依据冯胜利的音步理论,本文认为对于[1+1]这样的框架结构来说,两个单音语素组合的结果是韵律词,同时也是复合词。由于一个音步至少要有两个音节,为实现音步要求,单音节语素的左界必须建立在另一个单音节语素下。这一理论同时也证明了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单音节词一定最靠近中心语的结论,这是一个稳定的结构,因而多项定语不会换位,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韵律构词理论”。而在本章中,如果为了满足语用表达的要求,需要把稳定的单音节词放在焦点位置时,就必须通过变形的方式。在有标记信息调整的条件下,如果说话人要强调的单音节定语有同义的双音节形式,语序的调整优先采用双音形式替换单音节定语,并且占据焦点位置。(方希,1999)

同样,单音节词必须通过变形才能换位,同样是因为受到音节因素的制约。在这些稳定的结构中,音节制约原则主要在紧靠中心语的单音节定语换位的情况下起作用。例如,在“防寒皮大衣”“小圆眼睛”中,单音节的“皮”“小”不是一个音步,也不是一个韵律词,没有办法和具有两个韵律词的四音节段,即[2+2]式组合。因此在语序的调整上需用同义的双音节词来代替该单音节定语。

(三)变形换位的认知动因

1.主观性和主观化

沈家煊( 2001 ) 在《语言的“ 主观性” 和“ 主观化”》一文中对语言的“主观性”做了这样的解释:所谓“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语言的主观性是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共同关注的研究内容,其研究热点集中在语言主观性的表现手法上,即探究语言中可以表现主观性的方法和手段。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主客观的结合,在人际交往当中,人们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态度、立场和情感。主观性是有程度差异的,有的人在表达自己意愿时主观性较弱,有的则程度较强。E.Ochs&B.Schieffelin(1989)对语言的各种表情功能和表情方式作了较全面的介绍。语言中可以表达情感的手段有很多,如韵律、语气词、词缀、副词等,涉及语音、语法、篇章等各个领域。对一段话而言,很难将内容与情感分离开来,语言系统中几乎每个方面都能表达情感。“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语言为了体现这种主观性,因而选择相应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过程。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的过程既可以是共识概念,也可以是历时概念。本文接受Langacker从共时角度对“主观化”的分析,即应该从认知角度出发来观察日常语言的使用,从一定的视角出发来“识解”一个客观的情景。

语言系统中的几乎每个方面在选择表达手段时往往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体现在说话人想说明的内容,而主观则反映了说话人选择某种表达时的倾向。而这种主观性和主观化在本文中也有体现:多项黏合式定语换位情况,包括可自由换位黏合式定语和变形换位黏合式定语两种。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希望听话人收到什么信息往往决定了他们选择哪种表达方式。先看一下可自由换位的情况。例如:

(1)此外,在30多个地区还出现女议长,在20多个国家产生女副议长;在3个英联邦国家有女总督;在联合国也有女高级官员。

(2)王雷雷对刘梅的想法十分赞同,觉得这个聪明的姑娘很能领会自己的意图,决心把她培养成外国银行的高级女职员,便和刘梅谈话时只讲英语。

上面的两个例子表明“高级女职员”与“女高级职员”都是可以接受的表达,当然前者更常见,但是在这两个句子中却因具体语境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在第一个句子中,说话人从女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崭露头角的视角出发,强调的是性别,并表达出对这种现象的主观支持,同时和前句中的“女议长”“女副议长”“女总督”照应。而第二句中,王雷雷对刘梅非常满意,把她作为人才来培养,当然职位就成了最重要的方面。从说话人王雷雷的视角出发,通过“高级”在前的表达来反映王雷雷的栽培之意,当然这种表达也是作者从自己的认识“王雷雷对刘梅满意”的事实而选择的方式。多项黏合式定语变形换位的情况更能反映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以“小号玻璃奶瓶”为例,“玻璃”是中心语的材质,和型号“小号”相比,更靠近中心语。然而在例句“医院里的阿妈推着手车经过,隔层上密密麻麻放着一只只洗净的玻璃的小号奶瓶,瓶身碰瓶身,一路上发出铮铮响声”的内容中,“玻璃”很自然地排在远离中心语的位置。这是因为从该句后半部分“瓶身碰瓶身,一路上发出铮铮响声”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说话人想让听话人注意的是奶瓶的材质是玻璃的,所以在碰撞过程中才会发出铮铮的声音。所以在选择表达方式时通过加标记词“的”的方式把黏合式的定语变成了组合式定语,挣脱了黏合式定语的韵律制约,而调整结构的过程正是主观化的体现。

2.突显原则

Langacker(1987)提出了认知突显原则(Cognitive Prominence),即人们倾向于思考和谈论具有最大认知突显性的事物。沈家煊(1994)认为突显有多种情形:突显的侧面不同;关系中突显的成分不同;明显和隐含;假设或期待不同;视角、方向或立场不同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依据各部分突显程度的不同来组织大脑所接收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基于这一发现,Ungerer&Schmid(1996)指出“句子主语的选择取决于句子所描述的情景中各要素的突显性”。

“焦点—背景”(Figure—Ground)理论也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以突显原则为基础。Langacker(1987)把焦点和背景归结为人类认知构建活动,认为主观上来说,一个情景中的“焦点”是一个次结构,在被感知时,它相对于情景的其余部分(背景)更“突出”,被给予特殊的显著性,成为中心实体,情景围绕“焦点”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沈家煊(2006)用汉语的大量实例来说明在结构整合中突显原则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截搭型整合”中,我们可以发现“隐退”现象。隐退是相对“突显”而言的,“一隐一显”才形成一个整体,并指出这种“突显原则”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

在本文变形换位的多项黏合式定语中,很容易就会发现突显原则对其所起的作用。无论是通过调节音节的手段或加标记词“的”的手段进行变形换位,都是出于语义表达的需要,把相关信息提到焦点的位置,从而达到突显的目的。以“塑料女包”为例,当说话人想强调包的款式时,会把“女”变成“女式”放在焦点位置。同样,“小圆眼睛”也是如此。在表达过程中,说话人如果希望听话者关注的信息是眼睛的形状,就会把“圆”提前,并加上描写性的标记词“的”,变为“圆的小眼睛”。其他情况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陈子威.黏合式名词定中结构的语序考察[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程书秋.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优先序列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方希.黏合式多重定名结构的语序[A].《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五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5]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

[6]马庆株.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次序[J].中国语文,1995,(5).

[7]齐沪扬.论区别词的范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8]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9]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10]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1]姚占龙.可换位黏合式区别词定语语序考察[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6

[关键词] -ing形容词 -ed形容词 情感形容词 词对 情感根源 体验者

引言

学生普遍认为句子The teacher is boring. 是错的,因为他们学到的语法规定:-ed与人有关,修饰人;-ing与事有关,修饰物。这个句子主语“老师”是人故不能跟-ing形式的形容词搭配使用,正确的应为The teacher is bored。事实上,这两个句子既合乎传统语法规定,在语义上也是正确的,只是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我们无法像英语母语者那样体会二者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有类似区别的-ing和-ed分词形容词词对还有很多。这些词大都由表情感的及物动词转化而来,并在长期使用中当形容词看待,姑且称其为情感形容词对。本文尝试利用情感产生的根源或原因与情感体验者功能角色阐释情感形容词词对在使用中的语用差异,担任同一语法成分时的属性差别,以期从新的视角准确理解、使用这些词对。

句子功能观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句子不仅仅是由主、谓、宾等语法成分构成的语言模块,它还是对情景或事件的描述;动词除担任谓语成分还表征某动作或状态类型;动作过程期待不同的参与者;参与者又进一步区分为施事和受事;作为参与者的实体在动作或事件中扮演不同角色。比如句子A thief stole my pen.

在功能语法框架内,这个句子不只是个主谓宾结构,它还是一个偷窃事件的表征。这个事件的中心是“偷窃” 动作,其中涉及两个角色:施事角色“小偷”(动作执行者)和受事角色(受动作影响的事)“我的笔”。这个施事角色是有生命的实体人,受事是无生命的非人实体笔。这个施事人可以看作动作的根源或原因——发出或实施这个动作。作为动作根源或原因的施事实体通过发出的动作影响非人受事实体,施事和受事两个角色从而产生关联。这个动作产生根源或原因及施事受事之间因动作而关联的思路可以用来探讨和理解英语-ing和-ed情感形容词词对所表达的感情问题。本文尝试区分情感源头或原因,情感的体验者角色来解释-ing和-ed情感形容词对的使用。

情感形容词词对

1.词对聚类的开放性

英语中的情感形容词词对是由表达情感、情绪的动词转化而来。情感动词指能够激发人产生某种情感或感觉的及物动词,描述人们内心世界喜怒哀乐等情绪状态及感情变化,隶属于心理范畴,有使役特征。学者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的术语,对情感范畴进行了广泛研究。龙献平收集了四十个常用情感动词并将其翻译为“使人……”,“令人……”,如 bore 使人烦闷;tire 使人疲倦。龙献平仅从动词切入,视-ing、-ed为相应动词的分词变形,未将这类词归入形容词词类,这一点跟《英语形容词用法词典》、《朗文英语语法》、《通用英语形容词、数词教程之四》、《张道真英语语法》等语法书相左。事实上,这些分词已经在长期使用中以形容词形式固定下来,具有形容词的属性特征,有些分词还正经历着语言实践的考验,随着使用频率的变化逐渐被人们接受,从而具有形容词的特质。换言之,-ing和-ed情感形容词对聚类是开放的。

2.属性及句法功能

词对具有动态的、客观的、绝对义属性。与其他形容词一样担任句子表语、定语成分。但传统语法及相关研究视-ing只能修饰事、物等没有生命的物体,-ed只修饰人。个别修饰人的-ing只是例外,如frightening face,脸不像有生命的人、动物那样具有产生这种情感的生理能力,这样的用法是不可接受的,只是这类词的用法例外。而这样的例外在Yule的情感划分中却是常态化的。

Yule认为我们谈论情感除情感的生理过程外,还可以讨论其来源或谁正在体验着这种情感。情感的来源在此不指情感产生的生理过程,只是描述情感来自于哪里,它既可以来源于有生命的人、动物,也可以来源于无生命特征的事物。这样,就不存在被修饰语的人与物的区分。也就是说,-ing修饰人说明情感来自于该人,修饰物说明情感来源于该物;而-ed修饰人时说明此人正体验着这种情感。比如前文提到的a boring teacher和a bored teacher。在前者中,“烦”这种情感来自于老师,他是个让听课的学生感到无聊的老师。而后者的老师正体验着“烦”这种情感,是个正“烦着”的老师。从情感来源角度解释-ing修饰名词不仅与使役的解释是一致的,而且操作起来更加方便,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无需区分被修饰词是人还是物,只需弄明白自己表达的目的:是相关感情的来源、还是表达谁在体验这种情感。若谈情感来源即选用-ing形容词,若谈情感的体验者则用-ed。比如一位总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老师就是an interesting teacher;而an interested teacher却是正对某事感兴趣的老师。前文提到的a frightening face则是让人看了就害怕的脸,“害怕”这种情感来源于这张脸,或者该脸指代的人,体验“害怕”情感是别人,非脸指代的那个人。根据Yule对情感的划分,我们眼中的例外在英语母语世界里是正常的,只是语义上的细微差别不容易被外语学习者理解而已。

情感形容词做定语与名词搭配时,被修饰的名词可根据形容词的特性分为:产生这种情感的人、事、物和体验着这种情感的人、事、物两类。-ed形容词做表语时可以跟介词to、at、by sb.或sth.搭配;不定式短语搭配使用;还可与表示身心感受的动词feel、become搭配使用。

结 语

作为语言工作者,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更加积极地向学生讲授情感形容词词对的语用差异,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使用规则,最终能准确适用这些词对。

参考文献:

[1]Yule, George. How to Teacher English Grammar[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龙献平. 英语情感动词的“-ing 分词”与“-ed 分词”研究[J].广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7

1体验的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体验”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它强调情感重于理智,以内部体验为基础,让主体处于角色的生活中,感受角色的感情。其主要特征是:载于活动,具有实践性;归于感悟,具有独特性;始于兴趣,具有内发性。即体验是由学习主体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腑的。只有当学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达到心领神会。

2以读为本,读中体验的途径

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重在朗读。虽然朗读不是获得情感体验的唯一途径,但是,朗读又是获得情感体验的最有效的途径。

2.1教师要切实把握朗读的要求。阅读课文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地读是指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流畅,能根据课文的内容确定读的速度,快慢得当,有自然节奏;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重轻重缓急,结合自己的独特感受,达到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学生的朗读达到了哪些要求,以便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学生朗读得法,其味自生,其意自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好朗读的形式,扎实朗读基本功,披文人情,声情并茂,通声悟意,并让听者赏心悦目,获得音韵的美感,才能收到最佳的朗读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朗读教学时要注意:朗读的目的要明确,朗读要有层次性,教师要起朗读的示范作用,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评价要富有激励性,要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

3以读为本,读中体验的策略

“体验”是语文素养的土壤,是语感活动的桥梁。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而丰富的感受,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中形成的,语感的、内涵包含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我认为语感是语文能力和语文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它的形成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

3.1纵情朗读,培养语感。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读见于目,出于口,闯于耳,记于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品美、体味、激情、悟理。低年级学生由于注意力不稳定和内部言语没有很好发展,他们要依靠阅读时大声的言语来组织自己的思维,依靠生动的语调来理解阅读内容,并使自已对阅读材料的注意力保持稳定,从而对课文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在课堂上读的形式中最常用的是朗读。

3.2熟读成诵,积淀语感。读是积淀语感,并将语感的积淀转化为运用的有效方法。语感是长期阅读过程中形成,它的作用也是长久的。《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不应以概括中心和学习写作方法为主要内容,而应以积淀在课文学习中形成的语感和通过实践运用这些语感为主要内容。现就“语感的积淀与写作的关系”来看,朗读的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言,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可以帮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掌握停顿的语气,从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儿童诗歌、散文语言优美,琅琅上口,都可以让学生熟读成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教师对此引起重视,学生才得以更好的学习。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8

【关键词】内部构成 语义特点 社会语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06-01

一、前言

到家,顾名思义是到达家中之意。但是作为一种常见用法,它还有特定的引申义。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五版)的解释,“到家”作为形容词,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或标准。如:把工作做到家、他的表演还不到家等等。从这一注释我们显然可以看出,形容词“到家”往往具有褒义色彩。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如是说:

1.你们为旅客真是服务到家了。

2.现在人们的生活可是方便到家了。

而另一方面,通过查找相关语料和对百度中文网页相关内容的全面搜索,我们发现“×到家”这一结构在构成形式、语义色彩、表达功能等各方面都具有多样性,比工具书的解释要复杂得多。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到家”结构的使用范围呈现扩大趋势,且结构形式比较固定。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语言事实试图从语法、语义、语用等多角度对该结构形式加以考察和分析,以探明该结构在现阶段被人们使用时表现出的各种特点。

二、“×到家”的内部结构及形式

1.从语音形式的层面来看,根据所搜集到的语料,结果显示构成“×到家”结构的中心词一般是单音节或双音节词,而多音节词基本上没有。如:

⑴中心词为单音节:

开开心心过五一,冒险岛双倍双爆爽到家。(爽)

谢霆锋橙红色海报酷到家。(酷)

⑵中心词为双音节:

这里有那么多的同行,亲切到家了,心中是莫名的感动。(亲切)

富贵婚宴保密到家,清芳摆桌戒备森严。(保密)

2.从语法功能角度来看,构成“×到家”结构的中心词多为动词和形容词,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是名词。虽然表面形式上三种情况很相似,但从句法结构的意义上来说有显著差别。先看如下例子:

⑴中心词为动词:

晕,把我刻画到家了。

⑵中心词为形容词:

鲁豫新书吝啬到家,婚后生活状况只字不提。

⑶中心词为名词: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求真务实。

比较发现,“刻画到家”和“吝啬到家”在语法层面上具有一致性,即“到家”位于形容词或动词后面充当补语成分。而“身手到家”则与前二者不同,由于“身手”是名词,“到家”不可能作补语,只能以形容词的身份在该结构中充当谓语成分。这种结合只是主谓语的偶尔“相遇”,不具备前二者那么稳固的表达形式,且用法不多。

3.值得指出的是,当“到家”位于动词后作补语成分,如果动词是及物动词,那么它和该动词及动词后的宾语还可以形成“V+O+V+到家”的格式。如:

用车偏方:让开车的你省油省到家。

但及物动词和“到家”搭配并不一定非要构成“V+O+V+到家”的形式才算合法,有时也可以是“V+O+到家”的格式,如:

节油冠军的省油经:“十不”偏方省油到家。

4.虽然“×到家”结构由于人们的频繁使用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式,但“到家”作为形容词还是有一定的自由组合能力。它并非只跟在别的中心词后面充当补语成分,也常常充当整个句子的谓语,在句法上显示出独立的核心地位。如:

水务公司现在的服务真是越来越到家了。

三、“×到家”表达的语义内涵及特点

1.根据有关工具书的解释,形容词“到家”通常表示某件事情水平或程度高,表达一种积极的褒义色彩。可是从当前人们对“到家”一词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到家”一词的语义色彩不再单一,很多时候也被人们用于表达不好的事情,产生贬义色彩,表示情况很糟糕、令人很不满意等含义。“×到家”表达贬义色彩时,可以指人也可以指某种事物:

⑴有关“人”的:

碧昂丝布兰妮出席饭局,当众闹不合失礼到家。

⑵有关“事物”的:

北京公交一卡通黑到家了。

2.由于“到家”即可以指具体意义上的“回到家里”,又可以指到达某种很高的境界,人们常常利用该特点让“×到家”结构“语意双关”,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比如在商业活动或公益活动中,商家或举办者往往用“×到家”来制作广告语或标语使其产生鲜明的宣传效果。如:

⑴有关商业的:

三兴牌防盗报警器,安全到家!

⑵有关公共活动的:

春节将至,温暖到家。(针对贫困地区的捐赠活动标语)

四、“×到家”的社会语用价值

1.“×到家”结构在表达内容时往往产生语义双关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其语用价值。这一价值在商业活动中就被运用得比较广泛。某些购物网站就是以“×到家”的表达形式命名的,如“便宜到家购物网”、“深圳福到家网上商城”等。此外,还有一些商品是以“×到家”命名的,如青岛热电集团“暖到家”品牌、 “福到家”牌吸顶灯等。这些事例鲜明地反映了“×到家”结构活跃的生命力。

2.由于“到家”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存在特定的语义联系,人们常常把它们融合为一,用“×到家”的格式即表达具体的意思(到达家中),又表达抽象意义(如服务态度、社会风尚等)。比如当前出现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许多公共活动都以“数字+到家”的表达形式来制定标语或作为新闻标题。如:

泉城路街道办“四到家”服务赢民心

“七到家”让党心贴近民心

不难看出,“数字+到家”的表达形式既全面地概括了活动内容,又达到了简明扼要的目的,可以说是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五、结语

通过对“×到家”的多方位考察,我们了解到“到家”作为形容词时,不仅可以表达褒义也可以表达贬义。其内部构成不管是语法还是语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由于语义的独特性,该结构形式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语用价值,因而在语言表达运用方面得到人们的不断效仿。另一方面,我们在探析“×到家”结构的使用情况及特点的同时也应及时关注新的言语现象,注意语言的规范化,为语言的健康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原 《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 1999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9

【关键词】运用成语 正确 关键

成语是汉语中独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言简意赅,极具表现力。恰当地使用成语,会使自己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我们在运用成语时,往往因分不清成语的适用对象,或弄不清成语的色彩意义,或忽视成语的语法功能而用错。因此,要正确运用成语,把握三点很关键。

1.认准适用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即有些成语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或人或物,不能张冠李戴。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错。

1.1 只用于物的成语。

(1)博物馆里珍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美轮美奂,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不用于人物形象。)

(2)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汗牛充栋,是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书籍很多。它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

1.2 只用于人的成语。

(1)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该词只能用于指人,不能用于指物。)

(2)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冒牌货就会东山再起。(东山再起,原指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后用以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该词只用于人而不用于物。)

具体的讲,用于人的成语又分为下面三种情况:

(1)用于对方及与对方有关的人(敬词)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鼎力,大力,在表示请托对方或感谢对方时用,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2)用于自己及与自己有关的人(谦词)

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荜生辉。(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该词只能用于自己,这里却用在别人身上,显然不够得体。)

(3)用于特定的人群。

有的专用于夫妻或男女之间。

①老王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敬互爱。这两个词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间。)

②这对孪生姐妹从小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18岁那年又考上了同一所大学。(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指男女从小相识,一起玩耍,感情纯洁,亲密无间,没有猜疑。专用于男女幼童之间,不能用在同性身上)

有的专用于群体或个体

①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欢声笑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等家庭成员骨肉团聚的欢乐,都能说享受天伦之乐。)

②他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众多,它不能受具体的数量词修饰。因此说“一位莘莘学子”使用错误。)

③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萍水相逢,用于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2.辨别色彩差异

成语的色彩,是指附加在成语意义上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有的表现为说话人浓厚的感情差异,或褒或贬,叫感彩;有的表现为语体风格的差异,或用于正式严肃和庄重文雅的场合,或用于俗野的场合,叫语体色彩。

经过长期沿用,不少成语带有了浓厚的感彩,旗帜鲜明。

2.1 常用于褒义。

(1)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蓬勃发展,是褒义词,此句表达的是贬义,褒词贬用。)

(2)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他仍然侃侃而谈,为自己开脱罪责。(侃侃而谈,指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词。此句表达的是贬义,应用“振振有词”。)

(3)老王一句话揭了他的短,惹得他火冒三丈,气冲霄汉。(气冲霄汉,常形容大无畏的气概和精神,用于此既感彩不当,又不分轻重。)

2.2 常用于贬义。

(1)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成了每个家庭首当其冲的任务。(首当其冲,是说处于要冲的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贬义词,这里没有首先、第一的含义。)

(2)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所不为,是指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该词形容年轻的科学家克服困难,探索奥秘的勇气,显然是不恰当的。)

(3)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多含贬义。此处用该词来形容“艺术爱好者”,是将贬义词误用作褒义词。)

3.分析语法功能

成语是当时的情态语言直接保留或提纯下来的言简意赅的凝固结构短语,可以充当句子里的各种成分。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比如有的是形容词性成语,有的是动词性成语,有的是名词性成语。

在广泛积累的前提下一定要细心推求其词语间的语意关系,分析其语法结构,才能避免误解。

3.1 名词性成语地误用。

(1)想用化妆品使自己更加花容月貌,谁知脸上却长出一大片小痘痘。(“花容月貌”,指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是名词性成语,它不能受副词“更加”修饰。)

(2)有人通过散布奇谈怪论的谣言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最终只是招来人们的嘲笑罢了。(奇谈怪论,指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言论,是名词性成语,不能做定语。)

3.2 动词性成语地误用。

(1)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司空见惯,是形容某事物常见,就不觉得特别奇怪了,它不具备带宾语的功能,因此这里使用不当。其他如“津津乐道”“求全责备”“漠不关心”都不带宾语。)

(2)在打黑除恶的斗争中,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是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成了瓮中捉鳖,无处可逃了。(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这里误把它当做名词性成语,用来充当“成了”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瓮中之鳖”。)

3.3 形容词性成语地误用。

(1)折扇和信封的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是形容词性的成语,这里误作为及物动词用了。)

(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信手拈来”多形容词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必多寻思,就能写出来。是形容词性的成语,在句中不可以跟宾语。这里误作为及物动词用了)

形容心情的成语篇10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

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把语文教材中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识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一、要善于深入体验教材内容中的情感

情感体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是超越实用价值的自由心灵境界,以文学作品为文本的语文教学活动是情感教育活动。所以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情感场,情感的语文教学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因情感的滋润而变得春意盎然。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中,我想构筑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情感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堂,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中始终处于愤悱状态,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激起情感共鸣。

二、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语文教材的内容五彩斑谰,又饱含激情和灵性,有着浓郁的人文特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要灵活多样地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创造课堂教学美的教学手段首先是教师的语言美。语言表达形式的好坏,优美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传达及学生审美感受的效果。教师的语言,是学生直观的语言美的表率,是施行美育的重要艺术手段。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生动形象、有节奏的轻重快慢、高低起伏之变化以及含蓄、幽默与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十分重要,教学内容与优美的语言形式和谐地相结合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重要途径。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对闰土的形象分析,教师可用丰富的感情,诗样的语言给学生勾画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教师从感性出发,用诉之于感官的形象语言概括描述出少年闰土活泼、勇敢的乡村少年形象。

三、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表演行为真正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必须做到情绪饱满,心神贯注,精神焕发,气势雄浑,态度端庄而和谐,感情充沛而热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经常产生激动、高兴、苦恼、憎恨等各种不同的情绪。当产生这些情绪时,肢体、面部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面容时而微笑,时而严肃;眼睛时而炯炯有神,时而暗淡无光,时而直视,时而斜视;眉宇时而皱缩,时而舒展等等。学生通过教师的这些变化,可以领悟到教师感情变化,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运用表情的变化,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如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轻轻皱眉,以示思索;当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轻轻点头,以示赞同;当学生答非所问,教师微微摇头,以示有疑问;当学生不能回答,教师的手轻轻下压,以示坐下,并表示尊重、爱护之情。

讲课中,教师的面孔是情绪变化的表征。教师要善于用脸孔说话和表演,做到脸部表情亲切,眼神富于变化,端庄中有微笑,严肃中带柔和。教师的脸部表情要自然流露,不要矫揉造作,要善于把内在的丰富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只有和蔼亲切、情绪饱满的面部表情,以情融情,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民主的感觉,形成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以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语文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过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们交流信息、传递感情的主要工具。眼睛可以表达无声的语言,眼神里有丰富的语汇,往往比有声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它可以传递出人们最细微的情感。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巧妙地运用眼神,与有声语言相协调,去表达千变万化的思想感情,去调整课堂气氛。使学生从灵活多变、惟妙惟肖的眼神中,深切领悟到教师要表达的真情实意,达到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目的。

四、要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

情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为经,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素质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上语文教学应有的位置;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创设,拉近了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谐发展开辟现实的途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意识到教学必然要改变形式、丰富设计。为追寻新理念,教师倾心打造情境,精心链接场景。为此,我们很有必要考察、眷注情境,从关爱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审视情境,努力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