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专业十篇

时间:2023-04-07 06:53:48

工科类专业

工科类专业篇1

关键词:毕业设计 质量下滑 工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28-01

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大学生的最后一个教学实践环节,旨在锻炼学生对于大学阶段所学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高校扩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毕业设计质量持续下滑的问题凸显,也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一名近几年一直从事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来讲,在分析问题出现原因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也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有所参考。

1 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分析

1.1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体现为3个主体:学生、指导老师和管理者。首先,3个主体中的大部分人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在主观意识上都太淡薄:管理者为了追求就业率,即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很差,也能顺利给予毕业;指导老师并不是从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出发,而只是为了完成管理者交给的工作量,对于毕业设计的指导流于形式,或者干脆为学生代劳;学生则在一届一届的毕业生中获得真传:随便做做就可以毕业,学校不会卡,不让通过的话指导老师也没有面子。

其次,虽然管理者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督促、保证毕业论文质量,但大部分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不符合实际;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每个指导老师所带学生比较多,很多指导老师难以拿出足够多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分配给学生,对于每周的答疑也是疲于应付,最终草草了事;要想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需要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往往很多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很多知识需要重新学习、领会,但又面临毕业和就业,并不想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上面,而只想着各种捷径能够完成。

最后,3个主体之间的不协调动作最终导致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管理者希望指导老师能够带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而难以提供针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所需的一些硬件条件;有些指导老师希望能带出好的毕业设计出来,每次在办公室充满期待地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指导开展工作,但每次结果都是学生的毫无进展,导致身心俱惫,也不愿好好指导;有些学生也希望能够好好完成毕业设计,但管理者激励措施不足,遇到的指导老师布置的题目或者太难,或者太易,对毕业设计也慢慢失去了兴趣。

1.2 客观因素

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刚好与学生找工作或者考研的时间撞车,导致学生前期根本无法好好了解、熟悉课题,也就无法很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受高校扩招的影响,目前在高校中与毕业学生相比,师资相对缺乏,导致一位老师需要带很多学生,会影响指导的质量;大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过程中,课程的设置宽泛但不够深入,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知识面虽广但对毕业设计中的某些知识点难以掌握;大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设计所必备的软、硬件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具有创新性的课题难以实现等。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些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导致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但也从另外一方面给我们以后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下面就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从管理层面上,首先要制定完善可行的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在毕业设计时间的安排上重新部署,尤其对于工科类学生,注重实践环节的时间投入;要逐步实行末位淘汰制,让学生从开始就要意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加强对师资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重视过程监督,成立由校、院、系三级专家与管理人员组成的检查组,负责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督与检查;针对优秀的指导教师和学生,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比如在职称晋升中加分,给予一定的物质和荣誉奖励等。

(2)从教师层面上,首先要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毕业设计的意识;对于承担的多个毕业设计任务,尽量采取课题小组的方法。即多个学生共同去完成1个课题,每个学生完成课题的一部分或者完成不同参数下的同一类课题。这样,既利于教师指导学生,也方便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与企业多多建立联系,采取校企结合的模式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也是目前较好地一种方式,比较受学生欢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兴趣方向的不同,设立不同的毕业设计课题形式或题目,并且从单纯地重形式、格式向重过程方向转变。

(3)从学生层面上,首先要充分意识到毕业设计是对以往知识的总结、对以后工作的重要性;选择或者自己寻找合适的、感兴趣的课题开展毕业设计;注重与指导教师的交流,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在时间的把握上,要权衡处理工作或考研与毕业设计的时间分配,避免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

积极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并开展试点探索也是很好的途径之一。比如日本的择弥教学法: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自由商讨,相互切磋,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在大三时即开设论文指导研讨课程,作为撰写论文的前期步骤,到大四再开始开题撰写论文。此做法除了可以使指导毕业论文工作在过程上得到重视,还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而且为师生交流建造了一个平台,也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

另外,充分利用通信网络的作用,构建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目前,指导老师带毕业生写论文大部分采用传统见面的方式进行论文指导工作,这种方式所带来的缺点显而易见:学生见老师需要预约、找地方、然后再见面等步骤,随着导师所带学生的增加,导师的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并且也是一件十分费时的事情。可以尝试通过动态网页,使指导老师和学生能利用这个系统随时进行论文指导和交流,不但提高了导师的工作效率,也使学生得到了更充分和及时的指导,更有利于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 结语

目前,毕业设计的质量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之一。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也指出,“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其实,要做好这项工作,根本在于要高度重视,只有学校、教师、学生都加以重视,做好各项制度保证,才能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廖志凌,刘贤兴,杨泽斌,等.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1): 110-113.

工科类专业篇2

关键词:教材费支出;工科专业;大学生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开设专业数和扩招人数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得以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然而,在物价水平和生活费用不断高涨的现状下,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大学生对于求学过程中各项支出的承受能力较低,其中对于高校收取的教材费意见较大。各地时有高校学生拒交教材费的事件发生,同时,对于高校教材循环使用的呼声越来越高。

目前,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专业一般要求有较高知识深度和广度,从而要求学生学习更多的课程。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但学费支出较高,而且教材费用的支出也有可能增加。

因此,本文从太原理工大学材料、信息、电气、机械、水利、化学、建工、矿业、环工和计算机等10个二级学院中分别随机抽取了1个工科类专业,对各专业2012届本科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的实际教材费支出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比较了各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上的教材支出差异,从而为高校学生经济负担的分析提供参考。

一、课程数目

将10个工科类二级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4年在校期间修习的所有课程数汇总统计,结果见图1。

图1 各工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修习课程数

由图1可见,这10个二级学院中2012届本科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课程总数从39到49门不等。其中,各学院开设的基础课程差异较小,为16~19门,而开设的专业课程数差异较大,为22~29门。这一结果说明,各工科类专业间学生修习的课程数差异较大,且主要受专业课程数的影响。

二、教材总费用

根据教材管理系统中学生购书记录,结合各专业学生4年课程总数,可统计得出2012届毕业生4年学习期间合计支出的教材费用,结果见图2。

图2 各工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教材费总支出

由图2可见,10个工科类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平均教材费总支出为1336元。其中,材料、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的教材费总支出相对较少,最低为材料学院的1173元,年平均支出293元;环工、化学和矿业学院学生的教材费用总支出相对较高,最高为环工学院的1480元,年平均支出370元。各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教材费支出间相差300元以上。

进一步将教材费总支出细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结果见图3和图4。

图3 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课程教材费总支出

由图3可见,除环工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基础课教材费支出较高达780元以外,其他各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教材费支出相当,平均为655元。

图4 各工科专业学生专业课程教材费总支出

由图4可见,对于10个工科类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来说,平均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为681元。其中,材料、电气和信息学院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较低,最低为材料学院的524元,化

学、矿业和计算机学院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较高,最高为矿业学院的769元,各学院学生最高和最低专业课程教材费支出间相差255元左右。

以上结果说明,对于工科类专业学生来说,教材费支出相对较大,且主要由专业课教材费支出所决定。

三、教材平均价格

根据10个工科类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课程数和教材费支出可计算出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以及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结果见图5。

图5 各工科专业学生课程教材平均价格

由图5可见,各工科类学院学生所有教材的平均价格为28~32元,差异较小。其中,基础课教材平均价格为32~39元,专业课教材的平均价格24~28元。同时,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中,计算机学院的教材价格均相对较低。这一结果说明,工科类学生的基础课教材价格高于专业课教材价格。这可能是因为工科类基础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较长,导致教材页数较多,价格较高。然而,计算机类教材价格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计算机社会普及度较高且学习门栏较低,除大专院校外,社会需求量同样较大,导致平均价格较低。

1.太原理工大学工科类专业本科学生4年在校期间学习课程在40~49门之间。各专业基础课开设课程门数相当,专业课开设课程门数差异较大。

2.工科类专业本科学生4年在校期间合计教材费支出在1173至1480元之间,年均教材费支出331元左右,与目前的物价水平相比,教材费负担相对适中。

3.在4年的教材费支出中,各工科类专业学生基础课教材费支出相当,为655元,仅环工学院基础课教材费支出较多,高达780元。同时,各专业工科类专业学生专业课教材费支出为524~769元,最多相差255元,差异较大。

4.各工科类专业教材价格平均为28~32元,其中基础课教材价格高于专业课教材,而且计算机专业教材因社会需求量较大而价格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工科类专业学生教材费支出相对适中,材料、信息和电气等传统专业的教材费支出较少,而环工和计算机等新兴专业的教材费支出较高,体现出新兴行业人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永胜.1980-1986国内期刊价格变化[J].图书情报工作,1986(3).

[2]汤亚非,汤亚明.国内期刊价格分析与预测[J].图书情报工作,1994(4).

[3]张爱霞,代晓彦.1996年国内期刊价格变化分析[J].晋图学刊,1996(1).

[4]安友爱.1998-2002国内期刊价格走势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2(6).

工科类专业篇3

关键词: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社会导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32-02

一、引言

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根据国家的需求进行专业创新和专业结构调整,建设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以顺应对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随之调整,结合学院的整体优势,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学院,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文理基础学科强的优势。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要求,文中基于师范类院校电类人才培养进行探讨分析,这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等人才培养改进方案具有一定得参考价值。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内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教授的是电子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具有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各种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使其能够很好的投入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对当前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进行相关调研活动,结合岗位的实际情况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并采用恰当的培养方案,进而为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实现的手段,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设计与方法等均是培养计划的实施方式。对于电类行业而言,在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实际岗位,理论知识要充足,对于时下新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要重点进行教授;在实践方面,要为学员们提供一个模拟真实工作岗位的环境,根据真实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教学方法贯穿于实践中,从而逐步提升学员的各项技能,包括:设计、开发、维修以及服务等方面。专业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效果提升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学团队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包括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资源的整合、专业与课程体系的修改,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与素质等。所以,提高教学团队在知识水平、项目实践和教学研究方面的能力十分重要,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保证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

三、社会需要导向的电类人才培养

(一)制定社会需要导向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培养的电类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三类:学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第一类人才通常拥有较高的学历(本科或研究生),侧重于学术上的交流;第二类人才大部分毕业于高职高专等院校,他们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侧重于实操;第三类人才是当前电类行业最为稀缺的,其学历多为本科,他们具备传统的理论知识,对于时下新技术可以很快的接受,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多个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与管理人才,如:系统运行、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电子电气产品开发以及经济管理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来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员们加强理论知识与系统专业的学习,能够针对当前市场情况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

(二)改善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体系

人才培养工程系统性较强,要培养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制订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步,人才培养要以社会与行业需求为前提,要适应行业的发展,因此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并在注重基础性与实践性的前提下,尽量使能力与知识体系这两者良好的结合在一起。要以实际需求为中心,摒弃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适时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修改。建立一个现代化教学体系,其中融合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综合素质教学等,从而实现高校的多元化发展。

1.教学计划和内容需要满足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比较重要,所学知识与技能不能在一踏入社会就已经用不上了,因此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市场发展需求,内容不要过于繁杂。在教学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与探索的环境,并采取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时要有创新精神与意识。

2.提高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一直以来,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向导的角色,单一的说教形象难以改变。因此在培养新型人才时,要对当前的课程教学进行适当的修改。教师应纠正传统单一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教学模式与能力培养良好的结合在一起。

3.能力培养为导向。在教学方法方面,建议采用以下四种方式: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以及研究式。传统的课堂教育以灌输为主,应转变为以引导为主,强调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以及行业发展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4.项目基础的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其中,从而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

(三)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设计与发展

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除了要掌握最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外,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将培养实践能力作为主要方向。在实行教学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将设计、试验以及实践等作为教学重点,重点展现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能力。在安排他们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的特性采取逐步深入的教学模式。当基础理论已经形成时,应分阶段来培养学生的技术、专项以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尽量将教学理论与实践良好的融合在一起。

1.教学体系创新。对于电子工程学科而言,若要培养好应用型人才,那么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要做一些更改,教学体系需进行多层次的划分。第一,教学方式应将基础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部分实验教学可借助专业课或实践课来实现,同时,较为形式的理论教学则可摒弃一部分;第二,要适当的培养骨干型人才,对于成绩突出的学生,要鼓励其独立思考和研发,进而激发其创新能力。

2.社团帮助导向。对于子工程学科而言,学生们可自行组织建立一个本专业的协会社团,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如电子或电气控制设计比赛、相关专业讲座等活动均可由该社团来组织举办。

四、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人才的定位和学生就业方向。于此同时,专业的建设、教师的发展都需要以人才培养为导向。当前所有高校都不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师范类院校由于当前国家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在借鉴各大学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更要结合文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寻求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磨玉峰,王文辉.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02):224-225.

[2]李娟娟.工科院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7,(01):61-63.

[3]梁方正.当前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7,(10):53-54.

[4]王存文,张秀兰,张珩,胡中功,杨艺虹,欧阳琼.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角度研究[J].药学教育,2010,(05):8-11.

[5]韩力,曾祥仁.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78-79.

[6]刘超英,高浩其,徐挺,车金如.艺科交融创执并举――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07):45-47.

工科类专业篇4

[关键词]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

一、工科院校经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工科院校经管专业的知名度低

经调查发现,只有36%的国企和25%的民营企业对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总体概况比较了解,这说明,工科院校经管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并不高。大部分企业获取经管类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高校会议邀请函,其次是学校网站,而通过其他渠道如报刊上的介绍、人才中心等渠道的较少。主要有三个原因:1.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不高,特别是在省外,自身没有特色品牌优势;2.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比较单一;3.宣传毕业生就业信息时,渠道利用不完善。

(二)工科院校以工科为重心的专业结构布局

大多数工科院校增设文科专业是出于追求综合性大学的目标,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然而,工科院校的办学重点依然以工科为主,对文科专业一直以来的重视程度不够,“重工轻文”的传统观念使得经管类专业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江西高校为例,某工科院校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学校未来五年的专业结构布局工科为50%以上,文管类则为15%。从数据中看出,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在长期发展中依然处于劣势地位,这势必带来经管专业各项投入的不足。首先是工科院校缺乏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经管教师,科研投入较少,难以吸引高素质经管人才;其次是实习条件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在江西省大多数工科院校的经管实验室设备与10年前并无差别,各种应用型软件也早已被市场淘汰,这使得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经管学生难以满足实时更新的市场需求。

(三)工科院校经管专业办学历史短

工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已基本上形成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并拥有自己的优势学科。长期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校友遍布全国,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毕业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能够为本专业培养计划提供指导意见并且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去向。与此同时,以经管为主要发展对象的江西财经大学也能够充分利用校友优势,其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计划投入经费预算100万元,编辑出版《江财校友创业案例100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两层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然而,工科院校经管专业则不得不面临严峻的现实,起步晚,办学历史短,使得校友的作用难以得到很好的利用。以江西高校部分工科类高校为例,大多数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办学时间短,毕业生数量少,分布范围较小,在社会上尚未形成一定的影响力,难以为经管毕业生提供良好毕业渠道,在培养模式上又未与工科充分结合,难以利用工科校友优势。

(四)工科院校经管学生未充分利用文理结合的优势

当前,工科类高校具备培养文理结合、特色鲜明且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的优势条件。江西工科类高校中教学备有特色,如南昌航空大学有航空特色,华东交大具有交通方面的特色,但是经管类学生却没有充分抓住学校特色,丰富相关方面的知识结合自身优势,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没有意识到学校安排的诸如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开放性实验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此类课程可以让文科生也了解到生产线工作流程,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管类学生却对此类实验敷衍了事,并没有认真学习和体验。做开放性实验的过程是了解理科生科学实验思维,学习他们实验方法、实验分析的大好时机,文理思想交流,可以提升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但这些往往会被文科生忽略。

(五)企业对工科院校经管专业的认可度不高

由于工科类高校的办学历史和主导思想都是以工为主,与其密切联系的用人单位的需求也都是以学校的工科类专业为主,所以,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在相关企业的知名度并不高,远不及那些财经类院校。在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对于工科类高校所办的经管类专业并不熟悉,甚至还不知道学校开设了经管类专业,尽管有些企业知道工科院校开设的文科专业,但由于长期以来企业自身对工科院校的看法,对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学术氛围积淀较浅的文科专业持不确定的态度,甚至不认可工科院校文科专业的水平。

二、解决工科院校经管专业就业难的对策

(一)拓展宣传模式,提升经管专业知名度

针对工科院校经管专业知名度普遍较低的问题,经管类专业以及整个学校应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充分发挥自身文理结合的特点,体现自身优势,树立品牌,让更多企业也能了解。调查数据表明,65%的企业是希望进一步了解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这个就业空间还是很大的。工科院校应通过更多的宣传方式让外界了解其经管就业信息,改变单一宣传方式,使宣传多元化,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完善学校的网络,充分利用报刊等,让其所在就业单位了解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经管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办好专业,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校内外相关单位顶岗锻炼,使经管专业老师成为既具有高学术水平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教师。其次,根据应用型文科专业的特点,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请进来作报告、开讲座,形成学校内部良好的学术氛围,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使经管学生愿意并且积极地加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中来。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特色经管人才

工科院校的经管专业必须研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律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建立开放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研究和创造。同时,还可以从改变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入手,以考察学生探究问题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和创新的兴趣,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饱满工作热情的经管类人才。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作为传统的工科院校,该校在开展大量必要的经管类课程外,还组织经管学生参加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的基础环节,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使毕业生更快的熟悉和融入企业,从而进行更高效的组织管理。

工科类专业篇5

【关键词】工科 生产实习 教学实践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30-02

生产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习这一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表达与沟通能力。它是使学生获取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扩大专业知识领域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职业意识、劳动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改进,在实习的计划和实施上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不认真对待,加以研究并解决,势必影响专业教学的质量,难以满足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1 生产实习的现状与不足

1.1 实习单位难觅,实习经费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宏观控制下,企业大都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更看重的是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如果大批学生在同一时间进厂实习必定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管理秩序,由于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经验,不但很难给企业直接创造利润,而且企业也担心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所以,目前多数企业不大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只有部分专业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多数专业实习工厂不固定,完全靠老师的面子进行“感情实习”。另外,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学生的实习费(管理费、住宿费、讲课费、交通费等)不断上涨,而学生实习经费无较大增加,造成时间为四周的生产实习严重“缩水”,在现场的时间最多的也不过十天,实习质量无法保证。

1.2 实习方式与实习内容需进一步优化

由于许多现代化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的操作复杂,产品价值昂贵,生产现场面积小,企业技术保密等原因,现在的实都只能采用由几名教师组织整班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的统一实习方式。这种走马观花的实习方式使学生无法对工厂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缺乏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锻炼机会。学生不能接触设备,更不能操作,实习结束后,多数学生对许多问题还感到十分模糊,达不到实习要求。另一种是自主实习,由学生联系好实习单位,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实习小组。一般到联系学生的家庭所在地,父母所在的工厂进行。由厂里指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自己撰写实习报告,由工厂出具考核鉴定,回校上交,不再考核。这种实习学校无法派出教师指导,最多用电话、电子邮件联系,管理上存在问题。

另外,生产实习基本安排在大三暑假短学期进行,大部分专业方向课还没有开设,加之生产实习指导书提供不详尽,这样会造成学生实习的盲目性,在实习过程中不知道要了解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这样又造成后期开课教师的授课要求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实习教学的效果。

1.3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工厂的生产现场进行实习是一种与课堂学习完全不同的方式,许多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本专业背景、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好机会,而把它看着是暑假休闲放松的时机,特别是那些毕业后不准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认为实习内容对今后的工作没有什么帮助,更是消极应付。而且现在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时多看中成绩,很少询问学生是否参加过生产实习及实习成绩如何,导致学生认为生产实习对就业影响不大,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实习教学的效果。

2 解决目前实习面临问题的对策

2.1 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实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的准备工作。实习开始之前,应详细了解各实习单位的接待条件及生产情况,院、系领导根据具体实际,结合专业和课程,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内容详尽的生产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书应满足实纲的要求,包括实习执行计划、实习内容指南、实习报告规范要求等。要能全面反映实习环节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以便学生自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基层单位应配备好实习指导教师,做好实习前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相关要求。指导教师负责向学生介绍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实习计划;组织学生学习实行大纲和实习指导书,向学生提出实习成绩的考核要求、实习的纪律要求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以此加强学生实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

2.2 采取多种实习方式,确保实习质量

目前我们专业生产实习普遍采取以专业年级为单位集中安排或将专业年级按模块分为若干小组分散进行。它的优点是有统一的实习计划,实习结束统一考核。实习进程容易组织和管理,安全系数高,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依赖性强,容易处于被动地位,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在能够保证实习要求和安全的前提下,将目前实习中的角色进行适当转换,突出学生在生产实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实习学习的积极性,将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如实习采取学生自由小组化的自主实习,将传统的实习方式改变为学生自由组合、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与学校安排实习单位相结合,即有条件的学生自行联系、无条件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自主实习由实习单位和学校共同进行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实习单位出具考核鉴定。这种实习方式的改变有诸多好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和就业的机会,允许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择实习单位,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社会关系的作用,为实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对于同一时间集中实习的学生,为避免人数较多的问题,可以采取举办现场交流与专题讲座的形式,先将实习内容及重点作详细讲解,然后深入车间现场见习,通过多种实习方式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实习的内容和任务,事半功倍,有效促进实习质量的提高。

2.3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和谐双赢的校企关系

实习单位的选择,大多数是依靠实习指导教师的人际关系和校友们的帮助,这是不够的。学校、学院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多方位地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高水平的生产基地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工程实践学习的动力,是保证工程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工程综合素质训练的基础。让学生在一个现代化生产企业中进行生产实习,其环境本身的熏陶就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大相关工作的力度和投入,与企业密切结合,探讨共建实习基地,并形成一套互惠互利、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模式,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这样既可弥补校外生产实习的一些不足(如下厂时间紧凑,实习任务多,难以保证多数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又可缓解实习经费的紧张情况。其次应加大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使专业实验室具备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硬件条件,利用高校的科研和信息优势为企业服务。通过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这座桥梁,建立起与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往来,教师可通过生产实习,了解企业面临的技术和管理难题,结合自己的科研基础,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和课题申请,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保证实习基地发挥作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还可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实习指导工作,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2.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高素质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与配备是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完成的重要保证。对于生产实习来说,更需要教学经验丰富,在企业里工作过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存在着师资队伍工程能力不强,工程实际经验不足,特别是青年教师,大都来自高校,没有在企业里面学习和工作过,人脉关系不够,缺乏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经验,难以单独胜任此工作。因此学校在制度上应采取措施,选派教师到生产企业中挂职锻炼,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与工程项目的工作。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队长,组成职称、年龄、经历相对合理的实习队伍,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实习单位和生产实习整个环节,促进自身工程素质、实践技能、指导专业实习的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等整体水平提高,增强青年教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使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日趋完善合理。

2.5 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实习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实习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加强对实习教学质量监控,规范实习教学,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实习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促进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实习教学的质量标准。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确保教学质量的需要。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实习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实习内容及改革、实习组织、实习指导、实习考核、实习效果等方面。对实习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检查,既包括教的方面,也包括学的方面。检查评价可采取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即事后检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以事后检查为主,有条件的可进行现场检查,不能进行现场检查的可采取事后辅助检查的方法。事后检查的重点是实习报告、实习记录、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实习成绩、实习考核记录、实结报告、实习单位的评价等,在此基础上对实习内容及改革、实习组织、实习指导、实习考核、实习效果作出评价。辅助检查是无法进行现场评价检查而采取的检查方法,主要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或座谈调查,对实习准备、实习指导、实习管理、实习考核、实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检查。

总之,生产实习能丰富专业教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在新的发展形势和面临问题情况下,通过采取制定周密的实习计划、开展实习动员,严格过程管理和保障实习质量的考核机制,探索生产实习新模式、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培养锻炼高素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以及进行实习质量监控与质量评估等方面措施,认真研究,努力实践,有望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彩玲.对提高高校生产实习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7(1):118-120.

[2] 朱明哲,曹文峰.高校实验实习教学现状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1):123-125.

工科类专业篇6

关键词:工程技术;任职教育院校;学科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总部在《关于推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深入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科专业是任职教育的重要支撑。”没有高水平的学科专业作有力支撑,任职教育就会停留在低层次技术训练上,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动力,势必影响到任职教育院校的长远发展,影响到服务部队使命任务的有效履行。因此,针对目前对任职教育院校学科专业的建设特点把握不够到位、建设思路不够清晰以及与学历教育院校趋同化等问题,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平台,是贯彻总部决策、落实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精神的实际行动,是任职教育院校提升办学实力、增强发展潜力的必然要求。文章以工程技术类任职教育院校为管窥视角,就任职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任职教育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概念界定

学科、专业是高等院校最常用的两个概念,国内学者对其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学科而言,归纳起来大致分为知识门类说、教学科目说、组织形态说等代表性观点,本文在讨论学科时采用“知识门类说”这一概念,即从生产知识、研究学问的视角来看,学科指的是“学问的分支”,科学的分支或知识的分门别类。就专业而言,归纳起来大致分为学业门类说、课程组合说、组织形态说等代表性观点,本文在讨论专业时采用“学业门类说”这一概念,即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学科与专业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多直接称为“学科专业”。作为工程技术类任职教育院校,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始终紧密相联,难以截然区分,也不宜分离。基于这一认识与考虑,提出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观点,在工作实践中往往直接采用“学科专业”或“学科专业建设”,不再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作具体的过多区分。加之任职教育院校学科专业是按照岗位或岗位群进行设置与建设。因此,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及其整合相关知识体系的状态对其进行命名,知识体系跨度较大的称为学科专业领域,知识体系跨度较小甚至没有跨度的称为学科专业方向,有时也统称为学科专业领域(方向),而不是按照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一、二级学科名称进行命名。

二、工程技术类任职教育院校学科专业的建设特征与方向

工程技术类任职教育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必须以此为依据,准确把握其学科专业建设特征与方向,才能避免学科专业建设走入“学历教育”误区或“训练机构”误区。

(一)建设特征

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其学科专业建设的具体策略和方式不同。任职教育院校实施的是一种以学科专业为支撑、以岗位任职能力生成为本位的专业定向教育,其学科专业在生成和建设模式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学历教育院校明显不同。一是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学历教育院校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其学科专业设置是按照知识体系和部队岗位类型划分的,学科色彩浓厚,有时甚至会出现学科设置与专业设置混同的现象,如培养博士和硕士的专业目录多数情况下是根据学科设置而成;任职教育院校注重前沿性和应用性,其学科专业设置是依据部队岗位类型和相应培训等级划分的,职业特色突出,往往是针对部队特定的岗位或岗位群,如×××维修工程、××维修工程等工程技术类专业都是以岗位或岗位群为基础设置的。二是在学科专业建设方式上,学历教育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主要以高层次学历教育任务和重大研究型项目为牵动,多以自发生成的方式进行;任职教育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建设牵动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主要以行政引导与自发生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建设方向

工程技术类任职教育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准确把握其学科专业建设方向。一是从建设目标上把握,要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性学科专业研究能力与水平。各学科专业能够站在理论研究前沿,引领本学科专业领域研究,为部队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出好用、管用的研究成果,并将学科专业研究成果应用到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从队伍建设上把握,要在各学科专业领域形成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要有稳定的研究领域与优势的学科研究方向,有相对稳定的任务来源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切实成为洞悉本学科专业发展动态、掌控建设发展大局的领军人物;学科专业人才梯队要做到学术型与技术型相结合,理论研究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优势互补,学历、经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三是从保障条件上把握,要有教学与研究功能兼备的实验条件。各学科专业在建设完善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条件基础上,积极拓展实验研究功能,加强研究型实验室建设,使其成为本学科专业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孵化平台,成为开展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依托,成为学科专业前沿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应用相结合的纽带和桥梁。

三、加强工程技术类任职教育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组织体系

紧跟部队装备建设发展动向,紧扣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实际,打破现有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催生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和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凝炼形成新的学科特色与优势。根据总部及军种训练任务规划调整,着眼于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新理论等对专业建设的影响,组织开展专业设置调整论证研究,优化系、室专业布局,重点发展与新型兵种装备密切相关的专业。紧扣部队岗位发展变化,不断丰富专业内涵,拓宽专业建设途径,确保专业建设能够与部队岗位变化同步。

(二)实施重点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建设工程

考虑到院校现有的学科专业资源实力,按照“择优、择需、择效”的原则,遴选优势比较突出、部队与院校发展急需和带动作用强、建设效益好的领域(方向)作为院级重点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在此基础上,遵照“分批建设、动态发展”的思路,启动实施院级重点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建设工程,将其作为加速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先期试点,并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对各重点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实施分类扶持建设。目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已按照上述思路遴选确定对20个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实施重点建设,其中,固强建设类和急需建设类各10个。各系负责系级重点学科专业领域(方向)的遴选投入和建设指导。机关负责制定重点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建设的配套政策、运行机制和评估标准,定期组织开展重点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建设的阶段性检查、成果验收与评比总结工作。

(三)打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人才梯队

整合院校现有人才资源,以打造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带头人为抓手,加快学科专业创新团队的形成。立足于部队装备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需要,选取德才兼备、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带头人作为领军人才培养,明确领军人才的职责权利,实行工作绩效与任期挂钩制度。加大领军人才培养力度,每年设立专项基金聘请军内外知名专家对口指导培养校区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带头人,并选送领军人才到军内外知名学科点做访问学者,在高起点上强力助推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带头人迅速成长。目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已经聘请了20名军内外知名专家(其中院士23名)担任20个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及其带头人的导师。打破院校各系室壁垒,以学科方向或研究任务为牵引,组建以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带头人为首的学术创新团队。各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团队要在充分鼓励个性与特长发展的基础上,考虑队伍的年龄、学历、阅历、学缘等,注重优势互补、多元综合、梯次合理、协调发展。学术研究型人才要加强学科理论知识应用研究,着力提升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工程实践型人才要注重实践的经验理论升华,着力提高本学科专业理论水平,力争在学科专业理论与工程技术实践结合上实现新突破。

(四)创新任职教育学术科研工作机制

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科研工作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紧贴部队装备建设实际,积极开展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多出创新成果,多为部队出作战顶用的科研学术成果。加大在全军具有影响的重大科研项目及国家、国防基金资助和预研项目的申请与支持力度,提高科研项目的立项层次与学科含量。建立院级科研课题立项制度,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对具有较大研究价值和重大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进行培育和扶植。目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成立了由校区、系(办)和教研(研究)室三级组成的科研发展基金用以扶持各类科研项目,并明确规定以受资助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上级机关成功立项的,将按基金资助经费的150%返还。积极将军内外先进技术、前沿理论、科学方法等应用到课题研究中去,提高研究项目的工作起点与研发水平。较大或重大项目课题组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基础上,要力争出版相关学术专著,形成若干高水平学术研究论文或报告,打造一支具有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切实提高科研项目的综合效益。适时组织开展优质科研项目评比,对完成质量好、建设贡献大、综合效益高的项目予以表彰奖励。

(五)加强各专业研究中心(室、所)建设

立足院校使命任务和办学定位,结合部队装备建设发展需求,整合教学科研条件和人才信息资源,加强专业研究中心(室、所)建设,努力形成具有支持与引领功能的学科专业研究组织体系。结合大型装备科研项目立项建设,加强经费投入、条件建设和经营管理,增强研究中心(室、所)的应用研究能力,将其建设成为本学科专业的生长源和助推器。充分发挥好各研究中心(室、所)的职能作用,实时掌握部队训练和装备建设动态,及时分析和解决部队装备保障疑难问题,切实提升其在部队装备保障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行研究型实验室学科带头人负责制,逐步实现每个学科专业带头人拥有相应研究型实验室,使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六)开展与兄弟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路子

研究生教育必须紧扣一线部队装备保障队伍建设需求,努力培养高水平的装备保障应用型人才,为部队装备保障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在现有硕(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方向的基础上,努力开办装备保障工程硕士和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积极探索生长干部任职教育、现职干部任职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认证,走开面向装备保障一线优秀干部实施工程硕士培养的路子。通过开展与地方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鼓励在外攻读学位教员选择本校同领域专家担任副导师、吸引招揽兄弟院所在读研究生来校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继续探索走开与军内外院校、科研院所、部队联合培养装备保障应用型研究生的路子。目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已经与南昌航空大学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办学关系,联合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等工作。

(七)突出抓好学科专显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是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建设的重要基础,其建设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学科专业领域(方向)的建设水平。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装备保障科技信息中心的作用,搜集整理、实时与装备保障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为院校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建设和部队保障训练提供有力的信息服务。各学科专业领域(方向)团队要积极筹建本学科专业领域(方向)资料室,着力打造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要建立畅通与军内外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信息资源机构的资源共享渠道,不断提高信息资源服务保障能力,助推学科专业科研学术研究。

工科类专业篇7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在工科类本科教育过程中,毕业设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大学生们要学会综合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工程技术问题。通过毕业设计,学生们的文献阅读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思维都能受到训练,其价值观、工作作风等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提高,有助于其顺利适应工作岗位,早日成才[1]。因此说,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质量主要通过成绩来评定。毕业设计成绩一般包括以下三部分:(1)指导教师评阅成绩;(2)评阅教师评阅成绩;(3)答辩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各学校有所不同。该方式的主观因素多,难以做出客观、准确、定量的评价,对学生乃至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2]。本文从研究工科类毕业设计的特点入手,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以期对提高工科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所借鉴。

1 目前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

上述质量评定方法主要存在下列问题[3]:

(1)带有主观性,评价原则和标准难控制

三部分成绩按照比例组合成总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可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但仍无法避免主观性。一般说来,某个评阅教师或答辩教师只了解自己所设计题目的工作量、难易程度、创新性和学生的完成情况, 对其他老师题目的情况只知其大概,于是在评价时往往受到指导教师的影响。而指导教师所给成绩一般存在一定主观性,甚至存在打“人情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评阅教师参考指导教师的做法,就会放大这种主观性影响。答辩教师的评分依据来自于三方面,一个是指导教师给的成绩,一个是评阅教师的成绩,再就是学生在答辩现场的表现。答辩教师参阅前两者,会把前述的主观性影响再度放大。而学生的答辩表现虽然起决定性作用,但短短的10~20分钟,对于那些善于表达和表现的学生往往有利,对于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则不大好,有时会出现平时不好好工作的学生答辩成绩很高,而好好工作的学生却不高的情况。

(2)缺乏过程性评价

华南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高凌飚教授[4]提出:“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 三位一体的评价”。教育界已经普遍认识到过程性评价方式具有全面、灵活、及时、深入、可持续性等特点,不过目前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中关于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有待加强和完善

很多院校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在进行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改革。其中, 以开题考核、中期考核和结题答辩考核为主要方式的“三阶段考核”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的结题答辩考核的不足,但是很多院校的开题考核和中期考核仍属形式主义, 只是为了应对管理部门的检查,并未引起学生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另外,若涉及校外聘请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那么导师间的分值权重以及指标设置、指标分级等方面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2 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采用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应遵循如下原则[5]:

(1)导向性原则。指所建立的质量评价体系要围绕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反映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利用导向性评价指标权重,使评价重点突出,引导并调动毕业设计教学各个环节创新思维的产生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综合提高。

(2)科学性原则。指质量评价体系应遵循学历教育规律,符合教育管理要求;评价指标的分类要科学合理,各项指标之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本科教育毕业设计的情况。

(3)客观性原则。指质量评价体系应考虑本科教育的现实客观情况,在结构和内涵上体现出客观正确性和结构平衡性,较准确、较完整地提供毕业设计质量状况的信息,把主观因素降到最低,以利于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加强。

(4)系统性原则,即评价体系覆盖毕业设计全过程,对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全面进行质量管理和评价。

(5)可操作性和便捷性原则。指评价体系应遵循重点突出、通用与兼容、简明与可操作的原则,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对毕业设计质量的科学、客观、全面的量化评价。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简单,具有可操作性。

3 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按照评价目标的类型来分,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可分为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大类。成果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例如论文、图纸、作品等,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就是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进行评价。必须将二者结合,才能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具体地说,就是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由各个阶段的各项评价成绩共同构成,每项评价内容都有独立的评价规则,并对应一定的成绩权重,最后加权计算出毕业设计的总成绩。

3.1 选题阶段

在选题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要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毕业设计课题。这个阶段是毕业设计的开始阶段,是后续工作的基础。

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之后,要同时给出设计任务书,说明课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作为毕业设计过程的指导依据和最终结果的评价标准。在任务书中,每个课题都须对课题的难度、工作量、综合训练程度、和科研项目的相关性、创新性等信息给出说明。上述信息都可以用参数(如A~E)来表达其程度,既能使学生对课题一个清楚的了解,又能作为未来评价的依据。

3.2 开题阶段

在开题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文献,二是完成毕业设计课题的总体方案。

文献阅读的成果是文献综述报告和外文文献翻译。文献综述报告和外文文献翻译都要按照科技文献的书写规范进行撰写。指导教师对其报告的阅读量、深度、翻译的准确性以及格式的规范性、文字数量这五个方面进行评阅,并给出评价结果。

毕业设计课题的总体方案要通过开题答辩来进行评价。在完成开题答辩之前,学生要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当包括对已有成果的分析和归纳、课题技术方案的设计、实验条件和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以及清楚的进度计划。开题答辩则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考核学生的科研表达能力。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由指导教师来完成。

3.3 课题研究阶段

在课题研究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日常管理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因此指导教师需要保持与学生见面指导的频度,及时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

课题研究阶段的评价,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日常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其依据是与指导教师见面的频次;还包括学生的工作态度,主要依据是学生每个时间间隔内完成工作的情况,以及对出现问题时是否积极主动去解决等;还有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依据是学生是否有突破性思维或成果。另一部分则是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可以设置在学期的中间时段,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设置一次。中期考核的方式可采用书面材料和中期答辩结合的方式。书面材料可以反映出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状况,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而中期答辩可以由指导老师安排,由其所指导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集体答辩。中期答辩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提高其口头作报告的能力,还可以让掉队的学生看到差距,起到督促作用。中期答辩可由指导老师邀请其他老师参加,采用小组同学互评和老师打分结合的方式给出成绩。

3.4 答辩阶段

在答辩阶段,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并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答辩阶段的评价,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毕业设计的实物成果评价,包括纸质论文;另一部分则是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设计的实物成果评价一般采用双评阅法,即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采用背对背方式分别评阅学生论文,对照“论文规范程度”、“综合运用知识及文献资料能力”、“论文的难易度及工作量”、“论文创新性”、“文字表达及逻辑性”以及“论文水平”、毕业设计任务书内容和要求,开题报告的研究目标以及论文阅读的观后感给出评阅成绩。

毕业设计答辩的评价由答辩小组给出,根据学生的课题表述和回答问题情况等现场表现,以及课题的实质性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和答辩小组给的答辩成绩应当独立完成,避免后续工序受到前工序的影响,产生主观因素。

3.5 后答辩阶段

学生答辩后,毕业设计还有后答辩阶段。

毕设论文经修改完善后,学生应当将的相关毕业设计资料一起进行整理,并提交完整的毕业设计纸质和电子资料。根据学生整理提交的资料的质量、完整性进行评价,既有利于毕业设计成果的长期保存,也可以培养学生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及时整理和移交的习惯。还要用一定的分值,鼓励学生对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延伸研究或利用,包括、书写专利、开展后续研发、产品转换等。

4 结论

针对当前毕业设计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中首先提出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针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课题研究、答辩、后答辩五个阶段,论述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该体系能比较系统地包含了毕业设计的各个方面,能比较准确地体现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不同的评价目的,又能比较全面地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作出较客观的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孙守昌,韩红芳,林康红.高校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13,(31):174-175.

[2]柳巧玲,米天胜. 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7(3):100-104.

[3]马敬峰.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工科类专业篇8

关键词:工科类专业;实验室开放;单片机实验室

作者简介:朱大伟(1983-),男,吉林乾安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助理实验师;宗慧(1963-),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7)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127-02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以及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已经使教育模式由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实验室开放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它通过提供较为自由的实验教学时间将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实验有效地联系起来。以单片机课程为例,在相对自由的实验时间里学生可以提前完成单片机课堂所要求的基础实验部分,然后在实验课时时间或者其他时间去接触并完成一些教师提供的课外实验内容,从而强化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单片机实验室开放还实现了实验室网络平台的开放,学生们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进行疑难解答与技术交流。

一、实验室开放的意义

1.学科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的相对单一,往往都是学生完成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即可,很难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知识理解的不足,并且由于实验时间有限,学生的实验过程几乎按书照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完成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实验室开放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去提前完成课堂所要求的实验,再通过教师提供的一些课外实验或项目资料来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此过程中,通过设计构想、设计、实现设计、纠错和运行设计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对设备的认识、实现过程及系统的构建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而且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

2.实现经验

就工科类高校来说,设计大体分为课程设计、实践设计和项目设计三大类。[2]设计就本身而言是一种实现经验,而开放性实验室所匹配的实现经验要求包括两个设计,一个是基础级别(课堂要求的课程设计)的设计,另一个是高等级级别(课外项目设计)的设计。通过从简单易懂的实践操作到复杂较难操作的实践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信心,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要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实践设备和实践场所。

3.教学改革

由实验室开放的实现经验意义来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是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以及从事科研项目的能力。但有些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实践和从事科研项目的能力,而有些教师则恰恰相反。对于缺乏实践经验及从事科研项目能力的教师,要不断充实其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教学经验不足而实践和从事科研项目经验丰富的教师要不断结合理论知识来强化自身,即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以迎合开放性实验室的开放需求。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说,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必定会发觉一些教学中的不足或者需要改进之处,进而产生疑问、提出意见,从而推动教学改革进程。

4.评估

开放性实验室的评估包括学习评估和项目评估两方面。学习评估主要针对学生,是对学生理论学习成果以及在项目中的设计构想、设计、实现设计、纠错和运行设计全过程等方面知识的评定。而项目评估则是针对整个实践项目或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系统评估,通过将结果反馈给学生、教师和相关参与人员,以达到继续完善和改进的目的。

5.人才选拔

当学生完成基本实验任务时,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布置一些课外实践项目和校内或校外科研项目,要求学生将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相关资料、项目结果等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教师审批或进行课堂讨论。通过报告准备和完善的程度或在课堂讨论中发现一些适于从事科研的学生,进而为科技创新选拔优秀人才。

根据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实验室开放的可实施意义,包括教学改革、学生及教师培养计划、学生考核、人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迎合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

二、实验室开放的具体实施

开放性实验室的重点在于基于实践项目或一些校内、外科研项目的学习,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去学,并在反复查询资料及在设计构想、设计实现及运行中形成、提高各种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方案是指根据在读大学生的自身情况,因人而异地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完善各种能力。[3]

1.实验内容上的开放

传统实验教学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验证,根据实验指导书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然后按照规定的格式提交出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模式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以实验的形式进行巩固,但不利于学生设计思维的扩展,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进而不适于实践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的培养。

高等教育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而不仅仅局限于把知识传授下去。因此,实验就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教学,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验证方式去教学。以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单片机实验室开放为例,在保证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即根据单片机实验室自身资源将实验项目划分为几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包括必做实验、限定选做实验、任意选做实验。即:

必做实验为教学大纲所要求内容,学生在完成必做实验部分后,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需求以及爱好去选做实验项目和科研项目。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在实验室开放模式上要求必做5个基础实验,上限为最多不超过4个选做实验项目,下限为最低不少于2个选做实验项目。另外,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还可以自带题目进行设计。这就使所有学习单片机这门课程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身能力或爱好利用空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设计构想、设计、实现设计、纠错和运行设计的全过程来锻炼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实验室开放模式的创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还能够为科技创新选拔优秀人才。

2.管理模式上的开放

传统实验由于实验室资源有限、实验室数量和空间有限或者课程安排造成的教师和学生时间有限,教师只能按照班级将学生分组在指定的实验室内做实验,学生也只能在教师预先划定的实验室、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根本没有选择余地。时间上的开放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或需要预约任意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实验补做或一个实验进行多次重复验证。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还可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还为教学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从2011年开始,在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实验室建设试点,已进行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如基础实验、校内外项目、毕业设计)。开放期间,单片机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即每天8:00-17:00(除周六和周日)全面开放。具体如下:一是实验员实行弹性坐班制;二是基础实验预约或按课节安排来做,如系统认识实验、定时器/计数器实验、串口通信、行列式键盘扫描实验以及LCD数码管动态显示实验等;三是通过基础实验预约已提前完成课内实验的学生可以预约已经结题的或新的校内项目,如数字电压表设计、IC卡读写器设计、带存储播放功能的建议电子琴设计等,另外,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所完成的校内项目当做课程设计交由教师验收;四是对于完成课内实验和校内项目的学生可以进行校外(已结题)项目预约,由于校外项目有限,因此允许学生多人申请一个项目,最后在学年末交由教师验收;五是对参与电子设计竞赛、创新活动及各类知识竞赛的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通过预约,根据自身和实验室的时间空闲来进行实际操作验证。

3.指导形式的开放

指导形式开放的宗旨是保证教师与学生能够尽可能的形成一种“如影随形”的模式,即保证教师与学生时时刻刻在一起的模式。因为无论是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还是新型实验室开放模式,都无法避免实验室、教师或学生由于课程安排造成的时间空隙,比如虽然实验室周一至周五8:00-17:00开放,但是由于课程安排所造成的学生授课量较大,无法在此期间进行实验室预约,或者造成前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而等到下一个预约时间再解决,在此期间的时间间隔较长等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在进行多方面开放的同时还进行了网络课堂开放,即在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网站主页的教学窗口开放了一个单片机实验室平台,此平台可实现以下几个功能:实验室预约、在线答疑、资料下载。

(1)实验室预约是指学生通过单片机实验室平台对自己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的内容和时间方面的申请,在申请后由实验室人员通过此平台给予答复,申请批准或者不批准另寻时间预约。

(2)在线答疑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在实验室开放期间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形式与教师形成一种互动,一般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予以回答,在此界面上,所有问题和所有回答均没有管理限定,任何人均可见。既可以实现课堂答疑功能,又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

(3)资料下载主要是将课程内容的视频资料、实验或课设大纲、校内或校外已结题项目的资料等一些对学生学习和科研有帮助的资料上传到单片机实验室平台,以方便学生自行学习。

三、结束语

依据实验室开放的数据统计,一年来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单片机实验室在开放时间上增加了2倍,使用率提高了1倍,设备的使用率提高了3倍,教学任务增加了3倍。通过对单片机实验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0.2%的学生认为开放式教学模式对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所帮助,82.3%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了解实验资料和项目资料并认为对实际操作有所帮助,70.5%的学生参与了开放式实验室的实验项目预约并感觉有所收益。总体来看,效果良好,但从实验室开放的实际操控经验和运行时间来看,还应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从而不断完善开放性实验室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军,刘海涛,毕睿华.基于CDIO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7-58.

工科类专业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 应用数学 工学结合 职教特色

一、存在问题

高职工科类专业主要有机电专业、电气专业、材料专业、计算机专业等。这些专业在第一学期高等数学学习的基础上,第二学期如何开设应用数学?过去通常的情况和许多高职学院的情况,一是“一刀切”,各专业都是一样的应用数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二是,应用数学的内容是线性代数和概率的基础部分,即应用数学实际是工程数学。这两种情况显然不符合高职教学教育要求,主要问题是应用数学实际上“没有应用”,以及没有与学生专业结合。那么如何改革发展呢?

二、教改要求

近年高职学院在示范建设发展中,对教育教学提出了: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发展方向,教学要尽可能与学生专业和今后的工作结合。那么对于应用数学学科的改革目标:一是应用数学课程要结合专业,即结合学生不同专业要求涉及的应用数学;二是应用数学课程要联系实际,即应用数学不能是像传统“工程数学”“纯应用数学”,而是要在内容上突出应用,以及在教学中注意改变学生“脱离实际”的状况,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实际、重视“实践、实验、猜察”等“实际思维” 。

三、专业调研

应用数学要与专业结合,首先就需要了解专业,了解专业应用数学情况。我们进行专业调研的方式:一是到各专业系部召开应用数学座谈会,请各专业系部领导、教师介绍专业方面的情况;二是找各专业课程负责人、带头人专门交谈,并请这些老师到数学教研室作专业内容和应用数学专题讲座;三是我们自己查阅各专业所有教材及相关资料,了解学习各专业的应用数学内容,包括上网查阅。

通过这些途径主要是调研:各专业应用数学的基本情况、内容要求和专业应用数学例子。

四、课程设计

通过调研了解到工程类各专业应用数学有一些共同的内容,更有较大差异的不同内容,为了更好与专业结合,我们设计:各大专业应用数学有不同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理论基础,即为了讲解某个应用数学方法,需要为它准备一些基础数学,如机电专业需要讲“最小二乘法”,就需要在前面讲一些偏导数及在求极值中的应用,这部分是为理论的严密性,但需要贯彻“必需够用”原则;二是专业应用数学部分,如电气专业需要的拉普拉斯变换及应用,计算机专业需要的图论及应用等等;三是一般常用的应用数学,如矩阵及应用、正态分布应用等等。

五、教材新编

按专业应用数学调研和教学教改目标要求,我们的应用数学就与传统的工程数学有很大的不同,相应教材也就有很大不同。

我们设计的工程应用数学新教材,是工程类各专业应用数学为一本教材,分为两大部分,基本结构如图:

第一大部分为各专业应用数学的基础和公共部分,包括①空间解析几何及多元微积分学基础部分,②矩阵及应用基础部分,③随机变量及正态分布应用部分等;第二大部分是在此基础上各专业不同的应用数学部分,例如机电类专业:初等数学在机械中的应用、微积分在机械中应用、最小二乘法与曲线拟合、矩阵应用、正态分布(这后两部分内容属于上述“应用数学公共部分”)。

六、教学要点

相应,应用数学的教学(理念)应当与微积分基础理论的教学有所不同。根据高职学院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工人的总体要求,微积分的教学以素质教育为主,应用数学的教学则与专业结合强调应用为主。

教学要点一是联系实际,要注意转变学生“理论思维”的习惯。我们发现,我国许多高中生由于中国教育的传统及高考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高中生遇到问题首先的习惯是“理论思维”,即习惯从理论出发、作理论分析,但实际工作,尤其生产现场、技术工作应该首先“实际思维”,即从实际出发、动手、做实验、试验、猜察。

要点二是结合专业,讲应用数学的方法和例子,都要争取结合专业的情况。典型例子如机电专业中数控专业讲最小二乘法与曲线拟合,首先要简单介绍数控加工的基本情形,然后提出数控加工基本问题:如何加工曲线?那么首先问题是如何得到加工曲线的函数?

七、教师培训

数学教师对各专业的了解是较少的,为了搞好与专业结合的应用数学教学,数学教师有一个学习与培训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每一轮应用数学的教学将教师基本固定,如上机电类专业应用数学老师就一直上这个专业的应用数学,便于这些教师专门了解学习这类专业需求,而且同一类专业教师形成学习小组,经常组织专业情况学习,到专业教研室请教和教学问题讨论,以及争取到专业生产现场了解,等等。

高职应用数学课程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与提高,如适当修订教学计划、补充与专业结合的例题、设计习题,加强教师对专业的不断学习了解等等。例如应用数学的教学实践,使我们发现机电类专业的应用数学还需要细分,如我院机电系的汽车专业(销售服务方向),应主要讲应用统计,将在下一轮教学中改进。

*本课题成员还有李传伟、余川祥、赵家林、张磊

参考文献:

[1]李以渝.成功职教的基础:重视高中生到高职生思维方式的转变[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工科类专业篇10

关键词:工程地质; 教学方法; 认知实习

中图分类号:TV135;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98-03

当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目标也日益明确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对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是转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转向从硕士研究生招生类别中即可体现,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近期逐步将硕士研究生学术性和专业性的招生比例调整到1∶1。此外,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也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型工程技术高质量人才。在这种教育环境改革大背景下,工程地质作为水利类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凸显出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分为课堂理论知识部分与课外认知实习部分。课堂理论部分讲授基础理论、原理以及各种地质现象,课外认知实习部分通过实习让学生直接观察以增强感性认识,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地质是水利类本科各专业(农田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地质基础知识也是水利类工程师必备的实践技能之一,同时也是水利类各种注册考试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合格的工程师应具有野外地质知识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水利工程涉及地质构造、地貌现象、工程岩土特性、地下水等知识,因此,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工程地质课程的特点。

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程地质教学与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经验,针对提高水利类本科专业工程地质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一、课堂内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图像、视频等媒体手段,展现地质实

物现象,启发与激励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避免纯板书式、抽象的教学方式,使工程地质教学从枯燥晦涩变为生动有趣。但任何事情又必须注意度的把握,理论课程教学毕竟不是观看电影式的视频或图像放映,传统板书讲解仍不可偏废,要做到二者有机结合。这样使学生能够对照课本知道课堂所讲的主线与知识轮廓体系,帮助其课下温习与巩固。

针对课程的不同部分与环节有的放矢,比如工程地质的绪论部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绪论部分讲解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在绪论部分充分讲解工程地质与水利工程的关系,诸如工程坝址选择、地基处理、防渗抗滑以及地质灾害处理等都离不开工程地质理论知识的体系框架。水利工程都是在特定的工程地质环境中建立的,其建设和正常运营都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如果没有掌握好工程地质知识将不可能设计、施工好一个水利工程,因地质问题导致水利工程失效与失败的例子在国内外比比皆是。因此,在讲解后续章节时应适当穿插工程实例,使学生意识到工程地质课程与各项水利工程的密切性。

二、课堂外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地质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学在课堂,

用在野外。学完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读懂地质资料,并根据地质资料进行工程选址、工程设计。工程地质实践教学环节是最终保证工程地质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 野外实习场地及路线的选择

由于地质实习的特殊性,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所处的区域地理位置选择适合的实习场地与路线。如果有固定的实习基地最好不过,但是一般高校没有地质类专业,仅仅有为数不多的水利类专业,学校难于设置实习基地,从经费及人员上都难以满足。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最佳的实习场地与路线是满足工程地质野外实践教学的根本所在。根据区域地理位置,高校的实习场地与路线应具备如下特点与功能。

线路应具有地质现象的典型性、易识别性等特点,有明显的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地层系统基本齐全。周边具体工程与地质构造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起到学习地质知识、认识具体工程的作用。结合以上实习场地与路线的特点,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在实习进行前规范野外地质实习路线,对各地质景点进行全面详细的踏勘、确认、标识,以明确后续各地质点的实践教学内容,提供具有特色的工程地质现象解释与讲解。高校周边应该有最佳的实习路线,在实习经费限制下,满足实习功能的要求,即在这条路线上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实习区域的各种地形地貌、岩层分布与产状、风化现象、断层、地质露头、褶皱、节理等地质现象与地质构造特征元素。以兵团高校石河子大学为例,围绕玛纳斯河流域的阶地地貌可以获取大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露头。因此,选择石河子—南山—玛纳斯河—肯斯瓦特这条典型的地质线路能够满足学校各水利类本科进行野外工程地质实习的要求。同时在这个实习路线途经的实习区域上能够结合具体的水利工程设施,如水坝、厂房等,使实习路线的选择更加完美。野外实践指导教师在每次带队实习的同时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争取下一次实习的时候,使实习的质量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每次都要深入现场开展地质调查,借助现场拍摄、视频制作等方法,在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不断使野外实践教学条理化、系统化。水库、水电站、坝体工程、厂房、地下电站、水闸、渠道、堤防等水利工程对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的掌握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将工程地质条件调查实习有机融入到工程地质实习的范畴中去,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鼓励实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多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