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1:52:03

工科院校

工科院校范文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西部工科院校

引言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西部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各种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加快创新创业步伐才能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近年来,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企业改制而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人力需求的变化,都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广为兴起,尤其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西部工科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其独特的本土优势和专业优势,使得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容和重点与其他地方高校有所不同,也使得西部工科院校对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本文就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对于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及思想狭隘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意义不大仅能为其毕业与就业提供一定指导是西部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的观念误差,也是该项教育目标定位失准的重要原因。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张玉春,顾文婷(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西部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各种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加快创新创业步伐才能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本文对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组织环境体系、课程体系以及实践平台体系。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西部工科院校将创业知识的传授与创业技能的培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无疑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大多数西部工科院校只是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创新创业类课程,这种做法不能很好的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技能教育,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标。

3.实践教学环节资源贫乏

目前很多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环节,主要表现在:第一,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主要有实训场所不足、设备数量不够以及指导教师缺乏等。第二,缺乏校企联动机制,学校和地方企业往往不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使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二、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不仅决定了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教育模式,而且也是教育体系中其他模块设计的出发点、归宿点。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的。教育目标具有层次性,西部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要明确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还要明确教学活动目标,以保证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教学活动目标的内容主要包含感性发动、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素质培养目标的内容主要包含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品质、丰富创新创业知识以及提高创新创业技能。以上两个维度目标体系内容的实现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基础,通过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使西部工科院校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综合人才。

2.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环境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物质方面的投入,且较容易建设。软环境则需要西部工科院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创建,因而本文主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的软环境展开研究,主要包括:(1)健康的校园文化要实现健康的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投业文化建设需在塑造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的同时建立适宜创新创业教育的舆论环境。要培养西部功课院校师生创业精神需从多个方面同时建设。首先,精神文化方面需遵循办学理念恪守校风校训等建设;其次,制度文化方面需注重组织、制度建设;再次,行为文化方面着重领导作风、教风、学风建设;最后物质文化方面包含文化设施以及学校标志等建设。(2)良好的学术氛围在西部工科院校内形成多学科相互交流、融汇,教师和学生在学术上自由平等讨论和创新思想火花自由迸发的教学氛围。(3)完善的组织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西部工科院校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4)科学的管理制度西部工科院校要制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管理制度,并构建创新创业管理网络,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第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学制度;第二:加强规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改革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形式;第四:完善教师的培训交流制度。

3.基于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有不可比拟地位,西部工科院校应构建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1)全方位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系统全方位的训练体系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需高效利用“两个课堂”与“三层次训练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以“第一课堂”为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计划实施的主要载体,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以“第二课堂”即课外见习、实践学习,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校外创业活动和各相关部门举办的创业赛事等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此外,大学生还可通过参与国家、省教育厅、学校这三个不同层次单位举办的实验性、实践性、创业创新训练计划(三层次训练计划)丰富自身实践经验,升华创新创业思维。(2)创造创新创业实践条件与基地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必须建立多样化的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多样性随市场经济的多元化而变化,当前创新训练基地主要有以实践为主的实践基地、竞赛性质的竞赛基地、体验形式的体验基地等。创新实践训练基地以实验室、见习场所等为途径为创新创业学生创造实践条件,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竞赛类基地则依托学校组织,为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创新竞赛创造条件提供路径,加深学生创新意识;体验基地则由学校联合社会组织或单位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习机会与环境,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参与能力与实战能力。创新创业基地的多样性和实效性是保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提高的重要步骤,西部工科院校需积极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完备的实践基地,在真正指导学生毕业与就业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总结

本文从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分别对西部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组织环境体系、课程体系以及实践平台体系进行了构建。西部工科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其创新创业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芮国星.信息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06

[2]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4.04

工科院校范文篇2

一、工科院校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受显在或潜在的因素影响,不少工科院校往往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容易见到效果的专业教育及科研等方面,而对收效较慢的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还是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促进科学教育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工科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可以和本专业形成互动,达到“双赢”

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分别侧重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一大优点是可有力地启动思维,增强想象力,消除疲劳压抑的情绪,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开拓型、开创型人才。工科学生固然主要运用抽象思维,但如果能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完美结合起来,便如虎添翼。众所周知,牛顿、达尔文、爱迪生、居里夫人,分别在诗歌、绘画、音乐中得到过启发。而以画家著称于世的达·芬奇,同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并在物理学中有不少重要发现。著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从小受到良好的中国书画艺术熏陶,奠定了其形象思维的基础。在研究物理学时,他甚至将中国书画艺术要素融入论文及设计中。他的感悟是,“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清华大学注重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倡导他们每天8小时的本专业学习中,拿出1小时进行艺术素质培养。实践证明,他们的学习效果比8小时都在进行抽象思维好得多。他们的体会是,“没有美育的熏陶,就不可能培养出完善、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二)艺术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内容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构成的要素之一,艺术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内容。“对于任何人来说,假如他受的教育太狭窄、太专门,就只能掌握一些片面个别的知识,而不会通过了解科学的全貌来增长智慧。这种人很可能只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书蠹,或是一台只会工作不会思考的机器。”①

历来的教育大家、领袖人物都非常注重艺术素质培养。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法典”明确规定,有教养的年轻人必须学会“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指的就是音乐艺术教育。孔子则把艺术教育提高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倡导“礼、乐”治国。蔡元培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对艺术教育更是抓得很紧,在北大组织成立了音乐、书画等多种社团组织。他说,其目的是“涵养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非为学艺而学艺。我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是艺术教育的倡导者,而且大多是造诣深厚、成果卓越的艺术活动实践者。

工科院校学生如果长于专业知识,忽略艺术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所受到的教育就是狭隘的,背离党的教育方针的,其结果势必导致难以全面发展。

如今,艺术教育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经济发达的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艺术教育都有其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是一所美国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它以建筑、工程等闻名。但就是这样一所大学,却对艺术教育情有独钟,既普及又深入。规定主修理工、管理学科的本科生,必须修满8门人文社科课程,其中有3门是艺术课程。②应该说,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已得到我国教育界和高校的普遍认同,但离普遍重视并积极发展还有相当的差距。尤其在一些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中,艺术教育还很薄弱,有的只是流于形式。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具有的根本性作用往往被人们低估,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思想观念和认识没有到位,跟不上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步伐,也远远落在教育发达国家的后面。

二、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目前,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相对于其他学科明显滞后,虽然各学校相继开展了艺术教育,但整体发展不平衡、不规范,仍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首要的问题是明确艺术教育的定位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定位——艺术素质教育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定位应是艺术素质教育,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定位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在工科院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应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能力。

审视当前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我们感到,在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指导方案及艺术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各院校只能依据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条件开展艺术教育,艺术课程设置难免形态各异、五花八门,教材的编写也不尽规范。此外,从目前艺术教师队伍看,大多由艺术院校毕业、科班出身,对于如何针对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艺术教育,他们缺乏应有的知识背景和结构性、战略性思维,因此,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上,难免会受到其专业艺术教育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当前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应首先实现两个转变1.由知识传授系统转变为素质教育系统

传统教育往往多以知识传授为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将能力培养和精神塑造提到重要位置。显然,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定位应当以受教者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而不是以艺术专业知识传授为旨归。当然,在艺术教育中必然要进行艺术特性和艺术技法以及艺术史方面的知识讲授,但这种艺术知识的传授不应该成为艺术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否则艺术教育就会沦为艺术知识讲座。在艺术教育中,艺术知识的掌握只是受教者进行艺术活动的一个前提,是他们通过欣赏和创作进入艺术境界的工具和手段。

2.由专业培养转变为素质培养

目前的专业艺术教育,较大程度上着眼于培养艺术家,而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重点则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境界。二者虽然在教育媒介和教育手段上存在共同之处,比如都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品评和创作技法的训练,但在教育目的上却是有着重要区别的。因此,工科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把握上就必须与专业艺术教育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创作技法的训练,包括文学的写作技法、美术的绘画技法、音乐的歌唱技法等,专业教育追求的是技法的炉火纯青,重在结果;而对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则应当追求受教者在训练过程中的主体体验,重在过程,即在或写或画或唱的过程中对审美形式的感受、对生命情感的抒发、对生活意蕴的把握以及想象力的驰骋、创造力的激发等等。

(二)工种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一主多辅”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主多辅”。“一主”是指开设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知识及修养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这种综合性的必修课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进性、复合性,即以讲解基本的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从其他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要充分调动学生发表感受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将其作为本门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结果。艺术教育中的“一主”保证了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渐进性、复合性,符合艺术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可以使大学生对艺术有较系统完整的了解,对艺术的发生发展、各门各类、形成特点、风格流派、社会作用、鉴赏方法、时代风尚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并从中汲取必要的精神营养。“多辅”,即按艺术门类,根据各工科院校的实际条件,开设各类选修课。如音乐(包括声乐与器乐、外国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等)、美术(包括绘画、建筑、雕塑、工艺、书法、摄影等)、舞蹈(包括形体训练、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交谊舞等)、戏剧(包括话剧、歌剧、戏曲等)。既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介绍,又有经典作品的赏析,有些还可借助讲座的形式进行。

按照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科学地按照“一主多辅”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不仅可使大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艺术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其艺术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培养相结合,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相融合。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社会期待着工科院校培养出一批批既有深厚专业基础又具备基本甚至高深艺术修养的大学生。这需要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乃至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使艺术教育在我国的高校中,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单纯知识教育到综合文化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贡献。

注释:

①智效民.吴大猷《谈通才教育》[M]大学人文2004年9月第1版

②沈之隆《中美高校艺术教育的比较》[J].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5日第3版

工科院校范文篇3

与老教师相比,工科院校青年教师虽然入职时间短,但是他们也有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一,具有充沛的精力和活力。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面对自己新的人生和未来,都充满着美好的期盼和想象。他们精力充沛,战斗力强,有不服输的精神,会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使教学效率显著提高。第二,具有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由于青年教师受教育阶段接受的是本专业最新知识,他们往往在具有除扎实的本专业学科知识外,还对其它知识领域如外语、管理、计算机、心理学、自然科学等都有涉及,使得他们较年长教师更加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善于创新并接受新鲜事物。在教学与科研中,这种智能构架更有助于他们开阔学生学习思路,引导学生科研思考,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具有良好的亲和力。由于青年教师具有与学生相似的成长环境,他们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学生更好地进行心理上的交流沟通,从而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效果,改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率。

2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的不足

工科院校青年教师虽然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种种客观因素,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教师的师德修养不足。教师的师德修养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品质。青年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德为魂”的价值。然而,目前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在对大学的基本精神认识、自身的职业道德观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敬业精神远远不够,表率作用意识不强,从而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第二,对教师的角色认识不足。许多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进入院校工作之前,一直从事读书或科研活动,基本没有任何的社会工作经验。因此,这部分青年教师在走上讲台的一两年时间,很难完全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遇到问题,还是习惯于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来处理。另外,这些教师在学生阶段主要从事相关专业的学习,对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涉及很少,对教师角色的认知缺乏,实现角色的转换还需要自身努力和不断学习积累。第三,对工作满意程度较低。在工作初期,工科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工资福利、岗位津贴等激励性待遇往往较低。然而,刚刚走出校园的青年教师本是满怀生活热情和幸福向往的,较低的高校待遇让他们不免失落。与此同时,他们刚好处在安家与结婚生子的阶段,较大的生活压力和内心的不平衡往往导致他们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程度较低。这种潜在的认知看似微不足道,但是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工作不能安心积极,做事情容易敷衍了事,态度不够端正认真,缺乏战斗力,甚至对工作前景和个人发展产生困惑。第四,教学功底薄弱。青年教师由于入职时间较短,参加高校的教师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培训时间也有限,授课经验和知识储备明显不足,这些都会导致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思路较为狭窄,知识构建单一,教态、板书与教学语言等教学基本功薄弱,主要表现为教学机智和教学语言不够灵活,难以控制语速的快慢及语调的抑扬顿挫,对授课教材难以充分挖掘,授课缺乏深度。这些都是青年教师在授课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另外,科研能力也是评价工科院校教师水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然而,由于青年教师在入职高校前一直是在导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完成科研工作,因此,其独立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完成项目报告的能力都相对薄弱,尚有待提高。

3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的提升途径

通过自身实践及名师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实现工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加强师德修养,是工科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基本素质。民族振兴,教育是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是灵魂。教师的师德修养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的教育事业乃至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讲授者,还必须是思想的教育者和道德的示范者。教师的师德修养主要包括政治倾向、职业道德、心理品质和职业形象四个方面。首先,政治倾向即鲜明的政治观念和清醒的政治头脑,是教师最根本的素质。只有政治素质高,才能增强自身对各种纷繁复杂政治思潮的“免疫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下列主要内容: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再次,教师的心理品质是教师职业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体现在良好的注意力和分配力、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坚定的意志、丰富而又控制恰当的情绪情感等方面。最后,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也是一名合格教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教师给人的外观感受,包括个人风度、课堂教态、语言表达等方面。真诚谦和、机智、端庄的风度,自信朴实、认真信任的教态,准确生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特质。

(2)搞好教学工作,是工科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首要的任务是站稳、站好讲台,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这不仅是高校教师职责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自身的一种人性体现。高校的教学工作主要包括讲课、教材、课程、团队、专业建设及教书育人等多个方面。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自己的学生认真负责和真心热爱;其二,有一套符合时展和社会要求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三,要有一套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此,青年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在实际教学中虚心向周围的同事和资深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学习,利用专业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人物及事物;努力钻研,不断学习,力争博采众家之长,培养自己独特的讲课特点;开展教学式研究,始终让学生站在学科的最前沿;系统设计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认真备好每堂课;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过程,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3)提高科研水平,是工科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内在要求。作为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科研工作不仅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客观体现,同时是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师而言,科研工作是广大教师运用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自身福利待遇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青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科研平台、环境及政策(如校内基金、电子设计大赛、实验技术项目、教育技术项目等),根据领域的研究热点,定位自身的研究方向,定阶段性目标,严谨认真,刻苦专研,乐于探索,勇于创新,为自己以后的科研道路和项目的申请打好坚实的基础。

(4)教学和科研和谐发展,是工科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根本保障。在高等学校,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而科研又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青年教师要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动力,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新教师在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要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出现的新问题,青年教师能够提出自己新的见解和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激活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和谐统一。

(5)与他人合作,是工科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与他人合作,即是要处理好与周围同事、领导及导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为人处世要有人情味,要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特别是青年教师,与他人的良好合作,是自己成为高校合格青年教师的快速和必要途径。此外,青年教师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担当自己的业务导师,主动向指导教师多请教,主动地去听课,吸取教学经验。在继承、吸收老教师优秀品质和丰富经验的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独立创新和发展,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在确定研究方向以后,可以加入该领域的相关教学团队,在各优秀教师的带领和帮助下进行科研及教学,从而快速的进入自身的教师角色。

4结束语

工科院校范文篇4

(一)工科院校大学俄语课程教学现状。随着我们国家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特别是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为我国与国际社会在诸多领域提供了国家保障。在此制度保障下,需要一大批致力于各个领域应用型的人才。而现实却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奇缺,不能满足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需求。这种现状也表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是高校正面临的新挑战。以我校为例,有的学生是以个人兴趣为学习动机,其俄语学习目标不过止于入门知识和简单交流,有的学生是以适应工作需要为学习动机,这些学生并不渴望系统而全面地掌握俄语这门语言的知识与相关技能。这种传统的学习现状与大格局的国际型人才需求相悖。尽管大格局的国际社会对俄语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现实中各高校学习俄语的学生人数非常少。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校每年大学俄语的学生也就是10人左右。并且这些学生集中在少数几个系、几个专业。上课时间常常安排在周三下午或周末,有时甚至还会安排在晚间。这种授课时间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因为学生在上俄语课的时候,其他同学在进行课后业余活动,学生就会出现情绪不稳,上课静不下来心的情况,甚至个别学生还需要请假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这样就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高中毕业的学生虽然都具有一定的俄语基础知识,但由于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生的俄语基础参差不齐;而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与高中不同,学生在知识衔接上存在问题。我校大学俄语教学一直沿用2001年的全国统一大学俄语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规格与模式。虽然这种传统的大纲、目标与授课模式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我校大学俄语的教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不能突出我校是工科院校的特点。(二)教材的针对性不强。工科院校大学俄语教学现状的另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没有相应的工科俄语教材,凸显的问题就是教材的针对性不强,并且大学俄语教材内容与高中没有很好的衔接。大学俄语课程比高中难度大,很多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适应大学俄语的教学。多年来,大学俄语教材一直跟不上教学发展的实际需求,没有全面系统适合新形势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阅读、听说等配套教材。而且我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使用同一种类教材也存在诸多问题。(1)忽视了实际技能的应用,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教材与我校工科院校的特点脱节,统一的大学俄语教材无法与不同的专业相匹配。(2)教材改版更新的速度较慢,不能与时俱进,缺少时效性。(3)注重理论,缺少实际应用的训练。(4)在听力训练方面,听力的训练课时分配较少,听力内容更是与所学专业脱节。(三)缺少复合型的俄语教师。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传统的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各高校俄语教学应不断改善传统的教学培养方式,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高质量、复合型语言人才,以此推动俄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为此要求我们俄语授课教师了解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目前工科院校的俄语教师大部分都是俄语专业毕业的,无论是俄语专业水平还是授课能力、科研能力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那种既有俄语专业知识,又了解一些相关工科专业的复合型俄语教师普遍不足。众所周知,工科院校大学俄语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把外语作为交流的工具,能够与国外技术人员进行学术与技术交流,准确地看懂相关的俄文资料、说明书,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而承担大学俄语教学任务的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工科专业的知识,再加上教材内容与实际需要的脱节,势必会影响大学俄语课程教学质量。(四)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就业需求。我校大学俄语课程开设三个学期,课时量少,难以满足工科学生对大学俄语课程知识的需求。大学俄语课程的学生生源不同,学生俄语基础参差不齐,造成基础不扎实的学生直接学学俄语有时会出现衔接不上的情况。在短短三个学期内,大多数学生学好大学俄语的可能性相对比较低。导致学生大学俄语的学习达不到与专业要求相匹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授课方式单一影响了学习效果。一直以来大学俄语课程的授课形式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这样的授课方式有其有利的方面,如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课,有利于学生掌握连贯而扎实的知识。弊端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虽然扎实,但活用能力欠缺,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衔接不上,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再加上有的学生对俄语课程的认识不足,俄语的学习效果欠佳。

二、工科院校大学俄语课程教学改革

(一)与时俱进转变师生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也从传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转变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高校的教师就要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在教学理念上,要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把单纯讲授知识放在次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俄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改变之前一直以来以授课教师为核心,授课教师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力图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授课内容上,教学应由句子为中心转变到语篇为中心;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语言精确又重视语言流利性,同时教师还要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转变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观念的转变。1.学生必须明确大学俄语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大学俄语课的学习和专业课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提高的,同样是为就业服务的。2.让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由依赖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力。3.让学生意识到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性。如:利用图书馆,网络平台等。总之,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提升自己专业知识的高度。(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俄语能力的培养。2014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在浙江杭州成立。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这对大学俄语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听说语言实践能力,为社会服务。这就要求大学俄语课程的教学必须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实践内容引入到课堂中,使教学必须将知识、交际、创新和创业能力等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例如,教师上课时可有意识地、有目的地穿插带有专业性且十分重要的知识内容,如传真、进口设备的俄文使用说明书、俄文合同书、俄文邀请函、委托书等,以此来使学生自然融入大学俄语学习的语境;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将课堂搬到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把大学俄语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提高俄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三)注重工科院校大学俄语课程教材的选择。目前在许多先进的国家重点本科院校都开设了俄语专业课程,俄语也是我国最早开设的外语专业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扩大与苏联的经济合作,培养俄语人才,使我国的俄语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很多高校开设了俄语课程。十年浩劫再加上后来的中苏关系恶化,俄语教育受到了致命的冲击。各高校纷纷取缔了俄语课程,俄语教师也纷纷改行从事其它工作。造成的后果就是俄语教育停滞不前,俄语方面的人才不足,学生使用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需求。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俄关系发展迅猛,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中俄边贸活动的增加,推动了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学习俄语的人数急剧增加。这种俄语教育的需求与现实脱节的矛盾尤其显得突出。以我们学校为例,开设了大学俄语课程,也有选择大学俄语课的学生,但矛盾的突出点就在于教材的选择方面。我们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尽可能选择有针对性的、配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含有技术资料、设备操作规范及工厂的工作场景等内容的教材。(2)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在选择应用型教材时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时效性。一定要选择出版日期新、内容先进、正规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3)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要,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此外,为了能尽快让学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大学俄语课程教师还应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走出去,请进来,以此来提高学生学学俄语的质量。(四)强化工科院校的特点,注重俄语教师能力的培养。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到来,以及“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这个理念的提出,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是一场时代变革。大学俄语教师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养,强化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促进工科院校大学俄语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才能使工科院校的大学俄语课程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这种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的大学俄语水平才能有质的飞跃,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提升适应力和竞争力。

三、结束语

大学俄语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创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文化精华,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重视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断地去探索、去完善、去实践。

参考文献:

[1]大学俄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俄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

[2]谭顺志.谈谈大学俄语教材、教法及改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48-50.

[3]张继红.大学公共俄语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8(19):170-172.

[4]李晓梅,邸彦彪,于洋.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方法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07-109.

工科院校范文篇5

1.1适应国家发展要求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初步展开,各行业领域对于实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有了较大提升,为了满足各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必须从教育改革入手,对面向社会输送工程科技人才的理工科院校提出全新的人才培养需求[1]。可见,对于实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已经逐渐成为未来理工科院校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1.2降低学生就业难度

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看,当前国内很多理工科院校虽然开展了新工科建设,能够将新工科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但由于很多专业的专业课实践教学仍存在明显不足,其教学质量与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会受到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因此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强,在求职阶段也很难从其他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职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2]。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能够帮助高校改变各专业的专业课实践教学现状,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对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教学条件等加以优化,并在课时、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合适的调整,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降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度。

2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2.1调整专业课授课方式

理工科院校在开展专业课教学时,基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传统的授课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专业课实践教学需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完成实践任务,若因为教师经验不足而出现实践指导不到位、学生实践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等情况,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对授课方式做出调整,将原本的标准班授课(30~45人)改为小班制授课(10人左右),同时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可以对每位学生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对其进行精细化的实践教学指导及问题讲解,准确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便于对实践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做出更具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

2.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从新工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由于理工类专业的专业课实践教学需要以培养实用型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因此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与学科理论知识素养,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这一要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为目标,引入或培养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良好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以适应本专业的专业课实践教学要求[3]。例如,在人才引进方面,高校不仅要将实践能力、实践经验纳入到教师选聘的主要标准中,同时还可以将实践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的选聘工作区分开,适度放宽实践课教师在理论知识素养、学历等方面的要求,以便于在短期内满足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教师需求。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专业实践平台等方式,增加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关工作实践或进行日常实训的机会,帮助其积累实践经验、锻炼实践能力。

2.3转变实践教学模式

为提升专业课实践教学效果,解决课时不足、学生实践机会较少等问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专业课实践教学模式做出创新调整。例如,在实践类专业课课时安排较少的情况下,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分配,提高实践课在专业课总课时中的占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部分理论课教学转为线上网络课程,或通过建立学习平台、整合学习资源等方式,引导学生自学基础理论知识,弥补理论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从而将更多线下课堂教学时间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实现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机会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将工作室教学模式应用到专业课实践教学中,与小班制授课方式相结合,由实践课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工作室,并结合相关实践项目展开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各类实践任务,使学生拥有更多参与专业实践的机会。

2.4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要以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为支撑,在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持续推进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软硬件设施配置,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在硬件设施方面,应加快对各学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更新,面向全体师生开放,使其拥有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在硬件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开发各专业的相关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完成真实度较高的各类实践操作。

2.5改进教学评价机制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由于新工科建设是以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为目标,强调理工科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发展,因此在改革教学模式、授课方式等方面的同时,也要改进专业课教学评价机制,使其与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在考核方式上,可将创新型实验、自拟实验等类型的实验考核纳入到学期末考核体系中,以便于准确了解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素质的发展情况。在教学评价标准上,要更加侧重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完成实践考核过程中体现出的能力,保证评价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

3结语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持续推进,各理工科院校认识到了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授课方式调整、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贯彻落实了科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露,罗晓燕,刘博,等.面向新工科的“多元交叉”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1,19(01):53-58.

[2]徐丽霞,隋凤利,黄贞益.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考[J].高教学刊,2020,(02):123-125.

工科院校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科院校;教与学模式;改革创新

0前言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2]工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当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来进行产品创新和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并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化,从而实现自主创业。基于以上,本文结合实例,简要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世界各国积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47年就开设了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政府、高校及社会机构联合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体系;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则实行“导师制”教学模式来实现差异化教学,以此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国外来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做出了重要努力。2002年,教育部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2008年,教育部建设了多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区,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3]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层面,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举办一些创业参观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和革新,将高校教学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无缝对接。工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应当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从教学模式的改革着手,促进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这对于扩大大学生在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2创新创业下工科院校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适应时代经济发展和变革诉求。着眼于世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社会产业链条不断变化,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4]社会经济发展是教育事业的领航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因此,工科院校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以此来将工科院校打造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基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2)凸显工科院校竞争力的契机。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必然趋势,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特色化教学,避免办学趋同性,有助于提升院校的竞争力,打造特色院校品牌。(3)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工科院校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发展,以此来实现学生个体发展。

3工科院校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分析

3.1工科院校教学理念CDIO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工科院校教学理念的基础,CDIO主要表现为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即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基础,对产品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以此来对学生职业能力、交流能力及团队配合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提升学生产品构思、设计及实施运行等综合素质能力。[5]对于工科类院校来说,其课程有着显著的技术特色,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不仅要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同时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CDIO理念,重新构建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及实习实训等诸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素质提升等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对接。3.2工科院校教学特征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的教学特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及学生互动等方面体现,具体特征总结如下:工科院校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大多理论性较强,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6]从课程内容上来看,工科院校涉及到的课程知识面广泛,且知识更新快速,尤其在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开展的背景下,许多工科院校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融入了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工科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难度;工科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还有着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创新创业教育下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不仅涉及到理论课程,还涉及到实验教学、项目教学及实践实习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以此来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4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4.1教学内容上文中提到,工科院校学生有着基础知识丰富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应当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注意各个专业学科之间内容的交叉和联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原理的讲授,同时应当融入领域中的新技术,并将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创新知识搭载到教学内容中。[7]此外,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相对庞杂,不仅涉及到理论分析与计算、工程建模等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同时由于相关知识更新快速,涉及到众多前沿技术,许多专业教学模式中都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当有效梳理教学内容,以知识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及学生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为根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划分。在基础层阶段,主要进行理论知识、基本实验及参观实习等方面的教学,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阶段主要以专项训练、科研项目、专题讲座及案例训练为主,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创业能力。4.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纽带。教师应当综合考虑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实际学情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的选择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工科院校不同专业课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当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项目设计+创业训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核心专业课教学来说,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灵活采用网络、多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讲授,同时将创业训练、创新竞赛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偏重于工程实践的专业课来说,应当适当增加项目实训、参观实践、实验教学等学时的比重,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为主,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深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4.3考核方式对工科院校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发挥引导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导向作用,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业素质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要打破传统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的局限性,坚持以学习过程为主导、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技能考试、小组团队测评等多种考核方式,考核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上。考核内容要增加实践性、拓展性及涉及到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团队配合和技能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5实例分析

自2013年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全面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主要专业基础课赫然在列。本文以“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模式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具体的改革方案。5.1教学内容改革“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及电气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从时域、频域和复频域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并探讨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定性、定量分析、仿真实验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思路,提升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改革前理论教学72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不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要求。本文以模块化思想为基础,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将整个课程教学细分为四个模块。(1)理论讲授模块(56学时,占总学时70%):主要包含六方面内容: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稳态和动态性能要求;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述复频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求取方法、梅森增益公式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奠定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③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从整体上介绍线性系统的稳态与动态性能指标,典型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重点掌握二阶欠阻尼系统的分析方法;④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重点讲述根轨迹的绘制法则及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⑤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重点掌握频域特性的绘制方法,利用频域法分析系统的性能,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探讨,探讨BODE图和NYQUIST图在实际系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提出关于频域法分析的新想法。⑥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探讨校正环节对系统性能改善的作用。理论讲授内容学时虽然有所减少,但内容更加精炼,重点突出,为后续实践教学奠定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融入了学生探索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2)案例分析与综合训练项目模块(12学时,占总学时15%):选取一级和二级倒立摆、智能寻迹小车等先进性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具有应用;综合训练项目主要以“自选被控对象数学建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撰写研究论文”为主。通过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工程背景下提取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及先进控制理论的应用是提升系统控制质量的关键。通过案例分析与项目综合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此外,综合项目训练可以与工科院校相关创业项目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3)实验模块(8学时,占总学时约10%):实验模块主要包括二阶系统过渡过程研究、控制系统的校正、控制系统的半实物仿真等,实验的选取要有着典型性和创新性,通过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设计实验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行工艺创新等。(4)实习与实践模块(4学时,占总学时约5%):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到实际企业观察控制系统的具体构成和操作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5.2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对传统偏重于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灵活使用启发式、探究式及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举例来说,线性系统频域法、非线性系统分析等是课程中的重难点,涉及到的知识相对抽象,不便于学生的内化吸收,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引导与启发来发散学生思维;在讲解频域分析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工程实例对频域法的详细过程进行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频域分析方法的特点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对频域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总结和探讨。5.3考核内容及方式改革考核方式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内容适当增加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项目设计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息息相关的内容,最终设计考核方案如下:①平时成绩(10%):主要对学生上课出勤率、听课认真程度、思维拓展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核;②项目设计(20%):主要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及创业素质等进行考核;③实践动手能力(20%):主要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等进行考核;④考试成绩(50%):在试卷中增加实际应用试题,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6结论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工科院校教学有着知识更新快速、基础理论繁杂及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实例分析表明,此方案能够与创新创业教育良好对接,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作者:任志玲 李巍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琼.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3):62-67.

[2]胡文龙.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73-78.

[3]孙伟,王美,费兆奎.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51-53.

[4]肖国红,周梅,弓清忠.工科类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集美大学机电工程专业成功案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7:43-45+90+128.

[5]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工科院校范文篇7

一、工科院校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受显在或潜在的因素影响,不少工科院校往往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容易见到效果的专业教育及科研等方面,而对收效较慢的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还是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促进科学教育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工科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可以和本专业形成互动,达到“双赢”

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分别侧重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一大优点是可有力地启动思维,增强想象力,消除疲劳压抑的情绪,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开拓型、开创型人才。工科学生固然主要运用抽象思维,但如果能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完美结合起来,便如虎添翼。众所周知,牛顿、达尔文、爱迪生、居里夫人,分别在诗歌、绘画、音乐中得到过启发。而以画家著称于世的达·芬奇,同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并在物理学中有不少重要发现。著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从小受到良好的中国书画艺术熏陶,奠定了其形象思维的基础。在研究物理学时,他甚至将中国书画艺术要素融入论文及设计中。他的感悟是,“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清华大学注重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倡导他们每天8小时的本专业学习中,拿出1小时进行艺术素质培养。实践证明,他们的学习效果比8小时都在进行抽象思维好得多。他们的体会是,“没有美育的熏陶,就不可能培养出完善、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二)艺术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内容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构成的要素之一,艺术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内容。“对于任何人来说,假如他受的教育太狭窄、太专门,就只能掌握一些片面个别的知识,而不会通过了解科学的全貌来增长智慧。这种人很可能只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书蠹,或是一台只会工作不会思考的机器。”①

历来的教育大家、领袖人物都非常注重艺术素质培养。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法典”明确规定,有教养的年轻人必须学会“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指的就是音乐艺术教育。孔子则把艺术教育提高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倡导“礼、乐”治国。蔡元培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对艺术教育更是抓得很紧,在北大组织成立了音乐、书画等多种社团组织。他说,其目的是“涵养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非为学艺而学艺。我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是艺术教育的倡导者,而且大多是造诣深厚、成果卓越的艺术活动实践者。

工科院校学生如果长于专业知识,忽略艺术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所受到的教育就是狭隘的,背离党的教育方针的,其结果势必导致难以全面发展。

如今,艺术教育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经济发达的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艺术教育都有其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是一所美国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它以建筑、工程等闻名。但就是这样一所大学,却对艺术教育情有独钟,既普及又深入。规定主修理工、管理学科的本科生,必须修满8门人文社科课程,其中有3门是艺术课程。②应该说,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已得到我国教育界和高校的普遍认同,但离普遍重视并积极发展还有相当的差距。尤其在一些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中,艺术教育还很薄弱,有的只是流于形式。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具有的根本性作用往往被人们低估,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思想观念和认识没有到位,跟不上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步伐,也远远落在教育发达国家的后面。

二、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目前,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相对于其他学科明显滞后,虽然各学校相继开展了艺术教育,但整体发展不平衡、不规范,仍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首要的问题是明确艺术教育的定位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定位——艺术素质教育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定位应是艺术素质教育,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定位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在工科院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应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能力。

审视当前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我们感到,在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指导方案及艺术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各院校只能依据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条件开展艺术教育,艺术课程设置难免形态各异、五花八门,教材的编写也不尽规范。此外,从目前艺术教师队伍看,大多由艺术院校毕业、科班出身,对于如何针对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艺术教育,他们缺乏应有的知识背景和结构性、战略性思维,因此,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上,难免会受到其专业艺术教育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当前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应首先实现两个转变:

1.由知识传授系统转变为素质教育系统

传统教育往往多以知识传授为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将能力培养和精神塑造提到重要位置。显然,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定位应当以受教者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而不是以艺术专业知识传授为旨归。当然,在艺术教育中必然要进行艺术特性和艺术技法以及艺术史方面的知识讲授,但这种艺术知识的传授不应该成为艺术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否则艺术教育就会沦为艺术知识讲座。在艺术教育中,艺术知识的掌握只是受教者进行艺术活动的一个前提,是他们通过欣赏和创作进入艺术境界的工具和手段。

2.由专业培养转变为素质培养

目前的专业艺术教育,较大程度上着眼于培养艺术家,而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重点则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境界。二者虽然在教育媒介和教育手段上存在共同之处,比如都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品评和创作技法的训练,但在教育目的上却是有着重要区别的。因此,工科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把握上就必须与专业艺术教育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创作技法的训练,包括文学的写作技法、美术的绘画技法、音乐的歌唱技法等,专业教育追求的是技法的炉火纯青,重在结果;而对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则应当追求受教者在训练过程中的主体体验,重在过程,即在或写或画或唱的过程中对审美形式的感受、对生命情感的抒发、对生活意蕴的把握以及想象力的驰骋、创造力的激发等等。

(二)工种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一主多辅”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主多辅”。“一主”是指开设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知识及修养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这种综合性的必修课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进性、复合性,即以讲解基本的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从其他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要充分调动学生发表感受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将其作为本门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结果。艺术教育中的“一主”保证了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渐进性、复合性,符合艺术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可以使大学生对艺术有较系统完整的了解,对艺术的发生发展、各门各类、形成特点、风格流派、社会作用、鉴赏方法、时代风尚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并从中汲取必要的精神营养。“多辅”,即按艺术门类,根据各工科院校的实际条件,开设各类选修课。如音乐(包括声乐与器乐、外国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等)、美术(包括绘画、建筑、雕塑、工艺、书法、摄影等)、舞蹈(包括形体训练、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交谊舞等)、戏剧(包括话剧、歌剧、戏曲等)。既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介绍,又有经典作品的赏析,有些还可借助讲座的形式进行。

按照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科学地按照“一主多辅”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不仅可使大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艺术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其艺术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培养相结合,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相融合。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社会期待着工科院校培养出一批批既有深厚专业基础又具备基本甚至高深艺术修养的大学生。这需要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乃至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使艺术教育在我国的高校中,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单纯知识教育到综合文化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贡献。

注释:

①智效民.吴大猷《谈通才教育》[M]大学人文2004年9月第1版

②沈之隆《中美高校艺术教育的比较》[J].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5日第3版

工科院校范文篇8

【关键词】工科院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在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和内涵发展的进程中,教学的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则是推动我国工科院校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并是保证实现我国工科院校教学效能最大化的重要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实现我国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愿望,必须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工作,把教学改革摆到事关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位置。而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重点。因为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一方面反映出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对待“学习”与“教学”的态度,另一方面还直接影响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保证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促进我国教育的内涵式和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工科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完善,尤其是教学改革在实践层面中的积极探索。

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是人们以多学科、跨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真实、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一个复杂的概念形态存在的抽象教学变为一个以真实形态存在的、可视化和可操作的教学改革过程。由于其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做”和“如何持续改进”,而不单是“是什么”的问题,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设计过程和一种真实、复杂的知识应用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以设计导向、实践导向的教学改革有助于检验工科院校教育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检验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效能,培养教学改革设计者和使用者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学习习惯。当前我国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整体发展紧紧围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总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宗旨,重视运用实践合作、案例解析和现场教学等方法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但从我国教学改革的整体现状来看,工科院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现象目前变得尤为突出。因此,对不同领域或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式和方向都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研究。分析目前我国工科院校教学中发现,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培养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1.混淆知识与创新力的关系。把基础牢固等同于创新力高,导致学生向“书本知识高于一切”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以传授书本知识、培养能力为着眼点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人才综合能力的提高影响较小。2.创新思维的训练缺失。创新力是创新思维充分发展、有效结合的产物,但我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关注度较少。3.忽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培养。教学模式中极度缺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培训,对学生的才能和兴趣重视程度不高。学生仅仅以完成课程作业、成绩考试达标为目的,深入探讨、挖掘知识深度的意识不强。如何实施教学改革才能满足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呢?笔者认为,21世纪背景下的工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依次经历三个步骤才能有益于工科院校稳定和飞速的发展。首先,工科院校的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教学态度和教学的理念;然后,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改革,贯彻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行为中;最后不断反思新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下的教学行为,实现从“传统教学”向“新式教学”的有效转变,从而保证教学改革的持续性、有效性和发展性。

综合上述情况,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合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工科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教学改革步伐:1.办学思想上,改变大学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场所的传统教学观念,把现代化工科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培养新思路及新方法。2.人才培养方式上,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主要内容,并详细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细则。3.教学内容上,积极审核现行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材,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精简和完善,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环节。4.教学方法上,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为突破口,如微课、慕课等,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同时积极提倡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学习和数字化网络学习等。5.教与学的评判标准上,改变以往重点评价教与学填鸭式的教学效果,转向着重评价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6.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应重点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出问题、自由大胆讨论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潜力与兴趣爱好提供更好的平台。7.创新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工科院校教学改革也不断在发展变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现代化的人才,已成为本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工科院校的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姚利民等.多媒体网络技术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2(5):20-21

[2]徐学锋,裴纯礼.教育技术及其在发展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11-12

[3]徐谷波.课程责任教师导学幅度及其导向作用的反思[J].中国远程教育,2006(11):53-54

[4]阎平.基于工程师培养,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7(3):106-107

[5]林正范等著.课程更新与教师行为的改变[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1):60

工科院校范文篇9

一、工科院校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受显在或潜在的因素影响,不少工科院校往往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容易见到效果的专业教育及科研等方面,而对收效较慢的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还是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促进科学教育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工科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可以和本专业形成互动,达到“双赢”

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分别侧重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一大优点是可有力地启动思维,增强想象力,消除疲劳压抑的情绪,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开拓型、开创型人才。工科学生固然主要运用抽象思维,但如果能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完美结合起来,便如虎添翼。众所周知,牛顿、达尔文、爱迪生、居里夫人,分别在诗歌、绘画、音乐中得到过启发。而以画家著称于世的达·芬奇,同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并在物理学中有不少重要发现。著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从小受到良好的中国书画艺术熏陶,奠定了其形象思维的基础。在研究物理学时,他甚至将中国书画艺术要素融入论文及设计中。他的感悟是,“艺术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清华大学注重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倡导他们每天8小时的本专业学习中,拿出1小时进行艺术素质培养。实践证明,他们的学习效果比8小时都在进行抽象思维好得多。他们的体会是,“没有美育的熏陶,就不可能培养出完善、健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二)艺术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内容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构成的要素之一,艺术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内容。“对于任何人来说,假如他受的教育太狭窄、太专门,就只能掌握一些片面个别的知识,而不会通过了解科学的全貌来增长智慧。这种人很可能只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书蠹,或是一台只会工作不会思考的机器。”①

历来的教育大家、领袖人物都非常注重艺术素质培养。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法典”明确规定,有教养的年轻人必须学会“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指的就是音乐艺术教育。孔子则把艺术教育提高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倡导“礼、乐”治国。蔡元培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对艺术教育更是抓得很紧,在北大组织成立了音乐、书画等多种社团组织。他说,其目的是“涵养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非为学艺而学艺。我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是艺术教育的倡导者,而且大多是造诣深厚、成果卓越的艺术活动实践者。

工科院校学生如果长于专业知识,忽略艺术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所受到的教育就是狭隘的,背离党的教育方针的,其结果势必导致难以全面发展。

如今,艺术教育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经济发达的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艺术教育都有其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是一所美国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它以建筑、工程等闻名。但就是这样一所大学,却对艺术教育情有独钟,既普及又深入。规定主修理工、管理学科的本科生,必须修满8门人文社科课程,其中有3门是艺术课程。②应该说,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已得到我国教育界和高校的普遍认同,但离普遍重视并积极发展还有相当的差距。尤其在一些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中,艺术教育还很薄弱,有的只是流于形式。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具有的根本性作用往往被人们低估,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思想观念和认识没有到位,跟不上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步伐,也远远落在教育发达国家的后面。

二、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目前,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相对于其他学科明显滞后,虽然各学校相继开展了艺术教育,但整体发展不平衡、不规范,仍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首要的问题是明确艺术教育的定位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定位——艺术素质教育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定位应是艺术素质教育,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定位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在工科院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应单纯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能力。

审视当前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我们感到,在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指导方案及艺术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各院校只能依据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条件开展艺术教育,艺术课程设置难免形态各异、五花八门,教材的编写也不尽规范。此外,从目前艺术教师队伍看,大多由艺术院校毕业、科班出身,对于如何针对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艺术教育,他们缺乏应有的知识背景和结构性、战略性思维,因此,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上,难免会受到其专业艺术教育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当前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应首先实现两个转变:1.由知识传授系统转变为素质教育系统

传统教育往往多以知识传授为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将能力培养和精神塑造提到重要位置。显然,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定位应当以受教者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而不是以艺术专业知识传授为旨归。当然,在艺术教育中必然要进行艺术特性和艺术技法以及艺术史方面的知识讲授,但这种艺术知识的传授不应该成为艺术教育课程的最终目的,否则艺术教育就会沦为艺术知识讲座。在艺术教育中,艺术知识的掌握只是受教者进行艺术活动的一个前提,是他们通过欣赏和创作进入艺术境界的工具和手段。

2.由专业培养转变为素质培养

目前的专业艺术教育,较大程度上着眼于培养艺术家,而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重点则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境界。二者虽然在教育媒介和教育手段上存在共同之处,比如都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品评和创作技法的训练,但在教育目的上却是有着重要区别的。因此,工科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把握上就必须与专业艺术教育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创作技法的训练,包括文学的写作技法、美术的绘画技法、音乐的歌唱技法等,专业教育追求的是技法的炉火纯青,重在结果;而对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则应当追求受教者在训练过程中的主体体验,重在过程,即在或写或画或唱的过程中对审美形式的感受、对生命情感的抒发、对生活意蕴的把握以及想象力的驰骋、创造力的激发等等。

(二)工种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一主多辅”

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主多辅”。“一主”是指开设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知识及修养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这种综合性的必修课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进性、复合性,即以讲解基本的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从其他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要充分调动学生发表感受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将其作为本门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结果。艺术教育中的“一主”保证了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渐进性、复合性,符合艺术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可以使大学生对艺术有较系统完整的了解,对艺术的发生发展、各门各类、形成特点、风格流派、社会作用、鉴赏方法、时代风尚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并从中汲取必要的精神营养。“多辅”,即按艺术门类,根据各工科院校的实际条件,开设各类选修课。如音乐(包括声乐与器乐、外国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等)、美术(包括绘画、建筑、雕塑、工艺、书法、摄影等)、舞蹈(包括形体训练、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交谊舞等)、戏剧(包括话剧、歌剧、戏曲等)。既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介绍,又有经典作品的赏析,有些还可借助讲座的形式进行。

按照工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科学地按照“一主多辅”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不仅可使大学生形成一个合理的艺术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其艺术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工科大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培养相结合,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相融合。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社会期待着工科院校培养出一批批既有深厚专业基础又具备基本甚至高深艺术修养的大学生。这需要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乃至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使艺术教育在我国的高校中,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单纯知识教育到综合文化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贡献。

注释:

①智效民.吴大猷《谈通才教育》[M]大学人文2004年9月第1版

②沈之隆《中美高校艺术教育的比较》[J].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5日第3版

工科院校范文篇10

1中国大学物理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都在不断的扩招,势必会引起生源的质量下降,而高等教育也逐渐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同时,有些地区高中的时候不选物理,这也是大学物理教育现存的一个难题.再加上大学物理教育本身就存在一些弊端,必然就加深了大学物理教育的困难.

1.1教材内容陈旧,教材建设更不上时代的步伐.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一直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备性与系统性,教材内容上也都是理论性和技巧性很强的公式的推导,即使是例题也是为了很好的掌握公式原理,而忽略了理论作为实际应用的这一特点.这种教材内容不适合应用性的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内容枯燥、深奥.

1.2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陈旧.大学物理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目前大多数的工科院校仍以讲解原理理论,分析固定的例题的形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绝对的主导作用,利用传授的方式将所有的知识点按照重点难点等的划分呈现给学生,有的教师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那些期末会考到等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记忆知识点,重复做题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会做大量的习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体现,把考试当做目的,只要六十分就完成任务.在这一教一学中,忽略的是学生对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失去对自然科学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与思考,时间长了,这种单调的教与学加上陈旧的教材内容使大多数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导致课堂纪律变差,更有甚者有的学生旷课早退,这有反过来影响到教师讲课的积极性,讲课质量下降,使得更多的学生厌学,成了恶性循环.

1.3考试形式单一陈旧,考试的内容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考试与课堂几乎完全脱节,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仅仅压缩到一张试卷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内容不能超出一定的范围,因为教材陈旧,致使教学大纲没有太多的变化,最终的结果是每年的考试内容雷同,试题换汤不换药,学生有没有能力都能过.这样的考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1.4教学资源匮乏,跟不上科技发展最前沿.大学物理课程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基本运动形式和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因此,它应该是其它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目前的大学物理教育没有储备这样的资源,单从过于陈旧的教材上还不能看出大学物理在工科院校所占的重要性.

1.5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物理,本身就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因此要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重视新的科技理论能否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大学物理中的理论是靠大学物理实验来验证,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高校中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实验能力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在进行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时候应当考虑大学物理的进度.一般来说,大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实验是分开开设的,一个班的这两门课都是由不同的教师完成,这样会造成学生做大学物理实验时并未学习相关的理论,实验教材对相关的理论只是涉及较少,导致学生做完实验还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1.6扩招导致的生源质量下降.近年来,各工科院校不断扩招,扩大实力,扩招,就必须要降低分数线,这样势必会带来学生的基础就变差,生源质量下降.全国应用型工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区,由于不同地区对物理课教学要求不同,因此没有系统地学过中学物理学生在每个各班级都有或多或少存在,进而学生的物理基础参差不齐,如果,大学物理依然按照以前的方法方式将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管基础好坏,都是一个课堂,一种教学要求来教学,基础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抵触的情绪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重修重考的学生越来越多,考试成绩差异悬殊,一部分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1.7就业压力使得价值取向偏差.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也相应的增大,大多数学生为了就业和自身发展,变得急于求成,过多的把时间放到相应专业课和热门的学科上,然而忽略对自身的综合课程培训,最终忽视了作为重要基础课的大学物理的学习,从心底抵制,学习态度不端正.

1.8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多数学生学学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学分,所以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随意旷课早退,应付抄袭作业.基于考试的单一,使得大多数的学生不认真学习就能过关.因此,增加了不少的教学难度.

2大学物理教育的改革

大学物理教育所出现一系列现状正是现代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构建应用型工科大学物理教育研究的中心课题.根据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文件,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课的目标是:为培养非物理类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

2.1教学内容应体现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大学物理作为新思维发展、新科技创立与应用的原动力,应当不断地吸收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不应该在使用过于陈旧的教材,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培养人才的方案,自己编写适合本学校学生发展的教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教材不再枯燥陈旧,与前沿科技相连.

2.2为教师创造学习的平台,鼓励教师的再深造.要改观过去的教学模式,必须要从教师队伍上着手,给教师创新的机会,不能老是拿大纲压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所教的学生不同,自然教学进度不同,不能一味的所有的教师进度相同,所有的班级学习的内容相同.时代在发展,教师也要适时充电,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新时期的大学物理教育.

2.3大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实验的调节.实验,本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理论,如果理论知识还没有学习就开始做实验,起不到互相带动,相互提高的效果.大学物理作为工科院校的必修的基础课,就不像专业可那样人数较小好开设实验课,所以,先学习理论后开实验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实验室的配备,不能供所有的学生短时间内做完一个实验,二是,理论课上完这一学期也要结束,余下的时间也不够做实验的.如何解决是一个课题.可以考虑这一学期开设大学物理,而下一学期开设与一结束的大学物理内容相关的实验教学,即大学物理实验延迟一学期开设.当然,这样也有一定的弊端,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

2.4给学生学学物理的明确目标.掌握大学物理知识与方法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必要的,从目前的科技发展速度看,学生除了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外,还应当具备持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实际的问题,可以在工作中创新.大学物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如何解题,还要让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了解现代科技,了解理论如何知道实践,这应当是学学物理的明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