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9:06:03

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范文篇1

农民的消费支出构成是衡量农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在通常情况下,研究农民的各项生活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重点包括食物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有助于衡量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人口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1978—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7.7%降到49.1%。但与城市相比较,仍然较高,相应地比城市高出10.2和9.7个百分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低层次的食物、衣着消费支出在逐渐下降,由1980年到2000年下降了12.64、6.61个百分点,较高层次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如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分别增长了3.13、5.52、6.09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而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支出有增加的态势,其中正向变动比例最大的是交通及通讯消费所占比重。目前,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交通及通讯、医疗保健所占比重分别为45.5%、5.8%、14.5%、4.4%、11.6%、9.6%、6.6%、2.1%。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逐渐优化,生活质量也继续改善,已开始向追求生活便利、提高质量、注重健康等方向发展。

可见,农民消费结构在逐渐升级,向合理化的趋势发展。合理的农民消费结构应当是同该地区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同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以及同农民自然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消费结构。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我国农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而且与城市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农民消费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恩格尔系数偏高。农户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食品、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消费经济学有关理论证明,农户收入水平的增长与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正相关。实践证明,各种消费增长是不同步的。一般情况下,随收入增加,需求弹性较大的消费品(如耐用品和文化娱乐消费品)增长较快,而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如食品)增长相对较慢。1980-2005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所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1.77%下降到2005年的45.5%,下降了16.2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出现了增快趋势。这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在逐步改善。但是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1年以来,城乡恩格尔系数之差仍在8.5%—9.5%之间徘徊。

农民高层次消费明显低于城镇。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衣着、住房、燃料和用品等生活消费品支出以及对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服务的消费生活现代化程度低。即发展型消费品较少,生存型消费特点较为明显。这种状况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导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消费层次低级的原因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在一般情况下,农民收入状况决定着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导致农民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比较低。如果将农户按收入五等分分组,也体现出高收入高消费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收入水平高的农户增加享受型和发展型生活资料的可能性比较大。农民传统消费观念的存在。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是滞后的。滞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滞后的消费行为,即除了收入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外,农村居民相对滞后的消费观也是导致农民消费结构低级化的一个原因。

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作为需求的一个因素,消费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作用与反作用。扩大内需的一个政策取向就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而对农村消费结构的认识与调整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路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农民结构调整应该着重促使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一)促使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市场需求的转化

在观念层次,要激励厂商重视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厂商要把握农民的发展动态,在人口发展数量变化、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寻求市场机会;在营销过程中杜绝欺骗农村消费者的短期行为,对于每一个农村消费者要有诚信,以稳定现实的顾客群体,同时为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变为现实的消费者创造条件。农村消费者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尤其要减少滞后消费。这对于农村居民个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在政策层面,要为农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和厂商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乡村集贸市场和商业网点以及信息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村消费信贷的投入力度;围绕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积极办理农业生产与经营所需的消费贷款,积极支持农民购买冰箱、彩电等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试办助学贷款,积极发放农村建(购)房贷款,以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在贷款农户中建立信用机制,对于较大额度的消费贷款,需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二)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

鼓励农民树立现代消费观。增加家庭设备用品的购置及服务消费,特别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品的消费,以提升家庭生活的质量;增加交通费支出和通讯消费,以增强获得信息和对外交往的能力;增加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以提升文化素质;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抵抗疾病风险能力。同时,要适当压缩攀比性消费、减少超前消费、集中消费,同时,要减少规避性的住房消费,这是减少宅基地扩大对耕地占用增多的状况的重要措施。

在食品消费中,在保证植物性食品消费支出正常化的前提下,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支出。同时,增加商品性消费,减少自给性消费。因此厂商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在消费品的功能、价格、服务等方面尽量贴近农民生活实际,逐渐产品差别化策略。

政府要加强农村消费环境建设,促进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物美价廉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以此促进农民消费结构优化、消费效益以及消费安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消费结构范文篇2

【关键词】消费结构;多重共线性检验;聚类分析

一、引言

本文研究表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针对此问题,结合中西方的经济研究成果,设计了清晰的研究思路,建立了合理的经济与数学模型,选取了服务型消费支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共九方面作为消费结构,根据安康市2017年统计年鉴中关于消费结构的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二、相关分析

(一)安康市各县区居民消费结构的聚类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采用层次聚类方法对我市九县一区的消费结构进行系统聚类,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从层次聚类结果来看,若九县一区可分为三类。各类所包含的县区如下:第一类:汉滨区;第二类:汉阴县,白河县,宁陕县,旬阳县,岚皋县,平利县,石泉县,紫阳县;第三类:镇平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类的汉滨区在反映消费结构的八个方面都有较高的消费支出,可见这一地区是安康市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较高的地区,第二类的八个县在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服务性消费支出、食品等六个消费领域有比较明显的消费支出,而在衣着、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三方面的消费较低,它们代表消费水平的中等层次,它们反映了安康市消费结构的主流;第三类的一个城市在所有消费领域都有较低的支出水平。从整体上看,汉滨区位于安康市市中心,所属城镇,其他各地区属于农村,显然可以得到城乡发展不平衡,消费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二)模型的建立与结果。建立消费性支出Y关于X1、X2、X3、X4、X5、X6、X7、X8和X9的回归模型。设定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β9X9根据eviews回归结果,可以知道X3是最重要的解释变量,选取Y=5774.78+4.1603X3为基本回归方程。(三)多重共线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自变量中,当引入X3时,模型的珚R2最高,且参数符号合理,变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因此,首先引入变量X3。然后做以下操作。第一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1,模型的珚R2提高,且参数符号合理,变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第二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2,模型的珚R2下降,,变量也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去掉X2。第三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4,模型的珚R2提高,变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第四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5,模型的珚R2虽然有点提高,但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去掉X5。第五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6,模型的珚R2虽然降低,并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去掉X6。第六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7,模型珚R2的虽然提高,并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第七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8,模型的珚R2降低,并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因此去掉X8。第八步,在初始模型中引入X9,模型的珚R2降低,并未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因此去掉X9。因此建立如下线性模型:Y=1046.239+0.472686X1+3.437697X3+2.652806X4+0.889963X7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实际,影响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有服务性消费支出X1,衣着X3,居住X4,交通和通信X7。得到预测图(见图2)所示。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安康市各个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进行聚类分析,将九县一区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反映安康市较高的消费水平;第二类反映安康市中等程度的消费水平;第三类,反映安康市较低的消费水平。发现各城乡消费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安康市居民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从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安康市要想从总体上调整居民的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在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就得促使农民增加收入。研究结果表明,城乡消费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农村消费占总体消费的绝大部分,农民购买力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农民的消费结构和各种需求都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想要刺激农村消费市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就得促使农民增加收入。从而加快城乡化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政府应该在多方面、多领域创造就业机会。(二)提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积极消费。城乡居民对储蓄相当的“热衷”,一般不愿意把结余的收入用于进一步消费和投资,不利于扩大内需,因此,应该提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积极消费。(三)建立社会保障支出增长机制。建立社会保障支出增长机制,明确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责任,继续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居民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真正实现小康的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88~312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3~118

消费结构范文篇3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

据我区桃花镇农村社会经济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720.42元,位居全省第一,比上年实际增加872.93元,增长14.93%。从农民收入结构看,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27.92元,比上年增加21.85元,增长0.91%;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1589.19元,比上年减少113.72元,降低6.68%;财产性纯收入人均3336.89元,比上年增加864.32元,增长34.96%;本年农民无转移性纯收入。

1、家庭经营收入略有下降。

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年略有下降。20*年我区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为1589.19元,比上年实际下降113.72元,降幅为6.68%。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61%,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降幅较大,由去年人均的162.78元下降到今年的人均133.63元,人均下降29.16元,下降17.91%;非农产业相比略有回升,由去年的人均8*.*元增加到今年的人均821.98元,人均增加15.92元,增幅为1.98%。家庭经营收入的变化显示我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经营模式逐步由传统的农业及手工业向非农业扩散。但应看到,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下降也显示出我区农村居民自主谋业的能力有待提高。

2、工资性收入稳中有升。

20*年,我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427.92元,同比增加21.85元,增长0.91%。其中人均在本地务工收入1556.18元,(在本乡地域内乡镇企业的劳务收入为251.27元/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5.39%)外出打工人均收入434.6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这一方面表明我区加大了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企业效益发展良好,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政府把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工作内容,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取得了显著成效,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收入也不断增多。

2、财产性收入增长快速,已成为我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0*年,我区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为3336.89元,实际增长864.3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96%,增长较快。20*年,我区农户收入的45.38%来自于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地位突显。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势态良好,农民收入总体增长,并呈现出“二增一减”的发展特点。

二、农村居民消费趋于合理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直接反映着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是农民生活水平最根本的体现。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1、消费结构日趋优化。20*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2950.45元,同比增长0.85%。其中衣着消费支出人均176.91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33%;食品消费支出人均1210.23元,与上年持平,恩格尔系数为41.02%,已达到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小康标准;医疗保健支出人均65.46元,同比增长59.53%,增幅较快;居民居住消费支出人均419.23元,同比增长了9.14%;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人均183.65元,增长57.10%。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173.5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39%;家庭设备及日用品消费支出68.7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0%。从以上数据看出,我区农民生活消费结构趋于理性,生活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食品、衣着等消费层次上,而是向更高的消费层次扩展,呈现出多层次的消费结构。我区农村居民各种生活消费支出中,增长幅度位于前三的分别为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文化教育及娱乐消费支出。增幅分别为67.39%;59.53%及57.10%。医疗保健支出位居前列主要是全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及农民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

2、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农村地区基础生活设施的逐步完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区农户基本每家拥有自用房1栋以上。农民家里的设备也是不断更新,手机、冰箱等一些高消费物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各种生活费用支出的快速增长也表现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据调查资料统计,20*年底,我区每100户农民拥有彩色电视机118台,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每100户有146部。

三、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1、财产性收入增加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财产性收入之所以能成为我区农民人均收入的“领头羊”,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近年来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二手房租赁市场也得到蓬勃发展,二手房租金也年年看涨;二是依托桃花镇的优越地理优势,靠近我区最为繁华的六大批零市场,南来北往的客商较多,且大多商户偏向于选择市场附近的场所做为居住地和商品库存地,这就给桃花镇的农房出租带来了一定的客源;三是由于近年来农户收入和银行储蓄利率的不断提高,农户们更偏好于将手头上的余款存入银行获取利息。农户储蓄额的上升也带动了利息的上涨。

2、工资性收入也是我区农民增收的一项稳定的因素

由于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下降,以及顺应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就业的发展趋势,外出就业增加收入成了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途径。20*年,我区农村居民在各种企业组织中人均劳务收入为1990.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7.13元,增幅为0.84%。

3、税费改革成果稳定,农民负担无反弹

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业利益、维护农村稳定做出的重大决策。农村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减负即为增收,税费改革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支持农业、关心农民,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更加密切了党群关系。

4、个私民营经济增势强劲,也为我区农户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年我区积极推进全民创业进程,个私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年末全区个私民营企业达到26380户,从业人员达172919人,个私民营经济吸引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保证了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形成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20*年我区农村居民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人均1438.36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9.56%。

四、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

1、劳务输出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部分转移劳动力只能是从事较简单的普通工作,对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只能是望而叹止,从而很难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经济收入。目前我区输出的农民工主要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劳动生产率较低,获得的工资性收入随之偏低。

2、获取收入的途径单一。

目前我区农民收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财产性收入,二是工资性收入。近几年来,由于城镇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压力增加,农民进城务工难度加大等原因,作为农民收入来源之一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受阻。因此我区农户主要依靠房屋出租来获取财产性收入。收入的单一化使得我区农户收入偏少。

五、提高农民收入的办法

1、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

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是一个不可争论的事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农民收入水平与其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密切相关。劳动力文化素质高的农户,经营门路广,善于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能在激烈的商品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收入也相应高于其他层次的农户。低层次的文化素质结构,难有自己的创造和特色,在从事非农经济中,处于劣势。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从而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消费结构范文篇4

1.估计方法。当时间序列存在异方差时,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OLS)不再有效,需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估计。进一步,如果时间序列同时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估计也不再有效,需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总的来说,传统的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广义最小二乘法(GLS)等估计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参数只有在模型满足一些假设条件时才具有良好的性质。广义矩估计法(GeneralizedMethodofMoments)则不受模型假定的限制,它不要求随机扰动项一定非序列相关,不存在异方差等,并且使用该方法得到的参数估计值比用其他估计方法得到的参数估计值更接近真实值。可以这么说,广义矩估计法(GMM)包容了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广义最小二乘(GLS)等估计方法。本文的数据分析就是在广义矩估计的基础上完成的。2.估计原理。广义矩估计是设定参数满足的一种理论关系。其原理是选择参数估计尽可能接近理论上关系,把理论关系用样本近似值代替;并且估计量的选择就是要最小化理论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加权距离。参数要满足的理论关系通常是参数函数(fθ)与工具变量Zt之间的正则条件,即E[(fθ)''''Z)]=0,θ是被估计参数。广义矩估计法(GMM)中估计量的选择标准是使工具变量与函数(θ)之间的样本相关性越接近0越好。用函数表示为:J(θ)=(m(θ))''''Am(θ),其中m(θ)=(fθ)''''Z,A是加权矩阵;任何对称正定矩阵A都能得到(θ)的一致估计。3.估计结果。在EViews5.0中利用1994—2010年湖北省消费数据,在广义矩估计法下得出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很高,且湖北总消费、湖北政府消费、湖北城镇居民消费、湖北农村居民消费这四个变量均通过了假设检验。

湖北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关系检验

1.湖北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关系。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包括国防、社会保障、教科文卫以及向住户以免费或低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等方面的开支。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正向因果关系,另一种是负向因果关系。负向因果关系即政府消费增加会抑制居民消费或政府消费减少会促进居民消费。正向因果关系即政府消费增加会促进居民消费或政府消费减少会抑制居民消费。如果不存在上述两种关系,则表明政府消费变动是对整体消费的平滑,即整体消费不足时,政府应增加消费,提高整体消费率;整体消费过剩时,政府应该减少消费,降低整体消费率。2.因果关系检验。首先根据样本容量确定检验最大滞后期为5,然后在EViews5.0中利用1994—2010年湖北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数据进行滞后期为1~5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检验结果得出,滞后期1~5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在置信度为1%的前提下,原假设均成立。检验结果表明湖北政府消费和湖北居民消费之间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政府在制定消费政策时,可以根据总消费水平进行相机决策,进而平滑湖北总消费率。

政策建议

(一)关于湖北政府消费不足的政策建议

1.提高政府消费水平,调整政府消费结构,突出政府支出民生导向。目前湖北消费整体疲软且政府消费相对居民消费不足,这表明政府没有建立根据居民消费情况相机决策的机制。在此情况下,湖北政府应加大政府在民生上的财政支出,包括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同时适度减少行政支出,通过这些举措降低居民的“支出预期”,从而间接引导居民增加消费,使整体消费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2.创新公共产品融资方式,节省政府投资,平滑政府消费。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政府应制定奖励补贴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规划和公用服务的提供,同时将节省资金投入到民生保障上,切实解决居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间接促进居民消费,最终使得政府消费平滑。当整体消费不足时,政府通过加大民生消费,间接刺激居民消费,提高整体消费率;当整体消费过剩时,政府通过减少民生消费,间接抑制居民消费,控制整体消费水平。

3.搭建文化消费平台,增强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培养居民文化消费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提高。当前由于政府引导不够,居民大多自发聚集或组织文体活动,规模小且带动作用不足,经济效益难以显现。政府应合理规划,政策引导,在政府投入和私人资本引进的共同推进下修建大型民俗、民风文化娱乐平台,将商业模式和民俗文化融合为一,引导娱乐文化规模化、集群化,商业化发展,充分激发居民文化消费潜力。

4.积极探索财政保障方式,建立健全相关惠民机制。财政收入是政府消费增长的源泉。政府应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惠民机制。地方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地方税收、地方国有企业收入、中央财政补贴和预算外收入等。在提高财政收入上,政府可以改革税制,培育新型产业,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等。在建立健全惠民机制上,政府应该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促进就业支持机制、医疗卫生事业保障机制、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等。一方面通过提高财政收入保证政府消费稳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惠民机制降低居民支出预期,间接促进居民消费。

(二)关于湖北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政策建议

1.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条件。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农村消费的基础。政府应保证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步伐。除对农民直接补贴外,加大对农业科技、机械购置、人才培养等领域的间接补贴。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广开就业渠道,提高农民再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增加农民非经营性收入,有力地支持农民持续增收,提升农民消费水平。

2.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农业。低碳绿色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能够生产健康、无公害的农副产品,其市场前景广阔。政府可以从多方面支持低碳绿色农业发展,一是政府应加大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大力宣传能源循环使用理念。二是政府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滴灌等新农业生产技术。三是政府应着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以绿色品牌为标志的特色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村居民真实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农民后顾之忧。“养老、医疗”问题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为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保体系。一是政府要加大农村社保的投入和宣传力度,积极推广中央财政缴纳、地方财政缴纳、个人缴纳三方负担的养老体制,科学合理的搭配社保资金,逐步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养老观、医疗观。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保法规,要从法律层面保证农村社保体系的稳定性、公平性、可靠性和长远性,以此提振农民消费信心。三是政府要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虽然我国有9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但是保障水平不高,特别是农村低收入者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支持力度。

4.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引导农民消费信贷。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已近8000亿元,而全国农户超过70%的借款来自民间借贷,显然,只有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才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扩大农村需求。对此,一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建立农村金融网点;二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农民消费信贷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了解并使用消费信贷,逐步扭转农民传统消费观念;三是要敦促金融机构制定针对农民自身特点的信贷方式,创新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金融产品;四是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民间资本借贷,繁荣农村金融市场;五是要加快农民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建设农村社会担保、抵押机构,并允许农民以土地、房产、资本等作为信用抵押。最后,通过多种举措引导农民进行消费,提振农民需求,拓宽农村市场。

消费结构范文篇5

双循环下互联网消费金融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关联机制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体系的完善扩大居民消费服务范围一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海量消费数据的支撑下覆盖了更广阔的消费群体。现阶段,随着消费市场的细分化发展,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对消费金融提出了细分和垂直化的要求,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普惠特征能够覆盖更分散化的消费领域,将农村人口等传统金融渗透困难的群体纳入消费金融服务范畴。另一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场景化进入深度应用阶段。第一,“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互联网金融增长模式凭借更丰富的数字化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构建了更完善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强化场景引流消费。第二,互联网金融的场景范围引导消费向制造、物流等全产业链垂直化延伸。在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深度融合下,非接触化的金融服务模式逐渐成为居民消费的刚需,多触点和互动频繁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前端客户和管理贷后的新常态。(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下沉释放消费潜力首先,在当前碎片化和高频化的社会消费环境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下沉和渗透不断影响并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在更加便捷的金融支撑中潜移默化地创新居民消费的商业价值增值渠道。例如,在普惠数字金融的发展框架下,居民消费的偏好更加容易形成量化数据,通过互联网金融衍生的大数据匹配技术能够更加精确地向消费者传递同偏好商品的关键信息,通过金融云平台解决传统消费市场中“填鸭式”销售策略无法精准把握市场消费信息的短板,形成数字金融与数字消费经济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其次,消费创新型经济的本质是对市场消费需求的创造,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下沉能够通过细分消费市场和挖掘潜在消费者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一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消费需求创造来自消费数据库的大数据技术应用,零售企业能够借助相关的数字技术快速把握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并将消费信息根据消费者的价格偏好、功能偏好及购物体验等进行细化,从而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另一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创造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实时需求。互联网数字金融技术在居民消费市场信息的捕捉中能够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天量的交易数据信息,并对消费周期及消费评价等关键数据构建一个更加精准且充实的数字化消费模拟场景,为居民消费与社会供给打造更加精准的商品价值共创闭环,满足高频次消费场景中产生的个性化和实时消费需求。此外,消费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便捷的支付也不断挖掘并维持了消费者的个性化与实时需求。最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下沉引导刺激消费行为。一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创新了消费信贷金融,通过数字金融的下沉缓解了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通过移动支付平滑了居民消费周期,通过“信用卡效应”提升居民当期消费倾向,丰富居民消费行为。另一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对消费者心理产生适时性和冲动性的影响,在便捷的支付手段下更加提升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促进了居民采用移动支付进行消费的产品感知满意度。

互联网消费金融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关联效应实证检验

消费结构范文篇6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制;中介效应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为促进云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入研究省内居民消费结构如何作用于产业结构是有意义和必要的。云南当前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些制约因素阻碍了产业间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现实说明,问题的关键在于居民。消费能否促进产业结构转型,通过什么路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通过整理当前文献,有关学者已经明确了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联系。认为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着协同发展关系,且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但仍有以下缺点:一是在传统的研究中,只关注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实际上,消费结构是资本投资技术创新等诸多路径来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二是现有研究往往考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内部进化等,多维的研究很少见。

二、云南省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与假设

(一)资本投资效应

李桂静(2020)通过分析得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但居民消费增加对各行各业的推动效果不同,进而三次产业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行业固定资产进一步投资,进而提高居民对商品的需求量,需求的变化能够促进新产品的发展和产生,表明固定资产投资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居民消费结构可以通过资本投资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技术创新效应

刘冰(2007)在技术革新消费推进论中阐释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的消费革新是技术革新,技术革新本身也是满足消费需求的手段,为了顺利优化和提升人们的消费结构,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分布也必然发生变化。提高消费水平,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居民消费结构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计量模型和指标的选择

变量间接作用于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揭示因果关系的内在机制。具体方法参见蔡海亚的《贸易开放是否影响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一文。本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影响效应:structure=α+γ1consume+∑γ2control+ε(1)式(1)中,consume表示居民消费结构,本文参考王宇(2014)的方法,将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三方支出的合计消费支出比重作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替代指标。structure表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表示随机扰动项,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本论文主要从两个角度来测定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是参照产业结构整体的升级(structure1),按照蓝庆新等(2013)的研究构想,依次对三次产业赋予一定的权重,产业结构的升级指数大致表征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产业结构高级化(structure2),反映云南经济结构的服务化倾向,参考了干春日(2011)的方法,采用第三产业生产额与第二产业生产额之比来表示。Contol表示控制变量。城镇化水平(control1)借鉴昌忠泽等(2018)的方法用城镇化率来表示。政府干预程度(control2)采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来测度。本论文依次验证上述效果是否成立,通过中介效果的验证方法,构建如下方程式模型:W=τ+θ1consume+∑θ2control+σ(2)stucture=鄣+φ1consume+ωW+∑φ2control+μ(3)上式中,W代表中介变量,包括资本投资效应和技术创兴效应。首先,以方程式(1)为基准返还,验证居民消费结构向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关系。接着,对式(2)进行回归估计,验证居民的消费结构和中介变量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方程(3)做回归估计,进一步检验居民消费结构和中介变量对产业结构的共同作用。选择的中介变量为:资本投资效应(cap-effect),资产投资规模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借鉴李桂静(2020)计算资本投资的方法,将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描述全社会资本投资的指标,本文采用地均资本投资来表示。技术创兴效应(tech-effect),技术创兴能够激发产业自主转型升级,本文从产出角度选取发明专利的授权数衡量云南的技术创新水平,采用人均发明专利授权数来表征(王一乔等,2020)。

四、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表1展示了基准回归的测算结果。用t检验判断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模型1、模型2显示的是云南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根据数据显示,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高级化有显著正向影响,估计系数依次为0.0152、0.4906。在控制变量方面,城镇化率与产业结构升级呈现正向关系。说明城镇化能够促进云南产业结构升级。另外,数据显示政府干预与产业结构呈现负相关,说明政府干预程度阻碍产业结构升级。本人认为其原因在于,政府干预资金投向与规模,使得信贷资源过于集中政府扶持产业,分配资金时按照风险原则和政治主从次序引导资金流向国有企业,使得高成长性行业因资金短缺难以为继,整体竞争力减弱,就会导致地区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滞缓产业结构升级。模型3、模型4检验的是式(2),模型3表明云南居民消费结构对资本投资存在正向推动作用,会促进资本投资扩张;模型4说明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可以刺激云南的技术创新。

(二)中介效应检验

表2报告的是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模型5、模型8是上述假设1的回归结果,模型5中的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呈正相关,且中介效应显著,意味着增加资本投资确实是居民消费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手段。模型8显示,以资本投资效应作为中介变量,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没有显著影响。模型6、模型9是上述假设2的回归结果,在完全中介效应的检验中并不显著,继而做sobel检验,检验表明技术革新效果意味着居民消费结构对云南省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也有中介效应。整体升级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键要素。模型7、模型10进一步将资本投资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结合同一方程式进行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回归系数顺序为0.0246、0.9791,与基准模型系数0.0152、0.4906相比,该系数上升,从侧面印证了在总体上居民消费结构可以借助资本投资、技术创新等方式间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五、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总结

本文通过资本投资与技术创新路径深入探讨了云南省居民消费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机制,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显著影响,对产业结构内部发展无显著影响,且对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的影响最显著。第二,居民消费结构向整个产业结构升级,中介效应显著,说明云南省居民消费结构可以借助技术创新和加大资本投资方式间接促进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居民消费结构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仅仅技术创新效应的作用明显。

(二)政策建议

1.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含量通过加强产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一方面,企业加强研发资金投入,加大对于新领域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向新兴技术行业转变;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让高新技术产业在云南省遍地开花。通过以上的方式促进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高级化。3.转变消费观念,刺激新消费本文着重说明云南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存在影响,所以要想提高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居民的消费结构。可以通过改变云南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来释放居民的消费力,找到新的消费点。政府可以做好引导工作,学习其他地区优秀先进的管理模式,比如互联网直播带货,向社会公众释放拥抱互联网的信号,鼓励网络发展,利用好各大销售平台与消费节日的刺激作用,释放因疫情被遏制的消费动力,培养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观念,实现数字消费。3.合理规划资本投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制定资本投资政策,加强对主导产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速度。根据不同阶段居民消费需求的不同,引导企业及时调整生产规模和投资方向,强力发展生产力高的新兴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整体升级。

参考文献:

[1]刘汝浩.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居民消费升级协同发展———基于技术创新中介效应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21(4):46-50.

[2]田学斌,闫真.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0(3):20-24.

消费结构范文篇7

1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因子分析

1.1数据选取及说明

本文选取的是河北省统计年鉴2003年到2015年的年度数据,选取的指标是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中的指标。分别是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教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8项指标。为了后继分析的方便,各项指标在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依次用如下变量来表示:X1、X2、X3、X4、X5、X6、X7、X8。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消费结构的八个组成部分的百分比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2因子分析过程

首先进行八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通过SPSS输出的相关表可以看出,八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部分都较大,说明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也说明这些变量间包含的信息有较强的重叠性,因此,接下来必须要通过因子分析来简化模型,进行后继分析。通过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发现,KMO的取值为0.264,虽然取值不是很大,但是Sig值为0.000,表明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表1可知,前两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同时前两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方差的86.827%,可见前两个公因子基本可以涵盖原变量绝大部分的信息,因此只需要提取两个公因子。由旋转成分矩阵表2可知第一个因子在食品、衣着、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上有较大的载荷,主要反映的是这几个变量的信息,这几项是居民生活必需的方面,因此将这个公因子命名为生存型消费因子。第二个因子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教文化服务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这四个变量的信息,这几项是居民为了改善生活,追求生活质量需要支出的方面,就将其命名为享受型消费因子。表3给出了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根据表3的输出结果可以直接写出如下两个公因子的得分函数,需要注意的是,函数中各个变量已经不是原来的变量而是标准化之后的变量。F1=0.186*ZX1+0.287*ZX2+0.137*ZX3+0.082*ZX4-0.007*ZX5-0.091*ZX6-0.239*ZX7+0.297*ZX8F2=-0.083*ZX1+0.118*ZX2+0.326*ZX3-0.180*ZX4+0.287*ZX5-0.337*ZX6+0.003*ZX7+0.158*ZX8结合两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构建综合得分因子模型:F=(0.602*F1+0.267*F2)/0.868=0.694*F1+0.308*F2由两个公因子的得分函数F1、F2及综合得分因子模型F,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子得分图。反映了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程度及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整体分成两部分,从2003到2012年,各因子得分整体呈上升趋势。2012年到2015年各因子得分整体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随着河北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开始由生存型向消费型转变。

2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八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在进行因子分子时,提取了2个公因子,分别是生存型消费因子和享受型消费因子。(3)生存型消费因子在食品、衣着、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这几个变量的信息。这几项的载荷系数的绝对值取值都大于0.8,明显较高。说明河北省城镇居民对食品的需求不仅仅是吃饱,而是追求营养和美味。对居住的品质以及衣着的舒适、款式的新颖等方面的追求也在逐年提高。(4)消费型因子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教文化服务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这四个变量的信息。由综合得分模型可知,消费型因子对消费支出的影响要小于生存型因子。由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娱教文化服务的载荷系数的绝对值较大,说明河北省城镇居民开始享受生活,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乐意购买高档家庭设备用品,享受私人汽车等交通工具带来的便捷性、对个人及孩子的教育投入也越来越多。河北省城镇居民在汽车、文化教育的投入等方面消费支出越来越高,推动着河北经济的发展。(5)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消费型转变,消费结构趋向合理。

3优化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使河北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有效拉动河北省经济的增长,提出如下的对策与建议:第一、制定合理的信贷政策。目前,对河北省城镇居民来说,最大的消费支出是食品、居住。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居民对于改善型住房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政府要努力创造条件,对于刚需住房的家庭实施宽松的信贷政策,刺激消费。第二、加强食品监管。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人们不怕食品贵而是担心食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基于此,政府要加强食品监管,为居民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和通讯设施。目前,交通和通讯消费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基本上每户家庭均有一辆汽车;手机作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网上购物及支付的工具,智能手机也越来越畅销。因此,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完善通讯设施,有利于拉动需求。第四、积极探索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只有具有了明显的消费热点,人们才乐于进行消费。才能拉动河北省城镇经济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作者:葛美玲 单位: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消费结构范文篇8

[论文摘要]生存就是现实,因此把现实与审美的理想对立起来实际上是一种违背设计美学常识的见解。而设计师的任务,则是改变现实顺应潮流,引导创构理想。作为社会消费结构中人与世界的一种精神关系,审美活动具有现实性的特征。审美活动着眼于现实的人生,寻求理想的实现和幸福愿望的达成,从中提升和超越自我。我们不得不承认主体精神性的理想是在现实关系中生成的,几乎表现在等同于现实活动,是一种消费水平理想化、艺术化的活动,与现实活动没有距离。这种活动不但植根于自然生命的深处,以生命意识为基础贯通自然与社会消费,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反映出社会化的情感对整个世界消费结构的精神需要。对于大众而言这种关系形式上不但涉及功利,而且暗含着功利的强度,它以现实消费水平关系为基础,之后才超越了现实及其约束,走向心灵中理想与自由的境界。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的审美活动让主体的心灵从现实关系中获得一种超越。

一、依靠受众自身实现审美活动

消费设计作品与理念一经传出就不可改变,能否产生审美作用,其决定因素就在受众。设计作品只是提供了设计审美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就要依赖受众身上应具备的条件。条件之一,是受众要阅历丰富、人情练达,这样他就会对消费结构事件中美的信息十分敏感,容易在内心激起活动。但仅仅只是阅历和人情还不够,只能达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和激动,最多只能算是审美活动中的感性认识。那么,受众还应具备的条件之二,是要具有在掌握大量艺术作品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美修养,这样才能把设计接受中的情感活动很清晰地和艺术审美范畴联系起来,使设计审美真正到位。

对于人的艺术修养在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曾做过这样的表述:“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社会人的感觉和非社会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只有凭着从对象上展开的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才能部分地第一次产生着人的主观感受的丰富性:欣赏音乐的耳朵,感受到形式美的眼睛──简单地说,能够从事人的享受和把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来肯定的各种感觉。”

二、受众感受设计的指导意义

(一)消费结构审美与艺术审美之比照

消费结构设计审美虽然离不开艺术审美范畴的指导,但设计审美决不能走入艺术审美的运动轨迹之中,不能以想入非非代替严谨的事实接受活动.设计审美是“参与生活”,不同于艺术审美“高于生活”。消费结构设计不是艺术。消费结构设计和艺术在同为意识形态这一点上是平行关系,但是从信息传递和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则是递进关系。消费设计属于最靠近社会实践的较低阶段,艺术属于稍远离社会实践的较高阶段。艺术是从社会消费主义风尚一类的直观和表象中把美的因素抽取出来,经艺术家按艺术规律进行创造的思维活动成果,它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范围内自由想象。而设计却不同,它要力图保持直观和表象的特征,尽可能忠实于消费结构事物的本来面貌,这就决定了消费设计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的特征。

一个消费结构形成的事实中可能有多个统一于一种审美范畴的因素,也可能几种因素分属于不同的审美范畴。艺术审美则是一种集中、有系统而又统于一种审美范畴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艺术审美就像艺术创造一样,可以在艺术形象允许的范围内自由驰骋想象活动,想象范围可以超过作者的构思,也可以超出文艺作品中事件的限制。设计审美则不同,其审美的想象活动要局限在设计事实的框架之中而不能自由发展。受众只有结合事实的性质和意义,才能使事实中的审美因素获得想象的空间。设计审美作用不是要去理解形象,而是要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实的意义。设计审美的第二层次,也就是较高层次,是在设计接受的基本过程之外,这是因为设计的基本功能是通过设计作品以直观和表象的形式传播狭义主观信息。设计作品只反映现象,不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设计的认识和审美作用,从设计接受的基本过程外在的内容看,也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审美差异性,这又是人们接受设计后根据受众的自身素质带来的或多或少的必然结果。

消费设计能为受众带来“参与生活”的愉悦、享受,并不是设计审美作用的全部意义,只是开了个头,是设计审美活动中较低的层次,是一种具有美感共同性特征的审美。美感共同性的现象只是暂时的,根据审美规律,必然要向以美感差异性为特征的更高层次审美发展,从而让每一位审美个体在新闻审美活动中充分施展。这一过程的表现是,受众通过具体事件的接受,发挥自己建立在艺术修养基础上的感受能力,鉴赏到现实生活中不断生发出来的、实际存在的大量生动的美。设计审美凭借人的想象天性让创造性思维自由驰骋,但它要受设计认识作用的指导,受“参与生活”的约束。

(二)设计审美之艺术范畴观

消费者一般性地接收消费结构设计只能产生一种朦胧的参与社会的愉悦和满足感,而且只是说“参与生活”,还不能完全表达设计审美的全部含义。同样,光是说“美是生活”也没有诠释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个定义的全部含义。他又进一步阐述“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凡是表现了欢乐、丰满、灿烂的生活的一切,这就是美的。”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审美范畴作为指导依据,从生活以及从设计中去审美就是一句空话,或者只能停留在较低层的美感共同性上。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上述关于什么是审美的具体内容的表述,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活动归纳的两个条件:一是并非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有美可审,只有具备符合艺术审美范畴内容的生活才是美的;二是审美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素质,要做到能在来自生活的事物中,看得见依照艺术审美范畴应当如此的内容。

设计对受众来说是生活的缩影,接受设计从审美角度讲,就是在艺术审美范畴的指导下,对现实生活最新变动的事实中可能出现美的因素的审美活动,这一过程符合感性认识在理性认识指导之下完成的认识规律。设计制造的事实中美的因素出现及主体对这些因素的审美活动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第一、设计所影响的事件从整体上不仅具有鲜明的美的因素,而且十分集中地与某一种艺术审美范畴吻合,容易在审美意义上产生轰动效应。第二、设计所涉及的事件本身从整体上不具备明显的艺术审美范畴,而是以事件内涵的丰富性和事件互相联系的特点传递出审美信息,去激活受众的审美想象。

三、设计师的责任

设计师们应该是日常消费生活趣味的追随者和注释者,更应该是新的生活趣味和审美趣味的积极倡导者。陶醉于日常的物质生活本身,不仅是设计家作为一个消费结构引导角色的权利,在日常消费生活中享受审美的趣味,是设计家作为的一个审美欣赏者角色的权利,而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作出冷静的思考并且进行积极地引导,更是设计师们应尽的义务。通常被传统观鄙视的随波逐流,投人所好,甚至哗众取宠,确是体现投机家素质表现力水平的惯用伎俩,也是身为设计师的市场体系在设计实战意义上的认识水平面上移所应该做到的。

参考文献

消费结构范文篇9

一是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我国居民原先对产品数量的需求正逐渐向对质量的需求过度。质量追求是未来消费结构变化的长期特征。在产品个性化需求方面越来越多,如住宅越来越注重舒适和美观,食品越来越注重绿色和安全,产品越来越注重多功能和高档化。二是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变。在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变是必然趋势。在物质生活资料得到保障之后,居民消费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比例必然会扩大,另外,娱乐休闲与旅游等相关文化娱乐产品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我国居民丰富精神文化的必然需要,精神生活消费的多种性和多层次性以及文化消费的增加,也是我国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升的重要表现方式。三是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的转变。在生存资源得到质和量的满足之后,我国居民在消费过程中必然会更多地关注跟自身发展相关的消费需求,会进一步加大对健身医疗保健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同时追求快捷交通和对称信息,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居民发展需求所带来的消费需求正逐渐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内容。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趋势变化对市场消费的影响

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居民消费结构趋势的变化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围绕市场识别和市场评估两个方面进行市场营销机会的分析,结合市场需求领域的新情况和新变化,科学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确保市场营销策略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能否有效识别和寻求市场营销机会,对于增强企业市场发展能力具有关键作用。顾客作为微观市场营销环境的主导者,其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市场营销环境。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应当牢牢把握结构变化趋势,进一步制定营销方案,切实迎合居民消费需求,依靠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持续发展水平,并将其作为企业市场营销机会分析的最根本出发点。围绕居民消费结构趋势变化进行市场分析,主要是从现存市场营销机会进行分析和从未来市场营销机会进行分析两个方面。本文将居民消费结构趋势的变化与市场影响相关率变量记为F,市场消费发展比率变量为C。根据增长效应理论,居民消费结构趋势变化对于市场消费发展的影响存在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在构建模型时不仅包含市场消费发展比率的一次项,还纳入二次项,如模型(1)所示:C=α+F*β1+F*β2+εt(1)模型(1)中,α、β1、β2为参数,εt为随机误差项。一方面为了有效防止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线性关系,提升回归结果,需要对样本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可以发现,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能够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的居民消费结构趋势的变化与市场影响之间的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即提升居民消费结构趋势的变化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市场消费的发展速度,增强市场活力。

现存市场营销机会分析

进行市场营销机会分析和识别时,一般会按照营销手段和营销对象来进行,并将其转化为对于市场和产品结构的分析,实现市场产品结构的识别和分析,确保产品市场机会这一市场营销机构的核心地位。应当从供需现状来对营销机会进行分析。市场出清是市场营销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市场出清这一理想状态往往难以实现,因此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围绕居民消费这一消费市场,应当重点从结构、数量以及层次这三个方面来对市场供需缺口进行分析,并通过缺口分析进一步寻求市场营销的机会。当前居民消费结构正逐渐从大众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对于同一产品个性化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尽管供需总量平衡,但是结构不平衡仍然会留下比较大的市场营销空间,对供需结构差异进行分析也能够从中发现市场营销的机会。围绕高中低三个市场需求层次,分层次分析需求状况,并有效查找需求空档,生产产品进行填补。重点关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一般来讲,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速度快,同时产品具有层次,差异也比较明显,城镇居民在消费上更注重个人偏好和高档层次消费。除此之外,还应当围绕市场细分进一步寻求营销空间,按照消费者需求层次和内容的不同,对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并根据不同产品需求的消费者所构成的目标市场,进行个性化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围绕消费者生活方式、个性特点、购买行为、时效选择、购买方式,重点做好目标市场的规划,通过细分消费市场,进一步挖掘被忽视的市场机会。尤其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势。“吃穿用”的消费比例逐步下降,交通、娱乐、通信、体育等消费需求比例不断上升,正是基于这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进一步细分出许多新的目标市场。细分虚拟产品和实体产品,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享受产品和食用产品,投资产品和消费产品这些不同的消费,有助于为产品营销提供更好的机会。对于同一类产品,也可以结合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分析和营销。通过差异化的市场细分,进一步增强营销的针对性,挖掘市场营销机会,对于增强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和水平,提高市场产品占有比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未来市场营销机会分析

消费结构范文篇10

关键词:消费结构;农村居民;云南

消费结构问题是消费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消费结构对于了解云南省居民的消费行为、研究云南省居民消费趋势和云南地区部分产业结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中西方有较明显的差异,由于西方国家的工业社会体制和农业社会工业化,在西方的消费结构研究中很少有专门针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云南省林地面积广袤,林业经营者占据多数人口,因此云南省的经济发展主要焦点还是农村问题,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研究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1阻碍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提升存在的问题

1.1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云南省属于我国的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弱,产业化发展比较落后,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又远远比不上城市居民,因此出现了收入水平无法满足生活需求的现象,也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领域和消费市场,严重阻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

1.2农村居民保守的消费结构

我国的传统观念在国人心中早已经根深蒂固,因此人们的消费观也比较保守。更多的人们愿意把现有的收入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又或者说为自己的后代牟取保障。诸多保守落后的消费思想严重阻碍了云南省农村居民的物质消费水平,而农村居民在婚丧嫁娶方面过于铺张浪费,存在部分人互相攀比的现象,导致在这些方面存在很大的浪费,由于一些不必要的庞大支出也相对阻碍了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也多多少少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水平。

1.3云南省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健全

云南省部分边远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匮乏,甚至连供水供电等基本生活问题都没有解决,严重阻碍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配套相对不足,流通渠道也不够健全,交通也不够便利,导致商品通货渠道运输效率特别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云南省农村居民的需求供给,因此导致供需脱节的现象,造成农村居民买卖和外界交流困难的现象。

2改善云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措施

2.1提升居民收入

优化农业产业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收入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水平。农业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因此应该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加大力度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提高,激励劳动人民对农产业规模化的扩充。云南素来以“彩云之南”著名天下,也应该着力发展云南省的旅游产业,进而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以推动云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2鼓励农村居民消费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可以通过促进生产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潜意识消费,鼓励农村居民参加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培养改善农村居民的传统消费模式。此外,城乡差距不断拉大,阻碍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沟通,应该鼓励居民主动接轨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模式,缩小城乡之间的距离,通过城乡之间更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逐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但一定要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理性消费,这样才能达到提升消费结构的目的。

2.3改善云南省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要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必然要完善农村的基础配套,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问题是促进消费的关键因素。首先,要解决贫困山村人口的基本温饱;其次,要关注农村居民的基本生存问题,在农村居民居住地通水通电,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然后,修建道路,为山村居民与外界沟通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信息交流与文化知识传播;最后,在加大力度建设通村路径的基础上,提高居民的基本素养,完善农村的基础教育问题。

3结束语

只有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改善,周边的环境也不断完善,在当下生活满意的前提下,居民的内在要求才会转化为真切的现实要求。只有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得到提升,才能全方面的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参考文献:

[1]窦长清,肖雄.近年来国内消费结构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1987(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