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质监十篇

时间:2023-04-05 17:39:45

工商质监

工商质监篇1

商品质量监管工作情况

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是自2003年以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重要商品质量监管制度,是工商部门实现由“打防结合,以打为主”向“防打结合,以防为主”的转变和建立商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的重大举措。在最近,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的《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意见》,再一次将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确定为流动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认真贯彻《意见》和四月份全州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会议精神,2005年5月10日县局及时组织召开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局长办公室会议,专题讨论了如何根据我县实际贯彻落实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确保职能到位,切实履行起职责。会议最终通过了《xx县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和《xx县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制度改革“八项制度”(包括在工商部门内部建立的“四项制度”和要求经营者建立的四项制度)》。2005年5月18日,县局组织召开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股、所长及局机关工作人员动员大会,会议转发了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责任制暂行规定》,按照属地管辖,县局将商品质量监管职责全部分解到所,责任到所长、到分管局长,会上所长向局长递交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责任书》,会议同时要求各所及机关职能股室统一认识,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切实抓落实。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㈠县局及时成立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领导小组,由局长亲自担任组长,相关业务主管局长及挂点领导为副组长,消保、市场、公交、个企监管、商广、注册及各基层工商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同时各所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

㈡局机关同时成立商品质量巡查队,由消保业务主管局长——xxx同志任队长,消保等股室负责人及股员为成员。

㈢各所确定商品质量监管专干,专门负责组织市场巡查,搞好市场巡查登记,建立辖区商品质量信息库。

㈣明确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具体由消保股牵头,同时决定在可能的情况下,今后将在办案工具等人、财、物上予以倾斜。确保牵头股室在监管模式上有所突破,领引相关业务股室、分局及基层工商所全面开创我县商品质量监管新局面。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基本建设

㈠配齐配强12315办案工具,提高12315快速反映能力。局机关在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2万余元新购置一台12315快速受理车,目前社会反映非常好。

㈡专门解决千余元统一制作了上墙制度牌和《市场巡查登记薄》、《商品质量信息登记薄》,使我县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现各所“四项制度”牌已全部上墙,经营者的“四项制度”也已基本落实。

㈢下一步为快速、准确、有力打击蔬菜农药残留含量超标、牛肉打水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局拟购置必要的简易食品检测设备。当前,该项工作已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落实试点,全面实施商品质量监管制度改革

按照统一的安排部署,各基层工商所认真落实辖区试点单位。

㈠xx地区,以“xxx”和“xx”两超市为主,带动家胜通讯行、新一佳超市、珍珍批发部、建设路超市、协达电器超市等。

㈡xx镇确定以“xx超市”、“海尔长虹家电行”为试点。

㈢xx、xx、xxx、xx等农村所也正在抓紧落实。

四、全面督查,确保职责落实到位

为了确保会议精神和职责落实到位,5月30—31日,县局组成督查组深入xx、xx等六个基层所进行全面督查。

㈠落实基层所辖区商品质量监管职责的再分解,要求分解到组、到岗,责任到人、到挂组所领导,并督促所尽快参照县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责任书签订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责任书,关键是管段、管片干部向所长签订的监管责任书。

㈡了解近斯各所市场巡查情况。

㈢了解各所市场巡查登记情况。

㈣了解各所“商品质量信息公示栏”的落实情况。

五、结合各项专项整治,加大市场登记巡查力度

为了深入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今年以来,各相关业务股室、分局、所紧紧结合各项专项整治,加大市场巡查力度。据统计,全县共开展执法行动近10余起,检查市场30多个次,检查市场主体1300多户,立案18起,罚没入库12万元,查获假冒伪劣商品总货值26万元。

㈠结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消保股按照省、州的统一布置认真组织清查含苏丹红食品、不合格奶粉行动。通过清查了解,我县食品基本稳定,未发现已发现含苏丹红食品,也未发现已被检验为不合格的奶粉。xx工商所联合xx市工商局市场分局开展名烟名酒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对白沙地区30多家烟酒专卖店进行检查,共查获假“五粮液”酒105瓶,假“剑南春”酒64瓶,假“酒鬼”酒18瓶,假“芙蓉王”烟、“精品白沙”10余条。xxx、xx所结合年检验照。深入农村开展文明作风检查,查获一批严重过期霉烂变质食品。

㈡公交分局积极开展建材市场抽检,从“3C认证”、“数量不足”等方面强化建材市场监管力度,立案10余起,罚没金额3万余元。

㈢市场分局全力组织和督导基层所开展农资市场巡查,结合“红盾打假护农”农资市场整治,从清查资质入手,协助注册严把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关,取缔无照经营28户。xx工商所、xx工商所充分利用商品质量信息,积极组织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案件,查获劣质化肥100多吨,罚没入库8500多元。

㈣加强部门协作,拓宽监管领域。今年来,消保股继续发挥与烟草愉快协作的优势,深入开展卷烟市场打假行动,成效显著,仅一季度没收假冒卷烟4余件,并在3·15期间进行了集中销毁。

工商质监篇2

一年以来,我所在市局及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所干部扎实工作,改进工作方法,坚持“监管与活动并重、打假与规范同行”工作原则,重点防范疫情期间监管,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管力度,着力规范食品餐饮服务行为,大力整顿药品生产经营秩序,使饮食用药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现将我所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提升干部综合素质,促进队伍活力

一是通过强化各种制度,让全所干部养成了良好的个人习惯。比如:通过廉洁自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工作纪律制度和政务公开、行政许可、监管执法、消费维权等业务工作制度的学习及实施,把全所的各项工作和干部行为都纳入其行为规范中,让全所每位干部在内务管理、值班、接待受理、劳动纪律、着装要求、请假、卫生习惯等方面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严格遵照制度行事,形成了所内干部用制度自律的良好习惯。

二是加强干部的学习教育。我所充分利用每周的学习、工作会议及每月的主题党日等活动会议,开展思想政治学习,组织干部进行学习讨论及交心谈心,将工作分析会与思想交流会合二为一,以工作进展促进思想交流、以思想统一提升工作成效。及时解决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波动及家庭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保证了队伍的稳定团结,提高了凝聚力,激发了团队协作的活力,推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把握重点、破解难点、凸显亮点,以重点工作为抓手,工作见成效

一是做好了今年的年报工作。首先,拟定了年报工作计划及工作流程,成立了年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布置、调度、指挥、落实。其次对相关年报对象进行了培训,为年报工作的顺利完成打好了基础。第三,明确了岗位责任,由监管区域责任人督促经营主体年报。年报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

二是积极开展了各类专项整治。根据市局的工作安排,我所主动靠前,积极行政,开展了对烟花鞭炮以及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建立了应急预案机制,提高执行力和可行度。积极配合镇政府,对辖区内商场、市场进行了严格的排查,坚决取宣缔无证无照经营猪肉行为,猪肉商户办证率达到100%。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全面开展疫情宣传工作,认真对个体工商户以及企业进行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情况排查,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店;积极指导做好个体户和企业的疫情防控工作,每天对其场地消毒以及人员体温测量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督促其整改到位。深入开展“护苗行动”、“护老行动”。组织全镇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自查自纠;不断强化学校食堂及周边商店的食品安全执法监管,有效净化了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环境。扎实开展了以关爱老年人健康为主题的“护老行动”专项检查,全年共取缔、驱散5场次的以保健食品非法销售、非法宣传等手段营销欺诈老年人群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消费安全。抓好冷链食品和长江禁捕工作。严格按照要求对所有饭店、市场、渔具店进行全面清理,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饭店更改菜单。严密防范活禽市场及禽类食品安全风险,加大对采购销售来源不明、无法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活禽及禽肉产品的食品经营者的打击力度。着力防范散装食品和冷藏冷冻食品安全风险,督促冷链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做好每周2次的核酸检测,对其经营行为进行严格检查。

三是对辖区内的重点行业登记造册,制定专门的重点行业监管台帐,坚持对煤矿企业、非煤矿山每个季度检查一次;并对辖区内的无照企业进行集中整治,规范其市场经营行为,今年,对个体工商户的监管实行分类管理,重点行业坚持每季度进行一次巡查。在巡查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都下发了责令改正通知书,当场予以纠正。使对个体工商户及企业的监管基本到位。

四是提高了服务水平,以登记注册服务为平台,打造群众办事绿色通道。积极发挥12315投(申)诉举报联络站点的职能作用,共受理相关投诉案件5起,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强化宣传,提高了食品药品安全意识

1、举办现场咨询活动。上半年组织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现场咨询活动,向群众广泛宣传食品药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着重宣传了疫情期间,复工复产该注意的事项。5月对野生蘑菇的食用进行了宣传,共发放张贴宣传资料120余份,电子横副2条,利用村村响循环播放音频资料,加大宣传防控力度,告诫村民勿采勿食。

2、启动了食品安全周宣传活动。组织工作人员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扎实开展了以关爱老年人健康为主题的“护老行动”专项检查,严厉打击以保健食品非法销售、非法宣传、非法集资等手段营销欺诈老年人群的违法范罪行为。进一步加强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履行主体责任的监管,切实保障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合法权益和消费安全。

二、明年工作计划

2022年,我所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局党组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继续紧密围绕涟源市局的工作部署,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努力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新形势下的教育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业务学习、政治思想教育和廉政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政治素质。

(二)是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牢固树立全所“一盘棋”的思想,切实解决好“责任心”的问题,简化登记注册程序、提高效率、加强指导,提高工作效能,只要企业和群众有需求,该加班的要加班,能办的马上办,能方便的给予方便,切实提高办事效率;持续提升消费维权水平。提升消费咨询和维权能力,做到有问必答、有诉必接、迅速反应、高效维权;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形势下,对辖区内企业经营面临的诸多困难,以服务企业发展,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宣传相关政策,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加大市场巡查及企业监管力度。积极推行网格化监管和重点行业监管,结合亮照经营管理工作,制定长效监管机制,采取经常化巡查为主、突击检查为辅的方法,提高案件质量的突破,案件数量的突破,拓宽大案要案的突破,专项整治与规范化管理的突破及加大执法办案力度,确保辖区内经营市场的环境,整肃辖区内的经济秩序。

(四)做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加强对餐饮、食品流通的监督管理,保证广大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继续加强对学校食堂及周边食品安全、大米、食用油等专项整治力度,将食品安全检查工作做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抓下去,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配齐配强队伍,积极探索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

在市局和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所将继续增强全所同志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树立市场监管干部的良好形象,继续开创市场监管工作的新局面。

工商质监篇3

一、紧扣重点,强化措施,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工作进一步深化

去年底,全市工商系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流动现场会上,我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受到肯定和好评。面对成绩,我们自我加压,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一转变、一延伸、一督查、一拓展”的工作措施,促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由偏重巡查数量向提高巡查质量转变。今年,我们在增加日常巡查频次的同时,突出抓了巡查质量的提高。按照“六查六看”的规定,细化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巡查程序,明确了巡查内容和要求,督促食品经营者不断提高建帐标准,充实台帐内容,扩大登记范围,使台帐真正起到追根溯源,保证精确监管的作用,彻底解决了巡而不查,查而无果的问题。城区工商所在巡查中,依照《特别规定》,率先对不按规定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的89户食品经营主体进行了处罚,罚款8850元,并对网格监管责任人进行了通报批评。

在规范监管对象经营行为的同时,有力推动了“两项”制度的落实和深化。通过抓巡查质量,全县辖区90%以上食品经营主体的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落实到位,台帐填写做到了经常、齐全和规范。二是将食品安全监管两项制度由乡镇以上向村组以下延伸,实现全覆盖。在巩固深化和完善乡镇以上食品经营户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延伸监管区域和领域,在乡镇以下地处村组的118户食品经营户中全面推行了进货台帐制度,逐步实现了辖区食品经营户的“无缝隙”全覆盖式监管。三是抓好督查落实。年初,在安排部署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目标任务,制定下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层层签订《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书》和《食品安全自律责任书》的基础上,成立效能督查组,采取不打招呼的方式,每两月对食品安全监管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对出现问题的监管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对不落实“两项制度”的经营者进行严厉处罚。四是将食品安全监管两项制度向重点商品质量监管拓展。从今年六月开始,按照省、市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举全局之力,在全县36户汽车配件、儿童玩具、家用电器三类商品经营户中全面推行了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制度,切实促进了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到位。

二、创新方式,疏堵并举,构建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行为的长效监管机制

无照经营行为是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严重挑畔,为了铲除这个“毒瘤”,我们把整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创新机制,分工协作,靠实责任。通过主动向县政府汇报,深入宣传法规,取得了政府对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由政府办以千政办发(20*)46号文件批转了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乡镇、各部门遵照执行。《实施意见》明确了6个行业的无证、无照经营由各行业许可部门负责取缔,如无证、无照歌厅由文化部门取缔。初步形成了由政府牵头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和社会综合治理的打击无照经营行为长效监管机制。同时,我们细化和加大了对查处无照经营工作的责任追究力度,对因工作不力或监管不到位,人为造成无照经营存在的责任人,实行诫勉谈话和通报批评。二是疏堵并举,罚教结合,整治无照。通过广泛宣传,教育“观望户”。我们将《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和国务院《特别规定》印制成宣传单,逐户发放,张贴公示;利用宣传车,面对面向经营户和群众宣传法规,营造声势,有力打击了无照经营者“混过一天算一天”、“有照无照无所谓”的投机侥幸心理,让无照经营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难以藏身;通过严厉处罚,拔掉“钉子户”。

对无照经营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段、市场和长期拒绝办照的“钉子户”,不看关系背景,不搞双重标准,不姑息迁就,敢于动真碰硬,先后对9户“钉子户”进行了公开处罚,以儆效尤,既为后续工作扫清了障碍,更树立了工商执法权威;通过管扶同步,解决“前置户”。在严管的同时,积极与卫生、交通等部门协调沟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降低办证门槛、简化办证手续,协助11户经营户取得了前置审批手续,随后县局和各所立即兑现办照承诺,在3天内他们办理了执照,受到监管对象的高度赞扬,树立了工商机关优质服务的新形象;通过落实政策,扶持“特困户”。对7户下岗人员、老弱病残的特困经营户,采取既堵死“后路”,又给足“出路”的教育疏导办法,实行首次不罚,督导办照和免收办照费的政策,引导他们走入了合法经营的行列。三是先易后难,抓点带面,彻底整治。机动车修理和室,涉及前置审批手续多,是我县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工作的难点。我们主动与交通和农业部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机动车修理业的通告》,启动了对汽车和农机修理无证无照经营的专项整治工作;对存在争议的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向县政府呈报了《室亟待规范管理》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对室进行规范管理的具体办法,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安排由文化局牵头,我们和公安部门配合,共同采取措施,进行了治理规范。

三、强化监督,规范执法,经检办案工作取得新突破

执法办案工作体现着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今年,我局在执法办案工作中,坚持“三个拓展”,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坚持把执法职能向多方位拓展,实现了办案领域新突破。把主要查办登记类案件拓展到对工商监管领域内所有违法案件的查处。今年,一举查办了兴盛千岭水泥有限公司欺诈消费者和刘某销售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用权案,罚款2万多元。二是坚持把办案重点向大案拓展,实现了查办大要案件新突破。在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前提下,把主要查办当处案件拓展到对大要案件的查处,促进了全局执法办案工作整体提升。据统计,今年查办一般程序案件54起,其中千元以上案件49起,万元案件1起,同比分别增长23%、49%和100%,实现了万元案件零的突破。三是坚持把执法监督向办案过程拓展,实现办案质量新突破。通过落实执法责任,规范办案文书,细化监督程序,严格责任追究,将执法监督贯穿案件查办的各个环节,确保案件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罚适当,程序合法,使当事人心悦诚服。特别是在重大案件办理中,实行领导督办、集体会审、局所联动,法制提前介入的新机制,使案件查办做到了快速调查,依法处理,有效地制约了“说情风”和“人情案”,使办案质量从根本上得到升华,未发生一起复议或诉讼案件。

四、以人为本,深化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落实“四个统一”,推进“四化”建设,队伍建设是根本,干部素质是关键。为此,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内部管理,坚持不懈地抓了干部队伍建设。一是用政治理论教育人。坚持集体学习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周例会学习日,组织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重点开展了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权力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荣辱观教育和巩固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教育活动,使全体干部树立了执法为民、文明执法、依法行政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为了保证学习教育效果,县局为全系统干部每人购买了政治理论学习笔记本,规定每年记写笔记不得少于2万字,并按季度由领导查阅,有力促进了政治理论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二是用规章制度管理人。县局经过调查研究,修订完善了《工作人员考勤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严格了工作纪律,规范了工作人员行为,使较少的车辆和有限的资金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同时,坚持实行月度工作计划制度,根据市局的部署和县委、县政府安排,确定月度重点工作,明确目标任务要求。这项制度的实施,理清了工作思路,提升了执法效能。三是用组织温暖关怀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行业与工商部门的收入反差不断增大,加之津补贴未落实到位,少数干部思想情绪不够稳定。针对这种情况,县局高度重视,一方面积极向上级反映,汇报基层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随时掌握人员思想动向,适时进行正面引导,取得理解支持,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基层,和干部谈心交友,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先后两次召开老干部座谈会,二十多次看望慰一线执法人员,送去了党的关怀和组织的温暖,凝聚了人心。今年5月,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全系统干部以履行职责为己任,在余震中坚守岗位,连续工作,对食品、粮油、蔬菜和帐篷、彩条布、棉被、药品等抗震救灾商品集中进行整治,查办案件25起,严厉打击了以次充好、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干扰抗震救灾秩序的行为,稳定了市场,保障了供应。同时,我们组织系统人员和个体工商户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送温暖、献爱心,向地震灾区捐款5万余元,全体党员缴纳“特殊党费”2680元,以实际行动送去了千阳工商对灾区人民的一片深情厚谊。

回顾上半年的工作,成绩令人欣慰,但问题也值得重视:一是个别干部的思想觉悟、创新观念、服务意识和执法水平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二是工作创新力度仍需加强。三是基层工商所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

工商质监篇4

成立工商管理和质量监督局电动自行车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职能组:

综合协调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由市场监管科负责,个体私营经济协会配合。负责组织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告在省内销售的符合国家标准、地方法规、规章规定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及主要特征、参数。个体私营经济协会负责做好本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全体会员宣传动员工作。

生产情况检查组:由质量监督科、标准计量监督科负责,各工商质检所配合,负责全市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生产企业全面排查;负责对接并通报上级部门制定电动自行车目录及管理办法。

销售情况检查组:由市场监管科牵头,各工商质监所负责加强日常监管,摸清本辖区内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销售企业户数及销售情况,向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销售企业宣传在省内销售的符合国家标准、地方法规、规章规定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及主要特征、参数。

消费调解组:由消费者权益保护科负责,负责调解消费者因购买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不符合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地方法规、规章规定,或者与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告的产品技术参数不一致的电动自行车导致无法办理车辆登记的电动自行车,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执法整治行动组:由经济检查大队负责,各工商质监所配合,负责依法查处无照经营、生产、销售不合格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违法行为。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建立健全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电动自行车管理制度,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对电动自行车实现依法管理和规范管理,改变当前电动自行车管理失管、失控、无序的状况。

(二)分项目标

一是凡未纳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产品目录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不得组织生产。

二是凡不符合国家标准、地方法规、规章制定的电动自行车,一律禁止销售。

三、方法步骤

电动自行车整治工作分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质量监督科、标准计量监督科:根据省质监部门向社会公布的全省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以及产品主要特征参数,摸清全市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市场监管科:根据省工商管理部门向社会公告的在省内销售的符合国家标准、地方法规、规章规定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及主要特征、参数,加强向社会公告力度。

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做好本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全体会员宣传动员工作。

各工商质监所:摸清本辖区内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销售企业户数及销售情况。

(二)实施阶段

各工商质监所:依法加强电动自行车销售企业的日常监督,督促销售企业建立并切实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电动自行车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核查整车质量、外形尺寸等参数,确保销售的电动自行车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要强化流通领域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消费者权益保护科:要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的作用,及时受理和依法处理消费者相关投诉举报,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质量监督科、标准计量监督科:检查纳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是否取得生产许可证资质,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电机、电池等部件是否取得3C认证。

(三)检查整治阶段

经济检查大队、各工商质监所:依法查处一批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电动自行车和未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等拼装车的生产企业;依法查处一批无证经营和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销售企业。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责任科、所、大队务必充分认识整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职能职责,建立目标考核体系,切实将综合整治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舆论宣传。做好宣传工作是整治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护稳定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的职能作用,制定宣传方案,运用各类媒体持续广泛宣传电动自行车管理相关政策、办理注册登记点位、便民服务措施等信息,力求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要积极引导群众购买、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积极引导群众主动购买保险和办理牌证。要设立举报投诉电话、信箱、电子邮箱、微博,发动社会监督,倡导、鼓励公众对违规生产、违规销售、违规上路行驶等问题进行举报、投诉,形成人人杜绝违规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严肃责任追究。各工商质监所、经济检查大队要加强对非法生产、销售电动自行车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的,以及销售产品的电机、电池等部件未取得3C认证的,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49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处违法生产、销售(包括已售和未售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工商质监篇5

一、领导重视,统筹推进。对本次改革,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省要求,市政府成立了青岛市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建立起上层协调机制。省政府正式部署体制改革工作后,立刻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正式启动青岛市的改革工作。按照省里的部署和时限要求,市编办倒排工期,制订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多次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进行部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任务到处,责任到人,保证了体制改革工作有条不紊,统筹推进。

二、深入调研,了解实情。2013年7月,在省编办征求工商质监食药体制改革意见后,青岛市编办迅速组织力量制定调研计划,先后到市食安办、食品药品监管局、农委、畜牧局、海洋渔业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等12个部门逐个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有关部门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履职情况,重点调研食品药品监管领域存在的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的问题。到商务、质监部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调研,了解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人员、设备配备和工作开展情况。召开了区市食安办主任座谈会。充分听取区市对改革的意见建议,为体制改革工作储备第一手资料。

三、确定改革总体思路,突出青岛特色。1、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加强基层监管力量。食品安全问题70%左右出现在种植养殖环节。之前,青岛市涉农的镇(街)政府基本设置了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但人员力量薄弱,监管职责履行不到位,种植养殖环节问题层出不穷。此次体制改革,国家、省提出了整合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和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设置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人员编制不少于5名的要求,但对加强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源头监管能力方面没有涉及。在严格落实国家、省要求的基础上,青岛市进一步明确:涉农的镇(街道)配备不少于4名人员专职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为加强食品的源头治理,切实提高基层监管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建立基层联合执法机制。为加强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工作,在市和区(市)公安机关均设置了食品药品犯罪侦查专门机构,加大了食品药品犯罪的打击力度。此外,农业、畜牧、海洋渔业等部门均设有执法队伍,配备了专门人员,负责行业内的执法检查工作。但部门分头执法的模式,分散了人员力量,难以形成合力,执法力度有限,效果不理想。为整合基层执法资源,提高执法效率,建立健全了基层食品安全、农业、海洋渔业、畜牧、工商、公安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平台,统一办公场所,加强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苗头。3、严格按照“一镇(街道)一所”设置市食品药品监管所。为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力度,青岛市将严格按照“一镇(街道)一所”的原则,设置食品药品监管所,确保行政编制不少于5名,所需编制主要从工商部门划转。

目前,青岛市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班子组建完成,市级机构职能、编制、人员等已划转完毕,新的市食药监局已开始运转。山东省副省长王随莲同志对青岛市的食品药品工商质监体制改革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称赞青岛市的改革措施既原汁原味地贯彻了中央、山东省要求,在创新监管模式、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又有创新和亮点。

工商质监篇6

一是召开“2018年xx市315主题宣传活动会”。会上,将公布2018年消费维权年主题,通报2017年度我市消费维权情况、公布商品、服务、旅游、商品房物业等领域消费者投诉及处理情况、商品抽检情况、曝光欺诈消费者典型违法案件等。届时,将邀请各界相关人士参加大会,共同宣传弘扬315维权文化,提振消费信心。

二是加大消费维权宣传力度。收集整理消费维权素材,聘请专业人士制作消费维权公益宣传短片。积极与主流媒体沟通协调,做到315期间在主流媒体上循环播放公益短片,扩大知晓度。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消费维权,共同参与消费维权,使消费维权观念深入人心。

三是开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诚信单位”创建活动。开展该项活动是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树立和弘扬诚信经营及消费维权社会共治理念,不断增强经营者责任意识,努力营造让消费者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会上,将对由市消协推荐的2017年度“放心消费示范单位”、“诚信单位”授匾。

四是开展“送法下乡”和消费教育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市、县两级将联合开展送法送维权到基层的现场咨询服务活动,为农牧民消费者和社区的老年人、学生这些弱势群体送去消费维权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理性消费理念,提升消费维权意识、维权能力。

工商质监篇7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障民生为核心,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以信息化追溯和互通共享为方向,加强统筹规划,健全标准体系,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社会共治,建设覆盖全国、统一开放、先进适用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与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需要。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兼顾地方需求特色。统一基础共性标准和建设规范,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资源整合、设施及信息开放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做好已明确的重要产品追溯工作基础上,鼓励地方结合实际确定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产品名录。

2.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做好政府主导的试点示范工作和公益性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同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支持行业组织和企业自建产品追溯系统,并与政府和相关机构实现追溯信息互通共享,促进公益性和市场化两类追溯平台有机衔接、协调发展。

3.形式多样与互联互通相结合,注重产品追溯实效。坚持创新驱动,推进追溯理论、模式、管理和技术创新,鼓励追溯体系建设运行多样化发展。坚持追溯信息互通共享,统一优化公共服务,注重生产源头追溯信息的真实性、中间环节信息链条的连续性、消费端追溯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4.试点示范与复制推广相结合,建立科学推进模式。以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质量安全问题较多的产品为重点,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及时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运行效果。

(三)建设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国上下一体、协同运作的重要产品追溯管理体制、统一协调的追溯标准体系和追溯信息服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形成,部门、地区和行业企业追溯信息初步实现互通共享和通查通识;重要产品生产管理信息化、标驶、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追溯大数据分析应用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追溯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追溯体系对群众安全消费、企业精准营销、行业管理优化、供应链安全保障及政府监测监管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国家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及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分类产品追溯体系基本建成运行;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探索推进妇幼用品、建材、家电和汽车零配件、地方特色产品等追溯体系建设;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采用信息技术建设追溯体系的企业占比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和品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追溯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明显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基本任务

1.建立目录管理制度。从产品对人身和生产安全的重要程度、危害事件发生概率及后果影响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依法制定重点追溯产品目录和鼓励追溯产品目录。国家重要产品目录实行动态管理;各地酌情制定兼容国家目录的地方重要产品目录。

2.完善追溯标准体系。分析提炼追溯的核心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明确不同层级、不同类别标准的定位和功能,建成国家、行业、地方、团体和企业标准相衔接,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重要产品追溯标准体系。研制一批追溯数据采集指标、编码规则、传输格式、接口规范等共性基础标准,实现产品追溯全过程的互联互通与通查通识。在追溯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地区、行业、企业探索开展重要产品追溯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推动标准制定和实施。针对重点产品和环节,根据产品形态、包装形式、生产经营模式、供应链协同、相关业务流程等特点,明确各品种追溯体系建设的技术要求,设计简便适用、易于操作的追溯规程和查询方式。探索推进重要产品追溯标准与国际接轨,携手打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产品追溯通用规则,逐步建立国际间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增强中国标准的国际规则话语权。

3.健全认证认可制度。将重要产品追溯管理纳入现有强制性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制度。围绕健全追溯管理机制,建立追溯管理体系认证认可制度。完善认证规范、认证规则、认证工作后续监管及惩戒机制,建立与认证认可相适应的标识标记制度,方便消费者识别。

4.推进追溯体系互联互通。按照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原则,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对象标识与标识解析等信息技术,逐步建设中央、省、市级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建立追溯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实现中央平台与有关部门、地区、第三方平台之间的对接。推进各类追溯平台与检验检测信息系统、信用管理系统、综合执法系统、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等对接。建设国家重要产品追溯综合门户网站,宣传政策法规和追溯知识,统一提供追溯信息查询服务。

加强追溯大数据开发利用。结合企业发展与行业监管需求,开发智能化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责任主体定位、流向范围及影响评估、应急处置等功能,为企业管理、政务决策、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提供有力支持,严防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构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追溯信息投入与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商业秘密保护的前提下,实现追溯数据资源向社会有序开放。

5.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引导企业将追溯体系建设与信息化改造升级相结合,鼓励企业以建设追溯体系为契机,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进“互联网+追溯”创新发展,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利用自身平台建设信息化追溯系统,实现销售与追溯双重功能,创建可追溯电商品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支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批发零售等企业将追溯体系建设与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增强信息交互、在线交易、精准营销等功能;推动追溯体系与批发零售企业电子结算系统、冷链物流配送等体系融合发展。

6.强化追溯信用监管。建立可信数据支撑体系,确保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专业机构和消费者等多方参与,将供应链中的生产经营企业、检测认证机构、监管机构、消费者等主体纳入可信数据支撑体系,通过相关技术手段整合产品供应链各环节追溯信息,形成不可篡改的可信追溯信息链条。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建立消费者和用户监督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形成有效监督的社会氛围。建立追溯信息系统成熟度评价体系,从追溯数据链、检验检测、消费者监督等方面,对企业及产品开展综合评价。

(二)分类任务

1.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应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尽快搭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管理制度,将辖区内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逐步纳入国家平台管理,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追溯责任,推动上下游主体实施扫码交易,如实采集生产流通追溯信息,确保农产品全链条可追溯。出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制定追溯管理技术标准,明确追溯要求,统一追溯标识,规范追溯流程,健全管理规则。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品种,开展追溯管理试点应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追溯推进模式。发挥国家平台功能作用,强化线上监管和线下监管,快速追查责任主体、产品流向、监管检测等追溯信息,挖掘大数据资源价值,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精准化和智能化。

完善肉类蔬菜追溯体系。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开展肉类蔬菜追溯体系建设的地区,加快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追溯体系建设运行;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逐步扩大追溯体系覆盖范围,增加品种和节点数量;升级改造追溯管理平台,向生产和消费两端延伸追溯链条,开发智能监管功能,提高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能力。

加强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健全完善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以扫码入市或索取追溯凭证为市场准入条件,构建从产地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

2.食品追溯体系。重点围绕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等加工食品,推动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追溯体系和管理制度。逐步U大食品种类范围,提高覆盖率和社会影响力。

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食品追溯、食品安全监管、食品生产流通行业管理相关信息的互通共享,提高政府部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和协同水平。加快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强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广应用。

3.药品追溯体系。巩固提升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升级改造中药材流通追溯管理中央平台,促进不同药品追溯系统信息互通共享。逐步增加中药材追溯品种;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涵盖全国主要中药材批发市场所在地区;提高中药材种植养殖、经营、饮片和中成药生产经营主体、医疗机构及药店等节点的覆盖率。

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使用信息化技术采集留存原料来源、生产过程、购销记录等信息,保证药品的可追溯。扩大药品追溯监管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全部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程快速追溯。建立药品追溯管理机制。

4.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在饲料上,推动饲料企业建立执行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实现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的全程可控可追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进饲料产品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在种子上,实行种子标签二维码标识制度,推动种子生产经营者建立包括种子来源、产地、数量、质量、销售去向、销售日期等内容的电子生产经营档案;引导种子批发和零售商建立种子来源、数量和销售去向的电子台账;建立全国统一的可追溯管理平台,整合行政审批、经营备案、市场监管等各方信息,实现全程、全面可追溯。在兽药上,进一步加强国家兽药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兽药生产企业、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等兽药基础信息数据库;深入开展兽药“二维码”追溯系统建设,全面实施兽药产品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逐步实现兽药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追溯。在农药、肥料上,建立追溯监管体系,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原料控制、生产管理,流通企业扩大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范围,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实行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

拓展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信息追溯监管服务平台功能,推进试点企业与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信息追溯监管服务平台对接,加快农资质量追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示范。

5.特种设备追溯体系。以电梯、气瓶、移动式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为重点,建立全国特种设备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建立特种设备信息化追溯系统,与全国特种设备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对接。逐步实现电梯的生产、使用、维护保养、检验、检测,以及车用气瓶和移动式压力容器的生产、使用、检验、检测、充装、报废等关键信息的记录、统计、分析、公示等功能,为社会提供追溯信息查询服务。

完善特种设备生产标识方法,健全生产单位、使用单位、检验检测机构数据报告制度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信息记录制度,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信息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提供制度保障。

6.危险品追溯体系。建设全国危险品追溯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民用爆炸物品、剧毒化学品、易爆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放射性物品等为重点,形成国家、省、市、县、园区危险品信息追溯管控体系,探索实施高危化学品电子追踪标识制度,实现危险品全生命周期过程跟踪,信息监控与追溯。逐步增加危险品种类,扩大覆盖范围。

7.稀土产品追溯体系。以稀土矿产品、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为重点,以生产经营台账、产品包装标识等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稀土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全程可追溯。开展稀土企业追溯试点,建立稀土专用发票、稀土产品出口报关、企业经营档案等各项信息共享机制。推动稀土企业建设信息化追溯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对生产、库存、销售等信息进行管理,实现信息完整归集和可追溯。

8.产品进出口追溯体系。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为重点,探索推进食品等重要产品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等领域的进出口追溯体系建设。整合产品进出口国家(地区)、产地、生产商、品牌、批次、进出口商或商、收货人、进出口记录及销售记录等信息,与海关报关信息、检验检疫信息和产品标签标识相衔接,实现重点产品从生产到进出口销售全过程信息可追溯。落实进口食品的境外生产商、出口商、境内收货人注册备案和进口销售记录制度,建立进口食品信息追溯平台和全国统一的重要进出口产品平台,实现进出口产品流向和质量控制措施的可追溯,提升进出口企业和社会公众对质量追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实现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完善追溯体系建设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宏观指导,落实部门分工,加强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标准规范等方面的协调配合,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各地完善领导机制,将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纳入工作考核指标。推动建立追溯行业组织。

(二)完善法规制度

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修)订工作,完善重要产品追溯管理制度,细化明确生产经营者责任和义务。按照《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年-2020年)》等要求,将追溯体系建设与构建社会诚信机制、化企业主体责任、问题产品召回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追溯体系的倒逼作用和服务功能。加快推动地方立法,实行依法建设,依法管理。

(三)营造发展环境

鼓励大型连锁企业、医院、学校等团体消费单位优先选购可追溯产品。培育创新创业新领域,营造追溯体系建设的众创空间。加强追溯技术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动技术研发、系统集成、业务咨询、工程监理、大数据分析等追溯服务产业发展,为追溯体系建设运行、扩大应用提供专业服务。加大对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推动形成“互联网+产品追溯+精准扶贫”的政策组合与市场化运作模式。

(四)创新支持方式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公益性重要产品追溯平台建设,以及完善标准、培育人才等追溯体系建设基础性工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采用市场化方式吸引企业加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化追溯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为开展追溯体系建设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产品责任保险。围绕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新追溯模式。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其他地区复制推广。

(五)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加强追溯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与交流。鼓励科研机构建立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及应用工程实验室,鼓励大学设立追溯专业院系及课程。建立完善追溯专业人才培育机制,鼓励成立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咨询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对追溯体系建设运行开展前期咨询论证和后期跟踪评估,促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创新发展;建立发展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培训机构,培养多层次的追溯人才。

(六)强化宣传教育

工商质监篇8

近年来,一些企业和个人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坑骗、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继“毒奶粉”之后,各地惊现“毒韭菜”、“毒粉丝”、“毒泡菜”、“苏丹红一号”等,由来已久的质量问题,成为现代人“寝食难安”的隐形杀手,直接危及了我国经济秩序的良好运行。针对当前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存在的这些问题,为准确了解和掌握我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现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促进消费健康有序运行,我局于今年4月及时组织全市工商系统对目前辖区内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和消费领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走访消费者、经营管理者,召开消费者、经营管理者座谈会等形式,我们发现我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特别是农村食品质量还存在许多问题,监管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及时研究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加强监督和管理,让广大消费者用得放心,吃得开心。

一、基本情况

(一)我市辖地有消费人口380万,各种企业9928户,个体工商户58568户,其中经营商品的企业3809户,个体工商户25467户。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品种数万余种,仅2004年,消费品零售额就达76.78亿元,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面广、量大、任务烦琐。

(二)根据国务院对工商等职能部门对商品质量监管职责划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药监、卫生等相应承担了商品及服务质量的监管,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国务院从2001年8月划归工商行政管理局管辖。三年来,我局在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保护生产者、消费者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充分肯定。

一是思想统一,认识到位。全市各区(县)工商局、分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履行职能,积极推进监管职能到位,加强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确保了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二是健全机构,责任落实。为适应监管工作需要,绝大部分区(县)局、分局成立了消保工作机构,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为推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奠定了必要的组织基础。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了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了横到边、纵到底,使目标责任落到实处。

三是认真组织开展了各种专项执法行动。2004年5月以来,我市各级工商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检查经营户55932户(次),取缔无照经营户204户,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341件,罚没金额48.65万元,并查获了一大批劣质大米、注水肉和过期变质食品。

四是加强了对商品质量监测抽查及后处理工作。2004年12月至今,我市各区(县)工商局、分局重点对农用生产资料中的复合肥料、磷肥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醋、豆制品、干杂、腌腊制品、散装白酒、面粉、食用油等进行了监测抽查,共抽查342个批次。同时加大了抽查后处理工作力度,立案调查156件,处罚款19万余元。

五是探索和创新了监管模式。一是在落实省局“四制两查”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推行了“五制两查一承诺一指导”的监管模式,即《商品市场准入制度》、《商品质量查验登记制度》、《重要商品入市备案制度》、《不合格商品退市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商品质量日常监管检查、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引导经营户向社会公开承诺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行政指导,帮助企业树立规范、诚信、守法的经营理念。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又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将以监督管理为主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企业自律为主的模式。目前,全市工商机关已指导近90%的大中型商场、超市、市场业主建立了“五制”、“一承诺”制度,并上墙公示。二是建立了流动检测制度。市工商局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30余万元购买了配备专业农药残留测定仪、亚硝酸盐快速测定仪等快速检测设备的检测车辆,深入城乡,对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的食品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组织商品质量监测抽查。同时制定了《商品质量检测暂行规定》和商品质量抽样工作单。三是积极探索了新的监管模式。市工商局制定了生猪屠宰销售管理办法,在全市实行猪肉“厂场”、“场店”挂勾制度;安居区工商局印发了《食品市场规范管理方案》;大英县工商局在企业和个体户中认真开展“诚信服务、诚信经营”活动;射洪县工商局帮助指导农资经营企业建立“二帐二票一卡”制度,并与农资经营户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

六是以加强12315信息化平台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了网络的快速联动功能。积极开展了消保维权“六进”活动,实现了12315进市场、进商厦、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进风景区,在商场、宾馆、社区、乡镇、学校、旅游景点等设立了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联络点405个,使申诉举报维权点覆盖全市城乡。大英县工商局12315青少年维权岗受到了共青团四川省委等部门的表彰。

二、我市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本身存在的问题

尽管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做了大量工作,但调查中依然发现:我市一些经营者伪造或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出售过期或变质商品;一些商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成为假冒伪劣的集散地;农村市场商品质量问题还比较突出;消费者自身的消费水平低,维权意识淡薄。

1、食品类

(1)小作坊生产的、保质期较短的食品质量堪忧。由于小作坊投资少,生产制作工艺简单,卫生条件较差,生产出的食品质量无法保证。

(2)城乡结合部小副食经营店大多处于监管盲区,且部分店主对一些国家新颁标准不了解,继续销售过期变质及国家已明令禁止销售的食品现象较为普遍。

(3)厂家打行业标准的球。如国家经贸委在2003年3月17日发出了废止《半汁葡萄酒》(QB/T1980-1994)行业标准的公告,要求半汁葡萄酒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时间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可一些厂家却在半汁葡萄酒的名称中添加“露”字样,将其名称更名为半汁葡萄露酒,这些半汁葡萄露酒目前仍在市场上流通。

(4)按《食品标识标注规定》第5条第2款规定:“产品或者产品销售包装的最大表面的面积小于10C㎡的,在产品或者产品销售包装上可以仅标注产品名称、生产者名称”,但仍有一部分小袋包装(10C㎡以上)食品没有标注生产日期,只标明生产日期见外包装或只标注保质期。

(5)一些饮料、果冻、油炸食品虽然标明了生产日期,从直观看其色彩鲜艳、包装诱人,但其内在的食品卫生安全令人担忧。

(6)食品的外包装存在缺陷。如小果冻因包装较小,“幼儿老人请勿大口吞食,以防噎喉”等警示语无法以较大的字样醒目的印在包装上,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化妆品、首饰、服装、鞋类

(1)化妆品成份标注不全不明现象严重,消费者无法详细了解所买化妆品的准确成份,因而难以买到适合自己肤质的化妆品。

(2)一些美容、美发店自行配制一些美容、美发膏,因其配方成分并未得到科学的验证,加之消费者存在个体差异,致使个别消费者脱发、毁容。

(3)一些化妆品商店、化妆品专柜受利益的驱使,暗中销售假冒的品牌化妆品。

(4)首饰广告宣传严重误导消费者。如商家利用钯金、铂金外观色泽相似的特点,把钯金(Pd)首饰说成是铂金(Pt)首饰,按铂金价格进行销售,足铂的价格是298/g,足钯的价格是168/g,用钯金首饰冒充铂金首饰进行销售,商家的利润空间巨大,而大部份消费者在这方面的分辨能力很低,容易上当受骗。

(5)标识误导现象严重。如某些纯棉、羊毛服装标明纯棉、羊毛含量100%,但其中却含有其它成分。

(6)服装面料存在问题较多。如PU革面料制作工艺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制成的服装易起泡、脱层、掉色,一些天麻、粘纤类面料即使按说明进行洗涤也易变形缩水,部份羽绒服由于面料密度不够,易冒羽绒、起球。

(7)鞋类中皮鞋不透气、脱胶、掉线、泛硝现象严重。

3、通讯器材及家用电器类

(1)厨卫用品质量问题较多。如热水器不仅存在有质量问题,还涉及到房屋是否设计烟道,安装过程是否规范等问题,燃气灶点火开关易坏,易漏气,而且厨卫产品品种繁多,价格差异很大,价低的几十元,价高的上千元。

(2)部分返销机被商家当正品机销售。按规定,通讯器材及家用电器在三包期内退厂处理的,经厂处理后再降价销售,但在标识上用英文的A或B、中文的残或次来表明是返销机,可很多厂家的标识却很模糊不清,即使标识清晰,一般的消费者也不明白A或B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另外,一些以旧换新回收的返销机未回到原厂家销毁,而是流入一些不法商家,组装后流向农村。

(3)厂家一是钻3C认证的空子,明明只认证了一个型号,但却生产一系列产品。按规定,每个型号、每个价格的产品都需进行3C认证。二是未经3C认证,却乱打认证标志。

(4)不知名字、不晓品牌的洗衣机、燃气灶等家电充斥规模较小的卖场,并在市民居住区摆地摊进行销售,这些产品大部分来自江浙一带的手工作坊,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5)摄影、摄像器材类水货较多,一类逃避关税的水货质量不错,但其售后服务没保证,另一类仿冒水货质量较差,返修率很高。

总的来看,流通领域商品的知识产权被侵害;厂家乱打免检、认证标志;商品质量问题突出;傍名牌、假冒名牌等现象在不同类别的商品中均存在。

(二)监督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现象。

1、品种繁杂,点多面宽

流通领域的商品品种成千上万,涉及到的领域众多,经营者遍布城市、乡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仅担负着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职责,同时还担负着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重要职能。独立监管力量单薄,人员数量少,平均每人应对消费人口近万人,要监管好流通领域遍布城乡、成千上万个商品的质量,有力不从心之感,目前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种商品的质量出了问题,就重点检查、监管哪种商品,缺乏全面性和预见性。

2、监管范围过窄

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大部分集中对过期失效商品和外包装的标识检查,对商品内在质量的监管软弱,商品质量监测往往只集中在少数重要种类商品上。

3、监管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监管方式相对孤立,未能与日常的市场巡查﹑定期不定期的商品质量监测有机的结合。商品质量监管,热衷于运动式、战役式的集中检查整顿。

4、执法手段滞后,执法不能到位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行政执法机关,具有行政执法权力。但在实际操作和运行中,缺乏强制措施,无搜查权、留置权。在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时,缺乏强制抽样送检手段。对个别不配合的当事人,往往只有借助于公安机关,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无法体现行政执法的权威和力量,降低了办事效率,而且这种现象负面影响极大,已经有一部分经营者在效仿。

5、“五制两查一指导一承诺”制度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不少经营户对“关口”前移工作不理解,怕麻烦、怕泄露商业秘密,更有甚者,认为工商部门推行“五制两查一承诺一指导”制度是故意刁难、找茬。备案登记制度偏重于形式,对不履行责任和义务,不愿意对重要商品进行备案,且备案纯属敷衍的一些企业、个体经营户,工商部门无强制手段和措施对其督促。

6、监管成本过高,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成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商品质量好坏仅从眼观、手感等直观检测是不能完全得到正确结果的,同时,直观检测的结果也不能作为处理商品质量问题的依据。商品质量好坏只能由法定机关依照法定程序通过检验得出结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判断商品质量时,也是通过抽样送检得出结论的。目前,要检测出一个商品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或质量要求,往往需要数百元的检测费,工商部门办案经费紧缺有目共睹,要承担成千上万个商品的检测费,是不现实的。新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中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监测所需检测用样品,按被监测人进货价格购买,这就直接导致监管成本的提高,给商品质量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7、部门配合不够,未形成监管合力

监管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仅靠工商部门一家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执法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行业协会等紧密配合,通力协作。而在实际运行中部门之间配合不够;执法机关职能重叠,同一种商品几家执法部门重复抽检,经营者抵触情绪大;《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有的执法部门畏首畏尾,害怕承担风险和责任;个别执法人员受利益驱动,有利可图的案件争着办,无利可图的案件互相推。

(三)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法律法规存在漏洞和空白

实行重要商品备案制、进销货台帐制、不合格商品退市制等制度是推进关口前移,做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必然需要,是维护消费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使监管部门对经营者违反商品质量监管制度的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约束。现行的《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对经济快速增长,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涵盖,同时处罚金额显得过低,对违法企业起不到威慑作用,一些不法商人根本不怕罚款,公然制假贩假。

三、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

(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新旧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社会监督体系尚不健全,必然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也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

(三)企业信用缺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商家不以等价交换,公平交易作为买卖的行为准则,为了尽可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以假充真,以次充优。

我们通过了解15个商品零售经营户,普遍反应随着商品经营者的增多,生意不好做,利润下降。零售业利润由原15%-20%,降至8%-10%,批发业约为3-5%的利润。因利润之争,引起了更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者为了能争压市场份额而获得更大利润,于国家法律、消费者的权益而不顾,铤而走险,到不正规的厂家厂商处进质劣价低的商品。据我们对服装行业的调查以及对服装业等一些假冒品牌调查处理的案件中,真实地了解到:一是有的经营者进货时只图进价便宜,不验证商品质量、厂名、厂址、商标,甚至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下也照常进货销售。二是有的经营者移花接木,将他人的商标使用在其它类似商品上,销售假冒商品。三是经营者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例如:大英县九重天服装城,经营者范贤友在成都大成市场购进石狮市宝湖神州鳄服装厂生产的注册商标为“金联邦盾”商标的服饰,冒充“金盾”服饰销售,并大肆进行宣传为是“金盾”服饰,误导消费者,已被查获。

(四)消费者的维权成本过高,部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造成假冒伪劣商品得不到及时查处。

消费者与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普通消费者识假辩假能力有限,主要依靠企业提供的商品信息,来判断其产品质量的优劣,商品的真假。有的经营者不提供票据,造成维权举证艰难;商品检测鉴定费用昂贵,使得获取鉴定难。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如果涉及需要进行质量鉴定时,一般都不愿再追究。受经济水平的限制,部份消费者只愿购买价格较低的食品,一些不法商家便购进价格低廉但却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以较低的价格进行销售,还美其名曰‘让消费者多一个选择’。特别是农村交通不便、人口较多、收入较低、监管薄弱,不法分子大量将假劣商品销往农村的集贸市场和小卖店。一些质量好价格高的商品往往成了摆设,而畅销的却是那些质量不怎么样,价格很低的商品。当农民来买东西时,他们都是比较着买,大多数农民囊中羞涩,看到两种差不多的商品往往选择便宜的那种,久而久之,出现质量好的积压,质量差的反而热销的怪现象。

四、应对措施及办法

目前,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这一领域对于我们还相对比较陌生,面临着法律规范不到位﹑政策落实难度大﹑监管手段较单一、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难点问题,制约着监管效能的发挥。为此,我们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履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职能

商品安全问题是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非常关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把食品安全问题列入了议事日程,从去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建设活动,国家工商总局、省工商局也多次部署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地方党委、政府也多次召开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研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由此可见商品质量问题已成为一个基本的公共安全问题。从近年来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实践来看,商品质量问题已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务必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之一。政府赋予了我们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任,就应该而且必须管好,否则就是失职,就是对不起人民群众。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执政为民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克服和形式主义的作风,不辱使命,履职尽责,扎实工作,实现执法到位,真正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进一步创新机制,以食品安全为重点,努力实现有效监管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市场主体并存,千万种商品流通,市场的业态、物流的方式、消费的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消费者自身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转变观念,关注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监管方式。要在继续贯彻落实“五制两查一承诺一指导”监管模式的基础上,以工商监管、群众监督、企业自律为基础的“三网”建设为依托,不断探索和创新监管模式和手段,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

1、完善“监管责任网”,进一步增强工商所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中的作用。

(1)深化责任制。充分认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重大意义,认真掂量我们肩上责任的份量,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尽管我市在去年已建立了责任制,但是还不够深入和具体。今年,我们要在已建立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责任、明确工作内容,建立一把手负主要责任、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执法人员负直接责任的三级责任体系,实行纵向分级落实,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把监管责任沿着纵向层层落实下去。

(2)强化工商所责任。工商所是我们基本的执法力量,要充分发挥工商所的作用,强化工商所执法意识,进一步提高工商的执法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工商所和工商执法人员岗位责任制,对所辖区划分责任区,实行横向划片定人定责管理,确保职能到位,确保消费安全。

(3)建立追究制。建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责任追究制,是保证责任目标全面落实的有效措施,也是增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责任心,认真尽职履责的重要保证,对领导不重视、工作失职渎职、、、循私舞弊等实施责任追究,违法违纪的要依法依纪查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工作实施目标管理,逗硬考核。

(4)建立联动机制。商品质量监管是一项长期的、繁重的、经常的任务,单靠某一个部门、某一个业务科(股)是很难完成这一项工作任务的。因此必须整合执法力量,形成执法合力,形成以工商所为中心,上下左右联动的新的工作机制,从而确保执法到位。

2、完善“群众监督网”,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意识。

(1)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及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县、乡、村三级消费维权监督网络建设,重点是在乡一级设消费者协会分会或消费维权监督站,在村一级设立消费维权点,聘请群众监督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流通领域中的信息沟通和维权监督的作用。

(2)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遂宁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信息化平台已基本建成,运行以来日均话务量百余个,充分反映了消费者维权意识在逐步提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中心方便、快捷、高效的功能,进一步畅通申诉举报渠道,广辟监管信息来源,增强市场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使12315申诉举报中心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民心工程”。

(3)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是社会监督的有效工具,我们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实施舆论监督。对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该曝光的一定要按程序曝光,及时向社会通报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果,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详细资料公之于众,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让违法犯罪人员无可乘之机,让商品质量问题得到全社会的监督,问题商品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无立足之地。

(4)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可在现有的案件奖励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对举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违法事件或线索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3、构筑“现代流通网”,启动“万户放心店”工程。构筑一张保证商品质量、服务方便快捷的“现代流通网”是强化企业自律,引导诚信经营的重要载体。要在全市社区、乡镇、行政村推行连锁超市和放心示范店,引导和支持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向社区、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并向有条件的村延伸开设便利店;要求各类商品经营网点,特别是食品经营网点全面实施商品经营台帐制度,明确记录商品的进货渠道;对市城区、县城区经营食品的大型商贸企业、大型超市、批发企业建立与经营品种相适应的检测室,配备自检设备,规范自检行为;继续在全市倡导开展“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活动,引导经营企业逐步树立自律意识,确保消费安全。今年,我市“放心店”示范工程将从市城区、县城区逐步推开,市城区今年内要建成10-20个“放心示范店”,县城区要建成5-10个“放心示范店”。

(三)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消费素质为重点,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实现消费安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和具体体现。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把提高消费素质、提高消费水平作为我们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进一步加强消费知识的宣传普及。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消费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让老百姓逐步了解掌握消费生活中应知应会的知识。二是要长抓不懈,让老百姓在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中受到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突出宣传教育的重点,从孩子抓起,从广大农村抓起,充分发挥学校、乡镇的作用,广泛开展健康消费知识普及活动,逐步提高他们的消费知识水平和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四是在消费者中聘请义务监督员,自愿接受工商部门的法律法规培训,通过培训合格后,发给荣誉监督证书,请他们在日常的生活、消费中对工商部门的工作和经营者的自律经营行为进行义务监督。五是教育经销企业提高商品质量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履行商品质量义务,建立和完善商品质量管理制度。组织销售者学习《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自身义务和责任,使销售者规范经营行为、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自觉履行商品质量义务。

(四)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执法水平

学习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生必修课题,作为一个工商干部,他既是国家的公务员,也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对于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这样繁重、复杂、艰巨的工作,如果我们自身素质不高,业务不精,在实际工作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就很难有所作为。因此,加强学习,特别是加强对业务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对我们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遇到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所以,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继续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干部队伍的业务知识学习和培训,切实提高执法素质和水平。

(五)在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进行监管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部门配合,加强内部协调,形成监管合力。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个体劳动者(私营经济)协会、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稳妥推进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2、因地制宜,抓住重点。

目前大中型超市、商场已成为市民日常购物的首选场所,但在这些大中型超市、商场中假冒伪劣屡见不鲜,标识欺诈时有发生,散装食品卫生堪忧,通讯器材、家用电器投诉不断,因此我局应将辖区内大中型超市、商场作为重点监管区域进行重点监管。

3、加强农村市场商品质量监管力度。

积极推进农村维权网络建设,建立“维权监督站和12315投诉举报站”,设立调解员和专人值班,并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面对点多、量大又分散的农村市场,必须加强基层执法检查力度,一旦发现伪劣商品,就要一追到底,让制售伪劣商品者将民事的、刑事的责任统统承担起来。如此才能起到惩戒作用,真正净化农村市场。

4、配备简便、快捷的检测设备,提高工商执法人员对商品内在质量监管的能力。

5、加强巡查监管

加强市场巡查是做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基础。作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主要监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该以“四制两查”为核心,推进“关口”前移,把好“入口”,疏通“出口”,切实加强市场巡查监管工作。具体地说,就是坚持商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落实商品质量查验登记制度,推行重要商品备案制度,实行不合格商品退出制度;加强商品质量日常监督检查和商品质量监测抽查;严把“商品质量主体准入关”、“商品质量客体准入关”,疏通“非法经营者、不合格商品退市”出口。

五、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确保有法可依

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修订《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者的资格审查,进货验收、索证索票、建档建帐等有关方面的经营责任,对不履行上述责任作出相应的处罚,对进渠道不明,不能提供商品合法来源或者商品法定标注不合的商品,应当赋予执法部门一经发现无须检验即可没收的权力,以此强化经营者的责任意识,降低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同时,要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经营行为的惩罚力度。通过立法,应使经营者对其严重失信的经营行为付出高昂代价,用最大化的失信成本遏制假售假现象。

工商质监篇9

关键词:粮油 质量 监管

【中图分类号】TS210.7 【文献标识码】C

粮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粮油质量监管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粮油质量监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粮油质量得不到保障,劣质粮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屡禁不止,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我国粮油质量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关解决措施十分必要。

1、目前我国粮油质量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粮油经销点数量众多,分布复杂

从前,我国粮油的经销模式是以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自从我国实施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之后,目前我国粮油的经销模式是以个体工商户占主导地位。经统计,截止2012年底,宜昌市有近400万人口,粮食种植面积在460 万亩,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60万吨。在粮食销售方面,截止到2012年宜昌市国有粮油企业仅有9家,负责部级以及省市级粮食的存储和购销,而粮油民营企业及外商、港台投资企业共有57家,个体经销商户有上千家。从销售收入来看,国有企业销售收入7个亿,而粮油民营企业及外商、港台投资企业销售收入可达54个亿。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粮油个体经销商数量众多,经营数量巨大,而且这些经销点星罗棋布,分布复杂,管理起来十分困难,一些粮油经销商户不是“以质论价”,往往都是“以价定收”,导致市场中的粮油质量参差不齐,同时也有一部分粮油经销商户违规操作,收回的粮食不进行防潮处理,甚至对收回的粮食不进行任何检验,致使市场中的粮食无法保证质量,更有一部分粮油经销商户无照经营,没有办理任何手续,所销售的产品更是质量低下,归根结底,出现这些的原因就在于粮油经销点数量众多,并且分布复杂,管理起来难度较大。

1.2 粮油购销人员素质较差

对于国有粮油购销企业以及一些大中型粮油购销私有企业而言,购销人员大多接受过专业教育,综合素质良好,但是我国目前小型粮油购销商户数量众多,其中的粮油购销人员大多都没有接受过的专业教育,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通常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粮油购销,对质量管理方面知之甚少,认识不到粮油质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国粮油购销活动是由工商部门、卫生部门等机构共同管理,这些部门尚且没有系统的管理手段,因此粮油购销管理工作存在盲区,给那些违规经营的商户带来了可乘之机,由于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粮油购销人员鱼龙混杂,综合素质较差,致使粮油质量得不到保障,劣质粮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屡禁不止。

1.3 粮油质量监管工作缺乏力度

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县区尚且没有专门的粮油质量监管机构,省市级地区虽然具备粮油质量监管部门,但是由于粮油经销个体商户过多,加之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使得粮油质量监管工作十分乏力,市场中的粮油产品无法保证质量。例如,尽管全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开展粮油质量监管工作,可是市场中的粮油经销个体商户星罗棋布,一些商户没有办理任何手续,也有一些商户在粮油产品中弄虚作假,部分商户甚至在销售产品时缺斤少两,以次充优,乱抬物价,严重扰乱了粮油市场的正常秩序,然而在粮油质量监管工作中,由于人员和经费有限,无法对市场中的个体商户进行全面检查,一些商户甚至逃避检查,使得粮油质量监管工作无法取得实效。

2、解决粮油质量监管问题的对策

2.1 多渠道管理粮油个体经销商

前文已经提到,目前我国粮油个体经销商数量众多,而且这些经销点星罗棋布,分布复杂,管理起来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多渠道共同治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几方面措施来管理粮油个体经销商:

(1)加大粮油质量监管工作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粮油质量监管体系。发挥目前已经设立的省级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站的作用,统筹全省的工作,以各区域站为依托,落实责任制,哪个区域出现了问题,追究区域站的责任,哪个省出现了问题,追究省级中心站的责任,做到层层把关。

(2)县级地区也要设立粮油质量监管机构,并且在下属的各镇、各乡要设立分支机构,同样落实责任制,做到层层把关。

(3)建立了完善的粮油质量监管体系之后,就要制定严格的检查制度,各级机构要定期对所属的粮油经销商户进行检查,对于无照经营、手续不全、弄虚作假的商户,要严格予以处理,决不姑息。

(4)上级部门要对下属机构进行监督审查,此外同级部门之间也要实施监督机制。

(5)鼓励群众对粮油经销商户进行监督,公开举报电话、网站、信箱,对于群众举报的事件,要快速的调查处理。

2.2提高粮油购销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粮油购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各级粮油质量监管部门要对管辖区域内的粮油经销商户进行普法教育,定期发放宣传手册、画报等,让他们了解粮油质量监管方面法律法规,如果有商户出现了质量安全隐患,要立即责令整改,吊销执照,进而让周边商户了解到粮油质量不合格的严重后果。此外,各部门要协调工作,明确各机构的管理范围,防止出现管理盲区,让违规商户无机可乘,同时应该提高粮油经销商的准入门槛,对于基础设施不健全,质量管理手段欠缺的个体户,不能颁发执照,不允许进入市场。每家商户都要指派一名专门的质量管理人员,接受专业培训,让他们学习粮油质量检验知识,为其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全面提高粮油购销人员的综合素质。

2.3 加大粮油质量监管工作的力度

如前文所述,应该加大粮油质量监管工作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粮油质量监管体系,落实责任制,做到层层把关。除此之外,还要保障粮油质量监管部门的人力、财力、物理,合理安排工作,既要防止不必要的活动浪费资源,也要避免资源不足影响工作力度。为了确保粮油质量监管工作的力度,要坚决避免“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发生,对于包庇商户,隐瞒实情的工作人员,一经发现严格处理,对于缺少手续、弄虚作假、缺斤少两、以次充优等扰乱粮油市场秩序的行为,要严格予以处罚。

总结:

粮油质量监管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然而我国粮油经销点数量众多且分布复杂,购销人员素质较差,粮油质量监管工作缺乏力度,这些问题导致市场中粮油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在以后的发展中,如何进一步提高粮油质量监管工作的实际水平,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李培武,丁小霞. 我国粮油质量安全防控技术研究与发展对策[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05:54-58.

[2]唐亚娥. 粮油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粮食加工,2011,06:74-75.

[3]梁彬. 多措并举确保粮油质量安全[J]. 粮食问题研究,2010,01:44-45.

[4]高秀贤. 粮油质量检验报告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J]. 粮食加工,2010,03:90-92.

工商质监篇10

一、市场日常监管面临挑战与选择

(一)市场日常监管的地位及其发展

1、市场日常监管的概念与特点

市场日常监管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承担的市场监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的理论探讨颇多,但是目前对市场日常监管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对市场日常监管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的市场日常监管主要指基层工商所(分局)以市场巡查方式所开展的日常执法工作;广义上的日常监管则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开展的各项日常执法活动。本文赞成对市场日常监管的广义理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其一,依法核准市场主体资格,把好市场准入关;其二,对市场进行日常监管,规范市场主体日常经营行为,维持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其三,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三者构成对市场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其中的事中监管,无论是各个业务部门所开展的专项监管活动,还是基层工商所综合性的监管活动,都属于日常监管的范围。所以本文定义的市场日常监管,指的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关机构以及执法人员,遵循市场交易规律,依据规范市场交易的法律法规,为保证正常的交易秩序,促进市场和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对市场经营活动中各类市场主体的日常经营行为进行检查、警示、纠正、简易处罚等执法工作。由此可见,市场日常监管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果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市场日常监管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监管内容的广泛性。市场日常监管是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全方位的监管,即在准入监管的基础上,对市场主体的经营范围、商标字号使用、广告宣传、合同签订以及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竞争行为等进行监管。可见,监管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2)监管方式的多样性。对于市场主体的日常监管,既有日常的综合性的监管,也有各项专项整治活动。笔者认为,针对一些特定领域、特定行为所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也是日常监管的一种形式。因为在管理中,专项检查与日常巡查、专项打击与日常监管是相辅相成的。

(3)监管过程的动态性。市场日常监管主要是针对市场主体的各种经营行为开展的监管活动,是过程性、动态性的监管。

(4)监管功效的预防性。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承担的市场监管任务中,市场准入管理属于事前监管,是一种防范机制。从今天我国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法律意识尚不健全等现状来看,事前防范机制不可或缺,但是仅仅依靠这样一种事前防范方式是难于保证正常的市场秩序的。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属于事后惩戒,在今天的市场监管中同样不可缺少,但是限于执法部门的人力、物力等也难于在大范围中运用。通过市场日常监管,特别是以市场巡查为主要方式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处理纠正,则较好地体现了“以防为主、防打结合”的执法理念,不仅有助于发现市场经营中的问题,而且还有助于培育市场主体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

2、我国市场日常监管模式的演变与发展

市场日常监管作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管的重要工作方式,其具体的模式也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体系的完善,经过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管实践中不断探索,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日常监管,按照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确定的内容,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城乡集贸市场为主要监管领域的驻场制监管阶段。1995年以前,由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管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城乡集贸市场的交易秩序,因此全国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责时的基本做法就是:以单个的集贸市场为单位,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派驻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全权负责维持所驻市场的交易秩序,处理市场中所发生的违法违规交易行为,重要的集贸市场另外专门设置集贸市场管理所,实行驻场管理。这样一种市场日常监管模式被称之为驻场制。显然,驻场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中的产物。在当时的体制下,驻场制在维护集贸市场秩序、推动市场发展、繁荣城乡经济中还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

第二阶段,以商品市场为监管领域的市场巡查制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生活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各类市场发育等方面的职责越来越重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要的市场监管执法部门,监管的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城乡集贸市场,对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监管自然成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尽的职责。此外,市场管办脱钩,工商行政管理队伍改革精简,监管执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如收缴分离、罚缴分离、立案、查处、监督分离等),集贸市场的驻场制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市场日常监管模式必须创新。经过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探索禾口不断完善,市场巡查制应运而生。市场巡查制就是以日常巡回检查的方式,依法及时检查市场主体资格、规范经营行为、及时发现和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经营行为,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和消费秩序的日常监管方式。市场巡查制取代驻场制成为市场日常监管主要方式,带来的不仅仅是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所、基层工商分局)监管工作方式、范围和职能的转变,而且还带动了整个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监管工作的创新。与其说市场巡查制是市场日常监管模式演变的一个阶段,还不如说是监管机制的一个创新更为恰当。

第三阶段,以社会主义大市场为监管对象的综合监管阶段。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逐步接轨,市场监管成为我国当代政府的四大职责之一。作为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主力军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被赋予了更大的职责。2001年8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三定”方案中,国务院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划归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明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的直属机构。以这次重大改革为标志,市场日常监管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结近几年各地在市场日常监管理念上的思考和实践探索的成果,我们认为目前进入了可以称之为综合监管的阶段。

综合监管的主要特点是:在监管理念上,要求监管与服务、打击与扶持

并重;在监管内容上,要求主体行为监管与商品质量监管兼顾;在监管形式上,要求专项整治与日常巡查有机结合:在监管权限上,要求属地监管,上下联动;在执法方式上,要求形成更为广泛的跨地区、跨部门执法合作。市场日常监管中出现的这些新方式、新做法都带有综合性的特点。所以笔者称之为综合监管阶段。

(二)市场日常监管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因为理论与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要求我们回答和解决。进入综合监管阶段之后,实践给日常监管提出了那些新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呢?

1、队伍精简,任务增加,如何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日常监管的效能,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自1998年以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就一直在精简,到2002年,减少的幅度高达36.42%;相应的是基层执法单位,工商所的数量也大幅度减少,其幅度达到33.84%。,工商所人数也由1998年的人均10.63人下降到2002年的9.83人(具体数字见表一)。另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市场监管的任务量却在增加。市场监管任务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由仅仅只负责城乡集贸市场的监管扩大到监管整个大市场;第二,2001年8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务院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划归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从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内容从市场主体行为扩大到主体行为和商品服务质量,市场日常监管的工作量大量增加;第三,市场主体的发展。从表一中我们看到,2002年相比于1998年,市场主体的数量,特别是各类企业的数量却是大幅度上升,其中内资企业数增长12.58%,外资企业数增长66.34%,私营企业数量增长102.77%,只有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下降。市场主体及其活动的增加虽然不等于市场监管工作量的增加,但是在市场主体自律意识与能力还比较低下的今天,市场日常监管的任务的确是随着市场主体及其活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在这样的局面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到不辱使命,切实履行职责,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提高市场日常监管的效能。创新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就是监管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我们的市场日常监管。

2、如何完善商品质量分环节监管机制,提高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日常监管的效率。

我国对商品质量监管所采取的模式,可以概括为“环节管理为主、专项管理为辅”。所谓环节管理指的是按照商品生产到最终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各个环节为依据划分,明确各个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专项管理则是指对于一些特定商品和服务,专业性的市场监管部门协助环节管理部门进行质量监管。如大多数商品的质量监管就划分为生产与流通两个环节。生产环节的质量监管由质量技术监管部门负责;流通领域的质量监管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应当说,这样一种质量监管模式基本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监管体制的实际。

我们部门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商品质量检测的技术手段。缺乏必要的商品质量检测的技术手段的确是制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面、高效履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职责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影响更为突出的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完整、全面、及时的有关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信息。目前,进入市场的商品已经有几十万种,即使我们拥有全面先进的商品质量检测工具,也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对所有商品进行质量检测。在合理执法成本的约束下,更可取的是充分利用其他环节、其他部门所取得的有关商品质量的信息。换句话说,商品质量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全面履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职能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商品质量监管模式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和条件。

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还是有效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前提和要求。自开展全国性的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以来,曾经猖獗一时的制售假昌伪劣商品的现象被遏制,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局面被扭转,市场经济秩序正在逐步好转。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经济违法犯罪活动并没有根除。不断遭受打击的经济违法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的手段也在花样翻新,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制售假冒伪劣活动采取了跨地区专业化协作方式。为了逃避打击,在一些领域,制假售假的违法犯罪分子借用工业化大生产方式,跨地区专业化协作,即生产与销售区域大跨度分离,生产与流通专业化。如轰动全国的安徽阜阳奶粉事件中伪劣奶粉大多数不是在安徽生产的,而是在浙江、福建甚至东北地区的一些省份生产的。这些地区距离阜阳近的有几百公里,远的甚至高达上千公里。伪劣产品不仅在生产、销售的组织上采取专业化协作的方式逃避打击,而且还运用高科技手段制造精美的包装,只不过包装上的批准文号、防伪标识、注册商标、甚至厂家地址等都是虚假的。由于缺乏跨地区、跨部门的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和条件,使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监管效能大打折扣。

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改变传统的监管手段,建立市场监管区域协作机制,实现监管信息的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联动、协作监管的新机制,而这个协作机制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网络基础之上。掌握准确、及时、全面的市场信息是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的前提。如果全国市场监管执法部门具有监管信息数据库,并且能够全国共享,这样的伪劣产品是很容易清除出市场的。

3、如何整合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部的执法资源,建立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日常监管机制。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监管实行的是分级管理的做法,即谁登记,谁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准入管理体制上实行了按照行政级别分级登记的体制,也就在相当的程度上对企业实行了分级管理。这样一种模式实际上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监管模式。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有行政级别的。一定行政级别的国有企业只能够接受相同行政级别监管机关的管理。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所有的企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没有身份的高低差别,只有企业大小的不同。在分级监管模式下,基层工商所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力量闲置,形成了“有权监管的没有力量,有力量监管的却有没有权力监管”的局面。改变这样一种格局,创新的做法就是实行综合监管,上下联动。

实现综合监管、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在日常监管中的作用,必

须建立监管信息的上下共享新机制。可是由于企业登记注册实行的仍然是分级负责的制度,办案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分级管辖的色彩。如何实行监管的上下联动一直是我们在提高监管效率中探索的课题。经济户口、属地管理、辖区责任制等就是为了解决上下联动的有益探索。但是,实践证明,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依靠卡片式的经济户口档案、手工汇总监管信息、纸质信息传递方式,上下联动的效率受到极大的制约。将市场日常监管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电子化的经济户口,登记部门录入的市场主体信息就可以及时传递给市场主体所在的辖区工商部门,将其及时纳入管理视野;一线监管人员通过市场巡查、专项检查获得的有关信息及时录入,也将有助于在更加大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汇总分析,有助于更高监管层次把握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发现规律性的问题,早做防范;对于违法经营行为,反应迅速,打击准确,实现上下联动监管。

4、如何做到“两个统一”,将监管与服务、打击与规范有机结合起来。

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市场监管工作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这场新的挑战就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执法理念转变、精简执法队伍等因素引起的。

在传统的监管模式中,一个基本的假定就是企业是具有违法倾向的,因此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所有的企业都要严加监管。实践表明,这样一种假定不仅不符合实际,加大了市场监管的工作量,而且也不利于优秀企业的成长和企业自律机制的形成。给市场日常监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监管的工作量加大,监管中的矛盾冲突增多。形势的发展要求市场日常监管必须创新。

现代的政府管理理论证明和指出,政府应当尊重人民;应当尊重市场主体,尊重市场主体在市场上的经营自,要相信与培养企业的自律意识及其能力。具体的要求就是对于企业的检查要少。行政执法不能够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处于市场经济初期阶段的中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现象还比较严重,市场主体不规范的行为还比较普遍,加强市场监管的要求还相当强烈。特别是一些地区,一些严重的伪劣产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加强监管也势在必行。

因此,解决问题的出路就是在于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在准确划分类别的基础上,实行距离监管。在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中,企业的信用表现就是划分企业类别的标准。具体地讲就是:信用等级高的优秀企业,应当采取远距离监管,而对于那些信用等级低的企业,特别是那些不讲信用的企业,就必须采取近距离监管甚至是零距离监管。

企业的信用分类,必须全面、准确、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信息,如企业的资本规模、经营情况、赢利能力、履约的表现等。只有充分掌握这些有关企业信用的静态与动态信息,才能够对企业进行合理的信用分类,才能够为分类监管、距离监管奠定基础。

(三)信息化――面临挑战的市场日常监管的必然选择

面对上述一系列挑战,市场日常监管创新的方向是什么?笔者的回答:创新的方向之一就是信息化,市场日常监管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或者说实现市场日常监管的信息化。200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同志在视察国家工商总局时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监管执法手段,推进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继续搞好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更效地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可以说,朱基总理的这段讲话已经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工商行政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所谓市场日常监管的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依靠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网络和数据库提供的主体数据,有目的、有重点地对辖区市场主体进行分类监管,并将日常监管中获得的有用信息通过业务网络及时传递给有关部门和上级,实现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分类、动态和全程监管,并且实现上下联动、资源横向整合。具体来看,进入综合监管阶段之后,新形势新任务对综合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达到这些要求,必须实现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