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一件珍品十篇

时间:2023-03-24 06:32:32

我家的一件珍品篇1

我家的珍品是一台普普通通的录音机,在搬新家之前,许多陈旧的物品都不要了,唯独它留了下来,因为这台录音机里,有着每个人美好的回忆。

以前,奶奶还比较年轻,下班回来,就靠这台这台录音机来缓解疲劳。听上一段黄梅戏,跟着“咿咿呀呀”地唱上几句,甚至有时还会伴着音乐,手舞足蹈,心情当然是很不错。

爷爷对这台录音机也是情有独钟,听上几段新闻,了解了解国家大事,当然,他也会跟着轻唱一些抗日战争的歌曲,比如什么“地雷战”、“抗日之歌”……

自从我上了幼儿园后,妈妈便给我买了许多故事磁带。夜晚,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唯有我床头柜上的录音机还在“工作”,播放一段段故事,诉说一个个道理,而我,就在录音声中入睡了。渐渐的,录音机成了我的知心伙伴,我也听了许多神话故事,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录音机也就成了我的第一个启蒙教师。

如今,爷爷、奶奶都上了年纪。每当午后,爷爷都会在沙发上坐一会儿,手里捧着录音机,听着,听着,流下几滴晶莹的泪珠,他总是教育我要顽强,刻苦学习,长大一定要报效祖国。

一天,我放学回来,发现录音机上有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我轻轻地将它擦拭干净,望着这个陪伴了我近十年的录音机,我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正牙牙学语的我跟着录音机,一遍又一遍的跟读着故事,道理;想起了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录音机陪我入睡的情景……;也不知怎么的,我的鼻子酸酸的,童年时的回忆像一张张照片似的在我脑海中放映,放映着一个个我儿时纯真而无暇的梦。我开启了录音机,清脆而稚嫩的声音顿时在我耳边响起,我望着一片映红了半边天的晚霞,眼眶顿时湿润了。

我家的一件珍品篇2

There is a treasure in my family. It's not very valuable and it's not very eye-catching. It's just a dictionary. It's no ordinary dictionary.

这本字典原是很多年前外公买给正在上小学时的母亲的,它虽已经历了二十余年,但仍保存得十分完好,封面上“新华字典”四个字仍然清晰。

This dictionary was originally bought by my grandfather many years ago for my mother who was in primary school. Although it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 20 years, it is still well preserved. The four words "Xinhua Dictionary" on the cover are still clear.

我上学之前,就很喜欢读书了。那时,我有很多词弄不明白,于是外婆便经常拿起这本字典帮我查。我也天真的以为字典上一定有魔力,帮助我弄明白每一个词。

Before I went to school, I liked reading very much. At that time, I couldn't understand many words, so grandma often picked up this dictionary to help me look it up. I also naively thought that there must be magic in the dictionary to help me understand every word.

后来,我上学了,学会了如何查字典,也明白了更多词的释义。但我不再与外公、外婆同住。虽然我们每周末去看望外公、外婆,但却怎么也寻不回儿时的感觉,唯有那本字典像老朋友似的与我一起读书写字陪我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Later, I went to school, learned how to look up a dictionary, and also understood more words. But I no longer live with my grandparents. Although we visit Grandpa and grandma every weekend, we can't find the feeling of childhood. Only that dictionary, like an old friend, spent a wonderful time with me reading and writing together.

然而,一个晴空霹雳把我从美梦中惊醒——外公已身患重病,发现时已无法治愈。饱受病痛折磨的外公,给我讲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仿佛他要在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把所有的故事给我讲完似的……

However, a thunderbolt woke me up from my dream that grandpa was seriously ill and could not be cured when he found out. Grandpa, suffering from illness, told me many stories, as if he would tell me all the stories in the last days of his life

我家的一件珍品篇3

它不用电池,里面的齿轮会不停地转动,它在我家也呆了快一个世纪了。这是我外祖父小时候就有的了。

有一年,窗外下着小雨,钟不走了,外祖父急得团团转,竟自己把表拆了出来,我依稀记得,表里的齿轮锈迹斑斑,转动时发出吱吱的声响。外祖父居然随手就把家里仅剩的一瓶茶油往上抹。说也奇怪,钟就马上又开始了工作。外祖母回来后竟也没有责怪外祖父。

有一回,我好奇地照着外祖父的样子,打开了外壳,把那三根针不停的转啊转。玩的正欢时,一直大手把我揪了起来,原来是外祖父,他原本慈祥的脸变得十分严肃。平生第一次挨了他的打。我满肚子的委屈与疑惑。

是什么让他对这架钟这么珍惜?

有一次推开外祖父家的大门,他正悠闲地品着茶,阳关照在他饱经沧桑的脸上,但嘴角挂着微笑,显得格外的亲切。

“外祖父,你能告诉我这架钟的由来吗?”我问道。

“这钟,是我妈妈留下来的。当年,陈家大宅失火,妈妈抱着这钟冲了出来,自己却已经被烧得伤痕累累,不久后,便死了。后来才知道,这钟是你叔伯公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给她的生日礼物。此后,这钟就陪着我走过了无数的春夏秋冬,受了苦就向它哭诉,它已经成了妈妈的化身!”外祖父的眼里噙着泪水,泪水已经肆意的洒满它苍老的脸颊上,想不到这钟竟有这么一段令人伤感的历史。

悠长的咚咚声似乎是他对这苍茫岁月的感慨,钟面上的年轮似乎是她苍茫岁月的印证,钟里的那根铁棒似乎是它对苍茫岁月勇敢面对的证明。

我家的一件珍品篇4

在我家的抽屉里,摆放着一件珍品,那是我外婆送给我的礼物——书包。之所以这个书包成了我家的珍品,这是因为它有特殊的意义。

记得在我只有六岁的时候,我就快要上小学了。我家当时挺穷的,但没有我外婆家那么穷,我外婆知道我要上小学了,她就打算买个新书包送给我,让我在新的学期里背上新的书包,她在我上学的一个月前,就“折磨”自己。当时,我和我的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有此时,可是后来,一个电话打来,说我外婆为了买个新书包给我,可是太穷了,不够钱买,就省吃俭用,现在晕过去了。听到此事,我便哭了起来,原来外婆是那么的疼我。

后来,我和我的父母马上赶到医院去。我看到了外婆,她身体瘦弱不堪,摸摸她的手,几乎没有肉,只有皮包骨,而且她的手还一直在颤抖。看到了这一切,我更忍不住地哭了起来。外婆为了买书包给我,就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把自己饿着了,现在变得了那么的虚弱。

一个月过去了,让我非常惊讶!外婆买了个书包送给我。书包是红色的,凝聚着外婆对我的疼爱;一只很可爱的小青蛙公仔挂在书包链上,代表着外婆永远陪在我身边。在我家的抽屉里,摆放着一件珍品,那是我外婆送给我的礼物——书包。之所以这个书包成了我家的珍品,这是因为它有特殊的意义。

记得在我只有六岁的时候,我就快要上小学了。我家当时挺穷的,但没有我外婆家那么穷,我外婆知道我要上小学了,她就打算买个新书包送给我,让我在新的学期里背上新的书包,她在我上学的一个月前,就“折磨”自己。当时,我和我的爸爸妈妈都不知道有此时,可是后来,一个电话打来,说我外婆为了买个新书包给我,可是太穷了,不够钱买,就省吃俭用,现在晕过去了。听到此事,我便哭了起来,原来外婆是那么的疼我。后来,我和我的父母马上赶到医院去。我看到了外婆,她身体瘦弱不堪,摸摸她的手,几乎没有肉,只有皮包骨,而且她的手还一直在颤抖。看到了这一切,我更忍不住地哭了起来。外婆为了买书包给我,就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把自己饿着了,现在变得了那么的虚弱。一个月过去了,让我非常惊讶!外婆买了个书包送给我。书包是红色的,凝聚着外婆对我的疼爱;一只很可爱的小青蛙公仔挂在书包链上,代表着外婆永远陪在我身边。

我家的一件珍品篇5

小学五年级寒假的一天下午,我结束了一天的学习,突然心血来潮,想做一艘军舰模型。

我先设计了一个图纸,然后找来一些泡沫和十几根牙签儿,又去找锯条,可锯条有几年没用了,现在在那儿也不一定了。爸爸妈妈也来帮我找,可找了半天,仍没找到。我灰心丧气地坐在小板凳上,毫无目的地看着图纸和材料。妈妈走过来说:“要不然,咱先不做,等过几天妈妈给你买一根锯条再做。”我想了想,说:“拿刀刻,我今天也得做!”说完就要拿小刀。妈妈有些不耐烦,想说点什么,这时只听爸爸喊道:“锯条找到啦!”我一听,心里十分高兴,接过爸爸递来的锯条,就做了起来,妈妈也不再说什么了。

可真正动起手来才知道事情不像先前想得那么简单。首先是做舰身用的泡沫厚度不够,不过这个个问题好解决,两块泡沫合起来,先用牙签固定,锯出舰头后再用透明胶固定也就搞定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牙签不够,原先拿的牙签用完后,仅仅是把军舰部分炮塔组装在了一起,“炮管”、“炮塔”、“导弹”需要更多的牙签。我又拿了八、九根牙签,但它们仍微不足道,我只好再拿十几根,总算装齐了“炮管”,“炮塔”和“导弹”。为了使我的军舰看上去不那么单调,我又拿了四根牙签作“桅杆”,用几根绳作“缆绳”点缀了一下,它就完成了。

但是,我的这艘“军舰”引来了父母的许多唠叨,原因是:我答应一小时内完工,但实际耗时两小时半,一直做到晚上八点半,这让父母一次又一次地催我吃饭。爸爸还给我开玩笑说:“王工程师,暂停罢,这样工作会累垮的!”

完工了的军舰装备45门大炮,8枚巡航导弹,可谓是一艘处于“巨舰大炮时代”与“现代驱逐舰”之间的以火炮为主的“驱逐舰”,而且火炮排列密集,;四面火力都很强,看上去威风凛凛,势不可挡。但它“造价昂贵”,仅牙签就用了40根左右,这又引来妈妈的多次责怪,说一个手工,做得那么认真干什么?不过在这方面,爸爸是十分支持我的,他认为既然要做一件事就要做好,因此,每次妈妈因牙签责怪我时,他总会帮我说话。

我家的一件珍品篇6

妈妈回头瞟了一眼,过了5秒才回答道:“是某一个——人的艺术品!”我并没有注意到妈妈把‘某个人’那个字拖音特别长,只是仰天大笑,笑得前俯后仰。

我的脸笑成朱红色,眼泪也笑出来了。可妈妈却笑得比我还开心!我奇怪了,这是哪门的艺术啊,令老妈这么开心?我怕老妈笑得喘不过气来,就上前去捶背,边捶边问:“老妈,别卖关子了,快说这是谁的艺术品啊?”老妈终于停住了笑,柔情似水地看着我。我被她的转变吓了一跳,这是愚人节吗?

“孩子,这是你4岁时的艺术品!”妈妈笑着说。

不会吧!我的脸红到了耳根。那刚才我不是在笑自己吗?我抱怨到:“妈,你真狡猾!你怎么不早说,害得我这么狼狈……”

现在回想起来,突然间觉得自己好幸福。妈妈竟把我四岁时随意涂画的一张纸珍藏起来。真是想不到啊!如今,光阴似水,妈妈的两鬓早已添上几丝刺眼的白发。但是,多少年来,母亲对我的爱却从没有改变!

我家的一件珍品篇7

珍珠纤维具有优良的吸湿回潮率,舒适的手感和服用性能,同时又有珍珠所特有的护肤功能和抵抗紫外线功能。因此,用珍珠纤维面料制作的高档内衣、T恤、睡衣等服装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然而,由于珍珠纤维的相关行业标准尚未健全以及消费者对它的特性不熟悉。所以,就导致了目前我国珍珠纤维整个行业的不规范现象比较严重。

“二师兄”,你还记得那件珍珠衫吗

说到珍珠纤维制品,读过《西游记》的大都不会忘记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吴承恩老先生写到唐僧师徒来到一座庄园,主人母女想招赘四人,在富贵美色面前只有猪八戒一人动心。菩萨化身的女主人于是让八戒“撞个天婚”,说:“我这三个女儿,心性最巧,他一人结了一个珍珠緌锦汗衫儿。你若穿得那个的,就教那个招你罢。”于是,“那呆子脱下青锦布直裰,取过衫儿,就穿在身上,还未曾系上带子,扑的一跤,跌倒在地,原来是几条绳紧紧绷住。”

这个故事里的珍珠衫应该是用锦线编结的,上边缀有珍珠。所以作者才用了一个“緌”字。这种珍珠衫的结构实际上跟我们现在生产的珍珠纤维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处,只不过是我们的珍珠纤维是要放在纳米级下才可以观察到。同时,我们也由此可见用珍珠装饰服装,或者说是将珍珠穿着于身体上在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比如后来冯梦龙写的《喻世明言》中也有将珍珠衫写成定情之物,在两对青年夫妻间辗转反复,最终物归原主,“一报还一报”的故事。

再说到珍珠,在我国广大老百姓心目中它一直都是富贵、豪华的代名词,比如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珠宝。关于珍珠的保健作用,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莫属慈禧太后用珍珠美容养颜的故事。不少野史都记载过“老佛爷”服用珍珠粉末以及用珍珠粉末涂抹于面、手部位,以至于到老年时仍然“肤若婴儿”。然而,野史不过是文人骚客道听途说、信手拈来的故事,不但无从考证,自然也当不得真。

但是,包括《本草纲目》在内的我国众多古代医药典籍中都明确地记载过:“珍珠味咸,甘寒无毒;镇心点目;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坠痰,除面斑,止泄。除小儿惊热,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基本上肯定了珍珠的这些功效。

现在,我们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将纳米级的珍珠粉末与纤维相结合生产出来的珍珠纤维自然更利于人体肌肤对其有效成分的吸收。理论上来说,与古代珍珠衫相比,如今的珍珠纤维保健、美容养颜效果更好。当然,这还具体关乎到珍珠粉末在纤维中的比例以及珍珠本身品质好坏等等问题。不过,珍珠纤维及其服装制品一经研制成功推向市场,就受到了消费者,特别是高端购买群体的追捧。

尤其是在贴身内衣裤、孕婴服装等方面,消费者对于珍珠纤维面料产品的追捧非常突出。虽然目前我国市场上珍珠纤维服装产品的价格尚处于较高水平,但随着消费者对服装产品安全、舒适度的要求不断上升,珍珠纤维服装产品的销量也正在逐步加大。

2012年初,深圳某公司推出的一款售价逾500元的珍珠纤维男式平角裤仅在当地月销量就达到近万条。由此不难看出,珍珠纤维服装产品的巨大市场潜力,也体现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从古至今对于珍珠及其珍珠之于服装产品的认同、喜爱程度。然而,随着珍珠纤维服装的热销一些行业内的混乱现象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维纳斯”,你如何成了服装代言人?

实际上,世界各地的人民对于珍珠制品的喜爱都是相同的。在西方的传说中,维纳斯就出生于贝壳中。当贝壳打开的时候,从她身上滴下来的露水就变成了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不过,在我国关于珍珠制品那些遥远的、缥缈的故事,或多或少都夹杂着真与假的颠覆,美与丑的角力,纠结着财富、权利、爱情……一如目前珍珠纤维产品市场一般的迷离。

2012年3月,位于深圳某高档写字楼13层的一个珍珠纤维服装公司正在举行招商说明会。在主席台旁边赫然放置了一尊维纳斯的雕像,但与众不同的是此维纳斯双臂完整,身上穿着了一件该公司的服装,且隐隐露出一丝喜悦的表情。据该公司人员解释说,因为有了他们公司的珍珠纤维服装维纳斯再也不需要断臂,就更加完美了。

说明会的内容无非就是该公司的服装产品如何“神奇”,设计师拥有如何多的头衔,珍珠纤维面料如何保健,营销体系如何完整云云。归根结底就是只要加盟该公司的珍珠纤维服装连锁销售,就一定能在短时间内赚个盆满钵满。台上讲得是口若悬河、唾沫横飞,台下是群情激奋、掌声不断,当然这里面少不了该公司“托儿”们的功劳。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的珍珠纤维服装产品价格不菲。一件男士短袖T恤,市场销售价格2188元;一件女士内衣,价格也高达1688元。但该公司给予连锁加盟商的价格则约为市场售价的一到两折,并且表示加盟后公司将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广告宣传和品牌营销。不过很难想象连维纳斯的艺术价值都会“曲解”的公司,能做出一个怎样有“内涵”的服装品牌。

由此可见,珍珠纤维服装市场不但价格随意、混乱并且还存在巨大的暴利空间。据了解,目前我国市场上珍珠纤维服装的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皆有。就普通消费者来说,基本上无法识别珍珠纤维服装的优劣。同时由于对珍珠纤维知识了解的匮乏,价格更只能全由商家叫喊,很难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事实上,我国零售服装市场里货真价实的珍珠纤维面料产品仅在部分一二线城市的大卖场以及部分品牌服装专卖店有售。并且,珍珠纤维服装目前在整个服装市场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市场上出现的量大价低、打着珍珠纤维招牌的服装产品基本上都是假冒伪劣。

那么,珍珠纤维品质的“底细”究竟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浙江某地的淡水珍珠养殖区域其年产量占世界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5%、全国总产量的80%。这里养殖珍珠的历史不可谓不悠久,产量不可谓不巨大。但是,其中低档珍珠的数量却很大,几乎占到总产量的70%左右。所谓的低档珍珠是指,除去宝石级、工艺级之外外形长得难看,没有装饰价值的珍珠。这类珍珠只能磨成粉末进行销售,我们的珍珠纤维原料全部来自于此类珍珠。

在当地老人们的印象中,十多年前这类低档珍珠,比大米价格还低。常常是一麻袋、一箩筐装着,堆在那里没人要。但随着后来保健品市场的火爆,珍珠粉末被炒作、被神话,低档珍珠的价格才略有上升,但也不过才区区几十元一斤。

目前我国被神话的珍珠粉末无一例外地都被冠以“纳米”的噱头。据了解,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而合格的珍珠纳米粉末其颗粒尺度应该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但是,2010年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珍珠粉末市场中珍珠粉颗粒小于100纳米的只有18%左右,大部分颗粒都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我国纺织服装用珍珠纤维面料中使用的珍珠粉末全部号称是“纳米级”。由于没有相关针对服装用珍珠粉末的检测报告,其真实情况尚不得而知。但从珍珠粉末市场的总体情况“窥一斑而知全豹”,就不难想象出其中的“猫腻”。

实际上,珍珠及其制品在纺织服装方面的大规模研发、运用都源自于2003年前后珍珠珠宝制品、工艺品市场的滞销,各级别珍珠产品的积压。在当时珍珠养殖户着急、下游行业着急甚至是当地政府也着急的背景下,为珍珠产业,特别是占比例很大的低档珍珠找出路无疑是非常要紧的一件事。

于是乎,就出现了珍珠粉末系列保健品的“一夜爆红”。虽然,保健品市场的是是非非一直颇多争议。但是,也正是这阵风催生出了现在的珍珠纤维服装产业。然而,珍珠纤维服装的各种“特殊”功效也随着珍珠保健品被无限夸大了。

其中,各方都公认珍珠粉末要达到合格的纳米级并且被人体口服之后才有“一定”的吸收率。而作为服装制品,穿着于人体皮肤表面的珍珠纤维中含有的那些珍珠粉末,即便是全部达到合格的纳米级又能被人体吸收多少、能达到多大的保健作用却一直没有权威的定论。目前所见珍珠纤维的“延年益寿”、“青春永驻”等等作用都来自于商家的宣传,基本上没有多少可信度。

“狼来了”的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在我国的纺织服装用纤维行业里却出现了但凡一种新纤维出现,投入市场即炒作,炒作必神话的怪现象。这种非正常现象并不利于一个新纤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同气球吹太大会爆,过分“神话”也会导致整个珍珠纤维行业的倒退甚至是衰败。

“无间道”,我中何时可以没有假

众所周知作为新型功能性纤维,珍珠纤维的优良功能主要来自于附着在纤维表面的珍珠粉末。因此,珍珠纤维质量好坏的区别同样也源于纤维表面珍珠粉末的比例,以及这些珍珠粉末自身质量的优劣。

虽然珍珠由于其自身长相、圆润度、光泽度等有档次分别,但归根结底其自身的成分都是由碳酸钙以及其他有机质组成的。所以,珍珠纤维的假冒伪劣同样也是从珍珠粉末开始的。

淡水珍珠被从河蚌中取出之后,会留下大量的副产品即河蚌壳。蚌壳的价格极其低廉,一般来说其用途无非是加工成饲料或者是用作纽扣等产品。然而,随着低档珍珠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一些黑心商人就把目光瞄向了价格低廉的蚌壳。

据了解,近些年以来有很大比例的河蚌壳被销往了贝壳加工厂。黑色的河蚌壳进入加工厂之后,工人用一种特殊配制的药物先进行漂洗。这种药物的腐蚀性非常强,主要是由工业用氢氧化钠调配而成。其目的是为了去掉河蚌壳表面上那层黑色的皮。漂洗掉黑皮的河蚌壳经过清洗干净,再进行晾晒。其后就直接进入机器,通过机械方式加工成河蚌粉末。最后再经过烘干处理进行包装出售。

这种河蚌粉末依据其颗粒大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粗细分为几个等级。根据等级,其价格从每吨1000元到3000元左右不等。据有关知情者介绍,这类河蚌壳粉末基本上都冒充珍珠粉末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河蚌壳粉末与珍珠粉末从外观来看,其区别不大即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分辨。

一部分这样的河蚌壳粉末也流入到珍珠纤维生产企业,按照顾客的要求以及价格的要求,河蚌壳粉末或者全部或者按照一定比例与珍珠粉末混杂进入到了纤维原料当中。这种方式的造假可以说是防不胜防,不但普通消费者即便是资深的业内人士也无法从面料上分辨出珍珠纤维的真伪。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用氢氧化钠浸泡、漂洗过的河蚌壳存在很大的化学残留。更让人忧心忡忡的是,这种用河蚌壳粉末冒充珍珠粉末的做法在行业内已经是“人所共知”的“秘密”。很多从业人员都已经司空见惯,俨然成了这个行业的“潜规则”。

2012年3月,市民李芙蓉在报纸上看到关于珍珠纤维服装的宣传之后决定前往商场购买一件。在商场里,她依据自己惯有的对珍珠的认识开始选购服装。她觉得,珍珠纤维服装最起码面料要有珍珠般的光泽,并且手感要如同抚摸珍珠那样的滑润。

几经挑选,最后她花1200元购买了一件女式翻领T恤衫。据李芙蓉说这件衣服做工讲究,款式也新颖,特别是面料在灯光的映衬下确实感觉发出了一丝“珠宝般”的反光。然而,在洗涤几次后这件衣服就失去了,所谓的“光泽”。与此同时,滑润的手感也消失了反倒是起了一些小球。这让她不由得勃然大怒,随即找到商家理论。后经消协历时月余的调解,商家才同意退货。但是,在说到这件珍珠纤维T恤质量问题时,商家却始终不承认,只是说可能是李芙蓉家空气过于干燥引起的。

商家的解释固然让人匪夷所思,啼笑皆非,但由此引出珍珠纤维相关行业标准等规范的制定已经滞后的问题。珍珠纤维执行的标准主要是《粘胶短纤维》(GB/T?14463—1993);《再生纤维素丝织物》(GB/T 16605—2008)等。但是,珍珠纤维中还含有氨基酸、特征元素等。目前标准条件下尚无法对这类元素进行检测,也就无法确定其珍珠粉末在纤维中的含量。进而也就没有办法确定珍珠纤维的实际品质,这不能不让消费者遗憾,让制假、贩假分子窃喜。

我家的一件珍品篇8

6月3日,记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第二看守所见到的“他”,是个短小精悍的中年男人。剃着板寸的头油腻得有些发亮,脸上也脏兮兮的,色泽灰暗的囚服没有扣上扣任凭稍有发福的肚子腆在外面,不难看出他脏乱而颓唐的近期生活。可能是刚刚睡醒的缘故,他还有些无精打采,最初跟他说话的时候甚至眼神都还时不时地游离一会儿。

但他的神志还很清楚,刚刚坐下得知这是一个采访,便迫不及待地要提出他早些时候忘记跟媒体提出的要求:“能不能找找小珍(化名)?我很担心她现在(的情况)。我知道我娘现在还好、我儿子还好,就是不知道小珍好不好。她家里把她限制起来,不给她自由,你们可以去四川看看。”

这个男人叫蔡士刚。他以收废品为生,因此被称为“破烂王”。一周前因为拐骗小珍的罪行被房山法院判刑八个月,事实上他自从一月起就已经被刑拘,法庭的正式宣判使得他下周就要移送去天津服刑。

从路见不平到“妻”离子散

也许蔡士刚所能见到的最后一个采访者就是我们,他希望抓住这最后的一个机会说服记者去四川“解救”小珍。

小珍是谁?

今年才刚满19岁的小珍,5年前跟着蔡士刚离家出走,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今年3月回到家中,也才稍稍懂事。

在蔡士刚的眼中,小珍是他曾经的“女儿”、现在的“妻子”、他儿子的母亲。她如今被父母剥夺了人身自由困在家中,需要“解救”。

而在房山区检察院检察官高景辉的眼中,小珍是被蔡士刚拐骗5年之久的女孩,刚刚得到解救。

蔡士刚自认是最先“解救”小珍的人。“破烂王”5年前从北京带走了年仅13岁的女孩小珍,说是因为他看不惯小珍家里对她的严厉管教,一心想对她好。他把这解读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可是蔡士刚后来从路见不平发展到同居生子,最后因为法律的追责而“妻”离子散。5年的时间里,道德变了味道,谴责与刑罚也随之即来。

“破烂王”的盲流生活

1993年,蔡士刚24岁,是蔡家人中第一个来到北京的。蔡志刚的老家在安徽省阜南县,即便是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小县城里,他们家依然是出了名的贫苦。“父亲在我2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之后家中就一度揭不开锅。”

送走他的是他母亲,母亲给了点盘缠让他独身一人去北京闯荡,蔡士刚回忆当时的情形后说:“临走没人送我。我不恨我母亲,不恨其他哥哥,家里穷,真的没办法,我留下也是挨饿。”

在周围人看来,这是他作为小儿子应有的出路。在当地,很多人家在困顿不堪之时,总会打发走最小的孩子,送走一张嘴的同时没准也种下迎来财富的机会。

可是到了北京之后,蔡士刚发现机会却飘渺无期。他回忆起当初的日子,总是反复地说,“如果一开始就收废品,现在就该很有钱了。”可惜蔡士刚并没有立即拿起收废品的饭碗。只上过一年小学的他不仅没有文化,对北京的环境也一无所知。因此,他在饭馆做过打杂,在工地做过装卸,做的都是不讲技术的力气活。

不意外的,报酬总是低得无法建立积蓄,并且什么也学不到。

2000年的时候,蔡士刚结识了几个收废品的朋友,在得知这一行的收入还不错以后,他放弃了为别人打工,自己买了一辆红色三轮车,果断收起了废品。

收废品并不容易,蔡士刚虽然喜欢干这行,但是也有收不到废品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2001年10月,他因几个朋友的劝说,参加了一次偷盗自行车的行动。蔡士刚负责望风,连要偷的自行车长什么样都没见着就被抓了,劳教了一年半。

多年的盲流生活,使得蔡士刚学会了用各种手段谋得生存,他沾染了都市的现实与狡黠,不再是刚来时那个虽然贫穷但是单纯的农村少年了。

意外的倾诉者

蔡士刚回忆说,结识小珍是在2005年的秋天。那一年正好他将收废品的根据地移到了北京房山的羊头岗村。

而小珍也来自于一个打工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四川人,在房山北庄村好不容易扎下根。父亲在附近的一家炼油厂当工人,全家的生活都指望着他,一家四口过得并不宽裕。

2005年,13岁的小珍在一所专门接收来京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念四年级。这年暑假的一天,蔡士刚收废品路过小珍家所在的胡同,小珍在踢毽,他和小珍打了招呼,但小珍没有理他。

这个开始并不浪漫,但终归是个开始,两人就在反复的“打招呼”中渐渐相熟。五年级开学以后,小珍开始到蔡士刚那里卖废品。蔡士刚说他那时候就能感觉小珍家里对她并不好,“一般哪里有让小闺女出来卖废品的?东不说,遇见人贩子怎么办?”――蔡士刚没有预料到他最后成了自己口中的“人贩子”,其实他也不觉得自己是“人贩子”。

在买卖废品的过程中,两人有了交谈。原来,小珍一直都认为父母更心疼他的弟弟,在心理上有些排斥她的家庭。

蔡士刚慢慢觉得小珍有些可怜,因为小珍家里对她不好。这与他来北京之前的境况形成了类比:来北京之前,家里对待蔡士刚就像一个多余的孩子,吃穿轮不上不说,家中还总有要将他送走的想法――找人过继,介绍对象等等。蔡士刚看到小珍就像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他决定“帮帮”她。

他最初采取了“重金收购”的方式,每次小珍拿来的东西,都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接收。但小珍卖的废品有限,家里也有个数,小珍得益不多。后来小珍经常自己捡一些东西卖给蔡士刚,蔡士刚则趁小珍来卖废品的时机,常常给小珍一些“好吃的”和零花钱。

此时的小珍每周从家里拿到的零花钱也就只有十块钱,而在蔡士刚那里卖一次废品就能拿到三五块的零花钱,加上蔡士刚经常准备一些零食哄小珍高兴,小珍理所当然的在感激蔡士刚之余,与蔡士刚的关系越来越亲近。

在蔡士刚看来,缺乏倾诉对象的小珍,渐渐将他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人。“小珍经常跟我说他们家里的事。她家里,尤其是她妈妈,对她很不好,只疼她弟弟。”蔡士刚记得一次,小珍拿了家里积存的塑料瓶子来卖,然后和他说起被家里责骂的事:她偷拿了零花钱,父亲大动肝火,足足骂了她一下午,但是她弟弟的待遇却天差地别:每天都有零钱花,从不被责骂。以往小珍在他面前说这些事的时候从来不哭,只是充满对家人的怨恨,而这一次小珍委屈得差点流泪。蔡士刚受宠若惊,顺理成章地说出了他心里的想法:“我不会亏待你,跟我走吧。”

这件事是蔡士刚后来接受调查之时所说的,他显然没注意到这句话的法律意义。

当年冬天,蔡士刚就将他的“建议”付诸了实践。2005年12月4日傍晚,小珍因为在外边玩到太晚,怕被父亲责骂而不敢回家,找到正好在附近收废品的蔡士刚诉说这个烦恼。蔡士刚当即说:“那到我那儿去吧。”这次小珍爽快地答应了,随之开始了两人长达5年多的“私奔”生活。

各取所需的结合

那天,蔡士刚与小珍回到羊头岗村,他们分屋而居度过了三个晚上。

第四天,小珍的父亲找上门了。突如其来的意外使得蔡士刚再也没能回到他最初收废品的羊头岗村。他和小珍迅速逃离,其间蔡士刚还和小珍的父亲打了个照面,并虚称其愿意帮忙将小珍送回家。

负责此案的检察官高景辉说,蔡士刚阻拦了小珍的父亲,“也许他当时就起了私心。”

蔡士刚逃离羊头岗村之后,先去良乡躲避了一段时间,然后投靠了北京城里的一个朋友。那朋友偶然看见了蔡士刚二哥蔡世龙(此后,蔡士刚的哥哥们成了二人与小珍父母联系的桥梁)给他发的短信,得知了小珍的事情,就劝说蔡士刚将小女孩送回去,甚至愿意出打车费。蔡士刚欣然应允,和小珍告别朋友,但他们不是要回北庄村,而是离开北京。

离开北京使得蔡士刚向“拐骗”迈出了第一步,他有了拐骗的觉悟后,便拖着小珍浪迹了天津、重庆,最后定居武汉。不管蔡士刚如何辩解自己是为了小珍好,“这都构成了事实上的拐骗行为。从主观方面来看,拐骗儿童者的犯罪目的大多是为了收养,有的也可能是为了供自己使唤,但无论动机、目的如何,都构成了犯罪。”高景辉说。

武汉的日子是蔡士刚最值得回忆的时光。“武汉真不错,我出去以后可能会回武汉,那里有朋友,收废品也更挣钱。”蔡士刚对武汉印象不错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小珍。

蔡士刚给自己取了个假名,在汉口租了一间小房,让小珍深居简出,自己则重操旧业收废品。平时没什么朋友,来人问就称小珍是自己的女儿。他显然很享受拥有小珍的生活。

小珍也过得相当舒坦,没有父母的管教,跟着蔡士刚不用干活,每天舒舒服服地呆在家里看电视吃零食,每个月蔡士刚都会给“相当多”的零花钱,他还百依百顺什么都愿意为她干。

与此同时,小珍的母亲通过蔡世龙联系到了蔡士刚和小珍。小珍的母亲只好通过电话反复劝说小珍回家。令人意外的是,小珍的父母既没有上演千里寻女的一幕,小珍也始终通过电话拒绝回到家中。

双方都满意“私奔”的现状,于是关系就这样维持下去了。

破裂的“私奔”关系

2007年,事件有了升级,蔡士刚在小珍的同意下与其发生了性关系。看起来蔡士刚已经渐渐实现了他的私心,证实了他怀柔政策的正确性。在蔡士刚眼中,他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正在实现“金屋藏娇”的婚姻理想――虽然他不懂什么叫“金屋藏娇”,也不能去办理结婚。

但蔡士刚没有注意到的一点是:他们的结合是各取所需的结合,他需要小珍的陪伴,小珍则需要他的溺爱,当其中一方不再需要另一方或者感到另一方价值有限,那么这种结合就岌岌可危了。

2009年的元旦当天,小珍在武汉市商职医院为蔡士刚生下一个儿子。蔡士刚说,是他想要这个孩子。“有了孩子,生活就要踏实些,她家里和我家里也会更好说话一些。”孩子也许会成为蔡士刚结束私奔关系的契机,因此蔡士刚十分高兴。

但儿子诞生的副作用很快就显现了。蔡士刚谎称的“父女关系”被邻居揭穿,举报给了公安局。蔡士刚虽然用设计齐全的假身份蒙混过关,但也产生了一丝隐忧:他不想再当逃犯,也不想再偷偷摸摸过日子。

于是他开始张罗投案自首的事情。谁知一张罗就是两年。此间小珍提过要去自首,蔡士刚则一直唯唯诺诺地拖延下去。他不知道,已经19岁的小珍早就动了回家的心,加之母亲持续不断的电话亲情轰炸,说会善待她,而且工作都安排好了,小珍一直在衡量蔡士刚和父母能带给她的价值孰多孰少。两人间各取所需的平衡渐渐出现了倾斜。

矛盾直到2011年1月3日爆发了。

蔡士刚下午回家,看到小珍又把瓜子壳嗑得到处都是,刚刚在楼下收废品碰了钉子的他气不打一处来,就大声责备小珍,“不要把瓜子嗑得到处都是!要嗑出去嗑!” 小珍十分生气,借此机会提出要回家,蔡士刚则万万没想到这次小小的争执会惹得小珍真的回家,就自信地说:“你要回就回吧,给你两百块坐车。”小珍更是生气,直接扭头摔门而去。

小珍没有拿任何东西,因此蔡士刚相信她迟早回来。可是等了两天,小珍还没回来,蔡士刚才真正着了急,一面懊悔着给了她路费,一面赶往四川大英县寻找小珍。

1月6日,蔡士刚到了大英县,登记了一个旅馆住宿,当地警方立刻凭借他以前盗窃的案底登记的身份证号将他抓捕归案。蔡士刚原以为凭怀柔政策就能牢不可破的两人关系在短短4天之内就分崩瓦解。

投案后的蔡士刚

1月30日,蔡士刚被北京市房山区公安局逮捕,并羁押在房山区第二看守所。

经过两个月的审查,3月30日,房山检察院提起公诉,指控蔡士刚犯拐骗儿童罪。

因为被捕,蔡士刚积患已久的心病也消除了。在他看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小珍一路走来的日子看起来都不错,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警方对他的通缉,这使得他们的关系如同独木支撑的空中楼阁一样容易倾倒。他曾经想过要自首,但又畏于不可预料的刑罚,一直不能提起勇气来面对这件事。“我想把这件事给解决了,去年就想过,正要去的时候小珍就走了,那时候已经给哥哥打了几个电话商量撤案的事,就要下定决心了。”

自1月3日分别之后,蔡士刚没能再见到小珍一面,小珍被父母安排回四川老家的一家工厂工作。蔡士刚最后跟小珍说的一句话就是“给你两百块坐车”。他回忆到这个细节时说:“小珍走的时候就拿了两百块,有机会的话以后我会给她更多。”

在公诉人看来,蔡士刚一直计算着怎样逃避刑罚。在讯问的时候,蔡士刚最初十分肯定当年发生性关系是小珍提出的,也许是后来怕小珍出庭作证又将口供改为了“自己提出的,小珍同意了”。“他在法庭上,一直说她妈妈找他要钱,他好像知道这件事对他有利,他就反复地说,问什么都会扯到‘找他要钱’。”蔡士刚甚至否认小珍被拐时不满14周岁:“小珍明明是1991年出生的,她的户籍上是这么写的,但是她家里的人找了村委会、卫生局的人来证明小珍是1992年的,我有什么办法?”

辩护律师张俊庭劝蔡士刚收回无罪的辩解,他认为蔡士刚只能追求从轻处罚。张俊庭在开庭时为蔡士刚安排了与老母和与幼子的见面。5月25日,房山法院宣布判决结果,蔡士刚最终争取到了短达8个月的刑期。“穷苦的身世和困难的现状”是刑期这么短的原因,高景辉解释。

此间,小珍没有露面,也没有传达过任何一句话。其父母也拒绝出庭。公诉人曾试图联系这个被拐卖的女孩,却始终只能得到冷漠的答复。全部的关于小珍的叙述,只来源于她之前在另一起相关案件中所做的笔录。

蔡士刚毫不担心小珍会背叛他,他对自己的柔性拐骗策略很自信,事实上他对待小珍也足够好。“她肯定不会说我坏话的,我们之间的问题只是小吵小闹而已,都怪我当时大意放她走,不然我就不会坐牢,她现在也不会被家里限制起来。”但是不背叛不代表能再次接纳他,揣测小珍对他的态度成了蔡士刚在看守所里最多的思维活动。他依旧不能肯定,所以才一见面就求助于记者。

我家的一件珍品篇9

画屏作者是清代石湾陶塑名家黄古珍。他生于清代道光年间,石湾七星岗黄家庄人,字鉴荣,号樵谷山人。陶艺受业于石湾名家黄炳。黄古珍擅长各种人物塑像,尤以花瓶、挂壁、笔筒等器皿类多见,造型独特,雅致美观。现保存在祖庙“灵应祠”前东西两侧山墙前端的口神、月神陶塑瓦脊是黄古珍于光绪二十五年重修祖庙时所作,造型别致、神态毕肖,是其晚年少见的人物作品,堪称瓦脊类人物双绝(编者按:读者可参见本刊2006年第1期黄晓蕙《漫说石湾陶塑日神、月神》一文)。黄古珍的陶塑作品,以造型生动、胎釉浑厚朴实、技法多姿多彩见长,赢得了时人及后辈的称颂,并风行东南亚一带。

黄古珍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不但陶塑工艺卓有成就,还善山水画及金石文字。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他的作品,通常都是融书画、陶艺于一炉而自成风格,于传统石湾陶艺内蕴中,透脱着一股书卷之气。

《彩绘松鹤画屏》是黄古珍在清光绪年间制作,原安置于佛山新安衔铁钉行会馆国公庙内作建筑装饰,上世纪50年代佛山市博物馆成立时移至今址。画屏由上下两层嵌接而成,低温烧制,双面作画,用浓淡两色酱釉,以传统的国画技法绘以松鹤灵芝图。图中粗壮的老松自下横亘而上,一只白鹤伫立其上,转首探视松下的灵芝,神态闲适。树梢上,一对小鸟(背面为小鹤)在欢快地啾啁鸣叫。动物羽毛运用石湾陶塑动物传统技法,以小竹签刻划表现,画面更显逼真和充满动感。全图结构、动态表现准确,色彩单纯而层次丰富,鉴赏画屏宛若观赏一幅精美的花鸟画。正面题“高冠一品”,背面题“松芝益寿”,书体沉稳朴茂,用笔端正遒劲。款署“黄古珍作”,钤二印。松鹤灵芝,寓意延年益寿,是广受民间百姓喜爱的吉祥图案。这件作品无论是形制、施釉手法、釉彩色调、装饰题材和纹样,均表现出拙朴、沉实、浑厚的传统意味,极具民间艺术那种强烈的装饰效果,并且洋溢着清新隽永的文人气息。让人感受到两种中国传统艺术交融所产生的别样艺术之美。

黄古珍遗留下来的陶塑实物已不多见,他的书画作品更是难于寻觅,而以画屏形式晓制的陶艺作品更是目前发现仅有的一件,也是石湾陶塑作品中的“孤本”,因此,殊为难得。从这件陶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石湾的陶塑艺人,不只是限于对传统陶器的器型、手法、釉色或形象的摹仿而已,他们还善于按社会生活和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去探求、去创新。《彩绘松鹤画屏》就是一个很好的实物例证。

我家的一件珍品篇10

歪打正着,村妇“瞎拍”的DV短片获得一等奖

2005年10月下旬,北京顺义区杨镇沙子营村的乡亲们发现,村民张松山的老伴邵玉珍神秘地“消失”了。

三天后,邵玉珍才在村里出现,手上却多了个村民没见过的物件,邵玉珍说这是DV,能把人录进去,还能从电视里放出来。听着邵玉珍的话,村民们半信半疑――

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事情还得从几天前说起。

那天,邵玉珍正在家吃饭,邻居吴家在《大众DV》杂志工作的闺女吴砚华来找她,对她说:“大婶子,有件事儿,我觉得你参加比较合适。”

这件事就是“村民DV计划”,是国内资深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应“中国-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委托策划的。“村民DV”是影像计划的一部分,2005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征选10位村民,打算经过拍摄技术培训后,让他们拿着DV回自己村拍摄。参加者必须是村民身份,围绕着村民自治,还要有自己的拍摄主题。

在吴砚华的鼓动下,邵玉珍报了名。很快,她接到通知,自己被录取了。这个时候,邵玉珍有些忐忑,她觉得自己已是55岁的人了,这么多年一直围着地头、灶台转,冷不丁让她拿起机器拍片子,能行吗?

权衡再三,邵玉珍决定接受挑战,她对自己说,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再不出去,一辈子就没啥亮点了。

村里同龄妇女中,邵玉珍是文化最高的,当年她以高分考上了重点中学牛栏山一中,因为家里穷,勉强读到了初三。当年像她这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进城工作去了,邵玉珍家里穷,没路子,只得走上了嫁人、务农的道路。其实,这些年来,她从未甘心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走完一生。

几天后,邵玉珍到了北京草场地工作站参加培训。学会开机关机后,她就和其他9位同学到外边去拍,先拍静止画面,再拍人物。两天过后,她就拍得像模像样了。

第三天,吴文光让1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村民上报想拍的选题,有想拍村里采石场的,有想拍扶贫款发放的,有想拍选举的,邵玉珍的选题是拍“包地”。吴文光同意了。

带着这项“作业”,邵玉珍拎着一台DV、10盘带子回到沙子营。吴文光告诉她,万一“包地”拍不成,你想拍什么就拍什么,随意拍。总之,一个月内,要把10盘带子拍满。

吴导演预料的“万一”还真的出现了,村里包地的会议一拖再拖。邵玉珍只好见到什么就拍什么,她拍了村民在马路边截车卖大白菜,拍了人们如何砍价,怎样把买家领地里看菜,砍菜,最后装车。她还拍了在马路边等车时,村民们谈天说地、插科打诨、开玩笑、发牢骚的场景。

一天晚上,邵玉珍正吃着饭,前院两口子又吵起来了。她放下饭碗,拎着DV就去劝架。她心想,把他们吵架时的样子录下来,到时放给他们看,他们就不好意思再吵了。那两口子看邵玉珍来了,吵得更凶了,根本没留意邵玉珍在拍他们,该怎么吵还怎么吵。过后,邵玉珍给他们放了吵架时的录像,那两口子挺尴尬,以后吵架的频率少多了。

快到交“作业”的日子了,邵玉珍还剩大半盘带子没有拍满。进城交差的前一天,邵玉珍拽着老伴,让他当解说员,围着村子拍了一天,总算把带子拍满了。

交“作业”那天,包括邵玉珍在内的10位村民都来了,其他9位村民如约拍到了上报的选题,只有邵玉珍未能拍到自己的选题,她有些不好意思。

让邵玉珍深感意外的是,“作业”评比的时候,她随手“瞎拍”的作品《我拍我的村子》征服了挑剔的评委,获得了村民DV计划一等奖,评委的意见是,邵玉珍的作品真实得让人震撼。

DV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京城“跟拍”挨打痴心依旧

“村民DV计划”活动结束了,邵玉珍使用的DV成了她的奖品。以前拍DV是为了交差,现在,她的拍摄兴趣则被激发出来了。她按照计划,分别拍了《我们村里的人》、《我们村里的农活》、《我们村的文艺演出》,等等,越拍越觉得村里有好多东西可拍,拍摄DV渐渐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邵玉珍的拍摄计划里,有拍《我的亲戚》这一主题。2007年7月,有个亲戚因为瓜棚被人放火烧毁,警方介入后抓住了纵火者,但只关了几天就放了出来,亲戚家也没得到赔偿,亲戚四处告状,光是局长接待日就去了4次。邵玉珍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素材,决定全程跟拍。

8月初的一天,亲戚到北京城里上访,邵玉珍也跟了过去,想记录下亲戚讨说法的经过。邵玉珍和亲戚一早赶到地点,亲戚排队时,她顺便拍摄一下周边的场景,没想到一个穿警服的人很快过来阻止她,很凶地呵斥她说:“不准拍,不然没收你的摄像机!”邵玉珍倔劲儿上来了,她跟那人理论起来:“我只是拍一下街景,凭什么不让拍?哪条法律规定不让拍,你拿出来我看看?”邵玉珍越说越激动,还拍下了那人的警号。

邵玉珍据理力争的态度一下激怒了对方,那个穿警服的男子一挥手,过来几个人揪住她的胳膊,把她拖进一间小屋子,那个男子上前打了她一耳光,骂道:“你个傻×女人,不在家种地,跑这儿来撒野,欠打!”他一挥手,另外几个人对着邵玉珍就动了拳脚。挨打后,邵玉珍又在附近派出所里被关了三个多小时,最后还是家乡派出所来人把她接了回去。

邵玉珍被打得脸上、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在床上躺了几天,然而这只是皮肉上的伤痛,她心里的伤更痛更重。白天在地里干活时,她反反复复在想:那个像她儿子一样大的年轻人,凭什么对一个农村老太太下手这么狠?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想来想去,邵玉珍觉得自己没有错,错在农民的弱势地位以及某些执法人员极低的素质。

邵玉珍挨打的消息村里人很快都知道了,有的乡亲劝她:“你以为外头都跟咱沙子营似的,想拍啥就拍啥呀!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别拍了。”有的说,咱们天生地里刨食的命,别五迷三道地整那些没用的东西了,你拍那么多东西,还不如在自己地里多打些粮食。

面对村民们各种各样的说法,邵玉珍的家人当然也不会无动于衷。邵玉珍挨打家人当然最心疼,丈夫张松山对邵玉珍着了迷似的拍DV早就有意见,当初,邵玉珍报名参加培训班,他觉得让老伴到城里转转也不错,还能免费吃住,没想到老伴回来后,像着了魔,就连干地里的活,也得把DV机架好才开始。有一次,一场暴雨眼看就要来临,张松山拉着老伴把塑料大棚用石块压好,以免被风掀开。邵玉珍觉得这样的场景不能错过,就支好三脚架,想抓拍些镜头,张松山吼着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捣鼓那破玩意儿,回到家我就给你砸了!”邵玉珍回敬他说:“你敢动动它,我跟你没完!”张松山知道老伴的脾气,不吭了。

借着这次被打,张松山和儿女们劝邵玉珍收手。邵玉珍没有同意,她说你们都不懂我,我活了大半辈子,现在才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我不但要拍,还要把亲戚这件事儿跟拍下去,看看最后到底是个啥结果。邵玉珍通过自己挨打这件事儿,觉得农民确实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尊严可言。

就这样,邵玉珍继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她的拍摄计划。2007年年底,邵玉珍自己动手,把全年拍的70多个小时的录像带素材剪辑成80分钟的片子,片名就叫《我拍我的村子――2007年》,这个片子荣获《大众DV》杂志“鼓舞2008”年度DV人物大奖,并入选主题为“从乡村到都市”优秀纪录片展播,在深圳市何香凝美术馆公开播放展映,获得业内人士及观众的好评。

村妇开启“民间记忆”工程, 赴欧洲、进高校交流收获人生自信

2008年春节后,邵玉珍接到通知,她将作为中国农民代表赴欧洲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

消息传来,整个沙子营村都轰动了。乡亲们蜂拥到邵玉珍家,七嘴八舌地向她道贺,在大家的簇拥下,邵玉珍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激动。这么多年来,她从未想到自己到了老年,还能获得做人的成就感。

在法国巴黎,那些大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专家看了邵玉珍的作品后,大为赞赏,称赞这种原生态的作品才更具震撼力,并真诚地向她取经。业务交流之余,邵玉珍还游览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站在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前,她想到了遥远的沙子营村的乡亲们,为人生的时空转换感慨万千。

从国外回来后,邵玉珍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台电脑,请求清华大学毕业的儿子为她扯上宽带,让儿子教她打字、上网发邮件。她要和吴文光老师以及同行们保持网络联系,相互勉励共同提高。

由于当年的拼音基础还在,邵玉珍很快学会了打字,她在电脑上写起了工作日记。按照拍摄计划,邵玉珍对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有所记录。多少个夜晚,劳累一天的老伴早已酣然入睡,邵玉珍戴着老花镜在电脑前用心地记录着一天的见闻及感受。

邵玉珍写工作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2010年6月,她的电脑中毒无法上网,儿子回到家里给老妈重装系统,由于没有交代清楚,结果把母亲两年来的工作日记给删掉了。

这可是自己两年的心血啊!尽管儿子不是故意的,邵玉珍还是难过得流了泪。儿子看到老妈哭了,连声道歉。几年来,儿子对老妈痴迷DV并没有反对,他觉得这只不过是老人精神生活的一种补充,充其量是一种爱好。邵玉珍则认为儿子并不了解她的内心,不懂她的精神世界,更不理解这份工作对她的人生意义。

电脑重装事件以后,邵玉珍开始给自己的工作日记进行备份,以免发生不测。生活中,她还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拍摄计划。

在沙子营村,邵玉珍成了“名人”,村里有啥值得纪念的事情,都会叫邵玉珍过去拍一拍。2010年国庆节,村里青年张华结婚那天,提前约定的摄像师突然撂挑子不干了。张华的家人情急之下,请邵玉珍前去救火。一开始,邵玉珍信心还有些不足,生怕拍不好辜负了人家的心意,但她懂得救场如救火的道理,拎着DV机就上了场。

结婚现场热闹非凡,乡亲们趁这个机会难得地放松一下,搞笑的、逗乐的场面贯穿婚礼的整个过程,邵玉珍拍得极为投入。过后,她有些忐忑地把带子在电视上放了一遍,刚看了几分钟,邵玉珍心里就有了底,她觉得自己拍的比专业摄像师并不差。比起那些专业摄像师,她更懂得几十年来一起生活的乡亲们,能更好地捕捉他们的表情。张华夫妻及家人看过邵玉珍的带子后,都非常满意。自此,村里有了婚丧嫁娶,邵玉珍都成了忠实的记录者。

六年多来,邵玉珍拍摄了三百多盘录像带,从这些带子中,她剪辑出《我拍我的村子――2006》一直到《我拍我的村子――2010》,导师吴文光对她的这些作品欣赏有加,并推荐这些作品参加各项比赛,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项,邵玉珍成了国内小有名气的民间纪录片作者。

让邵玉珍想不到的是,首都一些高校也向她发来邀请,请她到校与新闻专业的学子们进行交流。于是,邵玉珍拎着DV走进象牙塔,把她多年来拍摄DV的心得体会讲了出来,她真诚地对那些大学生说,她在记录村子变化的同时,也是在记录自己的生活。拍摄DV之后,她得以接触到一些更新的东西,视野得到了拓展,人生的境界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