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题十篇

时间:2023-04-10 23:59:22

规律题

规律题篇1

1 图形、数式与序号的变化规律

例1 (2013年娄底卷)下列图形是用火柴棒拼成的,则第n个图形需 根火柴棒.

解:在图1中,火柴棒的根数为1+2×1=3;在图2中,火柴棒的根数为1+2×2=5;在图3中,火柴棒的根数为1+2×3=7;在图4中,火柴棒的根数为1+2×4=9……

由此可以看出:在图n中,火柴棒的根数为1+2n.故答案为:2n+1.

温馨小提示:解决这类问题要从简单图形入手,抓住当“编号”或“序号”增加时,后一个图形与前一个图形相比,在数量上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出数量的变化规律.

例2 (2013年山西卷)一组按规律排列的式子:a2, , , ,…,则第n个式子是 (n为正整数).

解:a2,a4,a6,a8,…,分子可表示为:a2n;1,3,5,7,…,分母可表示为2n-1,

因此第n个式子为: .

温馨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单项式的知识,属于基础题,通过观察、归纳可以发现分子、分母与序号的变化规律.

例3 (2013年孝感卷)如图5,古希腊人常用小石子在沙滩上摆成各种形状来研究数.例如:1,5,12,22……为对应图形上点的个数,则第6个图形的数是 .

分析:5-1=4;12-5=7;22-12=10,不难发现,相邻两个图形上数的差值依次增加3,根据此规律,第5个图形的数是22+13=35,第6个图形的数是35+16=51.故答案为:51.

温馨小提示:仔细观察图形,可发现相邻两个图形数的差值依次增加3,从图形的变化中找到增加量的变化规律.

2 图形、数式的循环规律

例4 (2013年绥化卷)如图6所示,以O为端点画六条射线OA,OB,OC,OD,OE,OF,从射线OA上某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在射线上描点并连线,若将各条射线所描的点依次记为1,2,3,4,5,6,7,8,…后,那么所描的第2013个点在射线 上.

解:每六个点一循环.

2013÷6=335……3,

所描的第2013个点与第3个点所在射线相同,故答案为:OC.

温馨小提示:根据数的循环和余数来决定点的位置.

3 图形、数式的递进规律

例5 (2013年梅州卷)如图7,已知ABC是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以RtABC的斜边AC为直角边,画第二个等腰RtACD,再以RtACD的斜边AD为直角边,画第三个等腰RtADE……依此类推,则第201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 .

解:第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1,斜边长为 ;

第二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的边长 ,斜边长: × = 2;

第三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 × × = 3;

……

第2013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 2 013.

4 图形、数式的对应规律

例6 (2013年聊城卷)如图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从原点O出发,按向上、向右、向下、向右的方向不断地移动,每移动一个单位,得到点A1(0,1),A2(1,1),A3(1,0),A4(2,0),……那么点A4n+1(n为自然数)的坐标为 (用n表示).

解:当n=1时,4×1+1=5,点A5(2,1);当n=2时,4×2+1=9,点A9(4,1);

当n=3时,4×3+1=13,点A13(6,1),点A4n+1(2n,1).故答案为:(2n,1).

温馨小提示:仔细观察图形,分别求出n=1、2、3时对应的坐标,从而发现坐标规律.

例7 (2013年莆田卷)如图9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分别为2,5,1,2,则最大的正方形E的面积是 .

规律题篇2

关键词:行政管理法律规避现象客观存在评析正确处理

行政管理中法律规避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条例》等监督行政的法律法规颁布施行后,行政管理中的法律规避现象更加显现,影响着我国法制建设。笔者认为,对行政管理中的法律规避现象,应当加以分析研究,既要看到其不合理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合理的一面,采取正确的态度,克服其消极的影响,以推动行政管理走法制化的道路。行政管理中的法律规避现象。

(一)行政程序卜的法律规避现象。

1.为争行政主管而进行法律规避。产生这种规避现象,主要原因是有关法律法规关行政管理的规定出现交叉的情况,享有管理权的各行政部门从自己部门利益出发根据有利于自己行使管理权的法律规定主管案件。有的行政部门甚至把同一事实违反了两个以的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应分别由不同部门主管的案件,自己一并处理,产生法律规避。如深圳市14家药店销售带有“上海牌商标的六神丸假药,被工商部门查获。工商部门以14家药店销售带有“上海牌”商标的假药,侵犯了商标专用权而给予处罚,同时对该批假药进行没收等处罚。结果就存在法律规避问题。药品是特殊商品,对于药品的生产、销售等行为,按《药品管理法》规定应由卫生管理部门主管,工商部门处理是超越职权的,规避了《药品管理法》的规定。有的行政部门利用法律法规关于违法事实性质的规定小卜分明确清楚的情况,从有一利于自己行使管理权来解释和适用法律规定,避开其他法律规定。比如对于公路路肩栏杆遭到行驶的汽车意外碰撞而破坏的事件,如果按照《公路管理条例》规定·,属于破坏公路设施行为,应由公路管理部门主管。但公安部门发现时,便进行查处,其理由是本案属于交通事故,按《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应由公安部门主管。

2.级别管辖上的法律规避。有的法律法规对行政级别管辖问题规定的比较具体明确,有一的部门为了行使管理权,故意规避法律规定。比如《土地管理法》第25条规定:国家建设征用耕地1000亩以上,其他土地2000亩以上的,由国务院批准。征用省、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卜地,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征用耕地3亩以下,其他土地10亩以下的,由县人民政府批准。有的县人民政府为了行使征用土地批准权,故意化整为零,把大项目分解为小项目,使之符合县政府批准征地权限范围,把本应由上级政府行使的批准权自行行使了。

3.自行设立简易程序,避免普通程序。有些行政部门如公路管理部门规定,罚款200儿以下的可以当场处罚。实际工作中,对当事人处罚,发给一张收据,不发给处罚决定朽。有的地方「商部门也采取这种做法,在市场管理中,罚款100元以下的可以当场处罚,处罚时发给一张罚款收据。

4.联合行使行政管理权避免行为违法。传统上,行政管理中存在着行政机关之间没有严格的分_L_,职责不明,遇到有经济利益就争着管,遇有麻烦的问题就往外推等现象。这种现象影响到现在。如现在公安、工商、海关都对走私行为案件行使管辖权,尽管《海关法》和《行政诉讼法》都不允许这种现象存在,但公安机关以其有权侦查走私犯军案为由,继续查处走私行为案件,查获的物品款项没收,不移交海关处理。管理上矛盾很大。广东省政府根据打击走私的实际情祝,为了发挥公安、工商、海关部门的互相协作作用,解决查处走私案件中的矛盾,经召集公安、l商、海关协商后,作出规定,决定走私行为案件依据《海关法》规定应由海关作出处罚。公安、工商在行使职权中查获到走私行为案件的,由海关作出处罚决定,罚没物品和款项按比例部分归海关处理,一部分归查获部门处理。

5.设立专门机构综合行使几个部门的管理权。现代城市管理事务越来越繁杂,行政管理往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专业化管理中也带来一些问题,各有关行政部门在管理中常发生扯皮现象,管理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城市设立专门机构行使一定范围的行政管理权。如广州市人民政府制订规章设立城市监察大队,管理广州市的城市建设、环境卫生、绿化保护、生活噪声等问题。对于这些方面的违法行为,监察大队可以行使一定的行政处理权,需要作出处罚的交有关主观机关办理。实践中城市监察大队往往也行使处罚权,如对违章建筑行为责令停建,通知拆除,甚至组织力量强行拆除。

6.临时机构行使主管部门的职权。临时机构林立的情况还未得到改变,各级政府都依赖一些临时机构开展有关工作。如城市道路扩建办公室、打击走私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打私办”是为了协调各有关部门关系,解决查处走私案件中的矛盾而设立的。但有时“打私办”手上有案件,也自行作出处理或处罚。又如各级人民政府为了处理土地山林纠纷案件,设立调处土地山林纠纷办公室调处土地山林纠纷案。有的调处纠纷办公室以自己名义作出处理决定,处理之后,其态度是:如果纠纷双方服从处理决定,那么该决定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当事人不服,调处纠纷办公室便宣布处理决定是无效的。所属政府也表示调处纠纷办公室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决定不代表政府,应由政府作出处理决定才有效。

(二)行政实体的法律规避现象。

1.越权行政时,对实体问题的处理与相对人“私了”。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受经济利益驱动,明知不属于自己管辖,但见到有经济利益,仍然插手,在查获财物后,与当事人“私了”。比如有的公安、_工商部门在查处走私案件时,对查获的财物既不移交海关,也不以海关名义作处理,而是自行私下与相对人进行讨价还价了结。据一些地方反映,这种“私了”的情况很严重。法院也接到不少群众来访,反映行政机关越权处理中的“私了”现象。有的原告虽然与行政机关“私了”了,但事后提起行政诉讼。被告感到由于行为违法难免承担败诉的责任,便立即撤消其违法的行为,把罚没款和财物退给相对人,或者移送有关部门。

2.为了避免行政争议,重过轻罚,轻过免罚,或者协商处罚。有的行政机关要求工作人员在作出处罚时与相对人协商,采取相对人能够接受的方案处理。如有的地方公路管理部门执法时,把处理方案和理由同相对人说清楚,相对人接受了才作出决定。有的行政机关作出决定后,送达时要求相对人在送达回证上写明“同意本决定,保证不上诉”。

3.行政时考虑了不应该考虑的因素,或应考虑相关因素而不考虑,,违反法律的目的和宗旨滥用处罚权,构成对法律的规避。有的公安部门对不符合收容审查条件的人员以种种理由进行收审关押;有的卫生监督员对一些饭店不给予他优惠等方便而不满,随意以饭店条件差不符合卫生要求为由给予处罚,或该轻罚的给予重罚,该罚款的却给予停业整顿;有的行政机关以相对人态度恶劣为由对该轻罚的给予重罚。

4.在实体法的运用上,选择适用地方性法规而规避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不一致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如行政法规《城市房屋拆迁条例》规定,房屋拆迁人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公布拆迁范围后,公民不能再迁入户口于拆迁范围。而广东省房屋拆迁办法中规定,公告后,公安机关不得再办理拆迁范围的户口迁入工作,工商部门也不得再办理拆迁范围的营业执照发放工作。在贯彻执行房屋拆迁的法律法规规定时,广东执行广东省房屋拆迁办法的规定。又如《土地管理法》第45条规定:“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责令追回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广东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第24条规定,对个人违法占地建房的,除可按《土地管理法》第舫条规定处罚外,还可以并处罚款,与《土地管理法》第45条规定不一致。有的地方的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广东的实施办法,适用了罚款的规定。

(三)规避行政诉讼法律规定的现象。

规避行政诉讼的现象近几年来比较严重。行政机关怕当被告,怕败诉,怕承担行政责任,因而千方百计规避行政诉讼。上面所例举的法律规避现象中如“私了代协商处罚、联合行使行政处罚权、临时机构行使行政处罚权等也属于规避行政诉讼的问题,此外,还有下列现象:

1.自行设定复议作为提讼的前里条件。《行政诉讼法》第”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具体行政行为,可以选择申请复议,不服复议决定再,也可以选择直接向法院。法律、法规规定应先申请复议,不服复议决定再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可见只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先申请复议,不服复议决定再的,复议才是前置条件。而有的行政机关把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复议前里的,也自行决定复议为前里条件,在作出行政处罚时写明“不服处罚决定可以申请复议,不服复议决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2.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或处理决定时,不告知诉权和期限,致使当事人不知道。按照法律规定,规范做法,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根据行诉法第37条、38条、39条规定,在文书上交待诉权和期限。但行政机关不这样做,其目的是让相对人不知道诉权和期限,意在用此法规避诉讼。

3,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不制作、不发给书面文书,使相对人难以。行政书面文书是具体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相对人凭此文书可以更方便地依法行使申请复议或权。没有书面文书,相对人,法院也依法受理。但如果没有书面文书,相对人要提讼,首先要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因而权的行使遇到困难。

4.不依法行使行政司法权,使相对人无法行使诉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行政机关拥有一定的行政司法权,行政机关应依法行使。比如《上地管理法》第13条规定,人民政府对仁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有裁决权,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从,可以依法提讼。但有的政府为了避免行政诉讼,不当被告,对纠纷“调而不处”,调解达成协议的便制发调解书,调不成的便搁置起来不作裁决。有的政府领导,遇到换届选举,怕因案件多影响选票,故意不作处理。由于政府不作处理决定,当事人无法提起行政诉讼。

5.公安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以刑事侦查为名,规避诉讼。有的公安机关对不符合收容审查条件的相对人收审,一旦相对人,公安机关便以刑事侦查为名,拒绝参加诉讼。有的公安机关以刑事侦查为名插手经济纠纷案件。如某市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买卖水泥,由乙公司从广西某单位购进水泥供给甲公司,甲公司直接付款给广西方。交易成功后,由于甲公司未及时将货款付给广西方,广西方向公安局报案指控乙公司诈骗。公安局不顾交易三方为民事货款纠纷的事实,将乙公司的营业员收审,并查封了乙公司的银行帐号。乙公司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公安局以侦查诈骗案为由以图不应诉。

6.诉讼过程中与原告“私了,威胁原告或者改变具体行政行为,令原告申请撤诉。在行政审判中发现,诉讼过程中原告申清撤诉的案件一直占30%左右。在这些撤诉的莱件中,有相当大比例是因行政机关改变了错误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也有的是行政机关与相对人对行政争议“私了”或者为了不承担败诉的责任与原告协商解决行政争议;有的行政机关采取报复或以报复相威胁,迫使原告申请撤诉。如某一原告县公安局查处走私的行为,被告县公安局把原告的弟弟抓起来,理由是其弟参加过(没有事实根据)。又如某原告不服公安局以他参加为由罚款2万元的处罚,公安局知道后通知原告谈话说,告状可以,公安如打败官司可以追回2万元,但官司一完就要把原告抓起来,依法迫究刑事责任。原告害怕了,便申请撤诉。

7.行政机关不应诉,不出庭,出庭后退庭,或提供材料不全,抵制诉讼。行政机关不应诉的现象,多发生于人民政府或公安机关当被告的案件。有的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观念未改变,认为当被告受审不好受。如某市公安局一名干部宗收审案件出庭应诉.庭审进行中途退出法庭。他说我从来是审问别人的,今天却被法院审,受不了。有的政府在向法院提供材料时,只提供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证据等材料,不提供对自己不利证据等材料,使人民法院难于全面客观地审查案件事实,作出判决。有的政府对法院行政审判施加压力,要求法院判决支持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否则,在人、财、物方面给法院制造困难。

二、对行政管理中法律规避现象的评析

1.行政管理中存在法律规避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为何在行政管理中会出现法律规避的现象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有差别。有的思想比较先进,有的相对地落后些;有的对法律法规精神掌握得好,有的相对地要差些;有的人出于不良的执法动机,,或者为部门利益驱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法律规避;客观上,存在容易产生法律规避的情况。第一,法律规定留下了选择适用的空间。法律规定存在冲突的情况,行政管理人员可能选择适用一定的法律规定而不适用其他有关法律规定处理问题。第二,现实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法律规定滞后的问题,给法律规避找到了“理由”。第三,中国是个大国,行政事物务纷繁复杂,各地区的情况不同,在行政管理中,各地区有时偏重考虑地方的情况而适用地方性法规、规章,规避中央法律规定。第四,国家法和地方法规对法律规范并不都是合理的。行政管理为了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可能要规避不合理的法律规定。同时,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之处,容易为行政管理人员钻空子,达到在“不违法”的情况,完成其任务。由于卜面所述主客观的原因,不可避免存在法律规避现象。在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发展变化时期,法律规避的现象将是相当严重的。

2.行政管理中法律规避现象的合理性。法律规避现象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过去人们是给予否定的回答的。现在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并非一切法律规避的现象都钱不值,而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理由是:第一,行政机关出于善良的正当的动机,为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而作出的符合法律目的的规避行为,有其合理性。比如行政机关设定简易程序的做法,可以避免般程序的繁琐做法,工作方便,对提高行政效率有好处。正因为简易程序有其合理性,《行政处罚法》制订时吸收

简易程序。又如行政机关联合行使行政管理权的做法,广东省政府发文让公安、工商、海关联合查处走私行为,在一定程度卜解决了当时公安、工商和海关关于走私行政案件管辖L的矛盾,发挥了公安、工商部门的积极性。第二,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做法,建立专门机构,综合行使若干部门的一部分管理权,解决行政管理中出现的大家都来管,大家都管不好的矛盾,也是合理的。如广州市成立城市监察大队进行城市管理的做法。又如佛山市规定,对城市涉及居民生活的违法案件,统由佛山120巡警处理。生活噪音、环境卫生、治安问题,等等,“有事请拨120巡警电话,”巡警随叫随到,处理问题迅速及时,深受市民欢迎。

第三,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改变错误的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减少诉累,也是可行的。第四,当法律规定不很符合发展了的情况,或法律规定冲突时,根据社会管理需要,从提高行政管理的社会效果出发,在不违反法律原则的情况下灵活处理,或选择更加合适的法律规定,也有其合理之处。第五,行政机关的行为所规避的法律规定其实也在对其行为起到了某种调节的作用。比如联合作出行政行为的做法,行为的形式和实体内容都体现了有关法律规定的指导作用。又如行政机关设立专门机构综合行使几个有关行政机关职权的,一般也以有关法律规定为准,不但有关行政法对之起到调节作用,而且行政诉讼法也在起到调节作用。

3.行政管理中法律规避现象的危害性。行政管理中的法律规避现象,从某个角度看,在某些方面有其合理性,但它的社会危害性也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为经济利益驱动,越权行政,行政,会引起行政管理上的混乱。如县级人民政府为了行使土地征用审批权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征用的大面积上地分化为小面积,使之符合自己审批的权限,从而审批。这样做,势必影响行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几年来出现的乱批地现象,造成耕地锐减,上地资源浪费的后果,就是很好的说明。第二,有悖于法制的统一性原则,不利于依法治国的推行。

按照宪法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行政执法也应当遵守这些原则。实践中产生的适用与法律有抵触的法规,或适用与法律、行政法规有抵触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有悖于法律规定统一性原则。依法治国要求保持全国法制统一,全国一盘棋,不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会造成和扩大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不利于两个文明建设。第三,行政部门为行使管理权,解释法律规定往有利于自己方面理解,容易出现主管争议。如违反物价管理的法律和政策的行为,《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第3条第10项规定“哄抬物价”的,工商部门可按该条例第9条规定处罚;而《价格管理条例》第29条第3项规定,“抬级抬价”的,第6项规定:“违反规定层层加价销售商品”的,物价检查机构应当根据《价格管理条例》第30条处罚。物价部门和工商部门就为这两个法规规定争执主管权。第四,为了规避诉讼而不依法履行国家职责,工作上失职,其后果是损害国家利益。特别是与相对人“私了”,协商处罚而不讲原则,不顾国家利益的做法,危害更大。第五,为规避诉讼而在行政时不制作、不发给决定书,不告知诉权,或以报复、威胁为手段阻止相对人,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权,不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第六,行政管理中的法律规避现象,还容易出现腐败现象。

三、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中的法律规避问

1.立法上力求高度周密和科学,要符合实际,有利于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发挥行政效能。第1,有关行政主管方面的法律规定,要明确具体,方便于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国家职权。有的行政事务需要若干个行政机关合作进行管理的,更应尽可能具体划分各行政机关的权限,否则,不利于各部门行使职权。如《外汇管理条例》第31条规定:“对违法案件,由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分局,或者由公安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按其情节轻重,强制实行收兑外汇,单处或者并处罚款,没收财物,或者由司法机关依法惩处。”这条规定各行政机关享有共同管辖权,但各机关权限不清,造成执法上矛盾。

后来1985年国务院颁布该法实施细则,在第13条规定划分各行政机关的职权,才解决了主管问题上的矛盾。第二,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法律冲突现象。法律冲突容易造成执法上的混乱,应当改进立法体制,加强审议工作,力争立法更加周密和科学,同时也应加强立法监督,建立完善的立法监督制度,及时解决发现的法律冲突问题。第三,解决法律滞后不适应发展情况的矛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出现很多新情况新矛盾,需要适应的法律调整,不适应的法律规定应及时进行修改,及时制订出新的法律规定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第四,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现实中存在的有利于社会管理的合理的做法,立法_}二应加以研究,开发新的思路,加以解决。比如对建立综合执法部门的立法问题。《行政处罚法》第]6条规定:“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这在立法上是一个创新,非常有一益和值得以后借鉴。

2.行政执法部门必须树立依法行政观念,正确处理好法律规避问题。第,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应当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依据法律规定履行其职权和责任。国家职权不能滥用,也不能随意放弃。不认识这点,就不能保证依法行政的实现。同时,对行政管理中的法律规避现象,应当实事求是加以分析评价。有的法律规避行为有其合理性,但法律规避的危害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对于规避行为,必须持十分谨慎的态度,必须端正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要追求行为目的和法律目的相一致,避免发生损害我国法制和国家利益的后果。第二,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要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正确运用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依法行使职权是一般要求,在遇到法律冲突问题和法律规定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问题时,应当正确运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一致的方法处理。

规律题篇3

【关键词】婚姻;法律规避行为;法律规避制度;合理性

一、法律规避制度

在现代国际私法领域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已经成为合同准据法选择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原则,其不仅为各国国际私法学界所推崇,且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立法、司法实践所遵从,最常见的表现为当事人于冲突法层面可以适当地依意思自治原则选择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从来不是绝对的,法律赋予当事人的处分权利从来不是没有限制的,法律的本质就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一国之冲突规范在赋予各国涉外法律关系当事人一定选择案件之法律准据法时,也同时给予了必要的限制,比如当事人选择适用的法律必须基于合法和善意的、合理的原则,必须遵守内国的公共秩序、强制性和禁止性法律规范等。

事实上,作为一国法律体系中的冲突法规范是服从于一国的实体法规范的,其中国际私法中的法律规避制度正是防止涉外当事人利用一国冲突规范而恶意规避内国之实体法中强制性和禁止性法律规范的法律机制,是维护一国冲突规范与实体规范一致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国之强制性和禁止性规范是法律规避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当事人利用连接点的行为规避法律是冲突法上的法律规避行为和一般其他法律领域中的法律规避行为的根本区别,舍此冲突规范中的连接因素,则法律规避不再是冲突法或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问题。冲突法上的法律规避不同于国内法中的法律规避还在于需要对国际私法上法律规避中的强制性和禁止性法律规范与国内民商事法中的强制性和禁止性法律规范作不完全等同的理解,因为内国法的强制性和禁止性法律规范在法律的适用上具有更多的一致性,而在国际私法领域中同一国家的同一内容的法律规范在纯粹国内和涉外领域的适用具有不同的强行性的情形屡见不鲜,如一国关于婚龄的规定具有强行性,应该无条件地适用于其属地下的本国公民,但在涉外婚姻领域,其适用的强行性便不会是如此地简单明了。而且这种情形的正确理解有时还直接关系到法律规避制度和公共秩序保留的适用上的细微区别。

二、法律规避制度的制度价值

国际私法中法律规避的正确适用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仅是维护本国法律权威、公民利益的有效法律武器,更重要的在于它能确立法律规避制度、公共秩序制度各自独立的法律制度价值。

首先,对当事人来讲,法律规避和公共秩序的后果是不一样的。因公共秩序而不适用冲突规范所援用的外国法,当事人无需负任何法律上的责任,因为公共秩序的适用是国家基于适用后果的有害性排除外国法的适用,不存在当事人的过错。而法律规避行为的后果不仅使当事人企图适用某一种外国法的目的不能达到,还可能要对其法律规避的行为负法律上的责任。

其次,法律规避制度建立的根基在于当事人的脱法行为,其行为的对象是法律的强制性和禁止性法律规范,此种规范于法律渊源是明确的;公共秩序的法条般是抽象和模糊的,具有不同的解释内涵和外延,其变化比较大,适用起来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再次,法律规避和公共秩序产生的原因不同。法律规避是当事人故意通过改变连结点的行为造成的,公共秩序则是由于冲突规范所指定的外国法的内容及其适用与法院地国的公共秩序相抵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法律规避制度具有自己独特的制度功能,这些功能尽管与公共秩序保留有某些类似和重合之处,但是公共秩序保留绝对不能完全取代法律规避制度,因为法律规避有着公共秩序保留所不能包含的制度价值。这种结论,并不能因为本文基于婚姻领域的案例分析而受到质疑。其实,只要一国的法律规范有冲突法规范和实体法规范之分,一国的法律规范有任意性规范和强行法规范之分,一国还给予当事人某种有限制的意思自治,法律规避行为就会必然存在。而对这种恶意行为的规制,便是法律规避制度得以存在的基石。法律规避制度正是基于防范破坏内国冲突规范和实体规范的内部协调一致的法律规避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法律机制,与此相类似的机制还有内国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只不过是它们之间在适用的范围、顺序、产生原因、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而已。

【参考文献】

[1]李双元.国际私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8.

[2]肖永平.肖永平论冲突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99.

[3]马志强.国际私法中的最密切联系原则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156.

[4]徐伟功.从自由裁量权角度论国际私法中的最密切联系说[J].法学评论,2000(4):34.

[5]粟烟涛.冲突法上的法律规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6.

规律题篇4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教学案例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策略形成的规律,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能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解决问题 策略 培养 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27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把“问题解决”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提出来,并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能够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策略。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呢?笔者经过实践,认为要先引导学生理解策略的形成规律,再按规律展开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以“找规律”一课的例题(如右图)教学为例,探寻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略策。

一、提供素材,让学生谋划策略

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也许一时想不出什么解决策略,这时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数学水平有目的地选择素材,以谋划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课始创设情境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三种研究材料:第一种是“戴一戴”,给学生两顶帽子和三个木偶娃娃,让学生自己谋划策略,看看有几种戴法。第二种是“连一连”,给学生一张操作纸,在纸上画好两顶帽子和三个木偶娃娃,让学生用线连一连,看看有几种方法。第三种是“想一想”,也是给学生一张操作纸,操作纸上的内容如下:“我是这样想的:一顶帽子戴在三个木偶娃娃头上,可以有( )种戴法,那两顶帽子戴在三个木偶娃娃头上就可以有( )种戴法;还可以这样想,一个木偶娃娃可以分别戴两顶帽子,那三个木偶娃娃分别戴这两顶帽子就可以有( )种戴法。”学生通过对不同素材的分析与操作,既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又为后面形成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奠定了基础。

二、互动交流,让学生丰富策略

学生渴望得到来自他人的赞扬,所以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后,教师可让学生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策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丰富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断如下:

师:两顶帽子配三个木偶娃娃,可以有多少种配法?

生1(解决“戴一戴”的问题):我先用一顶帽子分别戴在三个木偶娃娃头上,一共有三种配法,而第二顶帽子戴在这三个木偶娃娃头上也有三种配法,所以一共有六种配法。

生2(解决“连一连”的问题):我是用连线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先把一顶帽子与三个木偶娃娃连上,再把另一顶帽子与这三个木偶娃娃连上,一共有六种连法。

生3(解决“想一想”的问题):一顶帽子戴在三个木偶娃娃头上有三种戴法,那两顶帽子就有2×3=6(种)戴法。

……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能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策略,并使其他学生也能领悟其中的策略,进而与自己的策略比较,厘清各种策略的优点。这样教学,使学生能从中抽象出“找规律”这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模型,丰富并优化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自主练习,让学生内化策略

只有让学生运用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让学生完全掌握、内化这些策略,进而能灵活运用这些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策略之后,教师要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与例题相类似的数学问题,以巩固所学的策略,加深对策略的理解。练习如下:

第一层次,简单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可走,从B地到C地有三条路可走,那从A地到C地有几条路可走?可以画图思考。

第二层次: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可走,从B地到C地有三条路可走,从C地到D地有三条路可走。那么,从A地到C地有几条路可走?从B地到D地有几条路可走?

第三层次:自主选择问题,自己思考策略。

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可走,从B地到C地有三条路可走,从C地到D地有三条路可走,从A地直接到C地有三条路可走,从B地到D地也有三条路可走,那从A地到C地有几条路可走?从B地到D地有几条路可走?从A地到D地有几条路可走?

第一层次的练习,旨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第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第三层次的练习,学生只有在厘清复杂的问题之后,才能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三个层次的练习步步深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规律题篇5

【关键词】PRETCO-B 写作试题 分析 命题规律 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039-02

写作测试是一种综合性的测试,能较好地测试考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各级各类英语考试的必考题型,也是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Level-B,简称PRETCO-B)的重要组成部分。PRETCO-B作为一种部级水平考试,有其内在的命题要求和命题规律,写作也不例外。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其规律,增强教学和考试的针对性,促进教学水平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一 PRETCO-B的写作要求

PRETCO-B的写作部分主要考核应用文或实用性段落或短文的写作。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书面交流的能力,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而对PRETCO-B写作部分的要求是:能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写出简单的短文;能用英语填写表格,套写便函、简历等,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基本恰当,表达清楚。

PRETCO-B的写作/汉译英测试考生套写应用性短文、填写英语表格或翻译简短的实用性文字的能力。题型有套写、书写、填写或翻译。测试的主要内容为:应用文(便条、通知、简短信函、简明广告、简短说明书、简历等)或实用性段落、短文翻译。

二 近7年PRETCO-B写作试题分析

从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7年共15次B级写作试题考点统计见附表。

三 命题规律

从文后附表可以看出,近7年的写作考查都是以应用文或实用性文章为主,包括电子邮件、通知、求职信、邀请信、感谢信、留言表、调查问卷等,其命题规律如下:

1.符合“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因此无论在日常教学还是部级的教学水平考试,都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PRETCO-B写作的命题较好地体现了《基本要求》中的“语言测试在考核英语知识的同时,应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考核与实际生活能力考核、职业场景与职场英语有机结合,考查学生生存所需要的语言能力,使测试更加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实践性和真实性。

2.以指导性写作为主,测试正确套用和使用常见的应用文格式

纵观这7年的写作试题不难发现PRETCO-B写作是以指导性写作(guided writing)为主,其素材与内容的选取基本可以提供一个符合考生年龄特征及生活背景的、模拟的场景,考生只需把题目所给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内容等提示要点转译成英语,注意应用文的格式并加上一些适当的连接词连接上下文即可。它不同于命题作文,可以随意发挥,也不是简单的句子翻译,更不是CET-4、CET-6等对写作的要求较高,其命题较好地体现了测试考生的套写、书写或翻译应用性文字的能力的要求。

3.各种应用文体反复出现,常见的应用文体复现率更高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B级)》明确指出写作 / 汉译英测试考生套写应用性短文、填写英文表格或翻译简短的实用性文字的能力,而《基本要求》交际范围表对写的要求是“表格填写和模拟套写”,包括个人资料表单、通知、邀请函、简短个人信函等,因此历年B级考试的试题中,各种应用文体反复出现,很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和《基本要求》的精神原则。如上表中,电子邮件、通知这两种常见应用文体各出现了3次,感谢信、留言表各出现了2次,占所统计次数的2/3,可见其考查频率之高。

4.不同的内容出现在同一应用文体中

在日常交际中,不同的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如邀请别人出席某一活动,既可以电话通知,也可以发请柬、写邀请信或发电子邮件等,而这也体现在B级写作考试的命题中。同为电子邮件这种应用文体,2009年6月是告知客户已为其预定了房间,从机场到宾馆的方式并邀其第二天到办公室洽谈业务;2007年6月则是王军在网站上卖书,告知客户书已寄出,请反馈并欢迎继续选购;2006年1月则告知因行程改变,取消预定房间。不同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这一现代人常用的方式来告知,达到学以致用、考教结合。

5.相似的内容出现在不同的应用文体中

由于应用文的多样性,同样的素材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是卖了货物给客户并告知对方货物已发送,2011年6月考的应用文文体是感谢信,而2007年6月考的是电子邮件;2009年6月与2011年12月所考内容也很相似,但前者考的应用文体是电子邮件,后者是电话留言。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PRETCO-B写作测试的命题主要以应用和指导性写作为主,以日常交际和职业场景的素材为辅,反复测试考生正确套用和使用不同的应用文体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制订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及样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惠桂.近年PRETCO-B写作试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群文天地,2011(7):179~180

[3]高教司[2005]57号: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2005

[4]李欣、王世英.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历年真题与精解[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王迈迈.B级考试历年全真试卷与详解[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10

[6]王迈迈、石茂祥.B级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与详解[M].武汉: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2010

[7]熊、谢德荣.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专题讲解训练[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8]梁小明.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写作考点分析与写作技巧[J].英语考试研究,2009(7):26~31

[9]李惠桂.两次PRETCO-B写作试题分析及其启示――2011年6月与2007年6月英语写作试题异同点比较[J].考试周刊,2011(56):5~6

[10]詹先君.语言测试学视野下的英语写作能力初探[J].英语考试研究,2009(6):50~54

规律题篇6

内容摘要: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参加者,其内部各实体之间的关联性为其进行法律规避创造了条件。跨国公司规避法律的行为向传统法律规避问题提出挑战,给传统法律规避问题给来新的特点。目前,针对跨国公司法律规避的规定表现在其他具体制度中。各国及国际社会对这些问题的规制仍需逐步完善。

关键词:跨国公司 法律规避 关联性

一、跨国公司及其内部各实体之间的关联性

跨国公司是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参加者。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中的定义,跨国公司是指由分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组成的企业,而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这种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根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因而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的因素的联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能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尤其是可以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内部各实体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是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跨国公司是由分布在各国的诸多实体组成的企业,其内部各实体之间,特别是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母公司或公司内的某些实体,能对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其内部各实体间在法律上往往是相互独立的实体,而在经济上又是在母公司控制下所形成的一个整体。

跨国公司这种独特的关联性,导致其在国际经济贸易交往关系中,具很大灵活性和主动性。它对国家的主权和法律的挑战,也引起了各有关主权国家及其人民的关注。跨国公司将法律灵活地运用于公司运作,“结果,仅仅因为跨国公司考虑到成本,而使任何规则都变成了市场压力的牺牲品。……如果某项法律有碍于它们的扩张,它们就威胁要离开。它们跑遍整个地球,自由选择到最好的地方去,那儿有最便宜的劳动力、最宽的法律环境、最低的税收、最多的资助。再也没有必要用国籍来确认它们,也无须为限制它们的行为而投入感情,它们已无法无天。” 如: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等手段规避国内税法,即在同等条件下,跨国公司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易的定价与它们针对外部实体的定价不相同。跨国公司利用母公司对子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的控制或关联来协调内部利益分配,从而达到逃避税负的目的。跨国公司还可借助空壳子公司或虚设实体来巧妙安排各种收入和费用。跨国公司还可针对内部成员享有的各种税收优惠,有意识地预先安排内部各成员交易的收入,使内部收入尽力集中到享受免税、减税或抵税的成员公司身上去。跨国公司内部成员可通过虚构交易,规避税负 。跨国公司一系列的规避法律的行为已日益引起各国的关注,其对传统法律规避问题也提出了挑战。

二、跨国公司内部各实体之间的关联性给传统法律规避问题带来新特点

法律规避(evasion of law),是指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为利用某一冲突规范,故意制造某种连结点,以避开本应适用的法律,从而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一种逃法或脱法行为 。传统国际私法对当事人规避法律的行为关注的是当事人人为地制造或改变诸如国籍、住所、行为地等连结点来达到规避本应适用的法律的效果,但未曾考虑到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对此可能产生的影响。现实的法律纠纷往往产生于利益相互对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这种利益对抗关系,注定了他们在法律选择上很难有效合作;相反,如果一方当事人为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到适用,而通过故意制造连结因素来达到该目的,则很容易导致相关主体诉诸司法途径来制止这种作法。然而,具有同向利益的法律关系主体如跨国公司内部的各关联的实体,这些主体为实现共同利益,可能通过法律选择途径来规避本应适用的法律,使它们的内部共同利益最大化。而使相关的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跨国公司内部各实体之间的关联性给传统法律规避问题带来以下新的特点:

其一,跨国公司内部的关联机制,为其规避法律创造便利,增大了法律规避发生的频率。因为跨国公司在构筑其内部的关联机制时,就已经考虑到国际关联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创造了条件。跨国公司的核心公司,充分利用其统一决策的能力及对各种受控制公司的控制关系,可以自如地使两个内部成员之间从事法律规避行为。尽管这种规避行为有时会对其中一方产生不利,甚至以牺牲其重大利益为代价,但是由于成员公司所处的受控制地位,它不得不服从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目标。内部成员之间的协调和“熟悉”,尤其是整体利益目标和统一决策的制约,使得跨国公司内部的法律规避远比普通的利益对立的民商事主体之间更为频繁。

其二,跨国公司内部的关联性增强了法律规避的隐蔽性。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在统一的决策机制或双方协商下进行,双方可以从方方面面为法律的规避准备许多过渡性事项,以减少规避的显然性。在这种“双方规避”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都受跨国公司整体制约机制的约束,当事人很少甚至不可能向法院起诉,指挥对方规避了相关法律。而传统法律规避则与此不同,传统法律规避中相关对方可能主动要求法院判决规避行为及其效果无效。如国际私法中著名的法律规避案例“鲍富莱蒙”案,鲍富莱蒙向法国法院申请宣告其妻加入德国国籍及离婚、再婚均无效。根据民事审判“不告不理”的一般原则,若无当事人控诉,法院不能主动开始程序。因此,如果跨国公司内部的实体之间规避的仅是民商事法律,则很难得到法律上的制约;除非这种规避给当地的社会公共利益带来重大的损害,否则难以被发现。

其三,跨国公司内部各实体的关联性使法律规避的形式更为丰富多样。跨国公司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的连结点——国籍、住所、营业地等的设置和变更来达到规避法律的目的,而且可以通过转移定价、转让公司机会、资产混同、基金或其他财产的再返还、资产耗尽、集团的金融资助、子公司无利润经营、空壳子公司等途径来规避本应适用的法律 。

其四、跨国公司法律规避的对象与传统法律规避的对象有很大不同。传统法律规避中被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当事人不愿适用的法,当事人通过规避行为使被规避的法律不再适用,而适用当事人希望适用的法律。但在跨国公司法律规避问题上,表现则有不同。表面上看来,跨国公司通过内部企业的关联运作,使本应适用的法律得到地适用,但其预计效果则被彻底改变。这已不是传统的法律规避所能及的,这些设计具有一定的隐含性,但是其欺诈的动机则极为明显,其行为的结果也必须导致第三人或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

三、对跨国公司法律规避行为的约束及处理

跨国公司背景下法律规避问题呈现诸多的复杂性,需要各国政府及理论界深入研究,协力合作,以期能对跨国公司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以维护正常的国际经贸交往环境,减少跨国公司利用表面合法行为损害第三人或者社会公众的利益。

目前,各国及国际社会没有针对跨国公司法律规避行为的专门法律规定。跨国公司的法律规避问题更多的是表现在其他具体问题中,如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问题、避税问题等等。各国及国际社会在这些问题都进行了规范。

(一)对跨国公司关联企业之间转移定价的管制

跨国联属企业之间由于存在着共同的股权和控制关系,在交易定价和引用分摊上,可能出于联属企业集团利益

或经营目标的需要,不是根据独立竞争的市场原则和正常交易价格来确定有关交易价格和费用标准,而是人为地故意抬高或压低交易价格或费用标准,从而使联属企业某一实体的利润转移到另一个企业的账上,这种现象称为关联企业的转移定价行为 。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操作手段,它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占领市场,击败竞争对手;可以逃避税收,减少全球总税负,达到利润最大化;可以减少关税和绕过配额限制;可以随时调度资金;可以打击、排斥或淘汰竞争者,增加外国子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可以减少或避免物价变动、汇率变动及政治风险;可以避免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价格控制,以及避免子公司利润过高带来的麻烦等等 。

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行为的管制更多是在国内法措施上,许多国家对这个问题的管制都实行正常交易的原则,即将关联企业的总机构与分支机构、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相互间的关系,当作独立竞争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处理。按照这一原则,关联企业各个经济实体之间的营业往来,都应按照公平的市场交易价格计算。许多国家在确定正常交易价格时都规定按以下方法进行:比较非受控价格法、转售价格法、成本加成法以及其他合理方法 。国际上,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拟定的《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以下简称《守则》)对跨国公司的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其中涉及转移定价的管制。《守则》草案的大部分条文已经确定,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公司的待遇、国有化和补偿、国际法的适用等问题上分歧较大,这一草案在联合国大会上仍未通过。

(二)对跨国公司避税行为的管制

避税,指纳税人利用税法规定的缺漏或不足,通过某种公开的或形式上不违法的方式来减轻或规避其本应承担的纳税义务的行为。国际间税收的差异为避税提供了可能。主要有:(1)税收管辖权的差别。有国籍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前者仅对本国属地的全部所得征税,后者不仅对本国属地内的全部所得征税,而且对本国籍人在国外的所得也征税。(2)税率差别。各国税率类型和水平各不相同,这就为国际避税者创造出选择最有利税负的机会。 跨国公司进行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有:(1)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主要是通过选择注册成立地或改变总机构所在地和决策控制中心地的方式,规避高税率国的国籍税收管理辖权或居民税收管辖权。(2)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主要是跨国公司内部关联企业通过转移定价避税和跨国公司利用避税港进行国际避税。(3)跨国企业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即本无资格享受某一特定的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的跨国公司,为获取该税收协定的优惠待遇,通过在协定的缔约国一方境内设立一个具有该国居民身份的子公司(通称为“导管公司”),从而间接享受了该税收协定提供的优惠待遇,减轻或避免了其跨国所得本应承担的纳税义务。

美国税法针对跨国公司的避税问题已有具体的措施,如事前确认制和国内税法第482条的规定。事前确认制是美国税务局与纳税义务人对转移价格计算事先进行协议,由纳税义务人提供有关资料设定一个确定价格,并为国内税务所接受,作为其查核的常规交易标准。美国国内税法第482条规定,两个以上的组织,其营业或业务为同一主体所直接或间接控制或所有时,财政部长或其授权人(税务局)为防止其避税或反映其正确所得,可就各该团体之间的收入或费用加以调整 。

随着跨国公司避税现象的日益严重,各国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单靠各国单方面措施难以有效地管制,为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综合运用国内国际措施。目前,各国采取双边或多边合作的形式,通过签订有关条约和协定达到防止国际避税的目的。主要有:建立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制度,使各国税务机关了解掌握纳税人在对方国家境内的营业活动和财产收入情况;在双重征税协定中增设反滥用协定条款;在税款征收方面相互协助。通过国际合作共同管制跨国公司避税行为。

以上对跨国公司规避法律的行为进行管制的措施都是针对单个问题具体处理。笔者认为可以从国际私法的法律规避理论角度对跨国公司的规避行为进行效力认定。对规避行为效力的不同态度会直接导致各国对跨国公司规避行为的不同管制。如果持肯定规避外国法的效力的态度,在跨国公司范畴里,即是肯定规避外国法的效力,则将纵容跨国公司肆意挑选注册成立地、任意改变决策中心地,以达到对已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目的。如果仅否定规避内国法的效力,则一国对跨国公司的管制将只考虑本国的利益,而忽略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基于跨国公司是事实上的跨越数国的经济实体,片面考虑本国的利益难以对跨国公司整体做出有效管制,其结果也将损害本国的利益。如果持所有规避法律的行为皆为无效的态度,则理论上可有效管制跨国公司规避法律行为。但现行各国及国际立法并未臻至完善,事实上可能出现阻碍跨国公司发展的不合理规定。因此,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多数学者对待法律规避问题的态度,对跨国公司规避法律的行为的效力也可作如下处理:首先,跨国公司规避本国法的行为一律无效。其次,对规避外国法的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如果跨国公司规避外国法中某些正当的合理的规定,其规避行为将损害该外国或第三人的利益,则应该认为规避行为无效;反之,如果规避外国法中不合理的规定,如双重征税,不实行税收饶让,则应认定该规避行为有效。

参考文献:

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参见[美]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中译文),转引自李金泽:《跨国公司与法律冲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李金泽:《跨国公司与法律冲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页。

参见李金泽:《跨国公司与法律冲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页。

参见陈毓圭、李洪辉编著:《跨国公司财务运作》,地震出版社1994年版,第86—90页。

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49页。

规律题篇7

按照县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要求,根据县纪委监委关于“纪律规矩不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部署,纪检监察组结合实际针对整治重点,开展了严明纪律规矩,重点解决不敬畏、没底线、搞变通,党内法规制度形同虚设,纪律规矩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认识提高,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为确保这次“纪律规矩不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收到实效。一是加强活动组织领导。二是精心安排部署。按照要求并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在“纪律规矩不严问题”专项整治内容上重点解决严明纪律规矩,重点解决不敬畏、没底线、搞变通,党内法规制度形同虚设,纪律规矩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等问题。三是召开动员会,全面深入动员。专题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纪律规矩不严问题”专项整治大会,主要领导作了动员讲话。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此次活动中来,结合的中心工作,切实转变纪律作风,加强纪律规矩观念。

二、抓学习教育,打牢专项整治基础

一是通过学习提升纪律规矩意识。强化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主题教育期间,采取灵活多样形式,组织驻在单位领导干部学习关于严明纪律规矩的系列重要论述,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树牢纪律和规矩意识,明确纪律红线,自觉按纪律、按规矩办事。二是对照学习内容,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同事之间轮流讲,共同学习深刻理会关于纪律规矩的重要论述,同时撰写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打牢了纪律规矩的思想基础。

三、抓问题查找,对照问题开展专项检查,深刻剖析思想根源

我们对照可能出现的纪律规矩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防止“七个有之”的问题,指导基层党组织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的责任,加强对党员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对大是大非问题要有坚定立场,对背离党性的言行要有鲜明态度,不能听之任之、置身事外。发现违反政治纪律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和纠正,对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要坚决制止。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同时开展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是抓好“自查自纠”。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通过自查、互查相结合的方式,查找出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做到立行立改;二是通过日常监督检查针对纪律规矩问题,通过检查“三会一课”内容、民警对外发表的文章言论、自媒体文章、微信朋友圈文章等,做到监督范围无死角,一旦发现依法执纪追责,并进行以案促改。

规律题篇8

    关键词:国际私法,法律规避,法律规避的性质,法律规避的效力

    法律规避(evasion of law),又称法律欺诈(fraud a la loi)是指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为了实现利己的目的,故意制造某种连结点,以避开本应适用的对其不利的法律,从而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一种逃法或脱法的行为。自1878年法国法院审理的鲍富莱蒙案以来,法律规避便成为国际私法的一个基本问题,引起了国际私法学者的广泛注意和较为深入的研究。 随着现代国际民商事的交往日益增多,法律规避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存在于亲属法、婚姻法,契约法领域,而且几乎渗透到国际私法的各个领域,诸如公司法、运输法、保险法等。

    导致法律规避现象如此普遍存在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行为人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趋利避害的价值取向,是法律规避行为得以产生的主观因素;其二是客观方面的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首先,各国民事法律时常对同一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规定。这是法律规避产生的先决条件。其次,冲突规范在解决法律抵触时,通常机械地规定某类法律关系适用某类准据法。这就为当事人有计划地利用某国的国际私法规则,制造连结点的事实状况,规避对其不利的法律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再次,一些国家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常常对法律规避行为持宽容的态度,不加禁止或限制,不仅它们的立法根本没有作出规定,而且其司法实践多不对此进行审查。这样相应地纵容了法律规避现象的产生和繁衍。法律规避现象的增多,既影响了有关国家法律的威严,也不利于保护国际民商事交易安全和善意相对人的利益。因此,在我国不断扩大开放的今天,面对日益增多的国际民商事关系,研究法律规避问题尤显必要。

    一、构成与对象

    基于对鲍富莱蒙案的研究,关于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在理论界存在着“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和“五要素说”等其他不同的争议。其中“三要素说”认为构成法律规避应具备:(1)当事人必须有规避法律的意图;(2)被规避的法律必须是依冲突规范本应适用的法;(3)法律规避是通过故意制造一个连结点的手段实现的。① 而“四要素说”认为 (1)从主观上讲,当事人规避某种法律必须出于故意;(2)从规避的对象上讲,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本应适用的强行性或禁止性的规定;(3)从行为方式上讲,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通过故意改变或制造某种连结点来实现的;(4)从客观结果上讲,当事人规避法律的目的已经达到。② 主张“六要素说”则认为以下六个要件:(1)法律规避必须有当事人逃避某种法律的行为;(2)当事人主观上有逃避某种法律规定的动机;(3)被规避的法律必须是依法院地国冲突规范本应适用的实体法,并且必须是这个法律中的强制性规则;(4)法律规避必须通过改变构成冲突规范连结点的具体事实来实现的;(5)法律规避必须是既遂的;(6)受诉国必须是其法律被规避的国家。 ③

    从上述主张中,不难发现学者们对法律规避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的立场是一致的,即法律规避的当事人必须有规避法律的意图。这一构成要件被法国学者视为“法律规避的特有因素”,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法律规避的首要标志。当事人规避法律的方式通常都是利用冲突规范通过改变连结点来实现的。当事人制造连结因素的方式具体来讲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直接制造构成连结因素与具体的事实状况,以逃避对其不利的准据而法适用对其有利的法律。在实践中,法律规避行为大多是通过这一途径实现的。当事人直接制造连结点的方式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改变客观事实状况,如改变住所所在地、行为地等;其二是改变法律事实状况,如改变国籍。第二种途径是间接制造连结因素的具体事实状况,即当事人通过直接改变构成法院地冲突规范范围(亦称连结对象)的具体事实状况,经识别过程得以逃脱本应适用的冲突规范,而使指定对其有利的法律的冲突规范得以适用。至于客观结果,笔者认为应具有既遂性,因为当事人的行为只有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法律规避的事实,其所希望的某个实体法才能得以适用,对其不利的准据法才能得以排除,其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四要素说”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连结点的改变有时是正常的。那么如何判断其是否为法律规避行为,就引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就是法律规避的认定问题。之所以说其复杂是因为它涉及到“对当事人的内心意识的侵入”,而法律只涉及其外部行为,关于意图是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的。这就会使法官作出不可接受的专断结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以下五种情形不能视为法律规避:(1)当事人改变了国籍,但他在新的国籍所属国连续居住,且该国籍正是当事人长期期望取得的;(2)某当事人错误地规避了不存在的某项实体规范的适用,这种行为可以不视为法律规避;(3)当事人改变连结点时,错误地选择了一个连结点;(4)当事人拟改变或创设一个新的连结点,但事实上他未成功;(5)如果某法人在特定国家有一个“有效的住所”,不论其选择此住所的用意如何,不能将此项选择视为法律规避。④ 虽然这几种情形并不全面,但在司法实践中易于付诸实施,可以帮助法官更好的把握法律规避的主客观构成要件,正确判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法律规避,在立法上是值得借鉴的。

    法律规避行为的对象是否包括外国的强行法以及是否仅指实体法还是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冲突法。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决定着国内立法与司法实践,对法律规避的效力的范围及国际法律协助与合作关系的发展。只有谨慎地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促进国际民商事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各国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处理却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有些国家主张规避法律仅指规避本国(亦即法院地国)强行法。例如,《南斯拉夫法律冲突法》第5条规定“如适用本法或其他联邦法可以适用的外国法是为了规避南斯拉夫法的适用,则该外国法不得适用。”其理由是:基于“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Par inpauem nonhabet jurisdiction)的原则,内国对外国法的内容和性质无权评断,对是否规避外国强行法更无权作出认定。有些国家主张规避法律既包括规避本国强行法,也包括外国强行法。因为规避毕竟是规避,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规避外国法的同时,也可能规避了内国的冲突规范,因为依内国冲突规范,该外国法可能是本应适用的法律。⑤ 例如,《阿根廷民法典》第1207条和1208条规定:“在国外缔结的以规避阿根廷的法律为目的的契约无效,虽然该契约依缔结地法是有效的。”“在阿根廷缔结的以规避外国法为目的的契约是无效的。”此外,各国学者对法律规避对象问题还有另一种争议,即其对象究竟是仅指实体法还是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冲突法。有的学者认为,法律规避行为只是规避实体法,因为只有直接调整当事人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实体法才对当事人有实际意义,而规避冲突法并不会带来任何利益。法国学者巴迪福曾把规避实体法

    看作是“对冲突规则有意利用”的结果。这表明他赞同法律规避行为仅指规避实体法,甚至根本不承认规避冲突法之存在。 另外不少学者认为,法律 规避行为既包括规避实体法 也包括规避冲突法。因为通过法律规避行为规避本应适用的实体法,实际上也就是规避指定本应使用的实体法的冲突规范的适用 .⑥ 在立法上也有国家持这种主张,如匈牙利国际私法。

    二、性质与效力

规律题篇9

摘要:法律规避是国际私法中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国际民商事交往日渐频繁,法律规避的现象越采越多,与各国法律的冲突也不断增加。本文就法律规避问题的概念、构成要件,法律规避的效力认定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法律规避 构成要件 效力认定

[中图分类号]:12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257-01

一、法律规避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法律规避(evasion of law),又称法律欺诈,是指涉外民事关系中的当事人为了利用某一冲突规范,故意制造出某种连结点,以避开本应适用的法律,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一种逃法或脱法行为。

国际私法上对法律规避的研究始于1878年法国鲍富来蒙王妃离婚案。其案情是由于法国法律禁止离婚,王妃鲍富来蒙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改为德国国籍,在德国取得离婚判决后,与罗马尼亚王子结婚,婚后又回法国定居。法国王子向法国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其离婚再婚行为无效,法国法院认为鲍富来蒙的行为是逃避法国法律禁止离婚的规定,构成了法律规避,于是判决鲍富来蒙的离婚和再婚行为无效。从这一案例来看,法律规避无效制度起源于涉外离婚案,

基于对鲍富来蒙案的研究,对于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理论界存在着“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和“五要素说”等争议,但较为合理的是四要件说。该学说认为法律规避应具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第一,主观方面,当事人规避某种法律必须是出于故意,也就是说当事人有逃避适用某种法律的意图:第二,规避的对象方面。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本应适用的准据法:第三,行为方式方面,当事人规避法律是通过有意改变或制造某种连结点来实现的,如改变国籍、住所等:第四,客观结果方面,当事人实现了其规避法律的目的。

二、法律规避的效力

国际私法上法律规避的效力是一个长期受到争议的话题,各国在立法、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着诸多分歧。

在规避国内法的问题上,各国的实践较为一致。大多数国家为了维护本国法律秩序的稳定,将法律规避行为规定为无效。

但是在规避外国法的效力问题上,各国在理论和实践中则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目前,理论界对规避外国法的处理主要有三种主张。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目前,在理论界中这种学说的影响较大,该学说认为,如果当事人规避的是外国法中合理的、正当性的规定,如禁止近亲结婚、忠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等,则这种行为无效;如果当事人规避的是外国法中不合理的、非正当的规定,如种族歧视,则这种行为有效。我认为,这种主张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缺陷,并且在实践中难以付诸实施。一方面,一国无权以本国法评判外国法是否合理、正当。根据“平等者间无管辖权”原则和国家主权原则,法院地国无权评判外国法合理与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要求法官对被规避的外国法进行评判,以辨别其是否正当、合理,但是在实践中缺乏可供遵循的审查标准。以法院地法为标准则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另一方面,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同一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或相反的规定,也可能一些国家有明文规定,而另一些国家则完全没有规定。因此,法官难以对外国法做出合理准确的评判。所以,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来处理规避外国法的效力问题显然不太合理,并且难以指导具体实践。

2.规避外国法无效说。该学说认为,只要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本应适用的强行法或禁止性规定,则不论是实体法还是冲突法,也不论是国内法还是国外法,只要符合法律规避的构成要件,都构成法律规避,应认定这种行为无效。我认为,这种学说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首先,它要求法官审查每一个涉外民商事案件,以确定其是否存在规避外国法的行为。显而易见,这种大规模的审查,困难太大,而且不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其次,这种学说对保护国际民商事交易安全、善意无过失相对人的利益十分不利。对于和法律规避行为人发生涉外民商事关系的相对人来说,他不知道也不可能预先查明对方当事人有无法律规避行为,这就会导致国际民商事交往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与安全感,对国际民商事交往的正常发展非常不利。因此,要求对规避任何外国法的行为都予以审查,并否认其效力的观点并不可行。

3.规避外国法有效说。该学说认为,涉外民事案件当事人规避外国法的,如果当事人本国没有和我国签定或共同参加有关的国际条约,该行为有效,反之,该行为无效。我认为,这一学说更为合理,更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理由如下:

(1)

当事人规避外国法,没有损害行为地国或法院地国的利益。当事人的法律规避行为是在逃避本国法律的管辖和适用,损害的是其本国的利益,对行为地国或法院地国的法律和社会秩序没有危害。从另一方面来讲,当事人利用各国法律的差异,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法律,是依行为地法进行的,并没有过错。依照“场所支配行为”原则,只要这种行为在行为地合法就是合法的行为,应获得他国的认可。虽然当事人的某种利益是以欺诈的方式取得的,但欺诈规避的法律责任,只在被欺诈国家成立,而其他未被欺诈的国家并没有权利和义务依被欺诈国家法律代其裁判、惩罚当事人。

(2)

规律题篇10

讲话中所提到的“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历史,我们的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铁的纪律。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和规矩的基础,是坚持党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的前提,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关键。

一是党风廉政建设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基础就是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是保持我们党肌体健康的自净工程,肌体强健才会百毒不侵,坚如磐石方能稳如泰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的决心和严的举措,管党治党就会失去严肃性、没有约束力。只有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以严生威、以威促严,才能让管党治党变为严格的约束行动,完成好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任务。

要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处理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行为,使纪律和规矩真正成为“高压线”。所以我的理解曾提到的“新常态不只是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同时也是中央拿出腐败不除决不收兵的决心,使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韧劲,要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的态势。

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一个涉及党的建设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的共同努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率先垂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争当守纪律、讲规矩的模范。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政府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榜样。

纪律是成文的、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自我约束的纪律。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既要遵守成文的刚性的纪律,也要遵守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的不成文的自我约束的规矩。在党的所有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它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也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和规矩。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首要的就是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它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和规矩的重要基础。

三、坚定理想信念。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内涵,严格按照《党章》和《条例》做人做事。从思想深处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真正把共产主义作为毕生的追求,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清规戒律”,切实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党纪党规,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摒弃各种诱惑,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

四、坚持党性至上。

站在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高度,不断增强自身的党员意识和党性意识。认真学习领会关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论述,强化规矩意识和法纪意识,常念党纪政纪“紧箍咒”、常敲法律法规“钢戒尺”,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牢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干的事情坚决不干,不随波逐流,不信口开河,自觉遵守党规党纪和道德准则,不辜负党组织的培养和重托。

五、肩负主体责任。

从严从实履行主体责任,管好队伍、带好班子。对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人和事,早发现、早指出、早提醒、早纠正,对造成危害的要敢于斗争,敢于严肃追责问责。不搞一团和气、相互吹捧,不搞“好人主义”。树立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的用人导向,从各个方面体现出讲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刚性约束。

六、遵守和维护党章入手。

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通过深入学习党章,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把党章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把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到自己的全部工作中去,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都要经得起风浪考验,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真正做到在任何情况下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七、守纪律、讲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