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考研范文
时间:2023-03-29 06:3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计算机专业人才受欢迎 北上广深,计算机以及高新技术人才越来越受欢迎,很多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大型企业,如Microsoft、IBM、HP、AMD、Intel、Oracle、SAP、华为等公司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都较大。这几年肯定会掀起报计算机研究生的高峰期,再加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只要是计算机有关的工作基本都可以很快上手,就业面广。
计算机人数多,无供求矛盾 现在就业也看就业市场,除去部分在职研究生在选读计算机之前就是相关从业人员不说,目前,随着IT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也较大,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专业技能突出 薪资水平高 随着高校研究生和本科学生的扩招,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选择余地增加,导致对应聘者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包括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更多用人单位更注重高学历、有经验人才的引进。
篇2
摘要:本文结合军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在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几点经验和收获。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才培养;共性与个性关系;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
做好适合未来我军发展需要的高科技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工作是我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也是我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好“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才能开展好各项工作。人才培养工作千头万绪,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我们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学员队队干部是人才培养的一线工作者,要主动树立起“以队为家,爱队像家”的工作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安心本职,任劳任怨。以服务意识为指导,形成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趋势。
(1) 严格管理
严格管理是真正的对学员的未来负责,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负责。现今社会错综复杂,各种不良习气等社会现象也开始渗透到象牙塔里,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帮助学员形成良好的屏障,才能使学员们远离各种社会毒瘤。另一方面,尽管就专业技术而言,我们的学员已处在计算机科学的中高级水平,但个人思想并未完全成熟,个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不断培养,只有形成良好的管理模式才能达到这一目标。严格管理更加有利于凝聚集体的力量,在管理中形成互助上进的良好局面。
(2) 开展计算机学科兴趣小组,丰富学员第二课堂
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专业技术的侧重点不同。如果说本科教育是让你学会知识全面性的话,那么研究生教育就是让你学会知识的专一性。在广博的知识点中,选取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点来发展和研究。学员队根据对学员的爱好特长的统计,形成软件设计、网络攻防、IC设计等兴趣小组,让学员们在课堂之外了解更多的东西,了解身边同学的技术特长和思维方式。学习硬件IC设计的同学在与精通软件工程开发的同学交流后,更加规范了自己的代码编写风格,大大地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综合性。学习网络攻防的同学了解IC设计同学的思维后,在病毒和漏洞分析时更加全面和完善。通过第二课堂的交流,学员们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加强与导师的沟通
导师作为研究生的引路人,责任重大。通过与导师的沟通、协调,使队干部和导师都能更全面的掌握学员的情况,便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教育工作。人才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将学员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1) 在生活上关心学员,把握其思想动态
思维就是观念,观念就是动力。学员队一般只了解学员的基本生活情况,却并不完全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容易导致人员管理的漏洞。由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在学习上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个人在学习上的“舒适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学员队了解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以及在实验室的表现情况,从生活的侧面关心学员,使得他们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后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地掌握学员的思想状况,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良好开展。
(2) 齐抓共管,全面发展
学员队人才培养和导师人才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说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互补。导师交给学员的课题任务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学员队则更多地教会了他们为人处世的社会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补充,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3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关系
院校教育离不开共性规范。对于军队技术院校而言,共性要求是对每个军人、对每个军校学员的基本要求,包括政治素质、军事素质、思想素质等方面,这些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基础,其中政治素质又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只有打牢了这个基础,才能为学员的个性发展指明方向。个性体现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各异,若任其自由发展,很难保证每个学员都符合军队建设的需要,我们的人才培养就会失去军队特色。在共性约束的基础上,积极为学员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创造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种发明创造、学科竞赛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员的特长得以发挥,才能得以展现。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这正是个性教育的一大体现。强调个性发展与强调共性规范本质上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就工程技术军校而言,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处理好“军”与“技”的关系。首先要具有军这一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其次要求学员技术过硬,业务水平扎实。
4形成多种有效的创新模式
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军队和国防建设提供能角逐国际计算机学科前沿的一流工程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在实践中,我们基本掌握了一些创新模式。
(1) 启发突变法
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同样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科研活动中,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是有益的,一是为了避免自己与他人重复,二是可以从别人的思想中产生自己的想法。要让学员学会“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去”,受他人思维的启发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并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证明。
(2) 旧理论新应用
一味的理论创新有时很难,甚至不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在具有潜心钻研的“钉子”精神的同时,具备善于挖掘的“嗅觉”。创新其实就在身边,同样的理论可以被用在不同的场合。当别人只能将蚂蚁算法用在求解算术最佳点的时候,你却创造性地将该理论运用在硬件版图的布局布线,或又创造性地用到了网络虫孔路由,并取得了比前人更显著的效果。这也是创新的一种好模式。
(3) 集体创新法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每个学员由于自身的成长环境不同,个人爱好不同,个人研究方向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有了新观点和新论断时,不妨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听一听别人的意见,使自己的创新更全面和完善。
类似于这样的创新模式还很多很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谢立宏.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文艺人才培养[J]. 艺术学院学报,2005,(2).
[2] 胡慎信,谢智勇. 关于军校博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4).
[3] 梁永生. 加强军校学科建设应处理好四个关系[J]. 国防大学学报,2006,(9).
[4] 冯博琴,顾刚.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2).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1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计算机学科知识结构更新快,其中,程序设计语言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经历了较大变化。语言类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其他后续课程。当前语言类课程教学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 课程体系设置单一
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大多是过程式或者面向对象的命令式编程语言,课程体系设置单一。不可否认,这类语言无论是从学科性还是有用性上讲,都是合适的。然而,程序设计语言不仅仅是这类命令式语言,它还包括如ML、Haskell这样经典的函数式编程语言,或者如兼顾面向对象和函数式的Scala语言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函数式编程能够更大程度地锻炼计算思维[1]。在多核并行程序设计已经被推到前沿的今天,命令式编程语言天生的缺陷使得构造并行编程模型变得非常复杂,而函数式编程在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终于不再局限于实验室的理论研究。事实上,如果不懂得函数式编程,Google不可能创造出MapReduce。
1.2 教学过程僵化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传统讲授是按照编程语言类教材的典型撰写次序,先讲常量、变量、数据类型等,再讲表达式、语句等,再比较复杂的语言特点,这些花费了较多时间,最后可能不再有多余的时间剖析该语言的内建库函数或者类,更少涉及该门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这种传统的讲授方式针对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特别对那些没有接触过编程语言的学生来讲,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方式[2]。然而,对于第二门程序设计语言的授课,按照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进度时,由于在较长一段教学活动中所讲授的都是孤立的语法点,学生看不到一个较为完整的应用实例,也不了解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贯通,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也很难体会程序语言的设计艺术。
1.3 重编程技能,轻计算思维
针对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实践性特别强的特点,许多教改措施都是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实践技能的[2-3],如采用案例化、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等方式。编程技术固然重要,然而计算思维比单纯技术更加重要。培养学生以计算机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让他们认识到程序是思想的表现形式,最终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思考与设计,并能理解这门语言设计和实现的长处、不足、限制等。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编程语言本身。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增设函数式编程语言课程
函数式编程模型早在面向对象概念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的核心是lambda演算。由于其语法不如命令式语言的语法直观易懂,许多初次接触函数式编程的人常常不知所措,会觉得难以理解。然而,这种难以理解性与熟悉程度相关。近20年的课程改革中,因为种种原因,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体系几乎完全抛弃了函数式程序设计语言。如今,多核时代的兴起,函数式程序代码的简洁性使得它在并发应用领域绽放光彩。虽然实用性是我们应当考虑的一个方面,但是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以及从编程语言本身的研究方面,增设函数式编程语言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常用的函数式编程语言或者具备函数式编程语言特点的编程语言包括Haskell、ML、OCaml 、Scala等。依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函数式编程语言:如果倾向于编程语言本身的理解,可以选择纯函数式的ML、Haskell,或者OCaml;如果倾向于并行分布式程序的开发,可以选择结合了面向对象和函数式特点的Scala语言,它兼容Java。此外,Java 8的lambda表达式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函数式编程的选择。
2.2 适当调整讲授内容的次序
以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为例,按照常规教材的编写次序,Java的教学内容通常是先讲变量、类型、表达式和语句,然后是数组,接着是类和对象、继承等。在实践中我们对讲授内容的次序进行了调整:在对Java语言作了初步介绍之后,紧接着讲解对象的创建和使用,见表1。表1第2行的内容不再放在讲解了类的定义之后。这个调整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让学生尽快建立对象的概念,知道怎么使用对象;另一方面,数组在Java程序设计语言中视为对象,因此,讲解了如何使用对象之后有利于数组的讲解。而类的定义涉及较多语法知识,在讲解了如何使用对象、变量、类型、表达式和语句之后,引导学生考虑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按照自己的设计来创建对象呢,于是开始讲解类的定义,见表1第5行。
为了讲解如何使用对象,首先选择两个常用的Java内建类――字符串String和System,针对已经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生,从教学效果上看,尽管学生还没有接触到Java的各种语法规则,但是他们仍然接受了“对象”这个知识点的讲授。更重要的是,他们建立了对象的初步印象,了解了Java与C的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Java程序需要使用标准输出流的方法System.out.print()用于输出程序的运行结果,学生就问:Java程序怎么输入呢?此时,对输入输出流进行较为完整的讲解显然不合适,在讲解使用对象时,我们进一步讲解如何使用Java的字符缓冲输入流类BufferedReader,直接给出如下板书:
BufferedReader br = new BufferedReader(
//BufferedReader需要一个Reader类型的参数
//InputStreamReader就是一个Reader
new InputStreamReader(
//InputStreamReader需要一个InputStream类型的参//数,System.in就是一个InputStream
System.in));// System.in用于接受键盘的输入
br.readLine(); //BufferedReader的readLine
//方法读入一行
以上这段代码稍显复杂,学生在课余可以仔细研究并进行试验。实践表明,这些Java常用内建类的使用在教学初期给出时,不但没有造成学生的困惑和畏惧,反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O计语言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非常重要,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程序设计语言本身的设计与实现,而不仅仅是学习单纯的语法。
通常学生因其视野的局限性和课时的限制,无法深入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找机会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通常,语言设计和实现者提供了API文档和源码,这些是深入理解一门编程语言最直接也是非常好的参考资料。如果学生能够养成查看API的习惯,无疑能够促进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以引用类型变量的讲解为例,假设变量p引用的是一个Person类型的对象,变量s引用的是一个String字符串对象。System.out.print(p)输出结果是代表对象地址的哈希码,而System.out.print(s)输出了一个字符串。这是为什么呢?同时,有学生就会提出疑问:System.out.print(p)是否可以直接输出p所引用的Person对象的成员值,如姓名和年龄等,而System.out.print(s)是否可以输出这个字符串对象的地址哈希值?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查找对应的API,如图1所示。最后可以进一步查看Object类和String类对应方法的实现源码。知道了这个思路后,学生豁然开朗,开始着手解决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鼓励学生按照这种方法去找解决思路,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得益于Java的开源,在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鼓励学生查看javac编译器或者JVM的即时编译器的实现源码。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在长期使用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后,最终能够驾驭语言,表达类似计算机方式的思考与设计。
篇4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计算机 优劣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逐步规范,所有级别的学院和专业都有相应的调整,一部分院校将原来的电化教育技术系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系,也有些师范大学新设立信息学院。
学校在招聘信息技术中学教师时,会同时有这两个专业的学生申请该职位,究竟什么专业的毕业生更适合呢?难道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更适合任教吗?下面我们具体探讨。
一、专业优势区分
(一)信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是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置的,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等。计算机基础、编程语言、数据库课程应针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以使数据结构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竞赛发挥作用。
(二)教育技术学是电化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和转换,主要进行非线性教学视频编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新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也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其他学科。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年轻的,但在教学方法很专业,所以更适合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而且,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二、中小学选择教师时应考虑三个职位要求
(一)教育技术管理人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逐渐普及应用。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不仅要负责管理仪器,数据维护,而且要电子投影、电视系统、广播系统、教学设计,更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逐渐独立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原来的计算机老师逐渐有多重身份,在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从事学生的信息技术竞赛辅导工作。
(三)专业化的网络管理人员。他们专门负责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资源建设,是网络管理员,并从事项目设计、网站开发工作。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就职信息技术教师岗位和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教师岗位,他们有擅长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就职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员岗位,他们有网络管理和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优势。以上分析表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就业空间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选聘教师时要看两个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
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师范生申请高中计算机教师岗位,许多成功的就业方案论证、综合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网络管理、组装维修、程序设计等方面有着其他专业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水平考试的举行,非计算机专业如数学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胜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所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发展,计算机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对“独家”的看法。
事实上,毕业生在学校的地位并不像大学生想象的那么理想。教育部门在对信息技术的工作要求不统一,比如大量的信息技术研究成员负责信息技术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成员负责信息化教育开发。因此,一些学校将信息技术教师单独设置,一些学校将信息技术和电子专业教师设在一起,但目前需要更多的“技术多才多艺的“信息技术教师。
当今教育,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跨专业任命成为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毕业生来讲,大学课程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专业定位上各有不同,但如果合理规划职业,努力学习,准确定位,练好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就能更易求职成功,更好地适应岗位。
参考文献:
篇5
孙志岗(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近两年,国家在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与考试方式上进行试点改革,一级学科实行全国联考是个趋势,将会有计划地推进。过去全国统一命题的考研科目只有公共课:政治、数学和英语,专业课一般由学校自主命题。2007年考研,教育部首次将历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三门学科专业课实行全国联考;2008年,农学专业课加考行列;从2009年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科目调整后为4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一)和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卷面满分值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和150分。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的考试内容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重点考查考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认为这种研究生计算机考试改革利弊并存。社会上也是观点众多,有人认为:在目前高考招生制度不断改革,一些高校逐渐获得更多自主招生权的情况下,研究生招生统考的专业不断增多,不知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这项近年来研究生入学考试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究竟是教育公平的需要,还是利益的驱动?是有利于选拔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还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大学个性的扼杀?
利: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在保证研究生质量达到合理底线方面是有利的;可以促进本科教学质量。而且大多学生认为这是公平公正的,尤其是对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想考一所重点大学,这种考试方式对他们来说也许最公平。因为一些高校招收研究生时,明显偏好本校学生,本校考生被录取的几率比外校考生要大。另外学生本身对一些学校可能信心不足,害怕分数线达不到,在最初选择时就不会考虑分数特别高的学校。出题统一了,学生的顾虑就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可能也更广泛。各个学校老师间关于研究生考试方面的交流也更多一些,消除了学校之间的壁垒。如果实行全国联考,可以打破这种“近亲繁殖”的局面,这样更公平公正。
弊:研究生课程的专业性很强,现在连高考都大规模下放了命题权,更高层次的考研却要反着改。势必会使一些学校为了考研,集中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把专业课知识传授变成应试教育,相应催化一些考研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不同层次类型学校学生个性化特色培养。还有一点,这将导致普通高校招生数量降低,甚至生源不足,而重点院校生源集中,复试选拔难度提高。另外对老师来说,在教学上的重点可能也需要更好地把握。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技术所涉及的新知识点在大纲中可能没有体现,那么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的重点是应该面向考研教育还是面向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矛盾。新旧知识点与考试知识点并不完全吻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校以及不同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会有所侧重甚至有所取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整合这些知识点。
熊盛武(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是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2000年5月27日合并组建而成,行业背景非常浓厚,面向交通、建材、汽车工业三大行业,培养的很多人才在毕业后流向了三大行业。研究生统考以后对我们学校的影响比较大,最直接的就是招生规模下降厉害。我们的计算机科学系主要对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本科专业,软件工程系对应软件工程专业,新成立的物联网工程系对应物联网工程专业。从第一年开始统考后,上线约140人,第二年为120余人,而之前我们的招生规模大概是240多人。我们的导师在统考前每人指导约3~4人,现在是1~2人,招生人数减少了一半。
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除了培养人才,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做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现在高校的科研任务都较重,研究生统考带来的招生规模减小,影响了这个队伍的发展和科研的长期性。我认为研究生的规模能够维持在一定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统考对我们这样的学校影响比较大呢?我们作了一些分析,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不同,本科生教育有一个高考一刀切的分数线,已经把学校的档次划分得非常明显。考研是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一般的考研是维持在同类型的学校,比如武汉大学的学生最差也要考武大,发挥好的学生可能往北大、清华、中科院考。我们学校也是一样,像我们这样二本的学校,主要生源来自于其他二本、甚至一些三本的学校,而在专业考试中,自主命题和统一考试的分数区别肯定是比较大的。统考的平均分可能是70、80,而自命题的平均值可能就是120、130,这一下就差了60、70分,这带来的后果是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总分普遍下降,而像武大、华中这样的有研究生院或者是985的学校,他们有自主划线的权利,有调节的能力。对于普通二本学校来说是必须参考国家线的,而计算机专业如果按照全国的水准划线可能就偏高,
如果要考虑方便计算机专业,这个线又明显偏低。分数下降以后,又带来别的专业的恶性循环。如果把线划的更低,其他专业上线的人就又更多了。可能要超2000、3000人。因为人数众多,就只有不调剂了,报考武汉理工大学的人既然已经超了很多,我们的学校就不接受校外的调剂。一些想要调剂过来的高分学生就没有办法被录取。
除了分数以外,还有个导向作用。比如计算机专业统考,可能有些同学就考相关专业去了,还有既然都全部统考了,那么考武大、华中就和考武汉理工、华师都没有区别了。学生就会先考虑一本的学校,从而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均。
何炎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研究生计算机考试改革存在很大争议,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这个改革没有经过广泛调研,没有征求意见,没有经过调研,有很多学校都不知道,就出台了相关的改革政策。
第二,全国统一考试,从某方面说违背了个性化教育和特色教育。现在高考已经逐步取消了全国统考,为什么研究生考试又要从自由考试改革为统一考试?这至少在考试形式上是一个倒退。个人认为它有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个性,不尊重差异,不尊重各个层次学校的教育情况的嫌疑。
第三,一般观点可能认为,计算机纳入统考后,考生选择院校的余地增大。教育部统一命题,初试科目一致,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的余地明显增加,更有冲击清华等名校的机会。但实际上另一方面,研究生统一考试导致很多学校只注重这四门课,或者只是注重应试考试,而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什么像武大、华工等学校的学生考不过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我们连续两年考得最好的是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他们每次都考前三名。面试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只有这四门课搞得是头头是道,别的课都不懂。不可否认,有些学生只针对这四门课参加应试。但我们的学生肯定不会只是这四门课,因为各个学校还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我们要求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生统一考试使得一些三等以下的学校趁虚而入。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这些学校没有高质量的学生考进来,但总体说来,大部分这样的高分学生在面试时与笔试表现判若两人。因此我们现在加大了面试的力度,面试成绩占30%以上,考察学生是否只是会考这四门课。
第四,统一考试不利于像研究型或者研究教学并重型这类的学校教学制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会因为考试而目标走偏。
而统一考试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得考研的学生对这四门课相当重视,学习得很好。我们现在每年的研究生一般都是质量不高,层次不高,低于学校自身生源质量。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都希望从调剂生中调剂部分好学生。这对我们学生的培养和研究生后续的质量保证带来了很大的隐患。而且计算机编程改卷的标准化也是很害人的,现在给出了标准的答案,扼杀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创造力,他必须考虑标准答案而不是各种途径的解决方法。
王春枝(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正像刚才有的老师提到的,统考让我们二类本科院校受冲击最大。以前自主招生时,我们专业在学校的报名和录取人数是最多的,学校总共招大概400人,计算机系就有60、70人。统考开始之后,我们系的报名人数在全校排第一,大概200人,但最后线出来后的结果是上线就21人,调剂后为22人,最后变成了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这是学校和学院都不愿看到的状况。第二年我们想宣传一下,看其他专业的学生是否有报考兴趣,结果生源还是不理想。这还只是表面的一个状况,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来的学生质量都不高。老师对这些学生将来培养的过程和能否达到硕士的要求提出了疑问。
还有一个现象,我们发现很优秀的学生不是计算机专业考过来的,是很多电子、机械等专业的学生。对他们来说,统考让跨专业考研成为了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实际上这样跨学科来读计算机也成为了学生的一种选择。有很多学生在进大学时选择专业是很盲目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更多的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什么,有的学生的确喜欢计算机,他才会在研究生阶段报考。今年我们想把计算机学院的招生挂到别的学院,比如计算机应用方向,就在别的专业招。这使得一些喜欢计算机的其他专业学生可以有机会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第二次选择。目前学校对学院有科研的要求,如果没有研究生辅助,教师的科研工作也变得更加艰难,因此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把一些应用方向的招生转到别的专业来增加研究生的生源,稳定教师科研工作的研究队伍。
二类本科的学生现在面对研究生统考,不可避免就会针对考试进行复习。我们一直在询问,统考的目的是什么。各个层次的学校都对统考批评的声音较多。但很多学校还是派出了最优秀的老师讲这四门课,并且还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辅导,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在现实的考试体制下,在学生希望上研深造、更好就业的大趋势下,学校还是针对统一考试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给予指导,又回到了中学的那种考试方式,这在考试方式上的确是一种倒退。
方娟(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研究生考试使得很多学生不注重打基础了,就是为了考研而考。而要谈到利与弊,其中的因素也非常复杂。很多学生认为在国内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本科文凭有些贬值,需要拿到硕士文凭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个情况的确非常明显,目前的就业门槛提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的确都想考上硕士,考一个好学校的硕士,才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此外,中国国情特殊,即使我们能做到按学科专业划线,受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专业分类以及专业课程命题方式(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自行命题)的限制,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并未能真正体现公正、公平性,尽管研究生调剂复试和线下生复试为部分考生提供了求学的机遇,弥补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划线工作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并未提高研究生招生工作公正公平的可操作性,对于调剂录取和线下生复试,招生单位各有做法。
篇6
江苏理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大学,现有四个计算机类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工程。这些专业每年毕业学生约96%走上就业岗位。从2009届开始,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每年都对本校毕业半年后的本科生进行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并且形成相应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其数据显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软件开发行业,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开发、测试、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而且约86.9%的学生就业各类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国有企业)。[1-4]学生来源和毕业去向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本校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如何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人才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提升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为此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对本专业教育特点要有高度的认识,要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要随时掌握计算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真实需求,要在全面分析大学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新一种适合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发展潜力的科学培养模式,要精心设计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和素质培养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精心规划相应的教学实施计划并且落到实处。
一、计算机学科专业教育的快速变革
计算机学科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的学科,它包括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又高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了较强的科学性与工程性。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学科逐步成为基础技术学科的同时,其新技术的应用空前广泛,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新的方式,带来更大的便利。这些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使得计算机类专业所涉及的内容更宽广、更丰富,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二者缺一不可,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技能,为成为计算机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5]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就是要具备理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其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体现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需要的理念和能力。
二、IT产业的特殊发展
一个企业培养一位本科生毕业生成为技术能手是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的,而与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发展速度快、新热点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快、人才价值超值的特殊的行业群体。由于IT技术更新快,在IT行业就职的人才出于自身知识技能提升与发展需要,也由于IT产业总体上人才紧缺,加之一些流动可能会实现待遇的不断提高,使得IT产业呈现出频繁的人才流动现象。[6]出于成本和效益的关系考虑,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将招聘对象定位于有1到2年IT项目经验的应聘者身上。这就导致以培养IT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必须要面对现实,适应IT产业这种特殊的人才需求形式。首先要打破原有的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精英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5年理论学习+0.5年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其次要制订一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规划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四年培养计划。
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目前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具有四个最明显的需求特征,一是时间特征,二是能力特征,三是素质特征,四是经验特征。
1.时间特征
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招聘一般集中在秋季和春季,一年两次。具体的月份是10、11月份和3、4月份,这两个时候校园招聘会比较集中,企业也会在这个时候集中招聘,一般优秀毕业生会在秋季招聘会时拿到几家公司的录用通知。但因为要考虑考研、毕业设计等因素,春季还会有一次招聘高峰。
对于每个去应聘的应届毕业生,首先应该有个目标,即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招聘过程中瞄中适合自己的岗位去竞聘进而取得成功。而“能做什么”恰恰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用型大学应该深刻思考和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
2.能力特征
IT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开发能力,而学习能力和开发能力又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难点和关键所在,这是摆在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
3.素质特征
IT行业计算机企业对人才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计算机产品开发和维护充满热情、有团队精神、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
较强的责任心表现为能自觉把工作做好,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并且经受得起挫折的考验。
对计算机产品开发和维护等工作充满热情指的是,对待工作和任务能够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最大成功。
计算机工作如大型软件研发等特别强调团队精神,也就是说这样的工作要求一个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必须要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可能将这样的软件研发项目完成并做好。
要成就一番事业,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潜心钻研。
以上人才素质要求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意味着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4.经验特征
IT企业人才频繁流动的现象导致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要求,这对学校而言是更大的挑战。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经验等方面的高标准要求,促使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3.5+0.5”的精英教育模式进行大胆改革。为此从2009年开始,江苏理工学院在试点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和企业深入合作,全面实施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大学第1-3学年主要培养奠定学生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和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四学年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兼顾考研,以培养企业工程师基本能力和素养为目标,综合训练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以企业文化熏陶和职场要求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7]
“3+1”模式对应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见图1)。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学校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8]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体育、军训和军事理论等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旨在通过一组学科主干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给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奠定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专业课程旨在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以适应学科专业知识、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计算机学科包括科学与技术两个方面,所以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工程性,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表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显著特征。[5]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实践性环节更显重要,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企业工程师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金工实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专业见习、以单一课程或者课程群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组成。这些实践环节与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的实验以及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构成了由专业基础实践能力训练、专业核心技术能力训练、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训练和拓展能力训练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体现为由“点”、“线”到“面”再到“体”的渐进式的实践过程。其中“点”是指课程内实验,“线”是指单一课程的课程设计,“面”是指多门课程综合的课程设计,“体”主要是指以企业项目实训和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这样的教学安排和有效实施使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也具有企业所需要的工程能力和素质,将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工程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就业竞争力,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专业综合实训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实训周期为18周,这个环节由学校和IT行业多家合作企业根据人才市场实际需求,共同制订实训方案,灵活设置实训项目,动态调整实训内容,可以充分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大四第二学期,学生在专业综合实训的基础上双向选择应聘到企业专业对口岗位进行带薪实习,同时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制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最后高质量就业。
五、结语
“3+1”模式的改革,为江苏理工学院培养高水平、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开辟了远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已逐步形成了以培养计算机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也在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整个培养课程体系具有符合教育部本科专业培养基本要求、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以质量保障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收获为导向、校企文化互动、连接教育与就业、兼顾考研需求、实施方便灵活,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等特点。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的课程学习,培养和提高基本素质,构建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第四学年的专业综合实训和计算机发展新技术、企业文化密切联系,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在专业综合实训阶段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而达到大学教育和就业、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3+1”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和新技术工程应用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模式,近五年来,本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得到逐年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企业所需的计算机工程应用型人才,包括:售前工程师(推荐计算机软硬件解决方案的专业人才)、研发工程师(解决计算机难题的技术人才)、软件开发工程师(在管理规范、框架下编写计算机代码的技术人才)、软件实施工程师(在用户现场了解用户需求,把握计算机项目进度的技术人才)、软件测试工程师(进行计算机软件质量控制的专业人才)、系统运行维护工程师(保障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人才)等。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近年来的报告数据显示,本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在全校名列前茅,非失业率、平均收入、基本工作能力、就业满意度等主要指标高于江苏省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
篇7
大数据科学与应用人才的培养不仅局限在大数据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等专业也同样培养大数据方面的研发人才,而这些专业在培养大数据人才时往往有明显的专业属性。大数据在职研究生目前的技术岗位主要集中在大数据平台开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运维四个岗位上。
大数据科学与应用硕士考研的初试科目通常为四门,总分为500分。该专业考研初试科目分别是三门全国统考公共课和一门专业课。公共课为外语100分,政治100分,数学150分,专业课为计算机基础综合150分。专业课通常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而复试形式和命题因各校方案而异。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训练机制 专业人才 设立
现如今全球性的计算机技术的都处于迅速进步阶段,然而为美国目前的计算机人才标准无法迎合进步所需,这和我国现时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能专业 人才训练形式有密切的关系。完整的训练机制对于人才的质量有着关键的作用,想要迎合社会需要,就应当实行计算机人才训练形式的改良。
一、训练规划整修的关键性
随着信息化时期的到来,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也逐渐提高,然而计算机方面的学生却发生了生源质量以及就业率低下的状况,因素是多层面的。根据专业角度来看,大部分理科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习有关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知识了解一些计算机的概念了解本专业的含义,这样就导致了专门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某种层面上出现了劣势。其中也具有许多内在的因素,重点展现在计算机专业的训练目的不够确定,服务方面和专业定向不确定、训练规划拟定不恰当、专业特点不清楚、课程传统等层面,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失去了信心,关于学习专业具有畏惧心理。外在有害的原因是短时间内不能够更改,所以想要挽回如今的尴尬场面,关键要从处理内在因素开始。
二、对于计算机人才是信息社会所需要
(一)工程类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重点从事关于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发展工作的是工程类型的专业人员,而且专业发展是工程特质的额,要求计算机专业人员需要应用娴熟的技能,有效性的实行进展工作。另外,需要职业涵养当做支柱,让软硬件商品的工程进展能够向良好的地方进步。
(二)教育类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重点从事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工作的属于教育类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根据这样的人才来说,不但具有计算机层面的技术概念以外,还应当具备教育概念,了解计算机层面的教学手段,运用自身的专业水平以便于社会训练出较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能人才。
(三)实践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关于实践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应当具备卓越的计算机水平,还应当对于计算机体系的工作情况做到一目了然。对于这样的人才来说他们所处的位置都是单位内部的计算机体系保护、管理或者信息设立工作,在某个层面上展现了单位信息技能的标准,所以想要成为实践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在技能层面上具备极高的水平。
三、设立计算机科学与专业技能人才训练机手段
(一)强化应用程度
对于学生实际应用方面的测试强度应当在课程的测试形式在增加。曾经在教育方面具有的不恰当状况,也就是有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应用能力较薄弱,而测试成绩中等的学生应用能力却很强势。对于课程安排和毕业安排的应用教学方面,学生需要选取一种进展语言和发展平台,这对于学生就业和今后的工作非常关键。最近时兴的进展语言和发展平台有多样,因此学生在选取方面难以取舍。因此,我们安排了 C/C++、Java、C#等高级语言课程。因为对应各种不一样的应用,所以各种进展语言和平台都存在优点和缺点,身为代课教师需要娴熟了解多种进展语言和平台,有目的性的向学生进行引荐。应用教学程序中毕业策划是非常关键的,是承受工程培训、提升工程应用能力的关键步骤。通过对于应用程序的培训,使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处理含有难度的现实问题。毕业策划题目要实行审核,在难度恰当的状况下,应当有相应的创意性和实践运用性,并追求具有创新理念的。将审核通过的毕业策划题目全部传输到网上,让学生和教师实行双向选取。
(二)强化课程机制的革新
将课程机制进行研究和革新,可以使计算机专业教育供应合理的引导,从而为人才培训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强化课程革新的程序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应当注重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的根本课程,运用线性代数、电子线路、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学习来让学生培养笼统思想,运用汇编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必修课的学习来保证学生了解专业思想与手段。第二,应当从社会需要着手,依据计算机科学的进步来实行选修课程的安排。第三,应当注重人文类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引下来发展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可以运用所学专业来为国家建立奉献力量,防止学生步入误区。第四应当要推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促进学生了解更多相关学科的概念,获取如新闻、管理、教育类的课程,让学生变为社会所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三)建设多维分流的训练规模
有益于学习合理的开展教学和训练的就是多维分流的规模形式。依据高效的学生来分析,能够把他们运用横向和纵向的形式来实行分流,为学生供应各种的课程选取方针,例如软件工程、根本常识或者网络技能等这属于横向,依据学生毕业之后的规划来实行分流,如部分学生选取直接工作,而有些学生选取考研,继续学习这属于纵向。 总之,对于计算机科学和专业技能人才的训练机制的设立应当让人才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才能够迎合社会信息技术进步的需要。身为社会和高效需要及时掌握教育目的,利用目的为起点来建设训练规模,强化课程革新以及指引学生有效运用,利用这样的手段来训练各式各样的人才,推进计算机科学和技能的进步,在综合角度上提高我国的信息技能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莉.民族院校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2).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值计算;计算机专业
随着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数值计算法应用愈发普遍,在图形图像处理,金融衍生品定价,航空航天,企业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及,通过编程手段实现数值计算也成为计算机学科在实践应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数值计算正越来越多的融入到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开发与研究当中。因此在计算机专业数学的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方法,对于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论是从对于计算思维的开发,还是从未来就业角度看,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数值计算方法
数值计算是使用数字计算机求数学问题一种方法与过程,其主要内容偏重于计算,也就是对于数值上的处理,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很多以往很难处理的数学问题,可以通过有限次运算进行精确的模拟与求解。因此对于很多现实中存在的以往无法处理的问题,今天的人们更多的倾向于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借助计算机去处理。
数值计算方法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强大,对于通过人工手段无法找到技巧去求解的问题,计算机可以借助大量的运算从数值上进行还原。另一方面,很多现实中的问题其本质是建立在数值基础之上的,如关于图像的处理,其实际应用极其广泛,不仅见于气象、森立防火等自然环境图像处理,还常用于当今3D游戏设计,图片加工修饰等领域。而反观其本质,图像的每一个像素点实际都是用数字表示的,对于图像的处理,实际就是对于大量的数字进行运算。
在交叉学科日益发展的现实背景要求下,计算机行业对于从业者的数学背景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要求却并不统一,其中大部分独立学院出于课时量及生源水平的考虑,对于计算机专业只是开设了最基本的高等数学课程,因此如果能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思想,可以弥足学生在这方面的空白,为以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思想的意义
首先,从教学角度上看。高等数学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学,而目前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又使数学凸显枯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在最初学习高等数学课程时,由于不是本专业的专业课,学生往往很难予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学习缺乏积极性的问题,学生常常抱有计算机专业为何开设数学类课程。与此同时,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数学教学要求也比其他非数学专业普遍要高,不论从教学中还是考研要求上都是如此。因此,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方法,发掘数学与其本专业的联系,引起学生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作为教师,面对高等数学课时少、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应充分认识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数值计算思想的意义,探索可以将数值计算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方法,促进计算机专业的数学教学,培养更能适应计算机行业发展的专门人才。
其次,从就业角度上看。独立学院与传统研究型大学不同,我们期望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就业的实践型人才。对于在计算机专业数学教学中融入计算数学思想的现实意义,需要通过真正的就业形势来说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倾向于从数学专业毕业生中招募人才,看重的就是其数学背景,很多企业也都新增了算法工程师一职,专门进行数值计算方面的研究。而所谓的程序员也成为了计算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毕业的主要出路,这无疑是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的一个冲击。对此,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拥有更扎实的编程功底的同时,了解数值计算思想,不只能在就业之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日后工作中,也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最后,在近些年的计算机教学研讨中,计算思维这个词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其概念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高等数学中的一些问题虽然简单,却能涉及到数值计算的求解,是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方法,求解问题的有利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这样的思维对于学好计算机学科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思想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对于数值计算方法的引入不仅要合理,还要适度,根据独立学院的教学理念,应着重于介绍相关数值方法的应用,而对于具体的理论推导,可以简单的加以说明,避免过于枯燥,违背了引入数值计算思想的初衷。在高等数学课程中,主要介绍了极限、微分、积分的相关知识,下面对于可以融入数值计算思想的知识点给出简要介绍。
首先,在极限部分会介绍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的定义,而此时,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的学习刚刚入门,对于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一方面可以通过极限的方式理解,还可以从算法角度考虑,对于一个算法,其运算量可表示成无穷大量,而其误差大小可以表示成无穷小量。
其次,在介绍导数部分时会涉及到导数的近似计算,对于给定一个函数导数形式,及某个初值,根据近似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函数任意一点处的取值,这实际上也是数值计算中的差分法。而此时,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刚好开始正式涉及编程,对于这样的微分方程给定初值求解问题,可以简单的给出相应的伪代码,使学生对于数值计算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在积分部分,定积分的定义中求和的部分通过取剖分足够小,就可以模拟定积分的近似值,借助计算机,对于任意函数任意区域无论函数形式多复杂,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求解,同时,此时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程语言,如果课时量允许,可以进行程序演示,让学生真正看到数值结果,对于数值计算思想有更深入的体会。
四、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计算机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思想的意义与具体教学改进方法。相信通过此类的改进,能有效丰富高等数学教学的现实背景,提高数学的趣味性。
数值计算方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只是简单地将一些计算方法进行罗列,而是一种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更是一种通过近似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它可以让同学们真正的看到数学与计算机两门学科的融合,了解数学中的数值计算方法在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下,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公式。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思想,对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帮助学生其他计算机科目的学习以及日后的就业也有积极的作用。作者日后也将继续深入研究在高等数学中融入数值计算思想的具体实践方法。(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洪侠,李胜,刘俞.基于算法思维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菏泽学院学报,2014,05:107-109.
[2]张桂芸,裴伟东.试论计算机专业数学教学的现代性[J].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2:58-62.
[3]梁文忠,谭伟明,覃学文.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数学教学改革[J].梧州学院学报,2012,02:93-96.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院校的教育也加大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但目前的培养模式仍有一定的问题,在计算机专业中培养的结果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当今高校中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够很好地满足软件行业、国家信息建设的需求,但是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需大于供的,这主要是由于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深入研究社会的实际需求是我们当前的重中之重,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来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2.就业需求与培养目标
软件公司及应用型软件企业最看重新人的特质,是能否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能最快的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社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也越来越明显,从2009年到2012年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就业单位的性质在逐渐转变,由原来的事业单位逐渐向软件公司这样的灵活单位进行转变,但考研的比重也在逐渐加大,另外地域性的软件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毕业生的流向也各不相同。通过以上情况,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应聘到软件公司,那么这也就对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了极大的要求,不但要求他们对理论知识有所掌握还要能够熟练掌握编程技巧及具有各种硬件、软件的使用能力,并且团队的合作能力也是IT公司对员工的重要要求。
要达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但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还要将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使教师充分发挥队伍优势,让学生能充分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高校计算机专业是当今社会最具发展性的专业之一,需培养出能够开发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应用型人才,并能够根据就业、社会需求达到岗位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是能够达到这一效果的模式,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地位,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方法。另外,只有做好社会需求的研究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也促使高校计算机专业对于学生培养目标的不断调整。综合考虑企业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明确了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能够具备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及解决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化实践经验,并能在团队合作中有所收获。
3.培养模式构建
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将不同课程拼装到一起的模块式教学,没有根据当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具体需求安排课程教学,学生应对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严重不足。因此,实践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方案仍有待改善。和传统的理论式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应对社会需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有部分问题存在,高校实践一般有两部分组成:课程实践、实习实践。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是学生不能系统的体会工程的概念,因此接受起来比较迷茫;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实习单位的各方面考虑而不能进行岗位流动达到实习目的。高校的教材也应根据社会需求的不断变更有所改变,需要符合社会具体的岗位需求;增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加强案例与项目的内容;充分的结合企业中的具体项目,达到工程的思想,培养适合的应用型人才。
在实际教学中所面对的学生的层次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只有从实践出发,让学生清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培养的目的,因此我们引入了以下一套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体系如图1所示。
图1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体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体系结构主要由几部分组成,其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原理概念、课程系统、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要和课程内容相对应,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也分了三部分:理论课程、上机实验、课程实践,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理解进而认识深刻,并可以通过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进行应用。从体系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实践课程将作为未来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中的重点被安排在教学计划中,高校将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高校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应用型型人才的需求,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放到首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软件企业岗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及标准有的放矢的安排实践课程,构建能够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专业实践教育这三个方面;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其它学科综合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详细划分了两大教学部分: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理论中教学一直作为重点进行基础的传承,计算机概论作为核心课程为学生打下了基础。但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只有专业教学是不够的,因此,实践教学被安排到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此外,逐渐加大课时,在课程设计上也安排了相关学科,例如:软件工程、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课程。实践教学除了针对每门专业课程的实验外还特别设立了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两大部分,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有了深入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了较大作用,项目实践更是根据软件公司的实际案例特别设计的,使学生形成工程的理念,对就业中的工作模式有所了解。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学生更加适应用人单位用人的实际情况。
5.结束语
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才能够使其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大大的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突出实践教学重点是使毕业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要求主要方法,所以对实践教学的不断调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