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十篇

时间:2023-03-19 21:53:11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1

关键词: 数学教学 “262”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一、数学教学改革的实际背景。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数学存在畏难情绪。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及慢慢滋长的厌学情绪与教师的教学心理落差和实际教学效果相抵触,运用陈旧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实际。如何实现教师轻松地教,学生有效地学,不让更多的学生掉队,是数学教师必须研究的新课题,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推出了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262”课堂教学模式。

二、何为“262”课堂教学模式?

可以概括为三段两线五环节。

三段:预习阶段—探究阶段—测评阶段。

两线:①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主线。②以教师点拨、解难、拓展为导线。

五环节:①以学案引导学生自学。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③生生展示交流。④教师解惑提高。⑤课堂训练巩固。

“262”体现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即:预习自学占20%、课上探究占60%、达标检测占20%。

“262”体现在学生的分层上,即:20%是优秀生、60%是中等生、20%是潜能生。

“262”体现在知识的分层上,即:简易基础知识占20%、中等难度知识占60%、难点拓展知识占20%。

“262”体现在学习形式上,即:20%的知识是独学解决、60%的知识在组内合作解决、20%的知识在全班展示解决。

三、“262”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是怎样的?

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与评价标准,不可能按统一的模式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所学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不同,在“262”课堂教学模式大框架下,教师要视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数学课型通常有新授课和习题演练课。在新授课中,一般情况下,我在课前设计好预习学案,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填写,课上前8分钟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答疑。这部分问题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基础性。课上探究时间大约为24分钟。我现场设疑,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学生保持站立姿势。确定小组意见、发言人,需要时可以先让学生板书,之后让学生分组讲解。达标检测阶段大约占8分钟,前2分钟教师做重点强化总结,后6分钟做学案最后部分的达标检测题。课上收上来批改,在下节习题演练课的复习巩固环节进行反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262”模式要求由20%的优秀学生作为小组的组织者,组织课堂内外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协助教师帮助同组中的待进学生进步;由20%的待进学生作为小组的汇报者,通过与同组其他同学交流、探讨,将观点进行梳理、概括、总结并展示;最后由60%的中档学生作为小组中针对其他组意见的反驳者和评价者,其任务既包括帮助本组的组织者、发言者探究、归纳问题,又包括对其他组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补充、质疑、反驳和评价。

四、“262”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有效执行?

由于一些学生一直以来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不是十分强,因此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困难,要长期坚持就更难。为了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就要建立一定的机制鼓励学生。我校建立了班级量化考核制度,班级建立了小组合作与竞争机制,而且较成熟,把“262”课堂教学模式与班级的量化考核制度相结合,效果尤为显著。建立并完善班级小组合作与竞争机制,要求在班级分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每个小组组员的具体分工,推选出每个小组的组织者、发言者,以及针对其他小组意见的评价者;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责任感和进取心,从而实现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堂教学要遵循三大原则:自主预习不看不讲;新知学习不议不讲;课程训练不练不讲。

在新型课堂模式下,应该把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学这种旧式关系转换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均要围绕学生的“学”开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权威,是课堂的绝对主角。新的课堂模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督促者。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的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师生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真正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数学教师要肩负起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的重任,让学生在合作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49-02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使课堂成为他们发挥主体地位的主阵地。但是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数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数学课堂的教学往往呈现出的是教师反复讲,学生被动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难于消化吸收,思维没有得到拓展,能力没有得到加强,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新型的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呢?在教学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究。

一、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了生动的教学过程。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关爱。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老师。”教师在指出学生思维缺陷的同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特别是对于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给予学生关怀尊重,使学生感到你是他的良师益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发挥,学生自然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教师一个眼神就会引来学生的微笑;一个手势便能得到迅速的反应;一句话则又会带动学生静静的思考。新课程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无言的理解和沟通,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结合的恰到好处。

二、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数学知识传播活动,是对数学教材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书”的观念。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不但要理解教材,还要深入钻研教材,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

三、布置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益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效益,仅有教师精心备课还不够,还必须把学生也带动起来,这就是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一是针对预习的内容,自己能看得懂、能理解的,先独立解决;二是预习内容中理解有困难的、有疑问的,做上标记,以备课堂上讨论;三是对于预习的内容,还有什么新方法,也把它记下来。借助于导学案,使每个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都有一个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从而知道第二天讲什么,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使教学过程做到有的放矢,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又能让优秀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落后生有补给的时间和机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地参与其中,也算不上高效课堂。“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最有效率?我说:适合你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说,你需要了解别人的学习方法,但不是照搬,而是在别人方法的启发下,量身定制成适合自己的方法,才会产生最大的效应。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便成了“差生”。而让一个“差生”变好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他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变成一个优秀生。这是全国优秀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数学教师王金战老师多年来总结出的经验,给了笔者很大的触动,教学中他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学中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不回避任何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中他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五、精心设计练习,拓展学生思维

练习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是实施高效课堂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于典型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拓展延伸,通过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方位、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可视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3

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几年了,中国的教育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顺应课程改革潮流,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不断的深化到课堂。开放式教学模式正是其中的一类。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造力的人才出发,开放式教学模式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方法,通过情境、学生提问、学生解决、学生再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有自己独到的地方,也存在着不足。

传统课堂教学在形式上,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课前准备――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以教师为本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无论那种类型都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学习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学生是接收者,接受了结论,丢弃了过程,“教好”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历好几年了,但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中,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阻碍了课改前进的道路。过去它曾为基础教育带来过辉煌,但是,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角度看,它已经严重滞后了,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结构

2.1理论基础

开放式教学渊源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同时,还源于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罗杰斯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独立的人,成为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构建主义教学强调学习的主体性,强调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认知冲突,形成问题,在最近发展区内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核心要素便是自主和探究,这一过程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在师生互动下完成的。”这些教学理论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和“助产者”。

2.2目标定位

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育将面向全体公民,贯穿终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培养具备各方面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旨在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环境,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同时使学生获得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处理日常数学信息的技能。

〖HTK〗2.2.1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注重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事物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能从一些生活情景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解释事物的目的。

〖HTK〗2.2.2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明白数学的价值

掌握对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整理、辨析及其处理与运用能力,并从中得出更有价值的信息。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五颜六色的,众多的生活情景在我们的周围,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去采集数学信息,提炼数学问题,并对其整理分析,形成自己的知识,同时也要学会应用这些知识到生活中去,体验数学,得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HTK〗2.2.3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提示老师要用多角度的观点看待学生的答案。新课标提出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放式教学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不局限于固定的解法,鼓励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也正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能力。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要求,不能墨守成规,永远都不改变,要顺应学生的思维,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不同的评价。

〖HTK〗2.2.4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的提出观点

参与实践,进行探索、发现和改造等活动,提高动手能力。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过去封闭式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形成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终将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所以基础教育就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开放式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要求学生从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参与到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发现等活动,真正提高动手能力,并不是一种虚无的形式。

3.对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评析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4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师生关系从“从属型”向“平等型”转化。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实现。“问题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基础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上课开始,老师把本节学生学习内容设计成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教学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二、“问题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提出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教学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四、“问题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决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五、数学问题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5

【关键词】 开放式 教学模式 主动学

由于长时间以来在应试教育为指导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随着科学知识体系、工程技术教育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全球化经济时代的来临,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新趋势。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采用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得以自由创新、全面发展,对促进学生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并开发开放式初中数学课堂,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实效性。

一、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开放

传统教育所要求的灌输式教育可以认为能够较好的传授学科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而开放式的数学课堂教育则不会如此,“终身学习”应当作为开放式教育的教师的授业基础,当作教育的灵魂,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自主地、积极地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教师应当注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能够被学生掌握,能够为其今后的学习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种可持续性的学习方法也必然会使得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在基础教育中,教师要明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不但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知识点,还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推行实施开放性数学教育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应当立足于教师为辅、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拥有这种模式,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学生就是实行者,而教师是策划者的角色。教师在进行开发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学过程当中还需要适当地、适时地利用不同媒体,不断地向学生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引领学生直击知识内容的本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构建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有效的知识系统以及提升自身的可持续性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的开放

在传统教育当中,教育的对象是接受者,学生受到的知识几乎全部来自于教师的课前准备以及课堂上的灌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办法独立思考教师传授的知识,也无权思考自己对于某个知识点的看法。传统课堂上的结果只有一个,学生必须记住教师所讲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应付考试,然而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而言,是非常消极的,一个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到问题的本质,最终一定会迅速忘记。

数学本身是一门研究抽象概念的学科,学生们只有真正的理解到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及数学概念的本质才能够很好的学习更深的数学内容。教育对象的开放,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思维个性,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学习,主动构建起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与自己过往的经验相互融合,实现知识内容的内化。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无用而不愿意去学习,这本身的想法就是错误的,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知而不是学以致用。也有学生自欺欺人地认为“读书无用论”,这种反智主义的横行也说明了大多数人对于学习的看法是错误的,学习真正的收获除了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忘记所有知识之后依然会记得的学习的方法、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只有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到这一点,才能够让他们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三、构建数学试题要素和解题思路以及方法的开放

教师可以借助一题多解,多种方法的解题思路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以及发散思维。灵活的思维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迅速了解事物本质,并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善于分析的能力更是不会局限于某一个方面、不被思维定势所影响,能够迅速地建立起联想,打开新的思路。

通过一题多变,精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重思维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极大的帮助,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逻辑、推理等思维活动。解题方法以及思路对于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让其理解到问题的本质,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通过开放式试题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整体思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行实施开放式数学课堂的教学,是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升华与改善,正所谓“取其精华,舍弃糟粕”,通过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和发展,解决了传统初中数学教学的不足之处。这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广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创新情景,还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探究难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大力发挥出中学数学当中素质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学习方法、分析问题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为新时代的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和综合人才提供有效的可靠的保障。

参 考 文 献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6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宏观模式,大家公认的一般有四个要素构成:创设情境---分析与假设---方案实施----评价与结论,但在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更关注和探寻的是怎样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内容,从微观层面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从数学的特点出发,尝试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探究模式,与各位同仁交流:

① 引申、延拓型探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某一问题出发,依托相关知识与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横向拓展,纵向引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益于优化学生思维结构,具有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效果。

案例:探究一道高考题拓广-----题:(2006年高考题)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I)证明为定值; (II)(略)

解法过程略。

师:题中A、B两点可视为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的两个交点,由解题过程又可以看出一个亮点,你能发现吗?大家可以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有一个同学回答直线AB过焦点时,两切线的交点M在抛物线的准线上。

教师继续追问这种关系是巧合还是必然,此结论对一般抛物线是否成立?同学们试试。

同学们尝试后得到结论: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在此两点处抛物线两条切线的交点在其准线上。

师:若直线过的点不是抛物线的焦点,而是Q(0,m),此时两切线的交点位置又在哪儿?

同学们说如法炮制,经过大家验证交点在直线y=-m上。

师:这个结论在椭圆和双曲线中是否成立?同学们课外尝试解决

② 类比、迁移型探究

类比、迁移在人类悠久的发展史上,被誉为科学活动中"伟大的引路人"、"人类认知的核心". 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有力工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经常通过结构类比,迁移类比探索出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统一化,精练化。

案例:在等比数列的学习中,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可以探究出等差数列中的"和、差"与等比数列中的"积、商"之间特殊的那种默契的关系:

通过类比迁移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优化知识结构,还能体会到数学内在的和谐美。

③变式型探究

数学中的变式就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

案例:由等差数列的定义:an+1-an=d可以变式得:

变式1:an+1-an=f(n) 变式2:an+1 - can=d

变式3:an+1 - can=qn 变式4: an+÷an=f(n)

变式5:an+1+an=d 变式6:an+1+an=f(n)

变式7:an+1an=d 变式8:an+1an=f(n)

④交流型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搭建良好的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创设交流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观点、思维、方法的机会,克服老师满堂灌从而阻碍学生发展的不良现象。

案例:余弦定理的教学

《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的后继内容,我对本节课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问题1.已知a,b,c是ABC的角A,B,C所对的边,B=600,a=3,c=2, 求b

目的:为证明余弦定理做铺垫。

学生得到了b的值,并让学生S1板演。

问题2:ABC已知B,a,c求b.

S2:构造直角三角形

当B为锐角时,过A 作BC边的线AD,则AD=csinB,,BD=ccosB,

DC=a-ccosB,,在直角三角形ADC中,可得b2=a2+c2-2accosB.

当B为钝角时同理可得。

S3:建立直角直角坐标系,使C(c,0),

B(ccosb,csinB),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b2=a2+c2-2accosB.

S4:向量法由得2=()2,从而得b2=a2+c2-2accosB.

S5:用正弦定理由正弦定理得b2=4R2sin2B, a2+c2-2accosB.= 4R2((sin2A+sin2C-2sinAsinsCcosB)=...=4R2sin2B从而得b2=a2+c2-2accosB.

⑤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探究

多媒体技术因其文、图、声并茂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使得各种教学信息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和多样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探究学习机会,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学习,使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7

一、中专数学教学模式改革意义

在我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上高中,所以中专在这种状况下备受冷落。由于社会对中专不够重视,导致中专的师资、教学设施都不够完善,缺少良好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用最广泛是“教师讲、学生听、课上讲、课下做”这种模式,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大多课堂会实行这种教学模式,然后部分教师也会把这种模式运用到了中专的教学课堂上,导致教学僵化,无法正常进行教学活动。对于中专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他们由于不适应初高中的应试教育,所以在中高考中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如果不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上很难有更大的提高。

中专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在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学生不仅要通过文化知识的考试,技能操作同样也得过关。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学生只注重数学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许多学生因为主观因素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听课,课上的问题没有理解,课下的知识巩固就会有障碍,这样形成的恶性循环使数学教学毫无作用。因此,对中专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善中专课堂教育,提高中专教学水平。

二、中专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一些逻辑思维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妨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数学的理论知识同现实生活相结合,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实际化。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印证老师的结论,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在中专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做到一举两得。例如,在学习“集合的概念”时,可以结合生活的例子,动物园里的哺乳动物有哪些?爬行动物又包括什么?让学生能够根据属性来进行理解。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引导下,中专类院校的学生素质水平以及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能力也比较强的,第二个层次是基础知识和积极性都一般的,第三个层次基础知识一般,学习积极性不强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对于第三层次的抓好基础部分,第二层次适当提高难度,结合生活例题来分析,第一层次的可以适当发散,并引申一元二次的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8

[关键词]: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相对稳定的范型式的教学结构。一种教学模式只能体现一定的教育思想,解决一类的教学实际问题。传统的“复习旧知一讲授新知一巩固练习一布置作业”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思想陈旧,教师包办太多,教师一味地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情感未发挥出来,学生参与面太窄,没有真正把学生摆到主体的位置,使课堂呈现一种封闭的局面。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中探究和求知。因此,现建立的“情景导入、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拓展创新——反思总结、自我建构”的教学结构,正充分体现了这一新的教学思想。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吸收传统教学之精华,为克服传统教学之不足而提出来的,它是以建构主义等理论为依据,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指导,将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优化组合而形成的新型教学结构。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一、基本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学习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者主动地去接触有关的信息,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建构客观世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并赋予意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

目前教学心理学者都一致强调知识是由学习者自行建构的。他们认为:课本知识,是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答案。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同时强调教学中的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与合作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与交互教学。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学习是小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文本)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品质。在学习中,教师对于指导学生进行建构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建构数学知识。

2、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科的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儿童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发现学习理论运用于“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这一模式能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推断和预测的态度;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更重要地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自行发现为主要特征,旨在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细心地观察、不断地思考、大胆地设想、积极地探究收集并组织信息,从而自行发现科学知识,并加以运用。

二、操作阐释

(一)情境导人,明确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小学生的学习则更加依赖于实际情境,多媒体创设和模型虚拟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知识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内驱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新课学习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生留下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这是现代数学学习过程中提倡的组织方式。

(三)实践应用 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既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和检测掌握运用学法的效度,又是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能力的训练,也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身边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阶段。由于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教学由于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用同样的要求对待学生,造成高层次学生“吃不饱”,学习动力丧失,低层次学生“吃不了”,学习兴趣全无。为了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照顾这种差异,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分成A、B、C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师分类指导,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能力都有新的提高,也可以将开放题引入课堂,由于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在解答过程中能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能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要,能充分体现人人都能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它比分层练习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突出新知,再现重点,完善认知结构。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梳理形成知识体系;谈本课的体会与收获,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

三、模式的主要优势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符合团体动力原理,旨在改变“静态的集体”为“动态的集体”,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强化了主体意识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变传统的教师提出问题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先教后学为学生先学后导,教师总结归纳,为学生反思建构,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主体教学思想,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品尝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2、改善了师生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数是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学生独立思维空间狭小,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单一,这有利于知识传授,但不利于学生思维素质的发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打破了师生单一互动的交往局面,组建学习小组,适当变换学生位置编排,增加组内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分类指导,合作交流,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们的中间,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相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把紧张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愉快的学习活动。

3、开放了思维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机械、被动地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能。自主学习教学走出了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的模式,开创了学生满堂问,师生满堂议,满堂辩的新局面。

4、改革了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更多的是学生听不听话,会不会做题目,能不能考高分。自主学习教学着重从以下方面评价:

学生会不会提问?会不会思考?会不会表达?敢不敢当众表达不同见解?会不会收集、处理信息?会不会合作讨论?会不会动手实验、操作?这样的评价彻底走出传统评价模式,真正体现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资料:《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与实践》。

[2] 赖志奎:《现代教学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文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9

一、构建优质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1.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以教师为中心,把学习者放在一个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但是,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应该在和同学们的相互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直观与操作,进行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动手操作活动。教师应该是一个“助产师的角色”。因此,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化,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所拥有的巨大潜能。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双向交流与合作的关系。教师需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挥自己多方面的潜能。

2.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现代的数学教育理念,是把数学学习看作为一种创造活动,是以学习者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如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尝试、体验、分析、推理、概括、计算、交流、讨论等都是主动建构过程。教学目标要由“教后练”、“教后做”向“教学生学会学”转变。社会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增长。可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一个学生仅仅只能掌握学校里教师所教的内容,而不会自己学习、自我探索,则无法适应学习型社会对每一个人所提出的终身学习的要求。“教学生会学”,其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我学习,在社会中自我选择,并最终实现自我创造。

3.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既有自己的长处,又有自己的短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重视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和个别差异,研究学生的智力、兴趣、性格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使他们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构建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促思定向。

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教学的突破点,在学生的情绪和体验中找到支撑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数学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采用游戏、摆摆、拼拼、数数、画画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让学生用手具体的画一画、指一指、摸一摸,从中体会理解“周长”的含义,以便于区别面积(图形的大小)概念。这样,不仅让学生动手,活跃了气氛,更让学生对周长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此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增强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操作中学生手脑并用,参与探究当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概念。

自主是培养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因“千米”的单位不同于“米、分米、厘米”,不能在课内演示,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显得很模糊,以至会出现用“千米”来做旗杆等物体的高度单位。为加强直观而正确的认识,可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利用跑步来理解“千米”的大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得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3.精讲点拨,内化提升,形成概念。

教师的设疑问难,其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剔除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化走向一般化,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4.练习巩固,反思评价,矫正补缺。

练习要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教师要借助练习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评价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数学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

三、“优质高效课堂主体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的注意点

1.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人际关系。

师生交流的水平是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主动改变角色意识,把与学生的“你我”关系置换成“我们”。其次,改变教学形式,教师由“独唱”转为“伴奏”。

2.注意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

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与最高原则,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创造性能量的释放。“优质高效课堂主体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自发性学习过渡。

3.学贵质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篇10

【关键词】 自主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角色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不再是过去的占据课堂绝对主导地位的角色. 学生也从学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探究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维,提升自身思维能力.

一、自主探究引入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引入是每堂课的必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是由老师几句简短的介绍后开始讲课,无法提升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对于陌生的事物好奇心很大,因此,老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引入每次课的教学内容. 在每次数学课堂开始时,老师首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数学案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探究数学问题. 这样,每堂数学课便有了学生容易接受的切入点,通过这个切入点,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利于整堂数学课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楼房是什么形状的?粉笔盒是什么形状呢?电视机、洗衣机等又是什么形状呢?然后,我让学生针对这几个问题,结合数学课本,或者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回答这个问题. 接下来,学生立即展开了自主探究解答. 学生对生活中的这些问题都比较好奇,每个人都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几分钟之后,我提问了几名学生,学生已经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本次自主探究教学内容引入环节成功进行.

二、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

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第二个环节,教学内容引入之后,老师应该对本次课的教学计划做简单的说明,然后向学生分配自主探究学习的任务,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明确的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题目. 当学生在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深入数学知识的每一个细节,形成自己认识、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意义要远远大于老师单独的讲解教学模式,更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例,首先,我向学生分配了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任务,以及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即掌握基本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 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探究学习. 我也参与了一个小组的探究,一名学生首先想到了整数、小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分配律、结合律等使计算简便,然后该名学生将这个方法运用到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当中. 另一名学生举出一个例题:■ × 20 + ■ × 20 = ?并且进行了分析,该题有两种解题方法. 第一种:直接计算,可以得到■ × ■ = ■ = 20;第二种可以利用分配律,将式子变成■ + ■ × 20 =1 × 20 = 20. 其余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终几名学生一起归纳出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规律.

通过这种课堂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提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养成.

三、自主探究总结、复习

自主探究总结复习是让学生对于自主探究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复习的一个过程,同时也要对自身自主学习探究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提升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身份,应该帮助学生总结,向学生提出建议. 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复习,学生对于已学知识会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便于查缺补漏. 并且,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共同探究学习,学习他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发挥集体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探究课堂当中,当各个小组总结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之后,我让全班对这次探究进行了一次总结. 首先是知识的总结,我让几个小组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先进行了一次简单概括,然后让另一名学生对这几个小组的成果进行统一总结,最后得出一般规律. 其次,我们总结了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有的学生发言不积极,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探究过程中对于老师的依赖性太大,不敢形成自己的见解等.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我同学生共同制订了解决的办法.

总之,小学课堂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自主探究引入教学内容、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知识及自主探究总结、复习这三个课堂环节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最终,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