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成果十篇

时间:2024-04-24 17:31:12

城市设计成果

城市设计成果篇1

关键词:城市,GIS,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

 

0.前言

现代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是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技术得到极大发展和应用领域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产生的。UGIS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扮演着对推动城市发展最具影响力的角色,发展至今,己经相当成熟。现阶段,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数字城市和UGIS作为未来社会最有发展前途的战略来抓。为此,各大城市就不得不大力发展城市地理空间基准控制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原先落后的城市控制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发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1.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必然具有一般GIS软件的共性,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性。本系统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现行的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的基础上,按照软件工程的一般步骤及过程,即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维护等来进行开发的。

1.1系统开发背景

城市控制测量成果信息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源泉。过去中国社会经济落后,城市发展缓慢,而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城市也在飞速发展。然而,由于地理区域、国家政策、人文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使现代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不同。城市各类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如地下管线、电力、水利、交通等)不完善,是城市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其中城市测量成果信息化管理水平低是众多因素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因为它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所有子系统的公共基础。城市控制测量成果为诸如城市规划、小区建设等的专题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数字化”控制基础。城市控制测量成果信息系统的完善必然会促进整个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最终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

目前,计算机组件化技术的发展己进入成熟阶段,各行业都以此为契机,争先推出领域内各种以“组件化”为特色的软件产品。其中,组件式GIS也正处在火热发展之中,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ComGIS也为开发高效的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本文就是在对目前我国城市控制测量成果储备现状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以MO为平台,开发了基于ComGIS的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

1.2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分析是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系统功能是系统的灵魂。。经过调查、分析和讨论,确定了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该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是围绕城市控制测量成果展开的,主要实现了城市控制测量成果及背景数据的查询、分析、更新、维护以及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等功能。本系统具体实现的功能模块如下:

图1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图

2.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包括的内容有:界面设计、软硬件配置、功能设计、数据库详细设计等等,在实际的应用中,为了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质量、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系统开发的成功率,必须借助于正确的开发策略和科学的开发方法。本系统的开发、设计是完全按照现代系统软件工程的思想和规则进行的。

2.1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的目的是回答“系统应如何实现”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划分出组成各物理元素的构成、联系及其定义描述,并且根据系统确定的应用目标—满足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需要,配置适当模型和适当的硬、软件,以确定计算机的运行环境,然后结合应用目的设计系统的数据库,最后作出相应的规定。

2.1.1系统总体设计的方法和基本原则

本系统设计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结构化设计法。结构化设计法是在设计过程必须严格按阶段进行,并预先规定好每个阶段的任务,只有前一个阶段的成果审定和检验之后,才能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每一个阶段都是按一定的准则按部就班的逐一完成,同时,在系统建立之前就严格的定义和描述了用户的需求。但是,由于GIS设计需求的不确定性特点,在分析阶段应用原型法确定了用户的需求。是把系统设计和开发过程作为一个迭代过程的系统设计方法。

2.1.2软、硬件配置

⑴硬件配置

由于本系统管理成果不仅设计到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有可能会涉及到相当的背景数据所依托的地图原图(如航测图片等),所以,对系统的硬件要求较高。

CPU: PIV 2.0G以上

内存:128M及以上

硬盘:40GB

显存:32M以上,建议用64M

操作系统:Windows2000以上或Windows NT4.0以上版本

⑵软件配置

1)数据库软件

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数据量大,用户多,对系统的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带有空间数据的数据库,它对后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很高的要求。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主要取决于它的后台数据库系统。

Microsoft Access2000是一个功能很强但使用却很简单的多媒体关系型数据库系统。选用它作为后台数据库存储控制成果属性数据是合适的。建库时,所有文件都存储在一个MDB格式的文件中。在VB环境下调用MDB格式文件非常方便,因为ArcInfo默认的格式就是MDB格式。

2)开发工具

本系统是利用VisualBasic 6.0和MapOb jects2. 2控件结合进行开发的。VB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开发工具之一。同时系统在开发时还考虑到系统的易推广性、经济性、实用性、兼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后,选用了ESRI公司的系列组件技术的MapObjects2.2控件作为GIS开发的基础控件。

2. 1. 3系统用户界面设计和功能设计

GIS用户界面是GIS用户与GIS系统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是用户使用系统的综合操作环境和与系统交互的唯一通道。在GIS设计中,GIS作为处理空间信息和可视化表达技术已经真正融入了IT行业,用户界面是IT人员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所以,用户界面设计在GIS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它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GIS产品的寿命。本系统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用户为中心,采用深受用户欢迎的Windows标准界面,并使用图形操作化界面,充分考虑了用户的能力和适应性,力求做到在实际工作中,使本系统操作起来方便、简单、一致,为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图形操作环境。本系统较多的采用了菜单式界面,它的特点是易于学习掌握,使用简单,层次清晰,不需大量的记忆,利于探索式学习使用。

系统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属性窗口,停在屏幕的右侧,是对系统操作的所有属性信息完全通过此属性窗口进行显示。这也是此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界面设计的一大特色。

总之,系统采用标准的Windows界面,由菜单、工具栏、图形区、数据视图区、区域导航区和状态栏组成,界面友好,简单易用。

2.2系统数据库详细设计

2.2.1系统数据库设计要求

数据库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对大量的数据体用非冗余结构予以定义,能为不同用户使用;

2)在插入、修改和删除数据元素时,数据元素的结构、相互关系和从属性应保持不变;

3)应用程序不依赖于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方法和存储位置,即数据独立;

4)系统对库中数据在逻辑意义上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兼容性,应采取各种保护手段防止任何可能危及数据完整性的情况发生;

5)应有一些辅助程序,用于数据库的维护、经常性数据组织和必要时的数据库恢复;

6)应便于用户对数据进行独立的写入、修改、补充和删除;

7)应具有不断扩充和更新的能力;

8)具有对历史数据的维护和处理的能力。

2. 2. 2空间数据建库

空间数据库是此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它具有通用数据库的基本内涵,是大量具有相同特征的数据集的有序集合,同时需要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需要有数据查询与浏览的界面等。本系统设计的空间数据范围非常广,主要包括背景数据和控制测量成果数据两部分。

2.2.3系统数据源

系统空间数据具体有居民地、单位名称、测量控制点、公路、铁路、水系、植被、境界、地理格网、其它等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通过MapOb jects2. 2软件进行管理和维护,以图层(layer)形式来体现。主要是指描述城市空间数据属性信息的数据。关于测量控制点,地理空间数据库仅包括ID号和X, Y两项内容;属性数据库即Access关系库存放的是控制测点的属性信息,如ID号、高程、点名、点号、类型、维护单位、创建日期、GB、等级等信息。本系统在空间数据表和属性数据表中建立了一个相关联的对象标识识别码(ID),根据识别码来判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关系。。

图2数据库结构图

2.3系统测试

此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特定用户的需求而开发建设的应用型GIS系统,因此必须在实际运行使用环境下对系统进行系统测试。。测试是利用人工或自动方法来执行和评价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过程,其目的是验证其是否满足需求、符合设计要求,查看期望结果与获得的结果之间有无差别。通过测试,每个模块都很成功,表明该系统能满足设计的要求。

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的信息量也会大大增加,传统的城市控制测量成果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控制测量成果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和进行动态的采集、存储、管理及利用。控制测量成果涉及地理空间(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社会经济、法律法规等,内容多,处理过程复杂。采用以GIS技术和IT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新方法对城市的控制测量成果信息进行管理,是控制测量成果及其日常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和现实可行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郝力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张新长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2001.

[3]孔祥元,梅是义.控制测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龚健雅等.当代地理信息技术.科学出版社,2004.

城市设计成果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法规体系:城市设计作用;城市设计地位“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079-02

历经十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或新法)终于获得通过并实施。从条款内容上我们无法直接得知与城市设计的条款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对城市设计的法律体现进一步消失,从另外一种思路上也促使了城市设计的自身发展成为平行于城市规划的运行体系。本文试图从城市设计的法规角度阐释城市设计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对城市设计法制体系构建作出建议性探讨。

1 城市设计及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相关概念

1.1 城市设计

真正切实有效的城市设计首先是一种公共政策,而非简单技术层面的规划、建筑或景观设计。即:城市设计不是设计城市。

城市设计是基于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目标,对城市形态环境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是在客观现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对各种层次的形态环境进行创作性的设计,并形成相应的政策框架,通过对后续具体工程设计的作用予以实施,是一种“二次设计”的过程。其运作充满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协调和整合,是一个连续的复杂的动态的决策和作用的过程。

1.2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

1.2.1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现代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开发模式决定城市设计存在的可能性。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有三阶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维护公众利益:二、促进人性空间的创造、保护:三、追求富有个性的高品质城市环境。由其对应的也是时代的制度变迁和完善,既有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体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市场经济运行稳定的时期,城市设计作为市场经济对城市形态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城市设计实施层面对法律制度的需求。由城市设计自身要求,处于对自身设计的实施效果考虑,城市设计编制后的实体实施效果的好坏是决定城市设计成败的关键。城市设计的整个思想过程不是一种终极蓝图的模式,这一点与建筑设计的思想过程不同,但是在区域城市设计以下的开发性城市设计方案,获得良好实施就应当成为其编制的最终目的。

第三: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在制定、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多种利益团体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纠纷,只能以法律的裁判加以调整、解决。城市建设中,政府、开发商、土地拥有者、市民等任何一方的利益被忽视或占据过分主导的地位,都将损害到城市的良好发展,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调整这一系列利益关系,而当矛盾激化无法调和时,只能寻求法律的裁决。因此,建立包括一揽子裁判方法的城市设计相关法律十分必须,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避免人治与混乱。

第四: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层面对法律制度的需求,与规划、建筑相类似,城市设计理论在实践中同样需要专业性规范的约束。而这些规范必须建立起一个制度化的控制体系,而法规体系是该城市设计运行的重要环境基准。

1.2.2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

城市设计成果的编制和实施牵涉的机构数量众多,利益取向不一,运行过程复杂,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这些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系统就是城市设计法规保障体系。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是一个宽泛的定义,它的内容包括一切有助于城市设计地位确立、机构组织架设,有助于城市设计目标实施管理、监督评价的正式法律、行政法规、法定审议及和约制度、以及拥有相应控制作用的技术性规范等。

这些法律、法规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1)城市设计主干法。这一主干法可以是以城市设计为题名关键字的专为城市设计而制定的法律,也可以是包含了城市设计运行所需的框架内容的非专项法。

2)有利于城市设计有效实施的一切其他法律、法规包含为城市设计实施提供可行性的经济、社会手段内容的法规:例如容积率奖励办法、历史街区保护办法、自然生态区保护办法。

3)从大量具体域市设计成果中抽象、提升出来的具有法律地位的城市设计导则。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它如同一个纲领性文件,指导城市设计思想的贯彻实施。

4)对开发项目进行的城市设计法定审议制度。

2 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现状

我国法规体系的现状是:缺乏国家一级主干法,具有适合地域实施性的城市设计地方法律及措施,城市设计法律地位不明确。

2.1 现行城市规划的主干法一《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法》虽有许多条款都包含了城市设计的实质精神,但却没有直接提出需要运用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如《城乡规划法》第1条、第4条、第10条和第18条,而在2005年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颁布以前,1991年通过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8条》也对此有规定。从时间轴上看,城市设计始终没有正式登上我国国家层面空间法律体系的舞台。

而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颁布以后,城市设计便失去了这一层法律上的肯定,而与此同时,《城乡规划法》也没有对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予以一定的肯定和提倡・《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对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予以肯定和提倡的同时,明显缺少真正能够保障城市设计开展与实施的可操作性主干内容。这一内容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对开发项目进行制度化的城市设计审议无法实现。

中国的法律体系属于传统的大陆法系,成文法典在司法审判中拥有绝对的约束力,并且各部法律专属性很强。可以看出。在城市规划的法律框架之下不可能完整阐述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想、操作办法和成果形式。《城乡规划法》或《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无法成为城市设计的主干法,至多只能起到为城市设计宣言的作用――认可了开展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2.2 地方性的城市设计法规编制

个别城市如深圳在1998年编制实施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其内容包含了城市设计的编制办法、审议制度等,成为了该市开展域市设计实践可依托的主干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将城市设计上升为法律文件的地方性法规,但是这样的城市还为数甚少,更重要的是,在国家一级层面尚未理清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法律关系的情况下,这样的地方性法规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将会缺乏足够依据,并且由于我国开展城市设计是自上而下,有相对城

市化进程略偏早的特性。这种特区性质的地方法规对其他城市的影响较小,无法作为试点进行推广。由于大多数城市尚未有城市设计的主干法,因此对城市建设项目的城市建设审议也没有具体、明确的制度。

由上可知,中国的城市设计法规体系还远未系统建成。其中,城市设计主干法的缺失是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无法系统建立的根本原因。

2.3 城市设计在中国法律地位不明的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城市设计法律地位不明的根本性历史原因。

中国在建国之初,为了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建设需要。全部照搬了苏联的城市规划设计模式,将城市设计的内容变相归入了城市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即为这一体制下的典型产物。由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无论从土地的所有权,到项目的设立、审批、投资、兴建都由国家一手包办,无需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但随着经济发展,城市面貌的日益重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于80年代逐渐被引入中国。但是这一理论被引入之初,也大部分停留在城市设计的形态表达效果上,关注美化城市面貌所起的表面作用,而对这一手段调整城市中各团体间利益的深层作用却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城市设计往往只是城市规划的形体翻译工具。因此城市设计仅仅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开展,而并未被赋予应有的法律地位,最终导致了大量的城市设计图纸成果无法进行有效的实施。

3 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构建的初步建议

3.1 与城市规划相关法规体系的衔接

目前学者对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比较认同城市设计是“思想与方法”的论点,认为在接下来的城市规划中应引入城市设计的思想,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将规划贯彻下去。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硬性”管束与城市设计的“弹性”引导共同作用,起到了西方国家依赖城市设计“二元职能”达到的目的。

因此上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关系也同样体现在两者相关的法规体系中,由城市规划所制定的相关法规起到了“硬性”的控制作用,制定了城市化进程的大体框架:而城市设计的相关法规体系则保证了城市各个角落在这个框架中更加灵活、细腻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弹性”的法规体系。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目前应该分别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两个方面人手完善并加强两者相关法规体系的衔接:(1)应当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应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应进一步明确城市设计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及成果要求,以弥补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不足:应当明确城市设计的成果如何纳入规划方法得出规划设计要点,构成完整的控制指标,以获得法律地位。(2)城市设计研究范围应当与城市规划基本对应,根据其本身工作特征可以分为整体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等,而其相应的法规体系也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城市设计要点(Code)和城市设计导则(Guide line 1,通过它们充分发挥城市设计的弹性特点,适时适地进行灵活而高效的调整,达到在制度性的规划控制条件下进行日常城市建设管理的保障功能。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对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基本组成建议,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多层次和富有可操作性的法制体系:(1)国家一级的城市设计专项法,作为城市设计的主干法,其中需要确立城市设计方案制定选择、实施管理、评价反馈的步骤、方法,与城市规划建设设计之间的衔接关系,城市设计文本成果的一般形式、内容,以及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所牵涉的各种组织机构的设置与权责关系。 (2)各省、市(尤其是各城市)级别的城市设计编制、实施法,这与上一级的主干法类似。只是中央与地方层次上的差别。

3.2 明确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促进城市设计和规划的“一体化”道路,全面体现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的空间作用和社会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体系,是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或局部的阶段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中更不能独立运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的观点,期望通过依靠强势的规划体系来实现城市设计目标。我们从法规体系看,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善体系,而目前城市设计无论总体还是局部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所以在现在“法制”的管理模式下不能独立运作。城市设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得法律效力:一是直接通过立法确立,这已经在深圳等地有所尝试;二是通过“转译”。以规划语言表达出来,城市设计导则通过独立成本附于规划文本或是打散后融于规划条款中。显然,第二种方法更容易操作也更符合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法规体系层面“一体化”就应该体现在城市设计以依附于城市规划立法形式为主,在适当发达地区尝试采用单独城市设计立法。

参考文献:

[1]柳权,论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J],城市规划,1999 9.

[2]柳权,试论城市设计的编制与实施一从美国经验看我国城市设计实施制度的建立[J],城市规划,1999,9.

[3]王世福,城市设计的法律保障当议[J],规划师,2003 4.

[4]孙施文,周宇,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2期总第144期.

[5]吕斌,国外城市设计制度与城市设计总体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1998,4.

[6]庄宇,城市设计的运作[J],规划师,]999年第2期.

[7]城市设计的实施策略与城市设计制度[J],规划师,2000年第6期.

[8]金广君,城市设计成果的可持续性[J],城市规划,1999年第3期,

[9]王卡,城市设计过程保障体系研究,博士论文,2006,

城市设计成果篇3

关键词:城市设计创作性方法

一、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特征辩析

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它不尽相同的定义界说,但从其总体趋势来看,现代城市设计正逐渐呈现出相对明朗的观念势态。我们认为:现代城市设计是以人为宗旨,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职能效率为动态目标,综合组织城市系统各要素,以期建立合理且优美的城市形态环境的综合性创造活动。城市设计的作业范围既涉及大范围的单系统设计,也包含细胞形态的解剖,其对象是多层面、多类别的组合,而城市区段层面是典型的客体对象。城市设计既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同时又是规划转向建筑设计的必要中介过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因而也常导致概念上的模糊。一般而言,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较为明显,而与规划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之间的关系则时常使人迷惑,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获得城市设计自身明晰的基本特征:

其一,城市设计强调“人本主义”精神,即以具体鲜活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以及历时和共时的文脉连续。而控规则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因此,可以说人与物的对峙是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基本分水岭。

其二,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而控规则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其三,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控规则往往是城市各子系统的分述罗列,而且偏重于各项子系统的分别研究。因此,关系整合与要素分离是二者间又一显在区别。

其四,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而控规则注重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其主要运作媒界是技术指标和工程问题,理性逻辑是其主要属性。

由上述比较中看出现代城市设计具有鲜明的创作性特征,正如培根所言:“未来城市环境质量将依赖技巧高超、感觉敏锐的城市设计师的创造性想象和智力”。

二、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创作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种观念设想或作品具有新颖鲜见或超前的形式和内涵;二是指这种观念设想和作品应适应现实、解决问题并巧妙且有效地达成目实;三是对上述观念设想和作品的持续、表现、评价、完善和充分发展。创作性与创造性时常可以通用(是英文creativity的两种互通译本),但二者在语义上仍有些微区别,创造性更为强调独创和超前,面创作性强调上述三方面含义的全面包容,同时还含有过程意义。

城市设计的创作性是由其自身的目的性质决定的。设计即是把各种要素组织进入较大的连贯的整体以达到原先预期的意图。在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下,城市设计要实现具体的三维形态框架的建构,它必然是一个创作过程的产物。城市是市民生活的舞台,是历时态的延续,又是共时态的交溶,以人为本的场所论是城市设计理想和实践中的本质精髓。对于一个具体城市区段来说,城市设计的目的是要鼓励各种人群活动的合理交织、运动有序、生态和谐,并能给人以愉悦的整体审美感受。城市设计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清规戒律和模式范本,也不是某种先验公式的推演计算,每一个成果都是对特定城市或城市区段的独特解答。设计师在情感、智慧和经验的投入中完成理想与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设计者各种思维方式的全面启动和复合,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顿悟相交织,而形象则是城市设计者的主要思维线索。

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同时亦是对设计者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运用过程。现代城市设计者需要有社会、经济、人文、政策管理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

城市设计注重小组合作(cocreativity),鼓励吸纳相关学科学者、开发商、政府官员及公众代表共同参与,并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在更大范围内争取公众参与和认同。

三、城市设计创作方法论探讨

城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于其创作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和有效。然而澄清这种方法理论却很困难,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因客观对象而异,更是因人而异,因此试图去规范其设计创作的方法似乎是徒劳的。这里我们试图以描述城市设计创作的共性特征来探寻其创作的轨迹线索。

1.立意与构思立意即主题意识的确立,这是创作的灵魂。立意的过程即是在进行现状分析、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的过程。现状分析提出基地现存的资源和问题,立意则需以该城市区段的定位为依据,这种定位又必须置身于城市整体发展脉络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区段与相邻区段、区段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功能互动机制,才能给出设计区段的正确定位。现存资源与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和现存环境状况与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直接决定了城市设计目标的确立。

构思由立意脱化出来,构思即是将城市设计的立意转化设计结构(又称概念设计),同时提出实现立意的方式构架。构思的直接结果是该设计对象的空间形态结构的建立。城市设计的立意与构思必须也包涵了设计者的主观意识,设计者对各种设计因子的权重取舍以及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经验等因素使得其立意与构思趋于个性化,并以多种构思方案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与相关参与的讨论、评比、比较和判断确定最终的构思方案。

2.分析与整合要解决一个现实具体的城市设计问题,首先必须进行客观有效的环境分析。分析包括前后两个不同时段,其一是指设计前期的现状调查分析;其二是指创作过程中对设计方案及成果的解剖分析。现状分析是要达成对现存环境的全面认识,它包括基地、人口、建筑设计质量、交通、使用职能、民俗习惯、行为规律、自然条件、景观资源、经济投资计划等等资料。一般而言,职能分析和空间形态分析是两个重点内容:职能分析主要考察各项用地的使用状况与交通系统的联系以及这种状况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空间形态分析则涉及基地分析、图底分析、视觉序列分析、认识意象分析、类型学分析和空间注记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空间形态分析提供了设计所必需的历时性形态积淀的背景资源,它为文脉承续提供了基础。设计过程及成果表达中的分析实质是对所设计环境各子系统的分项解析和表述,如:地块功能配置、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交通换乘系统分析、形态认识系统分析、历史文脉分析等等。这种单系统的解析使创作成果的各个层面得以清晰的表达,同时也是设计进程中从各个不同层面和视角对设计方案进行剖析、质疑和修正的必要技术程序。

分析是城市设计的必要技术,而对环境各子系统和各单项要素的整合才是城市设计的本质性作为。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历时和共时相交溶的整体感受和影响,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城市设计必须以关系组合为职责,侧重于整合结构性的职能关联、空间关联和文脉关联等,促进城市各种活动的合理交织。设计者往往扮演开发进程中的协调员,化解矛盾,综合平衡。

系统化的城市设计将改变过去仅仅由几何线条分划地块的封闭独立性。加强建筑布局、交通路线、开放空间、绿化体系和人文景观等要素的综合交叉、联结渗透将成为一种新的形态风尚。立体化是当代城市空间结构又一显在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职能的高度集聚与城市土地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突显,未来城市必将超于土地和空间的综合使用,即特定地段中各种用途的合理交织,相互刺激补充。空间结构的立体化还意味着对用地进行地上、地面和地下三个层面的综合开发以构成连续流动的空间体系。与此同时,立体化的形态组织方式也是化解或消减城市职能各项子系统之间矛盾冲突的良方(如机械交通与人行步道体系的矛盾,开放空间、生态平衡与土地区位价值的矛盾等)。总之,分析整合在创作过程中交替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整合。

3.直感与逻辑城市设计的过程是对城市环境的研究和创造的结合,因此必然表现出理性和感性共容互动的思维方式。研究过程首先是要素分析和理性判断,设计者运用逻辑方法对设计所及的各项要素之间各种因果、并列、互动、权重、矛盾等关系作用判断,设计目标的建立亦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但是,仅仅运用逻辑的方法无法得出具体生动的城市设计成果。城市设计是对理想城市生活情景的描绘,形态的建立最终必须依赖设计者对环境敏锐的整体感悟能力和直感创造能力,因此说形象思维是城市设计者的主要思维线索。设计者可以在经验积累中选择运用各种有效的空间形态类型,如以网格构成的,以开敞空间为中心的,以建筑实体为中心的,或是以明确轴线构成的等等原型结构,而当代城市形态所包容的广泛且深刻的复杂性为传统城市形态所无法迄及,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复杂的三维立体网络的叠合结构,它可以涵括上述诸种空间结构原型,但其复杂程度和综合能力则远胜于它们。可以说这是对当代及未来城市设计者的空间组织和塑形能力提出的一项严重挑战。因此,城市设计者必须具备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为娴熟的空间驾驭技巧以及在这种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中整合城市职能秩序的能力。

4.图形与文本图形和文本是城市设计者最主要的操作媒界、交流媒界和成果表达形式。

图形是设计者心智创造的外化。图形资料一般包括设计构思草图和设计成果中对环境形态的三维表述、模型、立体模拟动画、摄像等。由于现代城市职能和空间的高度复杂性,因此系统化的城市设计还必须运用一系列系统的分析图形技术。这些分析图分别展现了环境的各个导面及相关系统。各层面、各子项系统的立体叠合和联结构成了完整的环境形态。因此,分析图也是城市环境创作必不要少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城市设计区别于传统空间形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图形实质上是对城市环境建设目标和政策的形象化三维表达,是一种明确的、可操作的形态描述方式,它使得设计地段内建筑与建筑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网络清晰可见,它给下一个层次的设计(如建筑设计)提出了由外向内的限定和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成果具有肯定性。同时又必须指出:城市设计又是一种富有弹性和动态的过程。上述图解形式并不等于环境建设的最终产品形式,而是关于形态的具原型意味的框架模型。例如街道空间轮廓线或是区段环境的立体动画模式,其实质是一种结构关系的建立,在后续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可将此具体的建筑形态置于上述关系背景之中进行检视评判,从而取得对彼此关系的协调认同,cad技术的运用为这种动态的设计和管理过程提供了方便之门。在城市设计驾驭下的一个环境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成果又具有非肯定性,是一种松驰的限定。如果说最终建成的环境形式与设计中的图形之间具有内在的却又是可以被察见的同构或同质关系,那么就可以说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

文本即城市设计成果中一系列以文字描述为主的研究报告。一般来说研究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项目由来、研究程序、现状分析报告、设计依据、发展定位描述、目标描述、设计方案总体说明、各子项系统分析报告、实施可行性研究、建设程序计划、设计准则等。设立专项研究报告是现代城市设计重视理性论证的表现。

设计准则和图形文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配套使用。所谓设计准则是对城市设计客体要素的深入设计提出综合且具体的要求和建议。其具体内容包括对设计对象整体和局部的形态、位置、尺寸和指标等提出制约性的条例,对各可变因素的弹性设计提出相应的振幅范围。设计准则的制定是城市设计区别于规划和建设设计,也区别于传统形体空间设计的又一重要特征。其意义在于为城市设计注入了时间维度,它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间环境层次的转换提供了清晰的梯级承续关系,促进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互动。设计准则的制订使得城市设计由理想导向现实的行为,它是城市的设计与管理以及建设之间的桥梁,是三者之间相互沟通协调有章可寻的媒界基础。

以上我们从方法论的层面对城市设计的创作性作了粗浅的探析。成功的城市设计首先来自于精巧且合理的立意和构思,在直感与逻辑的互动中,设计者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组合技巧,在对环境子系统和要素进行充分解剖的基础上实现形态的整合,创造出宜人的环境场所,并以图文并茂的灵活形式展现给所有关心城市建设的参与者。

[注释]

城市设计成果篇4

建筑是城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标志性建筑更是一座城市的身份象征,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要以建筑设计为基础进行充分考虑,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严格遵循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在城市化建设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城市的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必须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文章简要介绍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基本情况,指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紧密关系,并对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分析讨论,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协调;策略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人们的环保节能意识较之以前有明显提高,在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人类、社会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和平共处,从当前的城市建设情况来看,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设计都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尤其是标示性建筑更是代表了一座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介绍

1.1城市规划设计介绍

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其主要含义是基于城市现有的各种资源以及空间,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制定出合理的建设计划,并对具体的实施效果进行预测,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形势为主要目的,开展的一系列设计活动。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坚持整合原则,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经济与环境、眼前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坚持经济原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出现浪费资源现象;坚持安全原则,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以及重大危机能力,要保护好自然景观以及历史景观;坚持社会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城市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

1.2建筑设计介绍

建筑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工程项目,在进行施工之前,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建设目的,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分析结果为主要依据,通过图纸、模型等方式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对其具体施工过程以及效果进行模拟,为实际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从建筑的经济性、适用性、安全性、美观性等多方面提高建筑质量。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理念和形式都会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同时也展现出了一座城市的形象和风采,是城市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设计的关系

2.1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风向标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设计工作,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绿化、市政给排水等多个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的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为建筑和园林建设预留所需空间,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不仅仅需要从建筑自身进行考虑,还需要立足于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所处地位,从城市的多方面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明确建筑与整体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城市规划设计为方向标,严格遵守其规划方式和设计理念,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处理好与城市中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各项设施建设,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论证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将所有的建筑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整体城市建筑形式,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将会对城市规划设计效果造成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效果是通过建筑设计来进行实践验证的。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最初阶段,经常会利用建筑设计方案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预测,然后以此作为依据对不合理指标进行调整,进而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以利用科学、可行的建筑设计方案,通过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或者重要地段,对城市规划设计方案进行验证,进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3协调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的策略

3.1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

城市中的各种设施以及景物之间的关系都需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来进行整合及协调,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是影响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决定了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要想实现城市更好发展,就需要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明确其重要作用和实质性意义。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其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城市建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并结合社会背景以及时代特点,从心理角度和社会文化生活角度出发,实现社会融合与多元共存,调节人与社会以及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城市的和谐、稳定发展。

3.2建筑设计遵循城市规划设计

近些年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建筑整体建设水平却没有明显提高,究其根本原因是在人们生活理念的转变情况下,对建筑的要求已经从基本功能方面逐渐转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从建筑的整体性进行考虑,遵循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对建筑地点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勘察,包括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以保证建筑的基本应用功能为前提,以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为指导,结合建筑本身特点,合理布局建筑空间以及各种设施,使其能够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从整体上提高协调性和美观性。

3.3建立健全建筑设计评价体系

重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明象征和标志,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城市的发展理念,其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与城市形象有着很大关系,为了更好的向外界展现城市风采,就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建筑设计评价指标,利用规范的标准对建筑设计水平进行评估。首先是以城市规划设计为主要依据,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冲突;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在完成建设任务、保证其质量及安全性的同时,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正确把握建筑设计的价值取向。

4结束语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风向标,而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践论证,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需要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遵循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进行建筑设计、建立健全建筑设计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城市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对促进城市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探析[J].科技风,2012(10):181.

[2]程晓航,侯锦.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文摘版:自然科学,2015(6):95-95.

[3]徐振江.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56):7-7.

城市设计成果篇5

我国城市设计实施控制方法还存在诸多问题:1)实施控制方法缺乏系统的法律体系依据。在我国城市规划法律框架下,城市设计没有法定的地位和设计内容、编制阶段规定,这对城市设计实施控制形成了法律障碍。在我国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和2007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中都未提及城市设计。1993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虽然提到城市设计,但对城市设计编制的内容、层次、深度等均无明确规定,其成果本身不具备法定规划的资格,更没有通过法定程序使之成为公共政策法令。2)实施控制的内容表述缺乏专业化。城市设计成果要得到有效管控,其表述要“到位”,必须严谨,应有专业化,标准化,法律化的表述。只有这样,在实施阶段才不会出现“扯皮”或“多重理解”而背离城市设计目的现象。目前,我国城市设计成果中抽象原则表述多,专业化、标准化、法律化的严谨表述少。审查人员也缺乏起码可操作性的裁决依据。只有经过实地调查与细心分析,用专业化、标准化、法律化的语言表述城市设计实时控制的内容,提出切实的实施控制性引导,具体规定严格明确,指导性标准清晰有序。这样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实施控制的手段比较局限。我国城市设计主要是政府推动型的模式。虽然有一些市场化的方式,但是市场作用有限,主要起到辅助作用,调控手段也比较初级,主要还是政府主导下的城市设计实施控制。

1美国现代城市设计实施控制方法发展

1.2.1美国城市设计发展概况美国现代城市设计强调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美国颁布实施的区划法为城市设计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强调设计者、管理人员和发展商三者合作,政府应该通过行政手段来促进城市设计的目标实现。美国注重利用各种政策、标准和审查制度来管理较大地区的城市空间建设,城市设计实践主要通过与城市经济发展、控制城区开发、保持城市特征等内容相结合,进而解决城市的环境空间特征等问题。

1.2.2美国城市设计实施控制方法美国现代城市设计实施控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弹性控制,在确保城市空间整体效果与导则可行性操作的前提下,减少城市设计实施控制内容、增加管控弹性,关注各个体建筑设计的创造发挥,弱化“时过境迁”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干扰。导则采用了整体着眼分层控制的方法,不孤立地针对设计范围内的每个个体或元素逐一作出明确的要求,将研究对象看成是处于一定联系中的整体,找出影响设计的关键部分加以限制。美国城市设计实施控制内容选择上并不强调覆盖的全面性,而是侧重针对的有效性,对于影响设计整体效果的关键内容作出充分限定,其他非重点因素则由设计师自行把握。

2美国城市设计实施控制方法可借鉴分析

2.1中美城市设计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中国城市设计真正在城市空间形体环境实施控制过程中起作用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城市设计理论原创研究较少,主要是介绍国外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还处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阶段。而美国城市设计在二战后城市建设中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60年以来,更是突飞猛进,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就更早。现在世界上很多城市设计理论和实施控制方法都来自美国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

2.2对城市设计实施控制的需求不一样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大部分城市处在快速增长的阶段,城市化还没有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城市物质建设量巨大,还有很多基础设施需要建设完善,而人文、美学等精神层次的较高需求相对较弱。这也是我国城市实施控制相对滞后的一个宏观方面的原因。美国城市发展建设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阶段,相对我国不需要太多的基础物质建设,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美国的城市物质建设需求较少,对空间审美的追求就多一些。所以城市设计在美国城市化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获得发展,这是宏观环境决定的。

2.3中美城市设计发展的政治、经济体系不一样中美两国政治经济体系不一样。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中市场调控的作用加强了,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还是比较大,计划的成分比较多。政府是城市建设和城市设计的主要推动力量。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完全自由的市场模式,城市设计发展研究历史较长,有丰富的城市设计实践经验,城市设计管控方法多样有效,有很多市场化城市设计实施控制的方法:建筑协定制度,奖励分区制度,特定区制度开发权转移制度,广场奖金制度与综合设计制度,社区参与制度等等。自由是城市设计主要推动力量。

2.4中美城市设计实施控制的管控方式有差异由于政治经济体系不同,城市发展阶段不同,城市实施管控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中国城市设计管控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推动。美国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善,财产制度健全,城市设计实施控制主要是由政府组织,市场主导,社区参与实现的模式。

3总结与反思

中美两国历史发展阶段、文化背景、价值认同、具体国情等各个层面都有巨大差异,城市设计实施控制的方法自然也存在差异。美国城市设计实施控制方法是美国城市重建和城市化过程中积累的历史经验体现,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目前中国正在高速推进城市化,城市CBD空间重构过程中城市设计实施控制方法等诸多方面,中美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虽然美国城市设计实施控制方法在中国并不一定很“灵”,但这些泊来的城市设计实施控制方法却能作为我们政策制定的参考,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深思考,并为我国城市设计实施控制方法未来发展提供启示。

城市设计成果篇6

【关键词】:城市设计;局限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的城市建设的特征是大规模物质形态建设,我国传统城市规划学科具有浓厚的建筑学科色彩,城市设计作为规划形式、宣传手段、研究议题、和发展策略被广泛地运用。目前城市设计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城市引导、控制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策略。然而, 在当前城市设计普及的热潮下, 随着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化和研究实践的深入, 逐渐显露出以前许多被忽略的问题, 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重视城市设计的原因

与西方相比,我国城市设计受到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城市开发模式,投资多元化及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城市的发展。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大多采用轻三维形态的工作方法,城市设计因三维整体形态的图纸展示或模型易使人产生新鲜感和直观感而受到推崇。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城市设计过于强调三维形态本身的物质设计,忽视了社会、人的心理属性及城市开发的过程。在理解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方面,我国目前的城市设计忽视了与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体系的内在联系。

二、城市设计的局限性

1.城市设计的操作主体存在分歧

在具体实践中,专业角度不同,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使得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有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对规划师而言,他们往往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由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在空间的综合立体投影,从而能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城市,在其设计中往往更能够在整体上突出城市空间,但有时这些又仅仅停留在形而上、虚空的层面上,细节的缺乏使得空间显得苍白无力,需要建筑形态层面上的具体化。另一方面,对于建筑师而言,单纯从建筑角度出发,往往会造成建筑空间本身的自然膨胀,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切割的片段,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创作。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很容易将城市建筑化,硬性地缩小了城市设计的范围。于是我们常常会碰到,建筑师和规划师之间的意见不和。

2.城市设计的成果缺乏深入的调研基础和客观目标

在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开发行为已造成许多城市原有地域特征和文化的丧失。有的城市设计方案过于强调建筑造型对城市景观和空间的表现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塑造上追求所谓“宏大”效果,缺乏对方案长期实施的方法和构想。目前,国内许多城市设计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这是导致许多城市设计偏重于形象设计的原因所在。特别是针对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除了从城市相关职能部门获取宏观的经济数据和基础资料外,还必须对定期跟踪走访和现场实地考察等来收集设计必须的数据。然而,目前许多城市设计工作量大,任务短,导致了忽略或减少前期准备工作内容来保证设计进度,从而造成城市设计成果缺乏从整个城市未来发展角度出发的前瞻性,缺乏认识城市存在问题和所面临挑战的情形,也缺乏长期实施设计成果所需的手段、愿望和长效反馈机制。

3.缺乏对长期有效的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控制城市建设,在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及具体的城市功能划分上最为突出,缺乏研究分析依据变化的城市发展情况的机能。在整个城市发展控制体系中,城市设计还缺乏一个明确的法规地位,缺乏设计成果规范标准也是造成其实施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城市设计发展需要重视的因素

1.城市设计既包括技术性因素,更包括制度性因素

城市设计的实施通过对各类设计执行设计控制来操作,必须依赖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开发的公共干预权,实际上是设定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开发预期,其必须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有序地予以组织并制定适当的引导条件,提取城市空间中的相关元素。在我国的规划实施中,城市设计实际上已经基本实现了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平台的衔接,但是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效力、法定程序仍然有待明确或强化。

2.法制化进程中的规划管理呼唤有法律意识的城市设计

随着我国行政法制化力度的不断加大,也在迅速推进规划管理的法制化进程。许多时候,法制化的规划行政管理已经反过来挑战城市设计的技术合理性及合法性。在实施和编制城市设计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法律意识问题,如果将城市设计的实施和编制认为是执法和准立法的过程,认识到只有技术性因素必须经历制度化过程的洗礼,才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3.实证研究是建立我国城市设计理论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的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相当数量城市设计在实际规划管理中多多少少地得到了实施。而在研究领域,缺乏有持续意义的实证研究,这导致了理论不能对实践中存在偏差的行为进行纠正,不能对实践进行必要的指导,更无法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

四、针对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局限性的解决思路

1.努力推进我国城市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城市设计有着不同的看法,规划界普遍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补充,是城市规划的分支, 渗透在规划的各个阶段; 很多建筑师则认为城市设计基本上属于建筑学范畴。不同的观点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 只有结合我国国情, 加强城市设计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建筑师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才能促进我国的城市设计, 提高我国城市的环境质量, 创造宜人、高效、优美、并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2.尽快建立城市设计体制

确立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 制定城市设计审批、编制、管理办法。城市设计发展的一个困难之处,就是我国城市设计至今还没有取得法律地位。特别是当前城市环境品质要求愈来愈高, 现行的城市规划已不能满足要求, 必须通过城市设计来提高它的设计质量。此外, 现在有的城市作了城市设计, 由于国家缺乏城市设计编制办法和有关规定以及没有明确审批制度, , 规划部门也无法审批。城市设计应按何标准收费也不得而知。

3.加强城市设计人才的培养

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通过对影响城市形态的许多相关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 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二维与三维、保护与开发、整体与局部、公共与私有等一系列矛盾。城市设计需要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建筑学、房地产经济、社会学、法律、行为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要求。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三维形态设计的能力相对较弱, 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综合知识又不足。建议城市设计人材应主要从硕士研究生中培养。

4.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如果缺乏文化感染力,缺乏传承记忆, 缺乏与众不同的城市精神和风貌, 其宜居性怎么会强呢。由于受客观交通条件限制,西部地区城市建设速度日益加快, 许多中小城都保存有相对完整的特色资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民族文化共融与差异性强。应对其进行循序渐进式的、科学的规划建设。突出城市文化特点,增强城市居民的城市亲切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结语

城市设计是一个极其广泛的设计,包含了从空间到时间、从形体到文化、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每一个过程,但无论城市设计如何变化,城市设计的本体是城市,而城市的本体是人。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通过对我国城市设计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不同的专业角度必然会使得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中有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以及现在的城市设计成果往往缺乏深入的调研基础和客观目标。提出了在城市设计中应重视技术性因素又注意制度性因素,同时要把握今后城市设计走向生态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费麟. 中国工业建筑面临新世纪挑战〔J〕. 新建筑, 2004,(03): 4-10.

城市设计成果篇7

(一)景观设计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对于我国绿色城市来说,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基础性设施,在景观设计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绿色城市的景观设计中,道路景观植物主要是以片植或者群植的方式,借助不同种类的树种,设计出具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北方很多城市可以选择柳树、杨树作为基调,在不同的路段选择常绿乔木作为主背景,并搭配合适数量的开花小乔木或者灌木,借此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植物景观。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要注意树种间的相似性,比如,在颜色和形态上要统一,并在线条、比例以及质感上求变化,这样不仅可以显示出设计本身的多样性,而且有体现出绿色城市自然生态的核心主题。同时,在设计技巧上切忌过分造作,在空间上注意层次有序,色调轻快,突出道路景观的整体感觉,与周围建筑及公路保持画面完整。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绿带的设计中,要充分结合城市的本身人文文化,加入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设计理念,使得植物的景观主线与人文相融。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反应当地文化的小型广场或长廊,增加绿色城市道路景观的艺术性,这也在很大程度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水准。

(二)景观设计在广场上的应用

城市的开放空间是主要的景观设计部分,也是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近些年,我国很多城市注重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以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一般来说,城市广场以平面形和空间型两种形式为主,对广场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可以形成不同感官的活动空间,来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绿植在广场的设计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绿化可以使广场空间更加层次分明,保持空间的尺度感,并衬托出周围建筑的面貌和体量特征。一方面,在城市广场的边界和广场道路的周围种植绿植,可利用乔灌木和花坛,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保持整体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广场特定的空间,如以运动、游戏、休闲为主题的动态空间里,可用不同树种进行空间的限定。同时,对广场的绿化配置设计要注意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不同气候特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同,使得城市间存在不同的气候和文化差异。因此,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比如,在气候干燥的北方城市,广场空间应用大片的草坪为主,树木则选用四季常青的松柏;而在炎热多雨的南方城市,广场空间可以用冠幅较宽的植物,起到遮荫的效果。在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中,还可以运用水为载体,设计诸如喷泉、水池等人工造景,不仅在视觉上与植物、建筑保持空间关联,同时又起到划分空间、活跃景观设计理念的作用。

(三)景观设计在景观小品上的应用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景观小品也对整个景观设计起到点睛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景观小品除了雕塑、汀步等传统形式外,绿色雕塑也成为构建绿色城市的又一设计亮点。这不仅是景观设计行业的全新概念,也为居民创造舒适、新奇的绿化景观提供了新的方向。绿色雕塑也就是植物造型设计,通过不同的植物材料进行定向的修剪、定植、栽培等工艺,融于其他的景观设计因素中,创造出各种色彩美和几何美,这种绿色雕塑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成为一种新型的表现形式。一般会把植物造型的自然面貌展现出来,并与城市生态特点相结合,以突出其个性,同时要注重整体的景观布局,突出小品的神韵和气势。比如,在南方杭州这样的绿色城市中,在城市道路、公园里可以添置一些动物形象或人物形象的绿色造型,这不仅为单调的景物增添了生机活力,而且会烘托出整个景观设计的真实效果。再如,把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的垃圾箱换成不同造型的绿色雕塑垃圾桶,使城市各处皆为绿色,这也更为环保和生态。

(四)景观设计在色彩上的应用

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绿色城市尤为注意色彩的选择,要围绕景观环境的季节和时间变化进行设计和运用,并把形、明暗、质感、远近的视觉因素综合化,使其具有美的形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不单单是固定不变的,为了使它富有变化以满足人们对生活的审美需要,可以利用色彩的塑造力使周围建筑、小品等成为景观的聚焦标识。比如,在城市广场或公园门口处摆设一些组合图案的植物花卉造型,利用色彩的强烈视觉感受可以突出重点,并给人强烈的冲击感和鲜活力,特别是对一些重要节日的色彩设计上,鲜艳的色彩设计可以衬托出节日的强烈气氛。但是要注意无论色彩在景观设计的构成中多么重要,都要与景观周围的环境互相协调。同时,在色彩运用上要与景观大环境的色调保持一致,在色调的平衡和层次的处理上,要以大面积的范围来考虑,在大部分的景观设计中,如城市中央公园、道路都是以绿色为基调,而景观设计中的其他元素,如建筑、水体、景观小品等出现的色彩则是作为点缀色出现的。在景观设计的色彩设计过程中,如果发现色彩比较单一或者对比较强时,可以添加其他颜色进行中和平衡,使色彩趋向柔和。因此,不管是以绿色为主色调,还是以其他颜色作为背景,在城市景观色彩的设计上都要满足色彩学的基本原理,并合理运用色彩在景观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来创造和谐、美好的城市景观色彩。

二、绿色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纵观当今城市景观设计,都与绿色密切相联,城市建筑、广场、道路等,都离不开绿色城市这一主题,为了满足这一目标,景观设计师随即需要展开新的反思和创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景观设计要求整体上的表现完整,它反应出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认知,如果在未来没有良好的城市景观设计,即便建筑形式多样化,城市规划布局严密,也很难展现出绿色城市这一主要主旨,也很难产生感彩上的城市魅力。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便是生态景观设计,要树立符合现代绿色城市发展要求的设计理念,要不断改善城市功能和形象,逐渐走上生态建设的道路。再以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为基础的条件下,使景观设计同城市建设达到美化城市和促进经济的目的,真正实现绿色城市生态化趋势。还要立足于现代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寻求一个规划长远的目标,应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和材料,加以工艺程序,不断降低城市规划的成本浪费,提高景观规划的功能性和高效性,以节能、环保、绿化为口号,增强城市的经济活力。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们把现代城市的设计理念同城市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多层次地对城市景观建设出谋划策,发挥景观设计对城市的推动作用。此外,面对不断发展的城市环境,在景观设计上要遵循科学性的持续发展战略,使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合理配置植物,适地适树,努力形成绿色城市个性化的景观特色,达到绿色城市理想的景观绿化、审美需求的效果。

三、结语

城市设计成果篇8

关键词: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概念;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city of continuously thorough, our country city construction is also gradually increase. Cit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detailed planning is gradually recognized by people.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cit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detailed planning,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about city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city, an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detailed planning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optimized content.

Keywords: city design; construction of detailed planning; concept;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设计从西方引进已经将近三十年了,我国的城市设计在这些年的时间和探索中,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和经验,城市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但是,社会上有一些学者,总是认为城市设计可以取代修建性详细规划,甚至于,将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项目确认为是城市设计,比如,居住区城市设计、中心区城市设计、校园城市设计、道路城市设计以及广场城市设计等。下面本人就对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关系,做简单的探讨,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概念

1、城市设计的概念。城市设计又被叫为都市设计,研究设计工作的对象是城市,往往介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工作。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比,具有图形性和具体化的特点;城市设计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也就是包括建筑物、自然地形、绿地、道路等,城市设计规划的是城市空间和整体形象,比如,庭院空间、城市广场。城市设计的复杂就在于,它是将城市的居民心理健康和实体安排相结合,并以其为考虑的重点,通过对景观标志和物质空间的正确处理,为城市居民营造一种愉悦的大环境,是居民居住的快乐,从而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提供良性的目标。

2、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概念。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依据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一个方面,往往具体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就是为了对建设项目做出规划设计和具体的安排,来满足上一层次的需求;同时,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下一层次市政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提供参考。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整个城市规划体系里最具体、最实际的设计过程,真正落实了上一级规划的规定,真实的反映规划的整体思路。修建性详细规划就是研究具体的空间、环境、型体及各功能的组成,解决具体的交通组织和功能分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

二、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1、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区别。城市设计是一种物化的劳动,是一种设计的成果,一般情况下是在电脑的存储设置里,应该属于一种商品,城市设计是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是城市进行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可是在城市规划的成果体系里,却没有以城市设计为单独的成果形式。而在法定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却将修建性详细规划加以明确的规定。在详细规划的内容里有如下的规定:对规划内的用地,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规划界限,确定适合用地的建设;对于各用地建筑的密度和高度,以及绿地率的各项指标进行确定,对于建设用地的公共设施配置、停车泊位以及出入口的交通方位,都作出一定的规定;对于各用地建筑的色彩、体积和体量,这些城市设计问题,也做出一定的指导性原则规定。由此可见,城市设计存在于详细规划之内,假如想将城市设计单独的分离出去,就会遇到一些麻烦,如在修建性详细规划中,若把城市设计从列单内容中分出,就会失去法定的效力,没有法律的规定,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编体主体政府,就没有了法律的依据,这样去进行城市设计,岂不是就属于违法行为。另外,城市规划强调的是各方面之间的协调和综合,如果把城市设计抽离出去,怎么会出现美化城市的现象呢?尤其是,现在的城市规划一再强调,不能仅仅拘泥于单纯考虑物质空间的设计,还要重视城市居民的精神界面,考虑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问题。因而,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2、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联系。城市设计的核心和重点任务就是对城市主体人的研究。城市设计的研究成果不是具体型的设计方案,而是以概念性设计、指导性设计、思维方式和设计法则表现出来的,具体包括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和景观设计等领域。城市设计一般研究的内容,往往是关于社会文化、美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基础应用。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指根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对具体的地块建设提出设计和安排。在《城市规划 编制办法》里,对修建性详细规划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对住宅建设、医院建设、学校和托幼建设等建筑进行日照的分析;详细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进行投资效益的分析;以及分析建设的条件和综合技术方面的经济论证等。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从分工的粗细来看,城市设计侧重的内容是思想构建层次,而修建性详细规划侧重的则是工程实施界面;假若从思维方式来看待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属于感性思维,而而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是理性思维;若从法定立场来看,城市设计的内容,还没有法定的规定,而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是属于法定规划内容。因而,有的学者就提出了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属于相同内容的设计,因而提出广场城市设计、居住区城市设计、道路城市设计、中心区城市设计和校园城市设计,细想一想,广场、居住区、道路、中心区和校园等,这些都属于城市的研究区域,并不能等同于城市,城市设计是属于特定的专门设计,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分区规划一样。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设计内容,都是有可遵循的法规规定或者有章可依的规则,比如,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这些规划内容,都是可以具体实施的。

三、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当然了,新型的专业和学科分类,也使我们有了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我们现在城市所处的大环境是开放、多元的,在这种宏观的环境下,现代城市建设理论才被人们所重视和采纳,新的学科理论是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只有正确的看待学科专业领域的分类和互补问题,才能使新的学科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现在,我国的城市设计体系还能够适应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但有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现在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划阶段主要有四个基本层面,也就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今天,本文探讨的就是这四个基本工作阶段的重要环节——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进行合理的安排城市具体建设项目,进行规划设计,考虑的内容有建设的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进行开发设计的强度,因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从属于规划范畴内的设计工作,绝不是简单的设计就可以代替的。其实,学科、专业之间设互补互利的关系的,可以彼此制约,也可以彼此扶持。修建性详细规划存在着内容方面的欠缺,需要进行补充和优化,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法则正好可以弥补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一些不足。同时,要想实现城市设计的人性化,正需要在其他相关规划和设计方面进行城市设计思维和法则的应用,这些城市设计思维和法则的应用,正好可以使规划和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

结语:

现代社会的城市设计唤醒了人们对城市主体——人的关注,也就是在营造城市和设计城市领域中,时刻不忘了对城市中人的研究,关注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思考人如何去影响和塑造城市的问题。修建性详细规划本身是有缺欠的,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应用了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法则,就会解决自身的不足,而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实施,在保证法定规划前提下,加入了一些城市设计考虑的观点,比如,分析行为需求、分析设计色彩、分析设计夜景和分析空间尺度等,在完善、优化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同时,实现了城市设计的人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远翔;徐苏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人理论的城市设计行为理性探讨[J];《规划师》论丛;2011年00期

城市设计成果篇9

【关键词】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视觉效果

0.引言

城市景观设计通过针对城市特定环境,不仅仅是从功能上去探讨景观存在方式,还必须从视觉效果、美学角度来研究景观构成因素的存在方式。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环境景观形态的建设,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特色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灵魂,没有特色的环境景观设计是失败的设计。景观特色一般仅分布于某一范围内,而不在其他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形态、形象和形式,其首要反映给人们的就是视觉效果。

1.视觉效果的城市景观设计技术要求

城市景观是城市物质环境的视觉形态,这是人们可以获得最直观的城市环境印象。尤其是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仅仅有一个、两个令人满意或令人兴奋的城市景点是远远不够的。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组织设计应根据城市景观的价值、知名度、公共性水平,通过采取恰当的方式建设不同等级、不同层次但相互联结的城市景观体系,从而有效地提高城市丰富多彩的背景环境。

为了达到视觉效果的城市景观,对于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景观不是靠几幢“标志性建筑物”或个人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对城市个性与特色在于它自身的特点,独特的地理和地域环境,特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挥与表现。城市景观体系的建设必须研究城市有价值的景观资源,合理组织城市景观的结构体系。从视觉效果来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就首先要从视觉角度去分析理解城市空间的结构关系。既然要从视觉形态来设计城市景观,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反映城市的演变以及城市生活,特别是城市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城市景观设计则以最佳展示为目的,必须使人们在参与城市活动时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使自己的行为与城市空间环境通过景观这一视觉角度来建立关系。

1.1多样化视觉统一

对于多样化视觉统一设计,其要求城市景观设计上首先必须与城市活动的多样化相一致,并保持城市景观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同时对于城市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任何一个空间环境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人类活动的连续性表明、城市作为由若干个子系统单元组成的大系统,必须是一个整体,城市景观体系必须保持与之一致的特征:多样化统一。多样化的视觉效果景观设计,其表现为城市子系统不同功能、不同空间环境的个性与特征,统一是指城市景观必须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要求构成城市大系统的单元而建立起有序、协调的关系。其必须真实地表现出大系统的组织结构,真实地表现城市生话的丰富多彩。

1.2结构最化的视觉设计

对城市景观结构采取最优的视觉设计原则,其同时强调完善城市景观基本单元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组织,使得城市景观体系建立起稳定而明晰的内在结构关系。城市景观体系的设计应该依照景观单元的价值,划分成若干层次和等级进行组织,建立起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整体结构,确立城市景观单元在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作为整个体系的定位标识,使城市具有明确的方位感。

城水景观设计所考虑的空间序列不同于单体建筑或建筑群体的空间序列,是一个多向展开的网络系统,即人们可以从城市的任意一点开始感知城市景观的过程,或在某一结节点向多方向进行,从而组成不同的城市景观序列,这种多方向展开的特点要求城市景观应当是开放性的体系,能够形成多方向序列的组合,并且具有可逆性,符合人们“行为F列”的要求。

城市景观视觉设计的最优原则要求城市景观体系是一个具有多方向展开、可逆转的,必须有明确的定位标识和方位感,适合于不同运动速度和多向度活动的需要,使得其具有简洁明了的结构,能够使人们以少而准确的视觉信息建立起城市的整体印象。

1.3从有机生长角度萌生视觉效果

通过对城市景观设计采取有机生长手法,来从城市动态发展的角度来提出的景观体系建设的原则,随着城市的发展有序而合理地生长,从而可以持续不断地更新城市景观,表现出城市发展连续性的特征。保留城市在各个发展阶段有价值的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标识和真实记录。对于有价位的人文景观,城市更新应表现出应有的尊重,更新项目的尺度、体量、色彩、材料部应与之相适应。采取有机生长的原则,其应当是确保城市景观体系为整体,作为城市物质环境的视觉形态,必须真实地记载城市的发展过程并随着城市发展而发展。当然,在城市这个大系统中,城市景观体系建设必须与城市区域规划、总体现划以及各单项规划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真实地表现城市环境与自然、历史与正常生活的和谐关系。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的视觉形态必然反映出这一动态发展的持征,当我们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理解,城市景观就必须保持应有的一致性,城市一旦失去了对局部更新和小范围开发的控制以及引导,这将意味着城市景观体系整体性和协调性的丧失。因此,对于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必须从城市景观整体性出发,进行控制与引导,保持城市视觉形象的连续性和合理性,真正体现城市应有的价值景观。

2.基于视觉效果的景观设计思路

2.1从环境景观布局上来满足视觉效果

环境景观的总体布局应有全局观点,综合考虑,协调环境景观实质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各个因素从而对城市景观采取总体设计,使环境景观的功能以及视觉效果、艺术处理等方面与城市规划相协调,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景观设计中,环境景观在空间尺度感、形体结构、色彩与周围关系均应取得相互协调。

2.2环境景观视觉艺术处理手法

城市环境景观具有实用和美观、艺术视觉的双重作用,结合不同环境景双性质和特征,它们的双重作用表现的是不平衡的。实用性比较强的环境景观首要的是体现使用效果,。艺术处理处于次要地位。但是对于城市中作为地处政治文化、纪念性的环境景观,其艺术视觉处理就居于较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政治文化、纪念性环境景观设计要求更加突出共艺术性及其视觉效果特性。对于城市环境景观的视觉效果的设计不仅仅是—个艺术性问题,而是带着更深刻的内涵。通过环境景观可以反映出它所处的时代精神面貌,反映体现特定的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传统积淀。

对于视觉比较完美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有良好的比例利适合的尺度,同时须具备良好的造型、以及平面布置、空间组合以及细部设计相配合,充分考虑到材料、色彩和建造技术之间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为统一的具有视觉特色和艺术个性的城市环境景观。另外,城市视觉环境由人(主体)与环境(客体)共同组成,因此,笔者认为在城市视觉环境研究中,还应当考虑到对主体的研究应该从人的行为入手,如考虑观赏点、观赏路线、观赏距离、观赏心理、静态观赏、动态观赏等。

3.结语

基于视觉效果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实体环境通过人的视觉所反映出来的城市形象。城市环境景观设计应考虑城市历史条件、时代精神、不同的风格、不同设计手法的统在继承城市建筑传统基础上,创造新兴的城市环境景观形态。

【参考文献】

[1]孙蓉蓉.浅析视觉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8(04):118-119.

城市设计成果篇10

摘要: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 “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又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在学科体系中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并列等同; 同时,大量以“X X X城市设计”命名的工程项目及设计成果不断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人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 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可见,对于那一时期而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同一行为的不同表述而已;即使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也与城市规划难分你我。现代城市设计论的倡导者沙里宁最初建议:“。,。…为了分析中避免引起误解,谈到城市的三维空间概念时,就避免使用‘规划’改用‘设计’这个名词……一,在不涉及到所讨论的问题时,同意接受‘规划’这个通称。”由此可知,城市设计最初是承担了城市规划中某一领域(三维空间)或某一部分的工作,并为了把该部分工作加以强调而作的用词上的规定,目的是为了提起人们对该部分工作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工,引起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导致城市空间整体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人们为克服这一弊端,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使城市设计工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城市设计―城镇建筑》一书中也提到,今日我们不得不使用城市设计(UrbanDesign)这个词汇, (与传统的城市设计Civ-ic Design相区别―笔者注),但“城市设计概念的建立,并非要去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防止这一基本的环境问题被忽视或丢弃。”可见,城市设计概念的提出,不是为了创建一个全新的学科,而是为了唤祝人们对环谙问颗的羊汁,为了恢复城市规划本身具有却被长期忽视的塑造、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职能,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好、更全面地为城市建设服务。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也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 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 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问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又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另外,从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一直是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可概括为: 本世纪初学欧美,50年代学前苏联,80年代以来学欧美与建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并存(60^-70年代断层,无规划)。无论哪个时期,在规划程序上始终以总体规划设计(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进行阶段划分,如果“设计”观念不在全过程体现就无法达到整体效果上的完美。而且,在我国以往的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注重物质形态规划、对可行性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对成果的评价也往往是认为图纸画得越漂亮,设计水平就越高;我国现行的规划教育体制仍未能突破形态规划的传统,使得学生对“形体”、“造型”的设计产生偏爱,而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和热情。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无论从实践发展,还是从对规划的认识、规划的过程以及教育体制上,在对形体方面的关注不是提得不够,而是提得过多了,这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呼吁:“超越形态规划”、“少些表现、多些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的独立性,很可能是为形体规划论打起了一把保护伞,使我们又回到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老路上去,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安排布局与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密不可分的指导城市建设的两个方面,若人为地将其分开,必然产生众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 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景观环境塑造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人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即使在西方,60 年代以后城市设计的发展也并不是废弃了城市规划,而恰恰是城市规划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向两个方向转移:一个是以Zoning为代表的法规文本体系的制定和执行,另一个就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城市空间环境塑造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城市设计。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才有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共同为城市建设服务。只有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设大系统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