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技术分析十篇

时间:2024-04-23 15:43:10

高级技术分析

高级技术分析篇1

关键词:超级稻;高效;栽培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超级稻具有穗大粒多及生长期较长等特点,大部分超级稻品种存在2次灌浆的现象,依据中央的一号文件内容,要推动农业的科技创新,应实施粮食丰产的科技工程,对超级稻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大力推广,这就需要加强其栽培技术相关问题的分析。

1 超级稻品种的选择

对于超级稻的品种选择,应该综合考虑水稻的品质、适应性、抗逆性与丰产性等原则,并因地制宜,对于地力比较低、前期慢发与土质粘重的稻田,应该选择分蘖力强的水稻品种,而土质松软、地力高与前期生发快的稻田,应该选择分蘖力较强或中等的超级稻品种。如Y两优1号、深两优9584、国稻1号、特优航1号、中浙优1号等。

2 注意超级稻的栽培时间

在超级稻的栽培中,要注意合理安排早造的播种安全,并处理好晚造的最佳灌浆时间和安全齐穗间的关系,依据超级稻的熟期、当地实际气候特点与生产条件等,对超级稻的播种、移栽、齐穗与成熟时期进行合理安排,并尽量扬长避短与趋利避害,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自然条件。通常早造的播种时间为3月1~10日之间,播种之后,可用尼龙薄膜进行覆盖,避免冷害现象出现。移栽时间可安排在4月1~10日之间。杂交中稻播种时间为4月上旬,移栽时间可安排在5月10日前,秧龄期在35d左右。对于晚造播种时间大约在7月8~10日之间,移栽时间为7月28日~8月5日。

在超级稻栽培中,要提高超级稻的分蘖生长力、穗粒数潜力与成穗率等,需要实施精量播种,其具体技术措施为:提高超级稻种的质量与播种质量,以保证成苗率与秧苗的素质;加强播种量与用种量的控制,秧田播种量最好在225kg/hm?之内,大田的用种量为15kg/hm,从培育出粗壮带蘖的大秧。壮秧具有共同的特点,秧苗根部生长旺盛,健壮较矮,适龄带有多蘖,一般在3个之上,没有病虫侵害。超级稻在精量播种的前提下,可实施潜水灌溉,并采取化学调控、早施分蘖肥与强化病虫草的防治等,让稻苗生长壮实均匀,在四叶期时,可实施1次平衡肥,在移栽之前的3~4d实施起身肥。

3 超级稻的栽培技术

3.1 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在播种之前,稻种的选用纯度要在98%以上,净度也要在98%以上,其发芽率应在杂交稻种的85%以上,还应将稻种放在温和阳光下进行2h左右的晾晒。稻种晾晒之后,可用450~500倍的强氯精药液进行4~6h的浸种消毒。消毒之后,再用清水洗净,并浸种8~10h。在浸种当中,应换水2~3次,起水之后就可实施催芽处理了。

3.2 超级稻播种

要实现超级稻的高效栽培,疏播壮秧培育是非常重要的栽培技术环节,采取大田常规地培育大苗秧,通常常规稻的用种量为1.5~2kg/667m2,其秧田的播种量为10~12kg/667m2,而杂交稻的用种量是1~1.2kg/667m2,播种量为7~8kg/667m2,具体的秧田播种量可依据秧式与移栽叶龄进行相应改变,对于中小苗秧的移栽每667m2播种量能够适当的加大。实施塑料软盘进行育秧的,对于播种量更应严格控制。而大田块的每667m2用种量为2kg左右,杂交稻是1.2kg左右。

3.3 田间管理

为了增强秧苗素质,便于移栽之后能够尽快生发,应强化播种之后的肥水管理,稻秧田要实施足量的有机肥,并沤肥15d左右,以提高田间肥力,通常秧田每667m2实施20~25kg的磷酸钙作为基肥。运用大田常规形式育秧的,其早造播种之后,要埋芽或者使用火烧土进行盖种,等播种之后,要晒秧板1~2d,一直到出叶之后再回水,并且前期湿育而后期水育,尽量管理好秧苗的一心一叶肥、一心二叶的断奶肥以及一心四叶的促蘖肥,在一心一叶肥期间,要实施稀薄的人粪尿或者尿素,每667m2使用量为2.5kg左右;一心二叶的断奶肥主要人粪尿与少量的磷钾肥进行混合,也可实施尿素,使用量为每667m23~4kg;而一心四叶的促蘖肥期间,每667m2秧田实施尿素为4~5kg,并混合氯化钾3~4kg,或者每667m2秧田实施复合肥为10~15kg。

在育秧期间,应该注意氮肥的过量施肥问题,适当地增加磷钾肥的实施。在晚造育秧时段,因温度高、光照充足,秧苗的生长快,对育秧的天数要严格控制,移栽时间要控制恰当。根据常规水田的浆播育苗做法,应实施足量的基肥,并耙平土地,排干田水并起畦,将秧盘放于畦面上,并轻压进泥,已催芽种子要均匀播种在秧盘之上,播种之后,秧田要灌沟水,确保秧畦湿润,让水分经毛细血管渗入秧盘孔中的泥土之内,以避免秧板长时间浸水而造成秧盘的沉积浮泥。同时,防止太过干燥而影响秧苗生长,要适时追肥及灌水,并做好秧田的病虫草工作,尤其是鼠害、福寿螺、纹枯病、三化螟与草害等防治工作,以保证秧苗的健壮生长。

4 结语

要实现超级稻的高效生产,需要注意相关的栽培技术问题,合理选择超级稻品种,注意超级稻的栽培时间,施肥灌水要科学合理。同时,做好田间的鼠害与病虫草害防治工作,保证秧苗的健壮生长,进而种植出高产量高品质的超级稻,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平云,陈锦辉,朱文杰.超级稻五优308早造抛秧高产栽培技术[J].广东农村实用技术,2013(2).

高级技术分析篇2

关键词:高等级公路:级配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质量检测;最佳含水量

中图分类号:U412.3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208-02

1 前言

高等级公路基层强度增大可以减小路面弯沉,但并不意味着路面的强度或抗力就一定很高。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基层模量的提高,在路面弯沉减小的同时,面层内的剪应力迅速增加。这说明面层的工作条件越来越差。

公路基层模量并不是越大越好,而应使基层模量具有适当的数值。采用柔性基层。可以合理地降低基层的模量,一方面保证路面的结构承载力,同时让基层模量与沥青面层模量处于一个合理匹配的水平,从而控制沥青面层内的剪应力水平,避免早期损坏的发生。

2 高等级公路级配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

某城市闻高等级公路在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或沥青层下部采用19~40cm厚的级配碎石作为柔性基层,以减小路面弯沉。减少沥青路面的车辙,裂缝等病害现象。本文主要探讨级配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及施工中的技术问题,以期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2.1 集料

粗集料采用玄武岩20.0-31.5mm及10~20133113碎石,细集料采用玄武岩0~10mm石屑,以及河砂,各种集料筛分结果见表1。

2.2 配合比设计

本项目的级配碎石细集料全部采用石屑,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计算见表2,合成级配曲线见图1。

2.3 确定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采用重型击实试验确定级配碎石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表3是重型击实试验结果,其分析曲线见图2。

3

高等级公路级配碎石基层施工与检测

根据规范。并参考以往级配碎石基层的施工经验,对级配碎石基层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检测方法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要求。

3.1 级配碎石基层施工工艺

3.1.1 级配碎石混合料的拌合

为了使混合料级配更易控制,拌和得更加均匀,工程采用中心站集中拌和,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其级配组成的变异性。施工采用1台wDB500拌和楼拌和,应根据碎石材料的最大粒径适当调整叶片,使其具有适当的尺度和净空,上料配制了4台ZL50C装载机,要求拌和出来的混合料符合级配要求。拌和过程中注意根据当地早、中晚温度及湿度的不同加入适量的水,以控制碾压时的级配碎石能达到最佳含水量。

3.1.2 摊铺

级配碎石的施工应采用摊铺机摊铺,提高其均匀性。

摊铺前,应由各方独立试验,确定级配碎石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各方误差需在±1%内,且取各方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为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现场压实厚度应不大于20cm,且不能小于14cm,否则难以压实。当因故级配碎石层的压实厚度超过22cm时,则须分层摊铺,必要时应调整路基标高或路面结构厚度,使每一摊铺层的最小厚度≥14cm:当分层摊铺且路基标高及路面结构厚度确实无法调整时。则保证上面一层的摊铺厚度≥14cm。

当碎石材料表面纹理好、压碎值低时,应保证摊铺的级配碎石含水量高于最佳含水量1%~2%:当碎石压碎值偏高纹理一般时,摊铺的级配碎石含水量应在最佳含水量-0.5%~1%。现场压路机应紧跟摊铺机,避免水分蒸发过快。

3.1.3 级配碎石基层的碾压

碾压是级配碎石成型的最后一道工序。级配碎石结构层的强度主要通过碾压而获得粗颗粒的嵌挤、锁结以及细集料的填充形成联结强度,级配碎石基层的碾压工艺见表4。因此,提高碾压工作的质量,确保级配碎石基层的压实度是提高级配碎石结构强度的重要手段。级配碎石层压实度须100%满足要求:若分层施工,每层的压实度也应100%满足要求。

碾压完成后,应及时检测压实度。若压实度检测不合格,立即补洒水后重压,直至达到要求的压实度。级配碎石层施工完成之后,应尽快进行下一个结构层次的施工。否则,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防止级配碎石层被雨水;中刷,比如,铺盖防护膜、草席等。由于级配碎石材料强度有限,加上没有板体性,因此在下一结构层摊铺前,不宜开放交通。

3.2 级配碎石基层施质量的检测

级配碎石的检测应待级配碎石达到自然干燥的状态下进行。检测指标及结果:

1)压实度检测,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压实度满足要求。

2)弯沉检测(图3),本路段弯沉实测代表值为135.8(0.01mm),满足设计要求。

3)承载板的检测(图4)。其检测标准,层顶面的综合形变模量≥120MPa。本路段回弹模量平均值为150MPa,形变模量平均值为125MPa。

3.3级配碎石层的养护管理与交通维护

级配碎石层不同于传统的水泥稳定类材料,粒料之间无粘结,无板体性,因此铺筑好后的管理十分重要。级配碎石层的管理,需要注意三个环节:

一是防雨水的冲刷。若遇强降雨,其表面的细集料会被雨水冲刷,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a因此级配碎石层施工完成后,应尽快进行下一个结构层次的施工。否则,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防止级配碎石层被雨水冲刷。

二是交通维护。级配碎石铺筑完成后,由于无板体性,交通管理也十分必要。长期的开放交通,不仅会造成层表的污染,也会造成层表细集料被车辆带走,从而出现粗骨料外露的情况。如必须开放交通时,则要严格限制车速。

三是注意交叉污染的情况,注意采取措施,防止碎石层表面被污染。

4 结语

高级技术分析篇3

一、我校开展依法治校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校开展依法治校活动以来,成效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人现在就对我校开展依法治校年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几点拙见。

1.从学校主管机关层面上来看,要求教师严格依法执教多于对教师权利的保护和落实。

2.学校对学生及家长投诉看得太重,容易造成学生捏造事实,损害教师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

3.从学生层面上来看,学习法律不全面。学生学习法律,他们只会注意自己有什么权利,不会去考虑自己有什么义务;学生只会认真学习老师有什么义务,不会去理会老师有哪些权利。比如,《教师法》中关于教师的六条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这六条义务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因此,该校在每年4月份“法制教育月”之后,学生的投诉就会不断增多,比如一学生犯错了,老师批评教育他,语气稍重点,甚至很平和地批评他,他就会去投诉,说老师侵犯了他的人权,不尊重他的人格了。学生一投诉,学校和主管机关就紧张,这样无形之中剥夺了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权利,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因为,他们不知道老师除了有六条义务之外还有六个方面的权利。这六个权利是:(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原因

1.学校、主管机关方面的原因。学校及其主管机关,有很多关于教师严格依法执教的文件来规范教师的行为。但是,教师的权利呢?主管机关对教师权利的保护是不够的,过多地强调教师的义务。

2.教师、学生不懂法。教师和学生对我国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一知半解,没有深层次地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的法律,以至于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造成了老师去上访、学生乱投诉等现象的出现。

3.家长原因。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太过于宠溺,非常害怕自己的小孩在学校受到委屈和不公,也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只要小孩回家说,老师对我不好,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了,就会拿起电话打给学校校长、教育局长投诉,“你们学校怎么回事啊,我小孩在你们学校被人欺负了”等等。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明确教师的权利义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执法力度。学校、家长及学生要看到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义务,也要看到教师的权利,不能只一味地要求教师履行教师义务,而不维护教师的权利。我国相关法律已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地、全面地学习相关的法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

2.认真对待投诉,全面分析问题。当学生或家长投诉教师时,应当全面地去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要一味地相信学生和家长,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认为学生、家长一投诉,就是老师有问题,应当合法、合理地解决问题。

高级技术分析篇4

在澳大利亚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中,培训机构应根据行业培训包的资格体系要求,选定某项或多项国家资格开设相关的专业。培训包的能力标准则是培训机构针对不同的国家资格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即根据培训包中对资格的详细描述,选取每一项资格所规定的核心能力标准和选修能力标准,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料。

因此,熟悉培训包的能力框架体系、分析培训包中各项国家资格下的能力体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是培训机构进行国家资格的课程开发及组织教学的基础。本文以信息技术培训包为例,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专业领域国家资格的能力体系及其特点。

一、信息技术培训包的能力框架体系

信息技术培训包的能力框架体系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涉及到系统开发、系统集成、系统安装、系统维护以及系统管理与控制等各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信息技术培训包的最新版本ICA99 V3.0中,信息技术的能力框架体系主要由11个能力领域(Streams)组成,即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ning)、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Analyse and Design IT Solutions)、构建IT解决方案(Build IT Solutions)、测试IT解决方案(Test IT Solutions)、实施IT解决方案(Implement IT Solutions)、支持IT解决方案(Support IT Solutions)、应用IT解决方案(Use IT Solutions)、团队合作(Teamwork)、文档编写(Documentation)、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以及其他(Others)等能力领域。而每一个能力领域又包含了多项能力单元(Units of Competency)。

所有的能力领域及其能力单元都有相应的识别代码。以图1的ICAITTW002B能力单元为例,编码方法为:字母ICA表明培训包的名称――信息技术培训包;IT代表信息技术;IT后的字母为能力领域和能力单元(如TW代表团队合作);TW后的数字表示能力单元的具体序号,最后一个字母表示能力单元的版本。

每一个能力领域所包含的能力单元由分析信息技术各项资格的能力构成,并进行相应课程开发的基础。信息技术培训包中的能力框架体系共由11个能力领域、328项能力单元组成,如图2所示。

二、国家资格能力体系的纵向比较

为实现澳大利亚国家资格体系各级证书之间的有效过渡与衔接,在分析培训包中各项资格的能力构成,并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有必要了解能力体系的纵向演变过程及主要特征,即分析能力体系从一级证书资格上升到文凭资格过程中的变化特点。从而,可以更好地设计学员的学习途径,承认学员的现有能力,实现更加灵活的教学过程。

本文则以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方向为例,分析能力体系从一级证书到文凭的纵向变化特点。根据信息技术培训包的国家资格体系分析,软件开发专业涉及的各级资格为信息技术一级证书资格ICA10101,信息技术(应用)二级证书资格ICA20201,信息技术(软件应用)三级证书资格ICA30199,信息技术(编程)四级证书资格ICA40699,以及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文凭资格ICA50299。

(一) 各级资格证书的能力构成

信息技术培训包规定,各资格的能力体系由核心能力单元和选修能力单元两部分组成,一旦成功地修完所规定的所有核心能力单元及选修单元,便可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各级国家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如表1至表5所示。

(二)能力体系的纵向变化特征

根据表1至表5所显示的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方向各级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可以分析出随着资格等级的提高,各级资格能力体系的能力构成、能力单元内涵的变化情况,即能力体系的纵向变化特征,如图3所示。

图3中,每一个灰色小方块代表一项能力单元,而符号U、B、TW、S、D、PM、AD与T分别代表应用IT解决方案、系统构建、团队合作、支持IT解决方案、文档编写、项目管理、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和系统测试等项能力单元。

对各级资格的能力单元的特点及内涵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方向从一级证书资格至文凭资格的各级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以及纵向递进特征,具体如下。

1.能力体系的构成更加多元化,灵活性亦增加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核心能力的数量增加,所涉及的能力领域增多,且可选的选修能力单元数量也加大。

2.能力体系内涵的宽度、深度、复杂性加大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对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复杂程度亦加深。例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U)在一级证书资格中定义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使用办公软件、在互联网上检索、收发信息的能力;在二级证书资格中除了强调基本技能之外,增加了使用应用软件高级功能的能力;在三级证书资格中除了强调使用应用软件高级功能的能力之外,增加了根据客户需求选定应用软件、进行应用技术开发与技术支持的能力,并具备追踪新技术的能力。而在四级证书和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中,则强调IT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设计(AD)、构建系统(B)、系统支持(S)和项目管理(PM)能强。

3.创新能力增强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亦提高。学员应掌握多项能力单元,加以综合运用和创新,可以根据实际的商务与技术需求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测试系统,并进行技术支持等。

4.强调项目管理与团队合作能力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对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要求。二级证书资格中对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要求,仅限于在工作场所的交流能力;而在四级证书资格和文凭资格中则增强了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的能力,强调对IT项目进行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配置管理,项目规划与集成的综合能力。

5.客户服务能力增强

随着资格证书等级的增加,更加强调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软件开发、技术服务、系统支持等项能力。在一级证书资格中没有提到客户服务意识,而在四级证书资格和文凭资格中则增加了在商业环境中与客户交流、分析客户需求、可行性分析与论证、技术开发、项目检测与评估、编写客户文档和技术文档、客户培训、系统和软件维护等项能力。

三、国家资格能力体系的横向比较

为了更好地分析能力体系的构成与内涵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有必要对同等级别的资格的能力体系进行横向比较,以找到同等级别的资格的能力体系的共性与核心内容。

仍然以信息技术培训包为基础,分析信息技术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的横向特征,所涉及的各文凭资格为:信息技术(系统管理)文凭资格ICA50199,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文凭资格ICA50299,信息技术(商务分析)文凭资格ICA50399,信息技术(网络编程)文凭资格ICA50499,信息技术(多媒体集成网)文凭资格ICA50599。通过比较信息技术不同方向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构成,可以分析出各文凭资格能力体系的能力构成、能力单元内涵的共同点,即能力体系的横向共性特征,如图4所示。

图4中,每一个灰色小方块代表一项能力单元,而符号PM、AD、B、T、I、S、SP、U、TW分别代表项目管理、IT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设计、构建系统、系统测试、实施IT解决方案、技术支持、战略规划、IT解决方案的应用、团队合作等项能力单元。数字代号50199、50299、50399、50499和50599分别代表信息技术文凭资格的各个专业方向,即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商务分析、网络工程和多媒体集成。

虽然信息技术各文凭资格的专业方向分别为系统管理、软件开发、商务分析、网络工程和多媒体集成,其能力体系的构成有所不同,但是,这些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能力体系的构成涉及到多个能力领域

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由核心能力单元和选修能力单元构成,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能力领域。所有的核心能力单元主要在项目管理、分析与设计IT解决方案、系统构建、系统测试、实施IT解决方案、支持IT解决方案、战略规划、应用IT解决方案和团队合作等九个能力领域中选定。每个文凭资格的核心能力单元的数量在16项以上,且主要涉及五或六个能力领域。

2.强调项目管理能力

在现代商务环境下,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构建、测试、技术支持与客户服务等项工作都需要一个项目团队的精诚合作。因此,在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中都包含项目管理能力,体现在系统管理专业方向主要是风险管理能力;在软件开发专业方向主要是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项目集成管理等能力。而商务分析、网络工程和多媒体集成专业方向对项目管理的要求更高,除了时间管理能力之外,强调所有的项目管理能力,如范围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和项目集成能力等。

3.能力体系以分析与设计能力为主,并体现各专业方向特点

各文凭资格的能力体系主要以IT解决方案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为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选定相应的技术能力。

各资格的核心能力单元中至少包含四项分析与设计能力,如分析客户的商务需求、可行性论证、制定项目方案等。在此基础上,系统管理专业方向主要再强化IT解决方案的技术支持与系统测试能力;软件开发专业方向主要再强化构建IT解决方案和系统测试能力;商务分析专业方向则再加上构建IT解决方案、系统测试和战略规划能力;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则再加上IT解决方案的构建、实施和支持能力;而多媒体集成专业方向则再强化IT解决方案的应用能力,并加上IT解决方案的构建与实施能力、系统测试和系统支持等项能力。

高级技术分析篇5

关键词:水利,技术工人,培养

中图分类号:TU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日益加快,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大幅上升。但是,目前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出现了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现象。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在全国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形势下,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已成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在此情况下,研究水利行业技术工人培养问题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国内外培养模式分析

2.1 国外培养模式分析

世界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也千差力别,但是,总的来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具有以下的共性:

(1)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德国由于近年来培训岗位紧缺,许多青少年找不到培训岗位,因此,联邦政府实行了大量的措施以保障青少年的职业培训机会。

(2)成才途径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英国政府在2000年10月底建立了旨在激励人们终身学习的“学习直达快车系统”,其学习快车系统建在商店、体育和社区中心以及雇主许可的场所。美国普遍采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并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文凭并行并重及有条件沟通的制度,促进了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3)终身学习的理念。传统的职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技能技术之后送入就业市场,而新型的职业教育则在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意愿、兴趣和创造力。从终生教育的观点出发,教育不再仅仅是为经济发展服务,而转化为以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为己任。

2.2 国内培养模式分析

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在认真吸收国内、国际高技能人才理论研究和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的成果,认真总结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理论、机制、方法等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一整套促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

(1)建立全方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为此,中国政府着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2)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利一学评价体系。在人才评价工作中,我们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3水利行业技术工人培养实证分析

据《2006年水利部劳动工资统计年报》,2006年底,全国水利行业在岗职工109. 23万人,其中技术工人55.69万人,技术工人中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术工人28.15万人。特有工种技术工人中:无等级的人员1. 12万人,占3. 98%;初级工7. 04万人,占25.00 %;中级工9. 28万人,占32. 96%;高级工9. 96万人,占35. 38%;技师0. 74万人,占2.64%;高级技师133人,占0. 047%。

2006年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术工人与1997年相比,高级工的比例由19. 80%上升到了35.38%,技师的比例由0. 38%上升到了2. 64%,高级技师人数由39人上升到了133人,中级工的比例由34. 98%下降到32. 96%,初级工的比例35. 84%下降到25.00%,无等级的人员比例由8. 99%下降到3. 98。

表12006年水利行业技术工人等级构成与1997年比较表

(1)部直属单位和地方水利行业技师和高级技师数量分析

2006年底,水利行业技师7433人,其中部直属单位801人,地方水利系统6632人;高级技师133人,其中部直属单位78人,地方水利系统55人,平均每省不足2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 69%,低于全国4%的比例。其中,部直属单位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总数的8. 29%,地方水利系统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 47%,部直属单位远高于地方水利系统,但部直属单位技术工人只占行业技术工人总数的3.8%,地方水利系统占96.2%。可见水利行业特别是地方水利行业技师和高级技师非常缺乏,尤其是高级技师可谓稀缺。

表2 水利部直属单位和地方水利行业技师、高级技师情况表

(2)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工种分布情况分析

按照有关规定,32个工种中,设高级工的26个工种可评技师和高级技师,其余6个工种只设初、中两个等级,不能考评技师和高级技师,但实际上未严格执行,这6个工种仍有些省份在评。如暂不考虑其是否合乎规定,将其列入统计范围按技师高级技师数的比例高达9. 89%,其次是水文勘测工8. 59%;最低的是喷护工,没有一名技师和高级技师。有14个可评高级技师的工种没有一名高级技师。可见,技师和高级技师在工种分布上极不平衡。

4影响水利行业技术工人培养的因素分析

4.1有利因素分析

(1)国家及水利部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

2003年,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并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将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柱,纳入国家人才工作总体规划,从战略高度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

(2)水利的基础设施地位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重要的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多处涉及水利工作,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4.2不利因素分析

(1)工人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水利行业是个艰苦行业,工作地点偏僻,远离城市,生活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在计划经济时代招工不得不降低文化程度的要求,目前50岁左右的技术工人中小学和初中毕业的占了很大比例,还有少数文盲。文化程度低使得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受到限制。

(2) 没有直接经济效益、轻培养

水利事业单位主要涉及水利工程等公用设施管理,水文监测、水资源管理等社会服务。水利事业单位与其他事业单位一样,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直接产生的是社会效益(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间接产生经济效益(避免国家及人民的财产损失)。

5我国水利行业技术工人培养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5.1要提高对水利行业技术工人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

水利行业技术工人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提高认识非常重要,只有认识到位了,行动才能到位。特别是水利行业特有工利,技术工人大多工作在事业单位,其工作成效不像企业那么直接和显著,其重要性不易被人理解,提高认识显得更加重要。

5.2要加强技术工人培养的基础工作

尽快修订水利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技师高级技师标准。目前使用的水利行业特有工种工人技术等级是1993年由劳动部和水利部共同颁布的,技师高级技师标准是1996年由水利部颁布的。随着水利科技的发展和水利形势的变化,新仪器、新设备、新方法不断使用,特有工种的技术含量发生了变化,有些工种技术含量增加了,有些工种的技术含量可能减少了。老的标准不能客观反映实际工作的需要,急需按照劳动保障部的要求进行修订,然后根据新标准编写配套培训教材和试题库。

5.3要完善地方水利行业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制度

由于前面已述的事业单位工人考核的体制原因,地方人事部门对地方水利行业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制度不一,评聘的工种范围不一,总的来说评聘的数量很少、条件较高,不利于激励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水利部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水利行业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制度,并通过地方水利部门积极向地方人事部门反映,争取得到地方人事部门的支持,在水利行业能够评聘技师高级技师的特有工科‘中全部准许评聘,并尝试评聘分开的制度,激励更多的水利行业技术工人成才。

6 结论

水利行业是个公益性的行业,水利行业技术工人绝大多数在事业单位工作。事业单位技术工人与企业相比,突出的特点是不像企业技术工人那样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而是创造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这也导致了人们对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培养不像企业那么重视。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总结目前我国水利行业技术工人培养的优缺点,并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刁‘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2006) 15号

[2] 《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3版

[3] 2006年水利部教育统计年报

高级技术分析篇6

关键词:散打;战术行动;运用次数;成功率;进攻;防守

中图分类号:G85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8—0130-04

散打运动属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运动员的技术与战术能力是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制胜的武器,对提高运动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散打运动发展比赛程度日趋激烈,比赛中运动员单凭技能或体能战胜对手的现象逐渐减少,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在良好的体能和娴熟的技术支持下,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提高战术运用能力。战术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方面构成。战术6个方面只有战术行动是通过技术的运用体现出来的,并可以做出统计分析。因此,本文对散打战术行动运用现状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战术行动运用情况,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和实用性,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散打运动竞技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运会散打男子决赛中6个级别96名参赛运动员的场次情况,选取了6个级别前8名全部比赛录像中所有运动员战术行动运用情况,共48名运动员、56场、127局比赛(已去除因伤弃权13场和优胜3场,共16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检索和查阅了有关散打理论及我国散打运动书籍、文献、刊物及各种学报,在此基础上收集与本文有关的相应信息,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选择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专家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了“散打战术行动指标筛选表”调查问卷,通过对散打专项教授、教练员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综合专家对指标筛选结果,从而确定散打运动员战术行动指标。专项教授共发放28份,回收23份,回收率为82.1%,其中1份无效,有效率为78.6%。教练员发放40份,回收36份,回收率为90%,其中3份无效,有效率为91.7%。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折半信度检测法,通过测量克隆巴赫α系数值(Cronbach.1951,α值接近或高于0.80表示其内部一致性程度高)α1=0.8812和α2=0.9143,说明本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可信的。

1.2.3 录像分析法 通过多媒体播放软件对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散打决赛录像进行快放、慢放、定位等方法反复观察,并对比赛中战术行动的实际运用状况做详细的记录统计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将记录的所有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检验方法,对于成功率的差异进行了显著性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

2 结果与分析

2.1 散打战术行动的概念 散打战术行动是根据比赛双方的各种具体实际情况,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战胜对方而采用的一系列动作行动。散打战术行动的作用在于运动员把已经获得的身体、技术、心理等方面的训练成果,根据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况,最优化地进行综合运用。其核心就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造成有利的态势,掌握比赛主动权。散打战术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熟练的掌握了各种技术,才能灵活的运用各种战术,战术的运用是通过特定的战术行动表现出来。

散打战术由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方面构成。在比赛中战术是以指导思想为其活动的核心,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具体比赛情况提出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产生各种战术意识,并在技术、体能、心理等方面配合下通过一定战术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战术行动实施。因此,在战术的6个内容中战术行动与技术的结合最为密切,战术行动在比赛中运用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到技术的发挥,反之,技术水平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战术行动的效果。

2.2 散打战术的分类及内容 运动训练学中战术的分类有:按战术的表现特点、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按战术的攻防性质、按战术的普适性等分类标准。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就产生了多种战术类型。本文研究是根据散打其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属性,并结合散打的特点,按其攻防性质的标准进行分类。因此,进攻和防守构成了散打基本战术行动,在战术行动进攻和防守交替转换的演变过程中,各种战术行动无不以进攻或防守为主线而组合形成多种复杂的表现形式。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论证,在这种不断的变化重组中形成了5种复合形式、7种战术行动(图1)。

2.3 散打战术行动判定的条件与标准 竞技散打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其技术动作使用是以击中对手有效部位为目标,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多得分并少失分,即体现“攻中寓防,防中寓攻”的原则。散打技战术的使用都是在竞赛规则范围内进行,战术行动是通过技术动作运用来实现的,技术动作运用成败是可以量化,那么通过对技术动作运用成败的量化统计达到掌握战术行动的实施效果。因此,评判战术行动成败与否的唯一标准是以竞赛规则的评分办法为依据。

2.4 运动员战术行动运用情况总体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比赛中战术行动运用次数较多,平均每局运用次数达到了20.4次,这证明了高水平散打比赛的激烈程度。比赛中战术行动的出现并不是只取决于一方运动员,而是受到双方运动员的控制和反控制。规则为了体现比赛对抗的激烈程度,对消极一方也有明确的判罚;另外,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对决无论从战术行动的速度、灵敏、隐蔽、变化上都有更快的节奏。因此,散打战术行动总体运用次数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但从成功次数和成功率数据来看相对一般,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1)进入前八名的运动员都已具备一定的夺冠能力,他们之间技术水平比较接近。2)运动员和教练员在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等综合方面都非常接近,且都非常了解对手,并做了充分赛前分析。3)运动员对比赛中的战机和节奏的总体把握和准确性都很接近。这证明了高水平比赛激烈程度虽强却往往得分效果却达不到理想状态。

2.5 不同级别运动员战术行动运用情况对比分析从表2数据可以得出,小、中、大级别散打运动员之间战术行动的平均每局运用次数上虽有不同,但相差很小,在平均每局运用次数上按多少顺序依次为:小级别、中级别、大级别,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小级别和中级别运动员都具备较好的灵敏、速度特征,大级别在灵敏和速度上则略逊一筹,但在力量上却超过小、中级别运动员。由于现代散打的竞争性日趋激烈,在运动员后天培养条件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运动队从选材上更加重视科学化,尤其是大级别选材,被选者的灵活性往往就成为教练员重中之重的选材指标,并在训练中更加重视大级别的灵活和速度的培养。因此,大级别和中小级别在比赛中的战术行动运用次数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接近,这也是符合目前散打技术和比赛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三个级别成功率进行检验,表明不同级别战术运用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进行分割检验,如表3所示:

从成功率上看,无论是小与中、小与大、中与大级别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成功率的高低依次为中级别、小级别、大级别。分析其原因:1)从小与中级别对比看,中级别在速度、灵活协调性方面都不弱于小级别,但力量上的优势使中级别运动员比小级别击中对方效果更明显,裁判更容易给分。2)从小和大级别看,大级别除了力量比小级别大以外其它方面身体素质均不如小级别,而且在运用次数上也比小级别低,这和大级别体重大体能消耗快有直接关系,同时由于体重大而影响了速度这一在比赛起制胜关键作用的因素,这是大级别成功率显著低于小级别的主要原因。3)从中和大级别看,在小、中、大级别之间中级别属于全面型运动员,它既有相当于小级别的速度、协调、灵敏又有近乎于大级别的力量,因此,大级别成功率与其相比较低也是符合散打运动竞赛规律。

综上所述,运动员要在比赛中提高战术行动的能力,必须在训练中加强对其技能、体能、智能、心能的水平,同时对战术的观念、指导思想、意识、知识、形式等方面能力的协同配合提高。小级别的运动员在保证其速度、灵敏和协调外,应加强力量的训练;大级别的运动员则应在灵敏、协调和速度素质方面加强训练;中级别运动员应在身体素质各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各级别运动员都应在训练中不断加大难度、提高训练水平,适应竞赛的规律,发挥在复杂多变情况下高质量运用战术行动的能力。

2.6 运动员7种战术行动指标总体运用情况分析从表4数据可以得出,平均每局运用次数较多的是防守反击和防守反击后防守,分析其原因是:散打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继承了传统武术中后发制人、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等战略思想,正是这些战术指导思想、观念、知识使防守反击和防守反击后防守的平均每局运用次数占了优势。平均每局运用次数运用较少的是进攻后防守反击后防守和防守,其原因是:1)在比赛中运动员如果只采用防守战术行动那就不可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运动员一般情况下不会单纯的进行防守战术行动,即使用防守战术行动也只是在反击条件不成熟或不成立的情况下运用,运动员要取胜必须进攻和反击,这是防守运用次数少的重要原因。2)摔法克制拳腿法的连续进攻,而且在双方拳腿组合相互击打时裁判员不易给分,但是摔法在比赛中一旦成功效果明显,场裁判定边裁判员同时给分,因此运动员对摔法运用有一定的倾向性;运动员和教练员追求进攻动作简洁实用、清晰有效,不与对方过多纠缠,而且现代散打技术水平发展迅速,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竞技能力十分接近,运动员在使用复杂的战术行动时必定在心理与战术运用上受到对方战术行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进攻后防守反击后防守平均每局运用次数相对较少。

从成功率上看,防守战术行动成功率最高是因为防守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成功,但是只靠防守是不能得分的,武术界人士常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运动员在防守后必须寻找战机和调整战术行动,虽防守在比赛中没有得分意义,但为反击做好准备,在防守高成功率的支持下,防守反击战术行动也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防守反击运用次数多和成功率相对较高。另外,进攻后防守反击成功率高与规则有一定关系,运动员在第一次进攻后进入第二次进攻,在两次进攻之间要防守对方的反击,在打破对方进攻和防守之间的平衡时二次进攻就比较容易成功,而且边裁判员更倾向于对第一次进攻效果和最后一次进攻效果的判定,因此,进攻后防守反击运用次数多且成功率高。

2.7 不同级别运动员7种战术行动指标运用情况对比分析

从表5数据统计结果分析,在运用次数上小、中、大级别仍以防守反击和防守反击后防守最多,进攻后防守反击后防守最少;在成功次数和成功率上小、中、大级别以防守、防守反击、进攻后防守反击为前三名,进攻后防守反击后防守最少。各级别7种战术行动统计结果与总体运用情况相一致。同时也说明了散打运动员要取得比赛的胜利必须在一定的战术行动运用次数下提高其成功率。

对不同级别运动员7种战术行动指标运用情况成功率进行检验,如表6所示,由表中可以看出,只有防守反击战术不同级别运动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进行分割检验,表明小中级别、中大级别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从成功率对比看,小和中级别之间7种战术行动均无显著性差异;小和大级别在进攻后防守上有非常显著差异;中和大级别在防守、防守反击后防守、进攻后防守反击后防守上有显著性差异。大级别在战术行动整体运用效果上也都均低于中小级别,其主要原因是大级别的速度、协调、灵活性相对中小级别都较差,再由于体重大体能消耗快,所以在比赛中更容易去搂抱对方防守或消极相峙来节省体能,搂抱和消极相峙造成比赛净打时间的大量消耗,引起在单位时间内战术行动运用减少,而中小级别则相反,运动员在有限时间内更积极进行攻防转换,运用复杂多变的战术行动,更多地在攻防转换战术行动中得分。

综上所述,在运动员训练对策上,教练员应抓住散打战术行动运用的主流方向,尤其是针对运动员应加强进攻后防守反击和防守反击的训练。另外,提高运动员进攻、进攻后防守和防守反击后防守的成功率。科学系统地使运动员掌握各种战术行动,并不断开发新型的复合战术行动,从而使运动员战术能力朝着更全面、均衡的方向发展。

高级技术分析篇7

1.1自动化程度高

计算机视觉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多个外形和内在品质指标进行同时检测分析,可以进行整体识别、增强对目标识别的准确性。

1.2实现无损检测

由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农产品的识别是通过扫描、摄像,而不需要直接接触,可以减少对所检测食品的伤害。

1.3稳定的检测精度

设计的运行程序确定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识别功能就会具有统一的识别标准,具有稳定的检测精度,避免了人工识别和检测时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差异。

2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初,学者开始研究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近几十年电子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方面主要集中在该技术对果蔬的外部形态(如形状、重量、外观损伤、色泽等)的识别、内部无损检测等方面。国内有关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业中的应用研究起始于90年代,比国外发达国家晚20多年,但是发展很快。

2.1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果蔬分级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相当广泛,从外部直径、成熟度的检测到内部腐烂程度的检测都有研究。韩伟等[4]采用分割水果的拍摄图像和新的计算机算法计算水果的半径,进而得出果蔬的最大直径。研究表明,该算法不仅降低了计算量而且提高了计算精度,此方法用于水果分级的误差不超过2mm,高于国际水果分级标准所规定的5mm分类标准差,可在工业生产中很好应用。李庆中[5]也利用图像的缺陷分割算法研究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苹果检测与分级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此算法能快速、有效地分割出苹果的表面缺陷。孙洪胜等[6]以苹果色泽特征比率的变化规律为理论基础,结合模糊聚类知识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来检测苹果缺陷域,检测不仅快速而且结果精确。刘禾等[7]通过研究认为苹果的表面缺陷可以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检测,计算机视觉技术还可以将苹果按照检测结果进行分级,把检测过的苹果分成裂果、刺伤果、碰伤果和虫伤果等类别。梨的果梗是否存在是梨类分级的重要特征之一,应义斌等[8]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图象处理技术、傅立叶描述子的方法来描述和识别果形以及有无果柄,其识别率达到90%。杨秀坤等[9]综合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遗传算法、多层前馈神经网络系统,实现了具有精确度高、灵活性强和速度快等优点的苹果成熟度自动判别。陈育彦等[10]采用半导体激光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检测苹果表面的机械损伤和果实内部的腐烂情况,初步验证了计算机视觉技术检测苹果表面的损伤和内部腐烂是可行的。冯斌等[11]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水果图像的边缘进行检测,然后确定水果的大小用以水果分级。试验表明,该方法比传统的检测方法速度快、准确率高,适用于计算机视觉的实时检测。朱伟[12]在模糊颜色的基础上,分析西红柿损伤部分和完好部分模糊颜色的差别,用分割方法对西红柿的缺陷进行分割,结果显示准确率高达96%。曹乐平等[13]人研究了温州蜜柑的果皮颜色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以及糖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然而根据相关性,样品检测的正确识别率分别只有约74%和67%。刘刚等[14]从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获取苹果的图像,并通过计算机自动分析图像数据,对苹果的外径、体积、以及圆形度等参数进行处理,与人工检测相比,计算机视觉技术具有检测效率高,检测标准统一性好等优点。Blasco.J[15]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分析柑橘果皮的缺陷,进而对其在线分级,正确率约为95%。赵广华等[16]人综合计算机视觉识别系统、输送转换系统、输送翻转系统、差速匀果系统和分选系统,研制出一款适于实时监测、品质动态的智能分级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苹果分级。王江枫等[17]建立了芒果重量与摄影图像的相互关系,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检测桂香芒果和紫花芒果的重量和果面损伤,按重量分级其准确率均为92%,按果面损伤分级的准确率分别为76%和80%。

2.2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禽蛋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禽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分级、品质检测主要采用人工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而且存在劳动强度大、人为误差大、工作效率低等缺点,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类产品工业生产中存在的困扰。欧阳静怡等[18]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来检测鸡蛋蛋壳裂纹,利用摄像机获取鸡蛋图像后,采用fisher、同态滤波和BET算法等优化后的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裂纹形状并判断,试验结果表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鸡蛋蛋壳裂纹的检测准确率高达98%。汪俊德等[19]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基础,设计出一套双黄鸡蛋检测系统。该系统获取蛋黄指数、蛋黄特征和蛋形尺寸等特征,和设计的数学模型对比来实现双黄鸡蛋的检测和识别,检测准确率高达95%。郑丽敏等[20]人通过高分辨率的数字摄像头获取鸡蛋图像,根据图像特征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鸡蛋的新鲜度和贮藏期,结果表明,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鸡蛋的新鲜度、贮藏期进行预测的结果准确率为94%。潘磊庆等[21]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声学响应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检测裂纹鸡蛋,其检测准确率达到98%。MertensK等[22]人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研发了鸡蛋的分级检测系统,该系统识别带污渍鸡蛋的正确率高达99%。

2.3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检测食品中微生物含量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在综合学科中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在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主要是针对微生物微菌落的处理。食品工业中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微生物检测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以研究单个细胞为主,并在个体细胞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殷涌光等[23]以颜色特征分辨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套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快速定量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的系统,该系统检测结果与传统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但与传统方法相比,可以节省5d时间,检测时间在18h以内,并且能够有效提高产品品质。Lawless等[24]人等时间段测定培养基上的细胞密度,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时间和细胞密度之间的动态关联,利用该关联可以预测和自动检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如通过计算机控制自动定量采集检测对象,然后分析菌落的边缘形态,根据菌落的边缘形态计算机可以显示被检测菌落的具置,并且根据动态关联计算机视觉系统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不同的样品。郭培源等[25]人对计算机视觉技术用于猪肉的分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识别猪肉表面微生物数量上与国标方法检测的结果显著相关,该技术可以有效地计算微生物的数量。Bayraktar.B等[26]人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光散射技术(BARDOT)和模式识别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快速检测李斯特菌,在获取该菌菌落中的形态特征有,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达到对该菌的分类识别。殷涌光等[27]人综合利用计算机视觉、活体染色、人工神经网络、图像处理等技术,用分辨率为520万像素的数字摄像机拍摄细菌内部的染色效果,并结合新的图像处理算法,对细菌形态学的8个特征参数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传统检测结果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9987),和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准确、适合现场快速检测等特点。鲁静[28]和刘侃[29]利用显微镜和图像采集仪器,获取乳制品的扫描图像,然后微生物的图像特征和微生物数量进行识别,并以此作为衡量乳制品质量是否达标的依据,并对产品进行分级。

2.4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其他食品产业中的应用研究

里红杰等[30]通过提取贝类和虾类等海产品的形状、尺寸、纹理、颜色等外形特征,对照数学模型,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识别技术实现了对贝类和虾类等海产品的无损检测和自动化分类、分级和质量评估,并通过实例详细阐述了该技术的实现方法,证实了此项技术的有效性。计算机视觉技术还可以检验玉米粒形和玉米种子质量、识别玉米品种和玉米田间杂草[31]。晁德起等[32]通过x射线照射获取毛叶枣的透视图像后,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图像进行分析评估,毛叶枣可食率的评估结果与运用物理方法测得的结果平均误差仅为1.47%,因此得出结论: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应用于毛叶枣的自动分级。GokmenV等[33-34]通过对薯片制作过程中图像像素的变化来研究薯片的褐变率,通过分析特色参数来研究薯片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和褐变率的关系,结果显示两项参数相关性为0.989,从而可以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来预测加热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该方法可以在加热食品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韩仲志等[35]人拍摄和扫描11类花生籽粒,每类100颗不同等级的花生籽粒的正反面图像,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花生内部和外部采集图像,并通过图像对其外在品质和内在品质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该技术在对待检样品进行分级检测时的正确率高达92%。另外,郭培源等[36]人以国家标准为依据,通过数字摄像技术获取猪肉的细菌菌斑面积、脂肪细胞数、颜色特征值以及氨气等品质指标来实现猪肉新鲜程度的分级辨认。

3展望

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必然伴随着坎坷,从70年代初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工业中进行应用开始,就遇到了很多问题。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及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检测指标有限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检测食品单一指标或者以一个指标作为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时具有理想效果,但以同一食品的多个指标共同作为分级标准进行检测分级,则分级结果误差较大[37]。例如,Davenel等[38]通过计算机视觉对苹果的大小、重量、外观损伤进行分析,但研究结果显示,系统会把花萼和果梗标记为缺陷,还由于苹果表面碰压伤等缺陷情况复杂,造成分级误差很大,分级正确率只有69%。Nozer[39-40]等以计算机视觉为主要技术手段,获取水果的图像,进而通过分析图像来确定水果的形状、大小、颜色和重量,并进行分级,其正确率仅为85.1%。

3.2兼容性差

计算机视觉技术针对单一种类的果蔬分级检测效果显著,但是,同一套系统和设备很难用于其它种类的果蔬,甚至同一种类不同品种的农产品也很难公用一套计算机视觉设备。Reyerzwiggelaar等[41]利用计算机视觉检查杏和桃的损伤程度,发现其检测桃子的准确率显著高于杏的。Majumdar.S等[42]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区分不同种类的麦粒,小麦、燕麦、大麦的识别正确率有明显差异。

3.3检测性能受环境制约

高级技术分析篇8

30年弹指一挥间,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奋力前行在一条蓬勃发展之路上,尤其从2008年开始,国家加大专项投入,中心得到飞速发展,王京宇主任恰逢此时走马上任。在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主任王京宇,倾听其讲述中心发展的点点滴滴……

1984年,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成立,时光荏苒,30年的时间可以承载太多的世事变迁,2014年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一个集服务、教学、科研和对外开放为一体的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呈现于世人面前。中心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定位“以分析测试服务、技术支持为主,以仪器功能开发、技术创新为先,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教学为本”,并在仪器配备、管理模式、团队建设乃至服务理念等方面不断实现突破,形成了一套具有医学教育与研究特点的管理体系。

测试为主―一项测试结果折服国际同行

2008年的一天,中心突然接到公安部门的请求,要求帮助做产地鉴别。当时公安部门的鉴别准确率在70%左右,前来接洽工作的警官表示:如果中心能将这个数据提高五个百分点,会对公安部门破案有相当大的帮助。此时,恰逢中心正在开展多元素组学研究,利用多元素分析数据进行包括癌症、精神分裂症在内的疾病辅助诊断,该方法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初步验证。利用类似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中心将产地鉴别准确率从70%提高到87.5%。随后,公安部门用这个测试结果与美国同行交流,对方非常惊讶,甚至对测试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因为他们也曾用相似的方法进行测试,但是准确率总是在70%以下。为了消除美国同行的疑点,公安部门又提供了20份盲样,由分析中心进行测试,然后由公安部门进行核对,测试结果出来以后,复核的警官对王京宇主任说,你们这次的准确率是100%。

北京大学医学部条件得天独厚,覆盖医学、药学与公共卫生等多个学科,专业齐全,优势明显。中心借此开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测试服务。例如:一种新开发的药物通常要进行动物实验、有效成分分析、病理实验等多项烦琐且独立的实验。如果客户自行寻找多个相关实验室做标准测试,一则烦琐,二则费时。而分析中心长期从事类似的工作,与校内的各个学科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只要客户说明目的,分析中心将为其提供设计实验方案,协调多个学科实施实验,出具检测报告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分析中心在保证完成校内有关单位检测业务的前提下,积极提供校外检测业务,其校外业务比例占到30%~40%。

BD FACS Vantage_DiVa 流式细胞分选仪

2008年前后,国家加大专项投入,中心得到飞速发展,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及973计划项目等部级或国际合作的大型项目,成为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优秀代表之一。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使用率,让资源配备更加合理化成为我们此次采访的重点。对此,王京宇主任表示,作为高校服务的测试平台,做好低端的常规分析测试,满足不同学科教师需求,是对该平台的最低要求;注重仪器功能开发,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创一流大学”的需要,让中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则是对于平台的更高要求。

Leica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和荧光相关光谱系统

作为学校重点投资的大型仪器平台,为一线教科研工作提供测试服务与技术支持是分析中心的主业。近年来,中心为众多部级、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及优秀文章的撰写提供了测试服务与技术支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心还在不断地提高服务意识,努力实现对客户的承诺:“服务让您满意,技术请您放心”。

研发为先―团队研发成绩斐然

分析技术的创新与仪器功能的开发是提高测试服务与技术支持水平的先导,再先进的仪器设备也是要靠人来操作的。王京宇主任格外重视团队的研发能力培养,并通过不断地总结归纳,努力找寻实验室工作团队的最佳组建模式:专业的研究者+职业的技术人员+研究生。2009年,中心设立了“研发基金”,支撑了十余项研发课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013年,在北京大学第七届实验技术成果奖评选中,受到研发基金支持的四个课题组,从各个学院和临床医院的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总共九个奖项中,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成绩显著,同时还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中心开发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受到一线师生的重视,为众多部级重点项目的顺利开展、为大量SCI论文的发表提供了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和数据支持。

中心不断探索大型仪器实验平台服务的最佳模式。王京宇主任认为,实验室领军人物最好为该领域专家,在业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作为专家,该领军人物应能够确保仪器的正确使用,同时还能够开展仪器的功能开发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平台的服务含金量。每个实验室的领军人物本身最好是该类仪器设备的最大用户,这样就能保证仪器的基本使用率,再加上其他相关学科的用户,就能顺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机时。同时,实验室领军人物还应具备先人后我的精神,承诺在优先保障其他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完成自身的科研工作。需要时,领军人物应试行“弹性工作制”“歇人不歇马”,按时完成其他课题组的测试工作,而将自身的科研工作安排在“8小时”之外。

王京宇主任强调,合格的测试平台工作人员应该具备“职业精神”:首先是敬业―由衷地热爱自己的工作;然后是专业―拥有高超的职业技能。这样一支队伍是实验平台的根本保证。

中心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试验任务,有些工作人员难免会产生“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觉。对此王京宇主任格外重视,力争将中心每个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分析中心的整体发展目标有机结合,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中心现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和技术服务队伍,员工6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占1/3,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中心总人数的50%。

教学为本―学生操作能力提升显著

作为高等学府的分析测试平台,实验教学是理所当然的本职工作。分析中心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流式细胞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高级医药卫生仪器分析、高级医学设备与技术等。

为了让一线师生紧跟大型仪器设备的发展趋势,了解先进测试技术的最新水平,中心开办“现代科学仪器与生命科学研究”系列讲座,尝试为医药卫生分析中心开启一扇对外展示之窗,为一线教科研人员开设一门医药卫生仪器分析之课,为临床与基础医学研究开辟一条多学科交叉之路。

研究生能否熟练、正确使用大型仪器直接关系到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及科研工作的质量。然而,很多实验教学仍然停留在“理论讲解+简单实验操作”的传统模式上,学生选修之后往往印象不深,一知半解,很快淡忘。借助大型仪器平台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自身优势,中心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开设了科学仪器实验操作技能强化课程,通过“微型PBL教学+参与测试服务”等模式,对学生进入课题阶段拟使用仪器进行前瞻性的实验教学。首批21名选课学生经过64学时的强化教学,获得了两个学分,其中18名学生初步具备了“独立、正确”操作所选仪器的能力,经过严格的考核,获得相关仪器的《实验技能能力证书》。该教改项目获得了北京市高教学会的重点支持,开课以来受到研究生和导师们的欢迎。

继往开来―中心发展方兴未艾

1984年12月25日,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的前身“北京医学院中心实验室”正式成立。借助世界银行贷款,中心购置了价值200万美元的大型仪器设备,用于支持北医教学与科研。经过30年的发展壮大,中心目前下设6个直属实验室:细胞分析实验室、蛋白质分析实验室、同位素分析实验室、电镜分析实验室、分子影像分析实验室、理化分析实验室;5个加盟实验室:药物分析实验室、环境与食品分析实验室、代谢物分析实验室、功能基因分析实验室、活细胞功能分析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1.3亿元人民币。

在设备分级管理问题上,王京宇主任说道:“新购置的大型仪器是放在分析中心这个公共平台上专管公用,还是放在某个学科或教研室自行管理使用,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仅是一个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主要研究者,以下简称“研究者”)或者学科需要,而且,仅该学科本身就能占满甚至超出教育部所规定的每学年800机时标准时,则考虑放置在系级或者院级实验室。但如果是若干个研究者或者学科都需要,且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保证教育部规定的使用率时,则应该放置在校级分析中心,专管共用。目前,医学部存在三级实验室:校级、院级、系级,分析中心属于校级实验平台。

在王京宇主任看来,改变大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国家资源严重浪费的现状,应该尝试从政策导向上入手。王京宇教授在分析中心构建模式与大型仪器运行效益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变仪器购置费为分析测试费”的建议,指出在政府层面上适当减少仪器购置费,加大仪器测试费的投入。他认为,这样做有如下好处:有效避免重复购置,杜绝使用率低下的现状;重点装备技术力量雄厚的实验平台,提高测试水平和服务技术含金量;使得非仪器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得到足够的测试经费,同时得到专业实验技术人员提供的可靠的分析数据;缓解多数人测试经费“不够花”或少数人有钱“花不完”的难题。此项建议一经提出,立刻赢得了业内人士的。

为了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中心热心公益事业,协助北京电视台推出了“药食相克”“PM2.5专题”等节目,运用直观的实验手段、科学的实验数据来解答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问题。

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强音,中国的科学事业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原北京医学院党政班子做出战略性决策:集中财力办大事,用有限的资金引进现代化的大型仪器设备,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医学研究水平的步伐。随后的30年,中心随着时代的脉动不断发展,一代又一代勤奋的中心人为分析测试平台的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构建了集服务、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仪器平台,其高精尖的设备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果为医药类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中心人的梦是历史的,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中心人的不懈努力;中心人的梦也是现实的,在当今中心人的苦干、实干、巧干中梦想成真;中心人的梦更是未来的,在求实创新的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行。

高级技术分析篇9

2001年中国武术协会初步提出在竞技武术套路中增加难度动作的设想,并于2002年3月在试行的新规则中开始启用,2007年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增加了难度评分,使国内国际竞赛规则得到了统一。规则中将竞技武术套路的评分分为动作质量分(5分)、演练水平分(3分)和难度动作分(2分)三大块进行评分的,一方面由于运动员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后,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的评分已不能很好的区分运动员的武术套路竞技水平;另一方面受规则的影响,难度动作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体现竞技武术套路水平的关键。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分析,近年来,学术界围绕高校武术套路运动员难度竞技水平所做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对高校武术套路运动的研究

目前针对高校武术套路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武术套路运动教学、开展现状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

如金红梅2007对浙江省部分高校的武术教师或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该省武术套路的开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 [1];曹佩芳2008年从安徽省高校武术教学套路现状入手,对武术教学套路进行现状调查,发现武术套路教学的安排有很大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武术教学的发展对策[2];张修昌、周圣文在2008年的研究表明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水平普遍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高 [3];张一龙、张继生通过对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的现场技术和名次的统计,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高校武术教练员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湖南省高校竞技武术水平的提高提出了相应对策[4];贺天津运用学校体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较系统的、从客观的角度探究江西省高校武术套路高水平运动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5]。周新新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提出了发展浙江省高校竞技武术套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6]。徐培文2006年在《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规范之探析》中指出目前多种因素使得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不够科学规范,而武术套路教学的科学规范是武术教学之根本,并通过对普通高校套路教学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的阐释,分析了普通高校武术套路教学规范化难以实施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7]。李通国2007年的研究认为:武术套路教学文化诉求可以改变武术套路教学单纯的教习技术的现象,转而诉求于武术的文化和精神元素,使枯燥的技术学习转变为丰富的内在的精神追求,利用高校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理解问题的能力[8]。

以上研究虽然针对的是不同高校的武术套路运动研究,但都提出了高校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不容乐观,武术套路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当使学生失去了上武术课的兴趣,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的尴尬局面,针对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建议不乏新意。但对高校武术套路教学内容的设置创新、师资队伍体系建设以及武术套路专业运动员培养的研究较少。

2 有关武术套路运动员难度动作的研究

有关武术套路运动员难度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难度动作的编排和完成两个方面:

如李本一等通过对《第十一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女子刀术难度动作编排选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运动员的难度动作分值全部超出规则规定的2分,运动员选择的动作难度全部属于跳跃类,B级动作难度是动作难度的选择重点[11]。赵秋菊、李立杰目前我国高水平女子长拳自选套路运动员难度动作编排及完成情况特点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表明:运动员参赛套路中编排的动作难度均为跳跃类,以B级难度为主,连接难度动作中D级连接相对较少;动静连接难度组合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相同难度动作组合的顺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2]。胡玲、徐彩桐2006年通研究表明:辽宁省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在难度选择方面,男运动员倾向于A、B级动作难度、B级连接难度,女运动员倾向于A级动作难度,A、B级连接难度;在难度完成方面,男运动员的A、B级动作难度、A级连接难度完成较好,女运动员的A级动作难度、A级连接难度完成较好[13]。李本一、姚丹、翟晓丹等认为:难度动作分值普遍高于所规定的满分;难度动作堆积,出现头重尾轻的不平衡感;套路编排雷同,高难动作和创新动作偏少;男、女运动员在自选太极拳、太极剑中的难度动作选项的空间不够,没有自由度,难度动作有呈“规定划”方向发展的趋势[14];刘成兵,付兵研究认为:浙江省优秀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2006年后出现跳跃类难度动作的成功率明显下降。优秀女子武术套路运动员跳跃类难度动作的成功率也呈现出不容乐观的状态,跳跃类难度动作质量不符合标准[15]。张秋2004的研究表明:运动员心理、生理、专项素质、专项技能对女子长拳难度动作成功率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空中转体速度、落地时的身体姿势是决定难度动作成功率的关健[16]。温佐惠在研究中指出2003年套路竞赛规则基本上在评分标准上达到了国际要求,但是评分标准中难度分值的增加,使大部分运动员在编排时只注重难度的编排[17]。

以上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较高水平比赛的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难度的编排与完成上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对难度动作编排与完成的分数、类别和级别的研究上,缺乏对三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2)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针对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对于中低水平运动员难度的编排与完成研究较少。(3)在研究地域上,偏向对武术套路竞技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对于很少在全国或世界武术套路比赛中拿牌的地域很少涉及。

3 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训练的研究

李江、王征宇2009年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吉林省武术队的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他指出难度动作是所有教练与运动员的重要训练内容,它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成绩,而科学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直接获益,提高难度训练的质量对运动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18]。林北生2008年对影响旋风脚720度成功完成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分阶段训练对旋风脚720度技术的掌握非常重要[19];代林彬、陈峰2008经研究认为难度动作的专门化训练是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的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难度动作的技术要求及评分要点,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手段来辅助训练,注重创新技术诊断模式和针对性训练手段,为难度动作训练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20]。

高级技术分析篇10

企业专利预警的定位

本文所指的专利预警是指准确、灵敏昭示专利风险,并提供相应警示的预警系统。

企业是国家创新的主体,也是行业的组成单位。各个公司的产品与市场差异非常大,而专利预警制度不仅与产品、技术相关,与市场销售等非技术指标也密切相连,因此企业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以自我为主体建立自己的专利预警制度。企业专利预警指企业以自我为主体建立准确、灵敏昭示企业自身的专利风险,并提供相应警示的企业专利预警系统。

但是,从目前我国企业的自身研发能力和资金投入来看,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建立专利预警制度存在困难,目前企业做得更多的是专利检索、申请专利,形成专利池,同时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加强专利预警的研究。因此,企业在建立预警制度的同时,要充分了解国家相应的政策导向,利用行业的作用和影响力为其提供帮助,才能真正建立对企业自身有效的专利预警制度。

企业专利预警的工作内容

目前国内外大的企业的专利预警工作的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以下部分:专利预警警度设定和专利应急制度建立。

1.专利预警警度设定

专利预警警度设定主要通过专利检索、专利分析、专利跟踪、专利预警级别的确定等实施步骤确认可能涉及侵权的专利,同时根据产品市场的占有、市场潜力来综合分析专利预警警度的级别。

(1)专利检索

专利检索工作是企业专利预警的基石,检索工作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专业的检索工作人员,针对企业的产品所作国内外专利检索。

专利检索工作包括专利初步检索和专利甄别及专利法律状态检索。

第一步:专利初步检索。专利初步检索中最主要的是专利检索范围的认定,确认了专利检索范围,就可以由专利检索工作人员根据国际专利分类号、关键词、申请人的功能要求进行专利初步检索。专利检索范围的认定需要根据企业产品种类加以认定,而不能仅仅将产品的关键词纳入检索的范围,专利检索的范围需要将整个产品的组成部分,还需要将产品主要零部件的名称、新品、产品的生产、工艺、包装、相关材料等环节都纳入,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专利检索。

第二步:专利甄别。专利甄别主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对专利加以筛选、甄别,最终才能确认与公司产品相关的专利。

第三步:专利法律状态检索。对确认与公司产品相关的专利,企业必须要进行法律状态检索。由于专利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文件,而且是一种被法律保护的法律载体,已失效的专利也可以借鉴,不同的专利处于不同的法律状态,法律状态的不同对采取什么样的应急措施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法律状态的检索是专利检索的一个重要环节。

专利检索的目的是形成企业自身根据不同产品进行分类的专利数据库。

(2)专利分析

专利分析是专利预警制度中的关键步骤。专利信息分析对专利预警机制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利分析,即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及预测功能的竞争情报,从而为企业的技术、产品及服务开发中的决策提供参考。

专利分析总的来说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主要是根据专利数据进行专利竞争对手分析、专利地图绘制等;定性分析主要包括专利侵权分析、专利技术分析等。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定性分析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A专利侵权分析。主要是在专利检索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产品进行专利侵权分析,判断产品是否侵权,这项工作需要由专门的高素质专利工作人员在技术人员的配合下进行法律认定,这一步骤是建立专利预警机制的重要步骤。

B专利技术分析。主要在专利侵权分析和专利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可能涉及侵权的专利进行认定,分析哪些技术属于关键技术,那些技术属于非关键技术。目的就是在专利地图绘制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企业专利可能涉及侵权的数据库,并在数据库中区分出哪些是关键技术,哪些是非关键技术,对于关键技术需要重点关注,并及时规避。

(3)专利跟踪

在已形成的企业涉及侵权的数据库基础上,企业需要对这些专利法律状态的不同进行专利跟踪。

(4)专利预警级别的确定

专利预警级别的确定对专利预警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难点,由于国内对这一方面研究并不成熟,因此相关的争议也比较多。

目前,理论界目前关于专利预警级别评价主要存在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式。

定性评价。有学者认为:专利预警机制的专利的危险程度与市场、环境和技术密切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中,技术维因素除了专利差距威胁、专利差异威胁和专利研发威胁之外,还包括技术自身发展的一些特性,如技术成熟度、技术复杂度、技术更新速度等。市场维因素包含与产业市场相关的影响因素。专利事件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追求市场利益,专利威胁的特点之一就是与市场利益直接相关。因此,产业市场状况也影响到组织外部专利威胁的大小。同样,外部宏观环境对专利威胁大小也有影响,如技术保护强度、技术实施环境等。

定量评价。有学者提出与企业专利预警的警度定量评价指标相关的定量指标包括:同类产品或方法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企业专利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这三种数据的大小与企业专利预警的警度定量评价成正比,数据越高,企业专利预警的警度就越高。并提出根据计算数值将专利预警状态划分为危机状态、警界状态、正常状态。

定性评价,相对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因此难以准确判断,但是相对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适合企业应用;定量评价,相对考虑的因素比较少,适合对行业准确的判断,适合行业应用。

但是两种专利预警的评价中都忽视了一点,就是企业的产品中涉嫌专利侵权的问题。

综合考虑评价。笔者认为,企业更适合定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专利预警警度评价,根据企业产品专利涉及侵权的专利数量、技术因素、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将专利预警的级别可以从低危状态到高危状态分为:正常状态、预警状态、高危状态三个级别。

A、企业产品专利涉嫌侵权的专利数量

如果企业产品专利涉嫌侵权的专利数量比较少,那么竞争对手采用专利诉讼的方法威胁企业胜算就不大,对方将会考虑巨额的诉讼费用与舆论市场可能带来的损失与不确定的所得是否划算。因此企业产品涉嫌侵权的专利数量越多,专利预警级别就越高;反之,专利预警级别越低。

B、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原来的专利诉讼的结果可以考虑到,竞争对手提出专利诉讼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获得巨额专利许可费用,最终使缴纳专利许可费用的企业丧失市场竞争力。只有在企业市场竞争力比较高,并获得巨大的利润的同时,竞争对手对企业提出专利诉讼才有利可图。因此企业市场竞争力越强,专利预警的级别越高;反之,专利预警的级别越低。

C、产品的技术先进性

专利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在于其是技术的载体。因此技术因素在专利预警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竞争对手向企业提出的专利诉讼一般都是针对无法规避的核心专利提出的,这样被诉企业才能无法规避该项技术,竞争对手对企业提出专利诉讼胜算才比较大和有利可图。因此企业涉及侵权的专利技术越核心,越关键,专利预警的级别也就越高。

D、环境因素

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氛围不同,其知识产权的执法、法院的判决都会大相径庭,因此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专利预警级别的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要正确认定企业的专利预警机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产品专利涉及侵权的专利数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及环境因素,通过这几个因素的综合考量,才能综合认定企业的专利预警级别。

专利应急制度的建立

专利应急制度建立主要是通过制定专利应急程序预案与专利抗辩等方式妥善应对,减轻或者防止损失发生。可以通过对技术的研究,将可能涉及侵权的专利技术根据其法律状态和技术状态从技术和法律两个方面考虑,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

1.技术上的预案

(1)申报专利

对此,日本一些公司采取的战略是通过专利分析,绘制专利地图,分析竞争对手的研发点,然后对没有申报专利的研发点迅速申报专利,从而事实上在一个相近的研究点上与原核心专利形成交叉。这样就可以与对方形成专利交叉许可,并形成技术许可的一个谈判筹码,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突破专利陷阱的好办法,企业可以充分借鉴这一方法,通过专利分析来寻找研究点,可以大大加快研发的进程,可以有效回避专利陷阱。这是防止进入专利陷阱最好也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

(2)专利技术规避

专利技术可以根据技术的创新性分为核心专利和非核心专利,对于核心专利可以通过技术许可等方式与专利持有者进行专利许可谈判,而对于非核心专利,则可以通过专利技术回避设计,尽量用不同的技术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但是这一方法只对非核心专利有效,对于核心专利有的技术是无法规避的,必须通过专利许可。

2.法律上的预案

(1)专利无效

对于一些不具备新颖性的专利,其专利技术本来已经被国内使用,而相关文献没有记载。对于这种专利可以在提出专利侵权诉讼的同时通过专利无效使其失去法律效力,但是比较麻烦的是取证,同时比较花费人力物力。

(2)专利诉讼时效抗辩

对于有些侵权的专利,如对方提出诉讼时已经过了法律的专利诉讼时效,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抗辩以避免对己不利的法律结果。但是问题主要在于取证比较困难。

(3)专利诉讼法律应急预案

一旦专利所有权人提出诉讼,对于公司来说,最麻烦的就是法院的诉前禁令。对于这一点,被诉公司一定要有充分的法律措施来应对,首要的就是提出管辖权异议,其次企业尽量使相关的诉讼在本地判决,这样可以为企业争取大量的应诉时间,另外还可以通过提出专利无效使法院中止诉讼,或者提出反诉,以争取达到庭外和解。总之,最忌讳的就是企业不应诉,这样法院很容易就判被诉企业败诉,这对企业最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