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安全制度十篇

时间:2024-04-22 16:16:13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1

【关键词】卫生理化检验;疾病预防控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R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6-5328(2020)12-117-02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对于卫生安全的重视力度也越来越高,卫生安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食品安全的领域,也逐步涉及到环境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卫生理化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卫生理化检验,可以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数据信息,有助于疾病预防工作的针对性开展。随着卫生体制改革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暴露了许多不适应,如设备陈旧技术手段滞后,缺乏专业人员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卫生理化检验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疾病控制工作的良好开展。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卫生理化检验工作,切实提高卫生理化检验的水平,最大限度的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建设。

1.卫生理化检验的主要内容

卫生理化检验即是检查是否存在影响人体健康的某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所进行的物理和化学测定。它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化学分析、物理检查和仪器分析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和操作手段,以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化学物质检测的有关理论、技术和应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型综合学科。卫生理化检验的主要内容有:一、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包含食品营养成分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食品中毒鉴定,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容器有毒有害成分分析。二、环境卫生理化检验,包含生活饮用水检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检验、化妆品检验、污水废弃物检验等。三、劳动卫生理化检验,包含作业场所粉尘、有毒有害物质测定,环境监测与生物材料监测等。四、其它卫生用品检测及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2疾病预防控制中卫生理化检验的积极作用

2.1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对食品质量的关注力度持续提升,国家出台了诸多法律法规保障食品安全。目前食品安全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很多不法商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食品加工生产中,违法添加各种化学制剂、添加剂,如红心鸭蛋、瘦肉精等,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在进行市场食品质量检测时,需要對食品物质、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进行全方位检测;其次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新产品、新品种的上市前检测,最大限度的控制食品安全隐患;第三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在常规检测的基础上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为疾病预防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料;第四,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当地的饮食习惯进行安全性研究和对人们的饮食行为进行健康指引,等等。都需要科学数据支撑,只有通过卫生理化检验,才能快速准确查出违规添加的成分及数量,确保食品质量监督有全面的评估依据。

2.2对饮水安全的作用

饮水安全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如果饮用水的水质存在问题,就会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隐患,同时也会加剧疾病发生率。近些年,媒体也报道出了很多关于饮水安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证居民饮水质量,卫生部对饮水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开展卫生理化检验可以为饮水安全监测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通过卫生理化检验进行水质监测,不仅可以判断人们饮水是否合格,同时还可以有效防范水污染引起的疾病传播,确保人们身体健康。

2.3对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作用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突发性、群体性、传染性,对社会发展及人们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范一直是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重点工作,而卫生理化检验在卫生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上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卫生理化检验工作,可以对将要发生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警示,提前制定相应的防范、控制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卫生突发事件的影响。在爆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还可以通过卫生理化检验工作,来准确的找到疾病发生源、传播途径,加以控制,为最终解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提供准确信息依据。

3.疾病预防控制中提高卫生理化检验质量的策略

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卫生理化检验质量是永恒的目标

3.1加强队伍建设

疾病预防控制事关人身安全和社会稳定,卫生理化检验是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重要工作,也是主要工作,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又要有精湛的业务素养。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定期定时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给这些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学习机会,提升自身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提升专业检测技术能力,掌握先进的技术技能,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最终做到疾病预防控制科学准确、有据可依。

3.2加大投入改善检验条件

目前,在我国疾病预防部门,省级和部级的设备仪器较为先进,且研究团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水平均较为科学合理,他们的检验能力较强。与之相比,县级较为落后,普遍缺乏研究资金、实验室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仪器设备简单陈旧、研究及检验的项目均较简单,当出现全新样品或是项目较为复杂的时候,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建议加大对县级疾病预防部门的投入,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试验条件。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2

第一条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与指导,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指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

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职能范围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条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接受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具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第八条国家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鼓励、支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部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级。

第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特点与功能定位,以及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实际,明确职责和任务,合理设置内设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第十二条部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开展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估;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监测、预测、调查、处理,研究全国重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策略;

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指导和参与地方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参加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工作;

㈢开展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对预防性生物制品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㈣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技术管理和菌毒种保存管理;

㈤建立部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管理全国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㈥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体系,研究和推广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法;

㈦组织实施国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

㈧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仲裁工作,负责指导全国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

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拟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本省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对重大疾病流行趋势进行监测与预测预警;实施辖区免疫规划方案与计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开展疫苗使用效果评价,参与重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处置;

㈡组建应急处理队伍,指导和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与处置;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及毒物与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和毒理学检验,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

㈣建设省级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全省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㈤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卫生学评价和干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

㈥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仲裁工作,承担辖区内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㈦指导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㈧开展对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规范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㈨参与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参与拟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四条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暴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

㈢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

㈣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

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㈥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㈦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㈡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实具体控制措施;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㈣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㈤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㈥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㈦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第三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人员管理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自查、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实验室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专用标志由卫生部制定。

第十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执行。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热爱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十一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配备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技能的人员,在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有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为:部级和省级20~30%、设区的市级30~40%、县级40~50%。

第二十二条加强队伍建设,调整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领导应由专业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业务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培训。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0〕17号)和《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财社〔2003〕14号)的规定,由同级政府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内人数和预算定额落实人员经费,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项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条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重大灾害防疫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七条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同时,卫生部配合有关部门按照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

第五章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经费和建设资金,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九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第三十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下,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㈠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传染病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㈢指导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㈣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㈤承担乡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工作;

㈥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三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预防保健组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预防保健人员。业务、机构建设与发展等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二条充分发挥村级卫生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任务,协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条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报酬,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根据其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四条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相关学历教育。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对达不到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第三十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和考核,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依法承担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隔离治疗、院内感染控制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所需经费,由交办任务的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工作任务数量和考核结果给予适当补偿。

第六章附则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3

关键词:疾病防控;应对措施;面临挑战

疾病预防控制是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民众的健康、社会的和谐及国家的安全,是民生的重要任务,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1当前疾控工作面临的挑战

1.1疾控工作难度加大,要求相应提高

目前,由于交通发达、人口流动、国际贸易增加、生态环境改变等多方面因素,为传染病流行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传染病控制提出了新的课题。但由于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境、水源、食品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极易引起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环境稳定。

1.2重大传染性疾病仍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在地球上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人口增长、侵入以前无人居住的地区、迅速的城市化、密集性农业措施、环境恶化和滥用抗生素破坏了微生物世界的平衡。新疾病出现的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递增,新致病原近40余种〔1〕。航空公司运输的乘客现在每年超过20亿人次,大大增加了传染因子及其传病媒介在国际上迅速传播的机会。

随着对环境潜在危害认识的提高,对化学品的依赖性更大。工业化的食品生产和加工及全球化的市场营销和批发意味着仅一种被污染的成分就可导致从几十个国家召回成吨的食品。一个特别不祥的趋势是主流抗生素失效的速度比替代药物的研制速度更快。在以高度流动性、经济相互依赖和通过电子手段相互连接为特征的世界中,这些威胁已成为一种大得多的危险。国家边境的传统防御工事不能防范疾病或传病媒介的侵入。实时新闻使恐慌情绪能同样容易地传播。对健康的危害在远远超出疫区的地域内对经济和商业连续性造成的打击。

1.3 潜在的危险因素逐步显现

一些大型水利、交通、电力、石油天然气工程造成自然生态环境改变,使得鼠疫、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突破了原有的地方性;一些不安全行为,如注射、吸毒及医疗卫生工作者等人群患乙肝、丙肝、艾滋病等风险增加。散在的禽流感疫情时有发生,自然疫源性疾病活跃;受人口流动影响,霍乱、登革热、乙脑等时有反季节出现;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问题突显等等。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

疫情信息报告系统有待完善,特别是应对重大传染病暴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现在已经制定了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机制,但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传染病人的及时发现及报告工作质量方面仍需亟待改进。由于缺乏对临床传染病暴发流行发展势态预测评估和危害性评价,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1.5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任务繁重

当前疾病控制体系的漏洞突出体现在基层,如基层的应急反应和综合服务能力差,实验室不具备快速病原体监测能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测脱节,检验范围比较局限,疾病监控和预警、实验室检测能力达不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支撑条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国债、贷款等项目的实施,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条件。但在基层,地方财政投入不能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和业务活动经费,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仍然在为“生存”而忙于“创收”,难以开展正常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疾病控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论是常规开展的公共卫生监测、疾病预防与控制,还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否科学及时的处理和应对,都与国家的长治或社会稳定密切关联,每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及相关部门协调配合〔2〕。

2.1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是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有序高效的运行,是国家和政府的主要职责;

使人民群众无病早防、有病能治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国家对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安全、艾滋病、禽流感等的重视程度,积极争取财政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更多支持,更多投入,增加重点传染病防治专项经费,解决多年来机构实验室用房、检测设备投入不足、专业人员知识得不到更新的问题。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机构,应充分保障公共卫生功能的实现,要在体系建设、财政投入、资金支持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积极发挥主导作用〔3〕。结合地方政府编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20远景规划”,明确将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时,加大疾病预防控制经费的投入,保证疾病防治政策和干预措施的落实。

抗击非典以后,各地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但是,在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正常有序运行方面还有很大距离。

2.2强化内部管理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加强质量控制,完善考核体系,将工作目标细化、量化,责任到人,做到工作任务有部署、有检查、有奖惩,提高主观能动性,激发职工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精力,真正建立起有责任、有竞争、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

2.3建立健全疾病报告信息网络体系

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疾病报告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防治工作职责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要求〔4〕,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各项建设工作。

2.4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强化疫情监测,保持信息畅通,确保疫情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4〕。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增加监测分析设备、现代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提高快速反应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做好实验室计量认证和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认证工作。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拓宽卫生技术服务领域,提高卫生技术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率。

2.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有了良好的硬件条件,还必须有高素质的人员,有良好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在经历了非典的考验后,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从组织结构、工作内容、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也作了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必须更加重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人才建设。疾控工作需要一支稳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疾控中心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卫生防病机构离不开人才支撑。因此要善于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规范人才管理制度,制定学科带头人,形成激励和竞争机制,通过有效的维持和管理,保证人才资源队伍的稳定、高素质和高效率。

2.6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应急准备,包括应急预案和常规储备。对正在发生的传染病流行、新发疾病的出现、慢性病流行、环境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建立适时演练机制,提高疾控人员应急能力及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分析判断能力。使疾控人员遇到应急事件能够做出正确反应,根据应急事件发展采取相应策略与措施〔5〕。从组织、人员、药械、车辆、通讯工具等方面落实到位,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快速反应、准确判断、有效处置。为确保科学规范、协调一致,要制定统一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形成良好的联动、应急、响应机制,实现技术服务一条线、后勤保障一条线、信息收集与一条线、行政指挥一条线,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7加强合作,共同参与

加强部门间交流与合作,找准位置,明确职责。逐步理顺城乡防保组织的管理体制,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综合防治的新模式。为具有危险因素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提供个体咨询和诊疗服务,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控制危险因素,防治亚健康状态演变成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更有效地预防控制疾病的目的。

2.8加强其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爱国卫生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精神,加强精神卫生网络建设。推动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后续工作,根据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消费、流通流域的指导和合作;加强对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指导;做好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特点,全面推动城乡环境卫生改善和卫生防病工作。在继续抓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区、镇)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卫生先进单位和卫生村评选活动,稳步推动建设健康城市试点工作;提高农村改水改厕质量,推进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善;开展健康教育,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发挥项目整体效益。

2.9加大规范化疫苗接种可预防疾病的控制力度

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对预防接种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规范预防接种,提高免疫服务质量,保证接种安全。加快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免疫信息个案库建设,促进预防接种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消除免疫空白人群。

2.10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利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这一有力武器,抓住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和群众普遍关注的预防保健、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等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的传播活动传递健康信息、转变不正确的观念和态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6〕。开展防病知识宣传,增强全民防病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公共卫生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成旺. 2007预防医学新进展〔M〕.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 2007: 114.

〔2〕潘孝章.新发传染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

〔3〕陆旭亚.浅谈社会力量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中的作用〔J〕.医学与社会, 2005, 18(4): 17-18.

〔3〕中央补助内蒙古自治区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能力建设项目培训班讲义〔G〕.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科教处, 2006: 1-10.

〔4〕《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2005〕第40号.

〔5〕罗力,王颖,孙梅,等. 2005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职能落实情况的比较研究〔 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 14(3): 7-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最新修订版.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4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思路探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87-02

1 背景

1.1 21世纪的疾病控制既面临挑战又充满机遇。已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新的传染病不断涌现以及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病的发病不断增多,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意外伤害与精神障碍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对社会造成巨大负担;人口老化、环境污染、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及病原体的演变等等,使疾病控制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人口素质的提高,健康教育的促进,医学的发展,新疫苗的不断问世及新的有效的预防措施的实施,又使21世纪的疾病控制充满机遇。预防为主是新世纪疾病控制的主旋律[1]。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卫生体制的改革是适应当前所面临巨大挑战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控制体制的改革的进程, 卫生防疫站原有的监督和疾控职能, 将转入新的机构,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卫生体制的一场重大的变革, 当然这也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在机构改革以后, 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是改革的根本宗旨也是改革的目标。21世纪是人类全面控制疾病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辉煌世纪。

1.2 包头市昆区位于包头市西境,处于"呼、包、银"经济带和"呼、包、鄂"金三角腹地。是包头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75.4万多人,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2个镇,1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构成复杂,人口流动性大,政府对其各方面要求都相对高而严格,面临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形式也比较严峻。2008年12月原昆区防疫站正式划分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两个具有独立法人的单位。昆区疾控中心现有职工48人。年龄结构:25~34岁 10人(22%)、35~44岁 23人(48%) 、45~54岁 13人(27%)、55~64岁 2人(3%) ;学历结构:大学本科学历28人(58%),大专学历18人(28%),中专学历 5人(10%)、高中1人(2%)、初中1人(2%);职称结构:高级职称15人(31%),中级职称18人(38%), 初级职称14人(29%),工勤人员1人(2%)。2009年转为全额拨款单位。

2 疾控工作的现状

2.1 随着“非典”的肆虐、禽流感的爆发、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各种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及流动人口大量涌入,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关注程度逐渐提高, 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尤其是国家把一些重大疾病、地方病和常见病的控制工作,以项目的形式交给疾控,比如,已经完成的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以及正在实施的全球基金结核病、艾滋病项目以及中央补助地方疾病专项控制项目。一方面是对疾控的考验,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防控能力和综合素质。

2.2 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在工作目标上疾控中心的工作已从疾病防治延伸到维护健康,从单一的防治急性传染病为主拓展到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兼顾。如何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同时,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一些重点防治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核病耐药性严重,发病率居高不下;艾滋病流行进入了快速增长期,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登革热、流感等疫情暴发时有发生;手足口病仍然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3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力量薄弱,现场调查和处置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虽然传染病的发现和报告网络日趋完善和敏感, 能及时发现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 但目前区疾控中心经历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少, 具备现场流行病学处置能力人员不足,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现场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匮乏,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难以形成合力, 现场调查和处置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2.4 受传统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影响, 疾控中心一方面很难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工作人员, 而另一方面难以阻挡和控制低水平甚至非卫生专业人员的加入。

2.5 科研能力相对不足。目前区疾控业务人员紧缺, 兼职较多, 面对大量的工作积累资料, 无法静下心来梳理、分析、撰写学术论文, 造成资源浪费。由于缺少高资质专业人才, 一些先进的统计软件无法应用于常规工作, 无法提高工作效率。自主承担的课题级别普遍偏低, 或只能参与省市级的协作项目,而且参与数量甚少。

2.6 仅仅把卫生监督看作是政府职能, 而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看作是简单的社会预防保健服务。因此,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的财力不足,资源匮乏; 设备陈旧老化, 检验检测手段落后, 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3 工作思路探讨

3.1 思维方式和思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各级政府管理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保障人人享有基本疾控服务,政府必须在制度建设、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和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落实疾控工作公益性,保证提供公平可及的基本疾控服务。作为卫生体制改革的新产物, 疾控机构应积极探索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工作机制,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能贯穿于、服务于疾控机构的建设和改革管理这一中心任务的全过程[2]。明确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有偿服务向无偿服务转变的发展方向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新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一种理念和思维:通过不断拓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广度,挖掘深度,寻找突破点和依托亮点项目,快速高效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而使中心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得以体现,服务质量达到全面提升。

在拓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广度方面,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力量,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首先要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紧密性上下功夫,尝试在全区开展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试点,建立适合本区的社区疾控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基层卫生疾控工作机制;其次要加强与卫生执法机构的协作,特别要加强饮用水安全、医疗安全和职业卫生安全的监督,加大餐饮及“五小行业” 整治力度,努力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做到规范化管理,高效督导整改,联手确保我区的公共卫生安全。

在挖掘深度方面,应寻找突破点和依托亮点项目,做到突出特色,彰显疾控机构作用。如传染病防控工作在以往提出了“提前预防,主动控制”的理念,只有加强疫情的监测和预警,才能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如何才能使这项工作取得成效,则要在重点传染病防治的有效性上下功夫。要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注重疫情的动态监控和分析, 建立疫情会诊制度。在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汇总的基础上,对重点传染病、多发传染病的三间分布、流行因素和控制措施上进行分析评价,对重点传染病发病、流行趋势做出预测、预警、预报,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传染病防控措施,以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全面防控工作。

3.2 工作方法和措施

3.2.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疾控工作的公益性,较大幅度地增加疾控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疾控经费保障机制,扭转疾控机构创收倾向,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疾控服务,促进健康公平,逐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大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慢性病防治力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2.2 增加疾控机构人员编制, 按照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形势需求, 与大专院校建立人才输送机制,有计划, 有步骤地加强疾控系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制订区疾控中心人员准入资质标准,加强原有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素质。

3.2.3 特别注重对卫生检验和预防医学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 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疫情分析评价能力, 保持疾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 准确地对突发事件作出预测、预报和预警, 及早为领导决策和制定疫情应急处理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建立健全信息的收集、管理和系统, 防止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作用[3]。

3.2.4 疾控中心要加强自身宣传,让群众了解什么是疾控中心、疾控中心的职责是什么。根据季节和疾病流行特点,及时向群众宣传疾病防控知识。提高群众对疾控中心的信任度和依赖感。

3.2.5 要正确处理好和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卫生监督所的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考虑本单位利益较多、考虑其他部门利益特别是全区整体利益较少的“思维峡谷”,真正树立“大卫生”意识和大局意识。

总之, 目前卫生防病体制改革尚处于转折期, 处于探索阶段, 探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思路, 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积极开拓, 顺应改革大潮, 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4]。21世纪必将是人类全面控制疾病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辉煌世纪[1]。

参考文献

[1] 叶冬青.21世纪疾病控制前景的展望[J].疾病控制杂志,2000,4(1).

[2] 舒彬,邓利康.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革创新问题初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年04期.

[3] 陆静珠,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 浙江预防医学2010年07期.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5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xq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年4月26日是第9个“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为“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为做好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推进《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的实施,现将有关工作要求如下:

一、加强领导,做好宣传组织工作

近年来,我国疟疾疫情持续下降,疟疾报告病例以境外输入为主。2014年境外输入病例占疟疾报告病例总数的98%,防范境外疟疾输入,防止二代病例发生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重点。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紧密围绕宣传主题,制订宣传计划,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要利用“全国疟疾日”的契机,向当地政府汇报消除疟疾工作进展,研究解决消除工作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类媒体,创新宣传方式,有针对性地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尤其要加强对出国经商、旅游和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增强患者及时就诊、配合治疗的意识,谨防境外感染,减少境外输入病例。(宣传核心信息见附件,宣传短片可从我委网站下载。)

二、加强协调,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教育、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新闻出版广电、旅游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落实《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各项防控措施,特别要加强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认真做好病例发现、诊断、治疗、报告和疫情处置工作。各地应当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场所,杀灭蚊虫。

三、加强培训,提高消除疟疾工作能力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结合防治宣传活动,组织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人员开展消除疟疾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做好每一例病例的调查核实和资料整理,不断提高镜检技能、血片制作、病例复核及疫情处置能力,推动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工作。

请各省(区、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认真总结本地区“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开展情况,于2016年5月底前将书面和电子版报告(含视频、照片、宣传画等材料)报送我委疾控局。

联系人:血吸虫病和地方病预防控制处 胡xx

电 话:xx

传 真:xx

邮 箱:xx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二

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017年全县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根据原卫生部等十三部委联合下发的《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卫疾控发〔2010〕47号)精神及《广东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粤卫〔2010〕182号)的目标和要求,为明确我县消除疟疾的任务与措施,落实各部门职责,保证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疟疾流行区分类

博罗县属于疟疾流行区,为二类县。

二、 实施范围及时间

项目实施范围为全县17个镇;实施时间为2011年3月1日―2017年6月30日。

三、 任务目标

(一)总目标。

到2017年,博罗县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二)阶段目标。

2011年,博罗县疟疾发病率为1/万以下;

2012-2016年,博罗县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2017年,博罗县通过消除疟疾考核验收。

四、 策略和措施

全县范围内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防止发生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感染病例,重点提高病例监测的准确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每年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三热病人)血检数不低于辖区人口数的1‰(要求全县血检数每年1000份),5-10月血检数不得少于全年血检总数的80%(即800份),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传染源控制和管理。

1、 及时发现病例。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按要求做好“三热”病人的登记和疟原虫血片镜检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人民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配备疟原虫血片镜检所需器材,要求均能够开展发热病人血片镜检,实现对所有疟疾病例的实验室检测。

1. 1血检对象: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即“三热”病人。特别注意流动人员中的发热病人。

1. 2血检负责单位:由医疗单位负责就诊人群的诊断工作,对“三热”病人血检阳性,建议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血检确诊。血检工作由各镇卫生院负责。每月6日前将上月“三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统计表(附件2)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疫情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加强疫情报告管理,提高疟疾网络直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1报告对象:按照《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诊断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2. 2负责单位及报告人:各医疗卫生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

2. 3报告方法及要求:发现疟疾病例要在24小时内实现网络直报。

3. 病例核实。

3. 1负责单位:博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2核实方法:在病例网报后3日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填写《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和血片复核。对不能用血检确诊的网报病例,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采集滤纸血,送省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确认和基因分析。如为输入性病例者,若输入地为本省,通知输入地县(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联合流行病学调查;若输入地为境外,通知入境口岸所属检验检疫机构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4. 规范病例治疗。

4. 1治疗对象:按照《疟疾诊断标准》(ws-259-2006)确认的所有疟疾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以及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

4. 2负责单位:所有病例的服药由其所在镇临床医生负责。

4. 3治疗方法: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对符合抗疟药试治要求的病例进行试治,对试治有效者完成全程治疗。对所有疟疾病例应当由镇防保人员或村医进行全程督导服药,住院病人由护士督导用药,督导者做好督导服药记录。

5. 休止期治疗。

包括休止期根治和休止期服药。

5. 1治疗对象:上一年发现的所有间日疟病例及病例的全家及四邻。

5. 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和镇卫生院。

5. 3治疗方法:对上一年间日疟病人进行休止期根治;对间日疟病例的家属及四邻人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休止期服药。治疗按照《疟疾防治手册(第三版)》及原卫生部制定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实施。所有根治和服药对象应由镇防保人员或村医进行全程督导服药,督导者做好督导服药记录。

6. 疫点处置。

6. 1疫点定义:发现疟疾病例并有传疟媒介生长的自然村或居民点。

6. 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 3疫点处置措施:

病例搜索:对疫点内所有居民进行走访调查,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或者快速诊断试条(rdt)筛查。

杀虫剂灭蚊:疫点实施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蚊帐浸泡等灭蚊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对疫点范围内的居民,应根据《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预防服药。

追踪观察:对疫点内的居民,凡出现类似疟疾发热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检。定期对疫点居民进行一次访视,观察有无继发病例,一般观察一年,对疫点内出现的患者及时给予治疗,必要时再进行一次灭蚊和预防服药。

(二)加强媒介控制

1. 1范围:全县范围,以农村为重点

1. 2负责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卫生院防保科。

1. 3内容和方法:

降低蚊虫密度:

(1)环境整治: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新农村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环境改造与清理,如清理洼地积水、疏通沟渠、改厕、建公共垃圾池和间歇灌溉等,减少或清除蚊虫孳生繁殖场所;提高防蚊意识,大力鼓励全民使用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宣传、引导群众改善室内通风条件,改变室外露宿习惯等。

(2)科学灭蚊:在所有疫点根据媒介蚊虫的生物学特点和疟原虫虫种,科学开展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蚊帐浸泡灭蚊等,降低蚊虫密度。

个人防护。

(1)开展健康宣教,提高居民的防蚊意识。

(2)提倡居民在疟疾传播季节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

(三)加强健康教育。

1. 1受教育对象:公众、中小学生和大型工地建设者等。

1. 2负责单位:县健康教育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乡镇卫生院、旅游、教育等部门。

1. 3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

1. 4每年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制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5000份,提供给教育、公安、旅游、医疗等部门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其中重点于每年5―10月份进行疟防知识宣传教育,电视宣传于每年5月与8月开展,以4次/天的频率进行播放宣传。

公众疟防宣传教育:结合每年4月26日“全国疟疾日”,重点于5-10月开展疟防宣传教育,采取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和国家消除疟疾政策,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疟疾防治工作的积极性。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对辖区内中小学健康教育进行部署和安排,疾控中心加强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指导。所有中小学校应结合健康教育课或者主题班会活动,每年开展一次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通过发放规范性宣传教育制品等方式,向家庭宣传相关防治知识。

社区宣传教育:在县人民医院候诊大厅、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大型工程建设工地等场所设立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张贴疟疾防治知识宣传画,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同时向就诊病人及施工人员发放疟疾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到2020年,全县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

(四)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

1. 1对象:出、入疟疾高流行区的流动人员。

1. 2负责单位: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旅游、教育、公安等部门。

1. 3内容和方法:

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

(1)多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卫生和计生、教育、公安、旅游等部门流动人员疟疾防治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工作交流。

(2)信息通报制度:县卫生和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教育、公安、旅游等部门的协调和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出入本地区流动人员的动态。

加强出境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和防护。

加强入境人员疟疾筛查: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返回居住地的境外输入疟疾病例以及居住地周围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人员特别是同批集中入境人员进行追踪随访和疟防知识宣传。

(2)旅游、公安等部门应及时提供相关人员信息,协助卫生和计生部门做好入境人员疟疾防治相关工作。

加强境内流动人口疟疾防控:

(1)在疟疾流行区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为施工人员提供蚊帐等必要的疟疾防护用品,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并配合县疾病预防机构做好疟疾防控工作。

(2)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实行属地化管理,病例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公安、卫生和计生等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追踪、重点人群筛查和相关信息沟通等工作。

(五)完善疟疾监测检测网络。

1.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血片进行复查。并抽查至少5%的发热病人阴性血片。

1. 2各级实验室应当定期进行技能考核与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网络正常运行。

1. 3监测点的选择与分布。

负责单位:全县各医疗卫生机构及各镇卫生院。

监测内容和方法:

“三热病人”血检:各监测点要求常年开展“三热病人”血检工作,并以5-10月为血检重点时期。

(六)消除疟疾能力建设和技能培训。

1. 1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疟原虫镜检专业人员,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相关检验人员;各镇卫生院检验人员。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疟原虫镜检理论和操作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员负责疟原虫镜检理论讲课、实验室示教、学员实践操作和考核。

1. 2疟疾诊治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发热门诊、内科、传染科等科室临床医生;镇卫生院门诊医生;所有村卫生室村医。

培训内容:包括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和疟疾诊断及治疗相关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各镇卫生院负责授课。

1. 3.疟疾防治知识和消除疟疾工作技能培训。

培训对象: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各镇卫生院防保人员。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疟疾防治基本知识和消除疟疾工作相关要求和技能。

培训方法:采用培训班集中培训方式,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员负责授课。

五、 政策和保障

(一)组织保障。

1. 加强政府领导。县政府要把消除疟疾工作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成立消除疟疾行动协调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分管卫生领导和县卫生和计生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卫生和计生局、教育局、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财政局、文体旅游局、爱卫办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作到位。

2. 卫生和计生部门负责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消除疟疾工作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3. 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将消除疟疾工作相关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疟疾防治专项经费,并加强资金监管。

4. 公安部门配合卫生和计生部门做好出入境人员疟疾防治健康教育、疫情监测和出入境防病管理,及时与卫生和计生部门沟通有关信息。

5. 文体旅游部门负责安排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

6. 教育部门负责在中小学校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7. 科技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把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列入科技计划。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法、科学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二)机构和人员。

1. 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设立县级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办公室,并设有负责消除疟疾工作的防疫科;要配置至少2名专(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

2. 镇级:各镇卫生院要配备至少有1名专(兼)职疟疾防治技术人员。

(三)经费和物资保障。

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当地消除疟疾工作计划和任务需求,将消除疟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按照全球基金项目管理要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单独的全球基金项目帐号;按照国家消除疟疾计划要求,县疾控机构要合理利用各级财政安排的疟疾防治资金和全球基金项目经费,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四)督导检查和考核。

1. 血检质量督导检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所辖区镇卫生院开展1次督导,对被督导单位近3个月的全部阳性血片进行复核,阴性血片复核5%,并将血片复核情况反馈给被检查单位。

2. 疟疾防治工作督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辖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1次督导,对现症病人管理、休止期根治、人群服药、疫点处置、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进行指导。镇卫生院每年对辖区内各村卫生室进行1次督导。

卫生和计生部门要定期组织对消除疟疾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以确保消除疟疾目标顺利实现。

3. 考核评估:博罗县消除疟疾行动协调小组将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全县消除疟疾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三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疾病防治政策,根据县卫生局关于《长武县医院xxxx年消除疟疾工作计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要求,切实抓好我镇xxxx年的疟疾防治工作,结合我镇实际,特拟定此工作计划。

一、健全成立组织机构,加强技能培训

按照我县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要求,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我镇的疟疾防治工作任务,首先我镇成立了我镇的疟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任务及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任务细化。其次我镇卫生院防保科组织院内医务人员及各村卫生室负责人认真学习了疟疾防治知识、会后对培训效果做出了测试。并对培训效果作出总结。

二、村医院配合镇卫生院开展血检工作。

疟疾的防治重点在于疟疾病人的发现及治疗和对疫点人员的预防以及群众对疟疾防治的掌握,根据疟疾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发现疟疾病人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涂制“三热病人”血片,镜检查找疟原虫。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安排和要求,我院将在全镇全面开展疟疾血检工作。由村卫室负责将发热病人转诊至卫生院,卫生院门诊负责专册登记、化验室负责血检登记并将血检样品送医院防保科、由防保科负责每月25日以前将样品送县CDC。

1、血检工作任务80人份。分别在6个村卫生室(任务分配见附表)2、血检主要对象:三热病人(即:疟疾现症病人,疑似疟疾病人,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

3、时间要求:xxxx年3月1日至xxxx年10月31日前。

三、“4.26全国疟疾宣传日”宣传活动

疟疾防治,关键在于宣传疟疾防治的知识要点,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疟疾的防治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全民皆兵的格局,争取在xxxx年在我县达到消除疟疾,于是我镇将在xxxx年4月26日举行“全国疟疾日”宣传,具体安排如下:

1、宣传时间:xxxx年4月26日

2、宣传地点:我镇医院、镇街道及6个村医院所在地开展日宣传活动。

3、宣传的内容:疟疾防治知识

4、宣传的方式:发宣传单或展板、宣传画、设立咨询台等。

5、整理宣传总结并上报总结和图片。

四、病例处置和疫点处置

加强对打工人口的监测,流行季节严密注视疟情,对疟疾病人及可能有疟疾病的病人进行个案调查,对病家周围人群进行预防服药(并按“八日疗法”服药)。对疫点进行消杀,所有居民走访调查;对近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样进行疟原虫镜检或者快速诊断,对疟原虫阳性者,给予规范治疗;在出现本地感染/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的自然村和居民点,实施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等灭蚊措施;向居民发放疟疾宣传资料等方法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教。

五、切实做好资料汇总上报工作

疟疾疫情及血检开展情况每月汇总并按时样品,其它资料要县CDC的要求及时上报。

 

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1.2016年全国疟疾日活动方案

2.2016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方案

3.2016年“全国疟疾日” 宣传活动方案

4.2016年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方案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6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关于“全面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精神为指导,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依据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关法律法规,本着“公平可及、适应需求、公共财政、资源共享”和“平战结合、群专结合、防治结合、远近结合”的原则,满足疾病控制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健康安全保障。

二、目标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是:以建设健康城市为载体,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采取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总体战略,用3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以城区为中心、农村为腹地、与我区经济社会地位适应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建立区预防保健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区预防保健工作的管理和具体任务的实施,做好基层预防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质量考核;承担一般传染病、中毒、污染等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开展五大卫生的现场检测和微生物常规检测;负责疫(病)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负责基层卫生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负责产后42天检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与随访服务、儿童六一体检等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

(二)建立镇预防保健所(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科),其主要职能是协助政府制定区域性的预防保健工作计划并负责实施;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负责儿童健康检查、免疫接种、产后访视、计划生育咨询与随访服务等工作;负责有关预防保健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疫情、中毒及有关突发事件的报告,传染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协助上级业务部门调查处理;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预防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

(三)建立健全基层预防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主要职能是面向基层,面对家庭,提供“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开展群防群治,按规范实施基层的预防保健工作;开展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助、配合卫生院预防保健所(科)开展预防保健工作,负责预防保健信息的收集和报告;负责儿童的健康检查、免疫接种、产后访视、计划生育咨询与随访服务及有关预防保健信息的收集和报告;疫情、中毒及有关突发事件的报告,传染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协助上级业务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三、主要措施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疾控体系建设的领导。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健康城市、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条件。要根据“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要求,各地要成立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把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参与,尽快形成城乡联动、盖边沉底的疾病预防控制组织领导体系,实施新型管理模式。

(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履行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要进一步贯彻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随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其增加的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年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全部列入全额预算拨款的单位,其基本建设、设备添置、日常运行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同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公共卫生产品,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重大灾害防疫,计划免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健康关产品检测,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监测与控制,环境卫生、放射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的监测,预防医学应用研究等公共卫生服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所(预防保健科)的预防保健经费补助,按所需人员经费和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由各级财政给予补助。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卫生部等八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执行,区、镇政府辖区内服务人口,各按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购买其公共卫生服务,以后逐步增加。以上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同时切实加强效率、效益评估与使用情况的监督。

(三)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专业技术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切实加强疾病预防专业人才队伍及严格控制新进人员的质量,逐步调整专业人员结构,加快建立以卫生专业为主,结合多种学科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科学合理地配备专、兼职人员。同时,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运行模式,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人员配备标准:区级按服务人口的1.2—1.5/万配备,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所(预防保健科)、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服务人口的2/万安排预防保健专业人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站设1名兼职预防保健人员。各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所需的人员仍按有关规定配备。要着力提高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的素质,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心下移和服务的公平可及,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要。按照“平战结合、群专结合”的原则,实行征募制与预备役制,建立若干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预备队伍。

(四)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日常运行效率和社会效益。卫生行政部门应本着满足城乡居民保护与促进健康需求,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日常运行管理,经常分析研究其运转情况,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制定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的配套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政府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实行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区域内卫生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推动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制定实施《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关法律知识,增强群众参与意识,依法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健康运行。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7

关键词:畜牧业;疾病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79

随着经济市场因素、国家政策优势,畜牧业发展即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推行绿色食品、促进农业催生循环已经成为畜牧市场的新需求。随着今年人大环境保护税法的公布,畜牧业发展水平呈现整体上升形式,使得由散养、小规模养殖形式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形式转变。国家也大力实施政策支持畜牧业的长远循环发展。畜牧的疾病预防与治疗在畜牧发展中占据重要的角色。

1 畜牧业疾病类型与成因

1.1 畜牧禽畜患病类型

畜牧养殖涉及到的禽畜种类较多,根据大量数据显示,常见的类型可分为3类:传染病。传染病特征在于流行范围较广,传播感染速度较快,传播渠道众多,严重者甚至可造成瘟疫现象。传播途径是依据患病禽畜本身或病原病毒、细菌、外界空气、水源等,成橹苯踊蚣浣哟染的传播渠道。传染病是畜牧疾病预防治疗工作的主要天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在禽畜类中获病概率较高。其中蠕虫类、原虫类寄生虫可进入人工饲养动物体内汲取养分,导致动物肌体损害。节肢动物类寄生虫则寄生于人工饲养动物体表,造成动物不适现象。一般情况下,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是宿主之间直接接触传播;普通病。普通病包含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甚至涉及外科与内科层面,发病几率较高。如动物眼科疾病等外科病多是由于体表外伤造成。内科情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及时采取措施医治,较短时间即可治愈。

1.2 畜牧禽畜患病成因

畜牧禽畜的种类众多,受环境、生活习性、禽畜生长阶段的影响,疾病的因素较为众多,整体上可划分为环境外界因素与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指的是禽畜生活的环境条件,也是影响禽畜生长发育的直接性因素,与动物健康水平密切关联。可以说外界环境对动物新陈代谢具有差异化影响。一旦达成较大的负面效应,即会引起禽畜疾病的发生。环境外界因素通常是禽畜疾病发生的首要原因。人为因素指的是人工饲养与消毒清洁。饲养不当、清理不当都会导致禽畜的生活环境卫生产生问题,导致禽畜状态不佳,增加了牲畜患病的可能。

2 加强畜牧业疾病预防及治疗策略

2.1 预防方面

根据疾病成因分析,预防相关工作要做到几点。加强饲养环境的管理。严格对日常喂养的饲料、养殖场清洁做好预防措施。饲料要严格检查,确认科学配比,避免低劣饲料的喂养。饲养的工作人员要做好饲养消毒与保管工作,避免饲料受潮、发霉现象。养殖场要全面清洁,圈舍的清理、粪便的处理要做好消毒与安置,促进资源的可利用率提升,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加强检疫安全工作。检疫安全是禽畜疾病预防的重要核心内容。鼓励自繁自养,对外来引种动物要加强观察,再进行混养,做好观察记录数据,以便后续参考。养殖场出入口安置消毒池,圈舍门口也安置消毒池,加强圈舍出入与四周环境的消毒、检疫工作处理,减少微生物、细菌、病菌的传播,加强禽畜肢体的生长健康。养殖环境要注意定期通风、保温,根据禽畜生长环节来采取一些措施,适度调整圈舍养殖密度;加强预防疫苗接种。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畜牧疾病致病因素的了解,做好预防疫苗研发与探讨工作。定期注射具备高活力的预防疫苗,可以增加禽畜自身的免疫能力,避免禽畜疾病的暴发几率与传播概率。比如针对当地疫病流行特点与环境季节变化,开展定期疫苗储存与使用培训,加强畜牧场禽畜状态观察,必要时可在饲料与饲喂水中加入预防性药物,做好相应措施。

2.2 治疗方面

及时应对、采取治疗是畜牧业疾病控制的有效举措。在发现禽畜疫情时,要及时、准确判断疫病的控制及成因,避免疫情事态的扩大,造成其他健康禽畜的范围波及。在控制事态发展后,要及时采取执行方案。除此之外,要加强疫苗的保存手段。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素养,才可保障疫苗的配置安全,避免药物滥用或注射剂量问题出现。因此畜牧业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并确立明确的畜牧疾病控制规范,促进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病情症状而执行专业的判断,保证用药治疗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有效控制禽畜的疾病,提升禽畜治疗的显著效果。

3 结语

畜牧疾病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生命安全,因此加强畜牧疾病预防与治疗是畜牧业发展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明确预防重于治疗的意识,才能尽早预防疾病,从而杜绝后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8

会议上,张杰任全面总结回顾了2012年我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农村饮用水监测项目的工作情况,指出在省爱卫办的领导下,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2012年我省圆满完成了各项监测任务。同时对2013年的监测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各级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要严格质量控制,确保监测结果准确,为促进群众健康、防范疾病发生提供预防参考。

山西省爱卫办主任高生华宣读了爱卫办对2012年度山西省农村环境卫生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监测项目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决定,与会领导为获得先进集体的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7个先进单位和获得先进个人的赵俊英、任志刚等16位先进个人颁发了奖牌和证书。

山西省爱卫办专职副主任李立就2012年的项目工作做了总结,充分肯定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两项监测项目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同时对2013年的监测工作提出了要求。他说,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直接关系着群众的身心健康,开展和加强监测工作是为了掌握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及动态变化,规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卫生安全。目前,我们的监测网络越来越完善,监测数据也日显权威,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监测工作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水平和能力,促使各项责任和措施落实;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抓重点项目,大胆创新;明确责任,监管共抓。努力开创我省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和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新局面。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9

.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初步形成,领导协调机制正在各地逐步建立,管理规范和制度陆续出台,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能力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规模和内容逐步扩大与完善。但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还存在预防和识别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为顺利推进《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2年》的实施,协调部门间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特制定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一、完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4〕71号的精神,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二基本原则。----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开展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实施重点干预,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加强领导协调和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三工作体系建设目标。----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到2012年达到70%,2015年达到85%。四工作指标与目标。----在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中,居民能够方便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到2012年城市达到80%、农村达到60%;2015年城市达到90%、农村达到80%。----在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中,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60%,2015年达到80%。----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2009年部分地区调查为30%-40%,到2012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五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各部门分工负责,依靠现有的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工作制度建设,提高从事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完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和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加大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力度,维护群众心理健康。六坚持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健全完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承担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工作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管理工作。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精神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首先满足重性精神疾病的急性治疗需要,东部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轻型精神疾病基本医疗服务的资源,应根据具体情况将剩余的资源引导向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慢性治疗的方向转变,逐步实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间的功能分化。用于重性精神疾病急性住院治疗服务的资源,原则上应设置在地市级及以上的机构或承担地市级服务功能的机构中,县级机构主要承担门诊、应急状况处置和慢性治疗等功能。精神专科机构的建设原则上以改建和扩建为主,新增机构主要设在综合医院精神科。鼓励通过改建将城市适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调整转制为精神专科机构。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精神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实现地区资源的统一规划和服务质量的归口监督管理,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七坚持发展全面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健全完善社区康复机构。在基层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做好精神疾病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在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指导下,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各类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功能训练、技能培训等康复服务。八坚持重点干预,完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设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设立重性精神疾病登记和报告制度,建立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随访、病情监测等社区管理工作。九坚持做好特殊人群中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维护社会安定。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充分依靠政府医疗救助体系和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者法定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三无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和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城乡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和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管理工作,依法做好患精神疾病的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保所外就医和刑释解教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建立稳定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引导社会资源投向精神卫生工作,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和支持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十一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卫生部门要会同人事等部门有计划地加强现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水平和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的能力,积极开展非精神卫生专业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常见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积极开展相关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的能力培训。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本部门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培训,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教育部门要抓好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工作,落实相关教育课程安排,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尽快适应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十二大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地要制订政策措施,将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医疗康复和管理工作。十三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卫生部门负责制定精神卫生工作的规划、规范、技术标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准入和管理;组织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技术指导;开展精神疾病调查和信息收集;指导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宣传部门负责协调宣传单位和新闻媒体,通过大众化的信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倡导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精神卫生的相关内容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与可能,按照建设程序安排精神卫生发展所需的建设投资;制定精神卫生服务价格政策。----教育部门负责精神卫生人才培养有关工作;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监控管理政策,依法做好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民政部门负责城市、农村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有关工作;依照有关规定做好城市“三无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依法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对救助期间突发精神疾病的受助对象,及时联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救治工作;负责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的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和救治工作;开展精神残疾者生活、职业技能康复工作。----司法行政部门与卫生部门共同制定和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规范性文件;结合监狱、劳教场所的精神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加强在押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与卫生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监狱、劳教场所精神卫生工作政策,将在押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监狱、劳教所所在地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服刑人员、劳教人员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工作。----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研究制定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并安排有关经费,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研究促进精神残疾康复机构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人事部门会同卫生部门及有关部门,制定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劳动保障部门促进职工中精神疾病患者平等就业,防止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歧视,维护其合法的劳动权益,保证就业的精神疾病患者平等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的待遇;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中精神疾病患者的就医管理,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的合理医疗需求。----文化部门负责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体现人文关怀,以健康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们健康地进行文化消费;配合卫生、教育等部门做好预防、干预、控制网络成瘾的有关工作,加强对网络文化产品的管理,对容易导致成瘾的网络文化产品采取内容审查、技术监管等必要的措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精神疾病治疗药品生产流通的监管。----政府法制机构协助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与精神卫生工作有关的法律草案、法规草案。----科学研究机构负责有关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基础研究工作,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各级工会组织针对不同类别职工、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缓解职工因工作、竞争、失业、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切实维护患有精神疾病职工的合法权益。----各级共青团组织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青少年精神卫生状况调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有效服务,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各级妇联组织代表妇女参与国家精神卫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推动实施,开展面向妇女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供相关的咨询和维权服务。----各级残联组织贯彻落实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协调推动“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开展精神残疾康复工作,推动精神疾病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设施建设,促进精神残疾者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依法维护精神残疾者权益,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精神健康意识。----各级老龄组织研究提出开展老年精神卫生工作的措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中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和看护者中开展老年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工作,宣传普及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期精神疾病和常见心理问题的有关知识。

四、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十四建设和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是政府落实和谐社会建设、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要充分认识到精神卫生工作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制定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实施计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切实加强领导,研究和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精神卫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部门协调工作制度,将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规划,加强督导检查,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要结合各自职责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疾病预防安全制度篇10

一、继续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1.继续贯彻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范化建设,逐步建立规范化考核评估机制。

2.进一步加快疾控中心建设进度,规范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备,今年底全部完成建设项目。

3.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和疾控机构基本信息系统的管理,做好信息分析、评估工作。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县级以上疾病控制管理、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检验管理等疾控人员的培训。继续举办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为各市培养现场流行病学骨干。

5.加强*年度中央补助*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能,促进我省疾病防控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6.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和实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0年)》。成立省级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争取到*年底,对全省50%的县级以上主管领导干部培训一次。落实“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争取年底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65%。完善监测检测体系,继续加强高危人群筛查,4月底前完成公安系统监管场所艾滋病筛查工作。加强示范区督导,总结推广综合防治工作经验,加大力度推进美沙酮维持治疗、安全套使用和针具市场营销等干预措施,*年美沙酮治疗门诊数量扩大到10个以上。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切实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做好免费抗病毒药品的管理,加强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7.继续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工作,进一步做好非典、人禽流感预防控制工作。加强流感疫情监测,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各项工作。完善与农业等部门传染病防治信息的通报、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管理,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8.继续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大归口管治力度,加强肺结核病人的转诊和追踪工作,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查痰点的建设和查痰质量控制工作,逐步开展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的免费治疗工作,开展耐药结核病以及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控制工作。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保持在80%以上,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保持在90%以上。

9.加大狂犬病预防控制力度,遏制狂犬病疫情上升势头。加强重点地区督导和疾控专业人员犬伤后伤口处理知识培训,编制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加强对农村地区宣传,普及防治知识。

10.加强鼠防机构建设,完善鼠疫防治管理系统和监测网络。抓好原鼠疫疫源地的灭蚤工作,降低鼠疫宿主动物和媒介的密度和数量,加强南方九省鼠疫联防工作。

继续抓好霍乱、流脑和登革热疫情的监测和疫情处理工作,防制疫情暴发和流行。

三、加强免疫规划工作

11.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加快进度,*年底前全省完成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规范门诊建设。加强冷链设备的更新、补充和管理工作,组织制定《*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开展专项督导。抓好儿童卡介苗、脊灰糖丸、麻疹苗、百白破苗、乙肝苗和乙脑苗等“六苗”基础免疫,保持“六苗”接种率达90%以上。建立健全乙肝监测系统,加大乙肝防治宣传力度,开展*年以后出生的适龄儿童乙肝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在重点地区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或查漏补种工作,巩固无脊髓灰质炎成果,有效控制麻疹。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疫苗效价、免疫效果和AFP监测。继续加强流脑疫情监测等预防控制工作。

四、抓好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12.制定落实《*省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10年)》配套文件,加强重点地区肝吸虫病防治工作,加快肝吸虫病防治进程。开展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实施十周年纪念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专项督导,推动碘缺乏病防治工作。

13.做好《血吸虫病防治条例》颁布后的宣贯工作,加强疫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继续开展原流行区交叉查螺工作,做好粤沪闽桂浙五省区血吸虫病联防联控工作,加强以中小学生为重点的宣传教育工作,巩固消灭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14.以实施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推动全省疟疾防治工作开展;做好疟疾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和正规治疗工作;加强基层镜检站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报病意识和防治能力。抓好全省消除丝虫病总结评估和世界卫生组织消灭丝虫病认证准备工作。

五、稳步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

15.加强监测和重点市县麻风病防治工作督导,继续推进全省基本消除麻风病进程,做好麻风畸残康复工作。加强性病监测,推行性病规范化门诊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