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护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00:14:09

疾病护理论文

疾病护理论文篇1

1.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2年10月―2013年5月间收治了患有妇科疾病的住院治疗的患者200例,这些患者的年龄为26-45岁,平均年龄为36.8岁,患者的妇科疾病类型为:输卵管疾病、子宫疾病、外阴疾病、阴道疾病、卵巢疾病等,患病时间为3-18个月,平均患病时长为9.36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患病时间长度、临床症状等数据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对这180例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组,分成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基础常规妇科疾病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加用优质护理服务。②在两组患者痊愈出院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对比两组患者对所接受的临床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利用分组调查法,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作为参考测定两种服务的服务质量。优质护理方法:(1)创造氛围,潜移默化,向病人、医院、社会承诺护理服务的宗旨,接受病人的监督,营造医生、护士、病人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科室开展优质护理起始阶段通过细节处理彰显了病房的温馨。如制作反应科室文化的专栏优质护理服务主题,优质护理服务项目及服务标准的公示牌,各种温馨提示,病房各摆放健康教育资料,为患者提供针线、梳子、老花镜、一次性水杯等在内的便利设施。(2)健全制度,明确职责:科室定期组织工作讨论,了解科室优质护理服务措施的创新性及可行性,掌握科室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整体质量及管理状态,加强对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规划,协调与指导,统一思想,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难点、专科特色和病人需求等,积极参与自由发言或提问,共同讨论解决思路和办法,保持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从主动性、细微处、人性化等方面入手,在原有基础上强化基础护理,优化优质病区护士工作流程,各级护士职责,优质护理检查系则,质量控制标准护士考核制度系则,病人满意度测评表等。使护士明确基础护理工作项目及工作规范,并接受患者及社会的评价。(3)技能培训,主动服务:有计划有目的的根据科室特点制定了一套详细周密的培训计划,对护士进行分层分阶段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操作、专科知识、工作职责、行为规范、法律法规、最新的护理动态、新药知识、应急预案等。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如外出参观学习、院内业务讲座等。培训人员涉及到科护士长及病区的每位护士。科室也注重提高护士的沟通技巧。如制定护士文明用语(4)弹性排班,做好表率,护士长是科室护士的表率,起领头羊的作用,起对待工作和患者的态度影响着身边的护士,护士长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更新服务理念,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积极投入到对患者的优质服务中去,以自己良好的品德及职业素养去影响启发护士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并根据他们的特点与特长,从护士的内心入手,推进护士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及良性竞争力。我科根据病房的工作量、患者的病情和护士的能力等因素使用了弹性排班,合理调配护士人数、科室床位40张、护士人数12人,分成两个组,每组2人,每组选定一名护理骨干担任组长,每位护士负责8~12个病人,工作时间07:30~17:30,排班注意新老搭配,危重病人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增加了高峰工作段薄弱时间一般护士的能力,提高各班护士人数及技术力量。护士站前移,缩短护士活动距离,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采用表格画护理文书,缩短书写护理文书的时间。出院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5)加强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做的每天整理床单元三次,制定护理工作日程表,并严格执行,日程表内容包括为不能自理患者洗头、剪指甲、温水擦浴、加强健康教育、出院随访等。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统计,实两组妇科疾病患者的满意度分别为实验组99.6%和对照组88.4%,两组患者的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当中,满意98例,一般1例,不满意1例;对照组患者满意85例,一般1例,不满意14例,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优质护理服务对妇科患者的护理效果影响很大,优质护理服务能够给医院的基础护理工作带来水平的提升,进而取得优异的成绩,能够使患者和医院都得到收益。

3讨论

疾病护理论文篇2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是大、中动脉的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的异常沉积,在动脉内膜或中层增生过程中复杂的病理变化。经典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内膜剥脱术、旁路转流术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等,但均有一定指征、创伤和局限性。肢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最有前景的方法〔1〕。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2004年9月~2005年10月我院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31例,男27例,女4例,年龄33~71(平均52)岁,分别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2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广泛动脉闭塞2例;所有患者体验均未触及明显的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皮温低于正常肢体;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9例,脑梗死史2例,冠心病史4例,长期吸烟史22例。

12移植方法①术前骨髓评估:移植前进行骨髓像评估,发现1例骨髓增殖减低,应用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d后复查明显好转。②单个核细胞的获得:局麻下抽取自体骨髓300~400ml,在体外经过淋巴细胞分离处理、离心后,提取单个核细胞层,稀释成单个核细胞悬液80~120ml。③干细胞移植:硬膜外麻醉下,根据缺血范围,选取缺血肢体大腿中下段及小腿部前、后、外肌群肌肉注射,每个穿刺点1ml/次,间隔1cm,多点穿刺注射。术后7~10d出院。

13判断标准痊愈:术后动脉搏动良好,疼痛缓解,皮温、肤色恢复正常、间歇性跛行消失;显效:动脉搏动恢复较健侧弱,疼痛明显减轻,皮温、肤色明显改变、间歇性跛行距离超过1000m;有效:动脉仍不能触及,但疼痛减轻、皮温较前升高,肤色由术前的苍白、青紫转为暗红色、间歇性跛行距离超过500m;无效:动脉无触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间歇性跛形距离无明显变化。

14护理方法在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辅以足部护理、心理护理,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观察患肢血运情况,对出院患者进行指导。

15结果术后第1天患者均反映患肢不适感好转。出院时,所有患者静息痛消失,麻木感和冷感减轻,跛行距离延长。2例术后1个月症状出现反复,表现为跛行距离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闭塞性血栓血管炎(TAO)患者,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晚间患肢麻木、怕冷。所有患者均无病情加重。所有患者均未恢复正常水平。

2讨论

评估患者心理状况,针对不同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由于长期的情绪波动,会促使机体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发生变化,外周血管长时期处于收缩紧张状态,神经系统兴奋增强,机体儿茶酚胺增加,一方面促进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另一方面降低疼痛阈值,使患者承受疼痛的能力减弱。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以消除患者的不安,取得配合。

吸烟是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力劝患者戒烟,以减少烟碱和尼古丁对血管的刺激。患者宜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多的食物,改善营养状况,指导患者有规律的下肢功能锻炼,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动脉缺血患者多存在肢体末端血运障碍、缺血营养障碍,进一步发展可造成溃疡和坏疽。护理内容包括:①每日用温水洗脚,用毛巾擦干,不可用力摩擦,揉搓皮肤;②保持皮肤干燥、滋润,穿棉袜及透气性良好松软的鞋子,并及时更换,保持鞋袜干爽,洁净。足部可涂凡士林油保持皮肤滋润;③保护足部免受损伤,注意修剪指甲,注意足部保暖,严禁冷热敷;④有肢端慢性溃疡和坏疽者,湿性坏疽可用消炎液湿敷,分泌物减少后改用生理盐水换药,每日1~2次,干性坏疽应保持干燥,滋润,防止感染〔2〕。

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后,即可行局部按摩,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减轻肢体凉、痛症状。术后1d鼓励患者缓步行走,在预计发生间歇性跛行疼痛之前停步休息,如此每天进行数次。另外,也可采用Buerger运动,即病人平卧,先抬高患肢45°,1~2min后再下垂2min,并作伸屈或旋转运动10次,如此每次重复5次,每天数次,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活动次数和力度。

由于此手术方法的目的是改善肢体血运,因此,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皮色、感觉、肌力、疼痛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每小时观察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本组资料发现,自体BMSC移植治疗动脉缺血,所有患者术后7d时疼痛均缓解,冷感减轻,间歇性跛行距离缩短,踝/肱指数升高。在术后1~3月出现症状反复,但与术后7d时无显著差异。

自发性出血是尿激酶及肝素的主要副作用,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皮肤、牙龈等处有无出血点,穿刺点有无渗血及血肿发生。31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抗凝、溶栓治疗,5例因凝血指标异常而减小抗凝溶栓药物的剂量;1例因有皮肤出血点而减少用药次数和药物剂量。因此,在抗凝、溶栓治疗期间应每隔2d查凝血指标1次,以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出院时指导病人:①功能锻炼:采用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按摩由小肌群到大肌群,由局部到整体,使用助行器到脱离助行器自己行走为原则〔3〕。②用药指导:出院后仍需服用小剂量抗凝、祛聚药物,指导患者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现象,定期复查凝血时间,血、尿常规等。③复诊:一旦发现肢体疼痛,皮温降低,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姚燕丹,林少芸,胡以则肢体干外周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4;6(6):4201

疾病护理论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于本站妇科就诊的中年妇女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其中,治疗组年龄46~53岁,平均年龄(46.1±5.9)岁。对照组年龄45~52岁,平均年龄(44.5±5.1)岁。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患者疾病种类的确定使用妇科检查、B超、TCT、阴道镜及宫颈活检等方法。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对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护理保健措施,包括:①加强知识教育,每月进行健康专题讲座,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②合理饮食,保证摄入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和脂肪,保证机体有足够的营养,减科疾病;③加强护理保健,保持外阴清洁,常换洗内衣,经期勤换卫生棉,若有异常,应及时就医,以对症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恶化:患者病情更加严重;②无效:患者病情无变化;③有效:患者部分症状消失;④治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无一例恶化,无效2例,有效7例,治愈35例,治愈率为79.5%(35/44);对照组恶化4例,无效8例,有效7例,治愈25例,治愈率为56.8%(25/44)。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4例复发。

3讨论

妇女健康关系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子代的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相应增加,护理保健工作在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妇科疾病患者中,中年妇女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部分疾病治疗复杂且易复发,极大困扰着患者及家人。妇科疾病中,较常见的为妇科肿瘤、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妇科炎症,这些疾病给中年妇女带来了极大不便。通过对中年妇女进行健康护理保健教育,引导中年妇女加强锻炼、健康饮食并保持生殖器卫生,起到防治妇科疾病的作用。中年妇女体内激素发生变化,这使其心理和生理发生相应变化,更要通过护理保健来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本研究表明,通过进行妇科护理保健,治疗组妇女疾病治愈率达到7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8%(P<0.05),且治疗组复发率低,具有良好的效果。

疾病护理论文篇4

[关键词] 中医护理;治未病;优势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072-02

中医护理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在临床护理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护[1]。中医护理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治未病中则更具优势。“上工治未病”的理念在中医护理工作中日益受到重视,这种理念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中最早形成,对中医及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护理影响深远。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防”即预防,一是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之严重[2],而护理工作恰好把这些工作细化并发扬广大。

1运用整体观念施护达到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人的生理随天时、地势的不同而变化,人的疾病与气候、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有密切联系。中医护理正是根据这一观点,从患者的生理、心理、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出发,综合评估患者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调养身心、情志,锻炼机体来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1.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增加抗邪能力

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体质。《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加强精神调摄、身体锻炼、饮食起居、劳逸、药物预防等身心方面的护理。

1.1.1 调摄精神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如过喜伤心、暴怒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2 加强身体锻炼指导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这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保健知识才能胜任。

1.1.3 进行饮食起居指导《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想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实现延年益寿,就要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合理安排饮食起居、适当劳逸等。

1.1.4 进行科学的药食预防中医认为“食药同源”,其温热寒凉之性,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为五脏所属,对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有重要影响。中医饮食护理强调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护。如:虚寒体质和有寒性病症的人(畏寒、腹痛、腹泻,易感冒),应多进食一些羊肉、鲫鱼、桂圆等温补类食物。而对于热性患者(发热、急性化脓性疾病),则宜选用清淡之品。

1.2 防止病邪的侵害要做好未病先防

要做到讲究卫生,防止水源、食物和环境的污染;同时指导患者对“虚邪贼风”,应“避之有时”,对“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可以教授其用贯众、板蓝根、大青叶之类预防流感等防止病邪侵害的有效方法。

2辨证施护,既病防变

所谓“辨证施护”,就是运用中医四诊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然后根据证侯定性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当疾病已经发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处理各种证候,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异病同护或同病异护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如:同一肾病,若见发热、畏寒、浮肿、小便不利,诊为“风水证”,当选用宣肺发汗利尿的方法进行治疗与护理;若肿已消退,仅有腰酸、面白、肢冷、畏寒等主证时,证属肾阳虚衰,当以温补肾阳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

2.1 疾病尚未明确诊断

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通过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及其有关情况综合分析,为医生早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防止疾病的发展。

2.2 捕捉并发症的先兆,防止疾病传变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出现病情突变或并发症发生。如高热患者出现热极动风或邪热内陷心包的抽风或昏迷等。若护理人员能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可挽回逆势,使患者转危为安。

2.3掌握疾病的转变规律和途径,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医学源流论》中说:“……是故传经之邪,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对传经的病变,要掌握其规律和途径,在治疗和护理上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未受邪之地被病邪侵害。

护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护理,护理是人们谋求生存的本能和需要,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发展。中医治病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治未病具有临床预防学意义和临床康复学意义[3]。医护一体就是古代护理的特点之一,它包括改善患者的休养环境和心态,加强营养调理,注重动、静结合的体质锻炼等,这些都是中医辨证施护的精华。中医早有“导引”与“吐纳”的锻炼方法。所谓“导引”,是指“摇筋骨,动肢节”。通过有规律的呼吸和全身肢体的适量运动,以疏利关节、调和气血,提高抗病能力。例如名医华佗创制的“五禽戏”以及后来的太极拳就是在导引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吐纳”是一种内养功,通过静心思念、集中精神与特殊的呼吸方式相配合,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医家护理锻炼与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所做出的实践。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医护理应发挥其特色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才能在治未病中发挥更大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善兰.浅析祖国医学的整体护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9):142.

[2]何任.治未病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3):286.

疾病护理论文篇5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疾病不确定感; 术前; 影响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among preoperative patients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Method:Totally 100 patients with THA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elf-designed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 (MUIS), social support scale rating scale and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in the preoperative 1 day.Result:The total score of MUIS was (102.01±14.35) and it is at the middle level,the average score of item in unpredictability dimension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score in complexity dimension was the lowest.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show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were educational level, family economic burden, social support and resilience.Conclusion:Uncertainty in illness is at a middle level of preoperative patients with THA,which is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factors, nurses should g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heir uncertainty in illness.

【Key word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Uncertainty in illness; Preoperative; Influencing factor

First-author’s address:Zhanjiang City the First Hospital of TCM,Zhanjiang 52404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3.019

疾病不确定感指患者由于缺乏判定与疾病有关事物的能力,无法准确预测疾病的结果,当患者对疾病的治疗、预后等不明确或不能准确进行认知分类时,就产生疾病不确定感[1-2]。疾病不确定感可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及带来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治疗依从性及睡眠质量[3-4]。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恢复老年髋关节疾病患者髋关节功能的主要方法,由于手术治疗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患者在术前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对其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5]。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THA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THA择期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60~79岁,平均(68.05±7.21)岁。纳入标准:(1)THA择期手术患者;(2)年龄≥60岁,理解能力正常,明确自身病情,能进行语言或文字沟通;(3)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本调查。排除标准:(1)存在认知及沟通障碍;(2)合并心、肝、肺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3)同时接受其他手术治疗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等8项内容。有无合并症指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原发病、合并症由调查者从患者的病历中获取。(2)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MUIS):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65,内容效度指数为0.92,适用于评价成年住院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包括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不可预测性4个维度,每个条目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赋予1~5分,量表总分由所有条目得分累计,分值范围为32~160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不确定感越高,具体为:32.0~74.7分为低水平,74.8~117.4分为中水平,117.5~160.0分为高水平[6]。(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2,内容效度指数为0.94,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条目,量表总分由所有条目得分累计,分值范围为10~60分,分值越大表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7]。(4)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本研究采用于肖楠等[8]编译的中文版,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2,内容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用于测量有利于促进个体适应疾病和不良事件等逆境的积极心理特征,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从“完全不是这样”到“几乎总是这样”分别赋予0~4分,各条目得分相加为量表总分,总分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心理韧性越好。

1.2.2 调查方法 由研究者在术前1 d对患者术前访视时进行问卷调查。对不能自行完成问卷或不便填写的患者,由调查者口述问题并根据其选择代为填写。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THA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情况 本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得分情况见表1,其中疾病不确定感高、中、低等水平者分别为7例(7%)、81例(81%)、12例(12%)。

2.2 患者一般资料及其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为了解患者一般资料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以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因变量,患者一般资料问卷中的8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的文化程度、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负担、有无合并症这4项对其疾病不确定感有明显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及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分析 本组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为(39.52±6.63)分,心理韧性得分为(63.04±12.05)分,对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疾病不确定感与其分别呈负相关,见表3。

3 讨论

3.1 THA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状况 疾病不确定感是一种对疾病相关事物的认知状态,由于THA是一种创伤大、手术难度及危险性高的重大应激事件,患者在术前对手术的过程、结果、风险以及术后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和效果等不明确及不可预测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2]。本调查结果显示,THA患者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102.01±14.35)分,与既往研究的结果相近[9]。在各维度条目平均得分中,不可预测性维度得分最高,可能与患者对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果难以预测以及缺乏相关的应对方法等有关,复杂性维度得分最低,可能与护理人员在术前宣教中已帮助患者了解了手术的开展情况、术前准备内容,手术方法和过程,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等有关。患者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较高,不利于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来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及时疏导其恐惧、紧张、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通过信息支持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认知及消除其疑虑,指导其采取听音乐、深呼吸等方法分散对手术治疗的注意力,运用放松训练、自我对话、冥想等方法进行心理调适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3.2 各因素对THA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3.2.1 文化程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其疾病不确定感较低,与相关研究[10]的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一方面其获取THA相关知识及信息的途径较多,理解能力较强,能主动搜寻相关信息和正确理解医护人员术前宣教的内容,因而对THA的了解和认识较为全面,有利于减少其因缺乏信息而产生的疾病不确定感;另一方面其健康知识水平高,对疾病不确定感的负面影响和术前身心状态重要性的认知较为深刻,有利于促进其主动设法去应对和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文化层次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信息支持和知识指导,减少患者因认知不足而产生的疾病不确定感。

3.2.2 家庭经济负担 调查中笔者发现,家庭经济负担重的患者其疾病不确定感较高,与相关研究[11]结论相符,其原因可能为家庭经济负担重的患者,承受的心理、经济压力较大,在手术治疗、术后康复及生活等方面的失控感较强,对手术治疗的效果和预后等容易产生担忧和疑虑,因而其疾病不确定感较高。而家庭经济负担轻的患者,可利用的资源较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手术治疗及康复的信心和希望较高,能从容地面对手术,从而表现为较低的疾病不确定感。医护人员一方面应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尽量减少对手术治疗过程及结果的想象和思量,另一方面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用好患者的治疗费用,并指导家属寻求、利用社会福利政策及各种援助资源来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3.2.3 社会支持 熊美群[9]认为社会支持与THA患者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存在负相关,这在本研究也得到了证实,其原因可能为:(1)社会支持是心理应激事件的主要缓冲或中介因素,能增强患者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和信心及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水平[12];(2)社会支持能提供给患者各种外部资源,患者可从中获得信息和情感支持及应对方法,因而能帮助患者有效应对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压力和应激,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认知和信心,有利于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3)社会支持能为患者提供交流内心想法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患者对手术治疗的疑虑和担忧,改善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及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在给予患者信息和心理支持的同时,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增强患者治疗和术后生活的信心。

3.2.4 心理韧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韧性与疾病不确定感存在负相关,与李亚洁等[13]的研究结果相符。心理韧性指个体面对应激或压力时积极适应和有效应对的能力[14],强调个体在应激中的适应及心理状态的恢复,能够减少应激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14-15]。心理韧性水平高的患者其心理承受能力高,应对和适应能力强,敢于面对手术治疗的现实和困扰,能积极寻求相关信息和方法来消除手术治疗给其带来的困惑和压力,因而有利于降低其心理应激反应和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应对方法指导、增强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等途径来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进而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14-15]。

综上所述,疾病不确定感是THA患者术前的一种重要心理体验,对其手术治疗和预后可产生负面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受多种个体因素差异的影响,THA患者术前存在中等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评估和干预来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

参考文献

[1]樊少磊,单岩.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及其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12,10(35):3339-3341.

[2]汪苗,王维利.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在肿瘤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167-168.

[3]张娥.临床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6):3218-3220.

[4]樊萍,谢文.乳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1):69-71.

[5]武天舒,李雪,郭新荣,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康复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734-736.

[6]许淑莲,黄秀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之中文版测试[J].护理研究(台湾),1996,4(1):59-68.

[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8]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 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 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9]熊美群.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其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当代护士,2011,17(4):1-3.

[10]田园,林征,林琳,等.胃食管反流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38-40.

[11]周陶,周春兰,蔡月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21):1-3.

[12]刘云云,张静,何红.糖尿病中、高危足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12):4264-4266.

[13]李亚洁,谢文鸿,李梅,等.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及脑科学杂志,2014,23(2):148-151.

[14]张婷,李惠萍,杨娅娟,等.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4,17(6):607-610.

疾病护理论文篇6

【关键词】 妇科癌症; 化疗; 疾病不确定感

Uncertainty in Illness among Chemotherapy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Cancer/ZHONG Bi-zhen,FENG Tong-yu,CHEN Cui-rong,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8):130-13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lev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among chemotherapy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cancer.Method:A totally of 104 chemotherapy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cancer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elf-designed scale,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MUIS),Symptom Distress Scale(SDS) an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Result:Total score of MUIS was (100.75±12.46),and 90.38% patients showed a middle or high level.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show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were educational level,stage of tumor,symptom di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Conclusion:Uncertainty in illness is at a middle or high level in most chemotherapy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cancer,nurses should take the targeted intervention based on influencing factors to reduce the patients,uncertainty in illness.

【Key words】 Gynecological cancer; Chemotherapy; Uncertainty in illnes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uwen County,Xuwen 524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8.039

疾病不确定感指患者无法判定和预测疾病有关事物的结果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可导致患者产生担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和身心健康[1-2]。妇科癌症包括宫颈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等,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患者在化疗期间因对疾病的症状、病情发展、预后及化疗的效果、副作用等难以判定和预测而容易产生疾病不确定感。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妇科癌症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开展干预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

1月-2015年9月在本院化疗的妇科癌症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66岁,平均(45.26±8.57)岁。纳入标准:(1)确诊为妇科癌症,已接受≥1个疗程的化疗;(2)年龄≥18岁,知晓自身病情;(3)认知和沟通能力正常,自愿接受本调查。排除标准:(1)接受放疗者;(2)合并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或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其中癌症种类、肿瘤分期、已化疗疗程从患者病历中获取。(2)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65,内容效度为0.92[3],共有3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级计分法,量表总分为32~160分,其中32~74.7分、74.8~117.4分、117.5~160分分别表示疾病不确定感为低、中、高水平[3]。(3)症状困扰量表: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2[4],共有13个条目,分别测评癌症患者对疼痛、疲乏、恶心等13个常见症状的不适体验程度,每个条目从“完全没有困扰”到“极度困扰”分别赋予1~5分,量表总分为13~65分,得分越高表示困扰程度越重。(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96,分为客观支持(3个条目)、主观支持(4个条目)、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条目)3个维度,总分越高表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5]。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患者进行调查,阅读、书写有困难的患者,由研究者给予阅读问卷条目及代为填写等协助。发放问卷105份,收回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为99.05%。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P

2 结果

2.1 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症状困扰及社会支持得分 本组调查对象中,疾病不确定感为低、中、高水平者分别有10例(9.62%)、80例(76.92%)、14例(13.46%)。患者的症状困扰得分为

(38.09±6.23)分,社会支持得分为(34.37±5.48)分。

104例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情况,见表1。

2.2 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家庭住址、肿瘤分期的患者其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妇科癌症化疗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 疾病不确定感是患者对疾病有关事物所产生的疑虑和不确定状态[6]。癌症和化疗作为严重的心理应激源,给妇科癌症化疗患者带来了诸多疑虑和不确定因素而导致其疾病不确定感的产生。本调查结果显示,妇科癌症化疗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100.75±12.46)分,与文献[2]报道的(99.20±11.91)分相近。疾病不确定感各维度中,不明确性和不可预测性维度条目平均得分较高,可能与患者对疾病的疗效、复发可能性、化疗反应等不明确及无法预测有关,信息缺乏维度条目平均得分最低,可能与患者通过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等途径,获取了化疗的方法、目的、注意事项及常见症状的管理方法等信息有关。此外,90.38%的患者存在中、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人员应给予积极的干预。

3.2 各因素对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3.2.1 文化程度 吴恒慧等[7]认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其疾病不确定感较低,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文化程度高的患者,一方面其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较高,信息来源较广,使其更易于获得和理解癌症及化疗的相关知识而有利于减少其疾病不确定感的产生;另一方面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能主动设法来增进自己对癌症及化疗的了解和积极应对所遇到的各种困扰,因而有利于其疾病不确定感的降低。信息支持是减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主要方法[8],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信息需求差异给予其针对性的信息支持,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及减轻其疾病不确定感。

3.2.2 肿瘤分期 本研究中,肿瘤分期为Ⅲ期的患者其疾病不确定感相对较高,与洪震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为:(1)肿瘤分期高的患者其疾病治疗难度大,疾病的症状、进展及治疗方案复杂多变,患者需要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及存在的疑虑和担忧较多而导致其疾病不确定感较重;(2)肿瘤分期高的患者其身体状况差,心理负担重,容易产生恐惧、担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及消极应对疾病[10-11],而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可加剧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10-11]。医护人员一方面应加强患者治疗和护理方案的优化,另一方面应鼓励患者坚定治疗信念,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疾病的疗效及有利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减轻。

3.2.3 症状困扰 症状困扰指患者因疾病相关症状而产生的身心方面的不适体验[12]。刘洪娟等[13]认为,症状困扰可导致患者获取、理解疾病相关信息的能力下降及加重患者对疾病状态、化疗效果、疾病预后等有关事物的疑虑和担忧,患者的症状困扰程度越重,其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越高。单岩等[14]认为,症状困扰会干扰患者对疾病有关事物的识别和判断,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心境状况及削弱患者的心理功能,症状困扰程度重的患者因而更容易产生疾病不确定感。本研究结果显示,症状困扰与疾病不确定感呈正相关,与上述结论相符。本研究还发现,妇科癌症化疗患者普遍受到疼痛、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困扰,应给予干预:(1)加强患者的症状教育,提高患者的症状认知及症状预防能力;(2)及时做好患者的症状评估并给予针对性的症状管理;(3)指导患者采取放松训练、听音乐等方法来愉悦心情及缓解疾病症状的困扰。

3.2.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15],本研究的结果也支持该论点。其原因可能为:(1)社会支持能为患者提供信息支持及帮助患者对疾病有关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而减少其疾病不确定感的产生;(2)社会支持能提供给患者交流疾病有关事物的机会,可促进患者对疾病有关事物的了解及减少患者的疑虑和担忧,从而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3)社会支持可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15],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适应水平及减少不良心境对其疾病不确定感的强化和放大作用。本调查还发现,妇科癌症化疗患者的社会支持得分低于全国常模的(40.29±6.62)分[16],可能与患者的家庭功能不良以及症状困扰和消极心理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下降而影响其社会支持的获得有关[17]。护理人员一方面应加强患者的社会支持评估和指导,增强其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及能力;另一方面应与患者家属加强沟通,鼓励家属持续给予患者信息、情感等支持,从而达到增强患者的社会支持及减轻其疾病不确定感的目的。

受文化程度、肿瘤分期、症状困扰、社会支持等个体因素差异的影响,大部分妇科癌症化疗患者存在中、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护理人员应根据其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给予相应的干预。

参考文献

[1]陈艳,王维利,张伟.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6):1975-1977.

[2]毛婷.长沙市妇科癌症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3]许淑莲,黄秀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之中文版测试[J].护理研究(台湾),1996,4(1):59-68.

[4] Boehmke M M.Measurement of symptom distress in women with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J].Cancer Nurs,2004,27(2):144-152.

[5]刘继文,李富业,连玉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1):1-3.

[6]刘云云,张静,何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干预性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3):26-28.

[7]吴恒慧,冯桂芳,周翠萍,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疾病不确定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3):56-59.

[8]曾苑香,朱文英,刘燕.护理干预在不确定感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53-54.

[9]洪震,蒋明,许勤.乳腺癌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4-7.

[10]张苏梅,李小妹,顾炜,等.放疗期间宫颈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5(2):211-213.

[11]佘喜云,张美芬.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07,6(4):7-10.

[12]钱涵,周郁秋,关晓英,等.癌症患者症状困扰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3,12(11):794-796.

[13]刘洪娟,覃惠英.鼻咽癌住院患者放疗期间疾病不确定感与症状困扰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873-876.

[14]单岩,史小艳,时秋英,等.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身体症状困扰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1252-1254.

[15]孔少烽,李美娟.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广东医学,2014,35(21):3408-3411.

[16]陈耕春.我国城市成年人心理健康监测指标优化:社会支持程度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99-101.

疾病护理论文篇7

方法:选取我院近期呼吸内科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疾病认知度优良率为95.0%,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85.0%,研究组患者疾病认知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结论: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应用于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可以切实提升患者认知度与满意度,应用效果极为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呼吸内科 优质护理 责任制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23-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医疗观念发生了改变,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医疗各科室积极开展护理模式创新以为患者提升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提升医疗水平。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作为一种实用性极高的护理应用模式[1],渐被推广应用到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本文选取8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为40-70岁,平均年龄为(56.8±4.2)岁,具体包括肺部感染患者34例,哮喘患者21例,全身疾病肺部表现患者11例,弥漫性肺部疾病患者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例,其它疾病患者3例。按照数字抽签法将8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常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护理、康复护理等护理措施。

1.2.2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①创新护理人员排班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组建责任制整体护理小组,制定责任制整体护理方案,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按照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能力、专业水平等进行相互搭配排班,并结合护理工作内容进行护理人员配置;组间责任制整体护理质量评量小组,并定时监督护理工作落实情况,评价护理效果。②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无缝化护理:责任护理人员定时进行病房巡视,并向患者沟通,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原因、临床治疗方法与方案、护理措施、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及其治疗、护理相关信息;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给予个性化护理,如机械通气患者需要进行密切护理,并定时进行翻身护理,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

1.3 观察指标。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疾病认知度与护理满意度评量表对患者进行认知度与护理满意度评价,其中疾病认知度评量总分为100分,90分及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中等,60分以下为差,护理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一般、不满意三级。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记作(均值±标准差),行t检验,计数资料记作百分数,行X2检验,用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疾病认知度比较。研究组患者疾病认知度优良率为95.0%,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85.0%,研究组患者疾病认知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临床实践证明,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应用于各科室临床护理中有助于科室专科护理的发展[2]。相比于常规护理模式,责任制整体护理内容上更加开阔、深刻,更具规范性、科学性与系统性[3],在对专科护理人员素质及知识结构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实现了配合化护理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模式的转变[4]。本文8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应用研究发现,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可以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与护理满意度,这对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该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5],提示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于呼吸内科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将其推广应用到其它科室临床护理工作中。

临床研究发现,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应用到呼吸内科优质护理中可以切实优化临床护理服务方案,提升医疗质量,强化患者疾病认知观念,应用效果极其显著。本文研究发现,对呼吸内科患者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后患者疾病认知度、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法,充分证实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实用性,可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心容,何剑.PDCA循环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2012,22(03):63-65

[2] 李周轩,林焕英.CA循环在呼吸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J].当代医学,2013,19(35):130-131

[3] 毕湘蓉.责任制整体护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21(10):80-82

疾病护理论文篇8

【关键词】老年精神疾病;躯体疾病;护理方法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再加上患者已步入老年,患者发病时常有思维紊乱和认知上的偏差。再加上患者使用了抗精神疾病的药物,各种感觉有迟钝表现,患者对自身躯体不适不能准确表达,有可能造成其病情得到不到及时治疗[1]。因此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加强监护,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现将我院护理该类患者情况,做以下总结性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临床确诊40例老年精神疾病为观察对象,其中29例为男性,11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60~76岁,均龄为(65.2±7.9)岁;病程1-5年,病程平均为(3.2±8.6)年。

1.2方法

为了保证护理质量,避免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风险事故,我院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等,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1.2.1护理监护

由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对其自身身体不适反应不敏感,并且也表达不清自身身体状况,护理人员护理这类特殊患者时,加强了护理干预,密切关注其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以及呼吸系统是否有疾病,并且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高脂血症和心电图异常,以及糖尿病和低钾血症等症状。

1.2.2慢性疾病护理

由于部分精神分裂患者需长期住院治疗,加上患者年龄偏大且病程较长,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需要使用抗精神疾病的药物等因素,会增加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护理人员在护理时,通过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如何变化,并做好定时巡检工作,做好预防风险事故的安全护理。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当前病情发展状况,以正确把握患者当前精神、躯体症状、

2 结果

上述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其合并躯体疾病,该40例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种类包括:消化道出血和低血糖反应各有12例,高血压和急性心肌梗各有6例,另有4例急性肺炎。经过相关治疗护理以上40例患者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临床护理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由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反应不够灵敏,对自身躯体不适等症状不能够清晰表述,使得其他人不能及时发现其自身躯体疾病[2]。为了及早发现该类特殊患者的躯体疾病,我院采取了加强护理干预的措施,来预防安全方面问题并及早发现患者精神、躯体等变化情况。护理人员首先加强定期巡回监护,使得生活不能自理和严重躯体疾病患者均在护理人员监护范围内。

在慢性疾病护理时,本组患者一方面有精神方面功能障碍,认知力减弱再加上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可能会导致其出现并发症等现象。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病情及加强监测,对其测 T、P、R、以及BP等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关注。对患者的异常表现及时处理,若需转院治疗的则做治疗前准备,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同时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询问患者过往病史以及在院外是否有冲动行为等,做好定时巡检工作。本组中消化道出血和低血糖昏迷患者,均是在护理人员巡检过程中发现的,这也说明了对该类患者巡检的重要性[3]。

在给患者护理前,我科室还加强了风险预估,并制定了常见安全性事故预防计划。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做好交接班工作,对专人观察护理定岗定责,并由护士长定时巡检护理人员执行任务情况,通过每天晨会对护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护理人员对于本组40例患者,通过仔细、耐心询问患者及家属,在充分了解了患者精神心理症状后,对其病情作出专业评估,并给予了针对性较强的动态化护理,护理人员还注意观察患者行为、举止从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娴熟的精神疾病护理方法,配合医生妥善处理患者异常反应。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通过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将理论学习融入到临床实践操作当中。对患者的病情做到了早发现,并且为患者后续抢救、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护理期间,由于护理人员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了本组6例心肌梗患者,患者当时发病时意识忽然消失,面色紫青,联系医师进行了心肺复苏术,使得患者病情没有进一步恶化。由于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本组患者中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为需转入其他科室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方便。

由于护理人员从精神疾病特点出发,加强了护理干预,及时掌握患者治疗和病情发展情况,并做好了详细记录。为医生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同时通过护理人员细心、专业的护理,本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使得患者躯体和精神疾病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具备学科护理知识,加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加强定时巡检密度,并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其做好健康宣教,还通过视频和宣传画册等形式让患者了解自我管理,并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预防意外的安全意识,进而改善了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本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经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其自身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采取了相关的治疗护理,改善了患者精神、躯体症状。

可见,对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在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对老年精神合并躯体疾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增值,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加惠.观察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6):4433.

疾病护理论文篇9

【关键词】内科临床;人性化护理;应用效果

内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需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对此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1]。人性化护理是临床上一种新的护理理念,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内科疾病患者,对其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88例内科疾病患者,其中,男性48例,年龄在15-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岁,女性40例,年龄在19-71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3.1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内科疾病,需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患者实行人性化护理,对照组43例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行常规护理,对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并给予患者对症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躁心理,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他们已经不再是社会及家庭的主角,由此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情绪,从而对其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病情的快速康复。对此,医护人员应当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耐心聆听患者的倾诉,并给予患者适当的建议,同时告诉患者其病情发展情况及需要采取的治疗措施,并向患者提供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

1.2.2饮食护理患者在进行疾病治疗期间,由于疾病的困扰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其食欲不佳,针对此种情况,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一些色泽鲜亮的食物,并合理搭配,以引起患者的食欲。同时多鼓励患者喝水,并多食用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促进患者补充充足的营养,从而不断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疾病治疗需要。

1.2.3康复指导患者出现内科疾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内科疾病知识的了解较少,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时应当向患者宣传疾病知识,以使患者充分了解患病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以免再次出现此种疾病,从而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3]。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中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性指标进行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两组患者实行不同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观察组45例患者中,护理满意的有25例,一般满意的有16例,不满意的有4例,护理满意度为91.1%,对照组43例患者中,护理满意的有17例,一般满意的有15例,不满意的有11例,护理满意度为74.4%。

3讨论

对于患者内科疾病的治疗,需要临床上给予其适当的护理,传统的护理方法虽然对于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有一定帮助,但难以实现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人性化护理是临床上新引进的一种现代化的护理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确保患者的护理舒适度,对患者实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并实现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4]。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行人性化护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1.1%,对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显著,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4.4%,显著低于观察组,由此可见,临床上对于内科护理疾病的治疗,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屈树娟,董瑞馨.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52(11):65-66.

[2]赵娟珍,赵霞.人性化护理在基层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运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06):102-103.

疾病护理论文篇10

[关键词] 护理学; 心血管疾病; 防治

[中图分类号] R714.2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99-01

1 护理学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影响

哈佛大学教授Engene Braunwald的研究表明:预防心脏病学(即心脏病危险因素学说的建立及相应干预对策)的发展使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在近几十年来下降了70%,这其中也与护理学有着重要的关联性。2005年美国心脏病学年会已经将预防心脏病学概括为过去50年来心血管病学领域的重要成就之一[1]。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病人和家属能够接受到的指导大多是以口头理论的形式,然而来自护士、医生的指导较少。除此以外,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模式主要是重治轻防,防治普及程度较低。以上这些状况,会阻碍预防心脏病学的实施及心血管病学的防治工作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和肥胖、吸烟以及运动量少。积极干预这些危险因素能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此外,能为护理工作者参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明确的方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从社区诊疗中心到大型医疗单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所谓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主要包括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理想标准的体重和健康的心态,尽量在医生的配合下共同干预病人的危险因素,积极合理地控制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

2 护理学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第16届国际心脏病学大会强调心血管病二级预防“ABCDE防线”概括了预防心脏病学的主要相关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调查统计和临床试验已经证明:二级预防的有效实施能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护理学在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有以下主要作用。

2.1 开展健康教育

根据心血管病的专科特点及病人的需求,应该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宣传指导教育,使用病人容易理解的语言,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指导,主要内容有入院指导、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注意事项指导、特殊专科治疗检查的指导、各类相关疾病知识讲解、基本卫生医疗常识指导、出院康复指导[2]。不仅如此,更要重视病人心理方面的健康护理,做好思想工作,从而能够达到较好的护理疗效。一直以来健康教育就被认为是护理人员的职责之一。在上个世纪Herderson就已经提出护士应该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正确认识进而促进患者健康恢复。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但是,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认识,主要原因有:(1)护理人员不能积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足。(2)护理人员力量不足,护士工作任务过重,缺乏足够的时间。(3)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护理学在心脏病预防中应该发挥积极有效地作用,以上这些不足阻滞了护理对心血管疾病的有益作用。鉴于以上观点,护理人员应该认清自身的不足,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积极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

2.2采用适当的工作方式

病人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行为是直接影响病人医从性与配合护理的重要因素,患者要求保证基本的需求,他们更加需要人性化的综合服务[3];病人因病住院,心理有不同程度的压抑感,这就更要求我们医护人员给予病人积极地关怀和鼓励,使病人具有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4]。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病人从开始人院、接受专科护理治疗,直至病人出院整个过程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病人的需求,能够有目的、有计划的给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关怀照顾、更系统的整体护理。方法得当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护理过程中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必须积极发挥护理地团队精神,合理的加强沟通和联系。临床上必须重视心理精神护理治疗,在客观了解患者病态心理活动的前提下,密切关注病人的各种反应,时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护理人员应该以耐心、和蔼可亲的热忱态度对待病人,并取得患者的信赖;更要切身关心体贴病人的痛苦,帮助病人消除各种忧虑,从而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战勇气及信心,积极鼓励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平衡,能早日康复出院。

2.3 确定合适的内容与任务

在宣传上,其内容主要侧重于诊断指标、心血管疾病的有关分类、治疗方法的意义、防治工作的意义、病人服药依从等一些方面。应该积极合理的指导患者对预防及检测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只有反复的强化健康知识教育和指导,才能提高高危人群对心血管疾病的重视程度。护理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本人认识疾病本身的危害性,进而能够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及护士护理,使病人自身服药依从性得到提高,积极帮助病人建立健康向上的信念及信心,进而提高心血管病的治疗率及控制率,使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成功率得到提高。

3 结论

综上所述,护理学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的积极重要的作用。然而,心血管疾病预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相信经过我们的团队的积极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护理学在人类战胜心血管疾病方面会取得卓越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晓媛,李洁.心血管病防治新概念与护理学面临的挑战[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11.

[2] 李春艳,张晶,张晓春.心内科的整体护理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2,2(12):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