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1:05:45

疾病控制

疾病控制范文篇1

一、全面落实医改疾控项目任务

继续实施医改重大公共卫生疾控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2011年6月份前全面完成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任务,开展项目终期评估。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项目执行水平,加强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规范项目执行环节,保证项目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技术指导,探索建立责任清晰、运转高效的疾控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全面落实,努力实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心下移,防病关口前移。加强和规范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疾控项目管理,健全完善项目指标考评体系,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二、突出重点,全面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扎实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八项措施,加大艾滋病监测(检测)和综合干预覆盖面,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和社区治疗为主的抗病毒治疗服务网络,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艾滋病感染者的发现、报告、流调与随访管理,个案完成流调率达到100%。继续推进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五进”活动。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大中专学生、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防治知识知晓率。继续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县创建活动。

(二)稳步推进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强结核病患者治疗管理和疫情监测,加大学校、监狱、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结核病防治力度,继续开展“构建无结核病和谐校园”活动。主动有效发现和治愈肺结核病人,巩固医防合作为重点的结防工作模式,不断提高“五率”等工作指标。全面提高结核病控制策略实施质量,在全县推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服务模式,探索将耐多药结核病纳入新农合统筹报销范围,建立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机制,提高HIV/AISD患者结核病筛查率。做好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项目的管理。

(三)继续做好人禽流感、霍乱、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人禽流感、流感等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加强流感监测,完善流感监测网络,规范处置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提高流感样病例报告率和病毒分离率。加强霍乱等消化道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腹泻病门诊建设,强化疫情监测和控制,防止肠道传染病暴发。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加强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及时处置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降低发病率,避免出现死亡病例。

(四)切实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管理。进一步落实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以及艾滋病、结核病等专病报告系统的管理,落实法定职责,不断提高报告质量。依法组织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质量检查,加强对传染病漏报和零报医疗机构的检查督导力度。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提升预测预警能力,及时、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加强免疫规划管理工作

降低疫苗针对疾病发病率。继续稳步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确保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98%以上,积极做好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维持无脊灰状态,落实麻疹防控措施,实现年度消除麻疹目标。对全县高中、大中专院校学生、流动人口聚集的企业及工作薄弱区域的重点人群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针对麻疹疫情,确定重点人群开展查漏补种工作。六月份前全面完成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任务。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调查处理工作。开展儿童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工作,规范疫苗和冷链管理,加快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开展疫苗全程电子监管试点。加强狂犬疫苗管理,规范狂犬病门诊建设,落实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提高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化处置率。

四、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

积极扩大慢病综合干预覆盖面。加强慢病防治能力建设,完善慢病防治政策措施,推动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全面开展。将慢性病防治工作与实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以重点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为切入点,不断加大慢性病防治工作力度。继续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省级示范县创建活动,组织实施省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根据省卫生厅的要求,县疾控中心将申请成立独立科室,定期对慢病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培训、技术指导、督导检查,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率。健全慢病综合监测网络,进一步规范死因监测、肿瘤登记信息收集和网络报告管理,开展慢病监测工作专项督导,提高监测质量。实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行动,开展“健康微笑少年”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试点工作。深化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范围。

五、推进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

认真落实省卫生厅、省综治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市卫生局、市综治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服务与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加强重性精神病人的治疗与管理,推动建立多部门议事协调机制,完善精神卫生防治网络,提高患者管理率和治疗率。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建立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疾控机构、乡镇卫生院分工协作的精神卫生防治网络,提高基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推动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向学校、社区延伸。开展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调研,探索多种渠道完善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建设的政策措施。

六、继续做好地方病、寄生虫病和麻风病防治工作

我县的镇、乡、镇是受地方性氟中毒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根据省、市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地方性氟中毒的病情调查和健康教育工作,并做好部级地方病考核验收工作。积极联合盐业部门开展碘缺乏病日宣传,搞好碘盐监测,掌握我县8~10岁儿童的甲状腺肿大率;另外将根据省、市工作安排,做好水碘、尿碘监测等工作。加强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做好《市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06—2015年)》中期评估工作。认真实施中国全球基金国家策略疟疾一期项目,按照《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两年工作计划》要求,做好县乡两级镜检诊断培训,提高疟疾病例发现能力,完善病例报告系统,做好疟疾监测工作,开展乡村两级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疟疾防治意识。加强麻风病监测和现症病人的治疗工作,控制麻风病患病率,提高早期发现麻风病人水平,降低畸残率。

七、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积极作用

进一步完善全县健康教育网络和队伍,在社区、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建立起直接面向目标人群的服务设施。强化措施,巩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取得的成果,充分利用各个卫生宣传周、宣传日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年内组织各类活动不少于6次。结合创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活动,认真组织好“5.31”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控烟意识和控烟知识水平。

八、提高监测检验能力,做好技术支撑

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督导医疗机构落实感染性疾病门诊(含发热门诊、腹泻病门诊)建设并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加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有效防止医源性感染事件发生。配合相关机构开展食源性疾病的调查,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加强学校卫生工作,进一步推进全县学生因病缺课和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及早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健康体检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行为,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县疾控中心要做好实验室计量认证复审工作,为工作开展做好技术支撑。

九、加强内涵建设,完善管理体系

(一)加强人才机构设备建设。工作要做好,事业要发展,人的素质是关键,通过积极引进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逐步改善疾控队伍人员结构;通过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全员岗位培训,派出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等措施,提高疾控人员业务素质。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好两树一满意”活动,加强疾控管理和业务人员思想教育,准确把握公共卫生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加强作风建设,树立疾控队伍的良好形象。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做好检验综合楼的前期论证工作,力争早日建成。同时积极争取资金购置先进设备,全方位提高服务能力。

疾病控制范文篇2

关键字:食品卫生安全食源性疾病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严峻性而言,重视并大力解决好这一问题依然迫在眉睫。

1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1食品体制

食品的生产、加工、分布、贮存及销售的体制形式与其社会的发展阶段、收入水平和社会文化特征有关。它的结构形成可深刻地反映出当地的经济关系。食品体制有三个主要类型:

(1)低收入农村体制在世界上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食品的体制是很简单的,因为大部分人的食物供应为自产自食,并且不管是个体或团体,食品的买卖是在当地市场进行的。从外地购买一些加工食品的必需品,如食盐、糖、调味品等,也常常受到当地的经济实力及落后的市场供应渠道的限制。因此,在此情况下造成食品污染的主要威胁是:生的食品、不洁水、不恰当的家庭卫生习惯,特别是不恰当的食品处理习惯以及不合适的贮存习惯。

(2)低收入城市体制低收入是指以大部分的经济收入用作购买食物者。然而与农村地区比较,由于对购买食品的依赖性和人工密度等方面的因素需要对食品体制作大幅度的调整。如卫生上存在的问题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使原有的食品卫生问题变得更恶化了,造成了不应有的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性。因此,引起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应用非饮用水、食品掺假、家庭及街头商贩的不卫生操作。

(3)高收入体制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用于购买食品的费用占有效收入的百分比降低了,人们能支付更多种类膳食的费用,而且愿意购买更多的半成品或制成食品,以减少购买食品和制作食品的时间。然而由于生的食品原料,尤其食用肉、家禽以及鱼等进入厨房时,常被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污染,因此,对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不正确的烹调习惯。在室温下贮存食品、不适当的重新加热以及生熟食品间的交叉污染。

1.2社会文化因素

食品和食品消费既是一个营养现象又是一个社会现象。在每种社会,确定食品的营养项目、食品的制备方式、食用的条件、与宗教礼仪和其它因素有关的禁忌和传统,都反映了基本的文化、生活条件、宗教信仰和民族的自尊。然而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惯对增进健康和引起疾病两方面都起着主要的作用。

有助于食品卫生的习惯包括:食物的彻底烧煮、水果去皮、通过盐渍或晒干以及风干保存肉食和水果等。然而一些地区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是有害的。例如在日本,人们喜爱吃生鱼,这容易引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所导致的胃肠炎。在泰国北部,人们喜欢食用发酵猪肉,这很容易得旋毛虫病。

1.3环境因素生产加工食品地区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会明显加剧食源性疾病的危险。人口增长、由农村向城市地区无计划的迁移以及势必产生的贫民区,加重环境污染。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饮用水供应和废弃物处理系统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从而加剧了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危险。工农业生产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有可能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如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体组织,特别是脂肪中己检出农药。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今后数十年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可能增加,其后是可能是严重的,尤其是在因营养不良而抗病能力下降的近2000万发展中国家儿童中可能更为严重。

2保障食品安全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2.1食品安全影响国际贸易

食品安全是国与国进行食品贸易的重要条件,也是引起贸易纠纷的重要原因。曾在WTO对簿公堂达4年之久欧盟与美国、加拿大贸易纠纷案,就是因为欧盟禁止进口美国、加拿大在饲料中使用了激素的牛肉。欧盟的农产品和食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出口额高达500亿欧元,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使欧盟的食品信誉扫地,不仅遭到世界许多进口国的严查与抵制,也直接影响到欧盟内部早己实现的自由贸易。

2.2食品安全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稳居全国各产业部门的首位,食品业也是包容和关联产业最多的行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安全是食品品牌的安身立命之本,是食品企业的生命。曾几何时,英国的牛肉因“疯牛病”而无人问津,二恶英污染事件发生后,一大批农场的肉品被封杀,饲料有嫌疑的养牛场被封闭。即使在我国,一向占据着显眼位置的洋奶粉一时间也迅速从货架上纷纷撤下。“冠生园”在我国是信誉很好、知名的“老字号”食品品牌,自从中央电视台披露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把陈馅翻炒后再制成月饼出售的事件后,全国各地区冠生园食品品牌的信誉都受到了连带损害。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更是顿时陷入困境,目前己申请破产。可见,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位永恒主题。

2.3保障食品卫生安全是公共卫生的出发点和落脚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障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公共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食物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人类获取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对机体产生重要的健康效应,安全营养的食品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而不安全的食品则可能引发一系列急、慢性食源性疾病。WHO强调政府、工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责任的观念。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上述各个部门必须联合起来参与加强法制,健全基础机构,做好流行病学监测与人员培训,以及搞好教育等各项预防性工作,才能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获得食源性疾病的充足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定期报告及专门研究可用以获得必要的信息,从而使政策的制定成为可能,并为立法及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基础。

目前,多数国家都己具有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但很少包括食源性疾病监测项目,世界范围仅有少数国家建立了年度报告,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其中美国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最完善、有关食源性疾病资料报道最多和最完整的国家。1994年美国食品错物管理局和农业部在马里兰州建立了食源性疾病教育中心,1995年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1998年建立全国性的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食源性疾病和迅速地采取适当、正确的措施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蔓延。

疾病控制范文篇3

一、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切实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利用效率;加强内涵建设,健全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岗位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规范化管理,改善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对业务管理人员和实验室、现场流行病学等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加强重点传染病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

(一)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与预测预警工作。加强疫情报告和网络直报管理,杜绝疫情漏报、迟报和误报等现象,保证疫情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加强对全市54个公共卫生监测点的管理,降低漏报率;将承担农村公共卫生任务的80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市公共卫生监测点管理,推行症状监测,提高疫情和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敏感性;定期对我市的疫情发生趋势进行预测预警,综合评估疫情风险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警示信息。

(二)落实人禽流感、流感、非典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措施。密切注视呼吸道发热病人的动态信息,做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报告工作。加强对市医院流感监测点的管理,保证监测质量;积极推广疫苗接种,保护易感人群;发现疫情及时调查处理并上报相关信息。

(三)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认真宣传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组织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发挥窗口作用,通过设置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处方、闭路电视等方式对就医群众进行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市卫生监督所要将《艾滋病防治条例》纳入经营性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培训内容,加大执法力度,监督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会同相关部门全面开展“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和全社会健康教育活动,加大对经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落实力度,会同民政、计生、公安等部门建立艾滋病高发省份常驻外来妇女检测长效机制,发现一例,筛查一例;继续加强与司法、公安等部门的协作,做好、吸毒人员以及看守所被监管人员的检测工作。妇幼保健机构要将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内容,对孕产妇和终止妊娠妇女进行艾滋病筛查,及时发现HIV抗体阳性者,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发挥自愿咨询检测门诊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检测面。积极探索高危行为人群干预工作的新模式,充分发挥皮防和妇幼保健机构的作用,为重点人群和高危行为人群提质优、价廉和规范的诊疗服务,提高主动发现率和管理率;积极探索非政府组织开展经营性公共场所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推广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经验,全市要有三分之一的镇(街道)达到示范标准;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管理和追踪服务,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

(四)加强以霍乱、O157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外环境及重点人群的疫源检索,定期对可能污染的外环境及物品进行霍乱弧菌监测,及时对霍乱弧菌阳性的标本进行鉴定;加强腹泻病门诊(专桌)的技术指导和规范化管理,落实快检制度,做好疫情的预测预报;认真组织学习卫生部编印的《霍乱防治手册》,做好预防控制应急准备工作。

(五)全面落实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紧紧抓住提高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病人转诊率、病人系统管理率、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率和病人家属筛查率等五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市结核病防治网络。继续加强医疗机构呼吸道门诊和镇卫生院结核病痰涂片检测点能力建设,落实主动发现病人的激励机制,加强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保持在70%以上;继续实施结核病规范化治疗,落实住院病人联系卡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初治涂阴病人完成治疗率达90%;加强免费药物的供应和质量管理,严格落实结核病归口管理,提高转诊到位率和追踪到位率,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100%;加强对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对新登记的涂阳肺结核病人直接接触的家庭成员和其他密切接触者要进行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按照病人就诊检查程序进一步检查。

三、加强监测,大力开展危害农民健康的地方病和媒介传染病防治工作

(一)地方性氟中毒防治。重点做好降氟改水工程前期水质卫生学检测工作,积极参与降氟改水工程的建设、管理等工作,推动降氟改水工程取得成效。继续开展农村饮用水调查和水质监测,掌握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和水氟变化情况,为改水工程和氟中毒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碘缺乏病防治。做好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会同盐务、广播电视等部门,组织开展“5.15”全国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活动,要重点宣传缺碘对幼儿智力的危害和普及碘盐对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作用,提高群众使用碘盐的自觉性。加强碘盐监测,掌握碘盐普及和非碘盐食用情况,积极与盐务部门配合做好碘盐普及工作。

(三)流行性出血热防治。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推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有效保护高危人群。积极开展对乡村医生进行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培训工作,提高防治意识和早期识别能力,严格落实镇卫生院早期诊断和转诊制度,控制病死率;做好疫源地处理工作和应急接种的宣传,防止疫情扩散;做好血清学复核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率要达到100%。

(四)布鲁氏菌病和狂犬病等疾病防治。加强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及时上报监测结果,一旦发现疫情要与畜牧部门联动,采取果断措施控制疫情扩散。制定狂犬病监测方案和应急预案,开展人及动物狂犬病疫情监测,做好处理狂犬病应急准备,发现可疑犬伤人事件和疫情要尽快进行调查处理。加强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监测,密切注视国内外自然疫源性和人畜共患疾病疫情动态,加强检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快速检验检测能力。

(五)媒介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动态掌握蚊、蝇、蠊与鼠类的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以及病媒生物的侵害情况,尤其要加强对特殊生活环境中病媒生物基本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工作,加强媒介疾病的预测预警和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大力宣传和开展控制媒介蚊虫孳生及个人落实防蚊灭蚊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止输入性恶性疟及疟疾的局部流行。

四、完善社区慢病综合防治机制,深入扎实地开展慢病防治工作

开展城市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实施慢病危险因素干预和健康管理,积极推广应用适宜技术和干预措施,加强居民营养改善和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工作。完善全市伤害和恶性肿瘤监测报告系统,加强流动人口和院前急救死亡报告系统管理,进一步提高死亡报告的报告率和报告质量。

五、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的整体水平

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法定职责,加强预防保健科和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医院内部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加强对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专业培训,及时收集、报告传染病疫情、疾病监测信息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进一步规范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和相关信息的报告、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等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加强医源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的管理,防止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依法履行职责,建立对医疗机构指导、考核和监测、流行病调查工作机制,不断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疾病控制范文篇4

一、进一步完善疾病控制体系

加强疾病控制机构基础建设,改善实验室设备配置,强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和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开展岗位大练兵与技术比武活动,切实提高疾控服务能力。探索组建全科疾控责任制指导团队,优化整合资源,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项目的技术指导,推动疾病控制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建立疾病控制工作绩效考核长效机制,促进疾控机构规范化管理,全面履行职责,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效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加强疾控机构人员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树立疾控队伍的良好形象。

二、深入推进“健康行动”

今年是“健康行动”开展的第二年,也是决定行动成效的关键年,要把重点放在扩面升级上,全力推动活动向县(区)、镇(街道)延伸,以广泛的社会宣传发动和示范教育为重点,促进行业和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要建立完善部门协作、配套联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组织中期考核,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实现“两年巩固提高”的工作目标。要抓好国家卫生城市(镇)的迎审工作,对照《国家卫生城市(镇)标准》,分解任务指标,抓紧查漏补缺,确保顺利通过复审。扎实做好中央补助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和农村饮水水质监测覆盖率。大力开展禁烟控烟活动,完善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普及疾病防治知识,提高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三、规范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制定实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规范,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处置、救治四个能力建设,推动传染病防控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全面推进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完善艾滋病监测检测和咨询网络,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继续推进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五进”活动,保持艾滋病低流行状态。坚持医防合作,加强结核病患者治疗管理和疫情监测,做好学校、监狱、建筑工地、企业等重点人群的结核病防控工作,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全面提高中国结核病控制策略实施质量。加强流感监测,完善流感监测网络,规范处置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提高流感样病例报告率和病毒分离率。全面落实医疗机构分包督查学校、托幼机构措施,启动手足口病病毒分离工作,加强定点医院儿科ICU建设和医院感染控制,规范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转诊和救治制度,努力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继续做好霍乱、伤寒、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等其它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四、着力加强免疫规划管理

继续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规范疫苗和冷链管理,加强接种人员业务培训,开展儿童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及查漏补种工作,巩固提高免疫成果。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适时对高中、大中专院校(含民办职业学校等)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探索性地开展流动务工人群等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防止成人麻疹暴发流行。加强病毒性肝炎的控制,继续做好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工作,确保2011年6月份前全面完成1996-2001年出生儿童乙肝疫苗第2、3针的查漏补种任务,并做好项目终期评估。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调查处理工作,妥善处理接种纠纷,落实关爱救助措施,防止事件恶化升级。

五、深入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

继续深化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积极开展“五个示范”创建(健康示范社区(村)、健康示范单位、健康示范餐厅、健康示范步道、健康促进示范学校)活动,推动“健康加油站”(健康自助监测设备)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年内,各市区至少要分别建成1处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餐厅)。启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活动,加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完善慢性病防治政策措施,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全面开展。认真做好部省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积极开展以膳食低盐为主要手段的干预措施,减少高血压相关疾病的流行水平。健全慢病综合监测网络,进一步规范死因监测和脑卒中、肿瘤登记管理,开展慢性病监测工作专项督导,提高监测质量。继续加强重性精神病人的排查,建立重性精神病人数据库,及时纳入社区管理,规范地提供随访、病情监测、健康教育等服务,力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70%,确诊的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管理率达到100%。

疾病控制范文篇5

1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与致病因素

目前已知的食源性疾病约有250多种,多数来源于细菌感染,或者食物当中本身含有的毒素。按照发病机制,食源性疾病主要分为食源性感染及食源性中毒。前者主要是细菌造成的食源性感染引发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后者主要是食物当中本身就存有毒素,如肉毒杆菌中毒、河豚鱼中毒、有机磷中毒等。食源性疾病主要的发生原因与食品安全问题密不可分,因此,相关部门人员应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方面的管理;消费者个人应注意尽量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此外,新鲜食品在制作过程当中要做到充分加热,平时注意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从各方面入手,保证食品安全卫生。

2保证餐饮食品安全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2.1食品安全影响的餐饮企业生存与发展

食品安全无小事,关乎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必须坚守的底线,只有保障食品安全才能更好地推动餐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会对顾客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会降低餐饮企业的口碑,从而影响餐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2食品安全影响国际贸易

饮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且种类丰富,是目前国际贸易交易的主要内容。保证餐饮食品安全、控制食品质量,使其符合国际规范才能更好地推动国际贸易,推广我国优秀的饮食文化。因此,需要采取相关措施,通过保证餐饮食品安全,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在保障人们饮食安全的同时,更好地推动国际贸易。

2.3食品安全是公共卫生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食品安全问题是公共卫生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食源性疾病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也是我国常见的疾病种类之一,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散发性、传播性和地区性。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的进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基础认知不断提升,使得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概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仍然无法完全杜绝。食品安全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通过立足于食品安全控制可以实现对绝大部分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可见保证餐饮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1]。

3食源性疾病控制策略

3.1重视人才建设、加强人才引进

为了从根本上控制食源性疾病,需要重视人才建设。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更是我国常见的疾病种类之一,极度容易危害人体生命健康[2]。我国目前食源性疾病的控制手段仍存在不足,需要发挥人才的力量,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研究。要通过重视人才建设,加大人才的专业培训力度,加强人才引进,完善专业的团队建设,研发针对食源性疾病的解决对策,对实验性疾病加以控制[3]。

3.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设施设备

资金问题是目前影响到食源性疾病控制的主要问题,在食源性疾病研发与控制工作的展开过程当中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以此来保证食源性疾病研发与控制工作的顺利展开[4]。①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控制工作的重视,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了解食源性疾病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基于此才能更好地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②购置先进的设施设备,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研发技术,完善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实现食源性疾病的智能化监测,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效率,从而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科学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此方法也可以极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疾病监测报告的影响,切实保障疾病监测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5]。

4餐饮食品安全管理策略

4.1加强对原材料的监控力度

原材料的新鲜程度直接影响餐饮食品安全,同时也是造成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食品原材料质量在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当中尤为重要。所以加强对原材料的监控力度是餐饮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策略之一。应加强对原材料的监控力度,定期检查原材料的生产日期以及保质期,将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在最佳的使用状态,并对发生腐败、过期、质量低下的原材料进行及时处理。在购置原材料的过程当中也需要严加审核,在保证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原材料的质量,注意对生产厂家的相关文件证明资料进行核对,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了解材料的原产地以及相关的处理过程,保障每一项环节都符合原材料的质量需求。除此之外,还要落实监督举报途径,实行全民监督,共同管理餐饮食品安全[6]。

4.2重视餐饮食品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餐饮行业也取得了蓬勃发展,在市场情况利好环境下,餐饮行业对人员的需求量增加,也为一部分卫生知识不达标的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因人员基本素质不达标,对餐饮食品相关知识学习与认识不全面,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概率。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餐饮食品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达标率仅占一半,非常不利于餐饮食品食源性疾病的管控。基于此,餐饮食品行业管理人员需要重视对从业人员加强管理与教育工作,在其上岗前做好岗前培训,增加专项培训,使每一名就业人员都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并对餐饮食品安全认知全面了解,提升其食品安全素质。在上岗后,也同样需要重视对餐饮食品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强化其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做好食品安全管控工作。餐饮相关服务人员大多安全意识不强,餐饮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这一关键点,从而制定确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约束餐饮食品相关从业人员的行为,对工作积极、认真,并自我约束良好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此外,对餐饮食品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也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在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证书,从业经验以及岗前培训效果进行综合评定的基础上,还需要重视在餐饮工作区张贴宣传海报,以此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如生熟食品要分开保存、保持食品制作环境的清洁卫生、对食品进行彻底加热处理等。

4.3加强对餐饮业的监督管理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种先进的餐饮食品管理理念更便于分享,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应积极借鉴优秀的、先进的量化分级管理理念,结合我国餐饮食品行业实际情况对餐饮食品业进行量化分级管理,这样不仅能有效调动餐饮食品企业的积极性,同时能促进其进行内部和外部调整,全面提升管理质量。西方国家针对餐饮业相关问题已经制定了法律法规进行行为管理,可予以借鉴,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制度,按照企业状态对餐饮业进行有效分类,并针对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管理要求,覆盖餐饮企业的建筑布局、餐饮设备设施、各种食品的加工过程要求以及餐饮食品相关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等多方面,从而有效约束并指导餐饮食品行业按规范执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组织专业的监督管理团队,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专业人才建设,实现从人才方面加强对餐饮业的监督管理,全面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避免食源性疾病发生,做到全面保障食品安全。为了更好地保障监督管理团队能够正确的发挥自身优势作用,还需要相关部门根据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另以此为依据制定管理制度,实现以制度取约束餐饮业,来保障餐饮业能够实现规范运行,保障食品安全。同时,落实责任制度,当发生食源性疾病时,能够根据责任制度快速的追究其责任,并对餐饮企业加以惩戒,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到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性,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控制,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也可以有效促进餐饮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5结语

食源性疾病发生与餐饮食品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餐饮食品安全是影响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对餐饮食品安全进行全方面管控,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保障人们日常的饮食安全。同时,应加大对实验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的设施设备,组建专业的研究团队,完善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检测技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定性或定量的危险性评估模型,为控制餐饮饮食安全提供坚决的理论基础,以此来合理控制食源性疾病,保障餐饮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申文佳,杨珊一.食品安全中食品生物危险性评价对食源性疾病控制作用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6):191-192.

[2]于海平.浅析食源性疾病控制与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健康之路,2018,17(12):247.

[3]张远斌,李燕菊.食源性疾病控制与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食品界,2017(6):30.

[4]张晓伟.探讨食源性疾病控制与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2017(2):9.

[5]郑秀清,王俊霞,陈向梅.食源性疾病控制与餐饮食品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3):106-107.

疾病控制范文篇6

一、工作简历

我叫杨,今年三十六岁,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年毕业于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获公共卫生学学士学位,最初在基层防疫站工作;年调入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同年借调到省地病办;年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正式调入省卫生厅地病办工作至今。在省卫生厅工作十二年中,两次被全国地病办评为地方病统计工作先进个人并受到表彰。年——年参与全国地方病统计计算机系统软件的研制,并获厅级科技成果三等奖。年,参加省委第二批村建工作队到宁蒗县锻炼半年,工作结束时,受到了中共丽江地委村建领导小组的表彰。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年跟随厅领导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麻风病防治大会,被评为全国麻风病防治先进个人,在这次大会上受到了卫生部的表彰。今年年初又被评为“八五”至“九五”期间全省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先进个人,受到省卫生厅和省人事厅的表彰。参加了《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史志》一书的撰写工作。有多篇论文被部级和省级医学杂志刊用。

二、参加竞岗的主要条件

(一)本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我认为一个人应当正直坦诚,刚正不阿,光明磊落,不人去亦去,坚持真理和原则。

(二)有大学五年扎实的预防医学知识和两年的卫生管理经验,并具备本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卫生管理知识。在从事地方病防治管理工作的十二年里,得益于省地病办苏发昌、李学忠、武佑兴等三位主任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以及周围同志的热心帮助,使我在各方面进步很大,有能力胜任工作;其次我热爱疾病控制事业,熟悉我省主要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的历史及现状,熟悉与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熟悉全省卫生防疫机构建设和发展以及全省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管理现状,多次参与过疫区处理,经常深入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病区调查了解情况,并能就防治对策及防治效果评价等提出独到的见解。

(三)我年轻,身体健康,工作热情高,有较强的文字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上任后的工作设想

一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份内的工作,当好处长的参谋和助手,工作主动但不越权、越位。

二是与全处同志一道尽快熟悉新的工作。按照厅“三定”方案,即将成立的疾病控制处将由现在的疾控处、地病办、爱卫会和国际贷款项目办联合组成,其职能将更多,工作内容更广泛,难度也更大。由于是新组建的处室,人员来自各个方面,对各不相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需要一个相互熟悉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省委、省政府赋予疾病控制处的职能以及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在较短的时间内,理顺工作思路,做好人员分工,建立新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使疾控处工作尽快走入正轨。

三是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我省仍然是传染病、地方病流行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卫生防疫保障任务十分艰巨而繁重。中央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省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对疾病控制工作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按照省政府领导在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意见,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把云南建设成为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这三大战略目标以及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和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按照厅党组提出的“重点疾病、重点防治,重点地区、重点预防,重点人群、重点保护”的原则,以鼠疫、霍乱、结核、疟疾等疾病防治为重点,抓好疾病监测、人才培训、机构建设,抓好爱国卫生运动和项目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暴发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四是与全处同志一道,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睦、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在一起共事是彼此的缘分,出现分歧也在所难免,大家都应有全局观念,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加强团结,求同存异,认真履行职责,勇于承担责任,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担当起全省疾病控制管理的重任。

五是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及时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卫生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努力完成厅党组交办的一切任务。勤政廉洁,不贪不拿,务实高效,不断进取,谦虚谨慎,踏实做人。

我的志愿如果能够实现,相信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做好工作,决不辜负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厅党组的信任和同志们的期望。再次感谢厅党组给我这样一次与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无论成败与否,我无怨无悔。请同志们投信任我的一票!

谢谢大家!

(杨)

疾病控制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全县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全县卫生工作要点,强化目标责任意识,围绕监管、服务两个重心,继续强化服务理念,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县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到实处,不断提高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二、目标任务

1、加大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对各类卫生监督管理对象日常性卫生监督覆盖率100%,监督频次2次以上,卫生行政许可、医疗执业许可有效持证率100%,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率95%以上,无证经营单位查处率、索证率100%,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城区住宿业和游泳场所达100%、其他公共场所60%以上,职业禁忌人员调离率100%。

2、规范卫生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审批许可项目依法设定、程序规范、公开透明,“一个窗口”受理100%,卫生许可证审查(复核)率、办理合格率100%,不因违规审批致投诉纠纷,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增加行政办事服务事项,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3、严肃查处卫生违法案件。严格执法,案源处理率100%。严重违法违规案件处罚率100%,群众举报投诉及时办理率100%,全年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结案率95%以上。

4、改善医疗市场监管秩序。全面推广实施医疗机构执业信息公示、诚信评价制度,实施建立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计分管理办法,实行医院服务公开、医疗机构守法执业率90%以上,无资质执业人员查处到位,坚决打击非法行医。

5、强化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和信息报告制度,规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重大公共卫生和应急工作,不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应急处置及时率100%,处置规范率90%以上,重点卫生保障任务完成率100%。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网络直报,不因人为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开展卫生应急演练,加强对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监测预警,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合作机制。

6、注重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卫生监督行政事务依法办理,程序规范,开展执法案卷评查、法制监督和层级稽查工作,“说理式”卫生行政执法覆盖率达100%,行政指导开展率达100%。严格办案质量管理,案卷质量评价合格率100%,全年不发生败诉和复议撤销案件,不发生损害投资发展软环境行为。

7、认真组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建档率达90%以上,健康档案合格率90%以上,使用率80%以上,计算机管理率100%,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率达95%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等家庭签约率达50%以上,重点加强高血压、II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慢病管理,提高知晓率、管理率、控制率以及稳定率,慢性病登记管理率达95%以上,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达75%以上、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II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达45%以上、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达60%、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西安丰、望直港、小官庄建成慢性病综合示范乡镇。

8、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指标。强化预防接种与管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8%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0%以上,推广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巩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全县计划查螺260万平方米,血防查病0.6万人,健康教育2万人次。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70/10万以下。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以及肠道、呼吸道等重点传染病防治任务全面完成,切实加强霍乱、疟疾、手足口病等重点疾病防控工作,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血检率达1%,全面完成“三位一体”的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结核病DOTS覆盖率为100%,病人治愈率达90%以上。积极推进艾滋病、性病高危行为社区干预措施,落实医疗机构艾滋病检测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卫生监督管理

1、重视信息化建设。根据《卫生部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和省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要求,积极争取将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资金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建设县级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应用国家或省级统一使用的卫生监督信息系统业务应用软件,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卫生行政许可审批、日常卫生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卫生检测与评价信息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活动、投诉举报、卫生监督员信息管理、卫生监督数据信息综合利用等工作实时、动态和科学管理,以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2、严格卫生行政审批管理。对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完善严格执行行政审批内部流程管理制度,规范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听证、变更等关键程序。审批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审批项目的法律依据、审批要求、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杜绝场外受理、收费、不规范审批行为发生,使行政审批更加严格公正、便民高效。

3、强化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坚持实行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学校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监督等工作,积极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大重要节日、重大活动食品与公共卫生安全保障,防止和减少食物中毒与公共卫生事故;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机制,有效保障重点人群群体性公共卫生安全;狠抓重点地域、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产品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和公共场所、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各类专项检查活动,加大对卫生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发挥卫生监督在健康相关产品和健康相关场所市场监管中的主导作用。

4、整治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将省市打击非法行医工作部署和我县实际紧密结合,围绕当前医疗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以机构、人员、设备等要素准入为抓手,清理无资质人员、院中院及出租、外包科室,整顿违规医疗广告。积极探索医疗服务市场长效管理模式,推行医疗机构执业信息公示、诚信评价制度和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组建医疗机构自治组织,通过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加强社会监督等办法,全方位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依法查处非法行医的行为,完善非法行医的日常监督机制,积极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力争通过阶段性整治,使医疗市场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二)疾病预防控制

1、做好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系统,由单病种监测向综合监测转化,提高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处置能力。加强麻疹、流脑、流感等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及时做好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力度,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信息以及艾滋病、结核病等专病报告系统的管理,传染病漏报率控制在2%以内,不断提高报告质量;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霍乱、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重点肠道传染病防控,进一步落实腹泻病门诊制度,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防止肠道传染病暴发。严格落实狂犬病监测、预防、疫情处置和救治措施,推进狂犬病处置门诊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技术指导,妥善处置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继续加大查灭螺、查病、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巩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果。严格执行结核病防治各项政策措施和技术规范,全面完成“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市下达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发现任务,病人治愈率达90%以上,结核病报告率、转诊率、追踪到位率、系统管理率达100%。强化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积极推行性病、艾滋病高危社区干预措施,开展男性同性人群性病、艾滋病干预工作,对高危场所人群开展检测工作,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继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做好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工作。组织实施麻风病防治规划,健全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提高麻风病人早期发现率。组织实施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落实疟疾防治的各项措施,认真组织做好春季休止期根治,提高基层医务卫生人员的防治能力特别是对输入性病例和重症恶性疟病人的识别与救治能力,有效控制传染源,严防疟疾疫情回升;做好特需人群补碘工作,有效防治地方病。

疾病控制范文篇8

关键字:食品卫生安全食源性疾病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严峻性而言,重视并大力解决好这一问题依然迫在眉睫。

1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1食品体制

食品的生产、加工、分布、贮存及销售的体制形式与其社会的发展阶段、收入水平和社会文化特征有关。它的结构形成可深刻地反映出当地的经济关系。食品体制有三个主要类型:

(1)低收入农村体制在世界上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食品的体制是很简单的,因为大部分人的食物供应为自产自食,并且不管是个体或团体,食品的买卖是在当地市场进行的。从外地购买一些加工食品的必需品,如食盐、糖、调味品等,也常常受到当地的经济实力及落后的市场供应渠道的限制。因此,在此情况下造成食品污染的主要威胁是:生的食品、不洁水、不恰当的家庭卫生习惯,特别是不恰当的食品处理习惯以及不合适的贮存习惯。

(2)低收入城市体制低收入是指以大部分的经济收入用作购买食物者。然而与农村地区比较,由于对购买食品的依赖性和人工密度等方面的因素需要对食品体制作大幅度的调整。如卫生上存在的问题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使原有的食品卫生问题变得更恶化了,造成了不应有的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性。因此,引起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应用非饮用水、食品掺假、家庭及街头商贩的不卫生操作。

(3)高收入体制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用于购买食品的费用占有效收入的百分比降低了,人们能支付更多种类膳食的费用,而且愿意购买更多的半成品或制成食品,以减少购买食品和制作食品的时间。然而由于生的食品原料,尤其食用肉、家禽以及鱼等进入厨房时,常被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污染,因此,对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不正确的烹调习惯。在室温下贮存食品、不适当的重新加热以及生熟食品间的交叉污染。

1.2社会文化因素

食品和食品消费既是一个营养现象又是一个社会现象。在每种社会,确定食品的营养项目、食品的制备方式、食用的条件、与宗教礼仪和其它因素有关的禁忌和传统,都反映了基本的文化、生活条件、宗教信仰和民族的自尊。然而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惯对增进健康和引起疾病两方面都起着主要的作用。

有助于食品卫生的习惯包括:食物的彻底烧煮、水果去皮、通过盐渍或晒干以及风干保存肉食和水果等。然而一些地区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是有害的。例如在日本,人们喜爱吃生鱼,这容易引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所导致的胃肠炎。在泰国北部,人们喜欢食用发酵猪肉,这很容易得旋毛虫病。

1.3环境因素生产加工食品地区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会明显加剧食源性疾病的危险。人口增长、由农村向城市地区无计划的迁移以及势必产生的贫民区,加重环境污染。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饮用水供应和废弃物处理系统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从而加剧了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危险。工农业生产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有可能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如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体组织,特别是脂肪中己检出农药。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今后数十年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量可能增加,其后是可能是严重的,尤其是在因营养不良而抗病能力下降的近2000万发展中国家儿童中可能更为严重。

2保障食品安全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2.1食品安全影响国际贸易

食品安全是国与国进行食品贸易的重要条件,也是引起贸易纠纷的重要原因。曾在wto对簿公堂达4年之久欧盟与美国、加拿大贸易纠纷案,就是因为欧盟禁止进口美国、加拿大在饲料中使用了激素的牛肉。欧盟的农产品和食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出口额高达500亿欧元,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使欧盟的食品信誉扫地,不仅遭到世界许多进口国的严查与抵制,也直接影响到欧盟内部早己实现的自由贸易。

2.2食品安全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稳居全国各产业部门的首位,食品业也是包容和关联产业最多的行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安全是食品品牌的安身立命之本,是食品企业的生命。曾几何时,英国的牛肉因“疯牛病”而无人问津,二恶英污染事件发生后,一大批农场的肉品被封杀,饲料有嫌疑的养牛场被封闭。即使在我国,一向占据着显眼位置的洋奶粉一时间也迅速从货架上纷纷撤下。“冠生园”在我国是信誉很好、知名的“老字号”食品品牌,自从中央电视台披露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把陈馅翻炒后再制成月饼出售的事件后,全国各地区冠生园食品品牌的信誉都受到了连带损害。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更是顿时陷入困境,目前己申请破产。可见,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位永恒主题。

2.3保障食品卫生安全是公共卫生的出发点和落脚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保障食品安全,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这是公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的健康追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正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公共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食物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人类获取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对机体产生重要的健康效应,安全营养的食品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健康长寿,而不安全的食品则可能引发一系列急、慢性食源性疾病。who强调政府、工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责任的观念。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上述各个部门必须联合起来参与加强法制,健全基础机构,做好流行病学监测与人员培训,以及搞好教育等各项预防性工作,才能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获得食源性疾病的充足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定期报告及专门研究可用以获得必要的信息,从而使政策的制定成为可能,并为立法及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基础。

目前,多数国家都己具有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但很少包括食源性疾病监测项目,

世界范围仅有少数国家建立了年度报告,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其中美国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最完善、有关食源性疾病资料报道最多和最完整的国家。1994年美国食品错物管理局和农业部在马里兰州建立了食源性疾病教育中心,1995年建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foodnet)。1998年建立全国性的食源性疾病预警系统。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食源性疾病和迅速地采取适当、正确的措施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蔓延。

疾病控制范文篇9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加快卫生防病事业的发展。

实践不断发展,认识永无止境。思想的解放也决不能停滞不前,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政策的大突破、事业的大发展。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要实现"两个率先"就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健康素质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健康是人类从事各项活动的基础,是其他素质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人们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和社会健康需要不断增长,为加速卫生事业、特别是卫生防病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机遇,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开阔眼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一切服从和服务于"两个率先"这个主题,在保证社会公共卫生产品和基本预防保健服务供给的前提下,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全面加快卫生防病事业的发展。

二、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同志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关系到每一个人生老病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与生产力水平有着密切联系。生命和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权利和需求,是达到小康生活目标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除急、慢性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精神卫生、意外伤害、各种中毒等正成为新的卫生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积极预防和控制霍乱、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积极研究探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规律和预防控制措施,继续加强慢性传染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大地方病、职业病和学生常见病防治力度,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破除迷信,反对邪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超前做好各项预防保健工作,防患于未然,才能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促进劳动者的健康素质。

三、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

十六大明确强调"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这就为卫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和目标。卫生工作必须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为动力和契机,理清发展新思路,采取得力新措施,不断开创卫生工作新局面,实现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

当前,我国的卫生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改革虽然初见成效,但要达到党和人民满意的标准还相差甚远。从前一阶段进行的抗"非典"斗争的需求来说,我们国家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首先疾控体制改革以及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能力建设就与现实的需求有许多不适应。我们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作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的要求,正确认识深化卫生改革及疾病预防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强化竞争意识,发展与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用"三个代表"的思想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去推进改革,在改革中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是转变职能,即改革管理体制,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和经济等手段强化宏观管理,实现卫生行政部门由"办卫生"向"管卫生"职能的转变。二是要加大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费投入。从所周知,建国以来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卫生防病机构的基础建设十分薄弱,一旦爆发疫情,就显得捉襟见肘。三是推进以聘用制为核心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符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特点的、灵活多样的,充满激励机制的人事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要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

四、加强行风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疾控机构新形象。

十六大报告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要明显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阔步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疾病控制范文篇10

实际上,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人类社会就已经开始在国内和国际两条途径上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进行了努力。最早被人们拿来与传染性疾病对抗的武器——“隔离”(Quarantine)可以溯源到15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城邦。在当时,来自黑死病疫区的商船到达繁华的威尼斯港口时会被要求到一个孤地抛锚停留40天,不允许一个人上岸(Quarantine一词来自拉丁文,意指40天),这也就是我们在去年非典危机中耳熟能详的“隔离”一词的由来。以此为发端,到19世纪时,各国已经在国内立法中对“隔离”措施建立了一套严格而又内容各异的规范体系。彼时,近代民族国家体制和以绝对领土主权观念为支柱的近代国际法也已臻成熟,而所谓“国际法”在那时更多的是保证(欧洲)各国得以“共处”的一套规范体系,国家边界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它更由于是各国主权权力的外在体现而被增添了神圣的色彩。然而,带有某种嘲讽意味的是,人类的政治文明只能统治人类的世界,在微生物的世界里它是虚无的,传染性疾病不会在一国的边界前自动停止传播,这也决定了人类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有效的应对微生物世界的挑战。正如国际关系学者L.S.Woolf在1916年宣称的那样,国家独立与自保、国家利益的理论和国际社会、国际利益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在人类与霍乱、鼠疫等传染性疾病的斗争史中得到了最为清楚和持久的表现。而这一过程似乎也论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国际法正经历着从“共处法”向“合作法”的转变。

19世纪在国际法发展的纪年表中被称为一个“国际会议”的世纪,当时的欧洲各国为了解决邮政,通讯,度量衡,河道利用与管理等跨国性的行政事务问题召开了一系列的国际会议,建立了大量的国际行政联盟,这些行政联盟也正是许多今天活跃于世界舞台上的国际组织的前身。在国际公共卫生合作领域,自1851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国际卫生会议后,欧洲各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共举行了六次会议,并于1892年在意大利威尼斯缔结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拘束力的国际卫生条约(InternationalSanitaryConvention,1892),并在以后的国际卫生会议上多次加以修改与补充。这些会议与条约的根本目标可以概括为:一、保护欧洲免受外来传染性疾病的入侵;二、协调统一各国的隔离措施以便利国际贸易的进行。国际贸易与传染性疾病在19世纪时就以国际立法的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各国有权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公共卫生的安全,另一方面又必须进行国际合作以确保此类措施不对贸易增加不合理的负担,造成不合理的阻碍。在整个国际贸易法的发展进程中,这一矛盾贯穿始终。大而言之,传染病的国际预防与控制只不过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折射出了在这个“无政府主义”的世界里国际法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在确立国家主权原则同时通过国家间的合作与博弈对涉及到共同利益的问题进行协调与规制。

二战以后联合国的成立堪称国际法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而随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诞生则标志着国际贸易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自由贸易理论指导下的GATT体制确立了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作为国际贸易活动的基本指针,同时又在GATT第20条里列举了“一般例外”事项,允许成员方在特定情况下背离非歧视原则,采取措施以保护本国的重大或根本利益,其中就包括“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需的措施”(第20条b项),但又规定“此类措施的实施不得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关贸总协定与国际卫生条约之间一种精神上的传承:承认各国有权将可能威胁本国公共卫生安全的外国产品据之门外,同时又对此项权力加以规制,以避免其被滥用为一种贸易保护的手段。然而美好的蓝图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关贸总协定半个世纪的历程告诉我们,仅仅依靠第20条这样一个概括性的规定无法承担起这样一个重任,于是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协议)应孕而生,成为庞大的WTO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GATT体制相比较,SPS协议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1.要求SPS措施必须建立在科学原则与证据之上(SPS协议第2条);2.要求成员方将各自的SPS措施与国际标准相协调(SPS协议第3条)3.运用更为有效的WTO争端解决机制应对与SPS措施相关的争议(SPS协议第11条)。SPS协议的可操作性通过前两项规定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而后一项规定则使得SPS协议的实施有了强制性争端解决机制作为后盾和保障,这在所有的旨在协调贸易与公共卫生安全之间关系的国际协定中还是第一次,从宏观的角度考察,这也是国际法的强制性正在发生变化的一个极好的例证。

在国际贸易法之外,国际法的其他分支部门同样与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际人权法在二战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际人权宪章”的诞生标志着尊重与保障人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正如美国人权法学者K.Tomasevski所说的那样,实际上每一项传染病的防控措施都有着人权保障的内涵。举例来说,隔离等传染病防控措施必然会对个人自由迁徙的权利造成暂时性的限制,但是包括隔离在内的传染病防控措施却又是政府为了保障人民享有健康权(righttohealth)而实施,人权理论中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划分,人权的绝对性与非绝对性的争论在这里得到了现实的反映。此外,对某些特殊人群(如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患者)在诸如婚姻权,工作权,受教育权方面的人权保障更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都有待于人们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与思考。如何在防止与控制传染性疾病的过程中来更好地保障人权,我们有理由期待国际人权法学界从国际法的角度对这一命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瘟疫向来与兵祸共生,历史上战争一向是传染性疾病产生的根源和肆虐的舞台,国际法对战争的态度经历了从承认诉诸战争权是国家的一项固有的权利(20世纪以前),到对战争权加以一定的限制(国际联盟盟约),再到禁止非法使用武力(联合国宪章)的曲折的发展进程,国际人道法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国际人道法的发展对于传染性疾病的防止与控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研制,使用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禁止的一系列国际立法,如1972年《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更与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有着直接的关系。

传染性疾病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