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调研十篇

时间:2024-04-19 18:05:14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篇1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了解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各中心的业务发展,满足辖区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3月3日6日,王向东副局长带领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人员,到全区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研。调研采取看、听、议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细致了解各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三统一、信息化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局不断加强领导,各中心能认真落实全区卫生工作的总体部署,医改政策得到落实,全区不断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力度,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认真实行药品三统一和零差价销售,各项工作指标名列前茅,百姓得到了实惠;西大街等5所中心能应用省卫计委的信息化软件管理门诊医疗业务,10所中心已全部开通应用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各中心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2014年我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被市卫生局评为优秀等次。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单位基本医疗业务发展缓慢。在近年来的医改方案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不断重视和强化,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完成公卫项目指标后,经考核合格,每年都将公共卫生经费划拨到各中心,真正体现政府出资,百姓受益。但在医疗工作中,由于长期的人才匮乏、技术薄弱、医疗风险增加、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繁重等问题,各中心医疗业务发展缓慢,基本没有设立新的科室或者发展重点科室的计划,基本诊疗能力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同时,区财政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医疗收入返还比例较低(医疗收入按30%返还),加上医疗风险较高,使得无病床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净收入寥寥无几,30%返还,远远不够设备维护、维修、更新等(日常公用)支出。所以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认为,只要干好公共卫生工作,基本医疗干多干少差别不大,工作人员也没有核心驱动力,发展医疗业务热情不高,工作创新及技术创新都未充分体现,基本医疗总体呈停滞状态。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与基本医疗割裂严重。加强社区慢性病人的管理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社区居民中文化水平较低的慢性病人及部分弱势群体,他们即不懂防治知识,无预防意识,普遍健康意识淡薄,未进行及时有效诊治。在对慢性病人的管理上,大部分中心目前只停留在应付考核等表面文章上。具体表现在:一是参与健康管理的人员并非全是全科医师,无法提供居民真正需要的服务和管理,对慢病病人的管理仅局限于打打电话问候一下。二是部分全科医师有重治疗,轻预防,重已病,轻未病思想,不重视健康教育,很多社区居民健康教育课形式重于内容,或为完成考核任务,未达应有实际效果。三是部分人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聘用人员或者临时人员,对慢病管理只是作为应付单位的一种手段,慢病管理水平达不到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的要求,未能有效提供规范扎实的医疗服务。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在慢病管理上也有新的思路,计划成立慢病管理科,将慢性病人的管理统一由医务科管理,让基本医疗与慢性病管理结合,达到规范化管理。

诸如此类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两张皮相互脱离的现象,在居民健康档案、责任医师团队、老年人康复等工作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效能。

(三)信息化软件功能缺陷依然较多。目前,全区已经有10家单位使用省卫计委统一配发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5家单位应用医疗业务管理系统,但由于该软件处于新研制试用期,许多功能设计不全,加之由于是互联网模式,导致响应速度、系统崩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调研的过程中,各单位普遍反映在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没有同居民医保的链接功能,使用单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将数据再次录入居民医保软件中才能实现费用报销的相关手续。同时,软件的财务数据统计、门诊药品处方统计数据不能满足要求,相关报表数据统计不全;医技管理界面不能应用等问题,省卫计委还没有完全解决,虽然我们已多次协调省卫计委信息中心进行较大改动,但已使用的单位对软件多有抱怨,没有使用的单位在推广时也顾虑重重。我们经过总体评价:该软件没有明显提高临床管理的效率,与各单位使用的老系统上没有功能上的提升。这些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单位的使用积极性,从目前的状况看,尚不具备软件系统的验收条件。

(四)双向转诊工作条件未真正具备。由于服务设施、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限制,加之医疗保险等政策制度不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习惯和流程还未形成,除过土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其他社区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医院还是人满为患,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人员稀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签约的大医院的转诊行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双向转诊目前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五)药品三统一管理工作需要协调。由于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的药品由省上统一来管理,导致在采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基层使用不便。一是市场药房中有些药品已经降价了,然而网上还没有降价,百姓开药时对此有埋怨,如经常使用的丹参滴丸和阿斯匹林肠溶片;二是有些常用的基础类的用药由于价格便宜,在网上采购不到,如一毛钱一支的肾上腺素注射液、普通胰岛素等药品;缩宫素注射液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药品,没有0.1元/支的,而每支10多元倒是挂网,可以采购,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本原因是省上对基层药品采购限制较多,自身维护更新速度较慢所造成的。

(六)健康档案利用率低、准确率低、没发挥应有作用。目前我区健康档案已经导入到省厅的信息库中,但真正的是健康档案的使用范围较小,部分为死档,利用率低,基本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应付公共卫生工作的检查要求而设。同时,各别单位反映,在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中,体检项目过少,只能做一些常规的健康检查,部分高端人群想做的体检项目在基层均无法开展,疾病检出率底等现象普遍存在,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的实际意义倒底有多大,还需进一步验证。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应加快托管模式的实施步伐。目前,交大一附院与雁塔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医联体,运行状态良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有限,人才少,每天接诊的患者不多,很多患者也不愿去,另一方面大医院人才济济,但发展空间受限、患者进不来。而我区实行托管模式的医疗联合体可以有效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今年以来,我局将土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由西电集团医院托管,进一步构建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破解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服务瓶颈。通过一年的托管实践,已初见成效。托管工作是促进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也是大胆探索新时期医改服务模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对促进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加快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医疗水平和落后的技术,快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二)各单位应加强管理,将基本公卫和基本医疗有机结合。基本公卫服务和基本医疗两者不能完全割裂,应有机结合。既要通过做实基本公卫服务吸引更多的居民接受基层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率;也要发挥基本医疗的带动效应,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免费的基本公卫服务,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要做好这个结合,最根本的办法是要有专业的人才,各中心要加快专业人才引进步伐,吸引更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学高校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基本医疗水平提升了,公共卫生水平也必然会得到提升,这就要求要加大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力度,采取中长期培训、临床进修、学历教育、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加强单位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自身的医疗和公卫水平。

(三)加强宣传,促使双向转诊的实行。提升群众认可度与信任度,努力引导群众形成小病在社区就医的习惯,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好在全区综合卫生保障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引导和协调,促进社区卫生机构与辖区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使二者合理分工、错位服务、密切协作、相互支持,努力形成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机制和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

(四)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我区的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每半年、每年的考核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避免公共卫生工作纸上谈兵式的管理,就是要从维护居民健康利益出发,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规范公共卫生服务行为。把提供高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各中心发展的核心,加强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推行德能勤绩、注重实绩的考核分配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居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五)加大协调力度,做好软件功能的完善工作。针对省厅配发的信息化软件存在的问题,我局同省卫计委、天网软件公司进行过多次沟通和协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存在问题。今后,我们依然要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及时、客观的向省卫计委反映使用中发现的新问题。周内,我们向省卫计委信息中心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对存在的问题积极修改完善。同时按照上级要求,继续加大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促使各单位提高执行力,将责任层层分解、逐级落实,防止出现因某环节推进不力、重形式轻实用等问题,确保如期完成相关任务。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报告范文(二)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4月1日,在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我委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对我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实地察看了青龙、五星、三井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青龙紫云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听取了市卫计委关于全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和4个城区卫计委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在常委会视察调研之前,我委先后到天宁和钟楼区进行调研,重点察看了政府、社会力量和医院举办的三种不同类型的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别召开了部分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座谈会,并赴杭州江干区、上海长宁区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按照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积极制订和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配置基层卫生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家(其中,政府举办的25家、社会力量举办的1家、医院举办的1家),共开设床位1180张,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08个,基本形成了每个街道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格局。按照国家、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和条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基本装备的投入,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新了设施设备,加强了机构内涵建设,先后创建成3家全国和20家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示范中心功能分区合理、服务流程顺畅、就医环境舒适,切实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

(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清晰。按照新医改的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从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药品供应、人事分配等方面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努力实现由过去片面注重医疗服务向六位一体功能并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履行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的职责,开展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健康教育、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体检、妇幼保健、儿童接种预防疫苗等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强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疗和慢性病管理、康复服务职能,并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了家庭医生制度,逐步推行全科医生(团队)与社区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从原来的坐堂行医逐渐转向上门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目前,全市共组建全科团队219个,重点人群签约率81.04%、居民签约率28.55%,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81.07%,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95.42%,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人群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为87.61%、86.76%和98.42%。2014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445.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83%,门急诊均次费用93.57元,比三级医疗机构低158.43元,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达51.2%。

(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和努力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一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初步建立了全科医生制度。全科医生主要有二种来源,一种是对符合条件的原基层在岗临床或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经过半年的转岗培训,取得全科医生资质;另一种是从具有本科学历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招收(机构新进人员由单位发工资,社会招聘人员由财政发3万元/年生活费),经过三年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将其执业范围变更为全科医学专业。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全科医生458名,其中,经过三年规范化培训的合格全科医生232名。二是推行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医疗联合体,实施对口帮扶。由市级医院选派医疗专家或青年骨干到基层定期坐诊、挂职,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到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提高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三是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广泛推广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都设有中医科和中医综合服务区,并分别建成了8家省级、10家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二、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了应有作用,并逐步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但对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设施装备、环境条件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需求的增长,加之规划相对滞后,除原来由乡镇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外,当初老城区通过整合利用原有资源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业务用房小、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2012年新定的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得低于3000平方米(原为1500平方米),并要开设病床30-50张。而我市先期编制的《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2010-2020年)》已显得不相适应,以致一些机构面积不达标,无法开设病床;一些机构设备陈旧,没有按标准化要求配备更新。

(二)相关政策不够配套。上一轮医改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从基层和群众的反映来看,某些方面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相关政策不够配套,运行情况不大理想。譬如:在药品供应上,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后,许多低价药品退出市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能使用省定的588种基本药物,居民习惯的常用药,包括专家门诊开出的职工医保目录中的药品在社区卫生机构部分配不到,患者反响较大,基本药物不仅满足不了群众的用药需求,而且影响了基层特色专科的发展。在编制核定上,我市是按照2009年省定标准核配的,标准较低,尤其是药剂、检验、B超、放射等岗位只各配1名,显然不尽合理,而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原来核定的1872名编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收入分配上,实行绩效工资后,社区卫生机构一定程度上由过去的做事养人变成了养人做事, 出现了新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虽然制定实施了新的考核办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同时绩效工资的封顶和收入的基本平均,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且干的多、错的多、扣的也多,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升反降,甚至推诿病人。在财政补助上,我市采用补供方服务需方的政策,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财政兜底,造成亏得越多补得越多,亏得越少补得越少的削弱医疗的现象。在医保定额上,我市社区卫生机构实行按次均费用3100元的标准核定医保定额支付;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行总额预付政策,经测算后次均费用大致为二级医院8000元、三级医院12000元。目的是降低医疗费用,但实际情况是社区卫生机构选择性收治病人,赚不到钱或有风险的都往上级医院推,结果是小医院住不进、大医院也住不进,使社区卫生机构资源(病床)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推高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在收费价格上,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后,我市规定一级护理收费9元,家庭医生上门收费10元/次,因收费标准低,机构没有动力,虽然签了约,且居民有巨大需求,但实际却享受不到服务。

(三)人才短缺矛盾突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全科医生招不进、留不住、骨干人才缺乏和流失,以及空编与外聘并存等现象。据了解,我市第一批全科医生三年规范化培训,共招聘具有本科学历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112名,培训一年多后,其中一些考上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即随之流失,最后只剩60多人,难以满足基层卫生机构的需求。而部分骨干人才又因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低,发展前景小等原因纷纷上流。去年,仅新北区三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5名医生、8名护士辞职调离。目前社区卫生机构招聘医生、护士都很困难,特别是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紧缺,许多社区卫生机构只能采用外聘退休医务人员来解决医生不足问题。我市较早推行了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医联体建设,但由于体制、机制及公立医院改革滞后等因素,至今没有真正建立起上下分工协作、互利共赢机制,对提高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技术水平的带动作用有限,大多还是停留在表面和贯彻相关政策层面上,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和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障碍较多。

三、促进我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促进社区卫生事业的加快发展,推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实现医改提出的目标,我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科学制定我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市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设置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考虑我市人口总量、区划调整、城镇化、老龄化和社区首诊等因素,以调整布局结构、提升能级为主线,理性有序发展,强化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及布局,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立足利用现有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对未达省定基础设施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新建、改扩建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地;要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设置的要求,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规模,支持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机构利用空余床位开设医养护一体化的老年病床,发展健康养老服务;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情况以及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合理设置和调整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配置数量和布局,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照相关规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设施配套。三是按照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的规定,在加快社区卫生机构基本建设的同时,按标准化配齐、更新医疗装备和公共卫生服务设备,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篇2

我国在逐步的医疗改革中,医疗卫生事业虽然突飞猛进,但也出现不少问题,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医疗资源严重重复设置,“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这一民谣充分反映了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2006年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发展问题,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努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由此,“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在中国迅速升温。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居民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健康为中心、老幼妇残为重点人群,提供融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卫生监督检测等的连续性、综合性、公平、及时、方便、经济的新型卫生保健服务。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是发达国家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的平台。

二、社区卫生服务在发达国家的运作情况

社区卫生在世界上主要有三种运作方式:一种用全民医疗服务的方式,给每一个人提供医疗服务,例如英国。英国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发源地。英国的社区卫生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是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筹资,即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所有成本,医院属国家所有,医院职工为国家雇员;从事社区卫生的全科医生与国家卫生部门是一种合同关系。第二种就是全民健康保险,保险部门是第三方,通过投保再来选择医疗服务,如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社区卫生服务是国家计划管理、私人提供服务的经营模式,政府购买一定比例的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费用。其主要特点是社会健康保险的人群覆盖率很高,政府对卫生的投入主要是为居民购买健康保险或作为社会健康保险的主要筹资。第三种是是美国的方式,美国第三者是私营保险公司,是以私营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其运作主要遵循市场调节的原则,但是它出台配套政策,比如1965年颁发的《医疗保障方案》专用于支付所有65岁以上有资格接受社会保护利益的老人们的卫生服务资金。政府仍然参与一定比例的公共产品和基本医疗的购买。

三、社区卫生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情况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继1997年,国家在济南召开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场研讨会》,1999年,卫生部、国家计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等十部委联合《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相应经过了启动期、发展期。截止2003年底,全国有95%的地级市、52%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这段时间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成长期。2006年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发展问题,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并在20xx年8月相继出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补偿机制等政策和指导意见。要求“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有关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成为现代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仍严重滞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前景

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亚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较活跃的国家和地区有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印度等。我国虽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经济增长迅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是当务之急,社区卫生服务将亦步亦趋地跟上世界潮流。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以及覆盖全民健康保险方面等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虽然不能跟上发达国家,但政府投入、补偿将明显增加,国家卫生部20xx年8月已经相继出台社区卫生相关补偿政策,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城市对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财政补偿已经高于中、西部城市。部分地区已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自付比例。另外尝试政府购买居民的公共卫生和部分基本医疗费用,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盈利可望带来希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四、对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思考

早在几年以前,湘潭市即已开始社区卫生服务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湘潭市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参加全国示范评选。

我院也早在几年以前成立“社区服务办公室”,进行社区服务,为医院走进社区铺路搭桥。我院属于二级甲等医院,在为周边老百姓的健康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跟全国所有二级甲等医院一样,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医疗资源严重重复设置,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光我们医院周边 ,就有湘钢职工医院,力源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多家二级甲等医院),随着医改的坎坷之路,许多二级医院退出历史舞台,有的被大医院兼并被托管,有的发展为专科医院,有的随之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外插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内全心全意把重点专科做大做强,走“大专科,小综合”之路应该是现今二级医院发展的最好模式。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新事物,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模式。

我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力推广中医中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群众乐于借助中医药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中医药在慢性病以及术后病人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美容、保健、瘦身方面也异军突起。中医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其服务方式接近现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其次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来看符合当前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整体医学模式转变,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强调天人合一及整体观念,这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相对“滥用抗生素”在老百姓心中的阴影,中医中药以其价廉、副作用相对较少所以近来越来越受老百姓信赖。所以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中医科或中医诊室,配备了中医药人员; 积极应用针灸、推拿、拔罐、熏蒸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群众服务。而为了发展我院儿科,为了和附近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湘钢职工医院儿科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为了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儿科很早即注意到这一重要意义,儿科很早即着手进行自己的社区服务,据统计,在儿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感染性病人逐渐下降,而哮喘发病率逐年增加。在儿科主任袁海斌这次着手策划进行的湘潭市小儿健康调查中,岳塘区即有哮喘患儿约160人,占所有调查儿童1%。自儿科创哮喘中心以来,利用中西结合治疗哮喘,主任袁海斌经过反复论证自行研发的“咳喘一号”“咳喘二号”,“虫草固本汤”服务于哮喘患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人以及慢性咳嗽等患儿,以其方便、快捷、实效的特点深得咳喘患儿及家长青睐,湘潭锰矿、湘乡等地病患儿专门来我科购药,咳喘中药的收入数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儿童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重要的版块,儿科之前的为哮喘患儿建立的健康档案,进行随访跟踪,以及此次的湘潭地区儿童健康调查正为我院的医疗走进社区,为中医中药服务于社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前期工作。

另一个事实是,在小儿脑瘫中心的中医副主任医师刘卫民,扎根科室给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同时,他的治疗还涵盖“颈肩腰腿痛”、“胃溃疡”“肥胖”、“咽炎”、“高血压”、“面瘫”、“小儿遗尿”、“妇科病”等,其方法涵盖针灸、穴位注射、刺血疗法、埋线以及中药内服外敷、理疗等等,除外脑瘫患儿的收入,一年创收纯治疗费4万余元。更好的印证了“中医中药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群众乐于借助中医药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这一理论。综观我院有着较深厚的中医基础,有中药代煎业务,有大批中医专家,知名度都很高,正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大显身手,彰显湘潭市一医院社区中医特色。将创下可观的效益。

(2)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社区是“下摄司街道”1.8万人口,下摄司街道距离我院较远,此地区医疗资源相对集中,有湘潭电机厂职工医院——力源医院,约塘区人民医院,有约20个个体诊所。为方便起见,使优秀的服务真正走进社区,可以考虑申请在下摄司街道办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一医院社区卫生的窗口,同时也是一医院的窗口,抽调医德医术服务态度好的精兵强将,利用有特色的中医中药,实施“窗口服务”,为平民服务,能极大的提高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必能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根据社区卫生服务要求,除设置全科医师诊室外,根据我院的特色,应有儿童保健、中医中药、妇女保健、老年保健业务开展以及全民防癌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尤其是儿童保健方面,利用脑瘫中心这一基础和优势,除进行一般儿童保健服务,还可以开展相关早期智力开发、微量元素检测、新生儿游泳、亲子教育、早期干预等项目,必大受群众欢迎。我院社区卫生服务将和我院的重点专科、特色专科配套,走有“一医院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之路。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篇3

关键词 社区科研;科研意识;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8-0017-0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ciousness and demand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LI Miqiong1, SHI Ling2, SHEN Liping2, YANG Jiaqiang3, YAN Wei3, QIU Jingyi3(1.Changzhe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333, China; 2.Changfe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2, China; 3.Baiy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mmunity research and effective incentive factors. 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of consciousness and deman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90 medical staff from thre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Putuo District with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urvey found that 59.8% of the community medical staff thought that they needed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difficulties in carrying ou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were mainly that they had no research ideas(100.0%), no data (88.0%), and were unable to analyze statistics(60.0%). 82.8% of the surveyed people believ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safeguard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as the leadership attention of the center and followed by a clear incentive mechanism, accounting for 78.2%. Conclusi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requires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demand, creating a good atmosphe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ening the incentive system and enhancing the satisfaction of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community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ciousness; questionnaire survey

随着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以人才为核心,以政策支撑与激励为基础,以科研为抓手与载体,以医疗特色、服务水平、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为评价措施的医院管理思路充分凸显出“科技兴院”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科技兴院”即是医院人才智力资源成为战略性资源的最好体现,可简化表示为“科研管理―人才管理―综合效益”[1]。

然而,由于功能定位不同,基础不同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的T如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到位、人才短缺与流失、技术与规模受限等问题,中心的发展难以应对不断提升的管理要求和功能拓展。同时,二、三级医院的科研管理模式和机制也不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缺乏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的科研模式。因此,如何开展社区科研工作成为了新时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又一大课题。

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对社区科研工作的看法、态度及需求,笔者于2015年4―8月期间选取了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白玉街道和长征镇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调研,以期为社区医疗机构制订更为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5年4―8月,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选取了长风、白玉、长征3个中心的医师、护理人员、医技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及行政人员共9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被调查对象中,男性16人,女性71人;20~29岁23人,30~39岁35人,40~49岁12人,50岁以上17人;学历中专15人,大专31人,本科38人,研究生及以上3人。

1.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在“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临床重点科室医生临床科研需求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设计,发出调查问卷90份,收回有效问卷87份,有效应答率为96. 7%。

1.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分为3个部分:(1)基本信息,了解被调查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工作岗位、是否为行政兼职等);(2)社区卫生科研需求,了解中心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目的、支持保障、中心职工不参与科研工作的理由、参与科研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参与社区科研的经历等相关问题;(3)社区科研氛围满意度调查,了解职工参与社区科研工作的形式、中心是否建立科技兴院模式、取得的成效情况和表现形式、科研经费投入的意愿、科研鼓励和倾斜奖励政策的内容、社区科研管理的部门以及科研学术指导的需求内容等相关问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 结果

2.1 开展科研工作一般情况

2.1.1 社区是否需要开展科研工作

对中心是否需要开展科研工作的问题,52人认为需要(占59. 8%),回答“否”的为5人(5. 7%),“无所谓”的为18人(20. 7%),“不清楚”的为12人(13. 8%)。

2.1.2 开展科研工作的目的

认为能够“提升服务水平,形成医疗特色”的有70人(占80. 5%);“培养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与特色明显的核心人才”有63人(72. 4%);“提升综合实力、品牌与效益”的58人(66. 7%);“提高科研综合素质,培养一支科技骨干队伍”的49人(56. 3%);“纯粹为个人原因,如职称晋升、学历提升”的32人,仅占36. 8%。

2.1.3 社区科研工作支持因素

在中心科研工作的支持保障中,医务人员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心领导重视(82. 8%);其次,有明确的激励机制也尤为重要(78. 2%),同时一定强度的投入和产出评估也是推进社区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持(75. 9%),见表1。

2.1.4 职工参与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49人认为“有必要”(占56. 3%),25人认为“想参与但无从入手”(28. 8%),10人回答“不清楚”(11. 5%),仅3人认为“没必要”(3. 4%)。

2.1.5 ⒂肟蒲泄ぷ鞯睦难

在“想参与但无从入手”的25位医务人员中普遍回答为“没有研究思路”(100. 0%);“没有数据资料”的为22人(88. 0%);“不会进行统计分析”的15人(60. 0%);“没有同事愿意做课题”的12人(48. 0%);“单位领导不重视,无政策支持”的8人(32. 0%);有其他困难的2人,占8. 0%。

2.2 职工科研工作经历调查

2.2.1 社区科研工作经历

有22人(25. 3%)有过社区科研工作的经历,65人(74. 7%)未参加过科研工作。

2.2.2 职工参与社区科研工作的形式

在22位有过社区科研工作经历的调查对象中,愿意“参与同事课题”的占72. 7%(16/ 22),“参与二、三级医院横向合作课题”的占50. 0%(11/ 22),“自己主持课题”占40. 9%(9/ 22),“仅书写并”占22. 7%(5/ 22)。

2.2.3 所在单位是否已建立科技兴院模式

在22位有过社区科研工作经历的调查对象中,回答“是”的占40. 9%(9/ 22),“不清楚”的占50. 0%(11/ 22),“否”占9. 1%(2/ 22)。

2.2.4 所在中心建立的科技兴院模式是否取得成效

在22位有过社区科研工作经历的调查对象中,“不清楚”的占50. 0%(11/ 22),“成效显著”占4. 5%(1/ 22),“成效一般”占36. 4%(8/ 22),“否”占9. 1%(2/ 22)。

2.2.5 中心对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

对22位有过社区科研工作经历的调查对象进行的社区科研经费数额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认为需要进行拨款(表2)。

2.2.6 科研政策调查

医务人员普遍认为只要参与社区科研工作都应给予鼓励和相关政策倾斜,其中认为和取得科技成果需要奖励的占比最高(86. 4%),见表3。

2.2.7 社区科研中最希望得到的学术指导内容

“从自身实际工作出发,总结经验挖掘科研项目切入点”占90. 9%(表4)。

3 讨论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59. 8%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需要开展社区科研工作,25. 3%的被调查对象有过社区科研工作的经历,说明参与调查的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已经初步具备了社区科研工作的意识,且拥有一定的科研工作基础。

调查中发现从事科研工作的困难集中表现在没有研究思路(100. 0%),没有数据资料(88. 0%),不会进行统计分析(60. 0%)。一方面,中心医务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专业基础普遍不高,缺乏科研思路。因此,中心应加强职工临床技能及专业基础方面的培训,解决职工的科研需求;另一方面,建立科技兴院模式的调查中,回答“不清楚”和“否”的比例共达59. 1%,说明中心的科研制度管理不够健全,参与社区科研工作的人员自我价值感不高,社区内尚未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科技兴院模式取得成效显著”的比例仅为4.5%,说明职工对中心科研相关制度、政策了解不够,对“科技兴院”模式满意度不高;在社区科研需求方面,愿意“参与同事课题”的占72. 7%,“参与二、三级医院的横向合作课题”的占50. 0%,“自己主持课题”占40. 9%。说明社区科研目前仍以参与为主,但医务人员独立主持课题的意愿在逐渐提升。

职工普遍希望得到的科研指导仍以科研基础培训为主,但其突出的需求是从自身实际工作出发,总结经验挖掘科研项目切入点(表4);同时,职工高度关注中心的业务发展和人才培养,在社区科研工作中对中心领导的重视提出了更高要求(表1),还包括科研鼓励和奖励政策倾斜等(表3)。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强科研需求引导,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3.1.1 科研意识引导,培养科研兴趣

由于医务人员学历层次和学习背景的差异,目前中心还普遍存在注重临床医疗但忽视科研的思想。这需要中心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方式对职工进行正面引导,加强对科研工作的交流和宣传,尤其是注重引导和培养青年医师的科研意识,从而为中心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奠定基础。

3.1.2 分类需求引导,分层培养科研人才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工对科研工作的态度和需求呈多样化,根据不同的科研需求进行分类引导是营造良好科研氛围的关键。例如,对社区科研工作抱着无所谓态度的职工,中心需要对其加强科研重要性的宣传,让他们充分了解和明确中心科研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从而消除对科研工作的不良印象和消极思想;对有科研热情但无科研思路的职工,需要针对性开展不同深度的科研培训,引导他们注重临床工作经验和数据的点滴积累,从参与简单的课题开始,逐渐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独立寻找科研思路和切入点;对于有一定科研基础的职工,引导他们加强科研能力的提升,引导中心内部多部门合作,包括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的针对性培训,逐渐培养一支科研骨干队伍。

3.1.3 科研文化引导,确保科研工作稳步前行

科研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对科研的共同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思维、行为方式[2],它构成了一个单位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科研文化是医疗、教学、科研3要素的重要一环,具有导向、规范、激励、创新和辐射作用[3]。随着社区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留住全科规范培训医生,引导他们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科研文化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科研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主体[4],需要我们营造创新、f作的科研环境,制定科学、系统的科研制度,打造宽容、勤勉的精神文化,从而为中心的科研工作逐步打造品牌文化,做到良性循环。

3.2 加强制度激励,提升科研工作满意度

3.2.1 多方面综合培训,培养社区科研管理人才

目前社区科研管理人员缺失,有些中心则由全科医师或其他部门管理人员兼任,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同时缺乏科研管理经验,因此对科研的管理和服务难以到位。需要中心领导层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战略眼光,一方面在制度和绩效方面给予科研管理人员一定的政策倾斜,给予科研管理工作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挖掘和培养一些对社区科研管理有工作热情的职工,提供一系列完善的交流和服务平台,同时加强包括政治水平、思想作风、协调能力、专业素养和文字功底[5]等多方面的综合培训。为有效推进社区科研工作,提升科研工作满意度奠定人才基础。

3.2.2 多形式激励策略,提升社区科研工作价值

社区科研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应与开展的科研形式息息相关。由于社区科研工作的起点较低,激励政策应遵循“鼓励为主,加强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大程度的保护职工的科研热情。同时,应开展多形式的激励策略,如设立中心内资助(院级课题擂台赛)和科研基金,资助可行性较好的科研项目得以初步实施,为今后申请各级各类的项目打好基础;开设科研学术沙龙及讲座,邀请专家针对性进行指导和讲解;提供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拓展科研思路等等。让参与社区科研工作的职工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从而提升社区科研工作的价值和满意度。

3.2.3 多平台合作交流,拓展社区科研工作能力

社区的科研工作需要依托上级医院的支撑、指导和支持。因此,中心领导层应尽快搭建多种平台,建立二、三级医院和社区的科研合作网络,加强联系结对,在科研合作中开发特色项目,开展专家、专病门诊带教和指导工作,实现科研管理与业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同时培育中心自身科研团队,拓展社区科研工作能力,逐步打造中心品牌,从而提升服务水平,形成医疗特色。

参考文献

[1] 董霞玲. 强化科技兴院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识[J]. 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0, 13( 3) : 180-183.

[2] 段雅超, 杨兵, 陈香兰.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科研文化建设思考[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 26( 6) : 66-68.

[3] 李媛, 韩娜, 张华, 等. 医疗机构与企业型研究机构转化医学战略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 中国医院, 2013, 17( 7) : 13-15.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篇4

在介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背景以及应用情况的基础上,以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反映了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

物联网;基层医院;疾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61-02

2010 年中国物联网大会召开以后,“物联网”被理解为信息领域里面一个重大推动力,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新的革命,是人类文明向信息化时代阔步迈进的重要创新和发展方向。

本研究针对江苏省南京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管理现状,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物联网相关技术来解决疾病管理中各个主体所要求的一体化系统管理进行调查采访,获取管理现状,并对产生这些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建议,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患者的信息实时共享,进一步优化日益紧张的医疗资源配置,减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负担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1 社区卫生服务

随着社会生产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卫生健康事业更为关注,加之医学的进步,人们对防病治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医疗保健从个体向群体转变,寻求群体防治疾病的措施和方法,社区卫生服务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医疗卫生保健的重点的历程是从基层(家庭)医院基层(社区)的转移。在20世纪以前医疗卫生的保健以单家独户的个体医疗为主。20世纪开始,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保健模式逐渐替代了上一种方式。20世纪60年代起,医疗保健的重点又回到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是综合性保健服务,重视预防,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也能较好地满足居民对卫生保健的需求。

2 智能医疗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卫生资源有限,更应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推行简便技术,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在“新医改”方案提出后,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支柱”之一,信息化开始不断地抓住人们的眼球,医药物联网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也从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卫生信息化建设服务于医改,从前的单一运行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发生改变,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健康信息系统性建设,发展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为点连成面的健康信息系统涉及档案,药品,用药方案等多方面的庞大医药物联网,更加方便地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这种全新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将这种模式作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3 物联网技术使用情况调研分析

3.1 调研对象及内容

3.1.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共抽样选取了南京市鼓楼区、雨花台区、下关区、六合区、江宁区、栖霞区、建邺区、浦口区、白下区、秦淮区和玄武区共十五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调研。主要调研对象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二是针对社区居民。调研针对这两部分不同的群体分别设计了问卷,于项目开展的中后期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研。

3.1.2 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进行调查,旨在了解物联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现状,与其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对物联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有何见解,应用物联网技术前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的变化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社区居民对物联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的认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调研,采取适当合适的分析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能够了解物联网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3.2 调研方法

针对不同的调研对象,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调研方式。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工作连续性大并且较为繁忙,采取访问谈话;对于社区居民则采用了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的问卷调研。

在这里,最主要的数据获取方式是实地采访问卷调研,在获取一定的数据后,采取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线性相关性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定结论,并沿此结论出发,开展进一步的分析。

对调查问卷的处理主要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分类后利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调查问卷结果

本次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部分针对社区居民。对这两部分的对象也采取了相应不同的调研方式,对社区居民调查问卷的方式主要以选择题的方式,而对于工作人员主要以问答、记录的方式,表1是我们调查问卷的主要回收情况及分布情况。

3.3.2 调查结果分析

(1)数据分析。

本次数据分析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了访谈式的调查,所以分析来源于医护工作人员的口头陈述。对于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对相同问题的陈述采用了分层法对口头资料进行记录、整理、归纳和总结。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数据则采用了分层法,从而可以直观快速地了解社区居民对本课题相关问题的看法。

本次调研针对相同的问题对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得出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不变的因素是相同的问题,而医生们的看法有类似的也有不同的地方,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从中反映一定的问题。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调查结果分析。

选取南京各个区有代表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对居民发放问卷300多份。大部分社区卫生中心都有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往社区医院都是使用纸质档案管理病人资料的,而现在是计算机与纸质并用,所有纸质档案都录入电脑。虽然从调研中发现有多部分人都选择到大医院就医,而平时到社区服务中心就诊的为中老年人居多,相比之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心在未来可能会转向慢性病管理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治疗疾病。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大问题是医疗信息不通畅,如患者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各省市发展有高有低参差不齐,要将物联网在各省市医疗社区范围内推广实施,尤其在欠发达省份进行推广时,应注意患者登记和信息管理,患者标识,跟踪和监护,引入RFID技术。南京市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良好,但没有进行量化和统一的管理,患者在不同医院看病时需要用不同的诊疗卡,物联网在医疗社区推行时,应有统一的医疗服务标准,这样才方便信息流通。

(3)社区居民调查结果分析。

从上述调查问卷的结果展示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老年明显偏多,占到了总人数的71.7%,由于中老年人偏多,他们对事物的依赖稳定性明显高于青年,所以在患病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且频率较高。

但从中也可得知,信息的不对称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民的一大问题,许多居民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为自己建立了电子健康信息档案,在就诊时自然不会使用,物联网技术的方便并没有为他们带来预想的方便。92.4%的社区居民表示办理就诊卡是有必要的,这也提出了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迫切需求。

4 存在问题

4.1 不同层级医院信息不流通

从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的采访以及上述分析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如病人的电子健康信息档案仍存在一些信息不流通的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居民都建有电子健康信息档案,而根据对社区居民调查问卷的分析来看,大多数社区居民却并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为自己建立了电子信息档案,更不用说在去就诊时主动应用自己的电子信息档案。针对这个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开展更多的宣传活动,为居民普及相关知识并通过来就诊的居民进行宣传,以一家带动多家的形式,使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的更便捷,对他们更有利的管理方式有所了解,这样不仅使社区居民就诊更方便,也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4.2 信息管理不统一

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民的调研中,现在社区存在着信息管理不统一的问题,有的病人直接不挂号,医生也直接开完处方就结束诊疗,社区医院的诊疗卡和其他医院的诊疗卡混杂在一起,各个医院有各个医院的诊疗卡,有自己的信息系统,病人有时一时疏忽就会忘记或者带错,而病人再重新到医院进行信息登记,大量重复的数据信息占据了大量的信息空间,这会造成很大的信息资源浪费,同时也带来患者就诊的不便。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相对全面综合的系统以供不同的医疗机构使用,就诊时一张诊疗卡便足够了,同时更多的空间可以用来推行电子病历,在现在的情况下社区还没有进行到这一步,但电子病历在今后的是医疗信息化的一个趋势,很多过内外发达地区已有了试点推行,发展态势较为良好。

4.3 个人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现在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的是中联信息管理系统,但信息登记的还不够统一全面,层次不一,但这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可能性使得能够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规范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便于信息通达,资源共享,更加有利于基层医疗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建立统一信息管理的希望的同时居民在对社区卫生服务提建议时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在问卷调查与采访中,大部分居民对诊疗卡中的个人信息安全表示担忧,在享受高科技电脑技术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个人信息泄露很给居民生活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同时还必须保护好居民的个人信息安全,让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社区医疗服务。

5 总结与展望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日益体现其重要性。社区全科医生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时可以及时调阅到管辖居民的所有诊疗信息(急诊、门诊、住院、健康等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以便提供更优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的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医生可以将公共卫生各业务线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需要的数据通过平台上传到公共卫生系统中,使资源得到及时的反馈及共享。并且可以同时获得公共卫生下发的数据,完成相应社区服务,避免数据重复录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整合与有效利用的需求越来越普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间的协同和信息交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科室间的信息交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病人的信息交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实现信息共享、流程协同,并同步推进临床信息化建设,通过电子病历浏览器和医生门户实现全流程患者信息实时同步共享。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于基层,是与居民们最直接的接触方,而物联网技术为这一环节的实施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将物联网技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再进行完善扩展将会使更多的百姓得到益处。

参考文献

[1]袁曜,孟雅娟,高东英,戴云.RFID 技术在血站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输血杂志, 2012,(10):25-10.

[2]张学烨,周欢娣.浅谈国内物联网应用与发展趋势[J].软件,2012,(33):10

[3]熊尧,余正.物联网技术在疾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初探[J].上海医药,2013,(34):1 (1月上).

[4]符长青.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医院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2):171.

[5]史玉珍,马丽.物联网下的智能血糖监控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2,2(2).

[6]席丽丹.物联网在门诊流程优化中的应用[J].医学动物防制,2010,(10):26-10.

[7]谢桦,蔡轶明,陈春妍,曹剑峰.上海市物联网应用发展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0,(9):13-5.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篇5

【关键词】 农村居民; 健康状况; 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中图分类号 R19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6-0068-04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利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来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1-2]。其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对于缓减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4]。开展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和利用情况调查分析能准确反映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对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5]。因此,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是更有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前提。为了解南海区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笔者对南海区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居住在佛山市南海区的成年农村居民1012户。通过对社区的住户数量及常住人口数量等既往资料的分析,对样本家庭进行等距离抽样。共发放问卷24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50份。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以入户调查为主。调查员为经统一培训的预防医学专业大学四年级本科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两周患病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1.3 质量控制

培训调查员合格后,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调查。收回调查表后按5%的比例进行复核,剔除不合格调查表。调查资料采用双人平行录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 Data 3.0软件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 18.0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字2检验等方法进行假设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人口学特征见表1。

2.2 调查居民的健康状况

2.2.1 调查居民的两周患病情况 居民两周患病率为8.1%,其中男性两周患病率为7.8%,女性为8.4%。两周患病的主要患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占33.3%,其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占14.2%,然后是消化系统、骨骼运动系统、免疫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泌尿生殖疾病,分别占12.5%、9.7%、9.0%、7.5%、6.8%和6.5%。

2.2.2 调查居民的慢性病患病情况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8.8%,其中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7.8%,女性为9.8%。患一种慢性病的7.6%,患两种以上的1.8%。其中,位列前三名的慢性病依次是高血压(41.2%)、糖尿病(14.3%)、心脏病(6.5%)。

2.3 调查人群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情况分析

调查对象中两周患病198例(8.1%),两周就诊210人次;慢性病患病率为8.8%,平均持续治疗率43.5%。本次调查人群知道附近社区卫生站的857例(36.6%),经常去就诊的299例,仅占12.2%。调查人群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目的主要是看病(36.3%),其次是开药(31.4%),其他的比例较少。

分析不同人群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指标可以发现,男女之间社区卫生服务知晓和利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年龄组的社区卫生服务知晓和利用均高于高年龄组(P

2.4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经常选择去社区医院就诊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是否有医保、平均月收入、两周患病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等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婚姻状况好、无医保、文化程度高、月平均收入低、两周患病率高、患有慢性病的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要好,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人群两周患病率18.9%,慢性病患病率8.8%。低于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说明调查人群的健康状况总体较好。社区卫生站知晓率36.6%,经常选择社区医院就诊率仅12.2%。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主要目的是看病(36.3%),寻求预防保健、康复、咨询和体检等服务所占比例均很少。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提供的是医疗服务,而忽视了其他各项功能,多数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是医院医疗的延伸[6]。

本次调查发现在社区就诊的年轻人多于老年人,与有关研究有一定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和信任有所提高。从中可以看出,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对于儿童保健等方面在社区还没有真正的实现,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本次调查还发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晓与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婚姻状况医保状况、文化程度、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密切相关。离婚丧偶者比已婚者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较多。婚姻状况好、有医疗保障的人群相对经济情况较好,因此选择去费用高的大医院概率更高。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获得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的机会更多、途径更广,因此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比例高不足为奇。此次调查人群无医疗保障的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是在有医疗保障的0.49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月平均收入呈负相关。无医保患者在就诊大医院时需要自掏腰包,收入较低患者也会考虑到大医院花费大等因素,因此这些人就诊社区医院的比例高。本次研究还发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呈正相关,这与有关研究一致[7-8]。

我国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迅速发展,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9]。调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尽管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信有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内外很多成功的经验表明,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包括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在内的健康效果较好。且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知晓程度对利用程度有重要影响[10-11]。因此,应借鉴国外先进医疗模式,使社区医疗机构成为大型医疗机构的“守门人”[12-13]。首先使社区居民树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正确就诊观念,逐步认识、理解和接受社区卫生服务;其次,继续加大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力度、改进社区卫生服务机制、加大政府各项投入,本次调查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知晓率还有待提高,要使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的便捷、经济、全面等优越性,让居民更全面的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从而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六体一位”服务功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成为居民信任的医疗机构,真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4-16]。

参考文献

[1]赵秀玲,赵军.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37-39.

[2]任晓晖,李宁秀,刘东.成都市居民 “看病难,看病贵” 现况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3):148-150.

[3] Baker D.The Guide to 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What Works to Promote Health[J].Family & Community Health,2006,29(2):159-160.

[4]林美珊.浅谈社区产前电话随访服务在孕产期妇女保健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5):157-158.

[5]杜鹃,赵艳萍,路孝勤,等.北京市大兴区农村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5):353.

[6]周亚夫,丁晓芳.卫生服务发展的难题[J] .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759-760.

[7] Stewart J M,SANSON\FISHER R O B W,Eades S,et al.The risk status, screening history and health concerns of 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people attending an Aboriginal Community Controlled Health Service[J].Drug and Alcohol Review,2012,31(5):617-624.

[8] Adashi E Y,Geiger H J,Fine M D.Health care reform and primary care―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0,362(22):2047-2050.

[9]周玉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的研究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11(7):147-149.

[10]冯时,李薇,路孝琴.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6):1844-1846.

[11]丛革新,高婕,孟婧,等.天津市某城区居民慢性病及影响因素现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38-140.

[12]虞仁和,胡明,孙振球.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现状[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4):820-824.

[13]杨韵夏.鄂尔多斯市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14]李娟.合肥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知晓情况调查[J].社会医学杂志,2009,7(19):29.

[15]何宪平.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特点和宏观意义[J].社会医学杂志,2008,6(10):1-2.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篇6

一、“三大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经过调研,代表们认为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三大中心”建设工作十分重视,特别是近一年来,“三大中心”建设的步子迈得更快更扎实。

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区政府把建成13个“一门式”中心列为2年实事项目,重点推进实施,到去年年底13个中心己全部成立。斜土、湖南两个受理中心使用本区自行研发的信息系统,其他11个受理中心根据全市统一要求,采用市民政局“一门式”信息系统。

本区年到2年期间相继建成了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后加快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补盲”工作,并启动区政府实事项目----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去年本区被列为市第二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目前13个街道、镇均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设置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60个。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50名,其中医生773名,经全科注册的医生180名。组建社区卫生全科服务团队65个,600余名医务人员长年深入社区开展“六位一体”综合卫生服务。

本区从2年起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达标建设工作,到今年2月底,长桥、田林等6个社区完成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达标建设,5个中心已通过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局验收。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预计今年年底建成,龙华、枫林两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已列入区政府今年实事项目,斜土、华泾两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有了明确意向。

二、“三大中心”建设特色与功能发挥情况

代表们认为,本区在“三大中心”在建设中始终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一主线,坚持资源整合,坚持以人为本,让群众得实惠的服务理念,为建设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重视整合各类资源推进“三大中心”建设。区政府注重盘整现有资源,通过购买、租赁、新建、改建等多种方式,落实了部分社区“三大中心”建设场所,并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各街道、镇也匹配相应资金用于“三大中心”建设。例如,区政府积极整合本区医疗卫生资源,采取地段医院功能转换、二级医院降级转换、挖潜新建等措施,使全区13个街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通过与区域内二、三级医院沟通协调,建立起卫生中心与二、三级医院间的双向转诊联系网络。文化活动中心重视利用区域内文化活动资源,长桥、凌云、康健街道分别与西南文化艺术中心、梅陇文化馆、五月苑工人文化体育中心开展共建共享社区文化活动。

二是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这是“三大中心”建设的共同核心理念。受理中心按照“让市民少跑一趟路、少跨一个门槛、少走一道程序”的要求,在对办事和审批流程进行优化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现场服务平台、电话咨询平台,为居民提供“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内部协办”的“一门式”服务。卫生服务中心确定“六位一体”功能和全科团队服务形式,坚持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现公共、公益、基本的服务宗旨。文化活动中心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面向社区、服务百姓的重要宣传文化阵地作用,较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群众得实惠促进社会更和谐。受理中心实行“一门式”服务,让群众少跨门槛少跑路,把困难留给了自己,把方便让给了群众;斜土、徐家汇等受理中心实行“5+2”或“365”对外服务制度,进一步方便上班族群众前来办事。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立、区域卫生资源的整合、落实双向转诊等措施,大大方便了社区居民就医;区政府不断加大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人均预防保健经费逐年增长,并设立了社区卫生综合改革专项资金;今年2月1日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门诊诊查费减免制度,到4月底,全区获减免受惠的病人共82万人次,减免金额572万余元。文化活动中心向社区居民开放各类公益性活动场所,努力构筑“15分钟文化服务圈”,使社区居民获得丰富多样的公益、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三大中心”建设让居民办事更便捷、就医更方便、精神更愉悦,居民过去的操心、烦心和揪心变成了今天的舒心、顺心和放心。“三大中心”已成为群众工作的新抓手,服务群众的新阵地,凝聚群众的新纽带,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显现。问卷调查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三大中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调查问卷反馈情况见附表)。

三、意见和建议

代表们在充分肯定本区“三大中心”建设成效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问题和不足,要求区政府按照市九次党代会精神,推进本区“三大中心”建设,要着力加强标准化建设、着力转换运行机制、着力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一)关于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一是定位不明。除个别受理中心整合了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所、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服务中心资源外,多数受理中心与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所、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服务中心之间的关系不明确,不利于实行“一头”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大多由公务员、事业编制、聘用人员三部分组成,而各受理中心同一类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不同,影响到队伍的稳定性。二是机制不顺。受理中心涉及市、区众多工作条线,而部门信息网络大多垂直贯通,少有横向相连,“各开各的网,各守各的门”,未能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职能不清。受理服务中心要求实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内部协办”的工作原则,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尚未充分发挥资源共享、职能互动的优势。

针对以上问题,代表们提出以下建议:

1、区政府要认真研究受理中心与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所、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服务中心的关系,是统一归口管理,实行一块牌子,还是维持现状,几块牌子并存;要协助各受理中心做好人员定位、定岗工作,并逐步统一各受理中心同类工作人员的待遇。可选择一、二个街道先行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区推广。

2、加强标准化建设是受理中心的着力点。市有关部门已制定了比较详尽的“一门式”服务标准,关键是各受理中心如何结合工作实际执行落实,做到政策标准统一,服务范围统一,操作要求统一。区民政局要听取各受理中心对服务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市有关部门反映,使这套服务标准更加规范和完善。

3、要完善“一门式”服务工作机制,逐步解决多网并行、互不相联状况。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呼吁加快推进受理中心网络建设和“一门式”软件系统统一工作,进一步完善业务协同、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行信息互通互融。

4、“一口受理”是受理中心的服务方向。为了方便群众办事,要加大整合“后台协办”资源的力度,强化整体管理优势,淡化条线专业划分。受理中心要按照重在完善工作机制的要求,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统一内部管理,对受理的事务既要坚持内部协办原则,也要确定牵头部门,明确各自责任,优化办事流程,畅通办理渠道,提高办事效率。

(二)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本区被列为市第二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后,需要着重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还有3个社区卫生中心尚未达标。二是公共卫生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如何推进和完善为老医疗保健服务,成为摆在卫生服务中心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四是全区现有全科医师180名,占社区卫生中心医生总数的23.2%,数量和质量都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和居民需求有较大差距。

代表们提出,市九次党代会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了“降低费用、提高水平、规范功能、加强管理”的明确要求,必须按照这一精神,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1、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实现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标,让社区居民享受便捷、优惠的医疗卫生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坚持“六位一体”功能,着力转换运行机制。为此,区政府要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区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卫生经费使用情况的考核和管理,切实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积极向社区居民宣传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注重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服务工作不仅要面向户籍人口,而且要面向外来人口;注意控制不合理用药,逐步调整病床数,实现分配与收入脱钩机制和目标,控制医保总量。

3、针对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情况,必须高度重视老龄人口健康状况,要建好、用好老龄人口健康档案,为老龄人口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使老龄人口更加健康长寿。

4、今年力争全科医师占临床医师总数的50%,到2010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临床岗位全部由全科医师任职。本区卫生资源丰富,有条件提前实现这一目标。因此要切实落实已制订的《区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培养计划,积极输送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参加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通过培养、引进、征召等多种方法,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实高素质的医务人员。

(三)关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一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尚未做到各街道、镇全覆盖,除了已建、在建和已列入计划之外,还有两个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处于空白状况。二是有些文化活动中心的功能设置与社区实际融合度不够紧密,活动载体吸引力不足,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影响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三是活动中心资源共享主要还是取决于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感情,而没有从制度和机制上予以保障。

对此,代表们提出:

1、加快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步伐,解决中心“补盲”工作。区文化主管部门、规划部门和有关街道一要加强调研,认真研究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布局,排出计划,积极推进。二要充分考虑整合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利用区域内专业文化机构、文化服务机构以及社区内的群众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资源整体利用率。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篇7

一是政策配套。制定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了政府扶持力度。

二是规划合理。以步行20分钟为服务半径,3000—5000服务人口为原则,科学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动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

三是管理一体。以一体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之间“五统一”管理。

四是功能多样。实行责任医生分片包干管理社区,建立健康档案,对疾病进行分类和信息化动态管理;开展预防保健、健康咨询、政策宣传、卫生指导等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五是服务到位。通过发放联系卡,提供电话预约、住院联系、定期上门、合同制服务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主动走进家庭“送医、送药、送健康”,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提供了优质、便捷、经济、高效的服务。

总的来说,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机构网络已初步形成,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中央和省里对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愈来愈成为居民健康的维护者、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各级各部门的同志,特别是卫生部门和奋战在农村社区卫生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社区卫生服务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县区发展还不平衡,有些地方领导的思想认识没有到位,组织协调不够有力,责任感不强,主动性不够,没有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摆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改进和提高,努力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牢固树立“率先崛起,走在前列”意识,充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精神,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推进卫生改革发展的突破口,通过不懈努力,取得初步成效。但按照总书记对浙江“三个走在前列”的要求,根据省委“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指示精神,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率先崛起,走在前列”意识,结合XX市“创新破难,加快发展”大学推进活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前列意识,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强市的建设步伐。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最近吕省长在省委党校作专题报告时强调,“加快推进浙江发展模式转型,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而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优化社会结构,努力改善民生,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杭宁城市带中间率先崛起的战略取向,不仅是指经济和城市建设的率先崛起,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全面率先崛起。从中央、省市的一系列精神中可以看出,我们要加快发展,但更要科学发展、注重和谐,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而卫生事业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与保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从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来看,卫生事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重要抓手。就工作实践来看,社区卫生服务最贴近群众、最关系群众利益,与社区居民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与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卫生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要站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保护群众的利益、尊重群众的健康权益出发,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老百姓的健康放在重要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需要。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目前,我们的卫生工作存在着重城轻乡、重医轻防、重大轻小等突出问题。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不合理,宏观上讲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微观上讲效率不高、资源浪费,这种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我市卫生事业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这种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以新的服务模式为带动、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战略性调整。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绝不能把社区卫生服务简单看作乡镇卫生院换块牌子或大医院的附属物,而要把它作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把它作为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性任务来抓。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之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年年对此有反映,12345热线也经常接到与此有关的投诉电话。卫生部门在全市农村做过调查:农民因病无钱就诊的比例达7%,需住院因经济困难未住院的比例达24%,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占贫困户总数的70%左右。可以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城乡居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今年5月,吕省长在丽水衢州调研时强调,“农村卫生工作比教育工作情况更复杂、任务更繁重”,“要把解决农村公共卫生突出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出路就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希望也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把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好,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经济、高效的卫生服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定期为居民进行健康检查,才能够在社区内完全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才能够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让广大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篇8

1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服务模式

1.12002年深圳市宝安区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2002年深圳市宝安区有92个站开展了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工作,接种对象32358人;有88个站开展了妇幼两个系统管理工作;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健康网络,共有健康教育宣传栏159个,每季度出版1期,共举办教育健康讲座526次,听课居民32463人次,印发健康教育资料20多万份,发放健康教育处方28万多张;自1999年起率先开展糖尿病、高血压筛查共50011人;系统管理的慢性病人4275人;开展居民体检215852人,已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40839户,共计119032人,其中暂住人口871918人;60岁以上老人建档13622人,其殊老人4796人;建档系统管理的慢性病人4275人;孕产妇系统管理5402人,0~3岁儿童系统管理12118人;残疾人专案管理714人;2002年全区社康诊疗129?郾5万人次(不包括医院周围站数字),约占全区总诊疗人次的25%左右;2001年9月开始,与计生部门共同开展“计卫联手、育医结合”试点工作,2003年7月对首批4个点授予“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点”牌匾,正式开展计生技术服务试点工作;全区100个社康站同时与残联合作举办的“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

1.2全科服务模式仅就以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来看,宝安区的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了疾病预防、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特殊人群保健等内容,基本实现政府提倡的“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与国外的全科医学服务模式相比(1),同样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照顾。这种具有宝安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我们称之为全科模式。

2全科服务模式特点分析

深圳市宝安区的全科服务模式具有实现最佳卫生保健、实现最佳医疗服务、实现卫生服务公平和效率的显著特点(2)。

2.1实现最佳卫生保健(1)提供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与个人服务。深圳市宝安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上能够保证绝大多数居民获得基本的、并且证明是经济有效的个人化服务,使现有的卫生经费能在现阶段获得最大的价值,满足居民的需要。(2)财政政策促进健康。目前,保安区各级政府、卫生局、医院已尽可能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各种财政政策,用于奖励改善个人和社区居民健康的服务系统和服务提供者,提倡加强成本效益管理,鼓励将为个人卫生服务的公共和私人部分投资用于预防、急性病的有效治疗以及旨在维持高生命质量的慢性病的管理,并强调社区卫生服务的优质性、连续性、协调以及服务的可及性、可接受性、消费者的满意度等。(3)强调基层服务。在宝安区开展的社区服务内容中,基本上都是基层服务,包括保证实现基层服务的措施如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足够的医护人员等。(4)适当利用二级和三级医疗服务。在宝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社区个人需要专科性的医疗服务,一般由社区医生首诊后,由社区医生与当事人或其家属共同协商,在双方对所需的专科服务质量、可能的结果、可能发生的费用有所了解以后,由病人决定是否有必要看专科医生。

2.2实现最佳医疗服务(1)医疗服务更适应个人和社区。宝安区社区卫生服务提倡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导向,以社区为基础,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体系紧密结合,促进个人和社区健康。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特别是社区医生。他们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决策者、与个人和社区的交流者,又是管理者和社区卫生保健团队的成员。正是宝安区各级管理者的重视,加强对社区卫生人员的管理与培训,使他们提供的服务更适应于个人与社区的需要。(2)争取每个居民都有他们熟悉的家庭医生(或保健服务提供者),并为医生熟悉。深圳市宝安区通过契约式的服务、合作医疗、上门服务、健康咨询、建立健康档案、预约等多种形式,争取社区居民都有自己熟悉的家庭医生,社区医生通过各种服务形式熟悉社区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家庭和社区,这样,居民的大部分健康问题可以由社区医生负责处理,使医生、护士等社区团队人员与社区居民形成一种长期持久的信任关系。(3)对社区医疗保健人员进行培训,优质医疗服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宝安区在人才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市卫生局举办了全科医学岗前培训学习班12期,共550人次参加;经卫生部同意,同中山医科大学合作,1999年举办两年制全科医学专业证书班,学员56人,现已毕业;举办了各种培训班,如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社康站长、信息管理、电脑操作培训班等14期1180人次;举办各类专题讲座12次1260人次;并经常外出学习交流。

2.3实现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宝安区经济和社会生活出现勃勃生机。但随着这一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它与生俱来的内在自然性矛盾,也就是它的两重性,也在政治、经济、社会、医疗、卫生、生活等方面凸现出来,其中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问题也日益突出。深圳市宝安区自1996年5月开始试点,1997年全面普及社区卫生服务,使社区内居民卫生资源的拥有量、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可获得性大大提高,实现了全区范围内基本卫生服务的相对公平。

2.4实现效率仅仅就经济效益而言(1999年),宝安社区卫生服务就有4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固定资产投入少,如医院人均投入10?郾24万元,社康站投入2?郾06万元;第二是政府年投入经费少,如医院每年人均职工补助经费1?郾78万元,社康站补助0?郾37万元;第三是社康站服务收费低,医院次均门诊收费76?郾52元,社康站收费47?郾50元;第四是社康站职工人均盈利水平高,达到每年每人1615?郾6元,医院平均每一职工亏损6454元。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效益,宝安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更为重视社会效益,如为社区内所有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行健康检查等活动,增进了居民的健康意识和水平。

3实施全科服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全科服务需要根据宝安区公明医院社康中心工作人员资料统计,几乎所有的医生都不是全科医学出身,所学专业非全科医学,少于10%的护士接受过社区护理学教育和训练。从人员总体情况来看,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全科服务需要。

3.2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机制不健全从宝安区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看,除了疾病诊断与治疗,其他的服务如社区内健康促进,老年保健,妇幼保健,慢病防治,卫生预防基本上是无偿服务,没有经济收入,一般又需要2~3人开展此方面的工作,所以,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负担过重,急需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

3.3社会医疗机构和医疗市场还需要整顿在社区卫生服务站附近,无牌无证私人诊所较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和社康站的医疗工作。

3.4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尚需要进一步调整(3)目前,宝安区社区卫生服务实施的“六大功能”在服务项目方面有一些重叠和交叉,应该在过去运作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分析、归类,重新组合,切实使社区全科服务落到实处,并保证服务质量。在以上服务项目调整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新的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对社区服务站开展评估。

3.5病人与社区医生的关系尚需要加强目前,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由于以上等原因,社区健康服务的提供并未取得绝大多数居民的充分信任,在现阶段如何在社区健康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之间建立一种健康依赖关系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

4全科服务模式发展建议

4.1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供切合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从管理角度来看,社区卫生服务站应针对居民的需求开展服务。要寻求切合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需要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和以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居民需求调查,并将以上调查的需求资料与国家和社区资料进行比较平衡,从而提出适宜的卫生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4,5)。社区卫生服务筹资一要依靠政府给予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如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大力发展合作医疗,将合作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筹资力度,探索包括契约式在内的多种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方法,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中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筹资机制。

4.2选用训练有素的社区医生,提高现有社区医生的素质国外全科医学的实践表明,一位训练有素的家庭医生可以适当地处理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日常健康问题,作为首诊医生,有利于控制不必要的、过早的专科服务利用,使病人获得适宜的医疗保健服务。在宝安区现阶段,适宜的手段是提高现有医生的素质,加强培训和在职教育,并加强对社区医生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建立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现有人员素质的快速提高。

4.3积极宣传,加强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激励所有的居民选择自己的家庭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中,密切社康站工作人员与居民的关系非常重要,应该鼓励所有的居民都选择自己的家庭医生,并加强合作。起码每一个居民都应该知道其所居社区保健医生的姓名、联系方式。医生也应该知道居民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不论是居民本人,还是医生,从职业的需要出发,这种合作都需要财政刺激或契约要求来加以强化。

4.4更加重视从事以人群为基础的基层医疗保健及管理研究首先,研究资金的资助单位应该将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医疗、预防、保健等研究,这类直接影响健康结果的项目列为高度优先资助项目;其次,医学院校、研究所也应该与卫生管理部门、专业协会、社区或社区医生合作进行此类项目的研究;此外,还要注意研究的资料应该合理地运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决策。

4.5注重社区服务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利用注重社区服务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社会交流、研究等工作的开展。在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的初级阶段,应该注重信息的收集,包括健康档案的建立及管理,在发展过渡阶段,应注重社区健康和居民健康档案的频繁使用和完善(6)。

参考文献

(1)卓凯星.社区卫生服务培训教材.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27

(2)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家庭医生组织联合会议——家庭医生的贡献.加拿大:1994.11

(3)吴凡,应晓华,陈文.社区基本预防服务项目的界定.中国卫生经济,2002(7):5-7

(4)姚岚,陈迎春,陈启鸿,等.社区卫生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的政策研究概述.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26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篇9

[关键词] 居民;满意度;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a)-170-03

社区卫生服务是立足于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卫生服务的第一层面接触,其服务质量高低、是否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最终应由作为服务对象的社区居民做出评价。满意度作为社区卫生服务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已经被广泛接受,满意度是指人们由于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卫生服务产生的某种期望,然后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比较后形成的情感状态的反应,包括对社区医疗服务技术、服务态度、服务价格和总体满意度等。为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状况,笔者于2007年7月1日~8月31日开展组织了社区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调查研究。本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白云区景泰街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经过调查、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进行内部建设改革提供政策建议和为今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定相关工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州市白云区景泰街常住户口人群为研究总体,调查对象为景泰社区随机抽查满18周岁常住人口。在景泰街社区随机抽取6个居委会,抽取的16 899例作为调查总体。

1.2研究方法

通过2007年7月1日~8月31日2个月的时间,对景泰街社区的常住人口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抽取6个居委会,满18周岁总人口为16 899例,发放调查问卷1 700份,回收问卷1 666份,有效问卷1 589份,有效率为95.9%。

2结果

2.1社区满18周岁人口性别构成情况

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3.1%,女性占46.9%,男女比为1.1∶1。见表1。

表1 调查人群中不同性别人群所占比例

2.2社区满18周岁人口年龄构成情况

被调查者中,18~64岁占83.7%,≥65岁占16.3%。见表2。

表2 调查人群中不同年龄人群所占比例

2.3社区满18周岁人口文化程度构成情况

被调查者中,中专(高中)学历占31.8%,初中学历占26.4%,大专学历占15.9%,小学学历占13.7%,大专以上学历占10.4%,小学以下学历占1.8%。见表3。

表3调查人群中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所占比例

2.4医疗费用负担情况

本社区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的前三位是:自费、职工医疗基本保险、公费医疗,构成比例分别为:47.6%、33.3%、13.1%。见表4。

表4 本社区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情况

2.5居民对卫生服务机构的了解程度

居民对卫生服务机构的了解程度,一般了解占42.7%,不太清楚占36.9%,听说过占10.4%,未听说过占7.2%,很清楚占2.8%。见表5。

2.6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

居民对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程度,一般满意占53.9%,较满意占24.3%,很满意占13.0%,很不满意占5.8%,较不满意占3.0%。见表6。

表6 居民对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程度

2.7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意的原因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意的原因,医务人员素质低占3.4%,服务态度不好占4.8%,技术欠佳占5.0%,服务环境差占10.3%,服务项目少占19.7%,医疗费用过高占19.8%,其他占37.0%。见表7。

表7 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意的原因

2.8居民患病后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给予服务情况

居民患病后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给予服务的人数为1 514例,占85.2%;不希望的人数为262例,占14.8%。

2.9 居民患病后希望住院诊疗的医院比例

居民患病后希望住院的医院比例,市级医院占52.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9.5%,省级医院7.0%,区级医院占1.4%。见表8。

表8 居民患病后希望住院的医院比例

3讨论

3.1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1 589位居民中,对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评价前三项依次是一般满意、较满意、很满意,构成比例分别为:53.9%、24.3%、13.0%。据调查结果数据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达91.2%,说明社区卫生服务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

3.2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满意的相关因素分析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处于起步阶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医生与庞大的人口的数量相比还远远不够。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与补偿经济政策的乏力,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将无法生存和发展,迫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重医疗服务“侧支循环”,从中汲取“养分”,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存、发展。这样,势必削弱其他服务功能,违背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和初衷。

3.2.1 医疗费用过高的原因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投入机制,各地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数量不足,随意性大。此外,医疗保险覆盖率较低,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009 4亿人,覆盖率仅为7.2%,而且,有些社区卫生服务没有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筹资能力十分有限。部分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患病后,只能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而定点机构多为大中型医院,既不方便,又不利于卫生费用的控制。

3.2.2 医务人员素质低的原因不少地区没有制定严格的机构和工作人员准入标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一哄而上,工作人员鱼目混杂,机构建立后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加以约束和监督,致使社区卫生工作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全科医学人才缺乏。由于我国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基层医院转型或上级医院设点,工作人员以前都是专业性较强的临床医生、护士,知识结构单调,缺乏全科医学知识,达不到社区卫生工作的要求。队伍稳定性差,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与大医院医生相比,社会地位低,受尊重程度差,工作辛苦,而且工资待遇、培训考核、职称评定等政策尚不配套,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队伍变动频繁。医、护、技人员的学历、技术水平较低,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的正规教育,他们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性的、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赢得居民的信任。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条件简单,设备有限,经费来源不够充足,客观上限制了患者就医和综合功能的开展。

3.2.3服务项目少的原因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以公立机构为主,首先是多数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机构的转型;二是一些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卫生机构功能的拓展;三是一些政府的二、三级医院业务的延伸。各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常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目前界定为: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但实际上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以医疗服务为主,提供的服务只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他功能的开展还存在较大差距。

3.2.4其他因素当前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不足,基本上要自己养活自己,因此医院就得千方百计想办法盈利,以满足医院开支和职工收入,这使得看病贵的问题比较难解决[1-2]。而看病贵了,势必会影响居民的就诊意愿。使其选择大医院,而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量。进而影响社区医务人员的收入,最终造成人才流失或者缺失。在机构运作困难的情况下,最为直接的是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然缺乏开展没有收益的预防保健服务的动机,也不太可能较友好地提供服务[3]。

在观念上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不足:①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不足。部分地区政府甚至卫生行政部门内部还没有意识到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组织领导与推动力度不够,工作开展举步维艰。②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观念陈旧,难以变被动为主动。对于非医疗缺乏热情,服务意识差,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③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知之甚微。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收费、技术持怀疑态度,就诊仍倾向于选择大医院;此外,居民尚未树立预防、保健的观念,不愿将钱花费在非疾病以外的支出上,参与性差。

3.3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领域中最基础、最前沿的一项工作[4]。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是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在坚持这一综合服务主体的前提下,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社区卫生服务,如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及家庭保健服务等。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医疗为先导,以疾病控制为内容,带动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一个综合的多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适合社区居民多层次的卫生需求的服务是一项朝阳事业[5]。各级政府、财政部门逐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安排社区卫生服务启动资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设备、人才培养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予以资金支持,根据实际界定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比例关系,落实社区预防保健人员的基本工资和业务经费。同时要逐步依法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政策,建立和完善筹资体系,并依法执行。

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该把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注落到实处, 加大对卫生事业投入,设立专项补助经费,用于启动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保证对基本必要的医疗设备的投入,并将其纳入财政和卫生事业的常规预算,按辖区居民人口定额拨付,减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负担,使其更有余力地做一些无偿卫生服务。

要改善配套政策,把符合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医保定点,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保范围,实行比较大医院更为优惠的的个人自付比例,引导病源的合理分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首诊的病种、方式及制约措施,合理调整医疗费用,逐步引导患者“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也急需建立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估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与评估,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与绩效。

人员素质水平是赢得信任的重要方面,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实行多途径、多层次的培养方式,应以在职培训和转型教育为重点,但从长远看,还应把全科医生的培养工作纳入到高等教育计划。

进一步完善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要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形成优胜劣汰、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的内部运行机制。短期速成和集中脱产学习方式相结合,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全科医学知识,并广纳人才,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整体素质[6]。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录入电脑进行信息化管理,以掌握居民的健康情况,了解居民的就医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普查等无偿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能得到人群认可。但需注意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这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实需要加强提供预防保健服务;二是还需要注意服务范围的扩大[7]。加强宣传,扩大社区卫生服务对社区居民的覆盖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一方面要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宣传,特别是对中青年居民,使他们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同时,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等方面应更加灵活,充分考虑到各类人群的特点,培养社区卫生服务的忠实顾客。

因此,必须进一步突出政府行为,充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完善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特有的客观情况,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社区卫生服务在今后的发展中,只要坚持政府的正确领导、社会的全面重视,同时配以相关政策,完善补偿机制,加速人才培养,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完善管理体制和操作规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构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努力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就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就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成为社会进步和社区文明的重要标志。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科学地借鉴外国社区卫生工作的有益经验并总结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国国情,走一条发展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之路,使社区居民真正做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

[参考文献]

[1]李维然.六位一体的困惑[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5-6.

[2]殷大奎.“看病难、看病贵”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社区医师,2006,(11):1.

[3]易利华,胡敏敏,胡雪萍.现代医院绩效与薪酬管理的新模式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7):366-367.

[4]叶志军,赵光斌,林敏,等.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态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8,11,23(28):18-19.

[5]郭萍.社区医院医药分业药房服务模式探讨[J].医药导报,2007,26(5):573-574.

[6]王亚东.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急购与医院就诊患者满意度比较[J].全国全科医学,2006,(13):1050-1053.

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篇10

坚持依靠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加强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的适宜卫生技术推广,是全面贯彻我国卫生和科技工作方针,促进卫生科

技成果转化,发展农村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对于完成

党的*大讲的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

)》和《卫生部关于促进卫生科技工作发展的指导意见》,现就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作讲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基层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推广为手段,以提高能力为目

的,以强化服务为宗旨,促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适宜卫生技术在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推广普及和规范应用,优化基层卫生机构

技术环境,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技术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卫生科技资源优势,加强适宜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升解决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实用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探

索统筹城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宜卫生技术推广体系

和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适宜卫生技术推广活动,促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卫生技术在基层规范、合理应用,增强基层卫生机

构对适宜卫生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的能力,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为城

乡卫生工作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和多方参与相结合

在坚持卫生事业公益性原则和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多方参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适宜卫生技

术研发和推广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基层卫生发展需求,统筹规划适宜卫生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完善相

关政策,加大经费投入,把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作纳入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卫生科技发展规划中,统筹考虑,协调发

展。鼓励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社会专业团体、企业和科技人员等力量广泛参与,按照效率优先原则,优化

队伍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科学组织实施。

(二)坚持面向长远和解决急需相结合

认真研究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长远发展需求,探索建立适宜卫生技术研发、推广、引进和应用的机制与体系,加强解决常见

病、多发病防治实用技术集成创新的研究开发,不断增加技术储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能力,逐步构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同时,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薄弱环节和迫切问题,综合考虑

各地的特色和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推广工作,重点推广技术成熟、实用有效、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的卫生技术,全面增强基层卫生

服务能力。

(三)坚持科学筛选和合理应用相结合

建立适宜卫生技术筛选指标体系,突出卫生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规范性和适宜性,科学合理选择适合基层卫生实际的适宜技

术,逐步建立适宜卫生技术库,不断完善适宜卫生技术规范。将注重科研成果的技术指标转向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和再创新,加

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复杂技术适宜化发展,注重卫生技术整合方案的规范性、集成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加强对适宜卫生技术规范、

合理应用的政策指导,完善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过程和效果、效益评价体系。

(四)坚持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在加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作中,应注重适宜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将适宜卫生技术推广与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紧

密结合,将适宜卫生技术作为基层卫生人员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制订协调统一的推广和培训方案,确保各项技术推得开、有人用、

留得住、起作用。鼓励各地针对实际情况开展试点,大胆探索,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进。

四、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适宜卫生技术研究开发

根据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特点和需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适宜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入卫生科研工作中统筹安排,发挥

卫生科技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各类卫生科技研究项目,围绕农村和城市社区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针对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呼吸

系统和代谢性疾病的诊断、社区治疗及康复技术,急诊急救和中毒抢救技术,多发性肿瘤的社区筛查技术,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

点人群社区保健技术,常见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预防和控制技术,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等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完善技术标准

和技术规范。鼓励相关医疗单位、科研院所等机构研究开发适宜卫生技术,逐步建立并完善适宜卫生技术研究开发和转化推广的平台

(二)强化适宜卫生技术推广机制和体系建设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多渠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组织、协调、管理和效益评价。针对适宜

卫生技术推广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探索优化技术推广方式和手段,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整合技术研发者、

技术推广者和技术应用者等多方力量,实现适宜卫生技术推广要素的合理配置。逐步建立起“政府指导与自主推广相结合、机制建立

与专项活动相结合、区域推广与建立示范相结合、技术筛选与效果评价相结合、技术引进与研发创新相结合”的推广工作机制和技术

应用保障机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体系。

(三)强化适宜卫生技术筛选和储备

各地应针对本地区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特点和服务需求,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适宜卫生技术筛选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筛选

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分级分类的适宜卫生技术项目资源库,并不断充实更新,及时技术信息,扩大适宜卫生技术储备。

(四)强化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

重点加强疾病筛查、诊疗规范、急诊急救、康复保健等方面的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工作,通过组织开展专项推广活动、组织技

术推广会、卫生人员技术培训、新技术应用研讨、适宜技术信息、推广示范、技术咨询、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切实有效地开展

推广工作。

卫生部继续组织开展“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十年百项计划”,到2015年计划遴选、推广100项左右适宜卫生技术

;选择部分地区组织开展“科技进社区”的适宜技术推广和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专门的行动计划,积极争

取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不断扩大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作的覆盖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制订本地区适宜卫生技术推

广计划,采取有效措施,筹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推广专项活动,每年有针对性的推广一批效益明显的适宜卫生技术。到2015年,使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规范应用常见疾病的筛查诊断、转诊指征、社区治疗和康复、多发性肿瘤的社区筛查、常见

传染性疾病的基层防控等适宜技术,使常见疾病基层就诊率、疾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适宜卫生技术应用率等有较大幅度提高,基层医

疗卫生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加强。

(五)强化适宜卫生技术推广综合示范

各地应采取积极措施,培育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区和示范机构,紧密结合卫生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

工程”、“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等工作,不断加强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帮扶,提高基层

卫生服务机构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卫生技术的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和先导作用,在2010年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引导建设若

干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不断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服务结构。

(六)强化中医药卫生技术推广应用

做好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工作,突出基层卫生工作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能力,调动基层卫生机构利用中医

药技术的积极性,推动中医药技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充分发挥中医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常见慢性疾病治疗

中的重要作用。

(七)强化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建设

遵循技术适宜化、形式多样化、服务专业化、推广网络化的发展原则,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宜卫生技术转化和推广网络。

充分利用现有卫生、科技和教育资源,进一步培育专业化的技术转化推广组织和机构,建立各级技术推广基地,完善推广工作的技术

支撑体系和运行机制。

(八)强化卫生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专家库,培养一支适宜卫生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的指导作用,引导他们深入农村

和城市社区开展推广活动,确保适宜技术向基层的有效转移。

(九)强化卫生科普知识深入基层

结合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活动,促进卫生科普工作深入基层,增强社区居民的卫

生保健意识,把防病治病的科技知识送入千家万户。

五、组织领导和管理

全面加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作,是卫生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卫生科技与防病治病工作密切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卫生服

务水平提高的技术支撑,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必然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卫生技术

推广到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用到防病治病第一线,是提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保障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举

措。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适宜卫生技术推广作为当前推进基层卫生工作和卫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切

实加强领导,协调和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职责,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要按照推广工作整体要求,确定推广目标,完善相应制度和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不断加大对于技术引进、推广和应用工

作的经费支持力度,在积极争取财政专项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参与,调动并规

范引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用适宜技术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建立健全各级技术推广组织和机构,完善推广网络,强化推广服务体系

建设。

要结合基层卫生管理工作实际,加强技术推广的检查评估,把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情况作为考核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工作

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卫生行政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强卫生技术推广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和推广效果、效益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