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十篇

时间:2024-04-11 18:15:04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篇1

一、信息孤岛问题依然严重

信息孤岛通常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信息孤岛概念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最近十年更是企业在实施信息化部署最为看重的问题之一。然而在广大中央企业,截止目前,信息孤岛现象依然是信息化部署中的顽疾,相比十几年前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善。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统一规划,缺少跨界人才参与项目

信息孤岛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信息化的整体统一规划。目前,各企业在信息系统的部署上依然是以单个功能项目为单位单独进行立项、开发、推进实施,例如OA系统、财务系统、业务系统甚至档案系统等等。而且在项目的规划中往往只会考虑与自身相关的功能,与自己不相关的内容几乎不会考虑,例如OA系统的项目人员几乎不会为财务系统的开发动一点脑筋。另外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在企业中,缺少大量的了解不同领域知识、拥有不同领域具体工作经验的跨界人才参与信息系统的开发。也就是说很少有人了解两个单独的信息系统中有哪些有价值的数据可以共享。比如财务人员只了解财务业务及财务系统,业务人员也只了解业务操作及业务系统。而具体信息系统的立项规划过程中,就造成很少有人去想不同信息系统间的数据共享问题。

2.准信息孤岛

前些年,很多企业为了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实施的企业门户系统,意在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个性化企业信息平台来集成各种应用系统、数据库、电子邮件等各种数据,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数据处理。然而,经过若干年的沉淀后,我们不难发现,企业门户系统在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的情况下,除了将各个系统最基础的用户登录信息及最简单的一些新闻信息共享外,几乎没有更深层次的数据共享交换,与最初的大数据时代构想往往相差甚远。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准信息孤岛,即仅仅实现了最简单的数据共享交换功能,各个信息系统间的重要业务数据依然相对独立,系统间毫无数据交换。这样的结果与我们企业最初的构想大相径庭。

3.对于已实施系统不愿再投入精力开发数据接口

在现实工作中,由于不同上下级单位的IT规划进程的不同,经常会出现上级单位在规划某一信息系统时,下级单位已经早先实施完毕了同一功能的系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更多的原因还是前面提到的信息系统缺少统一规划。然而在实际面临这样的问题时,往往我们更多的是采用消极的态度。即不做任何形式的数据对接,直接造成上下级单位间同一类型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产生;或者强制要求下级单位更换与上级单位同一平台的信息系统。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是对企业资源严重的浪费。前者会造成信息交换的严重瓶颈,后者则会造成人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在了解了目前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孤岛问题后,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培养精通IT技术,通晓各项业务的高素质跨界专家型人才队伍,是企业未来信息系统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特点:

①具有信息技术知识教育背景,从事过计算机等相关行业工作,了解IT最新前沿技术,具有敏锐的IT技术嗅觉;

②在除信息部门以外的一个或多个领域有实际工作经验,通晓各项业务,了解日常业务中最需要的东西;

③勤于思考的品格,不断深入研究如何利用IT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提高实际工作效率;

④具有比较良好的数学基础,可以利用数学建模分析数据,探寻数据间潜在规律。

(2)在信息系统的规划中,应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研究哪些数据可以在未来提供给其他系统作为数据共享,并为日后的数据共享创建统一数据接口标准,逐步实现各系统间大数据共享。

(3)对于已经实施完成的信息系统,如果有大量的数据交换需要,目前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统一的数据共享规划下,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开发相应的数据接口,最大程度发挥现有系统的潜力,完成和其他系统的数据对接交换。

二、信息系统操作的复杂

我们的企业在新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用户的抵触。在这其中有些信息系统所面临的用户抵触是短暂的,而另一些信息系统所面临的用户抵触则是长期的,严重的甚至造成新系统的弃用。这里我们不禁有个疑问,为什么用户会对IT信息系统有抵触的态度呢?原因之一,就是操作的复杂。这里我们又会有个疑问,信息系统不是让操作更便捷么?的确,信息系统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用户的操作更加便捷。然而在信息系统的规划以及实施过程中,由于缺少对实际操作用户的足够了解,往往结果背道而驰。这里我们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将用户分为五个群体,逐一对每个群体进行分析:

1.高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在信息系统中往往几乎不需要数据录入,这一群体更多的是浏览数据分析结果,审批数据记录,然而由于其管理地位的特殊性,往往也是反映意见最受系统规划重视的群体,他们提出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建议也可以得到迅速而有效的回复及改进。但是这一群体却是对信息系统最宽容的群体,因此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来自于这一群体的抵触是最少的,也是最容易解决的。

2.中层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在信息系统中往往不需要有较多的数据录入,这一群体更多的是审批数据记录,查询数据结果。这一群体更多关注的是业务数据以及审批记录本身,他们提出的建议并不复杂也比较容易得到有效的回复及改进。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来自于这一群体的抵触是并不多,但是处理起来有时存在一定难度。

3.底层一般操作人员

底层一般操作人员由于数量庞大,在信息系统中有较多的数据录入,对信息系统的感受往往最容易反映出来。由于人数众多,他们提出的建议数量也众多,而且相对庞杂,对于系统的改进难度较大。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来自于这一群体的抵触是关键性的,处理起来存在很大难度。

4.重要节点操作人员

重要节点操作人员数量很少,但是在信息系统中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群体在信息系统中有巨大的数据录入量。一个不简便的操作,对于这一群体来说影响可能是毁灭性的。例如:某一个操作如果需要多点5下鼠标,那么几年下来则可能需要多点几十万下甚至上百万下鼠标。然而由于这一群体的工作性质(重复性体力劳动),他们的意见却最难得到反馈,也是最不受重视、最易忽略的一个群体。在实施过程中,这一群体可能根本还没来得及了解清楚自己可能要在未来几年面临的“灭顶之灾”时,信息系统的实施人员已经收拾行囊结束实施过程了。所以在系统实施结束后,来自于这一群体的抵触一般是最大的,由于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系统的关键环节,因此最后对系统的影响也是最严重的。

5.系统维护人员

系统维护人员和重要节点操作人员一样数量很少,但是在信息系统中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实施过程结束后,大量的后期维护操作就落到了系统维护人员身上。如果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那么后期系统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将呈爆炸式增长。所以在系统实施结束后,来自于这一群体的抵触一般也是比较大的,由于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转最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最后对系统的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

在分析了上述五个群体的操作特点后,我们不难看出,往往我们花精力最多的高层和中层人员群体,他们的抵触情绪却是最少的。而我们往往忽略的底层关键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他们的抵触情绪却是最高的。因此在系统规划及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底层一般人员、底层关键节点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上,认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做到精益求精。修改每一处可能给他们未来带来障碍的问题,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更大的简便他们的工作过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新系统是为了简化他们的操作而设计的,让他们从繁杂的数据操作中解放出来,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系统平稳健康的运行。

三、信息系统的安全困惑

信息系统的本质目的是简化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流程,追求的目标是更加便捷。然而便捷与安全永远是一对矛盾,如何在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实施中找到便捷与安全的平衡点,是信息系统规划和实施的关键。

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系统规划时考虑到了安全性因素,做了很多安全性方面的工作,但是实施后却发现依然存在安全性方面的问题,以至于系统在运转后承担大量的不可控风险。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当初规划时安全性方面的工作没做到位。之所以安全性方面工作没做到位,很大原因在于部署系统安全时,往往都是业务人员和信息开发人员在做安全性部署,并不是安全专家在做安全性部署。而业务人员和信息开发人员本身追求的目标是系统的便捷,这与安全工作背道而驰。另外,业务人员和信息开发人员往往将安全性寄托于外部咨询公司和咨询顾问,而外部咨询公司及咨询顾问虽然有着比较全面的系统安全设计经验,但是他们在并不了解本公司系统安全性特性,因此,往往造成实施后系统依然存在大量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考虑到上述问题,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在信息系统规划时,得到本单位保密及密码部门的支持。在信息系统成立规划及实施小组时,要求保密及密码部门全程参与,提供安全性方面的建议与措施,确认各个实施步骤,利用保密及密码部门的安全防范经验,保证信息系统设计的安全性部署。

2.在信息系统规划时,聘请专业的信息安全咨询顾问或信息安全咨询公司,对系统安全性做出全面评估。

3.培养本企业的信息安全专家,对所实施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安全专家应具备以下特点:

(1)具有信息技术知识,从事过计算机等相关行业工作,了解IT最新前沿技术及最新安全技术;

(2)在本单位保密及密码部门工作,或有保密及密码部门工作背景,熟悉国家保密及密码要求,熟悉本单位保密及密码要求;

(3)拥有IT安全性方面的认证资质,如CISSP等。

四、软硬件的投入怪圈

在中国,近年来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但是长期盗版软件的泛滥,人们对于软件与硬件的投入似乎总逃不出一个怪圈,认为硬件投入比软件投入更加值得。这里我们打个比喻:花钱买橙汁。在总投入一定的前提下,有时我们宁愿花大价钱买一个很贵的杯子也不愿意花更多的钱买最好的橙汁。究其原因,我们总认为如果橙汁不好喝我们至少还得到一个好杯子。然而我们却总忽略真正给你带来愉悦感的鲜美橙汁。杯子再好也无法提高给你带来的味觉的体验。虽然我们得到了名贵杯子这个实际的有形资产,然而却没有得到一流橙汁这个无形的价值。软件和硬件就好比橙汁和杯子的关系。

在软硬件的投入中,我们应当更加科学的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的软硬件投入比例,从而发挥软硬件的最大效能,有效提高实施效果。

五、维护与改进后期投入的吝啬

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信息系统前期的高投入理所应当,而系统上线后的高投入不可想象。然而我们的很多信息系统之所以运转起来困难重重,往往就是源于后期投入的吝啬。一个完美的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有机体。为什么我们对诸如淘宝、京东等网站系统存在的不满远远小于对企业内部运转系统的不满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网站系统在不断的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改善。“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是开心网给用户的最真切的承诺,而企业中的信息系统为什么不能做到每天在进步呢。

企业内部的业务平台要想做好,需要一个常设团队,他们的任务就是不断采集各层人员对系统的新问题、新需求、新建议,及时做出研究、改进。任何项目都应该是长期的,加大项目后期维护及改进投入比例,才能最大程度保障系统更加适应企业要求。信息系统不断进步的过程所带来的无形价值回报将远远大于支出成本。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篇2

《中国档案》:刚刚结束的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会议是新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和贯彻会议精神?

李和平:这次会议是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国资委专门就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联合召开的工作会议。会议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同志专门对会议的召开做出重要批示,特别是对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提出了“统一思想、理顺体制、加强管理、充实力量”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总体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和中央企业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时,首先就是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令计划同志的重要批示的意义和精神,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上认真领会做好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要切实结合当前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将批示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促进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档案》: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在我国企业档案工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全国企业档案工作发展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和平:中央企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成长起来的事关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中央企业的重要性决定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建国60年来中央企业形成的档案,记载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史、已成为国家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在我国企业档案工作中具有开创和引领作用,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就是首先萌发、形成于中央企业的前身――50年代国家156个建设项目中。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中率先将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的目标管理考核方法,就是来自中央企业,当前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很多中央企业也是承担着探索创新重任,如最早的企业数字档案馆、文档一体化、基于网络的档案管理以及企业档案管理迈向知识管理等,都在中央企业。中央企业在全国企业档案工作中都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去年中央企业档案在抢险救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证明了档案及档案工作在企业各项活动中的服务、支撑乃至保障作用。因此,中央企业在档案管理创新、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等方面都对全国企业档案工作起着重要的表率作用。

《中国档案》:会议透露,从2010年起,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将由国资委为主来进行指导。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将出现哪些变化?

李和平:1999年政企分开、中央企业组建后,国家档案局根据中央企业有关文件精神,建立了与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直接联系和指导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资委的组建。中央企业管理体制正逐步完善。中央企业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业,企业档案工作如何依法加强并有效服务中央企业的发展,是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在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中央企业档案管理的体制、机制方面的一项重要课题。建立以国资委为主、两家共同指导的中央企业档案管理新体制,是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适应中央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探索。

由国资委直接指导中央企业档案工作是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变化,将更加有利于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规范和监管。从明年起,国资委将直接组织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协作组活动和对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指导。这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有助于将中央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国资委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国家档案局侧重于企业档案工作的政策研究和宏观管理,侧重于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战略研究信息化建设,实际上这些都离不开对中央企业的实地调研和指导。有关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问题两家共同发文,两家共同召开中央企业档案工作会,对档案工作的先进共同进行表彰;国家档案局牵头与国资委共同对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进行检查。

《中国档案》:下一步国家档案局在企业档案工作方面会有哪些重要举措?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篇3

【关键词】档案管理;困境;途径

1、引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央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面临着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中央企业档案是中央企业重要无形资产,是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当前先进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企业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使档案资源更好地发挥支持企业决策、管控、创新、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基础数据资源的作用。

从2010年起,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由过去国家档案局直接管理转变为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与指导。中央企业的档案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实行档案评价工作以来,央企的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档案管理体系、制度不断健全,硬件建设、人员配备不断加强,馆藏资源不断丰富,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加大,央企档案管理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科技水平不断地发展,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当前档案管理水平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需要。

2、中央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某些企业领导受短期经济效益影响,对档案管理缺乏重视,没有将档案管理纳入企业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范畴,工作标准和要求不高,“某些企业重经营、轻管理,档案管理走下坡。”没有认识到档案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造成档案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2.2档案管理投入严重不足。“多数企业对档案管理缺乏重视,有钱也舍不得投资,资金问题成为一些地区和部门档案工作发展的最大障碍。”许多单位的领导往往认为档案管理只投入不产出,浪费财力、物力、人力,因而对档案管理不管不问、任其发展、置之不理,造成档案管理投入严重不足。

2.3档案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某些领导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是一般事务性工作,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安排一些专业素质以及实践管理能力不高的非专业人员管理档案,有的企业的档案工作甚至停滞,出现了档案堆积成山等现象。有些企业中的相关档案人员没有经过正式的档案培训,只是凭借传统经验,脱离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要求,更难与现代企业的发展相适应。此外,档案人员因为工作辛苦、清苦和艰苦,往往思想不稳定,人员变动较频繁,造成业务不精。

2.4企业全员档案管理责任意识普遍缺乏。目前,许多企业尚未形成全员参与档案管理的良好氛围,很多人都认为档案管理就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尤其是部分工程项目的总工及技术资料管理等人员档案归档意识差,对档案自行立卷要求在思想意识上更是认识不到位,认为不是份内工作,有抵触和畏难情绪。全员档案管理责任意识的缺乏,导致档案形成的前端管理十分薄弱,“谁形成、谁负责、谁移交”的档案管理要求难以落到实处。

2.5档案管理现代化管理水平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许多企业虽然购买、使用了档案管理软件,但仅仅实现了电子文件的适时归档,以及各类档案案卷目录的网上录入及查询,距离档案管理全文数字化的要求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差距较大,档案编纂力量普遍薄弱,编研水平不高,编研成果较少,尤其深层次编研资料更是少,使档案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3、中央企业档案管理发展途径

3.1增强意识,坚持依法治档。依照《档案法》、《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评价办法》等相关规定,树立牢固的全员档案意识。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切实落实把档案管理“三纳入”,即:将档案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企业管理重要日程与制度、纳入相关人员职责和考核范围,营造全员参与档案管理的良好氛围,切实落实“谁形成、谁负责、谁管理”的要求,才能真正促进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

3.2制定标准,规范档案管理体系。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是一件需要长期规划、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在建立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档案管理与企业发展相同步”原则,即:档案管理服务于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促进档案管理。企业应当将档案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把企业档案工作和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融合为自由及整体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3.3加强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将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纳入企业整体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确保档案工作人员队伍稳定。要采取在职教育、业务培训、实践学习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业务精湛、开拓创新的高素质档案工作队伍。中央企业要关注档案人员的学历教育、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各类切身实际问题,为档案人才的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3.4保证资金投入,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应明确档案工作经费列支科目,并将经费列入预算管理,保障档案工作有序开展。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档案库房安全防范、保管装具、设施、现代化设备的配置、配备作用,做到设施齐备,同时,要加强人员对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培训,做到物尽其用,切实做到档案管理工作“硬件要硬、软件不软”。

3.5提前介入,档案和企业信息化发展同步。即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开展。要将档案信息化纳入企业信息化建设轨道,同步开展并保证进度,满足档案业务开展要求,适应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需要。要逐步建立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采集标准化、信息存储安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要逐步建立企业档案资源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满足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实现重要档案资料数字化。

4、结束语

总之,企业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把档案管理放到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体系中,加强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开发,形成有效的档案文化氛围,从而使档案管理形成固定、完成的体系。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篇4

关键词:中央企业;国际化;竞争

从中央企业的特殊性质角度来看,所谓中央企业国际化应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中央企业资源配置国际化,作为国际化的企业,中央企业在经营上更具有国际化特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第二,中央企业市场的的国际化,国际化企业要求更着眼于全球化市场竞争,而不仅仅关注国内市场竞争;第三,中央企业国际化要求出资人以国有资本为主体,但具有多元化、国际化特点。当前,我国中央企业国际化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诸多矛盾和问题亟需解决。因而研究中央企业国际化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1. 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显著增加。近几年来,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逐年增加,一批中央企业尤其资源类央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到海外开发矿产资源承揽工程,对外投资额不断增加。如表1, 2005年~2010年期间中国企业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逐年增加,并且80%的投资是来自于中央企业对外投资。据商务部的统计,有117家中央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活动,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企业在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 791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 16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的63.3%。到2009年底,共有108家央企投资涉及境外单位5 901户,央企境外资产超过4万亿元,当年利润占央企利润总额的37.7%。由此可见,伴随着中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中央企业国际化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2. 中央企业股份制改造扩大。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企业国际化是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近几年中央企业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目前中央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已经达到70%,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396家,80%优质资产已经进入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央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动力,而央企的发展也壮大了资本市场规模和质量。据统计,仅2009年,中央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向上市公司注入净资产超过1 500亿元。共有40家中央企业,包括石油、石化、煤炭、通讯、民航、海运、冶金、建材、机械制造、建筑施工等优秀中央企业实现了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3. 中央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品牌知名度不断增强。中央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批中央企业放眼全球市场,主动加快建立全球营销网络。有的中央企业尝试在境外建立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通过在国际市场竞争积极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中央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不断增强。近年来,一批中央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不断增强,如中国石油、中远集团、中国移动、神华集团、中粮集团、中国五矿集团等中央企业,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企业。

二、 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1. 中央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机制欠缺。 目前,中央企业对外投资逐步扩大,伴随着风险也在逐步增强。一方面,我国中央企业虽然拥有大量的国有资本,规模大,但这些资源的初始配置基本是政府主导,而不像西方的大型跨国公司是在长期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我国央企从一开始就缺乏竞争环境,市场竞争经验不足,对外投资的经验更是缺乏,在企业内部更是缺乏风险评估和控制的专门机构和制度;另一方面,由于中央企业的国有产权性质,导致产生多层委托关系,企业管理者缺乏剩余索取权,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企业的扩张越发凸显,加之监督制度的不完备,往往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最终导致央企的对外投资决策与责任不对称,“公地悲剧”现象屡见不鲜。例如:近年来,中铝集团在澳大利亚亏损3.4亿元;中国铁建在沙特亏损42亿元;中化集团在阿联酋、阿曼等国亏损上亿元。这些都暴露了中央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控制机制的欠缺。

2. 中央企业跨国经营管理能力不足。

(1)部分中央企业在规模上居于世界同行业的前列,但是整体对外投资数量偏少。比如中石油居世界500强第153位,在世界同行业排名第八,但是跨国指数只有2.7%,从跨国经营管理能力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一直占据着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地位,早已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从而降低成本拓展市场,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而我国中央企业跨国经营水平普遍比较低,缺乏对世界各地不同的法律法规、宗教、文化、投资政策及环境等方面的了解,使中央企业境外生产经营面临一定风险问题。

(2)中央企业严重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目前中央企业的外派人员多以外语人才为主,但这只是企业海外发展的最低要求,而在央企中既懂外语又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并还不多,而高素质的领导人才更少。由于央企的特殊性,在招聘海外一流管理人才也受到不少限制,致使央企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3. 中央企业海外并购障碍重重。

(1)央企性质障碍。由于央企的国有性质,央企在海外的投融资受到诸多限制,央企在海外并购中往往还受到不平等待遇,出于本国经济安全考虑而给予我国央企并购更为严格的审查,最终致使并购失败。

(2)政治障碍。央企海外并购遇到的一个最大障碍可能就是政治障碍,央企“走出去”一直伴随着“中国经济威胁”、“威胁国家安全”等质疑和阻扰言论,非市场因素致使央企并购困难重重;例如: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被美国国会否决的案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2009年上半年的中铝注资力拓失败,尽管直接原因是力拓股东拒绝中铝的注资,但其后也有深刻的政治原因。

(3)商业文化障碍。央企海外投资并购,往往遇到与东道国商业文化不相融的难题。中央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遇到不同民族、不同、不同价值观、不同经营理念以及不同商业习惯等等,而这些商业文化往往我国差别甚大。商业文化的差异往往导致企业目标难以统一,效率低下,管理费用提高以及员工凝聚力缺乏等,而这些会大大影响央企海外并购的绩效,甚至导致并购失败。正如美国学者戴维·利克斯所说:“大凡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

4. 中央企业国际化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落后。

(1)央企在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活动中,相关法律制度欠缺。随着中央企业主要资产和业务的下沉,央企国际化中更多是其子公司承担具体业务,因而子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逐渐加大,子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不仅会使母公司面临经济损失,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使母公司直接承担法律责任,而这方面监管制度欠缺,2011年7月国资委颁布实施《境外资产监管办法》及《境外产权管理办法》,但这两个管理条例,主要侧重于境外企业的产权和存量资产的管理,而对央企的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管理却缺乏具体监管措施;另外,央企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常常受到相关政策制约,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消除行政和人为的限制因素上,使央企跨国经营绩效大大降低。

(2)央企跨国经营缺乏相关金融保险制度支持。中央企业在境外生产经营需要大量外汇资金,而人民币并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而这些金融政策限制,往往影响到央企国际化的进程;另外,随着央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跨国经营的风险也不断增强,央企海外投资规模快速扩张,但与之对应的海外投资保险的覆盖面仍然较低。我国保险业对央企跨国经营的保险业务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央企国际化的需要。例如,这次利比亚战火,中国信保是目前我国惟一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在利比亚的部分央企,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投了保,但赔付额度相对有限,且索赔困难,无法弥补企业的巨额损失。

(3)央企国际化的海外资产管理制度滞后。随着央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个突出的问题开始显现,即央企海外资产的管理问题。央企境外资产管理面对的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甚至突发政治事件等不可预测因素较大,且变化较大,而我国当前的海外资产管理制度明显滞后,往往问题出现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因而,对于央企境外资产的管理,对于进一步提高央企国际化水平有着重要影响。截至2009年底,共有108家央企投资涉及境外单位5 901户,央企境外资产超过4万亿元,但目前这些资产监管仍缺乏具体的规范。

三、 加快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1. 政府层面的建议。

(1)建立中央企业跨国投资风险监控机制。由于中央企业往往是大型企业集团,造成多层委托关系,而这往往在跨国投资时容易造成风险叠加效应。因此,为了有效控制风险,确保国有境外资产的保值增值,必须建立有针对性的中央企也跨国投资的风险监控机制。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央企的特殊情况,应建立三级风险监督和控制体系。如图1所示,作为央企的子公司在对外投资前应把相关投资项目的情况报告集团母公司,并提交相关项目风险评估报告;央企集团公司应结合子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集团公司整体状况作出综合风险评估,如果项目投资额度不大且符合主业要求,集团公司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投资;如果投资额大或与主业相关度不高,集团公司应给予子公司风险提示,并上报国务院国资委审查,国资委应综合各方面信息,决定央企集团公司是否投资;同时,如果项目投资巨大、涉及面广,风险不确定且对国家利益有重大影响,国资委应上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决策,并进行备案。三级风险监督控制机制有利于监督中央企业及其子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有利于控制风险。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企。随着中央企业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央企及其各级子公司的监管越来越复杂,而法律和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根本。当前,国资委应尽快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调整《境外资产监管办法》及《境外产权管理办法》,以尽快将管理办法上升为法律制度,为央企跨国投资和海外国有资产监管提供长久法律制度保障。另外,笔者建议制定相关法律,为企业国际化提供配套法律支持,例如:制定《国有资本境外投资法》、《对外直接投资保险法》等等。政府应该给予中央企业跨国经营更多政策性支持,尤其是在WTO规则下,国家要建立央企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以及外汇管理上的配套扶持政策,并逐步法制化、制度化。

(3)加快政府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央企提供信息服务。在现代化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拥有的信息质量和数量越来越重要。对企业而言,信息具有克服惯性和预警的意义。当前,在央企国际化过程中,亟需加快政府信息化工程建设,积极为央企跨国经营提供各种政治、经济、产业发展、商业文化等各方面信息服务。国资委应成立专门信息综合分析部门,收集国际国内相关信息,会同国务院发改委、商务部、统计局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国际竞争趋势、新兴产业发展、新技术、国际政治环境等等相关报告,给企业国际化提供参考。

2. 中央企业层面建议。

(1)明确企业战略目标,有的放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市场存在着诸多投资和并购机会,而这时中央企业尤其要明确自身国际化战略目标,在国际化经营中要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坚持围绕主业,不一味追求企业规模扩张,避免盲目投资。当前,我国央企跨国投资和并购中往往出现机会导向,而非目标导向,而这往往容易陷入“并购陷阱”,最终致使并购失败,国有资产流失,这对中央企业进行跨国并购颇为重要。例如:2011年5月中国五矿集团宣布放弃收购伊奎诺克斯,就是在明确了企业战略的前提下,遵循商业化运作模式,对海外并购量力而行。

(2)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多种途径国际化。中央企业国际化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中央企业都不能只顾跨国经营,而忽视本国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当企业巩固了本国市场后后,才能再向外竞争,跃升国际舞台。企业有了母国市场做基础,本身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一方面,中央企业要不断注重加强企业内部资源整合,规范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央企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另外一方面,央企要实施多种途径国际化,促进企业本土化。为规避相关的政治等非商业风险,央企国际化过程中可以利用资本市场,既可进行实物投资、跨国并购,也可购买相关公司股票、债券等进行资本投资。总之,央企国际化途径可以多样化,央企海外投资项目还要努力吸引东道国企业和私人资本参与,增加与东道国的利益共享,从而创造有利的国际化经营环境。

(3)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央企业国际化必须要有国际化人才队伍作支撑。建议今后央企从两个方面,开展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央企相关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高层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了解国外的商业文化和相关法律法规。央企也要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国际化交流技能和工作技巧;另一方面,加大选聘外籍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力度。现阶段,央企可以大力加强子公司的外籍管理人员的选聘,外籍高级职业经理人具有多年的跨国经营管理经验,这些对于央企国际化可以带来积极影响。

(4)建设国际化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中央企业国际化发展必然要求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文化作支撑。中央企业要认真审视自身的差距,积极学习世界一流企业的先进经验,在国际化企业文化建设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中央企业在海外实施“本土化”战略时,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发挥了企业文化的凝聚和导向功能。国际化的企业文化能帮助中央企业吸引国外高素质人才,还能促进央企融入当地社会的主流文化,增加当地国际市场对企业及产品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企业要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新华网,http:///theory/2010-04/12/c_1228328.htm,2010-04-12.

2. 央企海外投资尤须加强风险管理.新华网,http:///theory/2011-02/28/c_121129236.

htm,2011-02-28.

3. 冯磊.中国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现状及建议.国际经济合作,2011,(5):22-26.

4.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22,5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一般项目“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性机理分析和实证研究”(项目号:SK2012B063)和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省对外贸易转型与发展机制研究”(项目号:2012SQRW070)成果之一。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篇5

中央企业的采购管理,对于企业本身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企业的第一利润源要通过降低采购成本来实现,相对于央企的其他管理活动,强化采购管理在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等方面见效较快,采购的成果也能更直接地转化为企业的利润。其次,消除采购中不健康的现象,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关系到企业内部风气和治理问题。再者,做好采购管理工作、构建一套具有中央企业特色的采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利润,完善采购制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这有助于更大限度、更大范围的推广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在央企采购过程控制成本的同时,获取更大的企业利益。

一、中央企业采购管理的现状

采购管理一直是中央企业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被称为企业管理领域的“黑箱”。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企业的采购工作将招投标方式引入,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预防遏制腐败和商业贿赂、推进体制改革乃至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一些国有企业采购工作普遍存在着不良现象:不管是否为企业所需,不做市场调查和咨询,不问价格高低和质量好坏;只看谁给的好处多,只看谁给的回扣多,只看谁的关系硬。结果导致“人情物资”、“关系物资”、“高价物资”和“假冒伪劣物资”泛滥。在当时,采购管理不善成为很多中央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推广好的经验,1999年,国家经贸委在全国总结推广了山东亚星经验——采购比价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推广,使国有企业的采购管理在当时水平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帮助许多国有企业走出了成本降不低,利润上不去的困境。从亚星经验的推出到今天,中央企业的采购管理也经历了粗放式到集约化的转变,成效十分显著。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企业自身的原因,如规模小、采购量少、品种多样化等原因,使采购相对分散,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采购管理模式。

二是对采购的认识并不到位。企业对于采购管理与经营利益、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导致监督力度不够、采购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是虽然认识到了采购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改进采购管理模式。

三是企业在制度上比较完善,对企业的采购作业也给予了深刻的认识,但是在采购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监督力量或是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道德素质等原因,未能将企业的采购作业高效率的完成,对企业的经营利润造成损失。

四是企业采购过程存在风险,为了避免风险保障利益,企业采取“信赖经验”的传统采购方式,不愿创新。面对全球化的经济新形势,并没有相应的改变企业的内部采购风险管理制度。

五是信息化手段利用率不高。电子化采购能够轻松实现信息共享、操作规范、实时监控、快捷高效。但从现阶段央企的采购管理工作的实际看,部分企业采购信息系统的建设相对滞后。有些企业即使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采购信息化系统,但系统的使用率低,流程繁琐也影响着企业采购管理的效率。

六是采购专业人员不足。由于多年来一些中央企业的领导对于采购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采购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足,许多采购岗位的人员都是半路出家,人员素质不高,梯队建设不足,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央企采购工作效率提升的重要问题。

三、完善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对策

目前,招投标采购制度已成为多数中央企业的主要采购手段并逐步得到完善,广泛应用于机电设备进口、建设工程发包、科研课题立项、药品采购、办公用品采购等领域。除了要借鉴亚星经验,将“购销比价管理”很好地引入央企的采购管理中;同时,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采购制度建设

中央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核心竞争力,一些重要骨干企业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这些企业势必与其它世界一流公司进行面对面的竞争。这就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在采购制度上与国外先进企业对标。当前,通过完善采购制度,一方面要确保采购的各类物资、设备与技术的质量,提升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而且,通过完善企业的采购制度,更加重视“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采购制度、严格的招投标工作监督体系和法律保障机制,将招投标活动的各个环节置于公开透明的环境,可以规范招投标市场,有效预防腐败和商业贿赂。

(二)用信用体系规范市场行为

建立市场主体及相关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系统,将企业及相关人员信用信息与市场监管制度结合起来,健全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市场淘汰机制,规范市场行为。制定相关人员如评标专家及供应商的管理办法,明确其资格条件和评审程序,除对其进行定期考核外,还要对其在每次采购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估,及时清除不合格的人员。

(三)用电子采购提高管理水平,合理运用电子商务平台

建立统一的招投标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实现网上发标、网上开标、内部局域网评标,形成评标专家库与供应商管理平台、合同履约及监督管理平台,在招投标领域实现全面电子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推进招投标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面对不断深入经济发展的电子化商务,持续扩大ERP系统的覆盖面,并不断优化系统功能,积极筹建B2B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技术的提高,来提高采购的效率,获取更大的经营利润。

电子商务方面,主要包含采购信息化以及互联网通讯技术等方面。这是近年来,国内企业采购的改革趋势。电子化采购就是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通过网站平台和信息系统载体,将采购部门和监管部门有限的工作人员从传统的大量繁琐的采购事务中解放出来,转而从事规制管理和市场监管,以及对重大项目的组织、监控,着力提高采购人员和供应商自我管理能力和采购质量。

中铁五局的阳光采购,包括型材、建材、管材等10多个品类,共计18500吨物资,最终选择阿里巴巴,采购总价值达到8710万元;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它不仅有效提高央企的采购效率,更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供求信息的高效对接,相对传统的采购模式来讲,更加高效、透明;而且还能整合物资采购需求,共享优质供应商渠道资源,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构建性价比更高的物资采购供应链。

(四)强化监督,提高采购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透明度

对于采购的监督检查而言,以监督的时间为准,采购监督检查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即全过程监督;以监督对象为准,采购监督可以分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对采购机构的监督和对供应商的监督;以监督主体为准,采购可以分为外部监督和自身监督。按照《采购法》,有关监督主体包括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央企采购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以及监察机关等。中央企业通过强化监督,可以提高采购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透明度,有利于更加公平的竞争、更高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更大的利益的获取。

(五)加强供应链管理

加强供应链管理,构建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供应商准入、认证、绩效考评、退出等管理机制,建立供应商信息库,实现供应商信息和采购信息共享。在供应链方面,主要包含供应商、供应商的管理以及供应链的管理。采购从更广义上讲就是供应链管理,即通过协调整条供应链的各个公司来达到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质量的目的。

首先,要保持供货不间断(Ensure Continuity of Supply)。要确保采购的供应商能够保证供货不间断,就要在采购中看清供应商的供货能力,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第一,具备分清供应商优劣的能力,要有一定的业内知识,能够判断供应商的水平;第二,在分清供应商能力的基础之上,确保给供应商一定的利润空间。这就需要采购人员具备某些行业的成本估算方面的知识,例如全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应该成本(Should Cost)、目标成本(Target Costing)等。如果企业的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签订的供应合同中,为供应商带来的利润过低,很有可能会影响供货的质量水平及供货速度。

其次,打造合理的供应商群(Supply Base)。对于企业的一些产品、技术或服务,只有一个供应商是不能够完成生产的,数量适当的供应商才能够配合企业完成产品的生产。其中有些供应商具有价格优势、有些具有技术优势,这样的完整、健全、搭配合理的供应商群体,才能够使企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再次,供应商。采购的中间人的重要性。这个所谓的中间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要考虑到供应商供货的利益,又要为企业采购成本考虑,是平衡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元素,当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出现矛盾时,中间人要保障双方的共同利益,为长远的发展利益做工作。

(六)提高采购人员素质

中央企业要着力培养采购人员的素质,对采购人员进行长期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采购知识辅导以及风险预知,通过各种案例进行教育,使相关的采购人员能够更加尽职尽责的进行采购作业。既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又要有良好的采购知识和职业修养。另外就是要提高采购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这样才能够通过采购,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七)努力改善物流技术,节约采购成本

现代物流,即物品从供应商的供应地到采购的企业接收地的物品实体流动过程,按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有机结合的实施。物流管理是在社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的管理,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物流管理的内容通常包含了对物流活动诸要素和物流系统诸要素,以及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管理三要素,无论是对哪一要素进行管理,都关联着信息和信息技术,都少不了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处理的操作。物流深入到企业采购过程的重要环节,更直接关系着采购成本,央企要努力改善物流技术,节约采购成本。

(八)规模优势方面

目前,电子商务中的“团购”,如“拉手网”、“大众点评网”等一些类似的网站,无疑彰显着规模优势。同样作为购物中的一种,央企采购也具有规模优势。进一步深化央企采购制度改革,充分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财政支出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企业积极探索政府采购的组织形式,大胆尝试对大宗通用办公设备、设施实行跨部门、跨企业联合集中采购。吸取生活中购物的经验,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益处:

第一,可以联合多家企业同时进行采购,集众企业的小订单为大订单,增强企业的谈判实力,获取采购规模优势,从而节省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第二,企业联合的采购对象是原材料生产企业,可以摆脱原采购中的商成本,通过直接与制造商交易,减少采购中间层次,不仅降低了流通成本,更保障了产品质量。第三,如果采购的物品出现质量等问题,可以联合其他同样采购该物品的企业进行集体维权,更大限度的维护企业的利益。

(九)法律体系方面

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体系,完善采购招投标等的相关法律体系。国家通过完善法律对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等各方面的合理约束,达到公平采购,公开采购、高效采购等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中国企业采购环境的发展现状,不断更改、完善采购的相关法律,如《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法律的颁布、修改,对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培养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采购环境,这些相关法律的颁布、修改,不仅能够完善法律系统,更是对采购的良好的业务指导以及健康发展的保障。

四、中央企业采购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央企采购

在未来的央企采购中,网络技术对采购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未来的采购必须熟练运用互联网来进行日常工作,包括寻找供应商、查阅产品信息并比较、跟踪包装和运输情况、进行网上竞标、查阅电子目录、了解经济动向、核实即时汇率、下订单、在产品市场上比价、洞察价格走势、与供应商和内部相关部门联络。与此同时,未来的采购经理必须更多走向策略面,在提升企业产品的附加价值、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赢利能力等方面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二)专业化、国际化采购势在必行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篇6

领头羊在羊群里的作用十分重要,它走在羊群的最前头,承担着引领方向、战胜艰难险阻的重任,或疾或缓,或行或止,或跃或伏,或斗或和,敏锐判断,果敢前行,直至把羊群安全带到目的地。中央企业作为“走出去”的国家队,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处于领头羊地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应清醒认识到,当好领头羊,还有许多发展思路需要调整,许多操作方法需要改进,甚至许多国际化所必须的基本功还需要“恶补”。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央企应从大局意识、强壮自身、带动群体、攻坚克难、引领创新五个方面加以考虑。

大局意识

所谓大局意识,就是立足长远,克服本位主义,突破“小家子气”,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既考虑到局部,又考虑到整体;既考虑企业的财务收益指标,又要考虑国家战略的实施进度。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可以使中国一些优质富余产能转移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国内要素成本的上升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沿线许多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未来中国将逐渐告别过去以效益(机会)为导向单纯输出“中国制造”的传统路径,而将在高铁、高端装备制造、基础建设等产业的引领下,通过“资本+产能”双重输出的全产业链战略路径,对外不断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在“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中,中央企业应该结合自身优势,针对“一带一路”区域内的重点市场进行调整和布局,找准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战略的结合点,沿线国家经济、行业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中央企业尤其是企业负责人,要适当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妥善处理好企业具体项目与国家战略的关系,既要有企业家眼光,又要有战略家、外交家的眼光,将企业的当期收益与国家长远战略相协调。一方面,“一带一路”不是单纯援助项目,企业必须保证收益,没有相应的收益,“一带一路”也不可能持续;另一方面,企业决不能只顾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其他企业甚至国家利益搞恶性竞争。因此,增强大局意识是中央企业当好领头羊的先决条件。

强壮自身

强壮自身就是要加强企业国际化抗风险能力。领头羊,顾名思义,体硕力大、犄角强健。这意味着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央企业应该突出主业,发挥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利用企业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立足全球配置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增强国际化运营和抗风险的能力。

目前,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像高铁这样的“拳头产品”已接近世界最先进的设计生产水平,在工艺制造、研发、材料等领域都有很强的辐射性,对造船、汽车、机械装备等行业均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由于高铁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效应明显,势必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及央企海外布局的一个重要牵引力。此外,中央企业在公路、电力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技术优势,在远洋运输、港口建设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在航空运输、通信技术、卫星通讯等方面优势显著;在能源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装备制造、产能合作等诸多领域,中央企业都代表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智慧密集的系统集成者,这使中央企业具备了领头羊体硕力大、犄角强健的条件。

但问题的关键不是资金、技术或管理经验的问题,而是由于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的跨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新问题。中央企业一定要先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研究是强壮自身的主要手段。对沿线国家的研究必须是接地气的研究,紧密结合项目所在国实际的研究,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研究,而非翻弄故纸堆的失效信息翻炒。要全面深入总结企业自身以及其他中央企业以往国际化经营中的经验教训,不再重复交学费。还要深入研究并积极借鉴跨国公司、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和国际化规律的细则。要发挥好企业智库的作用,建立中央企业智库联盟,搭建交流平台,加大共享力度。中央企业之间一定要做到信息共享,建立联动机制,做到理性走出去,智慧走出去。

带动群体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否加剧,也是许多企业担心的问题。一直以来中国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面对的问题。如今“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央企业“走出去”的升级版,国际合作不再是单个企业,而是中国企业群体“联合出海”。例如,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的合并,市场认为就有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考虑。当然,这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规范和协调,服从国家整体的战略安排,强强联合,共同走出去。未来,中央企业也应加大与项目所在国企业的合作力度,形成合作伙伴和战略同盟,将国家战略、企业优势和当地社会资源有效融合,提升国际竞争力,并进一步提升属地化经营的质和量。

中央企业更需要发挥企业集团的优势作用,促进中央企业之间、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实现国际化深度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选择合适区域、合适领域进入,组织关联企业成为利益联合体,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出海,共同缩小探索成本,共同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认真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布局需求,通过园区建设,带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打造产业链一体化的运营能力,降低生产和配套成本,提高整体效益,加快培育世界水平跨国公司的步伐。

攻坚克难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难就难在如何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上。“一带一路”涉及欧亚非三大洲,覆盖区域广,沿线国家情况千差万别,历史、文化、宗教、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利益诉求各异,实施这一战略先期的挑战巨大。在地缘政治、大国博弈、宗教争端、民族矛盾、政治斗争、企业竞争等错综复杂关系中,原来看来不是问题,可能现在就成了问题。特别是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党派更迭,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会给企业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方法,注意情报信息收集,全面客观了解沿线国家的基本情况,把握各国具体需求,要防止一厢情愿的单边思维。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带动中国资金、技术、设备、标准走出去,打造装备制造、国家产能合作的新名片;要明确发展重点,既要积极又要稳妥,量力而行,避免急于求成,避免贪多贪大,避免面子工程,避免搞花架子,避免搞“”,一窝蜂地“大干快上”;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坚持底线思维、注重防范风险,提高监管能力,注重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质量和效益。

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妨把先期进行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作为一个案例认真研究,如果能把中巴经济走廊打造成“一带一路”的“样板间”,就可以向沿线其他国家推介,加大宣传力度,对后续项目建设取得良好效果。目前中巴合作新签约的51个能源、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总值460亿美元,未来加上衍生出来的相关项目有可能达上千亿美元,中巴两国都愿意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好,就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了个好头。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央企业可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展开研究,成为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中解决问题的蓝本。例如巴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力问题,旁遮普省和俾路支省的利益纠葛问题,瓜达尔港众多项目的收益问题,中巴铁路建设的可行性问题,印巴之间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矛盾冲突问题,巴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问题,中巴经济走廊与新疆发展战略的协同问题,围绕巴基斯坦所形成的中美俄印的大国博弈问题等等,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形成信息库、案例库、专家库,在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举一反三效果。做到成竹在胸,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

引领创新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央企业难得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是对于中央企业国际化水平一次大考验,可促使中央企业国际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央企业应大兴学习之风、研究之风,积极开展适合于国际化经营规律的思想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

对于当今世界来说,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界大事,也是世纪大事,仅凭我们过去的经验难以支撑这样的大战略实施。比如宗教问题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越不过去的一个坎,在与东南亚、中亚、西亚、中东国家合作时,能否从有神论者角度思考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个严峻挑战。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任何一个项目绝不是单一的经济收益问题,而一定是社会各个层面全息融合的问题,而这些年来我们对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匮乏,使得这方面的智力支撑明显不足。值得庆幸的是,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和世界文明共融共进的传统,深入挖掘掌握传统文化精髓,与具备资金、技术优势同等重要。

不熟悉当地文化,不懂得怎样和当地社会合作,任何一个项目都不会持久,因此,与当地社会建立命运共同体十分必要。要遵守沿线国家的法律,尊重当地习俗,秉持合作共赢原则,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关心当地民众的疾苦,维护当地员工权益也是必须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跨国公司国际化经验,善于利用当地媒体,善于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在急需解决的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方面多做些“民心工程”,扩大中央企业在当地正面形象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当地华人、华侨的纽带作用,搞好与政府、社区关系,不能只走上层路线,让沿线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由怀疑,到了解,到接受。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篇7

一、基层央行征信系统建设与发展现状

当前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包括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企业征信系统建设始于1996年贷款证制度的建立,1999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投入运行,贷款证由文本登记方式转为电子化管理,2006年7月底完成了由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向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切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始建于2005年初,到2007年6月末基本实现了所有中资、外资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全国联网,标志着涵盖全国所有金融机构个人征信系统初步建成,该系统在防范个人信贷业务风险和增强居民信用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怀化市辖内43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已全部接人人行征信系统,两个数据库已分别为6142户企业和96万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通过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征信系统为辖内金融机构了解有关客户的基本情况、还债记录、负债状况、担保情况等信息提供了较为方便的查询服务,节省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贷前调查的时间和成本。

二、基层央行征信系统面临的功能障碍及其原因

(一)由于缺乏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从银行信贷咨询系统导人的信用信息未得到充分利用。自1999年建立以来,银行信贷咨询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借款人信用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主要信息来源。但由于数据处理技术落后,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估、风险评估模型,这些信用信息的利用效率较低。从反应借款人资信状况来看。目前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只能进行简单的借款人信用记录查询,提供的信用报告并不能全面反映借款人的资信状况。更谈上以此作为决定借款人信用等级的主要依据;从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来看,人民银行尚未建立相关的分析模型,也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征信体系金融监管功能处于空白状态。

(二)由于缺乏有效信息采集手段,从税务系统导人的未贷款企业信息。其真实性受到质疑。近年来,为扩大人民银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覆盖面,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从地方税务部门导入了大量未贷款企业的非银行信息。这些信息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了解中小企业经营现状,拓展新市场、新客户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信用。但是真正进入信贷审批程序时。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往往受到银行信贷审批部门的质疑,金融机构对建立在这些信息基础上的外部评级的公信力也存在较大疑虑。据某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反应,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很不规范,企业、税务、银行三套账的情形十分普遍。因此,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客户的审核过程中,经常发现从人民银行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取得财务数据,与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银行拓展中小企业新客户时,往往不以这类信息数据为依据,而是以能否提供抵押担保为决定依据。

(三)由于缺乏使用信用信息的外部氛围,征信市场需求主体十分匮乏。目前各商业银行放贷时,只重抵押担保,不重信用风险评估,而且信用评估也只认可本行内部信用评级。这导致信用信息的需求主体十分匮乏,信用信息的应用范围也十分狭窄。以怀化市为例,由于各商业银行只使用内部信用评级,对征信行业中的评分模型开发、信用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的需求很少,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业务都很少寻求专门的征信机构作信用状况评估,杜会信用意识不强,直接导致了征信市场的需求不足。据调查,目前怀化市征信市场结构单一,除了九家从事信用担保的征信机构外,从事信用评级、信用咨询等专业征信服务的机构还未出现。

三、拓展基层央行征信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系统应用技术开发,提高央行征信系统信用信息的应用价值。信用报告是征信系统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产品,从目前的应用情况看,它服务的主要对象是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人员和社会公众;从发展趋势看,将来要为整个社会各个层面提供信息支持。因此,征信系统程序的开发人员要多方面了解包括金融机构、企业、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提出的合理意见,从系统的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改善、增加和调整系统的功能设置,提高企业征信系统使用便利性和实用性,切实央行信用报告的应用范围和附加价值。此外,央行征信系统要树立服务金融监管的功能目标,逐步建立起利用征信系统信用信息服务于金融监管的方法和模型体系,使征信系统数据信息收集有的放矢。使银行、企业使用信用信息的积极性得到切实提高。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来来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加强与央企合作,强化协调服务,促进央企在我市发展壮大,推动跨越发展。通过与央企合作,聚集发展要素,加快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我市产业核心竞争能力;通过与央企对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全市综合经济实力;通过为央企牵线搭桥,促进对台交流,把我市打造成为央企对台合作的重要平台和项目基地,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

二、工作原则

(一)合作项目做到“三个符合”: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务院国资委所确定的央企发展主业;符合我市“十二五”规划,突出发展壮大钢铁制品、食品工业、汽车汽配、造纸纸制品、家电电子、电力工业六个支柱产业和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石化三大战略产业;符合影响我市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现代物流和旅游等产业。

(二)合作对象做到“三个为主”:以中央企业为主,兼顾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地方国企、地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有影响力的外资企业;以钢铁、机电、食品、汽车汽配、电力、石化企业为主,兼顾装备制造、船舶修造、交通、旅游、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重点企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兼顾引进相应的大型研发、营销等功能性总部或区域性总部。

(三)合作方式做到“三个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互利共赢与对台、对外合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市和央企双方比较优势,实现合作共赢,争取央企与台资的合作项目落户我市;促进生产要素聚集与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以开发区、园区、产业集中区和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园区)为合作主体,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优化我市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三、工作机制

完善央企对接合作项目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已建立市推进与央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副书记、常委、等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发改局、财政局、建设局、国土局、交通局、旅游局、外经贸局等单位为主要组成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市发改局。办公室负责做好我市与央企对接合作项目的策划、筛选、统计和推进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形成信息畅通、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以下工作分工:

(一)市政府办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项目落地配套工作。

(二)市发改局负责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牵头落实领导小组确定的各项任务;负责联系省、市发改委、国资委,研究相关央企主业、发展规划及投资动态,并将相关信息提供市领导、各乡(镇)场、开发区、有关市直部门参考;负责加强与在投资央企的沟通交往;负责协调推动与央企合作中需要国家和省核准的项目;负责汇总并跟踪全市企业与央企合作进展情况;联系市工业办负责统筹协调推动工业项目。

(三)市财政局负责对接央企合作中涉及的经费预算。

(四)市建设局负责对接央企合作中涉及的建设规划、工程施工等事项。

(五)市国土局负责对接央企合作中涉及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报批等事项。

(六)市交通局负责协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事项。

(七)市旅游局负责协助推动旅游、酒店等项目开发。

(八)市外经贸局负责协调对接央企合作中涉及外资合作事项。

上述各成员单位每个月月底要向市推进与央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有关资料和项目进展情况。

四、工作重点

(一)提高思想认识,健全工作机制。各乡(镇)场、开发区、市直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以全局的高度、战略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来认识与央企对接合作的重大意义,积极与央企携手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合作。涉及央企对接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牵头、具体负责落实;与央企对接的大项目在落地过程中,各部门要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尽快推进大项目的落地报批。

(二)分析比较优势,明确合作重点。各乡(镇)场、开发区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分析本地区优势和特色,努力将自身优势与央企投资布局相衔接,努力将地区特色与央企优势结合,要紧紧围绕我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突出“特色”、“海西品牌”,着力引进汽车汽配、装备制造、船舶修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引进提升食品、农副食品加工、水果花卉等传统产业;引进发展以对台祖地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红树林、火山地质、温泉养生等特色的海峡旅游和以港口、铁路为依托的现代物流业。通过合作一个项目、对接一家央企、做大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建立滚动开发、持续投资、合作共赢的模式。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篇9

“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这一信条,早已成为企业竞争中的共识。

2009年,一名退休工程师将一家铁路央企告上法庭,指其在某隧道中的施工方法与自己设计的排污管铺设方法“雷同”,侵犯了专利权,提出巨额索赔;另一家科技型央企的技术人员离职后,将相关技术带走了,并用这些技术开发出相应的产品,与原来的央企竞争,不仅给原来辛苦开发技术和产品的团队带来巨大打击,而且使得该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家钢铁央企的老职工掌握了独一无二的锻造技术,但是当他退休的时候,这项技术秘密就面临失传的危险;王老吉和加多宝的“正宗”凉茶官司和口水仗迁延日久……一系列不断引起业界关注、对国企、央企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知识产权。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竞争博弈中的主角,是企业竞争的无形利剑。知识产权价值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练就“剑术”最高境界的重要法宝。

这片蓝海

国资委提出的“三个三年”法制工作目标已经进入第三个目标的尾声,央企的法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作为法律风险防范最难的一个领域,央企在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早在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公开的一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指南”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央企业及所属子企业中,有50%以上的企业主要产品及其工艺没有专利技术,40%以上的企业主要产品没有注册商标。

随后的几年,国资委将央企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了重点工作范畴。中智配合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的中央企业知识产权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4万多项,其中发明专利占近三成。一定程度上,央企在“十一五”期间,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专利申请数量、质量和实施率连年大幅提高。中央企业主要的专利指标平均每年增长35%以上。

但国资委也意识到,央企知识产权工作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国际知名品牌较少、通过知识产权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不足、自我保护和维权的能力不强等。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透露,目前我国75%的中央企业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但仅有25.8%的企业实施。2013年4月,上海市二中院的《2008-2012年涉国有企业知识产权案件审判白皮书》披露,近5年国企频频因侵犯知识产权而成为被告。其中,在已判决案件中,有88%的案件是以国企担责而告终。

在国企中,知识产权流失情况也亟待解决。有的企业因人员流动带走本属于原有企业的职务发明创造成果,这些成果被流出人员申请了非职务专利;有的企业员工把单位的成果以个人名义申请专利;还有的企业将本属于自身的商标允许他人使用……

据《国企》了解,大部分央企对知识产权风险管理都有归口管理,但是没有专门机构。也就是说,央企的知识产权工作分散在各个部门,而没有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没有将知识产权作为专业的工作管理起来,甚至个别企业对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基本的知识产权概念都分不清。

有的企业因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获益而开始重视此项工作。有的企业则是在摊上重大知识产权纠纷,蒙受较大损失后,才开始意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

一家科研央企的高管告诉记者,该院过去并没有重视申请专利,后来却被外企窃取了专利技术而反过来告该院侵权。有了惨痛的教训,该院才开始将知识产权工作当作重中之重,并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尽管在国资委的倡导下,央企对知识产权工作日趋重视,但知识产权工作毕竟是一个高端的专业领域,即使得到央企的重视,仍然需要专业的工具支撑和完备的体系确保落地。”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简称中智)总法律顾问兼中智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咨询中心总经理王旭告诉《国企》记者。

但市场上对此研究较少,而且知识产权工作并不是一个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部门,无论是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还是打商标官司,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所以,目前整个行业都处在发展初期,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

价值的途径

如今,企业竞争的实质已不仅是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较量,而且包括规则和标准上的较量。而这种较量依靠的主要手段就是知识产权。

“拥有专利就好比你拥有一辆车,虽然车是你的,但是如果所有的路堵死了,你的车无路可走,仍然毫无价值。此时,战略的指引就变得十分重要。同时,战略的落地需要制度的支撑。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王旭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告诉记者,知识产权价值管理是以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基于企业竞争能力及竞争目标的差异,设计不同的知识产权价值实现路径,实现企业内部多业务部门联动控制的综合性管理体系。企业应按照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定位和要求持续改进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体系。

这几年,中智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规划制定和实施能力建立与完善的投入保障,适应智力服务第四产业特征发展趋势,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优势,逐步确立体系化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市场营销和法律保护紧密结合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和实施机制。

2011年,中智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成立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咨询中心,以加强公司在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力。该中心定位为知识产权风险管理整体服务供应商,以人才流动中的技术秘密保护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咨询研究工作。

实际上,早在前几年,中智已经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来发展。作为唯一以人力资源为主业的央企,中智在国资委政策法规局的支持下,完成了一项《人才流动中的商业秘密保护应用体系构建》的课题研究。

为此,中智选取了五家具有代表性的央企,涵盖了科研类、贸易类、制造类、服务类等行业或领域。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调研,不断探索中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和方法,已初步完成央企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央企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等咨询服务产品的开发。

王旭介绍,具体来说,中智在几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是流程化管理。在评价标准的确立、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全流程管理体系的建设等方面,中智对企业知识产权流程化管理颇有心得。

“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有没有得到较好的实施,通过我们一整套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的评估工具就可以得知。”王旭告诉《国企》,哪一项专利是谁在申请,哪一些市场客户的信息是谁在掌握,哪一个人参与过哪些项目的申请,掌握了哪些商业秘密,一系列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一套信息化管理和评估工具进行检查,并对企业的管理现状做出评价。这就避免了人才流动时带走相应技术或商业秘密的风险。

据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咨询中心副总经理王娓娓介绍,2013年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正式,中智是北京市推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认定机构。因此,中智为北京的企业做过大量辅助工作,首钢集团、中国建材研究总院等国企都从中获益。

其次是走差异化路径。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于同一套全流程标准化服务。针对不同企业在知识与技术能力、市场状况、客户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中智会辅助其采取不同的实现路径。

有较强科研开发能力的企业,专注于研发有创新价值的知识产权,而已经拥有高价值知识产权的企业,重点放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开展多种知识产权运营活动。

“一般的贸易类企业可能更重视品牌,服务类企业更多依赖商标保护等。”王娓娓举例说,“如大唐电信和中国医药集团这种通信、医药知识产权比较密集的行业,对专利的需求已不仅仅体现在数量增长上,更多则是跟技术本身的咨询相结合。企业想知道研发的方向,想知道研发的重点,想知道将来我的知识产权商业模式要走向哪里,需要我们提供一种更高端的服务。”

拥有知识产权不等于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将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定位于强化知识产权运营,就是要求企业在相关市场上考虑进行高效率的知识产权运营以实现价值。

再次是创新管理模式。知识产权价值管理是关系企业竞争能力与竞争目标实现的管理体系。中智为企业设计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变化中创新,不拘一格,将知识产权工作上升至决策层并与研发部门、法律事务部门、资产经营部门等形成联动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知识产权组织管理模式。企业的知识、技术、客户以及市场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所以,中智也会时刻关注动态变化,及时予以调整,创造富有弹性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最后是建立联动机制。王旭认为,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不仅要对知识产权本身的形态及权属关系进行管理,而且要对与知识产权价值有关的研发、法律事务、财务、经营等活动进行管理。

目前,很多企业知识产权部门与企业研发部门、法律事务部门、资产经营部门等业务相关联但职能分开,研发资讯、法律动态与经营状况沟通较少,不利于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统筹规划与实施,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互动与反馈。

“可以考虑将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部门的级别设置略高于其他业务部门,将与研发、法律及资产经营相关的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工作结合到相关的职能部门中去,建立起联动工作机制。”王旭表示。

小白鼠的实践

2012年,中智与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简称中煤能源)合作,在国资委政策法规局的指导支持下,正式启动实施“中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中央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模式,树立行业标杆和典型示范。中煤能源有五大业务板块,中智选取了其中的煤机制造板块进行试点,针对其行业特性和自身发展特点,为中煤能源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这个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容核的示范工程,以总法律顾问牵头,来建立整个集团的知识产权风险的管控体系。

具体而言,首先基于中煤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从管理标准的角度出具管理及运营风险评估报告,根据各层级的不同需求,助其搭建相应管理体系,解决战略落地问题。

其次,以总法律顾问牵头,从法律风险防范的角度将与研发、法律及资产经营相关的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工作结合到相关的职能部门中去,建立起联动工作机制,避免部门职能冲突,真正落实管理职责。

再次,搭建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固化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流程与标准。“也就是说,通过这样一套信息系统,集团能看到每一个企业的每一个人和知识产权相关的每一项信息。”王旭告诉记者。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篇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必将对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央企业要把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深入推进依法治企的各项工作。

高度认识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选择。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将为中央企业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展产生强大推动力。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市场经济立法进程将不断加快,保障公平竞争的法律规范将更加完备;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加大;公正司法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得到有效保障,司法公信力将明显提高;全民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各类社会主体的依法治理能力也势必大幅提升。所有这些,都将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也对中央企业平等适用法律、公平参与竞争、依法合规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内在要求。随着国资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包括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组建和授权运作,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规范发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等等。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改革必然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法律关系的重构,因此,改革越是艰难,越要依法合规。中央企业只有全面提升依法治企能力,自觉将改革精神与法治思维有机结合,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制度,规范运作,才能落实好各项改革措施,有效避免在实践中出现重大矛盾和问题。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中央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十几年来,中央企业经过跨越式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指标大幅攀升,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而国内外大企业经验教训表明,企业越大,其经营发展就越依赖法治。正如一艘巨轮在大海航行,法治就是压舱石。如果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很有可能带来巨轮倾覆的大风险。未来一个时期,中央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任务很重,提质增效和保增长的压力也不小。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以及融资成本偏高等不利因素,中央企业平衡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中央企业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内外部法律挑战。从国内市场监管看,有关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的统一规范更加严格;从国际经贸规则看,对国有企业的特殊约束将逐步加大。在这些挑战面前,中央企业只有信法守法用法,才能使企业巨轮在市场经济中乘风破浪驶向远方,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企业法制工作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强大动力。打造法治央企,是中央企业依法治企的升级版,代表着企业法制工作的新高度。法制工作的价值,始终体现在保障和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上。当前,中央企业主营业务伴生的传统风险依然很多,重组整合遇到的风险问题错综复杂,国际化经营中的境外风险更加凸显,社会各界对央企广泛关注期待的舆情风险交织呈现。可以说,各种风险“警报声”不绝于耳,中央企业对风险防范的需求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迫切。然而,当前中央企业一些领导干部运用法治化解风险的能力仍然不强,对法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企业法律顾问的配备比例不足,队伍的能力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快速增长的法律需求。因此,在顺利完成三个三年目标基础上,将央企法制建设全面提升到法治央企建设,这既是企业应对法律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企业法治建设进程中要实现的一次新飞跃。

准确把握法治央企的核心内涵。

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要求中央企业根据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将企业打造成为对外依法经营、对内依法治理的法治社会模范成员。要深入理解法治央企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法治央企的核心内涵。

首先,法治央企是依法治理的企业法人。要使法治成为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观。企业治理结构要依法构造,各治理主体要按规履职。企业规章制度体系要健全完备,制度执行要严格有效。全员合规意识要牢固树立,依法办事和按章操作要成为广大员工高度自觉的行为习惯。

其次,法治央企是诚信守法的经营实体。要带头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坚决杜绝违法牟利现象,为全民守法作出表率。要崇尚契约精神和诚信精神,重合同、守信用。支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善于依法维护企业权益,切实保障国有资产安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充分发挥以总法律顾问为核心的法律顾问队伍作用,确保法律审核全面到位,企业经营发展的法律支撑和保障坚强有力。

此外,法治央企是公平竞争的市场主体。要在遵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自主平等、规范有序的市场行为,引领带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营造法治化的市场环境。要重视倡导公平正义,自觉维护市场秩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要进一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意识,熟练掌握国际规则和东道国主要法律,逐步取得有关国际规则制订的话语权。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国家如此,企业亦如此。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使法治成为中央企业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目标的基本遵循和保障,这是中央企业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承担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我们一定要大力彰显法治精神,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经济的践行者、推进者和带动者。

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必然要求中央企业法制工作在顺利完成三个三年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再深化、再提升、再创辉煌”。今后五年(2015―2019年),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中心任务,按照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总体要求,力争再通过五年努力,进一步深化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法律顾问制度和法律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合规管理能力和依法治企能力,中央企业以总法律顾问为核心的法律顾问队伍全面实现专职化,法律人员配备比例接近国际同行业标准,全部中央企业法制工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分之一以上企业力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努力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做强做优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支撑和保障。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下一阶段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的重点任务是:

继续推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再深化。

这是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服务企业改革发展、更好发挥作用的核心要求。要围绕法治央企建设,进一步拓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领域。结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规范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重点改革任务,严格开展法律审核,确保企业各项改革于法有据,切实加强产权保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着力将法律服务全面融入企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国际化经营,重视处理好风险与商机的平衡,以更加完备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促进中央企业提质增效升级。要加快建立全集团统一的法律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使法律审核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刚性约束,从而有效实现法律风险防范的全覆盖。要针对境外企业法律风险高发频发领域,深入研究制订法律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妥善应对境外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坚持独立法人地位,有效防范因“刺破公司面纱”带来的法律风险。

继续推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再深化。

加强和深化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是推动中央企业法制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要组织保障。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要求,切实把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央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在组织建设方面的重点任务。要继续推进总法律顾问的专职化和专业化,全面落实总法律顾问职责。在业务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法律工作机制完备的企业,积极探索推动专业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总法律顾问进入核心决策层。要适应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制度的改革要求,深入研究企业法律顾问能力评价机制,抓紧推动建立并积极发挥全国性企业法律顾问协会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企业法律顾问培养力度,健全保障激励机制,拓宽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晋升通道,深入开展企业法律顾问岗位等级资格评审工作。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法治央企建设需要、能与国际法律同行同台过招的优秀法律顾问队伍。

继续推动企业法律工作体系建设再深化。健全完备的法律工作体系,是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法制工作层次水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促进法律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提高,确保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作用发挥三个方面同步推进。要科学界定企业法律部门承担的法律管控、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职责,深入推动法律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要加快健全中央企业境外法律工作体系,大力推动在境外重要子企业全面设立法律事务机构或配备专职法律顾问。要积极开展与国际跨国公司法律工作的对标,加快制订本企业法律工作规范和指引,全面明确法律工作内容、程序和手段方法,努力提高企业法律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努力实现企业合规管理能力再提升。大力加强合规管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央企业法制工作应对法律规则变化、支撑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所有中央企业都要坚持把依法合规作为业务开展的前提、检验结果的标准,在处理合规管理与经营业务的关系上,要始终坚持合规要求高于经济利益,业务活动遵守合规制度,对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要尽快建立统一有效、全面覆盖、内容明确的合规制度准则,健全企业前期防范、过程控制及违规惩处机制。要结合各企业实际,探索建立分工负责、协同联动的合规管理工作体系,明确由总法律顾问牵头,法律部门作为合规管理综合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和纪检审计监察等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要突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商业贿赂以及环境资源、税务、劳工、知识产权等合规管理的重点领域,面向企业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员、海外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加强合规教育培训,加快形成全员合规的良性机制。

努力实现依法治企能力再提升。不断提升依法治企能力,是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的最终目标。未来五年,要持续强化企业各级领导的法治思维,将企业领导干部集中学法制度化、常态化,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指标。要深入推动将依法治企成效纳入所属子企业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具体有效的考核办法。要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依法治理水平,高度重视公司章程作为企业内部的统领性、基础性规范作用,依法明确公司治理各主体间的职责权限。要依法规范中央企业对子企业行使股东权,加快完善授权委托制度,正确处理好维护出资人权益与尊重子企业经营自的关系。要深入培育中央企业法治文化,努力为依法治企能力的再提升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推动落实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新五年规划的工作要求

上述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新的五年规划。为确保完成,再提出五点工作要求: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中央企业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实施新的五年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我们要从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研究明确新五年规划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实行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健全相关督促检查和奖惩机制,确保这项工作落实到位。

制订计划,落实方案。所有中央企业都要以新五年规划为依据,结合本企业实际,认真抓紧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和方案,把准时间节点,细化分解任务。要在制订方案中注重巩固三个三年目标成果,防止工作滑坡。要突出问题导向,将解决本企业法制工作的薄弱环节作为下一步工作的落脚点。要加强调研论证,切实摸清底数,明确对照指标,确保各项措施可操作、可检查、可考核。要在实施方案中注重将落实新五年规划与支撑企业重点业务、保障企业重大项目结合起来,把能否依法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升级作为检验法制工作的重要标准,争取做到边实施边见成效。

突出重点,深化提升。新五年规划的重点任务,概括起来就是“继续推动三项建设再深化,努力实现两种能力再提升”。要准确把握各项重点任务的内在联系,做到环环相扣、协同推进。要始终以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核心,以法律顾问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深化完善法律工作体系为基础,全面提高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水平。要将合规管理能力的提升,作为当前推进依法治企的重中之重,尽快建机制、定规则、成体系。要重视总结实践成果,通过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手段,将依法治企的工作要求切实转化为企业各部门、各业务板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大胆探索,分类指导。中央企业在实施新五年规划中,要坚持区分不同子企业的法律需求,因企施策,分类指导。要针对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的不同特点,将证券市场准则和有关监管要求,融入上市企业的法律管理。要区分境外子企业与国内子企业面临的不同法律环境,注重将国际经贸规则、东道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纳入境外子企业投资并购、开展国际贸易法律审核的重点内容。要根据资本运营企业与实体企业的区别,针对资本运作法律风险防范的特点,着重加强项目的法律尽职调查和决策的法律程序监督。要区别混合所有制企业与国有独资企业,对混合所有制企业重点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行使股东权利等方面把好关。

广泛宣传,营造环境。中央企业要以全面建设法治央企为契机,积极宣传落实新五年规划的重要意义,努力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要重视调动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凝聚合力,协同推进。要按照四中全会要求,深入开展企业全员法治教育,持续推进普法工作,积极创新法治宣传形式,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2014年10月1日,《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中央企业要依据条例及时公示信息,维护企业信用,努力在全社会展示诚信央企、阳光央企的良好形象。

为切实做好对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新五年规划指导推动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将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强化两类指导。一是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结合中央企业实际,研究制订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落实法制工作新五年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二是针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有关法律风险防范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出台有关工作指引,进一步发挥法治在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二,完善两项制度。一是继续推动完善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制度,积极参与“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相关改革任务的落实工作,努力争取在立法层面进一步明确企业法律顾问的组织体系、职责范围和总法律顾问的职责定位、职级待遇等。二是探索完善企业法律顾问评价制度,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协调,研究建立企业法律顾问能力评价体系,逐步构建企业法律顾问专业技术晋升渠道,统筹发挥全国性企业法律顾问协会的作用。

第三,推动两个交流。一是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学习交流,树立国内先进、世界领先的标杆企业,宣传推广法制工作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二是积极推动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重点企业的广泛交流,在法制工作领域互相取长补短、加强“央地合作”,充分发挥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新五年规划的示范带动作用。

最后,关于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我再强调三点:

第一,四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央企业法制工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面对法治建设的大好形势,中央企业法治工作队伍要抓住机遇,借力发力,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关于四中全会提出的刚性要求和国资委作出的明确部署,中央企业要逐条对照、加以落实。

第二,国资委明确提出中央企业法制工作新的五年规划,是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中央企业法制工作向更高目标迈进的重要指引和强大动力。中央企业分管法制工作的领导、总法律顾问和法律部门,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完成目标,以实际行动为推进依法治国、打造法治央企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