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实践分析

时间:2022-04-21 02:50:48

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实践分析

摘要:本文选取审计署2010—2018年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样本,分析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实践现状,研究发现:虽然审计公告数量稳定增长,但是年度审计覆盖率不足,审计频率较低,尚未形成有效的连续审计机制,审计对象聚焦能源与制造行业,尚未实现审计对象、审计行业、审计期间的监督全覆盖;审计公告时间显著滞后,主要关注会计核算、经营管理等领域,审计方法以合规审计为主,绩效审计不足;审计发现问题集中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经营管理、政策执行等方面,整改反馈不到位,审计威慑力不强。基于此,文章围绕扩大审计范围、完善连续审计机制;提高审计时效、改善国家审计透明度;规范审计内容、完善整改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财务收支审计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结果公告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逐渐完成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是推进我国进入这个历史新时代的强大推动力。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作为新时代时期的关键指示,为我国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指明了道路。作为国有企业的中坚力量,中央企业在能源、国防、基础设施等与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关键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对其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显得尤为重要[1]。2018年5月23日,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做出指示,要明确工作思路、突出审计重点,参照《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开展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审计制度改革,创新审计理念,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国家审计是促进国家治理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机制,具有揭示、抵御和预防中央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功能。作为国家审计监督中央企业的重要方式,财务收支审计有利于揭露中央企业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重大经济决策方面以及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不断提高中央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2]。审计署于2010年6月开始中央企业财务收支结果审计公告,围绕基本情况、审计发现问题、以前年度违规问题整改情况、审计处理情况等进行披露。旨在了解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实践现状,本文选取审计署2010—2018年的137份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样本,统计分析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特征、时效性、审计频率、违规违纪问题及整改反馈,进而提出财务收支审计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引导中央企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

二、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覆盖范围

(一)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数量。本文通过查阅2010—2018年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名录,整理出各年份央企数量,按照年份与的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进行对比,见图1所示: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数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审计力度逐渐增加;然而,审计公告数量远低于国资委监督管理的中央企业数量,年度审计覆盖率不足,显著滞后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政策导向。(二)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涉及行业。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主要涉及能源、制造、通信、航空等行业,见图2所示。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对象主要侧重于能源、制造行业;其他如通信、运输、科技行业被审计次数较少,审计重视程度较低。国家审计在侧重关键行业审计的同时,也应重视其他行业中央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三)财务收支审计频率。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频率分布情况见表1: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频率不高,连续审计行为缺失,审计间隔期限相对较长,尚未形成有效的财务收支连续审计机制。2010—2018年间,央企累计最高被审计次数仅为3次,绝大多数央企被审计次数仅为1次,可能影响国家审计揭示、抵御与预防功能的实现。(四)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时间特征。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时间特征见图3: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时间显著滞后,影响审计公告发挥信息传递作用。审计署开展审计工作的时间和审计公告时间跨度较大,主要集中在6—12个月。由此可见,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时效性差,不利于发挥信息传递作用,影响审计整改效果。

三、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主要内容

(一)财务收支审计公告基本结构审计结果公告内容主要包含基本情况、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审计评价意见、审计处理及整改情况四大部分。对审计结果公告的结构内容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已经形成了以基本情况、审计发现问题、问题整改情况以及审计处理意见为核心的基本框架[3]。具体内容为:“审计发现主要问题”是审计公告中的重点内容,就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企业经济决策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披露。但是对“以前年度审计问题整改”和“审计处理情况”披露相对薄弱,且公布内容多数为“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已出具审计报告并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对于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情况,由被审计单位自行通告”,调查处理结果和具体整改情况不能及时得知,表明被审计单位审计处理反馈情况缺失,反馈机制不够完善,不利于实现审计的国家治理功能。此外,不同年份财务收支审计公告内容有所差异,影响了审计公告内容连贯性,缺乏标准的公告范式,影响了审计结果公告的可比性。(二)财务收支审计关注事项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关注事项主要涉及会计核算、经营管理与决策、职工薪酬、国家政策与廉洁从业等4个领域16个方面,具体见表3所示:依据财务收支审计范围进行划分,审计关注事项主要集中在会计核算、经营管理与决策、职工薪酬及国家政策与廉洁从业四个领域。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反映了中央企业经营合规程度,为监管部门完善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建议。[4]从具体审计方法来看,财务收支审计以合规审计为主,绩效审计相对弱化,可能无法揭示中央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效率、效果与效益,也无法适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政策导向。

四、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

根据审计结果公告内容,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经营管理、政策执行以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廉洁从业规定四个方面。具体如下:(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主要存在财务核算不规范、财务核算错误、资金管理不善等违规违纪问题。见图4所示:审计发现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违规问题集中表现在财务核算错误和财务核算不规范,具体情况是企业多计利润、虚增资产及负债、收入支出记录有误等;违规发放福利或补助,违规报销费用;同时,资金管理不善也是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错误估计应收款项导致的坏账风险,不合理收购导致的资金浪费等。(二)经营管理。在经营管理领域,违规违纪问题主要集中在累计亏损、签订违规合同、违规招标、资产闲置等违规违纪等方面。见图5所示:签订违规合同和违规经营导致累计亏损是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要违规违纪问题,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考察,并且尚未形成对外投资管理的有效办法,使得中央企业广泛存在对外投资收益率过低的现象,造成了普遍亏损,无收益返回。除此之外,违规招标在中央企业中属于共同问题,同时资产闲置也很普遍,造成了资源浪费。(三)执行重大经济决策和内部管理。中央企业在执行重大经济决策和内部管理方面主要有监管失职、决策失误、经营不善等违规违纪问题。见图6所示:监管失职在内部管理管理方面属于违规违纪频率最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层级别混乱、资产监管不严导致的闲置浪费、违反集团规定标准等。在企业重大经济决策方面,决策失误、经营不善是比较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中央企业暴露的此类违规违纪问题,可能损害企业内部及国家资产安全。(四)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廉洁从业规定自2017年起,审计结果公告增加了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廉洁从业规定方面的披露,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主要集中在超标购置商务用车、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购买高档礼品、违规报销费用等,具体见图7所示:自从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实施以来,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开始披露相关方面违规违纪现象。违规购买高档礼品和违规购置商务用车成为这一审计领域最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另外,违规费用报销和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也普遍存在,中央企业奢侈浪费行为并没有根本消除,廉洁从业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改善空间。

五、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整改情况反馈

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评价意见在审计结果公告正文中单独列出,但从2015年起审计评价意见不再单独列示,只在基本情况中作以简单描述。审计整改反馈方面,2013年以前,审计结果公告中披露被审计单位违规问题的整改进度和效果;2013年以后,被审计单位自行向社会公告具体整改情况。[5]这种变化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健全整改责任制的要求。具体情况见由表4可知,审计建议不够理想,审计整改反馈以自行公告为主,反映审计问责功能存在缺失。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附有单独审计意见的审计公告仅占公告总数的42.34%。从审计问题的整改反馈情况看,被审计单位能够就审计揭示的违规违纪问题进行认真的整改工作,具体整改措施概括如下:第一,针对审计问题召开专题办公会议进行研究,提出确切的整改要求并开展审计整改工作;第二,完善企业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信息披露,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第三,从严责任追究,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对有关责任人问责并惩处等。在整改反馈中,“正在整改”与“已整改”审计公告数量不相上下,但仍以“正在整改”情况为主,表明部分企业在审计公告时还未整改完毕;自2013年起,被审计单位自行公告审计问题的整改反馈情况,中央企业虽然有充足的时间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整改,但会影响整改反馈关注度,不利于审计公告发挥威慑作用。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选取审计署2010—2018年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样本,分析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实践现状,研究发现:(1)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数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审计力度逐渐增加;然而,审计公告数量远低于国资委监督管理的中央企业数量,年度审计覆盖率不足,审计对象主要侧重于能源、制造行业,尚未实现审计对象、审计行业、审计期间的监督全覆盖。(2)财务收支审计频率不高,连续审计行为缺失,审计间隔期限相对较长,尚未形成有效的财务收支连续审计机制;审计结果公告时间显著滞后,影响审计公告发挥信息传递作用。(3)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已经形成了以基本情况、审计发现问题、问题整改情况以及审计处理意见为核心的基本框架,审计关注事项主要涉及会计核算、经营管理与决策、职工薪酬、国家政策与廉洁从业等4个领域16个方面。(4)财务收支审计方法以合规审计为主,绩效审计相对弱化,可能无法揭示中央企业财务收支活动的效率、效果与效益,也无法适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政策导向。(5)财务收支审计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经营管理、政策执行以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廉洁从业规定等方面;审计建议不够理想,审计整改反馈以自行公告为主,反映审计问责功能存在缺失。(二)相关建议。基于上述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扩大财务收支审计范围,完善连续审计机制。发挥审计监督作用,首先应扩大审计范围,增加被审计单位数量及审计公告数量,加大对通信、科技等行业的审计力度,消除审计盲区;审计频率低,连续审计行为缺失,因此应增加审计频率,及时披露审计结果,提高年度审计覆盖率。完善财务收支连续审计机制,加强监督,建立审计整改问责与责任追究制度,及时跟踪了解中央企业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情况,确保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第二,提高审计结果公告时效性,改善国家审计透明度。改进审计披露方式,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手段提高审计效率,运用审计简报形式,及时披露审计结果,提高审计结果公告时效性,完善国家审计揭示监督功能;审计透明度差会造成审计工作滞后,因此要及时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提高审计透明度,充分发挥审计结果公告的信号传递效用,监督被审计单位实现“边审边改”、“即整即改”与“持续整改”。第三,规范财务收支审计内容,完善审计整改反馈机制。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公告内容应该在保留核心框架的基础上,规范审计内容,强化审计结果公告的可比性;明确绩效性审计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制度,与合规审计形成互补,提高审计效率;建立并完善审计整改反馈机制,被审计单位应向监管部门及时反馈审计问题整改进度,审计署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进行披露,进而达到改善财务收支审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小荣,程子逸,陈炳宇.中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开时机实证研究———基于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8(19):145-153.

[2]吴勋,王亚菲.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特征研究———基于2010-2015年省级审计结果公告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6(34):5-8.

[3]吴勋,闫继堃.中央企业审计结果公告信息含量剖析———基于2007~2015年审计结果公告[J].财会月刊,2016(12):101-104.

[4]李江涛,曾昌礼,徐慧.国家审计与国有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5(04):47-54.

[5]审计署成都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审计研究,2015(3):27-34.

作者:吴勋 曹萌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