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十篇

时间:2024-04-11 11:25:06

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篇1

关键词:激发 兴趣 创新 思维 参与 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83-0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条件。”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知识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1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某种活动、某种知识的心理倾向和诉求,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1悬念法

这种方法,在教学伊始,教师有意地设计、制造“悬念”,潋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去读文本,认真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老师提出的疑难问题。例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教师质疑问难:作者是怎样看骆驼的长相?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对文本内容产生极大的新奇,浓厚的兴趣。他们认真地阅读、思维,积极参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2情境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心的特点,创设情境,愉悦心境。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真实、新奇、有趣的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例如,《笋芽儿》一文,教师提出:大自然那些的响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竹妈妈是怎样呵护笋芽儿的?笋芽儿怎样钻出地面,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象?笋芽儿的成长得到哪些的关心和帮助?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去动脑、去思维、去想象。这种生动、快乐和富有思考的情境,把枯燥、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有趣的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热情。

2 营造学习气氛,创造参与条件

语文教学活动要面向所有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多些。”由此可见,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创设一个让全体学生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主动参与学习文本,探求知识。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教师首先播放课件和录像;再由教师表情地阅读课文;然后,教师提出疑难问题:课文是怎样描写五个战士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的?怎样英勇杀敌?怎样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表现了五壮士什么精神?这一句句疑问的话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有的认真阅读课文,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同桌窃窃私语讨论……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大胆质疑,纷纷举手发言。从而赞美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3 适时正确引导,彰显参与能力

在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参与条件,而且应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帮助他们有效的参与方法,提高参与能力。

1.1学会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学生,热情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勇于寻根问底,发表意见。使学生从“怕问”到“想问”,从“不会问”到“善于问”,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入参与教学之中。例如,学习《鲸》一文,可以引导学生质疑:(1)写鲸为什么要先写象?鲸有多少大?多少重?(2)须鲸和齿鲸吃食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3)鲸是用什么呼吸的?(4)鲸的睡觉方式是怎样有趣?(5)鲸是怎样生育、生长的?。通过启发学生读文、质疑、探讨、争论,教给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2学会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基本功能。表达能力的加强,有助于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教师要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说”的方法,形成人人积极思维,个个争先发言的学习氛围。

(1)培养想“说”。教学时,可利用挂图、投影、教具、多谋体课件等,营造直观、生动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想“说”的兴趣和欲望。

(2)培养会“说”。在调动学生乐于想“说”的积极性同时,应教给他们的学习方法。(1)扣住题眼“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例如,教《尊严》一文,为什么课文的题目要用“尊严”?(2)抓住重点句“说”。教学可采用“读读、画画、想想、说说” 的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例如,《尊严》一文,“杰克逊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是文章的重点句,让学生说年轻人哈默怎样维护尊严,实现他的梦想,成为石油大王。

(3)培养能“说”。学生有了乐于“说”的兴趣,掌握了正确的“说”法,头脑更灵活,思维更敏捷。长期的引导、培养,学生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的语言,简洁明快地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久而久之,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4 学会习作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创新,才能让他们的脑子灵活,思维敏捷,表达能力,读写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动脑思维,勇于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和习作”:《说说自己》,要求学生先进行口语交际:“向别人介绍自己。可以说说自己的性格、爱好,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再进行习作,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可拟题为《我的自己画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

4.1搜集素材,准备介绍

为了让学生创新地进行口语交际“自我介绍”,教师应让他们做好三种准备:(1)每人回家对着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外貌有什么特点?(2)向父母寻问自己名字的来历和意义?(3)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

4.2抓住特点,具体讲述

教师要用娓娓动听的语言,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做创新式的自我介绍。从外貌、姓名、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重点介绍。先同桌互相介绍,再小组介绍,最后全班讲述,看谁讲得生动、具体,让学生进行评价。最后评选出口语交际的优秀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大家把自己最突出的“兴趣、爱好”特点介绍得清楚,令人迷恋。

4.3挥笔习作,创新提高

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篇2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打破思维定式,激励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是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的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放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委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演讲、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俭以养德》一文的教学中,我们掌握了有关驳论的知识后,老师在课堂上出师一幅漫画,题目是“孔融让梨”,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大家分组讨论。讨论题目:A需要怎么样?B不需要怎么样?要求找出材料中的突破口,进行反驳。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精彩的发言洋溢着创造的灵光,有这样好的起点,我们何愁学生创造能力不会提高呢?

二、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例如韧性,这是创造能力获得成功的重要抱枕,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伟大的创造都是在崎岖的道路上无数次攀登的结果,没有足够的韧性,必将一事无成,何谈创造?语文教学有着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为了报国文天祥九死一生,矢志不渝;为了求真,布鲁诺锲而不舍;为了求学,宋濂迎难而上,苦学终成,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应不断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勇敢的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我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才有了可能。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会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会独立学习,有创造才能的人才,一个学生如果自己学习也不会,就更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因此加强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便成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对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②善于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己所用③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④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指导学生自学《分马》,可以先设计自读提纲。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主要活动。②和主人公有关的还有哪些人物?③主人公在分马的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④主人公与其他任务的性格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⑤任务、情节、环境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提示了怎样的主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出如下两种分析主题的方法:①任务、情节、环境是分析小说主题的前提。②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与人物情节环境结合起来是准确把握主题的必要条件。掌握这些方法以后,再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篇3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富有创新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明确了创新意识,教师才会研究确定“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面对内容丰富、生动的历史教材,教师首先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不是单纯的教教材,更重要的是利用教材这个工具来教学生怎么去思维,怎样去理解,怎样去创造。为此,确定每一课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时,更多的思考应该是怎样富有创意的组织教材,以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怎样营造创新氛围和空间去推动学生展现自我;怎样去点拨、调动诱使学生发展思维,标新立异;怎样用创造性的评价来影响学生自我完善等。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是真正意识上的教学,才会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其次,多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成就感。青年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很强,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肯定,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适当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他,注意着他的进步,使他在家长、同学面前有一种成就感。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激发了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我班的高翠丹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她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就是历史科偏差。同时平时上课时,她行为懒散,没有一点激情,学习自然谈不上进步。终于有一次,我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也就是她的历史测验成绩比上次略有上升,我就在上课时口头表扬了她,开始时她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紧紧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一声赞许,一个微笑,终于使她有了自信,现在她是我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出来的一定会是富有自信,富有独立创新精神的人才。假如过度责怪和批评,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宁愿按部就班行事,只求无过,不愿大胆创新的庸才

二、加强学法指导,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完整的传统逻辑过程,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想、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它的心理机制是思维活动在有关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原来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形成新的联系。

开发直觉思维的主要做法有:

1. 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获得开发直觉思维的知识源泉。不同学生学习程度不一样,学习新知识要达到的目标就应该不一样,这样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制定目标,导致全班一个目标、一个任务,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放手给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自己设计评价指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为开发直觉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

2.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获得开发直觉思维的方式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必须与他人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学习,获得发展,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我让学生不去看课本,直接思考:“中国最终会胜利吗?”小组讨论后,有的小组说,按照战争经过推测,答案应该是“胜利”;有的小组说,按照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猜想,答案应该是“失败”,两种观点各有依据,双方各为一大组,两组进行辩论,“胜”方越辩越雄,队伍也越来越大,就在他们胜券在握时,教师却宣布正确答案———“失败”这个晴天霹雳他们接受不了。全班沉默了,这时,教师带领学生在沉痛中得出一个结论:这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必须要有统治者的正确领导。

3. 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获得新的直觉思维。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才能认识此类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变化和发展规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历史地图。开展比较法教学,比较法兰西第一帝国强盛时期的欧洲和1815年欧洲,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法国疆域和势力范围不同,呈现了法国这个时期在欧洲所处的地位。通过这两个时期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也反映了欧洲历史的演进发展。再如1815年欧洲形势图和德意志、意大利统一后形势图中,德意志、意大利政治版图的变化对比,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德意志统一前后的历史,更能突出德意志统一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

三、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其创新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运用新材料,创设性情景。例如我在讲到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时,出示了这样一段材料:鲁讯先生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吃饭。”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篇4

一、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创新能力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教师,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教师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与低,创新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素质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幼儿,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打铁先要本身硬,而要本身“硬”,不学习新知识,不汲取能提高自身素质的源头活水,不在实践中进行认真的探索,怎么能“硬”起来呢?

1.教师要善于丰富自我、更新自我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具备弹、唱、跳、画等技能技巧,更要具备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力。诸如,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与幼儿交往沟通的能力、创设教育环境和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教育评价能力等等。而作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幼儿教师,更要坚持刻苦学习和修炼,不断扩充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汲取新观念、新见解、新知识,把最具创新意识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形式传递给幼儿。

2.教师要善于探索、注重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新知,同样,教师的创新能力来自于实践、探索之中。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推陈出新。“创新”是在已知或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通过不断摸索、探求,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并逐渐从已有的经验中走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东西——这就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在各种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为自己设置几个障碍,扪心向自己提出几个疑问,要敢于自己否定自己。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将知识和盘托出,而是要诱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教师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学生可以较牢固地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让幼儿从接受性的游戏、学习到有创造性地游戏、学习的转变,注重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1.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注重引导幼儿主动地学习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特征便是要让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突出儿童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传授知识时,更注重传导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幼儿继承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培养幼儿善于发现知识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死教硬灌,培养幼儿敏锐的感觉力,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幼儿能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未知领域,进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的开始,向幼儿具体而明确地讲述教学目标,以唤起幼儿对新的学习目标的愿望和期待心理,强化学习目的,使幼儿形成正确的目标定势。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分阶段目标的设计,分层次的练习设计,逐渐增强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中,从而促使幼儿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的良好心态。

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是加强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主导作用正体现在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上。幼儿能够主动获取知识,能够并且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只能在教师的“搀扶”下进行,真的让他们“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是万万行不通的。

2.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学习

创造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活的真正兴趣,我们只有正视他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天赋,挖掘、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将他们培养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作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应时时处处注意引导他们有创造性地学习,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如,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幼儿的思维过程,要让他们充分地展示其思维的过程,为他们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多问一些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思考的步骤、谈谈你的新发现及与他人不同的想法等问题。允许他们“海阔天空”、允许他们“凭空捏造”、允许他们“无中生有”……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飞翔,即便可笑或者不太现实,教师也决不求全责备。教师要时常引导他们大胆探索、独立思考,采用活泼多样的方式,借助各种媒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并要经常性地注意捕捉他们转瞬即逝的具有独到见解、标新立异的思维“火花”,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使幼儿养成锐意创新的习惯。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提供虚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幼儿的选择和甄别能力,让幼儿习惯于自己寻找证据,独立思考和判断,在注重求异思维的同时重视幼儿的求同思维。在不断的“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的方式衔接进行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美术教学活动《动物乐园》,设计的活动目标是:(1)根据泡沫的外形特点展开想象,用辅助材料连接、粘贴等方法做成小动物。(2)在情境中做做玩玩,体验快乐。活动物质准备有:泡沫(圆体、半圆体、椭圆体)、辅助用品(毛根、火柴、即时贴、蜡笔、眼珠、材料箱等);经验准备:幼儿对身体是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的动物有所了解。在此活动中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幼儿围坐在一片“小森林”的周围,小河边、草丛里、小树上都藏着一些小动物。整个活动就在美妙的情境中开始了。老师的这份创新,为孩子的学习增添了一份兴趣。在观察动物的过程中,老师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知道怎样来选择泡沫球。然后再引导幼儿观察是用什么辅助材料、怎样连接起来的。老师对难点进行了示范。最后,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大胆想象,可以用不同的泡沫球进行自由组合,整个活动完全改变了以往老师教、幼儿学的做法。像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又开发了幼儿的潜能性创新思维,所以整个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篇5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非智力因素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多数学生的智力因素并无明显大的差距,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例如,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存在厌学、怕学的现象;有部分学生缺乏毅力、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我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掌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巧妙地提供有利的学习情境,合理地组织并选用适应学生学习过程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二是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我提出一些供学生独立思考的疑难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疑难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动力,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疑难问题的解答,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二、体现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我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学习离开了自己的思维活动是不可能成功的。教师要让学生从懂到会,再从会到悟。学生听课,只能解决懂,不能解决会和悟。学习要靠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学会,从中悟出道理,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我平时加强备课,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方案,选择较好的导入式的材料和认知材料,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认知环境中,然后用一系列的问题展开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分析,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探索、去发展。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例如,在讲解例题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清这道题怎么解,而且要向学生讲清为什么这样解。“我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我是怎么想出来的?”教师要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出发,把讲解例题的起点放在思考问题的方法、问题的本质联系和解题途径的寻求上。

三、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全体性和全面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试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教学内容划一(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学方法单一(注入式、题海战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升学有望的“好学生”,教学起点高,而放弃那些“学困生”,因材施教、因能施教在应试教育的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因材施教,对学生分类指导。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心,我在课堂上多启发、诱导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问题;课外对他们个别指导,作业尽可能面批,及时指出作业中的错误,并纠正。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我多出一些思考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供他们研究。这样做,能使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尽其能、各展其才,使所有的学生能学会基本的数学,具备基本的数学素质,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极其重要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一直注重能力的培养,但仍然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问题在哪里呢?我感到一是因为教师没有能按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实施能力培养;二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强烈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能力不是凭空形成的,它蕴涵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之中;能力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去培养。因此,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而得到发展的。怎样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以为,首先,教师应把数学课作为教学活动的过程。例如概念的提出过程、规律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过程、模型的建构过程、知识的应用过程和观念的形成过程等。在过程教学中,我常常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特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因此,我在过程教学中,经常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认识,让他们自己观察、分析、归纳和判断。我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学会自己去发现真理、获取知识的本领。当然,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差异最根本的是思维、能力的差异。我就用多引导、多启发的方法,让有差异的学生敢想、敢探索。这样逐步培养,慢慢形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函数》这一章结束后,我将函数与式、方程的知识串在一起,启发学生在分类上进行对照,在变形上寻找类同,从中比较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五、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开发其创新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这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1.注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平时,我十分注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在平时教学中,我对学生要求各有所别,有意创造那种“跳一跳,够得到”的机会,使学生增强信心,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太难的题测试学生,更不能急于求成或讽刺挖苦学生,否则只能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因此我认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2.要创设刺激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给予与获取相统一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而且取决于学生被唤醒和被激励的程度。因此,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另外我还适时启发、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

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篇6

关键词:创新;求知欲;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想像力;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我们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就我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略作总结:

一、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的怀疑、对未曾料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索,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坚决克服那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要让师生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只有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立见解,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一些问题新情景,制造一些悬念,这种问题的设置,既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又必须使内容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它最好是逆向思维的、散发思维的或立体思维的问题。这样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求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如在讲文明古国时,提出既然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亚非,那为什么现在最发达的地区却在欧美?这样的质疑,既能使学生思考多种答案,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既挖掘了学生的智力,有诱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得到了学习的快乐,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教材叙述的比较简单,学生搞不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及重要意义,如果教师只按教材进行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后,我设计出一系列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探讨,得出结论。这些问题是①事变前,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哪些事情?②事变发动者是谁?他们的军队原来驻扎在哪?为什么又被派往西北?③在西北,刚开始他们和红军的关系怎样?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④蒋介石两次到西安的目的是什么?在对蒋介石“劝谏”“哭谏”无效的情况下,张扬最后采取了什么措施?⑤事变发生后,中国的形势怎样?中共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结果怎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样通过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这些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会到享受成功的快乐。也可以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张学良或杨虎城,你会怎么处理这一事件?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发扬民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尽量展现自己的能力,教师不要怕学生有奇异的想法,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即使学生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多鼓励、多提倡,培养他们富有自信,富有独创精神。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着力尊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驰骋思维,独立思考,辩证的分析历史和社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索取、去创造,尽一切所能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让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尽情喷射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在学习、做事、合作竞争中充分显示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篇7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向导,是创新的动力。只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始终保持高涨的求知热情,有了兴趣才能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除了应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应该保持学生对知识需求这一原动力的培养,以炽热的爱和无私的爱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疑问难,引起思维

质疑是发展的源泉,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对文章提出“为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问个明白,这样才能从发现的问题中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找出一些新途径、新方法。如:小学语文课第十一册课本中《我的战友》一文,在理解词不达意句的基础上,让学生指出是怎么做的以及他为什么这样做,教师要授之以理,让学生进行创新性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得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战友的安全,宁愿牺牲自己,严格遵守纪律的高尚品德是我们每个同学学习的榜样,从而加强学生对课本人物的崇敬之情。

三、培养学生大胆联想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大胆联想。正如爱因勘探坦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本中《七色花》一课,在讲授时让学生大胆想象,假如你有实现愿望的七色花,你会怎样做?你觉得怎样用才有意义?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会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一对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和手段,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他才能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自己说了算,要尊重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独立性的创造性,以诚恳、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教师要多运用赞扬性评语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让他们始终积极思考,点燃智慧的火花。比如:某位同学在绘画方面表现良好,就应该对其进行表扬和肯定,让他抓住自己的特长,让微弱的火花燃起熊熊的创造火焰,从而培养起他们的创造能力。

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篇8

关键词:计算机 创新 教法

培养创新的思维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计算机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根据计算机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笔者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精选教法,激趣创新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也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例如,在教photoshop平面设计课中,笔者先在大屏幕上演示了一下本堂课需要完成的作品,如广告画、包装、建筑效果图等,美丽又直观,学生们看后深深地被吸引住,并展开了想象,思考着如何来完成这个设计。在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给学生概括讲解完成这幅作品所需要的技巧,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就为后面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Www.133229.CoM

二、设疑导引,探究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引导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意识。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事先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没有让学生局限于学会几个操作步骤,而是抓住计算机软件设计中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word软件时,当他们熟悉了基本的文字排版后,自己并没过早地给予肯定,而是又展示已经排好的复杂的电子板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版面上漂亮的背景是怎样设计的?②版面上的书签链接有什么功能?怎样设置?③页面上的花边是怎么插上的?④怎么就能使文字覆盖在图片的上方?⑤方框中的文字为什么会挪动?⑥页眉页脚是什么?怎么设计?对这些课本上不做讲解的内容老师没必要一一讲明,应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探索解决,即使有询问,笔者也是略作提示。

这样,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导引,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习惯。

三、预留时空,培养创新

创新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与机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试想,如果将课程中的操作步骤等环节,改成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脑中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接受,还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笔者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幻灯片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设计;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了其它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到了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知识面,也迸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激励评价,巩固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也就是说: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计算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上机实践性,它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那么,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就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做得真好”、“你是个能手”或“你很有潜力,将来会成为一个发明家”“想法真好,继续下去,你将会取得成功”等等加以激励。对出现的简捷的算式,可写上“优+有创造性”的评语或另外加分,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当然,创新的思维与能力之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效的,要靠教师持之以恒地开展多种创造性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思维的课堂环境,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其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 培养 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情况:无论怎样鼓励,部分学生就是不主动提出问题。他们一部分是因为不敢或不愿提,还有一部分是不能、不善于提问,他们不会思考,不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这样就让我们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真正的知识障碍。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会学习的方法之一。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学生是问题的主人,只要是他自己发现的问题,他就能在头脑中建立问题的模型,就能积极地分析、尝试、猜想问题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创造出探索的欲望、激情和认知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想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想学"的主动状态,引他们"入景入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求得快乐。精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最好方式。为了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以问引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质疑、创新的动力,产生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又产生新的问号,提出新的问题。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提高提问能力。

二、营造民主氛围,适度、适时评价,培养自信心,使学生乐问、常问。

提出问题是需要勇气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中,要多使用激励性、鼓励性话语,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不管答对与否,提出什么问题和看法,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让学生懂得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消除紧张感,才会感到自由和安全,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大胆提出问题,出现奇思妙想,培养出问题意识。为了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我们可根据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评选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注重学生之间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潜移默化,教会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问“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如何与原有知识有机联系”、“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对于实际问题,应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如“可能与哪些数学知识相关”、“该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什么”;几何问题可引导学生问“怎样获得这个条件”、“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而复习课中,可引导学生问“这部分知识的体系是怎样的”、“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几何基本图形有哪些”等等。不同情境下,针对不同的知识,提问的方法和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考虑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面对情境会思考,会联想,会总结,逐步掌握提问的诀窍。常用的方法有,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扩大成果法、特殊化方法、变化条件结论法、逆反思考法、实验观察法等。引导学生动用这些方法进行思维,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的质量。

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是生命攸关的”。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即对有些内容不能讲解过细,否则会造成学生学习不分主次,抓不住最基本的东西,不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老师不讲就不会,没有自我开拓的能力,不会自己钻研新的问题,依赖性较大,难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从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较难形成。教育调查也表明,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另外,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争辩、去猜想,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结论,发挥各自学习中的潜能,在相互争论、交流中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当然,培养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式还多。比如,因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所以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培养问题意识也很重要。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此外,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

参考文献

《龚春燕与创新学习》杨春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魏书生精讲学生高效学习法》魏书生河海大学出版社

《合作课堂》L.A.巴洛赫著曾守锤吴华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篇10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措施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特征是问题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良好的效果。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体验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感悟过程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社会与生活的亲历与体验,其探究过程既是确定实施计划的过程,也是小组分工合作的过程。就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而言,它是一个全员参与、小组实施的探究过程,强调的是个人与团队合作的高度统一。

探究活动的实施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旧的教学理念,探究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变更,吸收全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在探究唐代诗歌文化时,学生会通过网络在探究中发现新知识,会从心底里发出“了不起”“不简单”等由衷的赞叹,从而进一步探究唐代诗歌的成就,以及唐代诗歌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并以唐诗的人文背景、写作手法、表达内容等作为探究的核心问题。对“初唐”“盛唐”“晚唐”等三个不同阶段的诗歌进行比较,就诗歌的体裁、内容、主题等展开热烈的讨论,由此来揭示我国诗歌文化为什么经历了上千年却能历久弥新的背景原因,从而也完成了探究过程中的个体体验。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所教育的对象所处的年龄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智力开发与基础教育的阶段,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在学生遇到不懂的诗词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词句的意思,要鼓励学生多读几遍,若还是不懂的话要学会使用学习工具,自己动手进行查找,解决疑难问题。通过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积极的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以及其他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以及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三、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认。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惠艳.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探索[J].甘肃教育,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