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01:15:06

学校教学论文

学校教学论文篇1

“做对事情”则需要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把事情做对”与“做对事情”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希望把每一件事都做对。换句话说,每一件事都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达成,而我们要选择其中最适当的一种,这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但事实上,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即我们要去“做对的事情”。那么,我们首先就要问自己:“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就是要能够分辨是非善恶。而这里面就包含了许多价值上的抉择。以前,老一辈人认为孩子上学就是读书、认字、明理。这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根本。物质世界的学习研究和人类心灵的成长体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把事情做对”与“做对事情”也是不一样的。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又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就更为复杂,就是要打通截然不同的领域,使学生主动探究根本的、完整的知识。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打通、整合不同的领域,引领学生自主成长、持续发展、全面进步,既要“把事情做对”,更要明白“做对的事情”。所以说,有灵魂的课堂就是学生在运用一定方法,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中,不断端正态度、丰富体验、形成价值观。

二、关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再认识

中职教育属于中等阶段的教育,既有基础性,又有职业性。因此,中职学校既要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又要重视教育的职业性。如果忽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缓慢;但如果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一味强调职业性,则把职业教育推向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一边。而教育一旦充斥功利性,其崇高性、理想性必然丧失殆尽。中职学生应该有两种身份,一种身份是学生,另一种身份是准职业人。相应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学生的培养,其培养方向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二是对准职业人的培养,其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未来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的员工。通过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我们要完成三项任务: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底子、为学生的谋职就业做准备。这三项任务如何协同推进,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创新实践。笔者认为,就基层职业学校而言,应该在以下两方面进行积极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1.将培养准职业人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准职业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职业学校从教育和教学两方面共同作用。而目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重理论、轻技能或重技能、轻素养。这两种情况都陷入了“见物不见人”的误区,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培养准职业人,既是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也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对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所要求的素质、能力、知识、态度、价值观等加以分析、归纳、提炼,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吃苦耐劳、坚韧毅力、善于表现等基本的职业素养?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精细准确、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如何把这些内容内化为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对这些问题予以回答并加以解决,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是完整的。

学校教学论文篇2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模拟教学技术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医学教学中得到推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浙江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实施了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同时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成果。模拟技术发展到今天,全世界已经建立了数百个医学模拟训练中心,同时建立了世界性和地区性的模拟医学教学专业协会。对于模拟教学的研究,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虚拟技术建立虚拟的人体模型,可以很容易的了解人头的内部各个器官的结构。借助计算机图形学与虚拟现实进行虚拟生物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医学教学过程中,较为复杂的手术过程,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模拟,或者指导医学手术所涉及的各种手术过程,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同时进行手术技能训练、术中引导手术、术后康复等。

2虚拟医学系统实践研究

虚拟医学系统作为辅助实验教学的主体,它的开发直接影响最终的时间效果,因此通过对已有的医学教学资源进行分析设计,利用已有教学资源与软件平台相结合来开发虚拟教学系统,再结合相关的软件平台,利用模拟技术开发虚拟教学平台,使之更加形象生动的体现复杂的教学过程。而对于医学教学中不能开展的实验或有限的教学资源,通过软件平台模拟实验过程或教学过程,最终使医学生掌握实践过程中的知识点。由于许多医学实验都需要医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掌握,所以对于过程比较复杂,要求又比较高的并且需要反复锻炼的实验就需要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借助虚拟医学教学系统,首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将复杂的医学过程进行形象表示,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培训。虚拟医学教学系统与其他教学方法和系统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计算机辅助的模拟技术可以把医学教学过程中复杂的试验及操作变成数字化,这种方式易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主动的学习环境,同时,计算机辅助的模拟技术具有较强的人机对话功能,可以建立人机交互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针对医学院校医用资源紧缺的问题,利用虚拟手术器等工具的模拟,使用操纵杆自主选择任意结构模型,独立于数字化模拟,从而进行更加精细的观察,而且这种过程可以反复练习,节约资源并且可以解决按现实中资源不能二次利用的问题。

3虚拟医学教学系统的发展前景

虚拟医学教学系统把新技术和新型理论以及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由于医学这种学科的特殊性,就需要医学生亲身实践的时间要多,而虚拟医学教学系统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种便利,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在当今医学研究中,虚拟医学系统也可以应用于临床研究以及临床实践操作中,为实习医生和学生提供新的实验资源,保证足够的练习时间。与此同时,虚拟医学教学系统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一个借鉴,其他学科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作为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4结语

学校教学论文篇3

1.1数学教材编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般来说,数学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当前,我国高校所采用的数学教材,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内容相对陈旧,缺乏现代数学观念,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尤其是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缺乏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教材中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拿到教材之后,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提高。并且,虽然高校所采用的数学教材具有抽象性、严密性以及逻辑思维性的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后习题也比较的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课堂上学习到新知识之后,由于缺乏习题巩固,往往不能对数学理论和公式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且由于课本知识缺乏实际内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很难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2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实效性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数学老师还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依然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往往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一般来说,高校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数高校老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自我为中心,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机械记忆,这往往会让课堂氛围变得死板、沉闷,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效率较低;(2)课堂教学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相比较其它学科而言,在学习上就具有一定的难度。通常高校的数学老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心理以及行为特点的正确认识,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而是一味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不断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数学知识、公式、解题技巧以及概念等,没有结合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给学生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会运用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实践操作能力;(3)课程安排缺乏有效性。一般老师在安排数学课程时,只会分为理论课和练习课两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是学习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就是对习题知识和解题技巧进行死记硬背,老师并没有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提高。

2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2.1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也应该不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紧跟时展步伐,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一般来说,高校在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对于高校数学老师来说,由于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逐层推进。在数学基础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有用地知识;(2)根据专业调整数学教学内容。数学虽然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对数学的应用需求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高校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科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比如,对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经常运用到数学知识,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给学生全面讲解基础知识,还应该做一些知识扩展,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而对于文史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工作对数学的需求不高,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运用上,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开设数学选修课。老师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或者数学动态,不仅可以让学生开拓视野,还可以让学生紧跟社会发展潮流,走在时代的前列。

2.2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对于高校数学老师而言,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紧跟时展步伐,积极转变传统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增强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同时,老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以及学习特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地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结束语

学校教学论文篇4

高深学问的探究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会遭遇多方面的阻扰与责难,因为新发现的知识可能会与人们现有的知识产生冲突,甚至动摇人们根深蒂固的信念,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寅初的人口论等。在强权政治面前,有的学者被剥夺了知识探究的权利,有的学者被剥夺了生命。什么才能为探究真理之路保驾护航,使学术活动免受政治和外界控制的干扰呢?唯有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指专业上合格的人士在所胜任的学科中自由地调查,讨论、发表或教授他们所认为的真理,而不接受宗教或政治的控制和权威许可,除非这种控制是职业道德的标准或这种权威许可是有关学科中用来证明真理和结论的合理的方法。①学术自由与探究高深学问相伴相生。阿什比(EricAshby)认为,“学术自由是一种工作的条件。大学教师之所以享有学术自由乃基于一种信念,即这种自由是学者从事传授与探索他所见到的真理之工作所必须的;也因为学术自由的气氛是研究最有效的环境。”②学术自由并非是高校教师的特权,也并非是当权者的恩典,而是探究高深知识者应有的本性使然。独立人格、精神自由者才能在探究高深知识的道路上耐得住寂寞,抵挡住纷争,挑战人类知识极限。学术自由不仅符合大学的逻辑,更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蒙罗说“学术自由之存在,不是为了大学教师的利益,而是为了他服务的社会的福祉,最终则是为了人类的福祉”。③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托马斯•多尼伦(ThomasE.Donilon)2014年7月3日在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发表《我们是头号大国,今后也不会变》,认为美国将长期保持经济优势的三大理由是创新、能源和高等教育。在他看来,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保持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全球排名前20所研究型大学中,有17所设在美国。事实也证明在全球竞争中,国家实力与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一书中阐述了一个国家的高级要素,如知识资源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他发现一个国家的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一定得益于高校强势学科的支撑,如瑞典的机械工程、美国的航天、医药等领域的领先优势都源于这些国家的高校在该学科领域的贡献。④保护学术自由是国家的应尽之职。德国《高等教育总法》(1976)明确地将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作为三大学术自由进行保护。日本《教育基本法》重申要尊重学术自由。美国为了切实保障学术自由,于1915年成立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发表了旨在保护学术自由的“原则宣言”。其核心主张是长期聘任制度与教授会裁判制度,这实质上是把学术自由视作高校教师的基本权利。法律法规是守护学术自由的外在力量,而高校以学术为业的价值取向是守护学术自由的内在力量。如果高校教师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懈怠学术追求,心向神往升官发财之道,追逐名利,趋炎附势,那么学术自由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二、承担教育教学之责

高深知识既要靠一代代人发现,也要靠一代代人传承。高校既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更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把学生培育好是高校教师的天职。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①教师的教育教学之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心灵成长。高校对学生而言,不是知识的加油站,也不是为职业竞争补充能量。“他们希望和有思想的长者们——那些能够帮助他们发展个性的教师——进行有意义的接触。”②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在学生心里播撒正直、善良、求真、好学、自由、独立的种子,历经生活磨炼后在人生之旅中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第二,展现学术之美,培育学术志向。北京大学教学名师张祥龙认为教学的要点在于“以教学内容和材料的原真性、内在丰富性来形成难度、高度、突破学生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表面上的可接受程度,把它们还原,同时以这样高难度中展现的学术魅力来吸引学生;还要以多种手段来帮助他们涉水渡滩,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来克服困难,入深山探宝藏,得到终身难忘的学习和思想经历;此外还要通过多重的考核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逼他们去跳‘龙门’,让他们在大学学习的一开头就明确学术的优劣之别,将深刻的听课体验和思考体验落实为有形的能力,并且让有些学生形成攀登学术高峰的志向。”③目前不少学生对阅读经典不感兴趣、对实验和研究也不感兴趣,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准备各种各样的证书考试,争取毕业后靠这些证书增添就业竞争力。作为教师有责任通过精湛的教学艺术,展现知识之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术志向。因为知识要靠年轻人传承,知识也要靠年轻人去发现。第三,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教育存在于师生关系中,尊重、信任、平等是师生关系的基础。著名的对话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Buber)在他的代表作《我与你》中富有开创性地构建了对话哲学思想,其核心就是“我—你”关系。在“我—你”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而相遇与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双方都不是把对方看作对象,而是与对方互相承认、共同参与、密切合作,享受着理解、沟通、和谐的对话人生。①然而,现实生活中,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背地里称导师为老板,这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揭示了导师为了自己个人利益剥削学生的现象。第四,对学生负责。当教师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存在时间竞争时,需要教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毫不吝啬地把时间、精力、心血花费在学生身上,随时回应学生课业或非课业方面的咨询和疑问,精心设计每项作业,批阅作业,并给出令学生信服的评语,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以及继续努力的方向。同时,还需要时常反思教学行为,把学生作业、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作为自身改的重要依据。“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也是教师的主要学术职责。”②

三、高校教师质量要素

关于教师质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看,学界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学者反而认为教师质量的概念界定是不确定和难以捉摸的,③教师质量是一个多维和难以具体化的概念。④笔者认为,既然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那么高校教师质量就是教师在满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知识、能力和个人特征的总和。从高校教师承担的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职责角度而言,教师质量指教师能促进自我学习,并改善他人学习的特性总和。这些特性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情感、个人的学养和教学行为四个方面。

1.教育理念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①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本质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促进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产生积极的变化。高校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承知识,授业解惑,更是传承人格,明道正志,教师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修养、治学方法、言行举止等方面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应树立以高尚的品德、宽广的胸怀、严谨的治学作风、谦虚好学的态度、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开启学生智慧、滋润学生心灵、传承社会文明、帮助学生成才的理念,只有高尚的理念,才能外化为高尚的行为,塑造高尚的心灵。

2.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存在于师生关系中,好的教学一定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教师只有常怀有爱学生之心,才能尽到教师的责任。教学不只是讲授,它还包括启发和友爱(philetic)的方面。②当教师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产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好教师会主动地与学生分享求学经历、人生理想,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对师生关系有过这样的描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走在大学校园里,学生认识老师,但大部分任课老师并不认识学生,教师与学生成了陌生人。教师在课题申报、奖项申报、职称晋升方面忙得分秒必争,而对学生的课业询问却搁置不理。教师为何变得如此冷漠?因为高校中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发表文章的期刊级别与数量决定了教师的学术地位、经济收入以及职称晋升中的竞争优势。“科研是投资,教学是负担”已成为高校中不言自明的现实。

3.个人学养学术研究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所有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都应该始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波伊尔所说,高校教师必须继续学习,并认真地、不断地为拓展知识而工作。③只有自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改善他人学习。所以,潜心学术研究,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强烈关注学科发展中的前沿问题,发表研究成果等既是高校教师的学术志趣,也是高校教师培养人才的必备条件。只有亲身从事科研实践才有可能将学科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和跨学科视角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开拓知识边界,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欲。“教师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使其教学更有内容,更有创造性之发挥;同时,也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使其研究更有生命,更有心灵上之冲击。”①布鲁贝克认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只能兼顾一方的两难说是虚设的。这两种活动相互促进:一方面,因与知识前沿的难题搏斗兴致勃勃来到课堂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带来第二手资料决不可能给与的某种东西;另一方面,对一个探索真理的人来说,迫使他用可以理解的术语向一个聪慧的外行阐述他的发现,这是一种有益的训练。②所以,研究促进教学,教学促进研究。具有深厚学养的教师善于将深刻的理论从实验或自然现象中演绎出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发掘和传授渗透在课程内容中科学的思维方法,用问题的提出和探索,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知识传授者与开发者的双重角色,不仅传递现有知识,同时还需要传递自己通过科学研究而发现的知识,并建立知识与当前现实问题的联系。因此,教师的学术能力直接决定了所教授课程的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程度。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曾说“学识水平(或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是教师业务能力的两翼,须两方面同时提高自己。我们的教学艺术是靠这两翼齐飞而翱翔的。教学艺术的花朵是在教师广阔而丰富的学识土壤上生长、开放的。”③

4.教育教学行为教学并不是靠盲目的一股脑热情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模块或教学单元,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数,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有机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讲课是师生间的对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反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研究式、案例式等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不仅知道教的方法,还要知道学生学的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把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将教法与学法进行统一设计和安排,使学生获得与教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四、高校教师质量内涵及启示

学校教学论文篇5

1.1思想意识落后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个别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对思政教育不重视,认为中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只要中职毕业生实现了顺利就业即可,而德育教学的作用不大,甚至是可有可无,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没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如果在德育教学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则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精力,结果往往得不偿失,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资源没有向德育教学集中的问题。

1.2教学内容滞后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的内容滞后,很多内容还停留在应试教育时期,这些内容枯燥,乏味,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不够。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不光要看应聘者是否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更要看应聘者能否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学生的个人思想意识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外部的信息和思想意识纷繁复杂,中职德育教学如何发挥主渠道作用也值得探讨。

1.3教学方式陈旧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的教学方式陈旧,很多教师还是将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上,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没有被充分重视,造成了学生厌学、逃避思想政治教学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德育教学作用的发挥。

1.4教师素质不高当前,中职德育教学工作者的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教师对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的热情不高,知识结构陈旧,创新教学方式的主动性不强,习惯于照本宣科,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接受现状。同时,由于激励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们干好干坏的差别不大,尤其缺乏进行积极教学革新的动力和积极性。而且,很多学校对德育教学不重视,教师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不多,知识更新也很慢。

2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创新路径

2.1提高重视程度各级中职院校的管理者一定要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客观公正地看待德育教学工作,要真正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在教学资源配置上,资金投入上下大力气。要充分理解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要突破眼前利益的束缚,从学校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角度出发,在教学管理各个环节中凸显对德育教学的重视。

2.2革新教学内容要大力革新德育教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化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要合理选用教材,将教学内容跟业务课程有机结合,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德育教学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精神等引入到中职德育教学中来,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学生,引领学生,实现学生个人的良好发展。

2.3改进教学方式要改变落后呆板的教学方式,要多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努力营造宽容、自由、高效、和谐的课堂环境。要努力更新教学设施,引入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手段,丰富教学的方式,通过高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习效果的实现。

2.4进行心理疏导中职在校生一般处于个人成长的青春期,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正处在萌芽状态,对外部事物的分辨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遇到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挫折和问题,很难正确面对和化解,极易产生各种偏激的想法,甚至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心理疏导,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和情绪问题进行及时的了解,对严重的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制定针对性措施,帮助这些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学校教学论文篇6

通过长期摸索,我院已经认识到上述单一的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以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我院以“多样性”和“循序渐进”为原则,合理安排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首先,在教学方面,我院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的各种活动,促进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就是制造灾难的凶手之一。近年来,学院每年都统一组织历史学专业学生前往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参观,让学生近距离地、真切地感知日寇发动侵华战争的罪恶,深化理解理论知识。为了避免学生走马观花,学院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小组,鼓励各小组自行安排各种专题性的活动,包括参观展览、走访专家、担任志愿者、听取学术报告等。2012级同学就组织了多个课外活动小组,并充分利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自主地进行有效活动:他们自行组织了更为细致的参观活动,在参观过程中注意有针对性地记录相关资料、史实,为自己撰写论文收集材料;他们走访了展馆周围平房区的老居民,倾听这些老人们讲述七三一部队的累累罪行;他们还与陈列馆内的专家学者交流,了解相关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学院还将结合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延长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届时,学生可以在更长的时段内、较为集中地在实践基地学习、工作。其次,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技能。学院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增长。针对大一学生知识储备相对较少的特点,学院主要组织他们参观考察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对大二学生,学院推荐优秀学生定期到展馆从事讲解工作的学习,陈列馆根据学生表现选拔胜任者出任讲解员;对大三、大四学生,学院鼓励他们争取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特长、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比如,进行田野考察,跟随专家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参与各种学术会议等。在“2013年世界犹太研究与大屠杀教育国际研讨会”七三一分会场的活动中,我院历史学专业的部分学生陪同参观,表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再次,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院历史学专业学生结合陈列馆的展品资源,运用网络、展板、征文、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积极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近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多位省内外专家到我校讲学,内容包括侵华日军化学战研究、战后七三一遗址保护情况等。

二、实践教学活动取得的成果

通过历史学专业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我院在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促进了史实与实物、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结合,提升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很多同学对历史学专业有成见,认为它不如其他实用性强的专业,只能纸上谈兵,将来找工作也受局限。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很多同学们认识到,历史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是人类共同的记忆。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他们理解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以史为鉴”,懂得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很多同学摒弃了过去的偏见,学习兴趣提高了。一些同学还选择了考取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近年来,我院历史学专业的考研率始终居于全校前列。更多的同学毕业后选择了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一些同学在学习世界史或考研的过程中,外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实践教学活动还引导一些学生选择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在学习兴趣提高的同时,通过多层次的活动,一些同学对中国现代史、东北地方史的学习、研究兴趣渐浓。他们认识到东北地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看到了身处东北从事地方史研究的优越条件。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把学习、研究的重心向中国现代史、地方史领域靠拢。目前我院已有多名同学围绕这些领域成功申报了大学生创新项目。

每年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中,这两个方向的选题总是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还有一些同学在此基础上报考、攻读这些方向的研究生,继续深造。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达到了双重效果:其一,避免了枯燥、单调的说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他们主动地向他人宣传,同时把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学习知识、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二,很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都一反以往老师组织的自上而下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安排各项活动。这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更体现了学生“以史为鉴”的人文情怀,用他们的行动彰显了史学研究的现实价值。在历次参观七三一罪证陈列馆的总结会、报告会、征文稿中,我们都能感觉到一届一届学生思想受到的触动。除了专业方面的成果外,实践教学活动还锻炼了学生沟通、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在担任讲解员、会议志愿者以及跟随专家从事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田野考察等活动中,同学们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很多同学认识到,要做好工作,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因此,他们在实践基地的活动中,向指导教师、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学习,在各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目前已有多名优秀毕业生被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选拔留馆就业。以上成果仅就本科教学而言。相信通过与校外实践基地长期、持续的合作,未来在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的成果将会与日俱增。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层次、扩大教学对象的范围。目前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限于本科学生。本科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阅历都限制了他们参与的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层次。这必然影响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本着实践教学活动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来应从大一学生开始到研究生阶段一条龙式地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保证参加实践活动的人员相对稳定、学生的研究范围相对固定、研究成果不断深化、层次不断提高。此外,还应积极推进合作培养研究生等方面的工作。

第二,应保证实践活动时间的连续性。目前我院历史学专业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时间比较短且分散,导致学生的锻炼机会少。这主要是由于在目前教学培养模式下,课堂授课时间比例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应适当延长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课外实习实践活动的时间,保证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增加学生轮岗的机会,促进能力培养。

学校教学论文篇7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偏低

在会计知识和技能迅速更新的时代,大部分学校仍然沿用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较少,形式僵化,课堂氛围低沉,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加上大部分老师都是以教材为依据,没有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导致教学内容生涩,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率偏低。

2.课程设置不合理,科目孤立存在

会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涵盖了财务、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内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各个科目之间的交叉与衔接。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对课程的安排,往往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如《经济法》和《税法》两门课程,在讲课内容上有不少重叠之处,而在课时上却按完全独立的两门课来安排,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还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和学校的资源。另外,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如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科任老师会认为财务管理科任老师会讲,而把这个重要的信息过滤掉,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缺失,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更多的困难。当然老师之间在授课之前的交流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3.对学生职业规划和高端能力的培养不够

会计职业规划就是对会计职业生涯乃至会计人生进行持续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传统会计教学模式,只是在课程介绍中进行简单介绍职业规划,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并不清晰会计专业的就业方向,不知道怎样去定位自身。毕业后则像无头苍蝇一样,无所适从。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生缺乏全局的企业管理观念和事先的筹划理念,在如何利用财务信息为企业解决日益复杂问题,进而参与经营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尤显不足。

二、学校改变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为提高学校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从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探索问题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模式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可以从自身的兴趣出发,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的技能。另外,老师还应及时关注会计领域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接收到最新最前沿的信息,使会计教学与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

2.改革课程设置,因材施教

为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学校应将各个独立的专业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授课,减少专业课的数量,增加专业课的综合性和深度。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也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拥有更多自主的空间来学习其他课程。其次,增设一些社会学科、文史类等课程,如《职业道德》、《商务礼仪》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有用人才。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在大三一年,针对不同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材施教。

3.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习过程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学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化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认知实践、课程渗透实练、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等多个方面展开,使实践性教学活动从间断性、局部性、单一性向连续性、整体性和立体性过渡,使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教学体系之中。另外,开展“N+0.5+0.5”的教学模式(N指在校学习的2或3年,第一个0.5为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期,第二个0.5为半年的毕业实习期),在第一个0.5年里,学生应该从事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实习,每位学生应配备一名校内指导老师和一名企业指导老师,在第二个0.5年里,学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以自行选择实习和就业单位。学校应及时掌握学生实习动态,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实习的作用。

4.模拟创业,组织专题教学

学校教学论文篇8

自1999年教育部颁发并开始实施《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后,我国素质教育阶段开始探索校本培训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经过了十几年的反复实践和探索,校本培训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得以推广和创新,其作用和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提倡个性化的教育发展中,充分地发挥出了教师们的个性教学特长,达到了趋利避害的教学目的,同时也契合了学生的知识接受心理需求。如何使这种作用和效应进一步得以发挥并不断扩大,这不但是学校发展的重点,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所以说,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当今落实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关键环节。如何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从事教育工作管理者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活化形式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

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就要掌握师资结构,客观分析师资力量和培训条件,做到因人而异。一是借鉴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将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施教经验加以归纳总结和分析判断,在继承中进一步创新优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在国人脑海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对于新鲜事物的引进存在某种程度的抵制情绪,在开展校本培训时必须要循序渐进。虽然能够认识到校本培训的优势,但也不易于操之过急,要将创新的教育方法融合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做到优势互补,进而完成教学模式的平稳转变。二是创新校本培训教学的形式。将创新培训形式作为加强校本培训的切入点,通过利用各种有效形式达到更新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目标。比如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引导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组织教学反思活动、增进校际观摩交流等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观念,经常性灌输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达到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再深造、再提高。对于年轻教师可以采取新老搭配结对帮扶、举办短期培训班、确定教研课题开发等方式促进其对教学现状的了解,并适当组织教师开展教材研究活动,通过新旧教学思想的碰撞辩论,形成两种教学理念的融合,探索新的更适合的教学方法。三是合理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向。实施校本培训计划要契合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在确定培训内容上要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生活习惯等相适应,这样在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很好地实施校本培训战略,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确定培训方向上,要与区域性经济发展趋势和需求相适应,使培训切实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明确校本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这个大方向,要使其更能够发挥这种作用,就必须针对教师的文化层次、受教育水平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进一步活化培训形式,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

二、因地制宜增强校本培训的有效性

增强校本培训的有效性,使校本培训模式真正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得以落实并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因地制宜。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校本培训作为一种继续教育的方式,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培训,具有随机性和灵活性,这就为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达到培训目的提供了便利。在培训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培训资金投入,只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在解决教学问题时,可以利用电教化远程教学系统、向同事请教、组成课题研发组织或成立教师互助组织等,还可以以局域网的方式将学校的各项资源如教学经验借鉴、教学方法分析汇集起来,同样可以采取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来进行讨论研究,促进教师间的横向联系互动,加强教学信息的沟通交流。及时将教学问题处理化解,不断创新教学的新措施和新方法。二是加强教师培训的监管考核。要使校本培训不流于形式,起到真正的作用,学校对教师培训进行有效地监管和考核是非常必要的。在实施校本培训过程中,学校要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和健全培训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培训管理,可以采取让教师记录校本培训教案等方式,严格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培训次数和预期目标,同时将产生的效果作为对教师实施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来加以约束,以此督促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培训中去。同时以开展校本培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学成效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和标准,与教师的奖金、补贴等福利待遇挂钩,在客观条件的硬件配备和教师培训管理等软件措施上双管齐下,健全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加强培训规范化管理的校本培训教育机制。这样才能够确保校本培训的有效性。

学校教学论文篇9

1声乐教育现状分析

从现状分析,声乐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递增,声乐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储备上,还表现在教学器材的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水平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在某种层面上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导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声乐教育必须寻求改革,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艺术气质得以提升。

2优化高校声乐教育的具体策略

2.1改进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见体现在文化课的建设上,而表现在艺术教育层面上,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改善,声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引起高校的关注,并在教学理念上得以创新。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声乐课程教学,并且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使得高校声乐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促使学生艺术修养得以改善,从而健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借鉴其他国家的教学理念及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声乐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实现,从整体角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2强化作品内涵理解

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独特性,从而明确作品的情感基调。对于作曲者来说,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且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情感基调有着加大的差异性。这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与领悟,并且思考如何向学生传递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作品本身需要传递的情感,而且彰显作品风格,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了解作品本身的风格,这对于声乐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一面。只有这样,声乐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彰显作品真实性与完整性,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作品,同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具有震撼力。从整体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非常重要,这在某种层面上决定了教学的走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人翁的地位。

2.3增加学生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推动教学活动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往的教学主要是以填鸭式为主,而基于兴趣层面的教学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氛围较为融洽,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并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抓住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掌握新的技能。兴趣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基本乐理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相对复杂的音乐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筛选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教学部分,“接地气”的内容往往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并搭建起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声乐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这也有助于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

2.4加入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强化学生表演的欲望,每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且表扬模式大相径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重视及发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尽量筛选适合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极大的帮助,并且考验教师的教学技能,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及教学经验。高校声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艺术修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益处多多,因而声乐教育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去优化教学活动,比如学分制、奖励措施等,从而促使学生对声乐教育的兴趣不断递增,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舞台进行表演,让他们感受到声乐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展开对声乐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与此同时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有极大的帮助,由此可以看出,舞台表演实践的推行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表现形式,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声乐教学的实际效果,更能让学生从中收获掌声与成功,这正是声乐教育带给学生的真实的体验过程。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并且为学生给予有效的教学建议,优化教学活动。

3结语

总体来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教学弊端必须予以及时的改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及环境,从而推进教学活动取得更理想的效果,提升学生艺术修养。本文中简要概述了当前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优化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高校声乐教育质量。

作者:赵妍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浅谈关于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进[J].音乐时空,2015(18).

[2]毛亚雄.关于改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几点探讨[J].音乐时空,2014(02).

[3]初冠楠.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4(17).

学校教学论文篇10

(一)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未来与发展。高等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师资队伍的竞争,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教师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学习、勤奋钻研、坚持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能否持续提升直接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促进、不断转化的过程,“教”是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学”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教学发展可以将“教”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职业充满活力。

(二)体现教师的社会价值和职业价值的需要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其社会属性表明他们具有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愿望,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成为被他人尊重、受学生爱戴的示范性人物。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不仅履行了学高当师、身正为范的光荣使命,还充分彰显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园丁精神。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学生的尊敬,能够在专业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让教师感到非常幸福。教师教学发展可以满足其体现社会价值和职业价值的需要,在不断追求个人进步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会逐步提升,职业理想和价值理念也将得到彰显。

二、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培养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培养大学教师的师范院校。高校在遴选教师时比较关注专业背景、学历学位、毕业院校、科研能力等方面。很多新教师没有师范教育学习经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法训练,不懂得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更不能科学规范地组织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根本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高等教育教学的需要,职后教育和培训亟待加强。

(二)教师的评价导向存在偏差

重科研、轻教学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题申请、职称评聘等竞争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普遍感觉到科研能力和水平受到的重视程度更大些。很多教师在教学方面非常出色,讲授的课程非常受学生欢迎,但在竞争中并没有体现出优势。有些科研能力非常强的教师即使教学效果比较差,仍然能够在学校占据重要位置,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大学教师的评价导向存在偏差,科研项目级别、科研经费数量、SCI论文多少仍然是衡量教师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机制抑制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促使他们将精力转移到科研方面,导致教师教学发展遭遇困境。

(三)教师的职后发展模式异化

多数高校对于教师的职后发展非常重视,鼓励教师攻读学位、进修培训、参加会议、交流学习,侧重于教师学科知识的丰富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尽管有些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但这种教师职后发展模式的异化不仅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还影响了其教学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策略

如何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师培养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政策引导、健全制度、搭建平台等三个维度进行强化。

(一)政策引导,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教师教学发展要想取得明显的效果,首先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只有领导重视教学、关心教学,教师才能感受到教学的重要性。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将其贯穿于工作始终,一切工作都围绕教学开展,一切工作都服务于教学;各项资源优先投入教学,提高一线教师的地位,让广大师生感受到教学工作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师只有潜心教学、乐于教学,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倾注更多的精力,才能产生自我发展、追求进步的愿望。因此,学校管理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政策,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容动摇,使广大教师安心教学,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二)健全制度,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教师评价在教师发展中发挥着杠杆的功能,健全和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高校要在职称评聘、岗位晋升、项目遴选中加大对教学水平的要求,强化教学成果的地位,建立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之间的对等关系。对于教学质量好、教学效果明显、教学成果多、备受学生好评的一线教师,学校要在物质上给予奖励,在精神上进行宣传,在项目建设和经费投入上给予倾斜;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肯定,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工作氛围的和谐,以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发展热情。同时,学校要以竞争为动力,打破平均主义,完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教师创造健康、和谐、有利于教学名师脱颖而出的工作氛围。

(三)搭建平台,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要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根据不同教师群体的特点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突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探索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课程要求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属性和教师个人的特点,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咨询服务。通过开展主题研讨、教学沙龙、讲座报告、观摩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使教师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找寻到教学的精神家园,明确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