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状发展十篇

时间:2024-04-03 18:19:29

中医药现状发展

中医药现状发展篇1

1.1资料来源

主要资料来源于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查新咨询部科技查新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次要资料为纸质存档文件,包括2007~2012年的中医药类查新咨询委托单、查新课题申请书、查新报告书。

1.2方法

将2007~2012年中医药类查新项目的各项数据输入MicrosoftExcel,并对不同类别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是针对查新系统查新数量、查新范围及查新性质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2007~2012年查新项目数量分析

无论是中医药类查新还是查新中心总查新量均逐年增加,但中医药总体构成比例相对比较稳定,在1057%左右浮动。

2.2同期论文产出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来查新中心进行查新的项目,多来自于卫生厅、科技厅、中药局以及地市级局级单位课题,仅少部分为院级课题,而其中中医药部分的查新多源于中药局课题。因此,上述相关单位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查新量。而职称评审、成果奖励则是促进因素。

2.3学科分类统计分析

本查新中心采用的学科分类标准是1992版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并对该标准进行了简化,基于实际操作对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分类概括地分为三类,即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和中药学,而国家标准中大类还包括了民族医学及其他两类。但由于各查新技术人员观点不同,中医和中药的分类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如很有可能将验方、自拟方等纳入中药类。从表3大致来看,中西医结合医学所占比例最大,这符合当前医学发展模式,它包括了中医联合西医的治疗研究和中医应用的机制研究,体现了综合疗法的价值,肯定了医学学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科学观;同时数据显示,近几年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查新量有逐年递增趋势,间接地反映了该学科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医类查新项目随着中医药大类查新数量的递增而有所增加,也间接地说明,在发展中医药强省的广东地区,中医药的发展的确取得了成绩,肯定了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战略。相对于其他两类,中药类查新比较稳定,而2012年数量更是有所下降,是否提示我省中药研发发面是否有所欠缺值得进一步分析。

2.4查新范围分析

查新范围包括国内外和国内查新两类。表4显示,近几年国内外查新项目数量逐年下降,平均比例为4298%,这与甘肃省医学情报研究所等查新单位公布的数据接近(442%)[4],个人认为,引起该变化趋势的原因可能包括:①业务发展相关问题,近几年查新量递增,任务加重,减少了国内外查新业务;②查新委托人(项目负责人)技术水平、知识水平;③医护人员获得文献的能力增强,毕竟查新不等同于文献服务。相比之下,中医药国内外查新数量更少(434%),但并不是逐年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有着关联。

2.5查新性质及用途分析

查新中心为方便管理,将查新性质分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和引文分析,并没有进一步划分为专利申请、申报奖励等。引文分析常伴随成果鉴定,基于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的查新统计见表5。医学大类中立项均比例为8457%,远低于中医药类科研立项查新(9023%),提示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有待重视。

3思考与建议

从上述统计及结果分析来看,我省中医药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呈可持续稳定发展趋势。但相对全国水平而言,仍需进一步加强。我们在查新工作中发现不少科研选题来自他人已发表文献,事实上用别人的框框来设计自己的课题,是很少能有创意的,并存在一定量的重复研究,表现尤为突出就是临床应用研究。部分课题的创新点只停留在中药组方的配伍,或者观察指标的叠加上,其余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均与别人雷同,挖掘不出其它更有意义的创新点。但值得一提的是,某些自拟方、经方验方已得到同行认可,使之形成了产业化的中药制剂。中医药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科研管理者等多方面的协作。

3.1查新单位

中医药科技查新对减少中医药卫生科技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了解国内外有关课题的最新资料,及时修正课题的不足之处。从查新范围来看,查新单位应加强查新项目的国内外查新,同时注重查新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以满足查新业务需求。查新单位除了查新咨询业务外,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献服务又是另外一大业务,而我省也正在筹建医学数字图书馆来满足这种需求。

3.2科研管理单位

统计结果表明成果查新课题远远低于立项查新课题的比例(9∶1),这可能与委托项目的科研周期和每年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的科研政策有关。由于除申报奖项的课题要求鉴定查新外,其它课题完成后一般只需提供结题报告,建议有关部门可加强立项课题全程的科学管理,对课题中标单位早出、多出成果一定能起促进作用。我省中医药最近几年论文产出(2172%)稍低于全国总水平(2243%),也提示了研管理部门督促管理的重要性。医学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中医药学科技项。

3.3科研工作者

每个科研工作者的查新目的不一,获得信息的能力也不同。建议科研工作者有良好的查新动机,认真对待申报课题;在选题前应进行文献检索,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将科学信息与研究结合起来,掌握与自己所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率[5]。对于基层医务人员,文献检索知识相对贫乏,搜索引擎和相关数据库是其最佳选择。在研究发面,应注重创新,比如药物研发。创新则涉及自主知识产权,在我国加入WTO初期,不少中医中药类产权被他国抢注,值得深思。

3.4不足之处

中医药现状发展篇2

科学数据是人类社会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基本数据、资料,以及按照不同需求而系统加工的数据产品和相关信息,具有明显的潜在开发价值,并在应用过程中得以增值,是信息时代最基本、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科技资源。拥有可靠、系统和积累丰厚的科学数据,就有可能把握更多的原始创新机会。

1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美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学数据方面实行了“国有科学数据完全与开放共享国策”,联邦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数据共享国策实施的10年间,美国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后5年比前5年增长了1.1%,其中0.5%是由于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应用所产生的[1]。

目前,我国由各行业部门产生和积累的海量科学数据,得不到有效共享和利用,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国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是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统一规划、政策调控和相应法规的保障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离散的科学数据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及其高效利用,从而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政府决策、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数据资源的强有力支撑。它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持续性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内容服务的明显特征,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急需发展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之一。

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充分发挥国家长期布局的数据采集系统和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与积累的科学数据资源优势,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共享服务体系,实现科学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与高效利用。以共享促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数据的潜在价值,强化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撑能力。

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在国家科技部统一部署下,由四个主管部门联合推荐,六大科研院所联合申报,2003年在科技部立项,2004年4月正式启动。其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高度统一的医药卫生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系统,为政府卫生决策、科技创新、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百姓健康和企业发展提供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科学数据中心是数据集汇交、储存和提供数据共享服务的物理中心,到2006年已经启动的4个数据中心和依托单位分别是:基础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临床医学科学数据中心——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预防医学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

2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现状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成员单位之一。自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施以来,围绕构建国家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制定和完善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增强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积累,促进中医药科学数据增值的整合体系的目标,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的指导方针,确定以中医药科学数据资源的规划为出发点,将资源的组织、分析、获取、调度、整合和共享服务工作贯彻工程建设始末。

2.1 顶层设计

以医学卫生科学数据共享网为依托,在中医药科学数据汇交平台基础上研制中医药科学数据共建平台与中医药科学数据规范标准平台,整合与建立中医药科学数据主体数据库群,形成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优质的中医药科学数据服务。全体系需要科学数据共建与共享的运行机制与管理;全工程需要信息网格的技术支撑。见图1。

2.2 中心建设

按照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建设规则,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承担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与服务的物理中心。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机构基础与国际互联网,在全国选择与建立了若干个分中心,形成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建设虚拟专业队伍。到2006年底,由全国中医药院校与研究单位组建了20余家分中心,专业人员约300余人。物理中心与虚拟中心共同承担了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

2.3 建立快速高效数据集成平台

为适应中医药信息化、数字化的需求,中医药主体数据库群组必须向多类型、多结构、快速信息存储与高度集成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不同优劣硬件设备上,利用同样的软硬件环境、建立统一的加工界面、采用一致的加工方式,整合来源统一,这样即保证数据信息的正确统一,又大幅减少重复劳动、节约信息采集费用,实现高速率的数据集成。所有成员单位基于统一平台,实现无障碍的所有数据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及时存储与获得更新;数据加工采用统一格式,避免管理方式多种多样,节约大量的信息格式转换费用;所有参建单位基于相同的信息质量控制平台进行项目管理,极大缩短参建各方的技术水平差距,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降低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利用数据共建平台,实现了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快速集成。

2.4 建立主体数据库

主体数据库是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基本任务,是提供权威、可靠的数据内容服务的基本单元。它是通过整合集成科学数据资源和整合改造已有数据库而构成的。中医药数据库资源的主体数据库分为中药数据体系、中医数据体系、针灸数据体系与古代文献数据体系。目前,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数据存储量约120 G,现代文献数据库收集年代跨越50年。

2.5 标准和规范研究

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是科学数据共享的前提,不仅可以保证工程建设伊始就能够自上而下地遵循规范化途径有序进行,还为科学数据的高度共享及其与其它应用系统的高速通信、联网创造必要的条件。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研制中医药语言系统,集成中医药术语近11万条;修订了中医药主题词表8千条;研制了共建平台固化的标准词表29张。同时,制定了中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标准与中医药科学数据分类标准。

2.6 数据与共享体系

以多个大型数据库群与数据检索、统计能力为支撑,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造了一个能够在Internet环境下融合各个自治、异质异构的中医药数据资源的,并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全局范围内数据检索环境的信息共享平台,以支持数据库资源的共享、综合利用与开发。支持数据库共享的主要数据为中药、针灸、突发公共卫生、古代文献等主体数据库群。其中中药数据占本领域数据量的80%以上。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可以实现的服务功能包括:对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集的统一管理、目录服务、数据服务、延伸服务等。

数据管理是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管理技术、元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以分布式为主、集成式为辅的数据管理系统,开展数据汇交、整理加工、存储和数据更新,实现对科学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

目录服务是以元数据为核心的目录查询,它将通过元数据标准的核心元素将信息以动态分类的形式展现给用户。用户通过浏览门户网站提供的元数据摘要可以快速确定自己所需的信息范围,然后要求门户网站在该范围内进一步搜索。

数据服务是在目录服务基础上的数据内容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类型是多样的,能够对各种空间、非空间数据以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提供浏览、查询、下载和脱机服务等多种功能。

延伸服务是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工具,以便在众多来源的海量数据中进行数据搜索、多源数据整合、数据挖掘,及时发现所需要的知识,提高科学数据的利用率。针对自身的优势,构建其有特色的服务体系,例如专题查询、统计分析等等。

2.7 共享策略与运行机制

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中医药科技数据的分布与集中管理方式,合理划分共享数据的有偿与无偿。逐步制定数据开发与管理分级制度。

3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突破频频诞生于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表明,科学技术向着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方向发展,而学科交叉与渗透需要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和数据的支持。在工程项目深入发展与技术需求强烈时,提出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功能扩充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定位决定了应该具备的功能。国家共享工程基础目标是现有的数据资源尽可能的实现共享与利用。但是,随着中医药信息资源的累积与增加,数据需求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从单纯的数据发现转变为知识发现,从数据应用到创新集成应用;这给数据中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国家“十一五”、“973”等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对于知识发现与挖掘的需求更加强烈。这种需求变更不仅是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而且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2]。

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功能细化为三个方面:一为资源整合管理,包括数据资源调查、汇交整合与共建管理;二为技术研究,包括信息标准与语言系统研究、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计算机技术研究;三为服务管理,包括数据利用与服务研究、网络平台服务以及共享分级研究。

3.2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工程技术

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的功能实现,离不开工程技术的支撑,主要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工程技术,从数据资源整合与共建,到数据存储、服务、传送的全过程,需要完整的、流畅的工程技术保障。领域专业人员与专职计算机人员的紧密结合是工程实施的必要保证。

3.3 优质品牌数据库的建立

当越来越多的系统建立起来的时候,可能并不是越多越好,反而会导致信息重叠、资源浪费、结果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

建立数据库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数据库与数据质量,促进优质品牌数据库的建立,是解决数据有效应用的关键。提倡共建与联盟也是科学数据合理分布、有效管理的方法。中医药数据中心需要建立优质数据库与优质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与机制。

在建立优质数据库的评价体系的同时,应该建立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评价体系,包括从共建、共享、服务、应用、发展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评价。

3.4 科学数据汇交机制

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的有效数据汇交是一个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与制度的保障,同时也需要科学数据中心对科学数据有效评价与认定。科学实验数据汇交与提交级别的认定、不同研究专业提交数据的具体原则,都是数据中心需要认真研究的,需要最大限度保障数据提交,又严格审查数据质量,有效筛选。

3.5 促进全球科学数据共享

空间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根本制约,诱发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观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时代到来。中医药科学数据的共享目标与共享范围的设定直接影响共享的分级。在保证我国科研人员充分利用科学数据的同时,也为全球科学数据共享做出贡献,需要建立一种崭新的共享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中医药现状发展篇3

论文摘要: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50多年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要介绍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和对其发展做一展望。

一、国内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自1997年《纲要》颁布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在规模和内涵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以往单一的中医药院校办学,发展为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农学院齐办学。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包括7所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院3所。58所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设置了中医药专业。

2.中医药教育规模扩大化

中医药院校在全国高教体制改革中走上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1999年扩招后,规模发展速度很快,1998年本专科招生1.1万,1999年本专科招生1.6万,2000年2.4万,2001年将近3万,2002年突破3万。在校本专科生9.9万人,研究生6000人。

中医药本科有2类5个专业,研究生有3类16个专业,并且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向性的需求,各院校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开办了若干个专业方向,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中医药院校在硬件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征地建设新校区,其它院校也有明显改善,改变了以前中医药院校袖珍院校的形象,成为高等医药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由于中医药院校多为单科院校,学科单一,人才培养多为近亲繁殖,不利于中医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近年中医药教育除了在硬件上加强建设外,同时加强内涵建设,走学科融合、交叉的路子,联合办学,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1)与综合大学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与西医院校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批准,成都、广州、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分别与华西医大、第一军医大、南京医大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医师;(3)与工科院校合作培养制药工程人才,如安微中医学院与合肥工大等院校已经开始了这种理工结合的人才培养;(4)与财经院校合作培养管理和营销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中药学市场营销方向的跨学科复台型人才;(5)中医院校之间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同时采取招收非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中医类研究生的措施,扩大招生对象,给中医药教育注人新鲜血液,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科学化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中医药类15个,本着“坚持特色,探索改革,不断创新,提高水平”的原则进行中医药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闭。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向学科与课程分离,开设综合课程,实行综合教学的“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转变。淡化课程,强化学科,保留必要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大量增加选修课程,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5.对外教育扩大化

伴随着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的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来华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日益增多。目前,到我国学习自然学科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居第一位,在校留学生3500多人,其中本科学生1000多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Victory University ofTechnology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Middlesex U-nive}ity联合创办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的合作。合作项目得到所在国教育部门的正式批准,并由所在国政府下拨教育经费。这标志着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第一次向中医药学开放。

6.台、港、澳地区中医药教育长足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台、港、澳地区都非常重视发展中医药教育,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澳门,在2003年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中医药教育作为重点发展的方向。澳门大学更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强强合作,联合培养中药学专业、医药管理专业研究生,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课程开设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宗旨,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

二、国外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已经输出到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多个国家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但发展并不均衡。

1.中医药教育的地位

目前,国外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除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外,传统医学并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从而导致从事传统医学教育的单位并不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即使在日本,传统医药学教育也与中国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药人才,而只是现代医学的补充教育。

因此国外中医药教育多是以民间办学的形式,工作条件艰苦,教育运行远不如国内规范。

2.办学模式

国外开展中医药教育的教育机构有两种:一是综合性大学成立中医系或开设中医专业,二是民办的中医药专业学院,采取学历教育、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中医药教育。但大多采取与国内教育机构联合办学或聘请国内师资来保持中医药的特色。

3.课程设置系统化

不论是正规学历教育还是进修、普及类教育,国外的大部分中医院校都有相应的较系统的课程安排,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注重理论和临床的结合,并围绕不同的培养方向,逐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减少了以往教学过程的随意性。

三、中医药教育发展对策

中医药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国际性的复合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1.办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的市场化、信息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中医药教育必然要树立全球观念、市场观念、人本观念、信息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发展优势,扩大留学生的招收

中医药教育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教育之一,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教育,特别是在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中医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学习,所以应当强化留学生的教育。

3.走出去,在境外合作办学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经济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样中医药教育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需要本地化,这样才能很好的与所在国、地区的文化、经济、传统相结合,有利于对中医药的认同,同时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4.控制中医药本科招生比例,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中医药现状发展篇4

【关键词】中医文化;非洲;传播策略

1 中医在非洲发展历史及现状

第一,中医在非洲的传播历史悠久。非洲为世界第二大洲,总人口约11亿。历史学研究表明,中医和非洲交流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朔至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但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比其他地区相对落后,诊所数量、从业人数都相对较少,非洲国家对中医药的管理缺乏成套法规条例,医学教育也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中医师多由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培养。

第二,中药在非洲受到普遍欢迎。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缺医少药的状况,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在非洲地区普遍受到欢迎。目前,我国中药出口非洲地区的37个国家,2012年出口总值达3605万美元。以天士力集团为例,2002年,天士力集团在南非成立第一家海外分公司,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向非洲各国开拓市场,目前已在尼日利亚、科特迪瓦、贝宁、喀麦隆、南非、莫桑比克、赞比亚、刚果共8个非洲国家建立分公司和办事处,营销网络遍布非洲14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海外市场对中药产品的接受,先后在南非、尼日利亚、加纳等国开设了3家中医连锁诊所,并以辅助药品、保健品、健康食品身份注册中药产品达40余个,成立了7个分公司、20个办事处、200家专卖店,采取“培训+体验”、“营销+消费”的方式,造就了一支数量可观的营销团队,仅南非就达12万人。中药对非洲的出口对促进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进而传播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中医药积极参与援外医疗工作。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在49个国家派驻有援外医疗队,其中在42个国家有中医师在援外医疗队里开展工作,尤其是派驻在非洲国家的援外医疗队,几乎每个队都有中医医生。常年将近1200名中国医生和队员在非洲国家工作,就中医专业医师来说,占总数的7%左右。其中针灸和按摩尤其受欢迎,很多非洲国家,包括一些政要点名要求增加中医方面的人员。2013年8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受到表彰的援外先进集体和个人,包括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队以及5名中医医疗工作者在内的全国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受到亲切接见。其中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许金水医生前后6次参加援突尼斯医疗队执行援外任务,获得“全国援外医疗先进个人称号”。

第四,中医药服务广大非洲民众,巩固了中非传统友谊。疟疾和艾滋病是整个非洲地区面临的重大政治、社会、经济、医疗问题,帮助非洲国家解决抗疟、防治艾滋病问题就是对非洲人民最有力的援助。多年来,中医药充分发挥在防治重大传染病领域的独特作用,帮助非洲国家抗击疟疾、试治艾滋病,为中国在非洲国家赢得了最广泛的民众基础。在50年援外医疗工作中,有部分中医师在任务结束后被派驻国邀请留下继续从事医疗服务,有些已成为外国政要的保健医,充当了中非外交独特使者。

我国自主研发的青蒿素类药品受到非洲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共有约2.19亿疟疾病例,死亡约66万人,其中81%疟疾病例和91%死亡发生在非洲地区。近年来,在中非30个抗疟中心建设工作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青蒿素类药品已经成为目前全球广泛应用的抗疟主打药。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与非洲科摩罗合作的青蒿素复方快速控制疟疾项目已开展五年,有效地将科摩罗莫埃利岛和昂儒昂岛的疟疾发病率分别减少95%和90%,在上述区域实现了疟疾零死亡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科摩罗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和肯定。青蒿素抗疟项目,不仅促进了中非友谊,还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同时探索出一条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新路径,是中非中医药合作的一大典范。中非中医药试治艾滋病项目为国际卫生领域治疗艾滋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艾滋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非洲蔓延,东非的坦桑尼亚成为重灾区之一。应坦桑尼亚前总统要求,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怀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坦桑尼亚卫生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坦桑尼亚开展中医药试治艾滋病项目工作。迄今为止,中方已共派出64位中医药专家赴坦工作,运用十几个中药复方和辨证论治汤药,免费治疗了1.6万例次艾滋病患者,在减轻或消除患者临床症状、稳定或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在坦桑尼亚大量的临床实践,了解了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生发展规律,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对艾滋病进行探索性研究,总结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方法。

2 中医药在非洲传播的机遇

第一,国家的重视与支持是开展中非中医药合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央对中医药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国务院专门颁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动中医药全面发展的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支持中医药发展作为单节列出,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中医药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符合中医药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政策为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中医药自身的特色优势为中医药对非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发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倡导与推崇。世界卫生组织认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在这种趋势下,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顺应了世界医药市场的新需求,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普遍重视与支持。

第三,非洲国家特有的社会发展环境使中非中医药合作面临广阔发展空间。非洲是人类繁衍最早的大陆之一,在生存过程中,形成了包括传统医药在内的“本土知识”,并世代相传,沿袭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个因素使得中医药在非洲国家接受程度较高,因而中医药在非洲具有比在西方国家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非洲绝大部分国家经济水平低下,现代医学治疗的高昂费用让许多非洲人民难以负担,简便验廉的传统医药治疗方式成为许多民众唯一的选择。

第四,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非中医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以南非为例,作为世界上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南非约3000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其中130余种植物广泛应用于传统医学领域,这是传统医药文化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也为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非洲民众提供了治疗疾病的现实选择。

3 中医药及文化在非洲的传播策略

第一,增设中医药援外中心。据援外医疗队了解,目前受援国民众不仅对针灸重视,对中医药治疗需求也日趋增加。建议设立中医药援外医疗队,增加中医师数量、提高中草药使用率,以促进更多中药产品走向非洲。同时,建议在非洲的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国,建立中医药中心,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中医、针灸、推拿、养生等全面中医药服务或针对各国不同情况提供抗艾滋病、抗疟疾等专科专病医疗服务。

第二,制定专门的中非中医药合作国家战略。鉴于非洲在中国外交和经济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建议从国家整体战略角度出发,从国家层面尽快制订中非中医药合作战略,对现有重点项目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第三,以非洲国家的需求为导向,分步实施,先在尼日利亚、坦桑尼亚、马拉维、马达加斯加等已经有意推动复方青蒿素清除疟疾技术方案的国家,选择研究区域,研究总结出适合各自特点的快速控制和清除疟疾模式,从国家援外经费中列项给予支持;成立中国-非洲疟疾防治研究中心,构建国家复方青蒿素援非抗疟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一支能够长期坚持本领域研究的专家队伍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四,在中非卫生合作论坛框架下设立传统医药议题,开展传统医药的管理、政策和信息的交流,支持中国与非洲机构间进行传统医学医疗、教育和科研合作。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主席宣布在未来三年内推行中非合作十项计划,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其医疗卫生现状。

【参考文献】

[1]http:///gn/2013/08-09/5144101.shtml[OL].

[2]刘保延,邓良月.世界针灸[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谭雅昕.浅析中医药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策略及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9).

[4]陶林,张宗明.论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突围[J].理论月刊,2015(3).

中医药现状发展篇5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 现状与趋势 高等中医药院校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问题可以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探索。例如,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远程教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校园管理信息化等。本文仅从信息技术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带给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变化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

1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现状

事实上,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与计算机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分析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常分为主机(mainframe}、个人计算机(pc)和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3个时代,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同样可以分为3个阶段。

(1)主机时代:从上个世纪so一70年代起,计算机开始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扮演角色。除科学计算以外,各种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即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软件的开发先后列入一些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研究计划中。不过由于当时计算机应用还不普及,过分集中的使用方式,缺乏方便的人机交互手段,以及昂贵的价格等给cai的实际应用带来诸多困难。

(2)从70年代开始,个人计算机((pc)的出现及其普及,为cai的研究、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条件。80年代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了cai教室,学生随时可以到这类教室中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学,也可在其中开展教学、辅导和培训等活动。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当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比较早的学校之一,有一个较大的计算机中心。在指定的计算机实验室中,可以进行不同种类课程的教学活动。比较典型的有英语语言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终端自学不同程度的英语课程。这个时期计算机尽管在高校的许多活动中,如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得到一定的应用,但只是作为传统教学和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

(3) 90年代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给高等中医药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进人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分析。

1.1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首先,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型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不仅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正规教育,同时也使函授、业余教育等传统的远程教育,从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并引起不同领域专家以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始于90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10-20年。在沿海地区和较发达的城市,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建设近年来有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个领域,取得很好的效果。据报道,1999年我国仅有4所大学开始远程教育试点,在读学生最初只有7,000多名。目前已发展到67所大学,共有学生130多万名。

1.2网络化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提供的另一个重要机遇是,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这一点也将会改变我国整个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面貌。特别是因特网出现以后,资源共享已经国际化。从教学的角度看,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使我们有可能学习并享用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名校名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较短的时间里,既可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又可缩短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从高校的科学研究,博士生与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网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可以较快地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面临的重要课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应该说我们是相对落后的。以数字图书馆为例,美国一个校级的图书馆一如加州数字图书馆(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cdl)就拥有3,200万项数字学术资源。我国数字资源的建设还刚刚起步,中文网上资源还十分匾乏。这些现状同样会影响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1.3数字校园

信息化不仅影响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要教学与科研活动,带来传统教学、科研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会给学校现行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机制提出挑战,推动它们的变革。推动这种变革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化带来传统教学、科研模式的变化,需要新的管理机制;另一个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校务管理,也需要新的机制,即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校园(digital gampus)。数字校园的建设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给高校带来的影响与变革,或者说,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深刻课题。许多专家已经认识到,信息革命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变革,而且中医药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

21世纪的高等中医药教育肯定是会有巨大的变化,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它会如何变化,这又是一个难以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信息革命给传统高等中医药教育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那么未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任务和功能是什么需要我们进行思考。例如,如何消除教育界的“数字鸿沟”;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化是否可以给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和同等的教育机会;教师在未来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作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校的正规教育与面向社会的大众教育、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等等。理顺这些问题就可明确未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任务和功能。

2.2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基于信息(特别是网络)技术产生出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灵活性与方便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等,但它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新的陌生的学习环境造成的困难等不利因素。因此,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多种模式并存的。

目前已提出各式各样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如e一学习(e-learning), e一学院(e-college) , e一大学(e-;niverslty), e一学位(e-degree)等。那么,这些模式又该如何相互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3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采用

中医药现状发展篇6

论文关健词:高等中医药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对新时期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从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对学分制和课程体系、开放型课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教育特点作了分析,并提出其发展新思路。

在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深人开展《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体制改革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高等中医药教育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

经过5年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围绕“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改革是动力,质量是根本,重心适度后移,加强继续教育”的工作方针,中医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首先是中医药在校生大幅度增加。1999年以前,全国中医药本专科和中专在校生仅9万人,如今已达到45万人,其中院校在校生41万,成教生4万。其次人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1999年以前,培养医疗类人才和其他人才是9:1,如今医、药、护、管理及其他的人才是5.5:2:1.5:1,各级各类的中医药人才,满足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三,中医药院校初具规模,成为中医药事业的亮丽风景线。一批新建院校占地面积达到1. 3万亩,经费投人70亿元以上,如江西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当然,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建设、盲目发展的状况。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提出了“发展重条件,调整重市场,改革重模式,质量重标准,继续教育抓落实”的新思路,并制定了6个与教育相关的标准,包括中医药教育机构设施标准、中医药专业设置标准、中医人才培养标准、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设施标准和中医基础名词术语标准等。通过标准战略,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2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趋势

今后将继续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建设,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如全面出台系列设置标准,制定临床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加大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经费投人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提高整个中医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研究、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进一步扩大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研究生试点工作等,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质量。

2. 1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做好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继续加强中医古典文献整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重点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传承方法。要积极开展中医教学模式的研究,改革在中医理论、临床教学中基础课、临床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中医人才的特点,探索采用基础和临床交替教学,理论与实践滚动联系的教学方法,建立起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全面组织实施“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教育部共同研究制订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开展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修订《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制定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建设一批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总结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2. 2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

(1)完善学分制体制改革,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是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学分制用来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它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

学生每成功修毕一门课程便得到若千学分,当考取到足够的学分便可毕业,至于毕业所需学分的多寡则视各院校的规定,学生只要完成了规定的必修课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学生选修课程时有很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和专长主动地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不同素质和个性的学生。

国内高等教育竟争性加大,高等中医药教育系统应鼓励革新和创造,并以能够对社会需要做出最迅速的反应,学生、医院、政府都有选择的权利。高等中医药教育应适应市场竟争需要。同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中,每一个学科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要使高等中医药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势必要求大学开出新的课程,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授给学生。

高等中医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较灵活,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外,老师可以根据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场需求,开设新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学到最紧缺的专门知识而找到工作,而学分制的实行恰恰有利于新的学科较快地进人高校。

(2)开放型课堂改革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随着知识爆炸、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市场等市场力量的作用,以及“概念经济”的出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智力、读写能力、创造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等所决定,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所占的比重已经变少。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型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所谓开放型课堂,是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对象,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度;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同时给学生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自主获取知识的条件等。开放型的课堂能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能够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要创设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能够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予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甚至有时证明学生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能够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自由度很高、民主气氛很浓、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到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而能勇于提问、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氛围很活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也就能在这样宽松、自由、积极、愉快之中进行。

(3)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课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显著成效。

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英语(医药方向)等13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开办了3个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医学、中药学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中医骨伤、中医美容、针灸推拿、中药制剂、高级护理、医学检验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此外开展成人教育和各层次的对外教育。从2003年起,我校由原来的单一医学学科门类课程增加到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5个学科门类课程。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除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比较稳定不变外,其它选修课程内容经常改变。同样一门课程,不同教师采用不同教材,教学内容自然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学期讲同一门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除了基本内容不变之外,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尤其是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的根本没有材,似乎也不需要材,教师只是介绍性地把学科前沿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讲法几个课时就讲完了,剩下的课时教师就让自己的助教准备一些有关的材料进行讲解,然后再布置一些题目让每个学生去准备上讲台讲,或让学生自己定一个题目,然后就这个题目查找资料,论述该题目。

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定法。但这正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为了准备讲稿,事先要查大量的资料,甚至还需要做一些仿真或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4)注重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学生时更注重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考试是检查教学成绩的一种最普遍的手段,但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时更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忆或描述能力。如在临床学科科目考试中,有一半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讨论复杂问题,有现存标准答案的题目不多。象这类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正因为这样,学生们不需要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是尽可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只要能言之有理,即能“自圆其说”,都可获得好成绩。同时,因为由于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因而减少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也别出心裁。除了规定的实验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外,有些本来没有安排实验的理论性课程,教师也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或课题拿出来,让学生具体做其中一部分工作。如有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把本来属于自己工作的校园网建设项目拿来,分配给每个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如编程等。学生完成了任务,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看到自己编制的程序被应用于网络时,其成就感是可想而知的。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鼓励低年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目前,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外,学校还鼓励低年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甚至与导师一起撰写科研论文,进而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今后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强于现在的大学生。原因是今后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多。

一是半工半读为学生创造了条件。允许大学生打工,全日制学生和半日制学生均可以打工。

二是公民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增加了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人社会,了解社会。

四是鼓励学生去医院实习,找到实习机会的学生,实习期间不仅可以不在学校注册学分和上课,还可以把实习算作一门实习课程,并给学生计算一定的学分。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很合算的,因为实习期间不仅可以同样挣到学分,而且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能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实习收人,有的甚至因此被实习的医院录用。尤其是研究生,有的隔一两个学期就能联系到实习的医院实习,有的连着实习一两年。所有这些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不会有“断乳期”,但由于目前大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的校园里,疏与社会联系,对社会知之甚少,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学生至少需要经过2至3年的“断乳期”。

(5)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高度专业化、高度分工、高度协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分工,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同一个行业内需要不同研究方向的专门人才。在科学高度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决定了大多数人只能掌握某一个专业的知识或某一种专门的技能,而很多工作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与他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作的精神和素质。

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做法应进一步改进,在一些理论课程中,教师会布置一个比较大的题目,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共同去完成,每个人完成其中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的论述。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温病学》实验设计等课程,教师一般会布置大作业设计一个项目,由学生自发分组,每个组设计一个系统。每个组的学生再进行分工,每个人具体做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如设计一个项目.而一个项目内各个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这样一个组的学生要完成系统的设计任务,必须互相协调,分工协作。

中医药现状发展篇7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江西省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羽毛球课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的需求,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阅读相关著作,全面分析,形成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157份,回收145份,有效问卷145份,具有相当的信度。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加以分析。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演绎、归纳、整合等分析方法,对科院羽毛球教学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阐述了相关的建议。

1.2.4 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论文的需要,采取访谈的形式与本校的羽毛球老师进行沟通,全面收集他们对于羽毛球教学的看法与期望。

2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羽毛球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学院学生参加羽毛球运动的动机

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动机很多,而良好的运动动机能够使学生长期坚持本项运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院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原因中,提高身体素质占总数的36.55%,个人爱好占31.03%,从众心理占8.27%,社会交往占17.24%,其他的动机占6.89%。其中有一大半学生是出于个人爱好和提升身体素质,这样的动机有利于推动羽毛球教学的开展。

2.2 学院羽毛球教学的现状

2.2.1 专业教师资源比较缺乏

在学院,从事羽毛球教学的老师不多,专业的羽毛球教师只有一个。其他专业的老师缺乏专业的羽毛球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根据学生的羽毛球运动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然而在科院中,选修羽毛球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多,大部分学生的羽毛球基础较低,选修该课程也是仅凭个人爱好或锻炼身体。学生需求的上升与师资力量的?T乏产生了矛盾。由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学生会对羽毛球课逐渐失去信心,学校很难实现开设此课程的预期目的。

2.2.2 教学层次参差不齐

科院的羽毛球选课实在网上进行的,虽然都是同一个年级但是学生的差异性很大,有经常打的也有从没打过的。并且每个学生的身体素与运动能力不同,掌握的羽毛球知识也不尽相同。学生间的性别、年级、专业差异明显,对羽毛球的认知度有高有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这种参差不齐的情况是必然的,这就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容易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得不到提升,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的不良现象。

2.2.3场地设施不完善

羽毛球场地是开展羽毛球课程的最基本条件。完善的场地与器材可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上课积极性。随着羽毛球爱好者的增多,对羽毛球场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在科院并没有单独的羽毛球室内场地,只能在半室外里进行,微微的风都会影响到课程效果。下雨天场地更会出现拥挤不堪的现象,学生很难学到羽毛球知识,老师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严重影响学生练球的兴致。

3 学院羽毛球教学发展对策

3.1 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要提升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教学方式必须充分体现出趣味性与娱乐性。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采取适宜的运动方式。从握拍姿势,步法要求,发球要领以及正反手击球等基础内容逐步进行讲演与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竞争性是羽毛球运动很重要的一个特性,竞争性的活动能迅速地激起学习意识与参与意识。学校可大力开展各类羽毛球竞赛和趣味比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不断掌握羽毛球技能,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气氛。

关于师资力量缺乏这方面,科院应大力引进专业羽毛球教师,加大对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专业水平,使得羽毛球教学等长久发展。此外,通过举办各类长、短期培训班来提升在岗教师的专业技能。

3.2 转变羽毛球教学内容

羽毛球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涵盖了很多技能。学生的基础水平、身体素质与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应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水平低的学生采用基础性战术,水平高的采用提高性战术,避免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

3.3 丰富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它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的情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改变了固定的老师讲演,学生训练的方式。通过播放一些羽毛球赛事的视频,调动学生的知觉系统去深入研究动作。同时老师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提示一些应当特别注意的动作以及技术,观看后做一些简单的战术分析。学生的参与性与动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慢慢喜欢去模仿一些高水平者的动作姿态。这种学习的主动性可使学生的羽毛球技术得到快速提升。

中医药现状发展篇8

关键词:医院管理;临床药学;药学发展;药品安全

1引言

我国的医院临床药学经历了约30多年的发展,目前仍然发展是不均衡。我国医院临床药学中,不合理用药占据服药者总数的11%~26%之多。由药品造成的各类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另外,我国约有50%左右的聋哑儿童,都是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所导致的。合理用药和药品安全已成为我国医院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发展需要,传统的药学模式需要朝向专业化及全方位药品服务方面发展。

2医院临床药学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增加的同时,也存在较多的医患矛盾和医疗风险。如今的医疗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医院要实现持续生存及发展,就需要提供优良的药学服务。医院药学属于临床医疗实践的重要部分。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同时,转变了缺药的历史,却随之产生被"药害"的不良状况。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人员多达20万人之多,药物不良反应在医学上被称为"药源性致死",该问题已成为我国医院重点问题。从2008年1月10日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临床药师制度,翌年3月1日,由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卫生部联合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起重明确指出我国医疗机构的药学部门要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要对临床用药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医院合理用药、科学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医院药师承担者指导患者安全用药的重任,临床用药对于药物治疗具有重要影响。

3我国医院临床药学发展现状

3.1医院临床药学取得的成就。

3.1.1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早在1987年,卫生部就将12家重点医院批准为全国临床药学试点医院;1991年,卫生部又将三甲医院中的临床药学工作作为对医院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在2002年,出台医院药学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3.1.2改进了专业培养的方式 为了提高医院药师的专业水平,我国于2005年、2007年,2次开展"医院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通过组织专业化、规范化的在职药师再教育培训。同时,我国相关高校也增加了医院药学相关课程,为医院临床从业人员输送专业技能人才。

3.2我国医院临床药学存在的不足

3.2.1专业人才较为欠缺 目前,我国医院药师整体学历偏低,较多人员仅仅是中专学历,部分人员的临床知识及专业技能水平都较为欠缺。医院药师和护士、医师的沟通较少,导致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开展较为困难。我国较多高校都增设药学相关专业,设置药学专业4年及药理专业5年课程学习,增设的课程中主要以化学为主要专业,工作方向主要以药学实验室为主,对医院临床用药的专业应用涉及较少。同时,高校药学学生缺乏临床实践,临床实习的时间也较短,导致对临床用药的专业技能水平较为低下。另外,在职药师由于缺乏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再教育培训,不利于医院临床药学的发展。

3.2.2医院临床药学从业者工作地位不合理 在医院临床上,如何用药是医生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普遍存在"重已轻药"的问题。由于医院缺乏对药学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而患者缺乏对临床药师的认识,导致临床上药师没有进入临床科室,只能将药学工作限制在药房进行,严重阻碍了医院临床药学的发展。

3.2.3受到医院药房管理约束 目前,我国医院药房中的药剂师主要工作是进行药品制剂和派发,而临床药学工作者的工作也一般限制在药品浓度监测范围内。在相关法规中,规定了药师不能更改处方,医院临床药师变得毫无用处,导致临床药师质量下降。

3.4关于我国医院临床药学发展的思考

3.4.1加大对临床药师的培训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药生产也在发生变化。在此环境下,就要求医院药师在用药时要具备专业素质。医院要加大对药师的专业培训,可以开展用药专业知识讲座等培训形式,提高药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用药的准确性。在日常管理中,医院要加强同药师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药师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医院药师与药师之间要保持交流和研究,通过互帮互助,找到自身缺陷,弥补不足。通过学习用药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用药的准确度,提高用药质量。

3.4.2完善临床药师考核制度 为提高医院临床用药质量,除了要提高药师工作质量之外,同时要建立临床药师制度,还需要完善临床药师考核制度,利用制度来规范工作,确保用药质量的提升。医院药剂科可以组织理论考核,对药师的理论知识进行摸底考核,促进药师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临床用药质量。此外,要注重提高药师的分析能力,确保药师在用药时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另外,临床药师要能够根据患者病历,找到合理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

3.4.3积极拓宽药学服务领域,深入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 医院临床药学工作者要注重药学知识同相关学科的融合,让临床药学知识和药学服务领域得到扩展。医院药师要加强医师同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了解患者和医师的实际需求入手,以医师和患者的需求为工作指导,加强医院临床药学的服务,提高医院临床药学的地位。

4结论

我国医院临床药学得到加快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立足于现有发展模式,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专业技能、提高药师用药准确度,实现医院临床用药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英.我国医院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药房,2006,17(21):1604-1606.

[2]宋敏.对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思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5):179-180.

[3]张泽伟,林春燕.医院临床药学的现状及展望[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857-2858.

[4]鲁琼,彭六保.浅谈医院临床药学的现状及展望[C].//湖南省药学会第12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497-500.

中医药现状发展篇9

>> 推动甘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 创新中医药产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简述 亳州中医药文化发展探析 山东省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与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中医药发展纲要背景下陕西省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文化营销与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 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 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福建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对中医药教育影响述评 山东省编办、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书记工作实录(八) 东城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基础及策略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浅析 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及路径创新研究 中医药规划出炉政策护航产业发展 中医药产业发展状态分析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辽宁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董君.山东省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韩娜.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2015,(8):49-50.

[6]张文珍.创意山东建设的实践价值与思路对策[J].理论学习,2012,(10):30-34.

[7]中国产业信息.2014年我国中成药行业产量数据深度分析[EB/OL].(2014-02-19)[2016-5-13].

[8]2014年全国中成药产量情况.[EB/OL].(2015-03-18)[2016-5-13]..

[10]山东加快发挥技术改造对中药产业转型升级.[EB/OL].(2015-01-29)[2016-5-13] .

中医药现状发展篇10

摘 要:国际化医药市场环境对我国的传统民族医药产业--中药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应该加强对中医药产业中不足及优势的分析。本文从中药的特色入手,对中药现代化的主旋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创新;中药;现代化

前言:在我国,中药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扁鹊、华佗等神医用中药救人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与中药在我国的流传和发展不同,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非华人社会的人们习惯利用西药治疗自身疾病,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中药,并对中药的药效及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因此,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加强对各类阻碍问题的解决。

1特色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与西药在理论体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本质角度来讲,中药的特色性特点是其能够在医疗领域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基本原因。随着人们健康理念、对疾病认知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诊疗需求逐渐从传统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化成集机体保健、疾病预防、疾病治疗以及后期康复与一体的多维度模式。就西药而言,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要求相关人员加强各种化学合成物的分析[1]。从西药研究成效来看,整个研究过程周期较长,所得合成西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且所需难度及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中药的优势较为明显。为满足人们的保健、养生需求,可以加强对中药的分析和研究。从目前我国的中药应用现状来看,中药已经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性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疑难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中药的药效是基于各类中药成分间的协同作用产生的,因此患者服用中药后基本不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或抗药性,其疗效较为显著。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应对西药冲击的主要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结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开展中药的开发及实践,进而扩大中药在医疗健康市场中的占有率。

2规范

从中药的发展历史来看,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十分悠久。在这种背景中,国人对中药的接受及认可已经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民众而言,他们更加相信各种科学技术。在文化差异的鸿沟之下,部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无法准确揭示中药药效的产生机理和药性。这种现象对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面对人们对中药现代化普及发展安全性的要求,现有的科学技术及中药研究工作难以得出各种复方天然药物的准确安全性数据及药性数据。作为我国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的普及应用过程中,相关人员过分重视其从中药推广中获得的经济利润,并未对中药研发及产品生产等方面制定完善、标准的制度规范。为了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目的的实现,应该加强对中药作用机理、成药研制药性分析说明等质量标准及理论体系的规范。在提升其规范水平的同时,促进西方国家对中药的接纳和应用。

3创新

医疗健康保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决定着中医药产业发展形势的严峻性: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中药的发展需要将创新作为基本原则,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对自身进行调节,进而提升中药产业发展与市场变化要求之间的契合性水平。

从我国目前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就创新层面而言,该领域发展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在中药上的药材资源储备优势和丰富的应用经验为中药的创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后续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深入完善中药研发系统。除了已经取得良好应用成效的疾病类型之外,中药现代化创新发展应该将西药难以治愈的疑难病种作为主要目标[2]。结合人们在用药方法、剂型等方面的偏好,研发出药效极佳、方便安全的创新型中药产品,在扩大中药应用范畴的同时,促进中药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发挥我国这一传统医药产业的惊人魅力。

4发展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医药发展多以自给自足模式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独立发展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发展模式。这种变化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除了少数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中药成品之外,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受西药挤占、产品出口发展速度较慢为主。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内部原因。中医药企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从开放性的医疗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为客户提供质量不合格的中成药产品。这种发展方式虽然为企业带来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讲,这种变化严重危害了我国中成药产品的药效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对外声誉。此外,干扰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包含各类中成药产品的包装问题。以中药在保健市场中的竞争为例,相关企业并不重视中药产品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其在产品外包装方面与西药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良性发展目的,应该加强对中药产品质量及产品包装的监管和优化。这一发展目标要求中医药企业首先树立正确的发展认知: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立持续为市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在这种发展观念的引导下,中医药企业需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严格控制中成药产品的质量,并参照其他优秀企业的西药产品包装,自主完成中成药产品的包装优化设计,促进中药产品优势的有立发挥。

第二,外部因素:出口秩序因素。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中药出口制度规定尚不完善,在实际的出口过程中,西药以其丰富的出口经验对中药产品的出口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为优化我国中药的出口发展现状,应在完善中药药性、安全性分析体系的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优化中药出口制度的优化策略,为中药现代化出口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我国近十余年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2000年,我国中药年出口额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的比例约为5%。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后,这一比重发生了显著增加。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中药年出口额占比约为20%左右。这一数据表明:中药在际医药主流市场中的认可程度发生了显著提升。但与西药的占比状况相比,中药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后续的中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药应该在坚持自身治疗药物角色的同时,扩大自身在治疗及保健领域的占比。

结论: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传统民族产业之一。在竞争性的国际医药市场环境中,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利用不断完善的药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满足人们对中药药效信息的需求。同时,还应该提升中药产品生产、研发等环节的规范性水平,利用创新技术获得西药难治愈疾病的中药产品,以实现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的良性发展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