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安全感十篇

时间:2023-03-31 05:01:33

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篇1

问题是人生哪有安全感?父母不和我们商量,没经我们同意,或意料之外或处心积虑就把我们带到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饱受折磨,我们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他们的庇护,可他们又常常自顾不及。等我们长大了,我们的安全感又变得极其复杂诡异,要满足外在形形层出不穷的标准,诸如女人要美丽优雅,男人要成功辉煌等等,还要慰藉不肯安份不甘寂寞的内心,诸如爱与尊重;老了,安全感又成了罩在健康和孤独上的两大鬼魂,随时会跑出来把我们吓得半死。

世上本无安全感,想的人多了,就有了各种虚假繁荣的伪安全。尤其是女人,很容易就对伪安全着迷,习惯给自己贴上各种各样的伪安全标签:有了房子就安全了,有了钱就安全了,有了稳定的职业就安全了,结婚就安全了,有了孩子就安全了……

我们不妨回归到生命的本质来思考这个问题,人生是什么,不过就是两点一线,起点终点都不是我们能够掌握或者预料的,因而与我们关系不大。所谓的安全感无非就是希望中间这条线直点,顺点,一路平坦。如果两点是固定的,两点之间的连接线永远是直线最短。一路平坦除了一路快溜又有何意义?

没有安全感篇2

本期主持 李洋

过去一周,几件重大新闻把一个“伤”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先是湄公河惨案继续发酵,真相依旧扑朔迷离,公民安全感伤口难愈;紧接着,淘宝商城提高“进城”门槛,中小卖家集体抗议,商城变“伤城”;而三天后,佛山两岁女童被撞,18个路人无人过问,再将国人的愤怒心伤推向极点;然而,伤痛并未结束,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9月份CPI同比增长6.1%,食品价格上涨13.4%。生存和生活都如此没有安全感,国人如何“伤得起”?

湄公河惨案谜团仍未解

10月18日,《北京晨报》报道,由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兼领事保护中心主任郭少春率领的工作组,10月15日下午抵达泰国清莱府,中国公安部刑侦专家与泰方一同连夜开始对遇难者进行尸检。16日上午,双方对遇袭船只进行首次共同现场勘察。至此,这起在坊间被形容为“血案”、“惨死”的事件,真相仍旧扑朔迷离。

佤邦?贩毒集团?泰国警察?一周以来,各类元凶猜测仍在持续。泰国军方和警方称,缅甸佤邦毒枭诺坎指挥的贩毒集团,被认为是湄公河枪杀中国船员的幕后黑手。但缅甸佤邦政府当天声明佤邦与事件无关。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真相越是不明,中国公民在湄公河航运的安全感就越差。10月10日大洋网发表了措辞强烈的评论《金三角血案,谁在漠视船员生命》,警告“血案已不止一次发生过,但愿此次能真正让人警醒”。

《新京报》也在同一天发表评论提出,“在此‘特殊’地域,应‘特殊’对待,总之,千方百计保护我公民海外安全,任何时候都须摆在第一位”。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恐怕也不是最后一次发生,它提醒我们: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公民走出国门谋发展的今天,中国人在海外的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毕竟,生命比财富更重要。

商城变伤城只为“进城费”?

上周感到受伤的还有淘宝众多C2C型的小网店店主。10月10日淘宝商城宣布大幅提高技术服务年费和保证金,将原有的每年6000元的技术服务年费提高至3万元和6万元两个档次;同时,商家进驻淘宝商城必须在支付宝账户冻结违约责任保证金,分别为5万、10万、15万三档,这相当于过去1万元的保证金暴涨至5倍到15倍。10月11日晚间,为表示抗议,约7000家中小卖家通过YY网络语音等组织方式,对韩都衣舍、欧莎、七格格、优衣库等大卖家进行攻击,包括利用规则购物、给差评、到货付款或申请退款等,导致这些商家的大部分商品下架“被拍死”。(10月15日《经济观察报》)这一天的淘宝商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伤城”。

值得深思的是,网民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明显呈现两极分化。在支持者眼里,这是一场“蚂蚁雄兵”反抗不公的起义,简直就是中国电子商务版的“占领运动”。许多网民将矛头指向淘宝发家的“原罪”,认为淘宝的成长就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先是为了自己壮大而容忍某些中小卖家的不良行为,现在却要赶走中小卖家,自己不承担任何责任;而莫名其妙当了替罪羊的韩都衣舍等大卖家自然也深感委屈。无论如何,淘宝商城更改游戏规则后,中小卖家都不该将愤怒和不满直接发泄给其他合法经营的商家。因此,这是一场注定没有赢家的战争。淘宝在伤城的同时,也伤害了弥足珍贵的商业伦理。而这并非中国商务领域的个案。

佛山交通案撞伤国人心

今年早些时候,有港媒以《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为题,猛烈抨击当下的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曾经在内地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但广东佛山发生的撞倒两岁女童后逃逸,短短7分钟内,一共18个路人经过,却无一人出手相救或报警,直到一位拾荒阿婆发现后将女童扶起。此时的女童早已奄奄一息。更令人寒心的是,这位阿婆事后竟被质疑是“想出名、炒作”。(10月15日《广州日报》)

虽然不赞同拿这18个路人为国人画像,但他们传递出的冷漠还是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正如《中青报》所言:“如此世道人心,要经过多少冷漠的沉淀,多少缺德的累积,才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形成这么根深蒂固的冷血。”(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从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到前段时间全国热议“老人跌倒能不能扶”,似乎为冷漠找到一个再好不过的借口。简单地发表道德演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此的心态就是―“心痛,但是无能为力;咒骂,然后旋即忘却;指责别人,却放过自己”。(10月17日《扬子晚报》)或许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反思:到底是什么东西出了致命的错误,才导致今天这种局面发生。

CPI再涨何日能到头

继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9月份CPI同比涨6.1%,食品价格上涨13.4%的消息后,时隔4天,国新办就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1%;这是继去年四季度和今年的前两个季度,GDP连续第三次增速回落。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同比名义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再次用数据说明,居民收入增速无法与GDP增速媲美,更无法与财政收入增速相提并论。发言人如此总结,“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CPI如此飞涨,超过国际警戒线已有数月,人民不堪其苦,发言人却轻松淡定,“总体良好”。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预计,冬天菜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食品价格难以下降,而CPI也将继续保持高位。看来低收入、高消费的日子还得接着过。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学教师

回音

回应A1版:《温州该救不该救》

朱海就(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温州经济不应该救,因为它本来就是民营经济,如果去救它,就是干预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温州的问题被媒体过分夸大,温州经济的特点就是分散性,是一种平民大众的模式,而且温州主要的资金在外地,本地的工商业对温州模式是非常次要的,就算温州出了问题,并不会影响到温州经济,更不会影响全国,温州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投资总是有风险的,温州的企业家应该要担起自己的责任。

回应A13版:《立法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空间》

邓国胜(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

草根组织的登记应该降低门槛,而不能进行有罪推定,我们过去都是重登记、轻监管,现在要反过来。我国曾经动议出台《结社法》,但由于一些原因最后没有出台,现在要出台《结社法》或《社会组织法》的可能性更小,因为社会组织包括社团、民办非企业和基金会,它们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异,现在最可行的办法是尽快把三个条例修改完善。

回应TⅡ03版:《专访余英时:共和之梦首度开启》

朱桂英(北京媒体人)

辛亥革命的政治性超过其历史性,它成为之后不同执政者权力合法性的源头。因此,任何谈论辛亥的言说,必然隐含着一种对政治秩序的价值判断。余英时先生是谨慎治史的大家,心中了然一部中国通史,评论辛亥,自成体系。与大陆历史学者相比,余先生在这篇访谈里多有异调独论。

比如,他认为满清专制实为穷途末路,越改越专制,在革命后会自然解体,而非被革命冲垮;严密的政治秩序失调后,民间力量反而成长起来。说到底,辛亥革命,是帝制(专制)覆灭的界碑,之后纵有回光返照,也会被民主大流急冲沉落。

外媒看中国

要不要救溺水民企?

来源:10月18日《金融时报》

关于要不要救温州的争论,有些人认为,这是高利贷者们咎由自取的末日,凭什么要拿纳税人的钱去救他们?而且,即便是救了,也没有一分钱会落到实业者的手中。但据我的观察是:资金危机从根本上来讲是实业的危机,高利贷只是“岸床变窄,水位抬高”的结果呈现。

温州高利贷两次爆发重大危机分别是在1986年和1993年,其后十四年时间,高利贷一直存在却未出现重大危机,而浙粤等地民营企业能够迅速壮大,与这里有一个活跃的民间金融环境有很大干系。后在2007年,当民营企业的规模渐大,而地下钱庄市场的规模已经与之不能匹配,当经济环境过热,政府以信贷控制的方式进行调控时,资金需求量在极短的时间内猛然增加,导致地下信贷市场的利息水涨船高,而各企业为了获得“救命钱”,不得不饮鸩止渴,甚至进行了极其危险的“信贷互保”。

中央政府虽推出了减半征收所得税等一系列优惠措施以表明积极,但事实上,历次民营企业发生危机,从来没有一次是靠中央政府的政策获得解救的,“放松银根”难以立见成效―况且,七成以上的中小企业从来与“银根”无关。再说地方政府,欲用土地来解决问题,难度也在增加,不仅在于地方债务剧增,土地价值更是大幅缩水。三说商业银行,用行政性手段和窗口指导的方式“逼迫”银行给溺水者发“救生圈”,显然是不可靠的;如果银行完全听从政府,那么“商业”两字就可以直接去掉。四说企业自救。无论是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还是外贸依赖度的下降,这都不是在短期内能够达成的。

中美关系和亚洲集体安全的未来

来源:10月18日《联合早报》

亚洲的安全困境,除了中美关系外,更要把小国(或者较小国家)考量在内。在任何地方,小国家需要多边主义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较之大国,小国的选择比较少。小国的各方面的需要,包括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都要求和大国处理好关系。亚洲缺乏集体安全体系。现存的机制多为经贸关系。尽管存在着一些次区域的安全机制,但这些机制并没有任何能力来应付亚洲的安全困境,相反,它们有可能随时恶化亚洲的安全局面。要实现亚洲长久和平,亚洲显然需要一个集体安全体系,一个包括中国、美国和亚洲国家在内的多边集体安全体系。

中国周边的小国家更是需要一种集体安全机制,这些国家都在继续维持和美国的安全关系的同时追求和中国的经济关系。安全和经济关系对这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很多人现在都希望东亚峰会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体系的开端和起点。东亚峰会和传统尤其是冷战时期建立的多边组织区分开来。它是开放性的,不是针对另外一个国家或者集团的,从而不会对外部世界构成不安全;相反,它是通过协调组织内部不同成员的行为而增进互信、减少不信任和安全困境,而实现集体安全。

这样一个体系对美国和中国都有好处。如果能够建立这样一种集体安全体系,就表明中美两国存在于同一个体系之内,而非属于两个不同体系。这就可以避免冷战期间美国集团和苏联集团之间对立所造成的世界性的“不安全”局面。处于同一个体系之内,中美的互动可以制度化,可以避免大规模的争霸战争。

本周推荐

报道篇

温州赌徒:“太太团”与101亿大案

作者:刘华

来源:10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4月,温州市鹿城区法院判决的一个团伙,仅1年多累计赌资即达101多亿元。9月份,龙湾区打掉两个特大网络团伙,抓获参赌人员798人,其中一名富婆就输掉1100多万元。据介绍,太太们的“豪气”远远盖过男赌徒,常常输得精光后向借贷。而赌友之间相互攀比,“输得多却不在乎”反倒成了时尚和高贵阔绰的象征。上海媒体为此惊呼,“温州太太团”是继“温州太太购房团”、“温州太太理财团”之后的又一新生组合。

在老板跑路最严重的龙湾区,现象一度处于失控状态。龙湾区公安分局局长李伟向记者坦陈,这个本地常住人口不过20万、外来人口却高达42万的辖区,“不仅一般群众参赌,一些党员干部甚至带头组织,导致家破人亡、继而引发刑事案件。”如此高暴利、低成本和相对低风险,导致日益猖獗的地下实现了企业化运营。记者了解到,一些与赌交织在一起的黑恶势力逐渐渗入到当地的征地、拆迁、工程项目中,霸居一方制造事端。而在浙江一些地区,一些赌徒形成势力后甚至通过借高利贷、贷款以贿选的方式竞选村干部而后侵吞集体资产。

点评:温州经济已处于崩溃的边缘,而此刻爆出如此大规模的团,确实让人跌破眼镜,那些主张救温州的人,或许观念会立马转向,温州是个无底洞,谁要投钱自己投去,别动纳税人的钱就好。

评论篇

中国模式,还是过渡性体制?

作者:吴敬琏

来源:10月17日《财经》

“中国模式”的话题,起源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的爆发式增长。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真正起飞了。“中国模式”论倡导者的回答是:中国独特的经济和政治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解释虽然能够燃起某种民族主义的自豪感,却也留下了不少的疑问。如果说驾驭整个社会的强势政府和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强大国有经济是中国成功的秘密,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中国同样拥有强势政府和比如今更为强大的国有经济,中国人得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苦难?

中国的确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然而为赢得这些成就而付出的成本也大得惊人。正像一些东亚国家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的,一切采取“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都需要打破特殊既得利益的阻碍和干扰,推进从威权发展模式向民主发展模式的转型。虽然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市场经济是一套配置稀缺经济资源的机制。

没有安全感篇3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它的重要性仅次于呼吸、喝水、食物、睡眠和性等生理需求。说白了,安全感就是人活得笃定,没有持续的恐惧感,这样的感受来自物质以及精神上的保障。有的人缺乏安全感源于物质上的不充沛。比如没有能力置业。在传统观念中,没有自己的产业也就意味着生活中的安稳欠奉,随时可能面临居无定所的未来。又比如有人在年轻体健的时候便开始常常担心,万一老病,会不会没有足够的金钱获得医疗。同样,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的家门会不会随时被陌生人闯入,自己的财产会不会突然被侵占,甚至害怕,如果说了被社会主流认定为是不正确的话,会不会从此失去自由——是为在精神层面上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人很难活得坦然。人生究竟是有安全感的时候多,还是没有的时候多呢?这个问题难有数据化的回答,但是你必须相信,那些因为没有安全感而刻意疏离、时时自保,乃至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相当“自私”的人,内心都清楚自己有这个病——安全感不是病,缺了挺要命——也大都在努力想让自己变得有安全感起来,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他们希望可以找到,希望某一天,突然有人驾着五色祥云给自己送来安全感。

可惜,愿望再丰满,终也抵不过现实忒骨感。且不说地震、洪水、干旱、海啸等难以抵御的天灾,单是人为灾祸早已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动车脱轨、环境污染、房价飙涨、物价激增、食品安全、就业困难、看病奇贵……连一场暴雨都可能潜伏狰狞杀机,种种迹象表明,安全渺无踪影,危险却四面埋伏。

究竟还要等多长时间,我们才可以安心地蜗居,安心地吃饭,安心地出行,安心地生病,安心地老去?

当然,你可以说安全感不是伸手要来的,它首先需要我们反求诸己。你也可以煲出一锅心灵鸡汤深情地呼唤,人们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尽情享受心灵充盈带来的愉悦。的确,当越来越多的个体靠行动去重建安全感而不是单纯抱怨和诅咒之时,社会将增加更多的希望,当我们主动给予别人安全感的时候,我们自己得到的安全感也会多一些。

没有安全感篇4

近日,江苏省有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就“不安全感”这个问题在全高三年级展开调查,短短两周时间内,共收到有效问卷1165份。结果显示:66%的考生表示经常会产生不安全感;32%的人表示偶尔会有不安全感;仅有3%的考生自感心理强大,毫无不安全感。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考生生活在一种“不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呢·调查结果显示,“对失败倍感恐慌”“对复习毫无头绪”“尊严受到威胁”等,都是重要原因。而对于重新回到校园里复读的考生来说,“难以融入新集体,缺乏归属感”是最令他们深感不安的一大因素。

高考生安全感缺乏的五个因素

一、失败恐惧

“我是班上的一名学习尖子,老师非常器重我。可就在上一次期末考中,因为失手,年级成绩排名滑下了二十多名。尽管后来老师安慰我说没什么,但那次考试对我心理所造成的阴影却是无法抹去的。如今,我开始觉得自己风光已逝,上大学没有什么希望了。”

——经历过挫折,品尝过痛苦的滋味之后,内心对再次经历挫折产生恐惧、恐慌感。

二、无序恐慌

“高三了,现在各科作业都很多,制定的学习计划总是完成不了。今天做不完,就得拖到第二天,可第二天又有一大堆功课,明日复明日,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这样一来,很容易落后于其他同学,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让我很揪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大多数人在处事时都倾向于“求稳”,这其实是一种“秩序情结”。同样,有着“秩序情结”的高考生也是相当的多。学习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对学习管理不善,频频造成计划失控的局面,那些有着“秩序情结”的考生会更加容易惊慌失措。

三、缺乏归属感

“在新环境里,复读的我显得很不合群。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问题。班里同学们的行为方式、语言表达,都让我觉得自己像是从外太空来的,总之,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让我觉得很不习惯,非常没有归属感。郁闷死了。”

——处于某一个集体中的我们,总是希望在这个集体中爱人与被爱,与这个集体建立起一份密切的关系。但是,当我们与自己所在的集体大多数人价值观不相一致的时候,或者缺乏对该集体信任的时候,往往会找不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从而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四、尊严受到威胁

“我是一个从乡下来到城里读书的同学,平时因为学习不怎么好,很自卑。昨天,和一位同学在学习上产生一点小分歧,他大骂我乡巴佬,说我身上有一股来自农村的猪粪味。我真的很难过……”

——对学习不再充满信心,反而遭受了自尊心上打击。譬如班上同学们平时的说话和行为方式,会让自己处于一种紧张、自责、被动的境地,这时候,也容易使人缺乏安全感。

五、可能面临失败

“我是一个复读生。去年,因为考前没能好好放松心情,给了自己太大压力,结果考试没发挥好,不幸落榜了。但我现在还是没能调整好心态,学会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开学后几次小考成绩都不很理想。我很害怕,如果今年高考我再失败怎么办……”

——当你终于选定了一个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但是,忽然遇到了来自外界的一些干扰和风险,你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即将要面临失败的时候,也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解读】

巧妙化解你的“不安全感”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关注自身的安全感,“缺乏安全感”——这已然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

一位高三的同学不久前在我们学校的论坛中这样写道:“学习上没有安全感,生活里没有安全感,交朋友没有安全感,对前途没有安全感,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安全感……”这,或许真的代表了很多高考考生当前内心真实的状态。

我们,可能会因生活中物质财富上的贫乏,由此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因而缺乏安全感;可能会因为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发生严重的冲突,由此对情感失去了控制力,因而缺乏安全感;又或者是因为处于高考环境中,由此对激烈的竞争感到焦虑万分,因而缺乏安全感;也可能被来自学习上的压力而搅乱了内心的宁静,由此对前途感到极其渺茫,因而缺乏安全感……如此看来,安全感,在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

不久前,一位高三的同学前来咨询室对我说,在学习上,他不断努力,发奋想要跻身于尖子生行列,是为了回报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因为他根本无法想象如果自己不争气,他的父母该如何面对别人投来的异样的眼光。但成为尖子生之后,他发现又有新的恐慌侵扰着他。对他来说,若是学习不优秀,心理不踏实,可学习优秀了之后,危机感又开始以另外一种形式笼罩到他头上。可见,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学习优不优秀,而在于他内心对自己始终抱着一种相当不自信的“危机预知”。只要这种预知继续存在,那么,他精神上的紧张感就很难被化解掉。

可见,缺乏安全感的症结,并非在环境是否安全,而在于自己内心是否安全。只有在内心筑起一个坚固的安全岛,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

想摆脱安全感危机,有以下两种自救方案:

没有安全感篇5

每个月挣多少工资才感到安全?这真是一个感性加个性的问题。每个人心理的安全值不同,对生活的要求不同,答案也千差万别吧。不过我们现在似乎有了一个比较的标准。

一份“全国各大城市安全感工资标准”引发热议。其中显示由高到低依次是:上海9250元,深圳8780元,北京8550元,温州8020元,杭州7880元,广州7750元,苏州7320元,厦门6600元,青岛6260元,南京5980元,成都5660元,西安5400元,天津5350元。

不少网友围观之后都表示“严重缺乏安全感”。人们哀叹“工资标准实在太高了,拖得大家后腿都扯断了”,潜台词其实是,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就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际工资和标准工资中间那遥远的距离,也许就是离“幸福”、“安全”的距离和落差。

[工资安全感拾碎]

得知厦门“安全工资”是6600元后,24岁的小李说:“别说我的工资没有那么多,就算有6600元也买不了房啊。”小李刚毕业一年,目前在一家民营通信设备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小李说,自己工资不到5000元,属于拖后腿的。

小李算了一笔账,以厦门的消费水平,伙食交通和日常购物每个月最少也要用掉3000元,还有一些人情往来、婚丧嫁娶的也需要一部分开支。以现在厦门的房价水平,即使有父母帮忙付首付,每个月房贷至少也要2000元起步,所以即便是月工资6600元,与房价相比仍达不到买房的标准,谈不上什么安全感。

“工资不够花,还为收入发愁呢。”85后冯先生是西安一家日用品销售公司的业务员,月收入3500元左右。如果没有季度奖金,每个月几乎存不下钱。房租、水电网费和物业费是固定支出,每个月大致需要1100元,平时聚餐、交际每月花费大约在1000元,出门打车、交电话费和回老家往返路费大约得800元,还加上其他日常花费。上个月朋友婚礼份子钱600元,还买了一件品牌上衣花了近300元,看上一套西装还没敢买,“信用卡还倒欠了700多。”

西安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982元,这意味着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498元,网传的5400元相当于两个多月的可支配收入。

南京的李先生今年30岁,参加工作已经六年,每月的收入在4000元左右。他说,因为买了房子,有还房贷的压力,差不多工资的一半都用于还房贷了。

现在他当了爸爸,孩子还在吃母乳没有吃奶粉,但尿不湿什么的一个月也要一千多块钱吧。如果孩子开始吃奶粉了,每月可能还要增加一千多块钱的费用,再加上其他的生活开销,他觉得自己的收入得在7000多元才能有点安全感。

小可老家在湖北,在苏州一家餐厅做服务员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如果每个月加几次班,我的工资能达到3200元左右。”但除去房租水电和吃饭、买衣服等花销,她每个月所剩无几。

小可说:“现在这点钱哪够花,太没安全感了。”看着她们领班每个月能拿到5000元左右,要是有一天自己也能挣到那么多,也许她就会觉得有点小满足了,至于能拿到7000多元的工资,现在还不敢想。

27岁的昆昆在杭州,是一个刚工作两年的网站编辑,月收入4000多。其中900元用于租房,1000元用于养她的大金毛酱酱,所以每个月自己生活的花销只有2100元。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成为月光族。但是还是经常会觉得手头很紧张。

作为一个女生,昆昆最大的开销是购买衣服和一些小的家装用品。Zakka风的小物件啊,床单啊,还有杯子啊,所以莫名地会花掉很多钱。每月的花费在1000元左右。所以最后总结下来,每月的钱会有200元左右的结余,虽然聊胜于无,她还是会把这笔钱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要是杭州的安全感工资近8000的话,立刻就让这个女生没了安全感和生活的愉。

[论调]

其实,“安全感工资标准”并非官方,而是由网友根据2012年时,一家人力资源网站的2011年各大城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再综合考虑以物价水平及消费成本,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实际生活中,参照统计部门的官方数据,各城市职工平均工资大都比这份榜单低几千元。也就是说,公众对网传的“安全感工资标准”,没必要太较真。

尽管如此,“安全感工资标准”成为民众热议的对象,仍传递出了民众对收入问题的焦虑。房价、物价节节攀升,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民众从这份“安全感工资标准”榜单中,看到了现实差距,因此更期待能“马上涨工资”。

现在人人都在追求一份高工资的工作,理由很充分:我要吃饭,我要结婚,我要买房,我要看病,我要养家,工资低了根本没法生活。就连在两会这样的场合,谈起网友抱怨高铁票价过高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副总工王梦恕都回应称“大家认为票价高是因为工资过低,应该要求把工资提高。”

太多人在吐槽“什么都在涨,唯独工资不涨”。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生活的安全感只能维系在并不牢靠的工资之上,因此很多人的幸福感也就大打折扣。为了让工资高点拼命加班,不堪压力日渐焦虑,还要担心是否会被老板炒了鱿鱼。为了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只能更加拼搏,何况高达九成五的网民根本达不到这所谓的安全感工资标准。

我们没必要争辩“安全感工资标准”是否科学,但相关职能部门却要读懂民众的收入焦虑。靠工资支撑起的“安全感”太过脆弱,或者说只是暂时的安全。物价涨一涨,安全感没了,房价抖一抖,安全感没了,一场大病,更有可能将好不容易找到的安全感打回原形。可见,所谓的“安全感工资”多么不靠谱。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工资安全感的缺失?贫富差距拉大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无疑是重要原因,这无疑考验着政府的智慧。和焦虑的问题,正是政府部门的施政方向和改革指南。在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金制度。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总理所提到的正是民众的期盼。

努力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让公众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不断缩小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整个社会势必会更公平、更稳定,老百姓的腰板才会挺得更直。

没有安全感篇6

针对社会不安和个体不安发生的根源,以及如何提高中国人的安全感,《小康》杂志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

仇富不是好现象

《小康》:我们的调查显示,看病难看病贵、贫富差距过大、房价上涨过快、、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这五项最影响中国公众的主观安全感受。你怎么看待贫富差距过大对公众主观安全感的影响?

张鸣:目前对很多人来说,最不平的事就是贫富差距过大。贫富悬殊的确会制造不安全感,会使人们产生不平感、被剥夺感、嫉妒心,会导致对社会的仇视。

《小康》:是不是因为大家觉得贫富差距离我们最近,而且是能切身感到的?

张鸣:贫富差距直接刺激民众。比如某些电视相亲节目,裸地炫富,可能现实生活中没那么厉害,但电视是大众媒体,扩散传播影响很大,这样的节目会非常强烈地刺激一般人的神经。

改革开放之初,有很多白手起家的农民或大学生,靠几百块钱就能发展起来。现在这种事很少,因为社会阶层已经板结化了,我们的制度没有给人留下上升通道,经过奋斗上去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肯定对贫富差距有很大的抵触。

很多人愤怒于贫富差距,可能不会理性地探讨其成因,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仇富。仇富就会对市场经济造成巨大危害,因为市场经济的第一要素是资本,不是劳动力。仇富的结果是没有人投资了,那么再有劳动力也没用,结果是大家都穷。有资本投入,才能有工作,工资还可以谈判,但如果没有资本,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且现在仇富有成为一种思潮的趋势,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需要一个良好的秩序

让大家踏实地奋斗

《小康》:你觉得安全感是什么?

张鸣:安全感的层次要比温饱高,是你的人身以及生活环境安定、安全、有保障的感觉。

《小康》:这种有保障的感觉是什么能够带给我们的?

张鸣:第一,这需要有一个比较正常而且有秩序的社会环境;第二,是有一个比较友善、正常的人际关系;第三,是有能够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条件。

目前缺少安全感的根源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制度存在某些缺陷导致社会失序。

香港社会的贫富差距其实比内地严重,住别墅的人和住在廉租房里的人差距很大,但是他们没有我们这么强的仇富心理,因为在香港有一个守法的秩序,我们现在缺乏这种秩序。

《小康》:我们的调查显示,很多人觉得生活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但又对未来抱有谨慎的乐观。你认为这种心态是怎么产生的?

张鸣: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如果社会保障跟不上,就会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现在虽然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但人们还能吃上饭,真正吃不上饭的人不是太多,包括蚁族,他们还是抱有希望,没有完全绝望。这是这个社会的福分,政府应该珍惜。所以要尽早确立一个良好的秩序,让大家都踏踏实实地奋斗。

比如你的人生目标是发财,我给你指一个明道,奋斗,往上爬,只要学习好就能考上大学,然后就能发财,这就踏实了。上升渠道也是社会秩序之一,只要打通上升渠道,让大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看清楚了,就踏实了。追求什么都可以,有才能、有本事就能一路上去,没有才能就上不去。所谓的不平之气是,明明你不如我,但是你家里有关系你就上去了,这才觉得不平。如果都是凭本事,谁会在乎这个。

不安全感来自政策和法律的不稳定

《小康》:现在中国的一些富人纷纷向国外转移资产,你从这个现象里看到了什么?

张鸣:有一些社会精英,包括企业家、知识分子等,都在忙于移民,这是因为公权力的伤害已经无孔不入了。特别是企业家,他们有很多灰色收入,也有很多正当收入,但是由于公权力的侵害无孔不入,他们就需要通过移民寻求庇护。他们为什么要走?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国内缺少安全感。这样的不安全感大家都会有,只不过财产越多,不安全感越强。

《小康》:这种不安全感的根源是什么?

张鸣:这种不安全感主要来自政策和法律的不稳定,公权力对个人利益的侵害太严重。现在我们国家在制度层面缺乏对公权力的限制和制约,同时忽略了对个体的保护。公权力对个体的侵害又是因为司法不公正、不独立。司法不独立就无法探究公正与否。

一是公权力的侵害,二是司法不独立,这两个问题是造成这个社会上上下下都缺乏安全感的根本原因。

所以,要解决社会安全感缺失的问题,还是要靠政府。如果公权力得到一定制约,司法相对公正,安全感的问题就会有很大改善。(摘自2010年第6期《小康》苏枫李雅男/文) 

相 关 链 接

中国人安全感调查

■ 欧阳海燕

本次调查涵盖的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武汉、郑州、长沙、呼和浩特、重庆、成都、西安。结合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2009~2010年度中国平安小康指数为69.4。

食品安全(72%)、社会治安(67%)和医疗安全(55%),是当前中国人最担心的三大安全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是认为在市场、超市能够放心地购买各种食品的受访者只占四成。

公众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也难称良好,认为所在城市社会治安“很安全”和“比较安全”的只有五成。娱乐场所被选为最缺乏安全感的场所。

中国的医疗机构正遭受着信任危机。能够放心地看病、打针、吃药的人只有四成。不过在各类医疗机构中,公立大医院还是最受信赖的。

没有安全感篇7

一辆2010年生产的上海大众途安轿车。搭载1.8T涡轮增压发动机,匹配6挡手自一体变速器,行驶里程300km。安全带指示灯出现报警。

故障诊断与排除

2009年第三周后生产的上海大众途安轿车,安全带报警系统的控制过程是:驾驶员侧或前排乘客侧座椅安全带没有系好,打开点火开关时,仪表板上的安全带报警指示灯K19亮起;系好时。仪表板上的安全带指示灯熄灭。同时,前排乘客侧座椅还有一个座椅占位传感器,当前排乘客不系安全带时指示灯K19亮起,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出现“滴滴”的报警声,提示乘客系上安全带。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时,乘客因不系安全带而带来的伤害。

结合故障现象,根据以往维修此类故障的经验,分析导致该故障的原因有可能是安全带开关造成的,但考虑到客户购车时间不是很长,安全带开关损坏的可能性不大。经过与客户沟通得知买车时故障未出现,只是在汽车美容店加装完地胶以后才出现的此故障。

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打开点火开关,仪表板上的安全带指示灯K19正常亮起;系上驾驶员侧安全带,安全带指示灯K19熄灭。当前排乘客侧座椅有人时,安全带指示灯K19没有亮起,无人时安全带指示灯K19反而亮起,亮起时系上安全带,指示灯也没有熄灭(正常情况下,前排乘客侧座椅有人但不系安全带时,指示灯K19亮起,系上安全带时指示灯熄灭)。查电路图得知,安全带指示灯受安全气囊控制单元控制。

用VAS5051/B车辆诊断仪对安全气囊控制单元进行故障查询,未发现故障码,进入读取测量数据块功能,检查座椅占位传感器和安全带开关的功能是否正常,其数据在第三显示组。第三显示组有四区含义,由上到下依次为:第一区。前排乘客侧座椅占位传感器显示正常状态;第二区,驾驶员侧座椅占位传感器显示未安装;第三区、第四区,分别是驾驶员侧和前排乘客侧安全带开关的状态。驾驶员侧和前排乘客侧安全带系上或解开,屏幕上分别显示“是”或“否”;驾驶员侧安全带系上或解开,第三区安全带开关的状态将分别变为“是”或“否”。通过观察第三区含义,可以判断驾驶员侧安全带开关没有故障。前排乘客侧安全带系上或解开时,第四区都是显示“否”。

考虑导致安全气囊控制单元认为没有系安全带的原因。怀疑安全带开关可能损坏,或线路有短路。检查座椅占位传感器的功能是否正常,当前排乘客座椅有人时。座椅占位传感器的数据没有变化,前排乘客侧座椅上没人时,第四区的“否”竟然变为

“是”。考虑到途安车线束布置的规范性,排除安全带开关的线束被座椅挤压的可能。这时想到故障是在该车加装完地胶后才出现的,有可能在加装地胶拆装座椅时安全带开关的线束插头和座椅占位传感器的线束插头插错位。将座椅调节到最高位置检查线束的插头,查看电路图得知,安全带开关和座椅占位传感器的插头都是连接安全气囊控制单元和接地连接线的,两个插头插错不会给安全气囊控制单元造成故障,但会影响对安全带的控制。将两个插头调换,检查安全带指示灯和读取车辆数据块中的功能,均正常。至此故障完全排除。

专家点评――李玉茂

没有安全感篇8

尾随在小学生发现漂白蘑菇事件之后的,是中国消费者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怀疑。对于官方给出的蘑菇合格率97.7%的检测结果,一家网站推出“信小学生还是信工商局”的投票,选择“相信小学生”的有1122票,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

为了求真相,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主任何兵,带着自己的13个研究生,到北京六大城区的17个超市和市场买蘑菇,送相关机构要求检验。崔永元则不无讽刺地说,建议张皓同学任北京蘑菇质监局局长,孩子的视力好,看事看得清楚。

这次公众情绪在年底的爆发,并不偶然,它经历了这一年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隋绪的积聚。地沟油、洗虾粉、三聚氰胺奶粉再现、金浩致癌物超标……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件,动摇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整个社会中,弥散着一股不安的情绪。而大家把矛头指向了监衢部门。

2010年12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调查,样本的东、中、西部分布为:36.7%、31.3%、32.0%。同时,为保证群本的代表陛,本次调查样本框的确定兼顾了性别、年龄段和收入分布。采用统计学误差估计公式进行估算,本次调查在95%的置信度水平_上,可将估计误差控制在3.2%。

调查显示,只有三成多(33.6%)的受访者对过去一年所在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满意。对于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超九成人(94.5%)表示存在问题。其中,超过半数(50.9%)的受访者认为“问题严重,需加强治理”,43.6%的人则表示“有问题存在,尚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基于对目前食品安全形势的判断,有近七成人(67.9%)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超过半数(52.3%)的受访者心理状态是“比较不安”,另有15.6%的人表示‘‘特别没有安全感”。

其中,膨化及油炸食品、熟肉制品、酱腌菜、乳制品和鲜肉是中国消费者最不放心的五大食品种类。而病死牲畜肉、果蔬中农药残留超标、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如三聚氰胺、孔雀石绿)以及非食用油(如地沟油、泪水油、垃圾肉油)流人餐桌,则是中国消费者最担心的五大食品安全问题。

逾九成人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下中国人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次调查中,近九成(88.2%)人对此表示“关注”。事实上中国自1993年正式取消粮票,标志着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年代过去,老百姓对于食品的要求从饱腹过渡到更营养、更健康、更安全,不过是十来年的事。对于共和国来说,在解决了人民的温饱之后,再来投入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从近年的情况看,这个体系在应对群众快速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上,感到了吃力。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卑阳奶粉事件、龙口粉丝掺假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中毒、红心咸鸭蛋、致病福寿螺、日本毒饺子、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等,不断打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本次到查显示,九成多(94.5%)人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其中过半(50.9%)受访者认为“问题严重,需加强治理”。近七成人(67.9%)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15.6%的人感到“特别没有安全感”。

58岁的吕秀琴(化名)毫不犹豫地在问卷上勾出了“特别没有安全感”。对于现在的食品安全形势,她感到危机四伏。退休以后,她从来不在外面吃饭。她不吃鸡肉,怕有激素;不吃蛋糕,怕有反式脂肪酸;不吃蜜饯,怕有添加剂;她不吃酱油很多年,怕是用头发做的。她也不让儿子喝牛奶,怕有三聚氰胺。她说儿子过去把牛奶当水喝,结果喝得乘公交车都站不住。儿子在一旁申辩说,那是因为晚上玩太多。吕秀琴整天盘算的是:现在还能吃什么?

现在还能吃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无奈地笑了。他说,我们现在的食品基本上是安全的,但是这个观点总也不能牢牢建立。据农业部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垒例行监测报告,2010年前三季度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总体合格率分别为96.6%、99.6%和96.3%。“就算你不信,把不合格率加―倍,那还有90%,的农产品是合格的呢。”陈君石说,我们现在不是一团漆黑。更何况食品安全问题哪个国家都有,只是发展阶段不同,存在问题的性质不―样。

吕秀琴还是不信。不过她信电视里的养生大师,她囤过绿豆,也吃过生茄子。

2010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技术中心教授胡小松在参加人民网主办的“食品安全,信誉与责任”高端论坛时指出,我们很多人在食品科学上是文盲,文盲加迷信。“你关注健康,要学会怎么样科学关注,所以提高消费者的素质,也很重要。”

现在又有―种说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中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国家对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限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这是经过风险评估的。按照国家标准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不会有什么危害,是安全的。”

中国消费者动辄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感到紧张,这与政府公信力差不无关联。在漂白蘑菇事件中,公众几乎是一边倒地相信小学生,而不相信工商局。亲自去买蘑菇的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中心主任何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说:“以前类似这样的事件中,有关部门的做法不是先找原因,而是先掩盖事实。例如三聚氰胺事件,一直说安全、安全,让大家放心喝,结果出现问题的企业一连串。如果我参与这个调查,我也相信那个小学生。”

本刊调查显示,对于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独立个人这四个方之中,“科研机构”获得的信任票最多,占比例43.5%,比投给“政府部门”的信任票高出16.6个百分点。

食品安全问题其实还有另一重玄妙。在贫富分化加剧的当下中国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充当了社会矛盾的一个发泄口。一位纪实作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某养猪场,农户给猪喂瘦肉精,其肉色鲜红诱人,是专门为城里人准备的,而不喂瘦肉精的猪则留给自己吃。惊问:知不知道“瘦肉精”害人?答曰:知道,城市人有公费医疗,没事的。这或许是农民对于自己生老病死没有保障的不公待遇的些许报复。

而对于城里人来说,他们内心积压了对于物价、房价、看病难看病贵、入园难入园贵、工资不涨等等问题的不满,

而时常露出马脚的食品安全问题,或许正好是―个发泄的出口。超六成^对转基因食品没有安全感

对于当前食品安全状况的心理反应,26岁的田小华(化名)选择了“比较不安”。本次调查中,和小华同样感受的受访者,比例占到52.3%,超过了半数。小华不像吕秀琴那样,对每一样食物都战战兢兢,但她平时很注意饮食安全。

在超市买东西,小华会看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最近她尤其注意反式脂肪酸。配料表中出现部分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酥油、植物奶油、植脂末等字样的食品,她现在都很少买,过去她很爱吃蛋黄派、泡芙、薄脆饼,现在也都不吃或少吃。

其实和小华一样,每位消费者都会有自己不太放心的食品种类。本次调查显示,在《小康》列出的蔬菜、水果、水产品、食用植物油、桶装饮用水等24类食品中,中国消费者最不放心的食品种类,排在前十位是:膨化及油炸食品、熟肉制品、酱腌菜、乳制品、鲜肉、罐头、速冻食品、食用植物油、方便面和蔬菜。

而在注水肉、转基因食品、食物过期变质等13类目前大家非常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中,病死牲畜肉、果蔬中农药残留超标、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如三聚氰胺、孔雀石绿),以及非食用油(如地沟油、泔水油、垃圾肉油)流入餐桌,则被选为最令中国消费者担心的五大食品安全问题。

值得注意的还有中国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本次调查显示,超六成人(62.8%)对转基因食品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近两成人(19.7%)表示“特别没有安全感”。但同时,在13类大家比较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中,转基因食品又排在最一名。也就是说与农药残留、违规使用添加剂、食物过期变质等等相比,对转基因食品表示担心的受访者比例还是最低的。

“没有安全感,是因为不了解。不在担心的问题之列,是因为转基因食品还不像其他问题那样已经带来了切肤之痛。”小华说,但她也不会主动去购买转基因食品。2010年4月,《小康》杂志社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承认,对于什么是转基因不甚了解;但有接近2/3的人倾向于购买非转基因食品。

在这个食品安全形势令人感到不安的年代里,有一部分人开始购买“绿色”、“有机”食品。本次调查中,有超过半数(54.7%)的受访者都表示“有时”会去购买“绿色”、“有机”食品,“经常”购买的比例则为16.2%。受访者中,四成以上(42%)对“绿色”、“有机”食品的安全性持“信任”态度。

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明确表示,有机食品绝对不是目前解决中国人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哪怕是之一。“有机食品的价钱是非有机食品的几倍,即便在发达国家,有机食品也是少数人吃的。我们现在有13亿人,食品安全都要保障,我不能说只保障某一部分人,有钱的人,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近七成民众希望政府加强监管

食物为什么不安全?田小华觉得当它们在农民菜地里的时候,就已经变得让人不放心了。几年前,小华回她的农村老家,就亲眼看见老乡们给西葫芦打针加速它的成长。“只一天工夫,一根小西葫芦就能长成手腕那么粗。”

本次调查显示,对于食物为什么不安全,受访者投票选出的三大主因是: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底线(78.2%)、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不(51.5%),以及政府监管不到位(48.6%)。

相应地,要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受访者认为政府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69.6%)、加大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57.6%)和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40.8%),应是三大着力点。

陈君石十分强调控制好源头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农药残留怎么不超标,很简单,按照国家规定来使用。”但在中国有2亿多农户、农业组织化程度还很低下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就很不简单。陈君石寄希望于农民自己成立合作社,或者有中介组织把农民管起来。他在中国各地看到有苗头,但认为要推广到全国还不是很陕的事。

没有安全感篇9

Women女人说

他要有勇气承担责任,就算他不高大,但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毫不含糊地保护我

安全加分:10分

女人说我知道每个人的能力  有限,他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但是,只要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我对他所有的期待就都已经实现了,具体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他的怀里感觉到他手指和臂膀传递出来的感情

安全加分:8分

女人说:男人可以用他嘴里的甜言蜜语和伪装的真诚演戏,但是,他的身体却骗不了人。当他的臂膀紧紧拥抱我的时候,我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那种力度里面蕴涵的感情。

不管是开心还是难过他都能很快察觉出来

安全加分:6分

女人说:我的一点风吹草动他都很在乎,说明他非常重视我。如果我今天刚烫了头发,他都没发现的话,那么我在他的眼里可能就已经跟家具没有区别了。

男人做事要大气,胸襟开阔、宽容忍让

安全加分:5分

女人说:如果他只关心他自己的感受,不考虑别人,那他还不如养一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宠物好了,而且如果他总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话,是做不成大事的。

有安定的工作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当然要有足够多的钱可以花安全加分:5分

女人说:现在的工作竞争很激烈,不努力向上的话,很容易被淘汰,选择工作也很被动。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确实是万万不能的”,我不想总为将来的生活而担忧。  他可以让我看到他的内心安全加分:9分

女人说他的想法我都了解的话,那我还有什么可疑惑担心,不信任的呢?  在他的眼里我是最美的安全加分:8分

女人说:来自我最在乎的人的欣赏和夸奖,真的会让我信心爆棚。  搞清楚“旧爱”、“红颜知己”和“朋友”的分界

安全加分:7分

女人说:不要和过去纠缠不清,不要有那么多“好妹妹”,爱情是自私的,只有我和他的世界才能让我安心。

Men男人说

她不给给给我太多压力安全加分:8分

男人说:如果女人总是提出超出我能力范围的要求,我就会觉得很失败,进而会动摇我跟她在一起的信心。

给我一些个人空间

安全加分:9分

男人说:我需要有我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空间,如果女人对我没完没了指手画脚,我会非常烦躁,我非常担心会失去自己,甚至会怀疑婚姻真的只是个枷锁。

我要一个温暖的家,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宾馆

安全加分:8分

男人说:每当我劳累一天回到家,看到温暖的灯光和可口的饭菜,我会很有一种归属感。这让我心里非常踏实。尤其是出差回来,如果家里锅凉灶冷,乱糟糟一片,就令我感到很没“人气”,不像正经过日子。

她要独立一些,但是不要比我能干

安全加分:5分

男人说:我希望她能有自己的工作、爱好和社交圈子,但是这些能够让她感到充实和快乐一些就好了,也别太强势了,否则会不够可爱。特别是在钱的方面,如果她比我挣的多,确实是会让我在朋友面前觉得挺丢人的。

她要外表漂亮但内心传统

安全加分:5分

男人说:漂亮的女人相信哪个男人都喜欢,但是,要是还得提心吊胆地担心后院起火就算了吧,婚姻还是得让人感觉塌实才行,这方面我不喜欢随时有竞争的危机感。

希望她懂得倾听也懂得遗忘

安全加分:6分

男人说:很多时候不是男人不愿意跟女人说,是怕女人听后瞎担心和乱操心,男人心里的难处和苦恼也需要有一个发泄的途径,但我希望她听后就忘了吧,不要总是再提起或者拿这说事。

她欣赏我,甚至是崇拜我

安全加分:7分

男人说:如果连你老婆都看不上你,不把你说的话当回事,你干点活她总是看不顺眼,这日子还怎么过?男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比女人更加虚荣,更加需要赞美和仰视。

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她能够给我精神上的支持

安全加分:10分

男人说:男人有时也很脆弱,尤其最怕在事业上的挫败感,这个时候,有一个同舟共济的老婆,会让我有勇气东山再起。

过来人提醒

女人的安全感自于对男人的爱,而女人的爱又给了男人安全感。所以,在安全感这个话题中,男人是源泉,女人是主宰。

其实家庭中的安全感是一种感情和家庭的信心。给予对方信心的是可以让人放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行为。

没有安全感篇10

一个人进了餐馆或酒吧,总是去找比较靠里且面向门口的座位,说不清在担心什么,但是这样坐下心里踏实多了;无论是早上出门后还是晚上入睡前,不再去检查一遍门锁就难以放心;睡觉的时候,要么紧靠着墙要么抱着东西才睡得踏实;坐公交或地铁,原本坐在长座的中间,当长座两端的人起来后,马上挪到他们的位置;穿没口袋的衣服时手不知往哪儿放……

如果在此中发现了自己熟悉的场景,那么这说明你的心中也充斥着不安全感。

“睡不着”的焦虑人

如果“焦虑”、“恐慌”这些感觉没有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许多人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缺乏安全感的一面,但生活中某些特定的习惯却将真相暴露出来。

从心理学角度上说,不安全感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它属于个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变大,孤独、焦虑随之而来,不安全感也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

放长假的前几天,为了让来之不易的假期过得充实,刘欣就开始为假期做计划,准备给平时绷紧的神经好好松松绑。

假期里,他频繁辗转于亲戚朋友的聚会、看平时没时间看的电影、玩平时没时间玩的游戏……每天都要熬到凌晨才睡,第二天要么睡到中午,要么浑浑噩噩地起床,用咖啡强制自己清醒后奔赴又一个聚会……

“这些天玩得太充实,以至于回来之后不太敢面对自己的工作,来到单位总有种惶恐的感觉。”半个月,刘欣的心理状态经历了由紧张到放松又由放松再到紧张,频繁的转换让他的心理毫无缓冲余地。

刘欣并不是个例,长假过后心理安全感缺失现象在许多人身上都曾出现过,这源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压力和对假期寄予的厚望。从担心假期不能充实利用到假期过后恐惧上班,这些都反映了都市人在生活中精神紧张、缺乏安全感的一面。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和自己不太熟悉的人渐渐逼近的时候,人们会逐渐感觉压力的加大。同样,当渐渐走向一个与自己不太熟悉的人,对方也会突然后退几步。

这个会带给人压力的距离被称为心理安全距离,人们之所以会感受压力或向后退,是因为心理安全距离被侵犯。人们在地铁和公车上选择靠边的座位,就可以在一端隔绝掉外界入侵的风险,这样可以增强心理安全感。

当今人们的心理安全距离在逐步加大,从许多细节上都能看出人们在极力维护自己的空间,例如很多人养成了戴帽子、插口袋的习惯,一旦没有帽子和口袋,就会觉得心里没底。越来越多的人安全感丧失,导致心理亚健康,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心理解脱的原因。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下降,对于现代人来说,这就意味着交际风险越来越高。一条曾经被用作教育幼儿的经典名言成为人们新的行为指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与此同时,愈加独立的空间也带给人孤独的感受。

用“修行”剥开安全的层次

人们住进了高楼和大房子,对门锁反而越来越不放心;人们坐飞机去世界各地,几乎没有人会不买保险……包括许多强迫症状,都和不安全感息息相关。

再放眼到社会事件,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房价暴涨到金融危机……从吃早餐开始,妈妈担心孩子所喝牛奶有害健康、金融风暴背景下生意人担心自己的产业摇摇欲坠、租房住的外来人员担心下个礼拜就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处、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迷失在就业难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的生活稳定难以得到保障,安全感也就更难驻留在人们心里。

防护网、灭火器……人们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不稳定因素,将大力气都花在防患于未然之上,可见不安全感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细节。

谁在感受不安全

经济不稳定者

如今买房买车贷款的人越来越多,即使有稳定的收入,贷款过多带来的经济压力,也同样会引起不安全感。这一点还体现在手里有多张信用卡的人群当中,这类人在消费时对钱币缺乏直观感受,往往到收到还款单时才意识到过度刷卡消费所带来的不安全感。

归属感缺乏者

有许多背井离乡在异地工作的人,缺乏依靠以及家庭的温暖,生活中的波澜和孤独感相遇,就极易引发不安全感。

家庭缺失者

家庭带给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单亲家庭的人或遭受家庭不幸的人,内心会遭受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导致心理成长不健全。家庭所带来的影响同样表现在单身人士身上,特别是大龄剩男剩女,会因为缺乏心理或者生活上的依靠而觉得缺乏归宿感与安全感。

危机承担者

风险在民营企业老板的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此外,在如今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下,公司中薪资相对于普通职员来说偏高的部门主管及中层领导也是充满危机感的人群之一。

女人

女人在不同阶段会存在不同类型的安全感缺失。对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来说,由于情绪的不稳定,加之对孩子的过度担心,造成精神的紧张与不安。对于全职太太来说,她们在某一方面缺乏与社会的接触甚至与社会脱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信息缺失,也会带来不安全感。

各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