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格言十篇

时间:2023-04-03 20:41:04

关于读书的格言

关于读书的格言篇1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4、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仍然要学习。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5、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6、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7、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9、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10、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11、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5、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元)许名奎

16、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1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9、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拉普拉斯

20、一个大家庭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是他们的房子没有按窗户,缺乏新鲜的空气。

21、学风四戒:戒满,满则无求;戒骄,骄则无知;戒惰,惰则无进;戒浮,浮则无深。——报摘

22、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革拉特珂夫

2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24、书包含着人生。一本好书就是完美的世界和社会。它能熔铸人的气质,使人变得高尚。

25、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26、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27、人不能像动物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来完善自己。

28、不去读书就会没有教养,同时也没有什么鉴别力,他的生活就是灰暗的,没有光亮和色彩。

29、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3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31、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3、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清)左宗棠

34、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3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6、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37、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38、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39、读书就像吃饭,善于吃饭的人长精神,不善于吃饭的人就会生病。

40、读书使人生活充实,使人思维敏捷,使人计算精确。使人明智,使人巧慧;总之,可以使人更加的充满智慧。

4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42、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43、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44、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4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46、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梭罗

47、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48、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子

49、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清)王永彬

5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5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52、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53、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高尔基

54、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55、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

56、经常想,经常问,勤于动手的人,他们的收效很大而且很快。

57、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别林斯基

5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9、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6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1、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黑德斯

6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63、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6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65、不管掌握哪种知识,对智慧都是有帮助的,它能把无价值的东西扔掉而把有价值的保存。

66、人是有情感的,是活的,书是无情感的,死的。一个活人去读死书,能够把书读活。死书去读活人,却可以把人读死。

67、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68、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就像药一样。药能医病,书能治好愚蠢和无知。

6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70、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王夫之

71、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

72、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7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7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75、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卡莱尔

关于读书的格言篇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关于读书的格言篇3

其实由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习惯定势就可以测出你属于这四元素的哪一种人,每一种元素的人各有不同的性格属性,读私房书,选私房场合,用私房法宝。现在就来跟我一起过五关,看看你是哪种读书人。(图见右)

火型读书人

读什么书、在什么场所读书对你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拿起书不读完就不肯放手。不过相反来说,尽管兴头高的时候冲劲十足,三分钟热度过后,手上这本书就有可能被你打入冷宫,恐怕也就再无翻身之日。

所以买一台携带方便的PDA对于火型的你面言是最适合的了,用PDA看各种电子书,让你不但可以随时坐着看趴着看倒着看,随时随地想看就看,就算这本书热度过去,下载另外一本电子书即可,行动力超强!

土型读书人

这么说吧,不管你喜欢读什么书,但是你必读遵守“一时、一地、―物”的定律。你读书的场所不是家里的书桌,就是图书馆,如果在床上读书的话也必然固定在左侧或右侧,如果失去这个规律,恐怕你会心浮气躁什么也读不进去。

对于喜欢安定与实际的土型读书人而言,一盏温暖的灯光可以安定他的情绪,而且这个有光的角落不但有助于视力保健(土型的读书人是很重视视力健康的!)而且固定的光源与地点更可以增强对阅读物的理解力(土型读书人实际上也很关心他读进去的东西!)所以不妨挑盏光度适当的灯,增加你的阅读功力。

风型读书人

仔细想想,恐怕你看电视、看报纸的时间比读书更要多一点,因为对于知识采杂食主义的你而言,摄取五光十色的各种知烬比深入品味阅读来的有趣得多。因此你最适合的阅读场所是在名种交通工具上,―边读着书,读完了也到了目的地;一点都不浪费时间。

对于风型的读书人而言,专心阅读是种浪费。因此尽管总是在交通工具上面阅读,耳朵也不会闲着,不妨搭配―个随身听,一方面可以过滤公共场所的杂音,而且眼睛读了书,耳朵也听了音乐,一心二用,让大脑充分发挥最大使用率。

水型读书人

关于读书的格言篇4

为了确保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读书活动领导小组,苏校长亲自挂帅。活动伊始,学校教导处、语文教研组、图书管理员共同商议,确定了读书活动的指导思想,以及读书活动的主要内容。对于读书活动的开展,学校还制订了关于读书活动的相关计划和措施,并由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活动开展不久,全校便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创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二、精心策划,全体学生积极投身读书活动中

经学校研究决定:每周拿出两个自习师生共读一本书,间周进行一次聊书或系列丛书赏析活动。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即平日积累词句的本),从原有的好词积累丰富到阅读过程中收集到的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心得体会,学期结束进行“优秀读书册”的评比展示,评出优秀的作品,奖励好书一本。每月利用一节课举行读书交流会,交流所读书的内容,喜欢的人物,喜欢“名人名言”,格言,谚语,经典名句,畅所欲言,谈自己对书,对句,对名言,格言,警句的理解与感想,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选出合适的推荐书目。如一、二年级推荐的分别是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注音版《小猪唏哩呼噜》和《小木偶奇遇记》这两本书;而高年级教师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向学生推荐了离学生比较近的《大林和小林》、《马小跳系列》、《窗边的小豆豆》、《第七条猎狗》等,目的是先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保证阅读质量,教师一般在学生阅读之前自己先读一遍,然后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就会有足够的阅读兴趣。其次,因为学生的阅读速度不一样,我们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书,并利用晨会或班会等时间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借助各种读书活动,展示读书成果

学校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从学生、班级、学校三个层面设计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敲开语言的物质外壳,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从而形成激励机制,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1、个人活动:全校学生做好摘录、、写等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

2、班级活动:在班内开展的评比、交流、展示活动;开展全班汇报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开展“班级读书之星”的评选。

3、全校活动:在学校内开展的评比、交流、展示活动;开展“学校读书之星”、“学校书香家庭”的评选。

四、家校携手,家长与孩子一同幸福在共读时光

关于读书的格言篇5

又因为伟大心灵的伟大著作都是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最重要的主题的独白或者对话。我们只有通过十分审慎地研读伟大心灵的伟大作品,通过“谦卑而温顺地”倾听古人的对话,向古人学习,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可是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古人的教诲呢?历史主义(最后即虚无主义)与实证主义(结果即相对主义)造成我们与古贤之间又一隔层。历史主义的读书法将进步视为当然:新的比旧的好,后来的比先到的新,简言之,将好坏、高下等最重要的价值判断等同于时间的先后,即历史。历史主义的读法①是一种“起源式”的理解。比如,要从希腊思想的母体中来理解柏拉图思想的起源。“起源式”的另一种方式则是看中思想的发展阶段,对诸如“柏拉图的某一对话属于哪一个发展阶段”之类的问题感兴趣。追究起源,发展,罗列,为考证而考证“史实”,简言之,“事实”与“价值”分离,是此类阅读方式的基本特征。实证主义的读法是这样提问的:柏拉图对现在的思想有何贡献?其缺陷在于以今释古,想当然地将现在的思想当做判断的标准,将现在的思想不加批判地绝对化,典型的方式是用现在的概念来阐释柏拉图或早期的思想家,诸如价值、极权主义、领袖魅力、反动、进步等,在前现代语境中毫无意义。由此,古今之通道被现代的各种阅读的“理论”阻断:理论先行,阅读已死。现代人阅读,先讲“方法”,似乎掌握了方法,理解就是水到渠成的了。17世纪以来的现代哲学引入的方法论,或各种“方法导致的结果就是心智的自然差异的抹平,因为诸方法究其本质而言,是可以被学会的。只有发现依旧是少数人的独占领域。而发现的结果之获取,尤其是诸方法的发现,是对所有人敞开的” [1 ]。而古人认为知识的进步是少数人的独占领域,古人将那些少数人称之为有好本性之人,我们(现代人)称为有好天赋之人。苏格拉底就深知并非所有人都天性优秀。他自然地为那些天性良好,即禀赋优秀之人所吸引。所以他在谈话的时候重视引导他的同伴们朝向卓越或者说德性,让他们得到最高程度的益处,也就是说,达到每个同伴自己所能达到的德性之程度 [2 ]。

针对此四重隔离,施特劳斯提出“历史的”读法:“要像柏拉图理解他自己那样来理解柏拉图”的必要性,“历史的”不同于历史主义的读法。此处施特劳斯特意用“历史的”来标示一种“哲学的”读法。由此,“就目前而言,悬置我们的判断,向我们的伟大老师们学习,是明智之举。” [3 ]阅读的目标应该是“像作者理解自己一样理解他”。“我们研读,应该带着这样的期待:我们也许可以从他们那里学习,而不仅是了解关于他们的某些东西。” [3 ]

阅读就是要去理解。理解只能发生在理智相仿的人之间经常而生动的交往与交谈之中。苏格拉底曾与好友聊到他的读书之道:“如果我知道什么好的事情,我就教给他们,而且把他们推荐给我认为会使他们在德行方面有所得的其他人。智慧的古人在他们说著的书中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也和他们共同探索,如果我们发现什么好的东西,我们就把他摘抄出来,我们非常重视那些能对彼此有用的东西。” [4 ]“朋友”“好”“德行”“智慧”“古人”“书”“共同探讨”“摘抄”“彼此有用”这一系列的词语表明,苏格拉底的读书之道就是与好朋友一起读好书,希冀与好友一起成为更好的人。此即阅读的要义。施特劳斯有一次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我不阐释……我读书。如果有些东西让我觉得重要,我就记下来。”②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木心曾言,当读者与作者或作品达到共契之时,真分不清是“我读书”,还是“书读我”了;分不清是读者理解了作者,还是作者理解了读者了;分不清是“读者”选择了“作者”,还是“作者”选择了“读者”,但终归还是“作者”选择了“读者”。但木心又说了:“一般人,不读书,不交友。某些人,耽读坏书,专交恶友。也有人读了很多高尚的书,来往的朋辈却是低三下四的角色,那是因为他没有认为他读的书是高尚的,他把高尚的书当做低三下四的书读了。” [5 ]正如细心的作者并不为所有人写书,并非所有的读者都能做有能力的细心的读者。只有读者与作者心性相仿,那读书就犹如“与某人谈论,像坐地下车,窗外一片漆黑,到终点站,不下,回……仍不下,复到终点站”。现在的读者是大大地缺乏“品格与品位”了。

以前的人读书“主要做或者说唯一做”的就是理解。如何理解有何可以操作的技艺呢?我们来尝试理解施特劳斯的名言“表面即核心”。要理解,作为读者的我们就必须回到现象,回归“常识”,或者说,回到“常识的世界”来开始理解那些伟大心灵。“常识意味着对理性应用到了日用的程度。换言之,常识并不意味着简单地诉诸意见。我们需要经验。我们必须见过所有类型的人才能明白不是所有与我们不同的方式都是错误的或愚蠢的。”③最重要的事物是直接可见的事物,不是因为这些事物呈给我们事物的原因、缘由或起因,而是因为它们是我们理解这是事物的起点。即是起点,当然就还不足,不充分。探究之前,一切皆是可能的。常识是我们阅读的起点,是意见上升到真理的哲学的读法。“研读柏拉图的著作意味着经历思考的训练,在爱智慧中。换言之,不是某种获取信息的尝试,……哲学在此意即对整全的,所有的事物的知识之探求。”④

如何读柏拉图呢?谁都知道柏拉图写的是对话,以及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反讽。这就是表面,是意见。所以,阅读柏拉图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对话,什么是苏格拉底的反讽。而要理解对话,首先更需要关注的乃是文学形式(how/form)的问题,比如,柏拉图的对话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希罗多德的历史不同,然后再关注教诲之内容(what/substance),既然“内容”依赖于“形式”。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在《斐德若》中讨论过书写这一“发明”的本质缺陷就在于他们平等地对所有能接触到书写的能读书的人,或他们不知对谁说话,对谁沉默,或他们对所有人说同样的话。所以苏格拉底不著一字。但是柏拉图写对话。可以假定:柏拉图对话是一种没有书写之本质缺陷的书写。柏拉图的书写,即柏拉图的对话,乃是一种克服了写作之缺陷的谋划,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或者说,根本上就是反讽的。这就意味着好的书写的每一部分,哪怕是很小甚至看似无意义的部分,都有其“书写的必然性”,读者应该十分细心地阅读。

表面看,在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言辞中,柏拉图都将自己的意见隐藏了。柏拉图的“行”却又经常显露自己的意见,比如那些叙述式对话中那些看似无关主题的细节或看似随意的评论,就是柏拉图书写的“行动”。“行”首先是每一个对话发生的场景和行动:苏格拉底的言辞对什么类型的人起作用?每个对话之人的年龄、品性、能力、社会地位及外貌是什么样的?对话行动发生于何时?何地?苏格拉底达成了他的意图吗?苏格拉底的行动是自愿的还是受迫的①?阅读柏拉图,就是要通过柏拉图的角色的言辞,以及柏拉图书写的行动,来理解柏拉图的思考。表面看苏格拉底每天在市场上与人聊天,行动上的苏格拉底似乎更愿意与那些外邦的智者以及那些为他所吸引的人交谈,而不是与政治家、诗人,有技艺之人,和严肃的各行各业的雅典绅士交谈 [6 ]。表面上苏格拉底是反讽大师,实际上反讽乃是一种假装,一种“非真”。这种假装是一种自我价值与优越的高贵的假装。最高意义上的假装就是对自己的智慧的假装。这种假装有两种形式:要么将那些普遍被接受的关于“智慧的”主题的思想表达为不如自己的思想,要么就鉴于自己的无知而克制自己针对这些主题不表达任何思想,因而只能提出质疑而不能给出答案。如果说反讽本质上而言与这一事实相关,即人存在一个自然(本质)的等级秩序,那必然的结论就是:反讽就在于对不同类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说话 [7 ]。据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的对话技艺是双重的。有人反驳他时,他就回到整个对话所关涉的主题最根本的假设“什么是……”,然后一步一步回答,以这种方式向反驳者展现真理。但是当他自己主动讨论一个主题时,也就是当他说而他人只是倾听的时候,他就从广为人接受的意见向前推进,最后达成惊人的一致。由此苏格拉底引导那些天性优秀之人走向真理,引导其他的人朝向有益的意见,或肯定他们的此类意见 [4 ]。苏格拉底的反讽就是他因材施教的秘诀。

施特劳斯自己的阅读经验并非某种普适的阐释理论,“我相信……即每一种有价值的阐释都有不可复原的‘偶然的’特性” [8 ]。也不同于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说,“确实如果我学到了某些重要的东西,我的视界扩大了。但是很难说柏拉图的视界扩大了,如果对他的学说的修改证实为比他的说法更优”。阅读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人――让他们变得更好,更正义或更高贵,更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人在真正倾听之前,必须愿意倾听,他们必定已经意识到了倾听的必要,他们必须从让他们变得愚钝的“方法”中解放出来。施特劳斯身体力行的“字里行间的阅读”是我们这个时代碎片式、肤浅阅读的解毒剂:在“与那些最伟大心灵的恒久交往”的“最高形式”中训练我们所缺乏的“谦逊乃至谦卑”、“勇敢”、“脱俗”的品质。而脱俗,即“经验美的事物”最好的道路就是跟随那些“有经验的读者”,向那些不再是学生的老师学习,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注:该文得到湖南省社科规划基金支持项目“大学英语专业之自由教育的研究――列奥・施特劳斯学派的视角”[11YBA217]的资助。

注 释:

① Leo Strauss. Transcript of Seminar on Plato’s Gorgias[J]. Autumn Quarter,1963:6-9,59.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published.

② Leo Strauss. Transcript of Seminar on Xenophon’s Works. 1962:459.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published.

③Leo Strauss. Transcript of Lectures on Natural Right. 1962:143.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published.

④Leo Strauss. Transcript of Seminar on Plato’s and Xenophon’s Apologies of Sokrates. 1966:80.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published.

参考文献:

[1]Leo Strauss. Progress or Return? The Contemporary Crisis in Western Civilization[C]//Hilail Gildin.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Ten Essays. 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9:261-262.

[2]Leo Strauss.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Science[J].Interpretation,1996(3):168.

[3]Leo Strauss. How to Study Medieval Philosophy[J].Interpretation,1996(3):337,329.

[4]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VI-14,53.

[5]木 心.即兴判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

[6]Leo Strauss. Studies in Platonic Political Philosoph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16.

关于读书的格言篇6

关键词:图书馆;课外阅读;服务语言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这样要求: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来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小学高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图书馆应该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从行动和语言上为学生做好借阅服务。下面我就小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服务语言谈谈我的个人见解。

一、口头语言方面

我校曾对六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关于图书馆服务问题的问卷调查。在回答“你欣赏哪种服务风格”时,选择原则性强的占10.6%,循循善诱的占25.8%,和蔼亲切的占30.7%,幽默诙谐的占32.9%。可见一个小学图书馆管理员,当他对小读者进行管理时,不管是工作台、书架前或者是图书馆的任何一个地方,管理员的一言一行,都在进行无声的引导、示范、启发,甚至是管理和教育,口头语言的表达和适度的肢体语言辅助,直接影响着管理员正在进行的管理服务效果。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喜欢循循善诱、和蔼亲切、幽默诙谐的服务风格。多年小学图书馆服务实践证明,管理员的口头语言风格如何,直接影响着小读者对图书馆的整体感受,借还兴趣、阅读兴趣以及对图书馆文献的利用频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管理者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学生的效率。可见,作为教育管理者,图书管理员的口头语言风格在服务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何种语言风格对我们小读者来说是最佳的呢?

我们学校对全校学生作过“你喜欢何种语言的老师”的调查,调查结果是,快节奏的占30.2%,慢节奏的点10.8%,时快时慢的占59%;声音高的占38.2%,声音低的占11.5%,时高时低的占50.3%。从调查情况分析,小读者喜欢富有节奏的语言,节奏是由停顿和语调形成的,适当的停顿和语音高低可以加强语势,增强语言分量。滔滔不绝,连绵不断,一味高音或低音,会把不同意义的句子连接在一起,势必使学生不得要领,轻重不分,则会削弱管理服务效果,如果能做到应该快则快,应该慢则慢,高低适度,不仅管理员自己有愉悦感,小读者也会从中得到享受和乐趣,相应的管理员服务效果也好了。

1.最佳的服务语言要简明扼要

由于受时间的制约,管理员应该避免冗长嗦的语言,做到简明扼要,合乎规范,在保证严谨礼仪前提下,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内容。要使用学生容易听得懂的词语,不说意思不明朗的句子,要连贯顺畅,话题集中,注意对象,语言得体。比如,一小读者进馆借书,管理员应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出该书在哪一类区哪一书架,借阅时间为多久等。

2.最佳的服务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美国心理学家塞门斯指出:在教育管理者的许多特征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讲,语调并不是说话技能和设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一种不好听的话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事业的成功。我们面对小读者进行服务时,需要语气温和,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3.最佳的服务语言要富有启发性、激励感

语言的启发性,是指运用适时而巧妙的话语给读者以启迪、开导和点拨。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看他的语言是否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是否对读者产生了激励作用。有的学生一进图书室、阅览室爱叽叽喳喳,议论不休,管理员应该面带微笑而不失威严地指指“请保持肃静”的标语,而不是大声地说“不准大声说话”之类的语言,保持教师良好的形象,让学生停止说话。

二、肢体语言方面

人与人之间交流,除了有声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之外,还可以借助表情、眼神、体态和动作的变化来传递无声的语言,简称“肢体语言”。有研究表明“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总效果,7%来自言辞,38%来自语调,55%来自表情。这样的比例也许不适用于所有场合,但从一个侧面说明肢体语言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图书馆管理员应该用怎样最佳得体的肢体语言来为读者服务呢?

1.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的目光

管理员的目光,可以引起学生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的情绪体验。所以,在服务中,既不要长时间地直视某位学生,使其如坐针毡,也不能东张西望,让学生觉得管理员心绪不宁而分散注意力,合适的位置是将目光的中心放在十米以内,并兼顾其他,也要注意使自己的目光与所有视野内的读者保持交流。发现学生阅读时有不良行为的,管事员要善于利用眼神给学生以暗示或提醒、阻止。

2.面部表情的运用

人的面部表情参与各种不同情绪的发生和信息传递,成为人们互相通晓和理解的重要窗口。管理员要善于使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做到自然、适度、温和。要让自己真实的形象和外部表情一致,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应该恰如其分,尽量打开师生之间的感情通道,提高管理效果。如,学生把书还来时,管理员要微笑地表扬他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问问他看了书有什么收获没有,要记得做好读书笔记哦。看到还来的书很干净,要及时表扬他是个爱书的好学生,如果书有点破损,管理员可以幽默地说:你真是一个“书虫”啊,书都差点被你“吃”了呢,以后要注意了。这样丰富的表情配合适度的语言,会让学生乐意接受批评,吸收他喜欢来图书馆借书的兴趣。

总之,管理员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在图书馆管理服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希望每一位图书馆管理员都能在每一天的工作中总结和探索有益的工作经验,抓住这些开启小学生心扉的金钥匙,让它在图书馆管理服务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科学出版社,1985.

关于读书的格言篇7

关键词:风格;归化;异化;翻译策略;词汇翻译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遁世作家罗杰•大卫•塞林格(J. D. Salinger)于195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一经发表便引起巨大的反响,原因在于小说的风格独特,语言幽默,书中的人物生动形象,尤其是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这一形象,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美国青年一代。此外,作者还创造了一种新颖的叙事风格,为后世所效仿。毫无疑问,《麦田》一书是独特的,无论是书的选材、中心思想还是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俚语不仅使得本书通俗易懂,同时也让读者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英文著作对于译者来讲无疑也是有相当难度的,本文从《麦田》的两个中译本,施咸荣译本和孙仲旭译本来解读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策略的选择。

一、词汇的翻译

《麦田》一书无论是情节、句式还是词汇对于翻译者来讲都算不得困难,可是此书的语言有一种有异于一般作品的独特风格,小说的自述者霍尔顿一直都在用愤世嫉俗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自我矛盾、内心脆弱的人物。因此如何将原文的语言风格再现给中文读者是翻译此书的关键。在处理书中极有特色的语言时,施与孙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

以书中主人公最为常用的一些词汇为例,试看书中以下词汇的翻译:

施咸荣 孙仲旭

Goddam…… 混账…… 破……

God老天爷 天哪/岂有此理

Moron窝囊废 蠢蛋

Boy(语气词)嘿 乖乖

Prince 王子 大好人

Grand再好没有 极好

Old……老……这厮/这妞儿/老先生/这家伙

Bastard杂种 杂种

Guess揣摩 想/猜

Bore 腻烦不耐烦

Phony 假模假式虚伪

以上词汇中,比如“混账”、“老天爷”、“再好没有”这些词汇尽管为人所熟知,可是它们在现在的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它们通常会被翻译成“该死的”、“天哪”、“非常好”这样一类中文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施与孙所出生的年代有一定的差距,时代的不同难免会造成用词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在于,施咸荣在翻译作品时更倾向于异化的翻译策略,施译整篇文章风格统一浑然一体,同时做到了行文流畅,虽说读者在初读译文时会感到施译的风格有些古怪之处,但是一旦通读下去,就会越来越感到通顺精彩,以原文中的“old”为例,读者初读译文的时候可能感到有一丝困惑:为什么几乎每个人名字前面都要加上“老”呢?连主人公最爱的简以及他最喜爱的小妹妹菲比也不例外,可只要开读过几章之后就不难明白,《麦田》一书的语言是一个愤世嫉俗而的少年的内心独白,作者把书里的人都说为“老斯宾塞”“老欧尼”“老菲比”“老萨丽”“老斯特拉岳乘”显然是要表现出一种玩世不恭和调侃的语气,而恰好中文中也有几乎相同的用法,因此把“old……”直接翻译成“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另外,施译在词汇的选择上显然更胜一筹,如

书中经常出现的“老”“揣摩”“腻烦”“假模假式”“老天爷”(相对于孙译“这厮”“我想”“不耐烦”“虚伪”“破”),这些词汇读起来更为精致和贴近原文,读者稍加体会就能看出其中的妙处。换言之,孙译选用了大家看到英文单词之后首先就会想到的词汇,比较简单直白,而施译则挑选了一些更为滑稽、幽默更为意味深长,意义更为深厚的词汇,由此更好更精准的体现出原文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

二、归化与异化

译文中施译更倾向于异化,而孙译则倾向于归化,其中各有优劣。

(一)试看下面的句子

I knew she wouldn’t let him get to first base with her.

施译:我知道她决不会让他攻入一垒。

孙译:我知道她根本不会让斯特拉雷德占到什么便宜。

施译本显然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把“get to first base”直接译成“攻入一垒”,虽然中文读者基本可以看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不过还是会对“攻入一垒”的说法有些感到不解其意。再看孙译,采用了归化的策略,直接用了中文中的“占便宜”,这样一来不仅行文流畅,而且也让中文读者一眼便能明白其中的意义。

(二)再看下面的句子

Yeah,I know.the thing is,though,I’ll be up the creek if I don’t get it in.Be buddy.Be a buddyroo.Okay?

施译:不错,我知道。问题是,我要是再不交,就要吃不了兜着走啦。作个朋友吧。成吗?

孙译:唉,我知道,可问题是交不上作业我就死定了。帮哥们儿一会忙,哥们儿,好不好?

在“Be buddy.Be a buddyroo.Okay?”这一句话上,比起施译中规中矩的翻译,孙译显然是选择了更为倾向归化的翻译方式,这样一来,翻译出来的语言简直就和一些中国现在的青少年说话毫无二致,因此略显失去了异国色彩,让读者一时间忘记了是在读一本外国小说了。在这里,比起孙译的过于中国化的表达方式,显然是施译更恰当一些。

(三)总结

要翻译好《麦田》这样一本语言幽默特别的书,做好语言风格翻译是必不可少的,在词语的翻译上以及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都需要有正确的选择,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是灵活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二者皆可以为翻译所用,因此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会对译文的翻译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仲旭,《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2007

【2】施咸荣,《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2008

【3】J. D. Saling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

【4】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关于读书的格言篇8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性,品德

宋代欧阳修说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就意识到学习对于塑造人性,培养品德有着重要作用。而语文又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所以从根本上说,学好语文对于好的人性形成至关重要。

要把语文学习和人性塑造的关系梳理清晰,我认为首先须对语文的内涵做一番追述。

从历史上看,“语文”一词于1925年就已经普遍使用,一直到1949年,“语文”一直作为“语言文字”的简称而使用。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

在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的全国统一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大意”里,有如下说明:

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

1964年2月1日,叶圣陶在给友人的信中进一步回忆了“语文”的由来:“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而到了1950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标志着崭新的语文学科的庄严诞生。至此,“语文”被用作学科名。

总体看来,语文不仅是语言和文字、文学的简称,还应包括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化知识,并且,“语文”也是中国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的学科名。

知道了语文是什么,仅仅是语文教育和学习的开始,要运用语文塑造优秀的人性,接下来还需要对语文的特点有一定了解。

在我看来,语文的特点是多元又复杂的,就与本文的相关程度来看,我主要分析以下几点:

1.语文具有工具性

我们从语文的意义出发,首先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自古以来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的生活智慧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语言传承,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少数民族是通过语言的方式,传述着自己的文化。

随着人类向文明社会迈进,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产生了。文字是一种人类传递知识的工具。人们通过文字,更具体地了解历史和学习技术经验,继承优秀的精神和智慧财富。

进一步看,语文中所包括的文学,又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地反映艺术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所说的语文所具有的工具性,主要体现为以语言和文字为基础工具,用听、说、读、写等方式进行人际交流、进行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与继承。

2.语文具有人文性

如何认识人文性呢?“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品德、情操等方面。虽然它的边界是模糊的,但它的核心内涵却是清楚的。”

在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时,表达的是自己的个性与理想,谈论的是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除了反映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文化生活,还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学的主观看法,抒发了作者的情绪和感触。

从语文教育的方向上看,语文的人文性体现的更为明确。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中对语文素养又作了明确的阐释,“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不仅教授语言文字能力和语言文化知识,还肩负着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实现自我成长,完善自身性格,达到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的任务。

3.语文具有实践性

语文要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不仅仅在课堂上完成,还要指导学生注意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与运用。举个例子来说,一些语言现象难以从语法角度分析,但习惯上却为人使用和理解,这类语言现象的学习,就需要学生通过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从而把它记住,丰富语言经验,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简单来说,这种语言现象的学习主要是靠培养学生的语感来实现,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时,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交谈,多运用,靠实践来累积经验,达到直觉的自动化,从而形成语感。

4.语文具有积累性

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靠的是长期和多方面的积累。陶渊明说过“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用这句话来形容语文学习是十分贴切的,语文知识一般来说是隐性增长,也就是说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学生要想通过语文学习完善自身性格,提高综合素养,就要养成日常积累的好习惯,而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也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

说到这里,我们对语文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语文的含义和特点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语文学习在优秀人性的形成过程中,占据着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让学生在人际交流和文学阅读时开拓视野,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还可以体悟文章中高尚的人文情怀,了解善、恶、美、丑,学会在正确的道路上追求真善美。

荣格曾说:“任何一种文化,都积淀为一种人格。”而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又是丰富多元的,例如中专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弘扬了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怀;《科学是美丽的》则为学生打开了科学之门,让学生看到了严谨的科学中蕴藏的人类智慧;《画里阴晴》则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眼光,使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汲取人性塑造的甘露。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中,只要学生学会选择,拥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就能从课外阅读中获取更多陶冶情操,丰富人性的养料。久而久之,语文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人格,丰满学生的素养,帮助学生塑造饱满优秀的人性。

如何很好的利用语文的特点来为学生的人性发展铺路呢?下面我就从语文教育的角度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

首先从课堂教学出发,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当中,不能只偏重于知识教育,而忽略对学生生生活态度和处事待人的方法的教育。在现今考试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冲击下,许多课堂人文情怀淡薄,学生和教师对知识的追求过于功利,再加上一些社会阴暗面的影响,导致一些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形成自私自利,盲目跟随潮流,只求眼前利益,不为长远着想等不良品格,这对于学生的人性成长和综合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平衡语文知识技能教育与精神启迪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章,发现课文中的人文信息,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高尚情怀,并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让学生对社会提倡的道德品格有充分认识与感悟,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教导学生如何做人。

除了课堂教学,教会学生自己进行课外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

课外学习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阅读丰富的课外书籍。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不仅要教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

在我看来,选书时,不能只凭借个人兴趣,这样容易使阅读种类过于单一,而读书时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对所有书籍都字字精读,这样易导致读而不能有所获。

成功的选书,应该从书籍种类出发,以社会评价为依据,着眼于书籍内容,适当考虑自身兴趣。在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自主选书时,老师应该多向学生推荐好书,让学生能以老师推荐的书为依据,找寻类似的图书进行阅读,从而慢慢学会自己选择优秀的图书。而聪明的读书方法应该随书籍内容而不断改变进度,做到有意义的书反复研读,有内涵的地方仔细精读,娱乐性的小说轻松翻阅,不具太大价值的地方粗略浏览,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时间,高效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从好书中学习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

课外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进行生活实践。前面说过,语文具有实践性,仅仅靠书本学习来积累语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就能随时发现并积累语文素材。

举个例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与各类人沟通交流,就是语文实践之一。当我们与学识广博的人交谈时,可以学习其话语中蕴含的知识,当与道德高尚的人交谈时,可以领悟其话语中流露的情操,而不论与什么样的人交谈,都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听说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其读写能力的提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交谈、讨论、采访、问答,应聘、论辩等口语交际形式,语文实践还有很多方面,观察生活,留意各类人和事,写日记、随笔,编小品等,也可丰富学生的心灵。在我看来,让学生从身边开始,从生活出发,是语文实践的重点,俗话说:“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先了解了自己周围的生活,才能了解世界,只有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才能学会关注国家大事。

总之,在运用语文实践培养人性时,应该从小事出发,联系教材,着眼于生活,将积累知识与陶冶情操相结合,偏废其一而塑造的人性都是不够完整的。

总结全文,语文不仅是语言和文字、文学的简称,还应包括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化知识,并且,“语文”也是中国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的学科名。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积累性,在教学时应同时注重课堂内外,课堂教育时,应注意知识和人文情怀并重;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时,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更要让学生有生活实践能力,懂得从生活中不断积累与学习。相信综合理解与运用以上几点,充分发挥语文的作用与魅力,便可以更好的运用语文塑造完整、优秀的人性。

参考文献

[1] 欧阳修.《海学说》.

[2] 张毅.《正本清源话“语文”》.

[3] 王本华.《少为人知:“语文”一词从何而来》.

[4] 姜明明.《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关于读书的格言篇9

日本松居直先生认为,我们呈现的绘本,只是“绘本的入口”,真正的绘本是孩子阅读时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一本。那如何借这个“绘本的入口”,让学生在心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我们必须指点一些基本的路径给学生。

一、单册绘本读写

1.绘本读写中的“读”。

(1)如何读图。读图重在培养学生的“图感”。线条的粗、细、弯、直都在述说着故事。粗、直的线条,能给人刚硬、锐利、严峻和秩序感,细、弯的线条则给人柔美、平和、温馨的感受。再如构图,往往通过画面中各种物体的位置、轨迹、视角、比例等,借此营造空间场景,表现整体局势和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故事书的封面,往往会把故事主角或重要元素置于画面的中间,凸显绘本的主题。通过角色的位置关系,体现人物的尊卑、态度、心情等。如《鸭子骑车记》里鸭子遇到小老鼠那张图,鸭子居于上方,占据了一半的画面,小老鼠缩在左下角,还不及鸭子的一个脚掌大。这样的构图安排,生动地表现了角色内在的心理状态。

又如颜色,也会牵动读者的感受与情绪,通过色彩认知上的联想,理解作者要传递的想法。暖色系列给人温暖的感受,绿色给人生机勃勃的联想,黑色给人阴森、可怕的感觉等。如和死亡相关的绘本,大多是用黑色或灰色来表现,传达害怕和恐惧的情绪。

细节能带给读者发现的乐趣,促进愉快的持续阅读。很多细节是作家有意为之,暗示作者的意图,带领读者走进故事,更深入地感受故事。读图的切入点还有很多,如造型、象征等,就不再一一赘述。总之,看图有“看”法,才会有想法,有想法才能学有所得。

(2)如何读文。绘本中的文字,是另一种信息源。因“绘本是成人读给儿童听的读物”,所以,绘本的语言具有音韵美。读文的方法有多种形式。

第一种,教师读,学生听。教师绘声绘色地边翻页边读故事,学生会随着教师的讲述,悠悠然进入故事的世界。绘本中的图像是静止的,可是学生听着老师讲述故事,看到的绘本图像就会生动地“活”起来。“用耳朵听来的语言,不断地使画活动起来,形成更为广阔的世界。孩子就是这样来体验绘本,体验着自己创作出绘本的故事世界。这种体验实际上触及了绘本的本质。”

第二种,教师和学生一起读。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能创造出欢乐的阅读氛围。但,这种方式不适合把故事从头读到尾,更适合读故事中的某个精彩片段。如《和甘伯伯去游河》中的小动物在船上乱踢乱咬、乱踩乱跳导致船翻了的那个片段,在师生共读中,学生就能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和故事的内涵。

第三种,学生读。学生读片段,一般富有节奏,或者有明显的语言特征。如《好饿的毛毛虫》中,有这么一段:“星期六,他吃了一块巧克力蛋糕,一个冰淇淋蛋筒,一条腌黄瓜,一片奶酪,一截火腿,一根棒棒糖,一块樱桃派,一条红肠,一个纸杯蛋糕和一片西瓜。”除了“截”这个量词,语句中的数量词和事物,学生生活中都接触过、使用过,读起来不会有困难,再加上前面教师的朗读示范,让学生阅读这个片段,能激发他们挑战阅读的,感受“我会阅读”的喜悦。

2.绘本读写中的“写”。

低段的学生,识字量不大,会写的字更少。如果一味要求他们用文字来书写自己阅读中的发现、体会、感受等,会挫伤他们读写的兴趣和积极性。“写”重在阅读后触动心灵的敞开。在绘本读写中,“写”是一种灵活的形式,有时是演,有时是说,有时是做,有时是画……也可在“用身体写作”的基础上,再用文字记录下来。不同的绘本,读写活动在课堂中的实施也各有不同。

(1)“读――编――写”。绘本中的图画就像一座座“桥”,连接着文字内容和读者的心。好的绘本图画,就似活了一般,读者从图画中捕捉到的不是定格的图像,而是“有音乐流动感”的画面,这一张张图画是文本的延续和诠释。

每一个学生都是读图的天才。以“图”为主导型的绘本中,文字不多,但图画精妙绝伦,给儿童新鲜的视觉享受。图画里蕴藏着的“秘密故事”,带给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出人意料的构思。运用图画的张力,引导儿童展开丰富的想象,用鲜活的文字让画面立体、灵动起来,写出“原文本”未表达的故事。

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经典绘本,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用文字讲述的,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萝丝穿过院子、绕过池塘……简单描述了萝丝散步经过的地方。还有一个是用图画讲的狐狸追逐母鸡跌宕起伏的故事,文字里只字未提的这只狐狸,它上蹿下跳,跟在母鸡萝丝的屁股后头,一心想把它吃掉,可是却倒霉透顶,出尽了洋相。文字的简洁平淡和画面的丰富有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读来令人捧腹。课堂上,教师和儿童一起阅读,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会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再让儿童选择自己觉得最好笑的场景写一写,他们定会兴致勃勃,洋洋洒洒,一蹴而就,且文字中会洋溢出阵阵笑声。

像这样,文字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图画隐含着更丰富的另一个故事的绘本还有很多。如美国大卫・香农的“大卫系列”(《大卫不可以》《大卫上学去》《大卫惹麻烦》),瑞士莫妮克・弗利克斯的《无字书・大风》等等,都是文字非常简洁甚至没有文字,但是从画面里却可以读出一个又一个趣味十足的故事。这样的绘本能够使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儿童有话可写,又能写得兴味盎然。

(2)“读――说――写”。很多绘本,用精简、有韵味的优美文字来铺陈故事。这样的一种文字叙述,不但能打动儿童的心,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诗文。绘本故事的主旨不是家长或教师说教给儿童的,而是儿童在听、读故事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发现、去思考、去感受、去言说,自然而然地感悟到的。

《逃家小兔》就是一个经典的范例。故事讲述了一只小兔子和妈妈在幻想中,用语言玩追逐的游戏。小兔说它要跑走了,兔妈妈说:“你要是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一场欢快而奇特的语言对话游戏就这样展开了: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

“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小兔说,“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

“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妈妈说, “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

妈妈和小兔子之间富于韵味的奇妙对话,构成了这个诗意盎然的小故事。小兔子还会变成什么呢?兔妈妈又会怎么去追呢?儿童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模仿绘本中的语言格式,围绕故事主旨,进行“变、变、变”。

儿童在读绘本的时候,是没有故事主旨概念的,他们能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到故事的主旨,但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因此,教师要提供给儿童“续写自己故事”的机会,让他们根据主旨,采用绘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把绘本语言迁移运用到他们自己熟悉的、相似的情境中,实现语言的学习迁移。这种选择性的模仿,不是对绘本语言的机械模仿,也不是在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乃是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这样获得的语言既有学习和模仿的基础,又具有新颖性。儿童不但积淀了富有童趣的典范语言,更为重要的是,愉悦了心灵,丰满了精神。

围绕故事主旨,采用重复段式的表现手法,可以进行读写的绘本故事也有很多,如《小猪变形记》《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等。

(3)“读――猜――写”。一本优秀的绘本,一定有一个好看的故事让儿童着魔,他们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故事有情节,有悬念,有一个又一个的因果关系隐藏在故事里,就像一个个预先设计好了的问与答,能激发起儿童的好奇心,邀请读者参与到故事之中。塞缪尔・约翰逊曾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孩子的好奇心总是非常强的。他们总是想探究未知的事物,寻找未知的答案。”绘本故事创设的悬疑,令儿童乐此不疲地猜测,每个儿童都希望自己所猜测的和绘本描述的一致,他们表达的热情空前高涨。

《苏菲生气了》这个绘本故事,讲一个叫苏菲的小姑娘,因为姐姐抢了她的玩具,妈妈还帮姐姐说话,她非常非常生气。绘本中用了“竖起的头发、狮子、火”等形象,来表现苏菲愤怒的情绪,而后出现了两幅图画,文字描述是:“苏菲现在是一座火山,就要爆发。当苏菲生起气来――真的真的生起气来……”

苏菲真的生起气来会怎样呢?故事讲到这儿,孩子的心会不由自主地被“拎”起来,内心在揣度,在猜测,在根据自己的生气模样编织故事。

每一种猜写都透着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心底滋生出的是属于他们的那个故事。绘本中的省略号,往往会出现在前一页文字的末尾,给儿童提供了猜测的想象空间。《爷爷一定有办法》《有个性的羊》《小猪变形记》等绘本,无不如此。

(4)“读――辨――写”。绘本的创作主要是面向低龄儿童,因而情节会比较简单,一般是围绕主人公讲述一个故事。但在故事的配角身上,往往还会隐藏着更多有趣的故事。这些“配角故事”,就是可开发的写话题材。儿童阅读完绘本故事后,教师如能创设情境,把主人公经历的某个情节、某个片段“转移”到配角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儿童对这样的假设,是非常乐于挑战的,写话的兴致就会在瞬间绽放。

《笨拙的螃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螃蟹尼尼不喜欢自己的大钳子,因为不管他干什么,笨拙的大钳子总是碍事儿。后来,章鱼被水草困住,尼尼用大钳子剪断水草,救出了章鱼。原来,笨拙的大钳子也有很管用的一面。从此,尼尼终于不再嫌弃自己的大钳子了。

故事中的配角章鱼、水母、乌龟最大的缺点在哪里呢?这些缺点又会怎么变成优点?讲完螃蟹尼尼的故事,教师就可设计“章鱼嫌自己喷出来的汁液黑,太脏了,要把汁液变成无色的”,“水母觉得自己的触手太多,把脸都遮住了,要把触手都去掉”,“海龟觉得自己天天背着龟壳,太累了,想把龟壳拿掉”三个话题,让儿童辨析:它们的想法对吗,为什么?然后请他们选择一个动物,写一写,劝一劝。

如果说螃蟹尼尼对自己大钳子的认可是儿童初始的学习,那么写“劝解词”就是后期的运用。在“劝解词”的撰写过程中,儿童实现了从一种情境中学习的知识或技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从而促进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儿童会再次感受到,自己认为难看的、没用的东西,在适当的时候,能起到关键的作用,甚至保护自己的生命。

绘本读写的路径还有很多。如“读――绘――写”,即读读绘本故事,根据绘本故事的主旨,推测情节的发展,先画一画情节发展中的某个环节和片段,再写一写主要内容。如《小猪变形记》,小猪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儿童会画出变成鱼、老虎、蝙蝠等等形状的小猪,再仿照课文的语言对话格式,写一写自己所画的内容。到了二年级,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创作绘本了。这种图文并茂的写作方式,学生们非常喜欢。有的学生,甚至到了乐此不疲的程度,因为,他们不觉得这是在写作,而是在玩和创造。

当然,绘本读写还有“读――做――写”“读――演――写”等多种方式。

二、多册绘本读写

多册绘本教学的核心理念也是“发现至上”,发现图画的秘密,发现文字的美妙,发现图文结合中的趣味……提供具有共同特质的多个绘本,让学生在“绘本群”中纵横穿梭,引导他们多角度阅读,多角度收集信息,不断获得发现,再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目的。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的“写”,呈现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收获。这样的绘本群书读写活动,是回归儿童本身、顺应儿童本源、扎根儿童生活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儿童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和读写实践中,获得读写经验,促进心智的成长。

(一)群书组合的原则

绘本群书读写,教学材料的组织是关键,也就是说,把哪几个绘本该如何放在一起是教学的关键。“为什么选取这些绘本?”“这些绘本之间的读写联结点在哪里?”“这些绘本该如何进行加工、调整及再创造?”等等,这些问题,教师都要有清晰而全面的思考,如此,绘本群书读写才能跳出“书籍数量叠加”的简单模式。

在绘本群书读写中,要明确几个观点:一是“群书”是彼此互相依存、互相交融的学习材料,它们共同作用于读写活动,不存在主次之分;二是“群书”具有某些方面内在的关联性,且这些关联性儿童通过阅读能够发现、认识,并产生新的意义。

绘本群书组合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可联结性。

选取组成“群书”的绘本,在绘本与绘本之间、儿童与绘本之间要具可联结性。这种联结,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

追索联结。根据多个绘本间的人物、情节、语言、图像、主旨等显著相同点或相异点进行联结,在比较中激发学生兴趣。

自由联结。绘本故事同儿童的自身经验相联结。在群书读写中,引导儿童置身其中,享受故事的美妙和读写的愉悦。

2.可对比性。

如果说“联结”是由此及彼的过程,那么“对比”则是对绘本群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有目的地进行比较阅读。对比过程,强调儿童发散性的思维。在绘本群书中,要能够选出一两个最能刺激儿童兴奋点的环节、内容,或提出某个问题。

绘本群书的可对比性,容易引发儿童的讨论,甚至争论。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就容易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这样的群书材料组合是最佳的。

3.可统整性。

绘本群书的组合,还要关注到可统整性。儿童在教师的引领下或用自己的方式对绘本群书作比较赏读后,可以得出整体性的结论,将原来不同绘本中本无联系的若干信息,经由联想、类比、分析后重新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优化信息群。

(二)群书组合的方式

有了这样的组合原则,我们就会设计出多种绘本群书读写的组合方式。

1.同一作家系列作品的组合。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绘画风格。在系列作品中,这种风格的传承和运用会更加明显,表现在人物角色相同、叙述方式相近、绘画风格一致等方面。这种相同或相似的呈现方式,近似于文学作品的反复手法,利于儿童在阅读比较中发现。在这种可预测的比较阅读中,不断地发现,乐此不疲,语言和思维均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2.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组合。

很多绘本,虽然作者不同,但是反映和表现的主题却完全相同。如“自我认知”“爱护环境”“亲子感情”“认识死亡”等。每一个主题,都可以罗列大量的优秀绘本。一次主题群书读写,犹如把儿童带进一个绚丽丰富的世界。

对不同作家相同主题的群书进行读写,便于帮助儿童建立一种鲜明的主题意识,逐渐体会到阅读是有明确意识的,从而逐渐增强阅读的主动性,培养儿童理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3.比较式赏析读写系列组合。

选择相关的绘本,就某一个点,进行比较式的赏析与读写,也是绘本群书读写的一种组合方式。

(1)关注人物形象的比较读写。庆子・凯萨滋的《我的幸运一天》和阿兰・麦特《挖鼻孔的大英雄》组合。这两个故事都是讲小猪如何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小猪的冷静、智慧令人印象深刻。

(2)关注故事情节的比较读写。还以《我的幸运一天》和《挖鼻孔的大英雄》组合为例,这两个绘本故事除了人物形象相似外,故事情节也极其相似,都是讲小猪被敌人所抓,小猪动脑子想办法,最后逃离魔爪。故事情节非常相似,只是采用的逃离方法不同。

(3)关注绘画风格的比较读写。日本新美南吉创作的《小狐狸买手套》,在我国市场上,就有多个版本的绘本,有黑井健图、彭懿翻译的《小狐狸买手套》,还有若山宪图、崔维燕翻译的《小狐狸买手套》。画家不同,绘画风格不同,细节处理不同。把这样的绘本放在一起阅读,儿童的发现会让我们惊叹。

(4)关注叙述方式的比较读写。英国罗伦・乔尔德的《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和英国艾伦・杜兰的《汉堡男孩》,这两本图画书都是讲挑食儿童的故事。《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讲了一个叫查理的男孩,哄妹妹萝拉吃东西的故事。故事就在兄妹之间俏皮、充满想象力与游戏色彩的对话中展开。《汉堡男孩》也是讲一个叫维尼的小朋友除了汉堡什么都不吃,结果变成了巨型汉堡后发生的一系列惊险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惊险刺激。两个绘本以挑食为主题,但是表达方式截然不同。

(5)关注思辨色彩的比较读写。美国琼・穆特的《石头汤》和美国德瑞克・莫森(文)、泰拉・葛拦罕・金恩(图)的《敌人派》组合。《石头汤》讲述了三个和尚来到一个饱经苦难的村庄,用煮石头汤的方法,让心肠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的村民们懂得分享,明白付出越多回报越多。《敌人派》则讲述一个小朋友如何将自己的头号大敌人变成好朋友的秘诀。这两个故事都是从心灵的封闭走向开放,从坚硬转向柔软,思辨色彩浓郁,具有生活指导意义。

(6)关注绘本主旨的比较读写。德国赫姆・海恩的《最奇妙的蛋》和日本中川李枝子(文)、山胁百合子(图)的《古利和古拉》组合。这两个绘本,除了赞赏、爱、快乐等主旨外,都有一份对创意无限的追求。《最奇妙的蛋》,传递出“奇妙”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赞美的。《古利和古拉》故事的创意就像泉水,汩汩流出:做蛋糕场地选择的逆向思维――把材料拿到现场做。鸡蛋壳可以做成什么呢?吸引着儿童边读边围绕主旨放飞想象。

当然还有其他不同的角度,如“语言风格”“故事结构”等,只要是儿童有兴趣的,都可以作为群书比较读写的关注点和切入点。

(三)群书读写课堂实施方式

绘本群书组合,侧重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读写活动的形式也会多种多样。即便是相同绘本的组合,也可以从不同的读写角度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低段绘本读写的教学实施没有固定的方法。根据儿童对群书的反应过程,群书读写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承接式。

承接式一般有着相同的主题、主旨或核心概念等。前一本书侧重对主题、主旨和核心概念等的理解,后一本书要侧重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如《最奇妙的蛋》和《古利和古拉》的群书读写,通过对《最奇妙的蛋》的阅读,重点理解“最奇妙”这个核心概念,再运用《古利和古拉》最奇妙的想象,让学生说写属于自己的奇妙故事。

2.并列式。

并列式一般主题相同,风格相同,表现方式相同,这样的组合一般出自同一作家的同一类作品。如《我爸爸》和《我妈妈》的群书读写,让学生自由选择读,更喜欢妈妈的读《我妈妈》,更喜欢爸爸的读《我爸爸》,读完后交流,并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

3.聚合式。

聚合式是通过阅读多个文本,发现“奇”“崛”之处,思考“奇”处之巧妙,“崛”处之必然。由这样的思考路径,创编另一故事的结局。如“鼠小弟系列”,师生共同阅读《鼠小弟,鼠小弟》《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发现故事结尾的妙趣,再阅读《鼠小弟的小背心》,思考如何让垂头丧气拖着被拉得像绳子一样长的鼠小弟开心起来呢?说说、画画、写写故事的结局。

4.总分式。

总分式是一本带多本的群书阅读,所选群书一般表现方式相同,或叙述结构相同。可以师生先共读其中的一本,从多个角度讨论故事的结构或表现方式等。如师生共读《这是谁的肚脐眼》一书,从“一直变”“一直不变”“突然变”三个角度去探索,发现绘本故事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尝试阅读《抱抱》,交流三个角度的信息,发现绘本创作的秘密,尝试创编简单的绘本。

关于读书的格言篇10

为此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素质和必要的文史哲知识,这样才能够引导读者读到经典的使他们受益匪浅的好作品。假如一个图书管理员不读孔子的《论语》、不读唐诗宋词,对中国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西游记》不熟;不知道外国名作,如《战争与和平》《飘》《老人与海》等,将很难给读者推荐优秀的书,指导读者有效利用图书文献资源,只有具备了充足的文学知识素养,才能够不至于使自己的素养源泉枯竭,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利用推荐的机会,让用户准确地理解,评价阅读的内容,帮助其克服盲目性,最终为用户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以适应信息化、科技化的数字图书馆的需要。从馆员的整体素质状况我们知道,他们大多文学底子薄,基础差,没有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更不要说研究了,所以馆员应当利用在图书馆工作的机会,抽出时间补缺补差,及时有效地吃透中外优秀的经典的作品。中国四大名著之所以百看不厌,经久流传,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作品的深度,把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和精神追求淋漓精致地表现出来。听过文学讲座的人普遍认为,文学讲座针对性很强,一堂高含金量的文学讲座,就是一本经典文学作品的缩影,所以,图书馆的领导应当多请有关专家来馆举办文学讲座,馆员应该充分利用每次的学习机会,在听讲座的短时间内,认真吃透某一问题,写出心得体会,使得零散的文学知识能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另外,现在信息网络便利,图书管理员自己也可以下载一些像于丹说《论语》,易中天品《三国》等这些经典视频,这样可以迅速获得对这些经典作品的了解,同时整合自己和他们的观点。

这种面对面的文学交流讲座,能够激发馆员的强烈共鸣,使得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进而深入文学的本质性特质。要想真正全面学会一门技术或者掌握一门知识,光靠看和听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是讨论,讨论可以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同时改变自己的定式思维。其次是自己动手多写文章,只有这些才能够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且在适当的时候迅速准确的提取应用。写的时候不能满足于阐述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学特色,有文学的味道,有兴趣的时候可以自己写写诗歌,散文之类的,最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内涵。导读工作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是引导读者熟悉图书馆的馆藏,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培养读者对读书的兴趣和爱好。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冷言冷语六月寒。文学素养高的馆员说话时会如春风化雨,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深受读者信赖和喜爱,能在导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反之就容易使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对读书失去兴趣。

现在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功能设施都很全,图书管理员和读者可以通过咨询、讨论等形式来达到彼此交流的目的。文学素养高的馆员在工作中就会用自己特有的文学魅力,通过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去影响读者,帮助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学作品,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对某一知识的全面系统的了解,避免读者盲目性的读书而造成的时间浪费,通过这样的良性互动,图书管理员与读者的关系近了,人情味也更重了,从而提高了读者对读书的兴趣,克服在阅读过程中的困难,获得外部支持性的人际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