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法则十篇

时间:2023-03-18 03:41:43

职场法则

职场法则篇1

实习第一天起,浅浅就暗暗发誓,要比别人多努力,多用功,尤其是在这家名气颇响的国有企业锻炼,即使无法留下成为正式员工,也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是,八个月过去了,她只能用“无语”两个字来形容个中滋味。

刚到单位时,领导和同事们唤她“助理小妹”,听起来亲切悦耳,浅浅也乐得忙里忙外。

“助理小妹,帮忙传真一份文件,号码在反面。”“助理小妹,叫快递去拿样东西。”早就知道职场新人要胜任多种角色,浅浅始终规规矩矩,又快又麻利地完成大家临时分配给她的所有任务。

可是,久而久之,“助理小妹”的内容似乎变了味道。

“助理小妹,这纸杯是谁的啊?扔掉。”“助理小妹,你替我到楼下便利店买只卤蛋吧。”“助理小妹,我有约先走了,你在这儿等快递送东西过来签收。”于是,浅浅成了整个单位共用的“助理小妹”,不仅到仓库客串搬运工拖一堆堆的箱子,还要充当电脑维修工和水电工,解决每个人遇到的突发性事故。最不可思议的是,她时常会被其他部门以“支援”为由呼来唤去,工作内容是在他们打牌缺人的时候做替补。

就这样,一心向往在踏入社会后好好展示自己才华的浅浅,只觉自己原本一颗热乎乎的心,经过几个月的千锤百炼,已经被冻得冰凉冰凉了……

剖析:

像浅浅这样初涉职场的新人,大部分都会经历类似的“打杂”生涯,无论当初安排好的职务是助理也好,文案也罢,只要不是技术性实习,通常被当作“廉价劳动力”。许多实习生多半想借此机会表现自己,期待留用,所以即使内心有怨言也将“忍”字放在第一位。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并不习惯被所有人使唤,导致自己频频更换实习岗位,不仅发挥不出自身应有的能力,而且给别人“心不定”和“不踏实”的印象。

提醒:

虽然是实习生,但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按照程序和惯例,实习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带教老师或师傅,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和职务范围内,及时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大可不必因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就理所当然承担各项角色。当其他部门提出超过职务范围内的工作要求时,适当以自己份内工作没有完成不便代劳为由,礼貌地拒绝。只要有一次到两次的拒绝,相信前辈同事们也会识时务。

新人法则二:只献能力,不献殷勤

学外贸专业的小林年初的时候到一家外贸公司实习,带他的师傅是一位极为干练的女强人,除了以身作则指导小林如何有效完成工作任务之外,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令他受益匪浅。

得到师傅的大力关照,小林就想“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只是苦苦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有一次,小林偶然间听到师傅在电话里向一个在演出公司任职的朋友讨两张演唱会门票,也许是门票过于抢手,所以得不到肯定答复的师傅很无奈地表示,自己恐怕到时要去花大价钱买黄牛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林马上在心里盘算着要掏钱买门票“进贡”。于是,第二天,他便跑到票务中心订了两张位置绝佳的贵宾席位门票,暗暗得意了一番。

没想到,当师傅收到小林自己花钱买下的门票之后,不但没有预想中的兴奋,反而大大埋怨了他一番,并且执意要退还给小林。这下小林可真是傻眼了,莫非拍马屁拍到马蹄上了?往后的日子里,师傅似乎不再像从前那般对小林关怀备至,许多工作也不太允许他插手。终于,小林鼓足勇气虚心向师傅讨教,得到的答复是:“我知道你想要留在这家公司做这份工作,而且还等着我给你写实结,但是送礼这种事我是不能接受的,衡量的关键是你是否有实力胜任,而非献殷勤。”

一席话,令小林无地自容,说实话,他并没有想到要献殷勤来换取实结的好评或者留任工作岗位,只是觉得这是一种出于起码礼貌的方式,难道,他错了吗?

剖析:

现在年轻人都受过良好教育,也更懂得人情世故,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期望尽可能给予对方“多付出,少索取”的好印象。尤其是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的职场新人,还不能太早领悟到上下属或者同事之间微妙的关系处理法则,单凭自己以往的社会经验,所以向前辈“取经”的时候,难免献点小殷勤,来帮助建立友好关系。不合时宜地献殷勤,往往会令人厌烦,进而揣测你的真实目的,反而给人虚假的感觉。若是选择特别夸张的献殷勤手段,还会导致反面效果,事倍功半。

提醒:

迅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实习生都渴望的。首先是业务熟练,多从前辈身上学习他们的经验和长处,只要做事认真,勤奋可靠,每个人都会由衷地信任你和喜欢你。如果觉得得到对方的恩惠太多,如前面提到的案例中的小林,想表示善意的敬意,不妨在实习期结束的时候买点小点心请大家吃,或者写一张感谢的卡片送给特别要感谢的老师,得体礼貌,不会适得其反。

新人法则三:心态平和,目标明确

毕业于名牌大学名牌专业的Cici,不费吹灰之力就到了一家同样知名度很高的公司实习。显然大家对于她的良好背景刮目相看,不时在工作的间隙给予肯定和鼓励。照这样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Cici留在公司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可是几位向来对她青睐有加的经理们,态度突然180度大转弯。

原来,前几日下午茶闲聊时,Cici透露出想从现在实习的部门转到人事部,这让原先部门的同事们大为吃惊,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换呢?据说人事部的薪资更高一些,发展也更好一些,看来她有自己的小算盘。

得到经理“考虑考虑”的答复之后,Cici并未一如既往投入到工作中,不时打电话给朋友,让他们帮忙推荐合适的工作给她;她也开始经常请假去参加一轮轮面试,并在公司里抱怨目前的福利环境不是令她十分满意。

终于,按捺不住的经理通过人事结算了Cici实习期的工资,委婉地将她劝了回去。临走时,Cici还是很愉快地向每个人告了别,说了再见。可是,望着她远去的背影,大家纷纷议论道,刚毕业心气就那么高,心态又不稳定,到哪都不会是长久之事。

剖析:

和第一个案例不同,“蜻蜓点水”般的实习心态也是不少职场新人的通病。尤其是在择业方面,实习生们往往是将实习单位当作跳板,或者仅仅是填满实结的暂住地点,产生浮躁的心态就无法确定好目标,“骑驴找马”的工作作风自然不受欢迎。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能够顺利地找到一家和自己兴趣相投,也能给自己良好发展空间的实习单位,应当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而心骄气躁的年轻人在踏入社会的那一刻起,就将更远的目标设定给自己,比如薪资和培训等等,很难被留用。

提醒:

职场法则篇2

初入职场的你,对职场生存法则了解多少?这一次,诸位HR专家为你支招,教给你做一名新人的职场新人法则。

招数1:学习行业知识和客户知识

支招人:凯旋先驱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的中国地区人力资源经理CarolineDiao

许多刚刚毕业的学生来到公司做前期的实习,可能会因为实际工作内容和自己的理想情况颇有出入而很快选择了放弃。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在校内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到了公司却只是做一些网调、剪贴、简报之类枯燥而简单的事情,是对自己的一种大材小用。其实,新人们首先应该明白,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从基本的工作开始学起、锻炼起,只有从基层一路体验过来,才会对整个公司和整个行业的运行有一个真正全面的了解。不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这山望着那山高,要放正心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定位和评价,并且踏踏实实地融入新环境。

Caroline同时还强调,学习行业的知识、包括你所接洽的客户公司的专业知识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拿公关行业举例,新人们初来乍到,无论课本知识学得多么扎实,真正运用起来,在公关行业里都还算是新手,对于怎么样写专业的新闻宣传稿、怎么样与客户和媒体打交道都是要慢慢观察和学习的。而且即便是同行之间,不同城市的公司文化都会有差别。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公关行业,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就可能大不相同。此外,学习客户的知识是指将对方的背景信息和专业知识学习完整,这样面对客户的时候,自己不但不会觉得枯燥无聊,反而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同时还会给对方一个良好的企业印象,给自己的个人品牌也打了高分。曾经就有一位凯旋先驱的实习生,因为工作细心勤恳、不计个人得失,并且不断虚心请教和学习自我成长,在正式入职一个月以后就得到了别人可能要花2~3年才能得到的晋升。可见,个人素质和能力在外企中是衡量优秀员工的重要标准。

招数2:摆脱功利性的思想

支招人:新华信集团HR资深管理人员杨先生

许多实习生在本来就为期不长的实习期内假借学校各种毕业生工作之借口频繁请假,实习单位在这方面给予理解和宽容,但是他本人实则是去跑其他公司的面试。既然用人单位和新人之间是双向选择,那么也应该是双向尊重的。如果为了寻找更好而丧失了自己的诚信,或者到最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都是非常可惜的。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很少体验到社会的竞争,对自己的定位很不客观。在面试的时候提高条件,开出的薪酬都极不切实际。杨先生奉劝同学们了解行情,并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实际的评价。另外,可能涉及到外地学生,有些人为了办理户口留沪或者他一些条件而匆忙签约,想等到自己达到目的就可以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这种心态大大影响其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杨先生并不提倡上述这些做法,这些功利性的求职心态应该及时避免。

招数3:善于看到公司与身边人的闪光点支招人:人才管理培训机构林小姐

既然选择了公司,就要善于看到公司优秀的方面,不要总着眼于一些负面的地方。树立一颗忠实为公司服务的心就是一种职场信仰,有利于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样,对身边的同事、领导,也要放大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们身上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闪光点。

职场法则篇3

在「美国甜心中,比利克里斯多饰演一名宣传人员,炒作新片无所不用其极。他教属下在好莱坞生存的三大法则是:

一、永远要抢功:当他看完预告片,问属下是谁剪的,属下傻乎乎地诚实说是行销部门剪的,克里斯多当场纠正他:「永远要抢功,如果老板不知道是谁做的,就说是你做的!

二、摸清老板的喜恶:属下听了这话,立刻就改口说:「是我剪的!克里斯多又提醒他,「我又没说这剪得好。你在争功前,要先搞清楚老板倒底喜不喜欢!

三、冷血动物:克里斯多的理论是:你在私人生活上表现的越冷血,显示你在工作上越用心,这样的人老板才会喜欢。他对属下说:「你不是来爱人或被爱的,你是来促销电影的。如果新片宣传会进行到一半,你突然听说你妈被车撞死了。你下楼,可以流一滴泪,但是立刻要若无事然说:『真可惜,如果她还活着,她会喜欢这部电影的!

好莱坞式的冷酷,在「桃色风云摇摆狗中被达斯汀霍夫曼发扬光大。他饰演一名王牌制作人。当美国总统被绯闻缠身时,为了分散媒体的注意力,他「制作了一场假战争,伪造战争画面在电视播出。总统支持率回升后,他「结束战争,甚至大刺刺地建议:「总统应该因为结束这场战争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旁人说:「可是从头到尾根本没有战争!他说:「没有战争还能带来和平才是更大的成就啊!

这种罔顾道德和真相,并且还以此为傲的精神,是好莱坞人「成功的关键。在「大制骗家中,三流制作人史帝夫马丁为了向片厂筹资,先打听出片厂老板中午吃饭的餐厅,付小费给带位者请他把他安排坐在片厂老板旁边,坐下后大声地假装和当红明星打手机,让老板误以为他是重量级人物。

虚情假意在好莱坞是一种常态。在凯文史贝西早期的作品「与鲨鱼共游(Swimming with the Sharks)中,他饰演一名有虐待狂的电影公司老板,对助理软硬兼施。有一回他在跟大老板讲话,助理在旁边听。大老板挂掉电话后,他假装还在电话上,说了一堆赞美助理的话,让助理心花怒放。

职场法则篇4

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三个年轻人怀揣青想,从虚无幻想到真实生存、从懵懂青春到成熟成功,从艰难起步到获取胜利的过程,整个情节又穿插了人们对青春的诸多记忆,成冬青、孟晓骏、王阳性格特征明显,而又恰当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自己的梦想。除了对号入座记忆自己的青春故事之外,似乎也有很多职场法则值得借鉴。

首先,职场定位很关键。电影中塑造的三个人年轻的时候各自都有自己的青想,孟晓骏出身书香门第,一心一意想着America,想着在美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聪明、勤奋,自信,做事目的性强,可是当他在美国遭遇挫折,连在实验室喂小白鼠的工作都被人挤去之后,一个曾经何等高傲的人也底下了头,不得不反思自己的选择和定位,最终回国与成冬青联手。联手之初,当他站在讲台上开始演讲的时候,现实又给了他沉重一击,一旦人多的时候他竟然不知如何驾驭。又一次他开始反思自己,究竟自己应该在新的团队扮演何种角色,成冬青和王阳也给了他正确分析,他更加适合face to face的辅导学生,于是才有了他职场的辉煌。作为职场一员,这条法则要求我们更加清晰剖析自己,搞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究竟在哪里,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把员工放在合适的岗位,人岗匹配原则。

第二,非物质激励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敏感自负的孟晓骏争强好胜、有时候总会误解朋友加老板成冬青的好心好意,他与农民出身的成冬青不同,他追求的是更多、更广阔的市场和科学的制度设计、产权划分,也就是家族经营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冲突,随着事业的蒸蒸日上,两人矛盾也越演越烈,可作为老板的成冬青却显得十分职业,他并没有放弃发展的念头,只是希望更加稳妥一些,于是他背着孟晓骏探寻了孟在美国的生活,并最终以孟晓骏的名字命名了其曾经工作的实验室,这种非物质激励的手段让孟异常感动,也就是说老板(Boss)细腻地了解到了员工的心理,分析了员工所缺失的东西,对症下药的激励,会让员工发自内心的专注、投入。而在当前,这种非物质激励的手段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有时候非物质激励的效果远远大于物质激励。

第三,实力永远都是职场胜负的核心。每个人在看完电影之后,都喜欢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与故事里面的人物进行比照,甚至在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踪,或是为了抓住一点思绪、或是寄托了某种向往,更或是因为了特定的重合。我们往往只关注成功者的喜悦和那种被人簇拥着的幸福,可对于他们的付出,我们却总是给予很少关注。以影片中的成冬青为例,为了学好外语、他夜晚在图书馆熬夜看书的那种付出,为了生存,在肯德基中家教的那种尴尬,甚至为了生活,将别人的饺子带回家吃。而孟晓骏更是如此,他之所以顺利拿到签证去美国,就是他努力、专注,奋斗的结果,甚至在朋友住院的时候都不去探望,达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甚至他在餐厅洗碗的那种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颇有感受。所以,积极拼搏、永不言弃的品质才至关重要,因为实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决定胜负的核心。

总之,《中国合伙人》始于青春,终于成熟,用三个男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只有通过不断的追逐和顽强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在此过程中付出再多也是一种幸福。

职场法则篇5

一块上好的镜子会把赏心悦目的一面显露得清清楚楚,对于瑕疵、缺陷,甚至支离破碎的一面亦然。

但是,请你一定要注意,不管同事或上司如何恳求你据实反映他们的优缺点,你都别那么做,因为没有人真正希望了解自己的短处,也没有人想要对自己的优良特质来一个正确无误的估量。因此,当人家露出最好的一面时,你就照过去,并稍稍加以放大:如赞美别人的沉着稳重等,但也不必要过分夸大;比如称赞人家聪明用不着用天才两个字,说人家有进取精神不必说他勇敢非凡。如果人家向你露出他有缺陷的一面,你最好收回你的镜子。

法则二:从否定开始,以肯定结束

我们谈论人家的工作时,往往先笼统地讲它好的部分,然后才对其不当的部分提出批评,于是,听者往往会忽略赞美的部分,只记得接下来的批评,或者根本没有听到赞美,而是对接下来的批评严阵以待。因此,请你颠倒这个次序:先笼统地讲些批评的话,然后表达独到的赞美。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一般人会对最后所听到的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人家会记住你所讲的赞美的话,而非攻击,这样你既纠正了缺陷,也振奋了人家的士气。

法则三:严守界限勿越位,明边界才能有章法

你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别做他人的,不要试图答复有关他人工作内容的问题,别成为他人专业领域的情报来源,不要提供超过你个人职责范围以外的劳动,也不要贸然向别人提供建议。

人很容易在不经意间,介入他人的领域,你绝不可这么做,否则,也许有人会把你当作入侵者,因而暗中搞你的鬼;有的人也许乍看之下会表示欢迎,随后却怒目相向;最糟糕的情况则是人家一直对你表示欢迎,但主控权却仍掌握在他们手里,而你却得替他们卖命工作。

法则四:凡事不用急于一时

要造一个花园得花时间,因为花木的生长得花时间。每一种植物都以无法察觉的速度生长,头一天看,它小小的;第二天看,它还是小小的;但是让它不受干扰地生长一个星期,变化就很明显了;到了夏天要结束时,整座花园就绿意缤纷了。

想法与计划也一样,一件进行中的计划,很少有一个月、一个星期,甚至连一天都不受干扰的,坐待这种开花结果的人,收获甚微;而利用这等待的时间孜孜以求的人,必定成就斐然。不管什么时候,你总有多余的5分钟用来等待结果的出现,好好使用这些多余的时间,所得到的收获必定让你欢呼不已。

法则五:按兵不动也是一种行动

在事态发展不明朗、各种复杂的因素遮住了你的眼睛以致目标模糊的时候,按兵不动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但这并不是说计划不要继续,而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你盲目的行动也许会浪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许会使你走向相反的方向。要知道,延后决定的本身即是一种行动,等事态明朗了,你的行动才会更有效率,更有价值,才会少走一些弯路。

法则六:有烟幕的地方,必有人在发送烟幕信号

很多时候,困难是因为人而产生的。造成困难的人有可能是你,你必须弄清楚你有没有发送烟幕信号给自己;如果你确定所面临的困难并非是自己造成的,那就朝四周看一看,谁会因你遭到困难而获得好处? 那可能是时常跟你作对的人,也可能是你以为的朋友,仔细检讨以前的状况,以判断躲在烟幕后头的是谁。

法则七:你改变不了环境,你就必须适应环境

你必须适应环境,别指望环境来适应你;你也别期待身处的环境会一成不变,你要做的是仔细观察,时时观察。你是一个旅行家、一个探险者,在你越界进入新的领域时,别以为在老家的生活方式总是最好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往往是你目前所在地行得通的方式。

法则八:再见要由自己来说

职场法则篇6

有时为了表现自己的积极努力,不少人总是一头扎进事务堆里,其实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在没有想清楚之前已经着手了。要提高效率提升业绩,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思而后行,想明白了再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其实思考的过程也是执行的一部分,思考的价值远比简单的执行来得重要,因为思考是智慧的表现。对公司领导层而言,多一个脑袋比多一双手或腿来得更有意义,这也是将来晋升的筹码。

巧干法则2:发动群众

不要幼稚地以为办公室是一个可以“骑单车行世界”的地方,现在一味地单干并不能行得通,因为团队的作用比任何个人都显得重要和强大。更何况上司决不会把业绩和功劳加冕在一个人头上,原因是他们也要照顾大平衡环境。所以要想巧干,就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让集体的能量发挥作用。别以为这样会埋没自己的价值,恰恰相反,你的领导力以及长袖善舞的能力已经在不经意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巧干法则3:发挥长处

我们提倡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中学习,但这不等于我们要处处冒险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最有效率的行事办法就是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明处,这也是省力省事的方法。特别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长处应对困难,最容易克服困难,否则不仅得不偿失而且会拖累团队、影响形象。个人的长处绝对是自己的核心价值,要想提升短处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操练,有机会自己一个人好好拾遗补缺。

巧干法则4:勤能补拙

努力工作不等于埋头死干,累己累人的方法已OUT了。现代办公室讲究效率,结果一定重于过程。所以我们不妨动动脑筋,让自己不累死也让同伴不累倒,Smart Work就是我们倡导的主张――既巧干又得人心!

巧干法则5:最佳时间

职场法则篇7

说起来,王进和林冲不仅所在的“单位”相同,而且“直管领导”也同是一个:高俅。更有甚者,两人的“工作”都坏在这高俅手里。可是,遭际上,两人毕竟还是差异挺大的。先说王进。

他的“职称”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他的“工作”坏在新领导高俅上任之时。

“新官上任三把火”,世俗惯例。

高俅到了单位,一点花名册,一看出勤情况,知道了教头王进在前任手里就递了个“病假条”,养病在家。

高俅就将这作为“点火开关”,让众人看看他怎么对待“泡病”(“推病在家”)者,怎么“严肃工作纪律”!

“机关纪律”不严,这是通病,治一治,严一严,事合常理!

只是,在惩治“泡病者”时,高俅暴露了他的“心理阴暗”,他问王进:“你那厮便是都军教头王升的儿子?”

这一问以及接下来的一些骂爹说娘的话,使王进顿时心里雪亮:高俅“先时曾学使棒,被我父亲一棒打翻”,“他今日发迹得做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

王进他不仅“专业高能”(武艺超群)而且谙熟社会,谙熟“职场”。

平时在“职场”上赢得的好人缘使他免了皮肉之苦,谙熟社会所造就的智慧使他明白“不怕官,只怕管”,也使他回家后立刻采纳母亲“三十六着,走为上着”的建议,并甩掉“监视者”成功出逃,在出逃路上调教出一条好汉(史进),随后,他隐身埋迹于茫茫大宋。

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

而林冲呢?

“职称”与王进的差不多:“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同样,林冲也“专业高能”(武艺超群),记得他赞了一下初入京城的鲁智深,社会闲杂人员就对鲁智深说:“这位教师喝彩,必然是好。 ”

可见,他林冲是在“专业技能”上能给别人下“定评”的人物。

可是,这样的人物竟在“职场”中是个“劣货”,在大宋的社会中是个拙劣的讨生者。

为什么这样说?

你看,首先,林冲在“单位”有“自闭者”的嫌疑。

说起来,王进和林冲应该是在“单位”共事过的,如果他们“共事”过,即使不在同一处办公,那么,空闲时难道就没有过普通人之间的人情往来,如果有过往来,怎么会不成为朋友?――毕竟“惺惺惜惺惺”啊!

即使林冲任教头时,王进已离开,高俅整治“工作纪律”的“单位旧事”也该听说一二吧?这种公开发生的事,即使普通的“职场者”,耳里也该进了一些的。而林冲似乎“两耳不闻身外事”,否则,在王进的身上,他林冲就该借鉴到一些东西:(1)上司高俅阴险狠毒;(2)王进在“职场”上进退有方,值得学习……

知道这些,即使后来遇上飞来横祸,他林冲也该不会弄得那样惨。

如果不“自闭”,怎么会见不到、听不到高俅在“单位”上办的事,怎么会不知道社会上对高俅的一些评价呢?

说到高俅,连外“单位”的孙定都说:“谁不知高太尉当权,倚势豪强……无般不做。”

林冲是“好汉”,如果他清楚地知道上司的为人,应该在“工作”之外不会和他多来少往的,妻子遭辱后,更不会去和施辱者的父亲“比试”宝刀!

可见,林冲不大清楚上司的为人,那么,他是该有“自闭”的嫌疑了。

好的“职场者”都不“自闭”,古今如此。

无疑,林冲是个“职场”里的“劣货”!这“劣货”在大宋社会里正常讨生似乎都难。

妻子被高衙内调戏,一次,两次,这样的事,即使普通人心里都会明白:“高太尉知道后,为这事定生嫌隙!”

只要耳朵不堵、脑瓜能动的人都知道高俅这人为了利益睚眦必报。

已让高太尉生嫌隙,无疑,“工作”是恋不得的,身家性命说不定都有危险!

你说该怎么办?

王进的事例就是一个备下的答案。

即使不用这答案,还想呆着看一下,那么,对高俅至少应该避,应该防,对与高俅相关的所有事情至少应该多琢磨吧?

头天才得宝刀,第二日高太尉就要让“将去比看”,这难道没有蹊跷?――中常智力的讨生者都会怀疑。何况,高太尉派的“勤务”竟很面生!

这也是蹊跷呀!

在余暇,正常人在正常情况下指使什么时,往往是派身边人的,怎么派两个很面生的“勤务”呢?

可是,竟不防备上司,林冲而去!――嫌隙、羞辱,似乎他已“不记心上了”;而上司有“宝刀”,和上司“比试”的欲望却正浓。

这样的人能在大宋社会正常讨生吗?

不能。

他只能身陷“白虎堂”!

如果说人是立体的话,那么,到《水浒传》第七回,一个“职场”的、正常讨生于大宋社会的“林冲”,已死矣。

后面的回合,描述的该是另一个“林冲”。

职场法则篇8

[关键词]专业设置 STP法则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116-04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着同质化竞争严重、专业内涵不明确、专业定位不恰当、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脱节、新老专业交替更叠节奏不当等现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不吻合性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STP法则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需求驱动”模式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连接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桥梁,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高职院校,最为重要的是第一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整合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各地、各行业劳动力市场供需等方面信息,引导各地政府和院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由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经从以往的“供给驱动”模式转为“需求驱动”模式,适应需求成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开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专业,又要从受教育者的需要考虑,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需求驱动”模式与STP法则

1 STP法则

市场营销学认为,顾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其消费心理、购买习惯、收入水平、社会地位、价值观与文化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同消费群体对同一产品的消费需求和购买行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满足整体市场的全部需求。事实上,许多企业都在进行目标营销,并按“STP法则”做好以下三个步骤的工作:第一步:市场细分(S:segmentation):是指企业按照购买者在需求上的各种差异,把整体购买者划分为若干个在需求上大体相近的购买群,从而形成不同的细分市场的分类过程。第二步:目标市场选择(T:targeting):就是企业营销活动所要满足的市场,也是企业为实现预期目标而要进入的市场,具体来说就是企业拟投其所好,为之服务的具有相似需求的目标客户群体。第三步:市场定位(P:positioning):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自身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

2 “需求驱动”模式下高职教育的需求状况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需要满足两大方面的需求: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受教育者个人的需求。教育经济学认为,人们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但社会对个人的教育供给则是有限的。结合市场营销学需求管理的基本理论,高职教育主要有以下需求状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高职教育需求呈现多样性的显著特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是面向不同的职业分工来设置专业,正是由于这一重大区别,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自身规律,高职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必须通过不同的专业设置来体现。这里,我们试图通过市场营销的“STP法则”,探索“需求驱动”模式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吻合性问题。

3 专业设置的“需求驱动”模式与STP法则

如上文所述,“STP法则”即市场细分(Seg-menting)、选择目标市场(Targeting)和产品定位(Positioning),是指企业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整体市场进行细分后,从中选择一个或者多个细分市场作为自身的目标市场,并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由以往的“供给驱动”模式转为“需求驱动”模式,面对多样性的高职教育需求,作为微观层面的高职院校,当前中国任何一所院校都无法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只能在整体高职教育需求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院校特点进行专业群的市场细分,从中选择适合自身的目标专业群,并进行恰当的目标专业群定位,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吻合性。

二、STP法则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的应用探索

(一)根据院校特点进行专业群的市场细分(S)

职场法则篇9

[关键词]市场机制高职院校管理

[作者简介]肖称萍(1973-),女,江西万安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西南昌33005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研究——基于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关系的重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A880026,主持人:董仁忠)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23-0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严峻挑战。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以及来自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冲击,都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急剧扩大,国家已经无力垄断高等职业教育服务,高职院校官僚气息浓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校企合作乏力,高职院校的效率、效益和效能普遍不高。因此,为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改革。

一、厘清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的认识问题

政府干预、市场调节和自主办学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然而,一直以来,推动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不仅在理论上争论不休,而且在实践层面也未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成效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问题存在诸多认识误区,要么把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视为不能触碰的敏感话题,似乎一提起引入市场机制就意味着违背高等教育公平,要么把市场化改革肤浅地理解为“创收”,把办学校完全等同于办企业。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改革分析,要探讨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首先就要从理论上认识并厘清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的内涵及其相关问题。

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中,意味着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及其改革发展的重新审视,意味着要打破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垄断,意味着要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引入市场机制”与“市场化”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引入市场机制就意味着推行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是指运用“私有领域”(private sector)或市场(market)的概念、原则和做法来营运公共事业和部门,其目标是使公共服务变得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高等职业教育是重要的公共服务领域。近十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市场化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展开探讨。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让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去配置高等教育资源,而不是政府用行政的“数量配额机制”去配置资源;从市场化行为的角度,有人认为大学市场化行为是指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作为社会机构的大学遵循市场规则在与其他社会机构或个人发生商品交换时所产生的行为;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有人认为大学市场化是指大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规律,重构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大学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将大学逐步改造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和趋势。以上的探讨,尽管研究视角不同、结论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遵循市场规则,倡导效率观念、消费者导向理念和竞争意识。

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市场机制是由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构成的,各个机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使市场机制发挥出总体功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改革,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等职业教育已不再是一项纯粹的消费性活动,而是具有持久汇报效应的投资性活动。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要求借鉴产业化运作的理念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借鉴企业经营的理念经营高职院校。基于对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属性的认识,对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就是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借鉴企业经营的理念,倡导效率观念、消费者导向理念和竞争意识,使得高职院校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遵循市场规则的逻辑经营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激发竞争提高高职院校的效率与质量。从管理主体来看,本文中的“高职院校管理”不仅包括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也包括高职院校自身的管理。针对种种认识误区,为准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改革,还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厘清与此紧密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

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政府宏观调控要与市场调节、学校自主办学彼此协调。在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过程中,国家(政府)不仅不能推卸责任,而且要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同时,实现职能由控制向监督转变;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强化法制建设,消除市场失灵与市场弊端,强化地方政府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调整国家与高职院校的关系,扩大高职院校在财政与人事、招生录取、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校企合作、科研服务等方面面向市场办学的自,使高职院校能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要。

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要切实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公平。作为准公共产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公益属性,这就要求政府担负起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政府干预高等教育市场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所有合格的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均等牵涉到教育结果的分配。”在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中,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远比本科层次高校多得多。基于这种考量,一方面,要遵循市场交换规则,在特定范围内实行优质服务,尊重人们凭借合法报酬自由选择服务的权利;另一方面,不能把支付能力高低作为提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的主要依据,要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公平创造条件。

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不能以经济利益为终极追求,要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旨归。市场理念的出发点在效益,强调用最经济的消耗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但是,如果简单地认为引入市场机制必然要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终极追求,则是错误的。要深刻地认识高职院校存在的根本价值,深刻地理解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复杂性,并在育人目标与经济效益之间取得平衡。实际上,引入市场机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并据此培养人才,提供服务。这种“真实需求”包括对技能型职业素质和合格公民素质的要求,而这与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是相吻合的,与高职院校的育人和服务目标是一致的。

二、引入市场机制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场机制是人类的最大发明。”从世界范围看,实行市场化改革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教育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项产业,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如此。所谓教育的事业性和产业性,不是教育的固有属性,而是对教育活动在某一历史阶段运行特征的规定。与本科院校相比,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更为紧密,更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不管是从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顺应公共事业管理改革潮流还是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来分析,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中,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改革,都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引入市场机制是高职院校发展应对来自全球化挑战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普遍联系和交往日益加强,资本、商品和人员的跨国流动日益增加,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全球化知识经济中,不仅是产品和服务,而且人、信息、货币等都以很快的速度越过国境,从而使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成为‘更加密切联系的世界’。”“人与资金自由地越过国境,并把各国的经济制度和规范以全球化的标准同质化。”全球化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具备国际视野,面向全球化的市场,规格遵照国际标准,而且要求重构政府与高职院校的关系,推动高职院校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管理。同时,作为全球化的重要领域,国外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会利用其优势,抢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因此,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必须积极参与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竞争。而要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融入全球化进程,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的条件下,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规则和产业机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

引入市场机制是解决高职院校面临的各种突出问题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世所罕见,然而,由于准备条件不充分以及相关政策法律不完善等原因,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各种突出问题。首先,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较短,办学经验严重不足,人们还未能准确地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模仿本科层次院校办学的现象严重。其次,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成本的教育,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是政府投入和学生学费),再加上目前国家财力有限、学生负担较重,导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实习实训设施落后。据相关调查,对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不足被认为是政府在高职院校发展中职能的最大缺失。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办学者的成本意识普遍不强,导致有限的办学资金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再次,政府对高职院校干预过多,未能赋予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高职院校的市场主体地位未能确立,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意识薄弱;学校人事制度未能充分地发挥激励作用,平均主义严重;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不能及时反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效率低下和社会适应性差的重要原因。最后,包括行业企业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的后劲不足,尤其是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未能形成。这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需要,其质量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分析可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竞争和供求规律,是解决高职院校面临的各种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

引入市场机制是高职院校顺应公共事业管理改革浪潮的需要。20世纪后期,由于全球化、信息化与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西方国家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管理与信任危机,要求政府改革的呼声很高。“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多数先进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一种新的公共部门管理模式。”在这场改革中,政府管理的运作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公共行政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具有弹性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导向的行政改革的核心主题,同时也是体现各国行政改革的统一性的三大内容是绩效化、分权化与公共服务市场化。”实践证明,这场改革有效解决了各国政府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升了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示范效应。顺应世界公共事业改革的潮流与趋势,我国新一轮的行政改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影响,理应借鉴其先进理念。然而,一直以来,政府垄断高等职业教育的生产与管理,漠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高职院校的管理存在绩效低下、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等诸多弊端。所以,高职院校管理改革应当借鉴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响应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引入市场机制。

综上所述,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积极探索市场机制的新形式和新途径,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场力量必将成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另外,引入市场机制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广大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已普遍感到引入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据调查,高达八成多的教师感到有必要或很有必要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

三、营造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的制度环境

要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营造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的制度环境。不可否认,引入市场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作用,市场机制具有政府干预所未能有的独特优势,有助于克服政府失灵的弊端。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也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因此,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不应是盲目的、自发的,要营造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的制度环境,引导市场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让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机制调节和学校自主发展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认真研究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实现从直接干预向宏观调控的转变,而且要注重其他相关制度的设计。

推动高职院校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为公正衡量办学效益,形成办学特色,展开公平合理的竞争,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推动高职院校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赋予高职院校充分的自,使得高职院校能自主决策、自主实施和自主承担责任。法人是高职院校自的载体,高职院校法人自的性质取决于高职院校法人的性质。然而,迄今还未见有关高职院校法人自及其具体权利的专门规定。《民法通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而且《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并具体规定高等学校的若干权利。《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颁布则进一步落实了高等学校的自。鉴于高职院校办学自未能落实,没有专门规定高职院校自,高职院校法人财产权制度不健全等现状,可以采取如下举措:一是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切实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有关高校办学自的规定。二是研究制定关于高职院校自的专门法律规定。三是坚持法人财产权制度与法人地位相匹配原则,完善高职院校产权制度。

培育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内外市场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活动首先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市场特征,才能谈得上引入市场机制。要引入市场机制,首先就要培育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内外市场体系。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和经济市场都是由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共同构成的,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市场不仅与纯粹的经济市场具有本质差别,与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市场也略有差别。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可以划分为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内部市场是指高职院校之间以及高职院校内部各市场元素间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学校市场、教师市场和学生市场;外部市场是指高职院校外部各市场元素与高职院校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消费者市场、劳动力市场、行业企业专家市场、资金市场、技术服务市场。培育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内外市场体系,要以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为依据,主要采用市场调节的手段,通过相关制度设计,在招生就业、教师聘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科研、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经费来源等活动中倡导竞争,进而形成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内外市场体系。

制定规范高职院校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有干预的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引入市场机制,就意味着要用体现市场规则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高职院校的市场行为。这就要求研究、制定规范高职院校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然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极为薄弱,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准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规律及特点,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市场化改革的现状,认真研究实行高职院校市场化改革的制度需求,进而制定规范高职院校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可以采取如下具体举措:一是制定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或职业学校法,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二是选择重点突破的领域,不仅要制定扩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完善高职院校产权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而且要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深化公办学校的体制改革,鼓励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公办高职院校办学,尤其要明确制定鼓励高职院校股份制、合作制、集团化办学以及社会力量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三是明确各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包括各级政府及其人社部门、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工农业部门、各级各类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定职责及其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机制。

赋予公、私立高职院校平等竞争的机会。私立高职院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私立高职院校,可以弥补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劣势,增加受教育机会,促进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效率,改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而要大力发展私立高职院校,就必须赋予公、私立高职院校平等竞争的机会,给予私立高职院校与公立高职院校一样的待遇。给予私立学校来自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不仅是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而且在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由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民办学校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导致私立高职院校在政府资助、招生就业、土地划拨、税收减免、举办权、队伍建设(包括职称评定以及待遇)以及学生权益等诸多方面无法享受与公立学校同等的待遇。这使得私立高职院校无法享有与公立高职院校平等竞争的机会。因此,为更好地将市场机制引入高职院校管理,促进公、私立高职院校平等竞争,亟待认真研究并修订、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公、私立高职院校平等竞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范元伟.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与机会均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胡建华.大学市场化行为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分析[A].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曾坤生.市场化: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A].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葡)佩德罗·泰克希拉,(荷)本·琼布罗德,(美)大卫·笛尔,(葡)阿尔伯特·亚玛瑞尔.理想还是现实——高等教育中的市场[M].胡咏梅,高玲,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韩)宋丙洛.全球化和知识化时代的经济学[M].金东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袁振国.发展我国教育产业政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张亚.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8]董仁忠,刘新学,陈寿根.关于政府与公立高职院校关系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12).

[9](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张成福,王学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程祥国,韩艺.国际新公共管理浪潮与行政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职场法则篇10

当今生活中的一个突出是:信用短缺。经济违法犯罪以及大量腐败现象,几乎都与财会人员、会计师事务所不自律、做假账分不开。这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毒瘤”。管理层、会计师在利益和诚信的权衡与选择间,很容易遗失赖以生存和的诚信,成为利益的俘虏而出让道德。造假在全世界已造成“风借火势,火借风威”的效果。在信用短缺、道德滑坡的大背景下,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了重要治国方略——“以德治国”。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探究会计职业自律、进行会计的道德建设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会计来说,依法治理会计和以德治理会计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两者都以其独特功能来规范会计成员的行为。德治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会计道德水平;法治是通过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会计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会计界的道德水平。因此,在此背景下,本课题对会计职业自律进行认真和严肃的思考、深刻而充分的研究,对会计职业自律在全社会的养成,都具有深远的启示性意义。

二、研究

全课题共八大部分,六万多字。第一部分对会计职业行为机理及规范体系作了简要论述。首先指出研究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必须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出发,指出会计行为是企业管理当局依“法”而治的会计运动过程或活动,而会计动机则是导致这个过程或活动如何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会计行为在客观上受两种前提制约:一种是社会对会计行为的接受程度,它是会计行为的外部制约因素,对会计行为的性质和度量起硬性制约或舆论的或道德的软性制约的作用;另一种是受自我鼓励、自律的内部制约。

会计硬性制约是会计行为规范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它强调的是“合法”。会计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合情”,是根据会计法规和会计理性规范做出的要求,是由从事会计职业的人们在长期共同交往和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并以某种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的会计行为准则,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行为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准绳。它具有强烈的职业性和社会性,价值取向是“为善”,是一种“道德价值”,它调整的是会计人员与其他社会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的伦理关系。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它需要借助外界舆论的压力,也需要把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要求,运用自我评价方式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

第二、三部分对市场经济下的会计“利”与“义”作了,指出市场经济制度都是以相应的道德意识、道德习惯和价值观念为前提的。会计道德的本质特征是超越狭隘功利动机的自律性,而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与之相反的功利性和他律性。对市场经济本身而言,它具有“非会计道德”的性质。会计人员为达到自己的物质利益而给他人提供好处的行为不是自律而是他律,只有把行善本身视为目的才是自律。自律性确实是超功利道德的本性,所以自律同行为的超功利性是一致的。那么在市场经济中,人的行为是不是只有他律而完全排斥自律呢?我们认为不是。因为市场经济有一种本性:要求规则化。因为若无市场规则,就不能为市场的正常发展创造稳定、协调有序的内部环境。这些规则包括:用诚实(不弄虚作假)、平等(不搞市场垄断)等原则来约束个体行为。以德治国为建立信用体系提供了前提条件,对诚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会计“德治”是会计“法治”的重要补充和辅助力量。会计“德治”能够弥补会计“法治”的不足,能够起到第二道防线的作用。会计“法治”是会计“德治”的有力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使依法治理会计与以德治理会计能够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构建德法并行的会计新格局。德治和法治、伦理建设和法制建设、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不可偏废,是治理会计造假的成功经验。

第四部分对会计职业失范、职业自律作了经济学博弈分析。通过经济学博弈分析,指出没有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可信的承诺和威胁”机制缺乏,导致重复博弈蜕变为一次博弈,而会计行为失范造假成本也相应显著下降;民事赔偿机制和集体诉讼机制缺位,使得会计行为失范者可以忽视长期利益而一味追逐短期利益;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使得监管部门和失范者“合谋”等使职业失范产生。造假究其行为动机,主要是他们以身试法所获取的利益远大于所付出的代价,代价越小,谋利越高,造假行为发生的概率就越大。因此,提高会计治假效力有两点建议:一是不能忽视道德他律性的一面。必须加强道德的制度化建设,增强其硬性约束力。道德要求规范化,增强其可操作性。二是建立健全道德执法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安排,保证具体的会计自律行为获得较大收益,保证会计造假行为付出极大的成本代价,加大法定成本的设定,加大惩治力度,培育合格的交易主体,确保会计行为在规范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中展开,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指出企业会计诚信的关键途径:完善诚信立法体系,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强化诚信管理制度;建立诚信行业协会,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等方面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

第五部分对会计职业伦理自律的框架及基本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对中外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把它归纳为:会计职业理想、会计工作态度、会计职业责任、会计职业技能、会计工作纪律和会计工作作风。设想中国职业道德体系应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第一,会计职业道德概念,提出会计人员应有的行为,以达到行为守则所规定的最低可行的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责任和职业公正。第二,操守准则,这是强制性的道德标准,可以充分借鉴世界会计的优秀成果和我国的传统文化予以制定。第三,守则说明,为明确行为守则的范围和实施提供指南,以提高其现实操作性,甚至说明行为守则在各种特殊情况下的运用。在类似情况下,违反准则的会计人员将被要求对其行为做出解释。

我们认为,最简单、最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必须包括三个内容:第一个要素是决定道德价值取向的部分,赞成用职业理想,它是整个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与核心,是制约具体行为的最高准则。第二个要素是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品德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第三个要素是行为准则与评价标准,其功能类似于理性规范中的“判别准则”、“操作规程”和法律规范中的“处理”。基本点为:①精通业务,胜任工作;②保持公正;③保守秘密;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求实讲真”四个字。会计作为一种职业首先应该着眼于职业素养,会计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语言、职业知识、职业思维、职业技术、职业信仰和职业道德六个方面。职业道德是会计行为立足之本,而诚信自律又是本中之本。

因此作者提出构建德业双修的体系,在会计界、教育界普遍开展诚信教育,营造出“信则共赢,不信则皆亡”的良好氛围。同时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确立自我评价、本单位内部评价、用户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十分重要。

第六部分论述了人格的重塑机理——从他律到自律。论述了自律是以职业良心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即会计人员在履行会计义务时已把应负的职责转变为内心道德感,形成自己的会计职业良心。职业道德的最高阶段是价值目标阶段。在这一阶段,职业良心与职业责任在职业目标的统帅下融为一体,职业道德的他律性与职业道德的自律性已达到高度统一,外在导向的价值目标与内心价值追求目标已完全吻合。价值目标阶段是我们建设和发展会计职业道德的奋斗目标,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会计职业的执行不是受制于外力,而是通过会计人员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判断和自我“立法”来体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及要求的一种制度安排。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是以会计职业良心为核心的会计自律道德,完善于以会计职业义务为核心的他律道德。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以外在的管理体制、、制度安排为运行方式,同时它又以会计人员职业良心体验、职业意志约束、职业责任限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职业道德运行状态。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的内在导向机制,内在的导向来源于目标,它规定了会计职业道德自律行为及其机制运行状况的评价标准,规定了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具体方向。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具有目标与道德目标相一致的特点。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将会计职业人“应当怎样”的道德准则内化为调节职业道德的尺度;它从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调节会计职业人的行为时,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固有规定和特有机理而实施调节;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调节功能,主要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感化等,注重职业责任心,不带有国家强制性质,其调节方式主要是通过道义的力量去感化。

本部分还提出了公司道德自律导向运行机制的几个方面:①构建双赢调节运行机制。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任何道德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主要的支配点——利益动机。在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基本上趋于一致。因此可建立起双向需要的利益关系和道德原则。②构建双向义务的规范调节机制。要真正实现道德规范作为社会道德价值导向运行机制的功能,还必须解决道德规范或道德要求内化,即在社会道德要求与主体的内在道德追求之间架起一条道德内化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道德义务。③构建扬善抑恶的舆论评论机制。④构建“良心”与“公心”的道德心理机制。

第七部分对会计职业自律环境的净化提出了措施。指出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是一个内外结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净化会计行为环境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到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并对会计职业自律环境的净化提出了措施。

最后,提出文化作为可操作系统,对于道德社会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道德文化始终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并支持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有导向、规范、约束、凝聚、融合等作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构建企业文化、诚信自律与企业家精神是实现可操作系统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