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养殖管理十篇

时间:2024-03-08 18:02:29

家禽养殖管理

家禽养殖管理篇1

关键词:家禽;养殖;环境

1 家禽在生态养殖过程中环境管理的现状

我国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消费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家禽产品。但在家禽养殖行业中也也存在着家禽食品安全和养殖污染的问题。家禽生态养殖是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家禽养殖业中出现大量的畜禽粪尿及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采取的一种养殖新模式。生态养殖不仅能够发挥养殖业优势,而且能够保护环境。因此生态养殖受到了越来越多养殖户的认可,有利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养殖的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维持养殖和生态之间的平衡发展,既要实现养殖的经济价值,又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维持整个生态平衡发展。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家禽生态养殖的发展还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生态养殖的模式单一、养殖过程中的环境管理不到位、生态养殖的技术更新难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我国家禽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2 家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措施

2.1 家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集约化养殖的迅猛发展,加上养殖企业资金有限,不重视环保,或相关设施未配套,家禽的粪便、污水、有害气体、粉尘、噪音及死亡家禽等,将导致养殖场自身环境恶化同时也影响其周边环境,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2.2 家禽养殖环境管理措施

2.2.1 减少家禽养殖污染措施

为从根本上解决由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治污有法可依。同时采取营养措施,采用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配制低粗蛋白质日粮以降低氮排泄量;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代谢调节剂,如酶制剂、酸制剂、微生态制剂、促生长剂和中草药制剂等,以提高日粮营养素利用率和减少粪、尿、臭气排泄量。药物添加剂的使用必须规范,也提倡使用相应替代物,如益生素、酶制剂和天然中草药等。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对人畜有害和对环境有污染的消毒药物,如强碱、强酸和醛类等。

2.2.2 养殖场废弃物的处理

病死禽和解剖病料必须做无害化处理,不得任其污染环境,造成人为的疾病传播。养殖场自然死亡的家禽意味着有许多有机物需要我们从环保和生物安全角度来加以处理和应用。从生物学角度看焚烧法较为安全,但是其处理速度慢且成本高。掩埋和焚烧方法由于环境的因素,使用越来越少;堆肥法因其环保和成本低廉,已经被广泛接受。死禽可以运出养殖场后予以利用,但是存在病原微生物扩散的威胁,不过在运输至加工场之前,对家禽尸体作短时间冷处理贮存是非常有效的,另外也可在运输前进行发酵处理,病原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能被有效地杀死,发酵法被认为是运输前在养禽场内处理死禽的一种经济、可行、环保的方法。

在粪便的处理方面,如果管理不当,向土地排放动物粪便会危害环境。目前研究应用最多、最具发展前景的为生物处理法,即主要利用微生物生命过程把废水中有机物转化为新的微生物细胞和简单元机物的形式,从而去除有机物、氮和磷等。鸡粪直接或经过发酵、干燥、杀菌处理后喂养生存能力较强的鱼;鸡粪含有大量以非蛋白氮形式存在的粗蛋白,将其与全株玉米青贮并与牛羊饲料合理搭配,可获得营养平衡、价格低廉的日粮。

2.2.3 家禽饲养模式与设施的改进

首先,饲养模式的转变

我国水禽养殖技术落后,目前养殖普遍设施简陋、环境差。而目前我国农村大力推广的生态养殖模式为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将不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成一个循环链。这种生态养殖模式是把双刃剑,人为的生产循环链改变了家禽的生长环境,给病原体传播和某些病原体的重组变异增加了机会。强化饲养管理是防止传染病的根本途径。通过对不同养殖模式鸡舍的温度、氨气浓度、死淘率进行比较,证明了标准化鸡舍的以上指标明显好于普通鸡舍,标准化养殖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健康养殖模式。从养殖生产工艺上杜绝群体间的垂直和交叉感染已引起国外养殖界的高度重视。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实行“多点式”工艺,即养殖场之间采取多点建场的布局。这点我国应多加学习,特别是一些缺乏合理规划、布局混乱、发病率高的地区。

其次,饲养设施的改进

家禽养殖管理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畜禽养殖行为,预防控制畜禽疫病,防止环境污染,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畜牧法》、《环境保护法》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县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的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场的设置、畜禽污染防治及畜禽养殖过程的监督管理等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畜禽,是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以经济利用为目的的家养陆生动物,包括猪、牛、兔、犬、鸡、鸭、鹅等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畜禽。

第三条县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工作,依法主管本行政区域畜禽养殖的规划布局以及畜禽养殖过程的监督管理。

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畜禽养殖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行政区域的畜禽养殖用地实施监督管理。

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地畜禽养殖管理工作的领导,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切实承担起对畜禽养殖场选址把关、审核、申报和日常监管的职责。

第四条控制非规模养殖场,规范发展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小区),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生态养殖场。

本办法所称规模养殖场是指由单个主体投资建设、养殖规模达到本办法要求的畜禽养殖场。

本办法所称养殖小区是指在适合畜禽养殖的地域内,按照基础设施完备、集约化养殖的要求,由多个养殖业主进行专业化、标准化养殖,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畜种、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治污,并符合《畜牧法》规定条件及本办法规定要求的养殖区域。

第二章规模标准和条件

第五条规模养殖场的标准:母猪存栏5头以上;生猪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存栏5头以上;肉牛存栏10头以上;蛋禽存栏1000只以上;肉(土)鸡存栏2000只以上;肉羊存栏100只以上;兔存栏500只以上。

达不到上述标准的畜禽养殖场则称为非规模养殖场(户)。

第六条养殖小区的标准:生猪存栏500头以上;奶牛存栏20头以上;肉牛存栏50头以上;肉羊存栏500只以上;兔存栏1000只以上;鸡存栏10000只以上。

第七条新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养殖用地和配套设施;

(二)具备为其服务并有相应资质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三)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

(四)具备符合环境保护规定条件的治污设施及生态养殖条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患有人畜共患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畜禽养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饲养人员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按照防疫要求做好个人卫生消毒、防护工作,并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饲养人员的生活区域应当与畜禽养殖区域分开。

第三章规划布局

第九条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适宜养殖区。

禁止养殖区是指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区域;交通主干道及旅游通道等区域;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限制养殖区是指村庄及畜禽养殖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村庄周边区域。

适宜养殖区是指上述规定区域以外的符合生态养殖要求的其他区域。

第十条禁止养殖区内不得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本办法颁布前已建成的畜禽养殖场应限期搬迁或关闭。

限制养殖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的数量、规模,不得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已有的畜禽养殖场应当限期治理,确保排放污染物符合国家或省规定的排放标准;治理后仍未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应当限期搬迁或关闭。

适宜养殖区内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生态畜牧业,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应当符合当地环境承载量的要求,合理布局,按照适度规模、种植业、林业与养殖业结合的原则发展。

第四章用地管理和养殖场审批程序

第十一条畜禽养殖用地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荒山荒坡地等未利用地,鼓励利用园地、种植业基地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及畜禽排泄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

第十二条镇乡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牧结合、节约用地的原则,在本乡镇符合生态养殖要求的适宜养殖区预留用地空间,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养殖用地,满足养殖用地需求。

第十三条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实行分类管理。畜禽舍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不占建设用地指标;管理和生活用房、疫病防控设施、饲料储藏用房、硬化道路等附属设施,属于永久性建(构)筑物,其用地比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涉及占用林地的应办理林地使用相关手续。

第十四条为有效解决畜牧用地建设和农用地保护的矛盾,对确需占用耕地的,鼓励推广既适用又可有效恢复耕作层,并与生态畜牧业相适应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采取架空或预制板铺面隔离等耕作层保护措施,不得破坏耕作层,并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业主签订复垦协议,期满后由业主负责复垦。

第十五条新建、扩建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按下列程序报批:

(一)申请:养殖业主先向养殖用地所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申请畜禽养殖用地,经土地所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后,再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复印件、土地复垦协议向当地镇乡人民政府提交用地申请。

(二)初审:镇乡人民政府会同环保部门及基层国土所对所申请用地的用途、规模、选址等内容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踏勘,审核同意后出具选址意见和选址图(标明配套设施用途、用地面积、拐点坐标),报县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三)审批:县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保、国土等部门对镇乡人民政府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踏勘,县环保、国土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出具意见后,由县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作出书面批复。

(四)验收:对建设完工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由业主向县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县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核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验收不合格的按要求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不准养殖。

第十六条畜禽养殖用地批准后,不得擅自将用地改变为非农业建设用途。县国土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要加强用地全过程管理,确保规模养殖场(小区)规范用地。

第五章养殖管理

第十七条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应按照畜禽养殖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饲养,建立完善质量控制措施,科学合理使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落实人员做好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应当依照相关规定,按畜禽养殖批次建立畜禽养殖档案。畜禽养殖档案包括畜禽引进繁育、畜禽防疫、疾病诊疗、饲料兽药使用、粪便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禽销售等记录。畜禽养殖档案应当真实、完整、及时,不得伪造,并保留两年以上。

第十九条畜禽养殖业主负责对畜禽养殖污染实施治理,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养殖场(小区)排放养殖污染物,应当符合规定的排放标准,禁止向水体直接排放畜禽粪便、污水等。鼓励支持将畜禽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生态还田、生产沼气、生产有机肥等。

第二十条畜禽养殖场(小区)应当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制度,做好消毒和免疫工作。畜禽养殖场(小区)应当按照国家动物防疫规定,配合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做好强制免疫工作。

第二十一条畜禽养殖场(小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抛弃、销售和加工病死畜禽。

第二十二条从事畜禽养殖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

(二)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泔水饲喂畜禽;

(三)使用垃圾场中的物质饲喂畜禽;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禁止行为。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对未经依法批准擅自建设的畜禽养殖场(小区),按非法占用土地进行查处。对于已经建成、符合生态养殖要求但尚未办理审批手续的畜禽养殖场,县国土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要督促畜禽养殖业主及时补办用地审批手续。拒不办理的,按非法占用土地进行查处。

第二十四条对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排放总量指标,排放污染物或造成周围环境严重污染的畜禽养殖场,县环保部门可提出限期治理建议,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被责令限期治理的畜禽养殖场应向做出限期治理决定的县环保部门提交限期治理计划,并定期报告实施情况。提交的限期治理计划中,应规定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方案。县环保部门在对畜禽养殖场限期治理项目进行验收时,其验收内容中应包括上述综合利用方案的落实情况。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环保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依法进行处罚:

(一)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储存的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散发恶臭气味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

(二)向水体倾倒畜禽粪便等废渣的。

第二十六条畜禽养殖场(小区)未按规定做好强制免疫或者强制免疫后未加施免疫标识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未按规定建立畜禽养殖档案的,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养殖档案的,由县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进行处罚。

家禽养殖管理篇3

第二条*市行政区域内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畜禽养殖污染,是指在畜禽养殖过程中排放的废渣、污水、恶臭以及丢弃的畜禽尸体等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破坏。

第四条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对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六条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畜禽养殖业发展及污染防治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畜禽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专项政策及工作方案,鼓励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畜禽养殖户进行污染治理,促进畜禽养殖业结构调整和污染综合整治。

区、县(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集约化畜禽养殖区,引导畜禽养殖户向集约化畜禽养殖区集中,实施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相关分工,做好本辖区内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第七条市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对全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萧山区、余杭区、各县(市)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辖区内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市、区、县(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合理规划本辖区内畜禽养殖业的产业布局,并会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控制本辖区内畜禽养殖污染。

发展改革、规划、财政、卫生、林水、国土资源、工商、城管、城管执法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工作。

第八条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区域环境容量及合理调整、优化畜禽养殖业结构、布局和规模的需要,划定禁养区、限养区。

市区范围内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和调整,由市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农业、规划、国土资源、林水、城管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区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县(市)辖区内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和调整,由县(市)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农业、规划、国土资源、林业、水利、城管等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方案,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九条下列区域应当划定为禁养区:

(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

(二)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三)市区范围内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地区;

(四)各县(市)人民政府划定的禁止饲养畜禽的区域;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第十条下列区域应当划定为限养区:

(一)市区绕城公路外沿500米以内的区域;

(二)国道、省道两侧各500米以内的区域;

(三)集镇规划区;

(四)禁养区以外根据城镇发展规划和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需要,应当限制畜禽养殖的其他区域。

第十一条禁养区内禁止一切畜禽养殖。

限养区内禁止新建、扩建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本办法实施前限养区内已有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控制畜禽养殖规模,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第十二条在禁养区、限养区外新建、改建、迁建和扩建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或者在限养区内改建、迁建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应当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办理相应手续。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批复意见,应当规定畜禽废渣和污水的综合利用措施和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十三条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经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验收合格,不得投入生产。

畜禽废渣和污水的综合利用措施应当在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投产的同时予以落实。

第十四条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应当依法取得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并按照污染物排放许可的管理要求排放各类污染物。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应当按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放的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向环境中排放经污染治理后的污水的,只能设置一个污水排污口,污水排污口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技术规范。

第十五条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畜禽养殖户应当保持环境整洁,设置畜禽废渣的储存设施和场所,采取硬化储存场所地面等措施,防止恶臭和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应当采取清污分流和粪尿的干湿分离等措施,实施清洁养殖。

第十六条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畜禽养殖户对畜禽养殖中产生的畜禽尸体应当按有关规定作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丢弃。

对随意丢弃畜禽尸体的,农业、城管执法、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畜禽养殖户对畜禽废渣应当采取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方法进行综合利用。

用于直接还田利用的畜禽粪便,应当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

第十八条单位和个人运输畜禽废渣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遗撒等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清洗畜禽废渣运输工具产生的废水应当妥善处置,不得污染环境。

第十九条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对本辖区内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现场监督和检查。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挠或隐瞒。

第二十条对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由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或其本级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其限期治理。

被责令限期治理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应当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提交限期治理计划,并定期报告实施情况。

限期治理期限届满后,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集约化畜禽养殖场限期治理项目进行验收。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在禁养区内从事畜禽养殖的,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属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由所在地区、县(市)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搬迁或关闭;其中本办法实施前已建成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因搬迁或关闭造成经济损失的,由所在地区、县(市)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偿。

(二)属实行城市化管理地区内的畜禽养殖户的,由所在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责令限期处理,逾期不处理的,予以没收;未实行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县(市),由市容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处理,逾期不处理的,予以没收。

(三)属实行城市化管理地区外的畜禽养殖户的,由所在地区、县(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处理,逾期不处理的,予以没收。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在限养区内新建、扩建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或已有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未按照有关规定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由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以2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未设置畜禽废渣储存场所、设施或未采取硬化储存场所地面措施的,由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由所在地市、区、县(市)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或者关闭。

第二十五条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按照其规定处罚。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畜禽养殖是指从事猪、牛、羊、兔、鸡、鸭、鹅、肉鸽等家畜、家禽人工饲养的活动,不包括经批准登记的信鸽养殖及犬类等家庭宠物养殖。

(二)畜禽废渣指畜禽养殖活动中产生的粪便、畜禽舍垫料、废饲料及散落的毛羽等固体废物。

(三)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是指存栏量在200头以上的猪(25千克以上)、6000只以上的鸭、6000只以上的蛋鸡、12000只以上的肉鸡、40头以上的成年奶牛或80头以上的肉牛的畜禽养殖场,其他种类畜禽的集约化养殖场标准按照国家、本省的有关规定进行换算后确定。

(四)畜禽养殖户,是指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外的其他从事畜禽养殖的单位和个人。

(五)禁养区是指禁止畜禽养殖的区域。

家禽养殖管理篇4

[关键词] 德阳市 养殖污染 防治研究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35-02

改革开放以来,德阳市畜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德阳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畜牧业产值占了德阳市农业产值的一半,对保障“菜篮子”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畜禽规模养殖场快速增加,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此,2013年10月―2014年4月我们深入到德阳市各县(市、区)的部分规模养殖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现状进行了认真调研,充分听取了各县(市、区)、乡镇政府、畜禽规模养殖场业主、环保部门和畜牧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分析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市政府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德阳市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和防治情况

1.德阳市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1.1德阳市畜禽规模养殖发展情况

近年来,德阳市畜禽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农户散养逐年减少。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德阳市规模养殖生猪(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肉鸡(年出栏2000只以上)、肉鸭(年出栏2000只以上)出栏量占全市出栏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68.1%、58.7%、91.1%、85.0%,比2008年分别提高45.7、36.9、25.7、43.3个百分点;奶牛(常年存栏5头以上)、蛋鸡(常年存栏500只以上)存栏量占全市存栏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86.5%、77.7%,比2008年分别提高2.0、34.5个百分点。

1.2德阳市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情况

随着畜禽规模养殖的兴起,养殖污染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2007年,德阳市主要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62867.58吨,其中农业源COD排放总量为11436吨,占比为18.2%;畜禽养殖业COD排放总量为10397.82吨,占农业源的90.9%。2013年,我市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降为52862吨,其中农业源COD排放总量上升为25088吨,占比达到47.5%;畜禽养殖业COD排放总量达到24386吨,占农业源的97.2%。

2.德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情况

2.1创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

2007年以来,德阳市畜牧部门争取国家投资1.117亿元,先后完成了313个规模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扩建,改造圈舍315400m2,建设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76814m3。按照农业部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先后建成国家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个,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8个。基本形成“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发酵沼液(渣)还田”养殖场粪污处理与种养结合粪污综合利用模式。

2.2推广畜禽生态养殖模式

德阳市规模化养殖企业在防治畜禽养殖污染过程中不断创新发酵床处理粪污技术。温氏公司等大型畜禽养殖企业,利用自身产业技术优势,采用非接触式垫料加菌种发酵的方式处理畜禽粪污,并就近加工成有机肥,基本实现了养殖废弃物“近零排放”,大大减轻了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推广“稻鸭共作”生态环保养殖技术。鸭能捕食田间害虫和杂草,鸭粪直接还田,减少水稻用药和用肥。“稻鸭共作”养殖技术的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3施行主要河道水禽禁养

德阳市畜牧部门与环保部门针对市域内水网密布、水质不佳的状况,联合开展了辖区内主要河道水禽养殖污染情况调研,提出了主要河道水禽禁养的建议,由此市政府作出了河道禁养规定,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组织下,环保、畜牧、水务、公安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将利用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等主要河道养殖水禽的460户(常年存栏水禽166万只,年出栏水禽588万只)限期搬迁。通过河道养殖综合治理,境内主要河道养殖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2.4倡导畜禽科学饲养管理

为全面提升德阳市畜禽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市畜牧食品局组织全市畜牧专家编印了猪、鸡、鸭鹅、牛羊及兔《畜禽养殖实用技术丛书》和《畜禽圈舍设计方案》共计6万余册,系统介绍了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规划设计、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及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为指导我市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5治理重点养殖污染企业

依法完成了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划定工作,并以各县(市、区)政府名义向社会公告实施,禁养区内禁止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限养区内不得新(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加强了省、市挂牌畜禽养殖企业污染限期治理工作,环保、畜牧部门密切配合,已完成80余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挂牌治理。制定并下发了《德阳市“十二五”畜禽养殖主要污染物减排方案》,2011―2013年经环保部核定,德阳市83个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畜禽养殖污染减排要求,经环保部现场和资料核查,认定削减COD1417吨、氨氮167吨。

二、德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1.养殖布局不合理

部分区域规模养殖场过分集中,养殖密度太大,给环境承载造成较大压力;主要河道禁养后,一些支流、沟渠、水塘的水禽养殖规模较大,数量较多,不仅影响流入河道的水质,也影响到地下水的水质。

2.治污设施不完善

有的养殖场没有做到“干湿分离”,仍采用水冲粪,产污量较大;有的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与养殖规模不配套,且运行率低,排放达标率不高;有的养殖场虽然有污水处理设施,但容积小,处理能力弱,或者沼液存储池太小,与污水生产量不配套;有的养殖场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还田,或者只将畜禽粪便简单堆集后还田利用,粪便堆积场地卫生状况很差;有的小型养殖场直接排放畜禽粪污,污染周边环境;有的养殖场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完善,防疫工作存在隐患。

3.治污经费难筹措

养殖业是风险大、效益低的产业,许多养殖场经常因为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或者疫病侵袭而出现亏损,而养殖污染治理的投入很大,养殖场要投入大笔资金来治理污染很困难,特别是一些建场时间较早的中小型养殖场投入大笔治污经费更加困难。省、市每年挂牌治理养殖污染的企业数量太少,财政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

4.相关政策不配套

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的相关激励政策不配套,养殖场的治污积极性不高。养殖场普遍反映,建设和改造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应当得到政府支持,给予财政补助,相应设备应当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从事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有机肥产品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应当得到政府支持,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购买畜禽有机肥的应当给予财政补助;对染疫畜禽、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畜禽尸体进行区域性集中无害化处理的,应当得到政府支持,给予养殖损失和无害化处理财政补贴。

三、德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1.制定污染治理规划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畜牧食品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编制好畜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应当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和总量,进一步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应当对已建而没有达到污染治理标准的养殖场明确治理目标、治理任务、治理措施及时间要求,限期完成治理任务;对新建畜禽养殖场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应当与整个养殖场建设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充分考虑与粪污消纳能力相适应的种植面积,避免造成新的畜禽养殖污染。

2.出台污染治理政策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643号令)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养殖污染治理激励政策,加大地方财政对养殖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采取粪肥还田、制取沼气、制造有机肥等方法,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鼓励和支持采取种(植)养(殖)结合的方式消纳畜禽养殖废弃物,促进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对建设和改造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的,给予适当财政补助,相应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对从事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有机肥产品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减免相关税收,购买畜禽有机肥的给予适当财政补助;对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制取沼气解决周边农户新能源的大型沼气站,给予适当财政补助,沼气收集、沼气脱硫脱水处理、沼气输送管网、沼渣沼液输送设备等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对染疫畜禽、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畜禽尸体进行区域性集中无害化处理的,给予养殖损失和无害化处理财政补贴,相关设施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对畜禽养殖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评价费用县级财政应给予适当补助。

3.巩固河道禁养成效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辖区内所有河道及其沿岸50m内划定为禁养区,河道沿岸50m以外500m以内划定为限养区,禁养区内禁止规模饲(放)养任何畜禽,限养区内不得新(扩)建畜禽养殖场(小区)。对利用河道支流、沟渠、水塘等规模养殖水禽的,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得影响流入河道的水质和地下水的水质。

4.推广生态养殖技术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规模养殖场采用非接触式生物降解技术(利用益生菌制作发酵床)处理畜禽粪污,生产有机肥料用于种植花卉、蔬菜、水果、饲草及其他农作物。鼓励和支持规模养殖户充分利用果园、林地、荒山和稻田,开展“果园养殖”、“林下养殖”、“山地放养”、“稻田养鸭”等生态养殖,“果园养殖”、“林下养殖”、“山地放养”、“稻田养鸭”应当注意饲养密度。

5.明确部门工作职责

家禽养殖管理篇5

关键词:畜禽肉;质量安全;养殖环节;致病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消费者在饮食上不但对畜禽肉的需求量逐步增加,而且对畜禽肉的安全性有了普遍关注[1-3]。畜禽肉供应链包括养殖、屠宰、运输、储存、销售、餐桌等环节,养殖环节是畜禽肉供应链的起始环节,若在养殖环节质量控制不严,常易导致携带致病菌的畜禽肉进入流通环节,增加了消费者遭受人畜共患病原菌感染的风险,对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产生潜在的危险[4-7]。因此,加强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是保障畜禽肉供应链质量安全的重要一环。鉴于此,本研究对乌鲁木齐市养殖环节受病原菌污染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本地的畜禽肉质量安全防控提供参考。

1调查情况介绍

1.1调查目的摸清乌鲁木齐市养殖环节畜禽病死率及病死畜禽的处理等情况,为从源头对畜禽肉进行质量安全控制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提出合理的防控策略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1.2调查内容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养殖环节质量安全调查问卷。问卷涉及12个内容,涵盖4个重要风险因素:发病和病死家畜家禽的处理;家畜家禽的防疫;养殖场的地理位置及设计;粪便无害化处理。1.3调查的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从事养殖行业人员及养殖场。1.4调查方式采取现场调查、问卷调查及与养殖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1.5问卷回收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收回106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1.6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病死畜禽的处理方式调查发现,乌鲁木齐市养殖场不存在销售病死畜禽的现象。对病死畜禽进行掩埋的占87%,扔到沟渠、垃圾堆等偏僻地方的占8%,采用焚烧等其它无害化处理的占3%。无害化处理包括掩埋,但是现场查看后发现调查对象所说的掩埋并不规范。第一,掩埋地点比较随意,没有考虑到选择在远离养殖场(养殖小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城乡居民集中区域的地势高燥处。第二,坑体深度不够,多数坑体在0.5~1m,没有达到动物尸体最上层应距离地表1.5m以上,有些养殖户没有用生石灰等消毒药进行消毒。2.2濒死期畜禽是否有过急宰此项调查全部为否,没有出现急宰后食用或者销售现象。2.3是否有或者听说小商贩到本养殖场或附近养殖场购买病死畜禽此项调查全部为否,没有出现小商贩或者饭店餐馆工作人员到养殖场购买病死畜禽现象。2.4当地是否有人员收购畜禽私自屠宰经调查发现,有10%的养殖场畜禽被商贩收购后没有流入正规屠宰场屠宰,这可能与本市市民的生活习惯有关。2.5有无处理病死家畜家禽的设施设备经调查,只有2%的养殖场表示有处理病死家畜家禽的设施设备,说明本市焚烧容器、高温高压容器等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配备率较低。2.6粪便处理方式经调查,有72%的养殖场选择堆积发酵,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粪便处理方法。直接排除或直接上地的占18%,这一做法对地下水、公共卫生和人体健康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有可能使农田遭受超负荷的有机污染,超出农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2.7免疫疫苗的种类及免疫时间的确定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当地流行疫情、母源抗体消长规律以及所用疫苗的性能,确定首免、加强免疫的日龄,兽医站推荐的免疫程序也只能提供参考,更不可照搬别的养殖场的免疫程序。2.8畜禽销售方向调查表明本市养殖场90%的畜禽销往本地,最终进入市民的“菜篮子”。2.9养殖场距离交通要道、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公共场所的距离经调查,76%的养殖场距离交通要道、学校、医院、居民区等公共场所在1km以内。2.10养殖场距离畜禽屠宰场、动物产品加工厂、水源地的距离经调查,93%的养殖场距离畜禽屠宰场、动物产品加工厂、水源地的距离在2km以外。2.11饲料来源饲料的质量安全是保障畜禽健康的前提,本市有76%养殖场(户)为了降低成本,对饲料的主要成分如玉米等进行加工,但如果原材料选择不当,如发霉的玉米、豆粕,可造成畜禽病死率增加。2.12畜禽发病率及死亡率经调查,畜禽平均发病率为6.2%,死亡率为1.9%,虽低于国家控制标准,但病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3讨论

3.1畜禽肉供应链中养殖环节可能造成畜禽肉受到病原菌污染的主要风险因素

养殖环节是从畜禽肉“农场到餐桌”的初始环节,经调查,可能造成病原菌污染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发病和病死家畜家禽的处理,包括正在发病或者已经病死家畜家禽的处理方式、濒死期畜禽是否有过急宰、是否有小商贩到本养殖场购买病死畜禽、有无处理病死家畜家禽的设施设备;家畜家禽的防疫,包括免疫程序的制定、接种方式方法以及造成免疫失败的其他相关因素;消毒工作,包括程序性消毒、发病状态下消毒、消毒药的更换;防疫的设施设备,包括消毒池、紫外灯等;养殖场的地理位置及设计;粪便无害化处理。

3.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规范,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配备不足

虽然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低价销售、加工、食用病死畜禽的情况,但养殖户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意识淡薄,有部分养殖户随意丢弃病死畜禽,甚至喂犬。有的养殖户即使处理也不够规范,认为只要掩埋掉就算处理完毕,在选址时,未考虑到距离周围居民区的远近、水源、水位、风向等综合因素,掩埋深度也不够,消毒不严,现场调查时发现有犬刨出病死畜禽后食用的现象。缺少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和场地,无害化处理局限于掩埋,有些养殖场连化尸池也没有。

3.3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

家禽养殖管理篇6

关键词:家禽产业;利川;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4-0057-03

家禽养殖业具有养殖周期短、耗料少、饲料报酬高等优点,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家禽业在畜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利川市地处武陵山区,该市主要以山地为主,为发展中小规模的家禽养殖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利川市家禽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如品牌建设乏力等问题。现就利川市家禽产业发展情况做了深入的分析。

1 利川市家禽产业发展现状

1.1 家禽业生产情况

利川市总面积4 612.1km2,辖5乡7镇2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共有584个村,6 147个村民小组。2015年全市家禽存笼346.2万羽,其中蛋鸡存笼70.1万羽,麻鸭存笼21.33万羽,土鸡存笼50.1万羽;家禽出笼353.9万羽,禽肉产量5 278t,禽蛋产量5 381t。全市有养禽专业合社23家;肉鸡规模养殖户有151户,出笼1万羽以上的有47户;肉鸭规模养殖户有87户,出笼1万羽以上的有11户;蛋鸡规模养殖户有35户,存笼1万羽以上16户,存笼5万羽以上3户;蛋鸭规模养殖户有21户,存笼1万羽以上5户。

1.2 产业现状

(1)产业发展有基础。利川市家禽产业无论技术水平、养殖规模,还是市场开拓都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州处于领先地位。①市政府每年列支一定专项品种改良经费,用于引进新品种、应用新科技、改善养殖装备、开拓市场等方面。养殖业主自主每年引进家禽新品种3-4个,新技术5-6项,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畜禽品种改良的进程,提高了畜禽的源生产力,使我市的家禽生产逐步向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发展。②建立健全动物安全保障体系。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应急管理机制,建立了以养殖大户为重点,以驻村防疫员为基础的立体防控网络。③禽业协会初具雏形,发挥了行业职能作用,承担起养殖行业准入、强制免疫、免疫效果检测、疫情处置等一系列防疫职责。

(2)产业发展有政策。2012年,利川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建设畜牧强市的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产业发展,制定了畜牧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外商投发展畜牧业的在税收、融资、收费、土地、财政、准入等方面给予优惠。市财政每年预算不低于100万元建立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支持畜牧产业化发展不低于2 000万元。市政府对入驻工业园区的畜禽加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和扶持,实行一体化管理。对龙头企业、畜牧专业经合组织、畜牧业品牌创建等实行以奖代补。

(3)产业发展有龙头。林创牧业、众旺家禽、多仁多实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家禽产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起来,产业链条之间有代表,养殖企业、加工企业已初具雏形。林创牧业3万套种鸡孵化场年产鸡苗200万羽,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实际屠宰量为50万羽,6 600t肉禽深加工生产线已建成投产。集孵化、养殖、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家禽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延伸了家禽生产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有效的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加入到家禽养殖这一产业中来,进一步推动我市家禽产业向前发展。

(4)产业发展有主体。近年来,利川市畜牧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迅猛,全市已注册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178家,其中家禽类23家,在家禽养殖合作社、协会的带动下,我市禽业由小作坊式生产逐步向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化养殖转变。特别是众旺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管理模式值得推广。众旺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向社员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支持、疫病防控、整体销售和产品回收等家禽养殖、销售服务。提供鸡苗时,每只鸡苗收取0.1元的管理费。合作社每年召开两次社员经验技术交流会议,主要讨论学习养殖生产中的管理、技术、生产及财务管理知识。如遇重大临时事项,由理事长提议召开。监事会每个月审计一次财务账目及开支情况,所有开支、收入由监事会审核签字后入账。半年一次审核分红方案。合作社统一按照上苗时间,先后顺序适时出笼。以“合作社”为管理载体,“基地”为龙头和示范,带动“农户”养殖,实现利益共享,风险由合作社承担。实行“四规范”管理模式:①规范种苗的供应。所有基地、社员的种苗必须统一由合作社按照规范、优质的标准进行引进供应;②规范饲料的供给。所有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必须统一由合作社通过正规渠道采购后分发给养殖户使用;③规范疫病的防治。由合作社引进及培养专业家禽疫病防疫人员,根据养殖片区指派专人进行专业的疫病防治指导服务;④规范销售渠道和程序。所有成鸡(鸡蛋)产品的销售一律由合作社完成;养殖社员户可根据销售利润享受不同比例的分红;如遇疫情及市场低迷情况时,由合作社按照市场保护价进行收购销售,尽量降低社员户的养殖风险和经济损失。

(5)产业发展有优势。利川市位于武陵山区,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谋道、建南、文斗等乡镇地处高山和二高山,林多地少,适合土鸡放养。汪营、南坪、凉雾等乡镇有约10 000hm2的水田,发展本地特色品种利川麻鸭,条件得天独厚。适宜的放养环境加上独特的地方优良品种,家禽产业发展优势明显。随着沪渝高速、宜万铁路、渝利高铁的相继开通,大大缩短了我市与重庆、武汉、宜昌等大中城市的空间距离,为畜产品的输出提供了便捷通道,区位优势凸显,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中央、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解决畜禽养殖用地、用电等问题,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建设畜牧强市的意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畜牧业。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为畜牧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利川市家禽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市家禽绿色倍增工程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家禽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但随着大交通瓶颈的改善,物流的大疏通和交易的便捷,相对武汉、宜昌、万州的低成本、低价格的家禽及其产品而言,我市的饲料、药品、运输、体系运作等高成本情况下的价格高的家禽及其产品,给我市的家禽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有可能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出现;同时我市家禽产业链条之间仍然呈现出链接不紧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还存在着企业融资不畅、畜牧产品品牌不优不强、企业各自为阵等问题。

2.1 品牌建设乏力,市场竞争力弱

我市家禽业虽然有多仁多、林创牧业等禽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但是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禽产品加工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一个过得硬、打得响的品牌,市场前景不优,大多禽产品只能靠在本地消化,造成产能过剩,制约了禽业发展。

2.2 家禽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1)规模化养殖场、龙头企业在产业升级发展时,从疫苗供应、成禽回收、加工、销售等方面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在扩大生产和销售产品时更需要注入大量流动资金,银行、信用社尚未建立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导致资金短缺。

(2)利川市是一个养禽大市,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养殖户新建家禽养殖场因为前期的投入大,后期养殖缺少流动资金周转,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阻碍了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进程。

2.3 家禽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亟待加强

(1)由于禽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工作量大,畜牧科技的推广工作任务繁重,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刚刚起步,全市畜牧技术干部人员少,知识更新不足,乡镇基层工作经费来源不足,跟不上家禽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2)标准化家禽生产观念还不深入人心,养殖户对实施标准化养殖的意义认识普遍不足,对科学养殖、动物防疫等认识不够,在饲料配方、环境卫生、疫病防治等方面都存在误区。市畜牧兽医局虽然采取了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组织专家现场指导等措施,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任务重,工作繁忙,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

3 利川市家禽产业发展对策及措施

3.1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制定好家禽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好禽业发展项目,做好家禽产业项目库建设工作;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能力,促成家禽产业抱团发展,形成合力,着力构建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新型家禽业经营体系;同时还可通过整合兼并、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一批省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借力培育打造名优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养殖业商品化率,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3.2 完善经营模式,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

以禽加工企业多仁多为龙头带动,整合林创牧业、众旺家禽、禽业协会三家大的养殖企业,然后把养殖企业的鸡苗放到农户养殖,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结束相互压价,竞争无序的混乱状态,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成本,使企业、合作社、养殖户达到三赢,确保家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3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产业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增大金融信贷投放,激活民间资金投入。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产业投入,建立稳定的禽业投入保障机制。①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养殖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建立金融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的互动联系,简化信贷手续,降低信贷门槛,增加信贷额度,解决养殖业资金链短缺的困境。②财政部门对养殖大户(企业)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办法进行扶持。③招商引资,状大加工企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

3.4 强化技术服务,建立完善的产业化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①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以钱养事”新机制。加强培训,完善细化动物防检员考核评价体系,增加一定的本级财政预算,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措施的落实。②推广家禽标准化养殖技术。积极做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阳光培训工程的实施工作,抓好养殖示范乡、示范村、示范场、示范户,继续加大家禽标准化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管理水平。

3.5 政府出台相应的家禽养殖业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养殖户的根本利益

建立相应的保护基金、养殖保险、政府性保护收购或补贴等措施。对良种培育和地方品种保护上,政府要预算良种培育、品种改良和地方优良品种保种资金同时,在遭遇疫情或者企业发展中遭遇资金瓶颈时,及时建立银企对接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

家禽养殖管理篇7

1 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危害

1.1 康平县畜禽养殖污染处理现状

近年来,由于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康平县原来畜禽养殖场以中小规模养殖场为主,规模化养殖场基本上均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有简易综合利用设施的企业仅占30%左右,大部分养殖企业无综合利用设施和无害化处理设施。而目前只将畜禽养殖粪便采用传统的堆肥方法进行简单处理,作为农家肥直接施入农田,其它废弃物随意堆放。

1.2 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1)污染空气粪便堆积发酵后,会产生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污,恶臭造成的环境污染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附近群众的生活环境。(2)污染水质粪便的淋溶性强,尤其是氮、磷很容易发生淋溶损失,能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体变黑发臭,并导致水中的鱼类或其他生物死亡。(3)侵蚀土壤在畜禽养殖废弃物还田利用过程中,不考虑农田土壤、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量和环境容量,科学确定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还田利用量,会使粪便大量堆积,造成土质过肥,直接腐蚀农田,使其降低或失去生产能力。(4)危害生物。粪便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如不及时处理,会孳生蚊蝇,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使病原菌和寄生虫蔓延,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危害人畜健康。

2 畜禽养殖污染产生的原因

2.1 保护环境预防污染意识不强

大部分畜禽养殖户只注重养殖增效,不重视环境保护,对畜禽粪便等污染物乱堆乱放,任其风吹日晒和雨淋,造成恶臭浓度严重超标,空气污浊,水质污染,人居环境恶化。

2.2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

尽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1年颂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牲猪存栏500头以上、鸡3万羽以上、牛10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但其条款还是原则性的,缺乏权威性、强制性;另外也缺少统一处理畜禽粪便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尤其是对没有达到上述“办法”中规定存栏数的中小型养殖场的法律监控还是空白,职能部门对畜禽粪便治理的管难以到位,尤其对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的排污监管不到位,造成畜禽养殖发展越快,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就越突出的局面。

2.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不建全

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禽养殖没有实行准入制度,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的建设都是因陋就简,没有统一规划,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另一方面,由于养殖是微利经营,污染治理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高,养殖户单独治污资金匮乏,大多数养殖场自身很难承受,致使畜禽粪便的处理、利用还停留在直接还田、甚至直接用于水产养殖等粗放模式上。

3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为了满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年5月了《畜禽养殖场污染物管理办法》,2002年初又了《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畜禽养殖场各种污染物排放浓度进行了具体要求,2010年底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防治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技术依据。2013年11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处理的目的是要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目前对畜禽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主要有:(1)土地还原。(2)堆肥法。(3)畜禽粪便饲料化。(4)高效厌氧发酵工艺处理。(5)废水生物化学处理。其中高温堆肥和高效厌氧发酵工艺处理,实践证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经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有效利用和全面处理相结合”的方针。

3.1 发展清洁养殖畜禽规模化养殖

首先要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推广生态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发展生态农业。要重视圈舍结构、粪污清理、饲料配比等环节的环境保护要求;注重清洁生产,在养殖过程中降低资源耗损和污染负荷,从源头消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提高末端治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和“近零排放”。

3.2 推广污染防治技术

一是推广应用环保饲料,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二要推广粪便的综合利用技术,提倡干清粪工艺,循环水清污,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废水的污染负荷。三要实施绿色环保养殖,农村分散养殖户应发展以农户为对象,庭园为依据,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种、养、加工为产业的庭园生态经济,集中处理畜禽粪便,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四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要根据养殖规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设受益人畜禽粪便、雨污分流设施,畜禽粪便、污水的贮存设施,粪污厌氧水货和堆沤、有机肥加工、污水处理、畜禽尸体处理等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设施。

家禽养殖管理篇8

关键词: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政策;法规

目前全国每年畜禽养殖粪便产出量约38亿吨,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不到60%,养殖污染COD排放量占农业污染的96%左右,畜禽养殖粪便污染已成为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近几年来,畜牧业污染防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防治与环境管理在法规建设、政策管理和资源利用上都有明显进步和提高。

1相关法律法规及职责

1.1相关法律法规

在法律层面上,我国主要有10部法律法规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按照实施时间依次是: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2008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9年1月1日起实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14年1月1日施行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1月1日施行的《新环保法》;2015年4月24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10部。其中,《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进行了简单的法律规制,《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是我国唯一一部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作了明确又详尽规定的法规,其内容指出了从事畜禽养殖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活动应当依法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有关畜禽养殖粪污防治主要规章标准有: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2013]5号、《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2014]69号)和俗称“水十条”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关于畜禽养殖粪污防治的主要文件有:2003年出版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2002年出版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以上标准和文件对养殖场所的管理原则、排污标准、污染防治技术等都作了详尽的细化标准论述。以上10部法律法规和5部规章标准文件应当成为我们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法律规范。

1.2法律规定的职责

1.2.1国家、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国家支持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畜禽粪便、废水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以及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消纳利用畜禽粪便污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扶持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示范奖励等措施,鼓励分散饲养向集约化饲养方式转变,支持畜禽养殖场(小区)进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改造。对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密集区域,应当采取组织建设无害化处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有计划搬迁或者关闭畜禽养殖场等措施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一级)、乡镇人民政府发现畜禽养殖造成环境污染的,应当及时制止和向环保部门报告。《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还规定: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调整,以及划定禁养区,或者因对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密集区进行整治,确需搬迁或者关闭现有畜禽养殖场(小区),致使经营者遭受经济损失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补偿。最近出台的“水十条”要求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辽宁省等省级政府已下发明电、工作指南和工作方案,实施主体是各县级人民政府。1.2.2环保、农牧等有关部门的法律职责我国法律法规针对环保及农牧部门的履职要求,提出各级环保、农牧部门是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工作主体,其他有关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和对养殖环境污染的监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农牧主管部门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应当统筹考虑畜禽养殖生产布局,明确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污染防治措施,以及污染治理重点设施建设。从业者依法接受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自行报备、环评、建设环保设施及运转、对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企业由环保部门予以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规定:农牧部门应当指导养殖经营者科学养殖,科学处置养殖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农牧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以及指导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畜牧业发展规划应当合理布局,统筹考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畜牧业发展规划应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实施。

2加大畜牧业粪污治理力度的建议

2.1各级政府要增强做好畜牧业污染治理工作的责任感

紧迫感和使命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事关国家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事关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提到重要工作日程,通过采取国家和省奖励推动一批、市县扶持一批、养殖业主自己改造一批的方式,强力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生态建设。依法依规开展禁养区划定、场户关闭或搬迁工作,禁养区划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论证,避免划定区域不当,造成大量养殖场、户需要关停或搬迁及本级政府财力难以承受等问题。积极探索散养密集区污染治理模式,实行散养户行政合同式柔性管理。

2.2环保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推动以监促治环保部门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可按新环保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给予罚款处罚,责令改正,对拒不改正的,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金额按日连续处罚。对于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按新环保法第六十条规定,情节较轻的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顿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对于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或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法予以处罚外,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环保部门还要不断强化环境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新环保法的规定,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重拳打击和震慑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做到不查清不放过、不曝光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益。

2.3加强环保和农牧部门协作

合力治污环保部门与农牧部门要加强沟通协作,依法合力做好畜禽粪便治理。农牧部门主要职责是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搞好畜禽粪污减量化、设施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的指导和服务,并与环保部门搞好联动和通报。并要全力配合环保部门做好养殖污染源头预防,全面落实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凡是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全部实现环境影响评价和粪污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并需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对未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配套建设粪便污水处理设施、以及设施经环保部门验收不合格的规模养殖场(小区)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不得享受政策扶持。

2.4严格问责追责制度

家禽养殖管理篇9

我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委托,现就《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草案)》(以下简称决定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作出决定的必要性

畜禽养殖业是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去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54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1%,其中生猪饲养量3272.71万头。全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对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应该看到我省畜禽养殖业布局还不尽合理,局部地区存在着养殖户过多、养殖数量过大、养殖密度过高、养殖行为不够规范等问题,严重超过当地环境承载能力。如嘉兴市去年生猪饲养量734.19万头,其中新丰、凤桥、大桥等10个乡镇(街道)饲养量占全市50%以上,由此带来这些地区农村居住环境恶化、河流水源污染、动物疫病隐患增多等突出问题。类似情况,在其他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今年初,上海市黄浦江死猪事件再次敲响警钟。目前,国家和省现有法律法规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虽有相关的规定,但较为原则、分散。为了依法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促进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省人大常委会就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作出决定是十分必要的。

二、决定草案的起草过程

去年以来,嘉兴市人大、政府领导多次到省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请求省人大常委会加快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地方立法。今年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朱林森等15名代表提出要求制定《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条例》的议案(嘉27号)。4月7日,省人大农委、环资委围绕省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嘉兴市还组织工作班子,起草了条例草案代拟稿。省人大法委、农委和环资委多次研究认为,从我省实际出发,依法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考虑到制定地方性法规周期较长,建议先采用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方式依法进行规范,并商定由省人大农委起草决定草案。4月22日,省人大农委全体会议研究起草了决定草案(代拟稿)。4月27日,省人大常委会丁祖年副秘书长主持召开了由省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农业、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和嘉兴市人大、政府领导参加的决定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同时,省人大农委将决定草案专门征求省人民政府的意见,省长李强、副省长黄旭明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同意。之后,省人大农委根据省委领导的意见,对决定草案又进行了修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征求了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及11个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并作了补充修改。5月20日,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全体对决定草案进行了审议。决定草案已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主任会议讨论通过,现提请本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三、决定草案的主要内容

决定草案立足省人大常委会的法定职能,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我省地方性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本着既依法规范畜禽养殖行为,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确保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又破解当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上的难题,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一)关于畜禽养殖发展规划。我省人多地少,环境承载量有限,做好畜禽养殖业发展总体规划,在环境敏感地区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对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等要求,决定草案提出了省人民政府要督促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加快编制和实施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依法划定和调整禁养区、限养区。同时,实行堵与疏结合、关闭搬迁与转产转业并举,对现有的畜禽养殖场、养殖户限期退出禁养区,在限养区内控制总量和扶持发展生态养殖小区、生态养殖场、农牧结合的家庭农场等方面分别作出了规定。

(二)关于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和管理。目前,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畜禽养殖小区、畜禽养殖场有一套具体的管理规范,省政府规定畜禽养殖小区、畜禽养殖场规模标准分别为生猪500头、100头,而对100头以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户缺乏明确管理规范,这是嘉兴、衢州、金华等地的局部区域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原因。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下放审批权限的规定,决定草案提出了为有利于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管理,省人民政府可以授权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确定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同时,要求各地加强对规模畜禽养殖场的监管,全面实行畜禽标识可追溯管理。从嘉兴等地情况看,部分从事生猪贩运的经纪人,从外地购入大量的大中猪在本地短期饲养,造成环境污染,而目前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对其进行规范。为此,决定草案明确规定从外地调入畜禽在本地短期饲养的,其饲养数量达到养殖场规模标准的,应当按照规模养殖场进行管理。

(三)关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决定草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一是发挥环保、农业等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依法加强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服务。二是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养殖小区、养殖场、养殖户对畜禽粪便、废水及其他固体废弃物按照规定标准自行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委托有处理能力的企业、中介组织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强调要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和畜禽养殖协会作用,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开展行业自律等方式,形成畜禽污染防治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三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加快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严禁和查处随意弃置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的行为等作出了规定。

(四)关于推动畜禽养殖业的转型发展。在畜禽养殖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如何做好畜禽养殖业减量提质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决定草案要求省政府及省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措施,加大对畜禽养殖相对集中的地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努力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在生态养殖小区、生态养殖场和农牧结合的家庭农场以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土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目标。

家禽养殖管理篇10

一、免收范围:

(一)家禽养殖企业。指从事家禽饲养业,经工商登记注册取得工商执照的企业;

(二)禽类加工企业。指从事活禽收购,进行屠宰加工,出售生鲜、冷冻、熟制禽类产品,经工商登记注册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企业;

(三)家禽养殖户。指从事家禽养殖的农户。

二、免收项目:

(一)国土资源局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和养殖农户的禽类及其产品全额免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防洪费)。

(二)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和养殖农户免收下列行政事业性收费:

1、农业部门收取的“畜禽及畜禽产品防疫(重检补检)检疫费”。

2、工商部门收取的集贸市场管理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对在集贸市场从事家禽及其产品销售的经营者,免收集贸市场管理费。对从事家禽养殖、加工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免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

3、环保部门收取的“排污费”。

4、水务部门收取的“城市污水处理费”。

5、交通部门收取的“车辆通行费”。在本市高速公路行驶并运输雏禽、家禽及其产品的运输车,免收车辆通行费。

三、各部门要坚决取消各种乱收费项目,防止在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期间向家禽养殖、加工企业和养殖农户收取消毒费、扑杀费,坚决纠正违规收取免疫费、检疫费、重复检疫、重复收费以及只收费不服务等行为。

四、20**年11月1日至本通知期间,家禽养殖、加工企业和养殖农户已经按规定缴纳的基金和收费,不再退付。

五、各项基金和收费的具体免收办法由各主管部门制定实施细则(报市财政局备案)并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