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十篇

时间:2024-03-06 17:38:06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篇1

关键词:教育方针;演变规律;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41-02

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和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着战略作用。教育方针是一个政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该时期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对教育工作制定的总的指导方针,体现国家教育目标、政策、方向,直接决定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方针的演变从一个特定角度折射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程,存在着某种具有规律性的特点,为我们贯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方针提供一些启示。

一、教育方针演变与党的四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对教育的发展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党的四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方针演变的理论依据,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传承中又有创新和发展,为中国教育方针的制定实施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方向上,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同样注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确立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赋予了新时期教育以新的使命,拓展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教育目的上,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1957年,他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他提出的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涵盖了社会主义新人素质的主要要求,是现代化对人才标准的客观要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关于造就全面发展新人思想的发展。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转型期国情,指出国力的强弱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素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素质教育”是对、邓小平和关于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的深化,是新时期落实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以说,教育思想是新中国前期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邓小平教育思想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指南,而和的教育思想是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升华。这些一脉相承的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根本保证[1]。

二、教育方针演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步

建国六十多年来,教育方针的演变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变化。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教育亦是如此。当时的教育改革与建设方针继承和发展了老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要求党的教育方针也必然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作出调整,教育方针就由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期间,由于受左倾思潮的严重干扰和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严重挫折,当时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色彩十分浓厚,它使人们差不多忘记了教育在其他方面的社会职能,加之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又推行了一套“左”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得教育方针完全被扭曲。经过十年浩劫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历程,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春天。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这时,在教育方面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更新要求,教育方针也演进到了新的高峰,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上一个新的台阶,教育事业也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8.5年以上和10.5年左右,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专门人才。这些都表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同时,教育方针也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针。

三、教育方针演变的内在动力与根本目的

(一)创造优越于资本主义教育模式是教育方针演变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社会虽是对落后、愚昧的封建社会的否定,但并未改变其社会制度的剥削性质。资产阶级在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旗帜下实行的是双轨学制。每一个社会成员由于其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实际决定了他们所受教育和教育机会、程度的不同。因此,资产阶级自我标榜的教育民主则是受教育权形式上的平等而实际上的不平等。1975年第三十五届国际教育会议上阿尔及利亚学者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就提出:“每个儿童的社会出身,强烈地影响学校教育的条件。事实上,很明显一个吃得很差或者营养不良的孩子不可能像富家子弟那样有许多学习机会。”[2] 在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对立、阶级斗争时,教育平等问题是很难实现的。

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多年间,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全国教育战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第一,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6年,全国2.6亿学生,1 400多万名教职员工,60多万所学校,遍布全国的城市和农村。第二,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2006年,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毛入园率达到42.5%;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3%,比2002 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7%,比2002 年提高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2%,比2002 年提高1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2%,比2002年提高7个百分点。”[3]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基本上确立教育权利平等,但是尚未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虽然中国尚未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但由于中国在基本上废除剥削制度以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发生在劳动者的内部,属于社会主义教育民主化不发达的状态,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基于阶级对立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中国的教育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科学文化成果的权利,使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实现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优越于资本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教育。

(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方针的根本目标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培养人才及其怎样培养人才的科学,教育方针也必然要体现出这个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将其作为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群体个体,甚至在同一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对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无论是“两育”(智体)、“三育”(德智体),还是“四育”(德智体美),思想上左右摇摆,诸育之中是“有主有次”还是“诸育并重”,也各自引经据典,莫衷一是[4]。而现阶段所强调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越完善,经济社会越发展,越是要求劳动者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海南.论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2] [澳]W.F.柯纳尔.20世纪的教育[J].张法艰,译.外国教育资料,1983,(4).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篇2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展。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历史经验开始为学界所关注,并逐步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成果颇丰。已有成果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和经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党的领导人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等方面。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和经验的研究

对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和经验的研究,学界有大致的梳理,并根据党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将历程粗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党初期到新中国成立之际,即1921年-1949年;第二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至今。现有的文献资料大多侧重研究建国后党的教育方针,对于建国前党的教育方针的研究文献则相对较少。王铁的《中国教育方针研究―新民主义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是目前所能查阅到的第一本系统论述建国前党的教育方针的专著。该书论述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容、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基础,对于党在不同革命阶段教育方针的具体实践也做了详细的叙述。[1]

关于建国后党的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和经验的研究相对较多,有学者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教育方针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郑刚按时间顺序将建国后党的教育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共和国前期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教育方针;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教育方针。[2]李则根据不同时期教育培养目标和服务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教育方针;第二阶段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教育方针;第三阶段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3]

梁伟在研究中指出,从建国之初至1978年,党的教育方针和实践从性质上完成了两个转变,即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教育总方针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方针。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走过了一条从不明确到逐步形成及至最终在宪法中得以确定的之字路程。[4]刘丽丽通过研究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得修改旧的教育方针成为了一个急迫的任务,这一时期工作任务的重点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为适应新形势需要,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教育方针的新表述,后被写入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经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的修改,最后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5]蔡中宏认为,我国建国以来提出的各种教育方针,都是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来展开的。尤其是十六大确定的教育方针,是我们党对新世纪我国教育目的、教育性质、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功能以及实现途径和要求的新概括。[6]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

教育改革是国家、社会需求变化与教育思想变化的结果和外在体现。教育体制是教育思想得以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机制保障,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对教育改革的研究较多的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而且对教育体制的研究尚未达到系统的水平,但也有不少文章涉及到这一课题。

尤国珍、漆明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国初至1957年,确立了高度集中与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以便于集中有限资源培养国家急需人才;1958年至“"结束,教育行政管理权限的下放与失控;改革开放后,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领导体制。[7]李伟涛将改革开放后的教育体制改革分作三段,即“”结束-1984 年(恢复稳定)、1985年­―2000年的重点突破(确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校长负责制)和2001年至今的全面深化(继续深化、完善既有体制)三个阶段。改革变化体现在从提高管理效率逐步转向教育公平,学校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体制改革自身也从单纯依靠政策推进过渡到政策和法规共同规范和推进。[8]

石中英、张夏青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考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将中国教育改革划分为四个时间段:教育改革酝酿与教育事业恢复发展时期(1978­―1984)、教育改革起步与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时期(1985―1992)、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时期(1993―1998)、教育改革持续深入与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时期(1999―2008)。同时又指出,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在于国家、社会的需要,这决定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路径更加多样,价值诉求更加贴近人本思想。[9]梁润冰对中国当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了分析,认为市场和政府的内在缺陷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也认同建立多中心的教育体制。[10]王慧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角度,解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动力就在于经济体制的变革,并按照这一解释,教育体制改革划分为两段: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与探索阶段(1978―199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确立阶段(1992至今)。继而阐述了两类教育体制的利弊,以及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的辩证关系。[11]

三、党的领导人教育思想的研究

关于党的领导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成果颇丰,近年来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主要研究党的领导人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和教育实践等几个方面。

在教育思想的研究方面,刘海南指出,教育思想是新中国前期教育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12]。曾敏将的教育思想概括为四个特点,即浓厚的教育哲学特质;独特的人民教育观;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三育并重”德育为首的全面发展论。[13]严文清将教育思想分为四部分内容,即教育功能的政治化;党对教育的绝对领导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14]

王献志将邓小平的教育思想的基本构架分为四部分,即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根本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体支柱;培养“四有”新人和“三个面向”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所规定的战略目标;按教育规律办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教育改革。[15]

王丽英认为,对教育工作的突出贡献, 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教育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了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体现时代性、富于科学性, 突出前瞻性, 注重现实性, 具有开创性。[16]

杨帆认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前提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战略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基本方针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关键是尊师重教;根本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17]顾成敏总结了教育思想中的五个坚持,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根本指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长期战略;坚持促进教育公平是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价值中枢;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永恒主题。[18]

四、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一,现有研究普遍倾向于将中共党史与教育史简单叠加在一起,无法突出党史研究的政治特性,甚至会出现跑题的现象,使原本的政治学研究带有教育学研究色彩。随着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外延不断扩大,这一问题值得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

第二,现有研究成果对建国前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关注较少,已有的研究成果零碎散乱,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因而难以形成时间上的横向比较,也就难以总结出阶段性的特征。

第三,现有研究在方法上倾向使用归纳、总结这类初等的逻辑方法,对政治理论的借鉴不够,既无法形成清晰、条理的分析框架,也无法凸显党史研究的政治特性。

第四,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总结、归纳中共公开的教育政策和理论,缺少坚实的一手档案研究,使得研究成果带有时评的色彩,无法形成历史沉淀和知识的积累。

参考文献

[1]王铁.中国教育方针研究―新民主义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郑刚.中国教育方针的百年变迁历程[J].教育探索,2005(9).

[3]李.论我国教育方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9).

[4]梁伟.从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到社会主义教育方针[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5]刘丽丽.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

[6]蔡中宏.新中国教育方针擅变的考察与反思[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7]尤国珍、漆明春.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述评[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4).

[8]李伟涛.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三十年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8(10).

[9]石中英、张夏青.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0]梁润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4(2).

[11]王慧.经济体制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及其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2(12).

[12]刘海南.论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与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5).

[13]曾敏.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

[14]严文清.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15]王献志.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构架[J].江西社会科学,2001(3).

[16]王丽英.论教育思想的特点[J].教育探索,2005年(1).

[17]杨帆.论的教育思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6).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篇3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社会主义方向的价值导向。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保证农村文化发展的政治方向,才能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真正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广大农民的价值取向具有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其对农民观念和行为的积极引导作用,使农民的思想逐渐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价值取向,行为逐渐规范化,最后内化为农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优良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对农民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优良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农民学习到做人的道理和礼仪,受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还可以促使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积极地投身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

(三)思想政治教育?榕嘤?新型农民提供重要途径

农民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参与者和农村文化成果的受益者。要想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好,就必须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个人道德品质和按照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增强农民抵御各种不道德影响的自觉性和判断力,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方向顺利发展。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

(一)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实施依据。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对农村文化工作领导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教育问题达到统一,并全面掌握政策,才能通过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多形式、广覆盖的宣传,得以在农村有效的贯彻实施、深入人心。

(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建设一支有战斗力、吸引力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务的组织保证。因此,只有从队伍的选拨、培养和使用这三个环节入手,建立科学的管理长效机制,才能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是加强农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的战略要求。如,通过考核制度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待遇、编制、晋升等问题,同时还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开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明确目标、把握方向、建设队伍、确定内容、创新方法、开辟途径等方面的工作,最终要依靠坚强有力、指挥有方的领导体制和责权明晰、运转有序的运行机制以及考核公正、赏罚分明的评估激励机制。建立党的领导是核心、各职能部门重视是关键、制度健全是保障、队伍建设是基础、奖惩得当是杠杆的领导格局和工作机制,是开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重要内容。如,党委通过定期听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汇报,从全局的高度规划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在当今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着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切实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如,在社会公德方面教育农民要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对于农村生活的正常进行,对于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篇4

关键词 中国人民 思想政治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项:一是政治教育;二为经常性思想工作。“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军队教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来说是属于统一灌输的形式;而“经常性思想工作”则是透过小型、分散、个别的方式解决一人一事的思想问题。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我国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政治教育的内容

曾把政治教育视为“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把政治思想当作“我军战争力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而政治教育是中共完成政治任务、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方法。可见把政治教育放在我国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关键位置是建党强军的政治保证。

1.1我国军队政治教育的内涵

所谓政治教育即用共产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教育人民,启发和提高人们的革命自觉性,使人们确立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通过反覆的实践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军队政治工作学教程”政治教育是指我党在中国人民我国军队中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培育革命精神,启发干部、战士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政治素质和认识能力,解决带根本性的立场、观点、方法,激励战斗意志的教育活动。换句话说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使他们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是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的重要职责和基本任务。”

由上述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政治教育”是把我党的政策路线、方针变为群众自觉行动的根本途径。因此,我国军队的政治教育都是围绕着党的基本任务和军队的中心工作进行的。根据1992年5月所召开的全军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所强调的,当前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和军队的中心工作,必须以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为指导,以增强部队凝集力,提高战斗力服务。

1.2我国军队政治教育内容

我国军队政治教育可分为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法治和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等六种教育。

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教育是方向性的基础教育。马列主义、思想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指示着革命和建设的方向,是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二大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在军队进行此项教育可以协助官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提高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我国军队的政治教育,与其他国家不同之处,即在于强调党的政策路线的灌输,因为军队是保证国家的“钢铁长城”及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军队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从这个大局,担负起保卫国家安全、四化建设的重任,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积极和参加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努力奋斗。杨白冰于1992年3月23日参加我国军队代表团分组讨论时表示:面对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军队要更加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拥护、支持,参加和悍卫改革开放,要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保驾护航。刘华清也表明:“军队历来是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武装集团。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军队要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做党的路线坚强悍卫者。而形势教育则强调我国军队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和平演变”斗争、改革开放及相对和平环境的考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所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由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部分组成。根据中共党的十二大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以下几个重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提出以共同理想来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分层次进行;要积极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要积极主动地吸收当代世界科学文化;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党的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任务是提高人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而我国军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目的也在培养官兵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自觉抵制和克服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正确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法制和纪律教育。进行法治和纪律教育,使全军官兵自觉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认真执行军队的条令条例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法制和纪律教育是有计划地组织部队学习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律、法令,特别要学好《宪法》、《刑法》和《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使干部战士懂得民主与法制的实质。

革命传统教育。所谓人民我国军队的优良传统,概括来说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坚持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原则,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坚持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任务,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等。而在我国军队的革命传统教育中,典型教育是一项重点,因我党推行运动时,遵循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树典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带动和教育中间和落后分子即先培养一个典型成为样板,后展开“学典型、赶先进”,举行经验交流等方法,以实现教育目的。典型的范例如:雷锋、王杰、“南京路上好八连”等。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强调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斗争是需相互支持的,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是处理对外关系的出发点。当前爱国主义的任务是维护社会信仰,团结人民为“四化”建设贡献心力,巩固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就以上政治教育六大类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马列主义毛思想为基本教育,其目的在于强化我国军队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及对党的忠诚教育,服从党的领导。第二类是我国军队优良传统教育和道德教育,其目的在使其了解我国军队的性质、宗旨和光辉历史,从而激发爱国心及责任感;另一方面藉此教育,增强军人意识和奉献精神。第三类是党的路线教育,其目的在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保证部队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2我国军队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

中共前政治部主任杨白冰曾在全军政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经常性思想工作是我军一个重要的政治优势,要用强有力的经常性思想工作,培养更多的‘四有’革命军人,促进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及有纪律。

经常性思想工作是政治教育的继续和深入。因为政治教育主要是采用统一灌输的形式,向部队灌注共产主义思想,只能解决带有普遍倾向的思想问题,对于个人的特殊问题要靠经常性思想工作才能解决。经常性思想工作渗透于教育训练和各项任务中,贯穿于日常生活和部队建设的各个环节,可以及时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诱导和开展群众互助,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基本任务为:“对不同人员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产生的具体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因人因事而导的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官兵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解决问题、消除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其更好地成长、成材、做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队当前所反映出的现实思想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改革开放中的某些具体措施,缺乏正确认识;二是不能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而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三是不能正确分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而使自己的思想受到侵蚀。

所以我国军队经常性思想工作当前的主要任务,即在解决我国军队面临此一新情势的变化所产生的种种思想问题,保证我国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经得住反“和平演变”斗争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相对和平环境的考验。

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贵在经常,着眼于帮,大家来做,注重身教。我国军队推行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主要方式为:思想汇报、思想情况分析、谈心、经常性思想教育制度、检察总结等。”

3总结

对于我国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既要实现有效教育强军的目的又要促使其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还得注重实效性,那么除了以上的诸如: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法制纪律和道德规范、我军历史使命和军人职责等基本内容的贯彻和落实。但往往打基础、管长远紧贴军人生活实际的经常性教育诸如心理健康、为人处世、形势政策教育遭到了忽视,因此,加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为人处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

参考文献

[1] 郝志强.军队政治工作学教程[D].长沙:中共海军政治学校第一政治工作教研室,1985(3):149.

[2] 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石明.军队政治工作学教程[D].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1(3).

[4] 中国人民我国军队战士政治教育大纲.中国人民总政治部印行,1982:1-2.

[5] 于永波.从五方面加强改进部队思想政治工作[N].人民日报,1993-5-10:(3).

[6] 李干元,吴铨叙.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是用马列主义思想教育人[J].求是杂志,1989(20):12.

[7] 杂志评论员.坚持马列主义、思想[J].红旗杂志,1987(5):17.

[8] .香港[N].明报,1992-3-11.

[9] 李良栋.空想、理想和现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反思[J].理论探索,1989:33.

[10] 郭其侨,姚延进.军队建设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6):361.

[11] 杨白冰.全军加强经常性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1991-9-13.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篇5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在“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做出了明确的是非标准,教育研究要进一步贯彻和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如何对待科学与劳动、如何对待他人和义利、如何对待法纪与生活的角度,全面阐明了“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标准,明确了在“培养什么人”过程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与深化。不容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腐朽没落思想与作风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产生消极影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具侵害作用。面对这种情况,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在“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上提出了根本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需要指出,教育研究不仅有其学科性,更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及教育研究面临的严肃的重大政治问题。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实际上是从政治的高度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要求。因此,教育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要课题,在开展分门别类的教育研究的同时,围绕根本问题,体现根本要求,深刻认识并承担教育研究工作的政治责任。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就“怎样培养人”及素质教育问题上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要进一步加强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研究。“怎样培养人”同素质教育及教学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体现和渗透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并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及研究并不是各个学科教学的简单集合,也不是仅仅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必须要紧密结合素质教育的主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是素质,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就思想政治素质做出了深入全面的阐述,对学校教学工作及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亟待加强和改进的任务。一是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如何在各个学科教学提和渗透其丰富内涵,充分发掘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资源,实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二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开展思想品德类课堂教学,将这一重要论述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与动力。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与教材建设。三是在发挥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方法,开展具有针对性、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四是教育机构要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研究活动,整合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源,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系统资源和整体思路。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为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确定了鲜明的思想与行为规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以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为重点的德育研究。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德育工作及德育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态度鲜明,针对性强,划清了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耻明确界限。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教育,关键是进一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荣辱具有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的体现,是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统一,最终要体现在行为方式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能只停留或满足思想认识层面,必须要努力将积极思想转化为积极行为。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历来是德育研究的重点课题,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实效性就是要解决问题,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更显其迫切和重要。当前德育研究工作需要在如下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一是全面认识青少年荣辱观念的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确定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长点和条件环境;二是根据青少年成长的规律、特点,探讨在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三是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资源建设,形成网络化、社区化、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建立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系统工程;四是注重研究成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成年人的荣辱观对数以亿计的未成年人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从社会、家庭、教师的角度探讨成年人正确荣辱观对青少年的示范与影响,从而形成全社会范围的良好风气。

*************************************************

八荣八耻的根本是什么呢?我常常想,当一个人以八荣八耻为镜子的时候就明白自己更多些;当一个人终身以八荣八耻为镜子的时候,他就能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们比肩齐高!请看这一串光辉的名字:

,他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美国说他抵三个师,在新中国诞生后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

李四光,当外国专家定论中国没有石油时,他自信地说:科学证明中国有储量丰富的油气。

李瑞环,热爱本职岗位,从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焦裕禄,将灾难中的兰考人民紧紧团结起来,与风沙盐碱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诚实守信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为了大部队的行动,坚守纪律,强忍着烈火烧身直到牺牲。

雷锋,一双袜子补了又补,却寄钱救济战友的家人。

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根本就是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反之,那些遗臭万年的八耻类人物将会永远被人民和时代唾弃,踩在脚下。

***********************************************

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来。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荣辱观,归根结底是由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也极大地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对荣耻的界定,对是非的判断,对美丑的区分,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含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八荣八耻”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确立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八荣八耻”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八荣八耻”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特性。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八荣八耻”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八荣八耻”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等方面,确立了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社会和谐不起来,经济发展不起来,民族精神振作不起来,国家也强盛不起来。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应当成为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公民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八荣八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就能够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站在时代前列,领引时代风尚,推动时代进步。

八荣八耻的根本是什么呢?我常常想,当一个人以八荣八耻为镜子的时候就明白自己更多些;当一个人终身以八荣八耻为镜子的时候,他就能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们比肩齐高!请看这一串光辉的名字:

,他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美国说他抵三个师,在新中国诞生后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

李四光,当外国专家定论中国没有石油时,他自信地说:科学证明中国有储量丰富的油气。

李瑞环,热爱本职岗位,从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焦裕禄,将灾难中的兰考人民紧紧团结起来,与风沙盐碱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诚实守信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为了大部队的行动,坚守纪律,强忍着烈火烧身直到牺牲。

雷锋,一双袜子补了又补,却寄钱救济战友的家人。

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根本就是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反之,那些遗臭万年的八耻类人物将会永远被人民和时代唾弃,踩在脚下

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对引导全社会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准绳。为此学校要求各部门在德育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汲取传统的精华,才拥有牢固的根基;反映时代的精神,才能引领时代的风尚。

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来。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荣辱观,归根结底是由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也极大地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对荣耻的界定,对是非的判断,对美丑的区分,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含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八荣八耻”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确立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八荣八耻”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八荣八耻”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特性。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八荣八耻”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八荣八耻”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等方面,确立了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篇6

关键词:教育目的 历史演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C

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设想,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纵观历史,教育目的的演进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走向。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进

1.1新中国成立到结束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确立教育目的,相继提出方针政策,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各项政策都反应当时的社会需求。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我国教育法方针的前提,同时还要求受教育者日后成为“有社会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对此方针进行明确,同时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可见,50-60年代,我国刚迈进社会主义大门,百废待新,生产和劳动是当时主要的任务,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是在这种环境下提出的,要求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劳动者,也就是又红又专能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虽然,也有提到“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也是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

到时期,“”把提出的教育目的进行彻底的反对和篡改,提出“宁要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也不要有文化的资产阶级精神贵族”等,同时,当时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的论述也使阶级斗争达到了最大化,比如“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等的论述就是这种集中的体现。

1.2改革开放到现在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同时规定教育界要正本清源,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决定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受教育者将来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都应该集实事求是、自主思考、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于一身的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性和时展性。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将全民素质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为了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必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施,《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提法,充分体现我国对人才的要求增加了实践这一要素的分量。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用“素质教育”替代以往的应试教育,《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提出,体现了我国的教育目的要求新时期的人才活学活用,将德智体美各方面的作用发挥出来,培养更有时代意义。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重申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强调继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着重提倡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等观点,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们对教育科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 从教育的演进过程分析我国的人才培养要求

纵观我国教育目的历史变迁,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1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我国教育目的不断发展,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表述一直没有变。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背景与未来走向,同时也说明了我国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比较重视学生的社会价值。

2.2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指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的规定通过近年来一直在提上日程的“素质教育”表现出来。要求人才在发展的动力上具有内在性,发展的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发展的主义上具有主动性。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内容 发展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发展研究依据

(一)以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为研究依据

在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发展进行研究时,我们必须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期间,发生了众多重要历史事件,例如:提出了改革开放,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提出了商品经济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于以德育为主要目的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可抗拒的重大影响。

(二)以国家教育方针调整为研究依据

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社会各个领域都受到了重大影响。而在国家教育领域,教育方针也在不断转变。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方针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也由单纯的知识内容提升到育人的高度。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发展的阶段划分

(一)第一阶段(1957年至1980年)

1957年以后,在的特别指示下,政治课重新恢复。当时,“有社会主义觉悟”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标志,是新教育方针的重要特点;而且还强调青年学生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在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中小学德育的重心逐步转移。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教学计划内第一次明确规定设置德育课程。

(二)第二阶段(1981年至1997年)

进入80年代后,中国发生巨大变化,为适应发展到1985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并于1986年制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大纲(初稿)》。1993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稿)》规定,各年级统称“思想政治”课。这一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

(三)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人本教育种种思潮冲击中国。1996年6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对教学目标和程度的具体要求,规范了教学内容重点。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2004年3月,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教学内容氛围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三、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指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长久以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积累,继承下来的道德思想精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正是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从日常生活中社会或家庭给予的传统道德影响相结合,使学生正确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发扬。

2.中华民族的革命美德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形成,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在革命根据地形成的。思想政治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孕育阶段、萌芽阶段,最后逐渐成熟的。它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它形成的最初任务包含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共同抗日的革命思想。因此,思想政治课最初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革命美德的学科,并且这一任务一直延续至今,经过多年的孕育、发展,逐渐糅合为现在的国防教育思想。

(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它是由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利己主义不断膨胀,这是阻碍社会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公民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集体主义培养途径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各种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潜移默化,一方面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校培养是最重要的途径。而思想政治课作为专门的德育培养学科,占有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当时我国处于水深火热的环境中,环境的潜移默化,使得当时群众普遍认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如今,社会主义社会飞速发展,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已经不能仅靠环境影响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在此发挥了重要影响。它通过课堂理论知识教育,以及结合社会教育实践,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准确的传输给成长中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孟庆男.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S].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733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篇8

关键词: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089-02

收稿日期:[HTSS]2006-08-15

作者简介:徐志怀(1968-),男,福建莆田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导向、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引自《光明日报》)。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内容丰富,概括精辟。从公民个人的层面上讲,是一种人格品质;从社会的层面上讲,它体现了一种全社会应树立的社会风气;从国家的层面上讲,它是整个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倡导的价值观体系;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指南。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面旗帜,它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成为践行“八荣八耻”的生力军,不仅要注重教育、实践,更要注重实效性。要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普遍要求与不同层次大学生具体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也要教会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做到整体衔接、因材施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确保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一、系统理念:提高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1.荣辱思想,一脉相承。在不同时期,一些思想家、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对荣辱思想做过重要论述。我国古代思想家强调知荣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恩格斯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2]同志指出:“每个地区、部门、单位以至个人,他们应得的荣誉,都要以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群众所做的贡献如何,作为衡量的标准。特别是共产党员应该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和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上光荣的天职,以无私奉献为最大荣誉。”邓小平指出“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强调指出,“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今年3月,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着眼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针对性、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在道德层面的具体化,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2.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全面、系统,包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善恶界限鲜明,是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关系的根本指针。而且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广泛性,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党的崇高理想和根本宗旨;又有广泛性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鲜明倡导了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贵在进行全面、系统教育。为了提高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学校要综合地考察、分析、研究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外部条件,不断优化荣辱观教育的环境,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渠道,积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强党对学生荣辱观教育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切实实施,政工干部真抓实干,学校的其他职能部门的同志也从学生成人成才的大局出发进行积极配合,使荣辱观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协调一致发展,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有机结合:创新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生动形式

积极探索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荣辱观教育于生动的活动形式之中,实现全面渗透教育的效果。活动形式的有机结合要立足整体、紧跟形势、不断创新,坚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1.加强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成才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是时代的精英,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在大学生的成才教育中,树立正确荣辱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要加强学生成才教育。要有真才实学,脚踏实地进行探索、实践,使自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2.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内容。它是一面旗帜,宣示了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集中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传统,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5]。3.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体现着我国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注意渗透“八荣八耻”的内容,使德、智、体、美有机结合,教师要努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4.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鲜明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恶假丑恶,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耻辱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5.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和最终目的。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要把荣辱观教育与他们的专业实践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渗透到各种实践当中去,引导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实践使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教育中要强调点、面结合,全面渗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个学生个体,全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真正达到我们的教育是以生为本的教育主旨的要求。

三、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长效机制建设是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性的保证。从机制建设入手,积极探索、研究,促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大学生们的内在修养并逐步转化为他们自觉的道德行为。长效机制建设要注意系统性、有序性、科学性。1.建立道德修养的机制。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内因在于修养机制。道德修养是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逐步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引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中,教育、评价是重要方面,但这是外在的力量,道德修养则是培养人们的内心信念的。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以“八荣八耻”为标杆,重视道德修养机制建设,经过长期的磨炼和高度的自觉修养,努力塑造自己优秀的品质,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使道德要求内化为信念,升华为道德理想,做到知行合一。2.建立有力的激励、评价、监督和约束机制。(1)要注重将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完善激励机制。学校应鼓励学生们积极进取,追求真善美,大力宣传、表彰、总结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积极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学生扬荣弃耻,见贤思齐。学生党员们要率先垂范,做“八荣八耻”的积极实践者。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使教师们首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用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2)建立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价体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最终要体现在具体的操行中,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纳入评价中。在评价中要体现全面性、针对性、动态性。既要注重学习结果评价,也要重视学习过程和表现性评价;既要注重宏观要求评价,也要关注具体的标准评价;既要注意整体评价,也要重视个体差异的评价;既要注意现实的评价,也要注意适应形势发展的评价。(3)加强舆论监督,揭露、批评、制约有违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言行和现象。要加强执行制度的落实力度,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对学生行为的激励、约束和监督作用,大胆揭露、批评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和行为,营造好的行为人人扬之,坏的行为人人弃之的氛围。发挥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惩恶扬善,依法惩治违法乱纪现象,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学生行为。同时要根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修订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以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

四、理论创新: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动力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青年大学生特点也在变化。为适应时展、社会进步,荣辱观教育理论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和理论研究优势,加强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要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道德建设素材,关注青年大学生所遇到的荣辱观教育上的新挑战、新问题、新热点,探究出有创见性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等;要形成一系列极具时代特色的高质量的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研究成果,为加强高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指导和推动高校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深入开展,实现其为现实和未来服务。

提高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主动担当起这一光荣任务。不仅要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更应成为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导者。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吕冰.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突出三个重点[J].社会科学论坛,2006(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篇9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为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确定了鲜明的思想与行为规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以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为重点的德育研究。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德育工作及德育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态度鲜明,针对性强,划清了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耻明确界限。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教育,关键是进一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荣辱具有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的体现,是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统一,最终要体现在行为方式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能只停留或满足思想认识层面,必须要努力将积极思想转化为积极行为。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历来是德育研究的重点课题,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实效性就是要解决问题,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更显其迫切和重要。当前德育研究工作需要在如下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一是全面认识青少年荣辱观念的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确定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长点和条件环境;二是根据青少年成长的规律、特点,探讨在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三是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资源建设,形成网络化、社区化、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建立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系统工程;四是注重研究成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成年人的荣辱观对数以亿计的未成年人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从社会、家庭、教师的角度探讨成年人正确荣辱观对青少年的示范与影响,从而形成全社会范围的良好风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荣八耻的根本是什么呢?我常常想,当一个人以八荣八耻为镜子的时候就明白自己更多些;当一个人终身以八荣八耻为镜子的时候,他就能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们比肩齐高!请看这一串光辉的名字:

,他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美国说他抵三个师,在新中国诞生后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

李四光,当外国专家定论中国没有石油时,他自信地说:科学证明中国有储量丰富的油气。

李瑞环,热爱本职岗位,从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焦裕禄,将灾难中的兰考人民紧紧团结起来,与风沙盐碱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孔子,早在20__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诚实守信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为了大部队的行动,坚守纪律,强忍着烈火烧身直到牺牲。

雷锋,一双袜子补了又 补,却寄钱救济战友的家人。

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根本就是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反之,那些遗臭万年的八耻类人物将会永远被人民和时代唾弃,踩在脚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社会当前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现实针对性。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回答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既要把握今天,又要面向未来。

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荣辱观,归根结底是由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也极大地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对荣耻的界定,对是非的判断,对美丑的区分,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着眼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含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八荣八耻”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确立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八荣八耻”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八荣八耻”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特性。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八荣八耻”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八荣八耻”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等方面,确立了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篇10

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方面是因为校园生活中存在着荣辱不分、是非不明、美丑不辨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湖北教育学院党委非常重视对我院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召开专题会议学习、研究、部署我院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根据院党委的统一部署,院团委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宣传“八荣八耻”的主题教育活动。现将我院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如下阶段总结:

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同志关于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明确,为高校大学生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院团委领导高度重视荣辱观教育,院团委一致认为要将荣辱观教育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透彻领悟讲话精髓,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将教育活动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日常的管理结合了起来,与校园文化的实际建设结合起来,与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深入贯彻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以荣辱观教育为契机树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重宣传造氛围。学院、各系(院)通过宣传橱窗、展板、网站、广播、电影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八荣八耻”的宣传活动,及时反映学习教育活动的最新动态,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二)到基层强学习。每个班级有自己的班会主题,以民主生活会的形式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长期坚持学习,引导青年学生认清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抓骨干树模范。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和入党积极分子、党员,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深入讨论作为学生骨干,如何以身作则版权所有以“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严格要求自己,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同学做出榜样。全院学生干部在座谈会中深入学习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掌握了精神实质,努力把握基本要求,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规范思想行为,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并在活动中到起模范作用。

(四)立标杆树学风。结合学校的环境氛围,下发了大量的学习材料,同学们通过团支部民主生活会逐条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结合新校规的学习,针对学生上课出勤、言行举止、寝室生活、学习考试等方面指出哪些行为属于校园不文明行为,什么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修养,并提出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行为准则应该具备的新标杆。让“八荣八耻”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以此推动学风学纪建设,创建文明新风尚。

三、后期活动的具体安排

(一)、对照检查阶段

学习对照阶段要求每名学生对照“八荣八耻”要求,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由各班班委会、团支部把关,分团委审核。学生会、分团委干部及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学习由分团委书记把关,总支书记审核。

(二)、整改提高阶段

各系(院)组织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拟定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新标准,再次掀起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新热潮。要求广大青年学生按照大学生文明行为新规范的标准,对照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提出的整改措施和计划,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加强改进。要求各系(院)针对本系情况制定出加强学风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将学习“八荣八耻”的实效作为学生个人和学生组织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以活动为载体,全方位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院团委和党委学工部统一思想决定将讲话精神,作为我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工作目标,将荣辱观教育渗透到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实加强学风学纪建设,树立大学生文明新风尚,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版权所有

1、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课堂教学,特别是结合形势政策课的开展,合理设计讲座内容,将“八荣八耻”的观念融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及其政策”、“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等教育主题中,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2、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抓紧抓好,结合责任心教育、学生党员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和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开展,以“八个为荣”作为教育实施的具体目标,逐条抓紧落实,力求实效:

“以热爱祖国为荣”——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团日活动,“我与教院共奋进”演讲比赛,“感动教院”征文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校的情怀,培养学生造福于祖国、造福于人民的奉献精神;

“以服务人民为荣”——结合“爱心献给社会”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全面推进大学生“三下乡”、“四进社区”、“青年志愿者”等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强化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以崇尚科学为荣”——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落实创业计划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调整激励措施,开展制度创新等途径,搭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平台,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激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和个性发展;

“以辛勤劳动为荣”——设计大学生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制定合理办法,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鼓励大学生为保护环境、建设校园贡献个人力量,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热爱劳动、自立自强的劳动观念;

“以团结互助为荣”——结合“关心献给他人”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以班级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互帮互助教育,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