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运维方案十篇

时间:2024-02-27 17:51:42

学校运维方案

学校运维方案篇1

【关键词】校园网 规范 培训 建库

要规范地建设好校园网,必须做到:规划、培训、建库,然后建网。

一、规划

要规范地建设校园网络,必须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网络,需要校园网络来干什么?通常学校对校园网络的要求有以下几种:

1.最简单的校园网络:包括一个微机房、一个教师电脑办公室以及几台教师办公室使用的电脑。这样的配置基本可以应付日常的计算机课程和教师办公、校务管理。学校也可以使用校长管理系统、教师办公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几个独立的管理系统。

2.中档配置的校园网络:包括若干个微机房、一个网络服务中心、每个教室配备电脑一台、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教师办公电脑。这样的配置可以满足管理、办公、教学、辅助教学的大部分要求。学校可以使用校长办公系统、教师办公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师备课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系统、校园网站等。

3.高档配置的校园网络:包括足够的微机房,一个大型的网络服务中心,每个教室配备微机若干台(甚至学生人手一台微机),每个教师配备办公电脑,这样的配置可以实现所有的自动化校园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自动化。学校可以使用各种的管理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学校,实现真正的网上教学。

利用校园网络最基本可以做到学校管理自动化,例如:人事档案管理、教师办公、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如果配置允许,还可以实现校内无纸化办公、教师电子备课系统、教师辅助教学系统、网上学校等。所以要建设校园网络前必须先根据自己的需要规划好校园网络。

另外,建设校园网还需要适应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统一的规划,分阶段实施,逐步到位的建网原则。必须认清形势,了解到学校日后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发展潜力,统一规划好校园网络的架设。

二、培训

校园网的建设,必须先进行全员培训,即先要实现学校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全员培训,再考虑架建网络。如果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校园网就算是架设好了,也会由于使用人员水平问题而不能正常运行或发挥最佳的运行效果。所以当规划好校园网,找到了合适的硬件厂商和软件公司后,立即要着手做的就是对全校教师和管理系统使用者进行全员培训。教师和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全员培训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1.全体教师的培训。教师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对电脑操作的熟悉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办公系统的使用;第三,教师电子备课系统的使用;第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第五,国际互联网的使用;第六,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第七,常见的软、硬件故障的解决方法。

2.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培训。管理系统使用者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对电脑操作的熟悉及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相应的管理系统的使用,第三,国际互联网的使用;第四,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和常用软件的安装;第五,常见的软、硬件故障的解决方法。

3.网络管理员的培训。网络管理员是最重要的人,整个校园网络能否正常运行就取决于这个管理员的水平。学校最好是聘请有经验的专职人员来从事这一项工作,网络管理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服务器的安装和维护;第二,服务器操作系统的使用;第三,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维护;第四,互联网技术,第五,网络安全的技术。

4.硬件维修人员的培训。拥有一个校园网络,不可能长期依赖于硬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学校必须拥有一到两个硬件的维修人员来维护学校的网络和硬件以及办公设备。硬件维修人员应该参与到学校的整个网络铺建的工作中,熟悉全校的网络线路的布局。硬件维修人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的架设技术;第二,微机的安装和保养;第三,微机故障的处理和维修;第四,网络故障的处理和维修。

5.软件维护人员的培训。拥有一个校园网络的管理系统,也不可能长期依赖于软件公司的售后服务,学校必须拥有一到两个软件的维护人员来维护学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软件维护人员应该参预到学校的管理系统的开发中,熟悉学校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软件维护人员的培训主要着眼于几个方面:第一,数据库的技术;第二,软件开发平台软件的技术;第三,系统设计的原理;第四,系统故障的处理和维护。

以上五种人员的培训工作都必须走在学校建设校园网络的前面,尤其是第四、第五种人员。教师的培训主要由学校自己找合适的人士来培训;第二、三、五种人员则应该由为学校编写管理系统的软件公司负责培训;第四种人员则应该由为学校铺设校园网络的厂商负责培训。

三、建库

校园数据库内容包括很多的内容,我们都称之为教育教学资源。也就是要建立好校园网络,必须先建立起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的内容有:人事档案库、财务档案库、文件档案库、教学信息库、教育信息库、多媒体信息库等。

人事档案库包括:教师档案库、职工档案库、学生档案库。教师档案库中包括了教师的一些基本个人资料、教师在学校的历任和现任职务、教师在学校期间的考核资料、教师在学校期间的奖惩情况等。学生档案库中包括学生的成绩、评语、奖惩、身体发育状况等。

财务档案库包括:校产档案库、工资档案库、收支档案库。校产档案库中包括了常规教学设备资料、电脑电教设备资料、图书资料、水电维修和木工资料、环境保护资料。

文件档案库包括:政府下达文件库、学校下发文件库、学校各种获奖文献库、学校的各种计划和总结文件库。

教学信息库包括:各学科教案库、试题库、教学改革信息库、教学研究信息库。教案库中包括了各学科教师对每一节新授课、复习课的教案,以便日后教学总结及提高教学能力之用。试题库中包括了各种难度、各阶段的练习、测试、考查的试题,而且是每一题试题都已经经过分析并得出其难度的题目,以便从题库找出相应的题目组成一份试题。

多媒体信息库:包括了声音素材库、图像素材库、影视素材库。多媒体信息库是为了教学服务,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辅助教学系统、学生学习系统都必须使用到这一类的信息。

学校运维方案篇2

我国的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为了顺应大时代的潮流,许多中小学都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且作用良好。档案管理工作有很都内容都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档案的质量有问题,就会对学习的正常运作造成影响。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较好的储存各种档案信息,使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得到保障,并降低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学校必须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1对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中小学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学校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重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管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在开展各项工作的需求了,学校领导必须意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跟时展的脚步,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校的档案管理与教学管理之间的联系紧密,可以有效带动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促进学校规范运作,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用,提高相应自愿的利用率。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下,学校可以通过档案资料中的相应数据了解到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并及时作出调整,给学校的正常运作提供保障。同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对学校各项工作规范性的影响,为学校做出各项经济行为提供决策,保障学校的运作效益。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各环节的改进,对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都有一定帮助。同时, 档案资料中蕴含的教育信息之丰富,教师从中发掘有效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帮助学校领导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各种信息,实现对学生的动态管理。

2对中小学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中小学在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时,校领导要对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足的分析,合理运用各类资源,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保证档案管理的规范程度以及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样才能保持学校正常、良好的运作。以下,是本文提出的对中小学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方法措施:

2.1对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系进行完善

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校领导更要重视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从各方面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正常进行,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管理人员必须要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足合理的分析,制定出各种标准,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体系,并细化相应的管理条例,比如以下几条:

(1)管理人员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配备相应的设备,并配置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档案管理环境进行优化;

(2)管理人?T应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将各类资料进行合理分类,并对档案信息进行电子档化;

(3)工作人员要随着档案信息的变动,及时的做出更新,这样才能使相应数据的时效性得到保障。

2.2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优化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要由各方面的资源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因此,学校必须要选择专业性强的人才担任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在选择资料管理工作人员时,应该选择具备计算机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具有较强责任心的人员来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各个工作环节的正常进行得到保障。学校要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及时对资料、数据进行储存和更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使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收获良好的成效。

2.3加强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监管

如果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操作,就无法维持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因此,加强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监管意义重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档案管理意识,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管理人员必须明确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特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完善的管理方案,以适应学校发展的节奏;管理人员必须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有效运用各项信息技术,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得以实现,能够符合学校运作的需求。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多与其他学校之间进行交流,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共同进步。

学校运维方案篇3

关键词:三维动画设计;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

一、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动画作为一种新的动画形式广泛地应用于影视传媒、艺术设计、商业制造等众多领域。因此,我国各高校艺术类专业纷纷开设了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三维动画的制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该课程的应用领域较广,综合性较强,并且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固有的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第一,在以往的三维动画教学模式中,教师以知识点的传授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而不是把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方法教给学生。这样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在以往的三维动画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通常用来辅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不够显著,学生存在知识面广却不够精的问题。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脱节,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三,在以往的三维动画教学模式中,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熟悉软件功能和掌握工具上,不仅忽视了实践环节中案例的学习与掌握,也缺乏创新的思维方式,更不能独自创造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

二、研究目标

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中,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的能力。如何对高校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如何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这是高校计算机动画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是教师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中最应该思考的问题。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三维动画设计课程具有直观性、操作性、综合性强的特点,而案例教学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根据三维动画设计的课程性质、课程特点及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三维动画情境中进行积极思考并创作出富有内涵的作品,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和创作三维动画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实施案例实践教学的方法,简称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案例或运用企业实际项目中的案例进行实践教学,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案例灵活运用三维软件进行动画设计与制作。不同于其他课程按照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进行课堂教学,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更强调课堂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掌握三维动画的制作方法、技巧和创意思维。案例教学法主要考虑在计算机三维软件环境下给学生展示和讲解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同时,根据教学要求分配任务和案例给学生,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学习和制作案例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上交的作业、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其中,以教学案例的展示、讲解与学生作业为主。教学案例主要是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演示,通过课堂教学演示、文件共享、学生作业的上传与下载,从而满足学生学习课程的需要。学生作业的提交与评价主要也通过教学软件进行,教师通过查看学生作业能够详细了解学生对案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法帮助教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内容,学生也能够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钻研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会举一反三,为今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究方法

第一,调研法。对高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组织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找出高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增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使研究成果具有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第二,文献研究。全面了解近年来高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况和教学特点,使课题研究具有一个较高的立论起点。第三,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践教学的课堂探索,采用项目式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实践”开展学习。从学生分工协作、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作品展示、教学效果等环节综合评价该课题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学校运维方案篇4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26-03

1 引言

高等学校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宝贵的教学和科研资源,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基本职能的硬件基础,在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1]。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事业学科建设的不断投入,各高校的大型仪器在数量、层次和结构等方面都发生明显变化。大型仪器设备的更新是知识创新和技术更新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科学研究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宝贵资源[2]。但是,随着大型仪器设备数量的增多,在仪器购置和管理使用方面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设备重复购买、应用局限性、使用效率不高、资产闲置和生命周期有限等问题[3]。如何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科学化购置与现代化管理,拓宽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充分发挥其共享使用效益,是当前高校设备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大型仪器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公共技术平台多年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对高校大型仪器的管理进行探索,建立策略性设备采购、层次化技术培训、科学化开放运行、规范化档案及配件管理的大型设备管理模式,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与效益,推动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购论证不充分 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使得高校设备购置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高校办学层次的多元化,设备经费来源多样化、购置范畴广泛、设备专业性强等特点逐渐呈现[4]。在设备购买时,由于论证不充分,致使设备重复购置;或选型落后,功能达不到要求;或功能过高,造成浪费;有时会因采购周期长影响到教学和科研的正常使用等,导致有限的资金使用效益低和造成资源的浪费。

使用培训不到位 由于大型设备的复杂性,要想发挥其最大效益、延长使用寿命,要求仪器的管理人员不但要有高超的仪器操作技能,还应该具有维修维护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目前许多高校普遍缺少高水平的管理团队,仪器使用培训制度也不够完善,往往会出现只是设备验收时对管理者进行一下基本操作培训,缺少系统的培训,导致管理者没能掌握设备全部功能的使用和维修维护技术。对学生设备使用技术也只停留在基本的操作,缺乏定期系统培训制度,无形中增大了仪器故障率的出现。

分散管理、缺少共享 由于设备配置时缺乏统筹规划,各学科、各专业、各课题组各自为政,分散封闭管理,仪器利用率低,而其他学科和实验室还不能随便使用这些仪器,致使仪器设备长期闲置,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利用价值[5]。而有的实验室因为担心开放共享过程中仪器损坏,没有维修基金或维修基金少,仪器坏了无法维修,所以只能把先进、贵重的大型仪器当神一样供着。有些实验室虽然能够实现开放共享,但先进的大型仪器主要用于科研服务,相对小型仪器才对学生开放,开放程度不够,受益人数较少[6]。

档案及配件管理不规范 大型设备的档案是非常珍贵的技术资源,为仪器正确使用、功能开发、维修保养等提供保证;设备配件价值昂贵,是设备良好运行的保障。目前,很多大型设备技术档案不健全,配件管理不善,常出现仪器说明书、安装光盘、配件等丢失情况,影响仪器的维修、保养和正常运行。

3 解决对策

策略性的设备采购 设备采购前要充分调研同类仪器在校内外的分布情况及各研究课题组的使用要求,准确分析购置的必要性和效益预测及风险评估[7]。切实做好设备采购前后的监督检查工作,力争提高资金的投资效益,努力提高设备的使用率[8]。为此,采取以下策略。

一是统筹规划。以学院为单位,在充分考虑全校现有大型设备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制订出学院整体设备配置规划,将教学、重点实验室、科研课题组、公共技术平台等统筹起来一起规划,避免重复购置。

二是分步实施。按照配置规划,组织学院相关专家根据教学与科研需求,论证设备功能、配置;组织教师对国内外设备调研、设备厂家讲解、商务洽谈等,全面了解各产品的型号规格、技术指标、仪器的特点和优势,策略性的全方位考察设备的使用寿命、最佳运行周期、配件消耗费用、售后服务质量和保修年限等情况,增强设备采购的客观认识和宽广视角。

三是严把招标、验收关。科学撰写标书是能否买到需要设备与服务的前提,在标书技术指标、功能、配置及服务设计时,依据前期调研相关制造商设备情况,既要容纳三家以上技术指标,又要设下重要指标,使任何商家都能看到既像自己的产品又不像自己的产品,以便商家价格、服务相互竞争。验收时,要三人以上严格按合同条款、配置、配件、技术文件等进行验收,避免商家偷梁换柱。这样,既保证了购买的设备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所需,杜绝铺张浪费,又避免了设备重复购置,提高了共享意识。

层次化的技术培训 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是延长大型仪器使用寿命和发挥其最大效益的前提。设备安装时,设备操作人员应该详细了解安装程序和维护保养的注意事项,特别要熟练掌握仪器耗材的装卸方法[9]。举办内部大型仪器使用经验交流会,促进大型仪器使用经验的交流。

仪器安装测试完成后,将工程师的技术培训分为三阶段完成。

首先,采用互动讲座的方式,全面介绍仪器的功能和实验案例,再通过上机操作的方式详细讲述硬件组成和软件的使用及基础的实验操作。

然后,在使用将近3个月后,再邀请技术工程师做第二次深度培训,对使用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疑,讲解仪器较难理解和技术较难操作的部分。

最后,在仪器使用熟练后,邀请技术工程师对仪器的功能开发、技术升级和前沿技术应用等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作用。同时,鼓励与支持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仪器生产厂家举办的培训班和研修班,接受专业的仪器使用与维护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学院内部大型仪器使用经验交流会,提高设备使用技术与管理水平。

科学化的开放运行 为了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2011年建立生命科学公共技术共享平台,依据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细胞和影像分析学及药物筛选学等研究领域,将全院70多台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科学化的分类管理。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制定“仪器开放使用预约办法”“仪器开放使用规程”和“仪器开放使用损坏赔偿制度”等规章制度。所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均面向校内外的全体师生及社会开放。开放式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仪器设备使用的效率,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前技术前沿,促进校内外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步伐,逐渐形成“全方位、高水平、高层次”的开放运行目标。

为了进一步实现大型仪器的“规范化、高效性、服务型”的管理模式,开发应用大型设备“网络共享平台”,使用者在平台上可查询设备相关技术信息、在线使用预约、自主选择实验时间、查看费用结算和测试数据传输等。该信息系统还设置了实验交流板块,使用者可随时与仪器工程师或研究人员交流实验时遇到的问题及新的实验想法,有利于拓宽实验思路,开展创新实验研究。科学化的开放运行模式不仅提高了大型贵重仪器的使用效率,而且多方面拓宽了实验资源,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

规范化的档案及配件管理 完整规范的设备档案是大型仪器的“生命线”,是设备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是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仪器使用效率的基础[10]。随机文件管理、配件管理要与设备管理相结合。大型仪器的档案管理分为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两部分。

1)硬件管理主要包括仪器的所有配件和日常维护用品。为此,建立专门的大型仪器配件库,每台仪器设有独立的配件档案柜,由专人负责整理、编号、归档和借还登记。

2)软件管理包括电子档案和纸质版档案。除了每台仪器的系统安装光盘、软件安装光盘、电子版说明书及常见故障维修保养知识等外,对于设备承接项目、测试结果、取得成果等,都录入数据库备存。纸质版档案如仪器验收调试记录、产品合格证、操作手册、附件清单、生产厂家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进行系统编号,按序放入独立档案盒,制定档案目录,详细标明存档内容,存档份数及存档时间。另外,还建立了规范的档案及配件借用制度,详细记录借用时间、借用人及归还时间。并建立技术档案与配件数据库,随时可查询、统计各种相关信息。这样实现设备技术档案和配件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设备的高效率运转提供保障。

4 结语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它直接影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发挥,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多年的大型设备管理实践表明,只有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深入开展策略性的设备采购、层次化的技术培训、开放式的运行和规范化的配件档案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有效地提高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大型设备的应有作用。同时,高校大型设备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主动去适应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为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玉霞,林峰,陈文,等.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平台,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219-222.

[2]阚风.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245-246.

[3]熊梦辉,朱飞燕,夏琼,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及其管理机制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1):

186,212.

[4]程蕾,温光浩,陈敬德,等.高校设备购置特点及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177-179.

[5]孟令军,赵研,程瑛琨,等.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和应用之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20-21.

[6]吕凤柱.研究型大学中的开放实验和大型仪器开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351-353,370.

[7]王健,谭锦才.高校设备购置论证与购置审批管理系统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368-371,374.

[8]李晓林.浅谈“211工程”建设中仪器设备论证环节[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5-7.

学校运维方案篇5

【关键词】 绩效预算;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大力推进和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日益突显。要解决这一问题,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职院校除了从外部“开源”,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外,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内部入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而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绩效预算管理系统,成为解决当前高职院校资金供求矛盾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内部绩效预算管理系统,是指通过强化责任机制和建立激励机制,打破高职院校以往那种部门经费预算包干或者以基数加增长的分配框框,将校内各部门的经费预算与它们的工作任务和取得的效益挂钩,经费预算的执行随工作绩效浮动的预算管理系统,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预算为主线、部门为基础、绩效为核心的绩效预算管理系统。建立这一系统首先就要设定绩效目标,并根据目标设计绩效预算指标体系。这既是绩效预算编制的直接依据,也是评价绩效预算最终完成情况的基本标准。

一、绩效预算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预算执行的最终产出成果并不是像企业那样,仅仅只是一些经济效益,而对高职院校预算业绩指标的设计必须考虑多方面的产出成果,除了预算实际支出的绩效,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各个方面的绩效。因此,可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理念和精髓来构建高职院校绩效预算业绩指标体系。

平衡计分卡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初,它以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为中心,把企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任务和决策转化为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然后再把目标分解成多项指标的多元业绩评价系统,它贯穿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发展等四个完整且相互联系的方面。每个方面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期望达到的若干总体目标;二是由每个总体目标引出的若干具体目标;三是每个具体目标执行情况的若干衡量指标。其如同金字塔式的网状结构,把企业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所有目标和指标系统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企业实现长远目标的程序规划。平衡计分卡的精髓是追求在组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外部关注和内部诉求等重要管理变量之间的微妙平衡。它的主要特点是重视非财务指标的管理,这一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显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二、绩效预算指标体系设计的现实基础

为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部从2004年起开始正式启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并颁布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该方案中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这一指标体系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而言的,体现了高职院校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教学的特点。如在二级指标中产学研结合、师资队伍结构、实践教学条件、专业、课程、职业能力训练、教学质量控制、就业与社会声誉八项指标为重要指标。在这八项重要指标中不难看出它强调高职院校更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如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在每一指标的具体评定标准里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师资结构强调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这实际上是强调教师要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通过传授这种经验,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在进行绩效预算指标体系设计时应参考这一指标体系,体现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本科学院的特点。

三、绩效预算指标体系的设计

以下以N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内部绩效预算指标体系进行模拟设计。N学院为一经济管理类高职院校,学院下设有四个以教学为主的部门:贸易系、管理系、外语系和信息系;教辅部门包括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后勤处和实训中心;行政部门包括院办、人事处和财务处。

(一)确定绩效目标

首先,确定高校发展规划。高校发展规划必须与国家宏观战略和教育部发展规划相一致,与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产品及服务的需求相一致。其次,确定高校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包括预算总体目标、优先领域。预算总体目标是指根据高校发展规划中的战略要点对应确立的本预算年度预期完成的绩效目标。优先领域是指定的重点支出领域。

N学院根据当前教育宏观形势及本院的实际情况认为,在五年之内本院由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有希望成为省内首屈一指的经济类高职院校,因而决定学院的五年规划为该省经济类高职院校学生的首选学院,并建立一两个龙头专业。

根据该规划,结合平衡计分卡特点,从财务、顾客、内部运作和发展四个维度来确定本年度预期完成的绩效目标。高职院校不以营利为目的,财务方面应注重资金的来源、使用和安全方面。因而财务维度目标为增强资金筹集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风险。高职院校的客户主要是学生和用人单位,所以高职院校客户方面的战略目标是既要满足学生对教育服务的要求,又要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内部运作维度所需达到的目标包括提升教学品质、改进办学条件。发展维度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提升师资素质与加强科研与创新能力。

根据学院规划及当前实际情况确定学院优先领域为优势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转贴于

(二)确定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主要来自于对绩效目标的进一步分解,用来描述实现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和预期的综合绩效水平。考虑高职院校的特点,结合学院优先领域,建立N学院实现每一维度绩效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如表2。

各个部门根据自身定位和特点,在每个维度中,提取关键绩效指标。所提取的关键绩效指标应该是所在层次中的关键点。也就是说,所选取关键绩效指标的好坏,可以反映所在层次,乃至整个高校预算运行绩效的好坏。

以教学部门为例,N学院美誉度较好的老牌优势专业在贸易系和管理系,这两个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专业,采用专业领先战略;外语系和信息系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抓专业建设。因而贸易系和管理系应更多的提取与发展专业有关的关键绩效指标,其他指标为辅,如发展维度指标以及财务维度中的科研活动增长率和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等指标,与专业建设的相关度较大,应重点考虑。而外语系和信息系应更多提取与教学质量有关的关键绩效指标,其他指标为辅,如客户维度指标以及内部运作维度中的教学品质指标与教学质量的相关度较大,应重点考虑。

各教辅部门及行政部门根据职能服务提取其四个层面的关键绩效指标。这些部门的重点是如何转变职能,为教学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服务,真正发挥其教学部门战略伙伴的角色是关键。以人事处为例,财务维度层面可考虑其在部门支出方面的指标以及其在实现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中发挥的作用;客户维度指标与人事处的相关性较小,可不考虑;内部运作维度指标与人事处相关性较大,是其应提取的主要指标,包括师生比,教师人均实授课时达标率,全员平均出勤率和单位课酬等,都与人事部门工作绩效息息相关。发展维度中的师资素质指标也是衡量人事部门绩效的关键指标。

(三)确定各层级的关键指标值及实现关键指标值的行动方案

绩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关键指标确定之后,首先,就要确定各层级实现绩效目标的绩效指标值。绩效目标值的确定既要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又要切实可行,符合学院的实际状况。然后确定实现绩效预算的优先方案。确定优先方案首先要建立备选方案库。要实现预算目标,有各种可能的方案和路径可供选择,这些方案应一并进入备选方案库。其次,预测成本和绩效。预测成本即测算各备选方案所相应匹配的投入资源。预测绩效即衡量各备选方案对相关关键绩效指标的实现程度。再次,确定最优方案。根据以上预测结果,综合比较所有备选方案的成本与绩效,再通过成本排序或绩效排序,选择最有竞争力的优先方案。需要说明的是,方案的选择除了以成本和绩效为主要依据外,还应考虑相关外部因素。最后,确定具体的项目计划。每个备选方案都对应着一揽子项目计划而和确定的优先方案相对应的项目计划就成为预算支出供给对象。这些项目计划具体分为“活动”和“项目”两类。其中:活动是指为实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不形成具体工程的项目,如高校举行的学术会议、实施的研究课题等;项目是指为实现预期目标而形成的具体工程,如高校兴建的实验室图书馆等。

经过以上步骤,学院就可以此为根据,编制学院绩效预算,并进一步根据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参考文献】

[1] 仲伟荣. 我国高等院校绩效预算模式设计. 事业财会,2007,(2).

学校运维方案篇6

夏季属于事故多发的季节,为了做好学校的夏季安全工作,根据桦甸市教育局下发的桦教函【2014】21号文件《全是学校安全“夏季攻坚”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校首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然后根据方案稳步实施此项工作。在工作中我们也适当地对方案进行了完善,将活动落到了实处。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一、宣传到位

在工作具体实施之前学校召开了领导班子工作会议,明确了“夏季攻坚”专项整治活动的相关要求,制定了本校的实施方案。接着召开了全体教师的会议,让全体老师对此项活动有了充分的认识。各班主任对学生也进行了相关的夏季安全教育。

二、具体工作内容

(一)消防安全。能按要求配备消防设施,落实了每季度普查维修的要求,保证消防通道通畅,疏散指示标志齐全有效;建立防火责任制,落实责任到人;积极组织教职员工全员参加消防培训,强化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认真组织消防逃生自救应急疏散演练(包括住宿生夜间疏散演练)共三次,并为住宿生配备“四个一”消防应急物品;加强宿舍、食堂、实验室等重点部位的消防管理,严格执行用火用电制度,加强住宿生用电管控,宿舍内学生寝室无任何电源设施,严格管理公共场所的用电情况,学生不在宿舍内使用明火;电气线路检测覆盖率、合格率达到100%。

(二)校车安全。营运校车取得了运营许可证,驾驶员具有驾驶校车资质,驾照与所驾车型相符;按规定对运营车辆进行技术检验,无不合格车辆运营;落实了随车照管制度,每天监督随车照管情况。对校车驾驶员、随车照管人员进行了定期培训,并持证(挂牌)上岗;运营校车做到无超员、超速等违法违规行为,无“黑校车”运营现象;加强了校门前学生乘车管理,准确填写乘车交接记录,带班领导按时到岗维护校门前交通秩序。

(三)校舍安全。经常检查校舍安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厕所、栏杆、门窗、围墙等进行改造维修或拆除重建,六月份学校厕所的护栏有一根折断及时进行了维修。8月19日对学校教学楼的楼檐进行了维修,现已不存在安全隐患。

(四)饮食卫生安全。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堂按标准配备硬件设施,食品进货渠道、加工流程、从业人员资质、安全措施都符合要求;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原辅料在配备中心集中采购,小宗食品原料实行定点采购;落实每餐食物留样制度;对餐具进行彻底消洗,对食堂主、副食库及调料库进行了彻底清查,无过期、发霉、变质、包装不合格、标识不清晰的食品;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定期对学生桶装饮用水和学校自备水源进行质量检测,对饮水机每半月消毒一次、二次供水箱每周消毒两次;校内超市、食杂店证照齐全,不销售过期、变质、“三无”食品和其他禁止销售的食品;学校落实晨检和传染病报告制度,并对全校卫生进行彻底清扫,特别是加强教室的通风、清扫和消毒。

(五)校园交通安全。在上学期间严禁一切校外车辆及教职工自有车辆进入校园;学校门口设有禁止车辆靠近校门口的标识,加强校园门前交通安全疏导;组织结合夏季特点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学生都有了较强的交通安全意识。

(六)校园及周边安全。校园警务室按省定标准建设,配备专(兼)职安保人员和警用器械,安保人员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严格执行值班值宿、出入登记、巡查等管理制度,严禁“三无”人员进入校园,杜绝治安事件发生;落实了“一校一警”制度,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到校及时开展工作;落实了定期收缴管制刀具和危险品制度;学校周边无兜售“三无”、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及不合格食品行为;学校周边出租屋、旅店、网吧、书店、文具店等治安复杂场所经营资质和经营范围符合要求,无为未成年人提供不正当服务的经营行为;及时清除校园周边私搭乱建违章建筑。

(七)特种设备及危化品安全管理。重点整治液化石油气瓶的使用情况,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整治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情况,将危险化学品独立装柜,每天上锁,帐物相符,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八)日常安全管理。学校按要求组建学校安全工作机构,健全和落实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档案,明确各岗位安全责任人,并有文字材料和标签;建立了安全工作档案,隐患台账清晰细致,检查记录及时准确,做到谁检查谁签字;加强上、下学期间和课间秩序管理,落实防踩踏措施和责任制,严防踩踏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加强大型集体活动的组织管理,每次大型集体活动都制定了细致可行的安全预案。

(九)安全教育。学校按时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师生安全行为养成教育活动;开展夏季野浴安全教育;结合学校实际每月开展安全演练。

三、工作效果

学校运维方案篇7

关键词:三维目标;农业院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262-2

课程体系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促进教学系统整体优化的过程。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各个环节能否有效配合、协同作用,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研究和探索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意义重大。2008年3~4月我校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组织开展了农业院校课程体系及其运行状况的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我校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上课门数多、课程结构化程度低,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课内学时偏多、课外学时偏少,必修学时偏多、选修学时偏少,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程度不够;二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单一,学生对此满意率不高;三是考核评价过于强调统一、弹性不足,监控过于倾向检查、引导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过于注重外在评价,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缺乏认同等。学校对上述问题及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和办法,取得了显著效果。

1 启动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构建“三维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各门课程之间衔接是否紧密,取决于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课程结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强调课程纵向性、条理分明、功能稳定和便于执行。 二是综合化的课程结构,强调课程横向性、富有包容性和弹性且满足多元化需要[1]。为提升课程结构的综合化程度,使课程体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自2009年起利用一年的时间,对2006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制定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方案》和《吉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完成了全校56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充分满足了大众化阶段农业院校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以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此“三维目标”为导向,全面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了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运行机制。该体系共分为目标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子体系,其中以目标体系为统领和核心,以实施体系为主体,以评价体系为导向,以保障体系为基础和条件,四个子体系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课程体系动态生成与调整机制。

1.1 目标体系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宏观的课程目标确定层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目标分解为上述三个维度的目标;二是中观的课程设置层面,课程框架中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三个平台分别以上述三个维度的目标来设计,每个平台、每门课程均承担实现三维目标的任务,只是不同课程承担的任务量和相互组合的比重不同;三是微观的课程实施层面,通过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方式将三个维度的目标以问题或案例、实践的形式进行整合,使三个维度的目标形成科学、稳定的立体结构,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1.2 实施体系

即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三个平台课程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环节构成。我校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2.1 突出基础+个性化的课程设计 突出强调了对学生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起关键和支撑作用的核心课程,选修课比例在25%~35%之间,其中素质拓展课程最低选修学分为15学分。课程总学时得到有效控制为突出个性选择提供了可能。全校绝大多数专业控制在2400~2500学时之间。各专业毕业所修总学时平均压缩107学时,压缩基础课程学时总量194学时,压缩课内学时总量258学时。

1.2.2 体现纵向延伸与横向融合相统一 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中,将反映农业科技发展和生命体成长过程的纵向链条向前后延伸,拓展课程内容的历史跨度,清晰体现课程内容脉络;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方法、手段及课程与课程之间关系的横向链条上,将相互联系紧密、能够支撑相同目标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减少交叉重复,寻求课程之间的无缝对接与各种方法手段的融合变通。

1.2.3 体现文理交融 人文社科类专业与自然科学类专业学生至少互相修读6学分课程,促进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学校运维方案篇8

教师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联系实际,在法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主要讲授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法学实践性所占比例不足,学生在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实践能力方面欠缺。应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上也有很多问题,按原则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和实践课,但实际上往往偏重于法学理论课程,不仅科目多,而且课时多,根本达不到专业课和实践课课时各占50%的比例。再有课程内容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

另外当前的法学教育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运用所学法学知识,这很大部分原因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注重对课本现有的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如何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来解析。但是,学生们仅仅限于对纸上案例的分析,一旦遇到实际案例还是难以运用学过的法律知识来分析研究。那些案例与学生无关,这样学生在分析时就容易看清楚事实的真相。而在生活中,遇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的时候,学生在分析具体情况时,往往看不清楚事实真相将自我观点加进去,这样学生们将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

二、利用多种途径改变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达的是非观念非常明确,不需要学生去分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非常容易的分析这个案例。而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有关案件,大多数情况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好分辨谁对谁错。假设与学生有关的话,他会不自觉的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生活中很多事情难以分清对错,这就更增加了学生看清事情本质的难度。所以,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透过现象去提示事物的本质。因此学生更应该理性分析事情,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做到依法办事让法律真正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公平公正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的时候,并非只是告诉学生这个案例中包含哪些有关的法律知识点,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去分析案例,也就是用逻辑思维来分析案例的能力。教师要将生活中具体事件最好是与学生相关的人和事情拿来当做案例进行分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当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即使在遇到与自己切实利益相关的事情的时候,他也可以摆脱自己的主观观点,公平公正地对待这件事情。当然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将学到的法律知识信手拈来灵活运用,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三)教师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任何学习中都不可缺少的动力是学习兴趣。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经历早已磨平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院校的教师深知没有兴趣的学习是在做无用功,而想要提高已经产生抗拒心理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是不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别具一格,让学生感受一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

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教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教师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接受,不易产生抗拒心理,有利于学生对法学知识的学习。法学教育必须注重案例分析和实际运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和法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的法学教育中,案例的分析早已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结合有关法律知识点进行案例解析,有的教师还会采用开放式教学还原案例的情境,让学生们如亲临其境,感知案例的过程,学生定会兴趣盎然。这样一来,学生既了解了法律知识,又学会和如何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一举两得。

这种教课方式是我国高职院校中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法律知识运用的现实生活中,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普遍认可,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学教育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本专业课的学习,将学到的法律知识具体运用起来,让法律成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正当利益。

学校运维方案篇9

【关键词】汽车运用维修 中职师资 培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88-02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实训基地在2003年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广西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同时也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0年间,该基地一直持续的加强建设,积极完善教学资源条件,为我区的中职学校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分析目前广西中职师资培训当中存在的问题,对基地管理模式进行论述。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

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三个方面是职业教育比较明显的特点。而以往的中职师资培训在教学观念上较为陈旧,并没有很好的凸显这几个特点,比如针对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变化,一些在汽车行业已经淘汰的设备或技术仍旧是培训课程中的主要内容,明显与市场脱节,对中职教师的培养和技能的提升明显不利。

(二)培训内容时效滞后

以技能为主的专业课程都要求与市场和行业生产更加贴近,但在实际的师资培训中往往出现培训内容时效性不强,与生产一线相比有滞后的情况,这就造成了接受培训的教师所学的都不是生产一线中最前沿的技能。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中职教师的思想观念更新慢,学校的设备更新也较慢,比如在汽车维修中,企业生产一线大面积采用的一些解码器在中职学校都没有采购,所以中职教师也不愿意学,还有中职校汽车专业现有的教学用车多数都是几年前就淘汰不用的车型,这也造成了培训内容滞后。

(三)培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脱节

多数的中职师资培训都是在培训基地完成的,主要以理论+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授课模式存在了较长的时间,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师资培训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同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的培训也不能仅仅依靠校内的实训就可以完成,而多数培训基地非常重视自身基地的建设、实训设备的更新等,忽略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作,造成培训体系与企业生产脱节。

(四)培训服务体系缺失

培训的服务体系并不是简单的培训过程中的后勤保障,而应该包括培训前的通告、学员的咨询、学员水平的摸底(以调整培训计划),和培训中的调研、后勤保障、学员参训关怀,以及特别重要的训后的追踪回访。我们参训的学员经培训后在工作岗位上有没有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培训体系中哪些课程是学员满意的,哪些是需要调整的;整个培训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都有哪些等信息,都需要培训后的跟踪回访,这样的信息反馈,培训基地才得知培训效果。而以往多数的培训在后期的服务上未能形成制度,没有执行到位,造成了信息的反馈缺失。

二、培训基地运作模式

(一)学员需求分析

这是开展培训前必要的一项步骤,是中职师资培训的第一环节,所谓师资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是在制定培训计划之前对参训学员进行调研,明确:一是学员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员参训前的知识技能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培训基地在课程设计、教授方法等的选择;二是要了解该学校送培的目的及需求,要了解该参训教师在本专业的发展以及在近期专业知识急需补充的内容和教学理念、方法、技术等;第三是要明确学员的技能需求。技能培训是中职教师培训,尤其是像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性极强的专业培训的重要部分,特别要注重与生产一线的接轨,按照真实的生产情景要求来开展技能培训。

通过对60多名中职教师的问卷调查,在对“培训形式”调查时,75%的中职教师最希望到企业一线,锻炼自己的实操技能,20%的人最希望到专门的师资培训基地,只有5%的人选择了在本校接受培训。这也反映出中职校教师对技能培训的重视和需求。

(二)培训内容的选择

我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非常重视培训方案的制定,特别是培训内容的甄选,汽车运用与维修行业发展快速,如何使我们的培训课程不与市场脱节,培训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基地导入了课程招标机制,即在制定培训方案之前面向基地现有课程进行招标遴选,采取教学活动中常用的说课形式,成立中职师资培训工作小组,对参与招标的课程从课程目标与中职师资培训目标是否一致、培训内容与行业发展是否相适应等方面综合评估,然后遴选出优化的几门课程进入培训方案中。并且结合中职教育和汽车行业的发展,随时更新课程内容,比如近年来我们在培训中就增加了中职汽车类项目区级和部级技能大赛的相关内容。

(三)培训讲师的竞聘

随着课程的确定,我们开展培训讲师的竞聘。根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我们在培训讲师的选择上并不完全按照教师的资历、职称或者职位来,而这些都仅仅是参考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效果,一是通过说课展现教师对这门培训课程的理解与设计,由工作小组来进行评估;二是通过学院督导部门长期所做的学评教数据(学生对老师授课效果的评价)来看教师的授课效果;第三还要参考近年来师资培训后我们在跟踪回访中,培训讲师在中职教师中的受欢迎程度等因素来选择教师。此外,基地还根据课程需要,选用一些我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老总、技术总监、优秀技术工人对管理、技术标准、企业运营等方面的课程进行讲授,更加贴近生产一线。

(四)培训方案的确定

培训方法是联系内容和学院的纽带,也是课程内容得以理解掌握的桥梁,同样的知识内容,以不同的方式来传授,效果有天壤之别,所以在对于中职师资培训中方法的确定就显得相当重要。在以往的中职师资培训中,40%左右的学员都反映是被满堂灌知识,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常常采用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分层递进教学法、大脑风暴法、分组工作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而单一的办法都不能满足汽车运用与维修的教学特征,同时,因为我们面对的学员是要走上讲台的教师,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借鉴了现下流行的“TTT”培训,同时结合汽车行业生产实际,多采用案例分析、行动导向等方法交替进行。

(五)培训团队的构建

培训方案及授课讲师确定以后,我院着手组建培训团队。团队的成员不限于几名参训的授课专业教师,而是包括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工作组织人员、过程监控人员等在内的一个团队,承担项目过程监控、培训期间后勤保障、教学督导、学员信息反馈等工作。

(六)理实交替开展培训

为了解决汽车类专业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我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借助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理实交替的培训,即在校内完成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再分组到我院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生产锻炼,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并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

(七)训后关怀回访

我们对每一期学员登记造册,并通过QQ群、微信群等平台搭建了交流和回访平台,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回访了解,掌握学员培训后的反馈,以及加强与每一期学员的交流,能及时解决学员在实际授课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能第一时间了解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改善我们的培训课程和方法。

对2013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职师资培训进行了实施和调研,调查的55名学员全部对培训的工作非常满意,认为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大大提高中职师资的能力。在55名被调研的教师中,对实训设备的满意度达到96%,对理论教师的满意度达到98%,对校外实训基地培训教师的满意度100%。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

目前部分中职教师只是把培训当做任务,并不是很积极的参与,加上中职师资培训一般都是安排在暑期,部分中职教师承担了较重的招生任务,所以在培训中经常请假,缺席授课,效果较差。如果将专业教师在培训基地的培训评价和是否取得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合格证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并把培训学分计入档案,用于冲抵其他任务,以此让参训学员对学习过程更加重视,从而保证培训质量。

(二)加强中职专业教师培养基地建设

严格按照广西区域汽车行业发展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和专业教师的实际需求,按计划实施中职教师培养基地的建设,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强原有师资培养基地的建设,在经费和培训计划中重点向这样的基地倾斜,并通过各种项目采购、添置实训设备,完善基地的建设。同时,不断开发和增加校外实训基地,完善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让校外实训基地在师资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基地教师队伍建设

要培训中职的师资,先要把自己的师资培养好,需要想办法让基地的管理人员、专职教师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到区内外的高校学习,到更高的学府里深造,充分学习和吸收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见习,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掌握企业生产一线的技能,把握行业发展及技能需求;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校外兼职教师的评聘制度等。

(四)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

目前的中职师资培训体系下主要还是基础培训,由于每一个中职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对专业教师的知识技能需求也不相同。而同一批送培的中职教师也存在较大差异,水平参差不齐,这也造成了在培训中部分效果好,部分没有效果。应扩大培训面,同时针对特殊需求的学校开展量身定做的培训课程,更有针对性。

(五)提升服务质量

中职师资培训基地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在培训开始和结束以后都需要跟踪服务,同时建立中职教师培训档案,完善学员培训服务体系。还可以根据各中职校不同的时间和地域开展灵活的培训课程,如送教上门,或者在学期中开展短训等方式,提升服务质量,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 邱春丽.职教教师专业化培养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2009(14)

学校运维方案篇10

关键词: 方案选择问题 应用题教学 建模能力 信息整理能力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数学的需求并不仅仅是会解答数学题的数学家,而是需要大量善于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人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教材及近年来各地中考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对于如何开展这类问题的教学,我谈谈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增强建模能力

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提炼有用条件,抓住关键词,过好阅读关,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处理有关数据,把握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审题时,要准确理解关键语句的数学意义,再创建数学模型,选取基本变量,将文字语言抽象概括成数学语言,依据有关定义、公理和数学知识,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例1:有一个只允许单向通过的窄道口,通常情况下每分钟可以通过9人.一天,王老师到达道口时,发现由于拥挤每分钟只能通过3人,自己前面还有36人等待通过,通过道口后,还要7分钟才可以到达学校.(1)此时,绕道而行,要15分钟到达学校.从节省时间考虑,王老师应选择绕道去学校,还是选择通过拥挤的道口去学校?(2)若在王老师等人的维持下,几分钟后,秩序恢复正常,结果王老师比拥挤情况下提前6分钟通过道口,问维持秩序的时间为多少?

这道题的背景来自考生经常碰到道口拥挤的问题,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方案优化问题.(1)小题需要分别明确两个方案(过道口和绕行)所用的时间,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应用题.(2)小题关键是有维持秩序和没有维持秩序“过道口的时间差”,相等关系是:拥挤情况下王老师通过道口所用时间等于维持持续的时间加上维持持续维持好之后前边的人通过所用的时间,还要加上疏通后比原来提前的时间,这只是一道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

分析:(1)先分别求得通过拥挤的通道和绕道去学校的时间,比较即可选择。36÷3=12,12+7=19,19>15;所以应该选择绕道去学校.

(2)设维持秩序的时间x分钟,如果不维持秩序,王老师要用36÷3=12分钟才能通过,现在提前6分钟,说明他只用了12-6=6分钟,在这6分钟内,花了x分钟维持秩序,通过3x人,又花了(6-x)分钟按正常秩序等待,通过了9(6-x)人,共通过36人,所以可列方程3x+9(6-x)=36,解方程即可求解.

二、培养学生巧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准确地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有些题目的未知的量不止一个,有的学生往往不敢下手,这时必须引导学生大胆设题,把未知的量先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后,再梳理到底使用何种方法.

例2: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两种业务:“全球通”: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一跳次,再付0.4元;“神州行”:不缴月租费,每通话一跳次,付话费0.6元.请你分析判断选择哪一种付费方式更合算?

这是一道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应用题也是一次函数相关的方案选择问题的应用题,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需要不同的通话时间决定.题目没有提供准确的数据,未知量有三个,所以必须教学生合理设未知量,把未知的量先用字母表示.若设一个月通话x次,两种方式的费用分别为y■元和y■元,把题目中的y■与x的关系式、y■与x的关系式正确写出来:(1)y■=50+0.4x,y■=0.6x.(2)两种费用相同时,y■=y■,即50+0.4x=0.6x,解得x=250.再对通话时间大于250分或小于250分钟进行讨论.

三、增强学生信息整理能力

通过对应用题文字的理解与疏通,对收集得来的数据进行整理,有些题目提供的信息多且杂乱,教学中应教学生把零碎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形成一个整体思维,可以结合简单的表格、数轴等图示,把复杂的条件分类,从而为分析解决应用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例3:A市和B市分别有某种库存机器12台和6台,现决定支援C市10台机器,D市8台机器.已知从A市调运一台机器到C市的运费为400元,到D市的运费为800元;从B市调运一台机器到C市的运费为300元,到D市的运费为500元.

(1)若要求总运费不超过9000元,共有几种调运方案?

(2)求出总运费最低的调运方案,最低运费是多少?

这道题题目提供的数据多不容易与数学模型直接联系,处理这类问题时要对数据进行分类,画出表格进行处理就容易.如图所示:不妨设A市运往C市为x台,先让学生分析由已知条件填出下表:

填完表格后,必须让学生明白此时字母x的取值范围,再让学生建模.本题目是总费用不超过9000元,比较明显是不等式方面的应用题,列出不等关系就不难了,为了第二步的方便,引入函数来解更容易.

解:根据题意得:设总费用为W,则有

W=400x+800(12-x)+300(10-x)+500(x-4)=-200x+10600.

因运费不超过9000元,W=-200x+10600≤9000,

解得x≥8.

4≤x≤10,8≤x≤10.

则x=8,9,10,所以有三种调运方案.

(3)8≤x≤10,且W=-200x+10600,

W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x=10时,W的值最小,最小值为8600元,此时的调运方案是:B市运至C村0台,运至D村6台,A市运往C市10台,运往D村2台,最低总运费为8600元.

实际上,优化方案应用问题呈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是以函数形式、方程形式和不等式的形式出现.选择方案应用题与普通应用题相比较,涉及的事物比较多,各事物之间的关系复杂,理清事情的思路显得有些难.这就使得理解题的意义成为解答选择方案应用题的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思路有多条,基本的思路是简化事物,使问题变得简单而清晰.可以压缩表述事物的文字,使语言更加精炼.文字少了,自然容易弄清楚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重新整理描述事物的顺序,使应用题的解题脉络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