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十篇

时间:2024-02-26 17:53:46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篇1

关键词:农村中小企业 融资行为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192-03

一、引言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村中小企业具有“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作用,关系到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然而,现阶段我国有利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还没有形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惜贷、拒贷”和民间借贷不规范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短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就业和社会协调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各国的政府也都在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中小企业更加迅速的发展。因此,对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分析影响它们融资的不利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从政府和企业等方面提出制度改进和制度创新的可行路径,为解决其融资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思路。

二、文献回顾

(一)农村中小企业概述

2002年6月29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中小企业的概念重新做了界定,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农村中小企业”一词最早出现在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农村中小企业对增加农民就业作用明显,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农村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城市中小企业而言的,它涵盖农村地区的一切中小企业,既包括由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即乡、镇、村办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也应包括其他投资主体兴办的工业企业。本文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定义为:布局于县域乡镇,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要任务,相对而言较大规模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看作为农村中小企业,其中也包括没有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的小型和微型非农经营活动。

(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纽曼认为:“融资就是为了支付超过现金支付能力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的行为,或者是为了取得资产通过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的行为。”关于融资的内涵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融资就是资金在持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不仅包括资金的筹集,还包括资金的运用。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融资主要是指资金的筹集过程。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融资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企业按照一定方式,设定科学的要素组合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我们所讲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以资金供求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配置过程:即农村中小企业能否取得资金,以何种形式、何种渠道取得资金。本文所指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是指企业决策者在资金筹集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以及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而表现出的融资需求的确定和融资方式选择的行为。

三、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供需行为分析

(一)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行为分析

行为科学理论认为,需要是行为发生的根本基础。农村中小企业资金需要必将产生融资动机,而动机又必将引发融资行为,而行为的方向与目标就是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发生过程就是企业从资金需要发展到融资动机,再由融资动机转化为融资行为。

结合山西省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示意图(图1),可以看出,推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发生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欲望、企业融资行为动机和企业行为要实现的既定目标。其中企业的资金需求欲望是推动企业融资行为的原动力,企业行为动力是企业融资行为发生的直接力量。根据经济学理论,当农村中小企业面对新市场商机时,企业是否进行融资取决于企业融资成本与融资后的预期收益的比较,其均衡点是企业融资的边际成本等于融资的边际收益。

从图2可以看出,农村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的比率是比较高的,有39.13%的农村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在40%以下,近60.87%的农村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在40%以上。由于农村中小企业多为个人出资成立,法人一般为农村中出色的人物,或是学历较高,或是眼光独特。因此,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初始资金不足,负债经营情况普遍的现象。

(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供给行为分析

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有以下几部分组成(如图3),分别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非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

正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中介,即: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合作金融中介主要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中介等。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因其商业目的,经营范围主要在县级以上地市;农业发展银行只是从事一些政策性金融业务;邮政储蓄和农村合作信用社是农村分布最广的正式金融组织,邮政储蓄也是最近两年才开始从事贷款业务,因此,农村合作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机构。非正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私人借贷、私人钱庄、高利贷、当铺和合会等形式,这些金融组织的存在共同促使了民间金融的繁荣,也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政府资助资金主要通过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火炬计划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来资助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这些资金也只能满足个别有条件的农村中小企业少量的资金需求。

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供给以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为主,就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来看,全部为短期贷款。从山西省 2011年各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全额收入情况中可知,短期贷款额为4231.4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6387.74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37.88405%和57.18980%(见图4)。正式金融部门的短期贷款中流向农村中小企业的比重较小,山西省各项贷款流向农业、农村的资金非常有限。农村信用社和民间金融是农村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这极大地缓解了农村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情况,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1.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公共性作用。农村地区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主要归于农村信用社。然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公共性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公共性作用,改变以往作为单纯的吸储机构,只存不贷的做法,承担起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任务,使其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发展多层次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农村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小、时间短、频率高,正式金融机构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大多不愿意满足这类资金需求。因此,为了获得区域金融资源的动态配置效率,需要针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发展建立多层次的中小金融机构。

3.商业银行建立服务于农村中小企业的专门机构。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是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只有少数商业银行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专门的信贷业务,为了改变农村中小企业在融资上的弱势地位,商业银行应该集中力量开拓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不应以企业规模来制定贷款的标准,而是要以贷款的质量为衡量标准。

4.鼓励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在许多农村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民间金融呈现出十分活跃的现象。在正规金融机构逐步取消、合并农村网点的今天,非正式金融成为了农村融资的主要渠道。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只重视正式金融机构的发展,忽视了非正式金融的积极作用。因此,要积极规范和引导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发挥其在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积极作用,弥补正式金融服务的缺口。

(二)强化金融社会责任,促进农村中小企业融资

要解决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就必须增加信贷行为的透明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在信贷市场中,广泛存在着介于二者之间的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包括: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咨询机构、资信评级机构、财务管理机构、产权交易机构等。以独立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第三者身份,以公正公平、有偿服务的手段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财产状况,从而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障碍问题,不仅可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识别优质客户,提高其经营效率,降低坏账风险,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借贷服务,而且也可以满足经营良好的农村中小企业资金,为其进入正式金融机构融资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建议

1.协调农村金融资源,打破金融资源的非均衡性。我国农村地区的银行网点的覆盖率很低,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极度缺乏,不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为了有效的调控金融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打破宏观金融的非均衡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

第一,扩大金融覆盖领域。对于金融政策的制定,不仅要保护大企业,更要适度的扩大范围,将触角深入到农村中小企业,金融资源的投放同样也要顾及到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满足他们的生产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

第二,要大力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一个竞争开放的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是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适当放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类资金进入金融市场,培育多种金融主体,推动建设公平竞争机制,消除金融产权所有制的歧视,鼓励农村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针对金融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发展滞后,即使在市场制度下有诚实守信准则的约束,但仍然不足以对金融失信、欺诈行为进行有力的管制与约束。农村地区的金融法制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有法不依”的情况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

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要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依据,制定有利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尤其是有关信贷担保、促进融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快形成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扩大农村地区的信贷机会,有效地保护农村中小企业信贷享有权,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低碳经济时代下山西都市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编号:2012242)。]

参考文献:

[1] 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

[2] 高倩,谢玉梅.江苏区域农村中小企业借贷特征比较[J].特区经济,2008(8)

[3] 王国红.湖北省农村非正规金融调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7:82-84.

[4] Hart, O. Moore, J. A theory of debt based on the inalienability of human capital[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841-879.

[5] 陈晓红,刘剑.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演进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2):40-43.

[6] 唐赛,程雪松.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理论探讨.[J].2009(1)

[7] 祝建民,何琳,于明霞.广东农户资金供求研究[J].农业经济,2009,(7):54-56.

[8] 万大千,夏泽霖,孔一鸣.高淳县农户金融需求与供给的调查分析[J].市场周刊,2009(7):8-10.

[9] 何广文,冯兴元,林万龙等.农户信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与农村金融市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

[10] 杨伟坤,刘洁,闫贵娟.农民贷款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河北省农户贷款需求状况调查[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4):29-32.

[11] 蔡昕.农户小额林权抵押贷款意愿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1(6)

[12] 刘桂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金融支持分析[M].中国行政管理,2009(5)

[13] Kellee S. Tsai. Imperfect Substitutes: The Lo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Informal Finance and Microfinance in Rural China and India[J].World Development ,2004,9(32):1487-1507

[14] 方芳,曾辉.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效率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4)

[15] 肖科,夏婷.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模糊综合评价[J].武汉金融.2006(7):42-44

[16] 王永齐.融资效率、劳动力流动与技术扩散:一个分析框架及基于中国的经验检验[J].世界经济,2007(1)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篇2

【关键词】农村;中小企业;问题研究

温州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雄厚而活跃的民间资金。由于民间资金与中小企业的有效而快速的结合,实现了温州经济的快速腾飞,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温州模式”。但近些年来,由于民间借贷的不断收紧,导致融资环境的进一步恶劣,出现大量中小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的现象。本文分析温州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为解决温州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一、温州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在我国,银行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非金融类产品少,中小企业若想健康发展么就必须进行民间融资。但金融形势的一再变化不断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一方面,国家为防止过热投资,采取了收紧银根和减少货币供给的政策,导致可供借贷的资金量大为减少。另一方面,因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持续上涨,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银行的信贷风险都随之加剧,反过来又使得银行在放贷时更为谨慎,进-步提高信贷条件,使得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形势日益严峻。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举措,我国金融机构也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给与了大力支持,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资金不足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问题。

(二)温州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民间借贷发挥重要作用。温州农村中小企业在创立初期基本依靠自有资金,实现内源融资,然后在发展中逐渐依赖外源融资。而与其他地区中小企业主要依赖外源融资中的银行信贷不同,温州中小企业主要依赖民间借贷,较少依赖金融机构信贷。温州民营借贷机构发展相对完善,和当地中小企业联系密切,也较为熟悉中小企业需求和市场发展需求,较好地避免了中小企业贷款中常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等情况,通过与企业和管理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双方的共同发展。但民间借贷也存在巨大风险,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因此当借款人无法或不愿偿还贷款时,国家无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带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民间借贷利率高,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同时,民间借贷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效果。

二、温州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一)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缺乏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和法规。由于我国现行有关有关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使得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在借放贷时常面临无章可循和无法可依的局面。其次,未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融资体系。第三,民间借贷管理不力。政府对民间借贷组织没有进行有效引导,缺乏统一的调整和规划,导致民间借贷组织秩序混乱。最后,风险投资机制建设滞后。

(二)中小企业缺乏足够融资吸引力。农村中小企业普遍存技术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抗风险能力弱、容易倒闭、信用等级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和不透明等特征。这些特征与中国现有以大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信贷管理体制不相符合,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信贷要求,进而难以通过金融机构实现融资。

(三)金融环境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金融体系机构不健全,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方面,我国目前直接融资渠道过窄,债券、基金和风险投资等形式的直接融资规模相对较小,迫使部分中小企业选择民间借贷而非国家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融资手续复杂,较高的门槛,对各项资质的审核流程严谨。与中小企业需求不对接,中小企业融资具有“急、频、短”等特点,而国家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条件高,审核流程复杂,放款时间长,两者不相适应。

三、解决温州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对策

(一)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优惠税收政策,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我国应尽快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保障中小企业的地位和基本权益;完善有关中小企业担保法和融资法,使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均可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从上而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和扶持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便利;健全中小企业信用和担保体系,提高银行在提供中小企业融资时的效率,并降低成本和风险;制定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如税收金融、引进技术、开发项目,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建立良好金融环境的同时,国家还应采取其他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如增加专项资金、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等,以加快其实现转型升级,帮助其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加强品牌建设等。

(二)金融机构优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以优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可以优化信贷评审机制,解决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化信贷审批流程、简化信贷手续,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时效要求;优化风险管理机制,保障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可持续性;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政策,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把信贷重点从大企业转移至中小企业,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

(三)中小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中小企业应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制定长期发展计划,减少和避免短视思想和行为,避免盲目跟风;提升信息搜集、分析和判断能力,增强对市场的把控能力,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财务制度的规范化和透明化,重视自身信用;最终实现内源融资有丰富的资金流,外源融资有良好的信用体系,并呈现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篇3

一、农村融资问题分析

1.农村融资需求呈现出小额贷款需求减少的趋势,资金需求向大额方向发展。目前,农村资金正向技术含量高、行业及企业规模大、效益好的方向流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速明显,加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如粮食补贴、农税减免等,使农户自有资金不断增加。同时,国家近些年不断加大对农村小额贷款的支持,从而使小额信用贷款资金需求减少,资金需求额度逐渐增加。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以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资金需求正向大额方向发展。

2.农村生产风险造成融资信用风险较高。在我国农村经济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农户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村的生产经营风险较大。同时我国农村经济的科学化水平还较低,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不充分,生态条件还比较脆弱,农业生产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3.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间接融资的费用成本较高。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信贷制度等不能完全适应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我国的“三农”融资渠道主要有传统的民间拆借融资、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借贷融资三个方面。其中民间融资成本过高,一般难以承受,直接融资渠道太窄,我国尤其是农村证券市场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三农”中小企业不可能从证券市场获得融资。以间接的银行融资为主的融资渠道,门槛太高,一定要抵押才有可能得到贷款。尽管银行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虽呈政策性、商业性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但仍主要集中在信用社、农业银行及农业发展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而由于这些资金供应主体本身存在着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客观上限制了其对个体企业的投入。

二、农村信用担保制约因素分析

1.缺乏有效的农村征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征信体系不发达,缺乏完善的信用机制和有力的金融支持,导致农户贷款难、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现有的农村融资渠道中,多以民间借贷为主,加上受当前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农村民间信用借贷问题突出。我国征信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征信市场不发达,征信产品较为单一,农民对征信行业的认知程度低。征信市场发育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征信体系发展的根本问题。农村征信建设覆盖面小,难以全面采集和共享征信信息。征信机构仅局限于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工商税务等非金融机构,这些开展征信工作主动性不够,只是服务于自身需求,征信目标及方法比较单一。采集的信用信息数量少、不全面,缺乏有效的征信环境,导致农村信用建设缓慢,农村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难以全面完整地采集和共享。

2.信用担保资信评价机制不健全。由于征信环境不健全,征信机构间的信息不共享,导致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无法获得全面准确的数据,难以核实企业和个人资料的真实性。获得的企业数据主要是依靠企业自己提供,担保等评估机构无法在短时间内核实企业财务及信用状况,信用数据不够真实及全面。加上我国信用评估也起步较晚,评估方法和手段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信等级。资信评估虽然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的,但构成的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缺少适合农村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评级指标和评估办法。没有跟踪评估,评估缺乏灵活性。资信评估只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信状况的表述,资信状况好,资信等级高,只能证明某个阶段的企业状况,评估机构应对被评企业进行跟踪检测,及时调整企业的资信等级,造成我国信用评估机制不健全。

3.农村抵押担保难,缺乏有效的反担保措施。由于我国农村二级流转所需配套市场要素尚不完善,加上法律法规上的障碍,缺乏配套的风险转移、分担和补偿机制。我国《担保法》明确规定:“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使用权可以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抵押”。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等作为贷款抵押物受法律制约,在当前商业贷款中,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决定银行机构为农民提供贷款的重要条件。

4.信用担保方式单一,行业范围较窄。担保公司的业务与商业银行逐渐出现趋同趋势,甚至对借款企业提出反担保。除了保证等反担保措施之外,还对企业的担保物流动性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有效房地产抵押,很少接受机器设备抵押,对于企业订单、存货和应收账款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更是采取规避的态度。同时,商业银行对担保公司的担保的放大倍数也会进行关注,商业银行难以接受担保公司的信用额度的放大功能。商业银行针对信用担保机构的贷款业务品种少,金融产品的单一,使得信用担保机制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5.风险分散、补偿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各地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大都源自政府财政的一次性出资。资本金仍然停留在筹建之初的一次性资金支持。由于原始投入少,后续资金来源没有着落,只有依靠原始资本金和微薄的保费收入提取的可能发生代偿准备。显然,这一状况既制约了农村信用担保机构支持农户和企业发展的能力,客观上威胁着农村信用担保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专门为农户和涉农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机构还难以满足目前“三农”的担保需求。

三、农村融资性担保体系构建

1.加强农村信用和征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三农”融资难问题的实质在于其信用等级低,资信状况较差。在农村信用借贷过程中,尤其是对农户的信贷,没有建立有效的贷款信用评级及授信机制。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客户缺少客户的信贷资料或者缺乏客户信息,授信制度和流程不健全。应从宏观层面上构建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通过政府构建征信平台,通过媒体加强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提高全民的社会信用意识。同时,信用担保公司应与银行、工商、税务等微观征信机构构建一个高效的信息共享体系,信用担保公司自身应加强与客户开展信用活动,解决在担保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农村宣传栏、农村文化表演等易于开展和被接受的形式进行信用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

2.信用担保机构建立科学的资信评价机制,提高自身的资信评估水平。担保机构应借助农户信用状况登记卡和农户资信评定档案,根据农户家庭财产及经济状况信息、个人信用信息和品行道德修养信息等内容,制定出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分析评价体系,并及时收集掌握农户信用状况变化信息,为在担保过程中提供资信评估依据。担保行业应从资信评估制度、评估流程、评估方法等方面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资信评估体系,尤其要结合我国“三农”现状,设计出一套符合“三农”特点的资信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简洁明快的评估方法,从而简化信用担保流程,提高信用担保水平和效率。既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同时增加担保公司自身的经济效益。

3.进行担保抵质押方式的创新,担保机构可利用抵押物的余质作为反担保措施。由于我国法律法规方面的障碍,除房产等少数抵押外,小微企业,尤其是种养殖户难以提供其他有效的抵押物,限制了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担保机构在信贷过程中提供信用保障,承担了银行的绝大部分信用风险。面对在借贷过程中与银行处于天然的不对等的竞争地位,担保机构只能进行业务创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中,抵押率一般不超过70%,担保机构可对质量高的抵押物的30%及更高比率的余质作为反担保抵押物,通过余质抵押方式解决融资性担保过程缺乏有效反担保措施问题。

4.创新信用担保模式,降低信用担保风险。信用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运作过程中,由于决策信息的不充分和相关各种客观因素的不确定性,使担保机构在实际担保业务的运作过程中遭受损失,担保机构可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进行风险管理。担保机构要善于利用社会组织资源管控风险,创新担保模式。金融机构要创造条件,大力增加对“三农”企业的信贷支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应共同发展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扩大信用担保的范围,将信用担保机构扩大到县域范围,在县域内大力发展担保投资。担保机构可借鉴银行在贷款过程中运用联保的方式,将信用风险分散和转移出去。担保机构应注重支持龙头企业,丰富和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产业链上的农户共同发展。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篇4

农村小微企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难融资的困境依然存在。要想更好地发挥农村小微企业独特功能和优势,开展保险介入、探索银保合新方式成为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农村小微企业;银保合作;融资困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充分认识到农村小微企业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区域经济迅速崛起、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已将支持农村小微企业顺畅、持续、深入发展纳入到经济新常态下予以重点关注和支持的范畴。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加快市场化改革,受金融危机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固有的信贷矛盾影响,农村小微企业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融资难、难融资的现实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有效破解我国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难融资的重要创新方式,银保合作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信贷机构的经营管理和资金管控风险,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小微企业与信贷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局面,提高农村小微企业融资效率,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破解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引擎。

一、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凸显的主要问题

1、农村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和担保体系,直接决定了农村小微企业、甚至是一些大中型企业融资的渠道依然过高地依赖商业银行。农村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相比大中型企业,依赖于商业银行融资的程度会更高。即使一些农村小微企业能够顺利获得银行支持,但是在资金支持力度和数额上依然有限。我国小微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风险集中于银行。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小微企业放贷。近年来尽管国家层面加快推进融资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但是仍未建立起真正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科学规范、高度市场化运行的面向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及担保体系。由此造成当前我国农村小微企业融资方式单一,这是一项重要的外在性因素。从内源性因素讲,农村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及管理方面的弊端,往往体现在生产经营不规范、企业信用程度不高、未来发展潜力不足、战略谋划不科学等方面,有的农村小微企业资产信用度较低,甚至连必要的资产也不具备,由此导致了信贷部门拒绝对其进行融资支持。

2、农村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依然过高。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逐步加强了自身经营管理,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尤其受金融危机及后续性影响,很多商业银行在规范信用贷款程序方面更是收紧。在融资程序上,不得不面对商业银行较以前更为规范、更为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及贷款授信制度和企业资产信用评估制度;程序上不仅体现得更加繁琐、更加复杂,设置了高于大中型规模企业以上的融资利率限制。相对于规模企业,银行对农村小微企业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授权审批和贷款授信及企业资产信用评估制度。经济新常态下,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小微企业独特的重大经济社会战略意义,高度重视农村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的现实困境,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支持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更好地发挥独特的经济社会功能。

3、农村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不顺畅。近期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商业性银行金融部门更加重视自身经营管理、更加注重科学规避风险、从严管控不良信贷规模,以更好地维系自身发展。对于农村小微企业而言,银行在对其进行信贷融资原本就相对有限的条件下实施了较以往更加收紧的信贷管理办法,由此成为制约农村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不顺畅的重要外在性社会因素。农村小微企业往往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难以与大中型企业比拟,在经营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誉状况和个人道德素质也难以形成与大中型企业一样的效应。这样一来,无疑造成整个融资过程的不顺畅。

二、造成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

1、农村小微企业与信贷机构之间的政策信息不对称。当前,国家正加快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担保新体系和融资新体系建设,但是整个体系的建成完善依然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目前看,国家层面依然缺少覆盖农村小微企业融资的有效保障平台和机制。就现有的国家融资政策看,农村小微企业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与提供资金支持的信贷机构之间依然存在“信息孤岛”,且农村小微企业始终处于相对较为被动的地位。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信贷机构处于自身经营管理风险和资金安全周转的现实考虑,其注意力往往更加转向经营规模大、经营效益优、生产竞争能力强、信用状况好的大中型企业。农村小微企业自身无论在市场综合竞争力还是自身综合经济实力方面,都是无法与大中型企业相提并论,对农村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还存在一定限度。

2、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受自身生产经营条件限制。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最为关键原因在于其直接融资能力不强。农村小微企业尽管存在诸多优势,比如,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容易调整市场战略和管理治理结构简约等,这些优势有力地发挥了农村小微企业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农村小微企业在经营规模、生产模式及盈利能力、市场综合竞争力、企业财务管理状况、所有者自身道德及信誉方面也是融资信贷机构予以重点考量的因素。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小微企业尽管有着诸多无可比拟的诸多优势,但是毕竟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管理能力也亟待加强,尤其是生产经营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所存在的这些弊端也是造成农村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等金融部门进行直接融资产生不顺畅、难度大的重要内源性因素。

3、面向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发育不健全和管理不规范,造成融资过程不顺畅。银行信贷机构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在金融危机之后,资金风险管理意识逐步增强,许多商业银行在强化自身风险管理的同时,在贷款分布格局上更是倾向于城市、倾向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这就造成了农村小微企业与信贷机构在本来就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资金分配与流向的不均衡、不公平。受融资渠道单一及发育不健全因素影响,一旦农村小微企业向银行信贷机构申请融资遇阻,便会将注意力转向民间借贷,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畸形发展的民间高息借贷市场,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不和谐发展。

三、发展农村银保合作破解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发展农村银保合作,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实现信贷机构与农村小微企业的“双赢”:对于信贷机构而言,能够有效转移向农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贷款所产生的风险,将其转嫁给保险公司,进而激发信贷机构支持农村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性;对于农村小微企业而言,能够获得保险公司专业及时的经营管理、资金运行及个人信用评估,减少与信贷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自身信用等级、提高融资效率。发展银保合作破解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现实路径。

第一,国家层面应加快扶持和培育专门服务于农村小微企业融资的专门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在满足地方金融需求、消除或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成本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实践中,扶持培育面向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探索开发针对当前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实际的银保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从国家层面来讲,在高度认识到农村小微企业所发挥的独特经济社会功能基础上,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小微企业现存的融资困境,鼓励、支持专门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以提高服务农村小微企业融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还应加紧政策跟进,制定出台配套性政策,鼓励中小金融机构与农村小微企业开展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广阔的银保合作领域。

第二,结合市场实际、农村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创新研发支持农村小微企业融资的保险产品。保险产品是发展银保合作、实现信贷机构与农村小微企业“双赢”的载体和桥梁。研制开发保险产品过程中,保险金融机构应加大实地调研力度,尤其应从信贷机构与农村小微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这一现实出发,着重研究造成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内外在原因,立足产生问题、着眼破解问题,积极开发适应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实际、适应支持农村小微企业信贷机构实际的保险产品。特别是注重摸索尝试适合农村小微企业实际的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以及信用贷款的新渠道、新方式,着眼于农村小微企业所涉及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生产经营实际,开发针对性强、经济社会效益强的保险产品,实现双方的“共赢”。

第三,积极探索创新信贷机构、保险机构与农村小微企业之间无缝对接的新模式、新渠道,在合作范围和合作领域方面不断深化。信贷机构与保险机构都作为金融部门,在市场化运行过程中有着各自的行业特点、经营渠道和运作模式。作为农村小微企业和保险金融机构来讲,双方可以通过融资保险合同约定,由农村小微企业购买其专门融资保险产品;而保险公司按照约定条款,对农村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风险以及偿还贷款能力风险等方面的承保,进而有效转嫁融资风险。这对于提供融资支持的信贷机构而言,无疑也会降低产生不良信贷的风险,提高自身资金安全运营系数。农村小微企业与保险公司在合作过程中,作为风险主要的承担方,保险公司也可以尝试探索新的风险转嫁方式,比如可以通过再保险的方式提高自身应对和化解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与保险支持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2(07):144-145.

[2]杨令芝,周艳.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创新[J].特区经济,2007(04):208-209.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篇5

[关键词]农村微型企业;农村金融;融资供求;不平衡性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102-04

一、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融资的供给渠道

目前,我国农村生产微型企业创业融资供给的渠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企业内部自筹资金,即内源性融资,主要包括企业自身原始资本的积累和从亲朋好友处借款等,它是企业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另一类是从企业外部贷款,即外源性融资,主要包括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正规金融是指法定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种类型;非正规金融指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当局有效监管范围之外,能提供的间接融资或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等直接融资,主要包括民间资本借贷、民间集资、合会、地下钱庄等。目前,由于农村微型企业内部自筹资金有限,因而需要较多的外部资金支持,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是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主渠道。

(一)正规金融机构

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融资从正规金融进行融资,以合作性金融为主,以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为辅。合作性金融主要包括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其中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时主要采用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信用合作社。

(二)非正规金融渠道

目前,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取的融资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或企业融资(如民间资本借贷);二是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如合会);三是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其中,民间资本借贷是农村微型企业获取融资的主要形式。民间资本借贷一般呈现出分散且隐蔽、利率高低不一、借款形式不规范、管理难度大和风险较大的特点。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自筹资金有限,为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可以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进行融资,而非正规金融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融资渠道。尽管以民间资本借贷为代表的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水平比正规金融高,有时甚至高得多,但由于其具有手续简便、一般不需要抵押担保、不需要设置贷款附加条件等特点,使得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创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主要为非正规金融方式。

二、农村微型创业融资供给的调查分析

目前,在武汉市阳逻经济开发区的农村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容乐观。通过对40家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资金融资的调研发现,农村资金供给主要存在金融服务业务萎缩、资金大量流向城市、资金供给结构不合理、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等诸多现实问题。

(一)政策性金融支持非常薄弱

目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是农业发展银行。它是在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农业发展银行只是将业务重点放在粮棉油的收购方面,而对农村微型企业的信贷资金数量非常少,且设置严格限制贷款条件。从我们实地调研的240家农村微型企业来看,没有一家获得过政策性金融的服务与支持。

(二)正规金融资金供给弱化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也随之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利益驱动下,一方面提高贷款的准入门槛和增强贷款的选择性,另一方面撤消或合并县和县以下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纷纷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下降,农村资金不断外流,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

据中国农业银行湖北分行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农业银行在新洲区的“三农”业务发展中呈现“网点覆盖率低、工作人员不足、金融产品单一、经营授权偏小、办贷流程太长、激励机制欠缺”六大障碍,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供给。从该行的营业网点统计数据来看,2003年以前网点覆盖率是100%,2004~2009年的营业网点分别为83、80、71、59、46和40个,营业网点覆盖率分别为86.46%、83.33%、73.96%、61.46%、47.92%和41.67%,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三)农业保险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投保需求

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时,生产经营风险受自然因素影响大,需要农业保险为其提供保障服务。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少,供求结构失衡,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发展尚不完善,跟不上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农业生产周期长,自然损失严重,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农业保险机制又缺乏相应政府补贴等政策支持,这些使得商业保险机构望而却步,农业保险业务面临严重萎缩,甚至出现了原有开办的险种现已停办。从我们实地调研的240家农村微型企业来看,仅有28家企业获得农业保险投保资格,占调查总数的11.67%,其中有24家获得过农业保险赔付,占投保数比例的85.71%。因此,正是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农业保险机制发展不完善,使得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投保的需求。

(四)农村金融环境欠佳影响信贷投放力度

农村金融环境欠佳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诚信体系不健全和农村企业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等方面。农村金融环境是影响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重要因素。根据我们的调查,由于信用宣传教育不到位,农村微型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不强。在接受调查的240家农村微型企业中,有52家企业“超期还贷”和36家企业“到期不主动还贷”的情况,占调查总数的36.67%;还有11家企业“超期无法还贷”的情况,占调查总数的4.58%。正是由于农村微型企业贷款到期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农村金融环境欠佳,增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风险,进而影响了对农村微型企业申请贷款的审批程序,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

(五)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资金供给不平衡

正规金融供给,虽然增强了农村融资供给,但由于他们过于注重资金吸收而轻视资金发放,即提供存款汇兑的金融服务较多,而提供信贷等资金供给的金融服务缺乏,无法满足农村微型企业创业的资金需求。而非正规金融的资金供给由市场主体自发创造,能较好地满足农村微型企业融资的需求。从我们实地调研的240家农村微型企业来分析,农村微型企业创业1~2年和3~5年

两个不同的时期从民间资本借贷分别为32家和105家,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3.33%和43.75%,高于从正规金融获得的融资。因此,由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供给的不平衡,当正规金融对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不足时,农村微型企业创业的资金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选择以非正规金融供给为主。

(六)非正规金融借贷存在风险

尽管非正规金融在解决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融资供给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其金融服务缺乏法律保护,加之金融服务过于单一,仅局限于资金的借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间金融的创新与发展。目前非正规金融的运营模式存在四大风险:第一,借贷风险大,容易产生债务纠纷;第二,借贷利率较高;第三,组织结构松散,影响效率;第四,尚未得到法律认可,并未纳入政府监管体系,一定程度上会干扰货币政策。因此,由于非正规金融在资金借贷方面存在诸多风险,进而影响非正规金融对农村微型企业创业的有效资金供给。

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还存在信贷抵押担保机制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市场竞争不足等现象。

三、农村微型创业融资供求不平衡性分析

根据上述农村微型企业融资供给分析,结合问卷调查,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融资供求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歧视。这种信贷歧视究其深层次原因,即主要缺乏良好的制度安排和法律保障。此外,我国的微型创业融资供求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受信息的不对称、民间资本融通不畅和微型企业自身障碍等因素影响。

(一)金融机构信贷歧视

目前,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融资供求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正规金融的信贷歧视。正规金融为防范金融风险,加强了对融资企业的信贷审批和信用等级评定;正规金融为考虑信贷安全和信贷规模,将信贷资金投向规模大、风险低、收益高的企业或项目,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目前,农村微型企业创业受正规金融的信贷歧视主要表现为审批、信用等级、企业规模和效益、风险收益、城乡区域等五个方面的歧视。

这些正规金融的信贷歧视,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对于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融资支持缺乏良好的制度安排和法律保障。在发达国家则不同,他们对创业支持有正式的法律和相应的机构保障。例如,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依据《小企业法》设立的小企业管理局,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公共创业投资的提供者,同时政府还鼓励和推动商业金融机构向小企业融资,且拥有完善的融资担保体系。

对此,国内一部分学者提出将微型企业从中小企业范围中剥离出来,作为单独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一部分学者呼吁政府在中小企业管理方面专门设立小企业管理机构,加强对微型企业创业的积极引导、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也有一部分学者提出在我国颁布并实施《小企业法》和《小企业促进法》,使微型企业在法律方面有合法存在的依据。

(二)信息的不对称解释

目前我国农村微型企业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占有融资需求信息优势,即农村微型企业要比金融机构掌握更多、更真实的企业内部信息,进而使得信贷机构通过各种有限渠道了解到的农村微型企业的信息则是不完全的。

这种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贷款前的信息不对称。即农村微型企业申请贷款时,对申请贷款的资金用于投资项目进行有效的策划和预算,使得其对投资项目的潜在风险、预期回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要比商业信贷机构清楚得多。另一方面是获取贷款后的信息不对称。即农村微型企业在贷款后的选择行为信息非对称。农村微型企业片面追求预期收益最大化,受利益的驱使会使其获得信贷资金后,可能改变取得贷款资金用途的承诺而去从事更高风险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贷款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易造成道德风险。

(三)民间资本借贷渠道不畅通

由于民间资本借贷手续简单,不需要提供抵押担保,且在借款规模、借款期限、借款用途等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符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使得民间资本借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微型企业在创业阶段的资金短缺,既弥补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不足,又能提高社会资金利用效率。

目前,导致民间资本借贷渠道不畅通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利率偏高容易引发债务纠纷。由于民间资本借贷的利率偏高,使得农村微型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当企业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时,容易引发债务纠纷,进而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2 借贷风险控制复杂。由于民间资本借贷控制风险的能力主要以地缘、亲缘约束为主,绝大多数民间资本借贷在放款前利用地缘、血缘等亲近关系对贷款人及其资金用途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而对贷中和贷后缺乏持续动态跟踪,更难有效监督,进而导致民间资本借贷风险难以控制。

3 民间资本借贷容易发生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目前我国民间资本借贷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未出台,对民间资本借贷缺乏规范、有序的管理,致使民间资本借贷机构的融资行为与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等行为的性质难以明确区别,致使一些不法中介机构将民间资本借贷资金投入违法活动或从事违规投资活动有可乘之机,致使民间资本的借贷资金存在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

4 盲目性贷款融资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由于民间资本借贷是一种游离于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信用行为,使得国家宏观调控部门(主要是指央行)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其具体动态,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状态的准确判断,难以制定正确的经济金融政策。

5 资金借贷运作不规范,且缺乏系统法律保护。民间资本借贷的贷款运作不规范且缺乏系统法律保护,随着国家收缩信贷的宏观调控变化。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相关法规对其约束,但关于民间资本借贷相关的法制建设依旧落后,民间资本借贷大都徘徊在“合法”与“非法”之间。加上运作不规范,容易发生纠纷,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导致部分民间资本借贷机构受利益驱动,从商业银行、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低息获得贷款,转手高息放贷,谋取不义之财。这些都对正规金融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冲击。

(四)微型企业自身障碍

农村微型企业的自身障碍也是导致其创业融资难的原因。我国农村微型企业的自身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 资本积累相对偏少,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偏差。我国的农村微型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且在创业时期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有资本积累,即以家庭储蓄资金积累为主。由于农村微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原始资本积累相对偏少,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偏差,因而导致其对外获取融资困难。

2 企业资金需求渠道单一,对外部的资金需求动力不够。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创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企业创业时主要以

自身的资金积累进行投入,只有当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资金短缺时,才借助亲朋好友的资金支持来解决资金缺口,企业不积极主动地寻求其他融资方式解决资金不足。因此,农村微型企业创业时,资金需求渠道单一,对外部资金的需求动力不够,只有当企业的资金缺口较大时,才寻求不同的融资渠道获取所需资金。

3 企业承担的融资成本有限。由于农村微型企业的规模小,生产经营能力非常有限,生产经营风险较大,企业获利能力偏低,企业所能承担的外部融资成本非常有限。企业的融资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主要是企业获取贷款资金的利率水平;而隐性成本是企业获取贷款时所发生的相关成本,如贷款审批的时间长短、贷款所需资产的抵押担保要求、取得贷款的资金用途监管力度等。如果企业从外部获取资金所需的利率水平与企业获利水平接近时,企业将减少贷款的金额,甚至放弃外部融资。

4 信用意识淡薄,资信水平偏低。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信用缺失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我国大部分农村微型企业获取贷款后,信用意识淡薄,企业经常擅自变更贷款资金的用途或随意地不按贷款合同的要求使用资金,资信程度差,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还本付息的能力。因此,农村微型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足够重视,拖欠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导致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5 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和担保人。我国农村微型企业的资金主要用于维持正常运转,生产设备投入相对不足,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或宅基地,属于“边界纠纷”的土地产权,加之土地、厂房所有权证不全,不符合抵押贷款条件,不能作为抵押资产。而我国正规金融为控制信贷风险,主要采取抵押、质押和担保的贷款方式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加之农村微型企业实力微弱,资信度偏低,很难争取有担保资格的单位、合作组织或个人出面为其担保或相互联保。因此,由于农村微型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和担保人,致使其很难获得金融机构贷款。

四、主要结论

(一)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融资渠道以内源性融资为主

农村微型企业创业的内源性融资是企业将其自身积累的资金和从亲朋好友处筹集的借款转化为投资的过程,是挖掘内部资金潜力、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的过程。由于内源性融资自主性强、融资成本低(一般为零),是风险最小的融资方式,因此是农村生产型微型企业创业时所采用的主要融资方式。但由于企业自有资本积累有限,不能适应其较大规模融资的需要。

(二)农村微型企业创业外源性融资以非正规金融融资为主

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具有申请贷款手续繁杂,审批时间长,需要提供资产抵押担保、企业信用评估以及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等特点,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具有贷款手续简便、抵押担保要求较低等优势,尽管非正规金融融资利率水平比较高,但隐性融资成本偏低,因而成为农村生产型微型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

(三)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融资主要障碍归责信贷歧视

由于正规金融机构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风险监管与防范措施,健全了信贷的审批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信贷资产零风险制度,出于对信贷安全性的考虑,通常将信贷资金投向规模较大、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和发展前景好的行业,存在“贷大不贷小”的经营思想,不愿为规模小、效益低和发展不稳定的农村微型企业提供“零售服务”,致使其很难获得正规金融的信贷支持。

(四)财政金融支持政府有较大作为空间

由于我国农村微型企业规模小、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很难取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政府一方面应放松金融领域对农村市场的准入限制,通过实施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贴息和补贴、城乡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支农再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等优惠方式,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应加大财政支持,新增政府财政涉农专项扶持项目,给予农民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为农村微型企业提供部分低利息使用的政府专项拨款,通过对农村微型企业提供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

注释:

①李中华、姜柏林《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严重制约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对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资金组织情况的调查》,栽于《中国金融》2008年第4期第70至71页。

②姜海军、惠晓峰《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信贷配给均衡模型研究》,载于《金融研究》2008年第9期第134至142页。

③叶国全《对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西龙南县为例》,载于《企业经济》2008年第10期第180至182页。

④韩俊《中国农村金融现状调查及其政策建议》,载于《农业经济导刊》2007年第5期第119至129页。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篇6

内容摘要: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呈现规模小、生产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大等特点,因而对资金需求的依赖程度较高。本文从我国农村微型企业资金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分析评价我国农村微型企业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所获取融资的效率,以期从多方面、多角度探求高效的融资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关键词:农村微型企业 资金需求 融资效率 分析评价

农村企业融资难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尽管我国政府不断推出关于加大农业企业信贷规模支持、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等政策,但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本文利用实地调研所获取的数据信息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融资的效率。

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价方法

有关企业融资效率的理解,从相关文献来看,国外对融资效率的研究比较少,几乎不存在企业融资效率的系统评价体系。国内学者对于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也没有一个共同认知的模式,大部分学者是将企业融资效率的方法与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价相结合来分析研究。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一种是实证研究方法。

(一)理论分析方法

理论分析方法主要从影响企业融资的因素角度,分析比较各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得出各种融资方式融资效率的排序,为企业提供融资方式选择的依据。通过对影响企业融资效率的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机制规范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清偿能力等五个主要因素分别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对其他诸如融资期限、融资风险、资金使用的自由度、资金到位率等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企业所采用的各种融资方式,其融资效率的顺序为: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这一结论与西方融资优序论相一致。

(二)实证研究方法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企业融资效率,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针对上述理论分析方法中的不同观点,采用数理分析方式进行论证。二是运用理论分析中影响融资的因素,构建评价融资效率的体系,评价某种融资方式或整体融资效率的高低,并在评价过程中针对效率低下寻找解决的途径。

农村微型企业创业融资效率的分析评价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呈现规模小、生产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大、风险大等特点(林毅夫,2003),资金需求的依赖程度较高,这就决定了农村微型企业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不可能过分依赖企业自身资金积累方式即内源融资的方式来发展生产,更不可能采用股权融资方式,只能通过债权融资方式获取生产所需资金(曾学文、王辰华、吕忠伟,2009)。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阳逻经济开发区240家农村微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以下着重从融资成本和资金利用率等影响因素开展融资效率的分析评价。

(一)融资成本分析

融资成本是指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金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它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应考虑的重要因素。融资成本包括融资费用和使用费用,融资费用是指企业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既包括显性成本,又包括隐性成本;使用费用是指企业因使用资金而向资金提供者支付的报酬。因此,融资成本是融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融资成本与融资效率呈反向变动关系。

1.正规金融的融资成本分析。我国政府对正规金融规定了基准的贷款利率,且贷款利率只能在规定的较小范围内浮动。从表面上分析,农村微型企业获得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不高,融资成本较低,因而融资效率较高。但事实上,由于我国政府对正规金融的贷款审核和金融服务收费实行严格的管制,进而影响了正规金融向农村微型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大大减少了信贷资金供给数量,于是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因此,农村微型企业从正规金融获取的方式融资尽管显现成本较小,但隐形成本很大,融资总成本一般较大。

2.非正规金融的融资成本分析。我国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贷款手续、贷款金额以及贷款的风险评估机制没有严格的限制,因而其贷款利率以“随行就市”的市场利率作为参考标准,贷款利率一般都高于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水平。但由于这类贷款的手续较为简单,有时甚至不需要办理手续就能取得贷款,且一般不设置贷款附加条件,农村微型企业很容易获得这类贷款。因此,农村微型企业从非正规金融的方式融资,尽管显现成本较大,但隐形成本很小,融资总成本一般较小。

从调查的240家农村微型企业获取融资的信息来看,它们选择融资方式重点考虑的是融资的隐形成本。如表1所示,从农村微型企业获取融资的时间角度来分析,通过正规金融获取贷款的时间要比非正规金融长得多。另外,240家农村微型企业对各种融资方式的贷款程序繁简评价情况是:对于银行贷款、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小额贷款,分别有78家、44家和36家认为贷款程序过于繁杂,占调查总数的65.83%。而认为民间资本借贷的贷款程序比较简单的有119家,占调查总数的49.58%。

总的来说,农村微型企业从融资成本的角度分析,非正规金融要比正规金融的融资成本要低。因而大多数农村微型企业的创业通常采用民间资本借贷的方式融资。

(二)资金利用率分析

资金利用率也是影响农村微型企业融资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资金利用率对融资效率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资金到位率;另一方面是资金使用率。

1.资金到位率。资金到位率主要反映企业通过融资的方式实际筹集到的资金量与预期或申请筹集的资金量之间的比例。对于我国农村微型企业而言,由于融资方式仅局限于债权融资,而债权融资受到企业规模、经济实力、资金结构、信用等级和经营效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各种正规金融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导致企业大多数情况下获得贷款的资金只占所申请贷款金额的一部分,甚至有的贷款申请还被多次拒绝。而农村微型企业向非正规金融提出的贷款申请,只要提出申请贷款的金额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承诺到期还本付息,绝大多数情况是申请的贷款全额到位。因此,从农村微型企业申请贷款的资金到位的角度来分析,非正规金融要比正规金融资金到位率高一些。

2.资金使用率。资金使用率反映了企业有效利用资金的能力,即资金使用率越高,企业融资效率也越高。企业只有将资金及时投向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项目中,才能从贷款融资中受益。对于农村微型企业而言,使用资金时很少衡量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只有当企业资金面临短缺或不足时,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快速获得生产所需的资金,而没有考虑所获贷款资金的预计收益率是否大于贷款利率,有时会盲目贷款,甚至出现贷款资金处于闲置状态(阂秀珍,2007)。从农村微型企业申请贷款的资金利用率角度来分析,由于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比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较高,企业在申请贷款时一定会结合自身的投资需要考虑资金的使用方向,以确保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总之,农村微型企业从资金利用率的角度分析,非正规金融要比正规金融的融资成本较高。

(三)融资机制的规范度分析

融资机制的规范度即资金市场的成熟度。机制规范的资金市场成熟度越高,融资渠道越多,风险越小,市场监督成本越低,融资效率越高。我国融资机制的规范度现状如下:

1.我国正规融资渠道的机制规范度较高。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失衡、竞争意识差等原因,致使我国正规融资渠道的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特别是多年以来我国通过计划手段进行干预,使得正规金融主要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由此造成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因融资机制的歧视性政策带来融资障碍。

2.非正规融资渠道的机制规范度较低。以民间资本借贷为代表的非正规融资方式,其机制规范度较低,资本借贷主要靠当事人双方的约定,融资约束条件和附加条件较少,大多数是以信用道德为制约基础。但由于我国对非正规金融一直采取限制的政策,对其没有提供有效的法律保护与监督管理,使得我国农村微型企业从非正规金融获取贷款的效率大大降低。

(四)清偿能力分析

清偿能力是影响企业融资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反映企业资金循环的效果,还可以反映企业的信用和经营状况。因此,企业的清偿能力越强,融资效率就越高。

目前,我国农村微型企业的清偿能力受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影响存在清偿危机,使得我国农村微型企业的歇业比率和倒闭的可能性都较大,这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不愿向其提供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调查的240家农村微型企业中,有52家企业“超期还贷”和36家企业“到期不主动还贷”,占调查总数的36.67%,还有11家企业“超期无法还贷”,占调查总数的4.58%。正是由于农村微型企业贷款到期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大了农村金融的经营风险,也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投放贷款的力度,进而影响各种金融对农村市场的资金供给。事实上,非正规金融愿意向农村微型企业提供贷款,究其原因是看重借贷双方为贷款约定的信用,而不是刻意地强调企业的清偿能力。

(五)融资主体自由度分析

融资主体自由度是指企业对各种融资方式获取的资金所能自由支配的程度。由于企业自由支配融资资金受法律、规章制度和体制等方面的约束,约束越大,自由度越低,融资效率越低。从正规金融所获取的资金将受到严格约束,如银行要求信贷补偿性余额、周转协定等,而且对于经常性贷款,银行还会派监督员进行日常监督,因而融资主体自由度最低(巩月明,2007)。如果从非正规金融所获取的资金,对企业使用资金一般不设置附加条件,也不监督管理,只关注企业到期还本付息,因而融资主体自由支配程度高。总的来说,采用非正规金融融资要比正规金融融资的资金自由支配程度高得多。

(六)融资风险分析

融资风险是指资金使用者使用不同来源的资金可能承受的损失。融资风险越小,融资效率就越高。对于农村微型企业而言,采用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风险不同。从正规金融取得贷款时,借款还款都严格按协议和规定程序办理,如果企业逾期不及时还本付息,不仅会被罚款,而且还会冻结存款,情节严重的会导致将来贷不到后续的资金,企业的融资风险较大,融资效率较低。而从非正规金融取得贷款时,借款还款都没有严格按协议和规定程序,贷款手续缺乏法律法规保护,企业融资风险较小,融资效率较高。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微型企业在以债权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时,无论从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机制规范度、清偿能力、融资主体自由度、融资期限、融资风险中哪一个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非正规金融都要比正规金融更加方便、高效,且融资总成本和融资风险都偏小,因而大多数农村微型企业很大程度上选择非正规金融来获取资金谋求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

2.曾学文,王辰华,吕忠伟.农户的金融需求与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1研究背景

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黑龙江省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组织方式优化、物质装备先进、服务保障有力、产业体系完善的新型农业局面。现代农业形式下形成的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具有多频度、多层次的特点,黑龙江省现存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问题亟待解决。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无论在金融服务质量水平上,还是金融制度环境方面,都无法满足我省农业发展的需求。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发展进程存在相对较大的滞后性。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弄够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从而推进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因此,研究现代化大农业下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对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以及促进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制约农业主体融资的因素

首先,对于以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小型农村经营主体而言,担保物品不足以及农村地区信用信息不完全是农村经营主体面临的主要障碍。制约小规模农业经营者获得金融服务支持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于小型农村经营主体收入水平较低,进而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不足,无法满足农村金融机构对其客户的担保要求;同时,农村地区信用信息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机构无法低成本的获得客户相关信用信息。小规模农村经营者信用情况不佳,贷款服务的获得率不高,导致小规模农业主体融资的交易成本较高。第二,对于中型农业企业来说,担保不足同样是制约其获得金融支持的一大障碍。中小规模农业企业所拥有的机器设备、厂房等对于企业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中等规模企业受其自有资金限制主要以租赁的方式使用这些生产要素,并不具备所有权。可作为抵押物品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手中。由此,中等规模的农业企业同样面临担保不足的困境。其原因主要来自农业企业资产规模和生产效能的相对滞后,缺乏有力的固定资产抵押物以及可靠的利润来源。因而扩大中等规模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其固定资产包括厂房、设备等的投入是解决中等规模企业金融需求的有利途径。第三,对于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成本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受其自身发展的限制,存在生产周期长,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的特征,因而其经营风险和生产成本都相对较高。由此,生产成本高是限制大型农业企业获得有效金融服务的主要因素。农业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其经营风险较大。且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使得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利润空间普遍较小。因而提高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其利润空间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于大型农业企业的根本保障。

3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3.1合作联保金融组织模式适用于小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较小的组织形式。分散的小农生产是影响农村金融的重要方面,影响小规模农村经营者融资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于小型农村经营主体收入水平较低,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不足。同时,小规模农村经营者信用情况不佳导致其融资的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基于此种现状,为解决黑龙江省农户小规模运营与大市场环境之间的匹配问题,应着力将分散的小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建立联合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从而借助联合金融组织改善农村借款者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讨价还价的被动局势,从而为小型农村经营主体解决了融资困难的问题。合作联保金融模式对以往的小农经营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很好解决了小农经营分散性的不足。因此,合作联保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是黑龙江省当前将小规模农村经营主体联合起来的有效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这不仅提高了农村经营者的融资实力,有利于多种规模经营的发展,同时大幅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可能面临的违约成本。

3.2订单型农业金融服务模式主要适用于中等规模的农业企业。黑龙江省中小农业企业的农村金融支持水平主要受到企业拥有的农机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影响。农业生产设备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担保物品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中等规模的农业企业同样存在担保不足的问题。考虑到农业企业运营过程可能涉及多个主体,以及上下游企业相关连的运作模式,订单农业金融服务模式可以使农村地区企业之间形成以订单为基础的联合信用担保机制。这种担保模式创新着力于突破传统农村金融担保方式的制约,通过订单的形式使农业主体间形成相互配合的信用担保模式。订单农业模式是指农业生产主体通过使用农产品订单作为抵押品而获取金融支持服务的一种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以农业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订单形式联合上下游企业形成互惠互利的企业间担保体系。订单农业金融服务模式主要利用下游收购企业订单作为担保,以产品产销完成后的收购款作为贷款偿还资金。从而解决中小农业企业担保品缺失的困境。基于这种农业订单担保机制,能够解决农村中小企业抵押不足等问题,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搜寻信息带来的交易成本。与此同时,农业订单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农产品价格保障和农业技术服务支持等附加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的使农村金融风险降低,对提高农业企业运营效率具有较大益处。

3.3价值链融资模式适用于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黑龙江省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所面临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困境主要是来自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其融资过程受农业生产周期和季节的影响较大。大型农业企业所需现金周转的使用周期长,对金融机构来讲承受的风险较大,因而金融服务难以满足龙头企业资金融通的需求。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黑龙江省较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农业价值链融资的运行模式为:通过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将企业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的价值增值过程和金融活动相结合,基于大型农业企业间业务往来形成的真实交易过程,以企业生产加工的最终产品和在产品为信用保障,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便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降低金融机构的审核监督的交易成本。企业间存在大量的赊销预付等商业行为,这使得价值链融资可以通过内部的行为,使得价值链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无形中变为可以提供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这就打破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规模小以及服务数量不足的现实局面。

4保障措施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要想正常平稳的运行,就必须有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制度层面的保障。在此引出以下几点保障措施:(1)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能够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需要保险体系加以合理规避,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健康运转提供保障。(2)完善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需要政府积极的发挥其引导作用。基于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实践经验,国家政策性金融引导作用突出。政策性金融可以在纠正和监管金融市场的同时,对农业政策的推行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在经济中地位独特,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3)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当前,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普遍较差。对担保体系、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保障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顺利运行的基础。因此完善担保机制、健全农村金融相关法律制度、改善农村信用状况是确保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作者:张文超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EdwardS.Shaw.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M].OxfordUniversityPress,1973

[2]Ronard.I.Mckinnon.Moneyandcapitalineconomicdevelop-ment[M].WashingtonD.C:TheBrookingsInstitution,1973.

[3]赵俊臣.中国农村金融新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篇8

当前,随着我国一系列利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的经济收入显著增加,创业热情普遍高涨。大量农民工不仅在外出务工中积累了一定资本,而且大多学到一技之长,并具备一定的市场眼光和经营管理能力。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办中小企业成为一股潮流。然而,农民工创办的小微企业资本实力毕竟有限,为扩大企业规模、升级生产设备,必然需要进行融资活动,由此使得农村的风险投资活动日趋活跃。严格来说,农村小微企业的融资活动大多无法纳入风险投资范畴。因为,无论从操作规范还是企业技术前景上来看,其基本属于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投资活动,很少存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情形,只能算作广义上的风险投资。其基本类型如下:一是民间借贷。农村的中小型企业,规模小,技术能力有限,且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因而,国有商业银行为降低贷款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贷款收益率,一般不愿意将钱贷给农村中小企业,并为其设置较高的融资门槛,且贷款周期过长。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大多属于急需,或为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商机,或为升级影响企业生死存亡的生产设备,或为缓解资金链断裂的燃煤之急。为此,大量中小企业不得已转向利用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有时不需要抵押,有时需要抵押,但抵押之物常常不合法,如农村在民间借贷中有将宅基地作为抵押之物的。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和《担保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产权,不可作为抵押担保之物。民间借贷还有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其一般拥有很高的资本收益率和很高的投资风险。显然,除不具备高新技术基础外,民间借贷具有显著的风险投资特征。二是小额贷款。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瓶颈。为此,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列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其中对农村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扶持成为其中的重要方面。如一些地方的商业银行专门设置了为农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业务窗口。国家也出台了一些金融扶持政策,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中小企业进行定向调控,并委托一些商业银行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定向融资扶持。总体来看,国有金融资源近年来开始向农村中小企业适度倾斜,其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融资的难度有所降低。从投资的角度看,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的商业银行,其投资行为有贷款利率的适度收益,且其贷款利率和投资风险一般高于国有企业贷款。所以,商业银行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的小额贷款也应当属于风险投资。三是参股出资。合资经营也是现代企业融资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我国农民收入虽然稳定提高,但农民的资本实力毕竟有限。在农村,为筹办一家企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民共同出资开办中小企业的现象也很常见。一般情况下,出资人会依据出资额度分配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限和经营收益。在这种融资模式下,企业不必为其融资行为支付额外的融资成本,即不存在贷款或借款的利率问题。所以,合资共筹对于农村中小企业相对不高的资本收益率来说,可以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提升资本收益。从投资角度看,出资额度相对较少的一方或几方,其投资行为因可以适度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而可以获得较高收益,但也因中小企业缺乏现代企业制度、技术水平低下、市场驾驭能力弱和企业控股者一般不具备很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而存在不小的投资风险。所以,对于占股较少的出资人来说,其投资行为也应当属于农村风险投资的一种。

二、风险投资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影响

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发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实践证明,风险投资对于推进我国创业投资发展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自主发展和外向引进高新技术,培养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国在诸多高新技术领域有所突破,正在加速实现由科技研发大国向强国的转变。风险投资为诸如互谅网、电子计算机、新能源等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融资渠道。然而,总体来看,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依然主要集中于科研能力较强、资本市场相对活跃的大城市。当前,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大量高新技术成果不仅是农村产业升级所必需,而且也需要在农村落地生根以最大限度地将高新技术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优势。然而,农村的各类风险投资对农村的经济活动却有着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风险投资具有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鼓励农村风险投资的发展,显然有助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前,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优化继续高新技术成果的注入。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虽然硕果累累,但却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仅仅依靠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和有效的财政资金无法适应农业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的市场需要,不仅造成了大量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闲置浪费,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风险投资既为农业高新技术在农村落地生根提供了资金,而且可以依托风险投资管理团队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大力提升农业科技项目的资本回报率,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形成政府、企业、风司和科研单位多方参与、农业高新技术与农村产业升级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另外,发展农村风险投资还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提升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投资对于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实际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可以鞭策其在投资公司的帮扶监督下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二)消极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机构开始关注农村,尤其是绿色有机农业。然而,我国农村风险投资总额仍然偏少。据统计,2012年,我国农业风险投资总额仅为2.4亿美元,在各行业吸引风险投资额中仅排在第5位。显然,这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相符。风险投资不活跃、融资规模过小,还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得大量农村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借贷、亲友借款等非正规形式融资,无形中为农民的投资活动增加了诸多风险。尤其是政府针对农村风险投资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法律机制构建不健全,带动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的各类风险投资行为因农村中小企业自身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财务核算制度、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而存在较高风险。一旦农村企业经营不善,此类风险投资所蕴藏的资本风险便可能发酵为农村局部地区的金融风险,并可能导致农村区域范围内的金融动荡,乃至威胁农村的社会安定。如一些农村地区的投资公司,以空壳公司的名义,打着风险投资的幌子,许以农民高额的投资回报,非法集资后盲目投资经营,最终造成巨额亏损或资金链断裂,使得参与投资的农民血本无归。

三、以风险投资推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径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和法律规范的出台,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虽然存在资本来源单一、规模小、缺乏明确战略和发展规划等系列问题,但整体来看正在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快速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重要融资渠道,尤其是推动了互联网等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农村的风险投资发展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从狭义的角度看,农村的风险投资发展基本属于空白。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投资行为日趋活跃,但大多以民间借贷等形式存在,融资规模有限,运作流程够规范,且融资企业既缺乏高新技术支撑,也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旦融资企业经营发展陷入困境,投资风险有可能转化为农村的金融稳定风险和社会安定风险。对此,必须有效规范当前农村的各类风险投资行为,监督、引导和规范其走上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借以以有效发挥风险投资对农村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在农村形成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转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设立农村微型风投基金,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

我国农村的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长期无以根本解决。以风险投资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农村中小企业的结合显然非常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然而,因农村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诸多缺陷,国有商业银行和社会资本并不愿意将风险资本投降农村。对此,政府应当在农村风险投资发展的起步阶段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村发展的财政扶持,通过设施微型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农民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兴业,引导农村中小企业积极采用新型技术升级生产技术水平。对于政府来说,设置微型农业经济2015/6风险投资基金还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壮大微型投资基金规模。但要保证微型风险投资能够取得收益,政府还要积极引导农村中小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财务核算制度,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尽力降低微型风险投资基金的风险水平。另外,政府还要成立微型风险投资的咨询部门,既要监督管理资金的使用流向,也要给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二)构建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调动商业银行和社会资本参与

从长远来看,仅靠政府设立农村风险投资的启动资金显然不够。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可以说,农村的市场投资前景非常广阔。中国要想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更需要为农村产业升级注入大量的高新技术成果。农业科技研发需要大量的成本,仅靠政府设置风险投资基金根本无法满足。对此,政府应当完善农村风险投资的国家担保机制,以政府信誉调动商业银行加大对农村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通过国家担保,可以调动大量社会资本以风险投资形式投向农村。在提供担保的同时,政府还可建立农村风险投资的补偿机制,即商业银行和民间资本愿意对农村进行风险投资的话,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奖励或税收优惠。政府的补偿机制可以依据风险投资项目的科技含量分成几个等级,尤其要对农村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投资项目给予大幅的税收减免优惠。此外,农村风险投资与其他领域相比,毕竟风险相对更大。对此,政府应当给予风险投资失败者给予适当补贴或者在相关企业陷入经营危机时提供优惠贷款帮助其渡过危机。

(三)完善农村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提升资本利用效率

风险投资是社会流动资本的重要组成本分,当某一风投项目运作成熟之后,以上市、转让、并购、回购等方式实现资本退出,转而投向其他项目或领域,可以持续实现资本增值,提升资本利用效率。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小,风险大,基本无法满足上市公司条件,很难通过上市以股权转让形式实现资本退出,不仅加大了投资风险,而且造成了资本浪费。因而,构建完善的退出机制成为农村风险投资发展的关键。对此,证监会等要加强对二板市场的引导,鼓励高科技中小上市企业将资本投向农村。同时,要进一步推进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降低农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门槛。还可以进一步扩容三板市场,探索引导具备一定高新技术实力的农村中小企业参与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试点工作。另外,还可以以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和鼓励上市公司广泛参与农村风险投资。如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并购等形式购买农村中小科技企业的产权,为与农村产业升级紧密相关的高新科技研发及其产业化提供资本扶持,并获得相应的风险投资回报。

(四)规范农民的风险投资行为,加强对农民的投资培训

当前,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资本市场日趋活跃。在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中,民间借贷、投资诈骗等投资行为成为缓解其资金难题的重要方式。其中,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民缺乏投资常识和法律意识的现状,以风险投资为名,进行非法集资,或跑路,或经营不当,将资本挥霍一空,造成了农村局部范围的金融动荡,乃至形成一定的社会危机。对此,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投资培训,引导农民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正规形式进行风险投资。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培训,提升其合同意识,尽量将农村的风险投资引向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此外,鉴于农民投资常识匮乏,难以进行正常的风险投资操作,政府可以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农村信用社等专门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出面向农民的风险投资产品,吸收农民资金,从事风险投资或风险投资的业务,降低农民直接参与风险投资的额外风险。比如,地方商业银行可以引导和扶持农村开展资金互助,吸收农民存款,并以农民存款进行风险投资。

四、结语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篇9

一、样本企业总体情况

为了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甘肃省农村企业的资金需求状况,2007年12月―2008年1月我们对甘肃省天水、平凉、武威、张掖、临夏、西峰等12个地市农村地区的54个企业进行了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4份,共收回有效问卷52份。所调查的企业融资形式包括正规金融市场融资和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其中:正规金融市场融资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其它银行借款;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包括职工集资、其他个人借款、其他单位借款、合伙和其他未付款等。为了保证调查的全面性,我们在调查区域的选择上,既有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也有较贫困的农村地区;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涉及了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因此分析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调查,2006年末样本企业总资产(见表1)。从总资产的额度分布看,所选样本企业的比例是相对均匀的,这增加了样本分析的可信度。

二、样本企业信贷需求状况

1.样本企业贷款需求满足情况

通过对样本企业近5年的实际贷款额和所需贷款额进行调查,得出二者比重的平均变化,样本企业在近5年内,贷款需求满足率的比重一直下降,由2002年的74.2%降为2006年的15.06%,其中2005年~2006年尤为严重。2006年末所需资金额共为1401万元,而实际贷款额共为211万元,满足率为15.06%。从这个比例我们可以看出,样本企实际贷到的款项远远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

2.样本企业取得借款的来源渠道

2006年样本企业贷款依赖正规金融机构比非正规金融机构稍多,占借款总额的50.31%, 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占借款总额的49.69%。这符合我国很多学者的说法: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非正规金融发展相对经济发达地区是比较缓慢的;农村非正规金融贷款的比重已达半数,表明农村企业自身要求快速发展,由于正规金融机构自身存在机制的缺陷,无法满足农村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从而促进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快速发展,为甘肃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在企业的正规金融机构借款中,农业银行借款占37.71%,信用社借款占47%。可见,这两家金融机构仍然是企业正规金融的主要提供者。在非正规金融融资中,样本企业的“其他个人”和“其他单位”借款占了非正规金融市场借款总额的87.01%,这两部分可以近似地相当于“非正规借贷”的规模,是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

3.不同类型企业融资对比分析

将样本企业按所有制性质进行分类,在被调查的12个地市54家企业中,乡镇集体企业共8家,有限责任公司共15家,私营企业共31家。调查数据显示三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依次为46.12%,38.38%及34.46%,私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最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私营企业借款难的现状。原因之一是金融机构的歧视性贷款政策,二是私营企业的信誉相对较低,企业正常经营时还比较守信,一旦遇到市场风险,很多企业会以逃废债务的方式将其直接转嫁给借款人。在三类性质企业的融资来源结构中,乡镇集体企业借款和私营公司借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乡镇集体企业取得借款的渠道主要来自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占其总借款额的93.33%,非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则是私营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占其总融资的69.9%(见表2至4-12)。在正规金融机构借款总额中,乡镇集体企业借款近90%来自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仅农业银行借款就近一半,而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超过50%的资金来自农村信用社。可见,对于农村非公有制企业而言,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比信用社更难。

三、结论政策建议

农村企业中除了小部分集体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其它中小企业主要从非正规金融渠道借款,说明非正规金融在农村企业的发展中已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歧视的存在,限制了农村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有前景、有创新能力企业的发展;由于农村正规金融自身的问题和非正规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和供给产生了很大缺口。

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篇10

 

中央从2004年开始连续四年下发了四个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有利条件,抓住和利用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始终把金融支持“三农”工作放在特殊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农村信贷投入,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现状

总体看,“十五”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三农”的信贷投入逐年增加,支农服务方式逐步改进,较好地促进了“三农”发展。2005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类机构涉农贷款(包括农村信用社各类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贷款和农业银行用于农村龙头企业、扶贫、乡镇企业、电网改造、基础设施贷款等)余额达到4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20.7万亿元的19%,比“十五”初期增加1.6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1.7%。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银行信贷和金融服务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首先,资金需求总量更加巨大。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按照过去农村投入资金中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经验比例,即使考虑到公共财政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情况,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中的大部分仍将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其次,服务需求方式更加多样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产业集群化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既有普通的存贷款服务需求,更有各类银行卡等支付结算和理财等服务需求,客观上要求金融服务品种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服务方式更加便捷,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在这些方面显然还存在明显不足。第三,中西部金融服务需求更加突出。现有的金融服务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金融资源不足,金融网点不足,竞争力不足,金融服务整体水平较低。如何突出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确实面临新的挑战。

    二、制约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因素

以上存在的问题,反映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体制上、机制上、方式上仍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本身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支持“三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城市金融体制改革;二是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在支持“三农”中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三是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产质量差、财务包袱重、风险补偿能力低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近年来通过改革和政策扶持情况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历史包袱重、管理体制特殊,目前面临的风险仍然非常严重,制约着支农作用的发挥;四是由于商业银行撤并农村机构网点、上收权限和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不合理,导致农村资金倒流城市,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五是风险补偿和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制约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予以解决。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对策

针对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银监会党委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为,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总的思路是: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力,积极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增加支农投入,适当鼓励支农融资方式的创新,逐步完善金融支农的配套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四个“不断”,即确保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支农质量不断提高,支农功能不断完善,支农效果不断显现。

(一)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各自优势,增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

 1、政策性银行要积极探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农业发展银行将继续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没有完成之际,农发行将仍然发挥粮棉收购方面的作用,此后还要发挥支持小城镇建设、农田基本开发以及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方面的业务。尽快改变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萎缩、服务领域狭窄的状况,提高商业性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国家开发银行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力争在运用开发性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民就业和培训、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有新突破。中国进出口银行要大力支持农产品出口创汇,运用信用手段,支持涉农企业“走出去”。

2、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改革将主要立足于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各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研究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服务的特点,适当调整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扩大对基层行的授权授信,改善农村网点布局,完善服务功能,突出支持重点。特别是农业银行严格执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方案。“面向三农”,指出了农行改革发展方向必须为“三农”服务,农业银行要在其中发挥主要商业银行的作用。“整体改制”,是指整个农业银行系统要在整体改制这种框架下,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消除不良资产,要摸清家底,然后商业运作。“商业运作”,是指由于体制原因,尽管农行是商业银行,但仍然有一些政策性贷款等业务。但下一步要搞全面商业运作,经营业务必须基于商业化基础。“择机上市”,如果前三项任务都达到,也可以在方便的情况下上市,运用上市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农行进行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的改善。紧随新农村建设进程,农行要合理布局机构网点,更多关注和满足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有效需求,提高对优质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

3、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增强支农主力军的功能。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改善资产质量,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的步伐。利用点多面广的优势,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桥梁纽带作用,真正办成为“三农”服务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坚持“七个一起抓”,即,在支持“三农”上,坚持开拓资金渠道,增加资金数量与保证质量一起抓;在服务创新上,坚持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机构创新与体制创新一起抓;在风险防范上,坚持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以及今后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一起抓;在管理上,坚持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一起抓;在培训上,坚持前瞻性培训与实用性培训一起抓;在改革上,坚持巩固成果与稳步推进一起抓;在文化建设上,坚持树立信用文化意识和培育“三农”感情一起抓。突出“五个重点”,即,重点抓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支持“三农”;重点抓巩固五级分类成果,确保资产质量不断改善;重点抓案件防范,确保专项治理大见成效;重点抓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后的方向引导,机构培育,政策配套,操作完善;重点抓以管理培训为主的企业文化建设。农村信用社根在农村,农村市场是信用社的主阵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信用社的天职,农村信用社要围绕“农”字做文章,积极探索支持“三农”的有效途径,努力创新农村金融品种,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4、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支农”功能。邮政储蓄银行已于2006年底开业,要继续发挥它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等便利服务方面的功能;另外,完善、增加其小额信贷功能,使其充分发挥支持“三农”作用,使其资金“来源于民,反哺于民”。

5、加快新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新导向、新机构、新标准”加快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其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到农村设立机构(包括贷款子公司等),发展业务;支持民间资本到农村投资,开办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外资到农村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子公司;鼓励农民群众按照“自愿入股”原则投资创办的资金互助组织等。更大范围地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积极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在充分发挥各自服务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业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分散信贷风险,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为“三农”着想,找准信贷投入的立足点。

1、立足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田水利、灌区节水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六小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积极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模式,重点支持城乡公路建设,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水土保持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贷款投入,对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信贷需求积极给予支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

2、立足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产业化经营。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规模涉农企业,大力提高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项目建设,加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的信贷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积极支持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优先支持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重点扶持“公司+基地+农户”等产权明晰的经济联合体,培植一大批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和富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基地,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3、立足于完善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把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作为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采取“区别对待,重点扶持”的办法,及时做好信贷规模配置和系统内资金调度,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更新改造和生产环节的合理资金需求。同时,注重将信贷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与扶持农户农副产品生产结合起来,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与农户经营效益的同步提高。探索和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方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问题,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支持农产品外贸企业扩大对外出口,对企业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业务、贸易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应收账款融资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提供配套服务。

4、立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对县域经济和农村劳务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把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民营经济作为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产业、农村服务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其他优势产业,提高产业聚集程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增强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创业、就业和居住。建立“政策引导、企业参与、金融推动”的工作模式,探索信贷资金用于农民工培训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途径,增强对农村劳务输出组织和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建设的信贷扶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立足于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信贷投入,对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推广和资源消耗少的节约型农业项目给予优先支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发挥金融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形成地方财政、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农户等多种投资主体共同介入高新技术农业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格局。积极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增加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信贷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

6、立足于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入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扶贫发展规划和“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经营思路,积极探索创新扶贫贴息贷款的管理模式,逐年增加扶贫贷款的投放,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集聚效应。

7、立足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助学类贷款,继续做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推广工作。开办教育类贷款,通过金融支持,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整体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拓展创业类贷款,对城镇下岗人员、进城创业的农民提供创业贷款,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

8、立足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大农民消费信贷支持。拓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农户住房、大宗农机具、大额耐用消费品、就医等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发挥信贷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的积极作用。

(三)改进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1、简化手续,适当控制利率上浮的幅度,方便“三农”贷款。一要适当简化贷款抵押担保手续,优化信贷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二要增强贷款的灵活性,贷款期限的设定要与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三贷款额度的确定要与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合理资金需求相匹配,便于借款人有计划地安排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四尽可能给农民以利率优惠,减轻农民利息负担,让利于农,反哺于农。

2、加强支付结算管理,提高结算服务质量。加快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系统网络建设,扩大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的覆盖面,疏通汇划渠道,向县域企业、涉农企业和农户提供、推广多种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强化支付结算管理,坚决杜绝随意压票、退票以及无理拒付、挪用截留客户资金行为,公开银行结算方式、业务处理时间和收费标准,接受社会监督。

3、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要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强化农民工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银行卡功能;积极创造条件,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服务;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要大力开办代收水电费、电话费和民政补助款、扶贫款、计生奖励扶助款、死亡伤残家庭扶助款、保险等中间业务,支持开办农村金融超市,让农民享受到各类金融服务。同时加强金融服务的宣传教育,培养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意识,引导其合理利用金融资源。

4、增强与“三农”交流,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农业、农户的双向交流和相互了解,及时向广大农村、农户推介适合农村、农户、农业的各种金融产品,组织各农业、农户及时向金融机构推介自己的项目,拓宽金融机构投资渠道,拓宽农村、农村中小企业等的融资渠道,有效解决银行贷款难和农业企业、农民难贷款的矛盾。

5、积极做好县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金融机构要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分类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要鼓励和组织召开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洽谈会、银企座谈会、金融产品介绍会、农业发展项目推介会等,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依法维护金融债权。

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银、政、企和个人和谐发展的社会信用环境,有效防范企业和个人失信行为的发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争取政府和司法部门对维护金融债权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改善维护金融债权的司法环境和社会环境,为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创造有利条件,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及时沟通交流维护金融债权的各类信息,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加强对贷款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资金营运状况的监测。

(二)完善征信系统功能,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要继续开展创建农村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活动,进一步完善农村企业及农村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功能,加快开发建设农村信用社自身综合业务系统,尽早实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网络连接,促进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发挥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作用。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和农户特点的信用档案,组织开展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价,最大限度地解决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疏通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

(三)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信用意识。

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研究解决当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等参与的金融生态建设协调联动机制。继续加大协调和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点向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宣传货币信贷政策、金融法律知识、金融工具和产品知识,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利用金融产品的能力。大力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建设,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规范社会信用秩序,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四)要加强调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