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的会计准则十篇

时间:2024-02-26 17:53:45

存货的会计准则

存货的会计准则篇1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影响范围的逐渐扩大,目前俄罗斯、欧盟、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已经完全使用国际会计准则或逐步向其靠近。会计准则体系发展比较完善的美国也在渐渐朝着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方向进行修订。近十年来,我国企业正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竞争,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对会计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存货计价方法趋于一致。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对存货计价的方法做出的规定就体现了这一点。

一、企业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企业对具体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需要一个基本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存货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的不一致性。一般情况下,外购或自制的存货与出售的商品之间成本流转是不一致的,因此实务上就会对发出存货成本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来进行计算。为了准确提供存货成本信息,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价值。其次,要对企业的资产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价格计价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间内一般不做调整。再次,要充分考虑决策风险,保证企业所有者和投资者决策时,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最大化投资者的收益。

二、各种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用于对外销售或自用。对外销售构成销售成本;企业自用时则构成生产成本、期间费用等。通常存货用于对外销售的情况较多,所占比重很大,所以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引起的存货价值的差异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主要通过销售成本的不同反映出来。

1、个别计价法。是按每一个存货的实际成本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其成本计算准确,符合实际,但实际操作工作繁重。

2、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此法,存货较接近于最近购货成本。

3、后进先出法。是以后购进的存货先发出,按最近购进存货的单位成本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一种方法。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接近当前的市价,销售利润较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低,期末存货成本低于市价,存货销售成本偏高,利润偏低。但是,当期销售收入能够较好地与当期销售成本相配比,可以较明确地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方便考核与评价。

4、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本月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除以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成本,计算本月的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结存成本的一种方法。

5、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来的存货计价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的数量,计算出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当企业采用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时,本期销货成本是在早期购货成本与当期购货成本之间。这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销售成本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被广泛采用。但采用这两种方法会使当期计算得出的销售利润大于与当期销售成本配比的实际销售利润。计算得到的销售成本既不能与当期销售利润配比,又不能完全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因而就可能同时损害了前后两个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后进先出法在应用中存在的弊端

后进先出法首先有一个“后入库的先出库”的存货流动假设。期末存货通常是按先购入的购价确定,而发出存货的成本则按最近一次购入的存货单位成本计算,如果发出存货的数量超过最近一次购入存货的数量,超过部分要依次按上一次进货的单位成本计算。后进先出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首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容易产生存货实物流和收入流的不一致。后进先出法是假定以最后购进的存货先发出,并根据这一假定的成本流转顺序,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进行计价。他的优点是较好地使接近当期的成本与当前的收入相配比,从而计量的营业收益较为真实。不仅能够谨慎的反映当期会计利润,避免企业利润的过度分配,维护投资者、债权人的长远利益,还能够客观的反映当期会计利润,避免企业利润的过度分配,维护投资者、债权人的长远利益,与当期销售收入配比,满足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要求。但一般情况下,存货的实物流转是“先进先出”,如采用后进先出法核算,将造成实物流和收入流的不一致。另外,后进先出法虽然能够减少所得税,但同时会导致较低的净收益,影响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影响以净收益为基础的各种奖励和报酬。

其次,后进先出法加重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存货是按不同品种、规格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核算的。在此基础上应用的后进先出法我们通常称之为“单项后进先出法”。如果一个企业的存货品种、规格繁多,在日常核算工作量大的情况下,采用此法进行核算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当存货盘存制度为永续盘存制时,容易发生不合理的现金支出,造成存货积压。若采用后进先出法,通常情况下,期末存货是由若干个价格所构成。当本期销售数量大于本期购入数量时,则采购成本中包含了前期低价购入的存货,与本期销售数量小于或等于本期购入数量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加利润,同时导致支付的所得税和股利的增加,使得前者这部分现金流出量大于后者。而当本期采购数量大于本期销售数量时,又增加了期末存货的价格层次,积累了不必要的库存,不利于存货周转。

四、新存货准则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4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现行准则中所允许的发出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的规定,主要原因是实物流和资金流的不一致。这对于那些生产周期较长、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上市公司,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采用先进先出法,期末存货余额按最后的进价计算,使期末存货的价格接近于当时的价格,真实地反映了企业期末资产状况;期末存货的账面价格反映的是最后购进的较低价格,对于市场价格处于下降趋势的产品,符合谨慎原则的要求,能抵御物价下降的影响,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消除了可能亏损的隐患,从而避免了由于存货资金不实而虚增企业账面资产。

这时,如果采用后进先出法,在库存物资保持一定余额的条件下,账面的存货计价永远是最初购进的高价,这就造成了存货成本的流转与实物流转的不一致。从理论上讲,企业从后进先出法转向其他方法,如先进先出法时,会造成企业毛利的波动。并且,如果是在一个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使用后进先出法还可以降低税收。因此,转向先进先出法会对企业不利。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在当前的中国经济环境中无需考虑,因此,后进先出法的取消,对原采用的企业影响不会很大。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大、周转率较低的公司,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

存货的会计准则篇2

关键词:存货;新会计准则;差异;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2、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颁布的旧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不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另外,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造假严重,为规范会计市场,加快与国际会计接轨,保证我国会计目标的顺利实施,我国于2006年2月出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不仅理念先进、体系完整,而且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新准则的实施会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缩小会计收益调整空间,它将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考验,对企业财会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分析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在存货这一块的主要差异,并探讨新会计准则――存货准则实施后对制造企业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是指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再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是制造企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营运资金的最大组成项目。由于存货本身的特点,如种类、项目繁多,差异性大,往往又置于不同处所,而且还可能因为呆滞、过时、陈旧及受损而使其价值减损。因此,制造企业对存货的管理利用情况直接反映资金的占用水平和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存货的对象包括产成品(商品)、半成品、在产品、原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存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一种重要资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如直接购入,投资者投入,通过债务重组或非货币易取得。但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按存货管理的资产都使用新准则。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不能替代的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已售出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以及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新会计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的原因主要在于,成本流与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致,而移动平均法计算过于繁琐且无太大必要。

新准则允许因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于因存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旧准则的规定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准则规定,如果是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资产而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在满足有关条件时予以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

对于需要通过专门或一般借款,存货需要长时间处于生产周期中的制造企业来说,其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将有一部分转移到存货成本中,结果是利润表上的经营成果因此有所增加,而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项目金额也有所增加。允许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于生产周期长且借款金额巨大的制造业来说,新准则的变更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增加,关键在于改善了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指标。新准则的规定避免了将大量借款费用计入某一期间从而影响当期经营活动的正常损益,大大提高了经营者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同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一样,旧准则采用的是不完全列举的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是指对发出存货和每次发出后的存货价值的计算方法,实质上是解决存货的采购成本或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成本之间的分配问题。发出存货价值的确定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销售成本,影响当期损益的计算,也直接影响到各期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由于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的不同,故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当期利润就有着不同的影响。

新准则取消了原采用的“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在原材料价格一路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可扩大企业的利润,而用“先进先出法”则收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相反。另一方面,新准则扩大了资本费用化的范围,将使生产周期长的制造企业受益。

事实上对于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利润表的影响程度是很难估计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存货价格的变化无常和对价格变动幅度无法把握,上面的分析只是很笼统和简单的,如果要得出精确的结论可借助计算机,运用数学统计模型,在作出各种假设的情况下作详尽的分析。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了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不能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所以在存货计价方法已定的情况下,只能结合当时的经济形势作出此种存货计价方法对利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以便于我们改善企业经营。

新准则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从企业利润表来看,扩大了借款资本化对象的范围,减少了计入当期损益的借款费用,从而使企业降低了当期财务费用,提高了当期会计利润。

在新准则下,由于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将使制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也相应的改变。在存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时,先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最低,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则相应较低,而后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最高,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则相应较高;在存货市场价格持续下降时,先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最高,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则相应较高,后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最低,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则相应较低。那么在新准则未出台之前,企业则可以利用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以达到增加或减少账面资产的目的。新准则出台后,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企业将不能借助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来增减账面资产。

新准则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从资产负债表来看,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增加了存货账面价值,导致资产总额上升。

新准则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于生产周期比较长的制造业企业是有利的。由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周期较长,而且借款金额巨大,因此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将会提高该类企业的当期业绩,也更加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由此可看出,新存货准则为更加客观、有效地反映存货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证。

综上所述,新准则为更加客观、有效地反映存货对制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证。但是,新准则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也存在不利影响。首先,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与同行业选择费用化的企业相比,这使企业产品成本偏高,并且由于产品生产周期较长,销售不能当期实现,借款费用不能当期收回,从而不利于资金周转。其次,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挑战。成本管理虽然可以通过明确成本明细项目来确定产品成本,但当涉及外币借款的利率发生变动需要根据变化调整计划成本,这将导致企业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不同期间的产品成本发生变动,给企业决策带来影响。最后,允许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者可销售状态。不同的制造行业,其生产周期不同,而规定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这样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准则的实施。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的成产周期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实务操作中可能出现其他各种情况,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需要对“相当长时间”进行规定。任何法律、法规及准则都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此次会计政策的调整对制造企业产生的影响总体上是好的,同时体现了国家对制造企业的扶持政策。

存货作为一种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重要资产,涉及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对存货进行正确的计量并披露相关的信息,对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若企业相关人员对新准则相关的规定理解不透彻,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或错误的核算,让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每一企业需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评估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工作计划,并及早开始行动,建议企业采取如下的应对措施:

(1)培训――对有关管理层和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了解和熟悉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2)修订会计手册,针对复杂的会计业务,制定具体操作指引。

(3)做好衔接准备――确定新会计准则与以往会计准则和规定的差异,做出衔接调整的准备。

(4)内部控制系统方面,也要作出相应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0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1,(11).

[3]缪鸣.新企业会计制度操作指南[M].2002,(05).

[4]鞠颂东,徐杰.采购管理[M].2005,(09).

[5]蒋屏.公司理财[M].2005,(09).

[6]中国会计协会.会计研究[J].2005,(12).

[7]姚梅炎.中国会计制度设计[M].1996,(11).

存货的会计准则篇3

[关键词] 存货 旧准则 新准则

一、存货入账价值

1.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入账价值。旧会计准则的存货成本只包含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直接计入营业费用,不包括在存货成本中。

新会计准则的存货成本包含采购价格、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其中相关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搬运费、保险费、包装费、中途的仓储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相关税金包括:(1)消费税(已含在采购价格中);(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以抵扣的,确认为进项税,不计入存货成本;不能抵扣的,应计入存货成本;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计入存货成本;(3)进口关税计入存货成本。如果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会计准则意味着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购入存货的入账价值一样,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成本的构成不能再搞特殊化,因此对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有一定影响。

2.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旧会计准则: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接受投资存货的入账价值。新会计准则: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接受投资存货的入账价值,但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存货的成本。新会计准则克服了旧准则人为操纵的弊端,为企业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了基础。

3.自制存货。自制存货的成本主要包括材料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成本,这一规定新旧会计准则相同。但是新准则强调了两点:

第一,自制存货发生的非正常的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制造费用不计入存货成本,应当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自制存货,如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飞机等生产周期较长并且用于出售的资产,借入款项发生的利息可以资本化,计入存货成本中。这就意味着不只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对企业的核算具有重大影响。

二、存货发出计价方法

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新会计准则采用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法作为存货发出的方法。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大,周转率较低的公司,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

2.取消了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分次摊销法。新会计准则采用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对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取消了分次摊销法,这一方法通过待摊费用列支,以后分期摊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新准则防止了利用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的改变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三、存货的期末计价

旧准则:会计期末,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新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其中“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新准则强调,企业确定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可变现净值实质上指净现金流入,而不是指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企业销售存货预计取得的现金流入,并不完全构成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由于在存货销售过程中还可能发生相关税费、以及为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可能发生进一步的加工成本,这些构成了存货销售产生现金流入的抵减项目,只有扣除了这些现金流出后,才能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例,A公司2006年12月31日库存甲商品200件,单位成本250元,总成本50000元,每件市价260元。该批产品全部销售给B公司,与B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约定:2007年1月20日,A公司按每件220元的价格向B公司提供甲商品200件,销售费每件20元。本例中,能证明甲商品可变现净值的证据是AB两个公司签订的有关销售合同、市场销售价格资料、账簿记录和A公司销售部门提供的有关销售费用资料等。根据该销售合同规定,200件库存甲商品的销售价格全部由销售合同约定。甲商品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为基础来确定,甲商品可变现净值=220×200-20×200=40000(元)。

新准则对存货期末计价讲解的更具体、更规范、更容易操作。

四、会计科目

新准则修改了部分会计科目: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改为:发出商品;受托代销商品改为业务资产;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改为周转材料;物资采购改为材料采购;应交税金改为应交税费等。

五、账务处理

1.购入的材料,月末未收到发票,暂估价入账,下月初的会计处理,旧准则:红字冲销;新准则:做相反的处理,借: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贷:原材料。

2.结转发出材料节约的成本差异,旧准则:用红字贷记材料成本差异,新准则:用蓝字借记材料成本差异。

3.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旧准则: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坏账准备;新准则: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坏账准备。

总之,新会计准则将存货作了很大调整,请予以高度重视。在掌握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将新旧准则进行对比,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存货的会计准则篇4

一、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初始计量不同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评估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

例1:甲小企业以一批商品对A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该商品的成本为70万元,评估价值为100万元,增值税税率为17%,双方认可此商品的公允价值。

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库存商品 1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 000

贷:实收资本 117 000

(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例2:2013年1月1日,乙、丙、丁三方共同投资设立了B有限责任公司。乙以其生产的产品作为投资(B公司作为原材料管理和核算),该批产品的公允价值为4 000 000元。B公司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不含税价款为4 000 000元,增值税额为680 000元。假定B公司的股本总额为9 000 000元,乙在B公司享有的份额为30%。B公司为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公司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存货。

乙在B公司享有的股本金额=9 000 000×30%=2 700 000(元)

乙在B公司投资的股本溢价=4 000 000+680 000-2 700 000=1 980 000(元)

B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原材料 4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80 000

贷:股本——乙 2 700 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 980 000

二、加工取得存货的成本构成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通过加工取得的存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小企业应当根据成本管理的要求和生产特点,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和成本计算方法。对于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应当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分别归集。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加工成本由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构成,其实质是企业在进一步加工存货的过程中追加发生的生产成本,不包括直接由材料存货转移来的价值。

三、关于存货减值的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中,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企业会计准则中,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则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例3:2012年12月31日,某公司发现生产的A产品市价下跌,生产无利可图,决定停产。生产A产品剩余材料的账面金额为12 000元,拟将其出售。当日该批材料的市场售价为10 000元,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及税金2 000元。

如果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则不需要做账务处理。

如果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如下:

可变现净值=10 000-2 000=8 000(元)

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2 000-8 000=4 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4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4 000

四、原材料的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结转的材料成本通过“其他业务支出”科目核算;企业会计准则下,通过“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核算。

例4:承例3,2012年1月10日,出售该批材料,售价为9 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

确认收入时,两准则做相同的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10 530

贷:其他业务收入 9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 530

结转成本时,小企业会计准则:

借:其他业务支出 12 000

贷:原材料 12 000

结转成本时,企业会计准则:

借:存货跌价准备 4 000

贷:其他业务成本 4 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12 000

贷:原材料 12 000

五、对存货盘点的结果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盘盈存货的成本,按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价或评估价值确定。盘盈存货实现的收益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盘亏存货发生的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支出”。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盘盈的存货按重置成本作为入账价值,经批准后冲减当期“管理费用”;盘亏存货属于计量收发差错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存货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属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例5:甲公司在财产清查中盘盈A材料100千克,实际单位成本50元,经查属于收发计量方面的错误。

盘盈时,两准则做相同的账务处理:

借:原材料——A材料 5 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5 000

批准处理时,小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 000

贷:营业外收入 5 000

批准处理时,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如下: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 000

贷:管理费用 5 000

例6:乙公司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盘亏B材料,实际成本50 000元。经查: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损失3 500元,其中收回残料价值1 000元,净损失2 500元;由于自然灾害造成损失46 500元,其中保险公司同意赔偿25 000元,净损失21 500元。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

盘亏时,两准则做相同的账务处理: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0 000

贷:原材料——B材料 50 000

批准处理时,小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50 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50 000

批准处理时,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如下:

借:原材料——B材料 1 000

管理费用 2 500

其他应收款——某保险公司 25 000

营业外支出 21 5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50 000

六、生产用固定资产日常修理维护领用存货的处理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下,领用的存货记入“制造费用”科目;企业会计准则下,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例7:2013年1月15日,用于生产某产品的生产线停工一天进行年度维护,维护中领用价值4 000元的C材料。

小企业会计准则:

借:制造费用 4 000

贷:原材料——C材料 4 000

企业会计准则:

借:管理费用 4 000

贷:原材料——C材料 4 000

存货的会计准则篇5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存货核算;比较

旧存货准则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结转、披露、衔接和附则共十个部分组成;新存货准则的总体结构有所改变,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个部分组成。

一、新旧会计准则存货会计的变化

1、准则的适用范围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本准则不涉及:

(1)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

(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

(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

(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

而新存货准则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相比之下,新存货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广。

2、存货的采购成本方面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六条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而旧存货准则除了此项规定外,为了与原执行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衔接,还对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的采购成本单独作出了说明性的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新存货准则取消了这项规定,同时在第三章第九条“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内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

3、存货的加工成本方面

旧存货准则对存货加工成本的确定,列举了可选用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和联产品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并规定了主副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而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七条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没有对制造费用分配等方法进行列举。

4、存货成本中的借款费用方面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条明确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如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因旧借款费用准则中仅规定用于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所以旧存货准则不涉及存货成本中的借款费用问题。

5、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成本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新存货准则亦未具体规定如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存货的价值应如何确定。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中,增加了旧存货准则中未提及的内容,即“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实际上,这一做法在会计实务中已被普遍采用。另外,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中,也相应地将旧存货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扩展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旧存货准则专门规定了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确定方法,而新存货准则删除了此项规定,其原因与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重新运用有关,即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可以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故不需作专门规定。

6、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方面

旧存货准则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存货准则所列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并将“个别计价法”的位置调整到最后。这一做法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情况;二是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已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新存货准则的此项修订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7、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方面

与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相同,旧存货准则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也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即,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采用明确限定为一次转销法和五五摊销法两种。

8、盘亏或毁损存货的损失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新存货准则在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进一步说明“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9、存货的披露方面

在旧存货准则基础上,新存货准则取消了企业应当披露“存货取得的方式以及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和“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如主营业务成本等。”的规定。除此之外,由于新存货准则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因此亦相应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要求披露“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的规定。

二、新存货准则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旧准则规定的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不实,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采用公允价值确定,避免了人为操纵性,保证了存货资产的真实性。

存货的会计准则篇6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存货会计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鉴于存货在资产中的重要性,财政部于2001年11月9日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该准则于2002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自2003年1月1日起其他企业也开始施行。为满足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进一步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等,财政部对原存货准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于2006年2月15日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该准则)。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主要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四章共二十二条组成。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到第二条,明确了制定新存货准则的目的、依据以及该准则不涉及的内容范围。其目的在于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同时,明确指出新存货准则不涉及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建造合同形成的存货。

第二章《确认》,第三条到第四条,明确了存货的概念以及存货确认的条件。从概念上看,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从确认的条件看,需要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一是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第三章《计量》,第五条到第二十一条,分别说明了存货成本的经济内容、存货的初始计量方法、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存货的期末计量方法、存货成本的结转等。

存货成本的内容。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其中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存货的初始计量。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但下列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A、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B、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C、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

存货成本的期末计量。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章《披露》,即第二十二条,规定了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存货相关信息内容。

二、新旧会计准则变化分析

(一)在总体结构上有所变化。《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章内容组成;而原准则是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结转、披露、衔接和附则共十部分内容组成。

(二)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关于发出存货成本的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改进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存货流转的真实情况,会造成存货的实物流与成本流相互脱节。从目前来看,取消后进先出法,会使原来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存货较多而且周转率较低的企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但从长远来看,取消后进先出法,可以使企业更加真实的反映存货的流转情况,以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而移动加权平均法实质上是加权平均法的一种形式,国际会计准则也没有移动加权平均法。

(三)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内容的规定与说明。旧存货准则中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而在新存货准则中没有这样的规定与说明;相应地,新存货准则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中也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

(四)新存货准则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中将旧存货准则中“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成本”的内容修改为“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使之更加明确、更加具体。

(五)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对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具体规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从而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存货中(而不再只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因此,使得一些需要通过取得专门借款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将导致使存货处于长时间生产周期中的企业损益表中当期的财务费用减少,利润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资产额和权益额也相应增加。从而使那些专门为出售而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所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例如,船业有限责任公司A(以下简称A公司)按照与远洋运输有限责任公司B(以下简称B公司)签订的合同,于2007年7月1日开工,为B公司建造大型车辆滚装船,预计建造工期为22个月。为建造该型车辆滚装船,A公司于2007年6月30日由银行借入3年期、到期还本付息、不计复利的专门借款2000万元。2007年度,A公司借入该项专门借款应计提借款利息为66.95万元,其中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计算的符合资本化的借款利息为25.025万元。本例中,A公司2007年度计提的借款利息66.95万元,按照原准则的要求应当全部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但按照2007年执行的新存货准则要求,则应将2007年计提的银行借款利息中的25.025万元计入存货成本(该大型车辆滚装船的成本),其余41.925万元的银行借款利息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按照旧存货准则的规定则应将66.95万元的借款利息仍应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

(六)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收获时农产品的成本和企业合并时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本次新制定的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同时又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关于捐赠方提供了有关证据和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证据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成本确定的相关说明。

(七)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内容。相应地,新存货准则在第十四条中将原存货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内容重新修订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以与新存货准则第十三条相对应;而原存货准则中则没有对“提供劳务”存货成本做出规定。

(八)新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而公允价值的确定是本次新修订会计准则的一个亮点;而原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所以原存货准则对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的不实。

(九)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原准则采用的是不完全列举的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明确规定为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两种方法。

(十)新存货准则对原存货准则中“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在第二十一条中做出进一步说明:“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使企业对存货发生盘亏或毁损的会计处理规定更加明确、具体。

(十一)新存货准则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

1.新存货准则强调应当披露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对其总额的披露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而旧存货准则强调不但应当披露其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而且应当披露其总额。

存货的会计准则篇7

一、存货初始计价环节的改变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新存货准则在产品成本归集方面用完全成本法取代了旧存货准则的制造成本法。即规定“产品成本由产品在达到可销售状态前发生的所有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及无形损耗等构成”,取代了旧准则中“产品成本由制造产品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构成”的规定。这样,存货的实物构成与其耗费的价值就趋于一致。新存货准则相对于旧存货准则来说在初始计价环节的改变对企业损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人工成本核算完整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货币性的职工工资薪酬(包括工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教育经费,即“五险一金二费”)和非货币性的职工工资薪酬(包括福利费和无偿使用企业资产等)均属职工薪酬,即属人工成本的范畴。

根据新存货准则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企业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实际发生的职工薪酬按照受益对象进行分配,计入相关存货成本。

新存货准则规定按实际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计入存货成本,取代了旧存货准则中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14%的比例计提,按受益对象计入存货成本的规定,降低了存货成本,使当期结转销售成本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当期损益。新存货准则将“五险一金二费”和职工无偿使用企业资产计提的折旧和发生的费用由期间费用转入存货成本,而不再遵循旧存货准则不分受益对象全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的做法,使当期费用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当期损益。

2、进货费用可计入存货成本

新存货准则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可以计入存货成本。而旧存货准则将进货费用计入当期费用(原营业费用)。进货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后,使当期费用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当期损益。

例如:永兴公司是工业企业,属于一般纳税人,2008年1月采购材料A支付价款35.1万元(含税金5.1万元)用于加工生产甲产品,并取得防伪税控专用发票;采购过程中发生运费5万,取得专业运费发票,其中包括3万元的建设基金;另支付装卸费6000元和保险费1500元,取得普通发票,以上款项均已支付。不考虑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费,存货成本计量如表2。

3、存货生产周期内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计入存货成本

船舶、大型机械制造等企业均为订单式生产,生产周期长、占用资金量大,生产产品时会筹集专门资金或占用一般借款资金。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在产品生产周期内的专门借款的利息扣减其取得的利息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金额(即专门借款净利息)与实际占用一般借款(即累计资本支出)应负担的利息为可资本化利息。新存货准则允许可资本化利息计入存货的成本,而旧存货准则将这部分利息支出作为当期财务费用。存货生产周期内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后,使当期财务费用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当期损益。

4、生产周期内的仓储费用可以计入存货成本

酒类、生物制造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对生产品进行必要一段时间的储存,在储存中发生必要的仓储费用,如职工薪酬、折旧、材料消耗等费用,新存货准则规定仓储费用可以计入存货成本,而旧存货准则将仓储费用计入当期费用(原营业费用或管理费用)。生产周期内的仓储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后,使当期费用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当期损益。

5、无形资产摊销金额允许计入存货成本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专门用于生产产品的无形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转入到所生产产品中体现的,该项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应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而旧存货准则对无形资产不加以区分受益对象直接将其摊销额全部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金额计入存货成本后,使当期管理费用降低,从而增加企业当期损益。

二、存货发出环节的改变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新存货准则修正了旧存货准则存货发出环节核算的价值流转与实物流程不完全一致的缺点,使价值流转按实物流转进行核算,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损益。新存货准则在存货发出环节的改变对企业损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周转材料的成本摊销可以采用分次摊销

建筑企业通常分批采购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周转材料,这部分周转材料具有单位价值较小、数量多、分批采购金额较大、使用周期在一年以上和分次使用等特点。新存货准则规定,具有这种特点的周转材料可以采用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或者分次摊销法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费用。而旧存货准则规定对周转材料应当采取一次摊销法或五五摊销法等。周转材料的成本采用分次摊销后,使当期资产成本和费用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当期损益。

2、取消了存货成本结转的后进先出法

由于存货具有一定的保质期,并且易受技术更新而淘汰及替代新产品潜在威胁等因素影响,企业在加强存货发出环节内部控制时尽可能采取先进先出的实物流转发出存货。旧存货准则规定的按后进先出法结转成本显然与存货实物流转不符,故新存货准则规定的存货成本结转方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取消存货成本结转的后进先出法后,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使物价上涨的情况下,降低了当期销售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当期损益。

3、分期收款发出商品时全部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

采用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销售,即商品已经交付、货款分期收取,企业应在签订合同或协议并将商品发出时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即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认当期收入金额、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未实现融资收益”,并在收款期按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金额,冲减财务费用。而旧存货准则分期收款发出商品是按收款期的收款额分期确认收入、结转对应成本,而且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确认全部收入后,增加了当期营业收入,减少了收款期财务费用,从而增加了企业当期损益。

4、特殊交易发出存货作为存货处置确认销售

新存货准则规定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及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交易等特殊交易,其发出存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企业应在交易日按存货公允价值确认为收入、结转其账面价值的成本。而旧存货准则对以上特殊交易发出存货按账面价值结转不产生收益。特殊交易发出存货的作为销售后,增加了当期营业收入,从而增加了企业当期损益。

三、存货持有环节的改变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企业的不可撤销待执行销售合同变为亏损合同时,存在标的存货的,应当对标的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并以存货的合同价扣除相关销售费用和税费后金额作为其可变现净值与其账面价值之差计提当期存货跌价准备;不存在标的存货的,也应以存货的合同价扣除相关销售费用和税费后金额作为其可变现净值与按当期存货生产成本暂估其成本的差额,确认为预计负债,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而对待执行销售亏损合同,旧存货准则未考虑不存在标的存货的预计负债。虽然销售亏损合同存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和预计负债,降低了企业当期损益,但在亏损合同执行期,由于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预计负债随着销售成本的结转而转销,因而提高了合同执行期的当期损益。

四、存货盘点环节的改变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企业每年至少对存货盘点一次,发现存货盘盈时必须认真核查原因,对于属于计量误差引起的盘盈应冲减当期生产成本或营业成本;若属于记账错误的会计差错,就要进行会计差错更正,涉及以前年度会计差错的,还要进行追溯调整,不能再简单、甚至人为地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存货盘盈作为会计差错更正处理后,降低了存货会计差错的发生率,杜绝了企业利用存货盘盈而人为调增当期损益的现象。

五、存货期末计价环节的改变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存货的会计准则篇8

[关键词] 准则 存货 比较分析

一、引言

旧的会计准则关于存货方面包含了引言、定义、确认、计量、披露等13项规定,新准则只包括了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4章。在适用范围方面存在以下方向的不同。

第一,新的存货准则将收获后的农产品和企业合并取得的存货纳入了核算范围,去掉了消耗性生物资产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

第二,旧准则只是不包括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牲畜等与农产品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以及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

二、存货概念及差异比较

旧准则对存货的定义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新准则的定义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通过比较发现,虽然两个准则所表示出的大致意思是相同的,但新准则将“正常生产”改为“日常生产”,语言更规范。

1.存货的初始计量及发出成本。旧准则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一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直接归属存货采购的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

新准则没有再单独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成本的计量问题。根据新准则的要求,不论企业的性质是工业企业还是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的内容都是一致的,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关于存货的加工成本,没有发生变化。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以及仓储费用,和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等,不计入存货成本,应当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旧准则中对于发出存货的确定,采用的是列举方式。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从理论上讲,先进先出法更能体现出存货的成本流动和实物流动的一致性。

2.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新准则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规定处理。也就是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某些存货项目,尤其是那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比如造船厂的船舶。新准则的出台意味着允许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而发生利息资本化,可以计入存货价值,不再计入损益。所以可资本化也不再仅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

3.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及披露。新准则规定“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少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的,其会计处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旧准则未做此方面的规定。2006年由于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完成,各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在披露部分均只是规定在附注中应披露的内容。新准则相应的取消了两方面的披露: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与其他方法的差异,以及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的披露。

4.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

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等。”而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五五摊销法。新准则的改进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三、转回存货的跌价准备处理

旧准则规定“企业每期都应当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果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则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应当减少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新准则规定为“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四、结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新准则的适用范围比旧准则更加广泛。因此对存货的改进和差异比较应用新准则更容易把握和规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2[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2003[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庄恩岳:中外会计准则比较2006[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年版

[5]陈文军钟慧:新会计准则的精髓――会计职业判断的精髓2006[D].南京师范大学

[6]林升平:新旧存货准则的差异比较2007[D]

存货的会计准则篇9

(一)企业对存货可变现净值设定的审计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依据是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异,而可变现净值的设定是否恰当,是审计其跌价准备计提的核心。审计时,应对以下几方面予以关注和审查:

1.可变现净值的特征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应为销售的现金流量扣除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作为原材料的存货,还应扣除达到预计可销售状态可能发生的加工成本等相关支出,扣除后的净现金流量为可变现净值。

2.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按照规定:

(1)企业通常按照单个存货项目测试其可变现净值和计提跌价准备;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测试其可变现净值和计提跌价准备;只有难于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才可以合并进行可变现净值测试和合并计提跌价准备;

(2)原材料等为生产而持有的存货,材料价格下降并不表明其可变现净值已低于成本,只有当预计其加工成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该材料才可以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

(3)售价、合同价不是可变现净值,但应作为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基础。销售的存货,有销售合同的,按合同定价作为可变现净值的计量基础;超过合同存量的存货,应以一般销售价为基础计算可变现净值。

审查以上事项时,如果发现企业未按上述原则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应建议其重新进行减值测试,或由审计人员在企业会计人员配合下进行减值测试。如果重新测试的结果应计提的跌价准备,与企业已计提的跌价准备有较大差异,应建议企业进行调整更正。

(二)存货跌价准备计算方法正确性的审计

首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可按照“应提数=存货成本-本项(类)存货可变现净值”这一公式计算的正值计提(负值不提);以后期末再计提时,对于已经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则应按照“应提数=本项(类)存货的账面价值-期末该项(类)存货可变现净值”公式计算,该公式计算结果为正数的,则为应补提的准备,计算结果为负数的,则应按照该负数绝对值与已提跌价准备数两者中较低者冲回已提准备。

审计时,如果企业计提或冲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不符合上述原则,应建议做调整更正。

二、对存货跌价准备使用和转销的审计

(一)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是《小企业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除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以外,小企业售出商品时可以不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待期末时一并进行调整。《小企业会计制度》在“总说明”中规定:小企业以存货进行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以物抵债),都应结转其付出存货的“账面价值”。“账面价值”,应包括其账面余额和作为备抵项目的跌价准备金额。

审计时,如果小企业对于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的付出存货未按规定结转已提跌价准备的,应建议予以更正;对售出存货已结转跌价准备的,则不必建议更改。

(二)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以付出存货进行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时,应同时结转付出存货的账面余额和相应的跌价准备余额,对于售出存货是否应结转相应的跌价准备,则未提及。

但在之后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财会[2003]10号)中规定:

(1)计提了跌价准备的存货,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货已经销售,则企业在结转销售成本的同时,应结转对其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冲减当期的管理费用;

(2)对于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转出的存货,也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跌价准备,“但不冲减当期的管理费用”,而按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的原则进行处理;

(3)某项已提跌价准备的存货部分转出的,应采用转出存货与未转出存货账面余额比例法结转转出存货的跌价准备。

另外,存货发生毁损报废时,报废存货的跌价准备应转出抵减报废损失。

审计付出、报废存货应结转的跌价准备,如果发现企业的做法不符合上述规定,应建议企业更正;但是,如果应结转存货跌价准备数额并不很大,或者不影响或基本不影响期末存货项目列报的真实性,也可以不要求企业进行更正,但应告知企业以后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三)被审计单位执行的是新准则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及其《应用指南》,对已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付出时如何结转跌价准备,只提到已售存货结转成本时,“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结转到什么项目未作规定,其他新准则对此也未作更具体的规定。

笔者认为,这里除《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规定可供遵照外,其他情况下发生存货付出,其跌价准备的结转可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办理。鉴于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企业最终经营成果并不发生或很少发生影响,因此对采用不同方法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审计时都可予以认可。

三、对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审计

已提跌价准备的存货如果以后价值又得以恢复,其恢复增长的价值应在原计提的限额内予以转回。各类会计制度都有与此相同或相类似的规定。

审计存货跌价准备转回时,应把握如下原则:

存货的会计准则篇10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后进先出法; 资本化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变革的地方很多,这里仅就新旧准则《存货》计量的差异作一比较。

一、新旧准则《存货》计量的差异

(一)存货计量属性的差异

旧准则是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基础,新准则对于存货的计量仍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但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相关性,适当引入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应用与计量,是此次准则改革的主要亮点之一,但仍比较谨慎,因为中国市场的发展还不够完善,确定公允价值的资料相对难以取得,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应循序渐进。公允价值在存货准则中体现在“第十一条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二)存货初始计量的主要差异

首先,体现在存货采购成本方面:新准则第六条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新准则中删除了“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即执行新准则后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过程中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同其他企业一样均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

其次,新准则增加了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的规定,这是新旧准则较大的差异。新准则第十条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对那些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将其借款费用资本化,否则不属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某些存货与执行旧准则相比无疑会使当期财务费用减少,利润增加,存货成本和权益增加。

(三)存货后续计量的主要差异

相对于旧准则,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这是这次会计制度修订的亮点之一,主要是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另外,新准则增加了“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的规定。

二、新准则《存货》计量的变革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一)公允价值引入提高存货信息的相关性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和特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对存货的定价,它是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具有信息及时、充分、客观可比、全面反映管理层决策水平等特性。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对存货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可以及时、真实地反映企业存货的价值变化,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

(二)存货初始成本计量的改变更符合配比原则

其一,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当期不一定会完全销售出去,会产生期末结余,例如苏宁电器2006年期末存货就达34.9亿元。按照新准则核算存货的成本,这部分没有销售出去的存货之中,包含了计入存货的采购费用,从而导致了当期利润和资产的增加,当然如果当期采购的存货全部销售出去,两种核算方式对企业当期资产和利润没有影响。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更符合会计上的配比原则,企业采购存货过程中所发生的采购费用,本质上讲是企业为采购商品必然发生的费用应当计入相关存货的成本中,这样结转的销售成本才与取得的销售收入具有配比性,期末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成本才是企业取得存货的真实成本。

其二,根据新准则的规定,制造轮船、大型机器设备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可以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将借款费用资本化,即计入存货成本中。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更具合理性,为建造这些大型设备所借款项而发生的利息费用,与商品流通企业为取得存货而发生的采购费用类似,也是企业为获得某项资产而发生的费用,根据配比原则应当计入其成本中,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当期的成本费用、收益和资产。

(三)存货后续计量提高了资产负债表会计信息的质量

中国物价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波动,采用后进先出法首先是期末存货价值偏离当前的实际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其次,后进先出法不符合企业实物流转过程,因为存货进入企业的时间不同,一般存在贬值过时的趋势,致使企业倾向于把先进入企业的存货先发出去;再次,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因此,取消后进先出法更符合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三、新准则《存货》计量的不足

(一)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客观标准

存货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符合客观的经济环境。经济越发达、资本市场越完善,财务会计信息服务于经济决策的目的就会越明确,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作用就越强。英美等西方国家证券市场发达,其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对管理层形成了有力的外部约束,因而相关的公允价值不仅易于取得,而且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空间也相对较小。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相关财经法规还不够健全,公允价值计价标准不容易获得,而且可能会有人利用估计、假设、判断来进行利润操纵,这也是本次会计准则没有全面采用公允价值的原因。

(二)存货初始计量为企业调控利润提供了空间

新存货准则允许商品流通企业选择将存货采购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上市公司可以利用新存货准则来调节当期利润。当企业需要调增当期利润时,就可以选择把一部分采购费用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从而使当期利润增加;当企业需要调减当期利润时,可以将采购费用计入营业费用中,从而冲减当期利润。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使存货成本缺乏可比性

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变革,使用借入资金生产的产品与用自有资金生产的产品,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因生产产品的资金来源不同而使其产品成本不具有可比性,甚至同一企业各期产品因生产资金来源渠道上的差异,导致各期产品成本缺乏可比性。

(四)存货后续计量降低了进货成本与现在的收入配比性

“后进先出法”是以最近的进货成本与当期的收入相配比,得出的利润就较为准确。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时期,以后进先出法计量存货成本,计算当期销售利润更能反映出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排除因物价上涨而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总之,新会计准则《存货》在内容、形式、观念上更接近国际会计准则,这符合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中,金融、资本市场飞速发展,这一切都要求中国的会计准则要与国际趋同、应符合决策有用观。当然,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然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却不能否定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l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