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4-02-21 17:46:44

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

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两化互动战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

近年来,四川省一直将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工作重点。2007年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四川省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一主、三化、三加强”,指出要加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201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更是着重强调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做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并明确提出实施“两化互动”战略是四川省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战略部署。

现阶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四川省各项经济工作都要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推进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在此背景下,四川省“两化互动”战略的提出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发展观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化互动”战略进一步强调了工业化的新型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同于传统工业化道路,传统工业化把工业化单纯看成是量的规定性,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绝对优势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从量的扩张上表现为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经济学界根据人均GDP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划分成为三个阶段:人均GDP在300美元以下为工业化初期;人均GDP在800—300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中期;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为后工业化阶段。四川省许多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或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但这种衡量方法只注重了量的规定性,忽视了经济结构等质的规定性。

而新型工业化则强调了质与量的统一,强调了工业化过程中要注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工业化发展速度适度等。四川省在推动两化互动发展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新”字文章,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把推动科技成果转换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市县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注意工业化发展速度的适度化,注重工业化发展中的可持续性与环境保护问题等,切实在工业化过程中体现结构调整、内涵发展等主题。

二、“两化互动”战略强调了城镇化道路的新型化

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化、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的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其包含多层含义: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等。

四川省两化互动战略则强调了新型城镇化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强调了其科学发展属性,强调了城镇形成过程中的集约式、平衡式、协调性发展。新型城镇化注重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文化、公共服务保障等内涵为中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注重物的城镇化转为注重人的城镇化,切实保障新进城人员的社会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推进城镇化,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居住与经济发展载体。

三、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应当协调发展

当前四川省进入工业化与城镇化“双加速”阶段,更需要遵循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经济规律,促进四川经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也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仅依靠自发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把自发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

1、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两者是相辅相成、互助共进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空间依托的必然结果,并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两化互动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原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4-0009-02

1引言

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在当前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面对发达国家“先发优势”的诸多制约,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机遇更好地实现工业化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党中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面对各种国际机遇和挑战冲击下的必由之路,也是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工业全面振兴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回顾

2.1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探索过程

国内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要追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见下表。

2.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学术界如江小涓(2002)、张海静(2002)、崔向阳(2003)、胡鞍钢(2003)、洪银兴(2003)、赵振华(2003)、吴敬琏(2005)、翟书斌(2006)、谢春(2011)等学者,都对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虽然他们的视角不同,却有以下几点共识: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与信息化相融合、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是坚持生态文明、能够促进集约型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是以人为本、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道路;是统筹兼顾、能够加快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工业化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使“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相得益彰的工业化道路。

3新型工业化评价综述: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问题的研究可分两个阶段:2002—2004年为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多从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特征以及我国走此道路的必要性等方面来展开论述;从2005年开始至今,研究阶段已从理论描述性分析上升到实证分析,即对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进行实证评价以确定其所属的时期,然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3.1新型工业化评价标准

中国学者们对新型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已达成共识,即认为综合评价指数小于0.6,为新型工业化初级阶段;若在0.6和1之间,为中级阶段;若是大于1,则为高级阶段。谢春(2011)、苏孝辉(2011)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如今处于新型工业化中期阶段。

3.2新型工业化评价方法

对于新型工业化的评价方法,涉及多指标综合测度模型,其核心问题就是权重的确定。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于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前两者方法是应用比较普遍的赋权法,第三个方法流行于最近五年的研究中,是在总结主观和客观赋权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创新出的综合方法。

主观赋权法是评价者对指标的重要程度给出人为的评价以此确定指标权重,常用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集值迭代法等。这种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大,稳定性较差。

客观赋权法是指根据指标数值变异程度所提供的客观信息来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常用的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均方差法等。虽然此方法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偏差,但是却会忽略决策者的主观信息,可能导致确定了的指标权重违背实际情况。

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简单来说是根据研究实际选择一种主观赋权法和一种客观赋权法,将两者采用不同的权重组合方法(基本分为两大类:线性加权组合法和乘法合成归一化法)结合起来决定权重的一种方法。它既包含主观法又有客观法;既能反映决策者的主观意愿,又可以做出各评价指标重要性的客观测度,因此可以有效地规避以上两种赋权法各自的缺点,发扬其优点,可以说是现今研究新型工业化测度问题关于指标评价方法的科学合理选择。

3.3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若说学者们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尚能找到共鸣,那么对评价指标体系,可谓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由于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克服传统工业化指标只注重速度和质量而忽视环境质量、资源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和人力使用方面的问题,国内学者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首先是决定层次性,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目标层、决策层和指标层”来划分层次。顾名思义,目标层就是指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水平;决策层位于中间,指用来反映综合水平的各大类指标;指标层位于最低端,也就是指可以反映决策层指标的更具体的分指标。二是以等级来划分层次,即“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所表达的含义与第一种类似。

其次是决定内容。早期研究者们选择反映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增长质量两大方面作为决策层或二级指标。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将可持续发展考虑进去,形成工业化水平、工业化质量和工业化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三足鼎立的中间层次设计。最近,更多学者尝试打破传统,从不同角度完善它:如王传捷(2010)设计了包括技术、组织、制度和社会其他四大类指标体系;还有学者以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概念中涉及的五个方面作为决策层或二级指标,力求构建出更符合新型工业化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见,国内对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尚无统一标准和既定框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4结论

总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为更好地贯彻执行该道路,国务院于2008年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并于2009—2011年陆续批复了两批16个部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其间2010年国务院又批准沈阳经济区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各实验区共同努力、不负众望,在2013年的验收中都有喜人的亮点。可以期待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未来会有更骄人的战果。

参考文献:

[1]谢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及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2]潘树颖.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2.

[3]孙智君,周滢.中国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学习与实践,2012(3).

[4]范雪萍.1840年以来我国工业化思想的演变[J].经济研究导刊,2013(2).

[5]孙学光.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分析与科学推进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6]谢春,李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1(3).

[7]涂文明,蒋永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域实现指标与模式设计[J].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2009(5).

[8]张海静.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J].经济问题,2003(7).

[9]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N].文汇报,2005-02-17.

[10]江小涓.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J].求是,2002(24).

[11]崔向阳.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探析[J].经济研究,2003(3).

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全球化;政治复杂化;前瞻

[DOI]10.13939/ki.zgsc.2016.03.010

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提高。随着当今世界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由科技水平决定的产业结构又有了新的内容,赋予了工业化发展新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涵括过去没有的内涵。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既有继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有增速下降的客观事实。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我国提出的“新四化”同步发展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既要与其他方面紧密结合,又要严格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汲取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经验与教训。为此,我国必须要科学认识新型工业化的深刻内涵以及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走出一条科学的、动态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由此可见,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既要面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又要切实提高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充分结合政策、理论、实践的优势,在新常态下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内涵。

1.1 科学理解新型工业化与技术进步关系,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并且要求“新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就是要科学理解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关系,抓住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技术方向。每个时代都具有自身不同的技术特征,在经济增长与工业化并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公认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当时正处于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革命代替了过去的动力提供方式,使得工业效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工业革命抓住这一机会,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工业化的经济强国。同样,我国当前面对的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必须要牢牢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把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融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水平真正达到世界的高度。

1.2 科学理解新型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关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工业化发展不能脱离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客观路径进行推进。为此,新型工业化必须要遵循产业结构变迁的规律,我国的工业化要牢牢面对工业产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步下降的事实,并且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越是上升,这一比重将越是降低。应对这一客观实际要求,我国要提高工业发展技术水平,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并以此为平台,充分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伴随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二、三产业的相互交织与相互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必须在产业结构变迁的基础上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激发服务业生产效率,进而提升国家经济实力。以近来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为例,已经很难严格定位在哪个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包括生产、信息、金融、物流等多个环节,高度整合了经济资源,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1.3 充分重视新型工业化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更加注重工业化质量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的最终目的从国际层面看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与世界影响力的提高,从国内看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切实改善,因此,新型工业化必须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要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与工业化的发展质量。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自身工业基础薄弱并且国际政治环境恶劣,从发展伊始基本上一直依靠自力更生进行工业生产,虽然成果显著,但是在技术创新上一直处于落后和赶超的状态,造成工业发展出现各种问题。一是较多考虑政治、军事等方面因素,导致产业布局不合理,浪费资源,降低效率,影响了工业化发展。二是技术水平不高,工业生产粗放式经营,“三高两低”情况严重,继而经济效率不高。三是长远与整体规划不够合理,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当前的新型工业化,是重视经济效益与发展质量的工业化。

1.4 合理认识新型工业化与实际国情的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

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都有符合自身情况的不同发展道路,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也必须结合我国的自身国情,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工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是提高工业生产力的能动因素,是整合各种生产要素的关键所在。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复杂程度也必然相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同样相应提高才能适应客观发展情况。只有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新型工业化生产与创造能力才会得以释放,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和新型工业化替代过去劳动经济和传统工业化的今天,劳动力是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经济资源。当前发展新型工业化,我国要借助人力资源丰富的国情,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人力资本优势相互促进。

1.5 科学理解新型工业化与持续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工业化发展道路

新型工业化,既是高效发展的工业化,又是持久发展的工业化,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发展新型工业化,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与物质基础,必须节约利用、循环利用。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吸取先期工业化国家的沉痛教训,努力避免剥夺资源、牺牲环境,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互相协调,使得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也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面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反思

我国过去的工业化发展历程,为当前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1 新型工业化要面向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充分领悟新型工业化发展内涵,跟紧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弥补发展水平差距。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相对比于自身状况可以说有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成绩是可喜的;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客观形势是已经大大缩小了双方的差距,但是要全面达到世界工业化先进水平还要进行更加科学的发展,通过金融与创新支持、与信息化紧密结合等手段加快是我国的必要选择。

2.2 加强整体规划,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纵观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伴随着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工业化水平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的工业发展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与优化,这其中既有现实因素,也有过去政策不够科学严谨的因素。因此,在我国当前与未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进行超前规划,在工业发展上提前科学布局,实现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2.3 注重国际竞争,逐步实现向国际产业链高端上移

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世界的工业发展水平不会停滞不前,经济全球化竞争也会愈演愈烈,因此,我国的工业发展在与自身比较的同时,还要与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力争占据国际产业链高端位置,获取更多经济附加值,进而实现良性发展。因此,我国进行工业化,必须综合考虑多重因素与未来发展趋势,最终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2.4 合理配置经济资源,重视人力资源因素

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要认真审视自身的国情,制定与国情相符的发展政策。我国是人口大国,发展中必须要科学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索洛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指出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需要比以往更加认清人力资源的意义,趋人口发展红利避摊薄经济总量之害。同时,我国还要改变过去不充分重视资源、环境因素状况,改变“三高两低”发展模式,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3 大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重点前瞻

目前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经济总量第二的大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必将对国内国际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需要有长远的眼光看待未来的发展。因此,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无法也不能完全复制其他国家工业化历程,必须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1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新型工业化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已经开放成为一个“地球村”,任何国家都无法完全闭关锁国,必须切实面对经济全球化、迎接经济全球化才能顺应潮流、获得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发展新型工业化与经济全球化密不可分。

第一,正确认识工业产量世界占比的变化。我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生产效率相比过去将有大幅提高,主要行业工业产品数量的所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会增长到一个较大比重,因此,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必须提前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合理规划,避免经济资源错配。过去,我国工业规模小,可以通过外贸进行调剂;当我国高度工业化实现后,如果再不计后果盲目发展,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已经在钢铁、光伏等行业初步显现。一是产能过剩,资源浪费惊人。我国由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生产能力开发,已经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多种工业产品产能高居世界第一。这种情况有喜有忧,负面作用是不注重产品内在质量与科技含量将会导致大量滞销,严重浪费经济资源;同时,如果不加合理规划,大量重复建设,导致产能极大过剩,投资效率低下,扭曲经济结构。二是恶性竞争,效益损失严重。工业产品盲目生产过量的后果经济学中早有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就已详细论述,恶性竞争导致企业入不敷出,产品积压,最终破产。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经济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效率低下,生产停滞。如今,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保证合理竞争的同时,要正确认识生产领域的产能问题,不再重复以往的错误。

第二,正确认识生产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意味着工业产量与质量极大提高,进一步奠定我国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的地位。但是,我国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工业产量占比到达世界整体较大份额时,由于世界经济的深刻相互影响,会反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目前本身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生产与消费结构对比于发达经济体的情况相对扭曲,因此要正确认识并改变这一情况,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深远影响。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既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发达国家的必要保证,又会对我国与世界的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冲击。具体来看,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大量高精尖工业产品进入世界市场,会极大影响世界的经济格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市场收入的大量外汇储备及其衍生的基础货币对于国内的生产与消费也会进一步叠加与影响到我国本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合理的经济结构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要充分科学前瞻、合理调控,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3.2 政治复杂化与我国新型工业化

世界经济与政治关系密不可分,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必将极大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也就意味着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的一员,在此情况下,必须未雨绸缪,前瞻性预期与化解潜在的复杂政治风险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切实重视创新问题,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新型工业化意味着更高技术水平的工业化,在当今世界政治领域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国必须要切实重视创新问题,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我国当前作为世界生产大国,处于产业链的中下端,主要为世界提供附加值较低的工业产品,出口商品具有较大的替代弹性,所以即使出现一系列经贸摩擦,目前与控制产业链高端的发达国家互补性高竞争性低,对出口等方面影响相对不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是科技水平发生质变飞跃的工业化,必将上升一个层次与当今世界先进国家展开竞争,这时已经不可能再依靠技术引进等方式进行工业技术升级,必须要重视创新问题,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规避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对我国实施的技术封锁。为此,我国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第二,以全球化视角安排配置生产资源。我国发展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在当今国际政治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必须以全球化视角安排配置生产资源。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含量与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的工业化,对于全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影响到世界资源的贸易结构与出口价格。以当前我国生产情况为例,由于我国逐步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对于石油、铁矿石等商品的进口已经占据世界市场的较大份额,对国际与国内的市场价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深远影响着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经济发展。我国是资源消耗大国,但是不是资源价格的主要决定者,资源价格的剧烈波动会对我国工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严重干扰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新型工业化进程。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者,必然会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采取相应的策略,谋求自身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必须前瞻考虑国际政治因素,统筹安排资源配置,降低资源获得成本,顺利完成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吕政,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

[2]纪宝成,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6: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简新华,余江.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篇4

8月23日,省委书记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发展生态主导型的低碳工业、绿色工业,高新类工业、战略性新型工业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8月31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克志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他强调,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我省最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加快工业发展带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城市化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尽快组织开展重大专题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以新型工业化脱贫强省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不同于粗放型、以牺牲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是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的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通过资本市场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筹措资金,在政府指引下,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由企业作为主体来实现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工业化的制度条件有了变化。

目前,我省工业面临的问题是:工业产业定位低,导致大量的工业制成品附加值流失;工业原材料的产值低,制约了我省社会再生产的资本需求;工业总量小,工业自生增长能力弱,导致我省在市场经济中转型难、适应滞后、效益低、竞争力弱的局面。因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我省来讲,有更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去年我省召开的企业决策研究会第三十七次例会上,与会者认为,从贵州的省情特征来看,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脱贫强省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走符合贵州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经济发展快则全局经济发展快,工业经济强则综合实力强。贵州如何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脱贫强省”?对于贵州来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复制。赵克志强调,要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贵州省布局了一大批项目,随之建成的老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一些重要技术和人才的聚集地,为机械产业和技术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目前,我省已形成以航天、航空、电子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初步建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磨料磨具、高低压电器、仪器仪表、轴承和汽车零部件五大生产基地,产品科技含量较高,一批高科技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创新 企业文化 信息化

现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证明:信息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大多数企业常常是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环境中进行决策的.为了降低因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而导致的决策风险,企业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但往往成功率不高以ERP的应用为例,成功率还不到10%,究其原因与企业文化的创新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应该给企业传统文化注入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因子.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创新性企业文化概述

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指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理念已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人们坚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十分注重创新并不断倡导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都积极创新,敢于进取,敢冒风险,创新思想已渗透到企业上上下下人员的意识深处,并已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

2 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2.1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

众观国内外的创新型企业,其价值理念的趋向各有所侧重,企业文化在表述上各不相同,但其本质的精神内核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而正是这些相似性构成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1.1 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

人是创新活力的源头,人才的聚合是创新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成为创新型企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决策人”的人性假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人的假设,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完全自主的“决策人”,他们的需要不仅只是经济的利益和交往的满足,而且需要真正平等的参与,广泛的信息获取和交流。他们的知识和创意就存在他们的大脑之中,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本。在那些高科技的创新型企业,人才的身份早已不同于普通的雇员,而是企业的股东。

2.1.2 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带有很浓厚的创新意识,保证了企业保持着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把高新技术发明应用在本企业的主导产品上,从而不断地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因此创新型企业必须建立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成功的创新型企业无不以“追求卓越”作为经营理念,形成了敢于冒险、大胆创新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2.1.3 创新活动的组织化、制度化

创新是一个市场信息收集、整理,知识的学习、储备、累积、更新的过程;创新活动已成为需要多部门、多成员协作配合的,高度专业化、组织化、制度化的系统工程.因此创新型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立了一支团结合作的高效团队,以及一个很好的知识管理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一套传递制度、会议制度、讨论制度和其它形式的制度。

2.2 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2.2.1 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通过运用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达到对企业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从根本上对企业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这一特征就是强调注重员工的知识、专业和思维方式多样性的同时更强调员工的创新价值,尊重员工的意见,对员工充分授权,注意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这有利于员工在面对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上能够更自觉的去掌握新的技术,主动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在面对新的知识时能够充分与其他员工进行沟通探讨,从而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

2.2.2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关键、准确的数据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手中,为企业运作决策提供数据.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因此要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硬件齐全的基础上敢于冒险、创新,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带动基层员工积极参与企业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2.2.3 建立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保障.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要求企业管理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必须积极响应、有效配合.只有充分地认识“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才能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达到以信息化加快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式的创新。

3 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障碍分析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为了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各企业都纷纷搞起了企业文化的构建.但是大多是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使企业文化不仅没能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相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信息化步伐.主要体现在:

3.1 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更不用说能够适应当前的信息化的要求。

3.2 照搬企业文化,缺乏自身个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搞企业文化建设时都出现一种照搬模式的问题,模仿一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把他们的企业文化套在自己企业身上.我们提倡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提倡学习海尔,学习华为,但不是照抄照搬,生搬硬套.不要把海尔的理念拿来用,这种“拿来主义”只会像“东施效颦”一样,搞出很多笑话。企业文化讲究的是个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3 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制度化隔绝开来

从国内企业来看一些国内企业的管理者接受了文化管理的思想之后,觉得应该将管理模式直接转变为文化管理,似乎实施文化管理才能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个误区目前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主要停留在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距离文化管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仍然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

3.4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在每个企业自身特定的环境下所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众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其各个方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从企业的发展角度看,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就不同,其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自然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与其他企业完全相同。

4 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对策分析

4.1 寻求创造型的领导

所谓创造型的领导是指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对任何一位领导创造力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富。具有创造力的领导者积极探求新的问题,尤其是能成功地迎接新的挑战和接受新的事物.而这些挑战所需要的应对策略是无法在传统性的思想中所能找到的。他们的高瞻远瞩,往往很容易带动下层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动力,形成企业一个创新型的文化氛围。

4.2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企业文化要与管理相结合。智能资本将导致世界财富发生大转移,企业的成功将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技术手段转向主要依靠那些拥有创新思想和智慧的人才。智能的资本就是人才资本,包括企业投入在教育、培训方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方面的资本,它具有人才资本的积累效应。企业文化创新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因此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还须注重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

4.3 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输入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毕竟是企业人员共有的文化,因此需要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创新的思想转化为真正的创新型企业文化,有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赞同公司需要创新的企业文化,但却只有很少的企业拥有创新型企业文化,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制度的保障,所提供的创新压力和创新动力不够。企业制度是企业全体人员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可以指引企业中人的思维和行为。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员工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创新就会沦为空洞的口号,很难会变成现实。所以制定激励员工创新甚至把创新视为员工们的责任和义务的制度,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把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变成真正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4.4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保持

创新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要始终保持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不容易的,它要求企业多数员工有追求卓越的情怀和创造性的心智模式。首先,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更换,以保证决策的创新。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正常的企业运营中,高层管理人员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思维和行为,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变得保守了,不能创新了,这个企业也就会在市场上“失权丧地”,甚至给企业带来危机。其次,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它可以是大范围的公开的沟通,如,动员大会、研讨会、集思广益会等;也可以是小范围的或者一对一的沟通。以使人清醒、明确方向,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信赖感,从而使员工更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共同未来而努力。最后,要法制式的推行公司制度。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在推行他们新政策的时候都有其国家法律做保障,以保证新的政策能够顺利执行或试行。

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工业转型升级;战略选择;实现路径

长春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但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长春工业经济中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矛盾日益凸显。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长春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战略选择,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迈进的重大举措。

1 长春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

“转型”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行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快推动长春工业向内涵发展转型、向创新驱动转型、向绿色低碳转型、向智能制造转型、向服务化发展转型。发展动力从投资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积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业协同的新型工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2 长春工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2.1 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

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全面落实鼓励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牌,努力形成强大的品牌优势,走出一条传统产业品牌化的经营之路,靠过硬质量、靠更新观念、靠创新营销,全力塑造品牌、打响品牌、壮大品牌,带动企业发展。

2.2 大力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

全力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业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建设。汽车产业要全面提升整车和零部件研发水平,全面构建“环长春核心零部件体系”,不断提升长春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和配套能力。农产品加工业要聚焦玉米深加工、禽畜肉类加工、快速消费品加工三大领域,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轨道客车及先进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高端产品,努力以支柱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引领工业跨越升级。

2.3 要大力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

坚持做好“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新”两篇文章,鼓励高校院所、企业、战略投资者、开发区合作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大力实施“千亿级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及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数据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全力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在全市形成多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3 长春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工业转型升级事关长春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切实加强顶层设计、高位统筹和全面协调。明确方向、重点和责任,积极争取“中国制造2025”和“双创”等国家试点示范政策,注重人才培育引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合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

3.1 注重提质增效

坚持质量立市,切实把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放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努力克服“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不断改善和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型、质量效益型转变。

3.2 坚持创新驱动

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把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充分利用双创综合示范基地、小微企业双创城市示范等试点政策优势,积极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双创四众”支撑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3.3 强化“两化”融合

要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融合试点,依托工业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科研机构建设工业云服务平台,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运行效率。要积极推进工业软件和工程服务等资源开放共享、制造需求和制造资源无缝对接,全方位解决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高端人才资源缺乏、个满足程度较低等问题。

3.4 增强发展后劲

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每年持续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投产达效,增添工业发展后劲。加大项目储备力度,主动对接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战略部署,积极谋划一批符合国家扶持方向和长春工业发展要求的重点项目;努力创新招商方式,围绕延长工业产业链,加大与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等重点企业的对接力度,大力引进一批战略性投资者和项目,为产业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5 增强载体支撑

以“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智慧型”为导向,积极推进开发区进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要大力支持县(市)区通过一区多园、整合托管等方式,对产业雷同、布局分散、行政分割的园区实施整合;积极鼓励大型开发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向政区合一、产城融合发展;切实引导特色开发区引入专业企业,探索实施公司化管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现代化园区发展模式。

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篇7

【论文摘要】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促使企业纷纷加快自身的建设,以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信息化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创新是现代企业经济活力之源,信息化发展的环境还需要具有创新本质的文化来支撑,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对信息化建设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推动作用,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构建一个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现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证明:信息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大多数企业常常是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环境中进行决策的.为了降低因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而导致的决策风险,企业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但往往成功率不高以erp的应用为例,成功率还不到10%,究其原因与企业文化的创新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应该给企业传统文化注入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因子.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创新性企业文化概述

创新型企业文化是指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理念已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人们坚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十分注重创新并不断倡导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都积极创新,敢于进取,敢冒风险,创新思想已渗透到企业上上下下人员的意识深处,并已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

 

2 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2.1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

众观国内外的创新型企业,其价值理念的趋向各有所侧重,企业文化在表述上各不相同,但其本质的精神内核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而正是这些相似性构成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1.1 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

人是创新活力的源头,人才的聚合是创新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成为创新型企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决策人”的人性假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人的假设,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完全自主的“决策人”,他们的需要不仅只是经济的利益和交往的满足,而且需要真正平等的参与,广泛的信息获取和交流。他们的知识和创意就存在他们的大脑之中,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本。在那些高科技的创新型企业,人才的身份早已不同于普通的雇员,而是企业的股东。

2.1.2 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带有很浓厚的创新意识,保证了企业保持着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把高新技术发明应用在本企业的主导产品上,从而不断地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因此创新型企业必须建立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成功的创新型企业无不以“追求卓越”作为经营理念,形成了敢于冒险、大胆创新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2.1.3 创新活动的组织化、制度化

创新是一个市场信息收集、整理,知识的学习、储备、累积、更新的过程;创新活动已成为需要多部门、多成员协作配合的,高度专业化、组织化、制度化的系统工程.因此创新型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立了一支团结合作的高效团队,以及一个很好的知识管理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一套传递制度、会议制度、讨论制度和其它形式的制度。

2.2 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2.2.1 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通过运用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达到对企业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从根本上对企业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对人的因素的高度重视”这一特征就是强调注重员工的知识、专业和思维方式多样性的同时更强调员工的创新价值,尊重员工的意见,对员工充分授权,注意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这有利于员工在面对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上能够更自觉的去掌握新的技术,主动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在面对新的知识时能够充分与其他员工进行沟通探讨,从而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 

2.2.2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关键、准确的数据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手中,为企业运作决策提供数据.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因此要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硬件齐全的基础上敢于冒险、创新,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带动基层员工积极参与企业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2.2.3 建立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保障.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要求企业管理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必须积极响应、有效配合.只有充分地认识“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才能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达到以信息化加快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团队、管理方式的创新。 

 

3 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障碍分析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为了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各企业都纷纷搞起了企业文化的构建.但是大多是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使企业文化不仅没能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相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信息化步伐.主要体现在: 

3.1 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更不用说能够适应当前的信息化的要求。 

3.2 照搬企业文化,缺乏自身个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搞企业文化建设时都出现一种照搬模式的问题,模仿一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把他们的企业文化套在自己企业身上.我们提倡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提倡学习海尔,学习华为,但不是照抄照搬,生搬硬套.不要把海尔的理念拿来用,这种“拿来主义”只会像“东施效颦”一样,搞出很多笑话。企业文化讲究的是个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3 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制度化隔绝开来 

从国内企业来看一些国内企业的管理者接受了文化管理的思想之后,觉得应该将管理模式直接转变为文化管理,似乎实施文化管理才能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个误区目前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主要停留在经验性的制度管理水平,距离文化管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仍然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 

3.4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在每个企业自身特定的环境下所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众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其各个方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从企业的发展角度看,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就不同,其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自然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与其他企业完全相同。

4 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对策分析 

4.1 寻求创造型的领导 

所谓创造型的领导是指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对任何一位领导创造力是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富。具有创造力的领导者积极探求新的问题,尤其是能成功地迎接新的挑战和接受新的事物.而这些挑战所需要的应对策略是无法在传统性的思想中所能找到的。他们的高瞻远瞩,往往很容易带动下层人员的创新思维和动力,形成企业一个创新型的文化氛围。 

4.2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企业文化要与管理相结合。智能资本将导致世界财富发生大转移,企业的成功将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技术手段转向主要依靠那些拥有创新思想和智慧的人才。智能的资本就是人才资本,包括企业投入在教育、培训方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方面的资本,它具有人才资本的积累效应。企业文化创新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因此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还须注重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 

4.3 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输入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毕竟是企业人员共有的文化,因此需要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创新的思想转化为真正的创新型企业文化,有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赞同公司需要创新的企业文化,但却只有很少的企业拥有创新型企业文化,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制度的保障,所提供的创新压力和创新动力不够。企业制度是企业全体人员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可以指引企业中人的思维和行为。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员工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创新就会沦为空洞的口号,很难会变成现实。所以制定激励员工创新甚至把创新视为员工们的责任和义务的制度,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把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想变成真正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4.4 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保持 

创新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要始终保持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不容易的,它要求企业多数员工有追求卓越的情怀和创造性的心智模式。首先,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更换,以保证决策的创新。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正常的企业运营中,高层管理人员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思维和行为,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变得保守了,不能创新了,这个企业也就会在市场上“失权丧地”,甚至给企业带来危机。其次,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它可以是大范围的公开的沟通,如,动员大会、研讨会、集思广益会等;也可以是小范围的或者一对一的沟通。以使人清醒、明确方向,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信赖感,从而使员工更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共同未来而努力。最后,要法制式的推行公司制度。任何一个国家政府在推行他们新政策的时候都有其国家法律做保障,以保证新的政策能够顺利执行或试行。 

 

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篇8

一、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实证分析

(一)工业对兵团GDP的贡献相对不高

“十五”期间,第一产业对兵团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和拉动GDP的百分点较大,但波动性也大,2006年开始下降;第二产业对兵团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和拉动GDP的百分点虽然较平稳,从2006年开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兵团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比全国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要小得多(见图1、2)。

(二)产业结构层次低,调整缓慢

从2001年到2008年,全国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从14.4∶45.1∶40.5调整到11.3∶48.6∶40.1,自治区也从19.3∶38.5∶42.2调整到16.4∶49.7∶33.9,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下降3.1和2.9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居重要位置的产业构成。兵团三次产业从33.1∶29.4∶37.5调整到34.9∶31.7∶33.4,第一产业一直占较大比重,兵团仍处于一二三型低层次产业构成。

(三)经济增长稳定性差

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过度的经济波动对经济的动态效率损害很大,影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从2001年到2008年的8年间,全国经济波动平稳,稳定性强。同期,兵团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大,稳定性差,而造成兵团经济增长平稳性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增长波动大。(如表所示)

二、 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结构轻型化,适应市场的能力弱

兵团工业一直处于以轻工业为中心的结构状态,没有随全国同步进入重工业阶段。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缺乏深加工,产业链短,附加价值低。从市场适应性来看,2001年至2008年兵团工业年均增长40%以上的行业,有有色金属采矿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器材制造业,仅占兵团工业总产值4.3%,市场前景好的高增长性行业发展不充分,产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差。

(二)工业发展缺乏载体,地域集聚程度低

工业的大发展,依赖于载体的大开发。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兵团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园区少,建设水平不高,集聚功能不健全,不利于形成垦区间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体。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

兵团工业和农业关联度非常高,但目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仍很低,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2008年兵团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40.7%,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实现的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率仅为0. 4∶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兵团现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弱,产业链条短,未能充分发挥兵团的集团化优势。

三、 加快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重构兵团工业新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当前,兵团工业中具有一定优势或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除了食品和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其它的有色金属矿产采选、医药制造等属于资源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兵团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依托资源优势方面出发,重构兵团工业新体系:重点构建以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油气化工和矿产采选、加工制造、建筑材料工业、农用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医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主导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

(二)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兵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农牧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要依托新疆的绿色食品资源和特有的中药材资源,开发高营养、低脂肪、无公害、环保型的系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进特色中成药的产业化,大力发展食品及医药工业。兵团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应借资源优势创造条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特色矿产资源开发,做大做强石油石化工业。

(三)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增强工业经济

加快兵团工业发展,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同时兵团和各师都要建立工业发展资金,利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筹措资金,同时,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个体、私营、外企等资本进入兵团经济领域,积极引导和发展庭院经济和自营经济,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向联合,规范改制,做强做大,增加工业经济发展力量。

(四)加快发展农用工业

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篇9

随着当前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现有的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已明显落后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这种错位造成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型员工严重流失。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有效聚拢、调动知识型员工为企业提高高质量服务,进而使得高新技术企业永保竞争力。

一、当前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大多忽视知识型员工自身独特的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直接导致高新技术企业难以长期稳定的吸引和留住知识型员工,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励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国内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采用薪酬激励的方式,简单的认为较高的薪酬待遇既可以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绩效,也可以长期留住知识型员工,往往忽视了对知识型员工精神层面的激励,不能满足知识型员工多样化的需求,激励效果较差,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看,简单的物质激励只是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度,不能真正的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忽视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化需求

根据马斯诺的需求理论,结合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我们可以明显发现知识型员工有着更高的追求,他们需要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他们需要自己能在团队中有更多的话语权,绝非枯燥的执行。同时目前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采用“一刀切”的激励模式,完全忽略了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个性化,没有注意到简单的薪酬激励根本不能满足知识型员工的需要,激励的效果被大大弱化。

(三)对企业文化、环境的激励作用重视不够

对于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远胜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忽视了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的重要性,但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而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更容易造成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同时环境激励是激励知识型员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工作环境不能够让知识型员工工作起来更加愉悦。当然也还有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中更多的是约束,注重成绩多过于鼓励,不仅极大的束缚知识型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也极大伤害了他们的工作的源动力。

(四)过分注重短期效果

当下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多采用奖金,福利等短期激励模式,在对待员工选拔和晋升等问题上,更多倾向追求“短、平、快”,更喜欢直接从竞争对手处直接挖墙脚,在企业内部缺乏明确、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后备人才接替计划,严重伤害了知识型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短期内可能会产生一定经济效益,长期来看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会间接导致知识型员工的大量流失。

二、关于完善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对策研究

根据当前我们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完善和优化。

(一)构建合理科学的薪酬激励体系,将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紧密结合

一个合理科学的薪酬体系应该要满足公平性、层次性以及动态性。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来说,薪酬提供的物质财富仅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已,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得到组织的认可和肯定,因此,从非物质层面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给予他们更多的在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同时合理科学的薪酬体系应该更加多元化、差异性显著,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岗位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差异性激励。

(二)精心进行工作设计,满足知识型员工个性化需求

知识型员工大都热衷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希望能够更加自灵活的工作,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部分应该有针对的进行工作设计,更多的把权利进行下放,让知识型员工有充分的决断权,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同时针对知识型员工设计弹性工作制,提高工作地点的灵活性和工作时间的自由度,让他们更高效的实现自我管理,这种宽松的工作环境更容易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潜能,从而使得企业和知识型员工实现双赢。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精神激励作用

企业通过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可以将企业的战略方向与员工个人的职业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共同的愿景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发挥企业文化的精神激励作用可以极大的增强激励效果,提供员工满意度。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创建和谐的环境氛围以及人际关系,培育知识型员工的创新精神,员工更加自主有效的激发自身的内在动机,最终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篇10

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六合化工园区作为南京市支柱产业的重要承载区,主要以石油化工、钢铁、电力等传统产业生产为特征,急需进行转型升级的研究与实践。尤其化工产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资源(能源、土地)、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制约加剧,使得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因此落实十八大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整合各种资源与创新要素,以协同创新为驱动,建设以化学工业园为核心的现代产业转型示范区。

一、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1)传统化工产业面临资源与环境控制的双重压力。化工是传统的重化工业,对原材料、能源等一次化石资源产生严重依赖,当前重要的原材料如原油等矿产进口依存度超过50%,同时加工制造过程中的能耗普遍偏高,如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企业再也无法走传统的资源扩张的发展老路,必须做出新的抉择。另外国家对工业用地的严控,土地供给指标吃紧,迫使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承载更多的经济发展的任务,对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南京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化工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为南京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由于多年积累使城市的环境容量受到严重挤压,市民的环境诉求日益提高,环境风险日益凸显。近些年的一些环保突发事故,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使部分群众甚至“谈化色变”;所以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企业与政府均面临严峻的挑战,形成了对加快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

(2)人民生活日益提升的绿色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人们对消费市场终端产品的需求将远高于基础产品,比如现在与广大家庭密切相关的涂料、玩具、家具以及食品等对所用化学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标准日趋严苛。因此针对终端产品市场的化工产品特别是精细化工产品面临巨大的市场机会的同时也必须接受挑战。相应产品提升

2.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1)企业来自市场充分竞争的压力。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完整的创新体系,因此而形成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确保产品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加大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力度,保持强劲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园区内的醋酸装置产能由60万吨扩能至120万吨,企业由于采用了自有的创新先进技术,仅用了一期十分之一不到的投资,获得了同样的产能,单位生产成本发生显著的下降,为其在市场中获得了绝对的定价权。相对于其他同类企业,没有技术的创新只会被市场淘汰。另园区即将建设的PO装置,采用环境友好的共氧化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大幅度提高单套装置的生产能力以及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以上都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依靠科技进步完成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

(2)政策压力。《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化学工业发展的三项重点任务,其中石化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被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工业转型目标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末降低21%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1%以上;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工业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5%;主要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无论是传统产业的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战略新兴产业的现实需求还是人民群众的绿色生活需求,都要求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转型的必要性。政策压力以及自身来自市场充分竞争的要求都使得企业和政府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快速走上转型发展的道路。归根结底是要依赖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改变以往粗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乃至化工产业的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模式。

二、协同创新体系的演变和江北产业转型的现状

1.协同创新体系的演变

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演变为“政、产学研、金”,到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其核心是整合一切可能创新要素,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这既要围绕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又要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创新服务能力,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新制,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要统筹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前的协同创新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与企业巨头的强强联合,提升我国特定领域内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能力。

二是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以工程技术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特定产业内各大企业的强强联合,实现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支撑我国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三是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区域内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及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2.以化工园为核心的江北产业转型现状

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但空间布局过于分散。南京市六合区经济快速发展,持续多年保持较好发展势头。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5 亿元,同比增长21.7%。化工产业维持良好发展局面,世界化工50强中有14家落户化工园区,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化工产业链。但园区间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产业未能深度融合,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如红山新材料产业园,中山科技园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与生命科学产业基地等,产业未能深度融合,产业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从化工学科上来讲,化工新材料、生命科学、节能环保均属同一学科范畴,打造江北地区产业转型示范区,实现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的协调统一。

三、化工园协同创新, 构建江北产业转型示范区的思考

1.坚持引进重大产业链项目,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换代

产业链的延伸则是提高项目集聚度,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保证,一个重大龙头项目可以激活一个产业链,坚持引进重大的产业链项目是招商工作成功的关键。南京化工园从引进惠生与塞拉尼斯两大龙头企业开始,不断拓展炭一化学产业链,形成了一个包括多家跨国公司在内,年产250万吨液体化学品,技术国际领先、规模高度积聚、环境友好的,最具特色的碳一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具备一流的国际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在全球低碳、绿色发展趋势下,化工园区对项目的准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坚持优质经济指标要求的同时对生态环保、安全等人本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台了《园区项目准入科学评价体系与优惠政策》,以此引导园区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园区正在努力打造苯酚丙酮及下游产业链,依托中石化的原料优势以及英力士公司的技术优势,这一产业将带动150亿的投资和300亿的销售收入,涵盖了从苯酚/丙酮、双酚A等基础原料到PC、酚醛树脂等性能材料等领域,将成为南京化工园的又一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在谈的埃克森美孚新材料,赢创的有机硅等重大产业链项目,将园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材料料业基地,生命科学产业化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化基地。

2.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力争重点领域

的关键核心技术及成套设备上取得突破由于国内创新资源分散,体制机制诸多障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国内关键技术及成套装配的突破,行业的高端装备与制造技术均依赖进口,这些都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之一。园区必须集中精力,整合优势资源,面向园区重大的战略需求的共性问题,通过协同创新,集中力量整合创新要素,集中力量确保在化工的核心共性技术与成套装备的研发上取得新突破。考虑化工与材料、生命、信息、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交叉融合产业的行业发展领域,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绿色化工产业等新型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3.深度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1)机构整合,建立符合协同创新要求的政策与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的目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得,技术创新的条件是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两者协同发挥积极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完成从技术到市场的转化。完善政产学研金对接机制,制定相应的财税、科技、人才优惠政策,形成人才、项目、资本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建立政产学研金合作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利益机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有利于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提供优化的公共服务。对进入市场的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成果的知识产权、研发状态、技术水平、市场预测、投资估算、风险系数等给予科学评价,建立必要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制度,积极引导信贷和风险资金的介入。

(2)载体与人才的整合。严格遵循按照从研发孵化、中试加速到产业化生产的化工创新规律的客观要求,打造完整的链式孵化器。

围绕化工园区在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的突破性战略目标,吸引一批领军型人才,重点瞄准相关领域的“”人才。切实加大创业创新扶持力度,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努力营造良好创业创新氛围。

(3)产业链整合。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从基础原料到最终应用,化工园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适合的科技研发项目可在周边产业区完成终端应用。如太阳能电池关键的铜铟镓硒材料研发在园区完成后,太阳能电池的装配在六合就地应用,又如高分子材料合成在园区生产,后续的挤出成型等终端产品的下游加工可在六合当地就近发展。这样就提升了六合地区的区域经济竞争力,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4. 继续打造协同创新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