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十篇

时间:2023-03-27 02:41:53

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篇1

关键词:理财产品;种类;传统新兴渠道;因素;购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理财产品,实质上指的是由商业类银行和法定金融类机构自我研发设计并推广的本币、外币、基金、保险、债券等一系列金融类产品。

随着外资银行在国内业务的展开,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竞争局面日趋激烈,因此各银行各出策略,开发各自的理财产品。

一、常见的理财产品类型

1.债券类型。在货币市场中投资,主要有央行类票据和企业短期资本融资债券。由于个体不能对央行类票据和短期的企业融资债券进行一手投资,从而为投资者共享收益供给了契机。

2.信托型。信托型理财产品是用自己手中的货币把商业银行或者其他信誉度较好的其他银行单位的信托产品进行担保或购买下来。也可以把自己的款项用于商业银行受益权信托的产品。

3.挂钩型。产品最后的收益如何跟市场或产品走向挂钩,比如可以跟汇利率、债券、股票、期货、基金、沪深指数等市场价格参数挂钩。

4.QDII型--其实这个类型就是指那些已经合格的投资机构在境外理财,以及同类型的商业模式银行。

二、金融机构

银行以及保险、证券、基金、期货公司是其理财产品的传统渠道。现代的新兴渠道则有第三方理财与综合理财的服务机构。

三、对投资者的建议

虽说各银行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使得投资者多了很多投资渠道,但由于品种繁多,优缺点不同,使得绝很多投资者不知如何购买,甚至有些银行的理财师也无法讲清楚这些理财产品的构成和收益。

现阶段,因为存在一些因为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和亏损以及运营管控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给理财产品带来负面影响。毋庸置疑的是,部分理财产品设计和运营出现了不足。但投资人仍然对多数理财产品十分满意。因为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都做了相关研究。

那么投资者在投资前应该如何准备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的标的。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的风险是不同的,同样的股票,不同的公司的业绩不一样,这就要投资者自己根据自身的条件根据不同风险程度去选择。其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会有不同的选择;

2.产品设计机制。对于结构性复杂的产品。投资者需要仔细认真分析,分析产品的结构,发展趋势,收益,再结合自己的风险情况作出决定;

3.理清产品的问题条款。如果合同里的条款不清楚,应该在购买新产品前弄清楚,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咨询理财师。

投资者在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还需要注意的因素如下。

1.收益率。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高有低,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不同的理财产品;

2.投资方向。募集资金用于什么投资将决定产品风险的大小以及收益的高低。投资者若是自己不了解,应该请理财师解释清楚;

3.流动性。是否可以赎回,是否能够抵押,这都指的是产品的流动性。一些理财产品尽管回报较高,但是其流动性受到了限制,为此,投资人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也应考虑流动性。

4.风险性。投资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影响到理财产品的购买,投资者根据个人喜恶、私人财务状况等等来确定自己是否购买理财产品;

5.信息披露。购买产品后要不断留意银行披露的产品的信息。

投资者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收入状况,选择不同档次的理财产品。对于收入正常的理财者一般会关注产品的收益性和流动性,投资者把钱分成若干部分,有些用来购进收益多的产品,有些用来买进收益低的产品,这些理财产品都不具有流动性,如果投资者想要挪用这部分资金,则会被扣掉部分利息。有高退休金的老人也会选择一些保本的理财产品购买。学生多数会选择余额宝,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就是淘宝深度用户,既有收益,还可以随时转帐。现在有些工薪族也会选择余额宝。

投资者面对各银行介绍的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应该如何选择呢?这个经常是投资者询问的问题。许多投资者哪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高就选哪家,其实也是不可取的,应该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观察。一般来说,小银行的产品收益高一点,而且到帐比较快,例如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像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些国有银行收益会低一点,到帐也会慢,但是安全兑付性高。很多银行有些理财产品会有起点金额,例如10万元起,当然,起点金额高的理财产品收益也会高,例如300万元起,收益通常好高的。这个问题,许多投资者还会关注的。只是要研究明白,产品是浮动还是固定收益型的;是非保证还是保证收益型的。保证收益型产品不仅保本,还保证收益,但这种类型的产品不多,要等待时机购买的,一般初次购买产品的投资者和高收入的退休人员会购买此类产品。

理财产品篇2

普益财富统计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有7000余款理财产品到期,其中,外资银行平均到期收益率达4.16%,远高于中资银行的2.68%。业内人士表示,外资银行主要受益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高收益,2010年三季度到期收益前十名均为结构性产品。

各出妙招

从2004年工商银行第一款“节节高”欧元理财产品问世以来,商业银行已经发行了上万款理财产品,并且逐渐建立了各自的理财品牌系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各家商业银行在理财品牌建设上形成了一定特色,有一些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值得总结。

总体来看,成功的理财产品品牌战略不外乎挂靠核心品牌、形成品牌梯次、通过品牌设计展现产品特色、在产品名称中突出投资亮点、开发专属理财品牌等。

例如,交通银行从2004年发行第一款理财产品至今,一直使用“得利宝”品牌,在该品牌下依次推出具有一定关联度的子品牌,不同子品牌对应相应类型产品,形成层次比较清晰又相对固定的产品系列,品牌形象丰富且稳定,易于整体营销(见图1)。

再如,很多外资银行将投资项目作为理财产品名称的主要组成部分,突出投资亮点,一目了然,方便理性投资者判断和选择。这方面的代表,有花旗银行“施罗德环球基金系列”之“环球能源”产品、汇丰银行“一篮子环球食品股票挂钩结构性产品”、渣打银行“美国石油指数基金挂钩结构性产品”等。

尚有不足

以上理财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大多只是个别商业银行的个别品牌,从整个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建设和管理的角度而言,目前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思考。

(一)品牌意识不强

理财产品和商品一样,通过打造品牌可以有效区分同类产品,在投资者中形成一定的品牌偏好。但目前各商业银行对理财品牌建设普遍缺乏较为系统的定位和整体策划,理财品牌和企业文化缺乏较为深度的结合,各个理财品牌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强,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不利于理财品牌整体形象的塑造。

品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理财产品没有“贴牌”就直接推出,如工商银行2007年第17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招商银行2004年人民币债券理财1号;有的理财品牌昙花一现,如光大银行发行的“金状元”人民币理财产品、北京银行发行的“步步高”美元理财产品;有的理财产品品牌系列不清,如建设银行“乾元”系列开放型资产组合理财产品,旗下品牌是“乾元―日日盈、周周盈、双周盈、月月盈、双月盈、季季盈”,但2009年又单独发行了一款“乾元通财―周周盈”,使整个品牌梯次显得凌乱。

(二)品牌形象单一

目前,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建设主要是平铺展开,在一级品牌之下缺乏子品牌开发,大多没有形成树状品牌梯次,在一级理财品牌既定的情况下,理财品牌缺乏纵深变化,品牌形象显得较为单一。如工商银行“稳得利”是该行2005年以来一直主打的理财品牌之一,直到2010年仍在较高频率地使用该品牌,但从2005年第一款“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到2010年“稳得利”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无论产品结构、投资品种、投资方式等如何变化,始终只是简单地冠以该品牌名称,从未进行品牌细化开发,形成系列。整个“稳得利”系列理财产品品牌形象单一,不能通过丰富的品牌建设体现该行理财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差别化理财服务,新的理财产品推出也不能给投资者留下较为深刻的第一印象,更不能很好地带动理财产品的营销宣传。同样情况的还有中国银行的“汇聚宝”、建设银行的“利得盈”等众多商业银行的理财品牌。

(三)产品名称不规范

理财产品名称不一,有的理财产品名称仅包括品牌名称、期数、投资币种和投资期限,如中国银行2005年人民币理财第二期、农业银行2007年“汇利丰”第九期美元3个月期产品;有的理财产品名称还包括投资品种、业务模式、项目名称等,如农业银行2007年“境外宝”金砖四国股票基金产品、工商银行2010年“工银财富”第54期资产组合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建设银行2010年“建行财富”南京路商圈企业股权收益权类人民币理财产品。理财产品的名称组成不确定,有的过于简单,从名称上不能很好地体现产品设计与结构。在营销中,营销人员不能快速地通过产品名称了解产品主要信息,从而准确地根据投资者的需求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投资者也无法从名称中形成初步的判断。同时,理财产品名称不规范也不利于后期的统计和分析。

完善之道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管理不到位,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品牌序列,需要从以下三大原则出发做好理财品牌的定位与整体策划:

首先,要结合企业文化和特色。理财品牌的设计应该始终依托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特色。企业价值和品牌价值相互带动,塑造商业银行的整体品牌形象,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品牌。

其次,要以客户为中心。理财品牌设计的目标是客户的心理感受,依据不同客户群体的特征,设计产品品牌并传播品牌价值,从而在客户心中形成独特位置。品牌的选择以至名称的确定都应该考虑投资者的偏好。

最后,要考虑营销需求。品牌的设计也要考虑营销的需要,在品牌设计时应该同步考虑产品营销,结合产品营销和整个理财业务的发展,设计品牌形象。品牌形象直接关系理财产品的营销,好的营销方案也可以提升品牌形象。

针对目前理财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商业银行应加强品牌意识,考虑理财业务的长远发展,克服部门和业务条线的约束,完善理财品牌管理。

围绕企业文化与特色进行一级品牌开发

依托各家银行长久以来积累起来的文化和特色,围绕商业银行字号、行标、标志色等各种资源,特别是各行在国内已经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品牌形象如“金葵花”、“龙”等进行理财品牌开发,并将此类品牌作为一级理财品牌,保持品牌稳定性,突出银行稳健经营特色和理财风格,体现企业品牌文化的一体性。努力打造一到两个一级核心品牌,在投资者中形成一定的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

同时,理财品牌的推出还可以结合各家商业银行的专有账户、信用卡品牌等特色产品和服务,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策划和营销,形成品牌联动效应,如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理财产品。

区分投资类型进行二级理财品牌开发

目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类型主要有:单一信贷类、单一债券类、滚动组合类、证券二级市场类、股权类、票据类、QD及结构类、其他类。这些投资类型相对稳定,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分别确定不同的二级品牌,方便营销人员从品牌名称中了解理财产品类型。并赋予一定的品牌寓意,如债券类理财产品,品牌名称应寓意风险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理财风格。

另外,伴随理财业务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新类型投资理财产品出现,在现有理财品牌开发时要从长远考虑。如开发黄金类理财产品品牌时,要考虑其他贵金属理财产品的出现,工行已经推出白银理财产品,在确定黄金理财品牌时就应该考虑该品牌的开放性,以方便其他贵金属理财产品出现时形成完整的品牌序列。如交通银行的“蓝色”系列,就可以在“新蓝、海蓝、宝蓝、天蓝”之外不断添加其他蓝色子品牌,为产品创新预留了充分的品牌扩充空间。随着红酒、艺术品、钱币等投资品的不断增加,二级品牌会不断扩充。

根据理财产品特色进行其他子品牌系列开发

理财产品的特色可能是投资期限,如“天天盈”、“周周盈”;可能是收益率,如“稳赢”、“节节高升”;可能是客户类型,如“尊享”、“钻石尊享”;可能是更为具体的投资对象,如挂钩B股的“宝B计划”;可能是特殊项目,如“爱心公益”等等,可以根据这些亮点开发不同的子品牌序列,形成完整的品牌梯次。

同时,三级品牌的开发也应该注重稳定性,应该是一些常见的理财要素并且具有亮点,如投资周期、收益,值得进行品牌化,并且保证能形成一个系列。单个三级品牌的开发意义不大,容易造成品牌繁杂、冗长,不如作为产品名称的组成。

按照客户需求规范理财产品名称组成及排序

在品牌之外,标识产品的就是产品名称。目前各种理财产品名称主要包括以下要素:期数、币种、投资对象、业务模式、投资期限、投资项目。银行应该根据客户对信息的关注度,合理安排产品名称组成和排序,对客户关心的理财亮点,如重大项目,要在产品名称中加以突出,形成相对稳定的名称模板。好的产品名称可以传递品牌不能覆盖的其他重要产品信息,方便营销人员掌握产品特点,抓住客户“眼球”,吸引客户购买。

对产品编号进行系统管理

理财产品篇3

金融销售进入买方市场

在经济快速发展、造富运动的时代背景下,多年来,中国无论是经济体总量,还是个体、家庭、企业,可支配收入都在大幅提升。然而,从理财根基上看,中国民众从拥有财富、运作财富,到拥有资产、传承资产,不过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民众普遍缺乏理财知识和技术的传承与沉淀。

一边是越来越多的财富积累,越来越快的增长速度,另一边却是相对薄弱的财富管理知识与技术,它们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于是,中国人越来越富有,不少人却也越来越焦虑,金融乱象层出不穷。

此外,近年来金融市场高速发展,让个人、家庭与企业开始面临着日益繁多的金融产品的选择,这加重了人们的焦虑。人们发现,在购买金融产品时,自己经常犯错,如果单纯地依靠一种金融工具,已经不能解决生活中诸多的财富问题。

在金融业态初期,金融产品简单,客户需求简单,金融服务也简单,投资者几乎没有理财策划服务的需求。在理财策划服务产生之前,金融产品营销的出发点是产品,而非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随着金融产品的增多、金融主体的增加和客户意识的成熟,金融产品营销市场也开始发生变化。

从市场供求关系来看,今天的金融产品营销已进入买方时代。当下,摆在客户面前的不是如何购买产品,而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如何在今天的市场中买对产品。在这种需求下,理财策划服务开始孕育与发展。

金融销售的需求导向

由于分业经营,今天很多金融营销人员往往只具备一些垂直的营销思维与技术,比如大部分银行经理更擅长销售理财产品,证券经纪人更擅长向客户提供股票资讯,保险销售则更关心客户拥有多少保障……

而客户的需求不是单向的,客户更需要身边的金融营销人员来指导他,每种金融工具的不同之处在哪,有何利与弊,自己更适合选择哪一个金融工具,如何对资金进行分配?因此,金融营销人员学习理财策划的必要性由此产生。

理财策划的感性描述是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运用,让整个人生的财富得到更好的安排,实现财富自由,实现人生的各个目标;从理性上看,理财策划内容包含现实的管理(钱现在该怎么用)与未来的管理(钱在未来怎么用),它们的管理需要一些逻辑来支撑,比如资产配置逻辑,产品组合逻辑,这些逻辑构成了理财策划主题的内容。

理财策划所涉及的理财知识与技术,能更好地把金融工具整合起来,满足客户对财富的管理需求,实现客户对财富的增值保值目标。通过理财策划的学习,金融营销人员通过了解客户整体的需求,进而知道如何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要。基于理财策划逻辑的产品销售能为客户提供更加公允、正确的财富管理安排,这是客户期望的。

专业理财策划的趋势

不可否认,在如今这个时代里,单一金融产品能满足单一的理财需求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同时,这个市场也会催生一批以复合、专业的理财策划为导入手段的市场服务模式。在金融营销市场中,尤其是针对中产以上的金融营销市场中,敬畏专业是一个必然趋势。

当前,已经有这样的趋势或者是有这样的人群产生,他们并不单一贩卖所销售的金融产品,而是更多地与客户谈论生活话题,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与自身的工作产生对应关系。从深层次来看,这其实属于一种理财策划师的模式。

过去,金融营销强调销售的技术,强调客户关系。它偏重金融营销人员销售什么、如何销售。现在,金融营销更强调知识体系、理论水平和实务操作,更关注于客户买什么东西,更符合客户的需求。

实际上,理财策划服务属于一种知识型的营销,一种理论知识的营销。从知识营销角度而言,理财策划为金融产品营销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购买逻辑。

深层次了解客户后,找到什么金融产品与服务是他最需要的、需要多少,然后,向客户销售一套逻辑(理财策划逻辑),让客户具备某一种认知以后,再来销售产品。

尽管最终金融营销人员销售的可能依然是这些产品,然而实际上,这些产品是理财解决方案中重要的实现手段。换言之,金融营销人员是在销售一套能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理财策划方案,销售一个有内在逻辑的产品体系。

如果金融营销人员既掌握专业理财策划知识,又有理财策划的能力与技术,那么,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可能获得优势胜出,能更体现价值,从而主导未来的市场。

理财产品篇4

在推出养老理财产品的银行中,既有四大国有银行,也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更有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

在产品名称上,大部分都带有“养老”或类似的字样,如上海银行推出的“慧财”人民币养老无忧理财产品(1374Y115期)、光大银行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招商银行的岁月流金之“金颐养老1号”理财计划等;有的是指明针对老年客户的产品,如华夏银行的“龙盈理财增盈增强型(老年客户优先)”理财产品、江苏银行的“聚宝财富2013尊享39号”(敬老款)以及浦发银行的“夕阳红养老计划理财产品”等;有的则是借老年人节日推出的产品,如建行面向个人高资产净值客户发行的“乾元―养颐四方(重阳节专享)”养老主题理财产品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针对养老问题,帮助人们积累养老基金。

维度二:产品期限

银行养老理财产品投资期限有长有短,主要是结合客户年龄的不同等因素而设计,有的是着眼于客户未来的养老问题,有的是帮助老年客户的闲置资金进行保值增值。如“慧财”人民币养老无忧理财产品可以视为系列产品,近几年来已经发行了若干期,期限不一,比如120天、121天、365天等。这些产品通常期限固定,在规定的期限内一般不能终止。不过考虑到一些特殊因素,银行对于理财产品通常有提前终止权,这也是从保护客户利益出发。

针对客户在产品投资期限内可能有流动性需求,并考虑到老年客户现金需求较多这一情况,有的银行便推出了期限较长的养老型理财产品,并设置了产品开放期,方便客户根据实际需要赎回一部分资金。

维度三:投资限制

在投资起点上,目前市场上的养老类理财产品投资门槛大部分为5万元,如“慧财”人民币养老无忧理财产品(1474Y125期)起点为5万元;浦发银行的“夕阳红无忧款”和“夕阳红安享款”也是5万元起售。有的起点是10万元,如建行的“乾元养颐四方”(重阳节专享)2013 年第3期理财产品、光大银行的“颐享阳光”养老产品等。

有的养老理财产品其投资期限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华夏银行2014年6月推出的增盈增强型1420号老年客户优先理财产品,期限353天,购买起点分为5万元、2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在产品发行区域上,各银行也会针对不同的情况而有所区别,有的全行发行,有的在某个区域发行。

鉴于养老人群比较求稳的理财需求,目前银行养老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境内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实现投资资产本金安全和中长期内稳健增值。

维度四:预期收益

大部分养老型理财产品会设置一个预期收益率,如“慧财”人民币养老无忧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5.25%;浦发银行的老年客户产品组合“夕阳红无忧款”和“夕阳红安享款”两个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3%(1年期)和6.3%(2年期)。

有的养老理财产品则会根据客户投资金额的不同分设不同的收益率,投资门槛越高,收益也会越高,如华夏银行的增盈增强型1420号老年客户优先理财产品,在投资门槛为5万元、20万元、100万元、300万元的情况下,其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6%、5.65%、5.7%、5.8%。

以上主要是固定期限产品,收益率相对固定,而对于存续期比较长的养老型理财产品,其收益通常会设置一个业绩比较基准,实际收益会围绕这个基准而上下波动,在公告产品收益时,一般也以收益率的形式。

维度五:投资费用

养老理财产品和其他银行理财产品一样,都是银行代客户理财,通常都会有一定的费用,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从理财组合资产中提取的,主要包括管理费、手管费等,如“颐享阳光”理财产品管理费率为0.5%/年,托管费率0.15%/年,若产品在存续期间内投资正常。这部分费用一般与客户本金和预期收益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是从客户投资本金中收取的,包括认购申购费、赎回费等。这部分费用可以视为客户的投资成本,其中认购和申购费在客户购买时直接扣除,但目前绝大部分养老理财产品都不收取这一费用。赎回费则在客户赎回时扣除,为鼓励客户长期投资,银行通常会规定客户持有到一定期限后,赎回费可以免除。

维度六:目标客户

目前市场上的养老型理财产品都着眼于“养老”,所以在风险等级上通常都比较稳健,如“颐享阳光”的产品风险等级为二星,适合稳健型且有投资经验的投资者投资;“乾元养颐四方”(重阳节专享)2013 年第3期理财产品风险程度为适中。

理财产品篇5

辞旧迎新之际,且回顾一下2014年银行理财的表现,好为我们2015年的投资提供借鉴。

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2014年收益表现

平均收益率4.75%,较2013高0.51%,

3-6个月期限产品收益不断下滑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12月20日,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在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7%,相比2013年的平均值4.75%,全年整体高出0.52个百分点。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47%;保本浮动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64%;保证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60%。

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2014年收益表现

平均收益率5.95%,较2013高0.58%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12月20日,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在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95%,相比2013年的平均值5.36%,全年整体高出0.59个百分点。其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7.1%;保本浮动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84%;保证收益类型的理财产品,2014年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8%。

长期限理财产品占比,较2013年增加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12月20日,2014年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投资期限121天,相比2013年的平均值延长12天。

外币理财产品2014年收益表现

整年走出下滑趋势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截至12月20日,2014年外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2.91%,而2013年外币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仅为1.85%。虽然从数据上看,2014年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较2013年高出不少,但是从2014年的收益率走势来看,外币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整体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2014年3月份外币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达到峰值3.43%,随后在一路下行,进入11月份,其收益率平均值已然低于2013年同期。

理财产品篇6

银行理财产品作为无形产品,其顾客感知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目前学术界对此类产品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定义还存在着差异。根据感知价值的内含及现有研究成果,本文将银行理财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定义为顾客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对理财产品及银行服务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来自理财产品与银行服务的客观功能属性,同时来源于对理财产品与银行服务体验后产生的主观情感,及为了获得收益与服务所要付出的成本。

银行理财顾客感知价值构成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结果显示,Sweeney和Soutar提出的由功能价值质量因素、功能价值价格因素、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构成的顾客感知价值四维模型,在学术界的实证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但结合本研究内容,Sweeney模型中功能价值质量因素与功能价值价格因素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本质属性并不匹配。国外学者Farquhar则针对金融服务或银行产品提出的由功能价值、象征性价值和体验性价值构成的三维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实用性,笔者特与5位具有3年以上银行理财产品购买经历的顾客进行深度访谈。综合上述两个模型及深度访谈结果,本文提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顾客感知价值构成模型及各维度价值的具体内涵如下。

功能价值产品因素

功能价值产品因素是理财产品的本质属性所具有的,能够满足顾客某种需求的效用。对于理财顾客来说,选择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首先是希望在风险最小的前提下,使资产增值。银行则根据顾客投资需求、资产结构为顾客提供的金融理财方案,使顾客的资产达到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统一,从而满足顾客的理财目标。

功能价值服务因素

功能价值服务因素是顾客感知到的,银行所提供的综合理财服务带来的效用。作为金融服务业,为顾客提供规范化服务是银行保证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齐全的设备与高素质的人员是服务规范化的保障。不同于一般储蓄业务,综合理财业务更要求银行能为顾客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拥有丰富专业理财知识的理财顾问或理财团队能够提升顾客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对于具有一定投资经验或是高端顾客来说,他们更希望银行能够根据自身的投资需求与风险偏好提供相对个性化的理财服务。

体验性价值

体验性价值是指购买过程中,顾客体验到的能够改变情感或情绪的效用。这一效用可能来自银行所提供的理财产品收益预期的吸引力,或是来自接受理财服务所产生的愉快经历,也可能来自通过购买理财产品获得的专业认知水平的提升,甚至是上述的综合。

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银行品牌或理财产品所具有使顾客得到社会群体认同感的效用。访谈结果证实:顾客在理财产品购买过程中感知到社会价值受银行品牌的社会知名度与银行理财业务能力的影响。

感知成本

理财产品篇7

“你知不知道?银行力推的非保本浮动型收益产品,收益部分居然只能向下浮动,超额收益的部分全归银行所有。”一位投资者近日在银行购买了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但细读产品说明书后发现,该产品不但不保本,而且产品实际收益如果高于预期收益,超过部分还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不归投资者所有。

根据该投资者提供的线索,记者找到了这款名为“北京农村商业银行金凤凰理财货币市场型2010年三期”的理财产品说明书。说明书显示,该款理财产品是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投资范围包括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投资品种,期限为40天,起购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0万元。有关产品收益,说明书表示:“如果理财资金所投资债券按时支付本金和利息,并且理财年化总收益率高于或等于2.55%,在扣除我行销售管理费率0.296及相关的交易费用外,则客户可获得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2.2596”。

不仅如此,产品说明书中还赫然写着:若理财年化总收益率超过2.55%,其超过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于到期日从理财收益中一次性提取。

“我花10万元买了这款理财产品,先得交给银行0.296的销售管理费,这就得要200元,另外还有交易费用。说明书上,白纸黑字写的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为什么多余的收益要给银行,亏的钱就得我自己承担?”对此,上述投资者提出质疑。

无独有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工商银行发行的“中国工商银行高净值客户专属信托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

(60天)”和“中国工商银行‘工银财富’专属信托投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30天)°两款产品中,也无一例外地标注出

“超额收益部分归银行”。该行某客户经理对记者透露,该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超额收益一直都是归银行所有的。面对记者提出“单向浮动”的质疑,该人士并未正面回答,而是以

“银行规定”搪塞过去。不过凡事都有例外,这位客户经理表示,只有3D0万元以上的私人银行客户,超额收益部分才能归客户所有。

在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数量早已占据“半壁江山”。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今年二季度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保本保证收益产品数量占比27.5%,保本浮动收益数量占比16.3%,非保本浮动收益数量占比高达56.296。

理财产品篇8

如今,银行理财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已受到许多投资者的追捧,有时候银行新推出的理财产品一上午短短几小时就会被抢购一空,这样的购买热情一方面反映出老百姓们理财意识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普通投资者的盲目性。

很多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只询问理财收益是多少,有时还讨价还价,哪家银行给的利息高就去哪家,根本不关心起息日、理财资金投向、存在的风险等问题。理财毕竟是家庭的大事,怎么也不能像买白菜那么简单。那么,买理财的投资者到底要注意些什么呢?

计息时间不可小瞧

宋太太在看到A银行推出了5.2%,90天的理财产品后,果断放弃了B银行同样90天收益率为5%的理财产品,在A银行购买了10万元理财产品。

可是,回家后仔细想想,宋太太觉得有点不对劲,B银行的收益率虽然比A银行低0.2个百分点,但是B银行的理财产品明天就起息了,而A银行还要再等10天的募集期过了才能计算利息,其间的10天只能按活期计算,那在A银行购买的这个理财产品是不是真的比B银行的划算呢?

于是,宋太太拿出计算器算了一下,A银行产品总利息收入应该为90天年收益5.2%加上10天的活期利息,大约为1296元,仅相当于4.5%的年化收益;而B银行明天就起息,假如在到期后立刻再购买购买类似理财产品,那么与A银行相比B银行的总利息收入应该为100天年收益5%的利息,约为1369元。还是B银行的产品上算啊!

因此,募集期对于理财产品的收益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问清楚哪天计息以及到期日是否会延迟支付利息。

产品接续也很重要

张先生是一位标准的“追高”理财购买者,只要哪有高收益理财,他立马将自己的钱转到哪个银行去。表面上看来,张先生是一位勤劳而且精明的投资者,可其中的苦楚只有张先生自己知道。

张先生不仅要时刻关注每个银行新推出的理财信息,而且每次都要跑好几家银行,排队办业务也把张先生折腾的够呛,最气人的就是,有时候有的银行只是这次理财收益较高,这个产品到期后并没有推出新的理财产品续接,张先生不得不把自己的钱再转入以前转出的银行,可是,由于起息日以及产品期限不同,往往把原来银行好的理财产品给错过了,只能放活期白白浪费,真是可气!忙活了半天,收益也没有高出多少。

像张先生这样的投资者并不在少数,钱转来转去,有时花了跨行转账的钱不说,还错过了购买时机。

一般来说,每家银行理财产品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银行的理财产品数量会明显多于其他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而且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时也会考虑到以往理财产品续接问题,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还应考虑到产品到期了是否能及时买上新的理财产品,不要像张先生一样,忙活了半天,自己受累不说,还没获得多少额外收益。

产品投向要看清

“收益越大,风险越大”可算是投资里一条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常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有没有想过,每一家银行都希望自己吸收到最多的资金,那为什么有的银行给的利息高而有的银行给的利息低呢?

理财产品篇9

2004~2005年:初进市场主打结构性产品

2004~2005年,外资行共发行理财产品61款。其中,结构性产品49款,占比80.33%;单一性产品12款,占比19.67%。在这个阶段,产品以结构性为主。一是外资行对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较中资行熟悉,在这个领域优势明显。二是结构性产品一般收益较高,在抢占市场、争夺客户方面优于单一性产品。三是外资行当时均把业务发展定位在中高端市场,而中高端客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从风险收益特性上讲,结构性产品比较符合他们的需求。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由于外资行定位中高端理财市场,加上其在国外有丰富的财富管理经验,国内投资者对其较为信任,来到中国市场上就带上了“贵宾理财”、“私人银行级服务”、“理性投资”和“国际化视野”等光环,甚至部分外资行将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其主打业务。可以说,他们与中资行的理财业务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2006~2007年:QDII开闸再松绑 境外投资初现端倪

2006年4月,银监会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核心规则的第一次延升,意味着监管层对QDII业务开闸。之后,银行贷款境外理财市场发展迅速,各类QDII产品发行逐渐增多。当年国内市场共发行QDII产品14款,其中外资行发行8款,数量上超过中资行,虽然绝对数量仍然较少,但东亚、汇丰、渣打等外资行都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机。

2007年应该是许多投资者都铭记的一年,中国股市如日中天,银行理财的“打新股”产品收益不菲。但有一点可能被部分国内投资者忽略:国外股市也一片大好。5月,银监会颁布《关于调整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放开了境外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的投资限制,QDII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而这正是外资行的主打产品。当年,国内市场共发行QDII产品257款,其中外资行发行190款。国内市场共发行结构性产品(不含QDII)602款,其中外资行发行269款。从发行数量上看,外资行在这两个领域都占据了绝对优势,良好的服务、被神化的品牌也使得国内投资者趋之若鹜。甚至,连未在大陆开办业务的一些中国香港的银行,也通过各种渠道展业。潘多拉的盒子,已在此时悄悄地打开。

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滑铁卢

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继续恶化,并逐步演化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特别是9月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被收购后,危机越演越烈,各国股市及大宗商品(贵金属除外)普跌。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发行的QDII产品损失惨重。该年末,过半的QDII产品亏损超过50%。部分中资行对QDII产品的投向进行调整,对产品进行积极救赎,但外资行则显得较为消极,甚至部分外资行为掩饰亏损,模糊信息披露,这使得外资行的声誉雪上加霜。

市场的突然波动,使部分结构性产品挂钩标的波动也大大超出了银行设计结构性产品时的预期,故部分产品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据不完全统计,该年到期的非QDII类结构性产品中,有295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其中,未达最高预期收益的213款,占比72.20%。外资行有89款公布到期收益率,未达最高预期收益的48款,占比53.93%。中资行有206款公布到期收益率,未达最高预期收益的165款,占比80.10%。295款产品中,负收益的16款,全为中资行产品;零收益的55款,其中中资行50款,外资行5款。从以上数据看,外资行在结构性产品方面表现优于中资行,但是由于这类产品在外资行产品中占比较大,而中资行则有收益较稳定的信贷类产品、票据类产品,相比之下,外资行整体表现不佳。投资者开始对外资行的理财能力产生怀疑。

2009年:审视乱象走下神坛

2009年一季度,世界经济依然低迷。二季度后,经济逐步开始复苏,全球股市也普遍在二季度开始反弹。QDII产品净值普遍增长,该年运行QDII平均净值增长31.84%,但QDII期末净值仍然较低,未达到起初净值的有206款,占比43.28%。结构性产品到期收益方面,外资行仍无太大起色,在公布到期收益率的368款产品中,有125款未实现预期最高收益,并且出现了负收益产品,市场开始对外资行理财业务开始进行反思。

随着市场对外资行理财业务的关注,以往外资行理财业务中的缺点也暴露出来。如结构性产品收益结构不合理、投资于衍生工具部分占比较大或衍生工具选择不当,致使整个产品风险高;又如在销售QDII产品时,未对QDII后面的基金及结构性票据做必要分析就盲目推介给客户,甚至向客户推荐自己看空的QDII基金,在产品发生亏损时,解释“完全是运气不好”。理财产品亏损频现以及出现问题时的消极应对甚至推诿,使得外资行的信誉大打折扣。

此外,中国香港等地外资行理财的表现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内地外资行的信心。如2007年吸引客户到香港投资有毒产品KODA的香港汇丰等外资行,由于KODA表现不佳,均要求内地投资者追加保证金,这时内地投资者才发现,当初银行根本就没有向他们卖出什么“打折股票”,反而是他们向银行卖出了期权――投资者的收益是有限的,风险是无限的。产品设计有毒、产品销售有欺诈,使得投资者对外资行敬而远之,没参与这些活动的内地外资行也没被排除在外。

自此,在大多投资者的心中,外资行理财已走下神坛,甚至被视为投资资金的“绞肉机”。

把脉会诊:水土不服

短短5年时间,外资行在投资者的心中从天到地,笔者认为,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导火索,还有如下深层次原因。

预期高于实际

外资行开展理财业务之初,国内投资者预期较高,高出了外资行的理财能力。外资行在中国走高端路线,推广私人银行、贵宾理财概念,让投资者觉得其理财业务历史悠久,理财能力高。而实际上,由于基层员工需要本地化,很多外资行的一线理财经理也是刚接触理财业务,并不具备丰富的经验。

产品线较为单一

外资行理财产品主要集中在结构性和QDII产品,其具体投向或挂钩标的均是海外资产。而对于国内银行发行较多的信贷类、票据类和债券类产品,则由于其在国内人脉关系和投资资质等原因鲜有涉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在海外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外资行无法调整其产品线,不能与当时中资行的信贷类产品抗衡,当然不能满足投资者的国内投资需求。

风险高但有意淡化

外资行的网点较少,这个现实使外资行不得不加大销售力度,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理财产品的风险,也忽视了在销售产品中的内控制度。部分理财经理在给客户介绍理财产品中,未阐明产品风险,在与客户签订理财协议时,对协议中的风险提出遮遮掩掩,甚至将协议复杂化,以期客户不会仔细阅读。销售中出现了隐瞒,这使得一旦产品发生问题后,客户便失去了对外资行的信任。此外,由于外资行对理财经理考核较严格,导致理财经理流动性较大,客户得不到专一人员持续的服务,也成了客户对外资行信任度下降的原因。

本土化特色不强

外资行未完全理解中国投资者的投资偏好,设计的产品,有保本机制的不多,面临严重亏损,中国投资者自然不会买账。

展望未来 路已在脚下

去年至今,外资行减少了QDII产品的发行数量,并适当增加了结构性产品的发行。今年第二季度,QDII产品停发。产品设计上,多数外资行引入了保本机制。产品表现上,结构性产品的收益情况有所改善。在市场策略方面,大部分外资行摒弃了之前只走高端的路线,而将目光投向中产阶级甚至“新富”阶层(白领阶层)。

为了适应客户需求,外资行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调整:一是通过规范信息披露(包括售前、售后),消除投资者的疑虑,继续化解投资者对其的不信任。二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升自身产品总体收益水平。具体表现在设计产品时会更多考虑风险因素,避免产品出现过大亏损。三是通过投资者交易、理财沙龙等活动搭建与投资者沟通的平台,并适当引导投资者的投资理念。

其实,外资行理财既没有投资者刚开始想的那么好,也没有后来部分投资者想的那么差。在中国理财市场上,其在产品线的丰富层度、信息披露等方面确实不如中资行,但在客户服务、国际业务方面仍有优势。

2011上半年理财产品市场

与去年同期相比,各商业银行总发行量明显提高。从币种来看,人民币产品依然为主流产品,增幅高于外币;从期限来看,短期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青睐;从投资方向来看,混合类产品成为市场主导;从收益类别来看,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同比大幅增长;从发行银行来看;上半年商业银行发行主力为股份制银行;从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来看;短期产品预期收益率同比增幅明显;从信息披露来看,外资行产品到期收益披露度低;实际收益率方面,外银行产品表现突出。

币种:人民币占主导各币种发行量整体上升

人民币产品共发行7920款产品,占比84.5%,同比增长124.7%;外币产品发行1451款占比15.5%,同比增长114.3%。2011年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中,增加了日元及新加坡元理财产品。在外币产品中,发行量排在前3位的币种为:美元,543款;澳元,281款;港币,264款。与2010年同期相比,美元产品增长47.6%;欧元产品增长219.2%;港币产品增长187.0%;澳币增长124.8%;加币产品由2010年上半年发行8款增至17款,英镑产品由2010年同期发行的10款增至67款。

期限:短期产品发行量飙升中期产品遇冷

短期产品独步理财产品市场,共发行7732款,占比82.5%;中期产品发行1172款,占比12.5%;长期产品发行301款,占比3.2%。与2010年同期相比,短期产品占比上升7.1个百分点,而中期产品及长期产品市场占比分别下降7.1个百分点及0.7个百分点。银率网分析师认为,由于2011年上半年市场处于高通胀背景下,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增加了投资者对短期理财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2011年至今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月都会出现市场从紧的局面,短期银行间拆放利率飙升,银行为缓解存贷比压力,集中发行短期理财产品,从而产品发行量显著增长。

透明度:中资行理财产品信息透明度较高

2011年上半年有6927款理财产品到期,披露到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有6292款,披露率达90.8%。其中中资银行到期产品有6234款,披露实际收益率的产品为6203款,披露率为99.5%;外资银行到期产品693款,披露实际收益率的产品为93款,披露率为13.4%。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中,存在部分银行不披露实际收益率或选择性披露数据的情况。

收益:外资行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都相对较高

理财产品篇10

随着股市震荡下行,2008下半年~2009年初大量发行的基金股票类银行理财产品普遍出现浮亏,其中个别产品净值亏损超过30%~50%,与当初宣传的预期收益率相去甚远。面对亏损的理财产品,是死捂到底,还是割肉赎回?很多投资者拿不定主意。

业内人士认为,2009年的股市基本将维持震荡向上的格局,大反转的可能性较低,但局部存在机会。如果是稳健型的投资者,可以选择赎回,而对于激进型的投资者,如果买人的理财产品期限长,挂钩标的结构不错,实现收益的条件又比较宽松,则可以继续持有。对于亏损的理财产品,投资者在决定继续持有还是赎回之前,应该先四看。

一看产品结构投资者首先应该看自己是否了解挂钩标的。有的理财产品挂钩境外标的,投资者平时连查询数据都很困难,更不要谈深入了解了。对于自己不熟悉、没把握的挂钩标的,决定继续持有还是赎回,需要非常谨慎。

二看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有的理财产品设定的收益条件是限定于某段期限内,如挂钩的某股票在这个期限内涨幅达到20%,收益可达到80%。而有的理财产品收益条件限定于某一个观察日,只有在这一天这个股票涨幅达多少,才可能实现收益率。相比之下,在一个观察区间内实现收益的概率高,而在某一个观察日实现收益的概率要低。

三看产品期限一些理财产品的期限较短,为半年期或一年期,不少亏损的理财产品是在股市6000点高位发行的,并且设定的收益条件又比较苛刻,比如一年内涨幅达10%~20%等。目前股指已经跌至原来的1/3,要在半年内大规模上涨,这种收益条件可能很难实现。这样的短期理财产品亏损了,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自认倒霉了。而有些理财产品则期限较长,尤其是一些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有的期限长达五六年,设计的结构又比较好,即使现在亏损,但今后两三年内如果市场向好,这种理财产品完全可能扭亏为盈。对于这样的理财产品,不妨长期持有。

四看赎回条件有的理财产品不允许提前赎回,有的虽能赎回,但只能在特定时间赎回,还有的要支付赎回费用。不少理财产品赎回费用远远高于基金,如一家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赎回费用高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