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农业合作社的条件十篇

时间:2024-02-18 17:49:49

办理农业合作社的条件

办理农业合作社的条件篇1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大金融帮扶力度,更好地解决低收入农户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低收入农户创业发展,根据《省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暂行办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扶贫小额信贷是以低收入农户为主要对象,以财政扶贫资金为支持,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为主要方式,按照"小额流动、有偿使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增加收入。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三条县扶贫办、县财政局、人民银行支行、县农村合作信用联社共同负责全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组织指导。

第四条成立扶贫小额信贷协调小组,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扶贫办、财政局、人民银行、农村合作信用联社主要领导组成。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扶贫办牵头,相关部门派专人组成。协调小组及办公室的具体任务是:

(一)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二)组织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

(三)审核贷款扶持对象,规范操作流程,监督使用范围;

(四)支持并帮助农村合作信用社联社做好贷款回收工作,防范和降低贷款风险;

(五)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及时上报相关材料;

(六)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第五条县扶贫办、财政局、人民银行、农村合作信用联社的主要工作职责。

(一)扶贫办。引导低收入农户转变观念、发展生产、自主创业,重点发展短、平、快的种、养、加等项目。负责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监测,做好小额信贷扶持对象的筛选工作和小额信贷贴息认定工作,协助农村合作信用联社做好到逾期贷款的催收工作。

(二)财政局。负责扶贫小额信贷专项资金管理、拨付和监督使用,会同扶贫办做好小额信贷扶持对象的筛选认定。

(三)人民银行。负责对扶贫小额信贷的政策和业务指导。

(四)农村信用联社。负责扶贫小额信贷的调查、发放和收回管理工作,在确保小额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负责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的申报、使用与管理等工作。

第六条乡(镇)成立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小组,由乡(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扶贫管理部门、财政组、农村信用社负责人组成,负责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工作。

第三章贷款的对象、用途、条件和方式

第七条贷款对象。

(一)全县低收入农户和"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培养的"农民大学生"。

(二)203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集体经济组织。

(三)带动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来料加工经纪人等。

第八条贷款用途。

(一)低收入农户、农民大学生开展的特色农业、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休闲旅游业等生产经营项目,以及到下山移民小区落户的低收入农户建房户。

(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实施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三)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和来料加工经纪人兴办的能带动一定比例低收入农户的农业开发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来料加工和其他生产经营项目。

第九条贷款条件。

(一)申请小额信贷的农户和农民大学生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致富意愿并选择了适合的发展项目,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无不良信用记录。

(二)申请扶贫小额信贷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来料加工经纪人等必须与低收入农户签订书面带动协议,有良好发展项目,无不良信用记录。

第十条扶贫小额信贷按照贷款方式的不同,分为信用贷款、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提倡对低收入农户、农民大学生、各类合作社采用信用贷款方式,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采用抵(质)押贷款方式。

第四章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和贴息

第十一条贷款额度。

(一)贷款总额。县扶贫小额信贷总额按省、县财政部门提供的实际专项资金不低于3倍的比例掌握。

(二)贷款额度。农户申请贷款,单户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农民大学生"创业项目贷款,原则上不超过10万元。其他对象原则上不超过20万元。

(三)用于低收入农户的直接贷款原则上不低于扶贫小额信贷总额的50%。

第十二条贷款期限。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生产经营项目周期和综合还贷能力等灵活确定,贷款期限一般为1年以内,最长不超过2年。

第十三条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不得上浮。

第十四条贷款贴息。在贷款期限内,对低收入农户、农民大学生贷款按基准利率的60%标准贴息,对其他符合条件的贷款对象按基准利率的40%标准贴息。贴息资金经县扶贫小额信贷协调小组审核后通过农村合作信用联社补贴给贷款对象。当年贴息资金如有结余,结转下年度使用。

第五章贷款程序

第十四条贷款对象的筛选。首先由低收入农户、农民大学生或已落实带动协议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来料加工经纪人等提出申请,县(乡)扶贫部门在对申请对象调查摸低、审查筛选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备选名册》,经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将《扶贫小额信贷备选名册》送交农村合作信用联社。列入《扶贫小额信贷备选名册》的对象方可按照规定享受贷款贴息。

第十五条贷款的发放。农村信用联社根据《扶贫小额信贷备选名册》,自主选择、独立审贷,对提出借款申请的对象,经调查符合贷款条件的,按照相关贷款操作规程发放扶贫小额贷款。

第十六条贷款的管理。农村合作信用联社要对扶贫小额信贷实行专项管理,每半年一次将扶贫小额信贷的发放、收回情况列表报送县扶贫办、财政局、人民银行,经审核后将汇总情况上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每年5月底前,将上年度省级贴息资金使用情况、当年贷款预计发放规模报送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同时抄送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第六章资金管理

第十七条扶贫小额信贷专项资金包括各级财政安排的借款专项资金和贴息资金,纳入扶贫资金管理。县财政局在当地农村合作信用联社开立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专户。

第十八条贷款专项资金来源。

贷款资金包括:

(一)省财政安排的贷款专项资金;

(二)县财政按省财政安排的贷款专项资金1:2的比例安排贷款专项资金;

(三)贷款专项资金产生的存款利息(贷款专项资金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息,产生的利息用于贴息)。

县贷款专项资金到期后自动转存。

第十九条贷款风险补偿。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按照《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暂行办法》和《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资金审查。财政安排的扶贫小额信贷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改变用途、截留和挪用,违者按扶贫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年度结束后,接受上级部门的专项审计,对违反本实施办法规定的,将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办理农业合作社的条件篇2

第二条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经费补贴是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而设立的财政性项目支出。

第三条试点工作经费支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在本地区优势主导产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对引导农民增收有较强的带动能力。承担试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符合以下条件:

1、已经工商局注册登记。

2、产权明晰,运行机制比较合理,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有规范的章程,较好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监督机构,独立的会计核算。实行盈余返还的优先考虑。

3、有社员入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股权结构比较合理。

4、为社员提供经济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等稳定的服务。有统一生产质量标准、注册商标的优先考虑。

5、能带动周边农民形成区域性产业带(群),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农民合作组织。

第四条试点工作经费重点用于支持以下内容:

1、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互助合作、科学技术、市场营销知识培训。

2、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组织标准化生产。

3、购置农产品加工、整理、储存、保鲜、运输和检测仪器、装备。

4、申报农产品质量认证,培育农产品品牌,指定生产技术规程,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5、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设营销网络,举办产品推介活动。

6、用于合作社公益性、公共性开支。

第五条市农委综合发展处、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负责试点项目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六条区(县)农委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单位申报和试点项目的组织落实,对试点单位进行指导和监督。

试点单位所在区(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要确定专人负责,加强对试点工作经费使用管理。

第七条试点工作经费由市农委经区(县)农委拨付到试点单位,专款专用,不得截留。

第八条接受财政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单位要向全体合作社社员公开、公示资金的使用情况。

办理农业合作社的条件篇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部署,加快培育郯城县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郯城县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2〕56号)要求,结合郯城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新时期农民。

第三条 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充分考虑其产业规模、技能水平、经济架构和社会服务能力。

第四条 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和培养工作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县农业局负责,发改、教体、财政、人社等部门参与,县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县农广校)具体承办。

第二章 遴选

第五条 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首先从以粮食产业和瓜果蔬菜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农民中遴选,逐步覆盖到畜禽养殖、农产品贮藏加工、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产业。

第六条 遴选标准(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均可提出申请)

1.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农业,积极服务农村,群众公认度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2. 年龄在55周岁以下(1958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身体健康。

3. 在农业科技、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符合郯城县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并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

4. 具有强烈的农业创业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三章 认定

第七条 制定标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由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认定标准。认定条件为:

1. 是郯城籍公民,在县域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

2. 从事粮食种植,规模在50亩(包括50亩)以上人员。

3. 从事瓜果蔬菜种植达到5个标准大棚(每个大棚占地面积在1亩左右)及以上人员。

4. 年龄在18~55周岁,身体健康,学习积极,科技意识和服务意识好,示范带动、致富和带动周围农民致富能力强,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实践和其它活动。

5. 填写并递交《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个人申请表》、《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申请表》和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各一份。

第八条 个人申请。坚持个人自愿申请的原则,符合条件的个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申报。

第九条 逐级申报。申请人向所在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研究同意后推荐上报所在乡镇;各乡镇根据自身实际,经综合评议汇总确定后,上报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农业局)。

第十条 评审认定。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专家对申报人选进行评审、认定。

第十一条 公示公布。行政村、乡镇和县三级对认定人员分别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无异议,予以公布,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第四章 待遇

第十二条 科技支持。郯城县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全县农村实用人才管理范围,免费参加县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的业务知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免费提供各类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

第十三条 保障支持。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养老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十四条 品牌支持。积极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建自己的产品品牌,同时,积极帮助进行产业或产品取得品牌认证。

第十五条 政策支持。实行“一倾斜四优先”政策,即现有农业优惠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优先安排申报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各项配套服务;优先提供金融信贷支持;优先推选省市两级“乡村之星”等奖项的评选;优先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各类考察、学习和交流活动。

第五章 管理

第十六条 实行考核制度。县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目标完成以及参加培训等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资格。

第十七条 实行动态管理。有违法违纪行为,因个人过失给国家、集体、群众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或伪造相关证明材料、业绩,不服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管理以及其他原因不宜继续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经县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领导小组核实,取消其资格。

第十八条 实行档案管理。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档案,以户为单位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退出人员公示后无异议不再享受各项扶持待遇。

第六章 附则

办理农业合作社的条件篇4

一、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环境较差,影响农民工身心健康。一是劳动条件差。绝大多数农民工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工资较低,工作环境多为险、脏、难,且容易发生工伤事故。二是工作时间长。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最长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三是居住条件简陋。农民工大多居住在集体宿舍或者是临时搭建的工棚,缺乏厨卫设施和必要的卫生设施。

(二)保障条件较差,无法有效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一是劳动合同或协议签约率低。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为逃避给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而不愿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另一方面是有些农民工认为有活干就行,签不签合同关系不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办理社会保险比例较低。一些用人单位除按《__市失业保险办法》和《__市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为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外,没有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多数用人单位没有给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三是缺乏医疗保障。尽管农民工是以青壮年为主的群体,但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不能及时就医,小病酿成大病,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刚刚脱贫或已走上小康之路的农民工“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劳动技能培训少。有不足一半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但大多也只是临时、短期的岗前培训,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农民工则很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三)生活环境压力大,难以保障农民工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一是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难。由于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费用,一般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就学只能选择价格低、条件差、师资弱的学校就学,有的甚至辍学。二是报酬被克扣、拖欠问题依然存在。农民工被拖欠工资、奖金的现象经常发生,其中被拖欠报酬时间短的有1个月,长的达2年以上;有一半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八成女职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制度。三是职业不固定,失业率高,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农民工多数有过失业经历,近30%的农民工失业时间长达半年以上,且工种变换频繁,没有长期的固定工作。由于农民工多数是年轻人,有时失业时间比就业时间长,无事可做,可能造成不安定因素。

二、主要原因

(一)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

一是费率过高。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工伤4项保险费平均约为工资总额的32.5%,其中个人缴费为11%,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普遍感到负担过重。二是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目前我国的养老、医疗等主要社会保险被分割在多个统筹单位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按现行规定,职工跨地区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不转移社会统筹资金,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因此难以落实,而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则更为困难,因此农民工在流动时多选择退保,退保使农民工只参保,不受惠,不仅损害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对等权益,而且反过来又影响用人单位参保的积极性。

(二)制度执行上存在薄弱环节。《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与外来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使得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为保住“饭碗”,不敢主张自己的权益。而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由于执法力量等原因,对违法用工行为的查处无法做到全方位覆盖。

(三)思想观念落后。一些观念认为农民工仍与土地保持着一定的权属关系,农民工在城镇打工是暂时性的,土地可以作为其生存保障的兜底性载体。农民工流动性强,在目前的政策下跨省市就业劳动无法转接保险关系,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实质意义不大。

(四)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方都抵制社会保险。作为用人单位一方则因缴纳社会保险增加成本,因而不愿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而农民工由于流动性大,他们担心享受不到缴纳社会保险带来的利益,不参加社会保险可能得到相对较高的工资,因而不愿参加社会保险。

三、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农民工就业扶持与职业机能培训。加大对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组织力度,组织开展农村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建立健全劳务输入输出工作机构、驻外劳务服务机构和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同时,劳动部门、用人单位应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等服务,政府对参加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农民工给予补贴。

办理农业合作社的条件篇5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0〕53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宝政发〔2011〕27号)精神,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充分发挥供销社在活跃农村流通,完善流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村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流通网络建设

(一)加强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巩固提升供销合作社农资供应主渠道地位,支持供销合作社通过外引内联积极培育农资经营龙头企业,加快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区域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放心农资店,打造区、镇、村三级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将农资经营和生产服务紧密结合,办好庄稼医院,积极开展各种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从事农药、种子、农机具、成品油等商品经营。

(二)加快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升级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培育壮大连锁骨干企业。加强区域日用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以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在城区发展大中型超市,在社区发展连锁便民店;在镇改造基层社建设具有较强配送功能的直营超市;在行政村改造村级综合服务站,发展标准化连锁农家店。逐步形成区有配送中心、镇有超市、村或社区有农家店的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网络。鼓励供销合作社发挥“一网多用”优势,依法开展家电、图书、药品、通讯、食盐等连锁经营业务。

(三)加快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筹建区域性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和名优农产品展销中心,加快重点市场升级改造和特色专业市场的培育,增强仓储运输、冷链物流、检验检测、资金结算、信息服务功能,形成区有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镇有室内集贸市场的农副产品营销网络。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强农超对接,推动大中型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直接建立采购关系,培育品牌产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切实做好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进城镇社区直销工作。

(四)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强化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行业管理职能,建立规范有序的再生资源市场秩序。发挥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经营的传统优势,加快现有网络的整合提升,加快筹建集科技研发、综合加工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积极推进社区和村镇回收站点建设,形成集回收、仓储、配送、加工利用为一体的产业链,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要将再生资源网络体系建设纳入城镇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支持有条件的供销企业依法开展废旧家电、电池电瓶、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等回收拆解业务,实现再生资源的产业化经营和无害化处理。

二、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五)强化专业合作服务。依托供销合作社健全的组织体系和人才、网络、设施等有利条件,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积极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产业,切实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开辟专业合作社产品进批发市场、进超市、进社区的快捷通道。支持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利用自用土地发起成立住房专业合作社,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系统内部职工及城镇低收入人口住房困难。

(六)完善行业协会服务。加强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强化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反映行业诉求,维护会员权益,在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产品标准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作用。

(七)开展农村综合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快在行政村建设主体多元、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在提供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等经营的同时,围绕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文体娱乐、养老幼教、劳动就业、红白喜事和各种代办服务。积极参加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八)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供销网”等信息平台的作用,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农业科技、政策法规等各种信息服务。加强与各类农村信息终端的合作,积极联合中国移动通讯、中国电信等主流通讯平台,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方法,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实用性强、辐射面广的农村流通信息服务平台。

(九)强化教育培训服务。支持供销合作社利用教育培训网络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科技带头人、农业实用技术、经商技能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认证工作,培育农村新型农民。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十)加强基层社建设。按照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优化布局,调整建制,积极对蟠龙、金河、陵塬、硖石、六川河五个基层社进行改造,夯实供销社发展基础。完善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引导社员参与基层社经营管理活动,密切与农民社员的经济联系。鼓励基层社社员积极入股,领办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社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区联社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

(十一)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在确保对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骨干企业控制力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采取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引进社会资本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不断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要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切实防止社有资产流失。完善企业财务、投资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企业改革,妥善安置职工。

(十二)增强联合社职能。区联社要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培训和规划衔接职能,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强化资产及收益管理,监督社有企业依法经营,督促其完善内部管理,加强风险控制,努力提升资本运营质量和资产监管水平。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按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积极探索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上级社对下级社的工作考核,充分调动管理者和经营者积极性。

四、加大支持扶持力度

(十三)依法维护供销合作社权益。各级供销合作社理事会是本级社集体财产和所属企事业单位财产的所有权代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侵占、平调其财产,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强化社有资产监管,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落实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要保持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机构实行事业编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所需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

(十四)解决政策性和经营性财务挂账。对2002年财政部等七部门共同核复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地方性财政挂账,要按照有关政策逐步解决。支持供销合作社多渠道消化经营性财务挂账,有关金融机构要妥善处置各级供销合作社企业拖欠的金融债务,支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发展壮大。

(十五)妥善解决土地和房产问题。按照国土发(2009)173号文件精神,加快供销合作社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供销合作社使用的原国有划拨建设用地,经批准可采取出让、租赁方式处置,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优先用于供销合作社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和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对原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应明晰产权,有条件征收的依法完善国有土地征收手续,无条件征收的可以按原用途采取租赁、入股等方式使用。供销合作社企业改革重组涉及土地、房产问题,可参照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执行。

(十六)加大税务工商支持力度。税务部门要对符合条件的区内跨区域经营连锁企业,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进行审批后,由企业总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工商部门要简化连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的注册手续,由总部向所在地工商部门统一办理。基层供销合作社引领、兴办的农家店,由基层供销合作社统一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对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站,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等方面提供便利。

(十七)落实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供销合作社,要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采取各种办法妥善解决供销合作社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十八)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金融服务。鼓励供销合作社及供销社企业以法人标准按照市场准入条件参与组建村镇银行和农信担保公司,支持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村资金互助和互助合作保险试点工作。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的业务合作,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当地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解决供销合作社及其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资金需求。

办理农业合作社的条件篇6

近期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卓越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方针和重大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临沧的中等农业教育,是全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临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任。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从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推动临沧中等农业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信心,为临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二、临沧中等农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临沧市农业学校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条件严重不足

1988年临沧耿马“11•6”大地震发生后,临沧市农业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发展机遇,在云南省农业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1995年3月在临沧城北郊的旗山脚下建成了占地40000多平方米的新校园,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10年后,根据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临沧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临沧市农业学校办学地址再度搬迁。目前在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综合大楼办学,没有独立校园,没有产权校舍,甚至连学生食堂都没有,严重制约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二)生源严重短缺,素质偏低

近年来,由于国家高等院校扩招和市内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及中技学校“热”,在全市有限的初中毕业生中,绝大部分就读普通高中,相当部分就读市内热门中职中技学校,导致中等农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此外,从生源综合素质看,成绩较好的初中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中学就读普通高中,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才会选择就读中职中技学校,而且极少数学生将初中阶段的不良习气带到学校,给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问题,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解决。

(三)实训基地不成规模,校办产业出现空白

近年来,临沧市农业学校实训基地主要临时使用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规划园区内部分闲置土地,总面积不足100亩,而且随时都有开发利用的可能,使用率极低,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作用不够明显。在近年的学生第三学年顶岗实习中,由于学校实训基地不成规模,学校难以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实习学生分散在市内外,各自为战,管理脱节,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在开办校办产业问题上,临沧中等农业教育曾结合专业办产业,开办了自己的茶厂,而且校办产业产品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银奖,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曾辉煌一时的校办产业被迫走向破产。目前,由于学校办学条件受限,尚无条件开办校办产业解决学生实训实习难题,使学校缺乏实力和吸引力,应引起学校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推动临沧中等农业教育大发展

(一)抓住机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临沧市农业学校面临着一系列良好的发展机遇,要紧紧抓住这些机遇,乘势而上,发展自己。一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营造教书育人良好环境。二是要紧紧抓住云南实施桥头堡建设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临沧毗临缅甸的区位优势,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协调,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和替代种植项目,使缅甸北部地区成为学校相对固定的实训基础,解决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难题。三是要紧紧抓住临沧大学园区建设机遇,抓紧实施临沧市职教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按计划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及时投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基础设施不足难题,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以适应学校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深化教育改革,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中高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

随着国家大中专院校招生就业制度的重大改革,中等农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大削弱,招生难、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中高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以适应临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要加大普通中专生招生宣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完成临沧市教育局下达的年度招生计划,使普通中专生成为中等农业教育的主力军。二是要加大校校合作力度,在目前与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专业结构调整需要,扩大校校合作范围,培养多领域实用人才。三是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目前与市内少部分企业联合办学的基础上,根据临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与市内外甚至省内外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培养人才,扩大学校知名度。四是要抓住国家“送教下乡”政策机遇,依托校内设立的云南省176鉴定所,在全市范围合理布局办学点,向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中等农业科技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以弥补学校生源不足,壮大学校实力。

(三)开办校办产业,增强办学活力

校办产业是学校生存发展之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重点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学习借鉴校外先进发展经验,尽量避免走弯路,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使学校尽快创办自己的校办产业,并产生经济效益和办学效益。

第二,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选配好校办产业领导干部。要把教学经验丰富、关心学校建设发展、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教师选配到校办产业担任领导干部,领导校办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学校的支柱产业和学生实训基地。

办理农业合作社的条件篇7

一、宁波市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系统合力

把加强农民工服务管理落实体现在“三纳入”、“五同步”、“四协同”中,即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各地各部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畴,服务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步研究、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评价;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组织“四位一体”的社会协同机制。一是创新组织领导体制。区县以上政府均成立了农民工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并设立综合协调常设机构――农民工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坚持重心下移、整合资源、强化综合功能,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置农民工服务管理办和站(室),形成四级服务管理网络和平台。二是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将农民工服务管理纳入党委、政府年终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定期召开市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和办公室主任会议;建立了完善的专项督查和评估机制;注重对基层机构的指导。三是强化社会协同推进。大力推进和谐企业创建,研究建立和谐企业科学评价体系。积极发挥村(社区)基础作用,近千所社区学院、市民学校、成人学校的教育向农民工拓展,村落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向农民工免费开放,创新推行“村企结对”服务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建筑业民工总校和建设项目民工学校,创办流动书屋和服务热线,开发“新宁波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项目;研究实施农民工“阶梯式”水费、电费优惠政策;推出农民工特种重病医疗互助保障和女职工安康互助保障项目,鼓励企业设立职工互助帮困基金。

(二)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综合公共服务包

把强化公共服务作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在市委《关于加强外来务工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甬党〔2007〕15号)的指导下,研究出台了农民工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劳动合同、工资支付、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职业健康安全、治安管理、社区服务、工会维权、户籍迁入、法律援助、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出租房屋服务管理等15项配套政策,构成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综合服务包。在就业扶持和技能培训方面,为新增外来劳动力提供全程免费的职业推介和引导性培训服务,建立省内外劳务合作基地,与职业技术学校确立技工输入协作关系,整合确定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在随迁子女教育方面,农民工子女就学率达到100%,其中公办中小学接纳比例达到70%,通过下拨民工子弟学校补助经费等方式,全部免除了农民工子女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等;在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方面,通过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落实公共卫生专项补助经费,外来育龄妇女可以享受“五同五联五免费”的市民化待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率达到90%,农民工子女免疫率达到98.5%;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率先推出了全覆盖、低费率、可选择、能衔接的“五险合一”社保政策,由用人单位按月缴纳、个人不缴费,在全市6个统筹区内实现无障碍转移,并于城镇社保实现互通衔接,允许劳资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情况选择参加城镇社保或“五险合一”社保;在住房保障方面,将住房困难的优秀农民工纳入政策性住房保障体系,鼓励农民工中的高级技师、技师、工程师、高层管理人员和县级以上劳动模范在务工地购买限价房并允许落户,大力引导企业为优秀农民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和租房住房补贴制度。

(三)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探索推行积分落户

2009年,制定出台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暂行办法》,进行了试点,今年将在全市推开。积分落户办法适用于已在宁波市行政区域内就业生活的农民工申请登记为本市常住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办法》还规定了申请的基本条件和积分申办条件。其中,基本条件有6条,必须同时符合,包括:持证年限、工作年限、社会保险、居住条件、年龄身体、信用记录。积分申办条件有7条,符合基本条件的农民工,按照综合素质和实际贡献情况建立积分评估制度,总分值为150分,包括技术创新指标、职业资格指标、担任职务指标、素质提升指标、荣誉称号指标、社会公益指标、企业认可指标。在保持上述七项积分评价指标、一级指标、权重分值和总分值全市统一的前提下,各县(市)、区根据需要可适当增加二级指标项目内容并合理调整二级指标分值。《办法》还对农民工积分落户实行梯度政策。其中,老三区(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农民工累计积分不低于100分、其他县(市)区城区农民工累计积分不低于90分、卫星城市试点镇和中心镇农民工累计积分不低于80分。农民工积分落户一年集中办理一次,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落户申请受理时间为每年5月份。《办法》有效激发了农民工参与宁波市经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逐步纳入、逐步融入、逐步变成本地人的一条有序推进的新路,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目前,已有3人通过积分方式落户宁波。

(四)以社会融合组织为载体,大力推进新老市民融合

农民工市民化不只限于身份的改变,更多地反映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与所在城市的融合。宁波市按照“党的领导、依法管理、共建共享、促进融合”的原则,依托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建立“村级和谐促进会”等社会融合组织,吸收新老市民共同参与,引导农民工全面融入宁波的市民生活。目前已初步形成基层和谐促进会、和谐促进小组、和谐促进员的三级网络,全市村(社区)融合组织建成率分别为51.7%、95.9%,其中外来人员100人以上的村(社区)建成率达100%,另有637家企业、86个商务楼宇建立了融合组织,和谐促进员16.89万人,其中农民工6.95万人(担任理事以上职务的有7011名)。社会融合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也在不断加强,北仑区、余姚市出台融合组织规范化建设意见,慈溪市、北仑区、鄞州区结合综管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融合组织副会长或副秘书长专职驻会制度。社会融合组织的服务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在搭建平台、调处纠纷、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当前宁波市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宁波市农民工总量大、人口占比高,从事的大多是层次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在推进市民化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矛盾。

(一)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综合服务包虽然涵盖了农民工所需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方面,但服务标准和水平还很有限,各项服务的标准与户籍人口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以义务教育为例,虽然基本上能够保证农民工子女就近就学,但都还不能做到全部由公立学校接收。再比如农民工综合险,其社会保险成本(与社会保险收益正相关)尚不到本市职工社会保险成本的三分之一。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关系的跨区域转接仍存在障碍

农民工市民化及其融合需要与当地公共服务的有效对接。当前农民工客观上流动性较强,但现有的社会保险套餐与移出地的社会保险之间缺乏必要的转移接续,这就影响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其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

(三)城市承载压力不断增加

由于提供了相对较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加,宁波市面临的承载压力也日趋增大,这种压力不仅体现在地方政府财政支撑能力上,还体现在土地、资源、环境、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如不少农民工不仅自家的随迁子女在宁波就读,还会把亲戚家的子女也带来宁波就读,加剧了本市基础教育资源的短缺程度。

(四)农民工服务管理难度仍然较大

宁波市农民工占城乡人口比重较大,在加工工业发达的平原地区,农民工甚至超过户籍人口数。农民工已从当初的候鸟式、个体化发展成为定居式、家庭化。新生代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受家庭固有的地域特性和宁波城市特性的双重影响,呈现出很强的不确定性。此外,宁波市的农民工多来自江西、安徽、四川等周边地区,务工和生活有很明显的按籍贯群居特点。这些都增加了今后农民工的服务管理以及新老市民融合工作的难度。

(五)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与市民化要求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

农民工已成为宁波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农民工整体素质与宁波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以及城市化推进已是一对有机的互动关系。当前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宁波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提升,推动转型升级。

三、下一步宁波市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工作考虑

(一)加快提升农民工素质

巩固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体系,继续免费提供各类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以培养熟练工人为目标,继续实施“双证书”人才、中高级技工培训计划。鼓励农民工积极参加技术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和稳定技能人才和熟练员工队伍。深入开展百万新宁波人基本素质提升工程。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融合组织建设

研究制定融合组织社会化、科学化建设标准,建立完善融合组织评价考核办法。大力培育一支融合组织高素质社会化工作人才队伍。深化基层和谐促进工程,进一步促进融合组织在调处矛盾纠纷、提供服务、推动融合共进、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真正发挥作用。

(三)进一步发挥农民工参与建设热情

综合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和财政保障能力,鼓励优秀农民工落户,进一步激发农民工创业创新活力。深入开展志愿者行动计划,以村(社区)、规模企业为重点,以和谐促进会等融合组织为依托,建立农民工志愿者服务组织。创新租住房激励措施,引导企业与村挂钩为农民工建立统一租房制度及按技能贡献分档提供租房补贴激励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优秀农民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继续将住房困难的优秀农民工纳入我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开展优秀评选表彰活动。

(四)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

完善制度,积极打造 “无欠薪城市”。落实社会保险和职业安全健康权益,基本实现各类企业与劳动者普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稳步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坚决杜绝重特大劳动安全生产事故。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服务,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初中后继续教育途径,进一步引导激励农民工子女在我市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强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文化服务。

(五)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按照省、市有关部署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强出租房屋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矛盾化解和治安管控,加强农民工集中居住场所的综合监管和突出问题整治,加快推进农民工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办理农业合作社的条件篇8

一、设备资源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难以实现设备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与运作当中,有部分是以资金形式入股,有很大部分是以设备资源(农机具设备、土地资源)的形式入社的,社员将设备资源投入合作社,由合作社来经营,社员获得分红,社员仍是设备资源的所有者,而合作社则是设备资源的经营者,虽然合作社采取民主管理,但是在具体操作当中,不可能每位社员的经营意愿都能够满足,这就是说合作社的经营者只能采取民主集中的方式来经营,在某种程度上设备资源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分离的。正是由于这个分离,就可能使社员投入的设备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利用与有效的保护。

二、作业服务面积的计量误差,造成合作社服务成本的增加与服务风险的增大。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对合作社内部开展作业服务的同时,也向外开展作业服务,包括跨区作业。在作业服务的过程当中,土地面积的确定,一般都是依据“土地承包手册”合同书上的耕地面积,而这个土地承包合同书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产物,加之各地在承包到户时存在根据土地类别打折、甩亩等情况,虽然这其中经历了几次合同完善与核面,但是,合同书上体现的面积往往与实际面积不符,而且实际面积比合同书上的面积要大,这就造成了合作社在作业服务过程中的作业成本增加和服务风险增大。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与现实条件存在差异。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目的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力、获得经济效益之外,实现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是其目的之一。但是,这方面的意愿与现实条件存在差异。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现在农业机械动辄上万,虽然国家有一定补贴,但是资金占用量还是比较大,合作社要发展壮大,必须要资金添置机具设备,而合作社的融资渠道只有两条,一是农户股金(这是有限的),二是贷款(这是很有限度的),可是这两条渠道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二是作业条件改善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业服务,社会化大生产是方向,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将土地承包到户,虽然土地流转政策将土地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地整理将土地的机械化作业条件改善,但是这些还只是示范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条件并未完全从根本上得到全面改善,要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大生产,作业条件的改善,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三是管理、技术、服务水平提升难。虽然党和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但是,如何来增强,具体怎么做,却没有答案。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的实际是:1.依托基层农业站所、经济组织,组织一些农户,投入一些资金,搞一点经营。2.依托农机大户,聚合一些机具,搞一些服务。3.依托公司或者老板,流转一些土地,搞一些开发。4.依托农户热情,组成一个班子,自生自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使管理、技术、服务的水平提升上来,是很难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制定详细的内部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虽然目前合作社有章程、管理制度等等,但是往往是形式上的。合作社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详细、实用的内部管理办法,既保证集体的权力得到尊重,又保证社员的利益不被侵害。

办理农业合作社的条件篇9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平安**”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二)总体目标。

按照省市要求,从今年起到2010年,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的要求,分步实施:今年计划招考18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今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这项工作,力争到2010年,全县基本实现“一村、一社区基本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二、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由县委组织部会同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团县委等部门组织实施。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协调;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指导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选拔、管理、考核、人事、社会保险等工作;县财政局做好经费保障工作;县民政局配合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县教育局、团县委负责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并做好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宣传发动工作。

(二)实施办法

1、时间安排:招聘工作一般安排在每年8至10月份进行。

2、招聘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就近、就地的原则,规范程序,严格把关,确保把各方面素质较好的高校毕业生选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

3、招聘对象和条件:具有本县户籍或为本县生源,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

基本条件是:政治素质好,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热爱农村和社区工作,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身体健康。

4、招聘方式: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具体招聘办法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制订。公开招聘的基本办法和程序如下:

(1)公告:招聘职位确认后,通过县级以上媒体、政府相关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告,并组织好报名和资格审核工作。

(2)组织考试:原则上,通过资格审查的报名人数达到该职位1:3比例可以组织考试。笔试和面试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体检、考察工作参照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有关规定执行。

(3)录用公示: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从高分到低分初步确定拟招聘人员后,在本地媒体、政府相关部门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天。

(4)招聘录用和报到:公示期满无异议者,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发出通知书。毕业生收到通知后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报到。超过规定时间不报到者,取消录取资格。招聘工作结束后,招聘人员名单报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备案。

5、招聘岗位:原则上以安排助理职务为主,包括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经济合作社社长助理、团支部书记、文书等职务,也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其他工作岗位任职。

6、工资待遇:聘用期间,大专毕业生的工资水平1300元/月,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1400元/月,试用期间的工资水平1000元/月。并按企业同类人员标准办理各类社会保险。对3年后仍留在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要逐步提高其收入待遇;对表现较好、年度考核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当地村、社区干部的奖励政策。对3年期满后续签合同的,从第4年起由乡镇统一为其办理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单位缴纳部分由县和乡镇财政共同承担。

7、教育管理: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由所在乡镇实行劳动合同管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后,实行3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合格的,由乡镇与招聘的高校毕业生签订统一的劳动合同,合同一般3年一签。在聘用期内,其人事关系、档案、户口等统一由县人才中心免费,其党、团组织关系迁转至所在村或社区。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要牵头组织对新招聘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上岗前培训以及知识更新培训和经常性的教育,培训经费由县财政承担。建立工作检查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毕业生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建立管理制度,及时定期地对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建立年度考核制度,每年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组织乡镇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年度考核,根据其工作表现,分别确定为优秀、称职或不称职三个等次。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按照合同规定予以解聘。

8、其他事项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合同期内或期满后,到当地农村经济组织、企业工作,或承包当地的农业经济、科技项目,或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创办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创办其他企业以及自主创业项目等,政府和部门要给予政策或其他方面的支持,促进其在基层更好地创业和发展。对愿意长期在村和社区工作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其户籍可以落在所在乡镇。

在合同期间,允许高校毕业生选择到更适合其发挥才能、专长的岗位或单位就业;合同期未满本人要求另行就业的,只要工作情况许可,可提前解除合同;合同期满后,根据双方意愿确定终止或续签合同;终止合同的人员可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对合同期满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可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政策。

三、有关优惠政策

1、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2年以上,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信任的高校毕业生,根据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通过法定程序使其进入村、社区领导班子,并及时推荐为乡镇后备干部,条件成熟的,可推荐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人选。

2、从2009年开始,我县县级和乡镇机关招考公务员主要从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

3、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仍在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在报考本县面向社会招考的县、乡镇机关公务员时笔试成绩加10分。

办理农业合作社的条件篇10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科学、公正地进行农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省农业科学技术奖各奖项的推荐、评审、授予等有关活动。

第三条省农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予,实行公开、公平、科学、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干预。

第四条省农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农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组织。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仅从事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或者组织不得作为获奖者。

第五条省农业科学技术奖是授予科技工作者和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六条省农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其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公室")负责,奖励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委员会科技教育处。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一节自然科学类

第七条《办法》第七条(一)所称"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是指该项自然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并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以及在基础数据的收集和综合分析上有创造性和系统性的贡献。

《办法》第七条(二)所称"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是指在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办法》第七条(三)所称"得到自然科学界认同",是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引用或已应用。

第八条自然科学类奖的主要完成人应当是主要论著的作者,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提出总体学术思想、研究方案,并指导研究工作。

(二)提出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或者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对重要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综合分析等。

(三)解决关键性学术疑难问题或者实验技术难点。

第九条自然科学类奖的主要完成单位应是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的。获奖单位必须是第一完成人所在的单位。自然科学类奖每个项目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

第十条自然科学类奖的评审标准为:

(一)前人尚未发现,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学术上为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在科学上取得重要的发展,学术上为国内领先水,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在科学上取得重要价值,学术上为国内先进水平以上,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促进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可评为三等奖。

第二节技术发明类

第十一条《办法》第八条所称的农业新产品包括各种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以及生物新品种等;新工艺包括农业、农产品加工、生物工程等各种技术、方法等;新材料包括用各种方法获得的新物质等。技术发明类奖的授奖范围不包括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技巧又不可重复实现的技术。

第十二条《办法》第八条(一)所称"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或者由发明专利的",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且经指定查新机构认定的。

《办法》第八条(二)所称"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其技术构思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办法》第八条(三)所称"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效益或者具有明显的应用前景",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一年以上取得较好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人身和社会安全的技术发明成果,如农业动植物新品种、药品、食品、基因工程技术等,在未获得行政机关审批之前,不得推荐。

第十三条技术发明类奖的主要完成人应当是该项技术发明的部分或全部创造性技术内容的独立完成人。

第十四条技术发明类奖的主要完成单位是指发明成果的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并对该项发明的完成起重要作用。技术发明类奖每个项目的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7人。

第十五条技术发明类奖的评定标准为: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国内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技术发明,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国内先进水平,促进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技术发明,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国内先进水平,已产生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三节科学技术进步类

第十六条《办法》第九条(一)所称"农业技术开发方面",是指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完成具有重大创新的产品、技术、工艺、材料、设计和生物品种,并将其应用推广。

《办法》第九条(二)所称"社会公益方面",是指在标准、规划、计量、科技信息、科技档案等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自然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管理科学、医疗卫生、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等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中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推广。

《办法》第九条(三)是指组装、集成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技术),取得显著效益的。

《办法》第九条(四)所称"较大农业科技工程(项目)",是指列入国家和省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综合性农业科学技术工程(项目),包括重要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在项目实施中有协作、攻关内容,技术、组织、实施难度较大。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农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效益显著。

第十七条科学技术进步类奖获奖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提出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

(二)在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中做出重大技术创新。

(三)在成果转化和集成组装、应用推广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四)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实施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

第十八条科学技术进步类奖的主要完成单位是指在项目研制、开发、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对成果的完成起到重要作用的主要完成单位。科技进步奖每个项目授奖人数,一等奖的不超过11人,二等奖的不超过9人,三等奖的不超过7人。

第十九条推荐为科学技术进步类奖的成果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技术创新性突出:在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特别是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或者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装备和改造,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增加行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行业的领先水平。

(二)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成果经过一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成果的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第二十条科学技术进步类奖的评审标准为:

(一)技术开发方面:

在技术上有显著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或推广程度高,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作用,新增利税显著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较大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有创新,有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社会公益方面:

在技术和方法上有显著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农业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行业较大范围应用,取得了较大社会效益,对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村经济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有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行业得到应用,取得了社会效益,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三)较大农业科技工程(项目),以及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项目:

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完成了较大技术、组织、实施、管理难度农业科技项目,在技术和管理上有显著创新,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农业可就发展具有显著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应用效果较突出,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农业可就发展具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管理上有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应用效果较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对国防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有明显作用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三章推荐办法及评审

第二十一条凡符合农业科技奖奖励办法及本实施细则规定的报奖人员和项目,应当在规定时间内,经所在单位审查、批准,统一向省农业科技奖奖励办公室(省农委科教处)提交省农业科技奖推荐书及相关佐证材料。市(地)、县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由省农委组织鉴定或书面委托市(地)农委进行主持鉴定,也可以由市(地)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鉴定。市(地)、县(市)农业科技奖申报项目统一由市(地)农业委员会上报。

第二十二条两个以上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经协商后,由第一完成单位组织申报、申请推荐。

第二十三条推荐项目必须统一采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的格式及软件系统,可到中国龙网进入省科技厅网址,或直接点击省科技厅网址

第二十四条推荐项目必需使用推荐管理系统录入有关内容,并制作软盘一同报送。

第二十五条凡已获得过部级、省、部级、市(地)级科学技术奖或者相当于本奖励级别奖励的成果,不得再次推荐。

第二十六条凡存在知识产权以及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争议,在争议未解决前不得推荐。

第二十七条对落选项目,在此后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活动中又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并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重新推荐。

第二十八条推荐的项目应当按有关规定交纳项目评审费。

第二十九条奖励办公室负责受理推荐项目,并对推荐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推荐奖励范围、推荐时间、推荐书和软盘录入是否符合要求。推荐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还需审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广应用情况等。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佐证材料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不能提交评审。

第三十条经形式审查合格的推荐项目,由奖励办公室按其相近学科进行分组,采取从专家库中聘请同行专家主审的方式进行评审。各学科评审组向奖励办公室提出拟授奖项目的奖励种类、奖励等级、奖励人员和单位的建议,奖励委员会在听取奖励办公室的汇报的基础上,对授奖项目进行复审、审核和批准。省农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全体会议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委员参加的会议表决结果有效。自然科学类、技术发明类和科学技术进步类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应当由到会委员的三分之二多数(含三分之二)通过。

第四章异议及处理

第三十一条经奖励委员会批准拟授奖的项目,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自公告之日起一个月可提出异议,逾期未提出异议的或在期限内提出异议的,经复议仍维持原评审结果的即为授奖项目。

第三十二条对获奖项目提出异议者,必须以书面形式写明项目名称、获奖等级以及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对所提出的异议,应包括有关证据。凡不按要求提出的异议,不予受理。

第三十三条异议分为实质性异议和非实质性异议。凡对涉及获奖候选人所完成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推荐书填写不实所提的异议为实质性异议;对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及其排序的异议,为非实质性异议。评审等级不属于异议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