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十篇

时间:2023-03-30 10:38:02

新闻头条

新闻头条篇1

创新传播手段满足需求

特约点评专家①:孙波 时代周报总经理

传统媒体的标准化、流程化、规模化是其主要特征,读者基本属于被动阅读;数字媒体时代需要个性化、快速化、简单化的阅读方式,读者需要主动获取信息。所以,传统媒体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地位没有变化,但如何在内容制作、传播及营销上进行创新,如何与读者构建更简洁的渠道,更加满足读者、客户的需求,是未来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特约点评专家②:牛全中 中山市河南商会秘书长

报纸有自己的制作流程,以至于报纸拿到手都是6 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这在网络上已经是旧闻了,所以越来越少的人去专门买报纸浏览新闻。新闻往往会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播,人们通过Twitter、微博、微信知道世界上刚发生的事情。网络的特点是“快速性、图片化”,报纸的特点是“权威性、内容更丰富”。在咖啡馆的这段时间,是人们心情最为放松的时间,端起咖啡杯,看到刚刚发生的新闻,简直是强制阅读,很容易勾起顾客对新闻的好奇心。想了解新闻事件的更多东西,那就只有去找报纸。传统媒体放下架子,从互联网向传统媒体引流量,这个办法对传统纸质媒体走向灭亡起到很好的延缓作用。

体验与互动的完美结合

特约点评专家③: 张鸿玮 Dragon China International Trading Limited 总经理

营销的本质是挖掘和满足客户的需求,难就难在“挖掘”上,Tim Hortons 咖啡品牌这个创意不仅做到了,而且产生了互动,顾客在体验美味的咖啡的同时了解最新和最快的资讯,并且让顾客与报纸媒体产生了互动,咖啡和报纸看似不相关的产品通过这个创意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同时,这个创意对消费者定位也非常清晰,通常买握杯咖啡的人群大多是职场人员,没有太多闲情去一边品尝咖啡一边翻阅报纸,他们更关注最新最快的头条资讯,Tim Hortons 这个创意恰恰挖掘和满足这一需求,销售上升就不足为奇了。这个案例值得国内品牌学习和借鉴。

打开了营销新思路

特约点评专家④:梁伯强 广东非常小器有限公司总裁

在高节奏的现代生活当中“速度”已成为了一个关键词。如:速达、速递、快餐、高铁等等, 无不与速度有关。作为一家传统媒体联合一家咖啡馆,再运用互联网实时信息,实现了从信息源头直插终端的扁平化销售,实为营销的一大创举。此举,不单只充实了消费者的碎片时间,同时打造了一个多赢的营销渠道。赞!

特约点评专家⑤:马选建 龙舟公关顾问机构事业部总监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新媒体崛起,其交互性、快速响应及便利等特性极大的迎合了读者习惯,数据告诉我们传统媒体被冠上“没落”一词并非空穴来风。就本案例中而言:1、新媒体崛起倒逼传统媒体创新意识加剧,渠道、内容及战略合作的创新;2、传统媒体者本位向消费读者本位的换位转型,新媒体信息呈现碎片化,Gulf News 巧妙运用传统媒体内容制造能力,重新整合内容,创造新的产品形式来“创造市场”,再通过与咖啡品牌合作为新的产品“找到市场”,这无疑为许多陷入发展迷雾的传统媒体打开了营销新思路。

利用优势资源促进销售

特约点评专家⑥:胡宁 黄埔工程机械城营销副总经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顺应时代的发展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利润。拒绝,只会然自身更加封闭。通过咖啡防烫环,GULF NEWS 准确地找到了有时间的愿意阅读的人群,再通过要闻吸引了人们的视线,最后通过二维码及短链接等让读者找到了报纸网站及twitter 账户。促进了新闻阅读和报纸的销量。同时,也利用已有的采购纸张的优势资源,获得了防烫套这一新产品的销售增长。这一点,和商业地产利用商场内部进行电台选秀等活动,扩大人流及商场的影响,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特约点评专家⑦:肖荣燊 韩后电子商务总经理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到移动互联网的急行军,消费者的碎片化阅读已经不可逆转。品牌的大媒体、大投放、大回响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善于利用细分的碎片传播时间、碎片传播环境、碎片传播内容进行沟通,已经不仅是媒体经济效益问题,更加是消费者精准沟通,兴趣体验共鸣的方式。设想一下:大数据的精准下,品牌和消费者在同一个碎片的片段中,用美丽的方式邂逅,谁会拒绝给她一个美美的拥抱?拥抱碎片化时代的小媒体吧!

适应变化方可赢得巿场和未来

新闻头条篇2

2、进入界面后,点击左上角【头像】。

3、然后点击【系统设置】。

4、接着点击【锁屏设置】。

5、现在就可以选择将【开启锁屏】关闭了。

新闻头条篇3

1. 谷歌开设研发辅助技术的业务部门

2013年初,谷歌的眼镜项目(Project Glass)势必落到在2012年谷歌I/O大会上掏1500美元购买一副眼镜的开发人员的手里。想必大家已见过谷歌眼镜的蓝图,它配有摄像头、地图和道路指南,可以打视频电话。

但你不知道的是,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在2012年被聘为谷歌的新任工程主管,帮助推广消费者版本的谷歌眼镜。我们还会得知,库兹韦尔将在谷歌开设一个新的业务部门,致力于为残疾人士开发辅助技术。

同样在2013年,硬件厂商会为谷歌眼镜制造一款像电影《终结者》中那样带面部识别功能的平视显示器,但是等具有DNA和视网膜扫描功能的眼镜出来还得过几年。

2. 维基解密创始人被引渡到美国

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躲在英国伦敦厄瓜多尔大使馆已超过半年,几乎足不出户。他不可能永远待在那里,厄瓜多尔方面恐怕也没有能力帮助他偷偷逃出英国。

所以,2013年阿桑奇会失去外交保护,面对两名瑞典女性对他提起的犯指控。之后不久,他会被引渡到美国,接受刑事指控,他创办的维基解密网站涉嫌在2010年公布了大量机密的外交电报。

3. 约翰·麦卡菲真人秀宣布推出

我们预测,高科技企业家约翰·麦卡菲(John McAfee)最终会在迈阿密酒店接受伯利兹警方的质询,但是仍会留在美国,监制AMC电视台根据他的逃亡生涯拍摄的一部电影。由于对最后的作品不满意,麦卡菲会与有线电视频道精彩电视台(Bravo)签约,2013年晚些时候上映一档真人秀节目。

4. 混合型的Windows 8笔记本电脑最终流行起来

微软的最新操作系统Windows 8还没有掀起消费者大批采用Windows 8硬件的热潮。

但在2013年,混合型笔记本电脑会最终流行起来。有些商务专业人士既不想放弃平板电脑的便利,又不想放弃笔记本电脑的功能,微软的Surface Pro和联想IdeaPad Yoga 13因而会得到这群人的追捧。

由于微软及其硬件合作伙伴取得成功,坊间传闻苹果可能会开发MacPad,这是一款据说运行iOS X操作系统的苹果混合机。苹果不愿对此传闻发表评论,但会一道总命令:禁止其工程师和原型机开发者在未来六个月泡酒吧,以免泄密。

5. 黑莓的市场份额降至可怜的5%

RIM公司重返移动市场的最后一招能否成功,就看2013年初了,届时RIM会为黑莓10设计的两款设备,黑莓10是一款以触摸功能为中心的、经过改头换面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但由于安卓和iOS霸占智能手机市场,微软大力推行Windows Phone 8,RIM想卷土重来,形势并不妙。据网络测量公司ComScore声称,黑莓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从2010年10月的35.8%跌到了2012年的区区7.8%。

我们预测,到2013年底,黑莓设备在美国市场将只拥有区区5%的份额。忠心耿耿的黑莓手机用户会力挺RIM,声称黑莓是最出色的移动操作系统和硬件——这让人想到了苹果的忠实粉丝:他们陪伴这家公司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6. 宜家和微软共同打造Surface咖啡茶几

继2012年竭力将家具与科技融合起来之后,宜家会与微软合作,生产一款内置微软Surface平板技术的咖啡茶几。那样,你就能够在上面玩休闲游戏,在茶几屏幕上同步显示各式各样的Xbox游戏、上网冲浪,以及更新微博信息——这一切不必从沙发上起身就能实现操作。

7. 游戏玩家反抗对DRM游戏严加管制

为了竭力增加萎靡不振的收入,游戏机厂商将试行一项新的数字版权管理(DRM)方案,此举可能会激怒广大游戏玩家。到2013年夏季末,传闻中的索尼PlayStation Orbis 游戏机和下一代Xbox 360会面市,它们将拥有更高分辨率和采用增强现实技术的眼镜等特性。但索尼的新游戏机也会让人大吃一惊:它们的游戏光盘只能在某一台游戏机上使用,实际上阻止了玩家租赁游戏、销售二手游戏以及与朋友交换游戏光盘。微软和任天堂将宣布各自的游戏机硬件会采用类似的试行方案。

游戏玩家会走上街头以示抗议。到2013年冬季,所有游戏机厂商会集体表示“歉意”,放弃推行DRM的这项新举措。

8. 隐私公开化

网上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时代将在2013年迎来引爆点。人们对自己在网上的个人数据的关注程度会小得多,不再担心谁看到这些数据。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安全局设在犹他州的网上数据收集中心将投入运行,将大规模收集关于美国人网上活动的数据。

用户们很高兴生活在过度分享信息的扎克伯格时代,他们会集体耸耸肩膀,表示无所谓,一边继续公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收集者将垂涎欲滴,利用这些信息为每个人建起越来越准确的数字档案,然后与广告商和爱打听的国家安全局特工分享这些信息。隐私保护组织会强烈抗议,并一个劲地警告我们。但是用户们将被错综复杂的跟踪技术搞得不知所措,结果不在乎被人跟踪。

9.微软宣布Xbox高清电视,抗衡苹果高清电视

如果说苹果会在哪一年进军电视机市场,那就是2013年。据市场研究公司NPD DisplaySearch声称,装有大量应用程序的智能电视变得更受欢迎了,电视厂商们正准备大力推广采用OLED技术的高清电视,希望在2014年得到主流群体的采用。

这使得苹果有可能推出Apple TV,这款电视装有来自NBC、ABC、CBS等电视台及其他知名内容提供商的应用程序,用于观看点播内容。苹果电视还会有先进功能,比如内置AirPlay以及与Siri整合。

一向不甘落后的微软会宣布在2014年交付Xbox高清电视。这款产品将包含内置的Xbox 720(也将于2013年宣布)、Kinect 2.0以及采用增强现实技术的眼镜。

新闻头条篇4

电视新闻编排是一门能产生1+1>2综合效应的艺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编辑与记者默契配合,注意新闻某种在内容上存在的相关因素,精心选材,再进行多方新闻信息的筛选、调整、重组,形成新闻信息优势互补的过程。编排就是要通过恰当的“量体裁衣”,使这种联系明确地体现出来,并通过新闻之间的联系和撞击产生新闻事实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实现新闻节目整体优化。如果编排结构不合理,就可能被忽视和割裂新闻之间的联系,整体报道和实际效果将被大大削弱。

对一档电视新闻栏目来说,即使内容并不够精彩,科学合理的编排也可以形成合力,提升整台节目的质量;反之,平庸的编排则往往会让好的单篇新闻遭埋没。那么如何才能使编排“事半功倍”呢?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首先要重视提要和回报的编排。作为新闻节目全部内容的高度概括,电视新闻提要特别需要用准确鲜明、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简单明了地陈述事实,力求简炼,突出特点。头条新闻在新闻提要中是“开台戏”。要精心编选好新闻提要,需要编辑纵观整个节目的全局,一方面,从深刻理解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角度,随时掌握各种新动态、新形势。男一方面,从民生的角度,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的新闻都可以排在提要中。另外,对于中途收视的观众,回报是一种及时补偿信息的方式。通常,回报的内容要比提要的内容更为简短、精炼。在结尾播出回报,本档节目的重要消息会让观众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是要慎重选择头条。在一组新闻节目中,有一个好的头条。会像“龙头”一样使整个节目显得有神采。选择好头条新闻是新闻编排的重头戏,精心选择头条新闻是任何新闻机构决不能忽视的重点工作。由于电视新闻搠匾序传播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的头条的重要性。新闻编辑部门的意图直接通过头条新闻体现,吸引观众收看节目的兴趣也由头条新闻直接影响,可以说,头条新闻是当天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的晴雨表。选好头条新闻,整个节目的分量就得到提升,收视率也就高;反之,头条选不好或没有重要新闻做头条,整个节目就显得毫无生气,观众对此节目的收看兴趣将大打折扣,整个台的收视率也被间接影响。

三是要注重有效信息量的比量。新闻工作的主要职能是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简单来说,新闻节目最终的目的是使受众在观看后,从中认知和获知有价值的信息。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受众本位,一定要把受众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如果一个编辑仅仅注重新闻的信息含量,却不提高其有效信息含量,将会导致新闻节目“失去民心”。因此强调在编排时注重有效信息量的比重,就是让编辑要时常站在受众角度审视自己编排的新闻究竟能给受众多少信息,究竟对受众能有多大帮助。在选择题材和判断新闻价值上,要考虑到受众对新闻的关切度和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通过改进报道方式,采用一些更为贴近普通受众的方式,对受众身上或身边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报道,在新闻作品中体现平民视角。通过新闻工作者亲身体验,具有人情味和亲和力地报道新闻事实,使所传播的信息能有效地进入受众的心智。此外,还包括抢抓新闻时效,以及加强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这也是注重新闻有效信息量的体现。只有编排的节目先自我满意了,才可能使受众满意和接受。

新闻头条篇5

【关键词】 “标题党”;“今日头条”;特点;危害

一、“标题党”的界定

“标题党”到底指的是什么?有学者指出,“标题党”是对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上通过制作耸人听闻或者媚俗、低俗、庸俗等标题来吸引网友注意力、置新闻内容的基本事实于不顾、以达到增加点击量、知名度的一小撮网站编辑、记者、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1]

其实,最初的“标题党”是一种网络娱乐现象,能达到使网络受众的思维产生强烈反差并最终会心一笑的特殊效果。后来,互联网成了新闻传播的主要载体,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则加剧了“标题党”现象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运用进程。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本文的研究对象――今日头条APP,是一款新闻类手机客户端。百度百科这样描述它:“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数据化挖掘的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这个描述也能侧面说明“今日头条”APP的一些特征,即它首先是以个性化的信息推荐为基本功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兴趣、职业、性别、位置等多达千万个维度有针对性的推送消息。其次,它是一款信息搜索引擎,即它所推送的内容不仅仅包含新闻,还包含大量非新闻的信息。再者,“今日头条”APP主要以收集其他新闻网站或非新闻网站上的信息来源为主。

那么,本文为什么选择“今日头条”APP作为研究对象呢?其一,在新闻类APP中,“今日头条”拥有的用户数最多。本人是这样核定用户数的,在苹果APP Store中以“新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所有搜索结果中,“今日头条”的下载量为3303,远远超过了网易新闻的1124下载量,位居第一。“今日头条”APP的简介也写到:“用户量过1.7亿的新闻阅读客户端占领APP Store新闻类榜首15个月。”如此,选择“今日头条”APP来研究新闻类客户端中的标题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今日头条”APP是本人自身长期以来使用的新闻类客户端,故对其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更贴时的观察和体验。而正是因为长期使用,就如上文所说,其会根据用户日常浏览情况判断用户的喜好,从而有针对性的为用户推荐信息。而本人平时点击娱乐新闻的比重更大,所以在软件推荐界面中,多以娱乐新闻为主。在此也就着重对“今日头条”中的娱乐新闻的标题情况进行分析。

三、对“今日头条”中标题特点的分析

“今日头条”APP所推送的信息量极大,每天最多能推送上百条消息。因此本人按照排列顺序从2015年1月8日“今日头条”中“推荐”一栏下选取100条标题进行整理。通过对这100条标题逐条点击浏览,大致可以划分为几大类,新闻类43条,其中娱乐新闻28条,非娱乐新闻15条。剩余的57条标题中,与日常搜索内容紧密相关的生活攻略或实用技巧13条,如《作为一个女人你应该知道的这几大穿衣哲学》。对平时各种零散消息的归纳整理21条,标题中常常冠以“盘点”之名,如《章子怡撒贝宁,盘点因父母反对而被迫分手的明星情侣》。故事心得类文章14篇,如《中国男人娶伊朗美女的烦心事,有苦说不出啊》,这类文章既不能算新闻,也不能算信息,但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还有9条是广告推送。

以上100条推送内容的类型各不相同,但每种类型当中都充斥着“标题党”的现象。通过整理可以发现,这些标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标题与内容严重不符。这一类标题中所呈现的几个要素往往与文章的实际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仅仅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因此采用打球的方式将标题与正文内容生拉硬套。有的标题借助名人效应引人注意,比如《王菲是怎样让谢霆锋上瘾一辈子的》,单看这个标题,读者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条娱乐新闻,其中涉及到王菲和谢霆锋的新消息。但点进去一看却发现,这篇文章完全就是假借了明星之名,其内容与这二人毫无关系,通篇都在说“父母的责任”、“女人的责任”等这样的内容。有的标题借当前的热点事件吸引读者。

二是断章取义,扭曲原文的上下文情境。这类标题和文章往往是转载而来,或转自个人微博,或转自微信公众平台,但在转载过程中,只从文章中截取个别看似有吸引力的词来为文章命题,而全然不顾原文特定的情境。例如这样一条标题:《邓超想看女儿差点撞死?邓超家庭地位大揭秘》,它的前半句就完全是断章取义,曲解原文含义,在邓超的原微博中,他说自己在女儿熟睡之际进入女儿房间想看看她,结果没开灯自己不小心被撞到,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有趣的生活小细节,却被冠以上述的标题,让人只读标题还以为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险情,再配以后半句中“揭秘”这种设置悬念的词语,更是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可是仔细读文章后就发现,标题实在是说的太离谱了。

三是标题中使用夸张、极端的词汇夸大其词,设置悬念,故弄玄虚。如上文所说的“邓超家庭地位大揭秘”就属于这类性质。除了喜欢用“揭秘”、“起底”等这样的词语外,标题里还充斥着如“惊人”、“惊呆”等这些情绪化的表达。像《杨紫似赫本惊艳全场,揭秘娱乐圈女童星惊人蜕变》,又是“惊艳”又是“揭秘”,首先标题就营造出了一种神秘的氛围,这个标题还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和好奇心,编辑知道大多数人对杨紫的印象还停留在《家有儿女》中的小雪,可如今怎么就形似赫本了,又有哪些童星的相貌发生了变化,这个标题内就囊括了两个吸引人眼球的要素,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想要点击详细阅读的愿望。

四、小结

其实,不光是在“今日头条”中,其他一些新闻类APP如“腾讯新闻”和“网易新闻”,“标题党”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可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标题党”现象已经蔓延至新兴媒体领域,并且丝毫未见有被遏制的迹象。

“标题党”不仅会给新闻当事人造成危害,因为读者可能会根据新闻标题对当事人形成误解,由此给当事人带来名誉上和生活上的多重伤害,“标题党”还会给新闻媒体本身造成伤害,在刚开始时读者会因为新鲜和好奇而大量消费“标题党”制作的标题,但这样的情况多了,读者不仅会对这类标题免疫,自身的判断力也会逐步加强,那时新闻媒体还靠这样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的话,只能招致读者的反感。并且,目前学术界对“标题党”也普遍持反对意见。“标题党”的现象急需要得到整顿和遏制。

【参考文献】

[1] 梁一戈,杨朝钊.浅析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现象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3.09.

[2] 李立.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标题党”现象解析[J].东南传播,2009.05.

[3] 钟靖.点击的诱惑与媒介素养―“标题党”现象再议[J].新闻记者,2013.02.

[4] 蔡雯,周明阳.网络传播中的“标题党”现象评析[J].新闻记者,2012.12.

[5] 吴辉.“标题党”现象的成因及危害[J].新闻传播,2008.11.

[6] 张斌.从“标题党”盛行浅议标题的制作艺术[J].新闻世界,2011.12.

新闻头条篇6

关键词:央视《新闻联播》改版;中央八项规定;地方台《新闻联播》;民生

中图分类号:K82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093-03

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的《新闻联播》自从1978年1月1日开播以来,到今年刚好整整35周年了。长期以来,《新闻联播》给人一种大气、严肃、拘谨、呆板的印象,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自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在逐步改版,尤其是2013年之后,改版力度更大,被称之为《新闻联播》的“变脸”。贴近民生,着重百姓诉求,回归平民视角是此次改版的一大特点,这种更“接地气”的改版给人一种清新扑面的感觉,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1月1日至5日,央视《新闻联播》平均收视率与2012年相比上涨了24.32%[1]。

一、央视《新闻联播》改版亮点纷呈

央视作为部级电视台,而《新闻联播》又是全国乃至全球收视人群最多的新闻类节目,它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意义,因此关注央视《新闻联播》改版,这对地方台今后的《新闻联播》节目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纵观央视《新闻联播》此次的改版,有几个突出的亮点:

1.时政新闻“少短实。由于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钊、政策,和报道国家领导人公务活动的重任,因此,一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非常注重国家领导人公务活动的报道,以致在民间有:《新闻联播》“前面十分钟,国家领导人很忙,不是出国,就是下乡……”的印象。这种固定的播报和宣传方式,随着如今资讯的发达和受众需求的提高,越来越吸引不了大众的关注。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特别是中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之后,国家领导人带头倡导、率先垂范。据统计,2012年12月份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相关活动的新闻只有19条,而且长度、文稿也有所变化。如2012年12月13日报道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虽然作为头条,但没有导语,只有正文,长度25秒,文稿97个字,而且出现了网络潮语“正能量”。同样,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公务活动报道也显著减少和简短。2012年12月11日的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国务院副总理会见美国副财长只有15秒,只用了两句话说明双方已会面并交换了看法。据统计,2012年、2013年元旦至1月20日期间的《新闻联播》对比当中:2012年,国内时政新闻时长3小时41分42秒,占全部新闻总时长的39%,国际新闻长1小时26分18秒,占15%,余下国内其他报道长4小时20分30秒,占46%。2013年,国内时政新闻时长为1小时31分52秒,减少了近一半,占全部新闻时长的16%,国际新闻时长为1小时53分9秒,略有上升,占20%,而国内其他新闻的时长增长到了6小时零10秒,占全部新闻总时长的64%[2]。从对时政新闻报道进行“瘦身”,显示出《新闻联播》报道要以“简朴求实”为要,避免“假、长、空”,而要力争 “短、实、新”。

2.突出民生更“接地气。以往央视《新闻联播》中对民生的报道较少,报道又以“百姓生活在幸福当中”为总基调,回避群众生活或改革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与央视作为官方媒体要正面宣传引导的定位有关,但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似乎与自身生活有所脱节。自从开展“走基层”活动以来,民生新闻不断进入央视《新闻联播》的版面。如果说2012年国庆期间的“你幸福了吗?”街头调查采访和桂林文氏4兄弟寻找母亲是央视《新闻联播》改版的小试,那么2013年后的全新改版则是大胆尝试,明显加重社会民生类的比例。1月2日,《新闻联播》播出“生活服务台”专题,内容是“冬季雪天路滑,驾车有技术”,向观众介绍了几项雪地开车的注意事项;1月3日,石家庄“豆饼大叔”姚彦君在《新闻联播》中亮相,1月4日《新闻联播》头条关注成都曹家巷拆迁,时长近6分钟。而1月12日的《新闻联播》更是头条开始一连五段关注全国多个城市的雾霾天气,直到19时7分59秒才播出第二条新闻,这样的播出时长几乎占了昨天整个《新闻联播》的三分之一。播报内容有:“我国多地雾霾笼罩”、“新闻背景――PM2.5的危害”、“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生活”、“专家解读: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和“编后话:既然同呼吸 那就共责任”。此后,《新闻联播》更是开始了连续7天关于PM2.5的追踪报道。7天里,《新闻联播》关于雾霾和PM2.5的报道累计时长34分57秒,平均每天4分54秒。央视《新闻联播》这种“突出民生、贴近民生,回归平民视角、正视问题”的大胆改版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被认为更加“接地气”,收视率同比2012年也提升了两成以上。

3.头条编排注重新闻时。央视《新闻联播》以往的头条新闻除了国家领导人的公务活动之外,就是一些总结式报道,往往新闻时效并不突出。在如今时政新闻减少的情况下,央视《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更加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会选取大众关注的重大事件或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新闻作为头条报道,而且更加注重新闻时效。如2012年12月26日的头条 “京广高铁今起运营”, 2013年1月12日的头条“我国多地雾霾笼罩”,2013年01月21日的头条“中央财政超千亿元支持粮食生产”……这些头条新闻都是发生在当天国内的新闻热点,与群众利益密切。在这次改版当中,央视《新闻联播》还大胆打破该栏目多年不变的“先国内,后国际”的惯例,将世界关注的国际事件编排在头条,如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当地时间2012年12月14日发生枪击案,造成至少28名人员丧生的重大伤亡,这起校园枪击案新闻则成为了央视当日《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让国际新闻成为头条新闻在《新闻联播》历史上较为罕见。上一次还是在29年前,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当时的台长杨伟光亲自拍板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发这一消息。

4.增加评论彰显影响。作为官方媒体,新闻立台是一贯的原则,但在新闻内容已同质化程度高的今天,哪家媒体有独特的见解?自身有怎样的立场?往往会获得受众更多的关注。在评论方面,此轮的改版中央视《新闻联播》也更加重视评论,开设有“本台评论”“新闻短评” 、“编后话”环节,发出自己的声音,彰显影响力。如针对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央视《新闻联播》发表了“中央表率就是作风转变发令枪”的本台评论。针对雾霾天气,特别加了一段“编后话”:“呼吁大家都出一把力,政府环保政策要真正硬起来,落后产能必须淘汰出局,党政机关做出表率,少开公车,有车族都来响应,大家一起减少尾气排放。”这段“编后话”第二天被多家媒体转引表达观点。除此之外,央视《新闻联播》还大胆增加连线,引入评论员。如2013年1月23日的《新闻联播》还现场连线评论员杨禹作“管好三‘公’刹住浪费“的相关评论。引入评论员这种评论方式虽然在央视其他频道和节目中已习以为常,但在《新闻联播》开播35年来还是头一回。因此,此次评论无论是方式和内容都受到了许多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和好评。

5.播报亲民化彰显活力。一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都给人一种“严肃、字正腔圆”的感觉,这种语言模式化、格式化的播报方式虽然给人一种稳重权威,但缺乏活力,被不少群众称之为“联播体”[3]。此次改版当中,央视积极响应号召,改进文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而《新闻联播》的改变更是有标签意义。改版后《新闻联播》的文稿和串词都大大增强了口语化,如:“这两天”、“随着2013年的到来,我国一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新法新规也开始正式实施”、“航母style”“遏制浪费,请从今晚这餐饭开始吧”……文风的转变也带来播报形式的变化。改版后《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一改过去“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刻板形象,播报上不但语调柔和,还会视不同内容表情有所变化。如《新闻联播》老一辈主持人李瑞英、李修平、张宏民、王宁在播报上与以往已有不小的变化,表情更加自然,甚至还不时会有含蓄的微笑,富有亲和力和活力,这也是央视《新闻联播》改版被称为“变脸”的标签之一。

6.敢于承认差。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一直采取“金标准”原则,不容许出现差错,即使是已实行了直播。但在2012年12月8日晚的节目出现了直播失误。上一条新闻尚未播放完毕时,导播就将画面切换回了演播间,主播李梓萌开始播报下一条新闻,导致两条新闻出现了“混音”播出。随后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账号当晚在21时14分了一条致歉微博。出错敢于向观众致歉,这在央视有史以来并不多见,这一致歉也获得了受众的理解和认可,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央视《新闻联播》此次改版在字幕、背景、灯光等方面也下了功夫,给人一种更自然和视觉更舒适的感觉。

二、地方台《新闻联播》改版势在必行

《新闻联播》是全国广播电视中使用最多、使用时间最久的节目名称,也是收听收看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品牌节目。从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到各省、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地方新闻联播,都受到全国各地受众的关注,每天从节目中了解当地大事、国内大事和世界大事。但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台的《新闻联播》由于过度注重当地领导公务活动的报道,节目受领导的关注越来越高,而百姓的关注却越来越低,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兴起,更有可能异化成为领导官员活动的记录栏目,这无疑是值得注意的。如今作为“风向标”的央视《新闻联播》已改版“变脸”,作为地方台的《新闻联播》又如何跟进?

1.中央八项规定为改版提供了有力支持。自2012年12月4日中央出台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各地也相继出台了落实细则,“一把手”更是纷纷带头执行,这也为地方台在《新闻联播》中减少时政报道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另外,根据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要求:“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要从新闻报道、评论言论的内容、语言、标题、篇幅到版面编排、栏目设计、节目制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确定内容,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文章和“应景”文章,不发一般化的工作报道。[4]”这为地方台在新闻报道上改变文风提供了明确指引,更为《新闻联播》的改版提供了方向和要求――改版势在必行!而地方台《新闻联播》栏目也成为群众观察当地是否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领导干部是否带头执行的一个重要窗口。

2.以央视《新闻联播》为模板加强学。作为具有“风向标”标签意义的央视《新闻联播》已改版“变脸”,地方台的《新闻联播》不跟进显然会显得不合时宜、不与时俱进,更是媒体单位和从业人员是否有政治敏感性、力求上进、善于改革的一种体现。这要求地方媒体从业人员从上到下必须要自觉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认真跟进。地方台《新闻联播》改版上应大力学习和借鉴央视《新闻联播》的做法,以此为模板,大胆改革,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索适合自己栏目的风格,从而进一步拓宽受众人群,提升影响力,彰显媒体价值。

3.编辑记者带头“走转改”“接地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从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特别是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更是对从事一线新闻采编的编辑记者的新闻道德和业务素养提出了要求。纵观央视《新闻联播》此改版显然是紧密结合“三贴近”原则和“走转改”活动而开展的,而作为地方台《新闻联播》栏目改版的成功与否,编辑记者是关键,更要带头“走转改”。除了深入基层之外,在文风、作风上必须有相应的转变。如编辑除了多策划事关民生、百姓利益的报道之外,更要创新编排理念。在编排新闻中遵循新闻规律,头条新闻上大胆选取受众真正关注的新闻,受众最期待知道的新闻,与广大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新闻,敢于打破头条必须是主要领导和正面报道的思维模式[5]。而记者要创新采写方式,除多关注百姓生活,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之外,作为《新闻联播》栏目记者在报道时政新闻中要大胆从民生角度去报道,抛弃旧有的“八股新闻”报道方式,努力使时政新闻民生化,实现领导与群众相满意。总之,只有编辑记者“走转改”了、“接地气”了,才会有主持人全新的播报方式,也才会有《新闻联播》的“变脸”。

4.坚持群众满意是最大出发。作为官方媒体要提高影响力、舆论引导能力和公信力,前提条件必须获得受众的认可,而地方台的《新闻联播》是当地播发信息最权威、群众最认可的平台,在改版当中必须要坚持群众满意是最大出发点。放下身段,密切联系群众,多站在百姓角度,策划报道民生新闻,让群众乐意收听收看,关注节目内容。

应该指出:改版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但由中央部署,部级媒体带头自上而下的一场新闻报道“改革”运动已拉开,已是势在必行。作为地方台只有迎头赶上,大胆创新节目形态,努力探索,方能不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而最好的措施就是从《新闻联播》改版开始。这不仅是上级的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对网络媒体的兴起,当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地位已面临着重大挑战,这是媒体从业人员必须要时刻警醒的。

参考文献:

[1] 刘玮.央视一套新年改版赢收视[N].新京报,2013-01-08.

[2] 李晓婷,朱晓佳.2013年《新闻联播》改版文本分析[N].南方周末,2013-01-25.

[3] 侯芳芳.浅谈如何提高《新闻联播》的活泼性和亲民性[J].现代交际,2009(11).

新闻头条篇7

关键词:大陆;台湾;民生新闻;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34-01

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现场》创办于2002年,目前是江西地区最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新闻节目。其收视率一直保持江西地区前列。相关数据显示,《都市现场》节目收视率在全国城市频道民生新闻节目排行榜中,位居前三甲。

《台视晚间新闻》是台湾电视公司的创始节目,迄今已有50余年历史,曾经享有“新闻王国”的美誉。现今,其在台湾地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一、选题内容对比

以2013年6月20日―24日的节目为例,《台视晚间新闻》四天的播出量分别是28条、30条、27条和30条,共播出115条新闻,《都市现场》则分别是19条、17条、11条和18条,四天共播出75条新闻。对比可见,《台视晚间新闻》单位时间内播出量明显高于《都市现场》:四天节目中,分别高出了47%、76%、145%和67%。除去6月23日当天《都市现场》进行演播室访谈的因素外,平均来看,《台视晚间新闻》的日播出量均高出《都市现场》50%左右。这与台湾民众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民众对信息的需求量更大。而电视媒体为了追求更高的收视率,不断迎合受众需求,进而使得新闻节目更加趋于“短”、“平”、“快”。反观《都市现场》,虽然在条数上明显少于《台视晚间新闻》,但却多以连续报道、深度报道为主,更加追求的是新闻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结论在两档节目的选题构成上表现得更加明显:《都市现场》中珍闻轶事性内容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台视晚间新闻》,约占节目总量的50%,而其娱乐类新闻比重则远低于《台视晚间新闻》,仅为4.61%。

再观二者选题排播,《台视晚间新闻》四天的节目当中,以突发新闻居多,更多的是在新闻的即时性以及对受众的吸引度上做文章,其四天所选择的头条分别是:“洋帅哥拍29女光碟 重开羁押庭”、“遭收押!洋版李宗瑞痛哭:爱台湾”、“午后变天雷声大作 闪电近700次”、“食不安心:鸡蛋验出抗生素 知名超市急下架”,而《都市现场》选择的头条分别是:“高温补贴 有些随汗水‘蒸发’?”、“记者调查:鹰潭:谁在卖盐时搭售食用盐?”、“成长启示录:黑帮少年”、“南昌:十三年前受人恩 如今要还救命钱”。《台视晚间新闻》的头条,前两天都是土耳其籍留台学生王凯杰拍摄光碟这一劲爆新闻,另外两天则是生活服务内容。笔者认为,《台视晚间新闻》在新闻编排上,并没有明显的“头条意识”,所注重的更多的是娱乐性,取悦受众。再观《都市现场》,四天的头条分别对高温补贴、食盐售卖等问题进行追踪报道,都是百姓所关心的民生问题。德国新闻学者托比亚斯・朴瑟曾提出,新闻要具有价值,就必须要有相关的构成要素,包括“及时性”、“接近性”、“显要性”、“异常性”、“冲突性”、“人情味”。因此两档节目的头条选择上,虽然《台视晚间新闻》更具有冲突性,但是却在显要性等方面明显不足,这一方面反映出《台视晚间新闻》注重的是新闻的“爆点”,《都市现场》更加注重对民生问题的关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两岸受众在文化背景上略有差异。

二、报道形式对比

两岸的电视新闻节目中突发性内容和珍闻轶事性内容所占比例非常大,约为节目总量的3/5。在突发性内容方面,《台视晚间新闻》更注重对事件本身的报道,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多采取“短”、“平”、“快”的方式。而《都市现场》的报道在短平快的基础上,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横向、纵向扩展。

再看珍闻轶事性内容的报道,2013年6月24日《台视晚间新闻》头条新闻“食不安心:鸡蛋验出抗生素 知名超市急下架”,与同天《都市现场》中“超市买酸奶看日期也应留意温度”这一报道,新闻选题相近、内容相似,报道手法也都是同期加采访并辅以非正常拍摄,但“超市买酸奶 看日期也应留意温度”播出时长比“食不安心:鸡蛋验出抗生素 知名超市急下架”时长多出一倍多,其内容存在过于拖沓的现象。

通过两岸民生新闻节目中选题内容和报道形式的对比不难发现,台湾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有部分内容值得学习借鉴,我们应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进行学习。我们要注重使民生新闻真正的回归到“民本”上,不断提升节目品质,细化诉求,探索出适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胡智锋,禹成明,袁胜.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报告(2011)[R].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2]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何国华.第八频道――光荣革命的92场战役[M].耶鲁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4.

新闻头条篇8

要让头版出新出彩,就要在内容上创新。如果一个版面大半消息是某某会议强调、某领导在某地调研时强调之类的稿件,那么编辑在组版时也必然失去激情。稿件采写的创新是版面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内容决定形式。好的内容必须赋予好的形式。版面有了鲜活的内容,必然激发编辑积极创新编排形式。

1 加强新闻策划,建立三级策划制。

实行总编辑、部主任和编辑记者三级策划制。策划工作紧扣大局定选题,贴近实际找典型,坚持创新变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多种体裁搞活报道。比如去年,相继策划了《建设新农村》、《知荣辱促和谐》、《看咸宁话旅游》、《创建文明城市》等十多组重头报道,这些报道都是记者深入基层和新闻现场,精心采访写作而成。头版常年开设乡村新事、新闻素描两个专栏,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抓活鱼”。采写小通讯和现场新闻。还开设了今日小议、新闻点评栏目,鼓励编辑和通讯员多写言论。这些报道和栏目,既深化了版面内容,又美化了版面。

2 改进会议报道,创新工作报道。

重大会议抓重点,部门会议找新闻。工作报道从领导视角转为平民视角。报社规定除了重大会议外,其他会议一定要突出新闻和主要工作,多一点新闻和细节,少一点程序和过场,标题一律不得以“某某会议强调”出现在版面上。对领导调研、检查、慰问之类的报道,写成特写和现场新闻,着重体现领导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亲民作风。

3 经营好头版头条。把版面做出气势。

新闻头条篇9

但在民生新闻热的背后,目前却藏着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比如,琐事止于表层、噱头生拉硬扯、插科打诨、一味娱乐。更有甚者,甚至以新、奇、特为筛选的惟一标准,以腥、星、性作为筛选的准绳,忽略了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群众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这一特性。鉴于此,本文不揣浅陋,试从哲学“真善美”统一的新视角阐释民生新闻的传播理念,以求教于理论界同仁。

首先让我们来认知一下什么是真善美?

1·哲学之真研究的对象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包括本原论、辨证法和认识论三大组成部分,属于辨证唯物主义的范畴;哲学之善研究的对象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括目的论、实践论和创造论三大组成部分,属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范畴;哲学之美研究的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关系论、作用论和价值论三大组成部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而辨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三大密不可分的范畴,正是我们新闻报道中所要遵循的理念。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求真、向善、爱美是人类的天性。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们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真善美的探讨和追求。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人类价值体系的中心内容。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念转变、价值体系重构的今天,从“真善美”统一的新视角阐释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理念尤为重要。

真:用鲜活的原本镜头展现新闻

2·什么是真?网上流行有这样的解释很有哲学性。真者,非假也。。“真”字的意义很抽象,不可名状,但我们可以将其含义概括为主要两个方面:一为个体,为真我,为原人之初;二为主体,为无数原人的统一整体。这二者都是绝对独立,永恒存在。而我们的每一个新闻素材就是从“真”开始。

“真”,让我们了解了世界中原本存在的人、存在的事、存在的万物动态以及发展变化中的事物。我们的每一个镜头,每一条新闻的传播也由此展开。离开了真,我们的节目就是虚假的东西。如何才能将民生新闻做到求真避假呢?我们的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这是最基本的。

记得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暗访报道“纸馅儿包子”。此报道一出炉,便在全国各大媒体及各大网站引起轰动。可10天之后,形势大变。原来“纸包子”事件是电视台临时编导自编自导的虚假报道。人们又纷纷议论:“纸包子”是记者做的。由此看来,“假新闻”比“假包子”更为可怕!

“纸包子”事件最终之所以出炉,与记者片面的追求收视效果、追求轰动效应有着必然的联系。然而引发轰动效应并非是媒体最终追求的目的,他必须建立在“真”的基础之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新闻报道不真实,轻则愚民,降低媒介公信力;重则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惹上官司,甚至引起社会不安定。我们的媒体掌握着向社会公布真相的话语权,任何时候都不能牺牲真实性和社会责任去“吸引眼球”。新闻安身立命之本就在于“真”。

另外,“视听兼备、图文并茂,鲜活生动”是电视新闻区别与广播、报纸的最基本特征。让受众真真切切地“看”新近发生的事件是电视新闻的独家优势,而电视里所看到的新闻,则是记者在现场经过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及其处理真存、真相、真知的关系后的产物。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将一个正在发生及新近发生后的事件,通过“真存、真相、真知”的处理传播给受众呢?

坦率地说,在尊重事实和真相的前提下,准确、生动、合理地运用好镜头语言,镜头细节,才能使民生新闻更具观赏性、真实感、生动性。因而谈到民生新闻的“真”,除了新闻本身之“真”外。还有如何将新闻现场做“真”的问题。

这里我们以渭南电视台曾经报送陕西电视台《今晚播报》所播发的一条新闻——《村干部打假井套补偿》为例叙说。不说新闻本身的价值性,单就该报道电视新闻的镜头运作手法来说,传播者就是将民生新闻的镜头表现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首先这个新闻在表现手法上采取目击现场的形式本身就吸引人。在接到群众反映后,记者在走访中,首先看到十几个像磨盘一样的东西摆在农田里,这是什么呢?记者并没有直接下定论说拍到的镜头就是假井。而是通过一个个未解的镜头埋伏笔、设悬念。然后在观众的质疑中,通过一个个镜头细节、一个个故事情节,为观众揭开了谜底。而揭开迷底的过程,记者全部是通过现场真实的镜头展现的。首先,记者拍下了群众翻开磨盘的镜头。这一翻开不要紧,可通过镜头人们惊疑地发现,原来,这摆在地上的并不简简单单的是农村过去磨面用的磨盘,而在磨盘下还有着很大的猫腻。哪这个猫腻是什么呢?记者还没有说,而是在观众眼前展现了一个群众拿着竹竿探测磨盘下的黑洞的细节镜头。通过这个镜头里观众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个黑洞并不深,只有2米多。这是干什么用的呢?最后还是用群众的同期声采访为我们道出了天机:这是假井。

我们不是说这条新闻有多么的经典,只是说,在处理这条新闻的过程中,记者不但拍摄下了一组诣在展现新闻事件的的新闻现场的、细节镜头:地上摆的磨盘、翻开磨盘、用竹竿探测黑洞。并在求“真”的基础上,用埋伏笔、设悬念的表现手法,将一个个镜头语言巧妙地与新闻故事情节结合起来,牵引了人的视觉,揭示了新闻事件。

该节目的表现手法,就是抓住受众“从未知探寻知”的形式,来展现事件本身。而这个“从未知探寻知”的过程,也就是新闻记者拍摄民生新闻的求“真”的过程。所以我们说,电视台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参与者,要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采访,要实实在在的抓住新闻事件中,每一个原本个体正在发生的运动、正在发生的语言、正在发生的过程,把事件中最神奇、最关注、最能反映新闻主题的镜头在求“真”的理念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呈现给观众。所以我们说,在新闻求“真”的传播过程中,并非要渲染、夸浮、造假;而需要镜头的原本、需要细节的生动、需要展现手法的奇特、需要展示过程的充盈。要达到这样的新闻传播效果,则需要我们每一位新闻记者做到懂行、用心、入神。

民生新闻要抢,但要在本原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又兼顾报道的迅速及时,就能更好地抓住受众,就能很好地避免失“真”的出现。

善:用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来述说新闻

3·什么是善?

善者,非恶也。善者,他本有心、有觉、有智,全心全意为主体意识服务,为整体的统一而活动。转贴于  孟子的“人性本善”,荀子的“人性本恶”,以及西方神学的“性恶论”,其实不论怎样,都是一个意思,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强调后天的教化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而已。

4·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赞许地引述黑格尔《小逻辑》的观点时写道:“‘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

既然“善”的本身就是人的实践,是对外部现实的要求,是通过教化来实现或保持人的本性。因而,这个实践的过程,教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新闻人所传播的过程。

曾经有位朋友去某市旅游,本是兴高采烈、心情舒畅的事,晚上没事打开当地电视台,想了解一下当地的民风民情,这一打开便结束了他原本筹备了近两个月的旅游计划。为什么呢?就是当地电视台当晚播出的一档民生新闻。节目中的街头斗殴、吵架、血腥等暴力的场面,使他对这个原本留有美好印象的城市望而却步。看来,一味追求猎奇、血腥、刺激的民生新闻是长久不了的。目前,我们好多民生新闻节目的制作者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也都在努力地寻找着突破点。

怎么突破呢?笔者认为,其实这个突破点就是正确认知孟子与荀子的“性善恶论”,处理好传统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引导人们建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在长期的实践中,渭南电视台《东秦百姓》栏目在民生新闻的的运作中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那就是在求“真”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民生新闻的求“善”论。通俗的讲,就是用民生新闻引导人们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的“资讯性”、“教育性”与“服务性”。

首先我们来说说民生新闻的“资讯性”。就每条新闻而言,实际上我们所传播的就是人们所需的资讯。如街头狗咬人,是新闻吗?热闹,确实能吸引人的眼球。可报道“狗咬人”的事件本身,我们到底能给人们传播什么呢?但这样的新闻,经常见诸媒体,好不热闹。可看完报道后,有人问看什么了?回答只有四个字“狗咬人了”。可狗为什么能在大街上咬人?伤者怎么样了?能不能伤愈?怎样治疗?以后能不能预防狗咬人这类事呢?不知道。其实,笔者个人认为,这一个个疑问,才是人们所需要的,才是这条新闻所要传播给受众最有价值的资讯。而单单就“狗咬人”的事件本身而言他只是我们这条新闻吸引人的引子。随后我们可以用它为新闻点,引出城市宠物饲养的相关规定,引出动物伤人后在治疗上的办法,引出宠物伤人后引发的纠纷的处理途径等等。这些就是这条民生新闻的本性,是这条新闻资讯性和服务性的体现。

再来说说民生新闻的“社教性”。在目前很多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腥、星、性充斥其中,而忽略了新闻报道帮助群众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最终目的,只是一味的麻痹民众的感官神经。有媒体称,一位去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实习的学生被负责人告之:“关注民生,奇闻趣事,突发事故,最好是闹市打架、跳楼、跳桥、火灾,等等。”这虽然提高了收视率,可这与民生新闻“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相去甚远。

当然对于此类的事件,笔者并不认为不能报道。只是在报道中,必须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要让这样的报道有它的目的性。也就是要有“教育性”。

比如好多的民生新闻中都做过街头打架这样的报道。作为我所在的渭南电视台民生档新闻栏目《东秦百姓》也报道过这样的节目。其中有一条《因纠纷两女街头大打出手受处理》。在报道这条新闻中,我们虽然也报道了事件本身,但并没有过多的渲染和描述打架事件过程,而是简短的交代事件后,展示两人在处理纠纷中的不当之处,节目后将如何正确的处理纠纷,以及处理不当将要触犯相关法律等法律政策作为这条新闻的报道主题。这样的处理,有事件本身,有事件中主人翁之间的矛盾突出,有法律及政策的资讯,即体现了民生新闻的“民本取向”,又体现了民生新闻的教育性,又不影响节目的收视率。这样善意的延伸,避免了民生新闻报道中表层化的问题,使整个报道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渭南电视台《东秦百姓》栏目还要求,在操作每条节目中,如果涉及纠纷的,必须具体的点出有关政策和法律;突发事件类的,如果记者在现场没有找到一个体现教育性的结合点,在节目的最后必须通过权威人士的采访或最后的编后话,从道德价值论上对事件的当事人作出善意的提示,以达到扬弃、改造、创造、教育、服务的目的,达到与人为善的传播理念。

美:用睿智的洞察力来做新闻

5·什么是美?

美者,非丑也。真美者,为见真行善也。

6·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到,“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即真,并运用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因而要使一条新闻报道达到“真善真美”,这就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把握好如何去传播,如何以“美”的理念去传播。笔者个人认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新闻角度的问题。

大凡做新闻的都知道,一个新闻事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新闻点去做。就像一个杯子,从各个方向去观察它,由于光线、图案、背景不同,所以每一个观察者最终对杯子的描述,除杯子本身外,描述的重点就有所着重。例如,渭南电视台《东秦百姓》栏目在11月21日所发的一条新闻《两口子街头打架忙坏110、120》。当时的事件现场是这样的:丈夫将妻子打倒在地上,警察在调解,引来很多人围观,由于女子受伤,120急救车将女子送往医院(这是新闻的“真”)。这个事件本身是一个极其平常的事情。当时记者在现场拍摄时,事件主人翁的亲属包括很多市民及其警察质问:你们电视台没事干了,两口子打架有什么拍的。在质问中,记者便不自觉地有了放弃的念头。但是随后经过现场敏锐地观察,记者放弃了报道打架事件上(侵犯人的隐私权),而将视角放在了如何处理现场中真实存在的个体上,也就是将报道主体放在了处理“两口子打架、110、120”的关系上。这样事件本身已不重要,新闻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随后记者在现场对围观群众及时作了对此事件评论的采访,其实这个评论采访就是叫人如何向“善”,就是体现民生新闻的社教性(这是新闻的“善”)。这还没完,在播出时,编后语上又很幽默地说,“人常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夫妻没有隔夜的仇。在平时的生活中,只有相敬如宾,才能修的百年同船度,千年共枕眠。”使这条新闻达到了个人与社会的真正协调和统一(这是新闻的“美”)。后来这个很平常的新闻事件,被陕西电视台《今晚播报》排在当晚的头条播出。相信这和这条新闻没就新闻本身作简单报道,而提升其社会价值、社教价值有很大的关系。

总而言之,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求真、向善、爱美,也是我们新闻报道所追求的最终品味。因而只有将“以真动人,以善教人,以美感人”作为我们民生新闻的传播理念,我们的媒体才有公信力,我们的民生新闻才更具生命力,我们才能将快乐理念传播给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83, 94-96页。

235出自互联网 作者不祥

新闻头条篇10

一、抓好头条

抓头条是新闻编辑最重要的工作。头条是整个版面的橱窗,一个版面能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头条的吸引力至关重要。同时,头条新闻是版面的重心,好的头条不但能以其自身的魅力,起着传播重要信息、发挥舆论导向的功能,还能起到激活其他新闻的作用,从而提升整个版面的吸引力。

头条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宣传和舆论导向中的重大问题,经济活动中的重大成就、事件、经验等,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民生问题,应是选择的基本着眼点。

由于二版的特殊性,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没有一个好的头条,二版会更为平庸。然而一般情况下,重要新闻都已在一版刊发,头条从何而来,这就要求二版编辑具有较高的工作责任心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认真遴选头条,仔细编辑头条。

其一是策划。策划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全局的情况,尽可能掌握各地讯息,然后主动同各个采访部门沟通交流,安排落实采访选题和计划。要主动找米下锅,而不能被动等米下锅。其二是挖掘。有时候,由于稿件的标题或角度问题,会遭到忽视,无人采用,但题材具有很强的新闻性。要在记者们写上来的稿件中深入挖掘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东西,并加以精心修改和编排,不要让好新闻流失。其三是借用。有些稿件一版二版均可采用,在一版稿件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寻求一版支持,调用一些稿件以支撑二版版面。

二、选好图片

现代办报理念非常强调新闻图片的作用。人们说,现在是读图时代。具体而言,图片在版面中至少有4个方面功能:一是传播信息,新闻图片本身就是有效的传播手段;二是佐证事实,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图片对许多人来说,似乎更具有真实性;三是引导阅读,好的图片的运用将会引导受众的视觉运动;四是美化版面。

对于二版来说,更要让新闻图片充分发挥其激活版面、增强报纸视觉冲击力的作用。在版面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多放图片,以弥补二版稿件新闻性不强的天然弱点。有时候,好的图片可以作为头条使用,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张好图片胜过千言万语。二版一般应配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图片。由于领导活动报道、转文及广告占用版面,二版版面往往被挤压,有时候上两张图片很困难。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在图片库中精心挑选,好中选优,编排一些新闻事实强,构图巧妙的新闻图片。

在具体工作中,选择新闻图片从主题策划、版式设计,到图片大小动静的配置,都必须掌握好新闻的价值标准,体现出一定的审美要求,充分展现图片新闻的魅力,提升版面的吸引力,适应整体报纸版面视觉化改革的要求。

三、做好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有个好标题,才能吸引读者一睹为快。一个好的版面编辑要善于制作标题、精心修改标题。新闻标题应概括提示新闻的基本内容,揭示新闻事实的实质,表明编辑的立场、观点与态度。标题要做到具体、准确、鲜明、生动、简练,制作时精心阅读稿件,分清主次,抓住要领,精心构思立意,准确地遣词造句,仔细推敲。

由于二版稿件的新闻性相对较弱,在这种情况下,标题制作显得更为重要。

新闻稿件自不必说,特别是头条标题,要绞尽脑汁精心打造。吸引眼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精心制作标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版面编辑的水平,钠渲谱鞅晏獾乃平就可以作出一个大体的判断。

从新闻学的角度出发,标题制作的艺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一,唤起注意;其二,激感;其三,满足需要;其四,诱发兴趣。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阐述。当然,作为党报,其标题制作也不能一味追求刺激,这里必须把握好度,符合党报新闻报道要求。

有时候二版的领导活动报道较多,在可能的情况下,这类报道也应精心提炼主题,找出其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内涵做成标题,为受众提供他们想了解的讯息。同时一个好的标题也会让领导活动报道升华和具有可读性,增强和改善版面的活跃度。

四、开好专栏

专栏是由一些具有某种共同点的稿件构成的自成格局的局部版面。这些稿件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比如或是同一主题、或是同一内容、抑或是同一体裁等等。

新闻专栏是一家报纸能不能立起来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一个好的专栏,往往会取得很好的“留客”效果。

相对来说,二版开栏比一版要少。因而在二版开栏更应做成精华。要将新闻的“新”与深度的“深”结合起来,使读者不但了解“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且了解这一事实背后深层的内涵。它不光使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要告诉读者为什么会发生,有的还要分析预示事件的发展趋势,使报道既鲜活又厚重,从而增强二版的可读性。

二版专栏要做成精品。首先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不能因为是在二版开栏而降低要求。其次要精心构思和策划,按照党报新闻报道要求,选择好主题,创办一些站得住立得起的好专栏。其三要周密安排,严格要求,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确保专栏稿件的供给。很多时候,一版的专栏在后期,往往要转到二版或其他版面。二版编辑要精心挑选稿件,认真修改,让专栏保持质量的稳定性。

五、排好版式

衡量一份报纸的质量、社会效应以及在读者中的影响,主要看它的内容。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报纸版式的优化也日益重要。

所谓版面设计,就是编辑基于报刊的编辑方针和报道思想,利用各种不同的编辑符号手段,将版面内容以合适的表现方式显现出来,使版面内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并给人以现代美感。

二版的版式其实很难设计和创新。因为一些固定的东西不可变动。比如领导活动报道,包括位置、排序、字号都有严格要求,几乎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在这种情况下,二版版面编排应遵循版面设计的美学原则。即追求对称与平衡、对比与调和、多变与统一、韵律与节奏、动感与静感,让版面尽可能地生动和美观。

现代版式设计理念有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方便阅读;二是简约;三是有冲击力。

版面设计的目标就是降低读者的“费力程度”。各种版式设计的探索,其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

报纸的首要功能是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简洁的版式有助于受众方便快捷地阅读版面所承载的新闻信息。

同时,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因而报纸版式的视觉冲击力就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二版的版面设计也应最大可能地遵循以上原则,提升二版的阅读美感和新闻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