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物理十篇

时间:2023-04-09 03:03:38

生活中的物理

生活中的物理篇1

关键词:物理 渗入 人类生活 各个领域 存在 物理学家 同学们 身边 科学意识 科学学习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 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再如下面一个例子:

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 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主要 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邢红军:《论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中学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生活中的物理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活实际 联系

教师应把学习内容延伸到生活中,并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用生活中的现实场景和常用到的、常见到的物品来开展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巧妙地运用生活与物理的联系,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科内容知识是教学的核心,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它与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经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物理。以下是我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的一些初中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声音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语言信息,它的原理在生活中还有很大的应用。如:和您朝夕相处的人在室外说话时,我们通过听声音就知道是哪位在说话。这是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音调、响度都有可能相同,但音色绝不会相同,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相同,由于非常熟悉,我们通过辩别音色就能分辩出哪位在说话;向暖水瓶中倒水时,听声音就能了解水是不是满了。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时发声频率不同,空气柱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暖水瓶中水越多,空气柱就越短,发出的声音频率越高,音调也就越高,特别是水刚好倒满瞬间,音调会陡然升高,通过听声音的高低,我们就能判断出水已经倒满了;我们去商店买碗、瓷器时,我们用手或其它物品轻敲瓷器,通过声音就能判断瓷器的好环。有裂缝的碗、盆发出的声音的音色远比正常的瓷器差,通过音色这一点就能把坏的碗、盆挑选出来,当然实际还用辩别音调,观察形态等方法,但主要还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前面如果有一建筑物或高山,对着高山大喊一声,用表测量发出声音到听到声音的时间,利用声速就可以测出我们与高山或高大建筑物理的距离。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产生了回声;人体的有些器官发生结石,如肾、胆等,最好的治疗措施就是用体外碎石机把体内结石击碎,变成粉未排出体外。体外碎石机利用的就是超声波,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引起的结石英钟激烈震荡,使之碎化。这主要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性质;

二、热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天气的阴晴、冷暖与人类的各类活动息息相关,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热学知识。炎热的夏天在地上撒些水,靠水分的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严寒的冬天如何取暖,可以运动也可以喝热水,涉及到做功热转递的知识.汽车发动机常用水来散热,早春保护秧苗不被冻坏而往往采用在夜间向稻田里灌水,而白天放水,都充分利用了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同时也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是下雨的前兆;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这些都与热现象中的舞台变化有关。腌菜往往要半月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的离子运动越快的缘故;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见里面呈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内,所以刮去一层,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这些都是热学中的分子热运动在起作用。

三、光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人类生存需要光。白天靠阳光,夜间需要灯光,设想宇宙无光,整个世界将陷入一片漆黑,所有生物将无法生存,由此可见光的重要性。如: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是因为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四、电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中的物理篇3

科学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一、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二、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三、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四、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五、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生活中的物理篇4

一、 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是一项理科知识,偏重于逻辑思维,但是在初中时期,很多同学的学习往往会借助于以往的学习经验,对于物理这一新兴的科目会感到很不适应。比如一些基本的概念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一些理论知识感觉到不可思议等等,例如对于同一液体中的物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而在大部分同学眼中,体积越大质量就相对也大,浮力应该是越小的。这就是学习没有联系生活经验造成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建议大家要做好以下几点:

1、 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技巧:碰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的时候就会去联想生活中的相关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协助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浮力知识的时候,针对很多同学将物体的质量与浮力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来帮助他们解答。浮力就是排水量的大小,比如在一盆水中,一大块泡沫所受的浮力就比一小块泡沫受到的浮力大,通过用手按压我们就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出来。另外我们在游泳池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浮力大小的变化:人由深水区走向浅水区的时候,自身在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小,受到水的浮力也越来越小,所以人体对池底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就导致脚底对池底的压强的增大,脚会感觉到不舒服……只要将生活中的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物理学习中,就能够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2、 实验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实验是物理学习过程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但是在很多同学看来,实验是一种比较神秘、高端的学习项目,也导致很多同学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实实验是比较简单的,对于一些实验,我们就可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来感受实验的效果。比如在“压力作用的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可利用一端削尖的铅笔,让大家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铅笔同时用力,由凹陷程度的不同学生很容易的便得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越明显”的结论;再如在做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中,我们就可以联系常用的“拔火罐”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样利用学生身边的小事来说明物理上的问题,简便易行,同时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 思维模式联系生活实际

前面我们提到,物理是一项理学科目,所以对于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又很难进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思维模式进行知识的理解、记忆。比如串联和并联,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家用电器、闪光彩灯我们就会有很明确的认识。

二、 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善于发现物理现象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通过生活实践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同时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实用。所以在学习之余养成良好的运用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坚持“学以致用”的观念,在学习之后及时的去寻找生活相关案例,总结一些常见规律,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钻研习惯:

1、 在学习之后去生活中寻找案例

《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一项本领、一个技能、一种知识,然后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去在实践行动中去验证他,不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吗?通过不断的温习、实践之后还会有新的发现,也会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所以在学习之后我们要养成良好的温习习惯,当然温习不仅仅是参照课本,而且还可以进行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发现、探索,来加强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后,我们就可以在坐汽车时,在车上观察并排的车的运动情况,体验由于运动的相对性而带来的神奇的现象,并在开车和刹车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另外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学习摩擦的有关知识帮助甚大。只要在学习之余我们进行相关的思考、探索,相信就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善于总结生活现象的规律

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物理知识紧密相连的,例如: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电风扇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而且要接地是为了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厨房的炉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锋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利用以上事例进行探究学习,我们就不会感到物理是神秘的,不仅可以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利用这些案例来验证我们学习的知识、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

3、 养成良好的钻研能力

生活中的物理篇5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感觉可以做实验,兴趣很浓;随着教学的深入,多数学生感觉物理这门课难学,渐渐失去兴趣,有的学生尽管把知识记得很熟了,但是一到实际应用就不行,每次考试多数学生成绩很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尝试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希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帮助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体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面就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浮力和力的教学片断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1 浮力教学片段

师:橡皮泥放到水里就沉下去,有啥方法不让它下沉呢?

生1:把橡皮泥捏成小船。

生2:把橡皮泥做成中空的。

师:其他的同学赞成这种做法吗?

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现在我们各组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然后再把小石子放进去,看哪组放的石子多。

学生迅速行动起来,不时发出“再放一块,再放一块”的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好,哪一组来说说,要想让你的“小船”承载更多的“货物”,你有啥好方法呀?

生1:要想承载更多的“货物”,让橡皮泥更多些。

生2:我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对,因为承载“货物”的多少,和橡皮泥的多少没关系。

生3:老师他说得也不对,有关系,橡皮泥越多做出的小船越大,装的“货物”越多。

师:哪个组来给补充一下呀?

生4:应说用相同的橡皮泥做出的小船空的部分越大,装的“货物”越多。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

师:现在各组再体验一下吧。

各小组积极做起实验来。

师:哪组来说一说,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3:小船排开的水越多,小船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你能用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生3:我们是用易拉罐,把易拉罐放在水里面,用力往下压,感觉越向下压时越用力,说明排开的水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师:你说得真好,我为你高兴……

2 力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现在就利用你身边的物品,通过实验来说明你学习到的知识。

很多学生迅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起实验来。

生1:用力推桌面上的文具盒,文具盒运动起来,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2:用手接住飞过来的橡皮擦,橡皮擦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4:这张纸我稍一用力,纸就碎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生3:两手握住一根铅笔同时用力,铅笔断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你在做这个实验时你手有啥感觉?说明什么?

生3:手感觉到有点儿疼,这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1:用大小不同的力推物理书,它运动的快慢不同;当力的方向改变时,物理书的运动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说明力的大小、方向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3 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以上两节课感觉学生身边的各种物品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利用和开发的,上述这两节教学片断正是很好的体现。通过这两个片断的教学,笔者感触很深。

3.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能力

上面的课例都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一改过去的传统实验只能到实验室去做实验的做法。实验室的实验器材都是现成的,这样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认为只有用实验室的器材才能够做实验,这本身就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过去对实验教学的误导造成不注重挖掘身边的实验器材,教师去寻找准备,学生每次实验都是利用现成的,从不想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就没有了。这样最大的危害是给学生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是自己去开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有什么创造力。

在教学片断二,教师只说了利用身边的物品实验,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他们也完成了,这说明学生是有这个能力的。这里教师就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只是如何去选择、去开发问题,一旦学生能够养成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发挥出来了。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3.2 拓展实验技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两个片断都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其中第一个教学片段是利用橡皮泥、石块、易拉罐,探究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尤其是让学生自制“小船”,看哪个组的能够装更多的“货物”。这个探究活动,很多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第二个片段是学生用文具盒、橡皮擦、铅笔、物理书、纸等来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三要素知识。这样的实验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尽管有的实验不是很理想,但是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体会是难得的,这种经验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它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拓展,这种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物理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眼界,这也是新课改的所倡导的。

3.3 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和科学探究的实验精神

调动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实验,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能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对课堂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长期重视生活中的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忍不拔的品质,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如在初中物理序言里面谈到的: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会看到“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飘?学习中碰到这样的一个问题,细心的学生就会下课后观察这个实验,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要比硬记好得多,印象深刻得多。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拓展实验器材的选取范围,把它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物理,不断用生活中的实验去体会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如在教学片断二,只用了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实验,实际上还有很多的物品都能完成本节实验,如石块、水杯、玩具等,教师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去寻找,看看还有哪些物品也能完成这个实验。

其实所学的物理知识,有很多都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它的影子,又有很多可以用身边的物品去验证。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不断地点拨学生,鼓励学生去体验。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是深刻的,同时也最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生活中的物理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注重生活 物理现象

我们知道,要深入贯彻新课改,就必须把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更新了的教材内容,快速地更新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应该关注以下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物理课,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设计出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对此,笔者谈几点做法。

一、以老话新说的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活中的物理原理是很多的,只要教师多以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老话新说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平淡的课也会生出异彩,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举一些例子,这时教师要注意多举学生平时常见常听的事例,既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自然科学之中,又要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亲近感和现实感。我们在教授光的反射定律时,同学们常弄不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因果关系,总认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也是正确的。为了讲清这个物理原理,教师可以讲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同学们思考“某同学的相貌很像他的父亲,但我们说成某同学父亲的相貌很像某同学,行不行?”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知道其中的谬误。这时教师就顺势说明“先有老子、后有儿子”的道理,从而说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颠倒的道理。并以此类推,说明今后学习的热学中的热平衡方程Q吸=Q放也是不能理解成Q放=Q吸的道理。

二、以日常所见的实例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

思考的动力来自激情,没有激情的思考很难产生智慧的火花。然而,要让这智慧的火花成为吸引学生积极探究事物规律的动力,就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时,仔细寻找生活中日常所见的实例,以有趣的例子,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思考激情,以探索事物的规律。教师在讲授“蒸发”内容时,可以用水彩笔在投影胶片上画一只烈日下的黄狗,张大嘴伸出鲜红的长舌头。当用投影仪放出这一彩色图像时,学生就会想到日常所见的现象:在炎热的夏日里,狗为什么要张口伸舌?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引出要讲授的物理知识——蒸发。这样用有趣的例子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思考激情,激发学生思考的智慧火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充分激发出来,变苦学为乐学,以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切的感受中获得知识。如在教学“物态变化”时,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而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把熔化和凝固知识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体验凝固和熔化过程,探索其中的物理意义。

教师这时可以“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再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这里我们要提醒教师注意的是,应该把这种猜想和学生的探究置于实验之中,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让学生用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也可以巩固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从生活到物理的思路

我们知道,在新课程教材已经注意到了每章、每节开始就以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教学内容,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样,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事例或现象出发,以拉近教学内容和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科学情感。例如在讲授“汽化和液化”时,教师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具体物质的变化(“水从衣服上跑掉了”)——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汽化现象。如在讲授“光的反射”时,教师同样不能把教学的重点只放在知识的落实上,仅仅关注掌握光的反射定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而应该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科学的物理知识。

五、在突出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中体验生活中的现象以获得知识

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为重点之一,这就强调了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所以,教师不能只把物理教学局限在教材知识本身,而应开发多种多样的生活内容的探究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规律,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如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地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教师要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方案、查找资料,提出安全操作措施,以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再如教学光的折射现象之后,向学生提出“清晨看到日出的时候,太阳是在地平线以上,还是在地平线以下”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探究,以生活中的实例深入理解物理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解释海市蜃楼形成的原理,以总结出“不同的介质对光的折射是不相同的”的道理。原自生活,概括生活,抽象生活,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一条门径,教师应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物理篇7

一、学会思考

思考、分析能力无疑是我们教学中必须培养的能力。

分类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我们必须提醒学生先进行分类。例如,在讨论有关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问题时,因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解法不同,所以必须先把这一类题分成串联或并联,再去解决。再如,电磁继电器的应用、电路的连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强调先把它分成控制电路、工作电路两部分,然后分别连接两部分电路,这样学生要容易接受一点。

从比较中学会思考。比较和分类一样,是生活中进行思考的两个常用过程,特别是讲述一些特点、优点之类的问题,因为不通过比较就不能发现优点,同样,不通过比较也不能发现缺点,也就不会有发展。例如,在电磁铁的优点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讨论彩电与黑白电视机的区别,当学生知道电磁铁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要找电磁铁的优点时,很自然地就会将电磁铁与条形磁铁进行比较了。

物理教学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的辨析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难点。例如,速度与路程的关系、密度与质量的关系等,学生往往会理解成路程越大速度就越大,质量越大密度就越大。此时可让学生做如下比较:一个中学生与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比较,谁跑的路长,而谁跑得快?把一只小金戒指与一块大石头比较,谁的质量大,谁的密度大?再如,在讲到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时,像按图钉、磨刀、切蛋器等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学生也从中体会到:当甲这一量变化而乙这一量不变时,说明乙与甲无关,而当甲变化时,乙也随之而变化,则乙与甲有关。这就是量与量的关系辨析中常用的思考方法。

对一些抽象问题的判断也属于分析问题能力之一。像电流、磁场、分子运动论等,学生既看不到,又摸不着或者摸不得,怎么来判断它们的存在呢?这就可以通过它们所引起的外在表现来判别。好比生活中医生看病,并不是看见了病,而是由病人的外部表现,如体温、脸色等判别生了什么病。由此,学生就能掌握通过一些现象判断抽象物质的思路。例如,电流的效应可用来证明电流的存在,扩散现象则可以说明分子的运动等。

二、学会创造

物理学科对初中生来说还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学生未知领域较多,许多设想又可由实验来验证、探究。在有些研究型课的教学中,我一般都不要求学生预习,因为学生通过预习,往往已经知道了结论,就没有了探究与创新的欲望;而不预习,学生面对的是没有定论干扰的空白,更能发挥想象与创造力。例如在讲《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时,提出怎样使通电导体能动起来?有下列答案可供选择:①制作成螺线管;②绕成线圈;③放置在磁场中。学生排除掉①②后选择了③。此时向学生提供电源、线框、U型磁铁等,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来验证?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时,再提出力的方向与什么有关?给学生讨论之后,继续提出,怎样验证?这样,学生总处于设想、探究的心理过程中,又不断得到设想被验证后的成功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中,当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物理基础以后,有时可以有意设置一些物理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学生学习过重力、摩擦等概念以后,以《假如没有重力(或摩擦)》为题,让学生展望在那样的环境下的生活情境。有时还可以利用物理的前概念让学生根据直觉思维产生顿悟。如,在热量的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了热量的概念后,直接设题:热量的多少与什么有关?学生完全根据生活中已有的前概念,得到热量与质量等因素有关。虽然有的同学会提出热量与时间、温度等有关这样错误的结论,这种直觉能力却是创造能力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大胆的发现。我们应该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三、学会负责

有责任心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是敬业精神的具体表现。学习物理的能力有强有弱,但一些最简单而基本的概念,一般都能理解、识记。假如某一同学没有掌握,就是他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此时教师要做的并不是帮助他理解,而应该强调作为一名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心,学习就是一个学生的工作,应该在学习上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最基本的思考。比如,一些物理量的单位、符号的识记等。再如,物理实验操作中有一定的规范性,像天平使用前必须调节,天平刀架的保护,等等,学生往往不加重视,操作时简单地完成,这正是加强责任心教育的好时机。设想,假如一名飞行员抱着不负责的态度,不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则后果会是怎样?

良好的习惯还来自平时的积累、训练。责任心还体现在对集体的关心上,课堂上经常有小组讨论。学困生必须不懂就问,知道多少讲多少。基础好的同学则必须讲出自己的观点,对学困生进行耐心的辅导,互学互长,这就是对班集体负责。

四、学会交流

生活中的物理篇8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生活化;方法;应用价值

中职物理课程设立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一、中职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趋势

我国许多中职院校普遍都是由普通中学转制而成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不足。而物理教学作为一门以实验题材为中心的课程,离不开生活化的助推。因此,中职院校开展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模式,是中职院校教师首先要注重的。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务实”的目标出发,采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要点,提高中职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中职物理课堂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是新时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特色发展的基础。正如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说过:“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试验。”物理这门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经过现实生活的推动,无数的科学家从生活实践中找到了规律,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到物理学家牛顿,从相对论到量子论的提出都足以证明物理的发展离不开实际生活的观察。因此,在当今物理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联系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育界的趋势。

二、中职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一)搭建物理情景的桥梁

物理具有抽象性质。抽象是指从众多事物中取出具有共同本质的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单个物理知识点变得形象、具体,教师必须创建合理的物理情景,实现理论知识的情景再现。将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的乐趣。在创建物理情景时教师可以采用小故事进行新课的知识导入,不仅生动形象,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正式的课堂传授中,对过大的实验,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设备实现教材知识的重现,让学生通过动态画面,在头脑中有清醒的认知。同时教师对知识进行分点讲授时,依据生活实际情况,以事例导入的教学方式,在学生思维上构建情景模型,进行有意识的联想,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对实验设备不够完善的中职物理教学课程,无论是小型的再现物理知识的实验,还是借助多媒体科技的手段,都是教学内容情景再现的一种方式,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给学生营造学习兴趣浓厚的氛围。那么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情景再现思维的时候应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提出问题,意图明确,内容精细,能够让思维无法产生联想的学生从问题上“顺藤摸瓜”,从而跟上教师的整体教学思路。

(二)联系实际生活,导入思维观念

具有逻辑性质的物理知识是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抽象为知识定律,便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核心内容。逻辑性是指概念清晰、定义明确、体系鲜明、内容明晰,对事物的阐述恰当、具有哲理性。所以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将这些已抽象为课本知识还原到生活实际中去,联系实际例子,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准确认知。例如在学习电路知识时,对电路的结构和串联并联的知识要点,教师可以采用教室电路为实验载体,让学生知道哪些电路是串联、哪些电路是并联以及让学生学会画电路的结构图。

“知识源于生活,也走进生活。”尤其是物理知识,而学校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在教学模式上应该倡导教师采用将课堂带进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的方法。此外对中职院校的物理课堂来说,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常见实验材料,如使用塑料瓶进行物理中的声学实验、用玻璃杯和小纸片进行的摩擦实验、巧用饮料吸管进行反冲现象的实验等等。这些随处可见的实验材料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还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中职物理教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6世纪纪末,伽利略用试验和推理,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理论,从此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随着文化时代的更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古今中外物理学家做出的贡献,物理知识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而我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的物理知识,同时还要留意身边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更快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一)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如果教学方法落后,而物理相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因为难以理解物理知识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培养学生对物理教学内容的兴趣,应当在教学中引入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促进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到《摩擦起电》章节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冬天的晚上脱毛衣时有火花产生的现象,诱导学生发现静电的存在现象,然后通过用塑料尺摩擦头发吸引小纸屑这样一个小型实验,使学生对此现象产生兴趣。学生纷纷进行此项实验,更好地掌握了摩擦起电以及静电的发生现象等知识要点,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加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同时也体验到生活与物理现象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此可见,物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物理在生活中的用也是极其广泛的。就像煮熟的鸡蛋放在装有冷水的玻璃杯中上下甩动,鸡蛋壳很快就和鸡蛋分离了,这样做主要是运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蛋壳和蛋白对温度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凉水的冲击下,蛋壳收缩快而蛋白伸缩慢,这样一来,蛋壳就很容易脱离蛋白。

(二)培养学生逻辑性的思维

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实验设备不全的条件下,对物理现象的理解能力缺乏逻辑性思维和敏锐眼光。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实例的方式上,更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例如在讲解弹力这一知识要点时,教师可以先以常见的皮球玩具给学生玩,让学生对弹力有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可让学生使用弹簧等日常用品来证明弹力性质这一观点,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互相协作来探讨物理发生的现象。这种方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团队的协作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的物理现象,不仅完善了中职院校的实验设备,同时强化了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现实现象的验证和分析,还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和课本上的物理有了充分的了解,正确认识物理的学习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中职院校物理教学的发展。

四、结语

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还是学习中,物理现象都随处可见,它以抽象又具有逻辑性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客观世界的模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部分,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人类生活的发展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和推动。

对中职院校的物理教学来说,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具有科学性质的,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同时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全面的了解,做到学以致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艳丽.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析[J].电子制作,2014,(17):206.

[2] 张谊学.中职物理教学中生活化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下旬),2015(03):102.

[3] 钱锋.论中职物理教学与实际的“五结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3):266.

生活中的物理篇9

关键词:生活现象;高中物理;力学

1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高中物理的重要地位

1.1培养能力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将生活的现象和物理结合起来,这样只能提高本身的综合能力,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我的创新能力,发现身边的小事,从而从生活现象中学习物理力学非常重要。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创新能力。

1.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学生对物理的掌握情况一般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对物理产生厌恶的情况,而且很难坚持继续学好物理,失去了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这样一来,随着学习难度不断增加,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无法掌握好物理知识。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方面入手就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物理的兴趣,感受到物理也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不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物理公式和一些理论上的知识,让学生能在生活斗争实验也非常有用。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两个体积大小一样的木头能够同时浮在水里呢?而为什么铁块就会沉在水底呢?为什么温度计可以测量出我们人体和外面的温度呢?为什么很小的花盆从非常高的地方坠下来路人还是会受很严重的伤呢?从这些生活小事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对这些问题也能产生好奇心,接着利用物理的知识对这些事情进行讲解,相信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3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

教师一定要注重利用物理扩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得到思维上的锻炼,利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将来服务于社会。在整个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知识和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操作和实验,因为纸上谈兵是最不可靠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制温度计,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1]。

2从生活现象中观察到高中物理学的方法

2.1从生活中理解力学

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理解力学也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但是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不仅要从宏观的方面考虑,物理的力学同时也可以个人的生活为出口观察物理力学的现象,需要学生充分提高个人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现象。其实很多和物理力学有关,这样学生就会对物理产生无限的兴趣,在学习时觉得无比快乐,能够减轻学生个人的学习负担,在快乐中学习到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摩擦力这个知识点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的理论和公式,那就会非常枯燥无味。而且也会对学生的知识吸收产生不良的影响,学生只能依靠课本想象,而没有进行实践非常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和生活相结合,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那么学生一下就能明白摩擦力这个现象的概念。

2.2利用生活中的特殊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力学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了许多和物理力学相关的事件,与此同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现象上也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教师在对力学这块知识进行讲解时一定要运用到生活上,让学生了解力学知识的内涵。例如,在学习牵引力和重力时由于学生个人的能力有限,那么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让学生想象。但是在跳高时大部分学生应该想到这样的状况,不管怎么跳大家都会落到地面上,而不是飞上天空。之所以能够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每个物体都存在重力,例如,在学习牵引力时假设可以举洗衣机甩干衣服的例子,询问学生为什么洗衣机能够迅速将衣服进行脱水呢?衣服可以迅速变干主要是因为洗衣机利用向心力的作用,让衣服中的水分能够和衣服进行脱离[2]。

2.3利用生活的现象建立科学化的力学体系

教师也要注重生活实际和物理力学结合,不仅能降低学习物理的难度,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科自信心,保持对物理的热爱,还能让学生结合个人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方法构建科学化的力学知识体系,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学生也可以更加个性化的学习,选择符合自身特色和个性的学习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在进行个人的实验中获得知识和享受。

2.4对物理的知识进行生活化

教师应该注重将物理的知识进行生活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感受到物理知识其实处处都在。高中物理的力学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分别是重力、浮力、摩擦力等几个方面。在生活中这些知识点也非常多,而且例子也比较广泛,在物理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答疑问,让学生先认为物理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一门学科,对知识能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可以请问学生为什么锅铲、水壶的把手上都会有比较粗糙的花纹呢?为什么在比较光滑的地面上人们会容易摔跤呢?让学生对这些日常生活的现象进行深度的思考,然后让学生自我表现,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提高对这门课堂的兴趣。最后教师解释为什么把手上的花纹会比较粗糙,人们在光滑的地面上会摔跤,把手上面比较粗糙的纹路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这样能够减少人们在使用中滑落的机会。而人们在光滑的地板上行走会摔跤是因为光滑的地板上不够粗糙,摩擦力比较小,让学生明白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关于物理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课外视野,更能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知识产生兴趣,更加有激情和驱动力发现生活中的知识[3]。

2.5增加更多有趣好玩的力学实验

教师应该意识到除了日常对学生进行讲解物理力学的理论之外也要注意增加实验的机会,因为实验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让学生更加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选择比较适合的实验现象,最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且有趣的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做实验的欲望。第二,尽量选择一些难度指数稍微大一点的现象,这样能让学生在不断克服自我中获得学科的成就感,在实验成功后才会对物理产生更大的兴趣。这种兴趣是任何学科都给予不了的,在学生完成实验并且得到实验结果后那种兴奋和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而且这样也能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弹力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弹力的小玩具[4]。

生活中的物理篇10

一、光学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天空基本都是蓝色的,而大雾天如果有太阳出现,则会是红色的。通过对高中物理中关于光方面知识的学习,我们懂得红光是穿透力最强的光,这也是红绿灯为何一定要使用红色的原因。大雾天的时候,空气湿度比较大,其中存在大量的小水珠,这些水珠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光线的穿过,所以其中穿透力较差的光线无法穿透大雾,而穿透力较强的红光穿透大雾照射到人眼中,就会让人认为大雾天的太阳是红色的。

汽车大灯由灯泡、反射碗和灯前玻璃组成,在汽车大灯的灯罩上,存在着大量的横竖条纹。根据所学的棱镜与透镜知识,可以得知汽车大灯灯罩等同于棱镜和透镜的结合体。夜间行车,司机需要在看清前方路面的同时还要兼顾路边的路标、行人以及岔路口情况。所以通过棱镜和透镜适当折射部分光线到需要的方向,使得路边的物体也会被适当照亮,为行车安全提供保障。

二、力学方面

重力在地球上无处不在,所以生活工作中的很多地方都有着对重力的利用。重力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重锤线能够很好的检测墙体是否竖直;骑车过程中从高处往低处走几乎不用继续蹬脚踏板,这是因为重力的原因促使自行车不断的前行以下降高度。

而另一个无处不在的力则是摩擦力。车辆的移动离不开发动机的运行,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其中的数千个零件都在同时运动,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如果不对其进行适当处理,则零件们很快会因为摩擦而处于较高温度,不仅强度降低,而且会加速零件磨损,所以需要注入润滑油降低零件之间的摩擦力,延长发动机寿命,维持发动机在良好的工作状态,可见,力学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

三、磁学方面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诸如扬声器、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等等都涉及到对磁性线圈的应用;而生物界中海豚能够准确识别方向、鸽子可以千里奔波回到窝里,也是因为对地球磁场的充分利用;医学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实现对疾病的定性及半定性的诊断等;针对地磁的变化可以实现对矿床的勘探。因为所有物质均能表现出或强或弱的此形,其聚合在一起形成的矿床能够对周边的地磁场产生干扰,所以无论是在海洋、陆地还是空中都能够对地面进行磁性的测量,从而确定地磁异常的区域,再予以深入分析勘查,就能够快速确定其中的矿藏及存在的地质结构;军事领域对于磁性材料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设置磁性传感器的地雷或者水雷,其探测到坦克或军舰处于其爆炸范围内后就会主动引爆,提高了歼敌效率。而飞机上涂装的磁性材料能够实现对雷达电磁波的吸收,从而实现在雷达上的隐形,例如美国的F-117、F-22,我国的J-20、J-31等战斗机都是实现此类形式的隐形;对于传统的火炮而言,其弹丸的发射都是基于火药爆炸时候瞬间膨胀产生的推力,属于化学能向动能的转变,而应用电磁炮则是通过以电生磁所产生的强大磁场将弹丸快速推出。所以可见磁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对于人们的工作生活而言至关重要。

四、热学方面

(一)热膨胀。在冬天的时候,向冰冷的玻璃杯中快速倒入大量的冷水,很大几率上会出现玻璃杯碎裂的情况,这是因为玻璃杯本身温度较低,快速倒入大量的热水后,杯内壁受热快速膨胀,而外壁由于玻璃本身传热较慢所以还处于冰冷的状态,两侧膨胀程度不同导致玻璃杯最终碎裂;此外在冬天时候向热水壶内倒入开水,此时若未能灌满就塞进瓶塞,则过一会儿后瓶塞会跳出,这是因为热水壶内热水加热了里面的空气,导致空气膨胀后顶出瓶塞。

(二)热传递。在电脑的散热部分中,普遍都是使用铜管将CPU、GPU等产热芯片与散热鳍片相连接,然后在远离芯片的位置使用风扇吹过散热鳍片达到降温的目的。之所以通过其貌不扬的铜管就能实现散热,是因为铜管本身作为金属,属于热的良导体,而且其中是中空密封的,其中存在一定量的乙醇,在CPU、GPU发热后,会将靠近芯片位置的乙醇会被快速气化,气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然后在靠近散热鳍片位置因为温度较低而液化,液化后放出大量的热量,被风扇从散热鳍片上吹走,液化的乙醇继续流到芯片处反复循环。

(三)分子热运动。同样是做鱼,如果将鱼腌制一番置于冰箱中冷藏,得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入味,而同样的腌制,如果在锅中炒或者炖,则很快就能入味,这是因为高温使得调味料中离子运动加快,所以更快的均匀分布于鱼肉之中。

五、声学方面

在生活工作中,声音也是无处不在的。因为不同的人讲话的声音响度、音调、音色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可以根据这些因素进行判别,就能够确定来人是谁;在向热水壶中灌水的时候,无需向壶内看,只要根据声音就知道壶是否已满。这是因为空气柱越长,热水壶中水越少,发生的音调则越低,水越多,空气柱越短,则发生的音调越高;声音还可以应用到医学方面,例如对于人体存在的部分结石,可以应用体外碎石机发射超声波,穿透人体后引起结石的强烈震动,最终碎成粉末排出体外,这是声波在传递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