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10:35:40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1

一、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提高对汉字的识字的能力,在识字的过程中又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的过程来进行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的教学,就显得死板单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扶不放,学生只记不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的主体作用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要掌握汉字,还得死记硬背,反复抄写,且得不到巩固。识字教学的效率低下。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然而,在CAI状态下的识字教学与传统的识字教学过程相比较,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计算机有其特殊的功能,师生在运行这套CAI

软件时,具有汉字的动态显示功能,笔画的重写功能和重点部分的闪烁提示功能,还有学写字练写字的功能,它替代了教师的全部教学功能。计算机和其他电教媒体的综合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足。学生面对计算机实现双向交互式学习,通过操作演练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这样,学生占据了CAI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和CAI的实验研究,

促使教师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变革,教师的识字教学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这对于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和极大的推动。

二、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可行性

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求师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软件的使用。我校教师中25% 的教师已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学生也通过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初步学会了简单操作。这些条件的成熟为CAI教学打下了基础。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来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的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它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认知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汉字笔画、部首的动态显示、闪烁、重写等形象实体,并能通过键盘操作,显示出所写的字,就会产生饶有兴趣的感受,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他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求知欲也就大大激发出来。

由于CAI识字教学软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教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操作演练,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的综合利用,他们边听、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记忆,对汉字的识记能力和书写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

从现代教学理论观点来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来教会学生独立获取知识。CAI 识字教学,有利于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加以突破,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有“扶”有“放”,“扶”是为了“放”。学生通过计算机演练,自己学会识记的方法,学会正确规范的书写,独立掌握汉字,达到自学的目的,避免了重复抄写,减轻了学生过重负担。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三、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实验过程

CAI识字教学的实验研究,我们是分三步进行的:

其一、设计编制的软件。开展CAI实验,建立计算机房后,

必须考虑硬件保障对软件支持的依赖。开发教学软件仅仅依靠校内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我们与两位专家合作开发义务制语文教材一至四册的识字教学软件。语文教师承担软件设计要求(稿本),专家负责软件的编制,使软件符合教学要求。

其二、软件的试用、鉴定。在近两年的试用中,学校领导和专家亲自听课、评课,发现软件的缺陷。教师在实际使用中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经过多次的修改,使软件基本符合教育目标要求、教育认知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使用操作的简单性。

其三、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我校是省是教示范学校,十多年来坚持开展多种媒体的电化教育,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从九四年九月起,我们选择了一年级(3)班进行题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识字教学效益”的CAI实验研究。实验的预定目标是:利用《汉字笔顺、笔画和汉字结构教学》四套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结合多种是教媒体的结合运用,有利于教师创设学字的语言环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汉字识记的基本规律和书写规则。

此项实验采用对比法,时间为两年。选用义务教材四册中的1150个生字为实验内容,通过四阶段的实验进行四项测试:a.汉字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的识记能力。b.多笔画难书写的重难点汉字的掌握情况。c.独立识记、自学汉字的能力提高。d.汉字书写规范程序。

四、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的效益分析

我校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实验已进入第三阶段,从教学实效和初步测试分析,以有下几方面的优势。

1、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CAI

识字教学是在微机室进行,学生的学习环境起了变化,外部环境促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提高,有了兴趣,学生注意力才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得到发挥。传统教学,教师只重视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但辅助教学还能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交互作用。我们根据制定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助有结合,教为学服务,教又借助计算机的辅助作用(演示),达到有效服务,这样课堂教学的模式根本上起了变化,动静搭配合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互相协调。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依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理想交互作用,促使识字效率的提高。

2、现代教学技术的优势,弥补了一般直观教学的不足。由于计算机的特定功能,它给识字教学的直观性方面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先进的直观教学,使教师实现了图像、文字和语言的互补,又提高了学生感知、认知、确知和反馈的程度。计算机所显示出的每个汉字的一笔一画,笔顺规律,笔画数,每一笔,每一字的书写方法、位置都是动态的,且有提示、重写等特点,因此直观

性更强。教师利用直观材料,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定向、定位观察,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所学的每一个汉字。学生通过操作,再现汉字整体形象和部分笔画、部首的形象,确认已知、巩固学字成果,反馈学习效果,确立正确的感知。因此现代直观教学是对传统识字直观教学和其他电教的直观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它的识字和教学效率是明显的。

3、增加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突破重难点。教学模式的改变,直观手段的更新,学生兴趣的激发,自学能力的提高,使每节课的教学进程随之加快,平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比一般的教学进程增加了30%

到40%。有些教材共有十多个生字,一般的教学方法很难教完, 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一节课便可识记全部的生字,既不增加负担,巩固率也较高。识字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某些基本笔画、某些字的笔顺及特殊的偏旁部首。由于软件的明显特点是笔顺笔画写错,屏幕就不显示这个字,这就保证学后认识和书写的正确性。对难写难记的笔画,通过反复闪烁,可引起学生注意和重视。有些基本笔画,如“ @@@@@@”看上去是由几笔组成,但学生操作时,只需击一次键,就显示出来,学生就领悟了是一笔写成的。对于有些字作为部首偏旁时,需改变某一笔画,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计算机可闪烁提示、重写,提醒学生注意变化。总之,突破识字教学重难点的力度都比较方法和手段强得多。从第二册教材中的部分生字的笔顺\笔画识记测试中看出,笔画正确率实验班为96.7%,对照班为88.4%;笔顺的正确率,实验班为94.3%,对照班为73.5%;多笔画难书写的字测试结果是实验正确率为99.5%,对照班为96.16%; 独立识字的汉字,实验班正确率为99.5%,对照班为94.5%,这说明CAI识字教学的效益是明显的。另外从学生书写的规范上看,实验班学生都胜过对照班的学生。

五、计算机辅助识字教学系统需要探讨的问题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084-02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个单位与企业都需要对自身的信息进行管理,而数据库技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自然就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为了能够保证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能够在信息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正是本文就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进行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概述

在计算机技术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称得上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负责对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这就使得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能够较好的保证资料信息的利用效率。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职能,我们能够发现其天然与信息、数据等资料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从某种角度上我们可以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视作“将数据完全的展开、管理,在将其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的领域当中去”。具体笔者调查得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最早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这一技术形式的诞生就是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计算机中数据的管理与存取,而这一技术发展的今天,其本身的已经日渐趋于成熟,其能够在我国企业与单位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就是这一成熟的具体表现。为了能够更好的深入了解算机数据库技术,笔者还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具备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即组织性、共享性、独立性、冗余度的可控性、灵活性等五个方面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我们就能够更加全面立体的认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并以此更好的开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

2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现状

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技术中应用的研究,我们还需要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现状进行详细了解,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笔者本人在生活中的感悟,本文将这一研究现状分为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发展势头强劲、安全性能不断增强等三个方面。具体来说,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呈现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这一现状中,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我国当下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凭借着自身技术优势与生命力,在我国工业、农业、商业等多种领域得到了较好应用,而这一应用凭借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较高的安全性与适用性,较好的促进了相关行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取得的优异成果,为我国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提供了较为强劲的动力;而在发展势头强劲这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应用现状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凭借着自身的技术优势,在不断的实践磨炼中已经趋于成熟,这就使得这一技术本身拥有者较为广阔的发展天地,而这一发展所呈现的能够有效地存储图形、声音和影像等更为复杂的对象,并能通过数据库技术使复杂对象完成复杂的行为的技术追求,也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在安全性能不断增强这一方面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现状中,这一应用现状主要得益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本身的安全性能不断提高,较好的保证了信息管理人的安全与变量而实现,这就使得以往制约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数据泄密与丢失等问题,已经不能阻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相关发展。总之笔者认为我国当下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已经较为完善,且仍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

3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结合上文中笔者进行的论述,我们能够了解到我国当下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得到的较好应用,为而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这一应用的相关发展,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对能够更好保证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策略进行详细论述。

3.1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能

为了保证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能够在信息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提高这一技术的安全性能。我们知道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本身具备着较强的共享优势,但对于一些机密文件如涉及国家利益、军事机密、商业机密、密码等数据的文件,我们就必须在保证这类数据能够实现共享的同时,着重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采取数据加密、强制存取控制(MAC)和视图机制,保证只有具有权限的用户才能进行具体数据的提取,就是实现这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安全性能提高的可行性思路。为了能够较好的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能,笔者建议应用数据库技术,这一数据库技术通过System.Data Sql Client的设置、利用OLE 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进行数据访问,能够较好的保证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能[2]。

3.2 增强数据完整性

对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的信息管理来说,如何较好的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也是这一技术应用的难点所在,虽然这一问题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但我们仍需要对其予以重视。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服务器端数据库管理系统、或是通过服务器端数据库的触发器或表定义的约束,以此实现信息管理中数据的完整性,此外采用多层保护屏障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4 结语

在本文进行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提高这一应有的策略进行了具体论述,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出我国当下计算数据库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得到的快速发展,但在这种发展中我们不能够满足于现状,只有不断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才能够保证这一技术进一步走向完美,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3

一、基本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6月至12月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平台”②所公示的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农林高校申报书中的信息。申报书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本文以第一部分中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中的学术队伍和第三部分中申报单位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为研究样本数据。需要说明,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的学位办[2011]25号文中,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已将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目录中的“软件工程”新增为一级学科,在本文的分析中未考虑此变化。

二、学位点科研基地分析

在申报书的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要求各申报高校列出学位授权点对应的国家(部、省)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表1为参与申报的部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基地汇总,各农林高校所依托的实验室集中在农业信息学、农业信息化工程、数字农业工程领域,反映出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资源设置的农林行业特色明显。

三、学术队伍设置分析

根据各高校申报书中现有在编人员信息,从年龄结构看,36岁~45岁占到63.5%,46岁~55岁占到23.5%,55岁以上所占比例比较小,这表明,中、青年科技人员是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力军。从队伍建设的梯队上看,“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合理。从学历结构看,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仍然偏小(图1),迫切需要年轻同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四、学科研究方向设置分析

根据申报要求,各申报高校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填写不少于4个,不超过6个。14所农林高校所设置的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主要集中如下9个方向(图2)。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主要致力于农业领域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开发技术研究,着重面向农业领域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维护,运用构件化的软件技术和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农业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分析、传输、管理和利用,以及智能决策软件的构造技术。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以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为核心,以农业应用为特点,致力于农业装备的检测控制、田间信息采集传输的研究。在面向现代农业信息监控方向,围绕传感网络的体系结构,信息采集,监控信息分析与处理,展开相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三)计算机网络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农业的特点,开展计算机网络相关支撑技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实现、分布式计算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网络化的嵌入式系统,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计算,传感器网络,下一代网络中的分布对象计算模型,网络安全,网络建模与模拟,普适环境中的Web服务和上下文感知服务等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四)信息安全研究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密钥管理,生物数据安全,安全协议与多方计算等。(五)智能信息处理着重于智能算法的理论、算法模型及其应用,在Web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方面结合农业与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优势,开展智能技术在农林业上的应用研究。

(六)图形图像处理研究图形图像处理,信息可视化和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视觉以及相关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和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作物与植物分类,农作物生长仿真,农产品的检测与分级,新型农业机械作业仿真等相关需求。

(七)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研究方向是在农业科学研究信息化和辅助决策智能化过程中,为解决农业规划、决策、评价等研究工作对计算机软件提出的需求所形成的研究方向。

(八)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结合农业生产、农村信息化等事业发展的需要,重点研究数据库实现新技术,嵌入式数据库与移动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与数据库等。数据挖掘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数据挖掘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以及集成信息检索、模式识别、图形图像分析、空间数据分析、生物信息等方面的技术。

(九)嵌入式软件与系统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培养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人才,主要针对嵌入式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为区域经济和农业信息化服务。研究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平台,实现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开发,利用嵌入式技术实现工业过程的控制以及基于嵌入式技术开发相关的产品。其他研究方向有:高性能计算与系统结构、光电信息与机器视觉、精准农业、多Agent系统、计算机算法研究、软件测试与智能系统、科学计算及算法设计、分布式系统理论,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

五、学位点科研项目资助情况分析

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对于学位点科研水平意义重大。表2给出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项目资助情况,分为5个标准: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星火计划/教育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由表2可见,国家863/948计划项目有33项,占总资助项目的8.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有26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6%;农业部星火计划/教育部项目有27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53项,占总资助项目的13.5%;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有252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4.5%。从立项项目主持单位来看,分布不均衡,14所农林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别。从立项项目类型来看,部级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星火计划因其要求高、标准严,立项数量较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数量较多。14所农林高校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项,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SIS③查询,14所农林高校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系统设计理论与技术(F020301)、计算机系统模拟与建模(F020102)和计算机软件(F0202)三个领域。从立项项目年度统计分析看,2004年承担8项,2005年承担6项,2006年承担7项,2007年承担7项,2008年承担5项,2009年承担15项;从立项项目总数来看,2009年后总体呈增长趋势,这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投入有关。

六、学科交叉融合情况分析

作为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研究方向设置上,除了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体地位外,也力求体现与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高度融合的学科特色。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在生物学一级博士点下设立了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博士点和硕士点。应用计算智能理论,处理有关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分析和预测,蛋白质功能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进化模型等问题,并构建相关软件分析平台。南京林业大学的林木生物信息学,依托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完成了针对重要木本植物杨树的全基因组测定工作,其先进的海量数据处理设备为生物信息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湖南农业大学设置了生物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依托“湖南省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生物计算科学及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分析。利用计算机、数学模型等方法分析和处理生物学数据,开发数据处理的算法和工具,对于理解复杂生命现象、新物种分类、药物靶点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南京农业大学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数据库、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的算法与技术,解决生物数据处理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开展了生物信息和生物计算研究,包括蛋白质分子对接,动物疫苗与兽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山东农业大学的生物信息智能处理研究,重点在于DNA序列分析及其基因表达信号处理。其他农林高校在许多研究方向上也都涉及生物信息技术。

七、学科发展方向的建议

通过分析14所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的资源配置,从中可以看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建议考虑如下方面: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内容 适切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53-01

自我国在2006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后,我国高校就将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但随着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的“零起点教学”模式就已经不再适用。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我国现阶段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展开分析。

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

自我国教育发展改革委员会将计算机基础作为高校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基础课程后,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正式纳入到高校计算机教学课程中。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板块,但由于计算机专业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三大板块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划分成四个模块,分别是微机实用软件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系统与微机原理以及算法与数据结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开放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大模块,但是由于现阶段的初中信息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也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内容,因此结合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问题:

1.1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跟不上信息课程发展的脚步

前面我们说过,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内容上就已经有所涉猎,只是在知识点上的侧重不同。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偏向于实用性,而计算机基础则更关注的是技术性,甚至在部分知识点的要求上比初中信息课程教学要求还低。现阶段部分学校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上就已经有网页设计的初步内容,但是在计算机基础中则只包括了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教学内容只是单一的学习学术知识,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1.2 教学方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致

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采用的基本都是CAI辅助教学或者是联机大屏幕投影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基本都是将讲课与练习相结合,与初中教学当中的多样性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手段较为落后[1]。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其专业性特点,使得计算机基础很难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高校的计算机教师绝大部分对于计算机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更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应用,使得计算机基础在传授内容时仍然停留在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层面上,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与计算机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

2 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适切性,我们对某校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针对计算机的每种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设计了四个选项,分别是掌握、基本掌握、有所了解、完全不了解[2],表1是对学生们文化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表,表2是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需求情况的调查表: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应用理论的知识理论基本掌握,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录入并对控制面板进行设置,会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利用PPT进行简单的幻灯片操作等。但是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组成、网络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程序设计方面则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当重视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全面发展。

从表2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与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网络知识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当结合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的内容对某些应用技术进行重点关注。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顺应时展的需求,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也应当不断进行变革,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对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对计算机基础之间文化、技术和应用三大板块之间的研究,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套在年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概念。这一提法源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已无法适应和涵盖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从而以“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这一提法的诞生不仅仅是概念的转换。更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根本性变革。同时对新时期会计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离职高专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会计信息化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也应与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变化、会计市场需求情况相适应。培养出能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会计信息化含义及特点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的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从范围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财务部门,还涉及其它管理部门。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会计核算还涉及会计预测、决策和会计监督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采用计算机技术还要以通讯和技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主,进行网络和现代信息系统的构建。

二、高职高专现有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和熟练运用会计软件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及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时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会计手工操作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会计核算、监督、预测和决策能力。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仅仅是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设置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是“两条线”运行,一条线是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会计软件应用等。虽然开设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两条线”运行的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会计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这就需要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通过构建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来打通这“两务线”,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现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服合理。适用教材偏少。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会计专业教师紧缺。导致会计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目前,适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偏少,有些课程不得不选用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在课时、教学内容、实验环节等方面都与会计专业的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而会计电算化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比较浅、实用性较差,除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演示软件外,专门支持会计电算化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不多,学生只是利用会计操作性软件进行单纯的账务处理。把手工实训改在了机房,用计算机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缺少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分析、软件开发的教材,难以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分析能力。

三、解决的途径

1.基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建立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作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以提高下列几种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内容:(1)完善会计基础理论教学,设置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2)设置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可以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计算机理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网络、计算机系统分析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3)会计信息化实务教学。研究开设《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用》、《软件技术基础》等几门课程借助EXcEL建立预测、分析模型,解决在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中若干问题,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4)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项实训、教学实验、顶岗实习三个部分。专项实训主要是结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了解软件技术、数据库等知识,能够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会计业务。教学实验围绕学习过的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来掌握。注重能力的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上机模拟实训等。另外,开设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企业经营决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等实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强化会计信息化实训。顶岗实习使学生们进入工作角色,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既得到了实践的锻炼。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6

论文摘要: 走进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迎来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信息数据的传输速度更快更便捷,信息数据传输量也随之增加,传输过程更易出现安全隐患。因此,信息数据安全与加密愈加重要,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重视。首先介绍信息数据安全与加密的必要外部条件,即计算机安全和通信安全,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存储加密技术和传输加密技术;密钥管理加密技术和确认加密技术;消息摘要和完整性鉴别技术。 学术

学术

当前形势下,人们进行信息数据的传递与交流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信息安全影响: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指:黑客、病毒、木马、电子欺骗等;非人为因素是指: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如火灾、电磁波干扰、或者是计算机硬件故障、部件损坏等。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如果不对信息数据进行必要的加密处理,我们传递的信息数据就可能泄露,被不法分子获得,损害我们自身以及他人的根本利益,甚至造成国家安全危害。因此,信息数据的安全和加密在当前形势下对人们的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信息数据加密,信息数据有了安全保障,人们不必再顾忌信息数据的泄露,能够放心地在网络上完成便捷的信息数据传递与交流。

1 信息数据安全与加密的必要外部条件

1.1 计算机安全。每一个计算机网络用户都首先把自己的信息数据存储在计算机之中,然后,才进行相互之间的信息数据传递与交流,有效地保障其信息数据的安全必须以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为前提,计算机安全主要有两个方面包括:计算机的硬件安全与计算机软件安全。1)计算机硬件安全技术。保持计算机正常的运转,定期检查是否出现硬件故障,并及时维修处理,在易损器件出现安全问题之前提前更换,保证计算机通电线路安全,提供备用供电系统,实时保持线路畅通。2)计算机软件安全技术。首先,必须有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工作的平台,操作系统必须具有访问控制、安全内核等安全功能,能够随时为计算机新加入软件进行检测,如提供windows安全警报等等。其次,计算机杀毒软件,每一台计算机要正常的上网与其他用户交流信息,都必须实时防护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一款好的杀毒软件可以有效地保护计算机不受病毒的侵害。

1.2 通信安全。通信安全是信息数据的传输的基本条件,当传输信息数据的通信线路存在安全隐患时,信息数据就不可能安全的传递到指定地点。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改进,计算机通信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但是,信息数据仍旧要求有一个安全的通信环境。主要通过以下技术实现。1)信息加密技术。这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技术措施。我们一般通过各种各样的加密算法来进行具体的信息数据加密,保护信息数据的安全通信。2)信息确认技术。为有效防止信息被非法伪造、篡改和假冒,我们限定信息的共享范围,就是信息确认技术。通过该技术,发信者无法抵赖自己发出的消息;合法的接收者可以验证他收到的消息是否真实;除合法发信者外,别人无法伪造消息。3)访问控制技术。该技术只允许用户对基本信息库的访问,禁止用户随意的或者是带有目的性的删除、修改或拷贝信息文件。与此同时,系统管理员能够利用这一技术实时观察用户在网络中的活动,有效的防止黑客的入侵。

2 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加密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程度逐步提高,人们对信息数据传递与交流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加密技术应运而生。然而,传统的安全理念认为网络内部是完全可信任,只有网外不可信任,导致了在信息数据安全主要以防火墙、入侵检测为主,忽视了信息数据加密在网络内部的重要性。以下介绍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加密技术。

2.1 存储加密技术和传输加密技术。存储加密技术分为密文存储和存取控制两种,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在信息数据存储过程中信息数据泄露。密文存储主要通过加密算法转换、加密模块、附加密码加密等方法实现;存取控制则通过审查和限制用户资格、权限,辨别用户的合法性,预防合法用户越权存取信息数据以及非法用户存取信息数据。

传输加密技术分为线路加密和端-端加密两种,其主要目的是对传输中的信息数据流进行加密。线路加密主要通过对各线路采用不同的加密密钥进行线路加密,不考虑信源与信宿的信息安全保护。端-端加密是信息由发送者端自动加密,并进入TCP/IP信息数据包,然后作为不可阅读和不可识别的信息数据穿过互联网,这些信息一旦到达目的地,将被自动重组、解密,成为可读信息数据。

2.2 密钥管理加密技术和确认加密技术。密钥管理加密技术是为了信息数据使用的方便,信息数据加密在许多场合集中表现为密钥的应用,因此密钥往往是保密与窃密的主要对象。密钥的媒体有:磁卡、磁带、磁盘、半导体存储器等。密钥的管理技术包括密钥的产生、分配、保存、更换与销毁等各环节上的保密措施。网络信息确认加密技术通过严格限定信息的共享范围来防止信息被非法伪造、篡改和假冒。一个安全的信息确认方案应该能使:合法的接收者能够验证他收到的消息是否真实;发信者无法抵赖自己发出的消息;除合法发信者外,别人无法伪造消息;发生争执时可由第三人仲裁。按照其具体目的,信息确认系统可分为消息确认、身份确认和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由于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之间存在的数学关系,使用其中一个密钥加密的信息数据只能用另一个密钥解开。发送者用自己的私有密钥加密信息数据传给接收者,接收者用发送者的公钥解开信息数据后,就可确定消息来自谁。这就保证了发送者对所发信息不能抵赖。

2.3 消息摘要和完整性鉴别技术。消息摘要是一个惟一对应一个消息或文本的值,由一个单向Hash加密函数对消息作用而产生。信息发送者使用自己的私有密钥加密摘要,也叫做消息的数字签名。消息摘要的接受者能够通过密钥解密确定消息发送者,当消息在途中被改变时,接收者通过对比分析消息新产生的摘要与原摘要的不同,就能够发现消息是否中途被改变。所以说,消息摘要保证了消息的完整性。

完整性鉴别技术一般包括口令、密钥、身份(介入信息传输、存取、处理的人员的身份)、信息数据等项的鉴别。通常情况下,为达到保密的要求,系统通过对比验证对象输入的特征值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参数,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加密技术,是保障当前形势下我们安全传递与交流信息的基本技术,对信息安全至关重要。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更多的财力、物力来研究信息数据安全与加密技术,以便更好的保障每一个网络使用者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曾莉红,基于网络的信息包装与信息数据加密[J].包装工程,2007(08).

[2]华硕升级光盘加密技术[J].消费电子商讯,2009(11).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信息;管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18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1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下的信息时代,人们在交际中的信息量也在逐渐增加。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与处理信息,在此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并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尽管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人们仍不能忽视内在的隐患,必须正确对待这一技术,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进而方便人们的生活。

1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内容

人们将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信息管理方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之所以可以对信息进行科学性的收集、存储、分析及整理等,都是依靠内部的信息模型来实现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可以使处理后的信息更加高效、更加准确,更加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2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特征

曾经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信息的处理不够严密,对数据的管理也比较松散,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当下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不但可以快速地处理信息,还可以科学地管理信息,这些方面的改善都是因为新型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具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组织性,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几乎所有的信息顺序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密不可分的,同一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的特征都是很相似的;二是共享性,在计算机数据库中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共享,不同的计算机数据库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三是独立性,计算机数据库中的独立性包括逻辑独立性与物理独立性,逻辑独立性的含义是计算机数据库中的逻辑机构可以不断地进行改变,物理独立性的含义是计算机数据库中的存储结构可以不断地进行改变;四是重复数据的可控性,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可以对内在的重复数据自动筛选并删除;五是灵活性,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具有多种功能,例如:管理、编辑、输入、输出等,给人们的操作带来非常大灵活性。

3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现状

3.1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当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深受人们欢迎,由此可见,其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可观的。我国很多行业都已经引进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例如商业、农业以及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其信息质量与管理信息的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数据库的不断完善,信息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促使各行各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处理信息时具有安全性与实用性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并深受人们的欢迎,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安全性不断提升

只有提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才能确保大量的信息在处理与管理时毫无阻碍,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有些保密性特高的信息,在存储中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只有使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才能有效地避免这一风险,进而使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也可以对重要信息进行恢复或者备份,这种功能的运用不但可以减少成本,还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随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安全性能的不断提高,其对于非法的信息能够及时地排除,对于一些非法入侵也能够及时阻止。如果用户的账号、密码等重要信息,都采取新的保护措施,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抗风险系统,就能提高信息管理的水平。

4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改进措施

4.1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若想在真正意义上改进我国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就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虽然当下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展得非常迅速,但这并不能证明其技术就没有任何问题,相关的工作者仍需要不断地努力,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科学性的结合,用理论引导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确保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及实用性等优势。

4.2 提高安全性能

若想在真正意义上改进我国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就必须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及技术的安全性。面对非法的入侵者以及数据的破坏者,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计算的安全性,但是大多数的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都缺乏安全意识,没有采取过任何的安全管理措施,等到隐患爆发时,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而使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人们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在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时要着重考虑安全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

5 结 语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每天都会产生新的信息,每天的信息也都在不断地变化,信息的内容以及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网,人们在信息管理中必运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科学整理与筛选这些复杂的信息。而将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提升信息管理的质量与信息处理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少红.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 信息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5-0000-00

1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数据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灵活性等几个方面。

数据库结构化。在系统的文件中,虽然说在记录的内部已经有了一些结构,但在记录与记录之间仍然没有任何的关联。数据库的结构化让整体数据的结构化变得不再是空想。数据库的结构化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也是数据库与文件系统最为本质的区别。

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的共享性是在数据库技术中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建立数据库最重要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数据库的共享性,假如说这个数据库没有具备共享性,那么这个数据库的价值也将会非常的有限,一个可以共享的数据库,不单单可以让一个部门内部之间共享,还能够被多个用户或者多个应用程序使用。另外数据共享能够减少数据冗余,有效地节省存储的空间还能够有效的避免数据之间出现不一致性。

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独立性包括物理独立性以及逻辑独立性两个方面。逻辑独立性指的是数据库的总体逻辑结构发生变化,但是虽说发生了变化,却都不需要修改原来的程序。物理独立性指的就是数据的存储结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会影响应用程序或者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独立性就是数据库的逻辑性和应用程序之间相互独立。

数据的灵活性。其实数据管理库不仅仅只能够存储数据,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的管理功能。在数据的编辑及修改、数据的输入输出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人们能够根据企业或者自身的需要来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数据库,然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管理。

2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应用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并且在工业、农业、商业、第三产业等领域也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使得这几个领域中的计算机数据库的信息管理手段逐渐的改善,也使得管理效率不断的提高。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理论之间的相结合体现了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它凭借着计算机技术的安全可靠性,逐渐得到了诸多领域之间的一致认可,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日后的应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用的安全性不断加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不断得到应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它的安全性不断的加强。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安全性日益增强,所以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上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信息管理面临着很多的安全隐患,随着数据库技术安全性的增强,为信息管理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或者是为安全隐患提供保障。信息管理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敏感数据很有可能面临着被篡改删除的安全性问题,计算机数据库就有效的为这样的安全 性问题提供了保障。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一方面具备信息备份以及信息恢复的技术,在某些信息被误删之后可以及时找回,还能够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复制,这样就能够避免由于系统错误或者误删所带来的弊端。另一方面就是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不被非法访问或是被非法更新,还进一步地防止了数据的丢失,数据安全的指数不断提高。应用的安全性不断加强减少了数据库的安全隐患问题,还进一步推动了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趋势不断增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持续发展之后,理论及技术不断的完善,现如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操作性非常的简易,简易的操作性能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日后不断的应用拓展提供条件。现在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当中,所以对于图像、声音或视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趋势在不断的增强。

受重视的程度不断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所具有的两个特征就是安全性以及适用性,这两个特征都能够满足多种领域中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另外,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还体现出了良好的应用性能,所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不管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际使用方面都得到了社会各界之间的重视。

3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建议

虽然说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应用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它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将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将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来增加实用性。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之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如果说不存在基础的理论知识,那么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就会遇到重重的障碍,不能够解决。所以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企业应该不断了解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新型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来改善数据库技术的实用性。

提升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能。在现在的阶段中计算机数据库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即是数据库技术的安全问题,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应该不断提升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性,以便于全面的改善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在企业的应用中,对于安全性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为了提升安全性能,各个领域不同用户就要提升安全意识。

在计算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来开展信息管理功能,为了计算机数据库在日后更加良好的发展,所以相关人员应该不断的研究总结,强化技术,进行创新,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性,将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效的结合起来,增加技术的实用性。总而言之,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性实用性就使得它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它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总结来实现更加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旭军.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1(10).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新媒体;纸质媒体

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不断的对社会生活生产形成巨大的影响。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传统媒体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计算机网络下,新媒体应运而生,在新媒体平台下受众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开展信息交流沟通,实现双向或多项互动,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更加彻底。因此,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新媒体发展进行研究不单单可以满足时代信息传播的需求,同时还有助于新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1 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新媒体发展

1.1 新媒体传播形式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其所带来的传播途径的优化改变着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刚刚兴起的时期,受众大多都是通过网络技术中的网站来获取信息,并且在一定的范围中开展传播。这一形式下的信息传播大多为单向传播。而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与成熟,移动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例如,移动手机APP中的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信工具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成为了人们开展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1]。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经变得更加多元化,新媒体的发展也正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2 新媒体传播载体发展

计算机网络进步成熟与通讯技术发展下的成果4G网络代表着互联网与通讯技术的结合。移动设备开始更加依赖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信息获取、信息传递等功能,成为了新媒体传播全新载体。移动设备的智能化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已经不再仅仅是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的工具,而是可以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获取信息,发表信息观点的工具。人们可以在手机上安装新闻APP,利用手机网络或无线网络来浏览新闻APP中的新闻[2]。

1.3 新媒体传播内容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下的新媒体成为了报刊等主流新闻载体之后的全新媒体形式,并且呈现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力。在计算机网络发展初期,虽然对新闻等信息的传播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传播形式依然是以文字为主,互联网便捷、快速、互动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字形式的新闻传播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而是在新媒体载体的传播过程中更加重视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呈现。报刊杂志也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手机报刊的形式呈现给受众,通过图片、音频与视频的方式来传递新闻与信息,并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受众开展双向沟通与交流,提升了报刊的传播效率与实效性。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下新媒体与纸媒的融合发展策略

鉴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传播载体与传播内容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因此,需要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环境下新媒体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由于受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新媒体冲击,传统纸媒必须要全面考虑周围环境,积极找寻新的定位以实现转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下新媒体可以与纸媒相融合,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因此,现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下新媒体与传统纸媒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首先,转变发展理念。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下人们都成为了自媒体,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随时信息,传递信息,形成多主体互动传播模式。所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下新媒体技术与纸媒需要注重受众思维的转变,转变以往传统的传播思维,以全面保证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与完整性。例如,在南京宝马超速闯灯撞裂马自达致2死的新闻中,案件发生初期网络上对于案件的发生与经过形成了热烈的讨论。在舆论的呼声中南京交警开始逐渐公布证据以平复舆论的争论。而大量报刊则能够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充分与新媒体结合,将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在报刊的微博公众号中,第一时间将新闻传递给受众,以便后期可以利用纸媒针对案件进行实时的跟踪与传播,让受众获得更加详细的信息。其次,强化内容创新。在计算机网络下纸质媒体与新媒体开展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内容的创新,冲破新媒体内容的限制,加以多元化的营销推广方式,使得纸质媒体的网站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以便真正意义上实现报网一体化。纸媒要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创新处理就需要对内容发展战略进行重新的规划,全面的改革采编、发行、广告等一系列环节,以形成综合化、一体化、同步化的运作形式。最后,增强用户反馈沟通。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新媒体中受众可以就新闻、信息等进行自由的沟通交流,双向沟通机制十分成熟。新媒体下的传播途径注重用户体验,能够针对受众的兴趣来开展传播,利用多元化的传播途径使得受众可以获得更佳的体验。因此,纸媒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利用网络技术来强化用户的体验反馈,让用户能够真正参与到纸媒的传播中。例如,《江南都市报》中推出了“云报纸”功能,读者只需要将手机摄像头对准报纸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就可以获得当前报纸的相关新闻与信息,并且可以进行点评互动,十分便捷[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新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新媒体传播形式、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而对于纸质媒体来说,要抓住计算机网络给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主动的从理念上、内容上、反馈上做好全面的准备,转变思想方式,强化新闻内容创新,实现用户沟通反馈,力求能够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丽萍.新常态下高校网络新媒体运行路径的探析――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6(1):109-111.

[2]秦晓慧.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3):33-34+36.

[3]杨果,唐亚阳.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J].求索,2011(5):179-180+187.

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论文篇10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整合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某高校为例,该高校下设21个专业,其中包含45个专业,高校教师共1235名,其中,管理层人员共计135名,信息管理技术人员278名。每位员工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如下:操作系统为Windows7旗舰版64位,区域设置为中文简体,系统制造商为MSI,系统型号为MS-7871,处理器为Intel(R)PentiumCPUG3240@3.10GHz(2CPUs),~3.1GHz,内存为4G,芯片类型为Intel(R)HDGraphicsFamily。

1.2方法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工作方向及管理服务。在现阶段,若想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有效融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增强信息管理观念。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全面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也无处不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领域间的竞争机制愈发激烈。若想在竞争激烈、发展迅猛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高校则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同时,也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信息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优势,实现技术融合和创新。针对此种情况,高校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意识,对信息管理形成正确、科学的理解。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和部门领导者需要主动了解部门工作的相关事项,强化自身对信息管理的认同感和理解力。管理人员需要立足于高校的实际需求及发展的既定目标,逐步增加信息管理的资金投入,切实保障中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其次,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若想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充分有效融合,需要以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为基础,充分发挥计算机自身设备的便利性和便捷性,提升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此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高校信息管理中,需要信息技术人员掌握计算机中信息管理的应用方法,并在掌握熟练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只有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和操作方法,方能确保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通常情况下,专业化、科学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还包括多媒体技术等新型技术。这就要求信息管理者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熟悉网络技术的使用方法,并在信息管理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势,使网络管理体系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高校中的信息管理者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数据库中适当增加相应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将常用的信息资源与必备的信息资源融合,并实现合理存储,便于后期查询和检索。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可提高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保障的信息管理质量。最后,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当计算机技术与信息资源实现融合和统一管理后,常出现大量的相似信息,这则造成信息资源的重复,影响高校内部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降低工作效率。因此,高校的信息管理者需要对信息管理工作和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管理,改进和优化数据库管理,充分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处理重复信息。同时,需要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和管理,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切实提高信息管理质量。此外,信息管理者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全面应用都按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并针对数据的具体差异选择针对性的处理标准,同时制定相应规定和目标,按照相关标准严格处理不同数据差异。信息管理者仍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和使用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和专业水平,使其适应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2结果

通过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一方面,可增强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及信息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服务意识,实现多行业的信息管理和计算机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信息管理及服务质量,可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处理、更新和优化,解决数据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更新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建立全面化、清晰化的数据信息管理体系。

3讨论

计算机技术具有较高的快捷性、便捷性,当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充分融合,可实现信息管理在技术上的巨大飞跃[1-2]。上述两种技术的有效整合对信息管理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可提高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提高工作质量,实现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我国,诸多高校在图书馆管理中引进计算机技术,不仅便于图书管理的快捷、准确分类,也便于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在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管理者要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充分丰富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3]。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管理技巧,不断丰富信息管理内容,保障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便捷性。此外,信息管理人员要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的管理方式,提高各行业工作效率,适应时展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马丽艳,崔琳.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思路刍议[J].河南科技,2014(08):314.

[2]滕华,朱维娜,陈世亮.试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