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荒的方法步骤十篇

时间:2024-01-26 17:28:32

土地开荒的方法步骤

土地开荒的方法步骤篇1

我乡进行土地调整,既有历史因素,也是现实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耕地改造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浇地仅占耕地面积的0.04%,绝大部分为旱田,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纷纷拥向城市,在村劳力急剧减少,撂荒地现象日益明显。只有通过土地调整,将撂荒地集中连片、对外承包,才能有效避免撂荒现象。二是耕地按生产队分配,每个生产队内耕地又分为若干类型,每户的耕地分布在多个地块内,呈现出“面积小、布局散”的特点,不仅浪费劳力,也不利于规模经营。只有通过土地调整,才能使各户的耕地集中,实现整合资源,连片耕作,提高效益。三是各生产队之间同一类别的耕地,质量也存在着很大差别,致使同一年景、同类耕地,仅仅因为队组的不同,而出现相差明显的效益。只有通过土地调整,才能实现耕地效益的平等享有,减少利益悬殊太大的现象。四是原有的耕地地块形状不规则,地埂较宽,耕地头浪费严重,造成耕地资源大量荒废。只有通过土地调整,才能节约用地,释放土地的最大值。五是扶贫项目实施后,田间路、日光温室棚等公共基础设施占用了部分农民的耕地,少则几分多则半亩。只有通过土地调整,才能保持各户的耕地占有量基本不变。六是耕地改造后,水浇地分布的区域,涉及各家各户的耕地面积不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区域内没有耕地,导致水浇地不均衡占有。只有通过土地调整,才能使扶贫成果由广大村民共享,增加村民收入,使其早日脱贫致富。

土地调整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到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我们在调整过程中,讲求科学方法,采取有力措施,坚持四条原则,按照六个步骤,实现了顺利推进。

四条原则。一是坚持“人地不变,确保公平”的原则。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调整要保证各队原亩数不变,各户原亩数不变。二是坚持“开门实施,全程民主”的原则。从土地调整的意见讨论到调整方案制定、土地类别划分,每一个环节都由党员和群众代表全程参与、民主决策,同时也把每一步骤的实施情况及时张榜公示,最大限度地体现广大村民的主体地位。三是坚持“规模经营,整体推进”的原则。土地调整,既要调整土地,推进规模经营,又要调整退耕还林等享受国家政策补偿的项目,确保利益平均分配,实现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协调发展,共同脱贫”的原则。土地调整要在各村有序实施,促进各村的协调发展。

六个步骤。一是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土地调整必须宣传农民,依靠农民,真正统一村民的思想认识。在土地调整的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就“要不要调整土地”的问题进行了反复讨论,最终达成土地调整势在必行、势在必快的共识,为推动土地调整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广纳民意,制定调整方案。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召开会议、入户走访、地头座谈、寄发信件、手机飞信等多种形式,就“如何开展土地调整”征求了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收集到的民意,着眼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土地调整方案》。三是摸清底数,细化调整账目。依据二轮承包底册统计的亩数,以户为单位,建立起相对应的土地调整账目,包括耕地面积、享有耕地的人口、退耕还林面积等详细数据。整理汇总后,张榜公示,确保底数的准确性、完整性,为土地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四是实地丈量,划分耕地类别。多年来由于农民扩耕、弃耕等不规范耕作方式,以及土地改造后整平地埂、建成水浇地等因素,使现有耕地与底册数据不一致,需要实地丈量;耕地质量发生改变,需要重新划分类别。各村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了土地丈量小组,其他村民负责全程监督,确保了土地丈量的公正性和公开性。五是成立小组,实现统一经营。由党员、干部牵头,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至少每五户组成一个互助组,在农具、劳力、技术、资金等方面互为补充,相互帮助,党员、干部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生产活动,实施统一经营。六是抓阄分配,推行公平实施。为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地分配不公平,避免矛盾纠纷的发生,采取抓阄分配的办法,对每一个小的类别耕地,每个互助组都有一次抓阄的机会,全部耕地分完,每个互助组只需抓4次阄,就实现了4个类别耕地户户均有,程序简单,操作方便。同时,为体现公平,各户享受的退耕还林项目区自土地调整年份起,按互助组平均分配,由各互助组负责相应项目区的管护、享受政策补偿。

我乡以土地调整推进土地流转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为以后土地流转和农民致富奠定了良好基础。

土地开荒的方法步骤篇2

[关键词]水土流失 成因 治理

一、水土流失的含义、成因及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破坏地表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大量肥沃表层土壤丧失、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在高山深谷,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害工矿及交通设施安全。

二、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通过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考察,根据遥感分析,黄土高原地区2000年土壤侵蚀面积41.9万km2,占总面积的67.14%,其中水力侵蚀占总面积的52.78%,风力侵蚀占总面积的14.11%。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及其面积发生显著变化,强度侵蚀面积显著减少,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4.1亿t~4.5亿t。但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人为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新的水土流失,导致我国水土流失灾害进一步发展。据2002年完成的遥感调查初步成果,全国水蚀面积与10年前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稍减,西部某些省区仍在扩展。针对上述水土流失“边治理、边破坏”,西部地区破坏大于治理的严重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建议。

1.通过政府行为,使大家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对环境保护极为重视,对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较好,边开发边综合治理,才能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我们大荔县,经济长期处于贫困,治理水土流失,更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依法保持水土,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在水土保持方面,应发动政府行为,大力宣传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生态可持续性,同时让人们知道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让每个人牢固树立“水土保持,从我做起”的意识。

2.进一步认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黄土区水土保持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局部治理与整体恶化的趋势并存,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加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西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面积大,大陆平均海拔高,而且是季风性气候,冬春干旱,夏季雨量又相对集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因此,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严重既与人为因素破坏有关,同时也与我区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对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有步骤地实施并落实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规定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3.从四荒入手,搞好水土保持

四荒即荒山、荒滩、荒坡、荒沟。一般来说,只有在“四荒”资源使用权界定清楚的情形下,农民才会对“四荒“治理形成稳定的预期收益,进而采用可持续的“四荒”治理措施,所以必须搞好产权界定。“四荒”资源的产权界定决不是简单地发一张产权证就能奏效的,必须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产权界定所包含的具体的内容。要管理好四荒,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给“四荒”资源的经营者较长的治理时间,使其能够形成稳定的预期收益,从而采取可持续的治理措施,真正实现“四荒”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要从规范“四荒”使用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入手,积极培育“四荒”资源使用权流转市场,为“四荒”资源的流转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使其成为提高“四荒”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3)以承包、拍卖的方式诱导农户竞争“四荒”的使用权,有助于加快“四荒”治理的进程。近几年大荔县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激励群众积极承包荒山种树。大荔县境内的千亩铁镰山03年绿化达95%以上。这无疑对水土保持起了很好的屏障作用。

4.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途径需要妥善解决以下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生态修复与集中治理的关系,要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治理,实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

(2)正确处理水土保持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要在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现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

(3)正确处理点上治理与面上管护的关系,要切实解决好重建轻管的问题,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治理步伐,实现水土流失防御、治理与管护的有机结合。

(4)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5)正确处理能力培育与执法监督的关系,要在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进行执法监督,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加大能力培育强度,实现能力培育、监测监督与行政执法的有机结合,全面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加速推进水土保持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

5.应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法规制度

完善水土保持法规制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行的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开发建设单位不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具体且有强制力的处罚和处理措施,直接影响监督执法效果。二是对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如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审批、水土保持监理技术规范等问题尚无严格、明确的规定,导致这些环节的管理缺失或不规范,直接影响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三是流域机构的法律职责尚不明确,缺乏必要的执法权,难以对水土保持违法行为产生足够的威慑力。凡此种种,都严重影响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土地开荒的方法步骤篇3

【关键词】营养土;油松;容器育苗

油松为松科松属常绿乔木,在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种植,尤其在东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有大的分布。油松适应性强,在酸性、中性、石灰石性土壤、钙质黄土上均能生长。是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1]。油松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四季常春,独立的个体姿态非常优美,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美化环境的功能,故也是城市绿化美观的主要树种之一。油松树干可割取松脂,提取松节油,树皮可提取栲胶,松节、针叶及花粉可入药。故也可以作为重要的经济林树种种植[2]。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国家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油松在荒山荒坡造林、城市园林绿化以及道路绿化等方面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为适应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环境,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我们的造林方式逐渐由传统的植苗造林,播种造林向容器苗造林转变。

容器育苗省地省种,育苗时间短,栽后缓苗快,成活率高,与其他方法相比,其具有保护环境(容器可降解)、成本低廉等优点,是现今最经济环保的一种育苗方法。其一般有整地作床、营养土的配制与装袋、架设小棚、苗期管理等步骤。而其中营养土配制与装袋是培育容器苗的最重要步骤,它直接影响到育苗的成效。本文着重对营养土配制与装袋这一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营养土的选择配比

营养土是为了满足幼苗生长发育而专门配制的含有多种矿质营养、疏松通气、保水保肥、无病虫害的床土。配制营养土是培育容器苗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影响壮苗的成长,是容器育苗成功与否的条件,所以,要认真对待。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综合性的肥沃土壤为主要原料,再加入适量的有机肥和化肥。余清珠[3]采用肥土、马粪、猪粪、炉灰、细沙和草木灰不同配制比例的5种营养土进行油松育苗,发现40份的肥土,25份的马粪,30份的细沙,5份的草木灰配制的营养土苗木生长最好。肖凡[4]采用70份的森林土,29份的有机肥,1份的化肥和硫酸亚铁配制营养土进行油松育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王晶莹[5]等采用苗圃土、炉灰为主原料,加入少量腐殖土和农家肥按不同比例配制成4种营养土进行油松容器育苗,结果发现采用60%的苗圃土、30%的炉灰、5%的腐殖土和5%的农家肥配制成的营养土苗木成活率比其他高12%。李明[6]等采用20%的腐殖土,20%的有机肥,29%的黄土,1%的复合肥,30%的锯末进行油松育苗实验,结果表明加入锯末后,杂草数量减少,土壤透水透气能力增强,并且感病率最低。王红俊[7]采用1份草炭土和2份山皮黄土混合配制营养土,并将土壤粉碎过筛处理,再加入锯末,另外加入1%的硫酸亚铁以及5%的腐熟堆肥(可选用当地较多的腐熟羊粪),进行营养钵油松育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当地林场、苗圃,油松营养钵育苗采取45%的松林地表土,45%的地心土,7%的农家肥(腐熟的牛、羊粪或大粪),2%的复合肥及1%的硫酸亚铁配制的营养土育苗,效果也很好。

上述实例都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壤和肥源,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即经济又合理,有利促进容器苗的生长。

2.营养土的前处理

为了保证油松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营养土配制好后必须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并且消毒之后一般要保证营养土达到合适的pH值,以满足苗木种子安全生长。

目前使用比较普遍且效果比较好的消毒方法主要有:(1)五氯硝基苯消毒法;(2)福尔马林消毒法;(3)波尔多液消毒法;(4)硫酸亚铁消毒法;(5)代森铵消毒法;(6)多菌灵消毒法。国外日本还采用烧土杀菌机进行土壤消毒,在不同温度下对土壤进行热处理,可以很好的杀死土壤里面的病菌、昆虫、虫卵,并且土壤中有机质不会损失。

其次营养土的pH值一般控制在5.0左右,为了避免pH值发生不适当的变化,可使用缓冲性强的培养土。在营养土中加入沼泽炭土和难溶解的钙盐来控制pH值,可使pH值保持较稳定不变状态。

营养土选材完毕之后要对其进行粉碎、搅拌和过筛处理,以确保土、水、肥三者的均匀分布后,才能进行装钵。

3.营养土的装钵

营养土配制好后,将进入营养土装钵工序。营养土装钵的要求是:土要满且实,可以将营养钵内的土进行敦实处理,但必须是“提钵不漏土”、“浇水后不陷”。因此土壤不能过满,要保证营养土距离袋口1cm。装好营养后,将营养钵整齐地摆放在苗床上,上面要平整,并且要略高于地面,以利于排水和保墒。

4.总结

营养钵育苗的诸多环节中,营养土的配制是最重要的,营养土是保证容器育苗健壮生长的重要条件。近多年,当地林场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肥源,选择当地肥力较高、结构良好、保水保肥性强、质地轻的土壤做原料,并采用不同比例的锯末、有机肥和复合肥制成不同配比的营养土进行油松育苗,效果十分显著。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采用生态营养土进行育种,不但解决了工业废弃物堆置,环境污染问题,也解决了培育苗木造成的土壤紧缺问题,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种越来越提倡的营养土配制方法。所以,配制营养土,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不同的配比,选出较好的配方,以培育优质的壮苗。

【参考文献】

[1]王静,张海峰,刘成会等.松、柏容器育苗播期与营养土配方技术[J].华东森林经理,2007, 21(3):26-27.

[2]童其英.火炬松容器育苗营养土配制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120-122.

[3]余清珠,刘克斌.油松塑料薄膜中棚营养土袋育苗试验[J].陕西林业科技,1978,(30):41-43.

[4]肖凡.油松容器育苗技术[J].中国林业,2011,(51):12-13.

[5]王晶莹,温阳,闫恮喜.油松容器育苗营养土配制技术实验[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6,32(4):8-10.

土地开荒的方法步骤篇4

关键词:植树;造林绿化;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S7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61-1

退耕还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它承担着保护和发展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和拯救野生动植物、指导和监督国土绿化、预防和治理土地荒漠化及提供木材及林产品等重要任务。林业产业的发展,不只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搞好造林绿化,促进生态环境,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战略性任务。

1 植树造林的目标及规划

在我国,3000多年之前就有了植树造林的生产活动,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知识。相传陕西黄陵县现在还保存着距今约5000年的侧柏树,人称“轩辕柏”,传说是黄帝亲手栽植的。我国古代,有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人工造林种植方式。其中在周代已被定为国家制度的“列树表道”就是一种重要方式。

造林绿化对我们人类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还可以促进我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党和政府对造林事业非常重视,自建国以来,组织并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造林绿化活动,同时还制订了一系列相关的的法律、法规来促进和保障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森林覆盖率是评价某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动员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是地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各级政府应严格按照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扩大本地区森林植被覆盖面的奋斗目标。在实行的过程中必须做好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并且要合理安排、统筹规划奋斗目标、战略布局、发展步骤以及关键措施等,以确保造林绿化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可以有步骤、有计划、有准备地得以实现。

2 推进造林绿化措施

2.1 提高公民义务植树的意识

按照《关于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的要求,我国公民, 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男11-60岁,女11-55岁的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义务。县级绿化委员会应以各单位人数为依据,按照每人每年植树3-5棵的要求,确定具体的任务指标。同时要对各单位每年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将工作情况如实上报。所在单位要对无故不履行植树义务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或责令限期补栽。

宣传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提高群众的义务植树意识,努力营造人人爱护树木、主动植树造林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建立相对固定的义务植树基地,并加强对其的日常抚育管护工作,提高造林效果,不断扩大造林绿化空间。

2.2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主要是通过人工辅助手段和封禁等形式使具有萌蘖能力或天然下种的硫林、灌丛、采伐迹地及荒山、荒地成为灌草植被或森林,是我国人民群众造林的传统方法,日本人曾将这种培育技术誉为“中国式的造林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封山育林既能加快绿化速度,又可降低用工成本,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生态效益。建成的林区大多是由多种树种构成的交复层林,对提高土壤肥土、保持水土, 保护珍稀物种、防治病虫害等都十分有利。各地应大力推广实施这项培育森林、加快绿化的战略性措施。

培育森林资源时,在树种和草种的选择上,既要考虑生态效益还要兼顾景观影响和经济效益。同时要坚持贯彻“以封为主,封育结合”的原则。如果只封不育,则很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果只育不封,则无法为林木繁衍提供适宜的环境。只有封与育相互结合才能达不到育林的目的。另外,在封山育林管理中要严格退耕还林监管, 加强补植补栽, 坚持舍饲圈养、封山禁牧和生态移民搬迁, 搞好纯林改造和幼林抚育,提高生态自然修复能力。

2.3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指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对宜造成水土流失和产量低而不稳的沙化耕地和坡耕地,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停止耕种,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有步骤的恢复林木植被,达到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的目的。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站在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审时度势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造林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土地开荒的方法步骤篇5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问题

1、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地区、喀斯特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这些区域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较为敏感,容易出现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压力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2、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湿地遭到破坏,森林、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矿产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频繁,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水体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2)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完善。中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点不同,尚未形成系统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各资源法大都是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没有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整体性和各生态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缺少综合性的生态保护法。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生态保护投入与面临的生态问题不相适应,生态保护任务难以落到实处。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继续提高。生态保护的科技及信息支撑薄弱。生态保护涉及领域广泛,制定政策和措施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生态保护科研力量有限,尤其是生态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不足,渠道不畅,难以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2、措施与对策

2.1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1)要发展新型工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项目引进上,严格项目管理,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实行工业企业集中规划、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2)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2.2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1)优化农业结构。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畜禽水产良种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主要阵地,结合新型农民科技项目实施,开展技术培训和环保知识教育,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退耕还林。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增加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林,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3)水环境保护。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小流域治理,保护水源地,增加塘坝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改善供水条件。要加大项目编制力度,争取上级资金,加快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面源防治项目建设,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有步骤退还湿地。要通过科学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拦截、吸收、吸附污染物,保护湿地水体环境,逐步恢复湿地功能,使巢湖水质有根本性好转。

(4)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5)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开展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监测,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优先建立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监控系统,建立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万和文,李春海,周忠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对策[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11)

[2] 孔祥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J]. 现代园艺. 2015(24)

[3] 彭文财. 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02)

土地开荒的方法步骤篇6

为全面落实《关于切实提高耕地利用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通知》(怀办发电〔2020〕27号)和怀粮发〔2020〕1号文件及通道县耕地抛荒专项整治会议精神,坚决遏制耕地抛荒现象,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工作,从今年4月至6月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耕地抛荒专项整治行动(以下简称专项整治行动),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目标要求

以关于粮食安全、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按照“上下联动、属地管理,全面清理、彻底整治,标本兼治、务求实效”的要求,摸清全镇耕地抛荒底数,落实复垦种植措施,建立健全耕地抛荒监管长效机制,做到“宜水稻则水稻、宜旱粮则旱粮、宜经作则经作”,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2020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  万吨以上,为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环境。

二、主要任务

1.全面排查耕地抛荒情况。在全镇开展拉网式、台账式排查清理,实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不留死角,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全面收集整理耕地抛荒相关档案信息,找出问题节点,追查问题根源。对排查清理发现的耕地抛荒现象,要逐一建立问题台账,为清理整治提供依据。

2.坚决清理整治复耕。根据排查结果,对发现的耕地抛荒问题,区分类型,依法依规,确保6月底前整治到位。对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2019年抛荒耕地要作为整治重点,坚决依法依规恢复农业生产。对交通较为方便或耕种条件较好的抛荒耕地,要积极引导承包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乡村两级采取代耕代种、集中流转、托管服务等形式开展生产。对不愿意委托代耕代种或流转,弃耕抛荒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要采取办法通知撂荒农户履行耕种义务,限期恢复耕种。对因污染产生或耕种条件较差的抛荒耕地,要区分情况,选择水稻、旱粮、经作等适宜的农作物种植,切实加以整改。对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应当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

3.严格执法治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该幅土地原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应当交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乡村两级要积极组织抛荒耕地流转,确保限期恢复耕种。坚决遏制耕地违法违规利用,禁止通过抛荒将耕地变成宅基地,规范引导稻渔综合种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不得用于稻渔综合种养挖沟(坑)、筑堤等补助。落实(湘政发〔2020〕6号)文件精神,全力遏制耕地抛荒,确保水稻生产功能区至少种上一季水稻,避免“非农化”、“非粮化”。对抛荒的耕地,暂停发放耕地地力补贴,待复耕后重新纳入补贴范围。各村要逐一排查抛荒耕地是否享受财政补助情况,建立工作台账,对其中涉嫌骗取涉农资金补助的,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要坚决追回,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三、责任分工

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责任主体,逐级压实责任,切实把粮食生产、耕地抛荒清理整治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取得实效。

1、乡(镇)村落实。乡镇政府对属地的耕地抛荒专项整治行动具体负责,乡镇长是第一责任人,对本地稳定粮食生产,遏制耕地抛荒具体负责。负责落实本地区春季农业生产粮食种植计划面积,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做好进度安排、任务落地、资源调配、整治整改等工作。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驻村干部包大户。将耕地抛荒整治任务和粮食种植计划等责任逐级落实到村组。参照县里成立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专项整治行动,抓好目标确定、落实政策、组织动员、清查整治、督促进度、审核把关、情况每日上报等工作。

村集体是耕地的发包方,是管护耕地的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内管护耕地要做到底数清、责任明。对一年以上撂荒耕地的村民发放警示单,要求及时恢复耕种。

2.农户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对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或其他原因致使耕作确有困难的农户,可以采取长期转租、季节性转租、耕地入股等耕地流转利用办法,签订托管协议,交给有条件的耕作者实行集中经营,也可以交由村集体,签订协议实行托管经营。所有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要切实按照相关法律要求管护好流转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做到因地制宜,宜种粮食作物则种粮食作物,宜种经济作物则种经济作物,确保耕地的充分合理使用。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第十八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2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

3.部门协同。镇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水利、统计、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加强专项整治行动指导和督促。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统筹整治耕地抛荒的日常工作,做好土地流转相关配套服务,加大生产主体培育扶持力度和农技、农机推广服务工作;自然资源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加大对供而未用地检查和处罚力度,完善耕地保护考评办法,并为受灾耕地复垦争取政策支持;财政所要加大对耕地抛荒整治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水利站要努力改善抛荒集中区域的水源条件;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督促受污染抛荒耕地的整改修复。各尽其责、共同负责,加强配合、联合行动,落实专项整治行动各项措施。

四、工作步骤

1.全面排查摸底。各村于5月中旬开展春季农业生产全面排查。主要调查了解粮食种植情况和耕地抛荒情况。一是乡镇调查研究,乡镇组织对种植大户发展粮食生产意向情况、普通农户粮食种植意愿情况、乡镇及村组对耕地进行流转工作措施情况(见附件4)等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专题报告,报县耕地抛荒专项整治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是村级自查。各村要尽快组织力量,抓紧时间对耕地抛荒情况入村组现场核查,以行政村为单位登记造册,建立抛荒耕地台账,详细摸清抛荒耕地的农户(或经营主体)姓名、具体地点、面积、抛荒原因等情况(见附件2)。三是乡镇汇总。乡镇统计汇总各类耕地抛荒及复耕工作情况(见附件3),形成排查专题报告,于5月18日前经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县耕地抛荒专项整治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2.同步整治整改。坚持边查边改,按照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督促各村,组织开展整治整改、问题查处和问责追责。根据整治整改情况,集中通报一批典型案例。乡镇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督导检查,对重点村、组整治情况开展实地抽查核查,对发现弄虚作假、整治工作推进不力的,严肃问责追责。

3.及时总结上报。一是6月10日前,根据开展专项整治、土地流转情况,产生的30亩以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粮食专业合作社及粮食生产加工基地进行统计汇总上报(见附件5和6)。二是6月28日前,乡镇政府要在认真总结清理整治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专题报告,经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审核后,报县耕地抛荒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发展春季农业生产遏制耕地抛荒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严格属地管理,压实属地责任,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及时解决清理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耕地抛荒专项整治行动提供人力、资金和技术装备保障,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取得实效和农村稳定。

2.强化宣传引导。各村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深入开展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做到政策宣传到村、到组、到户、到田间地头,提高广大群众耕地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耕地、保护耕地的共识。要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主动参与制止耕地抛荒工作,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行为的打击力度,教育引导农民群众依法依规经营耕地、保护耕地。要积极宣传工作典型,及时曝光耕地抛荒整治的案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强化督查检查。镇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耕地抛荒督查力度,完善考核办法,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指导,对各村的耕地抛荒专项整治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督查结果在全镇范围内进行通报,作为兑现奖惩的重要依据。

4.强化监管。以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构建耕地抛荒“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防止耕地抛荒问题回潮反弹。签订耕地抛荒治理目标责任状,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利用信息化手段,采取建立微信工作群等灵活方式,实行网格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实行台账销号制度,对落实种植计划的要及时销号。

5.定期上报信息。实行专项整治行动信息周报制度。各村在加快专项整治工作推进的同时,要及时调度汇总清理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每周定期上报。对清理整治中发现的重大情况随时上报。

耕地抛荒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总结当前,春耕生产已进入关键时节,为了防止出现耕地抛荒撂荒现象,区农业农村局进一步健全耕地抛荒约束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一是因地制宜,与高标准农田相结合。通过推动土地整村流转,结合招商引资工作,防止耕地出现抛荒现象。引进江西炎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高坑镇富田村、茶园村等地,签订蔬菜种植合同,流转1200亩耕地种植辣椒等蔬菜,目前项目已正式启动。

二是加大宣传,做好舆论引导。为制止耕地抛荒、提高耕地效益,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规定,结合安源区实际制定了安源区人民政府关于防止耕地抛荒的通告。充分宣传土地法律、法规和有关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让农民充分认识土地是财富之母。明确对连续二年抛荒的,村集体可与耕地承包经营户终止承包合同,依法收回耕地承包的经营权。通过广泛宣传政策,让抛荒治理政策家喻户晓,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翻耕复垦,形成珍惜土地的强大舆论氛围。

三是认真摸排,掌握抛荒面积。各村各组逐户摸底登记,全面掌握抛荒耕地的真实面积。根据摸底上报统计,安源区耕地抛荒面积1150亩。

四是建立机制,创新工作方法。鼓励群众对自己承包的抛荒地进行耕种,扩种1050亩抗旱水稻以及100亩玉米,由巴迪辉等7户种粮户承包种植,组成三个技术指导小组进行下乡进行技术指导以及督导水稻种植落实情况,目前长势良好。村集体或村小组是耕地的发包方,是管护耕地的第一责任人。对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由原耕种该幅耕地的村集体或个人恢复耕种,也可以由用地单位组织耕种。

落实禁止抛荒耕地专项治理工作的情况汇报为有效开发利用农村耕地资源,加快农村抛荒耕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化宣传、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落实责任、严格督查,并采取以奖代补、主体流转等多项举措,扎实推进农村抛荒地专项整治工作。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镇长为组长,人大副主席为副组长,农综站干部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机构。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为扎实推进农村抛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我镇要求各村、镇直相关单位和部门大力宣传《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土地流转政策,以及制止土地抛荒的重要意义,切实増强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抓好抛荒耕地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农村抛荒耕地专项治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惠民工程来抓,与当前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把抛荒耕地专项治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抓紧抓实。

二、摸清家底,因地施策。为扎实推进农村抛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我镇在第一轮摸底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工作人员,实行责任包村到组,将专项治理会议开到村开到组,引导动员群众,扩大群众知晓率,逐村逐户摸清抛荒耕地面积,做到不少一户不漏一块,真实反映我镇的耕地耕种实际情况,并根据摸底登记的抛荒地实情,制定抛荒地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土地开荒的方法步骤篇7

关键词:耕地地力;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通过对佳木斯市郊区耕地的地力评价,郊区土壤质量和耕地地力存在下降趋势、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湿涝、土壤粘重、板结诸多等问题。与第2次土壤普查时相比,该区耕地地力有所下降。通过这次耕地地力评价,对该区耕层土壤主要理化属性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归纳了该区不同土壤属性的变化规律,发现自郊区二次土壤普查20多年以来该区土壤养分总的变化趋势是: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效磷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酸性增强。从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中,发现郊区很大一部分白浆土、草甸土,耕层浅,底土粘重,犁底层加厚,土壤容重增加。

针对郊区土壤地力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改良培肥土壤。

1 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确保耕地质量

1.1 加大有机肥积造数量,培肥土壤

实施沃土工程,提高有机肥质量,扩大有机肥施用面积。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力度,实施根茬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绿肥、牧草等养地植物,推行绿肥、牧草与农作物间作技术;大力发展畜牧业,通过过腹还田,补充、增加堆肥、沤肥数量,提高肥料质量。

1.2 开展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

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合理施用化肥,最直接最快速补充土壤所需的养分,做到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配合使用,达到大、中、微量元素的平衡,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要科学施用酸性肥料,合理施用化肥,确定适宜的氮磷钾比例,实行氮磷混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将旱田改为水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1.3 改革耕作制度,实行抗旱耕法

在耕作方法上,浅翻深松,打破犁底层:要翻、耙、松相结合的耕作方法,改变过去连年翻地或多年不翻的旧耕作方法,实行隔年翻地,既能使表层土壤疏松,又不致于因连年翻地而破坏土壤结构,更重要的是实行垄作的要进行垄沟深松,打破犁底层,改变心土层水、肥、气、热的不良状态,使耕层土壤上下疏松、不板结,保墒保苗,促进作物生长。

1.4 改土施肥

客土掺砂,改良土壤:对低洼粘重的土壤,如草甸土,有条件的要掺砂或煤灰渣滓改良土壤,以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2 加强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治理与控制水土流失

2.1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既要搞好预防,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又要积极治理现有的水土流失。达到改善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林、牧、副生产,减少泥沙下泄抬高河床和防止洪泛成灾。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水土流失的原因,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做到山、坡、沟、滩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2.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治坡工程,治沟工程等措施。

治坡:对3°~5°耕地应采取横坡打垄,调整垄沟,逐步减少顺坡垄等措施。对5°以上的坡耕地要逐步修成梯田。10°以上的坡耕地要逐步退耕还林。同时在坡地上部修截流沟,坡地下部修顺水壕,将空山水和串皮水拦住和排出,达到保护农田的目的。

治沟:对多年来的冲刷沟,不管大小都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治理。治沟的主要办法是修筑谷坊、谷场,就是在沟中横筑一种低度坝,在沟中每隔一定距离修筑一道谷场,以改变沟道的比降,使沟壑稳定下来,为利用荒沟土地资源创造条件。

2.3生物措施

就是人工有计划的植树种草,利用植物覆盖的固土作用,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主要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以及果树等经济林木。营造水土保持林:应乔木、灌木、草类相结合,以达到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的目的。

种植牧草: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牧草,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而且还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饲草。人工种植牧草主要是草木樨,苜蓿,抗旱耐寒、适应性强、生长快、养分多的豆科牧草。

3 推广旱作节水农业

根据土壤干旱的特点,采取工程措施,如修水库、蓄水池、打机井、修灌渠等保证供给水源,做到遇旱能灌,克服干旱无水局面。

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灌溉水源,并大力推广使用抗旱品种和抗旱肥料,推广秋翻秋耙春免耕技术、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技术、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技术、镇压技术、喷灌和滴灌技术、小白龙交替间歇灌溉技术、苗期机械深松技术、化肥深施技术和化控抗旱技术。

参考文献

[1]王丽敏,于海忠.青冈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土壤改良利用分区[J].现代农业科技,2011(08).

[2]张旭.设施种植业土壤退化的表现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06).

土地开荒的方法步骤篇8

  1、基本现状:

1.1、基本情况:

武威市凉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东经101º59'35"-103º23'40",北纬37º23'15"-38º12'54",东邻古浪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南依天祝藏族自治县,西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北与永昌、民勤两县接壤,属石羊河流域中上游,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降水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昼夜温差悬殊。全年日照时数为2967.8小时;气温以7月份最高 ,为29℃,1月最低,为零下14.9℃。多年平均降水量160mm,年蒸发量2020mm。国土总面积4873.85km2,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0.006 km2,人均耕地0.0013 km2,(区内土地包括:农用地2063.5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2.35%,其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4.16%、1.54% 、2.81% 、13.46% 和0.38%;建设用地为341.54 km2,占土地总面积7%;未利用地为2468.7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65%)。流经区内的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是全区的主要地表水源,多年来平均地表径流量为6.80亿m3/a,(1993年~2003年)。区内地下水取水量为5.25亿m3/a,其中90%为河渠入渗量、基岩裂隙水入渗量,近十年来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为2.816亿m3。全区地表水、地下水总的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9.616亿m3。森林面积达462.16 km2(天然林42.47 km2,人工林419.69 km2),森林覆盖率达9.1%。

1.2、水土流失现状:

凉州区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132.3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3%,其中:风蚀面积1949.26 km2,占流失面积的62.2%,水蚀面积1183.08 km2,占流失面积的37.8%。

根据凉州区的地形地貌,水土流失主要形式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山区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东部和北部沙漠沿线主要以风蚀为主。水蚀主要由于全区降水较少且年内分布不均匀,降雨强度与水土流失危害成正比,在发生强降雨和持续降雨的情况下,南部山区径流极易形成洪水、使切沟、冲沟发育强烈,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危害和财产损失,冬春降水较多时,往往在阴坡和凹地形成积雪、春季表层迅速消解,雪水不能下渗,在坡耕地上形成强烈细沟状面蚀,尤其在沿山地带极为明显。经过长期流失冲刷和其它外营力的作用,发育成丘陵起伏,支离破碎的缓坡地段,原土壤结构疏松、土壤容易随地表径流流失,“跑水、跑肥、跑土”现象严重存在,造成地力衰退;风蚀区主要分布在区境内沙漠和与沙漠毗邻的乡镇,年降水量少,疏松、裸露的表土抵御风力作用较低,容易形成扬失、跃移现象,一遇大风,主要以扬失为主,尘沙飞扬,有时造成大面积沙尘暴天气,严重影响全区及边缘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整个危急到全石羊河流域。

形成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南部山区山坡陡峭,地势起伏、沟壑密集,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加之降水集中,强度大,植被稀疏,容易汇集成地表径流,东部和北部主要受降水限制、风力影响,易形成荒漠化;另一因素主要是人为活动频繁,取土、毁林、毁草、陡坡开荒、开矿、办厂、道路建设等项目工程实施,加剧了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

1.3、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及采取的做法:

全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389.1km2,治理程度12.4%,(其中:水平梯田11.3 km2,水保林291.4 km2。经济林34.5 km2,荒坡种草18.2 km2,封山育林15 km2,封坡育草14.7 km2,沟坝地4 km2),完成谷坊138座,沟头防护14处。在农业耕作措施上重点采用少耕、免耕,秸杆还田,水平阶、横坡种植、地膜覆盖等措施。

1.3.1.建立健全了水保法制体系 为了有效规范全区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和治理,凉州区按《水土保持法》、《甘肃省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编制完成了《凉州区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凉州区水土流失危害补偿费、防治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规定(试行)》、《凉州区山丘区、风沙区生产建设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定(试行)》,从而有了一套完备的法规体系。

1.3.2.加强了水保机构的建立 我区于1985年建立了凉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隶属于凉州区水利局管辖,具体负责预防监督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同时于1993年在沿山和风沙区的13个乡镇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监察所,实行分片落实,加强了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工作。

1.3.3.加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 近年来,凉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总体思路,通过广泛深入的勘测,与市水保站调查并编制完成了《武威市小流域成果汇编》,为进行规划设计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同时,为了有效控制区域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区水保站按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步骤,积极争取项目,完成了大甘沟、虎目沟两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治理面积2.04km2,同时为其它流域建设总结了技术经验。

1.3.4.加强了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和落实 水土流失的治理,关键要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工作方针加强预防监督工作,近年来,特别对大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进行了有效的督查,尤其对连霍高速公路、武嘉电气化铁路、兰武二线、西油东送、西气东输西营河三沟、四沟电站等项目水保方案进行了有效督查,促使建设方按“三同时”制度落实了各类水土保持工程。

2.目前全区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2.1.水土保持方案落实上难度较大 由于区水保站办公地点在张义山区,在全区开展工作时有效性和时效性都不够。特别对全区各类工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其次由于多口管理,水保站对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的实施不能有效的督促落实。

2.2.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步伐缓慢 近年来,水保站按“发展抓项目”的思路,积极储备并上报了几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如《凉州区张义镇长大沟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规划》、《凉州区张义镇上马沟流域规划》、《凉州区张义镇阿林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规划》、《凉州区张义山区虎目沟小流域规划》、《凉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坡改梯”工程规划》、《凉州区黄羊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规划》、《凉州区黄羊河流域、清源风沙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项目建议》、《凉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规划,但建设项目审批困难,未能立项实施,使水保建设速度相对缓慢。

2.3.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步伐不一致 由于全区经济发展基本上都建立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为了追求经济增产,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忽视现象,而且部分地方工程建设对水保方案的编制和落实、规费缴纳重视程度不够。

3、预防治理对策分析:

3.1、提高对水土流失治理的认识

虽然近年来,通过加强预防监督、开展林草措施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局部治理与整体恶化的趋势并存,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加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应看到,凉州区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因此,全区水土流失严重既与人为因素破坏有关,同时也与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对全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有步骤地实施好《凉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0—2015年)》中规定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从现在起,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重点要使水土保持工作与林业工作紧密结合,使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沿山区和东部、北部风沙区治理初见成效,进而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尽快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

3.2、加强预防监督职能的发挥,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近年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水土保持法》明令规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但这项规定目前还未真正得到落实;二是近年来,项目建设力度较大,但开发项目水保方案编报率低,“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贯彻不力。建议进一步健全与加强水土保持法制队伍,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同时人大、政府要从健全法律法规的方向出发,加强地方法规健全,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水土资源的强大舆论,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各有关部门、企业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周围水土保持的影响,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坚决制止毁坏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资源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发生的行为。三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行“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按照“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及“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对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以及农民承包的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依照水土保持法规的有关规定限期治理,将受益主体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纳入法制轨道.通过监督执法,有效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

3.3、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

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是水土保持工作多年来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只有强调减蚀减沙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但是,从水土流失地区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石羊河流域的全局来看,除了必须把土壤侵蚀减小到允许的程度外(西北黄土高原1000t/km2•a),还需要建立流域允许产沙量的考核指标。随着《凉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实施,全区将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水土流失,其目的首先是控制侵蚀与产沙,根治“心腹之患”。因此,在小流域治理的规划与成果验收中,要突出减蚀减沙等生态效益,并把它落到实处。不能只考虑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收入、脱贫致富等社会经济指标。一定要把中央提出的生态环境建设“10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落实到不同类型区、不同流域的减蚀减沙指标上。

3.4、改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按区域生态工程类型分工

生态环境建设可以按产业类型划分为农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牧业生态工程等。另外,也可按生态系统类型来划分,如山丘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工程、风沙区荒漠化防治生态工程。为了克服条块分割、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贯彻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整体性原则,建议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以水土保持为龙头,大支流治理为骨干,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以乡为基本单元,以3大效益为中心,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指导下,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措施等相互配套,农林水等部门相互配合,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发挥综合效益。水蚀区林草措施要进一步加强,重点采用鱼鳞坑、水平阶及反坡梯田等有效措施。在干旱的北部风沙区以荒漠化防治为龙头,采用生物、工程、农业、牧业措施,对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开发利用。风蚀区造林采用麦草压沙等有效方法。由此,建议全区应成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统一管理,避免互相扯皮,重复统计治理成绩,重复估算治理效益。

3.5、调动群众积极性,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新形势下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走市场引导的路子.就是要深化农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设施建管机制的改革,“四荒”出让机制的改革,把水土保持工作推向市场,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村小型水利水保运行机制.明确所有权、拍卖使用权,保证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这样卖旧建新,滚动发展.进一步完善股份合作、租赁开发、承包治理等政策,采取灵活机制,鼓励和吸引各行各业、集体和个人通过投资、投劳参与水土保持治理开发工作,让治理者从市场经济中得到更多实惠,尝到甜头.使广大群众、企事业单位自觉投入到治理水土流失队伍中来,启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多渠道、多元化、多样化的投入,走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路子。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可大胆尝试,实行股份合作,走一条运用股份经营机制治理水土流失的新路子,其一,股份由集体股和个人股两部分构成,入股后不得退股,股份可依法继承和转让;其二,效益分配按照“入股自愿、风险共担,按劳分配、按股分红”的原则,实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其三,开发治理服从村的统一规划,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蓄水保土效益.对于治理好的可以公开拍卖,由各级人民政府签发土地使用证,使其实现使用权的自主性。

3.6、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

实施科教兴水保的战略,提高水保科技含量,提高科学技术在水土保持治理开发中的贡献率,是达到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开发转变的重要措施。就目前情况看,科技投入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全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存在经费紧张、科技人员待遇低的现象,特别是水保人员,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设备落后,高新技术应用少,无力有效地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和对水保人才的重视,是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水平的关键。全区要在增加水保治理经费投入的同时,应加大对水保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以支持科研推广工作的开展。

4、结 语

凉州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为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必须在认清全区现状的同时,加大预防治理力度,从宣传、法制、政策、措施方面多头并进,进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建设和谐凉州起到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水土保持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 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 王礼先 朱金兆

[2]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对策》王礼先

[3]《水土保持防治工》

土地开荒的方法步骤篇9

关键词:土地审批 制度改革 征转分离

中图分类号:D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43-01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国家,一方面,为确保国家的粮食供给必须对耕地进行严格的保护,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向乡镇、农村扩展,在全国各地大兴土木的过程中,建设用地骤然紧张,人地矛盾也在不断升级。在这一背景下,土地征收审批制度就成为了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的关键环节。

我国现行的土地审批制度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审批、土地供应审批及征收审批等内容。以农用地转用为例,审批通常包括拟定申报、审批批准、及组织实施等三个步骤。作为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征地审批制度是满足我国基本用地需求的重要保障,为使征地工作有法可依且运转顺畅,2010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部署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试点城市的制度改革,为建立更加科学、完善、长效的土地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1 当前土地征收审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行的土地审批过程中,对建设单位使用农民集体所有耕地的情况,往往同时办理土地征收审批与农用地转用审批这两项手续,然而,这两项审批的目的分别是为了保证农民生产生活和保证农业耕地不随意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因此在审批程序与审批数量上宽严标准不一。且从实践上看,审批的步骤繁琐、效率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建设单位需要征收耕地时缺乏自主性,工程所在地的县级政府必须在当年下达的农用地转用指标范围内提出方案并向上层层申报审批,而有些程序必须在多个部门中反复办理,在层层上报的时间里,相关规定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使征地方案不得不一改再改,不但费时、低效,更可能引起征地过程中合理性、合法性等问题的产生。其次,相关法律的操作性不足,可行性较低。很多法律规定与实际操作脱节,且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审批程序与材料要求,对于审批中涉及数据的真实性、各种标准的填写规范等具体操作的,往往缺乏明文规定且常出现变化,使审批人员缺乏操作依据。再次,项目审批中具体情况复杂,难以统筹兼顾。由于土地审批涉及的地域广、人口多,常常出现难以兼顾各方利益的情况,加之目前土地的年度计划指标往往不能满足建设用地的发展需要,农田补划与征地补偿的资金压力又常令征地方案规划左右为难。基于上述种种现实问题,一些项目就发生了将不具备造田条件的土地报为补开发的基本农田,或伪造数据、提前开工等等违法用地行为。

2 完善土地征收审批制度的思路及其具体措施

2.1 “征转分离”的土地审批制度的实施

要改变目前土地审批制度中操作性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就必须以“征转分离”为核心思路,不断健全和完善征地审批制度。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结合农村城市化统筹安置农民的需要,将重点发展区域内近期建设项目用地涉及的集体土地先行征收,再根据建设需要和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情况适时实施。审批须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土地征收年度计划、征后转前的土地不撂荒、统一落实被征地农民征地补偿安置等原则进行。

2.2 审批程序的规范化

审批中,应加强对征地规模、占补平衡、安置补偿等程序的规范和细化,并对土地征收后的用途给予严格控制。以征地规模为例,要确定合理的征地范围,及土地的面积、权属、界址,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城乡建设规划情况,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及重大项目计划为前提进行规划,避免多征滥征。占补平衡的审批要保证补充耕地面积、质量均符合标准,确保粮食生产不受影响。补偿安置方案须将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放在第一位,充分听取农民意愿。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后,3个月必须完成各项补偿安置费用的兑付工作。在安置方法的选择上应赋予农民自,将农民长远生计一并纳入安置考虑范围。最后,土地征收后要适时依法转用,通过用途控制避免土地撂荒、征而不用。

2.3 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完善土地征收审批制度还需要充分完备的法律支持、安置资金、以及监察机制作为保障。在修订《土地管理法》等重要法律依据的基础上,各级部门都应对各审批环节中的资料要求及填写方式等细节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以统一的标准提高审批的可行性。对于成区连片实施的征转分离项目,由于没有确定具体的用地单位,因此征地时大量的补偿安置费用和税费需要政府或授权机构垫付,其中经营性用地也可采取债券、股票、合作等面向社会融资的方式筹措资金,从而缓解被征地农民安置房滞后,就业难度大,保障制度不健全的突出矛盾。此外,还必须加大对土地利用状况的执法监察力度,不允许违法建设,并制定最长分离周期,对批准征地后长期不办理转用和供地的项目要撤销批复。

3 结语

综上所述,与现行土地征收审批制度相比,“征转分离”的审批制度更适用于目前市场活跃、用地需求量大的客观环境。由于具有补偿安置先行、避免土地闲置、科学分配用地指标等种种优点,目前“征转分离”的审批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土地征收审批制度的一大趋势,实践中,还必须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并确保项目资金切实到位,使各种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参考文献

[1] 谭峥嵘.我国征地审批制度改革探索[J].小城镇建设,2009(12).

[2] 郭辉,王春宝,李冰.现行土地征收制度的不足及完善[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土地开荒的方法步骤篇10

关键词:雨季造林;方法;技术

中图分类号:S7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57-1

1 关于雨季造林的技术分析

1.1 合理整地

造林之前的重要环节是处理土地,只有整理好土地,才能科学的造林。整理好土地后,便可在次年开始造林,当然也可以春季整地,雨季造林。在整地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的政策要求,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减少对土地的破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整地办法。

1.2 合理的选择树木和树种

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树种。由于我国各地的雨季各有特点,在树种的选择方面也要有针对性。例如,在一些较干燥的地区可以选择萌芽能力较强或者大叶片的树种,侧柏、黑松、油松、火炬松、花椒等。除此之外,树种的选择还要根据当地的整地情况,一定要选择无病害、根系发达、无机械损伤的I、II级良种苗木,当然最好是选择容器苗木,这样可以提高成活率。

1.3 合理把握雨季造林的时间

雨季造林的时机也要找对,不能盲目造林,例如,在下雨之前种植树木,加上其中会有几天阴天的情况,能大大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因此,最好的造林时间应该是每天下午,这样可以减少苗木被日晒的时间,经过一夜的护理,很更好的促进苗木生长能力的提高,并加强其免疫系统能力,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但是不能在无雨或者降雨不多的季节造林,并严格遵守三个基本原则,即“雨不透不栽,天不连阴不栽,雨过天晴不栽”。

1.4 造林技术

1.4.1 造林的密度 我们就拿松柏来说,通常会在山坡的中山位置种植松柏,穴状或鱼鳞坑整地,密度按照220-330株/亩,而花椒就不同,一般种植在坡度较小的梯田和丘陵地区,每一株的距离为2米左右,以成片造林为主,主要为130-160株/亩,株行距2×(2-2.5)米。

1.4.2 容器苗造林 使用容器苗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在起苗时,一定要挖开周围的泥土,保证袋内的土壤不会松动,切忌不能用手拔苗。再者就是注意栽种的深度是否合适,正常情况下其土壤深度要比袋子高出2-3厘米,不能将营养袋暴露在土体之外。最后,在栽种时一定要撕破袋底部。

1.4.3 裸根苗造林 起苗是一个关键步骤,要严格按照工序进行,起苗前一天要对圃地灌水,使用镢头深刨,保证苗木的根系是完整的,同时去除一些弱苗和苗根,分级处理苗木,减少苗木中的水分流失。将需要种植的苗木放在竹筐内,并盖上湿布,保持水分。不能用手去拿苗木的根部,最大程度减少对苗木的损伤。

1.4.4 抚育管理 (1)在造林完成后,我们必须对挖开的土地进行修复,可以利用枯树枝、碎草、石块等覆盖穴面,避免遭遇暴雨的冲刷,控制土壤应蒸发而导致的水分流失,这对保护苗木有十分关键的作用;(2)如果造林后还没有雨,裸根苗应在造林后的2-3天内浇水一次,促进苗木能更好的成活,有效提高成活率,大雨过后,工作人员要认真检查苗木的栽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好不良问题。如果发现苗木被雨水冲歪情况,要及时予以扶正,降低苗木的损害,同时需要对松动的突然进行加固,然后除草除虫,促进苗木的顺利成长。

2 雨季造林的管理

2.1 全面落实雨季造林管理工作

之所以要进行雨季造林,是因为这种方法不仅省时省力,还能节省时间,我国要落实雨季造林政策,把握好雨季造林的时间,加强宣传活动,将雨季造林提上政府部门日常工作的日程,把握好雨季造林的几个条件和关键技术。林业部门也要做好榜样,积极的普及雨季造林办法,起到先锋作用,同时严格做好预计造林的管理工作,积极的推动雨季造林工作的开展。

2.2 完善雨季造林管理的各项政策

对现有林业承包等经营管理体制,首先要把握好政策的连续性,保护林地使用者和国家的合理利益,严格保护承包合同中的规定,依法完善管理,及时落实负责人,严格签订责任状,明确各项责任和义务,提升雨季造林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对于可用来造林的荒山和荒地,应该直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的形式来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经过统一的集体进行开发后,再确定主体经营;一些荒地荒山的造林难度大,可以利用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经营的人,但必须限定绿化。鼓励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只要是有能力,并且有信心经营好林地的人,都可以参与造林管理,只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等其他政策,为雨季造林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实践证明,不管是采取哪种造林方法,或者是哪种造林管理办法,都必须通过民主决策,并保证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享有优先承包经营权,落实雨季造林的健康稳定发展。

3 总结

综上所述,雨季造林的关键技术在于整地,现在优质苗木,把握造林实际,加强保护管理等。各地都应做好准备,认真开展造林工作,促进环境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浅谈雨季造林技术与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