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十篇

时间:2023-04-10 16:36:15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篇1

人文素质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其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的自由教育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学成了人文思想的策源地,这直接促进了西方人的思想解放和人格自由。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大学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不断追求教育的人文内核,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了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史,为中国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大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都曾创造了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辉煌篇章。建国初期,我国全盘接受了苏联专才教育的模式进行了院系调整,按社会的专业需求来培养高等教育人才,造成了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缺失。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教育的价值得到了社会公认,然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弱化。针对这种状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从20世纪90年代起出台多种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1999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迎接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明确提出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作用。目前,对大学生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已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高校的共识。但总的来说,目前中国大学的科技教育盛行,人文学科衰微,专业主义盛行,人文精神低迷,实用化、职业化、商业化的教育现状并没有大的改变。长期以来的片面教育,已在一些大学生中造成了基本价值观的严重偏移,“无边消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中颇有市场。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进行“精神成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它不仅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作为以传播世界文明与先进文化为宗旨的《外国文学》课程,在传播人类普世价值、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当仁不让的责任。

所谓“外国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外的,各国家、各民族、各语种文学的总称。作为一门大学专业课程,它不仅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而且携带有极其丰厚的世界文明和历史文化遗产。这就为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优质资源。为了探讨全球背景下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研究、教学之间的关系,2002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召开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外国文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在于人文素质与外国文学并不是互不相干,而是水融,因为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本身就是关于人的修养问题,它对人的素质培养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因而充分肯定了以外国文学课程为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在长期的教学实际中我认识到,在外国文学课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围绕《外国文学》课程的专业内容,把握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四种关系以争取达到三个维度:即文学与文化的关系。通过外国文学所携带的神话、历史、宗教、哲学等文化积淀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文学的真情实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其文化素质;“文本”与“人本”的关系。通过对文学经典名著的细读,深刻体悟蕴涵其中的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使情感得到陶冶,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文学大师们“探测了人性必须提供的几乎每个问题的深度,并以令人吃惊的深度和洞察力解释了人类的思想和态度”。学生通过学习经典作家的精神人格和思维方式,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开启自己的心智,培养其创造素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古今中外文学的比较,使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普世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素质。通过以上的综合教学,希望大学生能达到“人与自我”、“人与国家”和“人与世界”的三个维度的正确认知,即“如何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如何面对故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世界文明,以期将自己塑造成与时俱近的‘现代国人’;如何将自己置身于新世纪的‘全球化’格局,尝试用全人类而非狭隘族国的眼光来关注世界问题,诸如生态、种族、战争、宗教、人权……而无愧于‘世界公民’”。在教学实践中,我联系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人文素质教育的尝试:

以古希腊神话“人神同形同性”为切入点,介绍西方人本主义观念萌生与发展的历程,从而使大学生加深对人本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骑士精神”,联系1215年英国《大》的诞生,介绍英、法等国议会的起源与政治制度的演变,使大学生了解对统治者权力加以约束的必要性。

从但丁《神曲·地狱篇》中对自杀者的惩戒,论及古今中外各种自杀现象以及斯多葛派、叔本华、康德、别尔嘉耶夫、庄子、萧乾等中外哲人的相关思考,指导大学生如何面对人生逆境,善待生命,树立生存勇气。

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巨大作用,介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以及中国文明衰落的缘由,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从莎士比亚戏剧中对金钱罪恶的批判,联系中国西晋鲁褒的《钱神论》,唐代张说的《钱本草》等,教育大学生在经济大潮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通过对18世纪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巨大历史功绩的评析,使大学生了解民主、等重要理念,并联系中国现当代启蒙任务尚未完成的历史现实,使大学生明白要想获得自由、尊严和权利,新启蒙是必由之路。

通过西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和作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呼唤中国当代文学应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以澄清大学生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我对在专业课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几点思考,求教于方家:

1、人文素质教育是“精神成人”的教育,它应置于高等教育改革的首位。与之相比,“专业成才”只能是第二位的,至于急功近利地将大学办成职业培训所,就更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标。

2、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精神,更不等于人文素质。要在人文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品质。

3、客观认识外国文学等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要缩小,也不必夸大。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受人文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也仅仅是启蒙之始,目的是使大学生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为以后的精神成长打好基础。而且,大学生精神的成长,仅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的滋养、高雅文化氛围的陶冶、优秀文化传统的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的体验等多种途径共同化成。人文素质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浸润,更强调自我体会与心灵觉悟。

4、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它不仅不是“不务正业”,而是题中应有之义。教育部1998年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篇2

(一)搞好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高

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所以,管理工作者主要的工作是围绕人展开的,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在培养管理人才的时候不能只注重科学性,只关注学生技术性实用性的知识。

(二)多种因素造成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

社会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关键原因,市场经济所必然导致的功利、理性、物化,个人利益的追求、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某些层面缺乏人文价值的导向,导致物欲至上,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流行。例如由广州的廖勇等对82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存在“人生目标茫然”“人生支柱物质化(权力、金钱)”“信仰危机”等严重的思想问题,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功利和短视培养模式造成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形式化。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路

(一)充分认识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转变办学思想,以培养具有厚积薄发能力的人才为己任

张杰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商业道德、终身学习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因此,高校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沉住气,抛弃企图“立竿见影”的办学思想,拿出“百年树人”的气魄,在强调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充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和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诚、信”等价值观、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管理人,只有培养出这样的人的高校,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承担起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以多种途径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篇3

关键词:高职;旅游;职业素质结构;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刘华(1978-),女,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酒店管理;曾九江(1972-),男,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旅游酒店专业视角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发展问题研究”(编号:JY1228,主持人:刘华)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63-02

一、高职旅游专业人才职业发展要求及方向

我国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有着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指导,《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1]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性质是高等层次的职业性教育。旅游专业的高层次、职业性可定位为在能力本位基础上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性、技能型职业人才。要求培养既有熟练的劳动技能,又有一定的管理素养和发展后劲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在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为毕业生进入职场做准备,从事的职业在层次上高于技能型工作而低于科学或工程型工作[2]。高职旅游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职场目标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旅游行政单位及其他从事接待服务工作的行业,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素质较高的中高级服务人员和中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刚走出校门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行业相关职业主要是旅行社导游、旅行社前台接待、计调、外联、票务、企业管理、景区导游、旅游营销人员以及酒店行业相关岗位,其中又以导游作为该专业的典型职业。半年至一年左右是行业人才流出的高峰期,此后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通常对口就业率以本校三届学生分析如下:

二、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结构

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比职业技能更高的要求。旅游行业自身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的动力,良好的修养―明确自己提供服务者的角色,宽广的知识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主动的服务意识―迅速识别客人的需求及灵活的应变能力―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及问题。而娴熟的服务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结合职业发展方向,笔者以为高职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思想品德、服务意识

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高职学生需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知识[3]。

道德品质素质是指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公共道德和文明礼貌[3]。旅游业是一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综合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应具有比一般公民更高的道德水准。

职业道德是人类社会各行各业应普遍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从事各项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素质是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敬岗爱业,诚实守信、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等高尚的职业道德[3]。

同时,由于从事服务行业,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热爱旅游事业,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能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具有奉献精神,能吃苦耐劳,为服务对象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优质服务。

(二)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旅游从业者的职业要求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形象和优良的心理品质,这是从业者做好工作的前提。健康的身体是物质基础,良好的形象是外在条件,优良的心理品质是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身体素质可以通过锻炼不断提高,形象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完善,心理品质也需要不断调试培养才能日益优良。其中旅游相关职业需要的优良的心理品质包括准确的自我评价,较强的自我调控适应压力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只有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适应各种客观环境,用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去战胜困难,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职业发展。

(三)认知能力―一般能力

认知能力指人类从事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但同时却是最基础的能力,它的存在保证人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通常指人们的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判断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一方面表现在掌握足够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于工作中。旅游专业的行业特点要求学生具有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深厚广博的文化知识,即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同时具备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如法律、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

另一方面表现在实际工作操作中,运用自身所具备的认知能力帮助完成工作任务。如导游员通过观察力了解到不同客人的特殊需求;借助记忆力来保证景点的讲解;通过有想象力的解说来传达美感;利用信息处理的能力来消化已知信息,获取新的知识。

(四)操作能力―基本职业能力

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反之又成为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从事旅游企业岗位的业务能力。这一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培养重点。在掌握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岗位职业技能,包括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外语读写说能力,掌握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这一能力的培养对象,到企业后能比较快地进入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缩短岗位适应期,甚至不需通过企业的专门培训,可以直接上岗,减少企业的成本,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五)社交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社交能力是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通常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交际合作能力、语言感染能力、应变能力等。几乎每一个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都需要具备这一能力。如导游人员通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为客人安排一个满意的旅程;运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将自身对景点的认识传递给客人;运用应变能力处理导游服务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通过协调沟通能力与司机、地陪、领队以及客人沟通,共同完成导游服务过程;旅行社计调在工作中进行实际订餐、订房、调车、派单、结算等任何一个环节均需要与人打交道,均需要一定的社交能力。

相较本科生而言,一定的社交能力是高职学生的优势,但当它作为一种综合职业能力时,却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加强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强调,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从多方面得到训练,获得足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六)创新能力―职业发展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特别需要的,也是最能产生生产力的一种职业素质,因此也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高职旅游专业能否办出特色的重要标准之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自于学生积极的思考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个人潜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创造力。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合作以获取职业的成功。

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提升高职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曾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4]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职业教育要注重职业性,更告诉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的培养,要使学生成为与国际接轨,富有竞争力的高级职业人才。应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双重功能,使两部分教学内容既有分工,又互相交叉,相辅相成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强调历史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宽广的知识面。高职旅游专业的首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学和习的能力[5]。由于专业和职业的特殊性,旅游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是由第三者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决定的。在每一次接触客人之前,我们对客人的兴趣爱好不可能有十分明确的判断,因此要满足客人的不同需求,需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在校园中完成这一知识准备,无疑教育是成功了一半。这些知识储备涉及的领域非常广。

首先,旅游与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不但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自然旅游资源同样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人文旅游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关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常识的基本素质。其次,旅游活动中会涉及到一些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如导游过程中对地质地貌奇景、独特的生物景观和气象景观的解释,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常识。而且这些基本常识主要通过学生课余阅读相关书籍来获得,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科学知识的积累,并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再次,高职旅游教育应开设一些社会科学相关课程,如《管理学原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等,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为提高职业素质打下基础。

学生所需要的这么博大的知识体系不可能由两三年的高职学校教育来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做好引导,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浓郁的知识内涵,让学生逐步具备独立“习”的能力。

(二)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将能力本位目标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高职旅游专业能力目标的核心便是职业技能,教学内容中重视职业技能培养,才能将能力目标落到实处。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从业人员,要熟悉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并掌握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般规律,这是衡量高职教育是否符合市场需要的标准之一。因此,高职旅游专业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应进一步加强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将能力本位目标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

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导游业务》、《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市场营销》等实践性课程,如《导游业务》课程,我们将能力目标定位于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从事接团、制定行程计划、进行各类导游工作、处理导游过程中的各类突发事件、顺利送团和结束总结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多种模式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性知识和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备独立解决职业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的适应力,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三)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教育,激发学习动机,建立专业感情,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地的形象使者、文化使者、友好使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高职旅游院校应承担起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的责任,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职业行为习惯。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树立职业理想,改变学生对旅游专业的错误认识,避免产生自卑、厌学等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感情,强化旅游职业人理念;根据学生自身独特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和职业理想,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选择专业的发展方向,增强其获得职业成功的信心[6]。

让学生真正了解本专业未来可以从事的职业岗位,清楚根据职业发展的规律,必须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培养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

四、结语

对高职旅游职业人才素质结构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及职业发展,合理地分析该专业人才素质结构,明确培养重点将有助于合格行业人才的培养,缓解行业与学校教育间的“供需矛盾”。如何更好地选择培养模式和内容,值得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 2号.

[2]裴云.技术 技术性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0):37-38.

[3]郑大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97-98.

[4]胡宇彬.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对现代高职教育的启示 [J].职教论坛,2003(5):36-37.

人文素质篇4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人文知识涵盖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宗教、历史等领域,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的完善化;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创作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现代的人文本质上是一种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

越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地位就越重要。现代护理的整体观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不仅关注疾病,更加关注患病的人及其家庭和社会环境,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完善,注重对生命的内在质量的关怀,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整体护理知识,还要具有稳定的心态和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人、理解人和关怀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不同国籍、不同宗教和生活习惯的人对健康的需求。这就使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人文素质教育要高于专业知识教育,并从根本上制约和贯穿一切学科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不仅掌握现代护理知识和技术,还拥有了“社会和文化权利”,为病痛中的众生实施人性的、人道的真正关怀的高级护理人才,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2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2.1基础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不够

长期以来,考人我国高校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毕业的理科生,由于主攻数理化,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考上护理学院校后更加局限于繁重的基础医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外语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护理人文素质弱化,从而影响高护学生综合素质的完整性。

2.2护理教育中的缺陷

①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重视医学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社科知识。据报道,我国24所院校三年制专科护理所开设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4.2%。人文科目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偏少,出现课程设置形式不合理、学科门类不齐全和不科学等情况。在课程内容上,重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知识,忽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内容,课堂上讲“病”的生理、病理因素多,讲心理社会因素少,不能把医学基础、护理和人文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课堂讲授和知识灌输,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教给学生多少,忽视学生感悟多少;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重点讲什么,就要求学生记什么,老师怎么操作,学生就怎样模仿。这些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活动,使其失去寻求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人文素质教育难以实施。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手段上,重视认知领域目标的测试,忽视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目标的评价;重视知识测试,忽视能力考核。当课程结束时,常采用笔试的方法,只通过一张试卷来检验专业知识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的情感、态度、技能等方面综合素质都不能得到客观的评价,从而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3护理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3.1转变教学观念,增强人文意识

各个护理院校领导率先深刻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深远影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并通过各种宣教方式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时展对护理教育的内涵和护生素质的要求,使之树立新的护理专业教育观念;鼓励教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辟多种教育途径和渠道,在授课中注人“人文”内容,自觉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渗透。

3.2改革课程设置,构建多层次、立体的课程体系

科学地增设人文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经济学》、《经营学》、《护理教育学》等,保证人文课时占总课时的1/4或1/3(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立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首先在获取人文知识上得到保障。同时将人文课程与原有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将原有课程结构模式‘‘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改为“平行式”,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专业课同时开课,以一定比重同时修完,重新构建适应整体护理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使各门课程之间护、医、文相互渗透,创造出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具有护理特色的课程设置模式,形成“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的护理课程结构体系。

3.3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手段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所学知识,这种有意义的和参与性的学习能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创造性和评判性思维叫,是以后在临床实践中重要的素质。还可以分刁蛆讨论的方式自由学习,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自己来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可以承担多种角色,如领导者、促进者、知识的资源者或小组的训练者等。小组的类型可根据学习的内容分为指导讨论小组、学术讨论小组、自由讨论小组、解答问题组等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积极、活跃、主动地发散思维、评判异己,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同时培养合作精神,为日后与其他医务人员的协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4完善评价体系和手段,加强情感目标精神运动目标的评价

通过使用和研制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护士职业量表,从态度语的选择中,了解和判断学生对护理职业的信念、价值观、关心的焦点问题和发展理想等,从而指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通过增加护理应用专业技能考试内容,达到技能目标的精确、连续、自然化,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人文素质篇5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成为一种思想体系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历经千百年,至今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影响。近些年来,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不断加深,进而也要求教师自身全面、健康发展,本文试图从人文主义的角度阐述新时代对教师素质的影响及要求。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人文主义的历史界定

人文主义(Humanism)是几百年来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也是一个广泛使用但含义十分模糊的概念。人文主义并不是一个直接产生的词,他的产生要比“人文学”和“人文主义者”晚得多。教师所教的有关古典文化的教学科目在文艺复兴时代被称为“人文学”,而教授“人文学”的老师就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学”在15世纪所指的科目是语法、修辞、历史、文学、道德哲学等。但“人文主义者”比教授“人文学”的老师的范围要广一些。正如克利斯特勒所说的:“文主义这个词就来自于人文主义者和人文学科这两词,并且,这两个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实际上被使用的词。从这个时期的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主义者就是讲授人文学科的人,而人文学科这个词则代表了一组学科,它由语法、修辞学、诗学、历史和道德哲学组成。从这一定义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就是上述意义的人文学科的伟大兴起与发展;人文主义对其它文化领域,诸如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可能产生的任何影响必定都是间接性的。”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渐渐走出中世纪的神学观念,开始形成一种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二)人文主义的特征

吴式颖,任钟印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通史》中总结了人文主义的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肯定和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人文主义的核心特征。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有能力的,人能够发展自身,从而获取各种优秀品质,不断向完美接近。人文主义对人的赞颂与中世纪都会对人的贬抑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倡导乐观向上的人生观,重视人的能力而非血缘、门第、财富等因素。人文主义反对消极悲观、无为的宿命论,认为人有能力决定个人的命运,人的能力发展得越充分,就越有能力战胜命运的肆虐。人文主义对人的看法更加乐观和自信,认为个人的能力及其发展是获得成功、荣誉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主要依靠。

第三,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中世纪神学宣扬人对都会的教义教规的绝对信仰和盲目服从,而人文主义与这种权威主义做法相对立,要求把人从都会的教义、教规和其他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四,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多造诣的全面发展的通才。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传授古典学问,让学生接受广泛的人文学科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头脑发达、能写善辩、风度优雅、体魄强健的经世致用之才,以适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三)人文主义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诠析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北欧人文主义倡导者伊拉斯谟认为好教师应当年长、有高尚的品德、有渊博的知识、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懂得教育艺术。与伊拉谟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维夫斯认为教师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具有很好地进行教育的学问;具有教学技巧和才能;具有纯洁的品格。教师应懂得教学技巧,应具有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的智慧”。另一位英国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素质,建议对老师进行严格的职前培训。他认为教师不仅应掌握知识,还应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懂得教育和教育的方法。法国的哲学家蒙田认为教师的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师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秩序;第二,教师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要有判断力和道德;第三,教师有高于父母的权威;第四,老师要学会因材施教;第五,教师要有好的性情。16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强调教师要有工作热心和敬业精神,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以热情感动学生,使之发生情感变化。

不难看出人文主义学者和教育家所提倡的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了广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品德、丰富的教育经验、教育教学知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工作热情、工作精神等,具备这些专业素质的教师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才有可能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文艺复兴时期对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虽然没有明文的规定。也没有系统的科学论证,但一些学者和教育家对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已经做了深刻的论证,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限没有对当时的教育产生大面积的影响,但对后世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思想,这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对教师职业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现代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定义

现代科学证明,素质是一个人通过环境影响、教育和内因作用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特质,这种特质通过气质、言行、修养、品格和风度等表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质。林崇德、申继亮教授将教师专业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分析

叶澜教授认为,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专业精神、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李瑾瑜教授认为,应当包含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伦理)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朱宁波教授认为,理想的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专业理想、专业知能、教育智慧。中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笔者认为,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无论是哪一位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论述,它都包含专业知识、专业道德这两个基本方面内容,这两个方面也是一个教师可以立足教育领域的根本所在,它们也决定一个教师是否是一个合格教师的至关重要的方面,也决定着这个教师能否在教育领域里继续成长。当然教师专业素质还包括专业精神、教育观念、教育智慧等许多方面,本文将着重介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素质中专业知识与专业道德的影响。

专业知识是一个专业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专业人员区别于另一个专业及其他人员的本质特征。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既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熟练的工作,又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专业行为”。在舒尔曼看来,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表现在教师有能力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特别重视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思的功能与作用。叶澜教授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三个层面。第—个层面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第三个层面是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

专业道德即指教师职业道德,一般认为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在人格上,教师的师德相对于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深广的影响。师德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师德的影响不但广泛地作用于在校学生,而且通过学生和家长对社会产生影响。高尚的师德会影响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几十代人。因此,在道德水准上,对教师要求更高、更全面。

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

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不同。在我国古代,道德伦理的人文知识,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在欧洲古罗马时期,教师则首先要拥有辩论术;进入中世纪,宗教学说成为最重要的教师专业素质之一。

(一)人文主义思想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

人文主义学者在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论述中分别提到过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教育的学问”、“掌握知识”、“有学问”,虽然他们的“知识”、“学问”的内涵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不同程度上包括了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身心健康的知识等。

叶澜教授对教师专业知识的三个分层中,最基础的层次中就指出教师要掌握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其中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就是指,教师不能只片面地掌握人文知识或科学知识,而是要全面掌握人类的优秀文化,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多造诣的全面发展的通才,那么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才能,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同样倡导的是即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不能失去人文精神。单纯地掌握科学知识或人文知识。并不能得到人们预期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文主义教育教育不仅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学。主张通过人文科学的教育向学生提供关于人的精神领域心灵世界的有用知识。而且重视自然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具有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注重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智潜力的自由运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与科学进步相伴的是文明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所以,这就需要老师不仅要掌握人文知识还应该掌握科学知识,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更要既要弘扬科学精神,又不能忽略了人文精神的传播和养成。

另外,教师还要掌握能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蒙田在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论述中第一点就提出了“老师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秩序”,可见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重视。有了这些辅知识教师才能更好地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影响

道德教育在古代社会中居于首要地位。孔子要求子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德修养为主,学习文化知识及技艺只是“有余力”时的事情,道德修养可以说是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且贯穿整个中国教育史,所以对现代教师来说热爱祖国、献身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精心育人、钻研业务、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一直以来对教师专业道德基本要求。教师的师德相对于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深广的影响。维夫斯说“一个教师应该既是个好人,又是学问的爱好者”,可见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这恰好与人文主义的教育观相一致。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可以看出,要求教育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和谐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这与我国主体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所以,教师要具有优良的品德、崇高的理想,在讲授科学文化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化到教学实践中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人文素质篇6

首先,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是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和水平的基础。加强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文化的追求和自身能力的开拓创新,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教育,先要教给学生怎么做人,然后再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篇中的文章,里面既包含着作者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又从多个方面表现人生、社会和自然之美,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其次,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语文科目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人格教育”性。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技水平,更加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会了如何做人,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加强了个人对于平等、自由等人文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在获得了人生智慧的同时,实现了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圆满。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选取优质内容,注意审美教育。新时期要求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审美能力。所以中职语文必须合理利用教材,采取最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审美水平进行培养,这是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对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大有裨益。首先要做的是选取教材里面的文学作品实现审美教育。欣赏教材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方法,用欣赏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方法,能够感悟到人生百态,能够咀嚼出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在美育境界中受到熏陶。如《荷塘月色》一文的欣赏中,能够发现作者笔调下那种淋漓尽致的月色朦胧之美,让使学生体味到身临其境的轻松静谧感。古典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或者优雅、或者雄壮,都是极为可取的审美熏陶。

2、挖掘文章中的人文知识。在人文素质中,人文知识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语文课本是多种文化的载体,其中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要想充分的发挥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就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而是要深入的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积极的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感受、体悟、鉴赏文章的主旨和内涵。通过对文章的感悟,理解人生、认识社会。比如说,学习《老人与海》,挖掘出老渔夫那种面对困难与挫折却永不言败的精神,培养学生在以后漫长的人生路上,在遇到严重的挫折与失败时,只要想到那个老渔夫,就能坚强面对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现在中职学生缺少的。

3、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单纯的进行人文知识的挖掘与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容纳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还张扬了人文精神与民族传统。比如说,以和为贵,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刚正不阿,尊师重道,重义轻利的理念,贫贱不移的浩然正气,位卑不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治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自力更生,勤劳勇敢,勤俭节约的美德等等,这都是我们的民族传统和宝贵财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榜样,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奋斗之路。

4、对于学生人文素的培养要从课堂转向生活。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一方面是因为语文课时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要将教育回归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的发挥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因此,语文老师要结合自己的能力,利用课外活动和选修课的拓展性,开展浓厚的人文色彩活动,寓教于乐。比如说,人文社科类型的讲座开展,可以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内容丰富、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开展,比如说,文艺演出、电影展览、科技节、演讲比赛、作文大赛、辩论会、各种文化艺术节等等,有的侧重于对学生性感的熏陶,有的侧重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还有的侧重于学生兴趣的引导,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体验和实践人文素质。

三、小结

人文素质篇7

[关键词]全球化;广告人;素质

加入WTO,本质上是本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而市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广告传播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所有的广告公司与广告人都将逐步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因此,WTO实际上是为中国广告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竞争平台,同时也使广告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个行业的兴衰成败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广告人作为广告行业的主体与核心,担负着行业发展的重任。当我们以全球化的视角和尺度来审视我国高达近90万人的庞大的广告人队伍时,可以发现其实际的应对能力是不容乐观的。

一、广告从业人员的素质现状

在西方国家广告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广告传播被西方社会公认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因此广告人受到普遍的尊敬,而且收入颇丰。与世界各国广告人的地位和声誉相比,中国的广告人还没有赢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造成中国广告人的整体美誉度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能不承认的一点就是广告人的自身素质是重要原因之一。

1、综合素质不高与近年来广告公司猛增形成对比的是广告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由于广告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使得进入广告业的门槛很低,一时间泥沙俱涌,鱼龙混杂,滥竽充数者不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告公司很多都处在一种作坊式的运作状态,专业水准低、科技含量低;一些所谓的广告人,入行前没受过良好的教育,入行后又缺少专业、正规、长期的培训和教育,这样的广告人和广告业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位置是极不相称的。即使是一些大型的广告公司在人才素质上也明显地弱于跨国公司,而且随着跨国公司对本土人才日益强势的争夺,许多优秀人才流向跨国公司,这更加剧了人员素质的差距。

2、缺乏国际广告经验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国际广告运作的强烈需求,与中国广告人对国际广告运作经验的严重缺乏,这一矛盾在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愈来愈突出。目前大部分广告公司所经营的都是“进口广告”而不是“出口广告”,换句话说,都是替外国厂商的商品在境内做广告,而很少替国内厂商在外国媒体上刊播广告。大多数广告公司不熟悉国际市场,对跨国企业经营活动所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教育水平、、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不甚了解,致使其很难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开广告传播活动。同时,由于出口广告因文化、语言、地域等的差异,在沟通上难度大,周期相对较长,很多广告公司与广告人却因为急功近利,自我放弃客户、放弃职能。由此造成我国的出口广告多通过香港的局面。近些年,除了三九集团、海尔集团在美国和法国做过大广告牌之外,我国企业在海外很少有系统、大型的广告传播活动。同样,直到今天,本土广告公司在争取跨国客户方面也几乎乏善可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跨国公司对各国社会文化因素的高敏感度与高知晓度,其对国际广告运作的经验要远远超过中国广告公司。

3、创新能力薄弱尽管20余年来,广告人的创意、设计、制作水平和服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其专业水准的全面性、优质性,尤其是在被视为广告“生命”的创意上,跟境内的跨国公司与国外的广告公司都有明显差距。在20世纪80—90年代期间,我国广告人一边学习从国外引进的广告理论、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广告作业模式经营观念,一边进行本土广告的全面运作,在这一单向的传递过程中,如果说作为跟进者,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创意的雷同也是可以原谅的话,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广告人已经超越了以往那种对国际广告知识和经验的被动接受,具备了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此时还在拾人牙慧,就变得不可理喻了。2003年的友芝友乳品广告无论是“健康”的主题,还是“牛奶胡子”的符号(表明牛奶的浓、稠、厚、好)与美国牛奶协会为促进国人的健康而号召人们多喝牛奶的“牛奶胡子”广告如出一辙,即使再怎么“英雄所见略同”,这样的生搬硬套发生在今天也是令人汗颜的。

过于盲目地崇拜西方广告理论和国际经典广告创意的心理,使我们的广告人总是俯首称臣于欧美广告,不是在自卑中生吞活剥欧美广告的创意,就是在创新能力的丧失中使自己的广告沦为欧美广告的注解。

4、漠视“游戏规则”每一个行业的运作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规范与准则。广告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建立了世界所公认的“游戏规则”,诸如同业间要互相尊重、公平竞争,对职责要敬业,对客户要忠诚等等,这些虽不像法律法规那么严明,但同样是广告人必须遵守的。跨国公司的广告人在进入中国广告市场后,几乎都经历了一个对同业漠视“游戏规则”的困惑、不平、无奈,最后疾声呼吁的过程。由于职业心态盲目浮躁,一些广告人行为草率、急功近利,缺乏基本的商业操守。有的广告人对客户缺乏应有的忠诚度,吃着这家的饭,盯着那家的碗,这与欧美广告人对客户的忠诚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欧美,跨国企业往往把全球广告业务委托给一家跨国广告公司,而这家广告公司也就不会客户对手的品牌。我们有的广告同行之间缺乏应有的尊重,互相拆台、恶性竞争。为了得到一项业务,一些广告人不是在策划、创意、设计与制作上下功夫,而是试图通过低价、依靠“关系”来拉广告。凡此种种既对客户不负责,又对行业不负责的行为亟待改变和制止。[page_break]二、全球化时代广告人的素质

中国广告进入全球化竞争时代之后,行业按全球竞争力标准重新洗牌,此时行业对广告人素质的要求是着眼于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与跨文化传播的范畴来衡量与期待的,那么广告人必须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应对挑战,适者生存呢?

1、文化视野上的国际化随着众多中国品牌走向国际与国际品牌抢滩中国,广告也将进入国际化运作阶段。国际广告是跨国界、跨文化的传播形式,它面临的不单是语言的转换问题,更是文化系统的转换,因此,国际市场向广告人的挑战首先是一种文化挑战。面向国际市场的广告人必须在文化视野上做到国际化,保持与世界文化同步,按国际化的广告理念为自己重新定位。

文化视野上的国际化首先指的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心理。对所处的多元化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相信每一种文化都有同样的价值,愿意接受和欣赏与自身文化不同的观念和见解,从而在文化心理上达到从自身文化到跨文化的演变。“重新创造一个超越我们原有文化条件界限”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身份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归属的或被指定的身份逐渐转变为一个创造的或采纳的身份——是一个在更高层面的融合中出现的跨文化品格”。①广告人由此从一个单一的文化人变成了一个多元文化人,能够既客观又主观地看待多元文化,并在多元文化间自由出入,“是进是退都不会引起任何明显的冲突……这不仅仅表现在知识层面上(认识、思维等),而且表现在情感层面(感觉、态度等)和行为层面上。”②除了这种文化心理上的宏大包容性、文化视野上的国际化,其次指的是对多元文化的实际了解与掌握。具体地说,广告人必须克服文化碍障,打破文化上的“自我参照系统”,不仅要了解本国文化,还要了解世界文化。广告人的心中要有一张世界文化地图,对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背景,对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观念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都应了然于胸,对世界大集团文化要了然于胸,对消费者的种种文化需求了然于胸,从而全方位增强自己的文化适应能力,真正按市场所在地的文化背景去决定广告传播的内容、表现形式与传播途径。

2、知识结构的开放性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其运作层次不断提高,与之相随,企业对为之服务的广告人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也比以住任何时候都高。他们要求广告人的专业服务不再局限于广告设计、表现和传播等狭义的广告层面,而是希望还能解决国际市场调查、行销、公关、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情报等方面的问题,广告公司的职能部分意义替代了一些品牌顾问公司、行销公司、咨询公司的职能。如此全面的服务,只有复合型的“通”、“专”结合的广告人才才能胜任。

与此同时,广告业又是一个知识密集且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行业之一,如今国际广告传播的观念已根本不是一般人头脑中写写画画的模式,而涉及到更多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诸如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科学、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跨文化传播、国际市场营销、外语等等,广告专业知识与它的相关学科知识共同构成了广告人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呈现出跨学科、跨专业的开放性,以及多层次、多系列、由博到专的特点,它反映的是广告人应该具有的深厚的人文背景、宽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学识修养。

3、跨文化传播技能的掌握文化视野上的国际化与开放的知识结构为跨文化交流创造了意识与认知上的先决条件,而对现代传播技能的掌握则是跨文化交流时技术与能力的保障。新世纪知识经济下的广告业,是一种服务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它集新媒体、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于一体。广告要奏效,要给人美的享受,当然离不开创意设计水平,但高技术含量的广告操作需要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广告人;同时,“生活的流动性,不断增多的文化交流,全球化市场以及具有多元文化的组织和劳动力的出现……这些都要求我们掌握适应多元文化社会和地球村生活的传播技能。”③这种跨文化的传播技能主要由两方面构成,即运用现代传播技术的能力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在广告业发展过程中,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现代广告从来都没离开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着广告制作水平的提高和广告传播形态的改变。IT设备和技术极大地解放了广告的“生产力”,使广告人告别了传统的水彩和画板,有了更广阔的创作和创新空间。苹果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全新打印机、电子喷绘机、PHOTSHOP、FREEHAND等被广泛使用,对计算机技术的追求成为广告行业技术进步的焦点。新兴的广告材料如新型的纸张、户外灯箱材料、户外发光材料等以前未有的速度投入使用。在一些综合性的跨国广告公司,创意部拥有最新的“苹果”系统,公司内部及与客户的沟通已全面电子化,有的正建立TBWA全球联机的交换网络平台、数码视像会议系统;本土广告公司也同样不断加大投入,更新与升级系统设备。先进的设备、技术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操作才能出好作品,专业技能的强化和提高对广告人而言已无法回避。

如果说现代传播技术是跨文化传播的技术要素,那么跨文化沟通能力则是跨文化传播的行为要素,它具体指在跨文化交流中进行有效和适当行为的能力。广告是沟通,是信息沟通,也是情感沟通;广告是说服,是对客户的说服,也是对消费者的说服。不懂得沟通、劝说的人,很难想象能把别人说服。开发客户,与客户为某一创意达成共识,需要充分的沟通;塑造一个品牌,使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一定地位,也需要充分的沟通,在一个广告团队里,互相要交往、协作和配合,同样需要充分的沟通。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沟通,只要发生在两种文化之间就都是跨文化沟通。广告人应该是沟通大师。比任何人都知道如何按市场所在地的文化背景去决定自己的广告信息、诉求方式与传播途径,从而使广告实现文化上的共享,“能够理解对方和被对方所理解是成功的跨文化行为的核心”。④

值得一提的是跨文化沟通的过程在实际运作的层面其实主要是语言(言语和非语言)的过程,因此尽管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仅是语言沟通能力,但由于跨文化沟通的主要障碍与成功的必要元素是语言,因此语言能力的确是不容忽视的。在国际跨文化交流中,随着英语的广泛传播与使用,它几乎已成为国际商业交流的共同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语言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4、良好的职业道德广告是一个需要口碑的行业。作为以塑造产品(品牌)形象或企业形象为己任的行业,广告人自身的形象和广告行业的形象自然会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中心,人们对广告的评价直接牵涉到对广告人的评判。而一旦人们的视线从广告转向广告人,那么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评判的核心主要是对广告人职业道德素质的评判。一个伟大的广告人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因此“先学会做人,再去做广告”已经成为广告人必须遵循的一句“名训”,无论是大卫·奥格威、威廉·伯恩巴克这样的一代大师,还是普通的广告人都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当伯恩巴克的DDB广告公司开张时,他向外界郑重宣布,绝不接受任何香烟厂商的广告,因为他的公司如果为任何品牌的香烟作了广告,就必须对人类的健康负责,这个责任负不起,所以这笔钱不能赚。

其实很多广告人都自喻自己是“带着枷锁跳舞的人”,这种“枷锁”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行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它指的是广告行业内部对所属机构和人员的有关广告行为,进行约束、控制和管理,以使广告人的行为更符合国家的法律、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准则、规范等。作为同行业统一的自律规则和行业规范,虽然它不具有法律效应,但起着职业道德准则的作用。探索和制定广告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一直是国际广告职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和一项重要课题。几十年来,各国和国际广告组织为广告业职业道德的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其结果便是大量的“职业准则”、“职业规程”、“游戏规则”的诞生。WTO不仅意味着市场开放,更意味着商业“游戏规则”、职业道德准则与国际接轨,未来我们将按世界规则来参与竞争。

人文素质篇8

(一)文化程度不高

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其中受过大中专以上教育的不到10%,70%的会计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会计教育。虽然他们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总的来说,大多数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文化水平低。此外,还存在知识结构老化陈旧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新的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逐步出台,更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结构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业务素质不高

会计在整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过程有着反映和控制的功能,是整个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更新较慢、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导致业务处理的估计、判断偏差较大,会计信息“水分”较重。一些会计人员缺乏对本职工作的热情,缺乏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使得企业实有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等与账面数字相差较大。有的不认真钻研业务知识,职业技能低下,且对参加继续教育不够积极,主动学习进修的意识十分淡薄。

(三)道德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当前我国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由于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教育对会计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导致许多会计人员在营私舞弊,甚至参与到伪造账表、弄虚作假、通同作弊之中。有些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诚信水平,违背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一是不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在实施审计程序时存在重大过失;二是没

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对客户出现的舞弊迹象没有高度重视;三是缺乏独立性,担任客户的常年财务顾问又同时提供审计服务;四是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缺乏审计客户的知识;五是明知客户做假,而故意出具虚假业务报告。这些违反职业道德所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对社会而言,虚假信息得不到揭露,将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对行业而言,败坏行业形象,使行业公信力降低。

总之,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高。笔者认为造成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根源是:第一,法制观念淡薄,思想教育工作未跟上,各种不健康的思想乘虚而入,侵害腐蚀会计人员;第二,思想观念模糊,一些会计人员以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切向“钱”看;第四,法制不健全。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措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1.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认识。财政部门及企业主管部门必须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广泛宣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广大会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继续教育应当适应需求,形式多样。一是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如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实例演示、问题教学等;二是培训方式应多式多样,如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专题讲座以及远程教学,或实习等形式也可以尝试。继续教育要讲求实效做好完善监督工作,保证质量。一是健全继续教育考试制度,增强学习自觉性;二是注册年检,即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且通过考试才能通过本年度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三是强化继续教育的检查与考核制度的落实。以充分保证按质按量完成会计继续教育任务。

2.完善会计人员职称和任职资格考试制度

严格把好监考、阅卷这一关,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要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会计人员在通过某种级别的资格考试后,还要对实际工作水平和有关业绩进行考核,两者均合格才能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如果考试合格,而考核不合格的,必须参加一定期限的岗前培训或见习,待合格后才能授予相应的职称;考评中对不能切实履行《会计法》职责的会计人员,应取消其专业技术资格;要实行每隔3—5年进行相同等级的专业测试的办法,督促那些已经获得一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克服终身受益思想,不断进取,更新知识。现在的会计人员任职资格考试制度源于传统教育,没有考核到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首先,应提高对参加会计资格考试的条件限制。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不论什么专业和学历及现任职业,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导致一些没有受过系统会计专业教育却全科通过的人员无法胜任实际业务。笔者认为应该限定为受过会计高等教育专科以上才能报考。其次,增加和调整考试的科目。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只有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五门考试,其科目与业务范围不一致,考试范围单一,不能全面考核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所以应该根据实务的变化增加和调整科目设置,如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第三,应该借鉴国外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使凡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员确实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务操作的能力。

3.实施岗位轮换制度

会计人员较长时间内从事某一具体的记账、算账业务,有其连续性和熟练性等优点,但这样做不利于会计人员全面熟悉和掌握各种岗位的会计业务。应定期对会计内部岗位分工进行轮换,使会计人员在各个业务处理环节上都得到实践的机会,促进相互交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完善相应的会计法规

首先必须完善会计法规。我国的会计法规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这些法规颁布实施表明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但在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如新的《会计法》有关法律责任中规定了对各种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各种违法行为达到何种程度才构成犯罪?应依据那些条款给予何种处理?这些问题均无具体标准。因此,作为立法部门和一些主管部门,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执行办法等配套法规,以增强其可操作性。

同时,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主管部门、各单位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规制度,通过笔试、口试、案例分析等来促使其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关知识,同时在实施中要定期检查,一旦发现违纪违法现象,查实后绝不手软,严加处罚。作为会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认真进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首先要以财经纪律和有关法规严格要求自己的职业行为,其次则要善于运用财经纪律和有关法规于工作中,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处理好各种关系,敢于与违法乱纪的行为斗争,保护国家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工作。不提供虚假的、不真实、不合法或记录不准确的会计信息,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合法、完整。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敬业精神

1.加强在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会计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勤奋进取、勤俭节约、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精神,恪尽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品德。使学生意识到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把个人理想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因此,有必要调整会计专业的课程结构,适当增加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训练,以全面提高其素质。

2.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对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会计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始终。各级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应把这作为一项长期地任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应举办职业道德培训

班,从思想政治、会计法制、经济形势等入手,来普遍提高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具体办法,对不道德的会计人员,不允许其参加相应的专业

技术考试,对于有严重违法乱纪的会计人员,除应负相应的责任外,还应吊销已取得的资格证书,以后不得从事会计工作。把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好坏作为达标升级的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3.营造良好的社会周边环境

净化会计行为环境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在一个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道德意识淡薄,公共意

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味的会计职业道德。净化会计行为环境,不是光*会计职业界的努力能做得到的,而要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会计

职业道德建设实际上是向社会提出了提高道德觉悟、重视道德修养、净化环境的基本要求,各行各业都应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从而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当然,我们

也不能坐等外部环境净化之后,再来谈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会计人员也绝不应因环境差而放弃道德修养。“出污泥而不染”应是会计职业界的一种高尚追求,这也是最终赢得社会尊重,提高行业信誉的重要保证。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

(一)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

会计职业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是利益的驱动。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处在首位的是单位利益。单位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各方面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其次,是个人利益。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管理的最高领导层,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职务、加薪、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他们也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规,避免因违犯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单位负责人的领导,按单位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加薪、升迁、奖励等利益;由此可见,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关系极为复杂,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进而产生了虚假会计信息,究其根源是利益机制的驱动和缺少一个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二)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

会计人员在单位对单位负责人地位上的从属性,也就带来其职业道德作用上的从属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程度具有从属性特点,较缺乏独立性品格。会计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会计作业人员,是受聘、受雇于其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其衣、食、住、行、任免、奖惩、升迁,均依*其在单位的任职及任职的业绩。在过去,赋予会计人员“双重身份”,使他们既是单位的工作人员,又是代表国家的工作人员,会计人员的任免并不完全决定于单位负责人,还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约束,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适应的,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在人事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中,这种“双重身份”就行不通了,他们同独立、公正执业的注册会计师不同,没有在单位之外、之上的独立执业地位,他们的工作完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管理之下,单位负责人拥有充分的用人权。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使得其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而且这种从属性对会计人员自我职业道德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比以往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才能使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作用,而不少会计人员却很难做到这种程度。因此新《会计法》特别强调对违法行为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是非常正确的。

(三)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组织

会计人员的自律是以会计职业良心为核心,但在个体职业道德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需要职业团体以职业价值目标为统一,建立职业团体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机制。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从本质上看从来就不是会计人员个体的事情,而是职业整体的自律。因此,要实现这种团体自律,建立健全相应的自律管理机构就是首要的基本任务和内容,它是实现会计人员自律的基本组织保障。

(四)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经济主体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审计、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的监督。内部监督由于会计监督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由于点多、面广、任务重、注册会计师制度又刚刚恢复建立不久,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当企业的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应采取的措施

会计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完善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和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塑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重塑的指导思想。会计职业道德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一方面它针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思想和行为,提出一些道德准则来矫正和规范,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独立、自主、具有平等权利的经济实体,这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政府附属物的企业有本质的区别,其目标是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企业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能力,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要求尊重企业的正当利益、合理选择和发展能力。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应考虑这些方面要求。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会计目标相适应。传统的企业会计目标主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经济数据,由此出现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受国家委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现代企业的会计目标已经有包括国家在内的股东、债权人的需求,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应考虑兼顾各方利益的问题,以较好地实现会计目标。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会计管理体制相适应。传统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单一模式的,从而容易制定与其相适应的会计职业规范。经济体制过渡时期,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呈多元,如会计人员委派制、会计人员统管统派制、财务总监制和记帐制等,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能适应多元化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需要。在会计制度管理体制方面,由传统体制下管得过死、过细,转变为管住基本的、重要的,给企业更多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这些都对会计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会计人员的素质相适应。由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不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参差不齐,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尽如人意。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必须从会计人员素质的实际出发,防止形成脱离实际的高不可攀的道德准则。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会计职业道德是有强烈经济性色彩的经济道

德,会计职业道德不像那些带有强烈阶级色彩的道德规范一样完全依附于阶级的变迁,而主要依附于历史继承性的经济规律,在各阶级不断的变迁中,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性。国际上

那些合理的、有益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应大胆吸收,为我所用。

(二)健全监督机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不仅要依*会计人员的自我觉悟,而且要辅以监督措施。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内容全面、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和检查显得尤为重要。监督和检查,主要是督促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三)加强财政部门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督检查

将会计法执法检查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财政部门是会计法的执法主体,可依法对社会各单位执行会计法律制度情况及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不同形式的检查或抽查。通过检查,一方面督促各单位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是对会计人员执行会计职业道德情况的检查与检验。

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管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应当定期检查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并作为会计人员晋升、晋级、聘任专业职务,表彰奖励的重要考核依据。会计人员违

反职业道德的,由所在单位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由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将会计专业技术资源共享和考评、聘用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将结合。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专业系列考试中必要的一个内容,在报名条件、评审环节都作了要求。各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除考察其专业胜任能力外,更应将遵守职业道德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

(四)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一个道德意识淡泊,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味的会计职业道德。净化环境,不是光*会计职业界的努力能做到的,而要依托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尤其是应与法律、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同步,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首先要坚持诚信的用人原则。具有良好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业的宝贵资源,这种资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现在一些单位在会计人员的使用上,以是否“听话”作为标准,这种错误的用人导向是对会计职业的严重扭曲。提到会计人员的品质,人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坚持原则,诚实本分,而不是俯首贴耳,弄虚作假。各单位聘用会计人员,首先选择的应该是有诚信的人,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但是缺少诚信,我们是不应该聘用的。其次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要将会计战线上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事迹作为教材,把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增强其感染力。同时还要重视舆论作用,舆论可以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起到扬抑作用。

参考文献:

[1]叶陈刚,会计职业道德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朱明,高淑东.会计外部环境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经济论坛,2004,(08).

[3]王合喜,董红星.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4,(03).

[5]何光军.影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因素辨析[J].中国农业会计,2005,(04).

[6]杨欢,王春年,段军.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与建设途径[J].经济论坛,2004,(08).

[7]吴燕.关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

[8]郭伟芳.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23).

[9]陈标,陈海军.浅议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经济师,2005,(01).

[10]刘辰农.会计职业道德与行业诚信建设[J].经济师,2006,(02).

人文素质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人文素质 科学素质  

    目前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中,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极其薄弱,尤期是人文素质的缺失更加严重。作为开展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主要载体之一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育认识,确立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导为辅的教学观;改变教学方法,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努力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适当选用对话教育、小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一、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传输人文知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悟认识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通过课堂学习,对那些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语文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如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织好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灵魂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地体现在教学课堂中,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的现实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规律与终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科学素质的教育是通过掌握自然规律、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因此,以学生发展和培养理性社会为理念的现代教育,需要把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地位,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素质的培养要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科学课堂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地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日益重要和突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使得科学素质的培养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加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基础是探究,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多年如一日地探究着仅有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良水稻,最后终于创造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人类的光明,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究、失败、再探究,终于发明了电灯。科学探究是新课标的灵魂,被列为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加和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通过各种教学资源,以保证活动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科技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乐于参与又得到收获,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课堂上适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来开展科技活动,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疑惑,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落实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上,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而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体,要面向有差异的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不是各方面均衡发展,而是从有差异的个体出发,求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有所进步,有所提高。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作为基础性和工具性中小学学科,它决定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起着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以优化教学目标,控制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并优化教学手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成果,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 

总而言之,当今的素质教育主要分为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专家指出,科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告诉人们如何把一件事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则在告诉人们这件事该不该做。现阶段在我们的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已达到学科分类比较细致、学科的教学体系比较系统化、阶段教学目标和任务比较明确的程度,各学校在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分歧较小。而人文素质教育则因为缺乏相应的序列性,人文学科的分工不明确,而没有在各学科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是指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不断积累而成并在听、说、读、写等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及实际生活中的言、行、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个性的养成,既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在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表现出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这才是真正理想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让素质教育植根于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2.《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人文素质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人文素质 科学素质  

    目前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中,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极其薄弱,尤期是人文素质的缺失更加严重。作为开展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主要载体之一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育认识,确立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导为辅的教学观;改变教学方法,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努力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适当选用对话教育、小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一、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传输人文知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悟认识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通过课堂学习,对那些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语文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如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织好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灵魂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地体现在教学课堂中,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的现实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规律与终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科学素质的教育是通过掌握自然规律、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因此,以学生发展和培养理性社会为理念的现代教育,需要把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地位,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素质的培养要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科学课堂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地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2] 

日益重要和突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使得科学素质的培养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加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的基础是探究,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多年如一日地探究着仅有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良水稻,最后终于创造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人类的光明,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究、失败、再探究,终于发明了电灯。科学探究是新课标的灵魂,被列为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加和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通过各种教学资源,以保证活动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科技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乐于参与又得到收获,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课堂上适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来开展科技活动,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疑惑,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落实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上,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而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体,要面向有差异的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不是各方面均衡发展,而是从有差异的个体出发,求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有所进步,有所提高。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作为基础性和工具性中小学学科,它决定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起着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以优化教学目标,控制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并优化教学手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成果,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